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生的共依附與愛情態度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學生的共依附與愛情態度之相關研究"

Copied!
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4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教育心理學報,民 94

'

36 卷, 3 期, 241-263 頁

大學生的共依附與愛情態度之相關研究*

吳昭儀

高雄市立 光華國民中學

吳麗娟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共依附與愛情態度的關係,以台北縣市的所公私立大學、獨立學院大 一到大四的男女大學生 948 人為研究對象(男 424 人,女 524 人)。本研究以「共依附量表」 和「愛情態度量表」為研究工具收集資料,並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典型相關統計方法進行 資料分析。本研究結果發現: 1 不同性別大學生在共依附、愛情態度分量表上有顯著差異。 2. 大學生的共依附與愛情態度有相闕,共依附程度愈高,則愈傾向「瘋狂愛」和「奉獻愛 J ' 尤其是瘋狂愛。 3. 不同性別大學生的共依附與愛情態度之關係有差異,男性大學生共依附程 度愈高時,則在愛情上愈傾向「瘋狂愛」與「遊戲愛 J ;女性大學生共依附程度愈高時,則 愈傾向「瘋狂愛」和「奉獻愛」。 關鍵詞:大學生、共做附、愛情態度 共依附( codependency) 的概念源起於 1940 年代的酒癮家庭治療領域中,家屬與酒癮者之間似乎 產生一種共生的病症,兩者相互滿足彼此的需要一酒癮者的行為可滿足家屬想控制、照顧對方的需 要;家屬的行為也可滿足酒癮者想被照顧的需要,酒癮者家屬此種臨床特徵被專業人員稱為「共依附」

(蔡淑鈴,民 91

; O'Brien

&

Gaborit

,

1992;

Kitch巴肘, 199 1)。

學者們自諮商輔導的個案中發現,共依附者缺乏自我,有困難建立健康的親密關係,具有下述的 關係特徵: (一)成癮於關係中:幼年無法從父母身上得到愛,經常在無法給予愛的人身上尋找愛, 如蝴酒者的配偶、受虐婦女,將愛與痛苦劃上等號。焦慮自己不被愛,心中只有對方,沒有自己的生 活; (二)他人焦點/自我忽視:試圖取悅他人,卻忽略自己,覺得自己有責任要為別人負責,成為 對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三)依賴:將自己生活的重心全放在他人身上,認為自己的快樂須取 決於他人,會很努力照顧對方以證明自己夠好、值得被愛; (四)隱藏自我:恐懼自己不被喜歡,無

法誠實、直接地表達真實情緒 (Clark

&

Stoffel

,

1992; Hands

&

Dear

,

1994;

Loughe叫, 1991) 。

Martsolf 、 Hughes-Hammer 、 Estok與 Zeller (1999) 綜合數位研究者對「共依附」之相關文獻後,認 為共依附者具有控制、自我界線的問題,會藉由操縱及給予勸告的方式強迫自己幫助他人或控制事件

的自然發生,常伴隨著原生家庭問題、低自我價值、隱藏自我與內科問題。綜上可知,共依附對兩性

*本論文係吳昭儀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之碩士論文的部分內容,在吳麗娟教授指導下 完成。感謝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心輔系林世華副教授熱心的協助。

(2)

·

242

.

教育心理學報

關係有不良的影響。

從實證研究中也發現,共依附存在於照顧者角色以及與酒癮者的相處 (Asher

&

Brissett

,

1988) 。 共依附者有較多親密關係問題、真實性的測試、憂傷及心理問題 (Carson

&

Baker

,

1994; Cullen

&

Ca汀,

1999)

0

Fischer

、 Spann 與 Crawford (1991) 的研究指出共依附與溝通、滿意、支持為負相關; 與控制為正相關。 Lough巴ad 、 Spurlock與 Ting (1998) 由 37 位自我診斷為共依附者身上暸解,共依

附者具有依賴和自我犧牲的行為模式。 Spring巴r 、 Britt 與 Schlenker (1998) 使用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 共依附和不健康的依附型態有相關存在。Wright與 Wright (1990) 針對共依附的關係特徵做研究,看 到共依附者於維持關係的有利因素中得分較低,顯示其有困難營造長久、良好、健康的關係。 Zetterlind與 Berglund (1999) 提出共依附與關係困難有關。由國內共依附的研究結果亦得知,共依附 與人際親密能力、親密感有相闕,與信任感為負相闕,離婚或分居者,共依附分數較高(林淑芳,民

91

;陳秀菁,民 91 ;楊晴惠,民 89) 。由臨床現象的陳述以及研究結果的發現僅讓人窺見共依附與兩 性關係之一角,而有關兩性關係的研究,也很少直接以兩者之關係做為研究主題。雖然共依附對兩性 關係影響大,但有關共依附與兩性關係直接相關的研究並不多。因此,研究者擬針對大學生的兩性關 係及共依附主題進行相關的研究。 本研究之所以選取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因其正值十八至二十二歲的黃金歲月,根據 Erickson 的心 理社會發展階段論,這個階段的個體其發展任務即是尋求親密與承諾的關係,而愛情的滿足使人產生 親密感,反之則產生疏離感,進而影響生活各層面(王慶福,民 84) 。此外,在愛情關係中感到寂寞 或受到傷害更是學生走進學生輔導中心尋求專業協助的原因之一,因此,對大學生的愛情態度有所瞭 解實為重要(陳秀菁,民 9 1)。研究者個人的接案經驗亦發現,大學生個案本身常真有或多或少的共 依附特質及難以處理的愛情關係等議題,因而常造成其生活、學業、人際適應的困擾,故前來尋求專 業協助,且簡麗純(民 90) 的研究發現,共依附較易出現在與親密朋友/同居人的相處中,而與配 偶同住者共依附程度反而不似前者明顯。因此,本研究欲探討大學生共依附特質與愛情態度之關 f系, 以瞭解共依附與兩性關係之間的重要關係,也欲暸解此一相關情形是否會因大學生性別的不同而有所 不同。 共依附的性別差異研究,至今仍未有一致的結果。簡麗純(民 90) 的研究結果顯示性別無差 異;有的則顯示性別有差異,而且男性的共依附情形高於女性(邱慕美,民 91 ;蔡淑霞,民 92;

Cretser

&

Lombardo

,

1999; Martso1f et a

1.,

1999)

;有的研究結果卻是女性高於男性(林淑芳,民91

;

Zette

r1

ind

&

B巴rg1und,

1999)

,儘管如此,女性卻常被認為是共依附的高危險群,因共依附和女性、女 性特質、照顧者角色有很大的相關,且酒癮者家屬、自助團體、共依附團體的成員及共依附書籍的購

買者,幾乎都是女性。學者也認為女性受性別角色、學習模仿、社會壓制的影響,理所當然成為照顧 者、關係的維繫者、犧牲奉獻者,又由醫生的過度標籤,就成了病態的共依附者(Prest,

Benson

, &

Protins旬, 1998) 。另一方面, Martso1f等人 (1999) 則提到男性受性別角色影響,在發展獨立與自主 的同時,亦被要求為他人提供福利、照顧家人、負擔家庭經濟、服務女性、不可表達情緒、要堅強理 智,故男性是否有共依附現象也不容忽視。在中國社會裡,陳高凌(民 90) 指出男人的成功與家族 榮耀繫在一起,對男人的期待高,在家要順從家庭的決定,承擔家計,在外要與人保持和諧關係,也 要有競爭力,沒有成就則感到羞恥、抑鬱、焦慮,所承擔的壓力較女性多。李美枝(民 72) 表示男 人對自我的期許、女人對男人的期望皆高於男人對女人的期望,意味著男人的生活壓力大於女人。而 社會給予女性較多關懷,接納女性是需要幫助的,男性則是「英雄有淚不輕彈 J '需勇敢,壓抑情 緒,獨自面對挫折(張德聰,民 8 1)。故這群心理壓力大又缺乏情緒出口的男人也可能是共依附的高 危險群。總之,男性、女性都深受文化和性別角色的影響,或多或少具共依附現象,故研究者欲透過 此研究瞭解國內男女大學生共依附的差異情形。

(3)

大學生的共依附與愛情態度之研究

· 243

.

愛情態度的性別差異研究至今也是未有定論。先天生理結構不同,在以男性為主的社會裡,女性 地位較低落,為追求自我基因成功傳延下,衍生出男性傾向選擇年輕貌美的女性,女性傾向經濟條件 豐富的男性(莊耀嘉、楊國樞,民 86) 。性別角色教導男性獨立、主動,成為家庭經濟的支性;女性 必須溫柔、被動、依賴,體貼家人,在經濟方面更需仰賴男性的給予。彼此需求的不同,女人追求依 賴、男人追求獨立。觀念上亦有所不同,男性較開放,對性有較多的允許,女性理性保守,選擇以婚 姻為基礎的愛情(余振民,民 88

; Cramer

,

1993) 。此種種差異,都可能造成兩性愛情態度的差異情 形。但隨著女性主權運動的倡導,兩性平等的大肆宣導及實施,女性己能夠走入職場,經濟自主性提 高。故研究者好奇今日大學生是否因地位較平等,而影響愛情態度的傾向,欲以此研究一探究竟。 綜上所述,本研究目的: 1.探討大學生共依附與愛情態度的性別差異。 2. 探討大學生共依附與愛情態度之相關情形;且此一相關是否因大學生性別不同而有所不同。 3. 根據研究所得結果提出建議,做為未來相關研究與輔導工作的參考。 具體而言,本研究問題為: (一)以大學生的性別為自變項,共依附為依變項,探討不同性別大學生共依附的差異情形。 (二)以大學生的性別為自變項,愛情態度為依變項,探討不同性別大學生愛情態度的差異情形。 (三)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共依附與愛情態度兩者之關係。 (四)不同性別大學生共依附與愛情態度之相關的差異情形。 (四-1)探討男性大學生共依附與愛情態度之相關情形。 (四 -2) 探討女性大學生共依附與愛情態度之相關情形。 (四 -3 )比較前二者的差異。 根據上述之研究問題,研究者提出下列研究假設: (一)不同性別之大學生在共依附量表之得分上有差異存在 o (二)不同性別之大學生的愛情態度量表之得分上有差異存在。 (三)大學生的共依附量表各分量表之線性組合分數與愛情態度量表各分量表之線性組合分數有 相關存在。 (四)不同性別之大學生的共依附量表各分量表之線性組合分數與愛情態度量表各分量表之線性 組合分數有差異存在 o (凹-1)男性大學生的共依附量表各分量表之線性組合分數與愛情態度量表各分量表之線性組合 分數有相關存在。 (四 -2 )女性大學生的共依附量表各分量表之線性組合分數與愛情態度量表各分量表之線性組合 分數有相關存在。 由(四-1) (四 -2 )的結果來討論、分析不同性別大學生的共依附與愛情態度之關係是否有差異 存在。

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叢集抽樣抽取 13 所台北縣市公私立大學、獨立學院大一至大四男女大學生為研究對 象,進行「共依附量表 J (施測時稱為「生活評估量表 J) 與「愛情態度量表」的施測。量表回收後, 剔除填答不完全、有明顯反應心向者,得到有效樣本男生 424 名,女生 524 名,共計 948 名。

(4)

244

.

教育心理學報 二、研究工具 (一)共依附量表(施測時稱為「生活評估量表 J) 本研究探用楊晴惠(民 89) 所編製的「中文共依評估量表 J '以測量大學生共依附特質的程度, 此量表符合 Martsolf等人 (1999) 共依附模式的構念。本量表分為五個分量表,以于分別說明各分量 表的意涵: 1.他人焦點/自我忽視:意指藉由操控及給予建議的方式,強迫自己去幫忙他人或控制事件的發 生,進而忽視個人需求的滿足。 2. 低自我價值感:意指表現出自我批判、憎惡、責備、貶抑、否定和羞辱。 3. 內科問題:意指認為自己的健康差,過度擔心身體健康急速衰敗的問題。 4. 隱藏自我(在本研究中,以「隱藏自我負向情緒」替代之) :原量表的原文為 fhiding

se1fJ '

本應譯為「隱藏自我 J '但本研究為避免與另一因素一他人焦點/自我忽視混淆,故探究其本意,改 為「隱藏自我負向情緒 J '較符合作者在量表和定義中所陳述的內涵。意指使用正向情感的表達方 式,以隱藏、控制自己的負向情緒,壓抑個人的真實感受。 5. 原生家庭問題:意指在成長過程中,家庭出現一些不快樂的事件,又無法公開地表達、討論想 法和感受時,往往會產生原生家庭方面之問題,並導致共依附行為的產生。 這是一份自陳式五點量表,由「很少」、「偶爾」、「常常」、「通常」到「總是 J '以 1 至 5 計 分,共 58 題,其中有 7 題是反向題。得分愈高,表示共依附特質程度愈高。 信度方面:研究者以大學生樣本 948 人﹒的資料進行信度考驗,求得全量表的內部一致性 為 .8997 '分量表則介於 .6789 至 .8217 '顯示本量表具有穩定性。效度方面:此量表採專家內容效度 和因素分析,五個因素可解釋 8 1.611 %的最大變異量,且因素負荷量皆在.576 至.876 。 (二)愛情態度量表

本研究所使用的「愛情態度量表」乃研究者根據 Hendrick 與 Hendrick (1986) 所編製的 fThe

Love Attitude

ScaleJ 修訂而成,以測量大學生的愛情態度。原量表為42 題自陳式五點量表,內涵包 括:熱情愛、遊戲愛、友誼愛、現實愛、瘋狂愛、奉獻愛等六個面向。 本量表的修訂過程,研究者與一位英文系畢業的師大心輔系研究生將愛情態度量表翻譯成中文, 再委詰師大英研所碩三的學生進行回譯 (back translation) 的工作;歷程中並與一位專精測驗編製的 專家及指導教授一起討論。 本量表共計42 題,涵蓋熱情愛、友誼愛、現實愛、奉獻愛、瘋狂愛、遊戲愛等六個分量表,每 一分量表各7 題。本量表採用李克特的五點量表,填答的反應從「完全不符合」、「不符合」、「沒意 見」、「符合」到「完全符合J '計分則以答「完全不符合」得一分,以此類推,答「完全符合」者得 五分。分量表的得分愈高,表示愈傾向此種愛情態度。 1.熱情愛:感情濃烈,重視外表,渴望性。 2. 遊戲愛:視愛情為遊戲,容易同時與多人談戀愛,害怕承諾。 3 友誼愛:友誼發展成愛情,情感深刻但不濃烈。 4. 現實愛:理性選擇伴侶,對方的條件需符合自己的標準。 5. 瘋狂愛:缺乏自信及安全感,控制欲強,容易忌妒。 6 奉獻愛:凡事為對方著想,犧牲自己,不求回報。 信效度分析過程中又刪除各分量表中不適當的題目,以提高各分量表的信度,所以信、效度分析 的愛情態度量表共三十六題。信度方面:全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為7423 '分量表介於.4475 至 6994 之 間。效度方面:六個因素共可解釋4 1.1 87

%

'因素負荷量介於.23 至 .835 。

(5)

大學生的共依附與愛情態度之研究

·

245

.

三、研究限制 本研究對象為就讀台北縣市公私立大學、獨立學院的大學生。因此,研究結果無法類推至其他地 區的大學生或其他年齡層的族群。 結果與討論 一、不同性別大學生在共依附量表的差異分析與討論 (一)研究結果 表 1 不同性別大學生在共依附量表各分量表分數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描要表 性別 他人焦點 低自我 內科問題 隱藏自我 原生家庭 全量表 /自我忽視 價值感 負向情緒 問題 男 M

29.9009

48.3019

16.7264

32.1108

22.0189

149.0590

(N=424)

D

5.71420

9.99354

6.16293

6.52361

7.83003

26.73031

女 M

27.8607

47.1050

15.5725

30.9313

19.5821

14

1.

0515

(N=524)

D

6.04806

9.73445

5.50130

7

.1

0849

6.07529

23.88258

表一為不同性別大學生在共依附量表各分量表分數之平均數與標準差。在各分量表分數,不同性 別間之差異考驗為 F

(1

,

99946) 值介於 3 .460 與 29.102 之間。由表 l 及變異數分析結果可知,不同性 別大學生除「低自我價值感」外,其在「他人焦點/自我忽視」、「內科問題」、「隱藏自我負向情 緒」、「原生家庭問題」四個分量表和共依附全量表皆有明顯差異,達 .05 統計顯著水準,且男生得分 皆高於女生。研究假設一:不同性別大學生的共依附有差異,獲得統計資料的支持。 (二)討論 本研究結果發現,男性大學生的共依附傾向顯著高於女性大學生,此研究結果和邱慕美(民 9])、

蔡淑鈴(民 9])、蔡淑霞(民 92) 、 Cretser 與 Lombardo (1999) 、 Martsolf 、 Hughes-Hammer 、 Estok 與

Zeller (

1999

)的研究結果相似。這是否意味男性病態共依附現象高於女性,貝IJ需進一步探討之,因為 雖然本研究結果顯示男性共依附的總分高於女性共依附總分,但是並非男性每一個分量表的分數皆顯 著高於女性。研究者認為只有當男性在各個分量表的分數皆顯著高於女性時,才較適宜指稱「男性共 依附現象高於女性」。本研究結果類似蔡淑鈴(民91) 的研究結果,其結果顯示雖男生的共依附總分顯 著高於女生,但其四個分量表中,有「以他人為焦點」、「無法表達情感」、「認同照顧者角色」三個分 量表是男生顯著高於女生,另一個分量表「透過關係獲得意義感」則是女生的得分顯著高於男生。蔡 淑鈴認為此結果可能受男性性別角色教養的影響,不盡然一定表示男性共依附情形顯著於女性。 本研究結果也與一些文獻相異,有些研究顯示女性的共依附高於男性,他們認為女性社會地位低 落、受壓制,為求生存而妥協、依附男性,也深受性別角色的影響,以他人為焦點,缺乏個人的自主 性,成為犧牲自我的照顧者,故較具有「共依附」的傾向。有些學者認為自助團體或共依阿團體女性 較多,共依附的相關書籍也以女性購買者居多,所以認為共依附情形普遍發生在女性。有些甚至指出 社會過度強調獨立,且責備女性欲與人產生連結的情緒需求和照顧他人的需求,並視之為病態,此似 乎較狹義地解釋共依附,認為女性化性別角色意指情緒化、敏感、犧牲照顧與依賴(林淑芳,民

91

;陳秀菁,民 91; Lindl句,

Giordano

,

&

Hammer

,

1999)

,此時女性與共依附似乎被劃上等號。然而

(6)

246

.

教育心理學報

本研究結果顯示女性大學生的共依附傾向顯著低於男性大學生,與主張女性多為共依附者學者的主張 不一致。 Lyon 與 Greenberg (1991) 的研究發現共依附婦女所提供的幫助其實遠超過一般的照顧者。

Martsolf 、 Sedlak 與 Doheny (2000) 認為女性與共依附之間無直接關係,女性特質與共依附的關係也

無直接的相關,如此病態地標籤女性與歸咎於性別角色其實毫無根據。 Cretser 與 Lombardo (1999) 、

Haaken

(1990) 也表示過度照顧者角色才是共依附。學者們(Dear

&

Rob仗的,

2002; Roehling

&

Gaumond

,

1996) 亦指出共依耐和負向的女性特質,如:低自尊、自我犧牲等有相關,也和女性刻板 行為與壓力因應策略有關,所以建議要區分健康的照顧者和共依附 自我否定、殉難犧牲的奉獻者。 此外,針對共依附團體女性居多的現象,

Haaken ( 1990

)則提出女性求助意願高,男性則恥於求助 的看法來說明此一現象。男性求助者寡,求助人數僅有女性求助人數的一半,不一定表示男性心理較女 性健康,而且男性特質:獨立自主,靠自己,忍受痛苦等與求助行為呈現負相關(張英熙,民 86) ;相對 的,女性特質是柔順,需要被保護、被幫助(李美枝、鍾秋玉,民的;劉秀娟、林明寬譯,民 85)' 允許求 助的。另外,在中國文化裡,父子軸的家庭關係中,男人象徵著核心家庭,對男性的期待明顯地高於女性 子女,男性扮演家庭精神上、經濟上的支性,他的成功與失敗關係著家庭的興衰,有較重的家族責任,壓 力較大(陳高凌,民 90) 。在男性身上有較強的雙重束縛現象,父母一方面希望孩子成熟、自我嘗試、獨 當一面,另一方面,卻又放心不下,視孩子為自己生命的延續,此種教養態度常令孩子無所適從、感到矛 盾,欲學習獨立、與家庭分離、承擔個人的責任,又知覺到父母的回報壓力、離開父母的緊張及罪惡感 (吳麗捐,民 87 ;蔡秀玲,民 86) 。蔡淑鈴(民 91) 的研究有類似的結果,其以高中職學生為研究對象,發 現男生相較於女生,在親子關係裡知覺到較多的負向情感、不能作主、無法發揮自我,雙重束縛現象明 顯地顯現在男性身上,可能因性別角色期許男性追求獨立自主,男性也會希望擁有較多的自主性,但又 因父母的難放手而感到矛盾衝突,此外,於中國文化裡又賦予男性較多的家庭責任與回報壓力,是以, 相較於女性,男性有更明顯的情緒衝突和掙扎。本研究結果大學男生的共依附傾向高於大學女生,有此 結果的產生究竟是男、女本身的確有差異,或是性別角色期待不同,教養男女態度不同所致,或是受文 化影響的結果,或是因為本研究樣本中的女性大學生受高等教育,知識水準提高,獨立自主性高,或是 因在現今社會中,受女權運動的影響,兩性地位較平等所致,皆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加以釐清。 本研究結果顯示男性大學生在「他人焦點/自我忽視」的得分上顯著高於女性大學生,反映出大 學男生較女生少關注自己的需求,傾向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此研究結果與下列學者的研究結果相 似。林淑芳(民 9 1)以國、高中生為研究樣本,發現高一、高二男生在「以他人為焦點」的程度高 於女生,可能和青少年的發展階段有關。林淑芳認為愈年長者,社會認知發展愈好,而社會認知發展 好的人,較能採取他人的觀點,瞭解他人的想法與感受,以他人為焦點,也可能是同儕的影響,男性 較女性將注意力置於自身之外,以求預知他人的意向與需求,進而獲得團體的接納,建立自己在團體 的地位。蔡淑鈴(民 9 1)以高中職學生為研究對象的結果,也是男生較女生傾向以外在為關注的重 心,其研究亦發現,男生在父子關係裡感受到依附感與知心感愈高時,男生青少年愈傾向把注意力放 在他人身上,以他人為中心,同時愈能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她認為可能是國情文化對男性特有要求 的結果,男性較需要以他人為焦點來成就自己,界定自己的價值,也可能是男性對社會文化有較高的 接收程度及教養結果,或是男性在自我發展上,感受到較大的困難與徬徨。類似的結果亦呈現在蔡淑 霞(民 92) 的研究。楊茜如(民 88 )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也發現男生較傾向以和為貴的處理方式。 由上述文獻中,似乎可發現與本研究結果相似的文獻皆在國內,而國外學者 (Cowan

&

WaIT凹, 1994;

Wright

&

Wright

,

1990) 從研究結果得知女性較男性為他人負責、外在關注以及價值依賴。是以,在

中國文化裡,他人焦點/自我忽視對於男性似乎有特殊意義,男性傳統的性別角色也強調為他人犧

牲,忍受痛苦保護他人,樂於協助他人,藉由為別人做事來表達愛意(李美枝、鍾秋玉,民的;張 英熙,民 86) 。此外,本研究的對象扇大學生,正處於 Erikson 的第六個階段:親密與孤立,最需要愛

(7)

大學生的共依阿與愛情態度之研究

247

.

與被愛的階段,可能受我國文化及傳統性別角色所影響,認為男主動、女被動,以致於男性較女性傾 向將注意力置於自身之外,以求預知對方的需求,滿足對方的需要,進而建立親密關係(呂政達,民

76

;柯淑敏,民90) 。總之,本研究結果顯示,男性大學生的他人焦點/自我忽視顯著高於女性大學 生,可能原因或許是國情文化、性別角色期待、發展階段下的自然表現,關注他人,希望瞭解他人的 想法與感受,以獲得團體的接納,建立自己在國體的地位;或是進入親密關係中,感受到較大的困難 與徬f皇,需要以他人為焦點來界定自己的價值,此內涵仍需進一步的研究。 本研究亦發現,在內科問題上,男性大學生得分顯著高於女性大學生,與一些學者的看法額似。 身體健康情形和人格、社會、情緒發展、壓力狀態有相關,女性對健康的認識多於男性,對自己也有 較佳的照顧,男性礙於性別角色問題,覺得生病不具男子氣概,以致於較少承認身體不舒服,但硬 撐、花較少精力照顧自己、不願就醫的結果,使得女性活得比男性久(黃慧真譯,民的)。李美枝 (民 72) 亦表示男人的生活壓力大於女人,又無求助的理由,此不斷累積的生活壓力是減低身體免疫 系統的一個因素,這也許是男人壽命比女人短的原因之一。本研究結果與上述學者的觀點相呼應,男 性大學生的內科問題較女性大學生多,是以男性的內科問題確實值得注意。 本研究結果亦顯示,男性大學生「隱藏自我負向情緒」較女性大學生明顯,與許多學者的觀點相 似,也與黃于娟(民82 卜蔡淑鈴(民9 1)的研究結果類似。這些研究發現男生的隱藏自我、無法表 達情感顯著高於女生,女性比男性做更多的自我坦露。先天生理結構的差異,男、女在大腦的構造不 同,造成女性的情感洞察力優於男性,以致於情緒感受及表達能力亦有所差異(蔡秀玲、楊智馨,民 88) 。男性先天對情緒較不敏感,後天社會化歷程、性別角色期待亦鼓勵男生減少情緒表達,尤其是 害怕與哀傷的情緒,於是乎男生較少觸及感受層面,即使有負向情緒也需自我壓抑,表現出「有淚不 輕彈」的「美德J '遑論表達自我負向情緒;相對的,女生一如其性別刻板印象地表達情緒以符合社 會讚許,可自在地做情緒反應(邱慕美,民91 ;劉秀娟、林明寬譯,民的)。在男性競爭比較的社會 中,坦露真實感受,表現情緒一面,容易被評為懦弱與娘娘腔,引起個人卑下的感覺(林淑芳,民 9 1)。上述文獻所述和本研究結果:男性大學生於隱藏自我負向情緒顯著高於女性大學生,是相似 的,是以協助男性抒解自我壓抑的情緒會是輔導工作的重點。 本研究結果得知,大學男生「原生家庭問題」顯著高於大學女生,與Martsolf等人 (1999) 研究 助人專業人員的共依附情形相似,男性原生家庭問題較女性多。 綜觀男性生活環境,深受社會文化、性別角色、父母教養態度所影響,似乎與共依附及身心健康 有很密切的關係。本研究結果可能反映男性大學生於性別角色、文化及「雙重束縛」之成長歷程,較 女性面臨更大的掙扎,而有較高的共依附程度,實際情形仍須進一步做更多實證研究深入探討之。然 而,本研究及一些研究(林淑芳,民91

; Martsolf et a

i..

1999) 皆顯示,社會規範下的男性不習慣將 自己的心理困擾顯現出來,更不太會主動向外協尋,這是值得重視的現象。 二、不同性別大學生在愛情態度量表的差異分析與討論 (一)研究結果 表 2 不同性別大學生在愛情態度量表各分量表分數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性別 熱情愛 友誼愛 現實愛 奉獻愛 瘋狂愛 遊戲愛 男 扎f

20.6462

20.3349

19.0071

2

1.

9458

17.7028

16.3491

(N=424)

D

3.97894

4.52062

3.99023

4.17460

4.18219

3.72467

女 M

20.0172

20.9752

20.3034

18.6431

17.5439

15.7748

(N=524)

D

4.01547

4.29475

3.95354

4.16492

4.20598

3.66510

(8)

·

248

.

教育心理學報 表 2 為不同性別大學生在愛情態度量表各分量表分數之平均數與標準差。在各分量表分數,不同 性別間之差異考驗為 F (1,946) 值介於.336 與 147.059 之間。由表 2 及變異數分析結果可知,不同性別 大學生除「瘋狂愛」之外, I"熱情愛」、「友誼愛」、「現實愛」、「奉獻愛」和「遊戲愛」五個分量 表皆有明顯差異,達 .05 統計顯著水準, I"熱情愛」、「奉獻愛」、「遊戲愛」三個分量表上,大學男 生得分高於大學女生;而大學女生在「友誼愛」和「現實愛」的分量表上得分高於大學男生。本研究 的研究假設二:不同性別大學生的愛情態度有差異,獲得統計資料的支持。 (二)討論 本研究結果:大學男生熱情愛、奉獻愛與遊戲愛顯著高於大學女生;大學女生友誼愛與現實愛顯 著高於大學男生,和張文雄(民 82) 以大學生為樣本, LAS 為研究工具的結果相似。 本研究結果發現大學男生的「熱↑青愛」顯著高於大學女生,意昧著男生面對愛情的態度較女生浪 漫、激動、視愛情為自我肯定,重視對方的外貌,熱烈的身體接觸。此結果與余振民(民 88 )的質 化研究、李怡玲(民 91) 以高中生為樣本,沈利君(民 91) 以國中生為樣本、 Davies (2001) 、 Fehr

與 Broughton (2001) 、 Woll (1 989) 以大學生為樣本的結果相似。 Sternberg 的研究中也發現男性較重 視對方的外表和性的接觸(刁筱華譯,民 88) 。探究可能的原因,有些學者認為男性較女性激情,偏

好性,是先天生理結構因素,有些則認為是後天社會觀念賦予男生較多主動追求的權利,使其對愛情 較主動積極、易衝動,追求為之心折的對象;亦有學者云,男人比女人害怕單身的寂寞,對愛情較積 極,而相對的,女人比男人不羅曼蒂克且不相信羅曼蒂克愛情的存在,在愛情上態度較男生保守(莊 慧秋、顧瑜君、顧雅文,民 79 ;葉肅科,民的;

Fischer

&

Heesacker

,

1995) 。在本研究中發現,大學 男生標本明顯較女生傾向「熱情愛 J '與上述學者觀點及研究結果相呼應,或許受生物因素影響,或 許文化因素給予較多允許,也可能是男性心理較容易感到寂寞,抑或許大學女生對愛情較不持熱情愛

所致,需進一步的研究。

本研究結果顯示,女性大學生較男性大學生傾向「友誼愛」 愛情關係需要長時間的培養,與眾

多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的結果相似 (Hendrick

&

Hendrick

,

1986; Rotenberg

&

Korol

,

1995; Worobey

,

2001 b)

0 Sternberg 從研究中得知,女性較男性偏向友誼愛(刁筱華譯,民 88)0 Neto 等人 (2000) 、

Arnold 與 Thompson (1996) 提出友誼愛較符合社會價值與期待。呂政達(民 76) 之研究中得知大學 女生較照規章行事,遵守社會規範。多位學者亦發現大學女生堅守傳統的原則,由友誼的接觸和瞭

解,點滴地付出個人的情感,經過長時間的瞭解,認識,逐步阻釀相知相惜、安全可靠的愛情(莊慧 秋,民 76 ;葉肅科,民 89

; Hendrick

&

Hendrick

,

1993) 。

本研究顯示大學女生於「現實愛」的分數上明顯高於男生,即是女性對愛情較有計畫,在愛情上

比男人更理智, lit一結果和 Bailey 、 Hendrick 與 Hendrick (1987) 、 Risavy (1996) 有相似的結果。

Neto 等人 (2000) 以大學生為研究樣本,研究愛情態度的跨文化情形,瞭解現實愛受文化影響很大,

較符合社會嚴謹的規範。「現實愛」視愛情為結婚的跳板,選擇對象重視現實客觀的條件,將自我的

成就建立在與成功丈夫的結合上。為保障婚姻而仔細驗貨,家人朋友亦幫忙驗貨,女人驗貨單上在乎

彼此是否門當戶對,學歷相當,對方是否有潛力,社會地位、責任感、價值觀如何,家人是否喜歡,

將來的基因遺傳等都列入考慮範圍內,非常謹慎、仔細、慎重地挑選(楊士毅,民的;

Dion

&

Di凹, 1993) 。雖然今日的社會,女性經濟較能自主,但似乎仍保有傳統價值,受根深蒂固的性別角色影 響,需要男性的保護,希望對方比自己優秀,給予經濟的保障和生活的安全。就如彭懷真(民 87

)

所云男性的社會地位需比女性高才能穩定關係,抑或可能是今日社會仍舊講求金錢、經濟至上所致 (葉肅科,民的; Sing巴lis,

Choo

,

&

Hatfield

,

1995) 。

由本研究結果得知,男性大學生較女性大學生傾向「奉獻愛 J '表示男生在愛情中較傾向以對方 的需求為優先,犧牲自己的需求,此和 Neto (1994) 、 Worobey (2001a) 、李怡玲(民 91 卜沈利君

(9)

大學生的共依附與愛情態度之研究

·

249

.

(民 9 1)的研究結果類似。 Sternberg 以情侶為研究對象,發現男性較女性偏向奉獻愛(刁筱華譯,民 88) 。中國的社會重視自我與他人的關係,人生以服務為目的,犧牲自我,成全他人,較不講求個人 的需要(彭個清,民 82) 。不止於文化的薰陶,男性亦被性別角色規範,要積極主動建立關係,要照 顧、保護所愛的人,成為他人生活上、經濟上、精神上的支柱(獎雪梅譯,民 88) 。蔡淑鈴(民 9 1) 的研究發現,男生愈覺得與父親關係中的依附感與知心感愈高時,貝 IJ 男生愈傾向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 上,以他人為中心,也愈能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也許此種奉獻愛乃是中國文化所傳承,為社會所接 受、讚許的(危芷芬,民 89 ;楊中芳,民 88) 。本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男生的「奉獻愛」高於大學女 生,可能是受文化影響,也可能是對文化的接受度較高,或是扮演著中國文化傳承的角色,抑或是性 別角色期待下的自然表現,此部分有待未來的研究進一步探究其可能的原因。

在本研究中,瘋狂愛無性別差異'JlU日 Cho 與 Cross (1995) 、 Worobey

(200

I

a

,

200

I

b) 、楊茜如

(民 88 卜沈利君(民 9 1)的研究有類似的結果。然而,此結果與有些學者們 (Bailey

et a

l.,

1987;

Davi郎, 2001;

Hendrick

&

Hendrick

,

1986) 的研究相異,認為女性的瘋狂愛高於男性,係因社會地位較

男性低落,且「男主外,女主內 J '性別角色亦期待女性以家庭為生活核心,仰賴男性的照顧與經濟 滿足,以致於依賴男性、家庭和孩子,較無自尊、安全感,彼此地位不平等,無法要求對等的回應, 所以較孤獨,絕望,憂傷(李美枝、鍾秋玉,民的; Cram缸,

1993; Hatfield

&

Rapson

,

1996) 。由本研 究得知,女性大學生與男性大學生的瘋狂愛無顯著差異,可能代表隨著社會的變遷,女權運動的倡 導,兩性平等的觀念較普遍,女性出來工作的機會增多,經濟較自主,已不需要完全依賴男性,也可 能本研究樣本為大學生,知識水準較高,雖然似乎仍舊重視對方的條件, f且心理較獨立,較少{衣阿男 性,因而瘋狂愛無顯著差異,但仍須進一步研究探討,方能更瞭解產生此現象的原因。 此外,本研究結果亦顯示,男性大學生「遊戲愛」的傾向顯著高於女性大學生,也就是在愛情關 係中,男生較傾向盡情享受愛情的愉悅,不願意被感情所個綁,期望仍保有個人的自由,不給予承 諾,不讓對方依賴,不放棄追求新刺激的機會。此結果幾乎和許多研究相呼應(楊茜如,民 88

;

Dav帥, 2001;

Neto

,

1994; Worobey

,

2001a

,

2001b)

0 Sternberg 的研究也指出男性較女性偏向遊戲愛(刁

筱華譯,民 88) 。針對本研究結果:大學男性較大學女生傾向「遊戲愛 J '研究者整理相關文獻,發 現有幾個原因: (I) 對友誼、愛情界定的差異:男生較不似女生,可以將喜歡和愛的感覺區分地很

清楚 (Adams,

Rubin

,

Lau

‘&

Gruen

,

1994)

0 (2) 社會規範對男人的要求不似對女人般嚴苛,被允許 較多「花心」的權利。男性較女性傾向選擇愛情來排解寂寞;分手後,男性比女性多採取與其他異性 交往以彌補感情的方法(莊慧秋等,民 79

; Rotenberg

&

Korol

,

1995)

0 Singelis 等人 (1995) 的研究

亦發現,男性對愛情的態度較女性開放。 (3) 觀念差異:大學男生比較希望隨意願行事,不太顧及 習俗或別人的意見,魚與熊掌兼得的想法較多;大學女生遵守社會規範,避免違反習俗,較不喜新厭 舊,較保守(呂政達,民 76 ;顧瑜君,民 76

; Fischer

&

H巴巴sacker,

1995)

0 (4) 需求不同:

Rubin

表示男性的自我感是根基於分離,女性的自我感是與他人連結,是以男人追求獨立,女人追求依賴 (獎雪梅譯,民 88) 0 Gray 亦提出男人需要親密關係,亦需要自由空間,在親密關係中仍舊非常需要 適度的分離,會自動交替親密與自主的需要(蘇晴譯,民的)。余振民 (88 )的研究亦指出男性對於 維繫長期關係所需要的付出與犧牲自由感到痛苦,往往期待脫離當下的親密關係,尋找更適合自己的 愛情。 (5 )害怕親密:怕與人建立親密關係,擔心於親密關係中會失去自我,距離帶給其安全感, 有時藉由與多位異性交往以保持個人所需要的空間。這種現象在男性身上尤其明顯,因為性別、生物 因素、角色期待、教養方式的不同,出現在女性的機會較少(李瑞玲等譯,民 88 ;周芬娜譯,民

87

;蔡秀玲、楊智馨,民 88) 0 (6) 媒體的影響: Sternberg 提出人被物化,視為收藏品的看法,每 次的戀愛經驗都是蒐集的過程。傳播媒體將女性的整體形象物化成她的「身體 J '女性被建構成一種 以「身體」為基礎,待價而沾的商品。女性被物化,收集愈多,愈能自我肯定,成為一種炫耀(刁筱

(10)

250

.

教育心理學報 華譯,民 88 ;余振民,民 88) 。上述的觀點似乎可以瞭解本研究中,大學男性「遊戲愛」顯著高於大 學女生的可能性,但確切的原因可進一步研究。 =、大學生的共依附與愛情態度之典型相關分析與討論 (一)研究結果 表 3 大學生的共怯附與愛情態度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eN

=

948)

典型變項 典型變項 X 變項 XI X 2 X 3 Y 變項 η, η2 η3 他人焦點/自我忽視

.599

.734

282

熱情愛

-.091

.710

.054

友誼愛

.033

279

-.300

低自我價值感

.938

-.152

-.237

現實愛

.179

.306

01

咀1 內科問題

.709

-.180

10

司j 奉獻愛

316

.837

.202

瘋狂愛

.887

.165

-.305

隱藏自我負向情緒 .4

81

-.399

.350

遊戲愛

.284

-.334

.769

原生家庭問題

.558

-.172

.688

抽出變異數百分比

.168

.252

.136

重疊

.042

.017

00

凶τA 抽出變異數百分比 .4

57

.157

149

ρ2

2490

.0692

.0266

重疊 .1

14

OIl

o

向U且可A 典型相關 ρ .4

99*

.263*

.1

63*

*p<.05 本研究乃探討大學生共依附與愛情態度之相關情形,以典型相關分析探討共依附與愛情態度的關 係。典型相關分析以共依附為第一組x 變項,愛情態度為第二祖 Y 變項,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如表 3 。由表 3 得知,有三個達.05 統計顯著水準的典型相關係數,支持研究假設三:大學生「共依附量表」 的各分量表與「愛情態度量表」的各分量表有相關存在。 (二)討論 1.大學生的共依附與愛情態度之第一組典型相關結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的共依附愈高,即是他人焦點/自我忽視、低自我價值感、內科問題、 隱藏自我負向情緒與原生家庭問題愈高時,貝IJ愈傾向瘋狂愛和奉獻愛,尤其是瘋狂愛,此不日文獻探討 相似(新路編譯小組譯,民 87

; Burris

,

1999; Cermak

,

19叭;

Le Poire

,

1992) 。學者們 (Dear& Robe肘,

2002; Le

Poir巴, Halle哎,

& Giless

,

1998) 認為共依附者將自己的快樂取決於他人,以他人快樂為己任,

此種自我犧牲奉獻、無私無我的態度,源於害怕被拋棄,不願終止關係,以「愛」為出發點,行「操 縱」他人之實,盡其所能地保有關係。而愛情態度上,

Lee (1988

,

1998) 所界定的瘋狂愛由於童年 不愉快的家庭經驗,導致於親密關係中過度依賴對方,造成關係的壓力,無法擁有健康的愛情關係; 而奉獻愛於原生家庭問題中學得基於低自尊、罪惡感的自我犧牲行為。 VVorobey (200Ib) 以大學生 為研究樣本,發現憂傷、害怕與瘋狂愛、奉獻愛正相關。研究者由文獻中整理出瘋狂愛與奉獻愛的特 徵:瘋狂愛與依賴、憂鬱、情緒性、衝動|笠、寂寞感、自我貶損及自我打擊正相關,與自尊、身心健 康以及健康的兩性關係呈現負相關;而奉獻愛與依賴、強迫有正相關存在,與自尊負相關,自尊愈低 者愈傾向奉獻愛(沈利君,民 91

; Arnold & Thompson

,

1996; Mallandain & Davies

,

1994; Rotenberg &

Korol司 1995 )。綜上可知,共依附者自尊低,成癮於關係中,會藉由以他人為中心,犧牲自己來控制 對方及保持關係,具有瘋狂愛與奉獻愛的本質,其內心恐懼,需依賴對方及彼此的關係來定位自己的

(11)

大學生的共依阿與愛情態度之研究

251

價值。本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的「共依附」與「瘋狂愛」、「奉獻愛」有相關存在,表示共依附者 的愛情關係可能是出自害怕與依賴,無法真實地表達內心的想法和感受,共同體驗愉快的親密關係。 這結果不僅和上述學者的觀點相呼應,亦和陳秀菁(民 91 )的研究結果相似,發現大學生的共依附 程度愈高,貝 IJ於親密關係中愈無法與對方分享想法、喜好,無法與對方有良好的溝通,共同體驗正 向、愉快的感受。由文獻探討及本研究結果似乎可看出,共依附與愛情態度有相關存在,與瘋狂愛、 奉獻愛有正相關,尤其是瘋狂愛。 2. 大學生的共依附與愛情態度之第二組典型相關結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當大學生的他人焦點/自我忽視愈高,隱藏自我負向情緒愈低時,買 IJ愈傾向熱 情愛、現實愛與奉獻愛,愈不傾向遊戲愛。在中國文化中,楊中芳(民 88 )形容中國人的關係模式 是以合作、互相幫助、關懷為主,滿足對方的心願,也暗自期待對方完成自己的心願,和!他、無自 我,用間接、隱晦的方式把需求傳達給對方。西方人所謂的誠實,被我們視為直率、不成熟的表現, 關係交流是以無私的愛,不斷付出,自我犧牲的行為來表達,不求回報。危正芬(民 89 )的研究亦 發現,彼此的關係愈親密,愈講求個人的付出,愈不求對方的回報,正所謂「施比受更有褔 J '有能

力為對方付出,照顧對方,被認為是愛的成熟表現。 Pep1au 、 Hill 與 Rubin (1993) 指出自我坦露與 愛情態度有相關,愈能信任對方,也愈能開放心胸,表達自我,增進關係的互動與深度。另一方面,

熱情愛在 Lee (1 998) 的定義裡,有正向的家庭背景,自尊較高,心理較健康,願意坦露自我,信任

對方,擁有較健康的兩性關係,多數文獻也支持此看法(李怡玲,民 91 ;沈利君,民 91

; Hendrick

&

Hendrick

,

1997) 。至於奉獻愛,

Haaken

(1990) 指出適度的照顧者角色可以給予力量和喜悅,若是 過度則是「共依附 J '對雙方以及彼此的關係會有不良的影響。有些學者也發現奉獻愛與關係滿意度

有正相關 (Hendrick

&

Hendrick

,

1997; Risavy

,

1996) 。而現實愛重視外在條件及他人的眼光,較不在

乎個人感受,面對不合乎自己理想的對象,即使非常喜歡,仍舊忍痛放棄,不改變計畫;一且認定對 方為自己想追求的目標,即願意向對方自我表露(王幼玲,民 76b ;莊慧秋等,民 80

;

L巴巴, 1988) 。 此外,視愛情為遊戲,於愛情中仍期望保有完全自由,無法開放心胸,與人建立親密、分享關係的遊 戲愛,根據 L巴巴(1 988 )的說法,其較不願意自我坦露和做承諾。 Taraban 與 Hendrick (1995) 亦認為 遊戲愛傾向者較不顧別人,隱藏自我 o

Wall

(1989) 也指出遊戲愛具有較高的自主性。Arnold 與

Thompson

(1996) 的研究得知,遊戲愛與坦露呈現負相關。Bailey 等人 (1987) 的研究亦得知遊戲 愛與追求獨立自主有正相關存在。綜上所述,以他人為焦點、自我坦露與熱情奉獻、現實愛有正相 關,與遊戲人間的愛情態度負相關,我們可發現上述的研究結果及學者論述皆與本研究結果中目呼應。 3. 大學生的共依附與愛情態度之第三組典型相關 本研究結果得知,當大學生的隱藏自我負向情緒、原生家庭問題愈高時,買IJ愈傾向遊戲愛,愈不 傾向瘋狂愛。蔡淑鈴(民9 1)以高中、高職學生為研究對象也發現,長期處於家庭壓力中的青少年 與末長期處於家庭壓力中的青少年相較之下,較無法表達情感。在有問題的原生家庭中,小孩會學習 到三個教條:不要信任、不要談論、不要感覺(Kitchens,

1991)

0

Napier

(1988) 指出,較少童年被 拒絕經驗者,有較多安全感,較能開放自我、信任他人,給對方承諾(李瑞玲等譯,民88) 。楊茜如 (民 88) 的研究亦得知,生長在重組家庭的大學生比完整家庭中的大學生有較多的遊戲愛。總之,如 Potter-Efron與 Potter-Efron (1989) 所云,個體於問題家庭中受到嚴重損害,並潛藏負向情緒,但由 於家庭環境不允許其有表達的機會,使其不能自在地表達情感,也害怕自己的情緒失控,所以採取疏 離的方式,以保護自己兔於受傷害,過度地無法與人分享,建立親密關係。瘋狂愛傾向焦慮、患得患 失、時時擔心失去對方,有源於負向家庭經驗的低自尊,高情緒敏感度,高情緒表達,低情緒控制力

(Taraban

&

Hendrick

,

1995; Wall

,

1989) 。本研究結果大致類似上述的文獻,大學生有愈多的原生家庭 問題,愈隱藏自我負向情緒,貝 IJ愈傾向無法表達自我,無法與對方分草,無法給予對方承諾的愛情關

(12)

252

.

教育心理學報 係;愈不傾向高情緒表達、低情緒控制、時時擔心失去對方的瘋狂愛。 (三)綜合討論 由表 3 可得知上述三組典型相關組型外,亦可由「隱藏自我負向情緒」、「原生家庭問題」於三 組的相關中發現,愈隱藏自我負向情緒,愈多原生家庭問題的大學生,在第一組相關愈傾向瘋狂愛, 在第三組相關也愈傾向遊戲愛;相對的,愈不隱藏自我負向情緒,愈願意信任對方、自我坦露的大學 生,從第二組相關中可發現其在愛1青態度上愈傾向熱情愛、現實愛和奉獻愛,愈不傾向遊戲愛,此結 果與文獻相符。在 Lee (1988司 1998) 所界定瘋狂愛、遊戲愛傾向的人,同樣擁有不快樂的家庭經 驗,於親密關係中分屬兩個極端,前者過度依賴對方,容易造成關係的緊張壓力;後者則是不願意開 放心胸,無法建立親密關係,兩者都無法擁有健康、理想的愛情關係。楊茜如(民 88) 的研究結果 也顯示瘋狂愛、遊戲愛皆無法擁有健康的愛情關係。相反的,大學生愈願意表達自我,買IJ 愈傾向熱情 愛、現實愛和奉獻愛等較健康、滿意度較高的愛情關係,愈不傾向滿意度低的遊戲愛,此結果與學者

們(沈利君,民 91 ;李怡玲,民 91

; Hendrick

&

Hendrick

,

1997;

Le巴, 1988) 的觀點相似。 Peplau 等

人 (1993) 指出自我坦露與愛情態度有相關,愈能信任對方,也愈能開放心胸表達自我,可增進關係 的深度。綜上所言,我們可發現上述文獻與本研究結果相呼應。隱藏自我負向情緒、原生家庭問題與 愛情態度有不可忽視的關係,是以教導大學生學習自我坦露,表達負向情緒,矯正其原生家庭問題, 家庭重塑等皆有助於建立健康的愛情關係。 四、不同性別大學生的共低附與愛情態度之典型相關分析與討論 (一)研究結果 1.男性大學生共依附與愛情態度之典型相關分析 表 4 男性大學生的共做附與愛情態度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eN

=

424)

典型變項 典型變項 X 變項 Xl X2 χ3 Y變項 ηl η2 η3 他人焦點/自我忽視

565

.4

68

.4

75

熱情愛

-.224

.4

18

.750

友誼愛

.160

312

.207

低自我價值感

.905

.1

08

-.358

現實愛

.235

.022

.569

內科問題

822

-.147

.210

奉獻愛

088

.905

.234

瘋狂愛 ‘

873

.374

.033

隱藏自我負向情緒 .4

89

-.125

-.368

遊戲愛

.344

-.535

.597

原生家庭問題 ‘

669

-.607

.239

抽出變異數百分比

.170

.253

.223

重疊

.055

.023

.012

抽出變異數百分比

.500

.127

.118

ρ2

3260

.0894

.0529

重疊

.163

.011

.006

典型相關 ρ

.571*

.299*

.230*

*p<.05

由表 4 得知,男性大學生的共依附與愛情態度之典型相關結果,有三個達 .05 統計顯著水準的典 型相關係數,支持研究假設四 -1 :男性大學生「共依附量表」的各分量表與「愛情態度量表」的各分 量表有相關存在。 2. 女性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與愛情態度之典型相關分析

(13)

大學生的共依附與愛情態度之研究

253

表 5 女性大學生的共依附與愛情態度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N

=

524)

典型變項 典型變項 X 蠻、項 Xl χ2 Y 變項 η1 η2 他人焦點/自我忽視

.612

.578

熱情愛

.069

.740

友誼愛

-.029

.387

低自我價值感

.942

-.230

現實愛

.231

.388

內科問題

.578

-.255

奉獻愛 .4

28

.658

瘋狂愛

.901

.123

隱藏自我負向情緒 .4

18

-.660

遊戲愛

.193

-.540

原生家庭問題

445

-.040

抽出變異數百分比

.182

.265

重疊

.037

.020

抽出變異數百分比

.394

.178

ρ2

.2025

.0745

重疊

.080

.013

典型相關 ρ .4

50*

.273*

*p<.05

由表 5 可知,女性大學生的共依附與愛情態度之典型相關結果,有二個達 .05 統計顯著水準的典 型相關係數,支持研究假設四 -2 :女性大學生「共依附量表」的各分量表與「愛情態度量表」的各分 量表有相關存在。 (二)不同性別大學生的共低附與愛情態度之相關情形討論 1.不同性別大學生的共依附傾向與愛情態度之典型相關討論 從表 4 第一組相關中可得知,男性大學生的共依附程度愈高,在愛情上愈傾向瘋狂愛與遊戲愛。 男性的共依附與遊戲愛、瘋狂愛有正相關存在,此結果與文獻相符。 Wright 與 Wright (1990) 的研究 發現,男性共依附者的控制與過度負責的傾向高於控制組。在 Lee

(1988

,

1998) 所界定遊戲愛、瘋 狂愛傾向的人,同樣擁有不快樂的家庭經驗,於親密關係中分屬兩個極端,前者不願意開放心胸,無 法建立親密關係;後者則是過度依賴對方,容易造成關係的緊張壓力,兩者都無法擁有健康、理想的 愛情關係。楊茜如(民 88) 的研究結果也顯示遊戲愛、瘋狂愛無法擁有健康的愛情關係。 Worobey (2001a) 的研究亦發現,男生的憂傷可預測瘋狂愛。李怡玲(民 9 1)對愛情態度之逐步迴歸分析指 出,男生自尊愈低,愈傾向瘋狂愛。男性受性別角色影響,較i尤迷於工作,也較追求獨立自主,對親 密感到害怕,擔心於親密關係中會失去自我,過度地希望保護自己,保有個人自由,無法給予承諾, 不願意讓對方依賴,試圖與對方保持距離,與多位異性交往以保持個人所需要的空間(周芬娜譯,民

87

;新苗編譯小組譯,民的)。綜上所述,男性的瘋狂愛、遊戲愛與共依附的內涵相似。 依表 7 的第一組關係組型所示,女性大學生的共依附愈高,貝 IJ愈傾向奉獻愛和瘋狂愛。女性的共 依附與奉獻愛、瘋狂愛有相關存在,此結果與一些學者的觀點吻合。共依附常被用來形容女性照顧 者,犧牲自我、奉獻他人及控制、依賴對方與彼此關係的行為,共依附也被形容與其社會地位、女性 特質有關。 Robin (1985) 指出女性共依附者通常是愛得太多的女人,成癮於關係中(陳淑惠譯,民

89)

0 Wright 與 Wright (1990) 的研究指出女性共依附者於過度負責、控制,由別人肯定自己的價 值、挽救傾向明顯高於控制組。 Worobey (2001a) 的研究亦發現,女生的憂傷與社交性可預測奉獻 愛,憂傷、生氣及害怕則可預測瘋狂愛。因此,本研究結果,女性的共依附與瘋狂愛、奉獻愛有正相 關存在是可以理解的。 本研究結果得知, r 共依附」與男性的「瘋狂愛」、「遊戲愛」有正相關; r 共依附」與女性的

(14)

·

254

.

教育心理學報 「瘋狂愛」、「奉獻愛」有正相關存在,此與文獻探討類似。一般而言,一個成熟的個體有良好的自主 性,又能和他人保持親密關係,在關係中能維持清楚的界線,不與他人情緒混淆,也不與他人情緒疏 離,適應力佳,自尊高(吳麗娟,民 86) 。而共依附不論由何種觀點探討,似都與成熟個體的內涵相 反,大多被視為一種心理不健康,適應不良或關係不佳的表現,程度愈高則個人愈感到不適應(邱慕 美,民 9 1)。其在關係上易處於極端的位置,若非瘋狂依賴,過度照顧對方、融入對方的生活,與他 人情緒混淆,個人界線不清楚,就是以恐懼的心牆取代個人界線,嚴密地保全自己,逃避親密關係' 與他人情感疏離(邱紫穎譯,民的;蔡秀玲、楊智馨,民 88

; Carson

&

Bak吭 1994) 。

在本研究中,我們可發現男性大學生的共依附與瘋狂愛、遊戲愛有正相關,女性大學生的共依附

與瘋狂愛、奉獻愛有正相關,此一結果似乎與男性較無法給予承諾,女性較重視關係的特質有關。

Robin 指出女性共依附者通常是愛得太多的女人,成庸、於關係中, Carter 與 Sokol 認為男性則是不能愛 的男人,害怕親密,無法給予承諾。 Rubin 也提出男人因最原始的情感被切斷,女人則於最原始的情 感連結中獲得肯定,因此對關係敏感,較難忍受分離,所以女人追求依賴、男人追求獨立。關係中自 我理論 (self-in-relation

theory

)亦表示女性自我的發展需透過與他人情緒連結、經驗分享和互動的過

程(陳淑惠譯,民89

; Collins

,

1993; Granello

&

Beamish

,

1998)

0 Wright 與 Wright (1990) 的研究指 出女性共依附者於過度負責、控制,由別人肯定自己的價值、挽救傾向較高;男性共依附者則只有控 制與過度負責的傾向較高。邱慕美(民 9 1)之研究結果亦顯示,不同性別大學生的共依附與人際關 係有差異存在,女性大學生較男性大學生傾向過度付出,有侵犯他人界線的困擾。此外,也可能是受 性別角色與社會文化因素所影響,男人在家庭裡扮演被依附的角色,是家人經濟、精神上的支柱,被 要求獨立、自主、勇敢,其依附事業成就來滿足自己;女人依附家庭生活,離不開先生和孩子,重視 關係,被期許溫和、順從、犧牲容忍,無自我、夫為妻綱,妻以夫貴,母以子貴(李美枝、鍾秋玉, 民的;莊耀嘉、楊國樞,民 86) 0 Bailey 等人( 1987) 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男性特質與遊戲愛 正相關;女性特質與奉獻愛正相關,與遊戲愛負相關。 Davies (2001) 的研究也指出相同的結果。

民hr 與 Broughton (2001) 從研究中得知女性較多撫育性特質。 Fischer 與 Heesacker (1995) 則指出女

性偏好撫育性特質。綜上所述,共依附者源於內心的害怕、恐懼及焦慮,不能真實地與他人連結又保 有個人的獨立性,在愛情態度的表現上又受性別角色所影響,男性較重視個人的獨立性,難給予承 諾;女性則較重視關係、依賴關係,犧性自己奉獻他人。本研究結果似乎可發現不同性別共依附者於 愛情態度上可能有些許不同,與上述文獻觀點相呼應,但仍需未來更多的探究。 2. 不同性別大學生的共依附與愛情態度之其他典型相關組型討論 由表 4 的第二組關係組型可發現,大學男生愈少原生家庭問題,愈重視對方需求,則愈傾向熱情 愛、友誼愛、奉獻愛及瘋狂愛,愈不傾向遊戲愛,與一些文獻相符。蔡淑鈴(民 9 1)以高中職學生 進行研究,發現男生愈覺得想要靠近父親,認為父親的存在可以安撫自己的情緒,形成自己向外探索 -的安全堡壘,愈覺得父親能夠充分瞭解自己的心意或需求時, fllJ 男生愈傾向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 以他人為中心,也愈能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研究者也認為男性大學生的他人焦點/自我忽視在關係 取向,強調順服、配合及融入的華人社會裡似乎有其特殊意涵,似乎較重視關係,願意給予承諾。另 一方面,有一些學者專家們認為熱情愛、友誼愛在支持性的家庭裡成長,原生家庭問題較少;奉獻 愛、瘋狂愛重視關係,在乎對方;遊戲愛則是阻礙親密,無法與人建立親密關係(楊茜如,民 88

;

L巴巴,

1988

,

1998) 。本研究結果亦類似上述文獻所述,當男性大學生愈以個人為中心,原生家庭問題愈 多時,貝IJ 愈缺乏熱情愛、友誼愛、奉獻愛及瘋狂愛;但愈傾向重視個人自由,無法給予承諾的遊戲 愛。 表 4 的第三組關係組型亦發現大學男生,愈重視外在需求,愈自我接納,愈願意表達自己,買 IJ 愈 傾向熱情愛、現實愛、遊戲愛,此結果與下述文獻大致符合。男性此種兼具熱情愛、現實愛及遊戲愛

(15)

大學生的共依附與愛情態度之研究

·

255

.

特質的愛情態度,或許可能是 Carter 與 Sokol 所認為不能愛的男人之特{獸,其在親密關係未建立,追 求對方時,非常熱情,重視對方的需求,亟欲與對方連結,然而一旦彼此建立起關係,或是關係愈穩 固時,即對親密感到莫名的恐懼,獨立自主的需求甦醒,亟欲分離,無法給承諾,迫切地想逃開,保 持距離以策安全(新苗編譯小組譯,民 89 ;獎雪梅譯,民 88 ;蘇晴譯,民的) ;或是如余振民 (88) 的研究發現,男性在乎對方的外表,於愛情中亦重視對方的需求,但無法維持長期親密關係,對於維 繫長期關係所需要的付出與犧牲自由感到痛苦,並認為下一個對象也許更適合自己,以致於脫離當下 的親密關係,尋找更適合自己的愛情。本研究結果分別與上述的文獻觀點有些相似,但實際意義仍有 待未來進一步的研究。 由表 5 的第二組關係組型中得知,女性大學生的他人焦點/自我忽視愈高,隱藏自我負向情緒愈 低時,貝 IJ愈傾向熱情愛、友誼愛、現實愛與奉獻愛,愈不傾向遊戲愛。女性大學生的他人焦點/自我 忽視與不隱、藏自我負向情緒,似乎符合華人文化、社會因素、性別角色期待及教養方式(柯淑敏,民

90 ; Prest et a

I.,

1998) 。此外,學者專家亦認為受文化因素及大學女生較照規章行事,堅守傳統原則 所影響,女性對愛情的態度較謹慎,積極地選擇適宜的愛情對象,長時間小心地經營體諒、照顧、坦 露自我、妥協奉獻的關係;不傾向忽視關係,不為社會所接受的遊戲愛(王幼玲,民 76b ;莊慧秋

等,民 79

; Davies

,

2001; Neto et a

I.,

2000) 。總之,女性大學生愈以他人為中心,愈能夠自我坦露

時,愈傾向熱情奉獻、小心經營關係的愛情,愈不傾向視愛情為遊戲。本研究結果支持上述的文獻資 料。 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大學生共依附與愛情態度的關係,所得結果如下:1.男性大學生在共依附整 體表現、 ff也人焦點/自我忽視」、「內科問題」、「隱藏自我負向情緒」和「原生家庭問題」程度高 於女性大學生。 2. 男性大學生在「熱情愛」、「奉獻愛」和「遊戲愛」的傾向高於女性大學生;女性 大學生在「友誼愛」和「現實愛」的傾向高於男性大學生。 3. 大學生的共依附與愛情態度有相關, 共依附程度愈高,則愈傾向「瘋狂愛」和「奉獻愛ν 尤其是瘋狂愛。 4. 男性大學生共依附程度愈高 時,則在愛情上愈傾向「瘋狂愛」與「遊戲愛 J ;女性大學生共依附程度愈高時,貝IJ愈傾向「瘋狂愛」 和「奉獻愛」。 二、建議 (一)輔導應用方面 I.協助大學生表達情緒,真實覺察個人的情緒感受:本研究結果得知,大學生的隱藏自我負向情 緒與愛情態度有密切關係。蔡秀玲與楊智馨(民 88) 也認為情緒的表達能增進彼此的瞭解,亦會因 情緒獲得抒解而變得更真誠,使關係更親密、更牢固。因此,協助大學生覺察個人情緒,做自己情緒 的主人,選擇適當時機自我坦露,清楚具體地表達負向情緒乃是當務之急。學校輔導人員除了舉辦有 關情緒表達的演講、團體、工作坊之外,也要主動關懷同理,提供其求助與分享情緒壓力的管道。 2 協助大學生解決原生家庭問題,提供矯正性經驗:本研究發現,原生家庭問題與愛情態度有不 可小獻的關連,是以家庭重塑,提供矯正性經驗,有助於大學生建立健康的愛情關係。大專院校可透 過研討會、個別諮商、團體輔導、家庭工作坊或家族治療幫助大學生處理原生家庭問題,同理、支 持,讓大學生能區辨功能不良的家庭關係,與家庭分化,有清楚的自我界線,於重要關係中擁有個人

(16)

·

256

.

教育心理學報 的獨特性,真實、自在地扮演自己。 因「共依附」與人格發展有關,應即早開始,所以也建議國高中輔導工作者注意青少年自主概念 的發展,輔導其獨立;辦理父母親職教育,協助父母瞭解孩子是個獨立個體,允許、支持孩子獨立。 3. 重視大學男生之心理適應狀況:本研究顯示,大學男生共依附傾向較女生高,反映出男生所承 受壓力不容忽視。男生被朋許有能力、堅強,不鼓勵表達情緒與求助,反而忽略其心理健康引發危 機。因此專業諮商人員需正視男性大學生的心理衛生,協助其去除傳統角色的束縛,避免過度壓抑, 鼓勵,情緒表達,並學習溝通技巧,增進生活適應及愛情關係的發展。 4. 協助有共依附傾向者建立自我認同感及學習珍視自己:共依附不論由何種觀點探討,都與成熟 個體的內涵相反,大多被視為一種心理不健康,適應不良或關係不佳的表現。本研究亦發現,共依附 與瘋狂愛、奉獻愛有相關。是以針對共依附者的輔導,最根本的是提升其自我價值感,有完整的自我 認定,真誠地做自己,唯有以尊重自己、接納自己、愛自己、照顧自己、建立自我界線為出發點,才 能尊重對方、顧慮對方的感受、照顧對方,相互溝通、協調、體諒,擁有健康的關係。這過程需透過 閱讀相關資訊、接受專業輔導、經歷原生家庭探索,再學習、再經驗的歷程,重新拾回失落的真實自 我,而達到統整的自我,進而與他人建立親密但不失去自我的愛情關係。 5. 學習在關係中有對等的付出一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本研究得知共依附與奉獻愛、瘋狂愛有相 關。而他人焦點/自我忽視,奉獻愛在華人文化裡似乎有其獨特的意義。儘管愛情關係中偶爾會牽涉 一人對另一人所做的犧牲,但不應重複地發生,若長期處於地位不平等,施與受失衡的狀態,雙方都 會感到不舒服,恢復一些平衡是必要的。是以明確區分「正常健康的照顧角色」與「病態性過度涉入 關係」兩者間的差異,學習維持對等的付出,才是長久健康兩性關係的良方。 6. 加強對兩性差異的暸解,可增進包容及關係滿意度:本研究發現兩性的愛情態度有明顯的差 異,而眾多文獻指出愛情態度愈一致,彼此的關係滿意度愈高 (Hahn

&

Bl

ass

,

1997; Hendrick

&

Hendrick

,

1992)

,故研究者認為此差異會影響彼此的相處情形,使大學生瞭解彼此的差異有其迫切性 及必要性。 7. 加強兩性平等教育,建立平等互惠的兩性關係:本研究結果支持男女生的共依附及愛情態度存 在著性別差異,受限於性別刻板印象,阻礙親密關係的發展。此現象似乎與傳統的性別角色有關,男 性較少坦露自我,較多遊戲愛,女性對於愛情較保守,被動等。是以加強兩性平等教育,破除性別傳 統印象,尤其鼓勵男性開放心胸,改進對愛情的看法,可提升其現實感、做承諾的勇氣;鼓勵女性積 極主動,浪漫一些,對於增進分享溝通,暸解彼此地位平等,建立健康的兩性關係實有其助益。 8. 鼓勵參加兩性成長團體,學習溝通、互動技巧:成立兩性成長團體,鼓勵大學生及正在交往的 情侶共同參與。藉由團體的課程設計、領導者的帶領、成員間的觀察學習與回饋、開放的討論來增進 自我覺察,進而暸解個人在關係中習慣扮演的角色,學習人際互動、溝通的技巧,練習自我肯定。在 獨立自主與相互依賴中取得平衡,增進關係的和諧與成長,是不可或缺的一課。 (二)未來研究方面 1.研究對象:可考慮其他地區的大學生或其他年齡層、其他背景的族群,例如研究對象可考慮跨 國,研究西方人、華僑和華人共依附之差異分析,以暸解共依附在華人文化的情形。此外,針對情侶 或是夫妻為研究對象,配對分析,以瞭解共依附、愛情態度與關係滿意度的相關情形,可更進一步瞭 解共依附與兩性相處的關係。 2. 研究變項:本研究發現共依附者偏向奉獻愛、瘋狂愛,男生尤其偏向遊戲愛。建議可進一步研 究共依附者在愛情關係中的衝突處理模式及分手因應策略,以增進對大學生愛情關係的瞭解。 3. 研究方法:研究者以典型相關分析探討共依附與愛情態度的關係,結果發現共依附與愛情態度 有相關,尤其是瘋狂愛,建議可使用群眾分析來檢證,是否在瘋狂愛得分特別高者,其在共依附量表

(17)

大學生的共依附與愛情態度之研究

257

.

上也出現高分。另外,本研究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不同性別大學生在愛情態度量表上的差異情 形,因量表的設計,全量表的總分無特殊意義,故可考慮使用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來考驗之,效 果會更佳。 本研究以量化方式進行,可以窺知本研究樣本的一般性面貌,未來可以加上個案質化訪談,更清 楚大學生對愛情關係的感受及想法,對於瞭解大學生愛情關係的內涵更有所助益。且未來研究可以有 追蹤性的縱貫性研究,以更瞭解各種愛情態度與共依附在各年齡層與愛情關係發展各階段的意涵與關 係。 4. 研究工具:本研究的所有變項都是自陳式的標準化工具,在資料的陳述上會有潛在誤差和社會 期許的存在。本研究所使用的愛情態度量表,原為國外量表,雖已經過回譯、預試及修改的過程,遊 戲愛的信度依然不夠完善,可能是文化差異所致,如柯淑敏(民 82) 所言,西方文化下的愛情理論 不能完全解釋台灣社會文化下的愛情關係,只涉及關係的某一層面,無法全面涵蓋其豐富性。故建議 將樣本 948 人的愛情態度各分量表之分數艙製成側面圖,並予以分類以暸解台灣社會文化下的愛情關 係。

參考文獻

刁筱華譯(民 88) :愛,是一個故事。臺北:遠流。 Sternberg,

R. J.

(1

998). Love is a story: A new

theory of relationship

.

王幼玲(民 76a) :依附情感的方式和特性。載於余德慧主編,中國人的愛情觀(頁 227國 237 )。台 北:張老師。 王幼玲(民 76b) :阻礙情感交流的傳統性格。載於余德慧主編,中國人的愛情觀(頁 238-242 )。台 北:張老師。 王慶褔(民 84) :大學生愛情關係徑路模式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危芷芬(民 89) :華人的人際類型和人際義務。國立台灣大學心理所博士論文。 余振民(民 88) :未婚男性的愛情觀一現象學方法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所碩士論文。 李美枝(民 72) :兩性之間的喜歡、愛情與婚前性行為容許度。中華心理學刊, 25 卷, 2 期,

121-135 頁。 李美枝、鍾秋玉(民的) :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 6 期, 260、299 頁。 李怡玲(民 9 1) :台北市高中學生愛情態度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李瑞玲等譯(民 88) :脆弱的關係。台北:張老師。 Napier,

A.

Y.

(1

988). The fragile bond: In search of

an equal

,

intimate

,

and enduring marriage.

沈利君(民 9 1) :台北縣市函中學生愛情態度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麗娟(民 86)

:

r 個體化」、「自我分化」的另一端-談「共依附」的意義與內涵。諮商與輔導, 144 期, 33-37 頁。 吳麗娟(民 87)

:

r共依阿」父母的特質與其對孩子的影響。諮商與輔導, 154 期, 12- 的頁。 呂政達(民 76) :大學生的愛情觀。載於余德慧主編,中國人的愛情觀(頁 12-18) 。台北:張老師。 邱慕美(民 9 1) :大學生之家庭界域、共依附特質與人際適應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

邱紫穎譯(民的) :病態互依症候群。台北:生命潛能。 Mello旬,

P.

,

Miller

, A. w., &

Mille

r.

J.

K.

(1

989). Facing

codep巴ndence.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Master of Arts in Interdisciplinary Cultural Studies FT, PT Master of Mediation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FT, PT Master of Social Sciences in Psychology PT The University of

“Deontological Ethics and Immanuel Kant”, Ethics: Theory and contemporary issues (8th ed.) Boston, MA : Cengage Learning, 2017. “ Doing Your Duty: The Ethics of Principle,”

自己弄髒的,自己收拾乾淨(Clean up your own mess) 不要拿別人的東西(Don't take things that aren't yours) 傷到別人要道歉(Say sorry when you hurt

15 Pierce Salguero ed., Buddhism and Medicine: an anthology of Premodern sourc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7.. Pierce Salguero ed., Buddhism and Medicine:

87 Eivind Almaas and Albert-László Barabási (2006), “Power laws in biological networks”, in Power Laws, Scale-Free Networks and Genome Biology, Ed. Karev (Eurekah.com and

PREP a RE school crisis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training curriculum Workshop 2 crisis intervention &amp;recovery: The roles of school-based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2nd

Caring for kids after trauma, disaster and death: A guide for parents and professionals (2nd ed.). New York University Child

運用 Zuvio IRS 與台日比較文化觀點於日本文化相關課程之教學研究 Applying Zuvio IRS and Perspective on 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to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