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校園公共藝術符號取向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校園公共藝術符號取向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5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 湯志民 博士.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校園公共藝術符號取向 符號取向之研究 符號取向之研究 校園公共藝術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 王如杏 撰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四月.

(2) 謝誌 畢業在油桐花飛舞的季節裡,趕在五月初梅雨季來臨之前,如杏即將告別指 南山下、井塘樓裡三年的求學光陰。 推開窗櫺,早晨空氣清新無比,吐納之間沁人心脾,蟄伏的思緒像鳶飛戾天, 在朗朗晴空下俯瞰,滿山遍野宛如雪花紛飛,溪流河谷盡是落英繽紛,此間風情, 唯有剛卸下論文擔子的人,方得品嚐! 「馨香盈懷袖,將以遺所思!」欲以桐花編桂冠,贈與生平貴人,禮輕情意 濃,滴水何以報湧泉?謝辭、謝語道不盡學生滿腔的感謝,對於辛勤指導論文寫 作的湯志民教授,對於創辦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的秦夢群前院長,對於待學生 如友的導師吳政達教授以及林邦傑教授、余民寧教授、張奕華教授、胡悅倫教授、. 政 治 大. 王鍾和教授、井敏珠教授,學生由衷獻上最虔誠的敬意,感念師恩浩蕩,春風化. 立. 雨。. ‧ 國. 學. 離情依依,寄予第九屆同窗摯友,常言道:相識滿天下,知音有幾人?何其 有幸,本班情同手足,相知相惜,上山(攀登玉山)下海(浮潛觀魚),一同苦. ‧. 讀,一同享樂,歡笑淚水交織成一部感人的紀錄片,跨國取景來到東京早稻田, 甚至遠赴馬來西亞沙巴灣,足跡遍布國內無數學校,縱使報告作業堆積如山,終. y. Nat. sit. 究也讓我們攜手達陣了!「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小妹最要感謝的是班. er. io. 上每一位同學,真情相挺、義薄雲天,開拓我多元的教育視野!. n. a 在職進修是置身工作、家庭、學業多方角力下,苟延殘喘、夾縫求生的歷程, v. i l C n 如杏要特別感謝臺北縣教育局洪副局長啟昌教授的鼓勵與加持,以及深坑國中師 hengchi U. 生的寬待與包容。此外,在論文寫作過程中,幸得周仁尹學長逐字校閱,高雅曼 學姊統計傳授,讓坐困窘境的我覓得生機,讓黑夜迷航的船隻靠得港灣。 最後,幸福的家庭是如杏一生的寶藏,重返校園求學,一路走來,多讓家人 擔待,內心既愧疚又感恩!父母呵護備至,外子辛勤接送,女兒貼心懂事、弟妹 相互扶持。謹以此學位論文獻給爸爸、媽媽──為您們無盡的愛。也希望上蒼保 佑父親早日康復,重拾往日歡笑與風采! 四月雪霽了, 「乍暖還寒時,最難將息。」收拾起山林裡的遊蹤,典藏入記憶 的寶匲,瀟灑地為自己戴上花冠,朝陽下「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邁開步 伐,我將迎向未來。 如杏謹誌于 2010.05.03 季春 i.

(3) 校園公共藝術符號取向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互動表徵、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之影響的現 況及其關係,並據以提出結論與建議,期能提供學校運用符號互動表徵,增進公 共藝術影響的參考。本研究採取文件分析、問卷調查、觀察法、訪談法進行研究, 首先蒐集相關文獻,探討校園公共藝術及符號互動的相關理論;透過文件分析我 國 2005、2006、2007 校園公共藝術設置案計 136 件,歸納出校園公共藝術符號 互動表徵,包含:器物符號、操作符號、構念符號等三層面。另就校園公共藝術. 政 治 大. 符號之影響進行探討,包含:提升校園環境品質、呈現學校品牌形象、涵養學生. 立. 美學素養、促進公共關係發展、強化溝通協調功能等五層面。再利用問卷調查學. ‧ 國. 學. 校成員與校園公共藝術符號的互動及影響現況資料,將實徵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針對研究目的與問題發展訪談提綱,針對個案研究學校進行觀察與訪談,最後綜. ‧. 合研究發現做成結論,並提出具體建議。. y. Nat. sit. 本研究之問卷對象為臺北市、臺北縣、宜蘭縣 2005、2006、2007 國民中、. a. er. io. 小學校園公共藝術設置學校計 35 所之師生,抽樣調查 765 位,取得有效樣本 706. n. t 考驗、單因子變異係數分析、回歸分析等統 份,調查結果以平均數、標準差、 iv l. n U engchi 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分析,獲致以下結論:. Ch. 一、學校師生與校園公共藝術符號表徵的互動現況以「器物符號」最顯見, 其次為「構念符號」,再其次為「操作符號」。 二、學校師生受到校園公共藝術符號的影響現況,依序為:「提升校園環境 品質」 、 「涵養學生美學素養」 、 「呈現學校品牌形象」 、 「促進公共關係發 展」、「強化溝通協調功能」。 三、學校師生與校園公共藝術符號表徵之互動在學校區域、服務年資、教育 程度、現任職務上具有差異。 四、學校師生受到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之影響在學校區域、性別、服務年資、 ii.

(4) 教育程度、現任職務、就讀年級上具有差異。 五、校園公共藝術符號表徵與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之影響各層面均呈現正相 關。其中「操作符號」與「強化溝通協調功能」相關程度最高;其次為 「操作符號」與「提升校園環境品質」;最低者為「器物符號」與「涵 養學生美學素養」。 六、「操作符號」對整體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之影響的預測力最佳。 七、個案學校師生普遍認同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互動各層面之表徵。 八、個案學校師生對於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之影響,因符號互動表徵不同而有 差異。. 治 政 大 根據結論,提出以下建議,供作學校未來設置公共藝術,能有效運用符號互 立. 動表徵,來強化公共藝術的影響之參考。. ‧ 國. 學. 壹、對學校之建議:. ‧. 一、運用符號互動表徵,強化公共藝術影響 二、善用公共藝術經費,涵養學生美學素養. y. Nat. n. al. er. io. 四、活用操作符號表徵,增進溝通協調功能. sit. 三、落實公共藝術教育,提升校園環境品質. i n 五、行銷校園公共藝術,建立學校公共關係 Ch engchi U. v. 六、設計校園建築符號,營造學校品牌形象 貳、對教師之建議: 一、參與校園公共藝術,增進專業對話溝通 二、發展公共藝術課程,陶冶師生藝術生活 三、經驗傳承研習進修,兼任行政專業成長. 關鍵字:校園公共藝術;公共藝術符號表徵;器物符號;操作符號;構念符號. iii.

(5) The Study on Symbol Orientation for Campus Public Arts Abstract by Ju-Hsing Wang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status and relations betwee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campus public art symbolic interac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campus public art symbol, and then to propose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provided for school to apply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symbolic interaction and refer to strengthen the influence of the public art. The researcher adopted document analysis, questionnaires,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 research in the study. The research was begun to collect the related documents and then probe related theories of the campus public art and the symbolic interaction. Through document analysis of 136 campus public art cases, from 2005 to 2007, inducted three levels of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campus public art symbolic interaction, including: objects symbols, operation symbols, and construct symbols..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On the other han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he campus public art, including: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campus environment, conserving students’ aesthetic literacy ", showing the school brand image,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relations, and strengthening the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the five dimensions.. sit. y. Nat. n. al. er. io. Further, to survey the interaction and status of the members of the school and the campus public art signs by questionnaires, the researcher proceeded with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empirical data to develop the interview outline related to the study purposes , interview and observe the case study schools .According to the comprehensive findings , the study showed the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 Ch. engchi. i n U. v. From 2005 to 2007, there are 35 schools that are from the nation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of public art in Taipei City, Taipei County, Ilan County in this study questionnaire. There are 765 subjects who were surveyed altogether and 706 valid samples were acquired.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of the research include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t test, one-way anova ,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other statistical methods, data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The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as followings: 1. The symbolic objects is the "most obvious" ,followed by "construct symbols “, and then followed by "operational symbols" in the interactive status of the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between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 campus public art. 2.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school by campus public art symbols were to: " enhance the iv.

(6) quality of campus environment," "conserve students’ aesthetic literacy ", "show the school brand imag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relations", "strengthen the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3. Between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 campus public art ar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chool district, years of service, education, and current position. 4.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school are affected by campus public art symbols with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chool district, gender, years of service, education, current position, and school grade. 5. The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of public art on campus and the campus public art signs at all levels show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The “operation symbols” and to "strengthen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functions," were the highest relevance; followed by “operation symbol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ampus environment"; the lowest relevance for the "symbolic objects" and "conserving students’ aesthetic literacy." 6. "Operation symbols" on the public art of the overall campus can predict the best. 7.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ase school generally agree that the public art at all levels of symbolic interaction representation. 8.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ase school differ from the influence of the campus public art symbol..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 th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for school and teacher: Recommendations on school: 1. To use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ymbolic interaction, and strengthen the influence of the public art. 2. To make use of thee funds for public arts and conserve students’ aesthetic literacy. 3. To implement the public arts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campus environment. 4. To utilize operation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and enhance the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5. To market campus public art, and establish the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6. To design the campus building signs, and create the school brand image. Suggestions for teachers: 1. To participate campus public art , and enhance communication and professional dialogue. 2. To develop public art programs, and refin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tistic life. 3. To inherit the experience of the studies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administrat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h. engchi. i n U. v. Key words: campus public arts; symbolic characterization of public arts objects symbols; operation symbols; and construct symbols v.

(7) 目次 目次 ......................................................vi 表次 ......................................................ix 圖次 ......................................................xi 校園公共藝術符號取向之研究 ................................... ................................... 1. 政 治 大. 第一章 緒論 ................................................ ................................................ 1. 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 國. 學.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7. ‧. 第三節 名詞釋義 ...........................................8. y. Nat. er. io. sit.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n. ...........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 a v 第一節. i l C n hengchi U 校園公共藝術之涵義與相關研究.......................15. 第二節 國內外公共藝術設置現況 ............................33 第三節 符號互動論之涵義與相關研究 ........................61 第四節 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互動表徵 ..........................78 第五節 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之影響 ............................9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 10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103 vi.

(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10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0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10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129 第六節 研究程序 .........................................131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 135. 政 治 大. 第一節 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互動表徵之現況....................135. 立. 第二節 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之影響現況 .......................140. ‧ 國. 學. 第三節 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互動表徵問卷之背景變項分析........144. ‧. 第四節 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之影響背景變項分析................155. io. sit. y. Nat. 第五節 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互動表徵與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之影響相關. er. 分析 .............................................173. al. n. v i n Ch 個案學校訪談之分析討論 e n g c...........................175 hi U. 第六節.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 191 第一節 結論 .............................................191 第二節 建議 .............................................200 參考文獻 ................................................. ................................................. 206 附錄 ..................................................... ..................................................... 215 附錄一、 「校園公共藝術符號取向之研究」問卷.................215. vii.

(9) 附錄二、 「校園公共藝術符號取向之研究」訪談大綱.............220 附錄三、文件分析 2007.2006.2005 我國國中小校園公共藝術一欄表 .........................................................22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ii. i n U. v.

(10) 表次 表 1 國內校園公共藝術相關研究 ......................................................................................... 29 表 2 國外校園公共藝術相關研究.......................................................................................... 32 表 3 2003-2007 國內各區域公共藝術設置經費及百分比................................................. 40 表 4 公共藝術材質形式及維護準則 ..................................................................................... 45 表 5 國內公共藝術作品形式分類表 ..................................................................................... 47 表 6 我國與主要國家在公共藝術法令與內容之差異 ......................................................... 58 表 7 國內符號互動論相關研究 ............................................................................................. 73 表 8 國外符號互動論相關研究 ............................................................................................. 76 表 9 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互動表徵 ......................................................................................... 79 表 10 色彩的象徵性 ............................................................................................................... 83 表 11 操作型符號要素與民眾參與形式之關係 ................................................................... 86 表 12 問卷調查國民中學抽樣分配表 ................................................................................. 106. 立. ‧. ‧ 國. 學. 13 問卷調查國民小學抽樣分配表 ................................................................................. 106 14 訪談對象名單 ............................................................................................................. 107 15 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互動表徵調查問卷題目內容大意 ............................................. 111 16 校園公共藝術之影響調查問卷題目內容大意 ......................................................... 112 17 專家修訂名單 ............................................................................................................. 113 18 基本資料專家審查結果 ............................................................................................. 114 19 校園公共藝術符號表徵之調查問卷專家審查結果 ................................................. 115 20 校園公共藝術之影響調查問卷專家審查結果 ......................................................... 116 21 預試問卷對象及數量 ................................................................................................. 117 22 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互動表徵調查問卷預試獨立樣本檢定(老師) ..................... 118 23 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互動表徵調查問卷預試獨立樣本檢定(學生) ..................... 119 24 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之影響調查問卷預試獨立樣本檢定(老師) ......................... 120 25 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之影響調查問卷預試獨立樣本檢定(學生) ......................... 121 26 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互動表徵調查問卷預試量表信度分析(教師) ..................... 122 27 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互動表徵調查問卷預試量表信度分析(學生) ..................... 123 28 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之影響調查問卷預試量表信度分析(教師) ......................... 124 29 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之影響調查問卷預試量表信度分析(學生) ......................... 125 30 校園公共藝術符號取向預試量表成份矩陣(教師) ............................................. 126 31 校園公共藝術符號取向預試量表成份矩陣(學生) ............................................. 127 32 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互動表徵及其各因素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135 33 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互動表徵教師問卷各題目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 137 34 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互動表徵學生問卷各層面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 139 35 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之影響及其各因素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 140. n. al. er. io. sit. y. Nat.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政 治 大. Ch. engchi. ix. i n U. v.

(11)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36 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之影響問卷教師問卷各題目平均數與標準差 ......................... 142 37 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之影響問卷學生問卷各題目平均數與標準差 ......................... 143 38 不同性別對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互動表徵之獨立樣本考驗摘要表 ......................... 144 39 不同學校區域對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互動表徵之變異數摘要表 ............................. 146 40 不同學校類型對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互動表徵之獨立樣本考驗摘要表 ................. 147 41 不同學校規模對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互動表徵之變異數摘要表 ............................. 148 42 不同服務年資對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互動表徵之變異數摘要表............................. 150 43 不同教育程度對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互動表徵之變異數摘要表 ............................. 152 44 不同職務對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互動表徵之變異數摘要表 ..................................... 154 45 不同年級對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互動表徵之變異數摘要表 ..................................... 155 46 不同性別對校園公共藝術之影響獨立樣本考驗摘要表 ......................................... 157 47 不同區域對校園公共藝術之影響變異數摘要表 ..................................................... 159 48 不同學校類型對校園公共藝術之影響獨立樣本考驗摘要表 ................................. 161 49 不同學校規模對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之影響變異數摘要表 ..................................... 162 50 不同服務年資對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之影響變異數摘要表 ..................................... 165. 表 表 表 表. 51 不同教育程度對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之影響變異數摘要表 ..................................... 167 52 不同職務對校園公共藝術之影響變異數摘要表 ..................................................... 170 53 不同年級對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之影響變異數摘要表 ............................................. 172 54 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互動表徵與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之影響各層面相關係數分析表. ‧. ‧ 國. 學. y. sit. n. al. er. io.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 174 55 器物符號、操作符號、構念符號預測校園公共藝術影響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 表................................................................................................................................ 175 56 個案學校公共藝術設置基本資料 ............................................................................. 177 57 大進國小一樹百穫操作過程 ..................................................................................... 178 58 個案學校校園公共藝術器物符號分析表 ................................................................. 180 59 個案學校校園公共藝術操作符號分析表 ................................................................. 182 60 個案學校校園公共藝術構念符號分析表 ................................................................. 184 61 個案學校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互動表徵指標彙整表 ................................................. 185. Nat. 表. 立. 政 治 大. Ch. engchi. x. i n U. v.

(12) 圖次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1 興辦機關自行辦理徵選公共藝術方案流程 .............................................................................. 37 2 2003-2007 國內各公共藝術審議委員會核備完成設置案數量................................. 38 3 2004-2007 國內各公共藝術審議委員會設置完成案總經費..................................... 39 4 2003-2007 國內各區域公共藝術設置經費比較......................................................... 40 5 2003-2006 國內公共藝術作品之形式統計................................................................. 46 6 2007 國內公共藝術作品之形式統計 .......................................................................... 48 7 2003-2007 國內公共藝術民眾參與方式之形式統計................................................. 50 8 符號互動論與其他相關理論之淵源............................................................................. 70 9 符號互動論的基本假設架構......................................................................................... 71 10 量化研究架構............................................................................................................. 104 11 研究流程甘梯圖......................................................................................................... 133 12 頭城國中校園公共藝術「源」 ................................................................................. 178. 立. 政 治 大. 圖 13 三和國中校園公共藝術「三重奏鳴曲」 ................................................................. 179.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xi. i n U. v.

(13) 校園公共藝術符號取向之研究 第一章 緒論 本章旨在闡述本研究之基本概念與架構,全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 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 限制,分節說明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政 治 大. 校園具有境教的功能,有創意的校園設計,易引人駐足遐思、身心愉快,使. 立. 人垂念銘心,能激起盪氣迴旋與潛移默化之效(湯志民,2002)。本研究之背景. ‧ 國. 學. 從校園公共藝術之演進,符號互動發展之概述以及符號互動與校園公共藝術之關 係三部分說明之。並根據研究時效性、研究開創性、研究價值性、研究應用性等. ‧. 面向,提出四點主要研究動機,茲說明如下:. n. al. er. io. sit. y. Nat 壹、研究背景. i n U. C. v. hengchi 符號互動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做爲一種哲學觀或思考架構,對本世紀社 會心理學發展有重要影響,是探索人類及社會現象的一種論述,用以檢視現實社 會的運作。本文針對校園公共藝術中運用相關符號理論之元素,希冀能增進學校 師生及社區民眾對於公共藝術的符號內涵有所理解與欣賞,並試圖在公共藝術的 研究領域中,建構出創新的研究取向。本節旨在說明校園公共藝術與符號互動論 之演進,摘要敘述如下: 一、校園公共藝術之演進 本研究探討校園公共藝術政策發展的脈絡,分析校園公共藝術設置現況與研 究趨勢,茲簡要說明如下: 1.

(14) (一)校園公共藝術的政策發展 國內公共藝術政策始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於1992年7月1日發布實施〈文 化藝術獎助條例〉中「公有建築物及政府重大公共工程都應設置公共藝術,以美 化建築物及環境,而公有建築物之設置金額不得少於建築物造價百分之一。」 秦夢群與濮世緯(2006)在〈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實施之研究〉一文中指出: 就學校組織而言,近十年來不但面臨教育改革之浪潮,也深受新世紀管理思維的 洗禮。在不斷的衝擊中,學校必須不斷進行創新,才能因應相繼而來的挑戰。 現階段公共藝術政策於2008年5月19日新修定〈公共藝術設置辦法〉,從設置. 政 治 大 性,以及與整體環境營造的教育性等功能。 立. 藝術品到設置公共藝術的概念轉化,強調公共藝術的公共性、民眾參與的互動. ‧ 國. 學. (二)校園公共藝術的研究趨勢. ‧. 自學校社區化的議題提出後,校園開放的觀念漸被重視,其精神即在打破校 園資源獨享的封閉概念,促使校園走入社區,提供居民更多生活空間(秦夢群,. y. Nat. sit. 2001)。目前公共藝術研究之趨勢,重視都市整體景觀及民眾對生活周遭環境之. er. io. 關注,理解社區和藝術的相互發展關係,探討公共藝術設置之地點、作品形式與. n. al 特性、與民眾互動的關係、相關文化政策、都市發展與贊助者利益等議題。 iv. n U engchi 國內公共藝術研究,在學校教育領域,趨於探究藝術與人文領域之教學模式,. Ch. 以及學生的審美能力養成與對藝術學習的興趣等。 在研究方法上,公共藝術之研究除採用問卷調查之量化研究與資料分析,大 多數的論文偏向質性之研究,注重研究者之情境參與,甚至不少個案研究乃將自 身在學校服務的經驗,包括參與公共藝術設置之案例、課程發展與教學設計等, 作為研究探討的對象。 因此,校園公共藝術研究趨勢在內容上突顯地方文化脈絡,與不同社區背景 對公共藝術設置的認同與評價。透過觀察與訪談等方法,深入瞭解校園公共藝術 設置之功能、價值與影響。 2.

(15) 二、符號互動論之概述 從符號互動論之意義與源流以及符號互動論之應用與主要研究典範,說明人 類藉由符號之互動歷程構築有形與無形的現象世界,並進一步闡述本研究採用符 號互動論作為研究之立論基礎其背景因素何在。茲說明如下: (一)符號互動論之意義與演進 符號互動(symbolic interaction)一詞,起源於H. Blumer在1969年出版的《人與 社會(Man and Society)》一書,Blumer對符號互動的定義為:「兒童如何由人們 或團體所共有的象徵及理解系統中學習和認知。」(引自林美玲,1993)。當今. 政 治 大 為基礎(張家銘,1992)。符號互動論是關於人與社會行動的理論,其特色在於 立 的符號互動論是源於1920年代的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以G. H. Meed的概念. ‧ 國. 學. 重視社會互動的性質與過程,並指出社會是由互動中的個人所組成,人類亦在互 動過程中以符號的意義彼此溝通。. ‧. (二)符號互動論之研究趨勢. y. Nat. sit. 檢視1990年代以來相關的文本研究,在教育行政領域中多半採用質性方法,. er. io. 研究者不再標榜價值中立,而將焦點轉向社會與文化脈絡對行政行為之影響(秦. n. al 夢群、黃貞裕,2001)。在一特定場域中,由各種聚合體所組成之超聚合體彼此 iv. n U engchi 交會並互相調適,其間會發生許多非線性之事件與驚奇,而此時組織之創新與改. Ch. 革即逐漸浮現(秦夢群,2009)。 符號互動論之研究趨勢,多偏向於社會科學中人際互動與教育領域之研究, 在心理輔導與社會工作方面尤其受到重視。其研究方法,逐漸採用質性研究、紮 根理論與俗民誌等取向,重視研究者情境之參與,由研究者透過觀察與訪談、自 編問卷或訪談稿等方式進行研究。 三、符號互動與校園公共藝術之關係 有關符號互動與校園公共藝術之關係,從校園公共藝術深富符號內涵與利用 符號互動論探討校園公共藝術二方面說明如下: 3.

(16) (一)校園公共藝術深富符號內涵 許多國內外學者專家均認為學校環境具有潛移默化的「境教」功能,會對學 生產生深遠的影響(湯志民,1992)。面對未來二十一世紀,社會型態民主、開 放,學校不再可以閉門造車,自絕於社會之外,學校與社區更將發展唇齒相依、 密不可分的關係(秦夢群,2001)。 從文化史的角度來看,公共藝術在每一個時代的社會中,呈現不同面貌,所 反映當時的政治、社會、文化現象,其實都具備了公共藝術的特質(林熺俊, 2001)。誠如A. Hauser所稱:只有作品與觀眾之間的互動才能證明這個過程的完 成(居延安,1974)。一件好的藝術品或者是一個好的構想,在被關心的空間裡. 治 政 就有了它的意義存在,而它與環境間的關係並不只是物理關係,應該造成心理關 大 立 係才對,因此符號的轉換相對之下是很重要的(鄭乃銘,1997)。 ‧ 國. 學. 綜合上述學者見解,瞭解到校園公共藝術具有相當豐富的符號內涵,透過符. ‧. 號,觀賞者可以將符號客觀的外延意義內化為個人主觀的內涵意義,與公共藝術. sit. y. Nat. 主體產生共鳴性的理解。 (二)利用符號互動論探討校園公共藝術. er. io. n. al 運用符號互動論觀點探討校園公共藝術,深入瞭解民眾、教師、學生對校園 iv. n U engchi 公共藝術的覺知與互動程度,塑造學校形象做為學校內、外部行銷的識別象徵。. Ch. 如何應用符號互動論的思維,詮釋當今校園公共藝術的發展趨勢,並且試圖在校 園公共藝術的研究領域上,探索出一條創新的研究取徑。 校園公共藝術具有多元的教育功能,應用符號互動論能夠彰顯校園公共藝術 的教育價值。透過校園公共藝術,發展主題課程,藉由師生的參與學習,強化教 師教學專業知能,創造學校特色課程,提昇公民美學教育之品質。 因此,本研究探討校園公共藝術符號表徵,以及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之影響, 希望能夠彰顯校園公共藝術教育的意義、功能與價值。. 4.

(17) 貳、研究動機 本研究以校園公共藝術為研究標的,以符號互動論為研究取徑,根據文獻探 討,以符號互動取向探討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之表徵與影響,茲就研究時效性、開 創性、價值性、應用性,說明本研究之動機如下: 一、研究時效性,公共藝術修法強調民眾互動 2008年5月19日發布實施之新修定〈公共藝術設置辦法〉特別強調公共藝術的 公共性、民眾參與的互動性,以及公民對整體生活環境營造的能力。林金龍(2002) 亦指出公共藝術中的「公共性」意涵有二,其一為公共藝術建構形成時公眾在公. 政 治 大. 共領域當中集體參與之行動論述與實踐,其二為賦權與參與所形成之主體性認. 立. 同。換言之,鼓勵民眾積極參與公共藝術的設置,藉由意見的表達、溝通協調,. ‧ 國. 學. 以及實際地創作等方式,以提升整體社區生活的環境品質。校園公共藝術之設置 亦是如此,湯志民(1987)指出潛在課程,以學習者的主體意識為出發,在意義. ‧. 與符號的社會交互作用下產生交換、溝通和妥協的動態過程,不斷與環境或他人. sit. y. Nat. 產生交互作用而擴展的存在經驗。. er. io. 本研究試圖將校園公共藝術的設置,視為一種符號互動的過程,並研究其對. n. al 學校教育之影響。學校成員對於公共藝術的參與,攸關公共藝術教育的最終成 iv. n U engchi 敗。希望透過本研究,積極培養師生對公共議題討論的能力,對公共藝術的審美. Ch. 素養,以及對整體生活環境的覺知、創造的能力,才能有效發揮公共藝術設置對 整體生活環境的影響力。 二、研究開創性,拓展公共藝術符號互動視野 在文獻探討中,尚未發現有以符號互動論作為校園公共藝術研究取徑之文 本。校園公共藝術是學校的符號,G. Masow(2008)在〈National Symbol〉一文中 指出:超過250年藝術家的所作所為象徵了美國的成長史,也代表國家的符號。 校園公共藝術必須有別於其他藝術創作,P. Richard(1999)也認為藝術中心即符 號,新博物館與藝文中心的建築必須超越其他房舍所象徵的意義,代表文化隱喻 5.

(18) 的重生,並且具有時代價值。符號互動論的觀點可具體提供學校公共藝術與建築 的新思維。 漢寶德(2005)認為校園應該是教育理念的表現,主事者在營造校園時,應 結合教育理念與校園建築的空間哲學,並留意學生需求。就符號互動觀點而言, 當人們在解讀公共藝術時,藝術作品實際上是與所處的空間環境形成一整體架 構,所以互動過程是人、作品、空間環境同時進行的(朱曉芬,2001)。湯志民 (2009)認為鼓勵師生發揮創意佈置辦公場所與教學場所,定能提高同仁工作士 氣、教師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興趣。因此,以符號互動概念作為校園公共藝術設 置之參考確有其開創性的思維,希冀能踏出未來持續性研究的第一步。. 治 政 三、研究價值性,公共藝術國際社會環境議題大 立 ‧ 國. 學. 公共藝術作為社會與環境議題,深獲世界各國重視,甚至透過法令規範將藝 術融入公共建築。1970年代末期,美國服務工程署(Gener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 規定聯邦公有建築物要放置藝術品。民眾參與成為公共藝術訴求的重點(倪再. y. Nat. 沁,2003;黃建敏,1994)。從當代藝術開始重視與觀賞者間的互動、都市空間. io. sit. 規劃開始強調參與設計及全球化現象強調閱聽人的主動性等趨勢,皆可隱約傳達. er. 出專業者與在地者(社區、民眾)的充分合作與互動之重要性(劉瑞如,2001). al. n. v i n Ch 我國文化建設委員會於2004年提出文化公民權運動,即認為中央及地方政府 engchi U. 皆有責任提供足夠的文化藝術資源,滿足各地公民共享文化的權利。全體公民對 於文化藝術活動、資源、資產與發展,亦應承擔起參與、支持、維護與推動的責 任,以符應公共藝術政策與實務之國際趨勢。 四、研究應用性,提供學校設置公共藝術參考 學校設置校園公共藝術,亟需實證性的研究結果作為參考。現階段學校依法 辦理新建校舍或老舊校舍整修,其工程款之百分之一作為公共藝術設置經費,又 許多學校為營造適切的教學環境自發性的設置公共藝術,依據我國公共藝術年鑑 所載近三年來,我國國民中、小學設置公共藝術之案例累積約136件,未來隨著. 6.

(19) 學校建築不斷更新建設,校園公共藝術亦與日遽增。 學校設置公共藝術計畫,可以創造校園公共藝術的教育意義與價值,發揮公 共藝術提昇整體生活環境的影響力。因此,本研究希冀以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互動 表徵與影響的研究結果,提供未來學校設置公共藝術案之參考。相信藉由校園公 共藝術課程教學的推動,可以陶冶學生公民美學素養,裨益國家社會整體市容景 觀生活環境的改造。.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政 治 大. 本節首先說明本研究之目的,其次提出待答問題,茲分項說明如下:. 立. ‧ 國. 學. 壹、研究目的. ‧. 本研究旨在探討符號互動表徵與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之影響,透過文獻探討、 問卷調查及觀察訪談,希望達成以下研究目的:. sit. y. Nat. io. n. al 二、瞭解我國及主要國家公共藝術發展情形。 Ch. hi. en. er. 一、探討校園公共藝術及符號互動論之意涵。. i n U. v. gc 三、分析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互動表徵及影響層面。 四、探討學校成員與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互動之情形。 五、探究符號互動表徵對校園公共藝術之影響。. 貳、研究問題 根據前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討以下問題: 一、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互動表徵所包含的層面為何? 7.

(20) 二、學校師生與校園公共藝術符號表徵(器物符號、操作符號、構念符號) 互動的現況與差異情形為何? 三、學校師生受到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之影響的現況與差異情形為何? 四、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互動表徵與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之影響的相關情形? 五、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互動表徵能否預測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之影響?.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使本研究探討的主旨,更加清晰明確,茲將本研究所使用之重要名詞界定, 說明如下:.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壹、校園公共藝術. ‧. 公共藝術從廣義的角度而言,指的是在公共空間和環境相配合的各種形式的. y. Nat. sit. 藝術創作作品。從狹義的角度界定公共藝術,在我國是指根據〈文化藝術獎助條. n. al. er. io. 例暨施行細則〉規定,運用法令規範及經費、設置於公共空間,作為公共資產、 具永久性之藝術創作品。. Ch. hi. en. i n U. v. gc 校園公共藝術係指校園中平面或立體之藝術品及利用各種技法與媒材製作之 藝術創作,此即舉凡美化校園環境或增進校園空間美感的藝術創作皆可稱之。 本研究所稱校園公共藝術係指我國各級學校校園中依〈公共藝術設置辦法〉 規定公共藝術設置之送審、流程、審議會組成等具體操作機制,以及學校於建築 規劃及課程設計自發性(非法規強制規範必須設置)設置的平面或立體之藝術品 及利用各種技法與媒材所製作之藝術創作。. 8.

(21) 貳、公共藝術符號表徵 符號互動表徵係指運用符號互動論者認為個體知識形成是經由符號互動與溝 通的過程產生,亦即由主體的意識作用在日常生活世界,不斷與他人所接觸的事 物,建立可供溝通及應用的知識與能力。 本研究所稱公共藝術符號表徵係指校園中個體與校園中的公共藝術符號,透 過參與、互動、溝通及理解的歷程而獲得知識、情意與能力。 本研究所稱校園公共藝術符號表徵層面,是根據文獻探討及我國文化建設委 員會2005、2006及2007年出版公共藝術年鑑,分析歸納校園公共藝術符號表徵,. 政 治 大. 包括:器物、操作與構念等三種符號表徵。. 立. 一、器物符號:主要有素材、形式、色調及聲光等四項要素。其內涵係指校. ‧ 國. 學. 園公共藝術之實體部分。包括:創作的素材(按公共藝術年鑑調查,如:石材、. ‧. 鑄銅等)、作品的形式(按公共藝術年鑑調查,如:圓雕、鑲嵌等)、作品的色 調(按色彩學文獻歸納,有冷、暖色調等)。. sit. y. Nat. io. er. 二、操作符號:主要有實作、教學、鑑賞及使用等四項要素。其內涵係指公 共藝術年鑑調查之民眾參與部分。包括:實作(學生親身參與創作)、教學(研. n. al. iv. n 、鑑賞(展覽/說明會、 討會/座談/演講、推廣教育、揭幕/落成典禮、表演活動等) C hengchi U. 問卷/訪談/票選、作品導覽、出版印刷、網頁建置等)、使用(生活中潛在互動, 無刻意辦理活動)。 三、構念符號:主要從符號之內涵與設計兩面向探討。內涵面向係指作者原 創的核心概念傳播給觀賞者,藉由觀賞者的解讀、詮釋,引發共鳴性的理解,互 動後回饋給作品及創作者評價。其要素包括:命題(作者原創的概念)、詮釋(觀 者詮釋的解讀);設計面向係指作品本身透過創作技巧及表現手法,將整體藝術 形式彰顯於外。其要素包括:象徵(譬喻、借代、引用、轉化等)、故事(典故、 情節敘說等)。. 9.

(2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針對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互動表徵及其影響等相關問題,予以深入討 論。透過文獻探討、文件分析、問卷調查與觀察訪談,提出結論與建議,期能作 為學校未來設置校園公共藝術參考。本節旨在說明本研究之範圍與限制,茲說明 如下:. 壹、研究範圍. 治 政 本研究之範圍包括:研究對象、研究區域、研究法、研究變項四方面: 大 立 ‧ 國. 學. 一、研究對象的範圍. 本研究對象包括文件分析對象、問卷調查對象及個案研究訪談對象三部分,. ‧. 研究對象的範圍說明如下:. y. Nat. sit. 文件分析對象為文化建設委員會最近三年出版:2005、2006及2007年公共藝. al. n. 設置案共計有136件。. er. io. 術年鑑及文建會公共藝術官方網站公告之我國國民中學、國民小學校園公共藝術. Ch. en. hi. i n U. v. gc 問卷調查對象為臺北市、臺北縣、宜蘭縣於2005、2006及2007年公共藝術年 鑑中,國民中學、國民小學校園公共藝術設置學校共計35所學校之教師、學生(國 中)。依據文獻探討北部地區縣市於公共藝術之投資經費及設置品質皆為全國翹 楚,故擇取北區三縣市作為調查研究對象。 個案研究之訪談對象為中華民國公共藝術教育發展協會推薦之優良設置案學 校:臺北縣三和國民中學、宜蘭縣大進國民小學、宜蘭縣頭城國民中學,共計3 所學校之校長、教師及藝術家。. 10.

(23) 二、研究區域的範圍 本研究文件分析地區為臺北市、高雄市、台灣省21個縣市、福建省金門及連 江縣。問卷調查地區為臺北市、臺北縣、宜蘭縣。個案研究之學校包括:臺北縣 三和國民中學、宜蘭縣大進國民小學、宜蘭縣頭城國民中學。 三、研究法的範圍 本研究採文件分析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觀察法蒐集研究資料,三角交 叉檢視,尋求不同研究法的共同性結果及發現,希冀兼採量化、質性互補的研究 取向,以增強研究的正確性。 四、研究變項的範圍.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本研究量化研究部份問卷調查以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互動表徵為自變項,包 括:器物符號(素材、形式、色調及聲光)、操作符號(實作、教學、鑑賞及使. ‧. 用)、構念符號(命題、詮釋、象徵及故事)。以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之影響為依. y. Nat. 變項,包括:提升校園環境品質、呈現學校品牌形象、涵養學生美學素養、促進. io. sit. 公共關係發展及強化校園溝通協調等五個層面。另背景變項則包括:學校區域、. n. al. er. 學校規模、性別、年齡、服務年資、教育程度、現任職務、就讀年級。. Ch. engchi. i n U. v.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限制包括:研究對象、研究區域、研究法、研究變項四方面: 一、研究對象的限制 本研究之文件分析以我國文建會2005、2006及2007年公共藝術年鑑及公共藝 術官方網站中,國民中學、國民小學校園公共藝術設置案為研究對象,無法溯及 至其他年份、其他教育階段之校園公共藝術設置案。 本研究問卷調查僅以臺北市、臺北縣、宜蘭縣於2005、2006及2007年公共藝 11.

(24) 術年鑑中,國民中學、國民小學校園公共藝術設置學校共計35所學校之教師、學 生(國中)為對象。因為考量國小學生囿於年齡過小恐對於問卷內容無法識讀理 解,故學生部分僅採國中生為研究樣本。除此之外,我國各地區公共藝術發展主 客觀條件殊異,故北部地區問卷調查結果,無法推論至其他地區。 質性方法不具代表性,但它可能找到多樣性(Marsh & Stoker,2002)。本研究之 訪談對象為中華民國公共藝術教育發展協會推薦之優良設置案:臺北縣三和國民 中學、宜蘭縣大進國民小學、宜蘭縣頭城國民中學,共計3所學校之校長、教師、 藝術家,採立意取樣選擇實際參與該設置案推動之關鍵人物,故無法推論至校 內、外其他人員。 二、研究區域的限制.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本研究因人力、時間、經費上之限制,文件分析僅以文化建設委員會最近三 年出版:2005、2006及2007年年鑑及公共藝術官網進行設置案件分析比較,文件. ‧. 分析地區為臺北市、高雄市、台灣省21個縣市、福建省金門及連江縣,研究結果. sit. y. Nat. 因年代的殊異性,可能無法推論校園公共藝術在不同時期之演變與發展。 問卷調查地區為臺北市、臺北縣、宜蘭縣三縣市,依據文獻探討北部地區縣. er. io. 市於公共藝術之投資經費及設置品質皆為全國翹楚,故擇取北區三縣市作為調查 a. n. iv l C n 研究對象,然因我國各地區公共藝術發展主客觀條件殊異,故研究結果無法推論 hengchi U 至其他縣市。. 個案研究之學校為臺北縣三和國民中學、宜蘭縣大進國民小學、宜蘭縣頭城 國民中學,因各校之情境脈絡殊異,不能將研究結果推論至其他學校。 三、研究方法的限制 文件分析法中以文建會公共藝術網站及最近三年出版:2005、2006及2007年 年鑑進行設置案件內容分析比較,其圖文雖由各校據實提供,再經編者彙整、修 訂、公告、出版,但研究資料取得皆為第二手,又因其各設置案之刊載內容詳略 不一,再經演繹、歸納難免與事實有所誤差。 12.

(25) 問卷調查法中為瞭解校園公共藝術與學校師生符號互動的程度,問卷中部分 題目涉及受試者社會期許及對學校教育現況的評價等較敏感性及價值性的問 題,可能導致受試者有所保留,或因受試者個人認知、情緒等主客觀因素影響, 可能使研究結果有所誤差。 個案研究採訪談法及觀察法,本研究採用半結構訪談法,訪談由公共藝術教 育發展協會所推薦之特優案例,擇取其中負責該專案之關鍵人士;研究者並實際 進入校園中觀察其課程教學進行情況,然而因個案研究之結果,受限於學校特殊 之情境脈絡,故無法將之類推至其他學校。 四、研究變項的限制. 政 治 大 本研究量化研究部份問卷調查之變項依據文獻探討並以文建會於2005、 立. ‧ 國. 學. 2006、2007年公布之國中、小校園公共藝術設置案,從網站與專刊中進行文件分 析,歸納出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互動表徵作為自變項,包括器物符號(素材、形式、. ‧. 色調及聲光)、操作符號(實作、教學、鑑賞及使用)、構念符號(命題、詮釋、. y. Nat. 象徵及故事)。至於國外都市景觀規劃或社區營造之公共藝術,若有其他創作媒. er. io. sit. 材及設計可能無法涵蓋及解釋。. 背景變項為人口及環境因素,樣本採分層隨機抽取,按學校規模抽取教師、 a. n. iv l C n 學生。分析性別、年齡、年資、學歷、職務、學校規模與學校位置。然受限於時 hengchi U. 間及經費,無法列入社區民眾及藝術家。依變項為校園公共藝術之影響,根據文 獻探討以符號互動觀點整理校園公共藝術符號之影響層面為:提升校園環境品 質、呈現學校品牌形象、涵養學生美學素養、促進公共關係發展及強化校園溝通 協調等。除此之外,無法涵蓋校園公共藝術中有關地域性、文化認同等特殊影響。. 13.

(2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4. i n U. v.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為達成上述研究目的與問題,本章共分成五節,首先第一節探討校園公共藝 術涵義與相關研究,第二節分析國內、外公共藝術設置現況,第三節探討符號互 動論之涵義與相關研究,第四節為校園公共藝術之符號互動表徵,第五節為校園 公共藝術符號之影響,分節說明如下:. 第一節 校園公共藝術之涵義與相關研究 學校是教育的場所,校園文化藝術環境的建構,並不只是藝術品的堆砌,必. 政 治 大 間,以提升教學環境的美感(秦夢群、濮世緯,2006)。藉由公共藝術的形成, 立. 須符合教育的特質與需求做不同的規劃(湯志民,2002)。建置有品質的校園空. ‧ 國. 學. 梳理出當地的歷史人文脈絡,也創發激盪並結合新的空間集體記憶,表現出「場 域精神」(spirit of place),營造其空間美感,融入生活使其自然成為我們的文化基. ‧. 因和文化實踐(林金龍,2002)。. sit. y. Nat. 本節首先探討校園公共藝術之涵義、形式與功能,作為調查研究之基礎,其. io. n. al. er. 次分析國內、外校園公共藝術之研究現況,茲說明如下:. 壹、校園公共藝術的涵義. Ch. engchi. i n U. v. 學校環境對學生而論,尤其是人格養成的中小學階段,不僅是最常接觸的公 共場域,更是知識傳遞、生活學習與文化陶冶的場所。秦夢群與濮世緯(2006) 歸納學校創新經營的五大層面內涵為:行政管理創新;課程教學創新;外部關係 創新;學生活動創新及校園環境創新。 因此,設置於校園空間的公共藝術,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就不應只是美化 校園的藝術品或是閒置空間的裝飾物,而更應有較為深層的意涵。欲瞭解校園公 共藝術的涵義,首應分析公共藝術的內涵,再依據校園特性探討校園公共藝術的 概念、形式及功能,茲說明如下: 15.

(28) 一、校園公共藝術之內涵 檢視國內外論者對於公共藝術的看法,存有相當分歧的諸多觀點。有論者跳 脫傳統美學的定義範疇,從場域的觀點強調公共藝術與所處場地及文化的脈絡關 係,認為公共藝術是一種結合都市景觀、場所精神、社會意識、歷史脈絡、批判 性、在公共領域設置或發生的公共藝術形式(胡寶林,2001)。 費城現代藝術協會主席J. Kardon曾表示,「公共藝術」不是一種風格或活動, 而是一種以連結社會服務為前提的表現,並藉由公共空間中藝術作品的存在,使 得公眾福利被強化(引自黃才郎,1994)。. 政 治 大 廣場的雕像或壁畫等都是。鄭乃銘(1997)在其「藝術家看公共藝術」的著作中, 立. R. Russell(2004)認為凡「在博物館或藝廊外的藝術品」都是公共藝術,例如:. ‧ 國. 學. 訪問到多位藝術家對公共藝術的看法,也有不少藝術家對公共藝術在藝術上的意 義提出獨特的見解。. ‧. 有論者從公共性的角度,認為公共藝術必須涵蓋「基地的公共性」、「議題. sit. y. Nat. 的公共性」與「互動的公共性」三大基本面,其中「基地」指涉大地與空間,「議. io. al. n. 2003)。. er. 題」代表了精神與靈魂,「互動」則是提供人與人之間開始接觸及對話(顏名宏,. i n U. C. v. hengchi 公共藝術的每段環節都有其意義,設置只是呈現的方法,美化是目標,教育 則是美感的建立(邱惠儀,2004)。也有擺脫場域的限制,採以非固定與非永久 性的觀點,將公共藝術視為「是一種將藝術創作概念與民眾的公共生活空間結合 在一起的藝術活動」(黃健敏,1997),此打破靜態藝術品裝置的看法,認為結 合民眾經驗、因應節慶或生活事件所辦理的藝術活動與展演等皆可屬之。至於法 令,文化藝術獎助條例第九條則定義公共藝術為平面或立體的藝術品及利用各種 技法、媒材製作的藝術創作。 蘇振明(2002)認為,公共藝術作為藝術活動的一種表現,是文化傳播系統 中的圖像符號,經由創作者心智的轉換,成為可被視覺分享的社會集體。依據美. 16.

(29) 國大學校園公共藝術觀點,指出校園公共藝術的內涵應包括兩個方面(董振平, 2002): (一)在精神價值的肯定上,將藝術的精神予以延伸及呼應校園的教育宗旨: 心靈及智性的探索與多元價值的包融。 (二)在校園公共藝術的功能上,強調校園的空間配置、公共福利及維護工 作上實際的聯結。 公共藝術就字面而言,可視為處於公共空間的藝術品,相對於美術館或私人 收藏的藝術品。依〈文化藝術獎助條例〉第九條規定,強調公有建築物應設置公. 政 治 大 平面或立體之藝術品及利用各種技法與媒材製作之藝術創作」,此即舉凡美化生 立. 共藝術,其價值不得少於該建築物造價的百分之一,並將公共藝術定義為「係指. ‧ 國. 學. 活環境或增進空間美感的藝術創作皆可視之。. 綜上所述,校園公共藝術的涵義係指校園中平面或立體之藝術品,以及利用. ‧. 各種技法與媒材製作之藝術創作,換言之,舉凡美化校園環境或增進校園空間美. sit. y. Nat. 感的藝術創作皆可稱之。. er. io. 本研究所稱校園公共藝術係指我國各級學校校園中依〈公共藝術設置辦法〉. n. al 規定,公共藝術設置之送審、流程、審議會組成等具體操作機制,以及學校於建 iv. n U engchi 築規劃及課程設計自發性(非法規強制規範必須設置)利用各種技法與媒材,所. Ch. 設置製作的平面或立體之藝術創作及藝術品。 二、校園公共藝術之特性 黃承令(2002)研究指出校園公共藝術規劃理念:表現學校之教育理念與願 景,提昇校園環境的藝術情境,開啟藝術教育的契機,結合學校與社區歷史文化、 當地特色,引起師生、社區居民的共鳴,結合教育意涵、公共精神與藝術創作, 成為學子與居民共有、認同、互動的空間。 校園公共藝術除反應基地特色,更應肩負起藝術教育的責任,啟發師生的想 像力、創造力,喚起校園歸屬感與認同感,提升師生思考與反省的層次。透過植 17.

(30) 栽綠化環境或是利用公共藝術(public art)美化校園,以營造具文化遠景的學校空 間。校園公共藝術應有別於一般公共藝術的特質,接觸該件公共藝術的對象較為 明確,即學校師生(王玉齡,2005)。 公共藝術必須具備社會性、公共性、藝術性、空間性、教育性、實用性、時 代性與可親近性等特性(熊鵬翥等,2008)。新竹市文化局在其出版的「竹影城 跡─新竹市公共藝術示範(實驗)計畫實錄」(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6)中提 及公共藝術應包括以下六點特質: (一)位於公共空間. 政 治 大 室內、外空間,有時除了可供給一般人視覺觀賞外,或者可以讓人親近、觸摸或 立 公共藝術所在的公共空間,是指一般民眾或特定某些多數人能夠出入及使用. ‧ 國. 學. 攀爬。. (二)與環境結合. ‧. 公共藝術必須與其所處之基地環境相結合,成為實質環境的一部分,在基地. y. Nat. er. io. 因素配合。. sit. 規劃之初即將公共藝術之概念納入整體考量,從量體、材質、顏色、視覺景觀等. n. a. l C (三)具有「不可移動性」. hengchi. i n U. v. 公共藝術除了必須能夠反應當地的文化特色,譬如:客家文化、原住民文化、 閩南福佬文化等等,促使居民產生對藝術品的認同感,另外,公共藝術還需有某 種程度的「不可移動性」,因為一旦公共藝術品易地而置,其原有的意義可能消 失殆盡。 (四)專業溝通的結果 公共藝術強調「公共」和「藝術」二者間的平衡,藝術創作品需與公共建築 相互結合,因此強調專業者(包括建築師、景觀設計師、藝術家)的參與,是公 共藝術之最大特色,藉由各類參與者之意見溝通,尋找基地之潛力與限制。. 18.

(31) (五)形式多樣化 公共藝術是多樣化的形式展現,其涵蓋範圍包含:繪畫、書法、工藝、雕塑 等適應基地條件與需求之藝術作品,可以是一件、數件作品,也可以是一系列公 共藝術作品。 (六)強調民眾參與 由於公共藝術位於公共空間,與民眾的關係相當密切,所以與公共藝術有關 的決策過程,都應該在公開程序中獲得廣泛的多方面討論和評估,讓民眾明瞭運 作程序,以減少或降低因設置公共藝術作品而引發居民抗爭或衝突事件。. 政 治 大. 由於校園環境的特殊屬性,例如:以師生為主體與強調題材適當性等,研究. 立. 者認為校園公共藝術具備了以下七項特性(王玉齡,2005;周雅菁,2004;曾梓. ‧ 國. 學. 峰,2002;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6;黃承令,2002;姜得勝,2005a,2005b; 湯志民,2002;董振平,2002;劉瑞如,2001):. ‧. (一)公共性. y. Nat. io. sit. 校園公共藝術可視為學校文化的具體展現以及與學校環境共同性的美學表. er. 現。因此,校園公共藝術的公共性不只平衡校園的獨白空間,也是學校成員對校. n. a. v. l C 園生活認知的共同陳述,呈現其對學校的共同期許與記憶,充分凸顯學校的獨到 ni 之處。. hengchi U. (二)藝術性 校園公共藝術是藝術表現的具體呈現,透過藝術的造型、色彩、光線、空間 與形式等元素,闡述學校環境與成員的互動情形,抒發成員對學校環境的人文情 懷,將藝術作品融入生活場域,提升整體校園環境之精神文化。 (三)教育性 校園公共藝術的展現,無論是主動施予優質的環境,亦或是參與創造優質環 境的社會行動,對於師、生、職員與民眾,基本上都屬教育的過程。學校成員在 19.

(32) 日常的學習空間中,凡參與及融入由藝術塑造而成的學習環境,透過藝術型態的 展現,直接學習對美的鑑賞與創造的能力,增進生活美學的認知,或經由直接參 與創作,體驗透過藝術創作傳達自身的意念,以及實踐藝術維護與觀賞應有的作 為。 (四)生活性 校園公共藝術是無法與生活經驗分離,是融入校園環境與學習情境中,否則 對學校而言充其量只是僵化的紀念品。校園公共藝術與學校生活是緊密結合,學 校成員可透過日常的遊憩、靜觀與凝思等方式親近藝術,陶冶對藝術的興趣,也 可結合生活議題與特殊節慶等共同事件,利用校園公共藝術的創作,傳達群體的. 治 政 聲音與看法,展現富有創意與想像的公民藝術。 大 立 ‧ 國. 學. (五)反思性. 校園公共藝術從傳統的偉人塑像與優美的巨型雕塑到具有深層意涵的藝術創. ‧. 作與活動,逐漸減少制式的黨國意識,取而代之的是學校成員的意識與期望。藉. sit. y. Nat. 由校園公共藝術的創作過程,匯集師生的共同記憶,共同思索要用什麼方式表達. al. n. (六)參與性. io. 的對話。. er. 學校獨有的特質,以及期望帶給外界何種的價值觀,進而能與外界進行更具深度. Ch. engchi. i n U. v. 校園公共藝術的參與性是多樣的,民主的,不限時間的,人人皆可參與互動。 因此參與校園公共藝術,不單只是規劃期間的構想提供或建置過程的意見交流, 也應包括設置完成後對藝術空間的鑑賞與反思,或是透過完整的課程規劃,提高 師生對校園公共藝術的深入接觸,使其更具意願表達對藝術空間的想法。 (七)地域性 公共藝術通常是指設置在公共空間中的藝術品,該空間通常是開放的且公眾 容易接近的,可呈現出地域特色、人文風貌、歷史脈絡。讓學生及社區民眾容易 親近、觸摸、玩賞,不只是單純教育及觀賞,更能增進社區與人際關係互動。 20.

(33) 三、校園公共藝術之類型 我國校園公共藝術之形式,學者專家見解相當分歧,或從理論與意識形態層 面,或從實務操作層面,或從公共政策、社會發展與國際趨勢分析,或從公共藝 術維護保存觀點進行分類等,摘要敘述如下: 倪再沁(1997)以光譜兩端的觀點,將我國公共藝術實施現況分成五類: (一)極右派:認為放在公共場所的作品就是公共藝術,可稱得上為「有藝 術、無公共」的觀點。 (二)中間偏右派:認為放置於公共場所的藝術品需考量環境與空間的搭配,. 政 治 大. 屬「大藝術、小公共」。. 立. (三)中間派:注重表現在地文化與群眾參與的公共藝術,對「藝術」與「公. ‧ 國. 學. 共」採中庸之道。. sit. y. Nat. 現,即「小藝術、大公共」的觀點。. ‧. (四)中間偏左派:不拘泥於硬體呈現的藝術品形式,但著重群眾意識的表. er. io. (五)極左派:採生態主義田園景觀的觀點,以公眾福利為唯一考量,甚至. n. 反對景觀雕塑的「污染」,為「無藝術、有公共」的看法。 a v. i l C n hengchi U 胡寶林(2001)針對國內外的「公共藝術」論述,歸納為下列形式: (一)學院式個人自由創作的「公共藝術」觀念:藝術家不理會大眾反映, 將公共領域視為菁英藝術的殿堂。 (二)教化式與政治宰制式的官方「公共藝術」:隱藏政治表徵,要求藝術 的安全性與永久性。 (三)增值式與階級隔離式的「公共藝術」:作為表現私人財團的財力與對 文化經濟的信心。 (四)都市設計式與中性低限美學的「公共藝術」:注重空間尺度、環境背 21.

(34) 景與視覺美化的都市景觀藝術。 (五)泛藝術論的「公共藝術」:只談公共領域的表現,不論社會意識的泛 論。 (六)參與式的「公共藝術」:強調使用者或地方族群的參與意見。 (七)社會生活儀式與行動表現的「公共藝術」:具宗教、文化、創意的藝 術活動或裝置藝術。 L. Suzanne於1995指出1990年代新形式公共藝術包含三大形式(引自吳瑪琍等 譯,2004):. 治 政 大 (一)象徵性公共藝術:透過公共場域呈現社會問題或政治呼籲。 立 ‧ 國. 學. (二)奧援性公共藝術:透過作品的呈現與他人結合。 (三)參與性公共藝術:作品的創作透過合作的過程. ‧. 熊鵬翥等(2008)以「藝術史」、「都市文化」、「公共政策」的交錯關係. y. Nat. er. io. 形式:. sit. 為視框,以既有著名都會城市的公共藝術案例為對象,探討藝術介入空間的七種. n. a. l C (一)公共精神的時代表徵. hengchi. i n U. v. 從當代的眼光來觀看,紀念碑式的公共藝術也訴說了城市公共藝術的歷史, 並標記了前現代主義時期的都市藝術風貌。例如:芝加哥國會廣場旁的格蘭特公 園中的「林肯坐像」建於1876年,該作品就記錄了當時呼籲「塑造出美國雕塑」 的時代氛圍。 (二)公共歷史的記憶塑造 歷史性壁畫作為一種藝術介入空間的形式,是將某個區域的歷史經歷,以大 型壁畫的方式來表現,藉以塑造記憶的表徵。這種表現方式盛行的時間點較早, 約在20世紀前半,例如:芝加哥市在F. Roosevelt新政時期,補助藝術家的方式大 22.

(35) 多為委請藝術家在街道、地下道進行壁畫創作。 (三)公共藝術的常民書寫 以居民參與創作為一種藝術介入空間的形式,其操作方式通常是經由社區組 織或藝術家所發起的社區居民集體創作行為。在墨西哥,1911年6月國立聖卡羅 斯學院的學生首先發難,以罷課要求改變教學方法,主張民族價值應予藝術潮流 密切相關,待校方同意學生要求後,便開始在各地公共建築物上以壁畫藝術為方 法,描繪本土風俗、風景、歷史和現實生活。 (四)城市環境的藝術重建. 政 治 大. 城市發展的生命週期中,常會面臨區域老舊、產業功能隨著技術變革而喪失、. 立. 或是仍然扮演城市重要的系統功能角色,只是隨著年代久遠、風華老去而殘破不. ‧ 國. 學. 堪。這時候藝術介入城市空間,就能產生重建的效果。例如:德國漢諾威市1993 年「公車站計畫」就是針對城市中老舊的公車站進行外觀上的重新打造。. ‧. (五)國際都會的形象打造. y. Nat. io. sit. 芝加哥的公共藝術發展在1960年代中期進入了「戶外美術館」的階段,許多. er. 重量級藝術家,如Pablo Ruiz Picasso、Henry Moore、Marc Chagall、Joan Miro、. n. a. v. l C Jean Dubuffet等巨匠的作品,均在都市政策補助和企業基金贊助的支持下,出現 ni. hengchi U. 在城市街道與廣場等公共空間中。 (六)顛仆公共藝術的永久性. 在德國隨著藝術家公會的抗爭與爭取,各個城市的公共藝術政策開始將定義 從「建物藝術」轉向「公共空間藝術」。整個大方向改變之後,柏林就開始推動 「雕塑大道計畫」,以城市為展覽空間,打破公共藝術必須長久設置的概念,讓 藝術家的創作可以盡情施展。 (七)都市文化與公共藝術的對話 德國的敏斯特市(Munster City)向來不是以觀光著名的城市,但是在該城市連 23.

(36) 續三個十年推動「雕塑1977」、「雕塑1987」、「雕塑1997」計畫之後,敏斯特 就因這項公共空間藝術事件而創造了無可限量的文化觀光經濟價值。在日常生活 中隨處可見的公共藝術作品能提升市民的美學素養,達到公共藝術教育的功能, 另一方面,當藝術家以城市空間為對象進行創作的時候,免不了會和這個城市既 有的文化和記憶進行對話,也就因此而活絡了城市的公民意識並且深化了文化內 涵。 陳惠婷(2009)在〈心靈饗宴--醫院公共藝術〉一文中指出:醫院的環境塑 造與公共藝術空間的結合,成為一項重要的課題。除了靜態環境的塑造之外,甚 至結合應用空間的動態特質,將活躍的藝術行為融入其間,參與身心療癒的過. 政 治 大. 程。陳惠婷歸納英、美先進國家醫院中的藝術計畫,包括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兩. 立. 方面,認為醫院中之公共藝術可分為四類:地標型公共藝術、創造舒適感之公共. ‧ 國. 學. 藝術、治癒性公共藝術、與互動式公共藝術。. 綜合學者見解與分析我國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2006及2007年出版公共藝術. ‧. 年鑑,本研究從符號互動觀點歸納校園公共藝術類型有以下三種層面:. y. Nat. er. io. sit. (一)公共藝術器物符號. 器物型校園公共藝術,其內涵意旨係校園公共藝術風格、形式、題材、象徵 a. n. iv l C n 等形式,透過這些外在的感官視覺,傳達符號的內涵,通常包括:色彩、線條、 hengchi U. 素材、形式、音樂、聲調及聲光等,本研究歸納器物形式主要有:素材、形式、 色調及聲光等四項要素。 (二)公共藝術操作符號 操作型校園公共藝術其內涵包括:民眾參與、學校教學與課程的設計,或是. 融入在生活場域中,與公共藝術之間的互動,透過意見表達、參與創作等過程, 本研究歸納操作符號形式主要有:實作、教學、鑑賞及使用等四項要素。. 24.

(37) (三)公共藝術構念符號 構念型校園公共藝術之內涵係透過象徵的手法或故事,將作者原創的設計構 想傳播給觀賞者,引發共鳴性的理解,並且藉由觀賞者的解讀、詮釋、評價與情 感,回饋給作品及創作者。主要包括:內涵符號與設計符號二形式校園公共藝術。 四、校園公共藝術之影響 黃健敏(1992)指出美國公共藝術的條文定義公共藝術有三項主要功能:歸 屬與認同感,參與溝通與了解,環境品質的提升。. 治 政 大 共藝術有美化及裝飾的作用,只要能讓人感受到舒服,就是一件好的公共藝術作 立 品,而因為位於戶外空間,藝術品材質必須接受氣候的考驗(郭少宗,1995)。 公共藝術最具體、直接的功能是美化環境,藉由藝術品提升空間的品質。公. ‧ 國. 學. 公共藝術除了裝飾與美化環境外,可以讓大眾親切地接觸,也可以培養人們. ‧. 對藝術美感的認知,超越了習慣上的美學素養(賴新龍,1997)。. sit. y. Nat. L. D. Mankin(2002)認為大學校園裡的公共藝術,發揮下列幾項功能:具體呈. er. al. n. 大的歷史事件。. io. 現系所知性與創意的使命;提升校園美感;促進校園社區化的精神;記憶系所重. i n U. Ch. v. engchi C. Marcus 和C. Francis (1998)認為都市的公共藝術應具有下列功能: (一)創造城市生活的喜悅、歡欣與驚奇的感覺。 (二)透過傳說、隱喻、神話、歷史的畫作或其他藝術形式的操作,刺激人 們的戲劇感、創意性與想像力。 (三)促進人與人間的溝通交流。 (四)經由人們的行進或休憩等方式,緊密接觸公共藝術,進而提供人們心 靈上的慰藉與暖意。 (五)鼓勵人們對公共藝術像演員般地互動,而不僅是充當在旁觀賞的觀眾。 25.

(38) 我國教育部(2004)指出校園公共藝術的設置,絕非僅是單純藝術品的植入, 而是要發揮應有的教育功能,開發潛能與校園空間環境與社區機能結合,並與課 程發展相輔相成。 M. Malcolm於2000年在《藝術‧空間‧城市》一書中曾提出賦權 (empowerment)的觀念,進一步說明公共藝術民眾參與中的民主意涵,也就是所 謂的決策者與使用者之間的合作關係(簡逸珊譯,2000)。 陳惠婷(2002)研究美國紐約市校園公共藝術作品,發現公共藝術作品帶來 互動,大幅改變校園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深刻幫助學童心靈成長,成就公共藝 術的核心價值。. 政 治 大 J. Yom(2007)研究芝加哥Millennium公園之公共藝術,認為成功之公共藝 立. ‧ 國. 學. 術充分展現:住民動態化參與公共空間改造的合作成果。. 新竹市文化局在《竹影城跡─新竹市公共藝術示範(實驗)「計畫實錄」》. ‧. (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6)一書中明確地將公共藝術的功能分列如下:. y. Nat. io. sit. (一)表現當地文化特色. er. 公共藝術之最大功能在於展現所處區域的文化特質,藉此凝聚居民共識,激. n. a. l C 發鄉土情懷,達成文化傳承之任務。. hengchi. i n U. v. (二)塑造都市之場所感與認同感. 所有的公共藝術都具有強化場所感的功能,它使原本無意義的空間(space)轉 化成為有意義的場所(place),進一步提供觀察者不同層次的心靈經驗,去感受、 了解、關心所處的環境。 (三)提升環境品質 公共藝術由於它的型態多樣化,因此引發的情趣必然不同,有些作品是嚴肅 而發人深省的,有些則是幽默讓人會心一笑,因此表現的方式不拘抽象、或是寫 實的、具象的。 26.

(39) (四)協助推動都市更新 公共藝術改善都市生活品質的同時,往往可以使中產階級願意留在市中心, 增加了都市的活力,緩和都市郊區化的危機。換言之,都市更新結合了公共藝術, 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甚至增加都市的觀光收益。 (五)從藝術家觀點詮釋藝術與環境之關係 公共藝術的設置,引發共同參與的概念,藝術家參與環境規劃設計,企圖從 藝術的觀點詮釋藝術與環境的關係,並與其他相關參與者共同達成藝術生活化的 理念。 (六)增加藝術品之影響力. 立. 政 治 大. 以往藝術創作品被視為殿堂藝術,購票觀賞才有機會參與藝術生活,公共藝. ‧ 國. 學. 術之概念提升藝術作品之影響力,使藝術作品更具機能性。. ‧. (七)提供藝術家發展空間. sit. y. Nat. 公共藝術設置受到重視,藝術家不僅爭取到參與規劃的機會,得到公部門創. 的比例將增加,藝術家得到更多作品發表的機會。 a. er. io. 作經費的補助,而私部門投資公共藝術品的意願也會相對提高,設置公共藝術品. n. iv l C n U h (八)促成社區組織關心環境 e n g c h i. 公共藝術的民眾參與,往往可以引發當地的社會活動文化建設,相關作品的 說明會、公聽會,或是如作品的解說活動等社會教育活動,都以當地居民為主要 的參與對象;居民容易經由這些活動而熟識,甚至組成社團等自發性組織來推廣 其他社區事務,進而帶動地區的活力、提升整體都市的生活品質。 (九)提升市民美學素養,衍生教育機會 公共藝術位於都市或社區之中,民眾能容易地親近它。透過藝術的薰陶,提 高民眾對藝術的興趣,進而增進民眾的美學素養,同時研發教育之機能。.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Each student might start from a somewhat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and experience the encounters with works of art and ideas in a different way... Postmodern

a) Describe the changing trend of daily patronage of different types of public transport modes in Hong Kong from 2000 to 2015.. b) Discuss the possible reasons leading to

Provide all public sector schools with Wi-Fi coverage to enhance learning through the use of mobile computing devices, in preparation for the launch of the fourth IT in

• Tactics: the art of organizing an army, and using weapons or military units in combination against the enemy in military encounters.. • Operational art: a component of military

Provide all public sector schools with Wi-Fi coverage to enhance learning through the use of mobile computing devices, in preparation for the launch of the fourth IT i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Reston, Virginia: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The foundations of aesthetics, art and art

 Allows individuals free choice to decide what levels of health care they would prefer (e.g. opening more private beds in public hospitals; the idea of having choice of doctor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5) A guide to safe practice in art & design.. (1990) Artists handbook 2 health & safety: ma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