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虛擬空間的凝視-彩墨創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虛擬空間的凝視-彩墨創作研究"

Copied!
8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碩士班國畫組. 碩士論文. 虛擬空間的凝視 —彩墨創作研究 Gaze of Virtual Space – The Research in Color Ink Painting. 指導教授:程代勒教授 研 究 生:陳 乃 華 撰 中 華 民 國 一○六 年 六 月.

(2) 謝. 誌. 總想著要在美術的領域上精進,於是努力考取師大美術系在職碩士班。以雀 躍的心情再度進入校園學習,雖然離上次在校期間有 25 年的歲月,仍然不減我 的熱血與澎湃情緒。同學們來自不同的年齡層,社會中的優秀成員對於美術的熱 愛齊聚一堂。教授們更是認真教學及引導我們研究的方向,啟發自我潛能、展現 創新藝術美感。時間行走像一支箭,彷彿剛踏入師大的校門,一轉眼已過三年, 碩士班的學習已接近尾聲。儘管這段時間,歷經挫折、失敗、懊惱,但付出耕耘 多收穫就更顯得甜美可貴! 這次畢業論文口試,要感謝審查教授們的指導。首先感謝我的指導教授程代 勒老師,在論文撰寫期間給予教導和指正,並且從中學習到對於創作研究的思維 與之後創作的省思。李振明教授給予論文格式上的提醒和終身學習的態度的肯定, 召集人黃智陽教授給予論文上寶貴意見和創作的發展方向的鼓勵。有三位教授們 的評論,才能夠讓此篇的碩士論文更完整,在此表示最深摯的謝忱。還有十分感 謝師大老師們在課堂上的指導,除了繪畫能力提升,也訓練我們學生在創作上的 表達與論述,論文寫作的基礎和規範理論,還有校外參訪、研討會實際講解參與, 讓我在學習的過程中充滿豐富的色彩以及同學們的相互鼓勵、關懷。最後,感謝 默默支持與關心我的家人,我將這份畢業的喜悅分享給所有愛護我的人!. I.

(3) 摘. 要.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全球化、數位化潮流已風起雲湧,世界正面臨一個全新 的局勢。日新月異的科技媒體不斷得更新、蓬勃發展,甚至影響和改變人類的行 為模式。人類都是盲目跟從、追求流行、漸漸的失去自我,在環境中迷惘甚至質 疑生活的格調。創造之路必定是以自然、現實與人生為憑藉來展開的。創造藝術 作品,最重要的事是對一切存在的人、事、物要細心且深入去觀察。視覺藝術首 先要捕捉的是視覺形象。包括形狀、特徵、色彩、質地、體積、關係等,觀察之 後有所體會、感應、氣勢、動態、氣氛、品味、格調、境界的發現與領悟。在選 擇繪畫的題材,筆者以虛擬空間的螢幕所聯想創作出一系列作品。 數位時代中的藝術語言,新的維度不斷地在增加,它正面臨令人振奮的挑戰, 而藝術創作者將要如何去面對、如何去選擇,的確是值得深思探討的問題。手機、 平板、電腦的普及,徹底的改變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習慣,也創造出許多的虛擬 實境。本文研究內容,以虛擬空間的凝視為主題,並探討虛擬網路的充斥,新媒 體的藝術走向、社會行為偏差現象、時間與空間交錯、生活中圖像與符號的存有。 對生活中行為舉止剖析與藝術繪畫的關聯性加以探索、分析。試圖以淺顯易懂的 彩墨方式呈現,讓觀者的視覺與心靈有所改變。. 關鍵字:虛擬空間、凝視、藍光、維度. II.

(4) Abstract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new century, the globalization, the trend of digital has been rising, the world is facing new situations.. The ever-changing technology media. has been updated, flourishing, and even influencing and changing human behavioral patterns. Human beings become blind to follow: the pursuit of style gradually lost the selfness in the environment with confusion and even with the style of life. The path of creativity must be carried out based on nature, reality and life journey.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o creative works of art is to be careful and observe deeply in the existence of all things. Visual art is the ability to first capture visual images. These visual images include shapes, characteristics, colors, textures, volumes, relationships. After deep observations, experience, induction, momentum, dynamic, atmosphere, taste, style, realm, are discovered and understood.. In this selection of the theme of. paintings, the author uses virtual space on the screen to create series of works. In the art world of the digital age, new dimensions are constantly increasing. They are facing exciting challenges on the problems of how artists will face and how to choose, are indeed worth noting and thinking. The popularities of mobile phones, tablet, and computers completely change the modern way of life and living, numerous virtual realities are created as well.. In this paper, the theme of the virtual space gaze. is to explore full virtual networks, new media art directions, social behavior bias, staggering of time and spaces, as well as existence of life images and symbols.. The. author wishes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style behavioral analysis and artistic paintings in attempt to easily explain and understand ways color inks. are. revealed. to. allow. viewers’. vision. Keywords: Virtual Space, Gaze, Blue Light, Dimension. III. and. mind. transform..

(5) 目. 次. 謝誌…………………………………………………………………………………. I. 摘要………………………………………………………………………………… II Abstract………………………………………………………………………………III 目次………………………………………………………………………………… IV 圖次………………………………………………………………………………… 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4. 第三節. 研究與創作的關係…………………………………………………6. 第四節. 名詞解釋……………………………………………………………8. 第二章. 虛擬網路的充斥…………………………………………………………10. 第一節. 新媒體的影像世界…………………………………………………10. 第二節. 視覺藝術的探索. 第三節. 時間與空間交錯……………………………………………………19. 第四節. 數位時代價值觀偏差現象…………………………………………22. 第三章. …………………………………………………14. 虛擬藝術的符碼…………………………………………………………28. 第一節. 生活中圖像與符號的存有…………………………………………28. 第二節. 網路二元符碼………………………………………………………34. 第三節. 擬像理論……………………………………………………………37. 第四章. 創作作品分析……………………………………………………………41. 第一節. 眼睛系列……………………………………………………………41. 第二節. 凝視系列……………………………………………………………53. 第三節. 雜訊系列……………………………………………………………65. 第五章. 結論………………………………………………………………………73. 參考文獻 ……………………………………………………………………………75 IV.

(6) 圖 次. 圖 1-1 程代勒,〈滑世代〉,水墨,179×86cm,2015。…………………………2 圖 1-2 明.沈周,〈催菊圖〉卷(局部),23.4×86cm, 遼寧省博物館藏。..…3 圖 1-3 齊白石,〈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畫作 266×100cm,篆書對聯單幅 264.5×65.8cm,1946。……………………………………………………… 3 圖 1-4 明末 .石濤, 〈柳溪放槕圖〉軸。…………………………………………3 圖 1-5 鄭善禧 ,〈布偶群像圖〉,彩墨 ,國立歷史博物館。 …………………3 圖 1-6 社群媒體、搜尋網站及電子信箱。………………………………………… 4 圖 1-7 陳乃華創作思考方法發想過程。…………………………………………5 圖 1-8 這些畫面是不是讓人有會心一笑的感覺(網路貼圖)。…………………6 圖 1-9 藍光(取自:http://www.drhowardlee.com/?p=380、 http://www.perskinn.com/whats-blue-light/)。……………………………… 7 圖 2-1 曼‧雷(Man Ray),〈安格爾的小提琴〉,攝影,1924。…………………11 圖 2-2 白南準,〈電子高速公路〉,錄像裝置,史密森尼美國藝術博物館, 1995~96。……………………………………………………………………12 圖 2-3 李小鏡,〈漂流〉,96×126cn,數位輸出相紙,2008。…………………13 圖 2-4 宋.郭熙,〈早春圖〉,絹本 水墨,158.3×108.1cm,台北故宮博物院。 ………………………………………………………………………………15 圖 2-5 千手觀音像是「羣化原則」的具體實例,四川大足寶頂山大佛。……16 圖 2-6 康丁斯基, 〈圓中圓〉 ,50×48cm,美國賓州費城藝術博物館,1923。…17 圖 2-7 杜象,〈噴泉〉,現成物:瓷器尿斗,高 60cm,費城美術館,路易絲和華 特.艾倫斯堡收藏,1917。……………………………………………………18 圖 2-8 杜象,〈下樓梯的裸體 2 號〉,畫布、油彩,146×89cm,路易絲與華特. 艾倫斯堡收藏,1912。………………………………………………………18 V.

(7) 圖 2-9 陳乃華,〈如時鐘般運行〉,彩墨、絹布、京和紙,180×90cm,2017。20 圖 3-1 提香, 〈聖愛與俗愛〉 ,畫布、油彩,118×279cm,羅馬博爾蓋塞博物館收 藏,1514。…………………………………………………….……………29 圖 3-2 視窗將電腦運作予以視覺化 (取自:http://timeimprint.blogspot.tw/2011/03/windows-7.html)。…………..31 圖 3-3 袁金塔, 《書蟲趴趴走畫冊專輯》 。…………………………………………31 圖 3-4 陳乃華, 〈小小眼 II 〉局部,彩墨、玉版宣,68×68cm,2015。………33 圖 4-1 陳乃華,〈大手和小手〉,彩墨、蟬翼宣,120×70cm,2016。…………43 圖 4-2 陳乃華,〈小小眼 I 〉,彩墨、玉版宣,68×68cm,2015。……………46 圖 4-3 陳乃華,〈小小眼 II 〉,彩墨、玉版宣,68×68cm,2015。…………46 圖 4-4 陳乃華,〈小小眼 III 〉,彩墨、玉版宣,68×68cm,2015。.………46 圖 4-5 陳乃華,〈窺〉,彩墨、水干、蟬翼宣,80×70cm,2016。…………48 圖 4-6. 陳乃華, 〈注視〉 ,彩墨、蟬翼宣,70×100cm,2016。…………………50. 圖 4-7 陳乃華,〈視覺衝擊〉,彩墨、絹布,70× 90cm,2016。………52 圖 4-8. 陳乃華,〈電腦.人腦〉,彩墨、京和紙,96×100cm,2016。………55. 圖 4-9. 陳乃華, 〈94 狂.玩〉 ,彩墨、絹布、京和紙,180×90cm,2017。……57. 圖 4-10 陳乃華, 〈如時鐘般運行〉 ,彩墨、絹布、京和紙,180×90cm,2017。…..60 圖 4-11 陳乃華, 〈I Love-1-0 〉 ,彩墨、絹布、複合媒材,90×96cm,2017。…62 圖 4-12 陳乃華,〈喋喋不休〉,彩墨、絹布、宣紙,90×90cm,2015。……64 圖 4-13 陳乃華,〈雜訊 I-1〉,彩墨、宣紙,29.5×20.2cm,2017。…………67 圖 4-14 陳乃華,〈雜訊 I-2〉,彩墨、宣紙,29.5×20.2cm,2017。…………67 圖 4-15 陳乃華,〈雜訊 I-3〉,彩墨、宣紙,29.5×20.2cm,2017。…………67 圖 4-16 陳乃華,〈雜訊 I-4〉,彩墨、宣紙,29.5×20.2cm,2017。…………67 圖 4-17 陳乃華,〈雜訊 I-5〉,彩墨、麻紙,24.2×17.2cm,2017。…………67 圖 4-18 陳乃華,〈雜訊 I-6〉,彩墨、宣紙,24.2×17.2cm,2017。…………67 圖 4-19 陳乃華,〈雜訊 II-1〉,彩墨、宣紙,35.2×58cm,2017。…………69 VI.

(8) 圖 4-20 陳乃華,〈雜訊 II-2〉,彩墨、宣紙,35.2×58cm,2017。…………69 圖 4-21 陳乃華,〈雜訊 II-3〉,彩墨、宣紙,35.2×58cm,2017。…………69 圖 4-22 陳乃華,〈雜訊 III-1〉,水墨、宣紙,54.5×66cm,2017。…………71 圖 4-23 陳乃華,〈雜訊 III-2〉,水墨、宣紙,54.5×66cm,2017。…………71 圖 4-24 陳乃華,〈雜訊 III-3〉,水墨、宣紙,54.5×66cm,2017。…………72 圖 4-25 陳乃華,〈雜訊 III-4〉,水墨、宣紙,54.5×66cm,2017。…………72. VII.

(9) 第一章. 緒論. 天地宇宙萬物皆有美,可是對於美的感受是因人而異。然而因年齡、職業、 道德觀點而異;因地理環境、宗教哲學、社會經濟、自然科學而異;因歷史變遷、 種族文化而異;因階級出生背景而異,也因心理素質、認知情感和經驗而異。當 然每個人對美的感受與定義也自然有不同的看法與認同。 老子名言: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1」 老子認為「道」是至真、至善、至美的,無所謂美醜,無所謂善惡;但是人們往 往都有偏見又自私自利,用他們的智慧把「道」剖析得支離破碎。就大眾的口味 的美善是反儒家仁義之學,當大家都知道什麼是美醜、善惡以後,一定都爭美棄 醜,向善背惡,於是紛爭迭起,詭計叢生,世界從此擾攘不寧。 《論語》孔子所言: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在此「仁者」 、 「智者」代表有 美德的人,「樂」表示喜歡。說明大自然時時在改變,但對自然之美的體會,卻 只有具備美德的人才能感受到的。同時也說明了自然物的美被人們欣賞,是因為 自然物本身的形象,具有與人的美德相類似的特徵。所以欣賞美關鍵是在於心靈 的體會,美不外乎就是來自於生活中的觀察,用心去感受的各種事物。 自古以來,藝術可說是審美活動的一種過程,藝術是將心靈中的物象表現於 外,並呈現其獨特的思維與技巧。藝術的基本要素包含有點、線條、空間、時間、 動作、光線、明暗、色彩、材料、肌理。而這種藉由外在的形式、材料、內容來 表達,所觸發人內在情感理性或非理性價值的活動,即為「藝術」。藝術創作的 過程不也是在人生的歷練中成長,在學習的道路上重新自我檢視並追求美感創意 的形式表現。. 1. 黃晨淳,《老子名言的智慧》 ,台中市:好讀出版,2002,頁 14。天下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 美,人人都想掠美為己有,則人心醜惡豈不由此生。天下之人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人人都想攫 善為善,則人心醜惡豈不由此而生。 1.

(10)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關鍵年代新世紀的到來,全球化、數位化潮流已風起雲湧,世界正面臨一個 全新的局勢。日新月異的科技媒體不斷得更新、蓬勃發展,甚至影響和改變人類 的行為模式。人都是盲目跟從、追求流行、漸漸的失去自我,在環境中迷惘、質 疑生活的格調。我們一定要過這樣的生活嗎? 在資訊爆炸的滑世代(圖 1-1)來臨,我們身處 在一個物質想法劇變、追逐享樂速成的年代。行動 化議題發酵,電腦、平板、手機已經是生活的日常 用品了。筆者從生活中發現,現代人們的 3C 產品絕 不離身,一但沒電或忘記攜帶出門,就莫名的恐慌 與不安。網路的訊息非常快速,相繼而來是總總的 困擾。在追求大量知識的時代來臨之際,國家整體 的競爭力提升,隨著網路地球村的快速發展而日益 迫切。然而知識的力量不在於文字、圖像或音訊的 本質,而在於其所能創造的效益與影響力,因此, 如何掌握知識進而創造影響力將是我們在 E 世紀決 勝的關鍵所在。. 圖 1-1 程代勒, 〈滑世代〉 ,水墨, 179×86cm,2015。. 記得程代勒曾說:筆、墨、線條都是藝術家著重的,也是中國書畫的靈魂。 每一位畫家都有自己的線條,例如:沈周(圖 1-2) 、齊白石(圖 1-3) 、石濤(圖 1-4)、鄭善禧(圖 1-5)…等。李振明也曾說:傳統的筆墨是滋養、是基礎,我 們現在傳統山水畫作品出來也比不上渡海三家:張大千、溥心畬、黃君璧…等出 名的大畫家。因此觀念要有所改變,既有的技巧加以突顯,還要加入自己的風格 特色,小題大做,才是創作的思考方向。許多教授鉅細靡遺的解說,上課的內容 豐富且多樣性,激發潛力讓創作更多層次。筆者將透過觀察生活中點點滴滴與彩 2.

(11) 墨創作的過程,用繪畫呈現出真實的生活記錄與觀點,並發掘網際網路所塑造出 的視覺意象與符號,加入電腦視窗展現個人風貌。. 圖 1-2 明 .沈周,〈催菊圖〉卷(局部),23.4×86cm, 遼寧省博物館藏。. 圖 1-3 齊白石, 〈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 圖 1-4 明末 .石濤, 〈柳溪放槕圖〉軸。. 畫作 266×100cm,篆書對聯單幅 264.5×65.8cm, 1946。. 圖 1-5 鄭善禧 , 〈布偶群像圖〉, 彩墨 ,國立歷史博物館。 3.

(12)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 網路結合文字、圖像、聲音、影像等用來豐富生活。讓使用者上癮,無法抗 拒網際網路的致命吸引力。網路使用的普遍性和低齡化也帶來許多怪異現象,如 網路犯罪、網路教唆、網路成癮、網路色情、網路詐騙、網路霸凌等。沉迷後非 常容易迷失在網路虛擬世界中,分不清真實社會所帶來許多負面的影響。. 圖 1-6 社群媒體、搜尋網站及電子信箱。. 每天早上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自己關注的 Line、Facebook,然後再 Google 一下看新聞、開電子信箱(圖 1-6),根本無法專心做事情。有時還是忍 不住要去那些網頁上來回看,就怕錯過一些驚喜和有價值的消息;保持瀏覽網頁 的頻率在兩個小時一次,甚至是更為頻繁。當然不可避免偷玩一下遊戲軟體。 雖 然大部分時間一無所獲,自己的瀏覽行為一點效果也沒有,但仍然無法克制。 總之,就是不可控制地時刻惦念著網絡上面的一舉一動。青少年更是沉迷於 網路線上遊戲,一但上線就不可以隨便下線,不然會被同組玩家給唾棄。台灣網 路資訊中心公布 2016 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結果,全台有使用網路經驗人數 近 1873 萬人2,在網路應用服務的使用情形上,網路社群及即時通訊軟體儼然已 成為民眾網路應用的重要功能,甚至逐漸取代人際間的社交互動,如利用網路社 群觀察朋友間的動態,而透過即時通訊軟體文字簡訊的傳遞取代了人與人之間的 對話,然而,網路社群及即時通訊軟體的頻繁使用,也使得民眾少打行動電話或 2.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160922e.pdf, 2017/5/2 瀏覽。 4.

(13) 少傳簡訊。筆者在創作的作品中經常使用社群媒體及搜尋網站等標誌與符號象 徵,來強調現代人盲目行為與舉止。 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網路便捷、資訊的報導都是讓現代人生活離不開網 路的原因之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當我們方便使用通訊媒介的同時,當然就 會有心人是利用網路匿名或竊取帳密來進行詐騙的手段而獲得利益。另外就是對 使用者身體上的傷害,如肩頸痛、眼睛疲勞、電腦手、莫名的恐慌症…等。 筆者指虛擬空間是網路平臺的媒介:手機、平板、電腦、電視…等。 本文研究的範圍鎖定三個面向: 一、藍光對眼睛的傷害,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等—眼睛系列。 二、電腦是文字與圖像的語言,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交錯,錯置、重疊、混亂組 合來詮釋—凝視系列。 三、電腦、手機、平板如果突然故障當機時,所造成的心理恐慌與不安情緒—雜 訊系列。 筆者創作思考方法發想過程如下:. 觀察 、 問題. 收集 、 分析. 合成 、 重組. 創作的具體化 化. 圖像表現. 圖 1-7 陳乃華創作思考方法發想過程。. 創作的產生並非無中生有,也無須絞盡腦汁,創造之所以有趣,乃是因為它 是一種與現有元素、物件對玩的遊戲,創造是從舊東西中找出新東西,或是取其 成分加以組合想像而成新物,有創造力的人總能見解獨到的,先將面對的事物與 問題分解,再以另一種方式重新組合,而產生全新的風貌與創意。何耀宗曾說: 「創意是記憶中零亂事物新而有效的組合。」3. 3. 王棋敏,《視覺創意:思考與方法》 ,臺北市:正中書局,1997,頁 133。 5.

(14) 第三節 研究與創作的關係. 數位時代中的藝術語言,新的維度不斷地在增加,它正面臨令人振奮的挑 戰,而藝術創作者將要如何去面對、如何去選擇,的確是值得深思探討的問題。 手機、電腦的普及,徹徹底底的改變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習慣,也創造出許許多 多的虛擬實境,讓人可以天馬行空的發揮創造力和豐富的想像力。電腦、手機、 i pad 的功能日益進步,就是為了滿足人類的欲望,不斷的更新。貼圖(圖 1-8) 的發展更貼切一般人的情境畫面,不用言語即可表達出內心的想法。例如:. 圖 1-8 這些畫面是不是讓人有會心一笑的感覺(網路貼圖) 。. 就是因為有趣和方便性,用餐、聚會、無聊、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等場合,大 家都拼命的滑手機。最近距離的相處,反而是最遙遠的距離。筆者有感於此,因 而創作暗喻性的批判。誠實的把現代人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習慣用繪畫來表現。 即使從消費者行為來看,消費者使用智慧型手機大多用來做撥打、接聽電話、拍 照、錄影、即時通訊與聊天、連結社群網站、查詢地圖與導航以及玩手機遊戲等。 現代人不管男女老少,都在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生活暴露在藍光危 機當中,舉凡電玩、智慧型手機、個人電腦、液晶電視等面板螢幕,都是利用類 似日光燈或是 LED 做為人造光源,而這些照明的光線中,均可能含有對人體眼 睛有害的高能短波藍光與電磁輻射,因此,若是長時間過度使用,就容易誘發白 內障提早發生。所以我們不得不控制、改變使用電腦、手機的習慣。3C 產品藍 光(圖 1-9)入侵年輕人也有白內障,青壯年就是因用眼過度,原本多以 50 歲以 6.

(15) 上患者居多的白內障,目前有年輕化的趨勢,例如很多 30、40 歲的青壯年就是 因用眼過度,又沒做好隔離有害光線的保護措施,以致白內障提早來報到。不管 在家或外出總不離手。這類具有觸控功能的 3C 產品,多半都是使用藍光技術, 不僅螢幕色彩鮮豔且色彩亮度相當高,對於視力所帶來的傷害不容小覷。. 圖 1-9 藍光(取自:http://www.drhowardlee.com/?p=380、http://www.perskinn.com/whats-blue-light/)。. 的確,自從智慧型手機和 i Pad 等平板電腦問世以來,影音、遊戲、閱讀帶 著走的便利性,讓娛樂可以隨時隨地、無所不在。所以,也有愈來愈多的人深深 為之著迷而無法自拔。然而,在這些 3C 產品提供便利性的同時,也改變了國人 的用眼習慣,卻也對視力健康帶來嚴重的威脅。還有每每走在路上,不少人總是 眼睛盯著手機邊走邊看的怪異景象。 所以筆者有感於此,本文研究內容及探討方向,是以虛擬空間的凝視為主 題,討論時間與空間交錯、社會行為偏差、數位化的觀念異常現象、新媒體的藝 術走向、生活中圖像與符號的存有、網路二元符碼、擬像理論…等,生活中行為 舉止剖析對藝術繪畫的關聯性加以探索、分析。. 7.

(16)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虛擬空間. 虛擬空間也稱異度空間。20 世紀 80 年代初,加拿大科幻小說家威廉哈姆‧ 吉佈森在他的科幻小說中首次提出此概念,他指出,每個玩電子遊戲的人都相信 在遊戲機螢幕後面存在一個「電子空間」。現在,Cyber Space 通常是指可以進 行電子訪問的整個節點集。如果一個電腦或電腦網路可以連接到網際網路上或另 一個大型網路上,則它就有虛擬空間存在。電腦空間也是電腦、資訊高速公路與 電腦網路系統結合構成的一個資訊新世界。. 二、凝視. 凝視是來自於被觀看的客體。也就是當「我」(主體)看著「他」(客體), 其實「他」正在凝視著「我」,只是「我」不知道罷了。舉個例子:其實真正在 看她的人,卻是坐在電腦螢幕前的你,當然不會知道現在是誰在看著她。拉岡在 《精神分析的四個基本概念》(The Four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Psychoanalysis) 一書裡,直接將「凝視」與慾望結構相串連。4因此,我們可以說,其實「凝視」 是被視為一種「窺癮特權」,特別是對男性來說。當然,在女性主義提出與女性 意識抬頭後,凝視的「權力」不在只是男人專有的。女人也必然具有這樣的主導 權,男人也會是女人凝視的對象。 三、藍光. 光線分成可見光與不可見光,紅外線、紫外線屬於不可見光,紅橙黃綠藍靛 紫光屬於可見光,射入黃斑部時形成影像與顏色,所以人體才有了視覺。藍光則 是能量較強的可見光,包括藍、靛、紫光,它穿透角膜與水晶體直射入黃斑部, 造成黃斑部感光細胞的損傷,年老性黃斑部病變就是老化形成的疾病。 4. 當我們互相凝視、當我們無處可藏,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638,2017/5/25 瀏覽。 8.

(17) 四、維度. 維,又稱維數。維度的定義是指在空間中確定的一個點之位置所需的座標數 目。所以零維是一點,沒有長度。一維是線,只有長度。二維是一個平面,是由 長度和寬度或曲線形成面積。三維是二維加上高度形成「體積面」。我們周圍的 空間有三個維(上下,前後,左右)。我們可以往上下、東南西北移動,其他方 向的移動只需用 3 個 3D 空間軸來表示。向下移就等於負方向地向上移,向西北 移就只是向西和向北移的混合。在物理學上時間是第四維,與三個空間維不同的 是,它只有一個,且只能往一方向前進。我們所居於的時空有四個維(3 個空間 軸和 1 個時間軸),根據愛因斯坦的概念稱為四維時空,我們的宇宙是由時間和 空間構成,而這條時間軸是一條虛數值的軸。. 五 、視錐細胞. 人類每只眼球視網膜大約 600 萬~700 萬的視錐細胞,多分佈在黃斑處;周 圍逐漸減少,樹突為錐體形,因此成為視錐細胞。外節的膜盤大部分與胞膜相連, 外節膜盤上的感光物質稱為視色素,能感受強光和顏色。5大多數哺乳動物都具 有能感受紅光、藍光以及綠光的三種視錐細胞:紅色視錐細胞對可見光譜中的長 波光特別敏感,而最敏感的區域為 580 奈米;藍色視錐細胞對可見光譜中的短波 光特別敏感,而最敏感的區域為 445 奈米;綠色視錐細胞對可見光譜中的中波光 特別敏感,而最敏感的區域為 540 奈米。視錐細胞體積較大,核大著色淺,軸突 末梢膨大如足狀,可與一個或多個雙極細胞形成突觸。視錐細胞僅在非常亮的光 線下工作,並對高照度敏感,視錐細胞視覺成為適亮視覺(photopic vision)。. 5. A+醫學百科 pttp://cht.a-hospital.com/w/%E8%A7%86%E9%94%A5%E7%BB%86%E8%83%9E,2017/5/25 瀏 覽。 9.

(18) 第二章. 虛擬網路的充斥. 我們根本就不需要陷入虛擬、真假或是存在這些哲學性的辯證。因為「虛擬」 的「真實」價值早已經無庸置疑。最直接的例子,就是網路電玩虛擬寶物的買賣 行為。2005 年 5 月的《紐約時報》 指出,每年玩家花在購買網路虛擬物品或服 務的金額,可能已經高過美金八億元。6 同年 8 月的 Wire 雜誌估計,網路虛擬寶 物的年銷售,高達兩億美金。這樣虛實的跨越行為已經產生而落實在現實社會 中,也有人質疑虛擬藝術作品是否能夠有金錢價值,可以說是一種脫離社會狀態 的一種想法了。 近年來,結合電腦與網路科技的新媒體科技已然成為當代思考的主要議題之 一。媒體科技匯流的現象不僅是大規模文化運動的一部份;更成就了一種新的認 知方式。其中,人文學科(humanities)受到這些新媒體科技的全面性影響最為 顯著。當我們將焦點放置在藝術領域,因為這些電腦與網路科技的大舉入侵,使 得藝術品的創作與存在方式(the creation and existence of a work of art)產生極大 的變革。以致,隨著媒體科技的電腦化、數位化與互動化,媒體使用者的形象逐 漸地從以傳統被動觀眾為代表的觀賞者形態,轉變為以網路媒介與新媒體科技使 用者為代表的主動參與者。. 第一節 新媒體的影像世界. 《數位「美」學?:電腦時代的藝術創作及文化潮流剖析》書中提到:「哲 學是什麼?哲學就像是一個人把自己關在漆黑的房間中,並且嘗試去抓一隻想像 中的黑貓。雖然黑貓並沒有實體,但只要你用心的去抓,貓就會為你存在,你甚 至還可以大聲地說和別人宣稱說:『我抓到了』!」其實藝術也很相似,每個藝 6. 葉謹睿,《數位「美」學?:電腦時代的藝術創作及文化潮流剖析》,臺北市:藝術家,2008, 頁 156。 10.

(19) 術家都用心的在抓自己的黑貓,重點是你必須要維持心中的那個執著,也就是房 間內不能有任何光線,不然黑貓可能就無法繼續存在了。7 藝術創作上幾乎和藝術的媒材脫離不了關係,科技文明的發展漸漸地滲透人 類的生活層面,十九世紀攝影術的發明可說直接影響到近代人們所觀看物體的真 實面貌。 「印象主義」的畫家藉由油畫技法來捕捉光線在物體所產生的效果,然 而隨著二十世紀照像機、攝影機、電影、電視和電腦的產生,藝術創作者則利用 光線和電力的功能,使人類的視覺領域從看物體的表象世界到光電所投射出的虛 擬世界,同時進而影響到我們觀看傳統的繪畫和表演藝術的方式;從單純靜態的 捕捉物體,到動態複合的藝術呈現,幾乎可讓人們直接欣賞到過去、現在和未來 不同世界的千變萬化。曼‧雷(Man Ray)的超現實畫面〈安格爾的小提琴〉 (圖 2-1)。運用裝置藝術的美籍韓裔藝術家白南準(Nam June paik),利用攝影機所 錄製的影像,透過電視傳輸線來呈現(圖 2-2)。. 圖 2-1 曼‧雷(Man Ray), 〈安格爾的小提琴〉 ,攝影,1924。. 7. 同註 6,頁 17。 11.

(20) 圖 2-2 白南準,〈電子高速公路〉,錄像裝置,史密森尼美國藝術博物館,1995~96。. 二十世紀的年代,另一種科技的產物「電腦」以漸趨成熟,人們對電腦技術 使用的普及,使藝術創作者將電腦成為發揮創意的媒材,並且取代以往傳統材 料,成為嶄新的工具。由於數位科技的產生,直接也影響數位通訊、網路傳輸、 行動電話及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產品的問世。而科技產品的推陳出新、物質社會環 境快速的變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密切,國與國之間的距離更加縮短,世界 成為一個共同體,無國界的網路成為一種溝通的橋樑,現代人面臨的,確實是一 個快速變化的時代。 然而藝術創作者雖然面對如此廣泛的媒材,但對於數位影像的處理有時仍須 仰賴電腦程式設計師相互的配合,才能將構想、研究和計畫,利用輸出和輸入相 關的程式設計才能做出實際的作品,並藉由電腦控制將所需的複雜光源、聲音與 物體動力的裝置結合成為一件數位媒體藝術。藝術與科技的結合,藝術創作者能 儲存或盡情發揮他的想像力,無拘無束地將其創造力呈現出來,並透過影像轉化 成符號傳播給大眾。例如李小鏡〈漂流〉,利用數位輸出相紙(圖 2-3)。. 12.

(21) 圖 2-3 李小鏡,〈漂流〉 ,96×126cn,數位輸出相紙,2008。. 媒體即是訊息,對於當代社會文化產生很重要的影響力,也給當代藝術提供 技術上的支援。藝術創作者試圖通過圖像、文化信息以及多元的感官刺激來呈現 藝術創作者的觀念或是誘導觀看者經歷獨特的心理體驗,而不僅僅是視覺的延 伸。網路通訊的發達,即使在遙遠的美國大都會美術館、法國羅浮宮博物館或台 北故宮博物院,大眾都可以藉此上網搜尋到相關展覽的訊息和資料,並且可以瀏 覽進入虛擬的網路空間,目睹大師的藝術作品。在此數位科技的時代裡,人們的 感官不斷受到各種媒體資訊的刺激,同時也塑造了人們新的環境和空間、造就了 人與人之間抽象的時間、心理的語言和溝通的符號。 在這多媒體的科技運用下,創作者和設計者高效能傳達語言的意念,藝術品 不再是真實的原件,它可透過複製的影像、配音、剪輯、分割、縮小、放大和拼 貼被傳遞,但同時它的原創性價值及合法性的問題也在社會輿論和法律中被討論 著。8 不管如何,影像新媒材的世界,有如萬花筒一般在人們的生活週遭呈現出 來,它所創造非線性空間的世界也成為新的美學和批評裡所要探討的新題材。雖 然我目前的創作仍然是以二維的平面繪畫為主,但是時代的轉變不得不思考往後 的創作面向的多元,裝置及數位的等三維的多層次進行轉化,期待二維與三維撞 擊後產生的所見與不可見的交織,將闖進藝術的未來領域。 8. 邢益玲,《藝術與人生—了解視覺藝術之發展》,臺北縣中和市:新文京開發,2008,頁 212。 13.

(22) 第二節 視覺藝術的探索. 視覺是人類非常基本的感官之一,每天睡醒一睜開眼睛,我們的視覺判斷就 開始作用:天是否亮了?天氣是下雨還是晴朗?穿什麼衣服出門?發生什麼新 聞?看看手機裡的重要訊息?生活中的一切,都和視覺判斷息息相關,處處依賴 著視覺判斷去做進一步的決定。 在現代生活裡,舉目所見幾乎都是人為製造的物品,我們每天要用到非常多 的視覺判斷,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形式,有些判斷來自直覺、社會習俗、過往的 經驗或是透過教育學習。經由視覺判斷所造成的現象不斷積累,形塑我們的生活 風格,也形成我們社會的視覺文化。澳洲學者鄧肯(Paul Duncum)曾引用視覺 文化研究者密佐夫(Mizsoeff)的理論。. 認為視覺文化就是消費者經由任何形式設計,用來觀看或是增強原始 視覺的設備,例如從油畫、電視,以及網路的視覺科技介面,凡是在視覺事 件中尋找資訊意義或快感的,皆可稱之。一個國家是否文明,從視覺文化的 發展即可看出端倪,因為經濟高度發展的國家,不再是單以實用物資的生產 或服務為基礎,而是建立在影像的生產及物品風格的塑造上9。. 一、視覺思考 視覺思考是一種普遍性的人類行為,不論是抽象的理論,或具體的實物,我 們每天的生活都需要使用視覺式思考。天文學家使用視覺來輔助思考神秘的宇宙 問題,駕駛者也以視覺模擬開在一條不熟悉的道路上的狀況,你正在清理雜亂無 章的桌面,都是在使用視覺式思考。. 9. Duncum, ,Paul. (2000) “Art Education and Visual Culture”,《藝術教育與視覺文化決術研討會 論文集》,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頁 130。 14.

(23) 二、視覺藝術作品 以線條顏色賦予美感造形的外衣之前,作品是被一種看不見的刺激而引起其 靈感來源。作品透過形式才能使作品本身成為可見的,經由形式我們才能面對精 神的意識。西方黑格爾在審美觀美術講稿中說道:「藝術的形式是美的實現,其 創意要從其觀念中尋找,觀念之完成就是內容的體現,同時也即是形式的完成… 每一特定的形狀,也即是每一觀念內容所賦予作品本身的特定形式,應該是永遠 要適合其內容的。」10 中國對於繪畫的理論,以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 出的六法為最早:第一項氣韻生動,後人多作為繪畫的最高表現例如宋.郭熙〈早 春圖〉(圖 2-4),因其意義極為抽象,而且與古代哲學觀念有關,與西方作品的 內容和意義,頗為相近。. 圖 2-4 宋.郭熙,〈早春圖〉 ,絹本 水墨,158.3×108.1cm,台北故宮博物院。. 10. 劉思量,《藝術與創造》 ,臺北市:藝術圖書,1989,頁 26。 15.

(24) 三、視覺藝術的分析 藝術是人類心靈領域的產物,它與科學常常是相提並論卻又相互對立的,兩 者的差別在於藝術以其感性的力量包含理性,情感的成份占了大多數。而科學則 以理性統攝一切客觀現象的事實,它經由一些實際物像的屬性、條件等的綜合與 分析,歸納成一般性的原理原則。 強調藝術品與藝術家之生活及人格的關係;形式主義美學與藝術心理學中完 形理論著重對造形要素與原理及其作用之探討: (一)、模仿 藝術意義在於:儘管有著各種不同的哲學理論觀點,藝術始終都是一種修正 性的模仿;它將觀看者的注意力吸引至本質性的事物上,藉此來清除缺陷與弊端。 (二) 、羣化原則 最早是由威爾特.海馬所提出(Max Wertheimer 1880-1943) ,譬如我們中國 雕刻作品中的千手觀音像(圖 2-5) ,在身側的許多隻手,我們很自然將它們看成 一羣,而放在胸前的兩雙較大的手則為另一羣。. 圖 2-5 千手觀音像是「羣化原則」的具體實例,四川大足寶頂山大佛。. 依據他所提的理論,認為「羣化原則」的建立就在於「類似的原則」上,例 如大小、明度、形體、彩度的類似等,再造型羣化原則的運用上則以康丁斯基 (Kandinsky Vassily)最為拿手,在它的作品〈圓中圓〉(圖 2-6)之中的畫面裡 我們很自然將那些大小不等的圓分得很清楚,這些圓因為形體的類似而自成一 16.

(25) 羣,而其它構成的線與長方條(斜方向)分成各自三羣,此即形體大小的關係, 當然在圖中因明度的影響是重要因素之一。11. 圖 2-6 康丁斯基, 〈圓中圓〉 ,50×48cm,美國賓州費城藝術博物館,1923。. (三) 、藝術之轉化、挪用、竄改以及剽竊 當代藝術走到今天,一切的是非曲直是愈變愈糊塗啊。 杜象(Marcel Duchamp)在當代人心目中,被視為反現代藝術的要角,並深 深影響 60 年代以後的藝壇,一般人視他為一特立獨行的怪傑,藝術先知,當創 作者還埋首於藝術作品同時,他已經開始質疑「什麼是藝術品?」反思「藝術的 價值」 ,揶揄「品味」 ,提出「現成物」的觀念,甚至搬出「尿斗」 (圖 2-7)考驗 人們對藝術品的認知,也曾為了下棋而放棄藝術。 杜象的一件在紐約成為家喻戶曉的作品〈下樓梯的裸體 2 號〉(圖 2-8),就 表現其潛藏的叛逆性。他逃避定義,並隱身在一個神秘的光環裡,因此他沉默其 可以說是最叛逆的形式。而杜象的叛逆是由堅忍和努力嘗試而來,以鍛鍊出和他 個人觀念相應的世界。他說過: 「我強迫自我矛盾衝突,以避免順應自己的品味。」 12. 這其中暗示種嚴格的人格淬鍊。. 11.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現代藝術的迷思》 ,臺北市:三藝文化,2002,頁 127。 謝碧娥,《杜象-從反藝術到無藝術》,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08,頁 8。 17. 12.

(26) 杜象當年翻轉的不僅僅是一個尿斗而已,也打破藝術長久以來與技術之間的 重疊和聯繫,指出一個深具顛覆性質、偏重思維辯證創作方針,有了這個標竿, 藝術家開始正式與工匠分道揚鑣。. 圖 2-7 杜象, 〈噴泉〉 ,現成物:瓷器尿斗,高 60cm,費城美術館,路易絲和 華特.艾倫斯堡收藏,1917。. 以借用為手段的藝術創作在 1980 年代開始自 成一格,形成所謂的「挪用藝術」,用來指稱從藝 術史或大眾文中直接挪用影像、形式或風格的藝術 創作。例如:畢卡索的立體派作品中,曾經在畫面 中運用由報紙上剪來的圖像,這也可以視為挪用概 念。之後包括理查.普林斯(Richard Prince)、安 迪.沃荷(Andy Warhol)等。. 圖 2-8 杜象, 〈下樓梯的裸體 2 號〉 ,畫布、油彩,146×89cm,路易絲與華特.艾倫斯堡收藏,1912。. 18.

(27) 第三節 時間與空間交錯. 一、時間的形象 毀敗教我這樣想來想去, 時間要來把我所愛帶走, 這念頭好像死亡, 不得不為所害怕的喪失而哭。13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 64,11-14). 時間是給人神秘感最大的來源之一,它深奧難測的性質,是有史以來人們日 夜捉摸的對象。歷代的詩人、作家、哲學家都被時間迷惑過。可是,近代科學家 們卻沒有這樣。現代科學,尤其是物理學,即使沒有完全取消,也總在想降低時 間在事物中的作用。因此有人稱時間為被忘卻的維度。 我們都知道時間一去不復返,覺得它的流逝好像支配著我們的存在,過去已 不可改變,未來是一片空白。我們有時巴不得能扳回時針,能挽回過失,能重享 美好的時光。可惜,常理不允許我們這樣做,我們知道,時間是不等人的,時間 是不會倒流。 宇宙任何事件都發生在空間的某一點,時間的某時刻,而那一時刻是到處一 樣的。愛因斯坦認為存在是四維的,是在合併三維空間和一維時間的四維時空中 的存在,而不是一個三維的存在外加它在時間上的演化。 當有一天,你能夠以 99%光速—即每秒鐘 29 萬 7 千公里速度向宇宙深處運 動時,我們在 1 秒鐘內感知到的意識,如被針紮到時的刺痛,你卻需要 100 秒我 們的時間來完成這一意識感受過程。一年後,當你回到地球時,我們早已經死去, 因為地球已經過了 100 年的時間。而問題是,我們相對於誰而衰老,又相對於誰 13. PETER COVENEY & ROGER HIGHFIELD,江濤、向守平 合譯, 《時間之箭-揭開時間最大 奧秘之科學旅程》 ,台北縣:藝文印書,1993,頁 1。 19.

(28) 而有意識變慢的情形呢?因為一切都在高速相對運動著,所以,從星系團到星系 團,從星系到星系,從恆星系到地球,再到你、我、原子、電子,都生活在自己 的「時間—空間泡泡中」。. 你知道人的一輩子只有三萬天嗎? 你已經用掉了多少?還剩下多少? 時間就是金錢,但事實上,時間並無法用金錢買到……14. 時間(圖 2-9)堪稱是世界上最公平的東西,每個人 的一分鐘都一樣長,你無法用金錢買到時間,也無法跟 別人借時間來用,你只能將你的一分一秒做最好的利用 。當一堆原子大到人的眼睛可以看到的程度,大到手錶 上的一個秒針,而且這個秒針以 60 個小的相同位置進行 序列化移動一圈時,這一圈的距離就被表示為(1 分鐘 時間)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到,時間是對(物體運動量) 的度量。. 圖 2-9 陳乃華,〈如時鐘般運行〉,彩墨、絹布、京和紙,180×90cm,2017。. 二、論空間 古老的哲學家並未曾直接討論空間,他們談到虛空和盈實的問題。虛空也就 是想像的空間,乃古人對空間的一種最初的,自發的概念。亞里斯多德說:「皮 大哥拉學派曾肯定虛空的存在,以為虛空由無限的精神進入天空,好像天空在虛. 14. 谷本有香,黃瑋瑋譯, 《你怎麼看待時間,決定你成為哪種人:1000 位世界頂尖領導人的時間 觀》 ,臺北市:如果出版社,2017。 20.

(29) 空內呼吸,自然事物由此得以區分;虛空好像是所有連接物的分界和限定,虛空 首先存在於數字,因為虛空限定數字的本質。」15 所以他們將空間、虛空或間 距看作現實,使宇宙得以呼吸,使萬物及數字得以區分,好像空間容納一切,也 分化一切。 各家學派眾多紛紜,自有主張。有關空間之主張可列為三項: 1. 想像空間,乃空虛的擴延性,與物體無關,乃物體之容器。古代的機械論者, 近代的加森地、牛頓等皆主張此說。 2. 主觀空間,只存在於主體,康德、柏克萊、休謨等皆主張此說。 3. 實在空間,與物體之擴延性有本質的關係,迪卡兒、巴肋買斯等皆有此主張, 多瑪斯、蘇亞來等士林哲學家論之更詳。. 三、時空的綜合 在相對論中,空間和時間對觀察者成為相對的,且彼此連結在一起,因此自 然會叫人想,時空不該再視為兩個全然不同的量,反之該把它們在物理思考中結 合起來。敏高斯基(H. Minkowski)遂創造了一種四度的東西,三度屬於空間, 而第四度便是時間。敏氏用數學的方式,用一種抽象圖形去加以表現。在此表象 中空間的一切位置位同時存在?而時間的所有剎那也全部同時存在,這樣我們便 獲得一幅宇宙的肖像,在其中,所有實物和事件,同時而全部地表現在時空中, 這是靜止的實界,沒有變化,也沒有由非物過渡到物或反是的過程。可是對這個 普遍的,固結的,恆常的實界,我們所感覺到的,常是它那些依時間尺度前後相 繼的片斷部分,這些部份依觀察者之不同而有區別,正因此,我們才覺得時間在 流逝,然而這些片斷部分不是真正實界,而是隸屬不同觀察者的不同狀態,真正 實界則是一起全在的,不變不動的時空整體。16. 15 16. 李震, 《宇宙論》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1994,頁 97。 同上,頁 152。 21.

(30) 第四節 數位時代價值觀偏差現象. 偏差行為與社會問題從社會學的觀點來分析:自己、家庭、社會都有許多的 問題,可以說每天都生活在重重問題之中。這些問題常給人們挫折、困擾與壓力, 當然也可能成為新發展的機會。但問題是常常舊的還沒解決,新的就接踵而至, 使得政府與民眾應接不暇,甚至乏力去面對。蕭新煌分析:. 「大凡一個社會問題的形成,都有其一段生命循環。大致上是從問題的 客觀存在開始........然後再進入社會大眾普遍體認與正視,並要求政策反 應,採取集體行動和制度化的因應措施,到了這一階段就已經是社會問題的 合法化歷程了。」17. 在我們的現實社會環境中,你是否也感覺到周遭的人們都有觀念偏差行為怪 異的現像不斷的重複出現。如何導正也正是我們目前迫切要解決的課題之一。 當認知開始轉變,傳統的美學規範已經不在適合現代人的眼光。新的知識邏輯在 新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早已悄悄地滲入現代人的意識形態中。而美的標準從來就 不是件永恆的事,每一個世代特有的美學,都是因應當代的生活特質自然形成的。. 如果你能夠下載腦中一切的內容到一台機器裡,那台機器,就變成了 你。讓你身體其它的部分死去吧!反正那些部分並不那麼地有趣。從此,那 機器(你)可以長生不死,就算硬體不能達到永恆,你總是可以把所有資料 備份下來,在第一台機器壞掉的時候,轉載到新機器上……每個人都希望能 達到永生的境界,不幸地,我想我是屬於最後一個還會死亡的世代。18 杰羅. 齋.蘇斯曼(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17 18. 彭懷真,《社會學》,臺北市:洪葉文化,2009,頁 229。 葉謹睿,《藝術語言@數位時代=Art in the digital age》,臺北市:典藏藝術,2003,頁 12。 22.

(31) 從存在主義「我思故我在」的角度來思考,杰羅.齋.蘇斯曼(Gerald Jay Sussman )教授的一番話並非危言聳聽。如果我們同意存在的本質,建構於個人 的思維與意識,當你的思考邏輯、知識、記憶都能被轉載到電腦上的時候,那台 機器就變成了你。以現在電腦科技飛速成長的步調來看,這一天的到來,似乎不 是不可能。數位科技的大躍進,人類所有的行為模式與哲學辯證,包括最根本的 存在問題,都必須被重新論斷。 網路藝術與傳統藝術最大的差異,來自於作者權(authorship)的轉移。利 用網路強烈的互動本質,藝術創作者在網際網路空間中架構出一個舞臺,讓參與 者由被動的觀眾角色,搖身一變成為主動的表演者。作品的內容以不再是由藝術 創作者所完全掌控,作者權反而掌握在觀賞者的手裡。 所以說現在是科技突飛猛進的時代,是邁向物質化、機械化,而人們逐步喪 失自由思考的時代,甚至因為人類遠離了大自然的哺育和刺激,逃進了科技所築 起的保護傘,其結果造成越來越多的抑鬱與焦慮19,形成現代人普遍的心理疾病, 許多的心理研究機構所做的調查令人心驚。現代人普遍覺得自己渺小、無助、徬 徨而且孤獨,過分追求物慾使得身心皆感疲憊,其行為觀念偏差現象越趨嚴重。. 一、社會是否呈現病態 我們說一個社會整個地在精神上不夠健康,含蘊了一個引起爭論的假設,這 個假設與當今大多數社會科學家所持社會上的相對主義立場相反。他門主張每個 社會只要具有社會功能,就是正常的,而所謂社會的病狀,只能界定為個人對其 所在社會的生活方式不適應。 極易使人們對於社會成員精神狀態產生錯覺的原因,是人們觀念中的「共同 認為正當感」 。大多數人共同擁有某種觀念或感覺,就證明此觀念或感覺為正當, 19. 狄倫.伊凡斯,劉紀蕙等譯, 《拉岡精神分析詞彙》 ,臺北市:巨流圖書,2009,頁 15。焦慮 很早就被精神病學認定為最常見的心理失調症狀。精神病學對於焦慮的描述一般都同時指涉心理 現象(憂慮、擔心)與身體現象(呼吸急促、心跳、肌肉緊張、疲倦、暈眩、冒汗、顫抖) 。精 神病學也區分廣泛性焦慮狀態與恐慌發作,前者是指多半時間呈現「自由流動的焦慮」 ,而後者 則是「間歇性的急性焦慮」。 23.

(32) 這實在是天真的想法。這種一致認為的正當性,與理性或精神健康是毫不相干 的。正向有少數人的瘋狂症,也有多數人的瘋狂症一樣。20 我們的危險是戰爭與無意志力的機械化(robotism) 。我們應該怎樣的抉擇? 跳出我們安之若素的常軌,在生活的過程中再邁進一步,並對人性作自我覺識。. 二、機械化思考 一個完全機械化的社會,力求物質的最大出產與最大消費。在這種社會歷程 下,人類本身變為一部機器的零件,被照顧得吃喝玩樂無一不全,但卻顯得被動、 無生氣、而且沒什麼感覺。若這種新型社會獲得勝利,則個人主義和個人隱私即 從此消隱,對別人的感覺也將從此被心理制約和其他方法、或與內在經驗有關的 藥物所操縱。正如姆柴欽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所說的: 「電子技術社會有 一種新的趨勢,那就是利用晚近的聯繫技術控制情緒和思考,並將這種裝扮出來 相當引人的個性,傳播到各處去。藉著這種方式使得數目眾多而彼此沒有聯繫的 人們,趨於相互之間的聚合。」21 人和自然的關係著眼,「人」這個語詞代表一 系列真實的經驗。人將自己與自然結合,藉著此一結合所培養與生產的作品,人 感受著也生活著,總而言之,這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緣由。 人和自然間的關係改觀了,人的知識、野心不斷擴充,逐漸把舊的人性價值 推到一旁;首先這只是個別發生的情況,後來愈來愈普遍,大家覺得這是理所當 然的。把人直接經驗的生命和文化聯繫在一起的舊秩序完全被推翻了。人今天在 科學上的知識要遠超過他自己所能描述的範圍,例如:天文學所認識由好幾個太 陽系所構成的廣大宇宙。人現可以計畫並執行一些他自己根本經驗不到的計劃, 例如利用現代物理學所完成的技術工程。舊日的直接性已不復存在,因為現在他 的關係是透過數學或經由工具的媒介。經過抽象化和形式化以後,自然失去一切 的具體性;變成無生命與技術性的自然,不復有真實經驗的性質。. 20 21. 弗洛姆,陳琍華譯, 《理性的掙扎》,臺北市:志文出版社,1976,頁 33。 弗洛姆,何不正譯, 《希望的革命》,臺北市:環宇出版社,1971,頁 1。 24.

(33) 結果人對自己的作品經驗也改變了。人的作品也變成遙遠的、間接的、抽象 的和無生命的東西。人不再能夠經驗到他所做的工作;他只能漠然地來計算工作 的可能性,並且控制工作的效果。這種情況引起更嚴重的問題。基本上,人是藉 自己所經驗的才成為他自己。然而人若在自己所做的工作中不再感覺到自己的存 在,那麼他還能夠是甚麼呢?迷失在抽象的形式及冷漠的機器中工作的人,還能 談倫理的標準嗎?22 從現代文化的科學、哲學、社會學、教育和文學都看得出來,人現在確實有 機會可以突破現代思想的幻覺。對於人和他的世界所碰到的危險,已有愈來愈多 的人覺悟,但是否覺悟得夠快而能及時遏阻那兇險甚是戰禍,那即將吞噬掉全世 界的病症蔓延開來,這仍是一個未知數。. 三、科技進步時代中的意識 就每日生活而言,科技進步的結果,使得日常必需品有充分可靠的供應,但 是這種結果並沒有使我們更愉快,因為這些東西到我們手中,都好像是理所當然 的,並不是因著一種積極實現意義所賦予的樂趣而來的。這些必需品只不過是用 金錢立刻就可換到的東西,它們缺少了那種由個人努力所造成的東西的芳香。消 費品整批地供應,並被人消耗,用完之後便被丟棄;它們隨時可以替換。 由於每天發行的報紙、現代的旅遊、電影、無線電等的發明,人在技術上征 服了時空,人和人之間全面的接觸,已經成為可能。任何事情已不再是遙不可及、 神祕而又奇妙的了。所有的人都可參與偉大而重要的事件,而成為目擊證人。那 些高高在上、擔任領導職務的人物,為我們熟悉的程度,就好像是和我們天天見 面的朋友一樣。生命在變成一種純粹的功能時,便喪失了它的歷史特性。年歲不 再具有價值,個人的生命只有短暫的體驗,23. 22 23. 孫志文,《現代世界的結束,當代德國思潮譯叢》 ,臺北市:聯經出版,1985,頁 51。 孫志文,《當代的精神處境,當代德國思潮譯叢》 ,臺北市:聯經出版,1985,頁 40。 25.

(34) 四、目前處境的起源 人類目前處境的問題已經變得比以往更迫切。無論這種處境從過去發展的結 果來看,或是從未來的可能性來看,都是如此。一方面我們看到了沒落和毀滅的 可能性,另一方面我們又看到了真正的人生即將開始的可能;但是在這兩種相衝 突的選擇之間,未來的展望卻是模糊不清的。 世界被剝奪了精神病不是個人不信的結果,而是一種實際上導致虛無的心智 成長的可能結果。我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存在空虛,這種空虛感,就是古代最敏 捷的懷疑論者,也會用沒有衰退的神話來防衛,在伊比鳩魯學派的路克雷其武 (Lucretius the Epicurean)所著論自然事物(De rerum natura)一書中便充滿了這 種神話世界的色彩。 24 科技自動化雖然使得生活更便捷,可是除此之外,它還 帶來許多更深層次更隱密的影響:科技所造成疏離導致憂慮症患者增加25;自動 駕駛系統讓機師喪失即時反應能力。. 五、現代人的三重疏離 和自然的疏離:現代人甚至和他內在的自我都失去了接觸,科學和科技不再 幫助人更深入一層的去尋獲世界和我內的度向。人用自己的構式和發明、計畫和 目標來阻擋人,以致於現代人只能夠理性的構思和實用性的觀點來看自然。一條 河在人看來只是推動渦輪機的能源,森林只是生產木材的地方,山脈只是礦藏的 地方,動物只是肉類食物的來源。科技時代的人不再和自然做獲益匪淺的對話, 他指和自己的產品做無意義的獨白。人甩脫不掉都市的影響,即使是面對自然的 美景、各種的文化成就,人仍然是停留在疏離、無聊、挫折、恐懼之中。 和社會的疏離:現代人對真正的人性都缺乏了解。在個人主義統治的地方, 強有力的個人便把一切歸到他自己的手上,整個社會和眾人對他來說都只是達到 他個人目標的工具,人權和價值全被抹殺了。從這個觀點看,資本主義的各種樣. 24 25. 同註 23,頁 17。 尼可拉斯‧卡爾,楊柳譯, 《被科技綁架的世界》,臺北市:行人文化,2016,頁 169。 26.

(35) 子都是造成人疏離的工具。在今天這個時代,有太多精神已經墮落的工作奴隸, 在囚房裏心智受摧殘的人,還有許多我們的同事,儘管他們的生活水準相當高, 他們的命運卻漂泊在自己也變成機器人的路上。 和信仰的疏離:我們愈來愈認識一方面既貪求權力而另一方面極其軟弱;一 方面傲慢另一方面又絕望灰心的現代人的真面目。他不再和信仰對話,他退縮到 那和自己及自己所創的荒謬事物面面相覷的獨白世界。人逐漸給一個沒有信仰的 世界所包圍,這個世界已無奧秘感可言,像一座監獄把人關在裏面。空虛迷亂的 幻想,虛無思想馬上浮現。哲學家如齊克果、海德格、沙特、雅斯培等人都以虛 無或人的恐懼和絕望為他門研究、討論的主題。作家如卡夫卡用不斷去陳出新、 與人印象鮮明的方式來告訴世人:現今人類所遭逢的似乎是無法透視、可怕的疏 離。26 如果我們都已經知道問題之所在,而不去克服與解決,問題將無法得到答案 ,所有的一切都回歸於原點中。筆者認為應該維持良好的規範,並制止破壞的力 量一直發生下去。疏離感一直被筆者強調的原因是因為,發現在日常生活中人們 走在路上,就會看到許多的家長明明帶著孩子,眼睛卻是盯著手機瞧。也總有一 堆上班族,形色匆忙走過著斑馬線,照樣眼睛被手機吸引,殊不知危險。同在一 個屋簷下的親人,放著電視螢幕閃爍,每個人手上滑著手機忙著跟網友聯絡,有 時還會發出詭譎的笑聲,諸多種種偏差行為已經蔓延在社會中。. 26. 孫志文,《現代人的焦慮和希望,當代德國思潮譯叢》,臺北市:聯經出版,1983,頁 74。 27.

(36) 第三章. 虛擬藝術的符碼. 符碼是極為複雜的聯想模式,人們從特定的社會與文化中學習得來。這些符 碼或稱為心靈的「秘密結構」,影響了我們對媒介與生活方式中的符號與象徵。 人們把不同的符碼帶到某特定訊息中,而且以不同的方式詮釋之。如艾科所說:. 符碼與次符碼依一般的文化參考架構應用在訊息中,所謂一般的文化參 考架構是包括訊息接收者的知識總和:其意識形態的、道德的、宗教的立場, 其心理態度、品味、價值觀等等。27. 解碼不得其道可能在往昔發生過,艾科舉出一些例子:異鄉人在異族文化中 不知道符碼,或者人們以自己的符碼詮釋訊息,而不是以原創訊息的符碼詮釋 之。他說這是大眾媒介擴展之前的情形,錯誤的解碼不是慣例,而是偶然發生的 事情。然而,由於大眾媒介的發展,情況為之激變,錯誤的解碼成為常態。根據 艾科的看法,這是由於媒介製作者與接受者之間存在著鴻溝。 由於資訊傳送者的社會階級、教育程度、政治意識形態、世界觀、精神等等 使然,不同於接收訊息者之符碼,所以資訊接收者對資訊之詮釋會有所歧異。. 第一節 生活中圖像與符號的存有. 根據當代學者的說法:圖像學目的,是要描述或者重建那些因時代變遷而逐 漸被人所遺忘的圖像意義,好讓藝術史的門外漢和非該類型藝術的專家學者們理 解這些藝術品的實質內容。從歷史發展來說,圖像學最早是一門建立「象徵」的. 27. Arthur Asa Berger,黃新生譯, 《媒介分析方法》 ,臺北市:遠流出版,1992,頁 33。 28.

(37) 學問。例如在歐洲到處可見的徽章,各有象徵意義,也各有解讀脈絡。28 圖像 學作為藝術史方法論,固有其時代的必然性與迫切性,帕諾夫斯基也替我們釐清 了藝術史家在面對傳統圖像時所應採取的態度。. 一、圖像無所不在 二十一世紀被稱為圖像時代!這種稱號並不意味著人類過去沒有圖像,或著 不看重圖像,而是說生活在這個世紀的人們,多少都能夠體會到影像思考和影像 本身的威力。歷史上每一個世代都擁有豐富而多樣的圖像表現與記錄,然而我們 卻是以圖像作為思維的工具,把圖像當作生活背景,甚至將圖像視為認識主體的 魔幻舞台。整個世界充斥著影像—印刷、攝影、電影、媒體、網路訊息、數位影 像…,這影像甚至以「圖像即真理」的超實體身分呈現在我們面前。. 「藝術是一個由想像共造的國度(Reich gestalter Phantasie),⋯⋯ 審美的意趣在於被呈現的對象所呈現的方式(Wie der Dargestelltheit), 而不關心其實際存在或者是虛擬存在的問題。」29. 圖 3-1 提香,〈聖愛與俗愛〉,畫布、油彩,118×279cm,羅馬博爾蓋塞博物館收藏,1514。. 28 29. 陳懷恩,《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臺北市:如果出版,2008,頁 128。 同上,頁 303。 29.

(38) 當我們面對一幅作品,無論其為杜勒的《騎士,魔鬼與死神》或者提香的《聖 愛與俗愛》(圖 3-1),當其喚起審美意趣時,即出現某種境界,在此境界中,審 美觀照所對者已經不是由生活經驗所對的這些相像的存在,而是存在者(Seiend )。至於這種境界究竟是實境或者虛擬實境?已經不重要了。 自從人類視覺訊息的傳遞經驗中可知悉,最早期是運用圖像記錄訊息,然後 經由象形符號發展到文字,文字發明以後才逐漸發展成各種文字。由於文字的記 載與流傳,使各種智慧和經驗有了傳承與分享的可能,人類社會才有長足的發 展。然而圖像仍然具有直接傳遞訊息的功能,在人類資訊的流通上扮演著重要的 角色,因此由於科技的進步,使得即時的影像紀錄和傳遞成為可能;圖像的使用 與流通因而迅速擴展到各地,由此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文字與圖像在人類社會中的 消長。 事實上,視覺文化的興起,與文學的沒落有所關聯的。當代講求訊息的快速 傳播,小說、散文那般的經典已無法應付快速消費資訊的要求,因此圖像那種能 有效而立即傳遞資訊的方式遂被大量運用。視覺文化那平面性、直觀性與圖像化 的特徵使得紙上文字相形見絀,因此圖像化的背後動機是大眾消費文化的抬頭。 首先,視覺符號的興起導向了知識的視覺化/圖像化轉向:西方文化將語言視為 高度發展而圖像則較為原始的,人們總是偏好以語言符號來表達一切事物;然 而,這種現象在當代已完全改觀。實際的狀況是,各式符號無不以視覺化 (visualizing)方式呈現,如醫學的心跳圖、腦波圖、漫畫取代文字、以至於最 顯著的微軟(Microsoft)公司的視窗(Windows)軟體的橫掃全世界電腦作業系 統(圖 3-2)⋯⋯它們全是這個追求視覺化符號的時代產物。與此同時,這些產 物還進一步的反饋到當代思考模式中,將過去語言符號傾向的思考邏輯,立即性 的、物質的、跳躍式的、無敘事結構的影像符號邏輯所取代。過去的媒介如文字 是訊息的載體,今日的媒介本身便是訊息。視覺化思維的來臨,正呼應了後現代 文化特徵,如視聽時代、大眾媒體的興起。隨著當代視覺化的現象,也有西方學 者提出了「視覺文化」 (visual culture)一詞,作為與過去文字思考模分庭抗禮的 30.

(39) 另一種新興的學科範疇。這種「圖像化轉向」(pictorial turn),乃接續著二十世 紀語言學轉向的另一種思維方式而來的。. 圖 3-2 視窗將電腦運作予以視覺化(取自:http://timeimprint.blogspot.tw/2011/03/windows-7.html)。. 袁金塔在書蟲趴趴走陶藝多媒材作品輯中(圖 3-3)也提到:文字符號與圖 像、影像對話與消長,思考當代資訊媒體,如:電視與電腦巨大的傳播與複製能 力,後現代社會如何處理古今文字符號與圖像、影像的問題。30. 圖 3-3 袁金塔, 《書蟲趴趴走畫冊專輯》局部。. 30. 袁金塔,《書蟲趴趴走畫冊專輯》,臺北市:采泥藝術,2006,頁 2。 31.

(40) 二、符號學 英國哲學家洛克在其理論中,將科學分成三大類: 「哲學」 、 「倫理學」與「符 號學」 (Semiotic) ,後者又被稱為「邏輯學」 。至於中國的符號概念是什麼?《易 經繫辭》中所說的「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 而擬諸形容, 『象』其物宜,是故謂 之象。『象』也者,像也」一文中的「象」就是符號,而《文心雕龍》作者劉勰 所說的「意象」也是類似的概念。 31 惟在西方符號學理論正式傳入之前,中國 始終未形成系統性的「符號」研究。 符號學即是關於符號的科學。從符號學的觀點,認為在研究同一套語言系統 中的各個文化客體時,研究者應該先考察構成文本或圖像基礎的結構、符碼、對 立關係與文法等等。索緒爾語言的概念為藝術符號學所類比採用。同一特定的風 格或類型下的各個文化客體,彼此共有一組符碼,因此可以向語言一樣被解碼。 這些符碼不僅運作於單一文化客體,也在同一類型的各文化客體間互為文本 (intertextually),從而產生意義。這些符碼的互為文本不僅是直接的指涉,也 賴與其他文化體的相互參照,因為所有的單一文本都是由同一套系統規則所構 建。索緒爾譬喻「能指」和「所指」是一張紙的兩面,須臾不可離,而這張紙就 是「符號」。32 巴特是符號學領域深具影響力的學者,他認為第一序(first-order)的符號系 統與神話這類第二序(second-order)符號系統關係緊密;他認為神化是將歷史 轉化為自然,是隱藏在文本中的真實意義。他最著名的舉例,是以雜誌封面為分 析對象: 我在理髮店裡,一份《巴黎競賽》(Paris-Match)到我手裡了。封面 是一個穿著法國軍服的年輕人在敬禮,雙眼上揚,也許凝神注視著一面法國 國旗。這些就是這張照片得意義。但不論天真與否,我清楚地看見它對我意 指:法國是一偉大的帝國,她的所有子民,沒有膚色歧視,忠實地在她的旗. 31 32. 吳鳳著,《藝術符號學》,北京廣播學院,2002,頁 26。 呂炳強,《凝視、行動與社會世界》 ,臺北市:漫遊者文化,2007,頁 26。 32.

(41) 幟下服務,對所謂殖民主義的毀謗者,沒什麼比這個黑人效忠於所謂的壓迫 者時所展示的狂熱,更好的回答。因此我再度面對了一個更大的符號系統: 有一個能指,它自身已籍前一個系統形成(一個黑人士兵正進行法國式敬 禮);還有所指(在此是法國與軍隊有意的混合);最後,透過能指而呈現 所指……。33. 因此,同時伴隨著符號系統與社會中神話系統的運用,研究者可以找出豐富 的文本意義。然而眼睛是哲學的原型器官。其神秘之處在於它們不僅能夠看,還 能看見它們正在看。這讓眼睛在身體的所有認知器官中,取得顯著的地位。哲學 思考的重要性,實際上就在於眼睛的反映、眼睛的辯證、及觀看自己在看的活動 本身。34 筆者在創作的過程中,也時常會用到符號來所指(圖 3-4)。用自己的 語彙來加以詮釋,用圖像來說明傳達的意思表現。. 圖 3-4 陳乃華,〈小小眼 II 〉局部,彩墨、玉版宣,68×68cm,2015。. 33. Victoria D. Alexander,張正霖、陳巨擘譯, 《藝術社會學:精緻與通俗形式之探索》 ,臺北市: 巨流圖書,2006,頁 246。 34. 黃冠華,《觀看不見:凝視的概念》 ,新聞學研究 第八十七期 ,2006,頁 133。 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How social media shape our relationship to and understanding of breaking news events. – How do we know if information shared on social media

Then, the time series of aiming procedure is partitioned into two portions, and the first portion is designated for the main aiming trajectory as well as the second potion is

To cope with these problems, we propose and develop a ubiquitous virtual tutoring assistant system which incorporates a supplement-material base as well as a solution extraction

This research sets different backgrounds as variables of consumers of Miaoli County residents and whether their different life styles and corporate social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students in learning in inequalities with one unknown, as well as to collect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and errors in problem solving..

This research project tries to examine the issues of domestic green hotel service design, integrating QFD and VAHP, as well as to construct green criteria and their

In order to accurately represent the student's importance and degree of satisfaction towards school service quality, as well as to desig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Thu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ocial support are main elements to reduce teacher stress and interpersonal conflict, as well as to increase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