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科技研發與知識創新之關係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科技研發與知識創新之關係"

Copied!
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科技研發與知識創新之關係

蔡富元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壹、 前言 高科技產業向來是台灣經濟成長的火車頭,也是台灣產業轉型的典範,使得 國家擁有更尖端的技術,朝工業先進國家的目標邁進。根據工商時報的報導,台 灣的半導體及面板產業吸引逾六成民間投資、創造兆元產值,占出口比重近三 成,可見其對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了。而科技研發是產業賴以維生的根本,研 發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來支援,而這些科技人才所擁有的知識與其知識的創 新,正是產業進步的基礎。 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除了保持組織原有的知識外,知識還要不斷地創新才 得以維持競爭優勢(Parent et al.2000)。知識創新成效的高低,與組織績效關係密切 (Han, 1998),亦即組織的績效愈好,知識創新的成效愈高。知識能夠在團隊、個 人、組織等不同的層級間,透過有計畫、系統性以及有意義的學習,使得知識之 累積產生正面的螺旋狀成長( Nonaka & Takeuchi, 1995)。這一個「知識螺旋」的模 式,是否能增強知識創新對科技研發的影響,正是本研究要探討的重點。 對於「知識創新」與「科技研發」兩者關係的探討,本文將從「知識創新理 論的探討」討論起,然後討論「知識創新如何促進科技研發的進行」,最終討論 「知識創新對科技研發的效益」,以期對兩者間的關係,有較深刻的認識。 貳、知識創新理論的探討 知識被定義為是一種能協助使用者根據環境來做正確的判斷,並創造價值 之有用的資訊。知識也是一種將資訊經由客觀的解釋與主觀的認知轉化為行動或 決策的能力。而知識可以包括了事實、信念、觀點、觀念、判斷、期望、方法論

(2)

何前述三類知識都有可能是外顯性(explicit)或內隱性(tacit)的知識。這兩種知識的

型態之定義如下:「外顯知識」是可用形式化的方式呈現,能透過語言傳遞的知

識;「內隱知識」是指未經正式化的知識,屬於個人的一種直覺式的內隱知識,

與特別的情境有關,較難以形式化且難以溝通(O’Dell & Grayson, 1998)。 本研究歸納整理出各學者們對於知識的定義,如下表所示: 表12-4. 知識的定義 學 者 定 義 Nonaka (1995) 從組織的角度來看,知識是一種辯證之信念,能使個體產 生有 效行動的能力增加。另外,知識與資訊的相異處有下列三 項: 1.知識涉及意義,它與特殊的情境互相呼應。 2.知識涉及行動,知識通常含有某種目的。 3.知識涉及信仰與承諾,關係著某一特定的觀點、立場或 動機。 Beckman (1997) 知識是對資訊和資料的一種邏輯推理,能夠提升人類的決 策、工作、學習和問題解決的績效。

Miller & Morris (1999) 知識不只是「知道哪些事可以做」,更加重要的是要「知

道如何去做」。在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不只是侷限於

求真的主旨,而是較為偏重功效的、可解決問題、功能性 的、可具體產生商業利益、提升生產力、有助提升服務, 以及改良產品的知識。

Spek & Spijkervet (1997)

知識涵蓋一切人們日常是真實且正確的經驗、程序與洞察 力等等,能夠用來導引人們的溝通、行為和思考。

Wiig (1997) 知識涵蓋了一些觀點、信念、判斷、事實、期望、觀念與

實用知識等等。 Housel & Bell (李書政

譯, 2002)

知識為一種透過人類心智活動,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構思、 觀念。

(3)

另外,與知識創新息息相關的是知識創造,知識能夠在團隊、個人、組織 等不同的層級間,透過有計畫、系統性以及有意義的學習,使得知識之累積產生 正面的螺旋狀成長( Nonaka & Takeuchi, 1995)。「知識創造」強調產生新的知識,

且須涉及知識轉換的四種模式,包括: (一) 共同化 (socialization):指組織成員之間內隱知識的移轉,透過經驗分 享,達到創造內隱知識之過程。由於個人豐富而尚未開發的內隱知識 是組織創造知識之基礎,因此組織欲創造知識,首要之務須使組織成 員彼此分享內隱知識,以建立相關成員之間共同之知識基礎。 (二) 外化 (externalization):將內隱知識表達為外顯知識之過程。因為透過共 同化彼此分享經驗所創造出的知識概念,通常較粗糙、模糊且不完整, 經由外化能夠使組織成員具體且清楚地了解組織需要有的知識或想要 傳達的目標、觀念,進而使組織成員明瞭須採取什麼樣的具體行動來 達成目標。 (三) 結合 (combination):是指外顯知識轉化成更複雜的外顯知識,即將觀念 加以系統化而形成知識體系之過程。結合是把觀念加以系統化而形成 知識體系之過程,此種模式的知識轉換涉及組合不同的外顯知識體 系。簡而言之,結合約等於知識創造過程當中的原型建立階段,就是 將透過外化所確認之觀念轉換為具體之原型,而建立原型之過程則需 要組合既有之外顯知識來達成,亦即是把新觀念結合既有的外顯知識 以建立原型之過程。 (四) 內化 (internalization):是由外顯知識轉化成內隱知識的過程。內化是指 把透過共同化、外化以及結合所創造出的新知識體系,轉化為個人的 內隱知識,進一步形成個人獨特的工作能力之過程。內化對組織而言, 是指把知識普及化之過程,亦即是知識創造過程當中的跨層次知識擴 展階段。 在這四個階段的循環中,個人內隱知識的分享始於「共同化」,當經驗透過 共同化、外化以及結合,進一步內化到個人內隱知識的基礎上時,它們就成為有 價值的資產,而這四種型態的交流互動,稱之為「知識螺旋」。當大部分成員把 此知識內化之後,將形成組織文化的一部分。經由內化而蓄積在個人層次之內隱 知識,便能夠再次經由共同化與他人分享,將會啟動知識創造螺旋,如此不斷的

(4)

循環,將可使知識螺旋不斷擴大,使組織知識的質與量同時不停的增加。知識創 造是從個人的層次開始,逐漸上升且擴大互動之範圍,由個人擴大至團體、組織, 甚至到跨組織之間。

圖1. 「知識螺旋」圖

資料來源:楊子江、王美音 譯(1997)。Nonaka, I. & Takeuchi H. 著。創新求勝 (頁96)。台北:遠流。 參、知識創新如何促進科技研發的進行 在知識創新的理論中,這四種 SECI 型態的交流互動,稱之為「知識螺旋」。 以下以著名的知識管理學者野中郁次郎所提出的日本松下電氣公司開發家用麵 包機的例子來進行說明。在 1985 年,松下公司正研發一種新型的家用麵包機, 但卻遲遲無法掌握讓機器烤出美味麵包的技巧。而研發人員甚至動用 X 光機對 機器製造的麵糰與麵包師傅手工揉製的麵糰進行比對分析,結果還是無法得到有 意義的數據。當時,研發人員田中郁子於是決定拜大阪國際飯店的一位著名的麵 包師傅為師,希望學得揉麵的手藝。由於他的認真學習,田中逐漸掌握了揉麵的 祕訣。而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反覆試驗之後,田中與公司共同研發的工程師們在機 器內添加了特殊的肋骨狀凸紋,將他在飯店師傅中學得的手藝成功地呈現出來, 不但確保了麵包的風味,也從而創造出松下公司獨家的麻花麵糰技術。而此種新 型麵包機在問世的一年內,也創下了同類產品銷售的新紀錄。 上述麵包機研發的例子確實說明了知識創新的螺旋程序:

(5)

1.首先,田中學到了飯店師傅的內隱訣竅,這是共同化的過程。 2.其次,他將此訣竅轉化成可以與公司共同研發團隊的成員們彼此交流的外顯知 識,這就是外化的過程。 3.接著,研發團隊將揉麵的知識與機器設計和其他相關知識結合起來,從而創造 出新型產品的製作技術與方案,這是結合的過程。 4.最後,藉由新產品的發明,田中與其研發團隊的成員豐富了他們自己的內隱知 識,這就是內化的過程。 以上說明了知識創新的螺旋過程如何來促進科技研發的進行,經過了一輪的 知識螺旋,相同的程序可以再度展開,透過內化而累積在個人層次之內隱知識, 便能夠經由共同化與他人分享,將會再次啟動知識創造螺旋,如此不斷的循環, 將可使知識螺旋不斷擴大,使組織知識的質與量同時不停的增加。這也是一個更 高的層次,以松下公司研發新型麵包機為例,在機器設計的過程中,田中所學到 的內隱祕訣,可以非正式地傳遞給公司其他產品的研發團隊(例如:烤箱的研發 成員們),該成員利用此種知識,研製出烤箱機器的設計程序,以期能烘烤出更 美味的披薩。這樣一來,整個組織的知識基礎不斷擴大,組織的績效就愈好,知 識創新的成效也就愈高,愈能增加科技研發的成效。 肆、知識創新對科技研發的效益 許多研究指出,創新程度愈高的組織,其擁有的競爭優勢就愈明顯。當組 織建構了良好的知識累積機制,組織成員參與知識創新的規模就愈大,更能促進 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的交流互動,而結合了知識螺旋的過程,便顯現出知識創新 是由組織中的個人層次開始,逐漸上升且擴大互動之範圍,逐步擴大至團體、組 織,甚至到跨組織之間。由上述我們可知,經過了一輪的知識螺旋程序,又會再 度啟動知識創造螺旋,就如同螺旋般不斷地旋轉,亦即當研發人員獲得了新的內 隱知識後,透過知識的螺旋,這個知識就猶如滾雪球般愈滾愈大,不但該團隊獲 益,最終惠及其他的研發團隊,當組織的知識基礎不斷擴大,科技研發的基石就 愈穩固,愈能促進科技研發的進行,所以知識創新對科技研發的效益是顯而易見 的。

(6)

「組織知識創造」是知識創新的內容之ㄧ,是指企業創造新知且將新知擴散 至整個組織,並將其融入企業的組織文化以及產品的能力,以下舉日本企業為 例,說明知識創新對科技研發的效益。Nonaka&Takeuchi(1995)的知識創造論 中提及,日本企業成功的因素在於「組織知識創造」上的最適運用。他們擅長於 以漸進、螺旋的方式創新,因此「組織知識創造」可說是日本企業獨特的創新方 式。而日本企業持續創新的因素在於一種由外而內而外的轉換過程,公司研發人 員由外部獲取新知,且提供內部產品研發團隊使用,而後創造出新產品,再將製 造出的新產品銷售給外界,同時也讓整個研發團隊豐富了各自的內隱知識。這個 過程就是本文之前提到的知識創新的螺旋程序,而這正是日本企業之所以成功的 關鍵。 伍、結論 科技產業在台灣的經濟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但是出口貿易的主力 之一,替台灣賺進大量的外匯,同時也讓國內的民眾享有價廉物美的科技產品, 可見科技產業的發展對台灣的經濟與人民的生活是相當重要的。雖然我們的科技 產業蓬勃發展,但是我們也不能沾沾自喜,所謂「強中自有強中手,一山又有一 山高」,韓國的三星電子、LG、海力士等等企業正是我國科技業強勁的競爭對手, 而美國、日本等工業先進國家更是不在話下。 台灣的科技業要在重重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就必須持續地創新,而知識創新 正是其中相當重要的一環。知識創新強調產生新的知識,且有共同化、外化、結 合以及內化等四種知識轉換的模式,而這四種模式的交流互動,稱之為「知識螺 旋」。上述列舉了著名知識管理學者野中郁次郎所提出的日本松下公司開發家用 麵包機的例子,來說明知識創新的螺旋過程如何促進科技研發的進行,而知識螺 旋就如同螺旋般不斷地旋轉,從個人獲得新知識的層次開始,經過了一輪之後, 相同的程序將再次展開,如此不斷的循環,組織的知識基礎就會不斷擴大,最終 所有的研發團隊都獲益,因此促進了科技研發的進行,也提升了科技研發的成 效,而日本企業的成功就是最佳的例子。

(7)

參考文獻

楊子江、王美音 譯(1997)。Nonaka, I. & Takeuchi H. 著。創新求勝。台北:遠 流。

Beckman, T. (1997). A Methodology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ceeding of the IAST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I and Soft Computing.

Miller, W. L., & Morris, L. (1999). 4th Gereration R&D: Managing Knowledg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Nonaka, I. & Takeuchi, H. (1995).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Dell, C. & C. J. Grayson (1998). If only we knew what we know.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Parent, M., Gallupe, R.B., Salisbury, W.D., and Handelman, J.M. “Knowledge creation in focus group: Can group technologies help?,”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38:1), 2000, pp. 47-58.

Spek, R. & Spijkervet, A. (1997). Knowledge Management: Dealing Intelligently with

Knowledge.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Its Integrative Elements. Liebowitz &

Wilcox, eds. CRC Press.

Wiig, K. M. (1997). Roles of Knowledge-Based Systems in Support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Integrative Elements. New York: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於 2016 年 12 月發布的《推動 STEM 教育-發揮創意潛能》報告,強調加強學生綜合和應用 不同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STEM)

就知識及相關理論的最新發展,體育教師可運用他們的專業知識,把新元素例如資訊素養、企 業家精神、人文素養,以及

培養創意 發展音樂 培養評賞音樂 認識音樂 及想像力 技能與過程 的能力 的情境. 價值觀 與

培養創意 發展音樂 培養評賞音樂 認識音樂 及想像力 技能與過程 的能力 的情境. 價值觀 與

z 香港政府對 RFID 的發展亦大力支持,創新科技署 06 年資助 1400 萬元 予香港貨品編碼協會推出「蹤橫網」,這系統利用 RFID

在探索有關科學、創意、歷史、文化和故事 等知識的同時,體驗與別不同的奇妙學習之

Intel-臺大創新研究中心(Intel-NTU Connected Context Computing Center)成立於2011 年。這是英特爾實驗室( Intel Labs)與世界頂尖大學進行的「英特爾合作研究機構(Intel

利用學習成果促進音樂科的學與教(新辦) 小學 有效的課堂器樂演奏學與教策略(新辦) 小學 小學音樂教師基礎教學知識課程(新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