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周易圖》之重要圖式內涵析探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周易圖》之重要圖式內涵析探"

Copied!
19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期末報告

《周易圖》之重要圖式內涵析探

計 畫 類 別 : 個別型計畫 計 畫 編 號 : MOST 104-2410-H-004-176-執 行 期 間 : 104年08月01日至105年07月31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計 畫 主 持 人 : 陳睿宏 計畫參與人員: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洪敬清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10 月 27 日

(2)

中 文 摘 要 : 宋代陳摶一系所開展之圖書易學,標誌為突破傳統界囿的哲學思維 與認識方式之創造性理解,含弘深厚的象數與義理內蘊,擴大易學 詮釋之視野;代表宋代《易》圖輯本之《周易圖》,正為具有高度 時代性意義的多元匯集之典型代表大作。歷來以其作者持論之疑議 ,乃至機械化圖式符號或性質的不受青睞,以致諸多易學源流與思 想主張之重要議題,從而淹沈未啟。本研究以《周易圖》一百一 0幅圖式為研究對象,龐博豐富的思想內涵,妙司神契,洞徹易學 蘊奧,多有可探賾索隱之處。本研究主要擬從成書可能年代之考定 、有關圖式之特色與源流統緒、太極生成衍化圖說、《河圖》及《 洛書》與相關數列圖說、先後天圖說、卦配方位圖說、卦變圖說、 六十四卦象義說、《易傳》詮義圖說、象數《易》說之圖式觀,以 及其他有關圖說等方面,探討有關圖式所展現的具體內容,尤其表 現於哲學理解上陰陽變化宇宙觀之哲學思想,以及圖書易學史上所 傳達之重要意義。本研究為期一年,進行有關論題的全面而詳實之 圖式考索與梳理,釐清圖式所反映的易學發展重要取向,確立相關 圖式可能之授受關係、系譜脈絡,乃至易學史的定位與重要啟示 ,擴展易學圖式結構之解析與哲學論述之可能。 中 文 關 鍵 詞 : 《周易圖》、《大易象數鈎深圖》、宋代易學、易圖、河圖、洛書 、劉牧、邵雍、朱震、鄭東卿

英 文 摘 要 : Since Chen Tuan brought up his theories, Tu-shu Yixue in the Song Dynasty,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thinking, has been approached and interpreted in innovative ways, known for its richness in contents both in the fields of Xiangshu and Yili, and for its wider scope of

interpretation. Zhouyi Tu is a diverse collection of Yi-diagrams in the Song Dynasty, highly representative of theories of that era. However, due to the debate over the real author of the book and the decline of mechanical Yi-diagrams, the issues covered in the book on the history of Yixue and the author’s opinions have long been neglected and underestimated. Hence, by exploring the 108 diagrams portrayed in the book and by delving into its rich content,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determine when the book was

written, discuss the contents of relevant Tushuo,

especially manifested in the cosmology of yin and yang and the important meanings it conveys,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ineage of Tu-shi, the structures and philosophical meanings of the

arrangements of numbers and symbols, the evolution of Taiji, xian-hou-tian and Fuxi Tushuo, Gua-bian Tushuo, the explanations of 64 Gua in Xiangshu and Yili, the

interpretations of Tushi in Yizhuan, Tu-shi in Xiangshi in Yi, an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Yixue. Through a complete and thorough research, this year-long study aim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theories in the book, clarify the dimensions of Yixue

(3)

development reflected by Yi-diagrams, and establish the potential inheritanc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se diagrams, hoping to give an indication of the role the book plays in history, and offer an philosophical explanation of Tushi structure.

英 文 關 鍵 詞 : Zhouyi Tu; Yixue in the Song Dynasty; Yitu (Yi-diagrams); Hetu; Luoshu

(4)

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期末報告)

《周易圖》之重要圖式內涵析探

計畫類別:■個別型計畫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104-2410-H-004-176

執行期間:2015 年 8 月 1 日至 2016 年 7 月 31 日

執行機構及系所: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計畫主持人:陳睿宏

計畫參與人員:洪敬清(兼任助理)

本計畫除繳交成果報告外,另含下列出國報告,共 ___ 份: □執行國際合作與移地研究心得報告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

期末報告處理方式:

1. 公開方式:

■非列管計畫亦不具下列情形,立即公開查詢

□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二年後可公開查詢

2.「本研究」是否已有嚴重損及公共利益之發現:■否 □是

3.「本報告」是否建議提供政府單位施政參考 ■否 □是,

(請列舉提供之單位;本部不經審議,依勾選逕予轉送)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10 月 25 日

(5)

目 錄

中文摘要及關鍵詞………2 英文摘要及關鍵詞………3 報告主要內容………4 一、前言………4 二、研究目的………11 三、重要研究前沿與文獻概述(文獻探討)………12 (一)紛紜莫衷之佚名與易學家之可聯繫………12 (二)宋《易》發展與《周易圖》之聯繫………16 (三)晚近有關研究成果之簡要述評………19 四、研究方法………22 五、本研究發表之有關具體研究成果………24 六 、 研 究 成 果 概 述 … … … 2 5 ( 一 )《 周 易 圖 》 重 要 命 題 之 主 要 成 果 概 述 … … … 2 5 ( 二 )《 周 易 圖 》 圖 說 之 重 要 特 色 … … … 3 2 (三)圖說研究歷程的基本把握………34 (四)圖說研究之再突破………34 七、主要參考書目………35 (一)古籍《易》著………35 (二)《易》類外之古籍………40 (三)當代《易》著………41 (四)《易》類外之當代著作………45 (五)論文期刊……… 46 八、研究成果之自評………51 (一)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自評表………51 (二)研究內容結果與計畫相符情形………52 (三)達成預期目標之情形………53 (四)對學術研究與應用方面之貢獻………53 【附件】研究成果:專書一部(21 萬 5 千字),單篇文章二篇………55 (一)《宋代圖書易學輯著《大易象數鈎深圖》與《周易圖》一系圖說析論》 (A Study on Yi-Diagrams in Dayi-xiangshu-goushentu and Zhouyi-tu) *專書檔案過大,無法上傳科技部,僅取部份文字檔上傳,抱歉! (二)〈《周易圖》圖式所見之卦變思想析論〉

(6)

《周易圖》之重要圖式內涵析探

摘要

宋代陳摶一系所開展之圖書易學,標誌為突破傳統界囿的哲學思維與認識方式之 創造性理解,含弘深厚的象數與義理內蘊,擴大易學詮釋之視野;代表宋代《易》圖 輯本之《周易圖》,正為具有高度時代性意義的多元匯集之典型代表大作。歷來以其 作者持論之疑議,乃至機械化圖式符號或性質的不受青睞,以致諸多易學源流與思想 主張之重要議題,從而淹沈未啟。本研究以《周易圖》一百 0 八幅圖式為研究對象, 龐博豐富的思想內涵,妙司神契,洞徹易學蘊奧,多有可探賾索隱之處。本研究主 要擬從成書可能年代之考定、有關圖式之特色與源流統緒、太極生成衍化圖說、《河 圖》及《洛書》與相關數列圖說、先後天圖說、卦配方位圖說、卦變圖說、六十四 卦象義說、《易傳》詮義圖說、象數《易》說之圖式觀,以及其他有關圖說等方面, 探討有關圖式所展現的具體內容,尤其表現於哲學理解上陰陽變化宇宙觀之哲學思想, 以及圖書易學史上所傳達之重要意義。本研究為期一年,進行有關論題的全面而詳實 之圖式考索與梳理,釐清圖式所反映的易學發展重要取向,確立相關圖式可能之授受 關係、系譜脈絡,乃至易學史的定位與重要啟示,擴展易學圖式結構之解析與哲學論 述之可能。 關鍵詞:《周易圖》、宋代易學、易圖、河圖、洛書

(7)

英文摘要

An Analysis of Important Yi-Diagrams in Zhouyi Tu

Abstract

Since Chen Tuan brought up his theories, Tu-shu Yixue in the Song Dynasty,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thinking, has been approached and interpreted in innovative ways, known for its richness in contents both in the fields of Xiangshu and Yili, and for its wider scope of interpretation. Zhouyi Tu is a diverse collection of Yi-diagrams in the Song Dynasty, highly representative of theories of that era. However, due to the debate over the real author of the book and the decline of mechanical Yi-diagrams, the issues covered in the book on the history of Yixue and the author’s opinions have long been neglected and underestimated. Hence, by exploring the 108 diagrams portrayed in the book and by delving into its rich content,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determine when the book was written, discuss the contents of relevant Tushuo, especially manifested in the cosmology of yin and yang and the important meanings it conveys,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ineage of Tu-shi, the structures and philosophical meanings of the arrangements of numbers and symbols, the evolution of Taiji, xian-hou-tian and Fuxi Tushuo, Gua-bian Tushuo, the explanations of 64 Gua in Xiangshu and Yili, the interpretations of Tushi in Yizhuan, Tu-shi in Xiangshi in Yi, an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Yixue. Through a complete and thorough research, this year-long study aim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theories in the book, clarify the dimensions of Yixue development reflected by Yi-diagrams, and establish the potential inheritanc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se diagrams, hoping to give an indication of the role the book plays in history, and offer an philosophical explanation of Tushi structure.

(8)

《周易圖》之重要圖式內涵析探

一、前言

《周易》作為卜筮活動的原始思維下所構築的產物,周朝時期視為官方大卜的「掌 三易之法」之一,1 《漢書.儒林傳》毫無疑問的視之「為卜筮之書」。自從孔門《易 傳》以來,包括晚近出土的有關文獻資料,如《二三子》、《易之義》、《要》、《繆和》、 《昭力》等諸作,除了延續卜筮的原始性格外,也更具體的發展與建構宇宙源起與生 化圖式,肯定宇宙事物動運變化的普遍性概念,開闡出推天道以明人事、陰陽變易、 陰尊陽卑、重視德義的種種哲理性思維,同時也在象數易學的路線上,運用更複雜與 更具理性的推衍以來闡發《易》道。象數與義理兩大體系,從《易傳》以來彼此難分 親疏,但已從原始的卜筮性格中決然跳脫出來,開展出新的哲理性思維。 秦漢以來黃老的學術氛圍,提供易學的較大發展空間,至漢代武帝(前 156-前 87 年)時期,從思想文化的改革著手,鞏固政權一統的局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董仲舒(前 179-前 104 年)「首推陰陽為儒者宗」,2 進一步將儒家帶入陰陽化的路線, 當中對易學的影響尤遽。《春秋繁露》指出「《易》本天地,故長於數」,3 以「數」言 《易》,表明《易》的象數本色,對兩漢象數之學自然有推波助瀾的作用。從黃老之 學的盛行,儒學的陰陽化,加上讖緯之學的漫延,天文、曆法、醫藥、數術等知識的 發達,陰陽災異、吉凶休咎的觀念益加盛行,使易學走向象數之學獨領風潮的黃金時 代,從孟喜(?-?年)、京房(前 77-前 37 年)、《易緯》到鄭玄(127-200 年)、荀爽(128-190 年)、虞翻(164-233 年)等人,將象數易學帶入空前的壯盛階段。鄭玄「括囊大典, 網羅眾家」,4 樹立東漢以來的漢學大幟;象數之學推衍不止,至虞翻而集兩漢象數之 大成,卻因「一失其原,巧愈彌甚」,繁雜瑣屈,多有附會,以致帶來「存象忘意」 之訿,終於盛極而衰,以王弼(226-249 年)所代表的玄言解《易》的新義理詮釋路 線所取代,開啟義理之學的新曙光,用「得言忘象,得意忘言」5 的觀點,辨析漢儒 象數之學的固陋,取得定於一尊的地位,歷經隋唐而不衰。 唐太宗(599-649 年)時孔穎達(574-648 年)等人撰注《周易正義》,集講疏之 1 見《周禮.春官宗伯.大卜》:「(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 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引自《周禮注疏》,卷二十四(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 經注疏本),頁 370。 2 見班固《漢書.五行志》云:「漢興,承秦滅學之後,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 隂陽為儒者宗。」揭前書,卷二十七上(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11 月 1 版 1 刷),頁 1317。 後文引用各斷代史,皆本此中華書局二十四史版本,故不予另注引文出處所本。) 3 見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引自清代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卷一(北京:中華書局,1996 年 9 月 1 版北京 2 刷),頁 36。 4 見范曄《後漢書.張曹鄭列傳》,卷三十五,頁 1213。 5 括弧引文見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引自樓宇烈《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9 年

(9)

大成,然「獨于《易》黜鄭、虞而宗王、韓」6 ,王弼、韓康伯(332-380 年)所代表 的義理之學成為主流,而漢代的象數易學,已然中絕。7 間復有李鼎祚(?-?年)著《周 易集解》,知「天象遠而難尋,人事近而易習」,以古訓未散,集漢魏三十餘家言,「刊 輔嗣之野文,補康成之逸象」,8 歸宗於象數範疇,使漢代象數之學得以綿延而弗絕。 《周易》原始卜筮推衍的本身,即是一套數值與符號運用的機制,由傳統卦畫符 號結合《繫辭傳》言大衍推筮用數之數值,9 作為秦漢以來衍數運用之依據,這些數 字與符號元素隨著易學的發展,融入在象數與義理的詮釋與理解的血脈之中,易學數 字與符號圖式所表徵的意義,除了機械化的象數概念外,也涵攝著義理的成分,並在 易學發展的歷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數字與符號的運用,伴隨著象數之學的 發展而形成可能的多元之衍生,漢儒著重於與天文、曆法所形成的卦氣說之數值呈現, 但魏晉以降至唐代更重視義理化之後,因為象數之學的不再盛行而不受重視;一直到 了宋代,陳摶(?-989 年)一系的易學發展,易學數論結合易圖,特別是周敦頤 (1017-1073 年)的《太極圖》、劉牧(1011-1064 年)的《河圖》與《洛書》,以及邵 雍(1011-1077 年)的先天與後天圖說,深深的影響兩宋乃至元明易學的發展,使易 學邁向一種圖式結構化的新的理解視域。 宋代經學論著中,易學方面可以視為的最大宗者,單就《宋史.藝文志》中所記 載者就有二百一十三部一千七百四十卷,10 尚不包括術數類中所錄者,而清代《四庫 全書》收入兩宋《易》著也有五十餘種,可見宋代易學發展可稱蔚為大觀。宋代易學 的新發展,在以理學釋《易》與陳摶一脈的圖書易學,成為創新而重要的新里程碑。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宋代易學作了簡要定調,云: 漢儒言象數,去古未遠也,一變而為京、焦,入於禨祥;再變而為陳、邵,務 窮造化,《易》遂不切於民用。王弼盡黜象數,說以老莊,一變而為胡瑗、程 子,始闡明儒理;再變而李光、楊萬里,《易》遂日啟其論端。此兩派六宗, 6 見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自序》云:「乃唐祭酒孔君沖遠奉勅疏解諸經注,獨于《易》黜鄭、 虞而宗王、韓。取輔嗣野文疏而行之,其書遂藉以獨尊于世,而漢學寖微。」揭前書(北京:中 華書局,1998 年 12 月北京 1 版 2 刷),頁 2。 7 長孫無忌《隋書.經藉志》云:「至隋,王注盛行,鄭學浸微,今殆絕矣。」(見長孫無忌《隋 書.經籍志》,頁 913。)指出鄭氏之說的有關漢代象數之學從此殞落。 8 括弧引文見李鼎祚《周易集解・自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 年 12 月臺 1 版 2 次印刷), 頁 2。 9 參見《繫辭傳》云:「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 掛一以象三,揲之以 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在扐而後掛。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 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 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 之能事畢矣。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引自李鼎祚《周易集解》,卷十四, 頁 330-345。)此文為目前以《周易》作為原始卜筮系統所建構的推筮之法的主要文獻依據,涉 及到五十之數的形成,以及天地之數、用閏之數、當期之日、四時、乾坤策數等等諸元,包攝出 具有時空變化意義的數值結構。 10 王柏《讀易記》中也提出《宋史.藝文志》未著錄十九部,共一百八十六卷。同本文所引,皆

(10)

己互攻駁。11 認為宋代易學在象數方面之代表,是陳摶、邵雍等為主的講求「河圖洛書」、「先天後 天」與《太極圖》等以圖書為主的新的象數之學,已非漢代的象數面貌;在義理之學 方面,包括以胡瑗(993-1059 年)、程頤(1033-1107 年)為主的儒家性格之易學,以 及李光(1078-1159 年)、楊萬里(1124-1206 年)等以引史解經為特色的另一易學系統。 《四庫提要》概括兩派六宗,陳摶所屬之圖書之學,不論是形式或內容,與傳統易 學大異其趣,以今日的哲學觀點來看,可以視為突破傳統界囿的創造性詮釋。在 相關的易學圖式中,常常包含著豐富的義理內蘊,這種義理的成分,往往從屬於 宋代理學之基本範疇,不同於傳統易學所標幟的哲理思想,可以視為理學的另類 思維形式。圖式符號結構的易學思維與認識,反映出易學思想的另類詮釋與理解 方法,特別是標誌出易學家的宇宙觀之認識,這樣的易學理解範疇,為本人這幾 年來一直涉獵與關注的議題,也是本人亟欲發展的研究進路。 宋代易學展現出新的多元面貌,除了理學思想浸浸然走向義理化的進路外,代表 著傳統漢儒的象數觀點也非不復存在,尤其是南宋前期,重要的易學家如朱震 (1072-1138 年)、鄭剛中(1088-1154 年)、郭雍(1091-1187 年)、張浚(1097-1164 年)、沈該(?-?年)、吳沆(?-?年)、都絜(?-?年)、林栗(1120-1190 年)、程大昌 (1123-1195 年)、鄭東卿(?-?年)等諸家之說,可以視為重要的典型代表,標示 為南宋前期特色相近的象數與義理兼綜的主要代表人物。本人過去沿著以惠棟 (1697-1758 年)漢代象數易學為主體的研究脈絡,聯結到惠棟所重視的朱震易學, 對朱震《易》著進行全面性的研究,12 也同時關注前後時期的易學家,包括張浚與 林栗皆有深入的瞭解,並有具體的研究成果。13 發現這些易學家,除了展現出高度 的象數與義理主張外,重視「數」的理解,與關注北宋以來的《河圖》、《洛書》 等圖書之說,似乎為此一時期的共同認識取向與特色。新興的圖書之學,成熟於北 宋,擴大到南宋,不斷的漫延與茁壯成長,「元明清三代學者共同繁衍發揮,終于形 成了《易》學史上不可忽視的『圖』『書』之學」。14 在錯綜象數與義理的年代,二者 不論孰輕孰重,圖書之學融入於二者之間,非但是一個新興的詮釋方法與易學認識, 更是重要的流行趨勢。在易學發展的洪流中,以圖式符號結構的理解方式,開啟出嶄 新論述體系,也引領出另類之哲學觀,呈現出一幅一幅的易學理解主張與宇宙圖式; 11 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3 月初版), 頁 54。 12 本人過去從研究惠棟為起點,以惠棟易學重視朱震的觀點,進一步關注朱震之易學,同時結合 科技部三年之研究,並有近四十萬言的成果呈現,撰著《義理、象數與圖書之兼綜-朱震易學研 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1 年 9 月初版),對朱震所代表的南宋前期之易學,能夠有充份 的掌握。 13 相關成果如「近五年主要研究成果說明」中所述,不再贅列。 14 見施維《周易八卦圖解》中劉大鈞之序言。揭前書(成都:巴蜀書社,2003 年 3 月 1 版 1 刷),

(11)

機械化圖式的背後,傳遞出宏富而多元的思想血脈,透過哲理性的認識與視域,進行 更有意義更具有機性的理解。這是本人幾年來開展宋代易學的認識領域,在圖書易學 的範疇上,不論在內容開闡或易學史辨析方面,認為是深具意義而期待持續發展之重 要方向。 宋代圖書易學的發展,朱震曾明確提出相關源流的說法,保留了有很多珍貴的文 獻資料,成為後人討論宋代易學演變時的主要參考依據,朱震在《漢上易傳.表》中 云: 國家龍興,異人間出,濮上陳摶以《先天圖》傳种放,放傳穆修,修傳李之才, 之才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漑,漑傳許堅,堅傳范諤昌,諤昌傳 劉牧。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敦頤傳程頤、程顥,是時張載講學於二程、 邵雍之間,故雍著《皇極經世》之書,牧陳天地五十有五之數,敦頤作《通書》, 程頤述《易傳》,載造<太和>、<三兩>等篇,或明其象,或論其數,或傳 其辭,或兼而明之,更唱迭和,相為表裏。15 朱震指出的宋代圖書易學之授受關係,成為後學論述宋代圖書易學莫不參引的重要依 據,對後來研究有關學說主張的發展演變問題,有極大的幫助。朱震對圖書易學的關 注與認識,使其整理與構制的易圖,在圖書易學史上,有其重大的貢獻,所以毛奇齡 (1623-1716 年)特別肯定他所進之圖,「推《易》祕旨可謂十得八九」。16 朱震所進四 十四個圖式,17 在易圖的發展上,前有繼承而後有影響,特別包括同時代的朱熹 (1130-1200 年)、林至(?-?年)、18 稅與權(?-?年)、19 宋末元初的丁易東(?-?年)、20 15 見朱震《漢上易傳.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 11 冊,1986 年 3 月初版),頁 3。關於朱氏傳授之說,其中范諤昌的傳演問題,歷來則稍有為後學所疑者,如清 代張惠言就指出:「按《東都事略》言陳摶以象學授种放,放授許堅,象學者,河圖、洛書也。 而朱震云:放以圖書授李溉,溉傳許堅,堅傳范諤昌,諤昌傳劉牧。晁公武云:諤昌自謂其學出 於李處約、許堅。其說互異,溉與處約,不知是一是二。諤昌又不言處約傳自誰氏,中間授受不 甚分明。」見胡渭《易圖明辨》,卷四(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編印《大易類聚初集》第 15 冊, 影印《皇清經解續編》本,1983 年 10 月初版),頁 688。朱震只言范諤昌傳自許堅,而晁氏《讀 書志》卻指出學自李處約與許堅。但是,至少傳自許堅是可以確定的。 16 朱震所傳圖式,除了陳摶以降之「河圖、洛書」、「先天、後天」等有關圖式外,其他特別是 卦變之圖,對理解諸家卦變與其本人卦變之說,有極大的幫助,所以毛奇齡肯定云:「朱震所進 圖,而恢擴以盡其變,其于推《易》祕旨可謂十得八九矣。」見毛氏《仲氏易》,卷二(臺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印《大易類聚初集》第 13 冊,影印《皇清經解》本,卷九十一,1983 年 10 月初版),頁 623。 17 朱震四十四個圖式,見朱震《漢上卦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 11 冊,1986 年 3 月初版),頁 308-360。 18 林至字德久,南宋嘉興華亭人,淳熙(1174-1189 年)中登進士第,官至秘書省正字。曾學於朱 熹門下,今存《易裨傳》二卷,收錄於《四庫全書》之中。 19 稅與權字巽甫,南宋巴郡臨邛人,受業於魏了翁(1178-1237 年)門下,易學論著今存《易學啟 蒙小傳》一卷與《周易古經傳》一卷。 20 丁易東之生卒年不詳,於宋咸淳戊辰(1268 年)高中進士。《四庫提要》指出其「字漢臣,武 陵人,仕至朝奉大夫、太府寺簿兼樞密院編修官,入元不仕,教授鄉里以終」。引自丁易東《易 象義.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 21 冊,1986 年 3 月),頁 473。 《湖廣總志》亦云:「官至翰林編修。入元,數徵不起,注《周易》傳疏以授學者。」引自朱彝 尊《經義考》,卷四十四(北京:中華書局,1998 年 11 月北京 1 版 1 刷,)頁 241。宋氏王朝

(12)

元代張理(?-?年)、21 明代如來知德(1525-1604 年)等《易》家,以及清代辨圖之諸 家,22 都在這樣的脈絡下承繼與開展。本人數年前全面詮解朱震四十四圖式,並深知 宋元之際的丁易東、張理等人深受朱震的影響,故考索耙疏丁易東《大衍索隱》的六 十五幅圖式、23 張理《易象圖說》的四十二幅圖式,24 另又曾針對元初郝大通(1140-1212 年)《太古集》三十三幅圖式所表徵的宇宙時空意涵進行釋述,25 以及目前進行梳理分 析《大易象數鈎深圖》一百四十圖,26 大抵能夠充份掌握易學相關圖式之詮解與圖式 的承繼及演變;尤其對太極圖的圖式結構變化、「河九洛十」與「河十洛九」之論戰、 邵雍圖說的傳衍、卦變圖式之建構、漢代象數學之圖式、卦爻辭的釋義圖式、丹道之 學的重要圖說等等,積累有關圖式研究之學殖,培養易學圖式之理解能力。研究《大 代李賢等撰《明一統志》,卷六十四;明代凌廸知《萬姓統譜》,卷五十五。 21 張理為宋末元初清江(今江西清江)人士,早年從杜清碧(1276-1350 年)學《易》,盡得其學, 以其所得于《易》者,演為十有五圖,以發明天道自然之象」,肯定其立圖述《易》為本,善於 闡發自然運化之象,故《宋元學案》列為杜氏門人。曾任為儒學副提舉,以儒學為專。參見黃宗 羲著,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草廬學案》,卷九十二(北京:中華書局, 2007 年 1 版北京 3 刷),頁 3091。 22 如黃宗炎《圖學辨惑》,列圖式有七;胡渭《易圖明辨》,列圖式四十一;張惠言《易圖條辨》, 列圖式二十等等。 23 丁易東之著作,史傳所錄極為簡略,《易》著有《易象義》十六卷,以及《大衍索隱》三卷, 二著為《四庫全書》所收錄。另外《四庫全書》存目中,尚有《周易上下經解》殘本四卷,為傳 鈔者改易其名的《易象義》之殘本。另外又有《道德真經集義大旨》三卷與《道德真經集義》十 七卷之校正。丁氏以義理與象數兼綜,又特專於圖書與數論,擅采前人之說而不主一家,其具體 例說有十二,「一曰以理論《易》,二曰以象論《易》,三曰以變論《易》,四曰以占論《易》, 五曰以數論《易》,六曰以律論《易》,七曰以歷論《易》,八曰以術論《易》,九曰以事論《易》, 十曰以心論《易》,十一曰以老論《易》,十二曰以釋論《易》」。(見丁易東:《易象義.易 統論上》,頁 479。)在義理方面,撮朱熹之義,而圖書與數論方面,則因邵雍、朱震等人,又 能創發而自成一家,可以視為宋代後期與元代初期的重要易學代表。 24 張理《易象圖說》有關圖式,包括《龍圖天地未合之數圖》、《龍圖天地已合之位圖》、《龍 圖天地生成之數圖》、《洛書天地交午之數圖》、《洛書縱橫十五之象圖》、《太極生兩儀之象 圖》、《兩儀生四象之象圖》、《四象生八卦之象圖》、《先天八卦對待之圖》、《後天八卦流 行之圖》、《先後八卦德合之圖》、《六十四卦循環之圖》、《六十四卦因重之圖》、《六十四 卦變通之圖》、《六十四卦致用之圖》、《明蓍策圖》、《天地人分策圖》、《左右歸奇圖》、 《八卦策數圖》、《少陽歸扐策數圖》、《少陰歸扐策數圖》、《老陽歸扐策數圖》、《老陰歸 扐策數圖》、《乾坤變占策數圖》、《太極之圖》、《三才之圖》、《五氣之圖》、《七始之圖》、 《九宮之圖》、《四象八卦六節之圖》、《四象八卦六位之圖》、《四象八卦六脈之圖》、《四 象八卦六體之圖》、《四象八卦六律之圖》、《四象八卦六經之圖》、《河洛十五生成之象圖》、 《四象八卦六典之圖》、《四象八卦六師之圖》、《周天歷象氣節之圖》、《地方萬里封建之圖》、 《萬夫之圖》、《一成之圖》等四十二幅圖式。少數圖式並未具名,本人根據其具體所指而立作 名稱。參見張理《易象圖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 806 冊,1986 年 3 月初版),頁 376-434。 25 郝大通《太古集》有關圖式,包括《乾象圖》、《坤象圖》、《日象圖》、《月象圖》、《天 地交泰圖》、《日月會合圖》、《天數奇象圖》、《地數偶象圖》、《二十八宿加臨四象圖》、 《二十四氣加臨七十二候圖》、《河圖》、《變化圖》、《五行圖》、《天元十干圖》、《三才 入爐造化圖》、《八卦放鼎煉丹圖》、《十二律呂之圖》、《乾坤生六子圖》、《八卦數爻成歲 圖》、《二十四氣加臨乾坤二象陰陽損益圖》、《六子加臨二十四氣陰陽損益圖》、《八卦反復 圖》、《六十甲子加臨卦象圖》、《二十四氣加臨卦象圖》、《五行悉備圖》、《天地生數圖》、 《天地成數圖》、《五運圖》、《六氣圖》、《四象圖》、《北斗加臨月將圖》、《二十四氣日 行躔度加臨九道圖》、《三才象三壇之圖》等三十三幅圖式。見郝大通《太古集》(臺北:新文 豐出版公司《正統道藏》本第 43 冊,1988 年 12 月再版),頁 695-707。 26 《大易象數鈎深圖》一百四十幅圖式,為目前執行之科技部 103 年度專題計畫。有關圖式參見 《大易象數鈎深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 25 冊,1986 年 3 月初版),

(13)

易象數鈎深圖》時,參考劉牧的《易數鈎隱圖》與《易數鈎隱圖遺論九事》、27 佚名的 《周易圖》、28 楊甲(約 1110-1184 年)的《六經圖》,29 發現諸作彼此多有相互聯繫者, 27 劉牧的《易數鈎隱圖》中錄有《太極圖》、《太極生兩儀圖》、《天五圖》、《天地之數十有 五圖》、《天一下生地六圖》、《地二上生天七圖》、《天三左生地八圖》、《地四右生天九圖》、 《兩儀生四象圖》、《四象生八卦圖》、《二儀得十成變化圖》、《天數圖》、《地數圖》、《天 地之數圖》、《大衍之數圖》、《其用四十有九圖》、《少陽圖》、《少陰圖》、《老陽圖》、 《老陰圖》、《七八九六合數圖》、《乾畫三位圖》、《坤畫三位圖》、《陽中陰圖》、《陰中 陽圖》、《乾獨陽圖》、《坤獨陰圖》、《離為火圖》、《坎為水圖》、《震為木圖》、《兌為 金圖》、《天五合地十為土圖》、《人稟五行圖》、《乾坤生六子圖》、《乾下交坤圖》、《坤 上交乾圖》、《震為長男圖》、《巽為長女圖》、《坎為中男圖》、《離為中女圖》、《艮為少 男圖》、《兌為少女圖》、《坎生復卦圖》、《離生姤卦圖》、《河圖》、《河圖天地數》、《河 圖四象》、《河圖八卦》、《洛書五行生數》、《洛書五行成數》、《十日生五行並相生圖》等 共五十五幅圖式。參見劉牧《易數鈎隱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 8 冊,1986 年 3 月初版),頁 125-159。又其《易數鈎隱圖遺論九事》中錄有包括《太皞氏授龍馬 負圖》、《重六十四卦推蕩訣圖》、《大衍之數五十圖》、《八卦變六十四卦圖》、《辨陰陽卦 圖》、《復見天地之心圖》、《卦終未濟圖》、《蓍數揲法圖》、《陰陽律呂圖》等九幅圖式。 參見劉牧《易數鈎隱圖遺論九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 8 冊,1986 年 3 月初版),頁 160-168。 28 佚名的《周易圖》所列之圖式,包括:《太極圖》、《周氏太極圖》、《鄭氏太極貫一圖》、 《河圖之數》、《洛書數》、《天地自然十五數圖》、《日月為易》、《六位三極圖》、《先後 中天總圖》、《先天數圖》、《先天象圖》、《六十四卦陰陽倍乘之圖》、《乾坤六子圖》、《渾 天六位圖》、《六十四卦生自兩儀圖》、《先甲後甲圖》、《八卦納甲圖》、《乾坤交成六十四 卦圖》、《李氏六卦生六十四卦》、《帝出震圖》、《卦配方圖》、《乾坤不居四正位圖》、《坎 離天地之中圖》、《六十四卦大象圖上》、《六十四卦大象圖下》、《周易舉正略》、《乾坤易 簡之圖》、《屯象圖》、《蒙養正圖》、《需須圖》、《訟象圖》、《師比御眾之圖》、《大小 畜吉凶圖》、《履虎尾圖》、《否泰往來圖》、《同人圖》、《大有守位圖》、《謙象圖》、《豫 象圖》、《隨係失圖》、《蠱象圖》、《臨象圖》、《觀觀國光圖》、《噬嗑身口象圖》、《賁 天文圖》、《剝為陽氣種圖》、《復七日圖》、《无妄本中孚圖》、《頤靈龜圖》、《大過棟隆 橈圖》、《習坎行險圖》、《離繼明圖》、《咸朋從圖》、《恆久圖》、《遯象圖》、《大壯羊 藩圖》、《晉康侯圖》、《明夷箕子圖》、《家人象圖》、《睽卦象圖》、《夬決圖》、《解出 坎險圖》、《損益用中圖》、《蹇往來圖》、《姤遇圖》、《萃聚圖》、《升階圖》、《困蒺藜 葛藟株木圖》、《井鼎水火二用之圖》、《革爐鞴鼓鑄圖》、《震動心迹圖》、《艮背象圖》、 《鴻漸南北圖》、《歸妹君娣袂圖》、《豐日見斗圖》、《旅次舍圖》、《巽床下圖》、《兌象 圖》、《渙躬圖》、《節氣圖》、《中孚小過卵翼生成圖》、《既濟未濟合律之圖》、《方以類 聚圖》、《物以群分圖》、《參伍以變圖》、《參天兩地圖》、《乾坤合律圖》、《卦分律呂圖》、 《四象八卦圖》、《用九用六圖》、《乾坤大父母圖》、《復姤小父母圖》、《三變大成圖》、 《八卦司化圖》、《五位相得各有合圖》、《十有八變成卦圖》、《十三卦取象圖》、《陳氏三 陳九卦圖》、《序卦圖》、《雜卦》、《大衍數》、《揲蓍法》、《邵氏皇極經世之圖》、《太 玄準易圖》、《關子明擬玄洞極經圖》、《皇極經世全數圖上》、《皇極經世全數圖下》、《皇 極經世先天數圖》等共一百 0 八幅圖式。見佚名《周易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正統道藏》 本第 4 冊,1988 年 12 月再版),頁 663-714。 29 楊甲字嗣清,一字鼎卿,昌州(今四川大足)人。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 年)進士。曾官至國 子學錄,又貶為嘉陵教授。工於詩文,卻成就於《六經圖》,書約成於紹興年間,相關史錄《浙 江通志》有載。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認為《大易象數鈎深圖》當為楊甲等人編撰,而張理 則參與增補。有關此著作者問題,章偉文先生詳作考實,認為該書當不為張理所著,但有過對相 關易圖進行增補。見章偉文<試論張理易圖學思想與道教的關係>,《中國道教》,2006 年 6 期,頁 19-24。根據《四庫全書》所載,《六經圖》原為楊甲所作,而為毛邦翰增補,共為七十 二圖,其圖式有:《易有太極圖》、《舊有此圖》(太極生八卦圖式)、《乾知太始》、《坤作 成物》、《天尊地卑》、《參天兩地圖》、《日月為易》、《河圖數圖》、《洛書數圖》、《天 地之數》、《乾坤之策》、《六子圖》、《六位圖》、《伏羲先天圖》、《方圓相生圖》、《仰 觀天文圖》、《俯察地理圖》、《伏羲八卦圖》、《八卦取象圖》、《文王八卦圖》、《八卦象 數圖》、《四卦合律圖》、《八卦納甲圖》、《剛柔相摩圖》、《八卦相盪圖》、《六爻三極》、 《五位相合》、《帝出震圖》、《著卦之德》、《序上下經圖》、《三變大成圖》、《重易六爻 圖》、《六十四卦天地數圖》、《六十四卦萬物數圖》、《卦爻律呂圖》、《運會歷數圖》、《乾

(14)

與《周易圖》之關係尤其密切,深信擴大以茲作為研究對象,於宋代圖書易學之認識, 必能開展可貴之成果,引發本人深入研究之動機。 《大易象數鈎深圖》之作者,歷來圍繞在張理而進行議論。《宋元學案》記載張 理著有《易象圖說》三卷,以及《大易象數鈎深圖》三卷。30 朱睦㮮(1518-1587 年) 《授經圖義例》著錄有《周易圖》三卷、《易象數鈎深圖》六卷,以及《易象圖說》 六卷,其它包括如焦竑(1540-1620 年)《經籍志書目》、明代《正統道藏》,乃至相 關的史志皆有著錄。參照三著之內容,並綜合歷來之記載,以及前人之考證與論 述,認為三書當中,僅《易象圖說》作為代表其易學論著,並為其思想觀點的文 獻依據,至於《大易象數鈎深圖》,當非張理本人所自著。《授經圖》載錄三著, 焦竑《經籍志書目》亦同,惟《大易象數鈎深圖》作三卷。《正統道藏・洞真部・ 靈圖類》收錄張理論著《易象圖說內篇》三卷、《易象圖說外篇》三卷,以及《大 易象數鈎深圖》三卷;《四庫全書》同《道藏》,只不過《易象圖說》內外篇各三 卷並為一著。其它如《續文獻通考》、《遼史藝文志》、《補遼史藝文志》、《元史藝 文志》、《補元史藝文志》等諸著,亦皆有著錄。《周易圖》今錄存於《道藏》,但 未名作者。有關三著作者的問題,《易象圖說》歷來並無異議,而《大易象數鈎深 圖》,《道藏提要》明白提到,「劉師培《讀道藏記》考證是書實宋人《六經圖》之 第一卷」,亦即此書當為楊甲等人所編撰。考索《大易象數鈎深圖》所論《河圖》 與《洛書》,即朱震所載劉牧「河九洛十」之說,而張理《易象圖說》則指為陳摶 《龍圖》誤作九數,當以朱熹以降所言「河十洛九」為正,可見二著對《河圖》 與《洛書》用數主張相異,是《大易象數鈎深圖》當非張理所著,或有關係也當 僅為增補編收之功。31從研究《大易象數鈎深圖》,比對諸作所載圖式之內容,可 以確定有關之內容觀點,與張理《易象圖說》多有相異,自不可能為張理所作, 生》、《陰卦逆生》、《復姤臨遯泰否六卦生六十四卦圖》、《六十四卦反對變圖》、《六十四 卦卦氣圖》、《十三卦取象圖》、《三陳九卦之圖》、《參伍以變圖》、《十有八變圖》、《一 陰一陽圖》、《先甲後甲圖》、《陰陽君民》、《陰陽奇偶》、《二儀得十變化》、《十日五行 相生》、《大衍之數圖》、《揲蓍之法圖》、《河圖百六數》、《八卦司化圖》、《類聚群分圖》、 《通乎晝夜圖》、《陽中陰》、《陰中陽》、《序卦圖》、《雜卦圖》、《太玄準易卦名圖》、 《太玄準易卦氣圖》、《皇極經世全數圖》、《邵氏皇極經世圖》、《溫公潛虛擬玄圖》、《古 今易學傳授圖》。見楊甲《六經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 183 冊, 1986 年 3 月初版),頁 140-181。另外,昌州郡學保存了楊甲早期較為真實的碑本原貌,後盧天 祥根據此本而鐫石於廣信府,今藏於上饒市博物館有部份碊石拓本,而對於《周易》相關的圖式, 整完的具列圖名,共有六十一幅圖式,與《四庫全書》本所列數目不同。參見吳長庚<楊甲及其 《周易圖》考辨>,張濤主編《周易文化研究(第一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 年 12 月 1 版 1 刷),頁 153-165。 30 參見黃宗羲著,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草廬學案》,卷九十二,頁 3091。 31 有關《大易象數鈎深圖》當非張理所著的認識,朱伯崑《易學哲學史》中亦有論及。見朱伯崑, 《易學哲學史》(第三卷)(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年北京 1 版 1 刷),頁 42。至於《周易 圖》,《道藏》未錄姓名,比對該書所收圖式,諸多圖式與《大易象數鈎深圖》大致相同,則該 著或當非張理所作。林忠軍先生認為該書恐是張理《大易象數鈎深圖》的別本。見林忠軍,《象 數易學發展史(第二卷)》(濟南:齊魯書社,1998 年初版),頁 523。林氏並無依恃之論證,

(15)

不論在宇宙觀的理解上,或是「河九洛十」的主張上,皆與張理不同。部分圖式 的呈現,卻同於《大易象數鈎深圖》,或同於楊甲《六經圖》,或同於鄭東卿《周 易疑難圖解》,同時也多次引用朱震之說,尤其與宋初主要圖式-陳摶圖說、周敦 頤《太極圖》、邵雍先後天圖式、劉牧《河圖》與《洛書》,多有承襲衍化之關聯。 因此,本研究延續對《大易象數鈎深圖》之研究,特別選擇《周易圖》作為完整 而具一脈性之探述,以《周易圖》作為研究主題,重在釐清與諸著之關係,以及 圖式流衍之問題,聯繫同時期相關重要圖說,試圖重構有關圖式傳衍之系譜。 過去針對《周易圖》圖式進行研究者寥寥無幾,只能見諸少數的片面圖式簡介 或引說,尤其鮮能得見考索有關圖式背後的源流問題與認識其內蘊的重要哲學意義, 其豐富之內容,確實可以提供具有價值的研究議題,誠如潘雨廷《讀易提要》所言, 有關之圖式中,「自抒心得者屢見不鮮,以明六十四卦者,更為前人所未發」。32 另外, 林忠軍認為《大易象數鈎深圖》「滙輯了宋以來許多易圖」,「為研究宋代圖書之學提 供了條件」;33 《大易象數鈎深圖》如此,《周易圖》亦是如此,為宋代圖書之學,提 供了豐富之材料,雖未必如李鼎祚《周易集解》存繼象數之學之大有功,二作也著實 為宋代易圖延續了諸多文獻材料,因此,朱越利《道藏分類解題》中,特別指出《周 易圖》的重要學術地位,認為「北宋時諸家《易圖》賴此佚說略知梗概」。34 本人幾年 來在朱震、丁易東、張理、郝大通等人與《大易象數鈎深圖》的易學圖式之研究基礎 上,累積易圖研究之學殖,未來對《周易圖》之研究,將可得到更為準確而有效的理 解。基於前此諸多的背景、動機與體認,考量相關研究議題的延續性與完整性,以「《周 易圖》之重要圖式內涵析探」作為一年期的研究。本研究以《周易圖》為研究對象, 主要擬從成書作者與內容年代之考定、圖式特色與重要圖式源流統緒、太極生成衍 化圖說、《河圖》及《洛書》與相關數列圖說、先後天圖說、卦配方位圖說、卦變圖 說、六十四卦象義圖式之卦爻理解、《易傳》思想圖式之詮義、象數《易》說之圖式 觀,以及其他有關圖說等方面,探討《周易圖》之易學圖式所展現的具體內容,尤其 表現於哲學理解上陰陽變化之宇宙哲學思想,以及圖書易學史所傳達之重要意義。本 人自詡能夠以認真負責之態度,進行全面而詳實之圖式考索與論釋,確立相關圖式可 能之授受關係與系譜脈絡,順利完成研究,提供後人有關研究之重要參照。

二、研究目的

《周易圖》多元龐富的內容,張揚時代的特有屬性與性格,是易學理解的創造性 突破,為傳統易學打開了新局,也為此宋代的開展,留下具有代表性的文獻典範,面 對文獻接受現實時空的必然殞損之狀態,《周易圖》代表此時代重要易學特色的文獻 運用與重要參照,洵足以立下汗馬功勞的論著。雖然《道藏》收錄此著,但主體性格 32 潘雨廷概述《大易象數鈎深圖》,以其圖式多有發前人所未發者。見潘雨廷《讀易提要》(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 3 月 1 版 1 刷),頁 302。粗察《大易象數鈎深圖》與《周易圖》 多有相同與相似者,則《周易圖》亦當有如潘氏之評價。 33 見林忠軍《象數易學發展史(第二卷)》(濟南:齊魯書社,1998 年初版),頁 547。

(16)

或雖融入部份道家思想養料,仍然反映出宋代核心觀點的易學主張,是一具有高度時 代性意義的論著。 本研究計畫擬以《周易圖》一百一0幅圖式作為研究的主軸,將有關圖式進行主 題分類、源流考索,以及試圖將圖式思想內容作哲理性的探析。研究之主要目的,希 望能夠對圖式作全面性、周延性的探討,以獲得下列的一些認識、釐清與有系統的見 解: (一)考索《周易圖》輯收之主要易學家之易學圖式與成書之概推年代,對有關 圖式進行全面之梳理與檢討,確立有關圖式之可能屬性;釐清重要圖式對歷來說法之 繼承、改造、創新與延續情形。 (二)認識《周易圖》之整體特色與主要取向,探討有關易學圖式展現的具體內 涵。 (三)探討《周易圖》中太極生成衍化圖式、《河圖》及《洛書》與相關數列圖 式,以及先後天學之有關圖式,理解其體現的陰陽變化之宇宙觀的重要哲學意涵。 (四)探討《周易圖》有關卦配方位圖式、卦變圖式之實質內容,藉由圖式之理 解,確立卦配方位之可能型態,以及卦變的具體模式和特色,乃至與其他卦變體系所 存在的差異。 (五)分析六十四卦象義之圖式內涵,詮解卦爻之象,以及圖式符號立象所闡 明的卦爻辭義具體內容,確立圖式建構者的卦爻理解。 (六)分析有關《易傳》詮義圖式結構之重要內涵,以及象數《易》說圖式結構 之重要認識,確立圖式符號創發詮釋之可能與實質內涵。 (七)以宋初以降易學圖式之發展為核心,釐清《周易圖》有關圖式所反映的易 學發展重要取向,確立此一論著在宋代易學史上所扮演的角色、定位與重要啟示,乃 至其授受源流的可能系譜脈絡,及在易學史上的重要意義。 (八)希望藉由本研究,拋磚引玉,奠定後續研究能力,擴大縱向與橫向的研究, 積極掌握易學的發展脈絡與易學圖式之研究議題,增長持續耕耘的能量。 本研究進行之前,初步確立《周易圖》並非北宋之《易》作,亦不在宋代中晚期 之後,未來將透過詳細周延之梳理與考索,推定與相關易學家之的可能關係,在易學 史之問題上,作出更為合理與具論證力之注腳。同時,藉由諸論題之探析,希冀彌補 前人研究成果之不足,擴展易學圖式結構之解析與哲學論述之能量,呈現最為完整與 具體的研究成果。

三、重要研究前沿與文獻概述(文獻探討)

本研究以《周易圖》易學圖式符號結構之重要內涵作為研究的主題,成書立說 的背景與有關之主張,與其所處時代的易學發展息息相關,因此,與本研究有關研究 前沿之重要概述,主要從過去文獻所見之作者問題作簡要之綜理說明,再而針對宋《易》 發展與《周易圖》之聯繫,以及晚近有關研究之成果作簡要評論。 (一)紛紜莫衷之佚名與易學家之可能聯繫

(17)

《周易圖》的作者問題,一直以來無法確立,而以佚名為稱。從《周易圖》中所 引述的人物觀之,除了宋伐之前的少數學者外,主要為兩宋之學者,其中北宋如陳摶、 邵雍、周敦頤、劉牧、范諤昌,以及與王安石(1021-1086)同時之石汝礪(?-?年)35 等諸家,而引述的南宋前期至中期的學者則較多,包括朱震、耿南仲(?-1129)、36 鄭 東卿、37 王大寶(1094-1165 年)、38 鄭厚(1100-1161 年),39 又引洪邁(1123-1202 年) 《容齋隨筆》中的郭京《周易舉正》之言。40 至於南宋中後期關注易學圖式的易學家, 則未見收錄,如朱熹(1130-1200 年)、授業於魏了翁(1178-1237 年)的稅與權(?-? 年),乃至宋末的丁易東與元初尚論易圖之學者,皆未輯錄。因此,朱越利《道 藏分類解題》認為此書「作者佚名,蓋南宋時人」;41 本人推估大概為宋代中期之 著作。 從內容言,《周易圖》諸多圖式與《大易象數鈎深圖》、楊甲《六經圖》相近或相 同,亦多有載錄來自劉牧、鄭東卿之圖說。同時《大易象數鈎深圖》又為多數學者認 定為張理所作,則《周易圖》是否亦與張理有所牽連。因此,以下從與張理及《大 易象數鈎深圖》之可能關係、與楊甲《六經圖》及毛邦翰之可能關係、與劉牧及鄭 東卿之可能關係等三個方面,作初步之概說。 1.與張理及《大易象數鈎深圖》之可能關係 焦竑《經籍志書目》載《大易象數鈎深圖》六卷,為元人張理所著,42 朱睦㮮《授 經圖義例》亦同於焦竑之說。43明代《正統道藏・洞真部・靈圖類》亦錄為張理之 作。其他包括《遼史・藝文志》、《補遼史藝文志》、《元史・藝文志》、《補元史藝 35 石汝礪,字介夫,號碧落子,英德(今廣東)人。 幼年聰穎,讀書記誦過人。專好五經,尤擅於《易經》, 曾於南山講授《易經》,以易學為名。平生撰述之文章,皆涉《易經》義理。晚年進所著解《易》之圖於 朝,為王安石所抑。著有《乾生歸一圖》、《琴斷》一卷及<水車記>一文,印行於世。蘇軾貶惠州,途 經英州,游聖壽寺,與之長談,稱其為隱士,事見《粵詩蒐逸》卷二。 36 耿南仲,字希道,河南開封人。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 年)進士。歷任兩浙與河北西路常平、廣南東路與 夔州路刑獄,荊湖與江西路轉運使、戶部員外郎、知衢州、太子右庶子、定王與嘉王侍讀、資政殿大學士、 簽書樞密院事、尚書左丞、門下侍郎。主避戰割地求和,高宗即位,罷為觀文殿學士、提舉杭州洞霄宮, 尋責臨江軍居住,又降授單州別駕、南雄州安置。撰有《周易新講義》十卷。《宋元學案》卷九十八、《宋 史》卷三百五十二皆有傳記。 37 鄭東卿字少枚,三山(今福州市)人,自號合沙漁父,後人多名合沙。紹興二十七年(1157 年)特奏名。 官至溫州永嘉主簿。馮椅《易輯傳》多引鄭學,並於<附錄>中錄其於紹興七年(1137 年)所撰自序,馬 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亦錄。著有《周易疑難圖解》三十卷、《大易約解》九卷、《易説》二卷等《易》 作。有關記載參見《經義考》、《建寧府志・選舉目》,以及清代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卷十四。 38 王大寶,字元龜,廣東海陽(今潮州市潮安縣歸湖鎮)人。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 年)廷試第二名,授南 雄州教授。後因俸祿不足生活支用,以生病為由去職歸家。數年後又回任官職,歷任連州、溫州知府、提 點福建、廣東刑獄、兵部侍郎,紹興三十二年(1162 年)擢升為禮部侍郎、右諫議大夫。主戰為孝宗所任, 而為兵部侍郎、禮部尚書。後推為唐宋潮州八賢之一,今墓存於歸湖鎮神前山,為廣東具有代表性的宋代 大墓。主要著作有《易經證義》、《諫坦奏議》及《遺文》等,累計三十四卷。《宋史》有傳載。 39 鄭厚,字景書,一字敘友,鄭樵之從兄。莆田廣業(即福建白沙廣山)人。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 年)進 士。授左從事郎、泉州觀察推官、廣南東路茶鹽司幹辦。因忤秦檜而去職。秦檜死後又用為昭信軍節度判 官、左承高郎,卒於潭州湘鄉知縣。主要論著為《詩雜說》十卷、《通鑒分門類要》四十卷、《藝圃折衷》 一卷、《湘鄉文集》二十卷。另有《存古易》,今已亡佚,明代何喬遠《閩書》載明。《宋史翼》卷二十 七有傳。 40 見《周易圖》,卷上,頁 677-678。 41 見朱越利《道藏分類解題》,頁 3。 42 焦竑《經籍志書目》所載,轉引自《大易象數鈎深圖・提要》,頁 2。 43 朱氏除了載錄《大易象數鈎深圖》六卷外,又載《易象圖說》六卷。見朱睦㮮《授經圖義例》,卷四(臺

(18)

文志》等著亦同載。黃宗羲《宋元學案》記載其著《易象圖說》三卷與《大易象 數鈎深圖》三卷。44清代《四庫全書》編纂館臣以《大易象數鈎深圖》為張理所撰; 45 又乾隆(1711-1799 年)欽定、嵇璜(1711-1794 年)等人奉敕纂《續通志》與《續 文獻通考》,亦皆明確指為張理所著。其中《續文獻通考》特別指出「貢師泰序稱 其於朱子九圖之外,推衍一十二圖,甚為精密」,46說明推衍朱子圖說而為十二圖, 考察其《易象圖說》所論圖說思想確與朱子相近,然而《大易象數鈎深圖》卻多 有與朱子相悖者;二著思想不一致,尤其表現在朱子思想方面,二著相左尤甚, 如《大易象數鈎深圖》倡言氣論、「河九洛十」皆不同於朱說。另外,徐乾學(1631-1697 年)等輯《通志堂經解》,亦以其三卷為張理所著。47 陳弘緒(1597-1665 年)於《周 易圖》跋文中提到南宋以降專於圖書以托之於《易》者,其中包括「有張理《鈎 深圖》」,48 此「《鈎深圖》」當指《大易象數鈎深圖》,也就是肯定張理同有此著。 劉師培(1884-1919 年)《讀道藏記》之考證,此著應為南宋楊甲及葉仲堪(?-?年) 所編《六經圖》之第一卷,而為張理增補;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亦主 此說。49 高其倬(1676-1738 年)等人纂修《江西通志.人物志》,慎其實錄,僅指出其 著有《易象圖說》一作。50 多數文獻記載,並不以此書為張理所輯著,本人從《易 象圖說》與《大易象數鈎深圖》二著內容作初步之比較,二者非同一體系同一思 想論著,《大易象數鈎深圖》不能代表張理之思想。若從輯蒐成著的角度言,《大 易象數鈎深圖》所輯多為南宋前期以前之圖說,以張理思想主張所見,多有宗本 於朱子之說,既為其所輯,理應多見朱子所納圖說,何以未有見收,故亦當非張 理所輯者。 《周易圖》之圖式內容,與張理學說多有所異,決然非同張理一系;所收圖 式多屬南宋前期以前者,若為張理所輯,理應多見南宋中後期或宋元之際的圖式, 故亦當非張理之輯著。《周易圖》與《大易象數鈎深圖》雖多有圖式相同或相近者, 然不同者眾,當非同一圖式輯本。從二著圖說之對比,《周易圖》有較為明確的某 某人所云,而《大易象數鈎深圖》卻往往捨而未言。如六十四卦釋義之圖式,《周 易圖》明白指為鄭東卿所撰,而《大易象數鈎深圖》未述明;又如《洛書數》、《天 地自然十五數圖》二圖之圖說,內容雖同,但《大易象數鈎深圖》未明所何所言, 而《周易圖》明指聶麟(?-?年)所云。51因此,初步推論《周易圖》當早於《大易 象數鈎深圖》。更為具體與更可靠的論證,將為本研究未來所努力者。 44 見黃宗羲著,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草廬學案》,卷九十二,頁 3091。 45 參見《大易象數鈎深圖・提要》,頁 1。 46 二著皆指出「《大易象數鈎深圖》三卷,元張理撰」。見乾隆欽定,嵇璜、曹仁虎等奉敕纂《續通志.藝 文略》,卷一百五十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 394 冊,1986 年 3 月初版),頁 456。又見乾隆欽定,嵇璜、曹仁虎等奉敕纂《續文獻通考.經籍考》,卷一百四十三(臺北:臺灣商務印 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 630 冊,1986 年 3 月初版),頁 28。 47 見徐乾學等輯《通志堂經解》(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69 年 10 月初版),頁 3。 48 陳弘緒跋文,轉引自朱彝尊《經義考》卷四十一,頁 230。 49 見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年初版),頁 356。 50 見高其倬、尹繼善、謝旻等人纂修《江西通志.人物志》,卷七十四(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 四庫全書本第 515 冊,1986 年 3 月初版),頁 538。

(19)

2.與楊甲《六經圖》及毛邦翰之可能關係 清代于敏中(1714-1779 年)等人奉敕編《欽定天禄琳琅書目》,指出「《六經 圖》,宋楊甲撰,毛邦翰補《大易象數鈎深圖》一冊」,又引苗昌言(?-?年)52之序, 認為「邦翰為州學教授,實補諸圖」,而《六經圖》之宋本在明代已不易見世,而 有重刻本後傳。直言毛邦翰補楊甲《六經圖》而作《大易象數鈎深圖》。53 以二著 圖式多有相近者,故聯繫出毛氏增補作《大易象數鈎深圖》之說。朱彝尊《經義 考》考釋楊甲《六經圖》時,引用顧起元(1565-1628 年)之說,以《六經圖》為 宋代紹興(1131-1162 年)中布衣楊甲所著,而「乾道初,知撫州陳森屬教授毛邦 翰等補而刻之,為圖三百有九」,即毛邦翰為之增補圖式之未全者。又引陸元輔所 言,除了述明毛邦翰等補《大易象數鈎深圖》之作,其圖式包括「首《易有太極 圖》二,次《乾知大始》,次《坤作成物》,次《天尊地卑》,次《參天兩地圖》, 次《日月為易》,次《河圖數圖》,次《洛書數圖》,次《天地之數》,次《乾坤之 策》,次《六子圖》,次《六位圖》,次《伏義先天圖》,……」。54所列說圖式,即 今傳《大易象數鈎深圖》之內容。 歷來學者,似乎有將楊甲《六經圖》與《大易象數鈎深圖》及毛邦翰聯結在 一起,然而所據文獻來由並未詳。若如前舉《大易象數鈎深圖》之諸圖為毛氏所 補,則諸圖亦多見於《周易圖》,則《周易圖》是否亦為毛氏所補輯者?又,楊甲 《六經圖》中確有諸多圖式與《周易圖》相同,則二著或當有所關聯。然而,若 視《周易圖》為楊甲所作或所輯,有確然不是之線索;楊甲生卒年約為 1110 年至 1184 年,而《周易圖》中明白引述洪邁《容齋隨筆》之說,洪邁生卒年為 1123 年 至 1202 年,顯然《周易圖》晚楊甲出,不可能為楊甲所作或所輯。有關的關係, 亦為未來研究所要詳考者。 3.與劉牧及鄭東卿之可能關係 《周易圖》中多有承繼劉牧之說者,如《河圖》、《洛書》之用數,以太極為元 氣之說法等,但諸多圖式仍與劉牧《易數鈎隱圖》不同,並且《周易圖》於圖式 說明中皆有述明某家之言,多在劉牧之後。然而,雖非劉牧原圖,然與劉牧當有 承襲衍化之關係。 元代俞琰(1258-1314 年)《讀易舉要》指出鄭東卿所學出於丘程(?-?年),撰《周 易疑難圖解》二十五卷,永嘉(今浙江溫州)刻作《大易象數鈎深圖》。55 似乎認為 後刊的《大易象數鈎深圖》,即鄭東卿的《周易疑難圖解》之內容,也就是《大易象 52 苗昌言為建康府句容人,紹興十二年(1142 年)進士,歷任撫州州學教授、將作監丞、右司員外郎等職。 參見《宋史》卷一五六、《句容縣志》卷六等記載。知其為序,則是作或當於此年間。 53 見清于敏中等人奉敕編《欽定天禄琳琅書目.宋版經部》,卷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 全書本第 675 冊,1986 年 3 月初版),頁 353。 54 顧起元與陸元輔之說,見朱彝尊《經義考》卷二百四十三,頁 1232。 55 參見俞琰《讀易舉要》云:「三山鄭東卿少梅,自號合沙漁父,撰《周易疑難圖解》二十五卷,以六十四 卦為圖外,及六經、皇極、先天卦氣等圖,各附以論說,末有<繋辭解>。自言其學出於富沙丘先生,以為 易理皆在於畫中,自是日畫一卦,置座右,周而復始,五期而後有所得。沙隨程逈可久曰:丘程字憲古,嘗 有詩云:《易》理分明在畫中。又云:不知畫意空箋註,何異丹青在畫中。永嘉所刻作二册,題曰《大易象 數鈎深圖》,無<繫辭解>。」見俞琰《讀易舉要》,卷四(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0)

數鈎深圖》為鄭東卿所著。今人王鐵《宋代易學》直取此說,認為《大易象數鈎深圖》 「決不可能是元人張理的作品」,亦非楊甲之著,即《周易疑難圖解》的部份內容。 56 然而,何以二十五卷最後只刊刻三卷,啟人疑竇者似難有合理之圓說。同時,《大 易象數鈎深圖》中諸多圖式,確非鄭東卿所有,乃之後所出者。被指為鄭東卿之 作,主要在於釋說六十四卦卦義諸圖,確實為鄭東卿所作,《周易圖》中明白指出 「六十四卦並說,合沙鄭先生撰」,57然而,亦有多數的圖式,絕非鄭氏之作。《周 易圖》中收列諸多鄭氏之圖說,可見鄭氏圖說,於宋代易學圖說中有其重要的地 位,且可以透過諸圖式之釋說,可以彌補鄭氏學說之闕遺。 (二)宋《易》發展與《周易圖》之聯繫 王應麟(1223-1296 年)《困學紀聞》指出「自漢儒至於慶歷間,談經者守訓故而 不鑿」,「至《三經義》行,視漢儒之學若土梗」。58 認為經學發展至宋仁宗(1010-1063 年)慶曆年間才產生巨大的變化。仁宗以降之學風,治經的態度主要因經以明道,明 道以知經,探究經義,發明經旨,對傳統的治經方法或內容並不重視,特別是不信注 疏,馴至疑經,遂成改經、刪經、移易經文以就己說之風。59 這種學術風氣,主要受 到科舉制度之影響;科舉取士,闡發經義,皆以發明新義,創為新奇,標新以別異於 古,以歆動試官,成為一時之好尚,所以王安石《三經新義》頒行天下,實則教人捐 棄古說,以從新義。皮錫瑞(1850-1908 年)特別痛斥,「名為明經取士,實為荒經蔑 古之最」。60 是宋學之大盛,為漢學之凋敝;雖在經學史上注入新的血脈,卻也阻斷了 舊的氣息,漢、宋的鴻溝由此生焉,而此舊恨一直發展到清代,特別是乾嘉時期,成 為了新仇,這是宋人所始料未及的。的確,宋代所代表的專主漢《易》系統之易學論 作,著實不易尋見,而那種不見得純粹,卻帶有強烈的漢《易》風格的《易》著,仍 俯拾可見,畢竟易學之詮釋,無法全然擺脫象數,而走向決然純粹的義理化路線;傳 統的一脈相承之後繼者,仍不斷的奮起,並標誌出新時代的創新特色,呈現出獨特的 易學性格。這個時期的易學,象數之說已從主流環境中走向邊緣,而那些非主流的象 數觀點,易學家們特別以卦變為好,且又擅言數論,同時,由於河洛之學所帶引的易 圖風尚之崛起,形成一種新的象數觀與漸次蔓衍的易圖之學。《周易圖》廣摭眾說, 多元匯聚,寓象數與義理於圖式之中,尤其在一百 0 八個圖式裡,處處可見象數運用 的觀點,論著又以「象數」為名,故可以視為宋代象數與圖書之學的重要代表論著。 在易學的發展上,特別深受前述學風之影響,宋人不論在象數或義理之範疇,大 致不離「先天後天」、「河圖洛書」之說,亦有不涉諸說之義理為宗者。在廣義的象數 之學裡,宋代大體已脫離了傳統漢《易》之說,而是由陳摶以降漸盛之圖說所取代, 56 見王鐵《宋代易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 9 月 1 版 1 刷),頁 184-185。 57 見《周易圖》,卷中,頁 678。 58 見王應麟《困學紀聞.經說》,卷八(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854 冊,1986 年 3 月 初版),頁 323。 59 王應麟《困學紀聞.經說》,卷八,引陸游之言云:「唐及國初,學者不敢議孔安國、鄭康成,況聖人乎! 自慶歷後,諸儒發明經旨,非前人所及;然排《繫辭》、毁《周禮》,疑《孟子》,譏《書》之<胤征>、 <顧命>,黜《詩》之序,不難於議經,況傳注乎!」(見王應麟《困學紀聞》,頁 324。)此一時期經學 之發展,並不重於從經傳本身為出發,而重於個人意志之抒發。

(21)

形成一種新的易學詮釋風格,故可以另作「圖書之學」為名。陳摶以其道教之詮釋內 涵,融入《周易》之中,建立新的易學圖式,並發展出後來屬於宋代的重要易學特色, 其核心內容主要包括《河圖》、《洛書》、先後天圖式,以及《太極圖》幾個方面。這 些學說所反映出的,不論是形式或內容,皆異於漢代象數之學,與傳統易學大異其趣, 以今日的哲學觀點來看,可以視為突破傳統界囿的創造性詮釋。《周易圖》正是在此 創造性學術環境下,繼承傳統觀點又制為新說,而具有完整體系的易學圖式主張。 在《河圖》與《洛書》方面,北宋中期以劉牧為首,提出「河九洛十」之說,61 此 一說法,在宋元時期丹道之學的傳衍上並無歧異,但在朱熹一系的主張上,卻與之有 別。「河九洛十」或「河十洛九」之說,歷來爭議不休,大抵南宋初期朱震述明 承繼之系譜,主張此一原本並無爭議的「河九洛十」,但朱熹主張「河十洛九」 之後,形成兩種歷來學者普遍舉說的不同觀點。《周易圖》乃至《大易象數鈎深圖》 所見,皆為早期表明同於《易數鈎隱圖》所列「河九洛十」之說,可以確立朱熹所持 當是舛誤之主張。62 《洛書》體現天地之數中陽奇和陰偶相配合的法則,而《河圖》 則闡發八卦的來源,以及一年之間陰陽二氣消長的過程;朱熹《易學啟蒙》與《周易 本義》作為具學術影響力的典型論著,載錄此二圖式,使河洛說之傳佈與影響更為久 遠。「先天」、「後天」方面,則以邵雍易學為代表,63 認為《周易》卦爻辭乃文王之《易》, 屬於後天之學;而其一生重在建立先天易學,認為伏羲氏之圖式,雖有卦無文,但盡 備天地萬物之理,特別以《先天八卦圖》、《六十四卦次序圖》解釋八卦乃至六十四卦 的形成,並結合曆法知識說明季節變化與陰陽消長的過程,進一步說明國家社會的興 衰起滅與世界的終始轉化,具有世界觀與宇宙論的意義。在《太極圖》方面,原本於 周敦頤之學,其圖說大致以道教的《先天太極圖》為藍本,並參照陳摶的《無極圖》, 以及禪宗思想的影響,64 成為一種新的易學論述內涵,視「無極」與「太極」為宇宙 萬物的本源,建立一套不同於以往的新穎之宇宙論體系,並對理學產生深刻的影響。 前述陳摶一系的圖說,皆見載於《周易圖》之中,而呈現更為多元的圖式結構,發展 諸多創新的理解,表現出宋代圖書之學的高峰。 宋代儒者以清新而別緻的圖式學說來闡釋易學,除了具備「象」的概念外,也重 視「數」的運用;強調「數」的觀點,也為宋代易學的另一特色。在相關《易》說圖 式內容中,或以數示象,或以象寓數,或象數兼具,而全然脫出西漢易學那種強烈摻 雜天文曆法的知識所普遍倡論之卦氣說,以及互體等易例的象數易學之窠臼;邵雍的 61 劉牧《易數鈎隱圖》制作《河圖》、《河圖天地數圖》、《河圖四象圖》、《河圖八卦圖》、《洛書五行 生數圖》、《洛書五行成數圖》。(見劉牧《易數鈎隱圖》,卷下,頁 154-155。)另外,又於《易數鈎隱 圖遺論九事》中又有《太皞氏授龍馬負圖》。(見劉牧《易數鈎隱圖遺論九事》,頁 160。)諸圖所見,《河 圖》為天地之數的九數所構組而成,《洛書》則為十數之結構。 62 丹道文獻大都主張「河九洛十」,如元初郝大通《太古集》所列即是。《大易象數鈎深圖》更是明確以茲 無誤。有關之內容,將為本研究未來考索易學史的詳細論證之重要論題之一。 63 邵雍主要易學著作有《皇極經世書》與《伊川擊壤集》,而《皇極經世書》又包括《觀物內篇》與《觀物 外篇》,其實質內容已不全,當中諸多圖式,多為邵伯溫、蔡元定、朱熹等人所補述。 64 黃宗炎《圖學辨惑.太極圖說辨》云:「《太極圖》者,創于河上公,傳自陳圖南名為《无極圖》,乃方 士修鍊之術也。與老莊之長生久視又其旁門岐路也。老莊以虛无為宗,无事為用,方士以逆成丹,多所造作, 去致虛靜篤遠矣。周茂叔得之更為《太極圖說》,則窮其本而反于老莊,可謂拾瓦礫而悟精薀。但綴說于圖, 合二途為一門,其病生矣。……茂叔得圖于方士,得偈于釋心,證于老。」揭前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編印《大易類聚初集》第 15 冊,影印《皇清經解續編》本,1983 年 10 月初版),頁 688。明白指出周子之 《太極圖》,是儒、釋、老與仙道冒昧淆亂的結果。此外,《宋元學案.濂溪學案》、朱彝尊《曝書亭集》

數據

圖 1 八卦推六十四卦圖  圖 2 八卦變六十四卦圖      《周易圖》與《大易象數鈎深圖》雖圖式構成形式不同,但所表述的內容大 抵相同,皆在說明京房的八宮卦次之說,以表格方式呈現,即表 1 所見之內容:  表 1 京房八宮卦次說  上世  乾   震   坎   艮   坤   巽   離   兌   一世  姤   豫   節   賁   復   小畜   旅   困   二世  遯   解   屯   大畜   臨   家人   鼎   萃   三世  否   恆   既濟   損   泰   益
圖 23 六十四卦反對變圖      此李氏之反對卦變圖說,同為《周易圖》所輯制,但名為〈序卦圖〉 ,見圖 24 所示。 54 此一圖說,將《序卦傳》的六十四卦覆卦與變卦之「非覆即變」序列 關係, 55 與李氏的六十四卦反對卦變關係進行重合。事實上,朱震論述李挺之〈變 卦反對圖〉時,強調此六十四卦變化關係, 「 《易》於《序卦》與《雜卦》盡之」 , 56 即此六十四卦反對卦變與《序卦傳》的六十四卦覆卦及變卦序列,能夠建立聯 繫的關係。並且, 《周易圖》此一圖說,與朱震之圖說,當有密切的關聯性。  圖 24
圖 9 八卦變六十四卦圖      從有關圖說內容,反映出幾點重要蘊意:      1.八宮卦以乾、坤為首,分生三子與三女卦,確立乾、震、坎、艮、坤、 巽、離、兌之基本序列,合於《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一章卦位之精 神。 31 八卦推變為六十四卦,各宮卦初爻變為一世卦,二爻續變為二世卦,三 爻再變為三世卦,四爻再變為四世卦,五爻再變為五世卦,五世卦第四爻再 變為游魂卦,游魂卦再取其內卦三爻皆變為歸魂卦。各個世卦,透過卦爻變 化,展現其具體規律的陰陽遞嬗之道。  2.京房採取一致性的爻變原則,並結合本宮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Estimated resident population by age and sex in statistical local areas, New South Wales, June 1990 (No. Canberra, Australian Capital

In fact, one way of getting from Fourier series to the Fourier transform is to consider nonperiodic phenomena (and thus just about any general function) as a limiting case of

In the case of the training data, the prompt scripts will be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a pronunciation dictionary to provide the initial phone level transcriptions needed to start

1 As an aside, I don’t know if this is the best way of motivating the definition of the Fourier transform, but I don’t know a better way and most sources you’re likely to check

After the Opium War, Britain occupied Hong Kong and began its colonial administration. Hong Kong has also developed into an important commercial and trading port. In a society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In 2006, most School Heads perceived that the NET’s role as primarily to collaborate with the local English teachers, act as an English language resource for students,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