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幼兒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幼兒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計畫類別: 個別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93-2413-H-004-012- 執行期間: 93 年 08 月 01 日至 94 年 07 月 31 日 執行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 計畫主持人: 倪鳴香 共同主持人: 吳靜吉 計畫參與人員: 研究助理:邱嘉慧 廖怡佳 報告類型: 精簡報告 處理方式: 本計畫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2 年後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4 年 10 月 31 日

(2)

中英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三至八歲幼兒及兒童創造力發展趨勢及影響創造力發展之年齡、性別 及居住地等相關因素。研究工具參照 Torrance 在 1981 為幼兒所編製之「Thinking Creatively in Action and Movement 活動與律動創造思考測驗」(TCAM)之理論架構,重新編製一份適 合國內三至八歲幼兒及兒童可使用的創造力測驗及建立評分常模,以作為幼兒創造力學術

工作者開展相關研究之基石。第一年研究已完成「新編活動與律動創造思考測驗」(簡稱「新

編 TCAM」)題本的編製及施測指導手冊草案。

關鍵字:幼兒、創造力測驗、TCAM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research the creativity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young children and to examine the related factors affecting the creativity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To accomplish it, a new creativity test referred to Torrance’s Thinking Creatively in Action and Movement(TCAM)is compiled for 3 to 8 years children in Taiwan. And, to be referenced by users including of educators and researchers, the norm of the new creativity test for 3 to 8 years children in Taiwan is established. The first year research has accomplished the compilation of tasks to “New Thinking Creatively in Action and Movement”(NTCAM)and the draft of instruction handbook.

Key Words: Young Children, Creativity Test, TCAM

(3)

幼兒

1

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I)

壹、 緒論

一、研究背景說明

在個人創造力的研究上,60 年代Guilford (1950, 1956)即提出創造力乃為問題解決能力 的論點。在現今快速變遷的多元後現代社會裡,個人化不斷的擴充,職業和生活挑戰也愈 來愈複雜,為能順利解決及通過這些問題和挑戰,人們就須依靠自己所擁有的創造能力, 發展新的思考及行動策略來面對多元問題,改善生活型態。換言之,創造力是人類的一種 能力,成長中的兒童需發展此能力來適應與改變其眼前及未來的生活條件,並帶來新的發 展、新的發現、新的創造、新的產出,或改變舊有的、繼續發展舊有的、及修訂舊有的(Braun, 1999)。在此,創造力被視為人類一般基本生存的能力來理解,是個體在持續複雜及無法透 視變遷社會條件下重要的發展任務,而自我創造能力的發現也將影響個體正向生活感覺的 建構。通常,我們不難在兒童的自由活動行為中經驗到創造力的流露,就如鑽研創造力的 學者Torrance(1969, 1980)主張年幼兒童是以創造性的方式來學習。其天生好奇、開放、 模仿、想像等特質皆是他們成長及發現世界的動力。兒童不僅富創造性,且在不同的生活 範疇,在遊戲中、工作中、家庭裡、幼稚園內、衝突中、在與別人工作的處境裡,或在繪 畫、音樂、扮演等藝術文化表達中不斷的發展其創造力。隨著幼兒教育的機構化,學校補 充、取代家庭而負起了重要的教養內涵。因此,不僅止於日常遊戲生活,在幼兒教育機構 中如何促進創造力,使富創造性人格特質的發展成為可能,已是機構化教育重要的目標與 任務2 從兒童發展的觀點出發,兒童創造力的發展並非全然是具體任務取向的。將創造力視 之為問題解決能力的理論,不僅提出創造力基礎的說明,也清楚的明示促進與發展創造性 人格特質的重要性;但是,創造力並非只是目標取向的現象,其也表現在玩興上,一種沒 有目的的能力。它在偶然的情況下,在創造的活動中會自然流露出來。如童年的遊戲充滿 著想像,在想像中展現創造性,尤其是在裝扮遊戲時,物品替代即是一種想像創造的練習。 孩子並不一定為了特定的目的去遊戲,也不一定為了學習去遊戲,他們遊戲是出自於內在 自我的驅力和自我的創造力。他們在遊戲中展現想像和概念,而遊戲也提供創意的想像來 源,讓他們展現虛構與真實連結的機會(Braun, 1999; Lieberman, 1977)。兒童在遊戲中亦 經由想像經歷其自我生理與精神的世界,以增強其日後在解決日常問題時產生行動與概念 (Braun, 1999;Dansky, 1999)。因此,如何在兒童重要的社會化階段中,協助其發展良好 的創造力與促進創造性人格的正向發展,積極進行探討幼兒創造力發展特質及影響發展因 素之相關研究,並建立研究工具將是刻不容緩,且是該研究領域的重要基本建設工程。此 為本研究之研究動機ㄧ。 近年來受到教育政策推動的影響,有關創造力的教學與研究在台灣社會中開始受到空 前的關懷與重視。政府在所公布的「知識經濟發展方案」第四項中即提出「檢討現行教育 體系,加強創新及再學習能力之培養」,創造力與創新能力之培育,顯然成為國家當前教育 發展之重要任務(創造力教育政策白皮書—子計畫「幼兒教育創造力教育政策規劃」, 1 本研究主要研究受試對象年齡為三至八歲。年齡三至八歲實屬跨越幼兒及兒童二個階段,無法將其完全歸 類於幼兒或是兒童的指稱,使得研究計劃遭遇書寫指稱上無法統一的困擾。由於本研究的文獻蒐集包括幼兒 及兒童二個範圍,因此依據文脈的需要及表述,計劃書將仍會出現幼兒及兒童二種指稱,但若論及三至八歲 幼兒及兒童時,本文將以幼兒作為統稱。 2促進幼兒創造潛能的發展已被列入現行美國、德國、日本及大陸等國家之幼兒教育目標中。(參考創造力教 育政策白皮書—子計畫「幼兒教育創造力教育政策規劃」,2001:22-23。)

(4)

2 2001)。在學前教育學領域中,鼓勵激發幼兒創造力的觀點,曾伴隨 60 年代所推動之啟發 式開放教育,一度在實務界受到重視。然,礙於學前教育在各級學校師資培育專業化建制 的落後,相關之研究人口及社群的建立則直至 90 年代後才有顯著的發展。經查閱全國博碩 士論文摘要檢索及中華民國期刊論文檢索得知,關於我國幼兒創造力之相關研究至今仍寥 寥可數(參見表 1-1 國內幼兒創造力相關研究一覽表),研究方法偏向實驗與相關因素研究; 研究取向上則以與智力能力的比較和教學法對創造力培養效果的考驗為主;而整體研究數 量皆未達到足以提出相關理論的推論,顯見我國幼兒創造力之相關研究極待開展。由表 1-1 所列 11 篇相關研究中即有 7 篇採用TCAM測驗3工具的狀況推論,國內近二十年來有關幼 兒創造力研究的出現,明顯的乃受惠於TCAM幼兒創造力測驗的引入與修訂。 表 1-1 國內幼兒創造力相關研究一覽表 研究者 研究題目 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初正平 1973 兒童創造能力之研究 實驗法 幼稚園中班之幼兒及小 學二年級兒童,共 80 名。 在圖畫完成之獨創性及用途重複性上,小 學組優於幼稚園組。 倪鳴香 1981 幼兒創造力發展及其 相關因素之研究 相關因素研究 TCAM 測驗 台北市與馬公鎮幼稚園 小班至小學二年級的男 女幼兒,共計 500 名。 1.台北市幼兒創造力優於馬公鎮幼兒,但 此差異只有在幼稚園出現。 2.男孩在想像分數優於女孩,其他各項並 無顯著差異。 3. 台 北 市 幼 兒 創 造 歷 程 不 連 續 性 的 發 展;而馬公鎮幼兒除獨創分數外,其他皆 呈連續性發展。 呂美玲 1982 學前幼兒創造力與智 力之關係研究 相關因素研究 TCAM 測驗 比西智力測驗 台北及陽明山兩所幼稚 園的幼兒,共計 60 名。 1.兩所幼稚園在流暢力、想像力及獨創力 的差別上皆達到顯著水準。 2.兩所幼稚園在年級間的差別亦達到顯 著水準。 3.兩所幼稚園間的交互作用皆未達到顯 著水準。 劉秋芳 1985 戲劇遊戲對幼兒認知 發展及創造力的影響 實驗法 TCAM 測驗 皮 亞 傑 認 知 發展 測 驗 不同幼稚園的 4-6 歲幼 兒。 1.戲劇遊戲對幼兒序列概念的認知發展 有促進作用,但對液體及數量的保留概念 之發展則無顯著影響。 2.戲劇遊戲對幼兒的流暢力、獨創力及 想像力的發展均有促進作用。 廖素珍 1993 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 幼稚園幼兒創造思考 能力之影響 實驗法 TCAM 測驗 台北市陽明山國小附幼 及吳興國小附幼之大班 幼兒,共計 109 名 創造思考教學方案能提高幼稚園幼兒創 造思考能力。 鄭青青 1993 蒙特梭利實驗教學法 與單元設計教學法對 幼兒創造力發展影響 之比較研究 實驗法 TCAM 測驗 師大附幼蒙特梭利實驗 班級與單元設計教學班 級各一班,共計 60 名。 蒙特梭利實驗教學法與單元設計教學法 對幼兒創造力發展並無多大影響。 林廷華 1994 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 方案對幼兒創造力、問 題解決能力之影響 實驗法 TCAM 測驗 Torrance 圖形創造思 考測驗 兒童問題解決 量表 創 造 性 問 題 解決 教 學方案意見調查表 台北市北投區私立培爾 幼稚園大班幼兒,共計 30 名。 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方案能增進幼稚園 幼兒創造力及問題解決能力。 黃作后 2001 基本形狀的繪畫能力 培養對幼兒創造思考 能力的影響研究 實驗法 自編「基本形狀創造 思考量表」 台北市福星國小附幼大 班幼兒,共計 60 名。 幼兒的創造思考力可經由學習繪畫而增 進,其學習繪畫有一系統的規劃,其學習 效果最好。 黃期璟 2003 幼兒操作建構性玩具 之創造力表現~以「樂 高」為例 非參與觀察法 依 據 研 究 者 自行 歸 納 的 分 析 架 構分 析 觀察資料 新新幼稚園 4-6 歲幼兒及 老師 「直接協助的鷹架」、「間接支持的鷹 架」、「未正面支持的鷹架」,都對於啟 發幼兒創造力有所助益 3 該幼兒創造力測驗乃是Torrance 於 1981 年所發展適用於三至八歲兒童之活動與律動創造思考個別測驗。

(5)

李絢芬 2003 舞蹈遊戲對學齡前兒 童創造力之影響 實驗法 基 本 形 狀 創 造思 考 量表、 新 編 圖 形 創 造思 考 測驗、 TCAM 測驗 某公立國小附設幼稚園 的大班兒童,共 60 名。 不同的肢體活動課程均能提升幼兒創造 力,但有不同創造能力上之差異,特別是 「舞蹈遊戲課程」更有助於學齡前兒童創 造力之發展。 張秀娟 2004 圖畫書導賞教學對幼 兒創造力影響之研究 實驗法 陶 倫 斯 圖 形 創造 思 考測驗乙式 台中縣某托兒所大班幼 兒,共 30 名。 圖畫書導賞教學能增進幼兒創造力之獨 創力

根據 ERIC 教育資料庫以「Early Childhood and Creativity Development」為關鍵字檢索 關於幼兒創造力相關的研究,其中研究方案中運用評量幼兒創造力之測驗工具種類計有: Torrance 圖形創造思考測驗(Test for Thinking Creatively with Pictures)(Torrance, 1962)、 Starkweather 獨創性測驗(Originality Test)(Starkweather , 1974)、活動與律動創造思考測 驗(Thinking Creatively in Action and Movement,簡稱 TCAM)(Torrance, 1981)、多面向刺 激流暢性測量(the Multidimensional Stimulus Fluency Measure,簡稱 MSFM)(Mogan, Milgram, Sawyers & Fu, 1983),及創意思考-繪圖作品(Creative Thinking – Drawing Production,簡稱 TCT-DT)創造力測驗(Jellen & Urban, 1986)等等。目前我國研究上可使 用之幼兒創造力之測驗工具,除倪鳴香、吳靜吉(1981)修訂之「Torrance 的活動與律動 創造思考測驗(TCAM)」,適用於三至八歲幼兒,以個別測驗的方式進行,並建立台灣幼 兒在此測驗表現之常模外,陳龍安(1986)所修訂「陶倫思圖形創造思考測驗(乙式)」, 適用幼稚園至國小三年級兒童,以團體施測的方式進行,但此測驗僅建立了以國小學生為 主的常模;林幸台、王木榮(1994)修定「威廉斯創造力測驗(Creativity Assessment Packet, 簡稱 CAP)」,適用於國小四年級至高中三年級學生,以團體施測的方式進行,並建立國小 到高中學生的常模;另吳靜吉、陳甫彥等(1998)受教育部委託所編製之「新編創造思考 測驗研究」,從幼兒至成人皆適用,以團體施測的方式進行,然其常模的建立是以四年級到 研究所學生為對象。雖然這些測驗基本原則上皆表示可用來評量幼兒之創造力,但都未建 制符合幼兒的評量常模,且這些測驗在解釋幼兒創造力表現上,皆偏向建立在幼兒尚待發 展之語文及圖式能力上。 以 TCAM 測驗來說,由於此測驗乃二十年前倪鳴香、吳靜吉已將此測驗修訂完成,但 至今不僅面臨因修訂年代已久遠,常模有效性受到質疑,同時若重新修訂必遭遇版權問題。 至於陳龍安所修訂之「陶倫思圖形創造思考測驗(乙式)」,亦同樣面臨修訂年代久遠而影 響常模有效性的問題外,同時該測驗題本尚有未建立幼稚園幼兒常模的問題。吳靜吉等人 所編製之「新編創造思考測驗」主要的施測對象為小學到研究所,雖於指導手冊中該測驗 說明只要做些轉換即可適用於幼稚園幼兒,但其在施測方法及常模之建立上,皆未包含幼 兒。而林幸台、王木榮所修定之「威廉斯創造力測驗」也同樣面臨常模建立的問題。據此, 在推動創意教育評估其成效研究的需求下,能發展編製一份適合我國幼兒創造力測驗工具 實屬當務之急。此為本研究之研究動機二。

二、研究目的

基於前述的動機及考量,本研究主要目的在參照 Torrance 活動與律動創造思考測驗 (TCAM)之作業類型架構,重新編製一份適合評量我國幼兒創造力的測驗工具,並建立 三至八歲幼兒創造力的評分常模,以作為教育工作者評估教學成效及研究者進行幼兒創造 力相關研究之工具;同時,探討當前幼兒創造力發展趨勢及進行影響幼兒創造力發展相關 因素之研究。研究分兩年期完成。第一年之研究工作焦點在於相關研究文獻資料解析,及 參照原 TCAM 測驗重新編製一份適合幼兒律動與動作創造思考之測驗題本及施測指導手 冊,以下簡稱「新編 TCAM」。

(6)

4

貳、文獻探討

以下僅針對與第一年研究相關方向之內容探討,包括:幼兒創造力之概念定義, 及幼兒創造力測驗之相關研究兩部分。

一、幼兒創造力

雖然研究創造力之相關研究成果斐然,但至今研究學者們仍對創造力缺乏共識的概念 和明確的定義深感困擾(劉世南、郭誌光,2001;Amabile, 1983)。一般而言,根據研究取 向的不同,對創造力就有不同的定義。典型創造力的定義通常可從「四 P」來探討,包括 歷程(process)、產品(product)、個人特質(person)及壓力/環境(press/place)。而關於 創造力的定義實涉及二個概念:即符合創造力是指產品或反應(responses)必須是新穎的 (novel,不同於其他產品或反應)與適當的(appropriate,產品或反應必須是正確的、有 價值的、及有用處的)(Stein, 1974)。然以上所探討的創造力之概念定義多半從成人的表現 出發,其是否直接適用於定義兒童的創造力實值得深究。一般而言,成人所表現出的創造 力常是在既有的知識基礎下展現,而成長中的兒童在缺乏豐富經驗與不受傳統束縛的狀態 下,他們常以獨特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知覺及表達事件,也因此兒童常能表現出自然的創 造力(Meeker, 1978)。Shmukler’s 模式則提出幼兒創造力表現三階段論,即接收訊息後經 由內在想像(inner imagination)出獨創性的點子或想法,然後再經過精緻化(elaboration) 的過程,最後才透過行為和社會能力表現出來,強調幼兒想像力在創造力發展上的重要性 (Shmukler, 1982)。另外,許多研究顯示幼兒遊玩(play)和創造力之間的關係,如:Shmukler (1982)發現學前兒童所表現的遊玩和之後想像力與創造力的表現是相關的。Lehman 則認 為創造力出現於兒童早期的遊戲,然後才慢慢擴展到兒童生活的其他領域(引自創造力教 育政策白皮書-子計畫「幼兒教育創造力教育政策規劃」,2001)。讓幼兒自由遊玩(free play),隨興的假裝和幻想,可以提供其表現創造力的機會,尤其是需要富想像力的裝扮遊

戲(pretend play),因在想像遊戲(imaginative play)中能表現擴散性思考的能力(Shmukler, 1982;Kogan, 1983)。後續研究者亦根據 Shmukler 模式進行研究,發現在幼稚園的課程中, 具有高獨創性的幼兒比其他幼兒表現出較多的內在想像,且他們也常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創 造力,如:畫出細節豐富的繪畫、作出 3D 立體的作品、說完整且詳細的故事或裝扮遊戲 (Johnson & Hatch, 1990)。

與成人的創造力概念作區隔,Morgan(1983)則認為幼兒創造力研究應只著重於「歷 程」部分,即探討幼兒產生或想出獨創點子的過程,因這是創造力的基礎能力。綜觀目前 評量幼兒創造力的測驗,大多也是以「歷程」為主要觀點,如:Torrance 活動與律動創造 思考測驗(TCAM)、Starkweather 獨創性測驗、多面向刺激流暢性測量(MSFM)、圖形創 造思考測驗及新編創意思考測驗等,其主要依據 Guilford 的擴散性思考(divergent thinking) 理論所編製,而 Martindale 強調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歷程所運用的認知歷程即為擴散性思考 的表現,其與強調最後得到固定答案的收斂性思考(convergent thinking)不同。與擴散性 思考有關之四類個體較恆定的心理特質為:流暢性(fluency)、變通性(flexibility)、獨創 性(originality)及精進性(elaboration)(Martindale, 1989,引自吳靜吉,1998)。但亦有學 者從「產品」觀點來看幼兒創造力表現,且依此觀點發展幼兒創造力測驗,如:創意思考 -繪圖作品(TCT-DT)創造力測驗。無論以何觀點來說明幼兒創造力,Morgan(1983)主 張只要幼兒能為解決問題想出很多新穎、高品質(high quality)的反應或產品,及運用有 效解決之道的擴散性思考,就是幼兒創造力的表現。質言之,幼兒的創造力是指在其日常 生活中表現出符合新穎和適當條件的行為或語言。所謂的「新穎」是指孩子表現出來的行 為或語言是獨特的;所謂的「適當」則是指對於幼兒來說具愉快、溝通、或有意義的行為 或語言(Amabile, 1989)。本研究所採用之幼兒創造力定義,乃依循此一構念理論。

(7)

二、幼兒創造力的評量

1. 測量幼兒創造力的方法 幼兒不像成人已擁有完善的語言表達能力,亦不像成人具備文字書寫表達的能力,所 以在編製幼兒的創造力測驗時,需注意這些語言的限制。綜合相關評量幼兒創造力之測驗 及相關研究文獻探討,歸納出以下四種研究學者常用來測量幼兒創造力的方法:(1)想像 遊戲:包括模仿、實驗、物體的轉換、動物的轉換、同情行為、戲劇創作、假想玩伴、虛 構的理由、虛構故事、故事新說、建構、新遊戲、語言的延伸、適當的引用、領導能力、 美學的鑑賞(Andrews, 1930;引自 Meador, 1992)。(2)點子流暢性作業(ideational fluency

tasks):即要幼兒針對一個刺激儘可能的想出許多答案。舉例作業-是要幼兒說出擁有某一

特殊特徵的所有事情;形狀作業-給幼兒觀看一幅圖畫,並要其說出所有和這個形狀相似 的事情(Mogran, 1983;Mogran et. al., 1988)皆屬於此類,其顯示幼兒的擴散性思考和連 結性的流暢性(Pellegrini, 1984-1985,引自 Meador, 1992)。透過對於一個作業可想出答案 的總和,以及獨特的答案即可了解幼兒在產生點子流暢能力方面的創造力(Wallach & Kogan,

1965)。(3)其他用途作業:此作業是要求幼兒對熟悉或不熟悉物品講出其所能想得到的這

些物品之所有用途(Pellegrini, 1984-1985, 引自 Meador, 1992;Sawyers, Morgan, Milgram, &

Fu, 1983)。(4)說故事:此方法主要是評量兒童語言創造力,主要的進行方式是讓幼兒觀

看 沒 有 任 何 文 字 的 黑 白 圖 畫 , 要 幼 兒 根 據 圖 片 說 出 一 個 關 於 這 個 圖 片 內 容 的 故 事 (Hennessey & Amabile, 1988)。(5)繪圖:此作業主要的方式是,在一張白紙中呈現直線、 曲線,及 L 形線條等不同刺激,要幼兒利用這些線條畫出一幅完整且有意義的圖畫(Chae, 2003)。

前三種種測量方法是以測得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精進性及想像力等特質為評分 標準。在「說故事」的方法上,則須以兒童述說之故事內容的邏輯性(logical)、傳達的情 緒(emotion)、文法(grammar)正確的程度及使用字彙變化作為評量的項目(Hennessey & Amabile, 1988)。 2. 幼兒創造力測驗 在幼兒創造力評量的發展上,其中主要的測驗有:Starkweather 獨創性測驗、Torrance 活動與律動創造思考測驗(TCAM)、多面向刺激流暢性測量(MSFM)、Torrance 圖形創造 思考測驗、創意思考-繪圖作品(TCT-DT)創造力測驗、新編創造思考測驗,及威廉斯創 造力測驗(CAP)。做為編製幼兒創造力測驗之參照,茲分別將這五種幼兒測驗 (包括 TCAM) 整理於表 2-1,這些標準化(standard)的幼兒創造力測驗主要是測量創造力思考運作中的 擴散性思考表現,所以其主要評分指標仍包括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想像力及精進性 等五種特性,經由將其量化而得知創造力的高低。所謂獨創性是指產生新奇、獨特想法和 點子的能力,且評估這些點子和想法一般出現的頻率很低。變通性則是指對於一個問題想 出不同類別想法和點子的能力,也就是說是指改變做事途徑或思考方式的能力。流暢性是 指對一個問題快速反應及產生多種想法和點子。精進性指的是對於已想出的想法和點子進 行修飾的能力,即表達出的想法和點子的詳盡週延性。想像力則是指想像並模仿扮演不熟 悉角色的能力或將自己投射在一個假想的情境中,並表演出在那情境中的行為的能力。 表 2-1 五種幼兒創造力測驗之比較 測驗 測驗內容 施測對象 評分指標 時間 Starkweather 獨創性測驗 三種活動:形板測驗 丟靶遊戲 獨創性測驗 學前幼兒 從眾與否的行為 嘗試困難的意願 獨創性 無時間限 制 活動與律動創造思考測驗 (TCAM) 四種活動: 活動一:有多少方法? 3 至 8 歲兒童 獨創性 想像力 無時間限 制

(8)

6 活動二:你能不能做做看? 活動三:還有沒有別的方法? 活 動 四 : 你 能 用 紙 杯 作 些 什 麼? 流暢性 總分 多面向刺激流暢性測量 三種作業:用途作業 舉例作業 形狀作業 學前幼兒 流暢性 無時間限 制 Torrance 圖形創造思考測 驗 三種活動: 活動一:圖形結構 活動二:圖畫完成 活動三:圓圈 幼稚園到研究所 流暢性 變通性 獨創性 精進性 每個活動 進行十分 鐘 創意思考-繪圖作品創造 力測驗 二個圖畫作業 4 歲幼兒至 95 歲 成人 11 個評量標準(詳 見表 2-4) 總計施測 時間 30 分鐘 新編創造思考測驗 二個測驗:語文創造思考測驗 圖形創造思考測驗 國小學童至成人 若 經 由 主 試 者 協 助 , 可 適 用 於 幼 兒。 流暢性 變通性 獨創性 每個測驗 進行十分 鐘 威廉斯創造力測驗 一個活動,二個量表 創造性思考活動 創造性傾向量表 創造性思考與傾向評定量表 國小至高中 流暢力 開放性 變通力 獨創力 精進力 冒險性 好奇性 想像力 挑戰性 總計施測 時 間 40-60 分 鐘 3. 影響幼兒創造力評量的因素 幼兒的行為表現並不如成人較具有穩定性,易受到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綜合相關研 究文獻可以歸納出下列因素:(1)測驗刺激材料:測驗中所「使用刺激材料的熟悉性」會 影響到幼兒創造力的表現。研究顯示進行點子流暢性作業時,與不熟悉刺激材料比起來, 熟悉的刺激材料會使幼兒產生比較多一般或不尋常的點子和想法(Sawyers et., 1983)。此 外,在形狀作業中,測驗刺激材料的研究顯示 3D 形狀(three-dimensional form)的立體材 料比 2D 形狀(two-dimensional form)的材料更易引起幼兒的獨創性思考(Morgan et al., 1983;Fu, Kelso, & Morgan, 1984)。(2)情境因素:情境因素亦會影響測量時幼兒創造力表 現(Morgan et al., 1988)。這裡所指情境因素包括:施測環境佈置背景(task setting),因測 驗內的作業強調擴散性的思考反應,而兒童常常會環顧四週擺設來產生點子和想法,所以 施測時需注意施測地點的背景佈置。主試者特質亦屬於情境因素之一,對於幼兒來說,面 對較和善親切的主試者會使其產生較多創造思考反應。此外,指導語是否能讓幼兒聽得懂 也會影響幼兒創造力表現。在沒有評分壓力的氣氛中,亦會增進幼兒產生較多獨特性的反 應,所以主試者宜避免對兒童表現出來的反應做出語言或非語言的暗示或評價。在施測中 要避免使用獎賞鼓勵幼兒,因為獎賞將會降低其在作業上的表現(McGraw, 1978;Morgan et al., 1988)。另外,在時間的規劃上,盡量避免在對幼兒施測時有時間的限制。從研究創造 力歷程的結果顯示,受試者在回答作業答案時會出現次序效果,即先回答出普通常見的答 案,之後才會出現不尋常的答案(Mednick, 1962)。對於七至八歲的兒童來說,隨著時間的 增加,回答普通常見的答案會減少,相對的,回答不尋常的答案會增加(Ward, 1969)。(3) 其他因素:除了以上因素之外,因每個文化有其自己的價值觀和期望,兒童所生長的文化 會影響其創造力的發展及表現(Meeker, 1978)。如年齡、性別差異、居住地區亦都會影響 創造力的表現。 總括而言,在編製幼兒創造力測驗時,考量各種影響測量幼兒創造力的因素是必要 的,包括選用的測驗刺激材料、施行的對象本身成長的文化、年齡、性別和居住地區,及 施行測驗時,時間的安排、測驗情境的佈置、主試者的特質及訓練、指導語的敘述等。上 述研究結果提供了本研究進行測驗作業編製,及施測指導手冊編製之原則,包括作業內容 要為幼兒所能理解、作業內容所提及的項目或使用的刺激材料是為幼兒所熟悉,及幼兒是 否皆有能力完成此項作業。而在施行測驗方面,將不會有作答時間的限制、測驗情境的佈

(9)

置盡量講求簡單且避免過多無關刺激、主試者要以和善親切對待受測對象,及在施測過程 中盡量讓幼兒明瞭指導語、避免給予幼兒任何暗示。

參、研究方法

一、研究進程

本研究第一年主要參照Torrance活動與律動創造思考測驗(TCAM)之作業類型架構, 重新編製一份適合評量我國幼兒創造力的標準化測驗工具,以作為研究者第二年進行幼兒 創造力相關研究之工具。本研究欲編製之標準化測驗,每一個步驟皆需要謹守客觀及標準 化之規準,從測驗作業的產生、施測指導手冊的建立,至新測驗題本之信、效度的建立4 皆需經相當嚴謹的程序,以便日後進行相關因素之研究。

二、測驗編製

測驗編製的構思及來源在參考相關研究文獻及各幼兒創造力測驗所使用之作業方式及 材料下,將原 TCAM 測驗作業類型架構為軸,考量製定新測驗作業之原則,選用符合上述 原則之項目及刺激材料,包括作業內容要為幼兒所能理解、作業內容所提及的項目或使用 的刺激材料是為幼兒所熟悉,及幼兒是否皆有能力完成此項作業。該選用之心測驗作業內 容再經由測驗專家、心理學專家、幼兒教育專家及教育現場工作者評定之後重新編製。 詳細測驗作業的產生共分五個階段完成: 1.初步編製作業活動:根據 Torrance 的活動與律動創造思考測驗(TCAM)之作業(task) 類型,邀請兩位創造力研究學者及三位幼稚園具碩士學位之幼師考量我國三至八歲幼兒能 力及環境因素,共同討論後,初步編製出 17 個可能進行的活動。 2.尋求幼兒教育現場專家認可:為確認新編的活動對於幼兒之適合度,第二階段即透過問 卷尋求幼稚園及托兒所幼兒教師的意見,編製之。問卷中包含 17 個活動之適合度的三點量 表(很適合、適合、不適合),及開放性問題請幼師提供其他適合且為幼兒所熟悉的活動點 子建議。本研究假定,若是此新編活動適合於三至六歲幼稚園及托兒所幼兒,將亦適合於 七歲以上之國小孩童;因此,本研究中之作業活動適合度問卷乃以幼稚園及托兒所之幼師 為主要的分發對象。問卷調查時間從 2004 年 8 月中至 2004 年 10 月中,主要採書面問卷的 方式進行,由研究者至園所或以郵寄方式分發至台灣北(台北市縣)、中(台中市縣、彰化 市縣)、南(雲林縣、台南縣)、東(台東縣)四區,填答對象為幼稚園及托兒所教師。總 計分發 130 份問卷,共回收 70 份問卷(北區共 28 份;中區共 12 份;南區共 20 份;東區 共 10 份)。分析結果顯示,各個活動皆偏向適合的向度,且各個老師皆非常踴躍提供不同 作業活動的點子建議。 3.編選題本作業活動:根據回收問卷之調查結果、參考幼兒教育現場教師所給予的建議, 邀請相關專家(包括:創造心理學專家、幼兒教育專家)參與編製小組,共同討論依據四種作 業類型編選出 11 個活動,其內容包括:作業一 2 個活動,作業二 6 個活動,作業三 1 個活 動,作業四 2 個活動。 4.預試:此階段依所編製之新測驗題本草案進行預試,進一步確認新測驗題目對三至八歲 幼兒之適合度,預試對象選擇北區未接受過先前適合度問卷調查之園所,隨機選擇 9 位幼 兒(三、四、五歲幼兒各 3 位),進行新測驗題本之預試,預試的施測過程全程以攝影機記 錄下來,作為確認新編測驗題本的討論依據。 5.完成新編測驗題本及撰寫施測指導手冊:專家參與之編製小組根據第四階段受試幼兒對 不同作業活動的回應狀況,針對各個作業活動的適切性,完成新編標準化測驗題本,並進 4 新編TCAM之信效度之建立仍持續進行中,詳細內容將列於結案報告中說明。

(10)

8 行施測指導手冊之撰寫。

三、評測員與評分員之訓練

為確保此新編標準化測驗能被廣泛及正確的使用,本研究在施測與評分員訓練之前依 據新編測驗題本,拍攝訓練施測與評分之樣本,並製作施測員及評分員訓練錄影帶。

肆、階段研究結果:新編 TCAM 幼兒創造思考測驗

「新編 TCAM 創造力測驗」仍以動作反應為主,語文反應為輔,共包含四個作業活動。 每位受試者在本測驗上,可得流暢(是指所有不同的、有關的及恰當的反應總和。這裡所 謂有關的和恰當的是指受試者的反應符合活動的要求)、獨創(是指所有不同的反應,以本 研究案全部受試者在統計上的稀有反應為基礎,建立獨創常模,予以評分所得之總和。要 獲得較高的獨創分數,反應必須是恰當的、創新的和獨創的。)、想像(是指本測驗四個想 像情境題目所得分數的總和)及總分(是指將流暢、獨創及想像三個原始分數轉換成標準 分數(T 分數)相加而得的總和。)四種分數。以下將逐一介紹其活動內容: 活動一 有多少方法: 活動一主要是評量幼兒與其好朋友打招呼所使用的各種方法,包括動 作、語言或兩者合併的反應。目的在評量幼兒是否能找尋各種獨特的方法,創造出許多新 奇、特別的打招呼方式。每位受試者在活動一可得流暢及獨創兩種分數。 活動二你能不能做做看:活動二乃是根據兒童的想像(imagine)、移情(empathize)、幻想 (fantasize)和扮演不尋常角色(unaccustomed role)的能力進行設計,提供了受試者四個 假想的情境,包含有:兔子被追趕、飛機在雲裡飛、馬在草原上奔跑以及快要沒電的機器 人。活動二的四個情境皆是要求幼兒運用想像的方式進行角色扮演,以評量幼兒的想像力。 活動三 還有沒有別的方法:活動三主要的目的是要求受試幼兒對於日常行為進行不尋常的 思考,測驗內容即要求受試者回應將紙箱由一定點移向另一定點可能使用的各種方法。藉 此評量幼兒創造的潛能,是否能找尋各種獨特的方法,創造出許多新奇、特別的搬移方式。 每位受試者在活動三可得流暢及獨創兩種分數。 活動四 你能用舊報紙做些什麼:在幼兒的手中,每個物品都可以跳脫其原本的功能而變成 手中把玩的玩具,活動四中運用幼兒園中常見且使用頻率相當高的素材—舊報紙進行活 動,讓幼兒去思考舊報紙的各種可能用途。每位受試者在活動四可得流暢及獨創兩種分數。

伍、參考文獻

吳靜吉、高泉豐、王敬仁、丁興祥(1981)。拓弄思圖形創造思考測驗(甲式)指導及研究手冊。臺北:遠流。 吳靜吉、陳甫彥、郭俊賢、林偉文、劉士豪、陳玉樺(1998)。新編創造思考測驗研究。台北:教育部。 呂美玲(1982)。學前幼兒創造力與致力之關係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絢芬(2003)。舞蹈遊戲對學齡前兒童創造力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廷華(1994)。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方案對幼兒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初正平(1973)。兒童創造能力之研究。 台北市立女子師範學院專科學校兒童研究實驗中心。 倪鳴香(1981)。幼兒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倪鳴香、吳靜吉(1989)。Torrance 活動與律動創造思考測驗指導手冊(未出版)。 張秀娟(2004)。圖畫書導賞教學對幼兒創造力影響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 教育部(2001)。創造力教育政策白皮書-子計畫「幼兒教育創造力教育政策規劃」。台北:教育部。 陳龍安(1986)。「陶倫思圖形創造思考測驗(乙式)」。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黃作后(2000)。基本形狀的繪畫能力培養對幼兒創造思考能力的影響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黃期璟(2003)。幼兒操作建構性玩具之創造力表現~以「樂高」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

(11)

士論文。 廖素珍(1993)。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幼稚園幼兒創造思考能力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世南、郭誌光(2001)。創造力的概念與定義。資優教育季刊,81, 1-7。 劉秋芳(1985)。戲劇活動對幼兒認知發展及創造力的影響。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青青(1992)。蒙特梭利實驗教學法與單元設計教學法對幼兒創造力發展影響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Amabile, T., (198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Amabile, T., (1989). Growing up creative. New York: Crown.

Braun, Daniela., (1999). Handbuch kreativitäts-förderung: theorie und praxis mit kindern. Breisgau: Herder. Chae, S. (2003). Adaptation of a picture-type creativity test for pre-school children. Language Testing, 20, 178-188. Chu, C. P. (1974). Parental Attitudes in Relation to Young Children’s Creativity: Cross Cultural Comparison. Acta

Psychological Titanic, 16, 53-72.

Dansky, J. L. (1999). Play. In M. A. Runco, & S.R. Pritzker (editors-in-chief). Encyclopedia of Creativity (II).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393-408

Fu, V. R., Kelso, G. B., & MoranⅢ, J. D. (1984). The effects of stimulus dimension and mode of exploration on original thinking in preschool children.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44, 431-440.

Guilford, J. P. (1950). Crea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 444-454.

Guilford, J. P. (1956). The structure of intellec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53, 267-293.

Hennessey & Amabile, (1988). Story-telling: a method for assessing children’s creativity.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22, 235-246.

Jellen, H. G.. & Urban, K. K. (1986). The TCT-DP: an instrument that can be applied to most age and ability groups.

Creative Child and Adult Quarterly, 3, 138-155.

Johnson, L. & Hatch, J., (1990). A descriptive study of the creative and social behavior of four highly original young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24, 205-224.

Kogan, N., (1983). Stylistic variation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creativity, metaphor, and cognitive style. In P. Mussen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 3(4th ed.). Cognitive Development, 630-706. New York: John

Wiley.

Lieberman, J. N. (1977). Playfulness. New York, NY: Academic Press.

McGraw, K. O., (1978). The detrimental effects of reward on performance: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a prediction model. In Lepper, M. R. & Greene, D (eds.), The hidden costs of reward. Hillsdale, NJ: Erlbaum, 33-60.

Meador, K. S., (1992). Emerging rainbow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creativity in preschoolers. Journal for the

educational of the gifted, 15, 163-181.

Mednick, S. A., (1962). The associative basis of the creative process. Psychological Review, 69, 220-232.

Meeker, M. (1978): Measuring creativity from the child’s point of view.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12, 52-62. Morgan, J. D, Millgram, R. M., Sawyers, J. K. & Fu, V. R., (1983). Stimulus specificity in the measurement of original

thinking in preschool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14, 99-105.

Morgan, J. D, Sawyers, J. K., Fu, V. R., & Millgram, R. M., (1988). Measuring creativity in preschool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22, 254-263.

Sawyers, J. K., Moran, J. D., Fu, V. R. & Millgram, R. M., (1983). Familiar versus unfamiliar stimulus items in measurement of original thinking in young children.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57, 51-55.

Starkweather, E., (1974). Starkweather originality test. Stillwater, OK: 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 Stein, M. I., (1974). Stimulating creativity(Vols. 1 and 2). NYC: Academic Press.

Torrance, E. P. (1969). Creativity. South Dakota Adapt Press.

Torrance, E. P. (1980). Administration Scoring, and Norms Manual: Thinking Creatively in Action and Movement. Georgia Studies of Creative Behavior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orrance, E. P. (1981). Thinking creatively in action and movement. Bensenville, IL: Scholastic Testing Service. Ward, W. C., (1969). Rate and uniqueness in children’s creative responding. Child Development, 40, 869-87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為籌劃辦理水族養殖技術士技能檢定以配合國內水族業蓬勃之發展,及相關行業

、專案管理廠商及監造單位相關資料送政府採購法主管機關

項次 資格 應檢具證明文件. 設有社會工作或幼兒保育相 關學院、系、所、學位

你有權要求查閱及更正教育局所持有關於你的個人資料。如需查閱或更正個人資料,請以書面向有關高級學校發

就知識及相關理論的最新發展,體育教師可運用他們的專業知識,把新元素例如資訊素養、企 業家精神、人文素養,以及

  此外, 圖書館亦陸續引進英美文學、外語學習與研究等 相關資料庫,如 19 世紀以前出版的經典文學名著 Literature Online, Early English Books Online 與 Naxos

• 在五歲前,是兒童發展學習能力和建立知識的關鍵時期 (CDC at Harvard University, 2007; Ministerial Council for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and Youth

Chi-Tsang’s abundant interpretation writings involved with most of the important sutras at that time, implying that behind the writings Chi-Tsang possessed 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