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元代的回回人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元代的回回人"

Copied!
4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

新高中中國歷史知識增益系列

選修單元五:宗教傳播與文化交流 (第三部分:伊斯蘭教)

主講者:劉義章博士、郭偉聯博士

(2)

元代伊斯蘭教與中國文化的互動

劉義章博士

建道神學院 lauyc@abs.edu

(3)

元代的回回人

z 「回回人」︰主要是指元代中國境內信奉 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亞的突 厥各族人。

(1)楊志玖著︰《元代回族史稿》(天津市︰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頁7。

z 出處︰「回回」一詞最早在宋代沈括的

《夢溪筆談》中,為回紇、回鶻的通俗化

轉音,然而其義卻有異於元代「回回」一

詞之義。

(2)楊志玖著︰《元代回族史稿》(天津市︰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頁7。

(4)

回回人東來經過及分佈

z 早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前後,即有不少回 回人到蒙古,其身份主要為商人,亦有一 些軍人投到成吉思汗的帳下。

z 這些回回人,有名而又見於《元史》者有 阿三(哈散)、札八兒火者。

z 到了1219年,成吉思汗征服花剌子模 後,回回人即大批東來。

(3)楊志玖著︰《元代回族史稿》(天津市︰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頁8。

(5)

元代回回人大致可分為七類︰

z 1. 上層人士及其部屬︰如賽典赤‧贍思 丁

z 2. 軍士︰主要為西征時把回回青壯少年 徵編而成

z 3. 工匠︰當時蒙古破撤麻耳干,即帶回 工匠3萬人,破花剌子模國都玉龍杰赤,

又取工匠10萬人

z 4. 商人︰因西征後交通方便,來華經商

者越多

(6)

z 5. 伊斯蘭教士︰元時稱為「答失蠻」

z 6. 科技人才︰當中包括天文學家札馬魯 丁、回回炮手阿老瓦丁、亦思馬因及回 回醫生

z 7. 婦女兒童︰主要是被蒙古軍隊俘虜回 來

(4)楊志玖著︰《元代回族史稿》(天津市︰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頁9。

(7)

回回人在中國的分佈

z 周密︰《癸辛雜識》

記有︰

「今回回皆以中華為家,江南尤多。」

實際上,回回人遍佈全國主要城市,包括︰

上都、大都、弘州、西京、平陽、太原、汴梁、西 夏、沙州、涼州、西安、雲南、泉州、廣州、杭州、鎮 江。

(8)

政治方面

總人 數

回回 人

百分比

丞相 11 2 18%

樞密院長官 4 1 25%

御史大夫 8 2 25%

各路總管府的達魯花 赤

(專管民政)

20 5 25%

(9)

政治方面

z 《元史‧百官志》載:

z 「京內外主要機關,都設有回回橡史、回 回令史、通事、書寫等官額」。

z 可見回教徒在元政府的地位顯著。

中國文化研究院:

http://www.chiculture.net/1603/html/a 01/1603a01.html

(10)

政治方面

z 賽典赤.贍思丁

z

以自己世系與孔子家世相比擬並 引為「同 宗」:「同為聖人之後」。

z

其施政當富有以儒為尊色彩。

z 在元憲宗時任燕京路總管

z 以「知惠政」著名

z 雲南行省平章事

z 對省內實行惠政

(11)

賽典赤.贍思丁,聖人穆罕默德後裔;深受 孔子思想影響。

孔子「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思想影 響其採綏徠遠人的政策:

例如:當時交趾屢征不服,即遣使與之約為兄弟。

(12)

政治方面

z

當時漢語已為回民所掌握

z 回族政治家提倡學習漢文化、掌握和使用漢語

z 賽赤典.贍思丁

z 積極推動漢文化,建孔廟、購經書、設學田,大力興辦儒

z 使回族子弟有機會參予科舉考試

z 仁宗皇慶二年(公元1313年)的科舉考試中

z 雲南中舉者有蒙古2人、色目(回回)2人、漢族1人

(13)

經濟方面

z 宋元兩代伊斯蘭教對促進中西貿易之往來 在貢獻不少

z 中國最精之出品如絲綢、瓷器等物

z 賴穆斯林商人運至西方

z 而西方出產之香藥犀象、珊瑚等物,亦漸次 輸入中國

z 日後日常必須之應用品

永珍閣元代精品共賞:

www.lokaishan.idv.tw/

(14)

z 貿易頻繁

z 種植技術的進步:棉花的種植技術正與伊 斯蘭文化的擴散大有關係

z 棉布(吉貝)作為貢品由伊斯蘭世界奉獻給 宮廷,在進口物質中,棉布乃屬於珍品,一 直到了南宋末年,中國才開始種植棉花。

(15)

軍事方面

z 「回回炮」

z 在至正八年(1271年),忽必烈為了攻陷襄 陽、樊城

z 特遣使臣至波斯,請伊利汗阿八哈派出回 回炮手相助

z 阿八哈遂派出亦思馬因及阿老瓦丁相助

Æ自此大量回回炮手陸續來華應戰

(16)

z 造炮技術取自「回回炮法」

z 炮射程遠

z 摧毀力非常強

z 發射彈石的機械與火炮不一樣

z 動力部分和彈頭都不裝置火藥,彈石可重達 150 斤

(17)

z 元朝設有「回回炮手軍匠萬戶府」

z 下轄千戶府、百戶府

z 其領袖都是伊斯蘭教信徒,且幾乎每個戰鬥 單位都有「回回炮」。

z 騎兵加回回炮是元軍打敗南宋的兩個要素

z 一種叫「西域炮」的管形火銃也得力於回回 炮手而製造出來

(18)

z 石炮→火炮

z 《明史.兵志》:「古所謂炮,皆以機發 石。元初得西域炮,攻金蔡州城,如用 火。」

z 伊斯蘭教在軍事上的技術也漸漸影響傳統中 國的軍械科技。

回回炮

(19)

建築方面

z 也黑達兒丁是元代回回人的建築代表者

z 他是元代的宮殿、宮城的設計者、工程組 織者,更是大都城市建築的奠基者

z 元代的建築物特色︰

z 充實了兩者的建築文化之內涵

z 元代──中國清真寺文化的轉型時期

z 阿拉伯風格→中國風格轉化

z 兩種不同文化的建築融會貫通

(20)

z 北京城的建設之中,正見證了這種規模巨 大、規劃性強的設計是融合了兩種文化的 建築特色

z 南北城門故意安排不同,與清真寺大殿故意 不對稱的格局相同

z 整體上「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規劃,亦 體現了古代中國對建設帝都的理想規模

(21)

穆斯林將西方學術文化傳入中土

z 天文曆法

z 醫藥學

z 地理學

z 工藝技術

(22)

曆法天文

z 元代穆斯林在天文曆算方面作出了不少貢獻

z 至元四年,紮馬魯丁造西域儀象七件

z 其中包括渾天儀、測驗周天星曜器、平板日晷、渾天 圖、天球儀、地球儀、星盤等

z 其中地球儀為木質圓球,七分水是為綠色,三分地是為 白色

z 球面上有江河湖海,並貫通著橫橫豎豎的經緯線

z 從基本形制來看是頗接近現代的地球儀。

(23)

天文曆法

z 組織上,組成「回回司天監」

z 帶來了大批天文曆算的「回回書籍」

z 如托勒密的《天文大集》

z 伊本.優努斯的《哈克慕天文表》

z 《萬年曆》

z 為回回人所通用,因此又稱為「回回曆」

(24)

天文曆法

z 這對於中外對天文曆法有了深切的交流,有 人更認為回教地球儀所體現的思想,是對中 國古代「天圓地方」觀念的否定。

z 西域儀象→在中國天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 位。

(25)

天文曆法

z 札馬剌丁等人雖從西域傳入了一批當時阿 拉伯世界的天文儀器,但他們當中又吸收 了不少中國傳統的天文學認識。

z 繪製地球儀時以「小方井」表示空間距離

z 球儀上的「二十八宿」、「十二辰位」、

「子午」、「卯酉」

(26)

醫葯學

z 醫藥學

z 元代除設太學院之外,又設有廣惠司及回回藥物 院。

z 廣惠司及回回藥物院均掌回回藥物的機關,其中 廣惠司所服務的對象是諸宿衛士及在京孤寒者

z 而透過引進和編撰回回醫藥學著作,一方面令到 回回醫藥學自成一理論體系,而另一方面,亦對 中國傳統醫學體系加以改造、建立、補充、發展 都有了正面的影響。

(27)

醫葯學

z 《回回藥方》→回回醫藥方劑匯集

z 受到了中醫「辨證分型」的影響

z 「腳氣門」

z 「熱腫」、「冷腫」、「寒濕」

z =中醫所說「實熱」、「實寒」、「寒濕」

z 這說明了在病理理論的建設上,兩者在文化 上的交融作用。

(28)

醫葯學

z 所介紹的藥物、方劑以及有開其性能及效用 的記述

z 在13世紀的《証類本草》及《本草綱目》都 有大量這方面的記載

(29)

地理學

z 地理學

z 元代版圖空前擴大,行政區劃也較前朝有所 不同。

z 在元世祖的命令下,紮馬魯丁和另一位漢族官員 虞應龍歷時十五年,編制了一部全國性地理總志

z 《元大一統志》

z 古代第一部由朝廷主持編纂的大規模全國地理總 志,非以前的中國地理志所能及

(30)

[元]孛蘭肸、岳鉉等修

《元大一統志》

(31)

工藝技術

z 紡織

z 伊斯蘭教穆斯林創立初期佔領中東地區的時 候

z 從埃及、敘利亞和波斯學會了古老的紡織藝 術

z 穆罕默德嚴禁偶像崇拜,禁止繪製畫像,於是穆 斯林便將阿拉伯花紋代替那些飾有人和動物的圖 像,來發展這門紡織藝術

z 其生產的絲、毛和棉織品以質量著稱,流通世界 各地

(32)

工藝技術

z 「納石失」

z 由精毛線和金絲線混織而成,非常名貴,專供製 作官服使用

z 設在河北北部和新疆等地區的「納石失局」組織 生產,其領班及匠人大多是穆斯林。

元代纳石失佛衣披肩

(33)

回回於中國學術 文化的成就

z 儒學方面

z 史學方面

z 文學方面

z 藝術文化

z 語言、禮俗

(34)

z 當時有不少在華穆斯林對中國文化有深刻

研究,這些以漢文寫成的文學及藝術作

品,也使他們艷羨而學習,故在儒學、史

學、文學、書畫以至建築等方面,一方面

充實了中國文化的內涵,而另一方面則可

以見中國文化對他們之影響。

(35)

學術方面

z 儒學方面

z 伊斯蘭教徒在學習上除了繼續容許講授波 斯文字和阿拉伯文字之外,在中國被廣泛 使用的漢字也需學習。

z 教授《四書》、《五經》等儒學文化經典

z 而在一眾教徒之中,以瞻思及丁鶴年的成 就最大

(36)

察罕(1245 -?)

•生於山西,通多國文字

•1312年,官至榮祿大夫、平章政事、商議中

書省事;被稱為元代回回史學家之一。著作包 括:

漢文譯蒙文:《貞觀政要》、《帝范》

蒙文譯漢文:把突厥史籍《脫必赤顏》譯為

《聖武開元紀》

漢文著作:《紀年纂要》、《太宗平金始末》

楊志玖著︰《元代回族史稿》(天津市︰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頁411-418。

(37)

文學方面

z 文學方面

z 元代著名回回詩人、詞人,著有《雁門

集》、《薩文錫逸詩》、《西湖十景詞》等 詩、詞集,在當時十分有名

z 元代學者贍思

z 通經學、文史,還鑽研天文、地理、水利、算學

z 百科式的學者

(38)

薩都剌 的著作有:

書畫:《嚴陵釣台圖》、《梅雀》等 詩詞:《雁門集》、《西湖十景詞》等

反映社會時弊:《江南怨》、《早發黃河即事》、《征 婦怨》、《織女圖》等

內容表達不滿當政者的暴虐統治、揭露民間疾 苦。例如連年戰爭,人民生活顛沛流離、飢寒交迫,甚 至賣兒賣女等,並將這些社會現像與當時貴族豪華生活 相對照。

宛耀賓總主編:《中國伊斯蘭百科全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07),頁468。

(39)

薩都剌(約1721-?)

阿拉伯名稱意思是「真主的賜福」

元代著名詩人

• 早年家貧,因接觸社會實況,故此對人民有

同情之心

• 1325年登進士第,官至燕南河北肅政兼訪

•晚年隱居江南

(40)

藝術文化

z 美術與工藝

z 元代回教徒在美術上頗有貢獻

z 元代青花瓷,裝飾細密,也是深受阿拉伯風 格的影響

z 阿拉伯人的建築—清真寺,傳入中國

(41)

藝術文化

z 音樂

z 回回的音樂,在元代十分流行

z 回回樂與西夏樂、中國樂一起,構成了元代 宮廷音樂

z 在發展中,回回音樂成為中國音樂的一部分

z 元代著名曲作家馬九皋,是當時著名散曲家八人 之一,與關漢卿齊名。

(42)

藝術文化

z 繪畫方面

z 回族畫家著名的有高克恭

z 存世作品被視為稀世珍寶

高克恭 - 雲橫秀嶺圖

(43)

禮俗

z 命名禮

z 出現回族姓名漢化的現象

z 命名禮:給孩子取一個經名,也叫取回回名。

z 屆時請阿訇對著孩子低聲唸「邦克」的教民禮 拜宣禮詞,意味著把孩子喚到清真寺內,成為 一個穆斯林。

z 體現了回族人民對後代的希望和寄託

(44)

禮俗

z 唐、宋時期,東來的阿拉伯人、波斯人進入中國 後,仍舊是「胡服」、「胡語」、「胡姓」,如傳 說中最早來華的阿拉伯人撒哈丁,

z 宋時泉州清真寺人卜嘉魯喜丁等,只有少數人使用 漢姓漢名。

z 元代是中國民族融合的重要時期,也是回回民族形 成發展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回族的姓名出現了 漢姓融合的趨勢。

z 當中既有些取漢姓漢名,有的在漢之外取以字和號

(45)

語言文字

z 在語言文字的使用上

z 充分體現了伊斯蘭教和中國文化融和的特色

z 回族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漢語、漢字,而 在宗教生活和民族節慶上則部份地使用阿拉 伯語和波斯語

(46)

語言文字

z 種族的差異→使用的語言亦多種多樣

z 使用漢語漢字就成為了迫切的客觀需求

z 因為社會經濟的發展

z 回回人在中國與漢族雜居

z 社會交往日益頻繁

(47)

囘漢通婚

z 回族與漢族通婚尤是推動伊斯蘭教與中國

文化交流的重要關鍵

(48)

囘漢通婚

z 元代回漢通婚的事例尤為常見。

z 許有壬《至正集》卷53〈西域使者哈扎哈津碑〉

所謂諤爾根者,乃西域一部族,由其人之名氏,

可確定其為伊斯蘭教徒

z 故其人有時亦被稱為回回人。哈扎哈津妻荀氏,

子額森妻張氏俱漢姓,由此可推斷其時回人與漢 人通婚的情況。

(49)

囘漢通婚

z 回漢通婚為伊斯蘭教與中國文化融和的重 要原因

z 元代所謂回回,蓋泛指今新彊之西所信奉伊 斯蘭教的諸族

z 而回漢通婚之後,回回人的血統中又有若干 漢族血統成份在內

z 漢語所以逐漸成為回回人的共同語言與此不 無關係。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現時,STEM 教育已融入了在小學課程當中;不少學校在規劃及組織 STEM 相關學習活 動時,更融入藝術教育/人文精神的學習元素,以

我們堅信所有學生都有能力學習,而且在智能方面,各有所長 。 因此,擬

透過適切的活動提升閱讀深度及加強學習連 貫性 —— 優化中一單元中華文化及品德情意 範疇的學習內容

常生活的課題,增加學生對中國歷史、中 華民族和文化,以及國家發展的興趣;整

使學生認識中國文化的優 點,加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 尊崇,及培養學生對其他民 族、他們的文化、價值觀及 生活方式,採取一個積極的

本書立足中華文化大背景,較為深入系統地分析研究了回族傳統法文化的形成基礎、發展歷

有一種觀點說:沒有一種事物叫中華文化的精神價值。回顧中國歷史,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