• 沒有找到結果。

關於「後見之明」的幾個有趣問題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關於「後見之明」的幾個有趣問題"

Copied!
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詹志禹(2000)。關於「後見之明」的幾個有趣問題。〈應用心 理研究〉第六期,第9-10 頁。

關於「後見之明」的幾個有趣問題

〈應用心理研究〉第五期專題《認知科學的發展與應 用》當中,我特別對張嘉璧與李玉惠「去除後見之明偏 誤」一文感興趣(以下簡稱「張文」),因為日常生活當 中,無論是關於股票、大家樂、選舉或個人的命運等等, 我們都太容易碰到自認為具有「先見之明」的人,他們 不但供給你理論(星相、五行、八卦等),也供給你證 據(各種「預測」成功的例子),向你證明「我早就知道 了」。究竟這些人是具有「先見之明」或「後見之明」呢? 為什麼會有「後見之明偏誤」? 「張文」所提到的幾個解釋的理論,特別是在認知方 面,似乎具有並存或聯合產生作用的可能,例如「後見 之明偏誤」可能是這樣產生的:個體看到結果之後,腦 袋裡就有了「悄悄進入的決定論」,對正確結果給予一 個100﹪的正確性評估,以此定錨,然後根據結果的 線索進行回憶,再向下調整不知道結果前的正確性評 估,但因為證據取樣受到「可得性」(availability)或 鮮明程度的影響,導致調整不足。 在動機方面,「後見之明偏誤」可能具有維護自尊或 提高自尊的作用,所以個體不太可能承認自己具有「後 見之明偏誤」,特別是向自己承認,因為這樣做會降低 自信並威脅到自尊;若是如此,「後見之明偏誤」就會 相當根深蒂固,即使告訴受試者「後見之明偏誤」對判 斷的影響,要求受試者避免它的發生,還是不能有效 抑止(Fischhof,1977),因為受試者根本不認為 1

(2)

-自己具有「後見之明偏誤」。換句話說,在動機因素方面 不能忽略「保護自尊」所造成的影響;若考慮此一因素, 動機因素的效果或許超過「張文」的判斷。 如何去除「後見之明偏誤」? 「張文」的發現非常有意思,因為要求受試者對正確 答案列舉支持理由時,並不能去除「後見之明偏誤」, 只有要求受試者對正確答案列舉反駁理由時,才能產 生 效 果 。 這 個 發 現 與 科 學 哲 學 中 的 否 證 論 (falsificationism ) 、 社 會 哲 學 中 的 批 判 理 論 (critical theory ) 以 及 許 多 人 所 強 調 的 辯 證 思 考 ( dialectic thinking ) 、 批 判 思 考 ( critical thinking)等等,頗能相呼應,換句話說,如果我們 希望透過教學、諮商或溝通歷程來降低或避免「後見之 明偏誤」,那麼,批判與辯證的歷程可能非常重要。即 使對於心胸開放、尋求自我啟蒙的人來說,也並不容易 發現自己具有「後見之明偏誤」,但是若能主動邀請批 判,尋求辯證的機會,則較有可能發現與降低「後見之 明偏誤」。 「後見之明偏誤」有何後果? 除了「張文」引證文獻提到:「後見之明偏誤」可能使 醫學界的第二次診斷變得毫無價值;此外,「後見之明 偏誤」還有哪些可能的後果呢?例如在科學研究當中, 「預測」是一個科學理論必備的功能(最主要是由「已 知」預測「未知」,倒不一定是由現在預測未來),許多 2

(3)

-實驗、觀察、調查、測量、考古、發掘等程序,都是為了 檢驗理論的預測力,在這種歷程當中,事後歸因與「後 見之明偏誤」等相關現象,都有可能膨脹理論或研究者 的預測力,這是一個在方法論當中值得進一步檢視的 問題。 哪些人具有「後見之明偏誤」? 究竟「後見之明偏誤」有多普遍呢?「後見之明偏誤」 是否具有個別差異的現象呢?「張文」舉證文獻提到, 想要保持公眾對他尊敬的人,以及假定「世界是公正、 確定、可預測」的人,都比較可能產生「後見之明偏誤」 除此之外,科學家與一般人是否會有差異?心胸開放 與威權獨斷的人是否會有差異?高自尊與低自尊的人 是否會有差異?這些問題仍然有待探討。 題目難度如何影響「後見之明偏誤」? 根據「張文」的文獻分析以及結果數據,題目難度與 「後見之明偏誤」之間似乎具有曲線關係:題目極端簡 單時,「後見之明偏誤」頗微弱,當題目逐漸變難時, 「後見之明偏誤」也轉強,等到題目變得極端困難時, 「後見之明偏誤」又轉弱、消失或甚至逆轉(變謙虛了) 這一個曲線的型態,仍有待利用充分不同難度的題目 加以驗證,找出逆轉點,並探究是否適用所有領域的 題目。 參考文獻

Fischhof, B. (1977). Perceived informativeness

(4)

-of fac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 3, 349-35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另有很多學者,並不使⽤Axiology這個字,⽽以Philosophy of Value ,Theory of

Sammodanīyaṃ kathaṃ sāraṇīyaṃ vītisāretvā ekamantaṃ nisīdi.Ekamantaṃ nisinno kho ujjayo brāhmaṇo bhagavantaṃ etadavoca –“mayaṃ, bhogotama,

pa dag nye bar len pa yin la shing rta nye par len pa po min pa de bzhin du / bdag kyang kun rdzob kyi bden par 'jig rten gyi tha snyad kun tu mi gcad par bya ba'i phyir shing

khyod kyis ni stoṅ pa ñid bstan paḥi dgos pa gaṅ yin pa daṅ | stoṅ pañid kyi mtshan ñid gaṅ yin pa daṅ | stoṅ pa ñid kyi do n gaṅ yin pa dedag yaṅ dag pa ji ltar

有考生認為閱讀能力中的長答題難以取得高分,細察原因,在於他們的答案沒有緊扣題

佩佩走路去 1.5 公里遠的學校上學,.

形成 形成 形成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形成問題 形成問題 形成問題 形成問題 的步驟及 的步驟及 的步驟及 的步驟及 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新鮮,有的學者已經進行過探討。 [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