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階段學習環在數學領域之教學應用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三階段學習環在數學領域之教學應用"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三階段學習環在數學領域之教學應用--

以圓周率為例

許育彰

國 立 臺 灣 海 洋 大 學 師 資培 育 中 心

壹、緒論

三 階 段 學 習 環 是 20 世 紀 60 年 代 初 期,由 美 國「 科 學 課 程 改 進 研 究 」(science curriculum improvement study,簡 稱 SCIS) 首 次 開 發 出 來 的 一 種 科 學 教 學 模 式 , 最 初 稱 為 「 探 索 - 發 明 - 發 現 」(Exploration- Invention-Discovery )( Karplus & Their, 1967),後 來 有 一 些 學 者 將 其 稱 為「 探 索 - 概 念 介 紹 - 概 念 應 用 」 (Exploration- Concept Introduction-Concept Application) (Karplus, 1977), 但 是 到了 1980 年 代後 期,Lawson 等 人(Lawson, 1988; Lawson, Abraham, & Renner, 1989)在 建 構 主 義 思 潮 的 影 響 下 , 認 為 概 念 是 要 靠 學 生 自 己 去 建 構 形 成 , 而 不 是 單 方 面 由 教 師 可 以 直 接 介 紹 給 學 生 , 因 而 特 將 此 三 個 階 段 改 稱 為 「 探 索 - 術 語 介 紹 - 概 念 應 用 」 (Exploration-Term Introduction-Concept Application)。此種 說 法 一 經提 出,隨 即受 到 學 界 普 遍 的 認 同 與 採 用 。 許 多 實 徵 研 究 更 具 體 顯 示 , 三 階 段 學 習 環 教 學 模 式 不 僅 能 使 學 生 對 科 學 概 念 有 較 佳 之 理 解 及 記 憶 外 , 而 且 還 能 夠 發 展 學 生 的 科 學 思 維 與 過 程 技 能 , 提 高 其 推 理 能 力 及 參 與 科 學 活 動 的 積 極 性 。(Lawson,

Abraham, & Renner, 1989; Musheno & Lawson, 1999; Gerber, Cavallo, & Marek, 2001; 譚 幫 換、胡 緒,2011)。儘 管 如 此 , 三 階 段 學 習 環 在 自 然 科 學 領 域 以 外 的 教 學 應 用 , 則 仍 屬 少 見 。 本 文 一 方 面 基 於 介 紹 與 推 廣 Lawson 三 階 段 學 習 環 的 教 學 模 式 , 而 另 一 方 面 也 基 於 嘗 試 探 討 該 模 式 在 數 學 領 域 的 教 學 應 用 , 所 以 不 揣 淺 陋 , 特 以 國 小 高 年 級 數 學 「 圓 周 率 」 這 一 單 元 為 例 , 說 明 這 種 移 植 式 之 教 學 應 用 的 可 能 性 。

貳、三階段學習環的內涵

Lawson 等 人 ( Lawson, Abraham, & Renner, 1989)認為,教師在介紹新概念或 新 術 語 之 前 , 讓 學 生 先 用 他 們 自 己 的 步 調 和 既 有 概 念 (preconceptions ) 進 行 探 索 (exploration)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在此 前 提 下 , 他 們 主 張 在 一 般 傳 統 二 階 段 教 學 模式(指「講述告知-應用練習」)的前面, 多 增 加 一 個 「 探 索 」 階 段 , 將 有 助 於 學 生 對 新 概 念 或 新 術 語 的 理 解 與 學 習 , 因 而 提 出 「 探 索 - 術 語 介 紹 - 概 念 應 用 」 三 階 段 的學習環教學模式,如圖 1 所示。玆簡要 介紹 Lawson 三階段學習環的內涵如下:

(2)

圖 1、Lawson 三 階 段 學習 環 教 學 模式

一、探索階段

這 個 階 段 主 要 是 以 學 生 為 中 心 的 探 索 活 動 。 教 師 在 學 生 進 行 探 索 之 前 , 只 是 簡 單 地 賦 予 一 項 任 務 , 抑 或 是 提 出 一 個 問 題 , 然 後 再 鼓 勵 學 生 通 過 自 己 的 探 索 活 動 ( 諸 如 : 觀 察 、 測 量 、 預 測 、 解 釋 、 建 構 模 型 等 ) 來 達 成 任 務 或 是 求 出 問 題 的 答 案 。 學 生 在 探 索 活 動 中 可 能 會 獲 得 一 些 結 果 , 但 也 可 能 一 無 所 獲 , 而 這 些 都 不 是 探 索 階 段 的 主 要 考 量 ; 相 反 的 , 這 個 階 段 最 重 要 的 考 量 則 是 要 儘 量 地 想 辦 法 讓 學 生 獲 得 探 索 的 經 歷 與 體 驗 。

二、術語介紹階段

在 這 一 階 段 , 教 師 發 揮 了 主 導 的 作 用 , 舉 凡 新 概 念 的 說 明 、 術 語 的 介 紹 、 原 理 的 證 明 、 以 及 公 式 的 推 導 等 等 , 主 要 都 由 教 師 來 做 主 導 。 儘 管 這 一 階 段 的 教 學 方 式 與 一 般 傳 統 的 講 述 教 學 有 些 近 似 , 但 是 由 於 此 時 的 學 生 多 了 前 一 階 段 的 探 索 經 驗 ( 諸 如 : 觀 察 、 測 量 、 預 測 、 解 釋 、 建 構 模 型 等 ),因 而 使 得 他 們 在 相 關 概 念 的 學 習 上 , 會 比 一 般 傳 統 的 講 述 教 學 來 得 完 整 且 深 入 。

三、概念應用階段

這 是 再 次 以 學 生 為 中 心 的 概 念 應 用 與 擴 展 階 段 , 是 學 生 將 前 一 階 段 剛 剛 獲 得 的 概 念 應 用 到 新 的 問 題 情 境 , 從 而 實 現 對 新 概 念 的 鞏 固 和 擴 展 的 教 學 階 段 。 此 一 階 段 的 教 學 考 量 , 不 僅 是 為 尚 未 充 份 掌 握 新 概 念 的 學 生 , 提 供 一 些 額 外 的 時 間 來 鞏 固 概 念 , 同 時 也 是 為 已 經 掌 握 新 概 念 的 學 生 , 提 供 一 個 可 以 應 用 與 擴 展 概 念 的 大 好 機 會 。

參、數學教學的應用

一、學習環教學前的準備工作

在 以 Lawson 三階 段 學 習 環教 學 模 式 進 行 「 圓 周 率 」 的 教 學 之 前 , 教 師 應 該 事 先 做 好 以 下 的 準 備 工 作 , 然 後 才 能 從 容 地 展 開 教 學 活 動 。 玆 分 述 如 下 : (一 ) 場 地 佈 置 : 請 學 生 依 據 組 別 , 將 教 室 裡 的 課 桌 椅 重 新 編 排 過 ( 六 張 課 桌 可 以 拼 成 一 張 大 桌 子 ), 裨 便 學 生 操 作 及 探 索 。 (二 ) 任 務 編 組 : 建 議 採 異 質 性 編 組 方 式 進 行 編 組 , 並 賦 予 每 位 學 生 一 項 探 索 的 任 務 , 諸 如:操 作 手、記 錄 手、計 算 手,等 等 。 2.術 語 介 紹 3.概 念 應 用 1.探 索

(3)

(三 ) 待 測 物 品 : 為 每 組 學 生 準 備 數 個 有 一 定 厚 度 ( 便 於 繞 繩 和 滾 動 )、 但 大 小 不 同 的 圓 形 物 品 , 諸 如 : 壹 圓 硬 幣 、 拾 圓 硬 幣 、 伍 拾 圓 硬 幣 、 光 碟 片 、 飛 盤 、 水 桶 、 垃 圾 桶 蓋 , 等 等 。 (四 ) 測 量 器 具 : 發 給 每 組 學 生 一 條 棉 線 和 一 把 直 尺 ( 或 一 個 布 捲 尺 )。 (五 ) 探 索 紀 錄 : 提 供 每 組 學 生 一 張 「 圓 的 探 索 記 錄 單 」 及 一 部 電 子 計 算 機 。

二、學習環教學活動設計

(一 ) 探 索 教 學 活 動 設 計 本 階 段 的 教 學 活 動 設 計 , 旨 在 營 造 一 個 利 於 學 生 探 索 體 驗 的 學 習 情 境 , 好 讓 學 生 能 夠 直 觀 感 受 圓 的 周 長 及 其 直 徑的倍數關係(或謂比率關係),並且 從 中 累 積 動 手 操 作 技 能 及 其 他 感 性 的 經 驗 。 而 為 了 讓 整 個 探 索 教 學 活 動 進 行 更 為 順 暢 , 教 師 可 在 學 生 探 索 的 過 程中,適時地提出如下的問題。 1. 探 索前 的 提 問 在 探 索 活 動 啟 動 之 前,教 師 可 先 確 認 學 生 對 於 「 圓 周 長 」 及 「 直 徑 」 的 認 知 情 形 , 然 後 再 提 問 : Q1:你 們 組知 道 圓 形 物( 諸 如:硬 幣 、 光 碟 片 ) 的 周 長 要 如 何 測 量 嗎 ? 學 生 的 方 法 可 能 有 : 用 棉 線 繞 圓 形 物 一 周 或 將 圓 形 物 滾 一 周 ( 二 者 皆 是 化 曲 線 為 直 線 ), 然 後 再 用 直 尺 測 量 棉 線 或 圓 形 物 滾 過 軌 跡 的 長 度 。 Q2: 你 們 組 知 道 圓 形 物 (諸 如 : 硬 幣、光 碟 片)的 直 徑 要 如何 測 量 嗎 ? 學 生 的 方 法 可 能 有 : 直 接 以 直 尺 測 量 、 描 在 紙 上 再 以 直 尺 測 量 、 或 利 用 直 尺 再 搭 配 兩 個 直 角 三 角 形 的 板 子 夾 擊 測 量 , 如 下 圖 所 示 。 2. 探 索中 的 提 問 當 確 定 每 組 學 生 知 道 如 何 測 量 圓 形 物 的 周 長 及 直 徑 之 後,接 著,教 師 才 可 以 放 手 讓 學 生 進 行 探 索 活 動,並 且 從 中 鼓 勵 他 們 盡 力 完 成 表 1 的 探 索登 錄 欄( 指 周 長 C 與 直 徑 D 欄 ) 及數 據 處理 欄 ( 指 C+D、 C-D、C×D、C÷D 欄 )。其 中值 得 一 提 的 是,表 1「 圓 的 探 索 記錄 單 」 之 設 計,旨 在 培 養 學 生 成 為 一 位 真 正 懂 得 思 考 的 「 探 究 者 」, 而 非 唯 命 是 從 的 「 操 作 工 」( 李 繼 軍 , 2011)。 過 程 中 ,教 師 可 以 提問 : Q3: 你們組還有其他測量圓周長的方 法嗎?若有,哪種方法比較準確? Q4:你 們 組 還 有 其 他 測量 直 徑 的 方法 嗎 ? 若 有 , 哪 種 方 法 比 較 準 確 ?

(4)

表 1、 圓 的探 索 記 錄 單 周 長 C 直 徑 D C+ D C- D C×D C÷D 1. 壹 圓 硬 幣 2. 拾 圓 硬 幣 3. 伍 拾 圓 硬 幣 4. 光 碟 片 5. 飛 盤 6. 水 桶 7. 垃 圾 桶 蓋 3. 探 索後 的 提 問 當 學 生 完 成 表 1「 圓 的 探 索 記 錄 單 」後,他 們 不 僅 獲 得 了 圓 周 長 與 直 徑 的 感 性 認 識,而 且 從 填 寫「 探 索 登 錄 欄 」及「 數 據 處 理 欄 」的 過 程 中,相 信 他 們 也 會 有 某 種 程 度 的 發 現 。 此 時 , 教 師 便 可 以 提 問 : Q5:從 表 1 的 探 索 登 錄欄 中,你們組 有 什 麼 發 現 呢 ? 學 生 的 發 現 可 能 是 : 圓 的 周 長 愈 大 , 其 直 徑 也 跟 著 愈 大 , 如 下 圖 所 示 。 Q6:從 表 1 的 數 據 處 理欄 中,你們組 有 什 麼 發 現 呢 ? 學 生 的 發 現 可 能 是:C÷D 欄 的 數 值 ( 圓 周 長 與 直 徑 之 比 率 ) 比 較 一 致 , 大 約 為 3, 而 其他 欄 ( 指 C+ D、C- D、C×D 欄 )的 數 值 , 則 呈 現 紛 亂 的 狀 態 。 Q7:你 們 組 認 為 圓 的 周長 和 直 徑 的比 率 會 是 一 個 定 值 嗎 ? 學 生 的 回 答 可 能 是 : 會 , 比 率 是 3( 不 知 道 圓 周 率 的 學 生 ) 或 比 率 是 3.14 ( 已 知 道 圓 周 率 的 學 生 )。 (二 ) 術 語 介 紹 教 學 活 動 設 計 站 在 第 一 階 段 「 圓 的 探 索 活 動 」 的 經 驗 基 礎 上 , 教 師 在 術 語 介 紹 階 段 可 以 進 行 如 下 的 教 學 : 1. 介 紹及 界 定 新 的術 語。例 如:圓 的 外 緣 長 度 是 為 「 圓 周 長 」; 橫 跨 圓 柱 或 圓 盤 剖 面 之 最 長 線 段 稱 為「 直 徑 」; 在 同 一 圓 上 任 取 兩 條 直 徑 的 交 點 是 為 「 圓 心 」; 圓 心 至 圓 形 邊 緣 的 長 度 稱 為 「 半 徑 」; 圓 周 長 與

(5)

直 徑 之 比 率 是 為「 圓 周 率 」,等 等。 2. 澄 清某 些 矇 矓、不 完 整 的 概念。例 如:圓 周 率 為 什 麼 不 是 整 數 3,而 是 比 3 還 要 大 一 點 的 數 呢 ? 此 時,教 師 可 利 用 下 圖 予 以 說 明( 提 示:設 圓 的 直 徑 為 1,則 正六 邊 形 與 正 方 形 的 周 長 分 別 為3 與 4)。 3. 推 導公 式 與 演 算例 題。教 師 可利 用 「 乘 除 互 逆 」的 基 本 性 質,將 圓 周 長 和 直 徑 的 比 率 式 子( 即 圓 周 長 ÷ 直 徑 = 圓 周 率 )轉 變 成 圓 的 周 長 公 式 ( 即 圓 周 長 = 直 徑 ×圓 周 率 , 或 是 圓 周 長 =2×半徑×圓 周 率 ),並 實 際 舉 幾 道 例 題 做 演 算 示 範,抑 或 讓 學 生 做 練 習 。 (三 ) 概 念 應 用 教 學 活 動 設 計 為 了 進 一 步 鞏 固 及 擴 展 學 生 圓 周 率 的 概 念 , 使 他 們 能 靈 活 應 用 圓 周 長 公 式 , 所 以 在 術 語 介 紹 教 學 活 動 之 後 , 教 師 宜 再 提 供 一 些 「 真 實 性 的 問 題 」(authentic problem) 或 是「 非 例 行 性 的 問 題 」(no-routine problem), 供 學 生 做 進 階 的 應 用 練 習 。 參 考 的 例 子 如 下 : Ex1 : 本 校 活 動 中 心 兩 側 迴 廊 的 圓 柱 , 其 直 徑 有 多 少 公 分 ? 學 生 的 回 答 可 能 是 : 先 以 繩 子 量 出 圓 柱 的 周 長 , 然 後 再 代 入 圓 周 長 公 式(C=3.14×D),求 出 圓 柱 的 直 徑 。 Ex2 : 位 於 臺 北 大 直 的 美 麗 華 摩 天 輪 , 總 高 度 達 到 100 公 尺, 直 徑 約 70 公 尺 。請 你 算 一 算, 一 “ 觀 景 廂 ” 在 空 中 旋 轉 一 圈 , 大 約 移 動 了 多 少 公 尺 ? 學 生 的 回 答 可 能 是 :C= 3.14× 70≒220( 公 尺 )。 Ex3: 下 圖 , 大 輪 子 與 小 輪 子 緊 貼 並 依 相 反 方 向 旋 轉 , 且 已 知 大 輪 子 的 半 徑 為 50 ㎝, 小 輪 子 的 半 徑 為 25 ㎝ 。請 問 : 當 大輪 子 旋 轉2 圈 時, 小 輪 子 會 旋轉 幾 圈 呢 ? ( 假 設 兩 個 輪 子 在 旋 轉 過 程 中 沒 有 發 生 滑 動 的 情 形 )

(6)

學 生 的 回 答 可 能 是 : 大 輪 子 旋 轉 2 圈 的 長 度÷小輪 子 旋轉 1 圈 的 長 度 = (2×3.14×50×2) ÷ (1×3.14×25×2)=4( 圈 )。

肆、結語

學 習 數 學 是 許 多 學 生 共 同 的 夢 魘 , 原 因 在 於 一 般 傳 統 的 數 學 教 學 由 於 過 度 地 強 調 形 式 語 言 , 致 使 教 學 的 內 容 常 常 與 生 活 無 關 , 長 此 以 往 , 學 生 學 習 數 學 自 然 而 然 成 了 一 件 枯 燥 、 甚 至 令 人 畏 懼 的 苦 差 事 。 本 文 為 了 改 善 學 生 對 數 學 的 負 面 觀 感 ( 諸 如:太 過 抽 象、與 生 活 脫 節 等 等 ),協 助 學 生 建 構 正 確 的 數 學 概 念 , 嘗 試 從 自 然 科 學 領 域 移 植 引 進 了 Lawson 三 階段 學 習 環教 學 模 式。大 體 而 言,Lawson 三 階 段 學 習環 教 學 模 式 與 一 般 傳 統 教 學 的 最 大 不 同 點 在 於 , 前 者 比 後 者 多 了 一 個 「 探 索 」 的 教 學 階 段 , 學 生 從 探 索 活 動 中 可 獲 取 一 些 實 做 經 驗 與 過 程 技 能,包 括 觀 察、測 量、預 測 、 解 釋 及 建 構 模 型 等 , 而 這 些 實 做 經 驗 與 過 程 技 能 , 對 後 續 概 念 的 學 習 與 應 用 , 著 實 起 了 關 鍵 的 作 用 。 職 是 之 故 , 為 了 彌 補 一 般 傳 統 數 學 教 學 的 不 足 , 數 學 教 師 或 可 針 對 較 複 雜 、 較 抽 象 的 概 念 , 採 用 Lawson 三 階 段 學 習 環 教 學 模 式 進 行 教 學 。

參考文獻

李 繼 軍 (2011)。 如 何 引 導 學 生 從 “ 操 作 工 ” 到 “ 探 究 者 ” — 以 “ 圓 的 周 長 ” 為 例 , 談 學 習 方 式 的 改 進 。 中 小 學 教 學 研 究 ,3,23-24。 譚 幫 換、胡 緒(2011)。試 論 探 究 教 學 的 “ 學 習 環 ” 模 式 。 教 育 與 教 學 研 究 ,257),38-40。

Gerber, B. L. Cavallo, A. L. & Marek E. A. (2001). Relationship among inform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teaching procedures, and scientific reasoning abil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3( 5) , 535-549.

Karplus, R.(1977). Science Teach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asoni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14(2), 169-175

Karplus, R., & Their, H. D. (1967). A new

look at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IL: Rand McNally.

Lawson, A. E. (1988). A better way to teach biology. The American Biology

Teacher, 50(5), 266-278.

Lawson, A., Abraham, M. & Renner, J. (1989).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Using the Learning Cycle to Teach Science Concepts and Thinking Skills. Manhattan, KS: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NARST).

Musheno, B. V., & Lawson, A. E. (1999). Effects of learning cycle and traditional text on comprehension of science concepts by students at differing reasoning level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6(1), 23-37.

25㎝

5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二、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學習

學校是推動工藝體驗教育最重要的平台,在 12 年國教的學習階 段,校園是工藝 Maker 孵育的最佳場域,學校教師則扮演著工藝

Teachers may encourage students to approach the poem as an unseen text to practise the steps of analysis and annotation, instead of relying on secondary

[r]

(一) 所有必修部分和延伸部分的課節都納入時間表內,所有班級的數學課節畫 一為七堂,全班修讀相同的課題內容(見圖

課題  感動一刻  學習階段  第三學習階段  科目  視覺藝術 ..

Basing on the observation and assessment results, this study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effects and problems of learning the polynomial derivatives on different level students

This study aims at evaluating the learning effects on the part of students from the teacher-designed concrete vector classroom-teaching approach in Plane Vector course on the ba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