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Overseas R&D Center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The View of Host Country’s Location Advantages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Overseas R&D Center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The View of Host Country’s Location Advantages"

Copied!
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海外研發中心與創新績效:以地主國區位優勢之觀點

Overseas R&D Center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he View of Host Country’s Location Advantages

張元杰 李亭林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國立高雄大學亞太工商管理學系副教授 yucchang@mx.nthu.edu.tw linda_lee@nuk.edu.tw 簡文強 秦子閔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博士生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生 martin@iii.org.tw g9673506@oz.nthu.edu.tw

摘要

在多國籍企業漸漸到開發中國家佈局研發的趨勢下,台灣也成為多國籍企業研發國際化的重鎮。然 而,目前研究較少探討開發中國家的地主國區位優勢對於多國籍企業研發活動的影響。因此本研究以區 位優勢之觀點,探討我國區位優勢對多國籍企業在台研發中心創新績效之影響。經文獻探討歸納出四大 地主國區位優勢:政府補助、充裕與優質人力、產業群聚與完善學研機構,進而建立區位優勢-創新績效 架構。根據經濟部國外研發中心資料庫及訪談,收集 38 家國外研發中心 2003-2008 年的資料,以系統動 態(System Dynamics)模型模擬我國區位優勢對於國外研發中心創新績效之影響,本研究發現:(1)我國區 位優勢如政府補助、人才充裕、學研機構完備、與產業聚落皆對海外研發中心之研發績效有正向的影響; (2)政府補助金額的增加,會提升在台研發中心的新產品開發數與營收,並進一步帶動在台研發投資的良 性循環。最後,對未來之政策發展給予建議。 關鍵詞:區位優勢、多國籍企業、研發國際化、創新績效

第一章、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隨著產品生命週期越來越短,美國 A.D. Little 顧問公司 2007 年研究顯示:「在過去五十年間, 產品生命週期已減短為原來的 1/4。」此外在顧客 需求越趨於複雜與市場上競爭越趨激烈的情況 下,將新產品迅速移轉海外生產與銷售,就成為十 分重要的經營策略。 但如果研發與製造分隔兩地,將十分不利於技 術移轉,以及後續製程技術的創新與改善,因此企 業紛紛以在海外設置研發據點的方式,以縮短新產 品上市的時間(Langeraket, 1997),並移轉母公司技 術,以提供海外市場的技術服務。 另一方面,由於製造部門大規模外移,已開發 國家將加速轉趨向創新研發領域的發展,雖然研發 功能一般多留存在多國籍企業總部,但因高素質研 發資源的稀少性,使得企業以在全球各地廣設研發 據點的方式,網羅優秀人才及取得先進知識,提升 整體公司的研發競爭力。因此綜合上述兩現象,可 以清楚了解研發活動與全球生產的密切結合及優 秀研發人才等因素,促成了在海外設置研發據點的 迫切性。

此外,藉由 Patel and Pavitt (1999)的調查,也 顯示出在海外設立研發據點之迫切性。Patel & Pavitt 曾針對 359 家在美國取得專利的跨國營運企 業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外國研究據點在創新成果產 出所佔比例有不斷升高的趨勢,也發現人口數較少 國家的企業(例如荷蘭、比利時、瑞士等),更為 依賴海外研發資源,其海外研究據點之研發創新活 動較母國研究單位更為旺盛。 我國在這一波趨勢下,由於具有大量優秀工程 師人才,及在資訊與半導體等領域已形成具有國際

(2)

競爭力的產業規模,因此吸引許多多國籍企業紛紛 來台投資。根據 WEF2 0 0 8 - 2 0 0 9 年 全 球 競 爭 力 評 比,台灣產業聚落發展指標連續四年領先全 球與發明專利排名第一,顯示出我國產業群聚的優 勢;而「經濟學人資訊社」2007 年公布的全球資 訊科技產業競爭力指數報告中,台灣排名第六,領 先香港的第二十一及中國的第四十九,此傲人成績 除了來自於產業聚落因素外,亦包含優秀當地人才 與學研機構完善,前者在 WEF2 0 0 8 - 2 0 0 9 評 比 中 , 相 關 資 料 如 高等教育在學率位居第九與科 學 家 與 工 程 師 易 取 得 性 排 名 第 八 ; 而 後 者 在 WEF2 0 0 8 - 2 0 0 9 評 比 中 , 相 關 資 料 如 產 學 合 作 比 例 在 全 世 界 排 名 第 十 與 研 究 機 構 品 質 排 名 第 二 十 一 。 此外,為使我國研發競爭力更進一步提升,我 國於 2002 年推動「國外研發中心計畫」。該項計畫 對於延攬海外科技人才、促進研發投資、提昇我國 科學與產業技術等方面,預期可產生具體的效益。 2003 年 8 月英特爾宣佈在台灣設立「英特爾創新 研發中心」,英特爾執行長貝瑞特(G.R. Barrett)強 調,台灣過去十多年的努力,已經在資訊與通訊產 業建立了堅強技術基礎與全球競爭力,這是英特爾 選擇台灣為設置研發中心的原因。 綜合上述,顯示出台灣的投資環境優勢具有: 產業基礎雄厚、人力素質高、學研機構完善、政府 政策的支持,且由英特爾案例中,我們可以清楚明 瞭台灣所具備之優勢,對於多國籍企業來我國設立 研發中心之影響,例如英特爾在成立「英特爾創新 研發中心」前,英特爾曾在台灣設立的「亞太應用 技術支援中心」,主要針對市場客戶需求提供技術 服務,是屬於一種市場型的研究中心,而今基於我 國所具備之產業與人才優勢,將其研發中心轉型為 科技研發型中心。由於目前學術界較少人探討影響 我國投資環境之優勢對於外商在台研發中心之影 響,因此本研究將彌補這個缺口,以期建構出更完 整的研究。 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是在探討我國之優勢對於多國籍 企業在台灣設立研發中心之績效影響,詳細說明如 下所示: (一) 應用系統動態學之系統思考觀念與系統中各 因子之因果關係,探討我國區位優勢對於研 發中心創新績效之影響。 (二) 我國區位優勢對於海外研發中而言,何者重 要性最高。 1.3 研究流程 本研究將從經由文獻探討及訪談暸解海外研 發中心運作架構,並透過訪談與資料分析,提出本 研究的研究發現及建議。本研究包含章節加以說明 如下:第一章為緒論,在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中,闡述多國籍企業研發國際化的趨勢,及台灣所 具備之優勢對於多國籍企業來我國設立研發中心 之影響,其他各節則說明研究目的與研究流程等。 第二章為文獻探討,第一節先探討整體多國籍 企業研發國際化的趨勢與在地國對母國的誘因,第 二節探討我國有何誘因吸引多國籍企業來台設立 研發中心,第三節將議題回饋來談多國籍企業在台 灣設立研發中心,對於研發中心本身績效之影響。 第三章為介紹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本研 究係採用系統動態學的觀點,來探討我國區位優勢 如何影響海外研發中心之績效。此外第三章也根據 第二章的理論基礎,對於本研究欲探討的問題進行 系統建模,並說明其中的相關因果關係與函數;第 四章說明本研究所建構系統動態模型之驗證與未 來我國政府政策走向之模擬。最後第五章為結論與 建議,即利用所得之結果是否有回答到其研究問 題,此外,更進一步針對政府未來如何制定政策, 以吸引更多之多國籍企業來我國設立研發中心。

第二章、文獻探討

2.1 研發國際化趨勢與動機 在許多文獻都可以發現,研發全球化已成為一 趨勢,例如OECD(1997)、Patel and Pavitt(1999)、 Guellec and van Pottelsberghe de la Potterie(2001)、 Kaufmann and Todtling(2001)。傳統上,企業研發 是以母國為中心,但是自1980年代以來,企業研發 國際化逐漸蔚為趨勢(Paoliz and Guerciui, 1997; Patel and Pavitt, 1999;Guellec et al., 2001),在此 趨勢下,為使企業更有效率之運作,跨國企業逐漸 將其海外研發單位整合於全球研發網絡中,以尋求 最佳的研發資源配置,從而使各研發實驗室相互依

(3)

賴、相互滲透(Chiesa, 1996;Gerybadze and Reger, 1999;Serapio and Dalton, 1999)。

Kuemmerle(1997)認為當愈來愈多潛在相關知 識源在全球各地興起之際,公司應該廣設據點,以 便取得新知識,因此公司應該建立研發網路,此 外,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企業也會以建立研發中 心的方式,以獲得當地具有優勢的技術與優秀人 才。Kumar (1996)在研究影響海外研發活動區位變 數的過程中發現,地主國的市場規模、技術、資源 及能力,皆深深地影響海外研發活動,Hegde and Hicks (2008)也指出市場規模會影響美國跨國企業 對於當地的投入程度。

Kuemmerle(1999b) 提 出 Home-base exploiting R&D (HBE)說明跨國企業在海外設立研發機構來 調整「以母國為基礎的技術」以符合海外市場需 求;及Home-base augmenting(HBA)說明跨國企業 為了獲取「國外研發創新能力或資源」,而在海外 所設立研發機構。另一方面,由於企業海外市場佔 企業營收比重越來越高,故為了更符合當地需求, 設立了發展中心以調整其產品。

整體而言,Christian Le Bas and Parimal Patel (2007)指出地主國的市場特質與所擁有的知識,對 於跨國企業設立研發中心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市場 與技術因素外,人力素質亦為企業進行研發國際化 的動機之一。Anand and Kogut (1997)指出造成企業 向外移動的原因是為了尋找競爭資源,例如人力素 質能為企業創造更多的競爭優勢;資源不僅是有形 的如土地、能源及原料等,更重要的是知識或是人 力素質,故對於在海外從事 R&D 工作的企業,較 要求地主國必須提供可協助和增加其競爭優勢的 要素能力。 此外,政策亦會影響企業研發國際化的行 為 。 Dunning(1988)的 研 究 指 出 許 多 藥商 的 國 外 R&D 投 資 , 乃 因 地 主 國 政 府 的 規 定 所 致 ; Taggart(1991)也指出,政府獎勵因素為跨國企業海 外研發動機之一,例如台灣政府於 1960 年引進國 外製藥技術,以進口替代政策獎勵外資在台設廠。 2.2 地主國區位優勢 地主國的競爭位置會影響多國籍企業全球競 爭位置的程度(Birkinshaw and Hood, 2000),因

此地主國的區位優是會影響地主國市場對多國企 業的的策略重要性。在此部分,將探討多國籍企業 在區位選擇上,通常會考量以下的因素: 1.產業群聚效果 跨國企業在設置國外的研發中心時,會考量地 主國是否存在產業相對優勢,因為如所投資的地主 國有產業聚落,則會有研發外溢效果。Birkinshaw and Hood(2000)認為子公司角色的分類上,必須 考慮當地產業群聚的影響力,Zander(1999)研究 也指出,MNCs 可藉由子公司所在之地主國的科 技資源,使企業學習累積更強之科技能力。Fors and Zejan(1996) 研 究 瑞 典 跨 國 企 業 海 外 R&D 區 位 選 擇,發現地主國的產業相對優勢是重要決定因素。 我國產業上中下游體系完整,在全世界分工體 系中有明確之角色,許多產業在全球舉足輕重,由 2007 年數據來看,台灣排名全球前三大產品(不 含海外生產)共計有36項,根據張元杰(2009)等人 對於國家政策評估之結果,顯示出半導體相關跨國 企業來台設立研發據點的主要原因為我國半導體 產業聚落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 2.地主國人才優勢 在對外投資上,多國籍企業均有當地人才素質 的考量。Nachum(2000)研究多國籍企業在區位選擇 時,指出區位比較優勢的概念,已從注重製造上有 形要素的豐富性,轉變成包含文化、人力資本及當 地機構架構等無形資產。Kumar(2001)針對美、日 跨國企業海外研發據點選擇進行研究,指出豐沛的 研發人力能有效地吸引跨國企業,Westney(1990) 也發現地主國產業研發的人力越充沛,其外資企業 的研發密度越高。 就台灣而言,由於我國高等 教育普及,加上國內產業科技發展迅速,長期培育 了優異工程人才,成為吸引跨國企業來台設立研發 中心重要因素之一。 3.政府政策優惠措施 研發是高投入、高風險的經濟活動,企業進行 研發行為通常仰賴資金、人力與設備的投入,其成 敗關鍵因素中,研發環境的良莠佔有相當程度的影 響。若地主國能維持良好的研發環境,例如國內智 慧財產權的保障及租稅減免等優惠措施,應可提供 吸引跨國企業在國內設立研發據點的誘因。柯惠友

(4)

(2002)彙整政府研發補助對於廠商研發經費之影 響相關研究,也發現政府借由經費補助等方式鼓勵 廠商進行研究發展活動的政策,對於廠商績效合生 產力的提升多有正面的效果。 就台灣而言,我國政府為了解決國內研發人才 不足、研發資金投入不足、科學與產業技術關聯度 低及積極吸收國際研發資源之問題,於2002年推動 「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國際創新研發基 地計畫」,期望透過國外企業在台從是前瞻型與躍 進型研發活動,以彌補台灣已發展型與漸進型創新 的不足。根據經濟部技術處的統計,自「國際創新 研發基地計畫」於2002年5月31日推動以來,截至 目前,已有29家跨國企業在台設立38個研發中心, 主要集中在我國已有相當實力的資訊、通訊和半導 體領域;三者合計總數在25家以上。 4.學研機構完備 地主國學術與研究機構在研發國際化動機 中,也扮演重要角色。一些學者指出有些國家環境 知識外溢程度高,包括大學、國家研究單位、創新 的競爭者等機構間知識的流動,這些外部性促使該 國家或地區因為具有豐富的支援產業與企業,而具 相當的吸引力(Dunning,1977; Hymer,1976 ; Kogut and Chang, 1991; Florida, 1997;Nachum, 2000)。 Aniel(2004)也指出,許多研發單位資源皆來自外部 單位,例如當地大學與研究機構。 就台灣而言,我國自1973成立工研院以來,不 斷推動台灣產業發展所需之技術,例如半導體的 CMOS製程即為一例,此外還有中科院、資策會等 研究機構致力推動台灣產業之發展。而政府為促使 產業政策發展,亦制定相關政策工具以建構產業創 新體系,例如科技專案、產學研之研究組織、研發 園區、租稅獎勵、創投體系、產業聚落等等。 2.3 海外研發中心的創新績效 就公司層面的績效評估上,可分為兩大類:財 務績效構面與非財務績效構面。而單就研發中心的 活動而言,海外研發中心的研發活動多為開發新產 品與技術支援。  開發新產品:由於開發新產品為海外研發活 動的任務之一,因此企業進行海外研發活動 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儘可能的在創新活動的過 程中發掘出可獲得的技術與知識,並將其利 用在輔助新產品開發中(Hedlund and Dag, 1990; Hood and Young, 1982; Ronstadt, 1978; Kuemmerle, 1997)。  技術支援:研發活動的目的還包括了提供技 術上的服務以支援企業中其他的功能性機 構,例如生產製造與市場行銷部門,例如藉 製程的改良以達到降低生產成本與提高產品 品質。

Brown and Sevenson(1998)認為,研發活動 本身就是一個系統,可分成五個階段-投入、程序 系統、產出、接收系統、結果。可用結果與產出部 分來衡量研發中心之績效。

第三章、研究方法

系統動態學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Jay W. Forrester 等人於1956年所提出,Forrester認為整個 世界是循環且互為因果的動態系統,其中目前的狀 態會因為存在的決策而導致某些行動的產生,行動 將引起狀態的改變,再回來影響新的決策,形成一 因果循環的系統,這樣的循環因時間變遷而產生錯 縱影響的結果。 而本研究目的是在探討我國之優勢如何影響 多國籍企業在台灣設立研發中心,又這些優勢如何 影響外商在台研發中心之績效,在這過程中牽涉決 策、行動、狀態等改變,因此本研究希望利用系統 動態學,以了解在時間推移過程中系統的改變。因 此以下針對系統動態學的定義、理論基礎、信念與 特性、及基本元件之相關文獻逐一的探討與闡述。 3.1 系統動態學 3.1.1 系統動態學定義與理論基礎 Forrester(1961)指出系統動態學是研究企業內 部系統,並建構模式來改善組織結構及引導策略的 制定,系統動態學可藉由口語的描述、經驗、實地 的觀察、及其它任何可用的資料,展開數學模式, 藉由電腦模擬,顯示組織、企業系統結構、政策、 時間滯延等因素是如何影響組織的成長和穩定 (Forrester, 1961);不僅如此,系統動態學也能用以 處理社會 /國家層面的經濟問題(Coyle, 1979)。 Wolstenholme(1990)認為系統動態學是藉由對於問 題的描述與運作流程間的因果關係,以建立量化模

(5)

型,並利用模擬來進行組織結構及功能的設計;而 Senge (1990)對於系統動態學之定義類似於前述之 學者,他認為系統動態學是提供決策者解決內部與 外在動態複雜問題的工具。 綜合上述,本研究認為系統動態學一管理科學 的研究方法,不但可分析企業內外部隨時間延伸的 複雜問題環境,更可以藉由模型建構以模擬管理上 的各種政策,以評估對於企業的績效之影響,並可 提供企業未來改善建議及政策切入點。藉由定義我 們可以清楚知道系統動態學具有分析環境、政策等 內外在變數的應用,有效解決一般計量模式無法探 討隨時間變化的複雜性,由系統動態學就建構出的 系統包含以下元素: 1. 特定的目的 2. 由兩個以上之元素所組成 3. 各元素有一定的約束關係,並可自我調整 4. 與外在環境有相互作用 5. 具有自我修正的作用 早期Forrester將系統動態學的概念用以工程與 管理之間的關連性問題,之後,系統動態學廣泛運 用於其他研究領域,隨著廣泛的運用與時間的演 進,系統動態學現今發展基礎主要是基於下列五種 理論: (一)系統設計的概念 建構一個系統結構,應先建立目標,並確認變 數間關係,其次決定內部控制的基礎,檢查遞移狀 態與穩定狀態的交互作用,然後建立系統模式,並 藉由模式規劃設計的功能,尋求設計上可能錯誤及 忽略之處。 (二)資訊回饋控制理論 如果系統所依存在的環境有所變化而導致了 決策的改變,將使系統產生新的行動,進而改變系 統與環境的關係,並影響系統未來的決策,這樣的 過程稱為情報回饋系統。 (三)決策理論 政策是組織為達至目標而用以執行活動的原 因、規則或有關的說明,決策則是根據政策明定的 原則,參酌實際情況而產生行動的決定;因政策會 影響決策,而決策產生行動,因此可以透由政策的 制定來掌握系統的行為。 (四)模擬 藉由電腦的功能,系統動態的模式可在極短的 時間內被摸擬及分析。決策者可從模擬的過程中, 分析管理政策對系統的影響,更能觀察到一個複雜 系統諸多變數交互影響的行為,而協助決策者研擬 及分析相關決策。 (五)電腦 電腦的發展,提高資料處理的效率,並提升資 料處理的準確性。由於電腦運算具有速度與正確 性,使得利用模擬方法分析系統行為的模式得以達 成,更讓模擬方法廣泛地應用在科學、工程、及企 業的資料分析。 3.1.2 系統動態學的特色 多位學者指出,系統動態學的研究方法有別於 其他社會學科之研究方法,所具備之特色如下所 示: (一) 擅長處理週期性問題:系統動態學可針對總 體經濟環境經常出現的現象進行分析及模 擬,例如市場景氣循環及通貨膨脹等議題, 並透過所產生的結果,解釋問題發生的原因。 (二) 擅長處理長期性問題:系統動態模式可透過 較長的模擬時間來觀察系統行為的變化。 (三) 在數據缺乏的情況下依然可以進行研究:由 於系統動態模型以因果回饋環路作為基礎, 在多重迴圈的情況下,使得系統行為在模式 上對於多數之變數較不敏感,只要在寬容度 內,系統行為依然能顯示出相同的型態。 (四) 擅長處理高階、非線性、具時間變化的問題: 系統動態學藉由電腦的模擬,可大量處理所 要分析的資料,有助於應用於處理高階與非 線性方程式、及隨時間變化的複雜性問題。 (五) 可針對特定條件進行模擬:系統動態模型不 僅可進行動態的模擬以外,亦可在不同的結 構狀態、政策介入要求及參數等特定之條件 下,進行模式模擬作業,以對未來趨勢進行 預測。 系統動力學最大的優點是消除了實驗風險,決 策者不會因政策失敗而使成本增加,所以決策者較 易測試各種政策,亦即能不斷重新檢驗隱含每一流 程環節的假設。而這檢驗隱含假設能避免過度跳躍

(6)

的推理或類比(王思峰,1994)。韓釗(2002)也 指出,這些概念因可透過電腦運算以模擬真實世界 的行為特質,以期找出如何撥動槓桿點的訣竅,從 而減少試誤成本,以免除不必要的投資浪費。 3.1.3 模型建構的基本概念 系統動態學方法是將真實世界的系統作為對 象來研究。系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若干組 成部份所結合而成,系統本身又可以是它所隸屬的 一個更大系統的組成部份;因此,一個特定的系統 不可能包羅萬象,需要定義出一個邊界。 在定義好的系統範圍裡,為了模擬真實世界中 的現象,系統動態學創造了存量(stock)與流量(flow) 這兩個基本單元,以顯示事物的數量在動態的過程 中如何增加或減少,因此所有動態系統模型都必須 以這兩個概念為發展基礎,才能真正模擬實際的系 統行為(韓釗,2002)。此外,存量與流量建構在 因果關連與回饋環路下,亦即需先有因果關連與反 饋迴路,才藉由存量及流量兩基本單元建構出來, 以下將針對因果關聯、反饋迴路、及基本單元等概 念分別說明。 (一)因果關聯 系統動態學核心基礎為研究事物之因果關聯 性,利用變數間的因果關係,來說明複雜的社會及 企業管理的問題,並將其簡化以系統的模式呈現, 因此事物間關係包含「若-則」、「愈-愈」、或 「因為-所以」。這種關係是系統動態學模型的基 礎,作用為:(1)確定系統的邊界,即系統中包含 的主要變量;(2)說明變量中的因果關係與作用方 向;(3)說明系統的基本結構,即主要的反饋迴圈。 變數間因果關聯性一般以箭頭符號表示,稱之 為因果鍊(見圖3-01),這樣的連接並無任何計量的 意義,只說明變數間之因果關係為正性或負性,如 果變數間呈現正比(同方向)的動態關係時,以「+」 正號表示;反之,若兩者間呈現反比(反方向)的 動態關係時,以「-」負號表示。

耕耘

+

收穫

圖 3-01 耕耘與收穫的因果關係 (二)反饋迴路 反饋環路是由兩個以上具有因果關聯性的變 數連結而成,當一系列的因果鍊結成封閉的環路稱 為反饋迴路,亦即將系統的輸出信息反送到系統的 輸入端,然後再與輸入信息疊加,進而影響系統再 輸出的過程。,反饋迴路分為正反饋迴路與負反饋 迴路,前者是指一個因素的值之增減,在經過反饋 後會使下一個週期的值呈現相同方向之變動(見圖 3-02),反之,反饋後會使下一週期的值呈相反方 向變動時,稱之為負反饋迴路(見圖3-03)。理論上, 正反饋迴路是一增長性發散的過程,在此過程中, 行動的每一個結果都會放大並產生更大的行動,稱 為「滾雪球」效應,然而在實際的系統中,正向回 饋過程都是在有限的數值內發生,因為增長所需的 能量會將枯竭,最後導致系統的崩潰;反之,負性 回饋為一個動態的收斂過程,具有產生自我規律變 動的效果,因此狀態將朝著某種邊界或是某個目標 不斷前進,並不斷縮小差距及達到穩定的狀態。 存款 +利息 + 工作績效 壓力 -圖 3-02,正反饋迴路 攝食量 +體重 -疲倦 休息 + -圖 3-03 負反饋迴路 (三)基本單元 1. 存量與流量:系統動力學將迴饋環路看成連 續地流體般的過程,同時把這些流分成兩大 類:「實體流(physical network)」及「資 訊流(information network)」。不管在實體 流或資訊流中均含有兩類主要變量,即存量 與流量。Stock代表存量(或水位),是一個 累積過程的結果;Flow代表流量(或流率), 是單位時間內改變量的大小。 2. 流圖與線引:系統動力學將存量與流量的關 係描述形成流圖(Flow diagram),而流圖需 加入線引才能形成一迴饋環路。線引是將各 實體流或資訊流彼此相互連繫的元件。

(7)

3. 輔助變數與常數:輔助變數是用來簡化存量 或外生變數的影響和流量間的關係。常數只 是代表某些固定值,而且不受系統的影響。 3.1.4 模型建構步驟 系統動態學研究的目的,係為管理系統的有效 設計提供一項計量性的基礎,因此運用系統動態學 方法於企業系統的設計或研究時,應依循下述基本 步驟進行(謝長宏,1987): 1. 訂定目標:目標正確與所需解決問題清楚, 如此才能使動態系統針對目標及所需解決問 題進行發展設計,此步驟是整個動態系統發 展或功之基本要件。 2. 系統現況說明:描述對問題有影響之因素, 同時解釋因素間相互關係。 3. 數學模式:將文字或口語陳述轉換為數學模 式,以清楚地表示出動態系統之目標及各因 素間之相互關係。 4. 模擬:利用第三步驟所發展出之數學模式, 以摸擬真實系統之運作情況。此種對真實系 統之模擬,有二個好處,一是成本較在真正 系統上進行實驗之成本為低,另一則是模擬 之實驗狀況是可控制且為已知的,故由模擬 可對未來之可能發展清況,有更多之瞭解。 5. 闡釋:針對模擬出來之結果,加以解釋。結 果是否恰如所預期?若不是,則原因何在?藉 由此種對模擬結果加以解釋之步驟,我們可 以發現系統之一些缺陷,例如是否在第二步 驟之情勢說明有了差錯?是否在第三步驟數 學轉換時有了問題? 6. 系統修正:依據闡釋結果,對系統之結構及 政策加以修訂或重新設計,使其更能呈現真 實系統以獲取更佳的結果。 7. 重覆實驗:重覆前述各步驟之覆核、修訂與 實驗,使系統績效得以改善。 Sterman(2000)認為建模的過程是極具原創 性的,每一個人都有其不同的建模風格與方式,但 成功建模者均遵循相同的成功程序,Sterman 強調 上述程序並非線性之步驟程序,而是一個反覆不斷 修正的過程,任何步驟所產生的新想法都可能影響 到其他步驟,形成新的假說與模式。 1. 界定問題疆界:找出關注問題與主要變數, 決定可表現主要變數行為結構之時間單位。 2. 形成動態假說:對於主要問題行為以迴饋結 構影響行為之內生觀點形成假說,並建立「因 果迴饋圖」。 3. 建立系統動力學模式:建立模式以檢驗假說 之正確性,是否可表現出問題特定之結構與 決策法則。 4. 反覆測試模式:不斷測試模式,檢視其敏感 性與真實性,以求出信度與效度最佳之模式。 5. 進行政策設計與評估:利用模式檢測真實世 界中可能進行之決策,並進提供決策者制訂 決策之依據。 3.1.5 小結 學術界常探討地主國優勢對於多國籍企業之 影響,其中大多是關注國外投資環境如何吸引台商 設廠,較少探討影響我國投資環境之優勢對於多國 籍企業之影響,尤其是對研發中心的影響;而學術 界大多使用個案的方式來探討,然而這影響牽涉決 策、行動、狀態的改變,個案研究難以完整呈現此 動態的過程,因此本研究是用系統動態學來探討, 可以釐清因果關係,將影響過程做更完整之描述。 3.2 研發中心系統模型 3.2.1 系統模型架構 系統動態學的基本概念中提到:一系統需定義 出其疆界,因此在建構模型架構時,需針對真實系 統中的影響因子做出適當的取捨,考慮對系統結構 真正有影響的關鍵因子,而忽略對系統行為較無影 響的因子。本研究研究對象鎖定在外商在台研發中 心,只探討台灣四大區位優勢,並不考慮匯率、利 率、GDP、失業率等總體經濟指標,因此在本研究 系統動態模型中未考慮總體經濟環境因素。 經由相關文獻的檢視,可以發現台灣的四大優 勢:人才、產業聚落、學研機構、政策補助,本研 究以這四大優勢為前提,建構這四大優勢與研發中 心關係之模型(見圖3-04),探討這些優勢如何增加 外商在台研發中心的營收與母公司之研發能力。研 發中心也願意再參與我國政府之計畫。

(8)

圖 3-04 架構圖 3.2.2 資料收集 由於系統動態學所建構出的模型,須是可衡量 構面,所以需要數據來進行模擬,因此在系統模擬 所需要的資料方面,是以經濟部國外研發中心資料 庫為主,爾後針對所缺乏資料,以訪談公司高階經 理的方式進行收集。 在以經濟部國外研發中心資料庫方面,38 家 國外研發中心平均擁有的研發人員數為 63 人,其 他相關統計資訊如表 3-01 與 3-02 所示。 表 3-01 研發中心國籍與家數統計 總部 家數 總部 家數 美國企業 21 新加坡企業 2 日本企業 6 義大利企業 2 德國企業 3 英國企業 1 荷蘭企業 2 瑞典企業 1 表 3-02 研發中心成立時間與家數統計 成立時間 家數 成立時間 家數 2002 5 2006 1 2003 8 2007 5 2004 9 2008 4 2005 6 在訪談方面,由於外商研發中心的資料多屬於 機密性質,然而由於系統模擬所需,所以以開放性 問題詢問微軟與杜邦的高階經理,一方面收集所需 的資料,另一方面確認模型的建構是否符合現實。

第四章、模型建構、驗證、模擬與政策分析

本章在說明本研究系統模型的建構、所建構系 統動態模型之驗證與未來我國政府政策走向之模 擬。第一節說明模型建構;第二節說明模型之驗證 情形,以增強模型之可信度;第三節為基本模擬, 在缺乏基礎資料的情況下,以合理之假設模擬來觀 察系統之趨勢;第四節為政策模擬,根據文獻的回 顧,利用模型與可能的未來我國政府政策走向進行 模擬,並觀察分析其可能結果。 4.1 模型建構 4.1.1 模型因果迴圈分析 本研究以外商在台研發中心為研究主軸,分 別就第二章所提的我國四大優勢來建立因果迴 圈,以觀察其優勢對研發中心運作有何影響。研發 中心運作模式分為內部研發與外部研發,首先在內 部研發方面,我國政府為鼓勵多國籍企業來台設立 研發中心,因此有「國外研發中心計畫」,所以外 商在台研發中心擁有此計畫經費後,可以招聘我國 之優秀人才,加上母公司派遣之研發人員,一起從 事研發活動,進而增加外商在台研發中心的營收。 台灣政府 補助 在 台 研 發 中 心 內部研發 外部研發 研發成果 產值 公 司 學 術 機 構 研 究 機 構 自行 聘雇 海外 支援 外商在台研發中心

台灣總體經濟環境

(9)

在台研發 中心經費 台灣政 府補助 在台研發 中心產值 新產品 產學研 合作 + + + + + + + 研發人 才聘雇 圖 4-01 因果迴圈 外部研發方面,由於外商在台研發中心有台灣 政府補助,加上我國產學研優勢,例如我國電子資 訊產業價值鏈完整;我國已設立超過150所大學院 校,能提供產業發展所需之人才;工研院、中科院、 中經院等研究機構,為我國先導技術之開發先驅, 因此外商在台研發中心會分配一比例與我國產學 研進行合作,在合作研究中能達到產品的創新與改 良,進而增加外商在台研發中心的營收。 4.1.2 模型相關因子說明 本研究自文獻彙整我國四大區位優勢與創新 績效之衡量指標(見表 4-01): 表 4-01 我國區位優勢與創新績效之衡量指標 構面 衡量指標 政府政策優惠措 施 智慧財產權的保障 專利權制度之健全 租稅減免 政府研發補助 地主國人才優勢 豐沛的研發人力 人才素質 具有相關領域人才 低人力成本 產業群聚效果 合作研究 地主國技術群聚與研發的水準 擁有特殊的研發技術 學研機構完備 合作研究 知識的交流 創新績效 技術服務的提供 新產品的開發 專利權 出版物 流程改善 事實/知識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本研究模型從研發總經費出發,研發總經費來 源自我國政府補助經費與研發中心產品銷售所得 的一比例。在經費方面,外商在台研發中心會事先 規劃好經費的分配,例如多少比例用在人事費、合 作研究費、租金費、設備費等,由於本研究從內外 部研發觀點發展模型,所以著重在研發中心人事費 與合作研究費;就內部研發而言,外商在台研發中 心編列好人事費,就會決定該年度聘請的新進人員 數,就外部研發而言,外商在台研發中心編列好合 作研究費,再依據公司策略發展,來決定與產學研 合作要佔合作經費多少比例。 概言之,本研究模型是從金流出發,再推導研 發中心產品數以衡量外商在台研發中心的績效,本 研究考量表 4-01 有些是概念性指標,但在系統動 態學中須用可衡量性指標,因此在我國四大區位優 勢及創新績效衡量指標上,本研究自文獻彙整我國 四大區位優勢與創新績效之衡量指標,本研究為自 表 4-01 各選一指標來衡量,詳細說明如下所示: (一)政府政策優惠措施 為了增加台灣的競爭力,經濟部於 2002 年擬 定「國外研發中心計畫」以推動國外企業在台設立 創新研發中心,執行目標為 2006 年前,至少鼓勵 30 個多國籍企業在台設立區域研發中心,該項計 畫對於延攬海外科技人才、促進研發投資、提昇我 國科學與產業技術之關聯及促使我國與全球創新 研發資源接軌,可產出具體效益。「國外研發中心 計畫」是我國政府主要對於外商在台研發中心的計 畫,計畫是以補助外商在台研發中心的研究計畫, 因此本研究以「我國政府補助計畫金額」來衡量。 (二) 地主國人才優勢 要自行研發需要優秀的研發人才,而優秀的研 發人才來源有:自行聘雇與總部支援,以自行聘雇 而言,研發中心的人才多由在台子公司支援,新聘 雇人員佔少數,離職率也低,而這些研發中心的研 發人員對於外商在台研發中心產品的開發有所貢 獻,由於表 4-01 所列的人才素質與相關領域等概 念較為抽象,但系統動態學要從可衡量的指標出 發,所以本研究是以豐沛人力來衡量,因此此部分 會以「研發聘雇人數」作為衡量變項。 此外因為 本研究是從金流開始推導,因此會由「研發中心人 事費」與「每位研發人員年薪」以推導所需的「研 發聘雇人數」。

(10)

(三)產業群聚效果 研發中心可合作對象包含公司、學校、及研究 機構,就公司合作方面,通常是結合數家獨立公司 在產品設計、產品生產、產品行銷以及行銷通路的 資源,使企業能集中資源以發展其核心的能力或獲 得所缺乏的資源。呂鴻德教授在企業策略聯盟Q& A(1996:31-32)一書中,提到合作的優點可分為 三個方面:研究發展、製造管理,及行銷。研究發 展方面可以降低R&D的投資風險、得到新科技發 展的最新動向報導、獲得新科技及新科技所衍生的 新產品、及改善公司現有的產品,Kaminsky and Simchi-Levi(2000)等引用Lewis說法,也提出與 適當公司建立夥伴關係可以幫助現有產品的加值。 由於與公司合作是概念性指標,但在系統動態 學中難以衡量概念化,所以本研究在產業群聚效果 這部分會以「與公司合作經費」作為衡量變項,由 於本研究是從金流開始推導,因此會由「合作研究 費」與「與公司合作佔經費比例」以推導所需的「與 公司合作經費」。 (四)學研機構完備 研發中心可合作對象包含公司、學校、及研究 機構,就產研合作而言,林清和(1994)指出產學主 要合作對象以學校教師為主,利用學校現有設備和 充沛的研究人才,讓學術的基礎研究與企業的應用 研究結合,發揮更大的經濟效力,其最大的目的是 讓學校理論與企業單位的需求能有更密切的配 合,並提昇其技術水準。此外藉由產研與產學合 作,公司運用其研究開發人才,且研發設備儀器可 相互支援,以節省龐大的經費。 由於與公司合作是概念性指標,但在系統動態 學中難以衡量概念化 所以本研究在這部分會以 「與研究機構合作經費」與「與大學合作經費」作 為衡量變項,由於本研究是從金流開始推導,因此 會由「合作研究費」、「與研究機構合作佔經費比 例」、「與大學合作佔經費比例」以推導所需的「與 研究機構合作經費」與「與大學合作經費」。 (五)創新績效 研發本身是由一連串活動組成,且研發本身也 鑲嵌在組織內,因此許多學者以系統的觀點來作為 衡量研發績效的模式。Brown & Sevenson (1998)即

認為,研發活動本身就是一個系統,可分成五個階 段-投入、程序系統、產出、接收系統、結果。研 發系統的投入也就是要完成研發活動所需要的人 力、資金、設備等,程序系統其實就是研發的主體, 是將研發的投入轉換成具體的產出,包括專利、產 品、程序、出版品、事實、知識,而接受系統則是 運用研發產出者單位,如行銷、製造、工程、事業 規劃等部門,最後透過接受系統的運用而產生對組 織有價值結果,如組織的成本降低、銷售量增加、 產品改善、資本支出減少等。由於外商在台研發中 心型態多屬於產品開發,不屬於探索性的研發中 心,因此本研究以產出中的「新產品」作為測量變 數,這新產品包括內部自行開發與外部合作開發。 新產品可能是完全新的發明或創新,或是現有 產品線的修改;而公司現有產品銷售至新的市場, 亦可視為新產品(Keegan,1995)。還有一項在國際行 銷裡的特有定義,即該公司將已在國內銷售的產品 行銷至其他國外市場。則對國外市場而言,是屬於 新產品,但以國內市場角度觀之,則不屬於新產品 (吳景勝,2001)。本研究所採取的新產品概念,是 指研發中心自行開發的發明或創新,或是針對現有 產品線的修改。 此外,新產品可能來自於內部研發或外部研 發,在內部研發方面,不論是海外總部支援或研發 中心現有及新聘雇的研發人員,皆對於外商在台研 發中心產品的開發有所貢獻,因此本研究以「自行 開發產品數」作為衡量變項,然而非全研發中心人 數皆支援自有產品的開發,因此自行開發產品數會 加入「自行開發比例」變項,與「研發中心總人數」 和「平均每人開發產品數」相乘來做推導。 而在外部研發方面,外商在台研發中心與產學 研合作中,非全部合作數中都能成功開發出產品, 或是其中的合作目的非開發產品,而是技術開發或 技術支援,而開發產品的合作對於外商在台研發中 心產品的開發有所貢獻,因此本研究以「合作研究 新產品數」作為衡量變項;因為並非所有合作皆能 產生出新產品,因此合作研究新產品數會以「合作 件數」和「商品化比例」相乘來做推導;此外,如 前述所提,本研究模型是從金流開始推導,因此會 藉由「與公司、研究機構、大學合作經費」和「平

(11)

均每一件所花費的經費」相除以推導合作件數。 最後,自行開發新產品與合作研究中產出的新 產品,使外商在台研發中心能銷售其成功開發的新 產品,增加了外商在台研發中心的營收,因此在此 部分本研究以「新產品營收」作為衡量變項。 4.1.3模型因子間的函數 (一)積量函數說明 整個模型詳細結構請參閱附錄一,模型主要是 由兩個積量所組成,一為「研發總經費」,另一為 「研發中心總人數」,以下說明其數學方程式。 首先觀察的是模型中第一個積量「研發總經 費」(見圖4-02所示),「研發總經費」的研發經費 受到「台灣政府補助金額」、「產值」與「研發經 費比例」所影響;其研發支出會分給人事費、合作 費、租金費、設備等費用,本研究因從內外部研發 觀點發展模型,所以著重在「研發中心人事費」與 「合作研究費」。由於模擬是由2003年開始,所以 研發總經費初始值為2003年研發總經費(=28)。 研 發 總 經 費 合 作 研 究 費 研 發 中 心 人 事 費 產 值 台 灣 政 府 補 助 金 額 研 發 經 費 比 例 研 發 經 費 研 發 支 出 圖 4-02 研發總經費結構圖 其數學模式如下: 研發總經費=研發經費-研發支出 初始值= 83.43(百萬新台幣) (式4-1) 研發經費=台灣政府補助金額(Time)+產值*研發經 費比例 (式4-2) 研發支出=28 (式 4-3) 再者觀察模型中第二個積量「研發中心總人 數」(見圖 4-03 所示),研發中心總人數的增加受到 「聘僱研發人數」與「海外支援人數」所影響,初 始值為 2003 年的人數。人員流出方面,經由採訪 得知研發中心人員流動率低,人員流動多為研發中 心與子公司人員的轉調,真正離職的甚少,本研究 認為離開研發中心的人員,不論是否轉任子公司, 皆計入研發中心人員的流出,此比例約占研發中心 總人數的 10%(16*10%=1.6,取 2)。 聘僱研發人數 海外支援人數 研發中心總 人數 人員流入 人員流出 圖 4-03 研發中心總人數結構圖 其數學模式如下: 研發中心總人數=人員流入-人員流出 初始值=16 (式4-4) 人員流入=聘僱研發人數+海外支援人數 (式4-5) 人員流出=2 (式 4-6) (二)常數設定說明 本研究的模型所含的常數分別有「研發經費比 例」、「海外支援人數」、「年薪/人」「平均每 一件所花的經費」、「平均每人開發產品數」、「自 行開發比例」等變項,因為2003至2008年的值相 近,因此前五個變項是根據實際數值而設定,最後 一個變項:自行開發比例因無實際統計資料,是根 據訪談結果而假定的。 (三)圖形函數說明 首先,本研究的是集資料為 2003 至 2008 年, 在此六年間,符合本研究需求的外商在台研發中心 申請政府補助的研發計畫分別為 8 件、9 件、6 件、 1 件、5 件、4 件,可以看出前期申請家數數較多, 而 2006 與 2007 年申請的時間多為年底,因此導致 2007 年補助金額大幅減緩,直到 2008 年才緩升; 加上研發中心計畫執行期間多為 3 至 5 年,很多研 發中心可能尚未執行完畢,所以不可能申請新的計 畫補助。另一方面,藉由採訪得知,我國政府每年 編列科技預算時,是每年 10%的成長,因此在 2009 至 2013 的模擬假設中,假設每年政府補助金額都 較前一年年成長 10%。

(12)

圖 4-04 台灣政府補助金額圖函數 再者,在合作占研發中心總經費比例方面,6 年的比例約在 20%至 25%間,只有在 2008 年比例 較高原因是因 N 公司將總研發經費的 90%皆投入 合作研究中,其餘年度皆未大幅度改變,所以 2009 至 2013 的模擬假設中,皆假設與 2008 年相同。 圖 4-05 合作占研發中心總經費比例圖函數 第三,在與大學合作占合作經費比例方面,由 於研發中心與大學合作類型包括產品開發或技術 研究,在比例上的變動是依研發中心策略,較無規 則變化,因此 2009 至 2013 的模擬假設中,皆假設 與 2008 年相同。 圖 4-06 與大學合作占經費比例圖函數 第四,在與研究機構合作占合作經費比例方 面,由於與研究機構合作多屬於全新產品或技術之 開發,因此比例變的增加表示研發中心越往這趨勢 邁進;而 2008 年此比例增加幅度如此大的原因來 自於許多研發中心在完成三期計畫後,因為更了解 台灣產業環境,因此在後期申請計畫的經費運用方 向,是趨往全新產品或技術之開發,加上 M 在台 研發中心的加入,M 在台設立研發中心主要目的 為技術開發,因此非常重視與研究機構的合作,也 投入許多經費在與研究機構的合作上,而其他家公 司的經費投入也能看出外商在台研發中心越趨於 重視與研究機構的合作,因此 2009 至 2013 的模擬 假設中,皆假設與 2008 年相同。 圖 4-07 與研究機構合作占經費比例圖函數 第五,在與公司合作占合作經費比例方面,經 採訪得知與公司合作類型多屬於現有產品之改 善,早期的研發中心計畫多為此類型,然而隨著研 發中心趨向全新產品或技術開發,因此與公司合作 占合作經費比例逐年趨緩,下降的趨勢在 2008 年 最為明顯,主要原因也是來自許多研發中心在完成 三年計畫後,因為更了解台灣產業環境,因此在後 期申請計畫的經費運用方向,是趨往全新產品或技 術之開發,加上 M 研發中心對於與研究機構合作 的重視,M 研發中心與公司合作的比例甚少,因 此使得與公司合作占合作經費比例在 2008 年大幅 降低,而由其他家研發中心也能看出外商在台研發 中心越趨低與公司合作的經費投入,因此 2009 至 2013 的模擬假設中,皆假設與 2008 年相同。 圖 4-08 與公司合作占經費比例圖函數 第六,在合作件數中商品化比例方面,我們可 以發現 6 年間商品化比例都很高,如前所述,外商 在台研發中心有全新產品或技術開發的趨勢,這樣

(13)

的趨勢在 2008 年大幅減緩商品化的比例,但商品 化的程度還是相當高,因此 2009 至 2013 的模擬假 設中,皆假設與 2008 年相同。 圖 4-09 商品化比例圖函數 第七,在平均每一件產品產生的價值方面,商 品化比例的減緩可能減少產生的價值,進而降低平 均每一件產品產生的價值,所以在 2008 年所產生 的價值才會較前幾年來得少,但總產生的效益對於 外商在台研發中心而言依舊相當可觀,因此 2009 至 2013 的模擬假設中,皆假設與 2008 年相同。 圖 4-10 平均每一件產品產生的價值圖函數 最後,在人事費占研發中心總經費比例方面, 藉由採訪得知外商在台研發中心人員流動率低,因 此新聘雇的人不多,使得研發中心總人數維持在一 範圍間,由於外商在台研發中心有全新產品或技術 開發趨勢,所以在 2008 年研發人員有增加之趨 勢,而在 2009 至 2013 的模擬假設中,本研究皆假 設與 2008 年相同。 圖 4-11 人事占研發中心總經費比例圖函數 4.2 模型驗證 系統動態模型所重視的是長時間之變化趨 勢,並不特別在意單一變數之數值,因此其參數及 模型驗證不要求嚴謹之統計檢定,但系統動態模型 依然有其方法評估其可信度。由於本研究所探討主 題從未有研究使用過系統動態學,加上研究對象成 立時間不長,所以在資料取得上有所限制,然而就 所探討主題而言,模型結構相當重要,因此以「參 數值確認測試」、「單位一致性測試」、「參數值確認 測試」三種方式進行驗證,以增加其模型可信度。 4.2.1 參數值確認測試 在此部分本研究將會檢視模型結構及變項與 現實系統的比對,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分析我國 區位優勢對於海外研發中心績效之影響,為達此一 研究目的,模型的結構與變項需反映實際的結構與 影響參數,亦即模型的結構及影響變項與真實的環 境要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檢定模型的表面效度, 及模型的結構及變項能與之相互對應。 在整體結構上,根據訪談多國籍企業來台灣設 立研發中心主要原因為我國政府的支持,如有我國 政府的支持,多國籍企業總部會對於我國投資環境 具有信心,因此願意讓在台子公司在台灣設立研發 中心,除此之外,我國產業聚落效果、學研機構眾 多且完備、及人才優勢等因素也是多國籍企業在台 設立研發中心考量的因素,且被訪談者也表示這些 我國所具有的優勢,皆會影響外商在台研發中心的 績效;此外,根據訪談多國籍企業來台設立研發中 心並不會考慮匯率、利率、GDP、失業率等總體經 濟指標,所以在本研究系統動態模型中並未考慮總 體經濟環境因素。因此在形成本研究系統架構與模 型上,並無太大的不同。 模型是現實世界的簡化而非現實世界,所以本 研究模型所包含的變項非所有影響外商在台研發 中心績效之因素,但本研究提供了重要影響因素的 變項:台灣政府補助、產學研合作、豐沛之人力, 在模型中都能找到相對應的變項。綜合上述,本研 究模型結構與現行外商在台研發中心運作結構相 似,也包含了影響其運作績效之重要衡量變項,在 模型中均可以找到相對應的模擬變項,因此在此表 面效度的檢驗標準尚無太大的問題。

(14)

4.2.2 單位一致性測試測試 在建模與模擬的過程中,單位並未出現不相符 的情況,因此本研究模型的單位一致性並無問題。 4.2.3 極端值測試 本研究所建構模型之目的在於分析我國區位 優勢對於海外研發中心績效之影響,對可能處理對 策進行模擬,期望能於事前預先瞭解策施行對系統 運作之影響,所觀察是整體系統之行為。雖然缺乏 實際之歷史資料進行行為重現檢驗,仍可於建構模 型的過程中對模型結構隨時予以檢驗,並對模型行 為進行極端值的測試,觀察模擬結果是否穩定。極 端值測試是代入不同變數的極端值,看模型有無異 常反應,本研究測試所有圖形變數的極大值與極小 值,發現極端值並不會影響模型行為趨勢。 圖 4-12 極端值測試-1 圖 4-13 極端值測試-2 圖 4-14 極端值測試-3 圖 4-15 極端值測試-4 4.3 基本模擬 本研究是探討我國區位優勢對於外商在台研 發中心績效之影響,由於過去並未有完整之歷史資 料可作為基本模擬之參考,故本研究之基本模擬係 以合乎現實之初始值設定為前提,加以進行模擬。 模型之基本模擬時間以年為單位,總計模擬五年, 基本模擬之結果如圖4-16與圖4-18所示。 圖 4-16 基本模擬圖之一 模擬結果可以發現自 2003 到 2006 年間,我國 政府補助與外商在台研發中心的研發經費與產值 並未呈現相同的趨勢;我國政府補助在 2003 年至 2006 年較多的原因在於前期申請家數數較多,而 自 2007 年我國政府補助金額下降原因為申請計畫 的外商在台研發中心減少,才使得我國政府補助總 金額減緩,並不是因我國政府降低補助金額所致。 而我國政府補助金額的趨勢之所以未與研發 經費與產值呈現一致性,是因研發中心從準備到實 際運作與銷售產品需要時間,因此我國政府補助對 於外商在台研發中心績效有了遞延效果,我國政府 的補助對於研發中心績效依然有一定程度之影響。

(15)

圖 4-17 基本模擬圖之二 在外部研發方面,模擬結果可以發現「與研究 機構合作經費」、「與公司合作經費」、「與大學 合作經費」、及「新產品」呈現正向相關,與公司 合作類型多屬於現有產品改善,其中2007-2008年 間需要特別解釋,2008年與公司合作經費會衰退的 原因來自於許多研發中心在完成三年計畫後,因更 了解台灣產業環境,因此在後期申請計畫的經費運 用方向,是趨往全新產品或技術之開發,加上其中 有一家研發中心M,對於與研究機構合作的重視, M研發中心與公司合作的比例甚少,因此使得與公 司合作經費在2008年大幅降低。 此外,與大學和研究機構合作類型多屬於技術 研究,但在 2007 年前廠商多著重現有產品改善, 因此與大學和研究機構合作的比例較少,然而在研 發中心完成三年計畫後,與大學和研究機構合作開 始增加,其中 2008 年由於研發中心 M 的加入,M 研發中心主要目的為技術開發,投入了許多經費在 研究上,因此使得與大學合作經費在 2008 年上升。 圖 4-18 基本模擬圖之三 在內部研發方面,模擬結果可發現「研發中心 總人數」與「新產品」呈現正向相關,研發中心由 於流動率低,所以研發中心總人數維持在一範圍 間,然而隨著研發人員對於外商在台研發中心產品 的開發與產值有所貢獻,所需要的資源也越多,因 此估計未來會多新聘僱研發人員。 4.4 政策模擬 本研究是利用系統動態學來探討我國四大區 位優勢與外商在台研發中心創新績效之關係,因此 在此節,本研究會分別刪除其衡量變項,以探討何 種優勢對於外商在台研發中心最為重要;而後再依 據此結果調整 4.1 節的假設以做模擬。 4.4.1 刪除變數 首先會刪除衡量各區位優勢之衡量變項(見表 4-03),以探討何種優勢對於外商在台研發中心最 為重要,模擬結果顯示出:若外商在台研發中心缺 乏我國政府補助,對於績效影響最大。 表 4-03 各區位優勢刪除變項 區位優勢 刪除的變項 我國政府補助 台灣政府補助 地主國人才優勢 平均每人開發產品數 自行開發新產品數 自行開發比例 產業群聚效果 與公司合作經費 與公司合作占經費比例 學研機構完備 與研究機構合作經費 與研究機構合作占經費比例 與大學合作經費 與大學合作占經費比例 圖 4-19 政策模擬一之結果-1 圖 4-20 政策模擬一之結果-2

(16)

4.4.2 提高政府補助金額 Chang et al.(2005)發現其在台從事的研發活動 主要並非是基礎研究型與突破性的研發,而是偏向 短中期的研發活動,蘇千豪(2006)從實地查訪的過 程中,也指出多數國外研發中心在技術研發屬性 上,屬於「短期創新與原型開發(一年內)」、「中 期應用」、「中期研究(一至二年)」,至於屬於研 發上游的「基礎研究」則沒有廠商投入。而在短中 期的研發中,又多以新產品開發為主,然而這樣的 結果與我國政府政策預定之目標有所落差,因此蘇 千豪(2006)利用德爾非法,針對此問題提供了政府 在補助科目比例的看法,例如降低人員費用、降低 國外專家差旅費、降低研發中心場所租金費用、提 高合作研究等補助比例。 然而本研究系統無法詳細看出我國政府對於 各補助之比例,只能看出政府補助之總額,根據訪 問我國政府每年的科技預算是每年10%的成長,前 一節模擬可以知道我國政府補助對於外商在台研 發中心的重要性,因此在此部分模擬,本研究將此 預算成長比提升至30%,以觀察外商在台研發中心 績效是否有顯著變化。 圖 4-21 政策模擬之變數更改 從 模 擬結 果可 發現如 我國 政府補 助有 所成 長,對於外商在台研發中心績效有其影響,亦即外 商在台研發中心有更多的資源開發新產品。 圖 4-22 政策模擬二之結果-1 圖 4-23 政策模擬二之結果-2 由於模擬會牽涉時間的變化,因此可能在政策 模擬的過程中,外商在台研發中心會受到沒有考慮 到的變數影響,然而由於是著重在我國四大區位優 勢,因此在政策模擬只探討我國四大區位優勢對外 商在台研發中心創新績效之影響。 4.4.3 政策模擬之小結 首先在政策模擬一方面,本研究分別刪除衡量 四大區位優勢的變項,以觀察何者對於外商在台研 發中心績效影響最大,由模擬結果中發現只有少掉 「台灣政府補助」才會使外商在台研發中心績效下 降,沒有產業聚落、人才優勢、學研機構完備的輔 助,是使得外商在台研發中心績效沒有凸出之表 現,為持平的狀態;而在政策模擬二方面,為更加 確認台灣政府補助對於外商在台研發中心績效影 響,因此本研究提高了政府補助比例之假設,結果 顯示出如我國政府補助有所成長,是對於外商在台 研發中心績效有其影響的。 4.5 小結 模型的優點之一是有助於決策者認清問題癥 結,再者可將其視為政策實驗室,透過模型結構或 是參數的調整來觀察不同政策所引發的趨勢變 化,藉此可避免錯誤政策所造成的資源浪費。以本

(17)

研究之模型為例,我國政府補助金額有助於外商在 台研發中心的運作,外商在台研發中心有更多的資 源與我國產學研合作,也更有能力去聘雇新的研發 人員,兩種路徑都能增加外商在台研發中心的新產 品開發數;然而雖然模擬結果顯示出較佳的結果, 意味著美好的未來,但由於在圖形函數上是假設與 2008年數值相同,未來這些比例上都會有所改變, 進而影響了外商在台研發中心的新產品開發數。 而就政策模擬而言,結果顯示出我國政府補助 金額的增加,對於提升外商在台研發中心的績效有 顯著之影響,如未來政府希望提升我國研發環境的 競爭力,可往這方面去做一些政策的規劃與執行。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5.1 結論與政策意涵 在跨國企業研發全球化趨勢下,我國因具有產 業群聚的優勢、優秀當地人才與學校、完善之研究 機構以及政府的政策誘因等區位優勢,吸引許多跨 國企業來台從事研發投資,且其研發活動內涵亦產 生質變。然而,目前學術界較少探討地主國區位優 勢對於跨國企業研發中心創新績效之影響,因此本 研究擬透過對於我國區位優勢之探討,釐清我國區 位優勢如何影響海外研發中心之建立,從而了解我 國區位優勢對於跨國企業在台研發中心創新績效 之影響、我國區位優勢對於海外研發中心之重要性 以及政府補助措施對於提升研發中心績效之幫助。 在探討的過程中牽涉決策、行動、狀態等改 變,因此本研究是應用系統動態學方法之系統思考 觀念,釐清我國區位優勢與外商在台研發中心創新 績效之因果關係,為釐清此因果關係與建構動態模 型,本研究收集來自於經濟部國外研發中心資料庫 及訪談的資料。本研究的研究發現是藉由系統動態 學所模擬出來的結果,較其他研究方法對於外商在 台研發中心的運作與影響外商在台研發中心績效 因素有更清楚地了解,且可藉由假設改變以進行政 策模擬,可進一步觀察出我國優勢分別對在台研發 中心造成的影響。結果有兩個主要發現。 首先,由第四章結果可以看出我國政府補助金 額、學研機構完備、產業聚落等對於外商在台研發 中心所開發的新產品數,有其正向關係。亦即我國 政府補助金額、我國人才素質、學研機構完備、產 業聚落等四大優是都會影響多國籍企業是否要在 台灣設立研發中心,其中政府補助金額與人才優勢 會促使研發中心新增聘雇人數,以從事內部研發; 而我國政府補助、學研機構完備、產業聚落等優 勢,會影響研發中心的合作經費,進而影響外部研 發之產出。第二,根據模擬的結果來看,「我國政 府補助」對於外商在台研發中心的效果最為深遠, 這結果也呼應了訪談結果;根據訪談結果顯示出, 台灣政府的補助象徵台灣對於研發中心的支持,使 母公司有更高之意願在台灣設立研發中心。 總言之,多國籍企業在區位優勢的取得上,隨 著競爭環境越趨於激烈,如果研發據點越遠離市 場,將不利於多國企業吸收新知,因此企業紛紛以 在海外設置研發據點的方式,以縮短新產品上市的 時間,並移轉母公司技術提供海外市場的技術服 務,在海外設立研發據點不但易取得當地資源(例 如研發人員人才與研發能量等),也能結合當地資 源進一步提升績效,就如本研究所探討的對象:外 商在台研發中心,因有我國資源的輔助,使得績效 有顯著的提升。 最後,本研究管理與政策意涵針對模擬結果來 提出,首先由模擬結果可以知道「我國政府補助」 對於外商在台研發中心的效果最為深遠,故我國政 府可思考未來提升補助比例或以其他方式(例如租 稅減免或強化專利保護)強化其政府支持度,再者 從模擬結果中也可以知道「產學研合作」對於外商 在台研發中心的重要性,因此公司及學研機構可思 考未來如何提升自我研發能量,我國政府也能提供 補助措施以茲鼓勵,而公司及學研機構也要思考如 何運用與外商在台研發中心合作機會,以提升研發 能力;最後,「人才優勢」對於外商在台研發中心 也具有一定程度的重要性,故我國政府可思考未來 如何更加提升我國研發人才之層次,例如完整的培 訓計畫或增加大學與產業的連結性。 5.2 後續研究 系統模型為現實世界的縮影,但它不可能完全 符合現實中的系統運作,所以系統動態模型的建構 需不斷的進行測試與自我挑戰,在此過程中,本研 究更加瞭解現實世界的運作,並建構出更能反映現 實世界的系統,而在後續研究上有以下四點建議。

(18)

首先,在資料調查方面,因為本研究所建構之 系統小,所需的資料類型不算多,然而由於調查對 象是外商在台研發中心,資料難以取得,只能藉由 資料庫與訪談尋找,又因為時間與保密性之限制, 並未能訪談全部的外商在台研發中心,如時間及能 力許可,應做一長時間之持續追蹤調查,以使模型 之參數更能符合實際情形。 再者第四章第三節本研究曾說明蘇千豪(2006) 利用德爾非法,針對此問題提供了政府在補助科目 比例的看法,例如降低人員費用、降低國外專家差 旅費、降低研發中心場所租金費用、提高合作研究 等補助比例。然而本研究因模型範圍限制,並未能 針對其建議去進行模擬,但在現實世界中,細項比 例之調整對於研發中心績效應有不同程度之影 響,因此後續研究可將不同的細項納入模型的建 構,例如拆解我國政府補助金額。 第三,因本研究設定之範圍所限,所以未討論 人員流出後的效果,未來研究可針對此方面著手。 最後,本研究的系統因由金流出發,難以考慮負向 效果,只考慮正向效果,對於模型結果會有發散之 效果,亦即乘數效果越大,因此未來研究可加入負 向效果,例如我國研發人才缺乏,形成研發中心與 我國企業有人才競爭之現象,意即我國研發人才素 質優良,但數量不足以供應所需,因此多國籍企業 在台灣設立研發中心時,有些人員就會從我國企業 進行挖角的動作等情形,因此未來研究從人流、技 術流、資訊流等構面來考量負向效果。 參考文獻 1. 林清和(1994),產學合作之特色。技職雙月 刊,第二十三期,頁32-35。 2. 吳景勝(2001),國際行銷一書。台北:前程企 業出版。 3. 「經濟學人資訊社」2007年 全球資訊科技產 業競爭力指數報告。 4. 「世界經濟論壇」2 0 0 8 - 2 0 0 9 年 全 球 競 爭 力 評 比 報 告 。 5. 張元杰、史欽泰、簡文強、蘇千豪(2009),國 家型研發計畫評估與政策管理:以研發國際 化的觀點。管理與系統,第十六卷第一期, 頁25-51。

6. Anand, J. and Kogut, B. (1997)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of Countries: Firm Rivalry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 28, pp.445-465.

7. Birkinshaw, J. and Hood, N. (2000) ‘Characteristics of foreign subsidiaries in industry cluster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first quarter, Vol. 31(1), pp.141-154.

8. Brown, G. and Sevenson, A. (1998) ‘Measuring R&D Productivity’,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Nov-Dec, Vol. 30(5).

9. Chang, Y.-C. and Shin, C.-T. and Wei, Y.-L. (2005) ‘Hooking up the local and innovation system: A study of MNE R&D Centers in Taiwan’, unpublished paper presented at Stanford SPRIE-STPRC workshop: Greater China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 Chiesa, V. (1996) ‘Manag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D’,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Vol. 43(1), pp.7-23.

11. Christian, L.B. and Parimal P. (2007) ‘The determinants of home-base-augmenting and home-base-exploiting technological activities: some new results on multinationals locational strateg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Research, Vol. 164.

12. Coyle, R.G. (1996) ‘System dynamics modeling’, Chapman & Hall Inc.

13. Deepak, H. and Diana, H. (2008) ‘The maturation of global corporate R&D: Evidence from the activity of U.S. foreign subsidiaries’, Research Policy, Vol. 37, pp.390-406.

14. Dunning, J.H. (1988) ‘Multinationals, Technology and Competitiveness’, London: Unwin Hymm.

(19)

results of a survey of foreign-affiliated R&D laboratories in the USA’, Research Policy, Vol. 26(1), pp.85-103.

16. Forrester, J.W. (1961) ‘Industrial Dynamics’,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17. Fors, G. and Zejan, M. (1996) ‘Overseas R&D by multinationals in foreign centers of excellence’, Working paper no. 111, The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 Estocolmo: Stockholm School of Economics.

18. Gerybadze, A. and Reger, G. (1999) ‘Globalization of R&D: Recent Changes in the anagement of Innovation in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Research Policy, Vol. 8(2-3), pp.251-274.

19. Guellec, D. and van Pottelsberghe, B. (2001)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echnology analysed with patent data’, Research Policy, Vol. 30, pp.1253–1266.

20. Hedlund, G. and Dag, R. (1990) ‘Action in heterarchies: New approaches to managing the MNC’, In C. A. Bartlett, Doz, Y. and Hedlund, G. (Eds.), Managing the Global Firm. Orlando, Florida: Harcourt.

21. Hood, W. and Young, S. (1982) ‘FIND Dunning J.H.,”Multinatinals, Technology and Competitiveness’, London, Unwin Hymm, Chap7.

22. Hood, W. and Young, S. and Lal D. (1994) ‘Strategic evolution with Japanese manufacturing plants in Europe: UK evidenc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Vol. 3(2), pp.3-26.

23. Keegan, W.J. (1995) ‘Global Marketing Management’, 5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24. Kogut, B. and Chang, S. J. (1991)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and Japanes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Vol. 73(3),

pp.401-413.

25. Kuemmerle, W. (1999a) ‘The driver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to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Vol. 30(1), pp.1-24.

26. Kuemmerle, W. (1999b) ‘Foreign investment in industrial research in the pharmaceutical and electronics industrial-results from a survey of multinational firms’, Research Policy, Vol. 28(23), pp.179-193.

27. Kumar, N. (2001) ‘Determinants of location of overseas R&D activity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The case of US and Japanese corporations’, Research Policy, Vol. 30, pp.159-174.

28. Nachum, L. (2000) ‘Economic Geography and the Location of TNCs: Financial and Professional Service FDI to the US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 31(3), pp.367-385.

29. OECD (1997a) ‘Facilitating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Co-oper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Seoul Conferenc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Paris.

30. Paoliz, M. and Guercini, S. (1997) ‘R&D internationalisation in the strategic behaviour of the firm’, Steep discussion paper no. 39, Sussex: Science Policy Research Unit, University of Sussex.

31. Pavitt, K. and Patel, P. (1999) ‘Global corporations and 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who dominates whom?’, In: Archibugi, D., Howell, J. and Michie, J. (Eds.), Innovation Policy in a Global Econom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pp.94–119. 32. Ronstadt, R.C. (1978) ‘International R&D: The

Establishment and Evolution of R&D Abroad by Seven U.S. MNC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Spring-Summer, pp.7-74.

(20)

33. Serapio, J. and Donald, H. (1999) ‘Globalization of industrial R&D: an examina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R&D in the United States’, Research Policy, Vol. 28, pp.303-316.

34. Senge, P.M.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Doubleday Press, New York.

35. Taggart, J.M. (1998) ‘Strategy shift in MNC subsidiari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 19, pp.663-681.

36. Westney, E. (1992)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D’, In Kochan T. A. and Useem, M. (eds.), Transform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7. Wolstenholme, E.F. (1990) ‘System Enquiry: A System Dynamics Approach’, Chichester, John Wiley & Sons.

38. Zander, I. (1999) ‘How do you mean “global”?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innovation networks in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Research Policy, Vol. 28, pp.195-213.

附錄一:系統模型

研發總經費 合作研 究費 研發中 心人事 費 聘僱 研發 人數 海外支 援人數 研發中心總 人數 合作件數 產值 人事占 研發中 心總經 費比例 年薪/人 總新產 品數 合作占研 發中心總 經費比例 台灣政 府補助 平均每一 件產品產 生的價值 與大學 合作經 費 與研究機 構合作經 費 與公司合 作經費 與大學合 作占經費 比例 與研究機 構合作占 經費比例 與公司合 作占經費 比例 平均每一 件所花的 經費 商品化 比例 研發經 費比例 研發經費 研發支出 人員流入 人員流出 <Time> <Time> <Time> <Time> <Time> <Time> <Time> <Time> <Time> <Time> 平均每 人開發 產品數 自行開 發新產 品數 合作研 究新產 品數 自行 開發 比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科技教育 設計 模型 製作.

上列兩個範例是屬於連續型資料相同,但是組距不相同,比較看看,統計圖表有

根據內政部統計,97 年底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達 104 萬人,領有手冊之身 心障礙人口占總人口比率 4.5%。其中,慢性精神疾患者(以下簡稱精障者)在所 有身心障礙者

西元 1624 年至西元 1633 年台灣海峽海盜橫行,中國帆船過來台灣的並不 多,同一時間,荷蘭人又因「濱田彌兵衛」事件與在台灣貿易的日本商人發生衝 突,導致在西元

主持人 政府這邊他們想說,是不是在政策上面有什麼樣相對應的調整,會

至於在台灣的學術佛教,基礎相當脆弱,自 1950 年至 1960 年代,在台

作者 李光裕 所在站點 臺大醫院站 設置年份 1998 年 11 月 選拔方式 邀請比件 作品經費 4,999,000 元 作品類型

本研究是以景觀指數進行對 1993 年、2008 年與擴大土地使用三個時期之評 估,其評估結果做比較討論。而目前研究提供研究方法的應用-GIS 與 FRAGSTATS 之使用方法。從 1993 年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