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6章中共外交政策與兩岸關係.pdf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6章中共外交政策與兩岸關係.pdf"

Copied!
4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一本書就像一面鏡子,

我們必須有足夠的內省能力,

才能在書中觀照自我。

(2)

第6章 中共外交政策與

台海兩岸關係

(3)

一、冷戰與中共外交政策

(一)倒向蘇聯

課本99-100頁 • 締約國遭受侵略,另一國得給予軍事或其 他援助

1950年2月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蘇聯讓利 五年內貸款中共三億美元 中共讓利 承認外蒙古獨立

(4)

毛澤東與史達林三次會談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中旬,毛澤東訪問莫斯科, 與史達林展開了三次會談。然而蘇聯官方冷漠以 待,史達林數次拒絕接見毛澤東,毛澤東被迫待在 蘇聯住所長達20餘日,形同軟禁,讓毛澤東大感不 悅。可是中共缺乏盟友與外援,毛澤東也只能忍氣 吞聲。 毛澤東與史達林 毛澤東的蘇聯行,雖然帶 回豐碩成果,但他對蘇聯 官方、史達林甚為不滿。

(5)

「中蘇友好萬歲」的海報(圖6-1)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圖6-2)

周恩來正在簽署條約,後排左為史 達林,右為毛澤東

(6)

1953年7月,簽署停戰協議 美蘇共管、南北分治開戰前(1945-1950) 美軍、南韓輕敵,北韓席捲第一階段(1950年6-9月) 美軍仁川登陸,絕地反攻 第二階段(1950年9-10月) 中共參戰,戰局陷入僵局第三階段(1950年10月)

一、冷戰與中共外交政策

(一)倒向蘇聯

抗美援朝(1950~1953)

課本100-101頁

(7)

戰後兩韓美蘇共管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原屬於殖民地的 朝鮮半島獲得解放。但二戰末期演變為美、蘇競爭 下,朝鮮半島地處蘇聯邊境,成為美、蘇角力的熱 點,聯合國協調以北緯38度為界,北方劃由蘇聯管 理,美國則管理南方,是為南、北韓分治的源頭。 金日成(左)、李承晚(右) 美國在南韓扶植右派的 李承晚政權,而蘇聯則 是支持極左的金日成

(8)

韓戰形勢圖(圖6-3)

(9)

北韓差點統一朝鮮半島

韓戰初期(1950年6-9月),南韓軍隊過於輕敵,導致 北韓軍隊一週內勢如破竹地殲滅數十萬南韓軍,連 美軍也抵擋不了北韓攻勢,節節敗退至朝鮮半島最 南端的釜山市,差點全面撤退。但北韓擴張過快, 後勤補給不及、美軍火速從本土調來精銳部隊、仁 川登陸成功,戰爭走向又瞬間逆轉。 整軍南下的北韓軍隊 南韓與美國完 全沒意料 到,蘇聯、中共暗中給 予強大軍火, 其實戰力 遠優於南韓軍隊

(10)

仁川登陸扭轉戰局

韓戰初期,南韓、美軍屢戰屢敗,差點丟了朝鮮半 島。此時總指揮官麥克阿瑟,決定奇襲鄰近首爾的 海港城市仁川,占領北韓人民軍後方,切斷他們的 補給線。北韓沒料到美軍會奇襲後方,仁川、漢城 (今首爾)淪陷後,攻守逆轉,北韓不僅精銳兵力遭 到殲滅,甚至差點撤退至中國東北。 美軍成功登陸仁川 仁川登陸成功,美軍移 駐大量軍隊、物資,馬 上站穩漢城

(11)

為何要取名「人民志願軍」?

中共軍隊的正式名稱為人民解放軍,但中共深恐 派軍支援北韓,引起歐美各國制裁,所以將派遣 軍稱為人民志願軍,掩飾中共官方介入的事實。 中共總計在韓戰投入200萬大軍,混入大量前國民 黨軍隊,帶有整肅前朝軍閥、雜牌部隊的目的。 死於韓戰的毛澤東長子──毛岸英 毛岸英違反夜中不能炊飯的軍規,在 凌晨烤蘋果皮當早餐時,被美軍機鎖 定目標,慘遭炸死。毛澤東非常寵愛 毛岸英,對他的死感到悲痛欲絕。

(12)

抗美援朝

中國企業家捐獻支持韓戰(圖6-4)

抗美援朝(圖6-5)

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 江,加入韓戰。

(13)

抗美援朝

(14)

《朝鮮停戰協定》

杜魯門不滿麥克阿瑟亟欲統一兩韓,乃於1951年10 月宣布撤換麥克阿瑟,韓戰也演變為兩韓對峙。直 到1953年7月,兩韓終於簽署《朝鮮停戰協定》: • 恢復北緯38度為分界線,兩側劃為非軍事區。 • 簽署後兩韓12小時內停止敵對行為,72小時內撤 出非軍事區。 • 戰俘分批遣返,或交由中立國遣返委員會處理 麥克阿瑟 麥克阿瑟眼見中國人民志願軍勢如破 竹,曾向美國總統杜魯門要求使用核 彈炸中國,杜魯門對此甚感不悅

(15)

簽署停戰協定

聯合國部隊代表克拉克(Mark W. Clark)簽署停戰協

(16)

不歸橋

《朝鮮停戰協定》簽署後,兩韓也同時進行交換戰 俘,換俘地點位於邊界的一座木橋,戰俘在踏上木 橋前,可以選擇是否要繼續待在敵國,但若是踏出 第一步,就無法回頭,因此那座橋又被稱為「不歸 橋」。 不歸橋 不歸橋今日已改建為水 泥橋,但依然人煙罕至

(17)

韓戰改寫臺海關係

中共建國之初,美國是期盼 與中共維持國交,並企圖拉 攏中共加入反蘇陣營,或至 少讓中共成為共產國家中的 親民主派。直到中共參加韓 戰、宣布一邊倒政策,美國 終於拋棄對中共的幻想,重 回1949年前援助中華民國政 府的舊政策。中共可能沒想 到,出兵韓戰反而穩定臺灣 局勢。 蔣中正 韓戰使美國回心轉意, 重新援助由蔣中正領導 的中華民國政府

(18)

向蘇聯

「一邊倒」

國際

影響力提高

• 中共得史達林信任 • 蘇聯決定援助中共 軍事現代化 經濟建設 中共在亞洲的地 位不容忽視

一、冷戰與中共外交政策

(一)倒向蘇聯

課本第101頁 日內瓦會議,中 共派代表與會

(19)

中蘇友好合作

1950年代上海機械廠的產業工人正在聽蘇聯專家說明 (圖6-7)

(20)
(21)

一、冷戰與中共外交政策

(二)中共的和平與戰爭

1955年,於亞非會議(萬隆會議)上提出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 向世界輸出、支持共產革命。 2. 文化大革命爆發後,宣稱要向世界 「輸出革命成果」,導致與其他國 家關係緊張。

平等互利 互不侵犯 和平共處 互不干涉內政 互相尊重領土主權 課本第102頁

(22)

萬隆會議

在美蘇兩大陣營對峙之時,由印度總統尼赫魯發 起,集合亞洲、非洲的第三世界國家及日本等30 國,於1955年4月間,在印尼萬隆召開第一次亞非會 議(英語:Asian-African Conference),商討亞非國 家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並共同抵制美、蘇殖民主 義、新殖民主義。 萬隆會議與會國

(23)

1955年萬隆會議(圖6-8)

會 議 上 有 國 家 質 疑 共 產 主 義 , 懷 疑 中 共 企 圖 「 顛 覆 」 鄰 國 , 周 恩 來 則 提 出 和 平 共 處 五 項 原 則 , 強 調 各 國 互 相 尊 重 領 土 主 權 。

(24)

• 中共抨擊修正主義、社會帝國主義 • 蘇聯抨擊中共是冒牌馬克思主義

二、中共與蘇、美關係的演變

(一)北京與莫斯科

課本第103頁 • 1953年,史達林去世 • 赫魯雪夫繼任,嚴厲批判史達林

起源

• 毛澤東認為會影響共產集團信心 • 中、蘇官方媒體互相抨擊

爭執

分裂

(25)

赫魯雪夫 赫魯雪夫解凍政策,引起蘇聯基本 教義派不滿,於1964年遭到軟禁

赫魯雪夫與「解凍政策」

史達林主政期間(1922-1953),為鞏固個人獨裁,因 而血腥屠殺異議分子、軍官高層、黨國元老總計超 過70萬人,史稱史達林大清洗。而史達林又同時採 取激進土地改革、農業集體化運動,先是屠殺數百 萬地主、富農,後來集體化政策又造成大饑荒,餓 死數百萬人。然而礙於史達林個人威嚴,黨政高 層、文化界敢怒不敢言。直到赫魯雪夫上臺,主導 重新評價史達林,被稱作是「解凍政策」。

(26)

什麼是「修正主義」?

在政治學的分類上,修正主義派被劃為中間偏左 派,有別於極左派,拒絕遵循馬克思主義教條,不 從事激烈土地改革、計畫經濟、階級鬥爭、一黨專 政,而是融入右派改革作風,以溫和手段重新分配 土地、資本,並且規劃民主制度、組織政黨。但對 於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而言,這些都是離經叛道。 打倒美帝!打倒蘇修! 此為中共宣傳打倒修正主 義的宣傳畫

(27)

1959年中共國慶十周年, 赫魯雪夫應邀來訪,中 蘇仍維持表面友誼。

赫魯雪夫應邀至中國訪問(圖6-9)

(28)

二、中共與蘇、美關係的演變

(一)北京與莫斯科

課本103-104頁 • 1969年3月,東北烏蘇里江的珍寶島 • 因珍寶島主權問題,中、蘇開火 數十人傷亡

中、蘇爭執演變為軍事衝突

• 中蘇維持邦交,但撤回大使、邊境駐軍, 關係冷凍 • 毛澤東欲挑戰蘇聯在共產世界的領導權 使中國脫離蘇聯掌控、自立門戶 珍寶島 事件

(29)

珍寶島位置圖(圖6-10)

珍 寶 島 位 於 中 俄 界 河 的 烏 蘇 里 江 之 上 , 使 得 兩 方 都 宣 稱 擁 有 該 島 主權。

(30)

珍寶島事件(圖6-11)

蘇聯動用坦克威嚇中國軍民,雙方爆發衝突。蘇聯 甚至揚言要以核彈進行報復,中共一度開展「挖深 洞、廣積糧」的全國戰備運動,戰爭瀕臨爆發

(31)

二、中共與蘇、美關係的演變

(一)北京與莫斯科

課本104-105頁 蘇聯解體,中俄仍維持密切關係、軍事交流 恢復友好關係 關係緊張 • 1980年代初,中蘇恢復協商 • 1985年,戈巴契夫上臺 蘇聯從阿富汗和蒙古撤軍 減輕中共邊境軍事壓力 • 1989年,戈巴契夫訪問北京

(32)

1989年戈巴契夫訪問北京

(圖6-12)

(33)

二、中共與蘇、美關係的演變

(二)北京與華盛頓

課本105頁 尼克森宣布將於1972年訪問中國 中國對蘇一邊倒政策 珍寶島事件爆發,中蘇關係生變 1971年,美國安全顧問季辛吉祕密訪問北京 尼克森訪中,發表中美聯合公報 中美關係正常化

(34)

季辛吉祕密訪問中共

1971 年 7 月 , 美 國 國 務 卿 季 辛 吉 (Henry Alfred Kissinger, 1923-)從巴基斯坦到達北京,並表明美國「 不支持兩個中國,不支持一中一臺,不支持臺獨」的 立場,保證將協助對抗蘇聯,提供蘇聯的軍事情報。 同年10月,季辛吉二度祕密訪問,目的為討論尼克森 訪問中國的細節。 季辛吉訪問北京 季辛吉(左)第二次前往北 京,與毛澤東(右)、周恩 來(中)商討隔年美國總統 尼克森訪華事宜

(35)
(36)

尼克森訪問中國(圖6-14)

1972年2月,周恩來宴請尼克森,尼克森用餐時入境隨 俗地使用了筷子,但似乎不太順手

(37)

二、中共與蘇、美關係的演變

(二)北京與華盛頓

1. 三大公報──《上海公報》 課本105頁 • 中、美關係應正常化,符合國家利益 • 中共重申:臺灣問題為中國內政 • 美國回應:和平解決臺灣問題

1972年2月,尼克森訪華,發表《上海公報》

(38)

• 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 • 《中(華民國)美共同防禦條約》廢止 • 中共施壓美國停止對臺軍售 • 中共國家主席華國鋒&美國總統卡特 • 美國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 • 1979年元旦起,中共、美國建交

1978年12月,中共、美國發表《建交聯合公報》

1979年元旦,中共、美國建交

二、中共與蘇、美關係的演變

(二)北京與華盛頓

2.三大公報──《建交聯合公報》 課本106頁

(39)

建交聯合公報

在公報內容中,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 一 的合法 政府 , 且「認 知」中 華人民 共和國 主張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 立場。在上述前提之下,美國人民與臺灣人民保持 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關係,在臺灣成立美國在 臺協會(俗稱AIT,屬於民間非營利組織) AIT 圖章

(40)

二、中共與蘇、美關係的演變

(二)北京與華盛頓

3. 三大公報──《八一七公報》 • 美國維繫「聯中制蘇」戰略 • 美 國 承 諾 試 圖 逐 漸 減 少 對 臺 銷 售 武 器 經過一段時間後,獲最終解決 1982年8月17日,中共、美國發表《八一七公報》 課本106-107頁

(41)

八一七公報

1979年中美建交時,有關對臺軍售問題未達共識而擱 置,一直到1981年與雷根政府達成協議,發表《中美 就解決美國向臺出售武器問題的公告》(俗稱《八一 七公報》)。強調美國不打算長期出售武器給臺灣, 性能和數量將不超過中美建交後供應的水準,並逐步 減少對臺軍售,經一段時間後作最後的解決。 F-16戰鬥機 雖 然 美 國 發 表 《 八 一 七 公 報》,但卻在1992年宣布售 予臺灣150架F-16戰鬥機, 至今仍未中斷對臺軍售

(42)
(43)

二十世紀某史家撰文考證:唐高祖李淵起兵之初,曾 向突厥借兵並且稱臣,才得以迅速進入長安,建立政 權。這位史家指稱李淵「初雖從之,終將反之」。後 來,有人認為這位史家描述的情節,頗有影射「時 事」的意味。這裡所謂的「時事」,最可能是指那一 個歷史事件? (A)中國接受了日本政府提出的《二十一條》 (B)「九一八事變」發生時南京政府的態度 (C)中共1949年建國之後宣布對蘇聯一面倒 (D)1949年在臺灣的國民政府接受美國保護

實戰演練—93年指考

43

(44)

一位美國總統將出訪非邦交國時,表示:這是一

趟哲學發現之旅,充滿危險與不確定性,有如歷

史上的那趟發現之旅。故特稱此行為「馬可.波

羅2號」。

這位總統是:

(A)訪問埃及的羅斯福總統 (B)訪問臺灣的艾森豪總統 (C)訪問中國的尼克森總統 (D)訪問緬甸的歐巴馬總統

實戰演練—106年指考

4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美國人心目中最偉大的總統之一,就是 帶領國家度過南北戰爭難關的總統,你

最新的權威性的美國市調公司─鮑爾市場研究公司 J.D.Power. 1)

北韓,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家。我們熟悉的是它的過去,陌生的是它

(一) 蚊帳大使凱瑟琳今年已經 14 歲,除了忙於學業,她仍然堅持與瘧疾長期抗戰,幫助

亞洲棒球錦標賽冠軍戰於本月 20 日在台中洲際棒球場開打,由中華隊對上亞錦賽 常勝軍日本隊。儘管日本隊首局先馳得點,中華隊在第 2 局又以一記滿貫砲立即追 回三分。最終比賽以

亞洲棒球錦標賽冠軍戰於本月 20 日在台中洲際棒球場開打,由中華隊對上亞錦賽 常勝軍日本隊。儘管日本隊首局先馳得點,中華隊在第 2 局又以一記滿貫砲立即追 回三分。最終比賽以

5 戰後香港 問題與證據表 二戰後香港所面對的問題 利弊分析表 戰後偷渡潮與抵壘政策對香 6 當代香港 概念圖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