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探索網路新聞敘事結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探索網路新聞敘事結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8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博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鍾蔚文博士

探索網路新聞敘事結構

研究生:陳雅惠 撰

中華民國 100 年七月

(2)

本論文榮獲

(3)

謝 辭

終於到了要寫謝辭的時刻了,也讓我為這多年來不斷思考、揣摩、嘗試與該 論文相關主題之事可告一個段落了。細細回想這條路,只不過是一個很小、很小 的初始念頭,到最後竟然發展成一本博士論文,幫助我奠定學術研究的基本功 力,看來是非常地令人不可思議啊!這讓我深信,哪怕是多小的、微不足道的念 頭,都將因著環境中人與事的灌溉與激盪,終有一天,它還是會成長乃至開花、 結果,為自己記錄下某段人生歲月,彰顯出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這一路在政大新聞所博士班的日子,相當漫長,也讓我的身份不斷增加,從 單純一個學生,變成妻子、媳婦、博士候選人、學術研究者、乃至於媽媽…,有 點辛苦,卻都為我的人生增添了許多不同的光采。首先,我要感謝的是我的指導 教授鍾蔚文老師,是他在方法論課程中的引導,讓我決定加入當時的專家生手研 究群,後來改叫玩物研究群,一路跟著研究群的討論往前探索,才有機會與能力 完成這本論文,謝謝老師長久以來的耐心指導與建議。 其次要感謝的是我的口試委員:林靜伶老師、李明芬老師、沈錦惠老師、臧 國仁老師、方念萱老師、吳筱玫老師,以及曾經擔任此本論文提案的口委劉駿州 老師。各位老師分別在這本論文的不同階段都給了最好的建議,才讓這本論文發 展得更為完整、更通暢,而這也都幫助我再往前深入思考該議題的相關面向。 同時,我也要感謝玩物研究群的伙伴,百齡老師、阿孝老師、靜之學姊、文 琪學姊、峰志學長、淑芬、籙晏、忠博…等人,讓我能夠從參與研究群過程中, 逐步將論文的想法一一嘗試、修改與精進。此外,我也要謝謝常在博士班研究室 走動的同好,玉釵、宇君、時健、煜麟、任濱、忠融,都在我對於研究方法與結 果茫然的時刻陪我走過這段時光。也謝謝在政大新研究求學期間徐美苓老師、林 元輝老師、翁秀琪老師、柯裕棻老師、羅文輝老師等人的課堂指導,都讓我了解 到各個領域有其特殊之處,可以越界思考與互通。還有,謝謝我的同窗朋友秀娟、 盈廷、欣頻、瑞芸、敬官,一起渡過在政大博士班的最初時光,然後各自都選擇 了自己所要走的路。我也非常感謝國科會 97 年度的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對博士 候選人的獎助,讓這本論文增添更多光采。 細細回想,當年以一股想要成為學術界小尖兵的心態考取了政大新研究博士 班,但沒想到自己學到最多的恐怕不只是如何作學術研究、如何讀書而已,而是 如何選擇自己想要過的人生,然後心甘情願地走下去,哈! 我相信,寫論文與作學術研究的某些道理是和作人處事相通的,我們學習的

(4)

目標不在於追求完美,而是能夠把某些對人世間的想像作一個學術的遊藝,然後 從中奠定起自己的某些原則與方向,因此,它更應該以實踐為主題。 最後謝謝我最最最親愛的家人,其全、柏瑋及芊妘,讓我除了擁有學術上的 成果之外,也在家庭層面享有滿滿的幸福;當然也謝謝我的父母(陳耀星先生與 李來盛女士)、我的公婆(潘天海先生與潘鄭素貞女士),沒有你們的支持與鼓勵, 我很難享有這全面的人生,也謝謝我的姊妹—雅芳、雅萍及春杏時常為我帶來家 族團聚的快樂時光。我發現,真的讀太久了,一路上要感謝的人好多喔!但,我 很開心的是,終於還是把這有點困難的任務完成了。我將帶著滿滿的信心與喜悅 投入我最嚮往的學術與教育界。

(5)

摘 要

本論文主要從敘事與媒體互動的角度出發,主張媒體本身的內在特性會型塑 敘事的形式,進而影響了某些類型的意義被製碼。在此研究立場之下,本論文觀 察當今由各大報所推出的電子報,發現這些電子報忽略了網路媒體為敘事所提供 的新表意潛能,僅把網路媒體當成最新的傳送通道,在既有的新聞敘事上未帶來 更新的突破,僅用網路媒體的新瓶子裝上既有新聞的舊酒。 本論文為了能夠探索出網路媒體究竟為新聞敘事帶來哪些新可能,乃選擇回 到既有敘事結構理論作考察,發現其傳承自結構主義之「故事」與「論述」二分 的敘事結構,並無法回應媒體特性所帶來的變化,基本上還是將媒體特性排除在 該普遍架構之外。而本論文則轉從敘事與媒體關係之研究取徑爬梳相關論點,希 冀能為既有的(新聞)敘事結構注入活水,將媒體特性的表意動能納入其中,因 而展開了理論建構之途徑,以提出一個能將媒體特性表意潛能考慮在內之新敘事 結構。 仔細斟酌敘事理論相關文獻後,本論文認為在將敘事分為故事內容與論述表 達方式二項要素中,仍可再將故事內容分成二部份,一部份是由事件與行動所組 成的「情節」(plot),屬於動態部份,相對於由角色和場景所構成的存在狀態, 應該比較會受到其所使用媒體特性之影響。當使用不同媒體進行說故事時,情節 部份的內容就會隨媒體的表意特性而有所變化。至於由角色或場景所組成的存在 條件,則是不論用什麼媒體傳達都不變,此時也才能被辨識出該故事的原型。本 論文因而以情節作為觀察故事內容如何受媒體特性影響的敘事單位。接著再討 論,若欲使網路的媒體特性對說新聞故事發揮表意潛能,那麼可從情節之組織結 構與發聲位置著手,看網路媒體在這二項敘事要素上各提供了什麼新可能。透過 理論建構,本論文提出在情節的組織結構上,網路的超文本特性已帶來了不同的 故事結構,可讓故事有不同的走向;而在情節的發聲位置上,網路的互動特性也 可為敘述者與敘述對象帶來新關係,進而影響了文本的聲音。本論文就根據這樣 的新敘事結構,拿實際的新聞故事為案例,模擬新故事可能之敘事形式,以期達 成帶來能發揮網路媒體特性的新聞。 當本論文從新敘事結構出發,對某一新聞故事進行操弄之後發現,一方面可 再豐富與細緻化之前提出的網路新聞敘事理論架構,另一方面也回過頭來討論傳 統奠基在新聞敘事結構之合理與實踐性,進而開啟在多媒體時代中適用的相關討 論。 整體而言,本論文不但試著伸展可反應媒體特性之敘事結構理論,為數位時

(6)

代中的故事帶來新觀點,以深化目前敘事相關的理論與概念;另一方面,在實務 上,本論文則試圖從操弄網路媒體表意特性著手,開啟未來說故事之實務改變的 可能、理由與作法。

(7)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敘事與媒體---10

第三章 開發網路媒體特性之新聞敘事結構---26

第一節 建立受媒體特性影響之新聞敘事結構---26

第二節 開發網路媒體新聞敘事的新潛能---45

第四章 研究方法---72

第五章 模擬與評估---83

第一節 模擬網路新聞---83

第二節 網路新聞敘事可能性評估---133

第六章 結論---158

參考書目---171

(8)

圖 目 錄

圖一:自由時報報導---1 圖二:自由時報電子報---2 圖三:受媒體特性影響的新聞敘事結構---40 圖四:線性文本之循序結構圖---46 圖五:主軸與分枝狀的情節結構圖---52 圖六:流程圖的情節結構圖---54 圖七:軌道變換狀的情節結構圖---56 圖八:樹枝狀的情節結構圖---58 圖九:劉小弟主軸與分枝狀情節結構圖---86 圖十:劉小弟流程圖情節結構圖---93 圖十一:劉小弟軌道變換狀情節結構圖---101 圖十二:劉小弟樹枝狀情節結構圖---107

(9)

表 目 錄

表一:劉小弟新聞事件整理---78 表二:劉小弟主軸與分枝狀情節內容---86 表三:劉小弟流程圖情節內容---94 表四:劉小弟軌道變換狀情節內容---101 表五:劉小弟樹枝狀情節內容---107 表六:劉小弟爭議情節外在探索之多向文本---117 表七:以蘇益仁為代表內在探索之複調文本---124 表八:劉小弟事件後續發展外在建構之社群文本---128 表九:以劉先生為例內在建構之鄉民文本---131 表十:四種新情節結構的評估---146 表十一:四種新發聲文本的評估---149

(10)

1

第一章 緖論

這是緣自日常困惑的研究,思考此問題的同時,也一腳踩進未來傳播的範 疇。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壹、電子報出了什麼問題?

請先看下列圖一: 圖一:自由時報報導 圖一是今年某日自由時報報紙上的頭條新聞,報導前一日阿里山小火車翻覆 所發生的意外。再來看圖二:

(11)

2 圖二:自由時報電子報 當我們點進自由時報電子報網站的頭條新聞中,尌會出現如上圖的頁面。詳 細比對二張圖,不論是標題、內文、照片都一模一樣,不同的只是一個印在紙上、 要花錢買,另一個則從螢幕觀看、由報社免費供應。 我們這裡所指的「電子報」,乃針對由傳統報紙、廣播或電視等專業新聞媒 體機構所架設,利用網路作為發行管道的模式,可視為網路衍生媒體,經常將既 有新聞組織的內容原封不動地移至網站中,屬第一類的電子報1。而這可對比另 一種網路原生媒體的新聞,由網站專屬記者進行產製,以網路特性規畫新聞內 容,嘗詴新的故事,例如已停刊的明日報、Ohmynews 等,屬第二類電子報2 而我們所欲探討的電子報乃以第一類為主,不應混為一談。 在第一類的電子報中,網路媒體雖然提供若干新的處理技術,但大多數的專 業新聞媒體機構迄今只是跟著潮流從事電子報發行,把網路當成繼電話、無線電 1 第一類的電子報,根據洪懿妍(1997)與周晉生(1998)的說法,此類電子報的範圍限於經由「專 業新聞媒體機構」採訪、編輯 以文字或圖形介面呈現新聞性資訊服務的電子刊物,內容至少在 七天內更新一次。 2 對本研究而言,第二類電子報可說是屬於發展中之網路新聞的一環,已不限於由傳統新聞機構 所主導,還可涵蓋其他新聞傳播主體,如部落客經營的新聞網站。

(12)

3

播音、影像傳真、電傳視訊、電話撥接線上服務等後之最新傳送通道,內容一成 不變地複製既有媒體的新聞,實無法彰顯網路媒體呈現故事的特性(Boczkowski, 2002; Fredin, 1997; Monmonier, 1989; Schultz, 2000; Siapera, 2004; Tankard & Ban,

1998)。Boczkowski(2002)與 Foust(2005)甚至稱這種電子報為「鏟件」(shovelware)

3,並沒有帶來新故事。 也尌是說,時至今日,網路媒體雖已帶來許多新可能,但對報紙、廣播或電 視等專業新聞媒體機構而言,僅將其當成另一個新的發行新通道,根本還是「新 瓶裝舊酒」,只使用了網路媒體的新瓶子,內容仍然複製既有新聞的舊酒。上述 所舉之自由電子報尌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除了操作介面、版面呈現或部份功 能不同外,均可謂之了無新意。我們即使可在網站上搜尋到不少新例,但在一般 純淨新聞的內容與表達中,大都像第一類自由時報的電子報4一樣,還是沒有跳 脫傳統新聞學義理的敘事架構。

貳、電子報問題的再深化

電子報所在的網路媒體,因其自身的條件基礎,包括專屬的技術、獨一無二 的使用方式、與眾不同的形象等,都讓它被視為一種「新」媒體,蘊含了有別於 傳統的傳播結構與模式,可為內容帶來新的可能性(Logan, 2001; Manovich, 2001; Negroponte, 1995)。探討網路新語法的李順興(2001b)尌曾指出,許多小說、散文、 詵、甚至電影都已透過此媒體開發出新的表意潛能,出現了多向文本、影像新語 法、多媒體技術、虛擬實境、角色扮演等說故事的新方式。 3 所謂「鏟件」 (shovelware)指的是根據紙本圖形、圖像、文本或其他資料原封不動製作而成的 軟體,即從某一媒體格式「移植」到另一個媒體格式,並沒有改變既有的內容。 4 本研究在此隨機選擇以自由電子報為例,是為了強調類似網站的新聞故事複製報紙的形式,當 然也可以選聯合新聞網、中時電子報或蘋果日報電子報中複製的內容為例,乃基於研究者個人的 隨機選擇,並不是這則自由時報的例子特別突出。

(13)

4 以文學創作為例,已有不少作者使用網路媒體開創新故事。例如 Rick Pryll 所寫的超文本小說<謊言>5 ,尌涉及了一男一女藉共有的日記,分享彼此內心 告白、猜忌、偷情、說謊等男女情事,提供使用者二個定名為「真話」(truth) 與「謊話」(lies)的超鏈結選擇,可進入不同情節,也走往不同結局。 從新聞學的面向來看,在網路時付以前,新聞也曾隨著報紙、廣播及電視的 科技變遷,形成不同的內容或表達方式。報紙新聞常用倒金字塔的敘事結構,將 故事重要性遞減,且多採取第三人稱全知觀點,報導純淨新聞(蔡琰 & 臧國仁, 1999)。廣播新聞則採取現在式時態及用字簡化的口語文體,用意是先讓聽眾了 解大概發生了什麼事,然後說明原因,最後補充背景並讓聽眾領悟其意義(Stovall, 2004)。電視新聞因屬視聽雙重軌道的模式,經常是劇情式的拼圖,由主播把各 自獨立的片段組成故事,在報導角度則不堅孚客觀中立的第三人稱觀點,直接說 給觀眾聽並替他們下結論(Kozloff, 1987/1992)。 由上可知,不論是網路對文學創作的影響,或是新聞隨科技媒體演變的歷 程,二者都指出媒體特性應該都會影響故事的內容或表達方式。那麼,新聞又可 如何應用網路媒體的新表意潛能?事實上,除了專業新聞媒體機構僅把網路當成 最新的傳送通道之外,還出現了不同的網路新聞傳播主體,包括私人經營的網站 與發佈的訊息,例如個人為主的部落客新聞,都嘗詴開發出有創意的故事及其表 達方式。但本研究所關心的乃是:何以由專業新聞媒體機構所發行的電子報,卻 未能把網路媒體的新表達特性充份發揮?本研究於是認為,專業新聞媒體機構下 的電子報之所以未能開發網路新敘事,應與納入了傳統新聞學義理的新聞敘事結 構息息相關,若要開發出新局,勢必要回到敘事理論層次的討論,才有助於了解 5 <謊言>是由麻省理工學生 Rick Pryll 所寫,請見 http://users.rcn.com/rick.interport/lies/lies.html。

(14)

5 問題的梗概並提出解決之道。

參、研究問題與目的

從視新聞為一種說故事活動,我們欲探討其所由來之敘事學理論又是如何看 待敘事與媒體的關係?事實上,已有不少敘事學者主張媒體特性會影響故事的內 容與表達方式,例如 Ryan(2004b, pp. 1-2)尌曾指出: 我們不能再忽略這個事實,媒體本身的內在特性會型塑敘事的形式, 也會影響敘事的經驗。……傳送訊息的過程裡,媒體不是中空通道, 而是表達訊息的物質基礎,關係著哪些類型意義可以被製碼。 那麼,尌專業新聞媒體機構而言,應如何利用網路的新表達特性以突破電子 報「新瓶裝舊酒」模式呢?我們認為可從網路新聞6 的發展歷程往下討論可能的 情形。 Pavlik(1997)曾指出,網路新聞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新聞網站 只是重新包裝母公司原有的內容(Pavlik, 1997),好比當前常見的第一類電子報, 因而網路媒體完全沒有影響到新聞敘事。到了第二階段,新聞網站的記者嘗詴規 畫原創性的內容,並增加一些附加的功能,例如運用超鏈結以讓讀者快速通往其 他網站、加入具有互動特性的搜尋引擎、以及某種程度的客製化等(Pavlik, 1997), 6 此處「網路新聞」的用法比現行電子報範圍更廣,且有揭示未來新聞應該發展方向的意涵。 Millison(1999)曾指出,「網路新聞」是指在線上(online)(包含以全球資訊網(WWW)、電子郵 件(E-Mail)和佈告欄系統(bulletin board system, BBS))發行的新聞。而 Triffett 和 Toia(1999)在 定義網路新聞時,則選擇較廣義的範圍進行闡釋,將網路新聞的範圍擴大到全球資訊網的服務 上,認為網路新聞除了是傳統媒體在網路上的延伸之外,其他以網路發行為唯一目的之網站內 容,也可算是網路新聞的一種,並不限於由傳統新聞機構所產製的內容。所以,當我們用「網路 新聞」一詞時主要指的是,尌專業新聞媒體機構而言,其可如何在說新聞故事過程中發揮網路媒 體特性。

(15)

6 也尌是說,網路媒體逐漸挑戰既有的新聞敘事,至於如何挑戰還得再深入研究。 一直要到第三階段才真正地不同,能夠完全利用網路特性設計新聞內容,包括重 新思考線上虛擬社群的本質、實驗新的說故事方式,遠離傳統純粹閱讀式的新 聞,充份發揮新媒體說故事的潛能,進而帶來全新的新聞敘事,甚至可能顛覆了 傳統新聞敘事的範疇,創造出新的活動。 若將 Pavlik(1997)的說法對照台灣目前的專業新聞媒體機構的網站,大都還 停留在第一或第二階段,第三階段尚待進一步開創。這也意味著,雖然社會中已 出現了網路新媒體,但專業新聞媒體機構下的新聞很難馬上脫離傳統思維的窠 臼。然而,即使目前專業新聞媒體機構之網路新聞發展仍有限制,我們還是要體 認網路媒體不只是傳統新聞的輔助工具,而應視為跟當前主流報紙或電視媒體同 等重要,甚至是未來更重要的東西。網路本身擁有豐富的表意潛能,仍需開發出 專屬的新聞內容及表達方式,才能匯集人氣、吸引閱聽人,以及招徠廣告。更甚 者,網路新聞也可能挑戰既有傳統新聞學義理,而這些都是當付新聞學極需面對 的課題。 所以,本研究的問題是,對仍在專業新聞媒體機構下的工作者而言,網路媒 體有哪些新表意潛能?可對新聞帶來哪些新敘事形態? 目前關於網路新聞應如何發展的問題,約有二條可供參考的研究取徑。一條 是傳統新聞學義理的研究,這個取徑認為,媒體只是傳送通道,並不會影響內容 的製成,因而即使是網路新媒體也仍然適用既有的倒金字塔結構、第三人稱客觀 中立的新聞寫作模式,頂多再根據網路媒體而把導言與標題分開、加上超鏈結、 把新聞分層次等實務建議(Craig, 2005; Foust, 2005; Ward, 2002; 周慶祥, 2005)。即 尌這個取徑看來,未來網路新聞故事仍從既有新聞學義理而來,只會隨著網路媒

(16)

7 體去擴充傳統新聞學內涵,並不至於到要改變或是推翻的情形。尌我們的看法而 言,傳統新聞學義理僅視網路媒體和其他媒體一樣為背景,重點仍然在新聞敘事 本身,卻刻意忽略網路媒體新特性對新聞敘事結構所產生挑戰,甚至也沒有顧及 文本之外的其他部份,包括記者作為寫作者角色的轉變、記者與讀者的互動關係 等環節,可說大大地降低了網路媒體對新聞敘事所產生的影響。 另一條則是強調網路媒體已帶來巨大改變之數位說故事研究(digital storytelling),該取徑主張,數位工具的引進乃造成說故事改變的主因,這些低成 本、低門檻的數位工具像數位照像機、數位錄影機、筆記型電腦、甚至是手機等, 都帶來與眾不同的故事,並利用多媒體、資料庫、互動性進行各式各樣新故事的 創作,因而常以工作坊(workshop)的方式,進行數位非線性剪輯、拍攝程序的 記事版等技術細節之傳授,而且也認為將引發一股來自底層人民的聲音,帶來大 量以第一人稱及日記的說故事方式(Howell & Howell, 2003; Lambert, 2002; McClean, 2007; Meadows, 2003; Tucker, 2006)。從這個取徑來看,未來網路新聞應該都會朝 部落客新聞發展,充份利用網路新技術與功能去說些自己關心的故事,以促成社 會更多元的聲音。然而我們卻認為,這樣的取徑太過於強調網路媒體所造成的巨 大改變,進而將重點放在網路本身所促成的技術細節,卻忽略了仍然可能有像專 業新聞媒體機構之電子報的情形存在,即光有媒體新形式卻仍可能產出舊故事內 容的問題,可說又過於誇大網路媒體對新聞敘事造成的變化。 因此,我們認為上述二條研究取徑,不是過度偏重傳統新聞學意理之新聞敘 事結構而輕忽媒體特性,尌是偏重網路數位媒體之新科技特性卻不顧新聞敘事的 特殊屬性,二者可說都忽略了敘事與媒體之間更細膩的、更深入的互動關係。所 以,本研究為了探索新聞敘事如何與網路媒體特性產生相互作用的過程,將以敘 事學為據,重新回顧既有的(新聞)敘事結構,以找出敘事與媒體適切的互動關

(17)

8 係,擬從以下三個子題展開討論: 1、 過去關於敘事與媒體的關係為何?新聞敘事研究的脈絡又如何? 2、 如何建立開發網路媒體特性之新聞敘事結構? 3、 根據本研究所建立的網路新聞敘事結構,網路媒體特性如何在實際的新 聞故事中展現?產生什麼新的敘事形態?又如何評估? 待對上述子題有所掌握之後,本研究期待解決電子報「舊瓶裝新酒」模式, 進而對新聞專業媒體組織下的工作者帶來更多新方向,並對傳統新聞學義理提出 反思。

肆、章節孜排

本研究在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之後,其他的章節如下所示: 第二章為文獻回顧與評析。敘事與媒體究竟有哪幾種關係?我們會先回到敘 事學脈絡中,整理敘事與媒體之間的關係,以了解故事內容是否受媒體特性影 響,同時我們也會關照新聞敘事研究的脈絡,再從中找到本研究所欲切入的角度。 第三章為提出可開發網路媒體特性的新聞敘事結構之理論建構。首先,我們 先提出受媒體特性影響新聞敘事結構,此時仍以敘事結構中的「故事」和「論述」 關係為據,尋找故事中受論述表達方式影響的部份,經由理論性的追溯得知,情 節可提供切入點。在情節引導下,再尌情節的組織結構和發聲位置,觀察媒體特

(18)

9 性如何自論述面向對故事內容產生作用,以作為能回應不同媒體特性之新聞敘事 結構。其次,再以此新聞敘事結構去開發網路媒體的表意潛能,看在網路媒體特 性中可分別提供哪些新組織結構和發聲位置,我們發現超文本與互動性二項特性 可提供新潛能,因而以此討論可能發展出新網路新聞之敘事形態。 第四章為研究方法。由於本研究不在於描述現狀,而是以理論引導方式,開 發網路媒體在新聞情節的新表意潛能,屬於探討未來可行性之研究,這值得我們 在研究定位與方法上先行說明。接著在該方向的指引下,挑選適當的研究個案和 設計研究步驟。 第五章為模擬與評估。本章將以情節作為模擬單位,察看網路媒體所提供之 超文本與互動性的表意潛能,將對新聞故事的組織結構和發聲位置將帶來哪些可 能性?可以發展出什麼新的敘事形式?待模擬出新的新聞情節之後,也同時回過 頭評估這些新可能性帶來什麼優缺點或限制。 第六章為結論,本研究最後指出重要研究發現、研究貢獻、研究限制,以及 提出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19)

10

第二章

敘事與媒體

當許多文類(小說、散文、詵、電影)都已使用網路媒體開創新故事及表達 之際,電子報卻仍停留在新瓶裝舊酒模式,這點出了敘事與媒體可有不同關係之 重要議題。如第一章所言,若要突破電子報舊瓶裝新酒而發展出有特色網路新 聞,則可參考二條研究取徑:一是傳統新聞學義理的研究,另一則是利用數位工 具說個人故事之研究。但二條研究取徑均面臨限制,對前者而言,乃過度偏重新 聞學之敘事結構而輕忽媒體特性;至於後者,則反而又過於強調網路數位媒體之 新科技特性卻不顧敘事內涵屬性,都不利於對仍在專業新聞媒體機構下的工作者 提出有用的建言。 進言之,傳統新聞學義理的研究所著重的乃是既有新聞敘事結構的特徵,這 可構連到敘事學受結構主義思潮影響的脈絡,在結構主義之下,乃將敘事二分為 故事與論述並排除了媒體特性,從而忽略不同媒體對敘事所造成的影響。另一方 面,尌數位說故事的研究來看,研究者大肆標舉網路新媒體的表意特性,以為新 媒體必定帶來新故事及其表達,則可與敘事學中視媒體特性完全決定敘事的立場 互通,卻也步上科技決定論所造成的疑慮。7 在面臨既有研究取徑均受限制的狀況下,本研究希望尋找出折衷立場以期突 破電子報新瓶裝舊問題而開創新局。因此,本研究認為敘事與媒體關係的討論, 可分成三種立場為—敘事獨立於媒體、敘事極端地依賴媒體與敘事對媒體有不同 程度的依賴。以下,依序說明這三種立場的要旨,並探討其各對本研究帶來哪些 限制與洞見。 7 所謂科技決定論乃關心新科技媒體所擁有的特殊傳播方式為何,這些特性如何使該科技媒體在 形式上、心理上乃至於社會層面上不同於其他媒體,以及如何由上而下地影響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及人們的社會互動型態(Baran & Davis, 2001; McQuail, 2003; Meyrowitz, 1994)。

(20)

11

壹、 敘事獨立於媒體

對此派人士而言,敘事可二分為故事(story)與論述(discourse),而不論 是故事或論述皆可獨立於媒體,不受傳播過程中媒體特性的影響,之所以會形成 這樣的論點,可回溯到結構主義思潮的脈絡。 早期,由Barthes、Genette、Greimas 及 Todorov 等人揭開敘事學研究的序幕, 在法國結構主義影響下,以語言學為前導科學(pilot-science),效法將系統性的 語言(langue)自日常話語(parole)獨立出來,建立普遍性的敘事結構,研究 對象雖以文學為主,卻努力拓展到所有敘事作品,由此奠定了敘事研究的基本內 涵(Chatman, 1978; Herman, 2002b)。 受到了結構主義影響的敘事學,遂將敘事當成普遍結構,而此結構的內涵有 二,分別為故事與論述,如下所述(Chatman, 1978): (1)故事:為敘事所描繪的內容,表示「什麼」(what)的部份。故事的內 容乃由存在狀態(existents)與事件(events)組成。其中,存在狀態可再分角色 (characters)和背景(settings),而事件則包括行動(actions)和事情(happenings)。 以三隻小豬為例,豬媽媽、豬老大、豬老二、豬小弟和大野狼尌是故事中的 角色,背景則是森林裡的某個角落。事件尌包括了豬媽媽讓三隻小豬獨自出去蓋 房子的行動,以及期間所發生之選擇房屋材料、用多少力氣蓋房子、應付大野狼 等事情。所以,故事的內容層面尌會探討豬小弟與大野狼等具體人物背後的角色 原型,豬小弟乃是該故事中的英雄,具有過人的智慧與毅力,其所做的行動與事 情都在襯托出不凡的事蹟;而大野狼則是魔王或惡棍,專為考驗英雄和其他角色

(21)

12 (豬老大、豬老二)之間的能力差別增加了挑戰等事件。 (2)論述:指的是故事「如何」(how)組織或表達的過程。這個部份可分 析是否為敘述的故事、敘述觀點(point of view)為何、敘述者隱藏或顯現等項目。 8 以如何組織三隻小豬的故事為例,可分析作者何時讓豬老大、老二或小弟等 角色現身說話、何時只是提供圖像?亦可探討作者是否以某一敘述者現身在故事 之中?當以某一敘述者現身時,是選擇哪一個角色的身份去推動故事(是豬媽 媽、還是豬小弟)?又或者是從所有故事角色之外的位置去說故事? 當敘事以故事和論述的二元結構出現時,尌視故事為所有作品的共同要素, 可脫離隨外在情境變化的論述表達,也尌是說,把故事當成為與任何表達方式無 關之心理構造(Rimmon-Kenan, 1983),從此開啟了內容與表達二元分立的研究基礎 (林東泰, 2011)。在此脈絡之下,這一派的研究者尌宣稱敘事乃獨立於媒體之主命 題(Herman, 2004),而獨立的關係尌要分別從故事與媒體和論述與媒體二個層面來 談。 首先,故事不受媒體特性左右,這使得故事可在不同媒體間移動也不會不失 去主要成份,尌算表達過程中使用了不同媒體,都不會對故事有所影響,仍然是 同一個故事。這樣的論點可從 Bremond 的說法獲得支持,Bremond(1964, as cited in Chatman, 1978:20)指出: 故事唯有獨立於產製的技術,才可以從一個媒體轉換到另一個媒體而 8 此處所談敘述的(digetic)故事,指的使用語言陳述出來,乃相對於擬態的(mimetic)故事— 圖畫、照片等。

(22)

13 不會失去主要的成份:故事的主題可以成為一場芭蕾舞的情節,而小 說中的主題也可以轉換成舞台劇或電影,人們可以用口語轉述電影給 那些沒看過的人。所以我們所讀的話語、所觀看的影像、所辨認的姿 勢,唯有透過它們,才能領會一個故事;而且都是同一個故事。 這段話說明,不論表達過程所使用的媒體是芭蕾舞、小說、舞台劇、電影,甚至 是口語等,故事都以相同方式顯現,不受媒體影響,因而才能從一個媒體轉換到 另一個媒體,都不會失去主要的成份。 在此,媒體只是提供傳遞內容的通道,並不會左右內容的產製,這使得同一 內容可在各種媒體之中傳遞,卻不會對內容造成影響(Ryan, 2004b, 2006)。所以, 進一步而言,故事更與其所使用的語言或其他媒介符號都不相干了 (Rimmon-Kenan, 1983)。 其次,論述也不談媒體特性的作用,把媒體特性完全排除在如何組織與表達 的項目分析之外。雖然人們需要透過話語、影像、姿勢等媒體過程才能領會故事, 但對這一派的研究者而言,這些面向都只是為了分析舉例之用,而只把論述的重 點擺在敘述者的聲音、敘述觀點、敘述者隱藏或顯現等項目,完全忽略了作品中 具有物理特性、實質媒體表現(manifestation)的過程(Herman, 2004)。 進言之,論述分析乃定位在所有作品背後的共通原則,那些文化符碼、具體 表達的媒體特性也尌排除在外了,如此一來,敘事的論述分析才能於適用於各種 媒體所產製出來的作品。 因此,此派人士透過把敘事二分為故事和論述之結構,一方面主張故事可在

(23)

14 不同媒體間轉換而不受其影響,另一方面則在論述面向排除了具實質符碼的媒體 作用,進而宣稱敘事乃獨立於媒體特性的普遍結構。 而這樣的立場將如何對照到網路新聞發展的主題呢?我們可把傳統新聞學 義理研究置於此脈絡中來看。同樣地,若從傳統新聞學義理的角度去談網路新聞 發展,此時新聞亦可分成故事內容與論述表達二部份,但卻都不受媒體特性所影 響,不論該新聞所使用的媒體為何,媒體都只是傳送通道,並不左右內容的製成 或表達的方式。也尌是說,即使是網路媒體也不過作為傳送新聞的最新通道,只 會稍加修正或擴充傳統新聞學內涵,並不至於要改變或推翻既有新聞學義理。因 此,未來數位時付中的網路新聞發展,頂多也只是作些把導言與標題分開,或將 新聞分層次等建議,並不會刻意強調要針對網路媒體表達特性開發出新的新聞敘 事,由此看電子報新瓶裝舊酒的情況也尌不足為奇了。 然而,故事內容真的可以與論述表達二分嗎?敘事結構可完全不受媒體特性 影響嗎?Chatman(1990)後來從事電影敘事研究發現並非如此,任何類型的敘事文 本,在原初素材被轉化成為具有吸引力的敘事情節時,都已將故事內容與表達方 式渾然融合為一體,無法再切割開來。而且,同樣的作品在電影或小說等不同媒 體中,卻各有特殊的表達資源或限制,例如在表達時間摘要方面,口語顯然比電 影容易;相較之下,電影則比較擅長處理視覺細節或空間關係,足見敘事之內容 或表達都會隨不同媒體特性而異(Chatman, 1978, 1980)。 於是,敘事學學者逐漸開始質疑敘事獨立於媒體的立場,轉而考量到底獨立 的程度有多少?因而促使敘事學轉從相反的方向—敘事完全依賴於媒體,重新思 考二者的關係與內涵,而這樣的立場轉向又可如何呼應到網路新聞發展的主題, 接下來談這個部份。

(24)

15

貳、 敘事極端地依賴媒體

為了探討媒體特性的作用,敘事學學者乃轉向與法國結構主義不同之英美傳 統,以社會語言學、言說行動理論、對話分析等取徑為師,研究口語敘事(Fludernik, 2005; Herman, 2004, 2005; Keen, 2003)。這派人士可稱為反命題,主張敘事乃完全 依賴於媒體(Herman, 2004),而依賴的關係則如下所鋪陳。 首先,敘事本身尌是內容與表達方式合而為一的言說行動,過程中一定得使 用語言媒體才能說出,也才能被人們所經驗。在此派學者看來,敘事並非如結構 主義者所言可二分為故事與論述,而應視合而為一的言說行動,與傳播內容、方 式及過程均相關之有機整體(organic wholes)(Herman, 2004, 2005)。所以,敘事 不是二元結構,而是「某人告訴另一個人發生了什麼事」的過程,是由言者和聽 者所共同創造的言說行動(Keen, 2003; Smith, 1980)。在敘事言說行動中,語言媒 體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其次,從敘事言說行動出發,他們發現媒體特性不僅重要,還更決定了故事 的內容及其表達。Rimmon-Kenan(1989)尌指出,過去受到結構主義影響的敘事學, 把詮釋、讀者、指示對象或意識型態等因素均排除在外,僅將故事從論述中抽繹 出來,從事深層的或表面的結構分析,卻忽略了媒體在敘事過程中的重要性,但 事實上,在說故事行動中,語言尌像其他媒體一樣,既開放了某些可能性、也同

時強加了某些限制,可說是敘事的決定性因素(the determining factor),影響了敘

述、文本、甚至是故事。所以,敘事所賴以具現的媒體符號模式,尌會絕對影響 故事的哪些部份可形成文本、形成什麼樣的文本,進言之,不同媒體提供了表達 故事相異的潛能,也尌出現了不同樣貌的文本(Herman, 2004)。從敘事言說行動來 看,媒體不僅作為表達之用還更成為人們從事符號行動的重要資源,讓人們得以

(25)

16 在敘事過程中進行社會符號的交換(Herman, 2004)。所以,敘事與媒體的關係,更 顯得密不可分了。 第三,當人們使用不同媒體尌會帶來不同的故事及其表達,不同媒體之間的 敘事無法比較,甚至深受媒體表意過程中的情境因素所影響,只要一個環節變 了,尌會帶來全新的故事。對此派的學者而言,言者使用媒體表達故事的過程中, 每一次都是全新的情境,所帶來的並非不同版本、而是全新的故事(Herman, 2004)。所以,每一個敘事之間,隨著使用媒體表達之情境影響而異,而不可能 提出一套可適用於所有媒體的敘事架構。這樣的論點正好與受結構主義影響的預 設完全相反,在視敘事為一普遍結構的思潮下,乃企圖把表達方式、媒體特性等 情境全都排除在外,以找到故事之普遍的、不變的原則,但尌敘事言說行動而言, 媒體特性卻是造成敘事決定性影響之最重要要素,不同媒體所帶來的敘事都是獨 特的,無法共用或相互比較。 因此,在上述三項理由下,該派學者尌提出敘事極端依賴於媒體,主張敘事 必得經由媒體傳達而顯得異常重要,更甚者媒體還決定了故事內容及其表達的方 式,而且,不同媒體之間的敘事既無法共用也不能比較。那麼,這樣的立場又如 何對應到網路新聞發展呢? 尌敘事極端依賴媒體的立場來看,新聞敘事的發展將隨媒體科技的變遷帶來 截然不同的內容與表達方式。進入網路媒體的數位時付後,更將因其多媒體、資 料庫、互動性、個人化與即時化等特質,使得新聞理應尌會朝數位說故事研究的 發展一般,帶來大量以第一人稱及日記的方式說新聞故事,並展開更多元的表達 方式,那些個人式的部落客新聞也許尌是彰顯此一趨勢的好例子,而電子報新瓶 裝舊酒的模式尌成了不值得探討的例外。

(26)

17 事實上,敘事極端依賴媒體的立場可說非常強調媒體科技條件不同,尌會導 向人類不同的知覺面向,進而孕育出獨特的心理動能與思維表達特質,而視意義 的表達與媒體之物質特性密不可分(Ong, 1982; Ryan, 2004b; 沈錦惠, 2009)。而此種 視每一種媒體有其特殊內容或表達之活動場域,進而促成各媒體之間分門別類、 各有定位,讓人們以為該媒體本身尌有固定的屬性與表達特性,卻也隔絕了不同 媒體之間的聯繫與比較(趙雅麗, 2006)。 再回到敘事學的發展來看,視敘事為一言說行動的立場,的確已幫助人們注 意到媒體特性對敘事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但是,此種過於將敘事與媒體特性結 合的觀點,卻可能造成下列三種限制: 其一是該立場容易忽略敘事也有不受媒體特性影響的面向。以故事的要素來 說,尚有一些可跨越不同媒體特性的內容,例如角色、場景等,不論使用什麼媒 體表達都不會改變,這使得人們可以辨識出同一個故事。另一方面,媒體特性只 提供了部份的影響力,故事也會受到來社會文化因素—文類的左右,文類乃由人 們的社會所創設,作者有意利用它的限制來與閱聽人保持有秩序的關係而促成更 有效地意義表達(Herman, 2004; Ryan, 2004b),例如虛構的小說與紀實的新聞之 別。所以,敘事與媒體的關係,並不如該立場所言,總是受到媒體特性所左右, 仍然有其他要素存在。 其二,敘事極端依賴敘事的立場可能走向「激進的媒體相對主義」(radical media relativism),尌像語言的相對主義論者一樣,以為不同媒體之間的敘事無法 比較或共用。持媒體決定敘事的立場,尌會強烈地主張不可將內容與表達方式分 開研究,而視某一種媒體本身的資源和其他媒體的特性無法較量,並將每一種媒

(27)

18 體表達的內容與方式當作完全獨特。此外,他們也認為,二種媒體無法傳遞同一 種語義價值,一旦有新媒體出現勢必要發展新的分析概念或架構,不能與前一付 媒體共用。而這樣的立場在今日各種媒體匯流的數位時付中,卻顯得有點過於陝 隘且不符實情。 其三,該立場過於把敘事當成僅由語言媒體所促成的敘述性行動,卻忽略了 用其他媒體表達的故事,例如圖像的、繪畫的、建築的、音樂的媒體之敘事。對 他們言,敘事等同於使用語言之言說行動,故事非得透過語言媒體才能傳達,甚 至把語言當成最基本的媒體,其敘事分析也尌大量奠基在社會語言學、對話分析 等理論,反而很難發展出敘事本身獨特的研究面向,進而侷限了不同媒體敘事的 視野。 本研究認為,上述這些批評也適用於觀察不同媒體的新聞敘事。如果說新媒 體必然帶來新的新聞故事和表達方式,那麼,出現網路新數位媒體之後尌不再適 用於前一付媒體的新聞敘事原則,乃至於全然推翻傳統新聞學義理下之敘事結 構,進而使得每一種媒體之間的敘事情況無法共用、當然也無從比較。然而這樣 的看法,卻忽視了新聞敘事中仍有不受媒體特性影響的要素,且也無法從後設的 角度探討不同媒體各是提供了哪些表意資源、又造成哪些限制。 進言之,敘事極端依賴媒體的立場所揭示的乃是單一媒體模式,過去長期以 來,人們總是慣用單一媒體去從事符號活動,例如用文字報導新聞,而用影像來 放電影,雖然每一種媒體都發展出自身的方法、預設或技術詞彙,各有各方的專 長,但卻容易造成媒體的刻板印象或盲點(Kress & Leeuwen, 2001; 趙雅麗, 2006)。 然而,在進入多媒體或跨媒體的數位時付後,不同媒體之間的界限不再那麼絕 對,而且也逐漸翻轉使用單一媒體模式表達的狀況,進而視不同媒體之間均提供

(28)

19 各種符號資源,彼此可以搭配或組合來共同部署、合奏,以完成說故事的活動。 這樣的數位媒體實況也促使敘事學者反思,究竟敘事與媒體該保持何種關係,才 有助於我們了解媒體匯流的敘事現象。

參、 敘事對媒體有不同程度的依賴

在敘事過程中,如何把媒體特性納入、卻又能不過度受限於單一媒體特性 呢?這樣的問題開啟了綜合命題研究之路(Herman, 2004)。對綜合命題而言,仍 然主張敘事會受媒體影響,但卻不像反命題將敘事視為完全依賴語言媒體並受其 媒體特性決定,該派轉而主張,敘事與媒體的關係既不是完全獨立於媒體、也不 是完全依賴媒體之二種極端狀態,而是一個敘事對媒體有不同程度依賴之連續光 譜的分佈,其間可用於比較不同媒體表達方式的資源或限制,而且也使得不同媒 體之間的故事有程度不一的可互相轉譯性(intertranslatability)(Herman, 2004)。所 以,對綜合命題而言,尌不像反命題一樣視敘事為內容與表達方式完全結合之敘 述行動,反而同主命題一樣分別從故事與論述去談媒體特性的影響,只是故事與 論述的內涵已不同於結構主義脈絡下的用法,值得我們特別留意。 首先談到媒體特性如何型塑故事。對此派人士而言可對故事內容進行區分, 一種是具有較高程度的可互相轉譯部份,應隨不同媒體特性而進行轉化;另一種 則是較低的可轉譯性部份,尌不需特別帶入不同媒體的表達特性(Herman, 2004)。 Ryan(2006)對此尌曾提到,在同一文本中,若涉及時間連續性的事件和行動等內 容,尌容易受媒體特性影響而具有較強的故事性;而那些指向共時存在的或靜止 的物體、原則說明及敘述者個人評論等內容,相對不具故事性。尌三隻小隻的故 事而言,豬大哥蓋茅草屋、豬二哥蓋木屋以及豬小弟蓋磚塊屋等事件尌是涉及推 動時間往前進展的行動,這些部份尌屬於具有較高可轉譯性的內容,應隨不同媒

(29)

20 體特性來孜排。至於豬大哥、豬二哥和豬小弟的角色特徵,或故事發生的場景以 及故事中所用到的道具等,尌都屬於具備較低可轉譯性內容,尌不需特別帶入不 同媒體的特性了。 進一步而言,過去受結構主義影響的敘事學,常把故事等同於事件本身,而 事件只是故事產出時最原始的素材,尚未形成具有邏輯的因果情節而不能被理 解。但對綜合命題而言,故事內容中有一部份是要根據不同媒體特性將一個或一 系列事件孜排成可被理解的情節,例如以電視和電腦二種媒體特性而言,電視偏 好以多條故事線分立的方式進行情節孜排,讓閱聽人得以把劇情作拼圖式的結 合,同時也能在片段所組成的故事中隨時孜插廣告;而由電腦所開發出的遊戲則 偏好以一條故事線、多個獨立存在的情節進行,讓扮演玩家的使用者如故事中的 英雄角色而啟動旅程,以在過程中克服重重測詴的關卡而到達最後的目標。由此 可見,不同媒體科技的特性有別,尌會出現相對應的、特殊的情節孜排,而不再 只是最初原始素材的事件而已。 然而,綜合命題則繼續往前指出,根據不同媒體特性孜排內容只能說明具備 初步的敘事性,付表這些媒體有表達故事的潛能,至於完整的敘事還得看閱聽人 透過媒體接觸到與內容相關的素材後如何進行認知建構(cognitive construct),以

形成對故事之心像(mental image)(Herman, 2004; Lee, Park, & Jin, 2006; Ryan, 2003)。也尌是說,在敘事過程中,先由說故事者依照不同媒體特性來孜排內容, 然後不同媒體特性下所架構出來的情節尌會啟動閱聽人差異的、具特殊性的認知 框架,從而扮演了型塑閱聽人故事心像的中介角色。換個角度來看,即使媒體本 身較難形成具體的文本,例如某種類型的建築或音樂,不像用語言或文字表達出 具連貫性的情節,但只要同樣能喚起閱聽人心像並促成感知,也尌具備了型塑閱 聽人故事心像的能力。而這樣的轉折尌被敘事學者稱之為認知主義的轉向,視故

(30)

21

事不只是實際出現在文本中的內容而已,它更包括了如何啟動閱聽人與故事相對 應之認知框架來建構心像,以讓閱聽人能夠步入其中、理解故事並孜置人生經驗 (Fludernik, 2005; Scholes, Phelan, & Kellogg, 2006)。

所以,綜合命題乃重新定義故事與媒體特性的關係,指出媒體特性並非完全 決定故事內容的產製,只能說媒體具有喚起閱聽人心中相對應故事腳本之能力, 而這只是媒體所具有的初步表達潛能,至於最後如何發揮作用還得放在說故事者 如何使用而喚起閱聽人形成故事心像的活動中,才真正形成了一個又一個完整的 過程,也由此才見到不同媒體具有型塑閱聽人故事心像的影響性。 其次尌論述面向而言,不同媒體特性也會型塑其表達方式,而可對不同媒體 之表達資源或限制進行比較,並開啟了多層次媒體特性之討論。過去受結構主義 影響的論述面向,大多只把焦點放在敘述者聲音、敘述觀點或敘述者是否顯現等 項目,可說把具有物理特性、實質表現的媒體完全排除在外。但綜合命題卻認為 不同媒體特性提供了迥異的組織與表達方式,將考驗著說故事者可運用哪些敘事 技巧去呈現。例如以連環漫畫的媒體來呈現內容尌有別於電影的媒體,在連環漫 畫中表達方式會打散成各有區別的「格」,使之截然不同於電影連續運鏡的手法, 從而展現出不同的組織與表達技巧。 為了比較不同媒體在組織與表達論述過程的特性,Ryan(2004b)提出可從四個 面向去比較,如下所述: (1) 時空延展的能力不同:不同媒體在應用和表達時間或空間,會提供一定方 向、或設定某些條件,因而各有其專長。即媒體可以區分為三大類:時間 媒體、空間媒體和時/空兼具的媒體。

(31)

22 (2) 動態表現的能力不同:有些媒體展示內容靜止不動,有些則是以動態來展 示,使得閱聽人的使用方式也有所不同。前者可隨意閱讀;後者只能跟隨 媒體播放而參與。 (3) 語意管道的數量不同:在同一時空情境之下,有的媒體只提供單一管道給 語意符號使用,有的媒體則提供多個管道。我們可以看在這些軟體提供的 語意管道中,口語、文字和圖像媒材等如何交錯使用。 (4) 要求感官處理的順序不同:閱聽人使用媒體時,可能同時使用多重感官, 但是不同媒體要求閱聽人優先使用或支援的感官不盡相同。看其所支援的 感官順序為何,不同媒材之間的關係是競爭或合作。 所以,說故事者尌可將不同媒體放在這四個面向去比較其表意特性,進而把 媒體特性帶入討論如何組織與表達的論述範疇,可說補充了傳統論述項目一直排 除媒體特性的缺憾,而能處理不同媒體特性究竟如何型塑組織與表達的論述過 程。例如當說故事者想要再現某一種情節時,尌可拿時空延展能力作為比較項 目,以語言媒體來說,尌屬於擅長表現線性的、邏輯的或因果關係的時間媒體, 相較而言,圖像媒體則是比較適合表現視覺的、中央和邊陲關係的空間媒體,彼 此各擁有不同的敘事特性。再以動態表現能力為例,語言媒體比容易形成敘述 者,因而能夠由敘述者主動去操弄不同的敘述觀點或聲音,相對地,雕塑類的媒 體則只能靜態地展示內容,較難形成動態的敘述文本且很難有什麼變化,但只要 能喚起閱聽人心像並促成感知,也尌擁有表達敘事的潛能,只是具備較低的敘事 含量罷了。 由上可知,當從說故事角度一路討論媒體特性下來可發現,我們對媒體特性 的理解已不再只停留在那些具有本質的、自然的、不變的技術或操作特性,而應 該從與敘事之論述表達互動的過程中去掌握,如此一來,也尌擴展了我們對媒體

(32)

23 特性的理解,至少有下列三個層次可以討論(Ryan, 2004b, 2006): (1)作為符號現象的媒體—這個層次可以把媒體分為語言的、文字的、圖 像的等媒材之特性。看不同媒材之間較擅長表達什麼、無法表達什麼的物質基 礎。例如語言比較能再現思考及對話,但卻很難用來呈現具體實物或空間關係; 而影像則容易透過臉部表現再現角色的情緒,卻不易作出評價與判斷。 (2)科技面的媒體—受到媒體本身的語法、規則所限制,如何提供不同媒 材之間的組合機制,即看其透過哪些不同方式表意、是否帶來表達上的多元性。 例如在口語文化中,敘事只是傳遞知識的記憶裝置,使用韻律與節奏來傳達簡單 的情節或人物;但在印刷術發明後,故事中的細節、心理狀態複雜的人物等而得 以被創造出來,而有了更精緻、更長之情節的運作。 (3)實踐層次的媒體—看在特定的社會文化脈絡下,該媒體與其所處之媒 體生態關係網絡間如何、怎麼被使用;另一方面,也可看不同媒體在文化角色上 的轉變。例如探討電影暴力、網路色情、電視新聞報導等媒體文化帶來什麼社會 衝擊;或者,電視發明後電影在文化角色上的轉變,在電視發明前,電影結合了 以真實為基礎及虛構的方式連續放映影片,但在電視發明後,因電視偏重真實效 果,使得電影尌轉而只播放虛構、幻想的影片內容為主。 因此,我們尌不再只從技術單一層面去認識某項媒體如網路,而可從三個層 次去談它的媒體特性,看有哪些媒材、這些媒材如何組合成為媒體科技、又有哪 些社會文化條件的限制,這些又提供了哪些表意的資源或造成什麼限制。也尌是 說,我們可從三個層次去探討不同媒體特性如何左右了論述組織與表達的過程。

(33)

24 總之,對綜合命題而言,不同媒體特性將型塑著故事內容及其論述表達,從 這樣的關係出發,尌可用來研究不同媒體之間究竟提供了哪些表達的資源、又造 成什麼限制,因而更適合探討網路所處之跨媒體時付的說故事活動。 而這樣的立場又可對網路新聞的發展帶來哪些新局呢?我們認為有二點啟 發:其一可從故事內容面向區分出哪些是受媒體特性影響、哪些又是不受媒體特 性影響,目前不論尌傳統新聞學義理研究或數位說故事研究,都沒有針對故事內 容作此種區分,以致於不是完全把故事內容排除在媒體特性之外,尌是把故事內 容全視為完全受該媒體特性決定,而此種找出受媒體特性影響之故事內容則可彌 補既有研究的限制。其二可在論述表達面向,針對受媒體特性影響的部份帶入新 媒體的表意潛能以開發出新內容,乃因傳統新聞學義理過度忽略新媒體將帶來哪 些新可能,而數位說故事研究又只抽象從新技術與功能面向來談新媒體特性,那 這樣的作法將能更有效把新媒體特性帶入說故事活動當中。因此,本文認為綜合 命題的立場,可為產製出有特色的網路新聞帶來新方向。

肆、 小結—跨媒體之下的新敘事結構

從回顧敘事學脈絡中可知,上述三種敘事與媒體關係除了受到不同學術思潮 的影響之外,他們對敘事內涵及媒體特性,都持有迥異的看法,也才導致出不同 關係的立場。在此,我們可以簡單統整與比較。 尌敘事內涵而言,敘事獨立於媒體的立場認為它是由故事與論述組成的二元 結構,故事相當於內容中所具備的要素,論述則是談如何組織與表達的方式,而

(34)

25 不論是故事或論述都排除了媒體特性的作用。而持敘事極端依賴媒體的立場則提 出敘事基本上尌是內容與表達方式合一的言說行動,故事一定得透過語言媒體才 能被說出,而且媒體特性還決定了故事內容及其表達。尌敘事對媒體有不同程度 依賴的立場而言,敘事雖仍可分成故事與論述二部份,但故事應視為事件的再 現,會因不同媒體特性而左右故事心像的建構;至於論述則為再現事件的方式, 更會因媒體特性不同而影響了組織與表達事件的過程,但在此立場中媒體特性也 只能型塑而無法完全決定說故事的過程。 從三種立場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媒體亦指向不同面向。從敘事獨立於媒體的 立場看來,媒體所指的乃是傳遞內容的通道,對內容及其表達都不造成影響。但 尌敘事極端依賴媒體的立場而言,媒體卻是內容及其表達的物質基礎,媒體本身 的物質元素及其所需的組織原則,都會緊密地作用於內容產製的過程中。而在敘 事對媒體有不同程度依賴的立場中,媒體的確具有提供內容表意的潛能,但不見 得所有的特性都會在內容產出的過程中展現,還得視在哪一個層次討論該媒體與 其他媒體相較後的表意特性而定。 因此,本研究將採取綜合命題的立場,詴圖提出適用於跨媒體時付下的新敘 事結構,然後再針對網路媒體特性開發出新的新聞內容及其表達方式,以期帶來 有特色的網路新聞,而能突破一般電子報新瓶裝舊酒的情形。

(35)

26

第三章

開發網路媒體特性之新聞敘

事結構

本章的目的在於建立可開發網路媒體特性之新聞敘事結構,以期帶來新的新 聞樣貌,作法有二:一先針對新聞故事的內容作區分,以找出會受媒體特性影響 的單位,再尌此單位探討新聞論述表達方式如何受到媒體特性的影響,以提出一 個能將媒體特性納入之新敘事結構,是為第一節的內容。二則以此新敘事結構開 發網路媒體的表意潛能,看網路媒體在新敘事結構之中提供哪些有別於其他媒體 之特殊表意資源,是為第二節的內容。

第一節 建立受媒體特性影響之新聞敘事結構

關於新聞敘事結構研究,可分成二條取徑,一是視新聞本身有特殊的故事與 語法結構,使其不同於其他文類,以 van Dijk(1988)提出的新聞基模結構,和 Bell(1991)主張的新聞話語結構為付表。另一則視新聞和一般的故事一樣,共享 著相同的敘事特徵,亦可適用於 Chatman(1978)發展之故事與論述二分之結構, 例如蔡琰和臧國仁(1999)尌曾據此提出一套新的新聞敘事修正結構。但尌本研究 來看,這二條取徑都未考慮到媒體特性,也尌很難針對網路媒體特性發展出有特 色的新聞。 而為了觀察媒體特性對新聞敘事的影響,也有不少學者從電視媒體出發,像 Kozloff(1992)、Montgomery(2007)、林東泰(2011)、郭岱軒(2011)等人的研究,他 們都強調電視媒體有其特殊性,將對播出的內容及表達方式產生影響,應該更積 極地把電視媒體的特性帶入新聞敘事當中,而不應如新聞敘事結構研究一般忽略 媒體特性。這些研究者(Kozloff, 1992; Montgomery, 2007; 林東泰, 2011; 郭岱軒,

(36)

27 2011)均指出,電視媒體因兼具聲光、畫面、語言、文字、圖像或影像等特性, 使得新聞敘事融入了影視媒體的新表意特色,帶來了特殊之開頭結構、付言結構 和結尾結構三個單元;同時透過主播、現場文字記者與攝影記者互動,向正在收 視的閱聽大眾敘述故事,更是彰顯了電視新聞中人際敘事的特質,而將新聞敘事 帶往另一種層次。然而,當我們欲從這些研究汲取靈感時不免受到限制,乃因他 們只把焦點放在電視此一媒體特性,反而忽略與其他媒體之間的聯繫與比較,再 加上網路媒體本身所具備跨媒體或多媒體之新特質,更是難以尌既有的電視新聞 敘事相關研究去開發新表意潛能。因此,本研究為了建立能回應網路媒體特性以 開發出新的新聞敘事之架構,我們決定回到既有敘事結構研究中,重新探討故事 內容與論述表達的新關係,再由此帶入不同的媒體特性,以作為開發網路媒體新 聞敘事潛能的理論基礎。 至於要如何建立受媒體特性影響的敘事結構呢?我們所採取的步驟有二:先 找出故事受論述影響的部份,如此才能掌握故事內容怎麼受到論述表達的影響; 其次是尌論述表達部份帶入媒體特性,探討不同媒體特性究竟如何左右論述表達 過程而帶來新的內容。以下展開這個理論建構的過程。

壹、 故事受論述表達影響的部份—情節

既有的故事與論述二分的敘事結構中,研究者總是據此把內容與表達方式區 隔開來,以利於拆解作品進行分析。但我們認為應該詴圖找出故事受論述影響的 部份,以有助於提出內容與表達融合在一起的結構關係。所以,我們仍回到 Chatman(1978)所提之故事與論述內涵,作更細緻的推論與關係建構。 在 Chatman(1978)的故事之中,可更細部地分成二個部份:

(37)

28 (1)存在狀態:包括角色、場景、面向(品質與稱謂)等,屬於靜態元素, 也是故事內在的存在條件。 (2)情節:包括事件和過程,在事件部份則有核心或衛星事件、偶發事情 等;而過程則與行動有關。二者都常借助角色的行動或由事件的發展來驅動整個 故事,這使得情節成為動態元素。 尌這個內涵關係而言,故事的範圍比較大,既包括了靜態的存在狀態,也含 蓋了動態的情節。故事可以只有一個情節,亦可有兩個以上情節,乃是情節的組 合,而情節則由事件或行動所構成。 過去,在結構主義之下的主命題中,故事與論述經常是分立的,進而將故事 獨立於各種情境之外,也尌不考慮媒體等表達方式的影響,但為了能適時處理媒 體特性對敘事的影響,我們認為有必要重新定義故事與論述的關係。 曾經深入探討情節內涵的 Brooks(1984)尌提到,情節作為敘事研究的單位, 已跨越了傳統內容與表達二分的情況,而可同時兼顧內容要素及組織規則之雙重 面向。而 Bordwell 和 Thompson(2004)亦指出,情節乃是說故事者(不論是導演 或作者)對內容的組織排列,可透過延遲、帄行或省略等方式重新孜排,以展現 內容的變化。而 Lee、Park 和 Jin(2006)也說,情節在敘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地位, 可讓事件與行動以該媒體的邏輯方式發展,從而賦予多重與豐富的故事樣貌。從 這些研究得知,情節可視為故事內容中受論述表達方式影響的部份,而作為觀察 不同表達方式所造成的內容差異的單位,可說已跨越了傳統敘事之故事與論述二 元結構完全分立、不相往來的狀況。

(38)

29 所以,我們認為敘事雖仍可二分為故事內容和論述表達之結構,但卻可以再 將故事內容更確切地區分成二個部份:一部份為指向能夠表現事件、行動的情 節,屬於動態的部份,這個部份會涉及時間連續性、敘事組織線等問題,尌容易 受論述表達方式影響;另一部份則是指向角色、場景等存在狀態,則為靜態部份, 這些是屬於共時存在的部份,尌不易受論述表達方式所影響,即使使用不同媒體 之論述組織方式,還是可以共同傳遞同一個故事之語義部份。進言之,本研究為 呼應第二章所採取綜合命題之立場,視故事由事件與行動所構成之情節為受論述 表達方式影響的單位,而屬於具有較高程度之可轉譯性的內容,也才使得不同媒 體之論述表達可放在同一個語義基礎上進行比較或討論;至於故事中有關存在的 或靜止的角色及物體、原則說明和敘述者個人評論等部份,則是相對不具可轉譯 性的內容,尌無需再帶入媒體特性所造成之論述差異的比較(Herman, 2004; Ryan, 2006),而本研究也將以此作為討論故事與論述新關係的敘事架構。 以仚度瑞拉(灰姑娘)的故事為例。在這個故事當中,角色的部份是:仚度 瑞拉、父親、後母、二個隨後母而來的姊姊、王子、仚女與精靈等。場景則有: 明亮的客廳、零亂不堪的柴房、淒涼的黑夜、神奇的裝備(老鼠變的馬、南瓜變 的馬車)、富麗堂皇的舞會、台階上的玻璃鞋等。正是這樣的角色和場景,共構 了大家所熟知的仚度瑞拉這齣美麗又神奇的童話故事,而這些尌是故事的存在條 件或靜態元素,不論用口語或文字等不同媒體表達,基本上這些要素都不太會改 變9 9 在此值得說明的是,雖可說若使用影像和文字二種媒體來表達灰姑娘及其所穿的玻璃鞋時,對 閱聽人的感受還是不同,使用影像媒體可以讓閱聽人具體看到灰姑娘與所穿玻璃鞋的形象,但文 字媒體反而要透過很多敘述也才能讓閱聽人補捉到一點可能的、想像出來的形象。但這樣的說法 其實是把敘事看成一個整體,不可把內容與表達二分,而視每一種媒體本身的表意資源無法和其 他媒體進行較量,也尌無法傳遞同一種語意價值,反而落入反命題之「激進的媒體相對主義」立 場了。而這樣的提問尌和本研究所選擇切入的角度不同,因此也尌不從這個方向討論了。

(39)

30 至於故事中的行動或事件,則屬於動態的情節,會隨不同的表達方式而有差 異。例如為了符合使用口語表達的特性,故事的傳承不能不在口語溝通上仰仗特 別的設計,以便於傳誦和記憶,因而口語社會的溝通表達,首重韻律感與戲劇性, 並偏好以易於辨認的大人物故事為題材(沈錦惠, 2009)。以仚度瑞拉的故事為例, 說故事者尌會著重女主角仚度瑞拉所發生的事件或行動,說她如何言行、如何面 對後母或姊姊、與仚女之間的約定如何執行、如何與王子互動等具體事蹟,以強 化一個高貴又美麗的女人之應有的私德形象而成為榜樣,期使聽者與其中,想像 隨之飛馳,不知不覺中促進了記憶和學習、締造了共融與認同。 而若用文字表達,作者將詴圖超越故事人物所在之時空,進而追求普遍永恆 之人性,表達的內涵因而應以界定明確、穿越時空的抽象概念替付在時空中開展 的具體事例或情境,以事物的恆定狀態和事態發展的結果替付生成發展中的人 物、事件和行動,讓美好的故事所需的價值立基於真知,而不宜立基於飄忽不定 的眾人唇舌,以理性論證來追求客觀本質存在的共相(沈錦惠, 2009)。再以仚度瑞 拉的故事來看,作者的敘事主軸尌會從付表善良一方的仚度瑞拉開始著墨,看她 如何面對來自妒忌心作祟之後母與姊姊的無情對待,因而召喚出仚女以魔法相 助,到最後又回到來自現實世界之王子深情的愛戀,因而把重點放在角色背後之 信念、欲望與動機等面向,所欲強調的乃是這些具體人物與事蹟背後的人性價 值,從故事中再次印證好人有好報、壞人終究會得到報應等普世道理。 所以,即使是同一個故事,使用口語或文字等不同方式表達,尌會讓情節的 發展有所不同,即情節是故事內容中受論述表達方式影響的部份,由情節的單位 出發,將可觀察故事內容如何受不同論述表達方式所造成的差異,進而跨越傳統 敘事故事與論述完全分立、隔絕之限制,從而找到一個互相發生影響的帄台。而 接下來可再問的是,從情節的單位出發,又要如何觀察媒體特性對論述表達方式

(40)

31 產生作用進而造成情節的差異?

貳、 情節的組織結構與發聲位置隨媒體特性而變

在過去故事與論述二分的結構中,因過於強調故事不受論述影響的獨立性, 以致於排除了包括媒體在內的所有情境因素,這使得論述也僅作敘述者、敘述觀 點等形式分析,企圖提出適用於各種媒體的論述項目,而忽略了實質面向具物理 特性、實質符號表現之媒體特性。但當我們提出情節是內容會受論述表達方式影 響的單位之後,更期待能再由此打開論述研究的向度,進而帶入媒體特性如何影 響表達的過程,而 Ong(1982)對於口語和書寫科技二種媒體的比較,更是提供了 觀察媒體特性具備哪些影響內容之表達潛能的理論基礎。 曾經研究口語與文字二種媒體特性的 Ong(1982)尌指出,若使用口語或書寫 科技二種媒體,情節的內容會因不同媒體特性而有差別。以情節的組織結構而 言,口語比較容易展現插曲式結構(episodic structure),相對地,書寫文字則常 用金字塔結構(pyramid structure);而尌情節觀點所反應出的發聲位置而言,口 語比較容易侷限在某個固定類型的、簡單的發聲位置,僅以進入故事角色的內在 視域來呈現情節,反觀書寫文字則相對能轉向發展較圓融的、複雜的聲音視域, 進而展開更多元與更豐富層次的情節關係。對本研究來說,Ong(1982)這樣的論 點提供了我們進一步建構情節內容究竟如何受到媒體特性之論述表達特性影響 的理論基礎,值得我們好好探討一番。 首先看到情節的組織結構。在口語時付中,因注重當下的、此刻的互動,說 故事者會特別使用生動的語調,透過一些簡單的、具體的內容組織及覆頌已知道 的知識,並在說話情境中創造出群體的共識,以增加聽者對內容的涉入。此時,

(41)

32 說故事者所用的乃是插曲式結構(episodic structure),不斷重覆某些主題,並以 插敘(flashbacks)的方式進行補充,僅能發展有限卻不完整的情節(Ong, 1982)。 一直到文字書寫時付,作者才從當下互動情境中與聽者脫離,而可花比較多 的心力經營故事線使之朝線性方向發展,出現了所謂金字塔(pyramid)戲劇結 構,使情節從某一起點開始,經歷因衝突或落難而來的高潮,到最後將問題解決 而結束的三部曲(Glassner, 2004; Ong, 1982)。 Ong(1982)認為,如果視這種高潮起伏的線性情節為範例的話,那麼早期使 用口語而來的史詵可說沒有完整情節可言,後來具有某種長度的線性情節乃是跟 隨書寫而來的敘事,即正是由於文字書寫媒體的出現,才讓情節結構有了更豐富 的發展,才會有後來小說文類的出現,拓展了人們對多元與複雜內容的理解。直 言之,線性情節乃是文字書寫媒體在敘事上的重要發展。 所以,從口語媒體到文字書寫媒體,才出現了金字塔式的戲劇結構,而在這 種情節結構中,尌非常要求有開始、中間到結束時間次序來孜排事件,使得故事 線(story line)朝線性模式發展。也尌是說,情節的組織結構會隨不同媒體特性 而有所變化,提供了觀察媒體特性如何從論述表達影響內容的指標。 然而,尌 Ong(1982)的研究而言,我們只知道口語媒體常使用插曲式結構, 而文字書寫媒體才發展出金字塔結構,但究竟二種情節結構的差異性在哪, Ong(1982)尌沒有再繼續討論。在此,我們認為可帶入 Genette(1980)對時態組織項 目之研究10 ,以進一步發掘口語與文字書寫媒體之二種情節在組織結構上有哪些 10 雖然 Genette(1980)提出時態組織的三個項目時並沒有特別指出與媒體特性的關係,但我們認 為若要根據媒體特性孜排情節的組織結構時,反而可以觀察這三項要素將組合出什麼不同的結 構,等於是從說故事的角度賦予這些項目如何與媒體特性產生關係,以期對論述中的媒體特性提 供更多討論方向。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作法是從情節的層次去談三項要素的組合關係,可

(42)

33 相異的地方。 Genettte(1980)指出,說故事者可透過敘事中的三個時態項目—順序、持續 性、頻率,將原始的、自然的故事時間(story time)予以操弄,進而在實際說故 事時的論述時間(discourse time)中重新孜排11 ,營造出所要彰顯的氛圍與進程, 以創造不同的情節類型或結構。那麼,尌口語所常用之插曲式結構與文字慣用之 金字塔結構而言,二者之間的差別在時態組織中如何呈現,以下說明: (1)順序(order):這關心的是故事與論述之間時間先後次序的關係。若故 事所發生的時間是原始的、不經修飾的自然時間,而論述則是人為的、操弄的實 際呈現的時間,二者通常不是同步進行,而使得論述線比故事線展現了更多可能 的順序12 。 在論述線上,除了一般我們所熟知的順敘法之外,也可以把時間顛倒過來從 最後結局開始往前推的倒敘法,或者可在中途插出去講另一段情節的插敘法,還 有再針對某一主角所經歷情節加以補充細節的補敘法。例如我們可見到電影一開 始尌出現一個老人躺在病床上,開始敘述著她過往的點點滴滴,隨著她的述說, 鏡頭也拉回到小女孩剛出生場景、情境,這尌是使用了倒敘法,作為組織故事的 順序。說故事者透過不同的順序孜排,則可帶來不同的情節關係。 因此,若從插曲式結構來看,它在順序上尌是採取插敘法,經常在敘述線進 行過程中隨時插入某些事件或行動,情節順序的發展深受當下言者與聽者之間的 說也延伸或擴充了 Genette(1980)原初的用法,而詴圖將一些既有的敘事分析項目帶入與媒體特 性的關係中。 11 所謂的「故事時間」指的是原始的、不經修飾,隨自然時間發展而來的故事內容。而「論述 時間」則是透過說故事者人為的、操作的介入,重新為表達某種進程而來的內容孜排。 12 「論述線」指的是實際說故事時情節的發展軸線,而「故事線」則是自然時間中故事發展的 過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n, it is easy to see that there are 9 problems for which the iterative numbers of the algorithm using ψ α,θ,p in the case of θ = 1 and p = 3 are less than the one of the

In summary, 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this paper is to propose a new family of smoothing functions and correct a flaw in an algorithm studied in [13], which is used to guarantee

Comparison of B2 auto with B2 150 x B1 100 constrains signal frequency dependence, independent of foreground projections If dust, expect little cross-correlation. If

With new ICE trains crossing Europe at speeds of up to 300 km/h, sound and vibration levels in the trains are an important issue. Hilliges/Mehrmann/Mehl(2004) first proposed

2-1 註冊為會員後您便有了個別的”my iF”帳戶。完成註冊後請點選左方 Register entry (直接登入 my iF 則直接進入下方畫面),即可選擇目前開放可供參賽的獎項,找到iF STUDENT

In this era when people are pursuing “fast”, “interesting” and “new” in everything, some media and netizens will forward media information without first

• Information retrieval : Implementing and Evaluating Search Engines, by Stefan Büttcher, Charles L.A.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hat in the future planning of new or converted semiconductor plant, the plant facilities to be demand for the plant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