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媒介的科技與社會互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新媒介的科技與社會互動"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新媒介的科技與社會互動

郭良文

*

書 名:Handbook of New Media: Social Shaping and Consequences of ICTs 作 者:Leah Lievrouw and Sonia Livingstone (Eds.)

出版日期:2002

出 版 社:London: Sage.

(2)

本書內容探討新媒介的發展與社會變遷、工作組織型態、技術 發展運用、產業與市場、政策管制、以及文化發展上的關係, 本書特別強調社會脈絡的意義與跨領域研究精神的重要性。

資訊傳播科技與社會脈絡交互運作

本書的全名可以將之翻譯為「新媒介手冊:資訊與傳播科技的社會 型塑與結果」。顧名思義,這是一本匯集了許多與新媒介相關文章的手 冊,也探討資訊與傳播科技的影響力。然而,首先要問的是:什麼是新 媒介?本書對於新媒介的定義為何?在開宗明義的導論裡頭,本書主要 編 者 Leah A. Lievrouw 認 為 , 1970 年 代 開 啟 了 「 新 媒 介 」 ( new media)的研究,其不單只是一種新傳播技術的上市與使用,它還具有 社會性的意涵在內。所以新媒介研究包括對新技術與新社會影響力等兩 個面向的探討,新媒介在成為一種增強人類溝通管道工具的同時,也受 到社會建構與組織的影響。 換句話說,新媒介的「資訊與傳播科技」(ICTs)以及「社會脈 絡」這兩個特質是相互連結、密不可分的。編者 Lievrouw 指出,創新 的 技 術 在 聚 合 ( convergence ) 、 混 雜 ( hybridization ) 、 不 穩 定 的 (unstable)情境中發展,這個發展往往有一些不預期的結果產生,所 以新媒介的發展不是演化式的,也沒有一定的遵循路徑。換一個角度來 看,資訊與傳播科技的發展固然受到了既有技術環境的影響與制約,但 這些技術也是人類行動與決策的結果。此外,新媒介提供使用者個人 化、去大眾化(de-massified)、以及特定對象化的傳播功能,主動選 擇性與互動性高,對社會結構變遷、文化多樣性或資訊平等的發展有重

(3)

要意涵。由此可知,本書所界定的新媒介不是科技產品的代名詞,而是 社會與技術互動的社會傳播載體。本書的出發點顯然是駁斥科技決定論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的思考,而較傾向於強調人類參與建構的 重要性(human agency)。 就具體的內容來看,本書所界定的新媒介之研究範疇廣泛,涵蓋範 圍包括電腦中介傳播、網際網路、電子出版、視訊會議、電腦支援工作 環境系統、個人通訊服務、隨選視訊式的衛星電視服務、地理資訊系 統、資訊搜尋與檢索系統以及自動化銀行與商務體系等。同時,新媒介 也包括從舊有內容所發展出來的一些新的形式,如超文本形式的文類、 網頁、網路咖啡廳以及休閒與工作的虛擬真實之體系等。本書強調新媒 介的研究是一種跨領域的實踐,人文社會學科、組織管理學科以及資訊 系統與人機互動學門都是研究新媒介的主力。新媒介的研究同時討論個 體與制度面向,以及兼顧宏觀、中程(middle range)與微觀的分析角 度。

有系統編纂的論文集:組織、技術、市場、政策與社會

文化為經緯

這本書於 2002 年由倫敦 Sage 出版社發行,是第一本以 new media 為名、並且經過有系統編纂的學術論文集。書中所介紹的新媒介層面相 當廣泛,不乏許多優秀文章。這本手冊集合了來自約八個不同國家、超 過三十名作者的作品,主要以美國的學者為核心,英國與澳洲的學者次 之,另外還有來自義大利、丹麥與香港等國家學者參與寫作。著作者與 編者中有許多是傳播科技、新媒介以及網際網路與科技文化等研究領域 中的佼佼者。其中最負盛名的大師級學者包括 Douglas Kellner、Frank

(4)

Webster 以及 Mark Poster。其他知名學者且在新媒介研究領域方面表現 也 很 活 躍 的 還 包 括 Sonia Livingstone、Don Slater、Timothy Luke、 Nancy Byam、Leah A. Lievrouw 與 Dwayne Winseck 等人,這本學術論 文集結合了眾多領域專家合力完成,每篇文章都達到一定之學術水準, 有相當高的研究參考價值。 本書總長度將近 500 頁,字體甚小,內容相當豐富,總計 31 章, 由六個部分組成,每一個部分都包括平均 3~5 頁左右的章節導讀內 容,組織良好。從這本書的廣度與深度來衡量,這本書適合研究新媒體 與資訊傳播科技的學者、研究者與研究生閱讀。六大部分內容的重點與 特色簡述如下: 一、社會風貌的變遷:以往討論 ICTs 的書籍都會先探討技術面,再討 論社會變遷與文化面。本書剛好相反,強調一切從社會面貌的發展 與變化談起,科技被視為是更廣大社會變遷的一部份,從區域性的 轉變到全球化的發展都在在型塑 ICTs。社會、政治、人際間影響 力是本部分討論的重點,並由資訊社會的特質、線上社群與網路人 際關係、網路的使用、電子世代的興起、新媒介與兒童學習,以及 新媒介與媒體素養等章節組成主要內容。 二、資訊技術的發展面貌:科技環境與使用介面的研究、技術設計的文 化與心理因素探討,都是技術與閱聽人互動之相關研究。同時,電 腦科學、系統工程師、人類學者、組織研究、人類地理學者都參與 了資訊技術的運用與研發,形成跨領域的研究特性。此部分的內容 強調從社會的觀點與跨領域的訓練切入,探索新媒介的設計。章節 內容包括新媒介史、資訊基礎建設之推廣、新媒介互動性以及新媒 介發展要素探析。 三、新媒介與組織變革:組織與工作內涵的討論是新科技研究中相當重

(5)

要的一環,新的資訊與傳播技術對工作環境的影響、新媒介與組織 結構與權力、部屬與領導者關係、資訊流通與文化、溝通模式與管 理風格、生產力以及工作團隊都是本部分重要內涵。章節主題包括 聰明代理人(smart agent)與未來組織型態、新媒介與團體層級的 溝通、技術的社會建構以及新媒介的推廣與發展。 四、工業與市場發展:新資訊與傳播科技所帶來的新環境,以及新媒介 體系與服務型態等因素,重組了產業生態與市場發展。新的概念如 「網絡公司」(network firms),以及「全球化貿易」新模式的產 生,挑戰了以往市場結構的秩序,影響產業發展甚鉅。這部分章節 內容包括電子報的發展與使用、新經濟叢集的動態、全球化與新媒 體產業結構以及資訊經濟、電子商務與新經濟。 五、跨國性政策管制:對新媒體的社會、政治與經濟角色的期待,扮演 了區域性、全國性或跨國性政策制定之重要角色。面對新媒體所帶 來的社會問題與挑戰,此部分從政策的觀點輔以法律與管制的角度 出發,探討如智慧財產權與隱私權的議題。章節內容包括連線城市 與跨國傳播之規範、全球新媒介與傳播政策、數位落差以及勞工與 媒介等。 六、社會與文化意涵:早期 ICTs 研究主要著重在技術、經濟與行為等 層面,然而隨著傳播與資訊技術的普及化與日常生活化,學者逐漸 轉向研究新媒體科技與當代文化之間的緊密互動關係,包括閱聽 人、媒介內容、美學、時空、論喻、敘事與身體等文化研究取向之 研究內涵。章節內容包括文化研究與科技、權力與政治文化,以及 線上/線下網路社群之社會關係與認同。

(6)

「新」媒介研究之外的省思

本書所指稱的 new media,範圍侷限在近二十年來新興發展的資 訊、傳播、通訊與網路科技。由於本書重視傳播科技與社會的交互衝擊 與影響,跳脫了過去把新媒介研究侷限在技術應用、政策規範,以及市 場推廣與服務的範圍之內,可以說開啟了一些新的研究視野。但問題 是:誰來定義新媒介?若將資訊與傳播科技視為是新媒介,那麼是否仍 有所謂「舊」媒介的存在?現在定義的「新」會不會未來被另外一個更 新的媒介所取代而變成「舊」媒介呢?本書只針對最新發展的 ICTs 進 行討論,忽視了傳統媒介與「新媒介」之間的分析。換言之,本書對於 新 媒 介 與 以 往 媒 介 或 大 眾 傳 播 媒 介 之 間 的 輪 替 關 係 並 沒 有 討 論 。 Marshall McLuhan 在 1960 年代初就曾針對新媒介與舊媒介之間的關係 作過闡述:「舊媒介成為新媒介的內容,就如同小說成為電影的內容, 電影隨後又接著成為電視的內容…」。我們也知道,當廣播面臨電視時 代嚴峻的挑戰時,卻沒有被電視消滅,反而轉型成為背景音樂,同時一 躍變成都市行車尖峰時的核心媒介;電影也未因電視、電影頻道與 DVD 的出現而消失。時至今日,廣播與電影仍有其重要性,這些過去 的核心媒介依然扮演了社會重要功能,無論新舊媒介之間是取代的關 係、並存的關係、改變的關係、整合的關係或互動的關係,這些內涵的 討論是重要的,絕對是探討資訊與傳播科技發展的同時值得進一步深究 的主題。

(7)

參考書目

Lievrouw, Leah. (2002). What is/are “new media”? Retrieved May 5, 2002, from UCLA,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Studies Web site: http://polaris.gseis.ucla.edu/llievrou/HNMhome.html

(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面向東南亞,尋求區域合作的價值與意義。如今當我們面對台灣原住民的「民族數學」研究時,尤其

2.本系學生須於大二學年結束前參加英文檢定 考試,成績並應達 CEF 之 B2 高階級(相當於 TOEIC 成績 750

本彙集輯錄了多篇學校經驗分享的文章,闡述「管理與組織」範疇的各項全校 參與訓育及輔導工作模式的重點,請參閱教統局網頁,索引: 本局向學生及家 長提供的服務 >

• (語文)術語學習 無助學生掌握有關概念,如 果教師只灌輸術語的定義,例如何謂「動

至於在台灣的學術佛教,基礎相當脆弱,自 1950 年至 1960 年代,在台

z 當時有不少在華穆斯林對中國文化有深刻 研究,這些以漢文寫成的文學及藝術作

在與 WINS 有關的研究之中,除了研發感測器硬體這個領域之外,其它的領域均需要

系統思考與 解決問題 規劃執行與 創新應變 符號運用與 溝通表達 科技資訊與 媒體素養 藝術涵養與 美感素養 道德實踐與 公民意識 人際關係與 團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