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地區前輩美術家作品特展(二),書法專輯導論, p005-p012)臺灣地區前輩書法家的作品風格及書學成就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灣地區前輩美術家作品特展(二),書法專輯導論, p005-p012)臺灣地區前輩書法家的作品風格及書學成就"

Copied!
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灣地區前輩書法家的作品風格及書學成就

摘 要

  

臺灣省立美術館向以保存、研究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為重要目標之一,為發 揚書藝,特規劃本研究及展覽,並將臺灣先賢及當代書法精品刻製「碑林」於園 區供長期觀摩研究。本文係針對臺灣省立美術館典藏「臺灣地區前輩書法家作 品」,以六十五歲以上前輩精品作綜合性研究。緣於書法家創作之具體表現,須 聯繫其時代背景再作書法形式與內涵之探討,始能見出其存在價值與歷史定位。 故於「前言」首揭時代變動所予前輩書法家創作之考驗,以見其不僅未因困境之 來而稍有衰歇之象,反而淬礪出精純而多元之書法風貌。乃於次章列述前清、日 據以至政府遷臺後前輩書法家風格之書立。大抵前清時期篤守帖派傳統,日據時 期引入六朝碑風,至政府遷臺後南北交會而頻生精彩,無論何期,皆有當行之 名家管領風騷,而以于右任為首之標準草書集群,為風格流派特徵最彰明顯著, 另有董作賓之甲骨書法前無所承,遂以其「豐中銳末」之筆,創為嶄新書風,且 隱然有形成風格流派之勢。三章則就前輩書法家風格以外之其他創獲,檢視其處 於新舊時代交替中之書史定位:先明臺島諸家各體並陳,匯聚為書史罕見之書 體淵藪,其中又以于右任之標準草書填補了清人崇尚北碑波及各體,唯獨草書 領地未及開拓之空白,董作賓濡染前人未見之甲骨領域,同為書體史上開荒闢 地之一流人物。次論前輩書家書寫內容之詩文涵泳,蘊蓄著豐富的人文氣息,為 當時兩岸對峙下,獨能傳承古風並且化育後進之一方,此則於時代之橫剖面肯 定其位階。復就傳世書法理論而言,前輩論述不乏言之有物以及告別古典型態之 作,其中臺靜農、王壯為各有多篇學術性格強烈之經典論文,為新時代著述方法 學之導師。末節則抉發前代萌芽而獨盛於民國五十年前後之書會組織及其他方面 之劃時代鉅獻。以「中華民國書法協會」之成立,為集眾人之力推廣書法之時代 標竿,此外書家雅集、師門傳授及隨之而來的展覽會、編印報刊、出版集冊等, 皆有效地改變書法原有之個體活動性格,為此後書法流派之興起,創造了極佳 的環境。上述種種成就,較諸以往任何時期,未必遜色,故於「結論」一章肯定 臺灣地區前輩書法家於特殊的時代氛圍中,持續穩健地經營書法審美範疇中之 純粹性與藝術性,未有趨尚前衛激進之時髦表現,堪稱為泛藝術領域中唯一執 守中華美學精華而獲致成功之典範。

一、 前言

  書法的發展到了近代,產生了一次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同於以往的是,這

(2)

一 次不是來自書法內部自覺意識的更迭,而是來自外在環境的劇變,毛筆的被代, 文士階層的瓦解……,傳統書法賴以繫命的根本,似乎遭到前所未有的衝擊。然 而,客觀環境的丕變,正好讓我們從它的對立面清楚地審視它的存在價值與再 生本能。我們看到了書法被逼躍出它本質中純粹性與藝術性的動量。純粹性是緣 於傳統書法自力的深厚,早已衍生為民族審美的自我調適機制;藝術性則基於 與它二而一的文字媒材,反因教育史無前例的普及而涵納了更多欣賞與表現的 機會。兩者交盪的結果,正足以解釋書法何以能在狹隘的氛圍中,奇蹟似地存活 下來,並且愈發顯其作為代表中國藝術的獨特地位。   這一奇蹟,我們即將在深入探討臺灣地區前輩書家作品風格及書學成就之 後,得到印證。在此之前,應該一提的是,在大部分前輩書家為書法挹注心力之 時,除了前述諸多不利的因素之外,尚多了社會因戰亂而致分歧的空前變動一 項。看看他們如何在艱難的環境中為書法開拓生機,為後輩設針指南,不僅可以 證成此一時期的臺灣書壇成為最能覘視中國文化氣運的表徵,同時也有助於關 心文化承繼者對書法時代意義的重新評估。

二、 臺灣地區前輩書法家作品風格簡析

  

由於書法具有上述的特殊性,因此書史上無論任何時期的風格遞嬗與觀念 更迭,都只有濃烈的漸變特徵而沒有突變所帶來的震撼。在臺灣省立美術館典藏 縱伸一百多年的前輩書法家作品中,我們同樣也看不出有絲毫偏離此一法則的 跡象──不僅外來文化影響沒有,就連來自書法內部機制的轉換,也並不因時 代的劇變而有開脫出去的傾向。因此欲行理解臺灣地區前輩書家的書法傳承,還 是得回到復古──開新這條老路上,看看他們如何在書法的長河中取資並且創 發藝術。   讓我們從清初渡臺書家說起。郭尚先,這位在乾嘉時期書壇佔有一席之地的 書家,也是清代宦遊來臺諸家之中書名最著的一位,臺灣金石學導師呂世宜即 出自他門下,但郭尚先走的是清初崇尚趙、董妍美的路數,和呂世宜擅寫隸書有 不同的趨捨。和世宜同受板橋林家知重的謝琯樵,書宗顏、米,所書〈臨魯公爭 座位帖〉融合了兩家而自出秀潤,置諸書史亦可生光,謝氏詩書畫皆臻絕詣,惜 其名不出臺閩,清人著錄無一載其名,可為一嘆。同治年間來臺,曾以古文翻譯 西方文學名著而享譽文壇的林紓,頗受謝琯樵影響,唯用筆藏鋒,結體寬厚, 顏多而米少為不同耳。光緒年間巡撫唐景崧,所作閣帖行草,平穩妥貼,可稱能 手。至於臺邑知名書家,鹿港秀才鄭鴻猷、台南舉人羅秀惠,由於科甲出身,書 風偏於帖派,但因鄭氏嘗學隸書於呂世宜,偶爾放筆作徑尺行書,氣勢稍勝於 羅。彰化秀才施梅樵決意仕進,氣節高標,以何紹基體勢作書,頗能得其髣髴, 為前清書家中風格最特殊者,亦可視為碑派勢力滲入臺島的前奏。日據時期,正 是民初書壇形成以沈曾植、吳昌碩為典型的北碑風與篆隸風。各自對阮元、包世 臣等碑學傳統做出系統內部或外部的成功嘗試之頃。與祖國形隔勢禁的臺邑諸君

(3)

雖未能躬逢其盛,卻能源源不絕地經由日本的書學刊物1,與聞此一風起雲湧的 書法新潮,並以之作為借鑑,展開了臺灣三百年帖學主流的破格嘗試。當時如基 隆書道會的林成基、林耀西、李普同,八六書畫會的康灩泉,嘉義蘇友讓、陳雲程 陳丁奇,中部書畫協會的施壽柏等人,皆以鼓吹六朝碑誌的書寫聞名。臺灣省立 美術館典藏諸家之中,陳丁奇旗幟鮮明,所作行楷碑筆森然,可貴的是斂而能 縱,以天機隽逸化解碑版的凝重,與趙之謙的取法魏碑而出之以圓熟不同,為 此波六朝風中的椽筆。林耀西行書妙取碑意,以澀筆取勢而能氣骨開張。李普同 亦能熟習六朝,後移寫于右任標準草,深得右老神髓,近作「于右任先生墓表」 二十二屏條,允稱傳世之偉構,亦由於植基於六朝,故能深契右老也。施壽柏行 書未露碑趣,流暢之中稍失精準,想其得意之作當不止於此。此外,曹容兼容並 蓄,各體皆精,素為書界所重,尤以隸書略參呂世宜而能敷之以趣,最為高明。 另有板橋林氏後裔林熊祥,則篤守帖派傳統,其書深具李邕,米芾矩矱,為臺 邑書家之最具書卷氣息者。以上各家,多自日據時期活耀至光復後書壇,而曹容 李普同更以耄耋之齡與今世書壇鋸子共據書學之要津,為書法傾注心力,數十 年如一日,實可敬佩。   民國三十八年,政府遷台,一時俊彥,薈萃於斯。與前述臺邑書家共同構成 了一個層次豐富,主旨各異的書法集群。其中風格特徵最為明顯,且已受到定評 的,當推于右任及其所領導的標準草書社團。右老初學六朝碑誌,中年所書楷字 已能入六朝流品,行書則大氣磅礡,有前不見古人的超絕腕力。晚年融入王羲之 懷素筆意,化方為圓,更如入無人之境,高不可攀。右老自倡導「標準草書」以 來,輒以該體示人,不復再書魏體,其服膺理論之忠謹,衡諸書史,亦屬罕覯。 故能形成以他為中心的「標準草書運動」,影響且及於日本、韓國、大陸,追隨者 至今不歇,前述李普同即為箇中翹楚。此外,劉延濤由於親炙右老日久,最能得 草聖之真傳,觀其所作,書風沉靜,有廟堂氣而無絲毫江湖氣,可為時下摹寫 標準草書者之度世津筏。李超哉精通右老筆法,書風則取向華麗流美,近年漸趨 平淡,轉能自成一格。   以篆隸六朝碑版為中心風格的流派,名家輩出。執北碑之牛耳者,厥為清道 人李瑞清之嫡系張大千,大千書名為畫名所掩,然識者莫不推尊為碑學泰斗, 其駕碑運帖,能造古今未有之體,臻極意境之高峰。2篆書則首推吳敬恆,稚老 成名甚早,與胡漢民(隸書)、譚延闓(楷書)、于右任(草書)並列黨國四大 元老書家。觀其書法結構,於枯潤燥濕之間,自成一種線條節奏,與清人篆書唯 精嚴是尚的作風不同,而能和孫過庭所論「篆尚婉而通」之旨相合,堪稱近代書 家中罕見之創造性格局。奚南薰結體綿密,筆致圓勁,種種謹嚴,置諸清人亦不 惶多讓。陳含光酷嗜篆書,所作工整穩練,有足多者,小楷則近小歐,高拜石篆 1 麥墀章〈臺灣地區三百年來書法風格之遞嬗(四)〉言日本因楊守敬攜去漢魏隋唐碑刻一萬二千餘 卷而興起漢魏書法學習風氣,「此股勢力龐大之碑風,遂藉著各書法叢書,雜誌,於昭和年間 (民國十五年以後),大量傳入臺灣。」臺灣美術館館刊《臺灣美術》,第四卷第四期,(民 81 年 4 月。) 2 張大千、浦心畬純書法作品,臺灣省立美術館典藏未及蒐錄,「國畫類」則有之。因兩公對臺灣 書壇有相當的影響,故於文中有所論述。

(4)

法銅器銘文,古意淋漓,或因描刻鑄痕稍過而略呈篤厚,與清人作大篆法自是 有別。陶壽伯從散氏盤入手,蕭散中帶生辣之趣,真為能傑。宗孝忱論書尚篆, 其行草下筆無一不圓,足與理論相發。曾紹杰臨石鼓而步趨謹慎,不激不勵,反 能瀰漫一股金石之氣;隸書則體勢靈活,有飛動之姿,手法堪稱一絕。李猷大篆 致力於毛公鼎,古樸齊整,行書則略參顏法,而以己意為多。隸書大家書林共推 丁念先,丁老深於字學,憑以作隸,遊刃有餘,其書鎔裁百碑,莫可究詰,被 尊為大家,可謂實至名歸。趙恆 亦黨國元老中以隸書見長者,雖不若胡漢民之 精密,然舉止平和自有雍容氣度。臺靜農取石門頌摩崖寫大字隸書,潑辣生動兼 有古奧之偉氣,且愈大愈佳,自來寫榜書隸字未有過之者;行書則出入倪元璐、 黃道周之間,以曲筆側勢一吐胸中逸氣,自成一家面目,與隸書同為時人所重。 謝宗安深造史晨堂室,善以劃中頓挫顯其老致,特徵明顯;六朝碑版亦甚專力, 所書〈題山水畫五律〉,窮追爨寶子體勢,方筆剸斷處,令人擊節。曹緯初深習 漢碑而不尚戰筆,故能質樸近似伊秉綬;行書則以二壬為體,偶參畫筆,自由 而開展。陳其銓隸書妙用曲筆而無斧鑿痕,結體戛戛獨造者多,蓋因涵攝百家, 有以致之;行書體法山陰,偶出碑筆,氣勢特為雄傑;甲骨文則是董作賓之後 一大名家;近年以篆隸楷行草各體合於一幅,居然通篇一氣,絕無扞格,「百衲 體」難得有此。王愷和專尚六朝,為近年最能傳張黑女筆法者。寇培深亦號碑學 名家,所作雲峰山石刻摹崖書,直可凌轢清人而遠接鄭道昭。另有傾心金石而多 以行草面世者,如丁治磬行書一望即知胎息魏漢,卻又難指何筆為魏何筆為王, 泯規矩於方圓,變起伏於風杪,為學魏眾家之中最神化者。馬紹文書畫皆具金石 氣,受楊守敬影響頗深,王壯為稱其老而嫵媚是也。史紫忱衍繹包世臣論古人法 書「點畫不光而毛」之說,發為顫曲之奇筆,體勢非今非古,評價頗見兩岐。   自來書法多呈碑帖頡頏之局,民國以來書壇亦然。渡臺諸家以浦心畬詩書畫 意境最為深醇,其行草書從米芾上溯二王,筆勢爭突於紙素之上,跌宕生姿, 真能傳米芾「刷字」要鈔。3另一書詩畫俱優的彭醇士,行書亦法二王,唯不似心 畬之參米、沈尹默之融碑,而是以粹然大雅之姿,展現其與詩畫一般高迥之文人 意境,論者皆謂其能得羲之〈孔侍中帖〉之神髓是也。惜生平行止多不出中臺, 故聲名相去其實力遠甚,文人之不擅榮名,於此可得一例證。江南才子陳定山發 迹極早,亦有三絕之譽,自二王開出才子書法一路,意態妍妙,奇趣橫生,有 自然成章之妙。程滄波與董開張夙孚能書二王之名,程氏以寬扁疏朗變王羲之體 似無意於佳,轉覺其隽永脫俗;董氏則步趨二王,勾心鬥角,不敢越雷池一步, 書風嚴謹而內擫。以畫聞名而書法承載畫意者兩人:高逸鴻快意揮灑,筆鋒斂而 不散,勁氣內轉,傅狷夫則放筆如飛,一任噫氣之縱橫,蓋胸中有山水丘壑, 故能落紙生煙也。王壯為篆刻書法雙絕,以印文邊款之截勢入二王書,端的是精 美絕倫,自古以來未之曾覩;偶攝王鐸體態,易之以直勁,再抬高字之左肩造 勢,字字互補,形成力感十足之布白,堪稱作者冥心獨運之筆。壯老久居上庠專 業教席,指導學生無數,尊為書學之導師,誰曰不宜?王靜芝為前輩書家中唯 3 同註 2。

(5)

一親炙沈尹默者,書學理念亦深受濡染,於二王、歐、褚及米芾浸淫最久,兼以 才華洋溢,書風典雅秀潤處,有青藍之勝。丁玉熙嘗臨米芾〈離騷經〉百遍,其 書頗能近似,而用筆似扁非扁,參以少許碑意,可謂知變通達。文人書家劉太希 國學造詣深至,其書點畫紛披,極意象之奇;李漁叔近似褚遂良,唯結體方扁, 左輕而右重,自成一種筆情墨韻。名士之書以馬壽華最受景仰,其書溫潤靜穆, 有仁者氣象;梁寒操才氣驚人,左顏右米,無入而不自得;陳立夫拗折瘦硬, 風骨嶙峋;葉公超沉緬褚體,其經意之作,往往有突過他人處;張默君醉心章 草,為黨國元老中之唯一女書家。此外,如鍾伯毅、周樹聲之逸筆草草,姚琮之 學吳敬恆、黃海泉之自運,亦有可觀。   除了以上書風之大別外,還有幾位在形貌上追隨顏真卿的代表書家。最為人 們所熟知的是曾任考試院院長的賈景德,賈氏以其名望帶動了遷臺初期社會學 顏的風氣,然昔日坊間流傳的顏體範帖,多為代筆人所書,與賈氏真迹神貌懸 隔,此由臺灣省立美術館典藏對聯可見端倪。其書大字多用側筆,與歷來學顏而 擅名者不同,詩箋小字則較寬綽開展。朱玖瑩早年曾客湖南譚氏延闓幕,楷書全 宗譚氏家法,有蒼老之致,晚年脫去蹊徑,頗有由熟返生之拙趣,玖公現居台 南,門下士不乏一時俊彥。魯蕩平楷書學顏〈家廟碑〉,行草書不齗齗於技巧, 亦有佳趣。值得一提的是,顏真卿書體所包含民族大義的人格特質,在一、二十 年前的臺灣有其風行的客觀環境,潛藏於當時社會各階層中,習顏體者不知凡 幾,但浮出檯面的書家則甚少以顏體示人,這使得賈景德等人的書風反而顯得 十分特別。但不可否認的,隨著書法藝術性的抬頭,作為從前讀書人自幼必習的 唐楷,愈來愈被人們認為是「打基礎」的代名詞,而甚少在上面安心鑽研,近年 此一態勢尤其明顯。   最後,再看到一位不屬於任何書法流派(其實本人也無意涉足書壇),卻 因書寫新材料而開宗立派的甲骨文書家董作賓。緣於契刻文字多「豐中銳墨」之 筆,筆法比起號稱八法的楷書看似單純,卻不易書寫;空間造型雖美,卻非常 人所能辨識,因此早年在大陸幾乎是文化名人的專利。4經過董作賓巧妙地調和 書法與結構,做出成功的示範之後,已經帶動書家寫作的興趣,前輩書家王壯 為、陳其銓亦見涉獵。但作為終身書風的標記,仍以董氏為一人。今有「甲骨文書 法學會」諸君專尚斯道,鑽研之風未曾稍衰,隱隱然形成一個全新書法流派。

三、 臺灣地區前輩書法家的書學成就及其影響

  在歷數前輩書法家的個人風格及流派大別之後,再來將他們的整體表現放 到書法史的層面,進一步觀察其如何承繼前代書法及對未來有若何的接引作用。 (一) 從書法表現的體式上看 和以往任一時期的書法演變一樣,前輩書家仍是在書法發展機體的內部調 節 4 甲骨文受到學界注意,應自 1903 年劉鶚《鐵雲藏龜》出版始。ㄧ些文化名人如羅振玉、王國維、 葉玉森、郭沫若、董作賓、胡厚宣等,相繼成為甲骨專家。以甲骨文作書成名則以羅振玉、董作賓、 孫海波為代表,其中又以董氏成就最高。

(6)

變與不變的機制,在臺灣省立美術館典藏書家上下一百多年的時代斷限中,並 沒有受到太多來自泛藝術領域的震盪而呈現稍稍前衛激進的時髦表現,這對於 若干著眼於全新時代的來臨而應該有全新書風產生的藝壇人士而言,毋寧是失 望的。但是前輩書家穩健地立足於清代以來碑帖消長的局勢上,展開更為多元且 各見專才的時代風貌,卻是我們無法不予正視的。各類作品中,正、草、隸、篆、 行各體不消說是全面的具備了。細分為正書另包含有魏;草書章、今、狂之外另 有標準草;篆書奄有大小乃至更古的甲骨文;隸書兼陳摩崖豐碑;而行書素為 文人所擅,更是自大王以下至明清諸家,無不賅備。之所以有如此精華盡出返照 前古的景象,固然和社會變遷造成人口的流動有關,試想大江南北各路賢豪第 一次齊聚蕞爾寶島,範圍縮小了,光芒卻益加耀眼了。而原籍書家自明鄭以來, 歷同治光緒、日據末期的奠基,在書法表現上亦有不錯的成績,順勢與遷臺諸家 切磋融合,匯集為書體之淵藪,亦有天數在焉。在嶄新的形式表出方面,以于右 任的標準草書和董作賓的甲骨文書法最具劃時代的貢獻。原來于右任倡導標準草 書的目的,是為了實用,他以《標準草書千字文》作為推廣「標準草書」的主張, 欲以統一標準的草書取代日常用字的書寫,很明顯不是站在書法藝術的立場, 而與當時錢玄同的文字改革主張在取向上近似。殊未料它在文化界的反響,居然 不是在改革的議題上,而是在草書書寫藝術上,並且演變成一場草書運動呢? 此一風潮的波瀾正好衝進書史發展的縫隙,填補了清人崇尚北碑波及各體唯獨 草書領地未及開拓的空白5。「標準草書」在簡化書寫的實用要求上一籌莫展,卻 在書法表現上得到了書史的定位,這恐怕是右老始料所未及的。董作賓以殷墟考 古成就奠定了他在古代史研究領域的宗師地位,溢而為甲骨書家,亦有其時勢 英雄的機遇在,因為古人從未見過甲骨而下筆濡染也。董氏以毛筆詮釋契刻的巧 藝,重視先民取法象物,慘澹經營的歷程,不但為古代藝術生命情態強而有力 的表徵作了見證,同時也成為書體史上開天闢地的一流人物。此外,在嘗試創新 書體方面,史紫忱是比較大膽的一位,其劇烈扭動線條的「戰掣書」與「彩色書」 都是震驚傳統書壇的發明,至今雖未受到書界的普遍認同,但作者挾其七本論 著的滔滔雄辯,證明他的怪異並非無的放矢。王壯為則以勇於嘗試各種新體式聞 名,凡出土新材料如〈侯馬盟書〉、〈楚繪書〉、〈帛書老子〉,莫不欣然命比。而 「亂影書」——在紙幅上用濃淡墨多次書寫不避重疊交錯的造險之舉,則是形式 上採取踰越藩籬的做法。觀其用筆線條之敷設,用墨濃淡之安排,不難窺見壯老 植基於傳統再尋出發的負責態度,值得後學深思。可惜後來並未見到陸續的研究 發展,似屬壯老遊戲之作而非代表書體。附帶一提的是,在大陸頗受前輩書家重 視的漢簡書法,在本地前輩作品上甚少見到,可能和早先資料的不易獲取有關, 近年已有不少青年書家注意創寫。這些來自民間的大宗出土史料(包括敦煌寫經 體),質量皆不遜於清代發現的北朝碑誌,極可能在未來書法創作中投射出日 益明顯的風格影響。 5 清人援魏入書而擅名者,有張玉釗、趙之謙、潘存,以至曾熙、李瑞清、康有為等人,各家皆於 諸體有所發揮,唯草書一項未成鉅觀耳。沈曾植涉章草而能別闢谿徑,至於于右任則以懷素之 圓化龍門之方,為草書開拓全新之局。

(7)

(二) 從書寫的內容上看     前輩書家作品的文字內容,幾乎是全面賡續前人的傳統,格言、警句、名詩 以及臨碑摹帖之作,凡是以前所有,這裡無不兼賅。在書史縱向的延伸方面,它 的保守古風,在古典氣息沒落的今天尤其顯得難能可貴,但在書史的縱向繼承 方面,老實說並無太多突過古人之處,因此我們想到從時代的橫剖面來尋找它 的位置。緣於兩岸分治以來對固有文化態度的截然不同,造成了歷史上首度因政 治力的介入而發生一方停頓,而對峙一方卻一枝獨秀的奇特景象。正當大部分臺 灣前輩書家在書壇煥發文采墨光的民國五、六十年代,彼岸卻因書法運作的客觀 困境而暫時衰歇,只要稍加比較當時兩岸書家境遇的天差地別,就不難看出彼 此在書法聲勢上的榮枯長短。就此一層面上看,「臺灣」「前輩」書家的傳承古風 便有了相應的歷史評價。由於是「臺灣」,才得以延續書法的薪傳,不令青史成 灰;由於是「前輩」,才得以讓後輩親承風旨,發揮獎掖後進的功能。就前者而 言,臺灣地區前輩書家作品中痕跡宛然的自作詩及格言精句一路,流露著濃郁 的人文氣息,雅醇實過彼岸。就後者而言,前輩書家在藝術書法上的兢兢業業, 在性情涵融上的高明中庸,無不深深薰化著後學,導引了後來書風發展的正軌, 影響至於今日。雖然近年大陸開放,不少當地前輩書家的作品紛紛被集成專冊問 世,回填了該段書史的罅漏,也對青年書家起了孺慕的效應,但「此一時彼一 時」,它終究是事後的追補,怎及得上並時彰顯的親切著名呢。還原到停格的歷 史時空中,我們依然清晰地看到兩地的落差,而深深寶惜這一段滄海橫流中的 臺灣書苑砥柱。     面對前輩書家詩文涵泳的從容自得,不禁使我們興起了感喟。在古典文學日 益不修的今天,欲求知書解詩之人已不易得,遑論詠詩賦文的專家?自魏晉之 有藝術的書法以來與詩文一體的書道傳統,即將失傳,而且隨著時代生活腳步 的日趨快速,可能連詩的境界也一併不存,這對於書法藝術人文內涵的講求而 言,無疑的是一項缺憾。在書法逐漸脫離傳統經學文學束縛的未來,書法的流向 容或千迴百轉,然而如果走向了創作者了無詩心,作品全無詩意的地步,等於 宣告書法生命的結束。面對著前輩書家在新舊時代交遞的歷史環節中所留下艱苦 卓絕的典範,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三) 從書法理論的成就上看   作為一個書家,創作表現的背後必有其創作的觀念內容,而最直接而具體 地對觀念認識作表達的則是書法理論,讀者可以經由書家著述的全面理解,掌 握住書家的藝術內涵,再從理論與實踐的辨證關係中獲得真賞與啟示,而非浮 光掠影式的品頭論足。深入到臺灣地區前輩書家的書論立場,我們發現並不是人 人都習於發表論著的,這恐怕和他們的身分背景有關,較為典型的一類是政府 要員與社會賢達型書家。原來他們的書法受世人重視,字好固然是必須的,但不 可否認當中有傳統書評中「字因人重」的因素在,由於道德事功深著人心,片語 隻字,多成人間拱璧,而他們對書法所享有的「不虞之譽」,倒也採取樂於與人 為善的態度,字是愈寫愈多,只是疏於著書立說而已。另一類是名士學者型書家

(8)

由於文化素養高,連帶地把舊時文人對書法的態度也在依違兩可之間不經意地 流露。一方面以能隨手寫成優雅的字感到自豪,一方面又覺得「書學小道,初非 急務」,毋須過度標榜。再加上「善寫者不鍳」的古訓,索性只管寫字而不顧申述 了。雖然,由於當代書法日益受到重視,而有訪談以上各型書家的口述記要6 但從嚴格的意義上說,這些經驗之談固然有其可觀之處,並且對後學有相當實 際的指南功能,對後代書學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卻很難因此而說它不 是即興的非思辨的,它的實用性很強,但它的思維沉澱並不是很強。因此,我們 只有從正式發表接受公評的專門著作中來解讀。屬於清人的部份,郭尚先的《芳 堅館題跋》、呂世宜的《愛吾廬題跋》,早已進入書史,受到肯定。近代溥心畬《寒 玉堂論書畫》延用此一傳統書論體裁,和前兩書一樣,內容駁雜,多有精闢之見 除此之外,前輩書論仍以清末民初以來的傳統─技法解析與述史為基幹。茲就其 中較具系統性的論著來看,民國五十一年臺灣省政府書法研究會出版的《書論選 粹》,蒐錄古今名家的論著,自書法起源、各體書法以至文房四寶,羅列齊全, 可為當時著述體例的表率。同一類型的出版品如陳其銓《中國書法概要》曹緯初 《書學通論》為臨池者提供了必備的知識,也曾風行一時。此外,具有鮮明著述 風格的著作,劉延濤的《草書通論》是民初以來草書專題研究系列的壓軸之作, 也是書史上首部單一書體的系統論著。林熊祥《書學原論》以洞察中西美學之奧 義,抉發中國書法之美學內涵,論點極具深度與開創性,堪稱為前輩書壇告別 古典書論之代表作。此書識見超邁,卻未獲書界青睞,亦可怪也。史紫忱書論等 身,部部皆有無所倚傍的視角格局,就中《書法美學》,一九七六年問世,為臺 灣地區首部相關課題之專門論述,比大陸學者劉綱紀經典之作《書法美學簡論》 早了三年。7近年有關書法美學的研究在彼岸掀起研討熱潮,這使得僻處海隅的 史先生的學術眼光更顯得獨到。《書法史論》僅以書名觀之即有睥睨群雄的氣象 作者在書中用全新的角度,評論書法史料,並從中挖掘書史真相。這一切鋒芒嶄 然的理論形態,無不令人氣懾。只是很可惜,由於書法的古老性格與當時作為學 術前哨的美學之間太有隔膜,以致沒有引起什麼反響。至於就書法本題立論的重 要著作,則以臺靜農、王壯為為代表。臺先生的〈智永禪師的書學及其對後世的 影響〉、〈書道由唐入宋的樞紐人物楊凝式〉8等系列之作,特能剋就書風關鍵進 行剖析,即此一端,已可見出作者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強悍作風,而其嚴謹 的學術態度,博覽史料的優裕,在在說明他於書法的獨當一面之外,尚有其足 以為研治書論者難以企及的典範地位。王壯為平素即留意書法,所作《書法叢 談》具現出對書法全方位的嫻熟與高水準的品味,當中學術性格較強的〈中國書 法文字的合一與分離及其藝術性質〉,第一次對書法的體勢與內容(文字)之間 的互動關係,作了細膩的探討。另外發表於國際漢學會議的〈漢唐間書法藝術理 6 有關前輩書家之訪談記要,可參麥墀章:〈臺灣地區三年來書法風格〉,《臺灣美術》四、五、六 卷各期。 7 劉綱紀著《書法美學簡論》,湖北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十二月發行一版,為大陸書法美學相 關課題研究中廣受注目的論著。此書專就書法本題發揮,與史著牽涉「中華美學」之宏觀視角取 徑不同。 8 兩文俱刊於《靜農論文集》,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七十八年十月初版。

(9)

論的發展〉,中國書法國際學術研討會的〈書法中之筆法源流〉,俱屬水準頂尖 之作。以上前輩書論,無論是遠接古人之語錄體制,或延續清末民初編篡史料, 講述法則及開示美學之作,實有導引書論研究朝向專精領域之功,而臺靜農、王 壯為双双以當代書壇巨擘兼有新時代著述理念的貢獻,刻正對當今書學思潮起 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近年興起書法學術研究領域,與其他獨立學科齊然並駕的 態勢,這和臺、王兩公的觀念支持是分不開的。 (四) 在書法結社及其他方面   如果說前輩書家的書法理論,在形式上尚不足以完全反映時代氛圍所投射 的光影的話,那麼濫觴於民國初年而獨盛於民國五、六十年代臺灣書壇的書法結 社,無疑更能充分體現進步時代的特色。民國五十一年,第一個全國性書學團體 「中國書法學會」於台北成立,集合眾人之力,為推廣書法展開了新的紀元9,翌 年「標準草書研究會」發起成立,則為單一書體同好結社開了先河。此外,書家 間的雅集如「十人書會」(四十八年)、「八儔書會」(五十一年),結構較鬆散 卻有提昇書法風氣之功。至於書壇前輩間有設帳課徒之舉,如陶壽伯「萬石樓藝 苑」、陳丁奇「玄風書道館」、曹容「澹廬書會」、陳其銓「弘道書會」、李普同「心太 平室」、寇培深「中國書學苑」等,對當代書法教育,貢獻良多。以上無論何種形 態的結社,皆有效地改變了書法原有的個體活動性格,為流派的興起創造很好 的環境。同時以社團活動的方式,以及隨之而來的作品展覽方式,對於文化界或 整個社會容易造成一種聲勢,從而加強了它的影響力,此一風氣至今綿延不輟, 不僅有效地擴大了書法參與的人口,且能積極拓展書法對境外提供觀摩展覽的 機會。由於書會組織力量的無遠弗屆,未來書法風格流派的形成極可能由此奠基 並且得到宏揚。事實上在前輩書家群中猶不彰明的流派特徵,由於書會(尤其是 師門傳授)的沃灌,到今天已有清晰的脈絡可尋,而且將隨著時序的推進愈加 顯豁。抑有進者,書會在組織上的得天獨厚,使它在積極推動展覽之於餘,尚可 輕易地召集同道從事專業報刊以及書法作品集冊的編印,諸如早期的《藝壇》、 《中華藝苑》等刊以及各家精品集冊,全賴同道間呼朋引伴或門人驅馳奔走褒集 而成,對書法發展的普及化起了前代無可比擬的效果。如今各類書法專刊、書展 合輯或個人專集以至書寫研討會的舉辦,日益蓬勃,撫今思昔,不得不感念前 輩書家鑿山開路的功勞。

四、 結論

  誠如陳振濂在論民國以來書壇的困境時說道:「在所有的藝術門類都產生種 種深刻變化的同時,書法好像是個令人注目的例外。無論從表現形式還是思想觀 念甚至審視立場上看,它的與時代格格不入都使它成為一個易受指責的落伍 者。」10即便是現在,我們仍感受到外在環境對書法「保守」抨擊的壓力。我們同 意書法要與時變易,自古以來沒有一成不變的書法,也希望書法不被視為落伍, 9 其實早在抗戰時期(一九四四年七月)重慶已有「中國書學會」的組織,但翌年九月抗戰勝利, 會員分散各地,此一書學團體即告瓦解,並沒有擴散它的影響力。 10 見陳振濂〈民國書法史論(上編)〉,《書法研究》,一九九三年第二期,上海書畫出版社。

(10)

因為落伍下來便是淘汰。但是要怎麼變?怎麼不「落伍」?諸衡當今書壇不少包 括名家在內的新品種書法創作,到後來都歸於寂滅,未曾在廣大的讀者群中引 起反響,或對書風發展產生效應,反而是植根於傳統再求創新的作品,聲價日 漲,前輩書家中之尚健在者,追隨者日眾。這一嚴峻的事實說明了書法的「變」 倘若脫離了黑白對映線條律動文字可識的基本要素,便很難在社會上立足,因 為此一書法素質早已融入民族審美觀念中,成為有機的組成,不可能強加扭曲 割捨。在社會大眾對書法欣賞的要求還是如此「傳統」、「保守」的氛圍中,為迎合 其他門類藝術的變,而不問原委,為變而求變的做法,並非明智之舉。但是我們 卻可期待書法在它內部運轉的進程中,推陳出新,穩健地開展。就在如許的書法 發展邏輯中,我們欣然目睹了臺灣地區前輩書家的精采表現:無論是個人風格 與流派特徵的多元並攝、新形式乃至新書體的創發生輝,書寫內容人文精神的豐 富、理論的兼容並蓄與學術化研究的新穎,以及切合時代脈動的書會組織、作品 展覽及至書法刊物與專集的蓬勃發展,沾溉了書壇並啟迪了後輩。這一切努力的 成果,不但證明臺灣地區前輩書家成功地完成書法階段發展的任務,更在時代 轉折的特殊境遇中留下了令人欽仰的高卓典範。愈是深入了解臺灣地區前輩書家 的書學內涵底蘊,愈是為他們的成就感到自豪。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999年10月,臺灣大學校長陳維昭教授與法鼓山 中華佛學研究所創辦人聖嚴法師正式締約,擴大 佛學網路資料庫的內容及工作範圍,並正式更名 為「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計畫 (Digital

2051 書法-高年 級 臺中市豐原區翁子國民小學 徐維浩 蔡宜青 2052 書法-高年 級 臺中市霧峰區四德國民小學

各項應備文件以外文作 成者,均得予以節譯,惟 節譯之範圍應包含法規 明訂之資格相關必要內 容(例如聘僱契約書應 包含雇主名稱、受聘僱

由三位選手共同集體創作一套事先公開且具創新功能之機械(電)作品,工

家門前的馬路旁是自來水淨水場的水源保護區,有三

第一本書是剛才提到的 1990 年的名著。 之後的四本都是最近十年出現的著作。 前三本的書名 中都有 Hardy 不等式或是 Hardy-type 不等式。 第四本書名中沒有提到 Hardy 不等式,

巡迴於全國各縣市公共圖書館展示,巡展內容包括書展、海報等,從豐富的展品 及展書中呈現各國文化內涵,至今已巡展全臺超過 100 所公共圖書館,廣受各巡 展館好評,並於

由於教科書必須考量市場接受度,前述各地區教科書中對於數學文化元素不同的詮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