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朱子的教學思想及其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朱子的教學思想及其影響"

Copied!
1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5?1. 缸 cy­

~(.

2-宣'、/

朱子的教學思想及其影響

朱子的教學思想及其影響

/0 多

I

黃錦多宏

(一)

朱子名熹,字元晦,亦稱晦翁,安徽霎源人,因為他父親在福建尤溪縣做過官,

所以就定居在尤溪縣外輔秀峰下的鄭氏草堂,朱子就出生在那里,因此有人認為朱于 是福建人,稱他的學派為閩學。 朱子十八歲時舉建州鄉貢,十九歲登進士第,以後雖然歷任泉州同安縣主簿,知 江西南康軍,提舉研東掌平槃墟,知福建潭州、知湖南潭州、軍宗侍講等職,但為時 都不久,綜計他任官的時間,不過十四年而已( 1) 他一生的時間都在著書講壘,就是 在任官的同時,也不忘教育百姓,據王懋竑年譜說: 蒞職動敏、纖悉必親、郡縣長吏、事倚以決、苟利於民、雖勞無偉、職兼學事

、選自之秀民充弟子員,訪~名士以為表率,日與講說聖賢修己治人之道,年方

盼霄,聞其風者,已知學之有師而尊慕之 o (卷之一上) 就是著名的白鹿洞書院,也是在他知南康軍時修建的 o 朱子的一生,除了每暫任官之 外,全部的時間,都是在著書講學,在他七十一歲臨終之前,還在與諸生論說太極西 銘及改寫誠意章(2) ,可見他學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D 而對教育工作持久之恆心, 為歷史上所罕見 O

(1)

朱子自十九歲壺第後,二十二歲任同安縣主簿,計五年,五十歲知南康軍,約計四年,五 十四歲握舉辦東平茶墟,不滿一年,六十一歲出知福建海州,辭二年,六十三歲改知湖南 潭州,又二年。六十六歲任寧宗侍講,僅四十日。約共十四年。以上登見王懋竑朱子年譜 及拙述朱子之生平及學術。(刊國語日報書典人三0 一期)

( 2 )

王懋竑年摺曰: r 例,先生病已甚,猶修書不輾,夜為諸生講論,多至夜分 .ct....··· 是日 (按為慶元六年三月辛固)改大學誠意章,午後,暴下不能興,隨入室堂,自此不能復 出樓下。」

~

2930R~

(2)

朱子的思想,淵源於伊川先生,我們知道,宋代儒學的分派,開始於胡安定,發

展於間濟溪,樹立理學正統的學派,則是伊川 I '朱于是受學於伊川四傳弟子李廳中,

所以他的致知力行的功夫,都是從伊川學說中發展出來的 o 當然,他也吸收當時各家 的學說,加上自己的意見,創造出一個思想體系 o 伊川先生曾說: 睡了陰陽更無道,所以陰陽者,是道也、陰陽氣也 o 氣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形而上者,則是理也 o (宋元學案卷十五)

這襄所說的「所以陰陽者,道也 J '就是說陰陽之能運轉者,就是道,也是易經所說

「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意思 o 陰陽是氣,陰陽運行就是道,其實是一件事,不是兩件 事,所以又說: 理與氣雖然有形上形下之別,然、二者亦不相離,有理則有氣,有氣則有理 o (宋元學案卷十五) 朱子繼承了這個理氣的學說,也認為天地間有理有氣,理氣決是二物,但是理氣必是 一體,他認為陰陽應該當離合君,陰陽離時,便是氣,合時便是道(見朱子語類卷七 十四) 0 這和伊川所說的「所以陰陽者,是道;陰陽是氣」是一致的 o 他又說: 理非別為一物,即存乎是氣之中 o 無是氣,則是理亦無掛搭處 o (朱子語類卷 交說: 道須是合理與氣君,理是盧的事物,無那氣質,則此理無安頓處 o 易說一陰一 陽則是理矣 o (朱子語類卷七十四) 由此可見朱子對於理氣的看法是渾成一體的,不過為了說明方便起見,可以分開來說 ,並不是理氣可以對立,因為天下未有無理之氣,亦未有無氣之理(朱子語類卷一) o 這是我們首先要了解的 o

朱子的理氣之說,轉到人性論上就把人性分為「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兩種

( 8 ) 0 他認為「天地之性」是專指「理」而言,就是天理,故無有不善,r氣質之性 」是專指理與氣相雜而言,是說人稟氣有清濁厚薄,故性有善惡,所以他一切教育的

( 3 )

朱子分人性為「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J '係受張棋葉之影響,正蒙明誠篇云: r 形而 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

(3)

朱子的教學思想反其影響

3

主張與目標,都在於改變學者的氣質 o 至於~麼樣來改變氣質呢?那就是「存天理、

去人欲 J '天理與人欲,本來只是一個,有個天理,就有個入欲 o 所以必先使天理有

安輔處,如果安個得不好,就有人欲出來 o 天理與人欲,同行而異情,就像飲食一樣 ,我們都需要飲食,這是天理;要裝美味,那就是人欲 d天理也是此心,人欲也是此 心,我吶應該在天理人欲分界處仔細去體會,才不致認錯方向 o 朱于語類說: 只是一人之心,合道理的是天理,街情欲的是人欲,應該在分界處體會 o (卷

七十八)

交說: 天理 λ 欲是交界處,不是兩個 o 人心不成都流,只是占得多 o 道心不成十全, 亦是占得多 o 須是在天理則存天理,在人欲則去人欲 o (卷七十八)

存天理,去人欲,可以說是朱于改變人性氣質下手的基本工夫 o

(二)

根據這個教育目的,他要裝學者要立大志,做到聖賢的地步,所謂「古之學者,

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 o J 他反對平時取蜂的世俗之學,認為那是忘本逐末,懷利去

義,而無復先王之意了 o 因此學者必先要立志,立什麼志呢?

他說: 學者大要立志,所謂志者,不是將意氣去蓋他人,只是直截要學堯堯 o 孟子道 性善,言蹈、稱堯冕 o 此是真實道理 o (性理員義卷七) 艾說: 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無著力處,而令人貪

利驗而不貪道義,要作貴人不要作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病(性理精義卷七)

朱于認篇志不立,書就讀不好,要先立志,然後讀書才可有成 o 這個志,就是絡為聖

人的大志,因為聖人之心,就是義理之心呀!那麼,怎麼樣才可以達到這個境界呢?

那就是上面所說的,去人欲,存天理 o 不過,要存天理、去人欲,是要有步驟的 o 朱一

于主張人生從八歲起入小學,受小學教育,從十五歲起入大學受大人的教育 o 小學的

教育,是要從躬行實踐入手 f 前實踐的,也無非是日常生活瑣事,像灑掃應對進退之

(4)

節,愛親、敬長、陸師、親友之道等等,朱子特地編有「童蒙須知 J '就兒童日常生

活中,選擇其易知易行的,分別為「衣服冠屢 J 、「言語步趨J 、「灑掃涓潔J 、「

讀書寫字J 以及「雜細事宜 J 等項,教他們如何做法,如何練習,作為指導實踐的教

材。另外朱子又替小學編寫一種教末,把古人所謂「嘉言善行 J 匯集記錄下來,分為

內外二篇,內篇有立教、明倫、敬身、稽古四項,外篇有嘉言、善行二項,稱為「小 學 J '作為初學必讀的教材。這兩本書的內容,是注重在應該做的具體的事,像內篇

明倫所說的笑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之間相處之道。大學的教育,是要明白這

些辜的道理,講究事君、事仗的道理,所以小學是大學的基礎,大學是小學的擴充與

發展,雖然程度有深淺,教材內容卻是一貫的。生活本來就是整體性的,這是很正確 的看法。因為朱子認為幼年時學習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 之習。得到切身體會之後,長大成人,就能做到體會窮理的工夫,從格物致知進而為

誠意正心,最後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所以,他教學者也應該先讀大學、論

語、孟子、中庸為初步,他在「學規類編J 上面說,讀書要先讀「大學 J '以定其規

模,次讀「論語 J '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 J '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 J '以求

古人的徵妙處。讀了四書,然後再讀其他經書,這樣才不違背由洩入深,由簡到繁, 由下學而上達的原則 o 不過,學雖分小大,有小學、有大學,但道理只是一個,朱子

在「小學輯說 J 上說:

學之小大,固有不同,然其為道,則一而已。是以方其幼也,不習之于小學,

則無以收其放心,養其德性,而為大學之基本。及其長也,不進之於大學,則

無以察其義理,措之事業而收 4、學之成功。是則學之大小所以不同,特以少、 長所習之異宜,而有高下、深淺、先後、種急之妹,非若古今之辨、義利之分 ,劍然如薰、提之相反,而不可以相入也 o 今使幼學之士,~、先有自盡乎 i麗福 應對進退之間,禮樂射御書數之習,俟其既長,而後進乎明德新民,以止於至 善,是乃次第之當然,又何為而不可哉?

根接這個步驟,所以朱子的教學方法,他認為小學是教做人做事的基本行為,恆、獨從

躬行實鷗入手,大學的教育既是小學的擴充,主張思種與實踐並重。這種的教學方法

,大體上是採用孔子所說的學思並進的理論,他在「學規類偏J 也告訴學生說:

(5)

朱子的教學思想及其影響

5

讀便是學夫子說: r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J 。學便是讀,讀了叉思, 思了艾讀,自然有意,若讀而不思,艾不知其意味,思而不讀,縱使曉得,終 是航就不安。一位倩得人來守屋相仙,不是自家人 D 終不屬自家使喚 o 若讀得 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與理一,永遠不忘。 朱子認為學與思是為學不可缺少的步驟,所以他又根據「中庸」這所說的「博學之、 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J 這五個為學的步驟,列入白鹿洞書院學規內,告

示學生,作為「為學的次序 J '如果再歸納起來,這博學、審問、慢思、明辨就是他

主張的窮理致知的工夫,篤行就是躬行實踐的工夫。總之,朱子為學之目標,是志在 聖賢,所以首先必須立志,為學之步驟,則學小學灑掃應退之前,然後才研究治國平 天下之道。而為學之精神,則在於學思並進,而終於篤行 o 所以他認為大學之道。'首 先在格物致知,為什麼要格物致知呢?就是要窮理。因為窮理才能知道事物之所以然 以及所當然之理。「晦翁學案 j 說: 窮理者,欲知事物之所以然與所當然者而已 o 知其所以然,故志不惑,知其所 當然,故行不謬。 志向不疑惑,行為不謬誤了,然後才可以達到「眾物之表襄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 體大用無不明」的境地 o 窮理致知之後,朱子又要與篤行相結合,知與行是分不開的 ,他認為讀書窮理,當體之於身。所謂「讀書不可只專就紙上求禮義,應該反來就自 家身上推究 o J 又說: r知與行,常要相須,像眼睛如果沒有關不能走,胸沒有眼睛 看不見。」那麼,知與行,那一件先那一件後,那一件輕,那一件重呢?他認為論先 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所以說: r 致知、力行,用劫不可偏廢,偏過一邊, 則一邊受病。 J 論為學,是實踐最重要,假使只知而不行,那和不學沒有什麼不同。 但是如果要行而未明於理,則其所實踐的 3 文不知道究竟是什麼事。所以「朱子語類輯 略」上說: r學之博,未若知之之耍,知之之耍,又未若行之之實 o J 所以他最後的 結論,是致知與力行,不可偏廢 Q 這可以說是非常正確的學習方法 o

」→→

(6)

朱子不但是傳授學者知識,最難能可貴的地方,是告訴學者*得知識的方法。因 為傳授知識,是有限的,只有傳授求得知識的方法,那才是終生受用無窮。朱子對於 這方面,在宋儒中比其他各家講得更多,也更為詳盡。依其內容大概可以分為兩類:一 類是讀書的古法,一類是為學 7 道 o 前者是屬於技術的,後者是屬於精神的,其實是.

一件事,但為說明方便起見,分開來說吧了 o 就讀書方法說,朱子認為為學之道必氯

從讀書入,手,讀書就是窮理,是*學的不二法門,他在答門人的書信中,常以讀書為 意,如[答陳明仲書」說: 上古未有文學之時,學者固無書可讀 o 而中人以上,固有不待讀書而自得者, 但自聖賢有作,則道之載於經者詳矣,雖孔子之聖,不能離是以為學也。(朱

子大全卷四十三)

叉「答劉定夫」書信上說: 鄙意且要學者息卻許多狂妄身心,除去口許多閑雜說話,著賓讀書,初時且尋行 數墨,久了自有見處。(朱子大全卷五十五) 這都是教人要注重讀書 o 至於朱于論讀書的方法,歸納起來,約可分為「循序漸進」 、 C熟讀精思J 、「虛心靜慮J 、「切己體驗」四方面,就循序漸進說,朱于認為讀 書最忌高論,浮泛不切實際, r答胡寬夫書 J 說: 學者之患,居於好談高妙,而自己卿跟卻不點地,正所謂道在遇而求諸遠,事 在易而求諸難也。千萬息卻比心,.且就日課中 o 逐些理會,竟要實踐履,方有意 味 o (朱子大全卷四十五) 朱子主張讀書,要逐漸理會,才會有心得,因此教人先讀什麼書,後讀什麼書,他都 有詳細的說明。就以「論語 J r 孟子J 這兩本書來說吧!他認為要先讀「論語 J '後 讀「孟子 J '讀過一書,然後再讀他書 o 就一本書說,則其篇章文旬,首尾次第,也 各有序,不可凌亂,量力所至,定其課程而謹守之,字要求其訓話,句要索其意冒, 不了解前面的,則不敢求後面的,還沒有通這部分的,則不敢想那個部分的,這樣循 序而漸進,則意志、定而義理明,而不會有疏易凌越蠟等的毛病,這不但是讀書的方法 ,也是操持心身的大耍,尤其是初學的人不可以不知道的 o 這就是說,讀書先要訂出 學習計劃'並且嚴格遵守,才有得於心 o 這種循序漸進的原則,不但是傳授知識,而

(7)

朱子的教學思想及其影響

7

是傳授 >K得知識的方法了 o 朱子認為這樣讀書,也是操心之要,也是說是修養的大要 o 同時以朱子在干答王欽之書 J 中說: 但取一書、從頭逐段子細理會,久了必自有疑有得 o 若平時泛泛,都不著實循 序讀書,未說義理不精,且是心緒支離 o 無個主宰處,與義理自不相親 o (朱

子大全卷五十八)

循序漸進,可以說是讀書的基礎,也是成功的必要條件 o 因為聖人之學,只在平易處 講究討論,所謂下學而上達,下學與上達,並不是可以截然分開的,下學是上達的基 礎,上達是下學的延伸 o r 朱子語類 J 說: 下學是低心下意傲,到了那做得超越,就是上達 o 譬如寫字,開始學習是下學 ,到了寫得熟,一點一層都有法度,那就是上達 o ( 4 ) 下學就像是事,上達的像是理,理只在事中,姐果真的能夠盡得下學之事,則上達的

理就在於此了 o 在沒有到上達的境界,只有下學,所以說:r 聖人只是理會下學,而

自然上達 oJ 下學像是立帥,只在這里上達o 所以先要下學才能上達,從灑掃應對進 退之節,可以到達形而上的上達o 孔子入太廟每事間,十有五而志於學,可以說都是 下學的事 o 于責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夫子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間也,這是

上達了 o 其實性與天道,就在文章之中, r朱子語類J 說:

方其下學,人事之卑,與眾人所共同,叉沒有什麼奇特動人之處,等到上達天 理之妙,忽然上達去,人文捉摸不定o 這襄說人文捉摸不定,所以一般人都認為不可得而聞,並不是說夫子不言性與天道,

所以下學即是上達的途徑,沒有另一條上達的途徑,人有下學而不能上達的,那只是

下學得不對o 朱子教人循序漸進,從小學的教人灑掃應對進退之節到大學的誠意正心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都是一貴的道理,大抵人之為學,應該從低下做將去,才 自高了,便不濟事o r 朱子語類J 叉說: 所謂深淺,是人就這明白道理中見得自有粗細,不可以說這是洩的,別求一個 ,深的,只是要人自就這個粗的道理中,越向里去求細的,不是男外去求一個深

( 4 )

本節臥下所引朱子語類為正中書局五十一年十月影印明覆宋本,惟一部分國講述方便,文 字稍有不同。以下所引各書均類此。

(8)

遠的 o 「朱于語類」文說: 現在人只裝上達,自然免得下學,如果說灑掃應對進退就是天道,卻不去做那 種掃應對進退的事,做灑掃則不安於灑掃,進退則不安於進退,應對則不安於 應對,那襄面曲折去處都沒有理會了,這個須是去做得熟了,自然貫通 o

這些都是教人為學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易入難,工夫到了,自然由下學而上達

o 可以說是初學的人一條正確的途徑 o 至於說到為學之道,朱于主張要熟讀精思 o 也有切要的說明,他告訴讀書之要說 大抵君書先須熟讀,使書中之言像出自我的口,繼之以精思,使書中之意像出 自我的心,然後才能有得 b 朱于認為讀書要讀得熟,越讀才越有當味,心襄才能精細而有所體會,所謂「讀得熟 而又思得精,自然心與理一,永遠不忘 oj 我們的心,與古人之心,本來沒有什麼不 同,只是我們讀古人的書,先自立了個自己的意思才去君書 o 盡把古人的語言,引入 自己的意思中來,這樣,只是推廣自己的意思,如何見得古人的意思 o 這都是不深思 古人的意思,這樣讀書,讀了和沒有讀,更無兩樣,所以朱于說: r 命之學者,君了 也似不會看,不會君也似看了 oJ 他「答吳晦叔書」說: 凡我心中有所得,必須和聖賢之書相考較,假使有一個字不同,就應該精思明 辨,以更求歸於至當,不要怕一時思索之勢,使小的疑惑隨便解釋,而大的阻 礙就更多了 o ( 5 ) 文說: 讀書沒有疑惑的,須教他有疑惑,有疑惑的,卻要使它沒有疑惑,到這樣才是 長進 o

「晦翁學案」也說:

讀書開始讀,不知道有疑惑,其次就漸漸有疑惑,到中途則節節是疑惑,過了 這一番後,疑惑漸漸解去,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那才是學o ( 6 ) ( 5 )

本節以下所引朱子文集,見中華書局五十九年九月四部備要本朱子大全﹒

( 6 )

本節以下所引晦翁學案,見繭務印書館二十四年九月宋元學案。

(9)

朱平的教學恩想及其影響

9

讀書由沒有疑惑到產生疑惑以至於節節是疑惑,最後終於澳然泳釋沒有疑惑,這其間

的過程,非經過一番熟讀精思的工夫不為功 o 所以朱于要求學者讀書要循序漸進之後

,交要熟讀精思,他說: 論語一章,不過幾句話,很容易背誦,要反覆涵諒,玩味在安開靜一的心境之 中,慢慢求其義理順適 o 孟于一章或千百字,反復論拂,雖然看似不可以盡, 但是其中條理疏通,語意明潔,慢慢讀而以意隨之出入,往來十數百次之後, 則君似不可盡的,也將會有以得之於指掌之間了 o 交「答郭希呂書 J 說: 讀論孟,應先將正文熟讀,就自己分上君,更稽考諸先生的學說有發明的地方 ,廣泛的觀眾而審辨選取,凡是其中有一旬有益於自己的,都應當玩味,不可 以就恐怕路徑支離,而認為不必講究 o 朱于教人讀書之道,大體都是這樣,初君好像是笨拙,而實在是啟導大巧大智的調鍵

,初看好像是極其緩慢,而實在是極其快揮的途徑,朱于末人學問思想的造詣,正可

以說明這種讀書方法的成功 o

(四)

其次朱于主張讀書應盧心靜慮,朱子認為今日學者在讀書之前自己心襄先有了主 張,不能接受古人的意見,書其原因蜍了不能熟讀精思之外,那就是不能虛心靜慮,

所以及說:

讀書須是有精力,至之日亦獨是聰明,雖是聰明,亦 2頁是靜,方遲得精神,蓋 靜則心虛,道理方君得出 o (朱于語類卷六十七) 所謂心虛就是不固執己見,假使固執己見去讀書,所見的將依然是自己的見解,不會 君出書中道理,對自己沒有益處。他叉說: 看書不可將己意硬參入去,須是除了自己所見,君他曲于上古人意見如何?大 抵義理須是且虛心,隨他本文正意君 o 所謂隨他本文正意君,就是要虛心,隨書中的曲折處仔就體會 o 我們讀書,苟有所見 ,其實未必就是,不可固執 F 應該且放在一邊,再讀下去,以增進新的心待,讀書間

(10)

使有心得,就固執著,就成己見,這是心不虛,讀書工夫就此停止,應該在有所得的 時候,反復再讀,或且讀另外一本書,再發現新的心得,這樣反覆發現新的心得,學 問才有長進 o 所以說: 學者不可只管守從前所見,須除去舊的所見,才能發現新意。好像去了濁水, 然後清的才能流出o 「濯去舊聞,以來新見o

J

I就是讀書®得反覆再讀,才能發現新見。這固然是讀書長 進的方法,但在另一方面說,書本也不可能一君就明白,必須要君來君去,才能明白 ,所以又說: 讀書別無他法,只管君,便是法,正像獸人一樣,提來握去,自己卻不要先立 意見,且虛心,只管君,君來看去,自然明白。 這襄所說的君來看去,自然明白,這個方法,君來很笨,像獸人一樣,但是讀書叉別 無他法,其實這個最獸最慧的方法,也是最聰明最容易見殼的辦法。所以朱于認為讀

書除了心要虛,心要靜之外,還有心要寬,因為心寬才能只管君,不急躁的求還致,

不急著立己見,朱子自述讀書的經過說: 正在讀「論語」時,不知有「孟子J '正讀學而第一,不知有為敢第二,今天 君這一段,明天且更君這一段?君來看去,一直等到沒有可看時,才換另一段 君 o 又說: 寬著心,以他說看他說,以物觀物,不要以己觀物。 又說: 大凡人讀書應該虛心一意,將正文讀熟,不可就立見解 o 這都是告訴學者,讀書不可求速殼,以物觀物,不要以己觀物,就是說應該就書中的 i 意思來探究,虛心的接受,耐心的思考 o 像聽人家說話一樣,要聽他說完,不可打斷 他的話頭,就以自己意見插進去說,假使是這樣,全不會見得他說的是「是」豆竟是「 非 J '只說得自己的,終不濟事,讀書應該像聽訟祠,聽他說完了,然後才可以決斷 。這樣讀書才可收妓 o 朱于所說的讀書心要虛,心要靜,心要寬,是在教學者讀書, 其實也是教學者修養,讀書與涵養不可分開,道理原是一貫的 o 因為讀書與修養不可

(11)

朱子的教學思想、及其影響

11

分開,所以還要下切己體驗的工夫 o 惟有切己體驗 o 才能體會其中的道理 o 所謂「讀 書不可以專就紙上去裝著理 J 0 反過來說,應該就自己身上推究理會 o 朱子教人讀書

,有三件事,第一是少君熟讀,第二不要鑽研立說,但要、反覆體玩,第三要埋頭理會

,不要求截,這可以說是朱于教人涵養讀書的三大綱要 o r 朱于語錄」說: 世俗之學,所以與聖賢不同的,也很容易分別,聖賢之學,是真正的要去做, 說正心,就是要正心,說誠意就是要誠意,其他修身齊家都不是空言 o 他說現在學者說正心,只將正心唸一遍,說誠意,交將誠意唸一遍,說修身,交將聖 賢說修身的諷誦而己,或且檢些語言,寫成時女,這樣為學,對於身上又有什麼關係 呢?所以朱子認為,知道書中含義,是一回事,是否能夠去體會實踐又是一問事 o 上 面所說的讀書要虛心靜氣,反覆玩味,都是為了要切己體驗下功夫,讀書固然要熟, 要成誦在心,然後才可下省察的工夫,不是成誦在心了就算了 o 所以他批評程兌夫說

,

r允夫為人聰明敏捷,看書不費力,君書中道理容易分明,但只是缺少玩時實踐的 工夫,與自己身心不相干,所以得到的道理也不會長久,才過去就忘了 J 0 (文集卷四 十)朱于教人讀書,屢次都提到玩味實踐 o 值得我們注意,孟子曾說: r 學問之道,

*其放心而已 J 0 程子也說: r 心要在腔于襄 J 0 讀書能夠專精貫注在書本中,玩味

書中的涵意,叉能夠切已體驗實踐,兩者配合,那才是真正的讀書 o 否則,讀書只是 領會文字,不實踐體悟,那是所謂「秀才變學究,抉得醉人東來西文倒,終不濟事而 已 Jc 明以我們必先了解朱子教人的本意,然後才可以知道他教人讀書的方法,否則, 只知道讀書,不知道實踐,終是書自書,我自我,書對我不起作用,這樣不但是不能 了解讀書之方,而且也不知道為人之道哩!朱子在「中庸」所說的「博學、審問、慎 思、明辨、篤行」句 o 引程子說, r 五者嚴其一非學也 J 0 孔門始於博學,而終於篤 行,朱子所謂讀書要玩味,可以說是審閱、慎思、明辨的過程,讀書能玩味,才有從 容涵詠之樂,孔子說, r 欲速則不達 J 0 孟子說, r 銳者退速 J '朱子說涵詠玩味, 可以說是同樣的意思,因為玩味才能體悟書中的真意,所以朱子教人讀書,要在沒有

懷疑的地方上下工夫,教人讀書不要求速,都是為「玩味」下功夫 o 以上所歸納的,

朱子教人讀書的方法,要循序漸進,要熟讀精思,要虛心靜慮,要切己體驗,是讀書 的功夫,也是涵養的功夫 o 也可以說是立志敢為聖賢的基礎條件 o

(12)

不過為學固然不當不讀書,但也不是說專靠讀書就是為學,所以采子在講為學的

大要,首先就教人要刻苦研究,下困學勉行的工夫

o 先認識道理的頒頭,大的道理明

白了,將來那襄面小的自然明白o r 朱子語類」說:

、為學讀先立個大的間架,然後去里面修治,他說令人大都是沒有知道個大規模

,先去f醫治個一間半房,所以不濟事O

又說: 認識得道理源頭,便是地盤,像人要蓋房子,先要教地基牢固,然後在上面搭 房于,若是沒有好的地基,空買多少木頭去蓋屋,也只是蓋在別人的地上,自 己仍舊沒有安頓的地方o

朱于教人為學要從源頭看,就像蓋房子,要蓋

-8間房于,先要有一百間房子大的地

基,要蓋十闊的房于,先要有十間房子大的地基,為學的道理也是先要理會大的,將 來那襄面小的,自然也會通透D 先把自己放入那道理中去,使自己與道理漸漸接近, 久而久之,則與自己合而為一,如果道理在這裹,自己身在外面,兩者全不相干,那 為學又有什麼益處呢?總之朱于無論是教人讀書的方法,或是論為學之道,大抵都與 福養有關,而且交是與涵養一貫的,最終的目標,是在使學者人人都可以為堯霓o 換 句話說,是要把「氣質之性J 改變成「天地之性J 0 這種思想,影響後世非常深遠o

(五)

朱于的門人很多,其中以蔡元定、蔡沈、黃幹、陳津等四個人為代表o 蔡元定, 字季通,學者稱西山先生,建陽人,對於程氏語錄,邵民經世,張氏正蒙三種書有很

深的研究,並且博覽天文、地理、樂律、曆書、兵陣等書

o 他跟從朱于問學最久,精

誠博閉,同輩都不能及,朱于曾經說: r 人讀容易的書很難,季通讀難的書很容易o 」又說: r 蔡季通身勞而心安者為之,利少而義多者為之J 0 當寧宗慶元四年(公元一 一九八年) 0 蔡季通去世的時候,朱于大為悲痛,命他的小孩去送葬,認為是一個不 可多得的人才o 朱子和門人往來的很多,而惟有蔡季過來的時候,朱于必定留他住幾 天,往往通宵談論到天明,而凡是朱子的門下,返家必定要到蔡季通的家中,聽他的 談論,不忍離開,而離開了必都有心得,可見他感化人之深o 自從周游溪、二程子講

(13)

木子的教學恩想及其影響

13

論道學,因數而明理,以後有邵康節總其成,而朱子、呂東萊、張南軒也因寶貴而明理

,而有蔡季通出來總其成,孔子孟子教人,談理不談數,邵康節、蔡季通能夠發諸于

所未發,而使理與數燦然大備於天地之間,他們的功韻,可以說是有卓越的貢獻o 朱

于常稱他為老友,所以蔡季通的子孫都可以說是朱子學的干城,子孫入「宋元學案」

的共有八個人o 他的兒子蔡忱尤為有名,蔡忱字仲默,是蔡季通最小的一個兒子,隱 居在九盔,學者稱九崖先生,師事朱子,朱子晚年訓話鯉釋經傅,大體具備,只有書 經還沒有著手傲,觀察門下,認為只有蔡忱可以勝任,於是就把注解書經的事交付給 他 o 書經中洪範之數,失傳已久,只有蔡2霍遇獨得其傅,但還沒有論述出來,曾說, 完成書蟬洪範之數的,恐怕只有蔡忱了o 而蔡忱自己也就潛反覆經過數十年的研究, 然後才完成書經集傳,考訂序文的錯誤,訂正諸儒的學說,發明二帝三王聖賢用心的 要旨,對於後學貢獻相當大o 他認為書徑是二帝三王相傳的心法,他在「書經集傳」 序上說: 二帝三王之治,是本於道,三帝三王之道,是木於心,則其道與治,可得而言 o 這是為什麼呢?他認為精一執中,是堯亮萬相傳的心法,建中建極,是商楊文武相傳 的心法,日德、日仁、日敬、日誠,字雖然不一樣而義理是相同的,無非是要說明此

心的妙用,至於說到天道,則要謹嚴其心,念此心之前自出,說到 E姓,則要謹慎此

心,念此心之所由施,禮樂教化,是心的大法,典章文物,是心的表現,家齊一國治

、而天下平,是心的推衍,心的德操,可以說是盛美了 o 二帝三王存這個盛美的心, 夏槳商肘,亡失這個盛美的心,太甲成王國厄而能夠存這個盛美的心,凡是保持這個 盛美的心,國家就大治,失去這個盛美的心,國家就亂亡,治、亂的分別就看這個盛 美的木心,存與不存何如而己,後世人主,有志於二帝三王之治,不可以不求其道, 有志於二帝三王之道,不可以不敢其心,求心的要旨,就在這本書襄面了0.(詳見尚 書集註序,大寶、如此)這段序文,可以說是蔡忱論本心與治團平天下的關係很重要的 文獻,也可以說是朱子論心性學說很平易很呃耍的說明。蔡忱對於呆子理氣的學說, 也有所說明,他認為理之明始,也就是數之前起,這其間的道理,非常的微小,微小 到無形,但也非常的昭著,昭明大到沒有界限,細微是昭明的本體,小是大的根原 o

(14)

有了理,才有氣,氣明顯了理就隱微了,有氣才有形,形昭著了,氣就隱徹了o 人只 知道形的數,不知道氣的數,人知道氣的數,不知道理的數,知道理的數,那才近乎 大道了 o (詳見尚書集注序)這襄所說的理的數,其實也是宇宙的本體,朱子很少說 生陰陽的太極,但常說陰陽中的太極,這是因為,朱子認為從太極到陰陽,從陰陽到 萬物是一貫的。但在沒有產生陰陽時的太極是無聲無臭,沒有形象沒形述。假使談論 這個太極,會流於虛無,沒有底止。等到太極生陰陽之後,才有形象可觀,那本然的 微妙,動靜的機徽,生生不息之道,都是真實不妄的,有形道可以論述,以這個具體 的形遮來論述,學者才有定見,而免流於虛無之失o 朱子為學重在實踐,所以很少談 生陰陽的太極,而只就陰陽中來論太極o 蔡忱繼承這個學風,以數來談理,因為理隱 微不司見,數明顯可得而識,從數可以通理,所以蔡忱以數來解釋理,而以理來說明 數,也可以說是以用來識體,體叉復為用,體用相須,這是他的家學,也是朱子學說 的發展。 朱子門人,除了蔡季通尖子之外,而能光大師門,為有體有用的儒者,那要算黃 幹了 o 黃幹字直帥,闇縣人,學者稱妞齋先生,勉齋自從入朱子之鬥,因學力行,無 時休息,他夜間不設睡揚,衣不解帶,讀書疲倦了,就靠在槽上休息一下而己,一直 到天明 o 朱子對他非常器重,把自己女見據給他,在編禮書的時候,會把裘、祭二編 托付給勉齋,當采子病危的時候,把禮記,深衣以及所著的書都傳授給他,並且手書

和勉齋袂別 O 勉齋所著書有經解文集流傳後世,他除繼承朱子發揮太極陰陽五行之說

以外,還對「中庸J r 大學」有所闡述o 他認為「中庸」一書脈落相通,首尾相應,

子思之所述,不像「論語J r 孟子」章節不同,而意旨也有別,他以為假使讀「中庸

」也來分章析旬,就不能得到全篇的要旨,也就不能得到子思著書的本意o 他引程于 所說的,以為[中庸」開始只說一理中散為萬事,未再合為一理o 他又引朱于所說的 ,以為[中庸」全篇樞紐只是一個誠字,告訴人己種很切要了o 勉齋繼承程于、朱子 的遺章,再加以發揮,他認為「中庸」是說道的體用,下學而上達,理一而分隙,首 先論性與道,則性為體,道為用o 其次論中與和,則中為體,和為用o r 中庸」則合 體用而說,無適而非「中庸J 0 文說費與疇,則分體用而說,隱馬體,費為用o 自道 不遠人以下則都是「指用以明噎J '自言誠以下,則都是「因體以明用J 0 大哉聖人

(15)

朱子的教學照想及其影響

15

之道那一章,總言道之聘用D 大德、敦化,道之體也,小傳川流,道之用也。至聖,則 足以全道之用,至誠,則足以全道之體o 最後說「上天之載,無聲無臭J ,則「用自日 體 j 、「體自日用J 0 達到道之極至,全篇都是以體而為立論的根攘,不過開始說,道 之在天,是由體以見用,末章說,人之適道,由用而歸根體,其所以用功而固全部個 道之體用的則是戒懼謹獨,和那個智仁勇三者,以及誠的一字而已,他以為這是「中 庸 J 全篇的大指 D 于思之著書,所以必定要論及道的撞用的原因,勉齋以為是于思知 道「道有體有用J '一動一靜都是天理自然的微妙,而沒有人欲一毫之祉,知道「道 之有體J '則可以知道術數辭章並不是道,知道「道之有用J '則慮無寂擻,也並不 是道,知道了體與用分而為二,都操存省察就都不能不用其力o 知道體與用合而為一 ,那就從容中道,都無祈用其力了o 了解道的人,沒有不體會到這一點,勉齋認為孔

子之學,傳之曾于,曾于傳之于思,于思傳之孟于,都是這個道。曾于說:

r 夫子之

道,忠恕而已矣j 。那忠就是體,恕就是用。「大學」里面前訝的,維天之侖,於穆不 已。這就是道之體,乾道變化,各正性命,這就是道之用。這是會于得之於孔子,而

傳給平恩的,孟于說:

側隱之心,仁之端也,蓋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 開隱、蓋惡、辭讓、是非,是道之用,仁、義、禮、智就是道之體,這個又是于思f辱, 之於曾于,而傳給孟于的。勉齋認為自孟于之後,這個道已不得其傳,以後有周慵漠 繼承孔孟不傳之業,談論太極,太極就是道之體,太極而後有陰陽五行產生男女萬物 ,這就是道之用 o 再就太極的動靜說,太極的動而i會,就是體,太極的動而腸,就是 用。飽齋以「中庸」論述道自T 體用的分合,是繼承程朱學說而來,程子曾經說體用一

源,體與用不相離,性即是氣,氣也就是性,道也就是器,器也就是道,自主里而觀,

體未曾不包乎用,自物而言,用未曾不具乎體,所以勉齋也認為邁的體用本不相離, 「中庸」上面所說的費與隱,道之見於用的,就是費,能夠產生這個費的作用的,就 是隱 o 就像樹木的花葉,花棄可以看得見,那就是費,花葉之生理而不可見的,那就 是隱 o 魎齋對於「中庸」道的體用的見解,大體是這樣的。至於他對「大學」的見解 ,也是守朱子的學說,以實踐體悟為領會的基嘴,認為明德,如朱子所品的是「人之

(16)

所得於天,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的J '但是明明德的明,應該末日格物的咯字, 致知的致字,誠意的誠字,正心的正字,修身的修字,相互參君,才能夠見得分明, 才能夠理會得朱于的旨意o 這也是說明格物致矢口,誠意正心修身和明明德、是一件事, 沒有內外的分別。這些理論,也都是程朱學說的發展o

(六)

勉齋門人有何基,人稱北山先生,何基門人有王柏,學者稱魯齋先生,王柏門人

有益且要祥,學者稱仁山先生,他們幾個人對於朱子之學,有繼承,也有發展,何北山

認為讀四書當以集注為主,黃宗義曾經說北山的宗旨,熟讀四書而己,這個見懼和朱 于的意見是相i司的。北山門人王帕,他和北山都是金華人。他也主張學者當先讀書涵 養,曾經說,孟于之所謂「自得J 0.是要自然的,得之於深造之餘,而海有勉強探求 力索的蔽病。後世誤解自得之意。紛紛探索新奇之說,為害不嚀。魯齋的意思,不深 造就不能自得,要深造當~之於言意之內,所以說,深求於言意才內,還不能得其彷 彿,何前而求之於言意之外的l嗯?所以說「知而後能行,行固不先於知J '哥哥于主張 論先後,知在先,行在後,論輯重,行重知輕,知與行不可偏曆,魯齋則做乎更強調 「知 J 。他論及理、氣,認為在繼善成性之初,理與氣未曾相離,推其本源,理與氣 不司祖雄,在不可相雜之中,要君出未嘗相離之實,在未嘗相離之中,要知道其不可

相雄之意。氣,是性之所寄;性,是氣之所體,理屬於道心,氣屬於人心,學者應該

理常為之主,氣常聽命焉,則人雖然有富貴貧賤轟夭之不i句,而仁義禮智之在我者,

求久常存,他認為這是古代聖賢教人的原則。這種說法,和朱于是相同的,魯齋的弟

子金履祥,凡天文、地形、禮樂、田乘、兵謀、陰陽、律曆之書,沒有不研究的,事

同郡王魯齋為師,登北山之門,從此學問大進,當時議論的人,認為何北山的情介紹

實像尹和靖,魯齋的高明悶。正像謝良佐,而金仁山則兼而有之。仁山有「大學章旬疏

義」和「論孟考證J

'

r 大學章旬疏義」很有發明朱子章旬的地方。「論孟考證」有

些地方和朱子見解不章相同,但他不是立異以為高,他也是想闡明道學,和朱于是一

樣的心意。金仁山門人許謙,字盆之,金華人,學者稱自雲先生,受教於金仁山,仁

山會告訴他,儒者之學,理一而分殊,過不居其不一,所難者,分殊耳。許謙因而致

(17)

朱子的教學思想及其影響

17

力於分殊,而歸之於理-0 晚年尤致力於滴養本源,推崇朱子之學o 會論述四書說:

學以聖人為準的,必得聖人之心,而後可學聖人之事

o 聖人之心,具在四書,

而四書之義,備於是子D 可見他對集子的崇仰,理一分殊之說,是李延平告訴朱子的話,金仁山交告訴許謙, 這都是針對當時的學風而說。當時的學者,都以為推求本體,就是否極7 ,不去理會 事物,不知道本體未嘗離開事物以為本體,所以仁山叉重述這兩句話,可以說是對症 下藥,以匡救時蔽D 不過後世學者,又昧於本體,而>-f(之一事一物之間,零星補湊, 這叉是無京之塵,可以說是因藥而生病,這恐怕不是仁山始料研及的吧!朱子另一個 高是是陳潭,字安咽,龍溪人,學者稱北漠先生,朱子為潭州守的時候,陳北溪去請 教,朱子告訴他說,凡研究義理,應該窮究其本源,因此,他為學更多努力,企求沒 有達到的境界,朱子很高興,常告訴人說,我到南方來,很高興得到陳禮將要發揚大 道了 D 過了十年,他叉再去拜見朱子,告訴他讀書的心得,朱子那個時候已經臥病了 ,告訴他說,你的篇學,巳探*嗯,所缺少的是下學的工夫,過了三個月,朱子就去 世了,陳北溪迫念師訓,痛自檢討精進,日積月累,貫通義理,困惑嘆當時學者,學 問沒有本原,全用禪家宗冒,認為靈氣的虛靈知覺,就是天理之妙,不由窮理格物入 手,就要直接到上達的境界,反而以聖門相標榜,於是發明大道的體統,用功的節目 ,讀書的次序,告訴學者,著有「論孟學庸口義J 0 其大旨無非告訴人,要從萬事萬 物中貫通成一個渾淪的大末,叉於渾論大本中散為萬事萬物D 便沒有一點窒磚,然後 大用厝凡可以不差,所以說,太極只是總天地萬物之理而言,不可離天地萬物之外, 而別去論太極 o 他論仁的含義,也頗有所見,對上蔡和龜山論仁的意見,有更進一步 的說明,他認為仁只是天理生生的全體,沒有表襄、動靜、隱顯精粗的分別,此心純 是天理之公,而絕無一毫人欲之祉o 他認為自孔門後,沒有人認識這個仁的真義D 漢 人只以恩愛說仁,韓愈因就以博愛為仁,到了程子以之為非,而說,仁,是性也;愛 是情也 D 以愛為仁,是以情為性,這是很正確的見解D 但是從程于這個話說出以後, 門人交離愛來說仁,而求之高速,陳北溪認為愛雖然不能說就是仁,但是仁也不能離 開愛 D 所以他認為上蔡以知覺來論仁,他認為仁者固然能有知覺,但以知覺就是仁則 不可以,假使能夠轉一步來君,說知覺處純是天理那就是仁,就可以了o 他對酋山,

(18)

以萬物與我為一就是仁的見解也有意見,柚認為「仁者回然與萬物為一J '但說「輿 萬物為一為仁J '則不可以,假使能夠轉一步步君,在與萬物為一之前,純是天理流行 ,那就是仁,就可以了o 他認為後人論仁,都與孔門向來傳授心法的本旨不合,到朱 子以心之德愛之理來解釋仁,那仁之說才親切o 北漠的學說,大體上都是繼承朱子的 學說,認為道理沒有什麼玄妙,只在日用人事立間,但循序用功,便有所見,所謂下 學而上達,要下學工夫到,才可以從事上達,這是集子為學要循序漸進的翻版o 在朱 子的門人中,陳北溪守朱子之說為最純的一個,他叉說為學當立志、,不可安於小成, 要君聖人大成之地,千萬節目,是多少工夫,但唯當開拓心胸,將此心放在天地間一 例君,然後可以談論孔孟之樂,這也是朱子為恩格為聖人之說,進一步的說明。他交 反對東通過高的,流於宗師佛家,輕蔑經典,以為明心見性不必讀書,而使學者流於 空無的境地,立論過早的,交推崇澳唐,比附三代,以為經世濟物不必修德,而陷塵 者於功利之域 o 他認為聖門用功節目和朱于一樣,都以為大要不過致知力行而己,但 他對致知力行交有進一步的說明,他以為致就是推而至其極,致其知,就是要明萬早 於心,而使立無研疑,所謂力,就是勉力而不敢怠惰的意思,力其行,就是每萬善於 己,而使之無不備,假使知不至,則真是、真非、無以辨別,那麼,行就無所適從o 然而致知力行,交不是截然分為兩件事,知之明則行愈速,行之力,則所知更加的精

,這都是朱子學說的發揮。陳北漢交論人心道心之說甚為詳盡,他說,人心的虛靈知

覺,只是一個,由形氣而發以形氣為主的叫做人心,由義理而發,以義理為主的吽做

道心。我們人飢餓了想吃,口褐了想喝,冬天想穿皮裘,星星天想穿單衣,這都是人心

,我們視要明,聽要聰,言思忠,動思義,這都是道心,人心道心二者,自有脈絡, 被分明的存在於方寸之間,而不相什亂,他認為自從告子說生就是性,那是指氣就是

理,人心就是道心,這樣理與氣,人心與道心,不再會分別了。北溪也重祖讀書涵養

,所以文集中,一再說明格物的重要,從格物中可以悟出玄妙的道理,所以說,讀聖 賢書,不必過於用心求玄妙的道理,只在於人事日用之間,一一切身去體會他,其中 自然有所謂玄妙的。這個見解,正是朱子所謂不是男外找出一個光輝的物體,把它收 藏起來。但是後來讀書人,多不能免此去窮求高遠玄妙的。北溪認為儒者所謂高遠, 實不外人事卑近,並非窮之於天地萬物之外的。所謂玄妙的,其實不離開日用平常行

(19)

朱子的教學思想及其影響

19

事,不是~於空無不可捉摸之中o 所以~t演常告訴他的學生說,精義妙道,要從千條萬 緒中串通過來,盛德至善,要從E 窮九究中磨練出來,六禮「論語J r 孟子 J 何嘗有 一句懸虛之說呢?以上都可以君出北溪謹守朱子之說,他平生教人讀書,而交能超出 讀書的圈子,假使只教人讀書,不教人跳出讀書的圈子,那所得不過只是如此而己o 所以北溪告訴學生,要讀「近思錄J 以及四子書,認為那是初學入門之道o 但叉說,並

不是說天下道理盡在於此,以為讀了「近思錄

J r 四子書J 就是入道了 o 這是非常超

越的見解 o 北溪之後有陳肝、楊昭復、王昭等o 陳 Y斤字伯澡,字貫齋,是福建仙遊人 ,北溪稱他天姿清粹,用功懇切,著「大學J 、「論語J 0 楊昭復也是閩人,師事北

溪,得朱子之傅,其門人交有自大圭。主昭,號潛軒,與楊昭復同師事北漠,都是北

漠的高弟,得朱子之傳o 余于的門人很多,我們只舉出其中比較重要的這幾個人而已 ,從這襄我們也可以看出朱于思想影響的深遠o ( 7 )

( 7 )

本文所引用奎致書,除原交已註出處者外,間亦引臥下各書,茲依引用先後次序棕列如次: 朱子新學案 錢賓四 一 民 性理精義 李光地 中 二程全書 程 伊

JI/

小學集註 正 蒙 太極圈說 周據漢 朱子及其哲學 范 壽康 開 明 王柏之生平與學術 程元 敏 學 海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科學怪人一文中,老人說:「只要沒有偏見,人類的心都是

」競賽,是結合生物科技與工程概念,以應用與設計為導向 的最新生物科學,為解決人類周遭生活問題。iGEM

博物館是一座城市歷史與文化的縮影,也是認識一座

4.6

圖說明初學者的認知:

7 HPM 原是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 這

接收器: 目前敲擊回音法所採用的接收 器為一種寬頻的位移接收器 其與物體表

• 第三種教學觀認為,教學的目的是改變學生對事物、現象 的理解。教學( Teaching )的焦點是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和掌握。教師須瞭解學生想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