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術出版價值鏈變遷及圖書館角色之概念性初探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學術出版價值鏈變遷及圖書館角色之概念性初探"

Copied!
3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3 BIBLID 1026-5279 (2008) 97:2 p. 23-59 國家圖書館館刊 九十七年第二期 (2008.12)

 

摘 要  

學術出版價值鏈變遷及圖書館角色之

概念性初探

吳 紹 群 陳 雪 華

隨著機構典藏(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R)、開放取用(Open Access, OA)、學術搜尋引擎等的出現,學術出版型態和學術資訊傳播管道開始多樣化, 傳統學術出版的價值鏈系統也隨之開始發生變遷,圖書館在傳播學術資訊上的角色 定位勢必需要有所更張,始能因應未來的挑戰。本文試圖以學術傳播體系中最重要 的活動— 學術出版,作為主要的探討主軸,導入「價值鏈理論」的概念,根據學 術出版活動價值鏈中各種價值活動的變化情形,分析作者、出版者、大學、圖書館 等參與者的角色變遷,嘗試描繪未來學術出版價值體系的變遷方向、找尋學術圖書 館可能的因應之道。

一、

前 言

學術出版與學術傳播之間的關係,自十七世紀開始有期刊問世以來,一直 沒有太大的改變。圖書館在此關係中的角色也相當清楚,出版商與作者扮演上 關鍵詞(Keywords): 學術出版;學術傳播;圖書館;價值鏈

Scholarly Publishing;Scholarly Communication;Library;Value Chain 吳紹群: 國 立 臺 灣 大 學 圖 書 資 訊 學 系 博 士 生、 敏 惠 醫 護 專 校 講 師 兼 圖 書 館 主 任;E-mail:

diglib@ms1.mhchcm.edu.tw

(2)

國家圖書館館刊 九十七年第二期 (2008.12) 24 游的供應角色,圖書館則負責中游的加值、閱覽角色,而最下游的讀者同時也 可能是作者。各成員之間的關係也很穩定,學術出版商以圖書館為主要市場, 圖書館將出版品加值後免費供讀者閱讀,讀者參考各種出版品後撰寫著作,又 提供新的出版品來源。即使90年代以後電子期刊已經相當普及,但由於出版商 仍堅持將電子書、電子期刊的商業模式建立在原有的商業模式上,使得整個學 術傳播體系中作者、出版商、圖書館、大學、學會、讀者的角色,目前尚未因 電子期刊或電子書的普及而有太劇烈的改變。 但近年來,整個資訊服務環境的變化異常劇烈,原本僅在網頁搜尋領域稱 王的Google、在作業系統領域執牛耳的Microsoft,都推出了數位化圖書搜尋及 學術期刊搜尋的服務;此外,機構典藏(Institutional Repository,以下簡稱IR) 概念的升溫、開放取用(Open Access,以下簡稱OA)理念的推動,加上出版 市場在銷售方式及授權方 式上的改變,如讀者可以「篇」為單位購買圖書,使 得學術資訊在生產、典藏、組織、包裝、發行、銷售、乃至於使用者的使用方 式上,未來可能發生全面性的變遷。學術資訊從生產到使用者取用的一連串流 程,未來可能將改頭換面,打破原本以單種期刊、單本圖書、單一出版社為單 位 所 構 成 的 價 值 鏈 , 使 得 整 個 學 術 出 版 的 價 值 鏈 掙 脫 十 七 世 紀 以 來 的 固 定 模 式,創造出新的學術出版生態。 在此劇烈變化的環境下,圖書館將無法固守在原有學術出版價值鏈中的傳 統角色之中,在新的學術出版價值鏈裡,圖書館如無適當的因應策略,在出版 者、搜尋工具、生產者的異業結盟之下,未來讀者從搜尋、寫作、購買、典藏 均可直接訴諸業者以個人化方式取得服務,圖書館將有逐漸被邊緣化的危機。 因此,圖書館如何洞悉學術出版價值鏈的變遷趨勢、了解變遷的發生原因和環 境,進一步找出因應的策略和合適的角色,將是一極為重大的課題。目前國內 圖書館界所見大部分文獻,所探討者常集中於OA或期刊價 格議題、有些則著 重於探討搜尋引擎對圖書館地位的影響,尚未有足夠的研究將各個環節予以統 整,描繪出學術出版環境大規模變遷的整體圖像(Big Picture)和圖書館在此圖 像中的地位為何。因此,本文擬以學術傳播體系中最重要的活動—學術出版, 作為主要的探討主軸,以「價值鏈體系」為分析工具,根據學術出版活動價值 鏈中價值活動的變化情形,試圖分析作者、出版者、大學、圖書館等參與者未 來可能的角色變遷,期望能描繪未來學術傳播體系的變遷方向,並找尋學術圖

(3)

吳紹群、陳雪華∕學術出版價值鏈變遷及圖書館角色之概念性初探 25 書館將來在其中可能扮演的角色為何。 為 探 尋 在 學 術 出 版 價 值 鏈 變 遷 的 情 形 下 , 學 術 圖 書 館 未 來 可 能 遭 受 的 問 題,本文擬以學術出版價值鏈變遷為經、循此線索探討圖書館的定位為緯,進 行相關議題之探討。至於全篇之論述架構,首先將探討何謂學術出版以及學術 出版與學術圖書館之關係;其次則分析各種不同型態之學術出版價值鏈及其變 遷;接著探討影響未來學術出版價值鏈變遷的各種可能因素;然後則分析未來 學術出版價值鏈變遷之趨向,並剖析圖書館在此變遷趨向中可能的角色為何; 最後提出結論予以總結。質而言之,本文擬以綜合分析之方式,以上述之架構 進行概念上的探索性論述,期望經由本文此一探索性之討論,能拋磚引玉,吸 引更多研究者對學術出版與圖書館之間的關係進行更為多樣的研究和討論。

二、

學術出版與學術圖書館

(一) 何謂學術出版 所謂出版,是著作物經由選擇、整理,經一定生產方式將其複製到特定載 體上,並以出版物形式向社會傳播的過程。出版必需具為公眾所知悉的特性, 私人的交流並不能算出版。[1][2]狹義的出版工作內容包括行政、編輯、製作、 行銷、發行等等,如果放大到出版產業,則出版的工作包括了出版、印刷和販 售三個重要環節。出版、印刷和販售在早期由同一家公司經營,通常是家族企 業 ; 隨 著 印 刷 技 術 進 步 、 教 育 普 及 , 出 版 業 的 分 工 開 始 日 益 細 膩 , 出 版 、 印 刷、販售開始逐漸分家,許多出版商只專營一種或是其中兩種業務,還出現諸 如版權代理之類的新業務。[3] 至於學術出版則是出版中的一種特殊型態,其主要讀者為學者、學生、專 業人士,發行目的是為了交換學術資訊。在出版過程中,創作者的作品必需接 受同領域同儕的認可或審核。[4]因此學術出版品必需符合三項學術標準:[5] [1] 王梅玲,〈從學術出版的變遷探討學者、出版者與圖書館的角色〉,《國家圖書館館刊》,92:1 2003.4),頁 69-70。 [2] 蘇諼,〈電子資訊資源、電子出版、學術傳播〉,《圖書與資訊學刊》,40(2002.2),頁 23-24。 [3] 賴鼎銘等,《圖書資訊學概論》(臺北:空大,2001),頁 83。 [4] 同註 1,頁 70-73。 [5] 同註 2,頁 23-24。

(4)

國家圖書館館刊 九十七年第二期 (2008.12) 26 1. 公開性:學者能公開向讀者告知學術著作的存在;通常經由期刊訂閱、論 文索引、引用等行為達成公開性的目的。 2. 信賴性:學術著作符合學術出版品的規範,內容水準值得信任。 3. 可及性:讀者可以不用直接向作者索取即可取得出版品,經由圖書館、書 店等機制可以穩定的取用。 學 術 出 版 者 通 常 是 學 會 、 大 學 出 版 社 、 商 業 化 學 術 出 版 商 , 以 大 學 、 學 者、學生、專業人員、圖書館為主要市場,其中又以圖書館為大宗。少了學術 出版,學術傳播系統即難以運作,因此也有論者將學術出版的模式視為是學術 傳播中的重要傳播模式。[6]目前學術出版的產值中期刊佔有相當的分量,圖書 館也有相當經費用於期刊;此外圖書或專書亦是學術出版中另一重要板塊,深 為 人 文 及 社 會 科 學 界 所 倚 賴 , 亦 為 人 文 社 會 圖 書 館 之 館 藏 發 展 重 點 。 但 學 術 出 版 的 範 圍 其 實 很 廣 , 包 括 教 育 性 出 版 品 、 研 究 性 的 出 版 品 、 專 業 期 刊 、 專

業書籍、STM(Scientific, Technical, Medical)出版物的出版都有可能是學術

出版社的營業範圍。這些出版品的市場有時又和非大眾化出版(Non-consumer Publishing)的市場範圍有部分重疊。[7] (二) 學術出版與學術圖書館之關係 學術出版與學術圖書館之間的關係可謂既源遠流長又關係緊密。早在十五 世紀印刷業剛起步之時,學術圖書館就和出版業產生了密切的關係。歐洲最早 的活字印刷工廠都開設在大學城裡,在德國、法國皆是如此,當時歐洲大部分 的大學城幾乎都有自己的印刷廠,印行各種神學、法學、醫學出版品。[8]而當印 刷業開始與傳統的販書業和著色家等結合,向具有現代意義的出版業發展時, 也多半在大學城內發展。[9]早期印刷業之所以和大學結合,最主要的原因,乃 是早期大學的教職員、學生、教區神職人員,這些是當時最重要(可能還是唯 一)的知識產者,也是最穩定的出版品消費者[10],因此大學城內出版社林立。

[6] Ana Maria Ramalho Correia & Jose Carlos Teixeira, “Reforming Scholarly Publishing and

Knowledge Communication,” 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 29:4 (2005), p.353.

[7] Giles Clark, Inside Book Publishing (London: Routledge, 2001), pp.27-32.

[8] 拉伯赫(Albert Labarre)著,廖啟凡譯,《書的歷史》(臺北:玉山社,2005),頁 93。 [9] 同註 8,頁 10。

[10] 費夫賀(Lucien Febvre)、馬爾坦(Henri-Jean Martin)合著,李鴻志譯,《印刷書的誔生》(臺北:

(5)

吳紹群、陳雪華∕學術出版價值鏈變遷及圖書館角色之概念性初探 27 在此情形下,許多學術圖書館的藏書逐漸豐富,整理圖書的學問也開始獲得重 視。[11] 在十七世紀之後,隨著科學進展,第一本學術期刊正式出現,學術傳播進 入新的時代,期刊繼書籍之後,成為學術傳播最重要的工具,新型態的學術出 版產業也隨之開展。在長達將近數百年的時間裏,紙本印刷的資料始終是學者 們交流研究理念和傳佈新知的工具,透過學者彼此之間、師生之間、作者與讀 者之間、世代之間的互動,紙本印刷圖書在學術傳播上更具有文化、教育、社 會的意義存在,形塑了一種所謂「印刷文化」(Print Culture)。出版印刷事業 的發展促使新知可以被傳播,使閱讀的讀者得以吸收資訊、進而創造新知,然 後發表新知識,形成知識創造的循環。現代的學術體系(Scholarship)便是建立 在出版事業的基礎上。而隨著出版品增加,為了使人們能發現並找尋所需的文 獻,也就有了編目、索引等技術隨之發展[12],出版品大量增加的結果,造成了 圖書館技術服務的進步。到二次大戰之後,隨著高等教育的擴張和科研經費的 增加,學術出版的生產成長更快,而圖書館採購的學術出版品也同步成長,形 成一種專門的出版市場。據統計和調查顯示,在英國或其它國家,有些出版社 的營業方式更是只賣書給圖書館。[13] 由此可見,自古以來學術出版與學術圖書館的關係便十分緊密。圖書館和 學術出版者同樣身為學術傳播體系的一員,彼此之間的關係是多樣而微妙,有 衝突也有合作的時候,更因為資訊科技的進步而有不同的互動模式出現。筆者 綜合目前文獻所述,認為目前看待學術圖書館與學術出版之間的關係,可以約 略歸納為「微觀」與「鉅觀」兩種觀點,前者係將焦點放在圖書館業務與出版 業之間的聯動性上、後者則是放大視野,將二者之間的關係放在學術傳播系統 或知識生產系統裡去觀察,二種觀點分別略述如後。 1. 微觀的觀點 在微觀的層面上,圖書館與出版業之間的關係,可以由圖書館的館藏發展 [11] 同註 8,頁 156、168。

[12] Louise Edwards, “Electronic Books,” in Scholarly Publishing in an Electronic Era: 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4/2005 (London: Facet Publishing, 2005), pp.150-151.

(6)

國家圖書館館刊 九十七年第二期 (2008.12) 28 或採訪工作的角度來切入,將出版業視之為圖書館的上游,也就是館藏內容的 來源。因此,如何正確、迅速的掌握各種出版消息,被視為圖書館如何作好採 訪工作的關鍵,圖書館員必需對各種出版消息管道非常熟稔,而且還要能將出 版訊息落實在實際的館藏發展工作裡。[14]圖書館將書籍採購進館、加工編目之 後,供讀者閱覽,進而達到推廣、刺激閱讀的目的,無形中也有助於出版市場 的成長。 除了採訪館員需要將出版訊息的掌握納入工作之外,出版者是否能出版有 水準、有價值的圖書,關係到圖書館是否能建立理想的館藏。[15]因此,出版業 也被視為圖書館館藏內容的關鍵,通常出版業可以被分類為許多不同的種類, 例如綜合性出版社、專業性出版社、傳播機構出版社、大企業及財團法人出版 社,以及學會和政府出版品等等。[16]各類型出版社的出版品各有特性,圖書館 員有時光看出版社名字就可以大致了解其出版品特性。 圖書館除了直接向出版商訂購各式資料以充實館藏之外,尤於圖書館本身 許多特殊的作業需求和對於小眾出版品的需要,除了一般出版商之外,也出現 了因應圖書館採購外文圖書、罕見或絕版書需求的代理商、獨立書店,以及協 助圖書館採購和編目業務的代理商。這些代理商的利潤多半來自出版商的折扣 和圖書館的服務費。[17] 總之,在此一切入角度之下,圖書館和出版業或書業之間的關係被侷限在 圖書館的業務範圍。出版業和圖書館被視為業務流程裡的上、下游,二者之間 的關係存在於採訪、館藏發展,以及最後將出版品透過讀者服務推廣給讀者。 此一觀察角度雖然清楚直接,但是以圖書館為中心,未能以知識創造和傳佈的 角度來觀察二者之間的關係。 2. 鉅觀的觀點 除 了 由 圖 書 館 業 務 的 角 度 來 觀 察 出 版 業 與 學 術 圖 書 館 的 關 係 之 外 , 學 術 圖書館與學術出版的關係,也可由學術傳播系統來觀察。Christine L. Borgman 將 學 術 傳 播 定 義 為 「 所 有 學 科 領 域 的 學 者 , 經 由 正 式 與 非 正 式 的 管 道 來 使 用 [14] 薛理桂,〈如何做好採訪的上游工作—圖內圖書資料出版消息的有效掌握〉,《臺北市立圖書館館 訊》,2:3(1985.3),頁 16。 [15] 吳明德,《館藏發展》(臺北:漢美,1991),頁 127。 [16] 吳明德、薛理桂,《圖書選擇與採訪》(臺北:空大,1995),頁 184-186。 [17] 同註 13,頁 150-151。

(7)

吳紹群、陳雪華∕學術出版價值鏈變遷及圖書館角色之概念性初探 29 及 傳 播 資 訊 的 過 程 」 。[18][19]而 學 術 出 版 正 是 主 要 的 正 式 傳 播 管 道 。 在 此 一 傳 播 學 術 資 訊 的 系 統 中 , 有 三 大 組 成 要 件 , 分 別 是 創 作 者 (Producers)、學術 作品(Aircrafts)以及學術概念(Concepts)。[20]而學術傳播系統的主要功能 則有登錄(Registration)、認證(Certification)、刺激(Awareness)、庋藏 (Archiving)、獎酬(Rewarding)等。[21] 學 術 出 版 向 來 是 學 術 傳 播 中 的 核 心 要 素 之 一 , 有 些 人 甚 至 將 學 術 出 版 與 學術傳播劃上等號。[22]圖書館則在學術傳播中的刺激、庋藏二項功能上扮演重 要 角 色 , 與 學 術 出 版 、 學 者 相 互 合 作 , 促 使 學 術 傳 播 系 統 得 以 正 常 運 作 。 但 亦有論者指出,學術出版與學術傳播畢竟有所不同,「出版」是單向的,「傳 播」是互動的,二者不可混用。[23]但無論如何,隨著資訊科技和網路化環境的 普及,學術傳播的工具已有了很大的變化,出版的形式也隨之多變了起來,由 「學術出版」的變化來觀察學術傳播系統,仍不失為是最好的觀察角度。 此外,亦有論者由知識創造的角度來觀察學術圖書館與出版者的關係,將 圖書館、出版者、作者等不同參與者,納入一個知識生產、創造、使用的體系中 觀察,甚至以知識史或知識社會的角度去觀察。基本上,知識的生產、傳佈、 使用,是一個不斷循環的系統,可以被簡化為一個「知識循環」(Knowledge Cycle),包含有三個主要參與者:[24] (1) 知識創造者(Knowledge Creator):主要指作者。 (2) 知識傳佈者(Knowledge Distributor):傳統上指的是出版者等中介者。 電子出版的發展有可能使中介者失去角色,但未來是否會完全的去中介

[18] Christine L. Borgma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and Bibliometrics (Newbury Park: Sage, 1990),

pp.13-17.

[19] 同註 1,頁 70。 [20] 同註 2。

[21] Herbert Van de Sompel etl. “Rethinking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D-Lib Magazine 10:9 (Sept.

2004), Retrieved July 12, 2005, from http://www.dlib.org/dlib/september04/vandesompel// 09vandesompel.html.

[22] 同註 2,頁 24。

[23] 邱炯友,〈從學術出版看學術傳播〉,載於:國家圖書館編,《第十九次全國大專院校圖書館自動

化研討會大會手冊》(臺北:國家圖書館,2003),頁 28-30。

[24] John Feather, “Access, Convergence and Print on Demand: The Library Dimension,” in Bill Cope

& Angus Phillips, The Future of the Book in the Digital Age (Oxford: Chandos Publishing, 2006), p.180.

(8)

國家圖書館館刊 九十七年第二期 (2008.12) 30 化仍未可知。圖書館亦可納入此一範疇。 (3) 知識使用者(Knowledge User):指購買或使用知識的人。 以上三者構成了知識循環系統,形成一個大的知識生產環境,其結構如圖 一所示。[25] 5

ʳ ʳ ڼ؆Δٍڶᓵृطवᢝ໌ທऱߡ৫ࠐᨠኘᖂ๬ቹ஼塢ፖנठृऱᣂএΔലቹ

஼塢ΕנठृΕ܂ृ࿛լٵ೶ፖृΔ౏ԵԫଡवᢝسขΕ໌ທΕࠌشऱ᧯ߓխᨠ

ኘΔ੷۟אवᢝ׾ࢨवᢝषᄎऱߡ৫װᨠኘΖഗءՂΔवᢝऱسขΕႚ܉ΕࠌشΔ

ਢԫଡլឰ༛ᛩऱߓอΔױא๯១֏੡ԫଡψवᢝ༛ᛩωΰ

Knowledge CycleαΔ

ץܶڶԿଡ׌૞೶ፖृΚ

[24]

(1)वᢝ໌ທृΰKnowledge CreatorαΚ׌૞ਐ܂ृΖ

ʳ

(2)वᢝႚ܉ृΰKnowledge DistributorαΚႚอՂਐऱਢנठृ࿛խտृΖሽ

՗נठऱ࿇୶ڶױ౨ࠌխտृ؈װߡۥΔ܀آࠐਢܡᄎݙ٤ऱװխտ֏

սآױवΖቹ஼塢ٍױ౏ԵڼԫᒤᡱΖ

ʳ

(3)वᢝࠌشृΰKnowledge UserαΚਐ᝜၇ࢨࠌشवᢝऱԳΖ

ʳ ʳ אՂԿृዌګԱवᢝ༛ᛩߓอΔݮګԫଡՕऱवᢝسขᛩቼΔࠡ࿨ዌڕቹԫ

ࢬقΖ

[25]

ʳ

ቹԫΚवᢝ༛ᛩΰKnowledge Cycleα

ʳ ʳ ۖڕ࣠෡ԵቹԫऱवᢝߓอΔ׽൶ಘवᢝڕ۶طسขृႚᎠࠩࠌشृ֫խΔ

ঞױאش׼ԫଡᒵࢤΰ

Linearαऱᨠរࠐ઎ৱवᢝऱႚᙁመ࿓Δڇࠡխ܂ृΕנ

ठृΕቹ஼塢ΕᦰृዌګԫයवᢝႚᙁऱጥሐΔڕቹԲࢬقΖ

[26]

ቹԲΚवᢝऱᒵࢤႚᙁΰLinear Knowledge Transferα

[24] John Feather, “Access, Convergence and Print on Demand: The LibrařʳDimension,” in Bill Cope &

Angus Phillips, The Future of the Book in the Digital AgeʳʻOxford: Chandos Publishing, 2006), p.180. [25] ٵု 24Ζ [26] ٵု 24Δ଄ 182Ζ वᢝ ໌܂ृ वᢝ ࠌشृ वᢝ ႚ܉ृ ܂ृΚ ཕᢝࢨ໌ທࢤ ऱᙁԵ נठृΚ փ୲ऱ঴ጥΕנठ঴๻ ૠΕ۩ᔭΕ಻ഇא֗ࠡ ،ઌᣂ಻ٽՠ܂ ቹ஼塢୉Κ ආ᝜נठ঴Εࠌ נठ঴ױ๯࠷ش ึጤࠌشृΚ ᦰृ 圖一:知識循環(Knowledge Cycle) 而 如 果 深 入 圖 一 的 知 識 系 統 , 只 探 討 知 識 如 何 由 生 產 者 傳 遞 到 使 用 者 手 中,則可以用另一個線性(Linear)的觀點來看待知識的傳輸過程,在其中作 者、出版者、圖書館、讀者構成一條知識傳輸的管道,修改後如圖二所示。[26] 5

ʳ ʳ ڼ؆Δٍڶᓵृطवᢝ໌ທऱߡ৫ࠐᨠኘᖂ๬ቹ஼塢ፖנठृऱᣂএΔലቹ

஼塢ΕנठृΕ܂ृ࿛լٵ೶ፖृΔ౏ԵԫଡवᢝسขΕ໌ທΕࠌشऱ᧯ߓխᨠ

ኘΔ੷۟אवᢝ׾ࢨवᢝषᄎऱߡ৫װᨠኘΖഗءՂΔवᢝऱسขΕႚ܉ΕࠌشΔ

ਢԫଡլឰ༛ᛩऱߓอΔױא๯១֏੡ԫଡψवᢝ༛ᛩωΰ

Knowledge CycleαΔ

ץܶڶԿଡ׌૞೶ፖृΚ

[24]

(1)वᢝ໌ທृΰKnowledge CreatorαΚ׌૞ਐ܂ृΖ

ʳ

(2)वᢝႚ܉ृΰKnowledge DistributorαΚႚอՂਐऱਢנठृ࿛խտृΖሽ

՗נठऱ࿇୶ڶױ౨ࠌխտृ؈װߡۥΔ܀آࠐਢܡᄎݙ٤ऱװխտ֏

սآױवΖቹ஼塢ٍױ౏ԵڼԫᒤᡱΖ

ʳ

(3)वᢝࠌشृΰKnowledge UserαΚਐ᝜၇ࢨࠌشवᢝऱԳΖ

ʳ ʳ אՂԿृዌګԱवᢝ༛ᛩߓอΔݮګԫଡՕऱवᢝسขᛩቼΔࠡ࿨ዌڕቹԫ

ࢬقΖ

[25]

ʳ

ቹԫΚवᢝ༛ᛩΰKnowledge Cycleα

ʳ ʳ ۖڕ࣠෡ԵቹԫऱवᢝߓอΔ׽൶ಘवᢝڕ۶طسขृႚᎠࠩࠌشृ֫խΔ

ঞױאش׼ԫଡᒵࢤΰ

Linearαऱᨠរࠐ઎ৱवᢝऱႚᙁመ࿓Δڇࠡխ܂ृΕנ

ठृΕቹ஼塢ΕᦰृዌګԫයवᢝႚᙁऱጥሐΔڕቹԲࢬقΖ

[26]

ቹԲΚवᢝऱᒵࢤႚᙁΰLinear Knowledge Transferα

[24] John Feather, “Access, Convergence and Print on Demand: The LibrařʳDimension,” in Bill Cope &

Angus Phillips, The Future of the Book in the Digital AgeʳʻOxford: Chandos Publishing, 2006), p.180. [25] ٵု 24Ζ [26] ٵု 24Δ଄ 182Ζ वᢝ ໌܂ृ वᢝ ࠌشृ वᢝ ႚ܉ृ ܂ृΚ ཕᢝࢨ໌ທࢤ ऱᙁԵ נठृΚ փ୲ऱ঴ጥΕנठ঴๻ ૠΕ۩ᔭΕ಻ഇא֗ࠡ ،ઌᣂ಻ٽՠ܂ ቹ஼塢୉Κ ආ᝜נठ঴Εࠌ נठ঴ױ๯࠷ش ึጤࠌشृΚ ᦰृ

圖二:知識的線性傳輸(Linear Knowledge Transfer)

[25] 同註 24。

(9)

吳紹群、陳雪華∕學術出版價值鏈變遷及圖書館角色之概念性初探 31 此外,也可由知識史或知識社會的觀點來觀察二者之間的關係。著名的歷 史學家Peter Burke,以「知識史」的觀點指出,西方由於大航海和地理大發現, 許多遠方殊域的新事物湧進歐洲,使得舊有的知識系統格局無法承載新知識, 加上印刷術的發明,大量學術文獻開始印行,使得歐洲人必需建立圖書館和博 物館以容納新的知識,然後這些知識的寶庫再回饋給社會生產出更多的知識, 再蓋更多的圖書館和博物館。在此一背景下,除了新建圖書館以容納新出版品 之外,學術圖書館開始在十六世紀因應大學課程內容的修改和印刷術發明後書 籍暴增,著手進行對分類和目錄的研究。[27]由此觀之,若沒有印刷業配合地理 大發現,就不可能有現代意義的學術圖書館和圖書館學。而圖書館與出版產業 的關係在進入近代以後變得更加緊密,尤其隨著圖書館數量大增、出版活動蓬 勃發展,圖書館更可以在知識生產和傳佈上扮演重要的角色。部分的圖書館學 理論家如Shera,以「社會知識論」(Social Epistemology)的觀點出發,探討社 會中知識的生產、流通、整合與消費等活動,圖書館的任務,就是將圖文記錄 的知識,經由圖書館員的工作傳遞給讀者,其所扮演的乃是文化傳播系統中的 連結者,因此圖書資源、讀者、館員三者的關係是可以相互連結的。[28]在社會 知識論的架構下,圖書館和出版者的分工是十分明確的,出版者扮演知識生產 和傳佈工作的最上游,圖書館則是將讀者和圖書連結起來,促使知識的生產可 以再延續,並刺激讀者進一步消費出版品的意願。 不論是由鉅觀或微觀的角度來觀察,圖書館在與學術出版體系之間的互動 上,最典型的角色,便是徵集各種學術性的圖書、期刊及其它資料,並提供各 種讀者服務。但是相信在未來,隨著學術出版體系的變化和資訊科技的應用, 學術圖書館的角色勢必需要有所轉變,採取更為積極和創新的態度,從提供取 用和儲藏資料的角色,轉型為具有創造力和傳佈學術資訊能力的機構。[29] [27] 白克(Peter Burke)著,賈士蘅譯,《知識社會史》(臺北:麥田,2003),頁 10、178-180。 [28] 盧秀菊,〈圖書館學之理論基礎〉,《圖書與資訊學刊》,44(2003.2),頁 4-14。

[29] Colin Steele, “The Library’s Perspective on Scholarly Publishing in the 21st Century,” in Scholarly

Publishing in an Electronic Era: 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4/2005 (London: Facet Publishing, 2005), p.35.

(10)

國家圖書館館刊 九十七年第二期 (2008.12) 32

三、

學術出版價值鏈型態及其變遷

當 資 訊 科 技 改 變 了 出 版 業 的 產 業 活 動 , 自 然 也 就 改 變 了 出 版 體 系 的 價 值 鏈。正如前面所分析的,學術出版不僅僅是學術傳播系統中的核心活動,也是 知識創造和循環體系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如欲找尋學術圖書館的角色在未來 可能的機會與威脅,學術出版的價值鏈變遷正是其中最重要的觀察因素。 (一) 學術出版價值鏈

價值鏈(Value Chain),是由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教授在1985年

時所提出,他研究企業運作時發現,企業價值的創造,要經過一連串複雜的活 動方能達成。企業運作中的各種活動,例如設計、產品企劃、行銷、運送、販 賣等等,雖然是各自獨立的領域,但實為一系列創造企業利潤的活動過程,可 稱之為價值鏈。而價值鏈長度又可能因科技或其它因素而拉長或縮短。在價值 鏈,每一個有助於創造企業價值的環節,都可以被稱之為「價值活動」,而且 價值鏈不是單獨存在的,一個公司的業務可能 是另一個更大公司或更大產業的 價值活動,而各個價值鏈也可能組合成為另一個價值鏈系統。[30]正由於價值鏈理 論能有助於研究者判斷企業或產業的價值活動為何、發現企業創造價值的策略定 位、協助企業因應日趨複雜的產業環境,因此,價值鏈理論已成為一套有效的分 析工具和管理理論,適用於各國甚至全球的各種產業,歷20年而不衰。[31] 同樣的,在學術出版領域,也已有人應用價值鏈理論對此產業進行分析, 試圖找出出版產業的價值鏈結構為何、有哪些價值創造活動、各個價值活動又 有何參與者。學術出版價值鏈的分析,可以由多種不同的角度入手,從一般出 版活動的觀點來分析、將期刊和專書二種不同出版型態分別拆開來分析、用科 學學術資訊的出版為分析觀點而不以出版品為分析單位、用參與者為主要分析 觀點,以下分別略述之: 1. 由一般出版活動的觀點分析 由出版業內部的角度來看,出版的主要價值活動包括市調、編輯、裝訂設 計、印刷、宣傳發行、銷售、服務等 ,至於次要的或支援的價值活動,則包括 有人力資源管理、電子商務、內部管理資訊系統、財務及採購等等。經由上述 [30] 林公孚,〈價值鏈及其延伸研究〉,《品質月刊》,42:9(2006.9),頁 9-10。 [31] 陳文隆,〈從策略定位著眼以知識資訊連結〉,《品質月刊》,42:9(2006.9),頁 24-25。

(11)

吳紹群、陳雪華∕學術出版價值鏈變遷及圖書館角色之概念性初探 33 一系列活動的增值,使出版品可以由原料變成商品最後到達消費者手中,最終 的目的就是使出版業者可以獲得利潤。在此一觀點之下,出版的價值鏈被視為 是出版業者的商業活動,具體的價值鏈如圖三所示。[32] 7 ౨ሒګΖٞᄐሎ܂խऱٺጟ੒೯Δࠏڕ๻ૠΕข঴ٞቤΕ۩ᔭΕሎಬΕກᔄ࿛࿛Δ ឈྥਢٺ۞ᗑمऱᏆ഑Δ܀ኔ੡ԫߓ٨໌ທٞᄐܓᑮऱ੒೯መ࿓Δױጠհ੡Ꮭଖ ᢸΖۖᏝଖᢸ९৫Ծױ౨ڂઝݾࢨࠡ،ڂైۖࢮ९ࢨᜍ࿍ΖڇᏝଖᢸΔޢԫଡڶ ܗ࣍໌ທٞᄐᏝଖऱᛩᆏΔຟױא๯ጠհ੡ψᏝଖ੒೯ωΔۖ׊Ꮭଖᢸլਢ໢ᗑ ژڇऱΔԫଡֆ׹ऱᄐ೭ױ౨ਢ׼ԫଡޓՕֆ׹ࢨޓՕขᄐऱᏝଖ੒೯Δۖٺଡ ᏝଖᢸՈױ౨ิٽګ੡׼ԫଡᏝଖᢸߓอΖ[30]إط࣍Ꮭଖᢸ෻ᓵ౨ڶܗ࣍ઔߒ ृܒឰٞᄐࢨขᄐऱᏝଖ੒೯੡۶Ε࿇෼ٞᄐ໌ທᏝଖऱ࿜ฃࡳۯΕ࠰ܗٞᄐڂ ᚨֲ᝟ᓤᠧऱขᄐᛩቼΔڂڼΔᏝଖᢸ෻ᓵբګ੡ԫ୚ڶயऱ։࣫ՠࠠࡉጥ෻෻ ᓵΔᔞش࣍ٺഏ੷۟٤෺ऱٺጟขᄐΔᖵ20 ڣۖլಐΖ[31] ʳ ʳ ٵᑌऱΔڇᖂ๬נठᏆ഑ΔՈբڶԳᚨشᏝଖᢸ෻ᓵኙڼขᄐၞ۩։࣫Δᇢ ቹބננठขᄐऱᏝଖᢸ࿨ዌ੡۶ΕڶୌࠄᏝଖ໌ທ੒೯ΕٺଡᏝଖ੒೯Ծڶ۶ ೶ፖृΖᖂ๬נठᏝଖᢸऱ։࣫Δױאطڍጟլٵऱߡ৫Ե֫Εൕԫ౳נठ੒೯ ऱᨠរࠐ։࣫Εലཚעࡉറ஼Բጟլٵנठীኪ։ܑࣈၲࠐ։࣫Εشઝᖂᖂ๬ᇷ ಛऱנठ੡։࣫ᨠរۖլאנठ঴੡։࣫໢ۯΕش೶ፖृ੡׌૞։࣫ᨠរΔאՀ ։ܑฃ૪հΚ 1.طԫ౳נठ੒೯ऱᨠរ։࣫ ʳ ʳ طנठᄐփຝऱߡ৫ࠐ઎Δנठऱ׌૞Ꮭଖ੒೯ץਔؑᓳΕᒳᙀΕᇘૡ๻ૠΕ ٱࠧΕ৙ႚ࿇۩ΕᔭഇΕࣚ೭࿛Δ۟࣍ڻ૞ऱࢨ֭གऱᏝଖ੒೯ΔঞץਔڶԳԺ ᇷᄭጥ෻Εሽ՗೸೭Εփຝጥ෻ᇷಛߓอΕತ೭֗ආ᝜࿛࿛ΖᆖطՂ૪ԫߓ٨੒ ೯ऱᏺଖΔࠌנठ঴ױאط଺ற᧢ګ೸঴່৵ࠩሒ௣၄ृ֫խΔ່ึऱؾऱ༉ਢ ࠌנठᄐृױאᛧ൓ܓᑮΖڇڼԫᨠរհՀΔנठऱᏝଖᢸ๯ီ੡ਢנठᄐृऱ ೸ᄐ੒೯Δࠠ᧯ऱᏝଖᢸڕቹԿࢬقΖ[32]

ቹԿΚࠢীऱנठᏝଖᢸΰPublishing Value Chainα

ʳ ʳ ڇڼԫࠢীऱנठᄐᏝଖᢸխΔ࿇ൺڶᑨԺऱ໌܂Ε۩ᔭΕກഇ࿛ԿଡᏝଖ ੒೯ຏൄ່࠹נठᄐृૹီΔ۟࣍ࠡ،Ꮭଖ੒೯ڕٱࠧΕପᚏΕ੷۟๻ૠຟױא ؆ץ࿯ࠡ،ԳࠐזՠΖ[33]נठ੺ࡸڶࠡ،ᓵृ༼נፖڼԫᏝଖᢸઌۿऱᏝଖᢸ ᑓڤΔ൫ࠡਮዌ஁ฆࠀլՕΖᖂ๬נठࡐྥՈױא୚شڼᣊᑓڤࠐ։࣫ࠡᏝଖ [30] ࣥֆݗΔτᏝଖᢸ֗ࠡ࢏ۼઔߒυΔπ঴ᔆִעρΔ42Κ9ΰ2006.9αΔ଄ 9-10Ζ [31] ຫ֮ၼΔτൕ࿜ฃࡳۯထณאवᢝᇷಛຑ࿨υΔπ঴ᔆִעρΔ42Κ9ΰ2006.9αΔ଄ 24-25Ζ

[32] Angus Phillips, “Where is the Value in Publishing: The Internet and the Publishing Value Chain,” in

Bill Cope & Angus Phillips, The Future of the Book in the Digital Age (Oxford: Chandos Publishing, 2006), p.49.

[33] ৔ᐚ௧ΔτנठᄐᏝଖᢸኔ෼ֱڤυΔπנठԳρΰ2002.8αΔ଄ 14Ζ

ཕತ໌܂ ᒳᙀ سข๻ૠ ۩ᔭ ກഇ

ପᚏ ૡຄ ႚ܉

圖三:典型的出版價值鏈(Publishing Value Chain)

在 此 一 典 型 的 出 版 業 價 值 鏈 中 , 發 掘 有 潛 力 的 創 作 、 行 銷 、 販 售 等 三 個 價值活動通常最受出版業者重視,至於其它價值活動如印刷、倉儲、甚至設計 都可以外包給其它人來代工。[33]出版界尚有其它論者提出與此一價值鏈相似的 價值鏈模式,惟其架構差異並不大。學術出版固然也可以套用此類模式來分析 其價值鏈,但缺點是此一價值鏈係以出版的商業活動為中心,無法反映學術出 版的特性,例如學術出版的同儕審查是其重要的價值活動,便沒有顯示在此一 價值鏈中;而且通常在學術出版裡,倉儲和配銷的角色並不如商業出版那麼重 要。 2. 由期刊和專書二種不同出版形式來分析 由 於 學 術 出 版 係 以 大 學 或 學 術 圖 書 館 、 研 究 機 構 等 為 主 要 市 場 , 而 期 刊 更因為其出版性質特殊,佔圖書館經費極高的比率,已是學術出版市場中的要 角;但是在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專書出版仍有重要地位。因此也有人將學術 出版分為專書 和期刊兩大種類,分別根據其特性,以如何銷售到圖書館為考量 重點,繪出專書和期刊的出版價值鏈,如圖四所示。[34]

[32] Angus Phillips, “Where is the Value in Publishing: The Internet and the Publishing Value

Chain,” in Bill Cope & Angus Phillips, The Future of the Book in the Digital Age (Oxford: Chandos Publishing, 2006), p.49.

[33] 姚德海,〈出版業價值鏈實現方式〉,《出版人》(2002.8),頁 14。

[34] Toby Green, “Can the Monograph help Solve the Library “Serials” Funding Crisis ?”Serials 15:2

(12)

國家圖書館館刊 九十七年第二期 (2008.12) 34 8 ؆ץ࿯ࠡ،ԳࠐזՠΖ[33]נठ੺ࡸڶࠡ،ᓵृ༼נፖڼԫᏝଖᢸઌۿऱᏝଖᢸ ᑓڤΔ൫ࠡਮዌ஁ฆࠀլՕΖᖂ๬נठࡐྥՈױא୚شڼᣊᑓڤࠐ։࣫ࠡᏝଖ ᢸΔ܀౒រਢڼԫᏝଖᢸএאנठऱ೸ᄐ੒೯੡խ֨Δྤऄ֘ਠᖂ๬נठऱ௽ ࢤΔࠏڕᖂ๬נठऱٵᕦᐉ਷ਢࠡૹ૞ऱᏝଖ੒೯Δঁ޲ڶ᧩قڇڼԫᏝଖᢸ խΙۖ׊ຏൄڇᖂ๬נठᇙΔପᚏࡉ಻ᔭऱߡۥࠀլڕ೸ᄐנठ߷Ꮦૹ૞Ζ 2.طཚעࡉറ஼Բጟլٵנठݮڤࠐ։࣫ ʳ ʳ ط࣍ᖂ๬נठএאՕᖂࢨᖂ๬ቹ஼塢Εઔߒᖲዌ࿛੡׌૞ؑ໱Δۖཚעޓڂ ੡ࠡנठࢤᔆ௽௘Δ۾ቹ஼塢ᆖ၄ᄕ೏ऱֺ෷Δբਢᖂ๬נठؑ໱խऱ૞ߡΙ܀ ਢڇԳ֮֗षᄎઝᖂᏆ഑Δറ஼נठսڶૹ૞چۯΖڂڼՈڶԳലᖂ๬נठ։੡ റ஼ࡉཚעࠟՕጟᣊΔ։ܑ௅ᖕࠡ௽ࢤΔאڕ۶ᔭഇࠩቹ஼塢੡ەၦૹរΔᢄנ റ஼ࡉཚעऱנठᏝଖᢸΔڕቹ؄ࢬقΖ[34]

ቹ؄Εറ஼֗ཚענठᏝଖᢸΰMonograph & Serial Value Chainα

ʳ ʳ ቹ؄խΔኔᒵז।נठ঴ႚᎠΔဠᒵז।ቹ஼塢ૡ᝜ΖڼԫᏝଖᢸᑓڤऱᚌ រਢ౨೴։נറ஼ࡉཚעऱլٵ௽ࢤΔۖ׊౨ലנठ೸ፖቹ஼塢հၴऱψૡ᝜Ё ႚᎠωᣂএቤ։堚ᄑΖ܀ڼጟᏝଖᢸᑓڤऱ౒រΔਢലᖂ๬נठऱᏝଖᢸመ৫១ ֏੡נठृፖቹ஼塢հၴऱᔭഇᣂএΔྤऄ֘ਠᖂ๬נठխࠡ،ૹ૞ऱᏝଖ੒ ೯ΔՈྤऄܧ෼ࠡ،೶ፖृऱߡۥΖ 3.אઝᖂᖂ๬ᇷಛנठऱנठࠐ։࣫ ʳ ʳ ط࣍ᖂ๬נठਢᖂ๬ႚᐾߓอխऱு֨੒೯ΔՈਢႚᎠᖂ๬ᇷಛऱإڤጥ ሐΔڂڼՈڶᖂृറ୮ല܂ृࢬسขנࠐऱᖂ๬ګ࣠อጠ੡ઝᖂᇷಛΰScientific InformationαΔشאז।ٚ۶ݮڤऱᖂ๬נठ঴Δࠀᖕא։࣫ࠡسขΕࠌشऱᏝ ଖᢸ੡۶Δۖլא௽ࡳݮڤऱנठ঴੡։࣫ኙွΖRoosendaal མ༼נԱԫଡઝᖂ ᇷಛऱᏝଖᢸΔࠡࡳᆠਢψڇઝᖂᇷಛऱᖞଡسขመ࿓խΔٺၸ੄ऱ೶ፖृٺ۞ ղאᏺଖऱԫຑۭ࿓ݧωΔۖڼԫᏝଖᢸխޢଡ೶ፖृٺ۞ऱᏺଖՠ܂ױאฤٽ ᖂ๬ႚᐾߓอնଡ׌૞פ౨խऱ؄ଡΚ࿆ᙕΕᎁᢞΕࠨᖿΕᭌ៲ΖࠡᏝଖᢸڕቹ նࢬقΖ[35] [33] ৔ᐚ௧ΔτנठᄐᏝଖᢸኔ෼ֱڤυΔπנठԳρΰ2002.8αΔ଄ 14Ζ

[34] Toby Green, “Can the Monograph help Solve the Library “Serials” Funding Crisis ?,ϙSerials 15:2

(Jul. 2002), p.136.

[35] Hans E. Roosendaal, etl. “Changes in the Value Chain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 Economic

Consequences for Academic Institutions,” 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 27:2 (2003), p.121.

ᆖᔭ೸

റ஼נठृ ז෻೸

ቹ஼塢 ཚענठृ

ז෻೸

圖四:專書及期刊出版價值鏈(Monograph & Serial Value Chain)

圖四中,實線代表出版品傳遞,虛線代表圖書館訂購。此一價值鏈模式的 優點是能區分出專書和期刊的不同特性,而且能將出版商與圖書館之間的「訂 購─傳遞」關係劃分清楚。但此種價值鏈模式的缺點,是將學術出版的價值鏈 過度簡化為出版者與圖書館之間的銷售關係,無法反映學術出版中其它重要的 價值活動,也無法呈現其它參與者的角色。 3. 以科學學術資訊的出版來分析 由於學術出版是學術傳播系統中的核心活動,也是傳遞學術資訊的正式管 道,因此也有學者專家將作者所生產出來的學術成果統稱為科學資訊(Scientific Information),用以代表任何形式的學術出版品,並據以分析其生產、使用的價 值鏈為何,而不以特定形式的出版品為分析對象。Roosendaal曾提出了一個科 學資訊的價值鏈,其定義是「在科學資訊的整個生產過程中,各階段的參 與者 各自予以增值的一連串程序」,而此一價值鏈中每個參與者各自的增值工作可 以符合學術傳播系統五個主要功能中的四個:登錄、認證、刺激、庋藏。其價 值鏈如圖五所示。[35] 8 ᢸΔ܀౒រਢڼԫᏝଖᢸএאנठऱ೸ᄐ੒೯੡խ֨Δྤऄ֘ਠᖂ๬נठऱ௽ ࢤΔࠏڕᖂ๬נठऱٵᕦᐉ਷ਢࠡૹ૞ऱᏝଖ੒೯Δঁ޲ڶ᧩قڇڼԫᏝଖᢸ խΙۖ׊ຏൄڇᖂ๬נठᇙΔପᚏࡉ಻ᔭऱߡۥࠀլڕ೸ᄐנठ߷Ꮦૹ૞Ζ 2.طཚעࡉറ஼Բጟլٵנठݮڤࠐ։࣫ ʳ ʳ ط࣍ᖂ๬נठএאՕᖂࢨᖂ๬ቹ஼塢Εઔߒᖲዌ࿛੡׌૞ؑ໱Δۖཚעޓڂ ੡ࠡנठࢤᔆ௽௘Δ۾ቹ஼塢ᆖ၄ᄕ೏ऱֺ෷Δբਢᖂ๬נठؑ໱խऱ૞ߡΙ܀ ਢڇԳ֮֗षᄎઝᖂᏆ഑Δറ஼נठսڶૹ૞چۯΖڂڼՈڶԳലᖂ๬נठ։੡ റ஼ࡉཚעࠟՕጟᣊΔ։ܑ௅ᖕࠡ௽ࢤΔאڕ۶ᔭഇࠩቹ஼塢੡ەၦૹរΔᢄנ റ஼ࡉཚעऱנठᏝଖᢸΔڕቹ؄ࢬقΖ[34]

ቹ؄Εറ஼֗ཚענठᏝଖᢸΰMonograph & Serial Value Chainα

ʳ ʳ ቹ؄խΔኔᒵז।נठ঴ႚᎠΔဠᒵז।ቹ஼塢ૡ᝜ΖڼԫᏝଖᢸᑓڤऱᚌ រਢ౨೴։נറ஼ࡉཚעऱլٵ௽ࢤΔۖ׊౨ലנठ೸ፖቹ஼塢հၴऱψૡ᝜Ё ႚᎠωᣂএቤ։堚ᄑΖ܀ڼጟᏝଖᢸᑓڤऱ౒រΔਢലᖂ๬נठऱᏝଖᢸመ৫១ ֏੡נठृፖቹ஼塢հၴऱᔭഇᣂএΔྤऄ֘ਠᖂ๬נठխࠡ،ૹ૞ऱᏝଖ੒ ೯ΔՈྤऄܧ෼ࠡ،೶ፖृऱߡۥΖ 3.אઝᖂᖂ๬ᇷಛנठऱנठࠐ։࣫ ʳ ʳ ط࣍ᖂ๬נठਢᖂ๬ႚᐾߓอխऱு֨੒೯ΔՈਢႚᎠᖂ๬ᇷಛऱإڤጥ ሐΔڂڼՈڶᖂृറ୮ല܂ृࢬسขנࠐऱᖂ๬ګ࣠อጠ੡ઝᖂᇷಛΰScientific InformationαΔشאז।ٚ۶ݮڤऱᖂ๬נठ঴Δࠀᖕא։࣫ࠡسขΕࠌشऱᏝ ଖᢸ੡۶Δۖլא௽ࡳݮڤऱנठ঴੡։࣫ኙွΖRoosendaal མ༼נԱԫଡઝᖂ ᇷಛऱᏝଖᢸΔࠡࡳᆠਢψڇઝᖂᇷಛऱᖞଡسขመ࿓խΔٺၸ੄ऱ೶ፖृٺ۞ ղאᏺଖऱԫຑۭ࿓ݧωΔۖڼԫᏝଖᢸխޢଡ೶ፖृٺ۞ऱᏺଖՠ܂ױאฤٽ ᖂ๬ႚᐾߓอնଡ׌૞פ౨խऱ؄ଡΚ࿆ᙕΕᎁᢞΕࠨᖿΕᭌ៲ΖࠡᏝଖᢸڕቹ նࢬقΖ[35]

[34] Toby Green, “Can the Monograph help Solve the Library “Serials” Funding Crisis ?,ϙSerials 15:2

(Jul. 2002), p.136.

[35] Hans E. Roosendaal, etl. “Changes in the Value Chain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 Economic

Consequences for Academic Institutions,” 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 27:2 (2003), p.121. ܂ृ נठृ ᐉᔹृ נठृ ז෻೸ Օᖂ ᦰृ

റ஼נठृ ᆖᔭ೸ ז෻೸

ቹ஼塢 ཚענठृ

ז෻೸

圖五:科學資訊價值鏈(Scientific Information Value Chain)

[35] Hans E. Roosendaal, etl. “Changes in the Value Chain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 Economic

(13)

吳紹群、陳雪華∕學術出版價值鏈變遷及圖書館角色之概念性初探 35 此一價值鏈的最大優點,便是完全以學術出版活動為考量重心,將學術資 訊產出過程中的各個主要參與者及各自的任務完全包含在內,而且還能符合學 術傳播系統的四個主要功能,可以有效反映學術出版的重要特質。但缺點是尚 未完全將學術出版活動中的其它參與者也納入;而且對價值活動的區分並不明 確,沒有區分出生產活動、服務活動、增值活動等之間的差異;而價值鏈參與 者之間的關係僅有單向關係,並不完整。 4. 以參與者為主要分析觀點 由於學術出版活動的參與者多,其價值鏈裡的價值活動涵蓋有學術傳播系 統中所必備的特殊需求,也涵蓋有一般商業出版的價值活動,加上各個參與者 彼此之間的關係有些應是雙向的,有些彼此之間未必要直接關係,而且有些參 與者的角色既是創造者也是讀者。因此曾有國內研究者將學術出版的參與者分 五種、共六大區塊,企圖以較為立體的方式呈現學術出版的價值鏈,其架構經 筆者修改後,如圖六所示。[36] 9

ቹնΚઝᖂᇷಛᏝଖᢸΰScientific Information Value Chainα

ʳ ʳ ڼԫᏝଖᢸऱ່ՕᚌរΔঁਢݙ٤אᖂ๬נठ੒೯੡ەၦૹ֨Δലᖂ๬ᇷಛ

ขנመ࿓խऱٺଡ׌૞೶ፖृ֗ٺ۞ऱٚ೭ݙ٤ץܶڇփΔۖ׊ᝫ౨ฤٽᖂ๬ႚ

ᐾߓอऱ؄ଡ׌૞פ౨Δױאڶய֘ਠᖂ๬נठऱૹ૞௽ᔆΖ܀౒រਢࡸآݙ٤

ലᖂ๬נठ੒೯խऱࠡ،೶ፖृՈ౏ԵΙۖ׊ኙᏝଖ੒೯ऱ೴։ࠀլࣔᒔΔ޲ڶ

೴։נسข੒೯Εࣚ೭੒೯Εᏺଖ੒೯࿛հၴऱ஁ฆΙۖᏝଖᢸ೶ፖृհၴऱᣂ

এႛڶ໢ٻᣂএΔࠀլݙᖞΖ

4.א೶ፖृ੡׌૞։࣫ᨠរ

ʳ ʳ ط࣍ᖂ๬נठ੒೯ऱ೶ፖृڍΔࠡᏝଖᢸᇙऱᏝଖ੒೯ܶ።ڶᖂ๬ႚᐾߓอ

խࢬؘໂऱ௽௘ᏁޣΔՈܶ።ڶԫ౳೸ᄐנठऱᏝଖ੒೯ΔףՂٺଡ೶ፖृ࢖ڼ

հၴऱᣂএڶࠄᚨਢᠨٻऱΔڶࠄ࢖ڼհၴآؘ૞ऴ൷ᣂএΔۖ׊ڶࠄ೶ፖृऱ

ߡۥਝਢ໌ທृՈਢᦰृΖڂڼམڶഏփઔߒृലᖂ๬נठऱ೶ፖृ։նጟΕ٥

քՕ೴ჇΔאለ੡م᧯ऱֱڤܧ෼ᖂ๬נठऱᏝଖᢸΔࠡਮዌڕቹքࢬقΖ

[36] ቹքΚᖂ๬נठ೶ፖृ֗Ꮭଖᢸ

ڼԫᏝଖᢸऱᚌរΔࠡԫਢലᖂ๬נठऱ೶ፖृᣂএ।ق堚ᄑΙࠡԲਢലٺ

ଡ೶ፖृڇᏝଖ੒೯Ղऱࡳۯղא堚ᄑቤ։ΔࠏڕᖂृЯઔߒृࡉᐉ਷ृڇᏝଖ

੒೯Ղ๯٨Եسข੒೯Δۖቹ஼塢ঞለ൷२ףଖࡉࣚ೭੒೯Δٺ೶ፖृऱᏝଖ੒

೯։ՠڶԱޓࣔᒔऱࡳۯΖڼԫᏝଖᢸऱ౒រΔਢࠀآലᖂ๬נठऱࠡ،ױ౨ࢤ

౏ԵࠡխΔڕ

IRΔۖ׊ڶࠄ೶ፖृ࢖ڼհၴऱᣂএࠀآղאࡳᆠΖ

(Β)Ꮲೌрހሽॶ᜘ϐᡂᎂ

ʳ ʳ ᖂ๬נठਢԫଡᓤᠧڍ᧢ऱᏆ഑Δਝڶᖂ๬ႚᐾࢬؘᏁࠠໂऱ௽௘යٙΔՈ

[36] ᑛၺശዊΔτൕሽ՗נठፖሽ՗೸೭઎ᖂ๬נठऱ࿇୶υΔπඒߛᇷறፖቹ஼塢ᖂρΔ41Κ2 ΰ2003.12αΔ଄ 245Ζ ᖂृЯઔߒृΚ ໌܂੒೯ ေᔹृΚ ᐉ਷܂ᄐ խၴףଖृΚ ᔭഇ֗ࣚ೭ ቹ஼塢Κ ݾ๬֗ᦰृࣚ೭ ඒஃЯᖂسΚ ઔߒ֗ᖂ฾ ᒳᙀࢨנठ ृΚנठЯ ႚᐾЯ಻ᔭ سข੒೯ ಻ಬנठ࿛ףଖ੒೯ ࣚ೭੒೯ 圖六:學術出版參與者及價值鏈 [36] 歐 陽 崇 榮,〈 從 電 子 出 版 與 電 子 商 務 看 學 術 出 版 的 發 展 〉,《 教 育 資 料 與 圖 書 館 學 》,41:22003.12),頁 245。

(14)

國家圖書館館刊 九十七年第二期 (2008.12) 36 此一價值鏈的優點,其一是將學術出版的參與者關係表示清楚;其二是將 各個參與者在價值活動上的定位予以清楚劃分,例如學者/研究者和審查者在 價值活動上被列入生產活動,而圖書館則較接近加值和服務活動,各參與者的 價值活動分工有了更明確的定位。此一價值鏈的缺點,是並未將學術出版的其 它可能性納入其中,如IR,而且有些參與者彼此之間的關係並未予以定義。 (二) 學術出版價值鏈之變遷 學術出版是一個複雜多變的領域,既有學術傳播所必需具備的特殊條件, 也有一般商業出版所具有的部分技術條件,因此許多在商業出版領域所發生的 價值鏈變遷,同樣也可能出現在學術出版價值鏈。目前已經同時發生在商業出 版和學術出版的價值鏈變遷,最明顯的,就是電子商務的應用和電腦資訊科技 的導入,造成了學術出版價值鏈的結構轉變,甚至出現了新型態的電子出版價 值鏈。 1. 學術出版價值鏈結構轉變 在電子商務和電腦資訊科技(ICT)的影響下,學術出版的價值鏈的內容和 各個價值活動的長度有些被縮短,有些則被移出價值鏈,有些新的價值活動被 創造出來,而有些價值活動的內容則發生變化。 (1) 價值鏈長度被縮短:在網際網路的影響下,出版的細部工作如草稿和封 面設計的傳輸、各個環節之間的溝通,都可以跨越地域的障礙,加快溝 通和傳遞的速度。而電子商務概念的引入,更讓學術出版業務可以從頭 到尾完全以電子化方式進行。[37]使得同一條價值鏈,由上一個價值活動 到下一個價值活動之間的距離大大的縮短。 (2) 部分價值活動被移除:資訊科技和網際網路的應用,讓出版者可以不必 顧慮運送和郵寄成本,出版者可以選擇將自身企業價值鏈中較不重要的 部分予以委外。[38]出版活動因為資訊科技複雜化、專業化,電腦排版印 刷和網路書店大行其道,使它們在出版價值鏈上的地位提升,迫使個別 的出版業者放棄部分的業務活動,和其它更專門的業者合作,各自選取 最能發揮自己較具優勢的環節。[39]此外,有些內容生產者在資訊科技協 [37] 同註 36,頁 244-245。 [38] 同註32,頁 48。 [39] 同註33,頁 14。

(15)

吳紹群、陳雪華∕學術出版價值鏈變遷及圖書館角色之概念性初探 37 助下,已可直接和消費者溝通,使得有些價值活動的重要性下降,專營 這些價值活動的出版者有喪失價值的危機。而網路內容的多元、易於取 用的特性,也造就了某些網路內容業者出現,成為傳統出版業者新的競 爭者。[40] (3) 新的價值活動被創造:資訊科技和行動科技的應用,讓出版品的形式、 取用管道、收費方式、版權的授權等有不同的發展,促使出版者發展新 的價值活動;資料庫內容的維護和整理、電子出版品內容的定期更新, 也創造了新的服務項目。[41] (4) 原有價值活動內容發生變化:資訊科技讓出版業者最重要的產品─出 版品,也有了新的型態和發行方式,包括了線上瀏覽取用、隨選列印 (Print-on-demand)、電子書(E-book)等。[42]使得同樣是銷售或配銷 等活動,內容和進行方式卻大不相同。 2. 電子出版價值鏈 所謂電子出版,和出版業引入電子商務、或是出版業的價值活動電子化等 概念並不完全相同。電子出版,主要是指將出版內容予以數位化後,依使用上 的不同需要而產生出不同的媒體。[43]電子出版可依需求而有不同的型態,其範 圍極為廣泛,從離線狀態的光碟片到即時的網路出版,都可算是電子出版的範 圍。[44]由於電子出版的性質特殊,其出版內容由生產出來到傳遞至消費者手中 的過程,其資訊鏈的參與者和價值活動都有其獨具的特性,和傳統以紙本為主 或是導入電子商務的出版業的價值鏈大不相同。電子出版領域的價值鏈,其價 值活動強調能對電子型態的資訊內容作有效的加值,其價值鏈的型態,有些論 者提出線的價值鏈型態,有些則提出雙層式價值鏈型態: (1) 線性的電子出版價值鏈:由資訊創造者(作者或知識生產者)、資訊生 產者(資料庫製造商及出版商)、資訊傳播者(網路服務業者或圖書

[40] Hanno Ronte,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on Publishing,” 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 16:4

(Winter 2001), p.17. [41] 同註 32,頁 52。 [42] 同註 40,頁 16-17。 [43] 邱炯友,〈電子出版的歷史與未來〉,《佛教圖書館館訊》,23(2000.9),頁 15-16。 [44] 劉淑莉,「電子出版品交易營業稅課稅問題之研究」(臺中:逢甲大學財經所碩士論文,2003),8。

(16)

國家圖書館館刊 九十七年第二期 (2008.12) 38 館)及資訊使用者共同組成。其中有越來越多的資訊生產者兼具資訊傳 播者的角色,同時將原有出版價值鏈中的出版、行銷、索摘、供應等不 同業務集於一身,而不必經過圖書館、書局。[45] (2) 歐洲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則針對電子出版參與者的角色和電 子出版可能的各種價值活動,提出了雙層式(Two Layers)的電子出版 價值鏈,第一層是內容相關層,第二層是基礎建設相關層。出版業者在 選擇由傳統出版業進入電子出版業時,可以在二層、共六種主要價值活 動中依企業的策略角色不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價值活動來投入,有某 些電子出版產業可能含括多個跨層次的價值活動。其概念結構如圖七所 示。[46] 11

࢚ࠀլݙ٤ઌٵΖሽ՗נठΔ׌૞ਢਐലנठփ୲ղאᑇۯ֏৵ΔࠉࠌشՂऱլ

ٵᏁ૞ۖขسנլٵऱ໾᧯Ζ

[43]

ሽ՗נठױࠉᏁޣۖڶլٵऱীኪΔࠡᒤ໮ᄕ

੡ᐖऑΔൕᠦᒵणኪऱ٠጗ׂࠩܛழऱጻሁנठΔຟױጩਢሽ՗נठऱᒤ໮Ζ

[44]

ط࣍ሽ՗נठऱࢤᔆ௽௘Δࠡנठփ୲طسขנࠐࠩႚᎠ۟௣၄ृ֫խऱመ࿓Δ

ࠡᇷಛᢸऱ೶ፖृࡉᏝଖ੒೯ຟڶࠡᗑࠠऱ௽ࢤΔࡉႚอא౐ء੡׌ࢨਢᖄԵሽ

՗೸೭ऱנठᄐऱᏝଖᢸՕլઌٵΖሽ՗נठᏆ഑ऱᏝଖᢸΔࠡᏝଖ੒೯ൎᓳ౨

ኙሽ՗ীኪऱᇷಛփ୲܂ڶயऱףଖΔࠡᏝଖᢸऱীኪΔڶࠄᓵृ༼נᒵऱᏝଖ

ᢸীኪΔڶࠄঞ༼נᠨᐋڤᏝଖᢸীኪΚʳ

ʳ ʳ

(1)ᒵࢤऱሽ՗נठᏝଖᢸΚطᇷಛ໌ທृΰ܂ृࢨवᢝسขृαΕᇷಛسข

ृΰᇷற஄፹ທ೸֗נठ೸αΕᇷಛႚᐾृΰጻሁࣚ೭ᄐृࢨቹ஼塢αΕ

֗ᇷಛࠌشृ٥ٵิګΖࠡխڶ။ࠐ။ڍऱᇷಛسขृଫࠠᇷಛႚᐾृ

ऱߡۥΔٵழല଺ڶנठᏝଖᢸխऱנठΕ۩ᔭΕ౉ኴΕࠎᚨ࿛լٵᄐ

೭ႃ࣍ԫߪΔۖլؘᆖመቹ஼塢Ε஼ݝΖ

[45]

ʳ ʳ

(2)ᑛ੊ࡡ୉ᄎΰEuropean Commissionαঞಾኙሽ՗נठ೶ፖृऱߡۥࡉሽ

՗נठױ౨ऱٺጟᏝଖ੒೯Δ༼נԱᠨᐋڤΰ

Two Layersαऱሽ՗נठᏝ

ଖᢸΔรԫᐋਢփ୲ઌᣂᐋΔรԲᐋਢഗ៕৬๻ઌᣂᐋΖנठᄐृڇᙇ

ᖗطႚอנठᄐၞԵሽ՗נठᄐழΔױאڇԲᐋΕ٥քጟ׌૞Ꮭଖ੒೯

խࠉٞᄐऱ࿜ฃߡۥլٵΔᙇᖗ່ᔞٽ۞աऱᏝଖ੒೯ࠐދԵΔڶਬࠄ

ሽ՗נठขᄐױ౨ܶਔڍଡሀᐋڻऱᏝଖ੒೯Ζࠡᄗ࢚࿨ዌڕቹԮࢬ

قΖ

[46]

ቹԮΚᠨᐋڤऱሽ՗נठᏝଖᢸΰTwo Layers EP Value Chainα

ʳ ʳ ᜔հΔڇጻᎾጻሁࡉᇷಛઝݾऱᚥܗհՀΔᖂ๬נठृױאڶᖲᄎ૾܅࿇۩

ګءΕ༼֒ࣚ೭ֽᄷΕאޓݶऱຒ৫༼ࠎփ୲Εᏺףᄅऱࣚ೭ႈؾΖ

[47]

נठृ

Ոױאᙇᖗറ९ऱႈؾދԵሽ՗נठΔࢨ׽ಾኙᄐ೭Ꮑ૞ᖄԵሽ՗೸೭Ζຍࠄޏ

[43] ५੤֖Δτሽ՗נठऱᖵ׾ፖآࠐυΔπ۵ඒቹ஼塢塢ಛρΔ˅ˆΰ˅˃˃˃ˁˌαΔ଄ ˄ˈˀ˄ˉΖ [44] Ꮵි๙Δψሽ՗נठ঴ٌ࣐ᛜᄐ࿔ᓰ࿔ംᠲհઔߒωΰፕխΚນظՕᖂತᆖࢬጚՓᓵ֮Δ 2003αΔ଄ 8Ζʳ [45] ٵု 44Δ଄ 11Ζ

[46] Claudia Loebbecke & Philip Powell, “Electronic Publishing: Assessing Opportunities and Risk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19:4 (Aug. 1999), p.299.

[47] Kim Zwollo, “Digital Document Delivery and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ervices

& Use 21:1 (2001), p.9. փ୲ ໌ທ փ୲ ։ᇘ ؑ໱ ۩ᔭ ႚᙁ ႚᎠࣚ೭ տ૿ፖ ߓอ փ୲ ഗ៕৬๻

圖七:雙層式的電子出版價值鏈(Two Layers EP Value Chain)

總之,在網際網路和資訊科技的幫助之下,學術出版者可以有機會降低發

行成本、提升服務水準、以更快的速度提供內容、增加新的服務項目。[47]出版

者也可以選擇專長的項目投入電子出版,或只針對業務需要導入電子商務。這 些改變目前都已經發生在學術出版領域的價值鏈裡。

[45] 同註44,頁 11。

[46] Claudia Loebbecke & Philip Powell, “Electronic Publishing: Assessing Opportunities and Risk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19:4 (Aug. 1999), p.299.

[47] Kim Zwollo, “Digital Document Delivery and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ervices &

(17)

吳紹群、陳雪華∕學術出版價值鏈變遷及圖書館角色之概念性初探 39

四、

影響未來學術出版價值鏈變遷之因素

由上述各種學術出版價值鏈型態的剖析及其變遷可知,學術出版的價值鏈 可以由多種角度來觀察,而且目前已經開始有所變化,甚至產生新型態的電子 出版價值鏈。但是,究竟有那些因素有可能在未來會影響學術出版價值鏈的架 構、甚至進而改變其價值鏈型態呢?個人認為,欲觀察影響學術出版價值鏈的 變遷因素,可以分別由圖書館界近年來的新議題,以及出版界所關心的發展方 向等兩個不同產業的角度來觀察。 首先,由圖書館界切身的角度來觀察,從近年來圖書館界所關心的實務或 議題可知,由於期刊漲價,使得學術圖書館的購買力受到嚴重侵蝕,且期刊漲 幅遠超過圖書館預算成長的速度,使得圖書館被迫刪減圖書部分的預算以支應 期刊訂購的開銷、甚至刪訂期刊。[48]圖書館界為擺脫受制於大出版商的困境, 並爭取學術傳播上的主體性,開始推動和建置OA期刊、參與數位典藏或機構典 藏計畫,等於跨入了新型態的學術出版行列。這些新的學術出版行動,對於未 來學術出版價值鏈的變遷會有何影響,相當值得觀察和研究。其次,由出版界 的角度來看,學術出版商亦已認知到在資訊科技的影響和學術出版商業模式不 斷求新求變的環境下,出版商無論在出版型態、銷售方式等各方面,都必需因 應大環境的變化而有所調整。這一點由近年來出版界人士所參與有關出版趨勢 的文集、專書、期刊中,都可以發現出版界人士已經認知到資訊科技和各種新 的學術出版模式,對學術出版未來的發展可能會產生相當的影響,例如IYLIM 的 文 集 、Oxford等出版社所出版有關出版未來趨勢的專書,以及Journal of Scholarly Publishing等多種專業期刊中均可觀察到。 因此,我們可以由近年來圖書館界所推動的OA、IR等出版相關實務,以及 出版界對於學術出版未來的出版型態、資訊科技應用、銷售方式等的關切,可 以大致歸納,未來學術出版的價值鏈結構,將可能受到OA和IR等新出版型態的 影響,也可能會受到資訊科技應用(如搜尋引擎或數位權管理)、商務或銷售 模式變化等因素的影響。以下分別略述之。

[48] Glenn S. McGuigan, “Publishing Perils in Academe: The Serials Crisis and the Economics of the

Academic Journal Publishing Industry,” Journal of Business & Finance Librarianship 10:1 (2004), pp.13-16.

(18)

國家圖書館館刊 九十七年第二期 (2008.12) 40 (一) 開放存取 OA顧名思義,就是要使讀者可以免費、以最小的限制、用數位的形式取用 學術資料,而不必付出高額的代價。主要動機在強調打破大型學術期刊出版商 的壟斷、解決現行學術傳播系統失靈的問題,因此吸引了世界上許多學者、學 術團體的關注,甚至形成了一種運動。在經過所謂的「3B宣言」─Budapest、 Bethesda、Berlin宣言重大宣示之後,OA運動得到了廣泛的注意[49],有些基金會 也開始贊助實驗性質的OA計畫。 OA的理想雖高,但是凡出版就必需付出成本,即使以電子形式出版可以減 少紙本印刷所需的紙張、裝訂、運送、油墨等實體成本,但校對排版、伺服器 維護、審核、索引檢索等服務仍需要成本,因此OA出版所採行的策略,是將傳 統學術期刊的「Reader-pay」訂閱模式,轉換成為「Author-pay」模式,由作者的 研究計畫、贊助團體或所屬機關支付出版費用。[50] 1. OA出版的型態 OA存在有多種的形式,凡是符合免費取用標準的學術資料取用機制,都 可 以 算 是OA的範圍。OA基本上可以分為兩種型態,第一種是所謂的「Gold

Road」,也就是Open Access Journal(OAJ),即是將現有的期刊型態以電子方式

出版,免費供讀者取用,包括將現有的期刊轉型為OA刊物、或是直接發行新的 OA刊物。此一型態的OA還包括期刊中重要文章免費而其它文章需要付費的刊 物、部分作者同意免費取用而其它文章需要付費的刊物、剛發行時需付費但過 一段時間後可免費取用的刊物等多種型態。第二種是所謂的「Green Road」,即 是將學術文章放置在典藏庫中供讀者取用,而不以電子期刊型態發行,廣義的 Green Road包括學科典藏、個人自我典藏、預印本、甚至機構典藏;典藏庫中各 篇學術文章的關係應如何建構並無一定的標準,因此也有人將之稱為「Article Database」。[51]

[49] Sally Morris, “Open Access: How are Publishers Reacting ?” Serials Review 30:4 (Sept. 2004),

pp.304-308.

[50] Guedon Jean-Claude, “The “Green” and “Gold” Roads to Open Access: The Case for Mixing and

Matching,” Serials Review 30:4 (Sept. 2004), pp.315-328.

(19)

吳紹群、陳雪華∕學術出版價值鏈變遷及圖書館角色之概念性初探 41 2. OA出版運動的關鍵 OA運動旨在促進學術資訊可以不受限制的交流,並將學術傳播的主動權由 出版商手中拿回來。但是OA運動如欲獲得成功,需要能符合學術出版體系中的 多種要求,而且還要挑戰現有的學術出版商業模式,其中仍有許多關鍵有待克 服,較重要的有: (1) 作者的意願:OA強調Author-pay;而且作者的投稿是維持OA成功最重 要的因素,但根據調查,作者支持的意願並不高。[52] (2) 出版成本的維持:現行許多OA機構在收取出版費用、衡量所需的出版 成本上仍有爭議,而且是否有持續不斷的經費補助以維持OA期刊的運 作仍有疑問。 (3) 品質的維持:電子化出版最主要的問題之一,便是內容品質難以掌握, 這一點在學術出版尤其關鍵。OA仍需有嚴格、有效的同儕審核制度, 而且需要持續出版,方能建立品質形象。 (4) 搜尋和長期保存機制:OA運動如需成功,就必需提供讀者有效搜尋的 機制,並提供長期保存的保障可供隨時取用,才能使讀者信任OA。因 此,OA文章資料的整理不能只條列OA期刊清單或典藏庫清單,還需要 有結構化的編目資訊和一致的描述標準。[53] 總之,OA運動提供了學術出版新的出版模式,但最主要的變遷重點,就是 減少出版商的中介角色。在學術出版的價值鏈上,OA運動如果成功,將使出版 商的價值活動重要性下降,價值鏈裡也會出現由作者不經出版商即可到達讀者 的新價值活動串連。 (二) 機構典藏 如 前 一 節 對OA的定義,IR也可列入廣義的OA範圍。機構典藏觀念的發 展,對於大學或研究機構在學術傳播系統中的意義十分重大。在傳統的學術傳 播系統中,大學的角色並不如作者、出版商、審閱者、圖書館來得顯眼,但是 IR提供了大學完整保存學術成果、教學資料、研究歷程的良好機會,更為大學

[52] David Nicholas & Ian Rowlands, “Open Access Publishing: The Evidence from the Authors,”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31:3 (May 2005), pp.179-180.

[53] Lotte Joergensen, “OpenDOAR or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 Information Services &

(20)

國家圖書館館刊 九十七年第二期 (2008.12) 42 帶來創造收益的可能。[54]除此之外,IR還能使大學在學術傳播體系中建立更重 要的地位,大學將學校內部的智慧資產予以集中、維護並使之可以取用,透過 通用的標準,各大學的IR可以成為一個全球性、分散式典藏系統的一部分。[55] IR和以預印本(Pre-print)或刊後本(Post-print)為主的學科典藏、個人典 藏不同。IR收藏的是機構所生產的各種正式或非正式的資料,並且盡量爭取最 大的授權和索引全文的權利。其所收藏的資料類型包括:[56][57] 1. 數位化的教育資訊 2. 遠距及推廣教育資料 3. 機構人員所生產的期刊文章 4. 學術會議論文 5. 技術報告、演講之全文或投影片 6. 研究記錄 7. 預印本及刊後本 8. 實驗室記錄及研究記錄等 過去大學只能經由兩種方式參與學術傳播系統的運作,一是經由圖書館收 藏學術資料供師生使用,二是出版各式學術刊物。但是資訊科技和通訊技術的 進步,使得大學有機會應用科技,將機構內的各種智慧資產加以典藏,並透過 版權協商、各式權利義務聲明、獎勵措施等機制,促使機構成員將作品留在大 學的典藏庫。IR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包含大學學術自主性的覺醒、各式出版與 未出版資料的保存及再利用以及打破出版商的壟斷。 由 學 術 出 版 價 值 鏈 來 看 ,IR有機會經由版權協商機制,打破出版商原本 在價值鏈中的重要性,而且當中豐富的內容,配合大學已有的出版制度,也可 能在學術出版價值鏈中建立重要的價值活動,大學將成為價值鏈中的重要參與 者,成為匯集者(Aggregator)或內容製作者(Producer)。 [54] 項潔、洪筱盈,〈臺灣機構典藏發展芻議〉,《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3:2(2005.12),頁 173-189。

[55] John Houghton, “Economics of Publishing and the Future of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in

Scholarly Publishing in an Electronic Era: 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4/2005 (London: Facet Publishing, 2005), p.180.

[56] 同註35,頁 124。

(21)

吳紹群、陳雪華∕學術出版價值鏈變遷及圖書館角色之概念性初探 43 (三) 學術資料搜尋引擎 搜尋引擎原本僅具有搜尋Web網頁的能力,對學術傳播系統的運作影響並 不大。但隨著資訊科技的進步和學術文獻放在網路上的比率提高,現在搜尋引 擎也開始涉足學術期刊和圖書的內容搜尋。尤其是Google,挾著強大的運算搜 尋能力、深受使用者喜愛的相關排序機制,推出了專門搜尋學術文獻的Google

Scholar和專門搜尋圖書的Google Book Search,已經大大動搖了圖書館提供文獻資

訊的獨佔地位。而微軟(Microsoft)、Elsevier也不落人後,推出各自的學術搜 尋引擎。 1. 學術資料搜尋引擎 以搜尋引擎的型態免費提供讀者搜尋學術文獻,以2004年所推出的Google Scholar最具代表性。Google Scholar索引範圍包含期刊文獻、學位論文、會議論 文、研究報告、OA資料庫等學術文獻。檢索到的文獻如果不是免費公開的,就 會連結到有購買此一期刊資料庫的圖書館或出版社的首頁。Google Scholar最大 的優勢,就是能讓使用者以單一的、熟悉的介面檢索數十種資料庫才能檢索到 的文獻,部分還能連結全文;檢索結果還提供引用計算,讓使用者可以串連到 引用文獻的書目資料。[58]Google Scholar並非沒有缺點,其缺點包括有: (1) 在過去人文及社會科學文獻收錄太少、偏重英語資料。[59]但目前已有改 善。 (2) Google Scholar雖已獲得許多期刊出版商、代理商的支持和授權,但有 一 段 時 間 缺 少 了 全 球 最 大 期 刊 出 版 商Elsevier的授權。[60]目 前 此 一 問 題已有些許改善,雖然仍無法取得期刊內文,但使用者已可以搜尋到 Elsevier期刊中各文章的書目資料。 (3) Google Scholar的索引工作並不完備,文章時有遺漏,更新不夠迅速。[61][62]

[58] Peter Jacso, “Google Scholar: The Pros and The Cons,” 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 29:2 (2005),

pp.208-214.

[59] Chris Neuhaus, etl.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Google Scholar: An Empirical Study,” Portal:

Libraries and the Academy 6:2 (Apr. 2006), pp.127-141.

[60] Marian Burright, “Google Scholar-Science & Technology,” 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ianship 45 (Winter 2006), Retrieved July 21, 2007, from http://www.ist1.org/06-winter/ databases2.html

[61] 同註58,頁 210-212。

(22)

國家圖書館館刊 九十七年第二期 (2008.12) 44 (4) 沒有權威控制協助使用者辨別作者、地名;沒有控制字彙、切截等機 制;布林邏輯和時間條件限制的檢索效能不彰、沒有排序選擇功能。[63] 雖然Google Scholar仍有許多缺點有待改進,但已經展現出極大的發展潛 力,極有可能改變學術傳播的生態,尤其傳統的引文索引無法計算OA文獻在網 路上的引用情形,Google Scholar和Scopus將可以用來研究網路上文獻的引用情 形,對學術傳播的研究有重大的意義。[64]Google Scholar跨資料庫、跨資料類 型的特性,也可滿足跨學科式的資訊檢索需求。[65] 2. 圖書搜尋引擎 傳統上,圖書資料的查詢,一向都要依賴圖書館的OPAC。但自從Google推

Google Book Search,可以讓使用者對書籍的全文內容進行查詢之後,圖書資

料的搜尋有了新的選擇。Google Book Search更廣邀各大學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

合作,擬對圖書館藏書進行大規模掃瞄,供使用者免費檢索,雖然此舉也引起

出版業者的抗議,認為Google Book Search並不符合「合理使用」的要求,也侵

犯了出版商的版權,因此聯合起來對Google提出訴訟。[66]雖然目前Google Book

Search並未完全得到出版業者的支持,但可以想見的,當未來越來越多出版業

者同意Google Book Search索引他們的書籍、越來越多圖書館加入Google Book

Search,讀者將會更樂於使用可以檢索到內文的Google Book Search,而不會去使

用只能查到書名、標目、關鍵字的OPAC。

綜合來看,Google Scholar和Google Book Search引發了資訊業者投入學術

內容搜尋服務的風潮。為了與Google抗衡,微軟推出了Windows Live Academic

Search(WLAS)學術搜尋服務,提供使用者免費檢索包括Elsevier出版品在內的

多種期刊。[67]Yahoo也與國家圖書館、數位典藏計畫、國立臺灣大圖書館合

[63] Susan Gardner & Susanna Eng, “Gaga over Google ?– Scholar in the Social Sciences,” Library Hi

Tech News 22:8 (2005), pp.42-45.

[64] Nisa Bakkalbasi & Kathleen Bauer, “An Examination of Citation Counts in a New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D-Lib Magazine 11:9 (Sept. 2005), Retrieved July 12, 2007, from http://www.dlib.org/dlib/september05/bauer/09bauer.html.

[65] Alreza Noruzi, “Google Scholar: The New Generation of Citation Indexes,” Libri 55:4 (Dec 2005),

pp.170-180.

[66] Keith Kupferschmid, “Are the Authors and Publishers Getting Scroogled ?” Information Today

22:11 (Dec. 2005), pp.1,48,50-51.

[67] Kim Thomas, “Windows Academic Search Wins Hearts of Publishers,” Information World Review

(23)

吳紹群、陳雪華∕學術出版價值鏈變遷及圖書館角色之概念性初探 45 作,推出學術搜尋服務。未來圖書館在學術出版價值鏈中的重要性,將會受到 極大的威脅,學術搜尋服務將取代圖書館在價值鏈中原有的部分價值活動。 (四) 出版品銷售和使用新模式 過 去 學 術 出 版 最 大 的 市 場 是 學 術 圖 書 館 , 尤 其 是 期 刊 和 資 料 庫 ; 專 書 、 教科書除圖書館以外,系所、個人也有少部分購買。基本上,學術出版品的銷 售,和一般出版品的銷售管道並不相同。但近年來,隨著出版品數位化的情形 增加、網路交易成長、著作權授權方式的多樣以及電子商務機制的成熟,出版 品的銷售方式有了極大的不同,將來學術出版品未必一定會以單本圖書、單本 期刊、單種資料庫的方式供圖書館訂購,讀者將可以直接和出版者或網路書店 接觸,以章、節、篇為單位購買文章,甚至只購買線上瀏覽一段時間的權限, 而不購買下載或列印的權限;而出版業者也可以打破原本書籍和期刊分開來銷 售的策略,提供圖書館讀者更新穎、更經濟的查詢和產品組合。 1. 新的圖書內容銷售模式 目 前 已 經 有 越 來 越 多 的 出 版 商 、 代 理 商 、 發 行 商 、 網 路 書 店 業 採 用 更 具 有 創 意 的 內 容 銷 售 方 式 讓 讀 者 可 以 採 購 確 實 需 要 的 內 容 , 而 不 必 購 買 全 書 或 訂閱全本期刊。目前不少出版商和網路書店已有具體的作法,例如Amazon推 出Amazon Page服務,允許讀者以章(Chapter)、節(Section)、頁(Page)為 單位查詢圖書內容,並擁有購買瀏覽或下載的權利。[68]此外,還推出Amazon Upgrade,讓讀者在購買紙本圖書之後,只要多付一點錢便可以擁有電子版。 Amazon更進一步推出Amazon Shorts,讓作者可以發表4千至1萬字的短文,並讓讀 者可以直接購買[69],雖然此一短文寫作和購買的平台目前暫停運作,但Amazon 的創新精神和創意,仍值得出版業和書業參考。 而個別的學術出版商也在自身的網站導入電子商務,提供讀者新的購買方 式,例如O’Reilly出版社推出Safari售書服務,不僅讓讀者可以購買全書或書中 某一部分的電子版,還提供讀者個人化電子書房,讀者可以選擇將某些圖書加

入自己的權限之下,並設定期限。此外,O’Reilly還推出Safari Rough Cuts,提供

[68] Mark Mchillingworth, “Amazon to Carve up Book Delivery,” Information World Review 219 (Dec

2005), p.1.

[69] Paula Berinstein, “The Day of the Author Has Arrived: Right and Business Models for Online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圖1 1 會計財務與價值鏈 圖1.1 會計財務與價值鏈..

- Summary of Survey Results - Household Survey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age and Penetration, OGCIO. - 伍婉嫻, 馮婉嫻, 吳浩希: (2005): 《跳出「網」惑

Do you agree with the proposed changes for the Compulsory Par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Agree Disagree

Teacher / HR Data Payroll School email system Exam papers Exam Grades /.

Classifying sensitive data (personal data, mailbox, exam papers etc.) Managing file storage, backup and cloud services, IT Assets (keys) Security in IT Procurement and

„ "Distributed Management Architecture for Multimedia Conferencing Using SIP" ,Moon-Sang Jeong, Jong-Tae Park, and Wee-Hyuk L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FMA ,2005..

Kolb (2005), “Learning styles and learning spaces: Enhancing experiential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

[16] Dennis, A.R., Nunamaker, J.R., and Vogel, D.R., “A Comparison of Laboratory and Field Research in the Study of Electronic Meeting Systems,” Journal of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