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初唐的西域經營與安西都護府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初唐的西域經營與安西都護府"

Copied!
3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初唐的西域經營與安西部護府

王仲字

、前…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的盛世,文治武功足資稱述者極多,即以對西域的經營而論,其成績之輝煌,以及影響之深遠,視於漢代 ,實不多讓。不過,初唐對西域經營的發動,為時頗晚,大約在貞觀中葉才正式展開,其原因須略作說明 •• 情末喪亂,晝雄並起,高祖自太原起義入關建國之時,李軌已據武威稱河西大涼王,薛舉則據天水稱秦帝(註一)而東方之主 要割據勢力先後更達十餘起之多,尤其是東突厥的雄峙塞外,對於新建的唐室,隨時都構成威脅。所以雖然在武德二年以前,李 軌薛舉即已平服,但終高祖之世,唐的西疆,僅止於嫩煌,勉強控制河西走廊而已(註二)。 高租一朝,主要忙於對割攘勢力之收拾,當武德九年六月,初步統一工作大致完成之際(註三),唐室叉爆發了玄武門之變, 演成兄弟閱牆骨肉相殘之局,高祖與太宗之間政權傳遞的問題甫告解決,外愚叉隨之而至,同年八",東突厥自涅州長驅南下, 直抵涓水北岸,威脅京師,新取得故權的太宗,一時無法應付強敵,不得不委屈求和(註四)。此投給予太宗的刺激頗大,「於是 每日引數百人於毆前教射,帝親自臨試,射中者隨賞弓刀布自 自是士卒皆為精銳」(註五),太宗這樣認真訓練士卒,其目的 自然是為了全力對付東突厥。 貞觀三年,太宗開始對東突厥大舉用兵,翠年正月李靖大破之於陰山,三月,張寶相生擒頡利可汗,獻於京師。「白是西北 諸蕃'戚請上尊號為天可汗」(註六)。突厥的平定,不僅使太宗洗雪了滑水之恥,而且消除了北邊的大患,免去北顧之憂。 貞觀九年,唐叉出兵平定了吐谷渾(註七),東突厥與吐谷渾的平定,使河西走廊獲得了安全的保障,雖然如此,但西域的經 營仍未能即時大規模展開,這是由於初唐承陪末喪亂之餘,民間殘破,國庫尚虛,國力猶待快復,史稱貞觀之治,海內晏安,斗 米三四錢,恐有過分喧染之嫌,前人已有論及(註八)我們從舊唐書太宗本紀一裊,不難進一步看出一些端倪 •• 初唐的西域經營與安西都護府

(2)

國立臺嚮師範大學歷史學報 第三期 三貞觀一兀年六月.., 一是夏,山東諸州大旱,令所在眼恤,無出今年租賦 八月,是月關東及河南、攏右、法邊諸州霜害秋薇。 九月辛百 •• 命中書侍郎溫彥博,尚書右丞相魏徵等分往諸州脹恤。 十二月戊申 •• 是歲,關中饑,至有萬男女者。 貞觀二年 •• 二月丁卯 •• 遣御史大夫杜淹巡關內諸州,出御府金寶贖男女自買者,還其父母。 夏四月己卯 •• 詔骸骨暴露者,令所在埋撞。 八月 •• 是月,河南、河北大霜,人饑。 貞觀七年 ••

( 248)

夏八月 •• 山東河南三十州大水,遺使脹恤。 貞觀八年﹒. 七月 •• 朧右山崩,大她屢現,山東河南、准南大水,遣便服恤。 此外,從許多大臣給太宗的建議裹,也透露了不少個中消息,例如貞觀二年,戴胃上言 •• 「今喪亂己後,戶口凋殘,每歲納租未賞,倉農隨即出給,鐘供當年,若有災凶,將何脹恤」(註九)。 貞觀六年,公卿畫臣並請封蟬,魏徵認為至泰山封神,則萬國成集,足以把唐朝在戰亂以後的凋敝景象,向外人暴露無餘,他說 •• 「今自伊洛以束,暨乎海岱'灌莽巨澤,蒼茫干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進退艱阻,豈可引彼夷狄'示以虛 弱。」(詮十)。 貞觀十一年,穀洛二水泛濫﹒寄文本上封事指出, R 撥亂創業,成‘功既難,守成亦不易,故應居安思危,以定其業。他的話透露了

(3)

當時的情況是 •• 「今雖億兆又安﹒方偶寧譚,既承喪亂之後,再接凋弊之餘,戶口減損尚多,田疇墾闢猶少,覆熹之恩著矣,而瘡咦未 復,德敬之風被矣,而資產屢空,是以古人譬之種樹,年祖綿遠則技葉扶碟,若種之日淺,根本未固,雖靈之以黑墳,暖 !之以春日,一人措之,必致枯楠,今之百姓頗類於此。」(註二) 從以上的情況觀察,太宗能在貞觀四年戰勝東突厥,把北方的大敵一舉而去之,繼叉於貞觀九年討平吐谷渾,已經是非常難能可 貴的了。初唐的國情如此,無怪乎西域的經營,仍待開國後二十餘年才大規模地發動(註三一)。 本文研究的重點,並不在指陳初唐經營西域遲遲發動的原因,而在於探討從太宗貞觀十四年至高宗戚字一兀年三十年間(西一兀 六四 O|| 六七 0 年),唐朝經營西域的經過及成就。因為貞觀十四年唐誠高昌始置安西都護府,揭開大舉經營西域的序幕,高 宗威主 f 一兀年吐蕃攻陷龜茲,詔罷安西四鎮,唐在西域的勢力,又暫時退岡了西州(高昌),這三十年恰成一個段落,較便於討 論。因此本文所稱的「初唐」'與一艘文學史上的分期,也就未盡相符,這是必須附帶說明的。

二、初唐的西域情勢

「西城」一詞,含有廣狹二義,狹義的西域僅指今新疆天山南路,廣義的西域,則包括天山南北路及中亞,甚至遠達伊朗高 原以及印度北部。漢書西城傳言西域 •• 「在匈蚊之西,烏孫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東西六千餘且,南北千餘里,東則接 漠,院以玉門,陽關,西則限以蔥嶺。」蓋指所謂狹義的西域,後漢書西域傳,舊唐書西戒傳,新唐書西域傅,所記西域諸國, 其範圍則已越過蔥嶺,(註三一)顯然係指所謂廣義的西域。 情末唐初,西突厥頗為強大,天山南北路皆為西突厥領土或勢力範圍,舊唐書西突厥列傳云 •• 「西突厥 .••.•• 其國帥烏孫之故地,東至突厥國,西至雷蠢海,南至東勒,北至瀚海,在長安北七千里,自焉害國西北七 日,行至其南庭,.叉正北八日,行至其北庭。」 初唐的西壤經營與安西都護府 ..., 一 一

(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 第三期 四 西突厥之南庭,約當今天山北路伊翠迫化之間,北庭則在伊塑或額畢湖(開 σERF ﹒)附近(註一四),不過南庭與北庭的地點, 隨著西突厥內部的變化,也時有改變。唐初,射匿可汗立,大開土宇,「東至金山,西至誨,自玉門以西諸國皆役屬之」'並建 庭於龜茲北之三彌山。射匿死,弟統葉護可汗代立,勇而有謀,勢力更為強大,遂「北併鐵勒、西拒渡斯、南接扇賓悉歸之,控 弦數十萬,霸有西域」(註一五),並移庭於石國北之千泉,國勢盛極一時。武德五年,統葉護可汗與東突厥不合,曾遣使貢條支 巨卵,高祖為行「遠交近攻」之計,特加優握,並許其求婚,終以東突厥的阻撓,通婚未成(註三 C 太宗繼位以後,統葉護可汗為伯父所殺,西突厥屢有內爭。貞觀八年(西一兀六三四年),沙訴羅犀利失可汗立,其國分為十 部,稱為「十箭」或「十姓部落」'舊唐書突厥傳云 •• 「每部令一人統之,號為十設,每設賜以一箭,故稱十箭,又分十箭為左右廂,一廂各置五箭,其左廂號五咄六部落,置 五大喂,一接管一箭,其右廂號為五弩失畢,置五大俟斤,一俟斤管一箭,都號為十箭,其後或稱一箭為一大部落,大箭 頭為大首餌,五咄六部落居於碎葉已束,五弩失畢部居於碎葉巴西,自是都號為十姓部落。」 沙錦羅臣利失不得人心,部眾攜貳,西突厥發生分裂,貞觀十二年,西部立欲谷設為乙雌咄陸可汗,於臣利失相戰,雙方以 伊列河(今伊塑河)中分,已西屬咄陸,已東屬臣利失。咄陸可汗「建庭於繳屬山西,謂為北庭,自厥越夫、拔悉彌、駭馬、結 骨、火煒、觸水昆,諸國皆臣之」(註一七)。臣利失於貞觀十三年為部下所逐,其子乙見沙訴羅葉護可汗立,建南庭於唯合水, 「東以伊列河為界,自龜茲、部善、且末、吐火羅、焉菁、石國、史國、何國、康國皆受其節度」(註一八),但其國不久為咄陸 所併,「咄陸復率兵擊吐火羅破之,自恃其強,專擅西域」(註一九)。這時唐朝已佔領了伊吾、高昌,正是太宗開始大舉經營西 域之時。 當時天山南路,主要有四個小國,即 •• 焉者、龜茲、疏勒、于圖。它們全都在西突厥的勢力範圍之內,根攘舊唐書的記載, 這四個小國的位置以及對西突厥與唐朝間的關係約略如下 •• (童文 U) 「焉害國在京師西四千三百里,東接高昌,西鄰龜茲,即漢時故地,其王姓龍氏,名突騎支,勝兵二千餘人,常役屬於西

( 250 )

(5)

突厥。 貞觀六年,突騎支遺使貢方物,貞觀十四年侯君集破高昌國,西突厥重臣屈利慶為其弟娶焉看王女,自是相為 居齒,朝貢遂闕。」 「龜茲國 ..•... 在京師七千五百里,其王姓白氏 高祖師位,其主蘇伐勃缺遺使來朝,勃缺尋卒,于蘇代疊代立,號時健 莫賀俟利發。貞觀四年又遭使獻馬,太宗賜以璽書,撫慰甚厚,由此歲貢不絕,然臣於西突厥 代疊死,其弟河黎布失 畢代立,漸失藩臣禮。」 「疏勒國 西帶蔥嶺,在京師西九千三百里,其王姓裴氏,貞觀中突厥以女妻王, 貞觀九年,遺使貢名馬,自是朝 貢不絕 ...• 。」 「于闡圓,西南帶蔥嶺,與龜茲接,在京師西九千七百里,勝兵四千人 先臣於西突厥,其王姓尉遲氏,名屈密,貞觀 六年遺使貢玉帶,太宗優詔答之,十三年又遣于入侍。」 由以上的記載可以君出,天山南路諸國,皆臣屬於西突厥,其中焉菁、疏勒二國,且與西突厥通婚,關係尤為密切,從貞觀 四年以後,這些小國也開始向唐朝朝貢,想依違於兩大之間,進行兩面外交,但是由於地理環境的關係'它們很難擺脫西突厥的 控制。 中國對西域的交通,向有南北二道,漢書西域傳云 •• 「自玉門、陽關出西域有兩道。從部善傍南山北,說洞西行至莎車,為南道;南道西臨蔥嶺則出大月氏、安息。自車師前 王廷隨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為北道:北道西臨蔥嶺則出大宛、康居、奄蔡焉。」 陪朝之時,從敦煌向西共有北中南三條要道,而「伊吾、高昌、部善並西域之門戶」'據情書記載,這三條交通路線分別是 (詮二→) 北道 •• 從伊吾經蒲類海鐵勒部突厥可汗庭,度北流河水至拂國,達于西海。 中道 •• 從高昌、焉菁、龜茲、疏勒度蔥嶺,叉經錄汗蘇對沙那國、康國、曹園、何國、大小安國、種國至說斯連于西海; 初唐的西棋盤營與安西都護府 五

(6)

一一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 第三期 --'--/、 南道 •• 從都善、于圓、朱俱渡唱、槃陀陀度蔥嶺,叉經護密、吐火羅、把但帆延、曹國,至北婆羅門達于西海。 以上有關「三道」的記載,伊吾為北道門戶,高昌為中道門戶,部善為南道門戶。 伊吾在敦煌之北,大嘖之外,南去玉門關八百旦,東去陽關二干七百三十旦,後漢明帝時曾置宜禾都尉以屯田,東漢寶憲班 超大破西域,始於此築城,情末「西域雜胡居之」'先附鐵勒,後「附臣突厥」(註二二)。高昌為漢車師前王庭之地,漢一兀帝置 戊己校尉於此,魏末為懦疇所攘,後來麵嘉在此稱高昌王,直至唐初(註二三)。高昌雖然立國,但西突厥近在咫尺,關係密切,新 唐書謂高昌「嘗臣西突厥」(註面),至少亦受西突厥相當的控制,這實是由於地理位置重要所使焉,因為在以上三條交通線之 中,其「中道」經天山南路可通中亞、波斯、大食、實為中西交通的主要幹線,而高昌正扼其咽喉。而當南道門戶的都善,原為古樓 蘭國,唐代為石城鎮,屬西州蒲昌縣(註二五),亦即高昌舊地。要之,漢書西城傳所說的通西域之南道與北道,唐初皆在高昌的 控制之下,高昌由於掌擅于天山南路中西交通的門戶,所以後來才會有「凡西域朝貢道其國成見璽掠」一類的事發生。(註二六)。 在貞觀四年以前,唐向西直接統轄的地區,僅止於傲煌,亦即高祖二年平李軌所置之瓜州,後改為西沙州者,如欲進而經營 西域,則不僅必頸、通過伊吾與高且,而與西突厥的衝突,就勢所難免了。

( 252 )

三、唐拔高昌與安西都護府的初設

貞觀四年(西元六三 0 年),太宗既已擊敗東突厥,俘頡利可汗,乃以涼州道都督李大亮為西北道安撫大使,說伊吾城主入 朝,奉所屬七城來降。當時北荒諸部相率內屬,塞外種落散在伊吾者頗多,朝廷命大亮加以較集,並肘糧振給,大亮均以為「於 事無益」。反對招慰,他上疏說 •• 「伊吾雖已臣附,遠在蕃積,人非中夏,地多沙函,其自豎立稱蕃附庸者,請羈廳妥之。使居塞外,必畏威懷德,永為蕃 臣, 4蓋行虛惠而收實福矣」(註二七) 雖然「太宗納其奏」,但均以其地置西伊州,兩年後去「西」字改稱伊州。(基于八)顯然與李大亮的保守意見反其道而行。唐朝

(7)

積極經營西域的態度,至此已十分明顯,蓋非如此,則不能敲開西域的大門。伊州的設立,使初唐西疆的國防,筋,向西北推進了 一千多里(草一九),實巳揭開了對西域經營的序幕。由於伊州為控制西域北道的門戶,後來在軍事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舊唐書 西突厥傳云﹒. 「(西突厥)咄陸可汗 自恃其強,專擅西域,遣兵 e寇伊州,安西都護郭(孝〉格率輕騎二千自烏骨邀擊敗之,咄陸文 遣處且、處密等圍天山縣,郭(孝〉悟叉擊走之,(孝悟〉乘勝進拔處月俟斤所居之坡,追奔及於遍索山,斬首千餘級,一 降其處密,乏血然而歸 -Q 」(註三 0) 「天山縣」在今吐魯番西南之布幹(因。芽。但口)及托克遜(吋。 wgc 口)之間。「、過索山」則在今迪化以西三百餘里之哈屯(肉已 oc 口)諸山之中。(註一一一一) 高昌建西域的主要門戶,自高祖武德年間以來,與唐朝保持著頗為密切的關係'「凡諸國施為輒以聞」司貞觀四年,高昌王 胸悶丈泰入朝,太宗禮,賜甚厚,以為龍緒。但文泰返國之後,態度旋即轉變ν斷絕西戚諸國的入貢與通商,收容中國流亡,文當伊 吾脫離西突厥歸附唐朝時,高昌竟與西突厥聯兵擊之門註二三),這種態度的轉變,使高昌成為唐朝西進用兵的第一個目標。 高昌何以敢於公然和唐朝決裂,推其原因不外以下兩端 •• 其 -h 西突厥與高昌關係亦極密切,原來西突厥統葉護可汗之長于 ,郎高昌王麵丈泰之蛛夫,彼此既已聯婚,自然聲息相通,且距離較近,易於呼應。高自間曾與西突厥相約,有危急則來援救(註 三三);其二,高昌自恃地理險間,距唐遙遠,以為唐朝的大軍不易驟至,高昌王趨丈泰認為 •• l「唐國去此七千里,涉積闇二干里,地無﹒水草,各風凍寒,夏風如焚,風之所吹,行人多死,常,行百人,不能得至,安能 致大軍乎,若頓兵於吾城下,三十日食必盡了自然魚潰,乃接而虜之,何足憂也」(註三四) 他又 v以貞觀初年入朝親身觀察所得,目睹中國承惰末以來喪亂之餘的凋敝情況,認為唐朝的國力,尚不足以對高昌構成威脅,所 以他對其親近作了如下的分析﹒. 一「吾往者朝艷,見秦朧之北,城口巴一一蕭條,非復有情之比,說今伐我,發兵多則糧運不給,若發三萬以下,吾能制之,加以 初唐的西域經營與安商都讀府 起

(8)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 第三期 八 積路艱險,自然疲頓,吾以逸待勞,坐收其弊,何足為憂也。」(註三五) 如上所述,地理上的險阻,西突厥的幕後支持,以及唐初國力的疲敝'促使高昌改變了親唐的外交政策,體丈泰認為高昌應與唐 同居於平等的地位,不須受唐朝的控制。因此,他對唐朝派去的使者發出大言 •• 「鷹飛于天,維竄于寓,猶遊于堂,鼠安于穴,各得其所,豈不活耶!」(童玉 C 自從貞觀初年東突厥頡利可汗敗亡之後,「北虜」之中,以薛延施部為最盛,翹丈泰為了對抗唐朝,又遺使您愚薛延施部說 •• 「既自為可汗,與唐天于等,何事拜謂其使!」(註三七) 胸悶丈泰的態度,促使唐太宗決定了對高昌的用兵。 貞觀十三年(西元六三九年),太宗以侯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並率領突厥契志之眾數萬討伐高昌,丈泰聞訊,惶恐發 病而死,其于智盛襲位,貞觀十四年,侯君集大軍兵臨旗下,「到木塞塹,引撞車毀其碟,飛石如雨,所向無敢當。」(註三八) 智盛窮撞出降,高昌平。太宗以其地置西州。高昌國王麵民有國至最後一位國王智盛,凡九代一百四十四年而滅。(註三九) 在太宗決定對高昌用兵時,「公卿近臣以行經沙積,萬里用兵,恐難得志,叉界居絕域,蹤得之不可守,競以為諜,太宗皆 不從」(註四0)。初唐對西域的經營,以太宗最為積極,而朝臣持保守態度者,頗不乏其人,他們認為邊地僻遠,如設置州縣, 徒勞供轍,虛耗國力,無俾國計民生,毫無實際利益可言,前此,李大亮反對伊吾置州時,師曾上疏說: 「今者,招致突厥,雖入提封,臣愚稍覺勞費,未悟其有益也,然河西氓庶積禦'蕃夷州縣蕭條,戶口先少,加以惰亂, 減耗尤多,突厥未平之前,尚不安業,甸蚊繳弱己來,始就農敵,若即勞役,恐致妨損,以臣愚惑,請停招慰。」(註四一) 如今,太宗以高昌置西州,大臣如魏徵、褚遂良等亦均上疏諜﹒止,魏徵反對高昌置州的理由是 •• 「若罪(高昌),.止丈泰始可矣,未若撫其人而立其于,所謂伐罪弔民,威德被於遐外,為國之善者也。今若利其士壤以 為州縣,常須干餘人鎮守,數年一易,每及交蕃'死者十有三四,遺辦衣資,離別親戚,十年之後,朧右空虛,陸下終不 得高昌撮穀尺布以助中國,所謂散有用而事無用,臣未見其可。」(註四二) -一扭曲圓圓圈

( 254 )

(9)

褚遂良認為,以高自置州縣?近乎「作無益以害有益」,無論在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都無可取,因此主張放棄高昌、以河 西為唐朝西疆國防的第一線,他給太宗上疏的全文如下 •• 「陸下誅棋高昌,威加西域,收其鯨翩翩以為州縣,然則王師初發之歲,河西供役之年,飛調職栗,十室九空,數郡蕭然, 五年不復。陸下歲遺干餘人遠事屯氏,終年離別,萬里思歸。去者資裝,自須營辦,既費寂栗,傾其機抒,經途死亡,復 在其外,兼遣罪人增其防遇,很罪人者生於服肆,終朝惰業,犯禁違公,正能擾於邊城,實無益於行陣,所遣之內,復有 逃亡,官司捕捉'為國生事。高昌途路沙積千里,冬風泳測,夏風如焚,行人去來,遇之多死,易 -z

..

安不忘危,理不忘 亂,設令張被塵飛,酒泉烽舉,陸下豈能得高昌一人寂栗而及事乎,終賓發朧右諸州星馳電擊,由斯而言,此河西者方於 心腹,很高昌者,他人手足,豈得廳費中華以事無用。」(註四一一一) 基於以上的理由,他認為高昌只宜立為藩屬,不宜收入版聞。因此,更向太宗提出積極的主張,建議仿照突厥、吐谷渾立可汗君 長的前例,對高自本「有罪而誅之,既伏而立之」的原則,「揮高昌可立者立之,徵給首領,遣返本園,負戴洪恩,長為藩翰。 」(註四四) 魏徵和褚遂良在太宗左右是說話頗具份量的大臣,但這次的建議,太宗均不依從,貞觀十四年八月,毅然以高昌之地置西州 ,九月於西州置安西都護府,這是唐代安西都護府正式設置之始。(註四五) 太宗對魏徵和褚遂良的建議何以不從,而堅決要在高昌設州,並進而設置安西都護府?推測其用意實有多種目的,消極方面 在肪禦天山北路的西突厥,鎮撫新設的州縣,易言之,在鞏固大唐西邊的國防,確保河西走廊的安全。魏徵和褚遂良都指出朧右 是唐朝西方的國防要地,久習軍旅擅長用兵的太宗何嘗不知,惟有掌握伊州、高昌等地,朧右才易於確保。積極方面,高昌的置 州,在於直接控制西域鬥戶,進而作為西域經營的前哨基地,以與西突厥爭山南諸國的控制權。除此之外,更有經濟上的目的。 唐代對西方的交通,由於海運未盛,都以陸路為主,尤其從高昌經龜茲而至中亞印度阿拉伯,為商旅往來的必經之路,既是中西 交通的要道,更是經濟大動脈的所在。對於建都在長安的唐朝而言,高昌地位的重要,是可想而知的。唐朝的討伐高昌,除了它 初膺的西域經營與安西都護府 九

(10)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 第三期

O

「與西突厥通」﹒之外,「凡西域朝貢道其國威見靈掠」'(註且 C 恐亦為重要原因之一。 高昌既為內地通西域的門戶,在西域諸國中,漠化最深,北史謂高昌八城皆有華人(註四七以,關末唐初 i 、中國人復有許多輾 轉流亡到高昌(註四八),華人的聚集,或許也正是置州的基礎,太宗以其接近西突厥易受威脅,更設置安西都護尉,置戌兵駐防 '(註四九)又把內地各州的罪犯,一律發配到西州,以實邊防。舊唐書太宗本紀云 •• 「(貞觀)十六年春正月辛未'詔在京諸州死罪囚徒,配西州為戶,流人未達前所者,徙防西州。」 戌兵的人數,在棋高昌之初,「每歲調發干餘人,防過其地」(註五 0) ,後來隨著西疆的開拓,戌兵的人數則大為增加,舊唐書 說﹒. 「貞觀中,侯君集平高昌,阿史那開西域,置四鎮 於是歲調山東丁男為戌卒,指南為軍賀,有屯回以責轉糧,牧使 以挽羊馬,大軍萬人、小軍干人,烽戌邏卒,萬里相繼,以卸強敵。」(註五一) 當時伊吾高昌一帶,乃至河西走廊及其南北地區,各民族種落散布頗多,唐朝除在安西都護府駐兵戌守之外,還讀對他們加 以安撫,以保邊地的安寧。自貞觀初東突厥投降以後,唐朝對於邊疆部落的處置措施,大致都是依照溫彥博的建議。原來當東突 厥投降時,詔議安邊之術,有人主張分其種落,俘之河南,散屬州縣,以變其風俗,溫彥博建議說 •• 「漠建武時,置降匈蚊於五原塞下,全其部落,得為捍蔽,又不離其土俗,因而撫之,一則實空虛之地,二則示無猜之心 ,若遺向西南則乖物性,故非含育之道也,太宗從之。」(註五二) 此外,對於內附的部落,往往受其領袖以官職,或使就地安撫其部眾,或調往中央以供馳驅。唐朝登庸之外族將領極多,貞觀年 間以契志何力,阿史那社爾最為知名。契志何力,其先為鐵勒別部之酋長,父葛,情大業申繼為莫賀咄特勒,以地倡吐谷渾,所

居溫狹。何力年九歲,父死,「至貞觀六年,也隨其母率眾干餘家詣沙州,奉表內附,太宗置其部落於甘涼三州,何力至京,授左

領軍將軍」(註五一二)貞觀七年與李大亮薛萬均同征吐谷渾、戰功顯著,貞觀十四年為蔥山道副大總管,討伐高昌。阿史那社爾原 為樂厥處羅可汗之于,貞觀十年因與西突厥不平,率眾內屬、,唐處其部於靈州,拜左騎衛六將軍,尚衡陽長公主,授附馬都尉, “a

( 256 )

(11)

貞觀十四年以交河道行軍總管,參予平高昌之役,深受太宗器重(註五四)。唐朝也常委派他們,扭任巡撫本部落的措施,但在克 復高昌的初期,有時也不免遭過到一些困難 1 舊唐書契志何力傳有如下一段記載 •• h 「(貞觀十四年)討平高昌時,何力母姑戚夫人,母弟賀蘭州都督沙門並在京府,十六年詔許何力觀省其母,兼撫巡部落 '時薛延施強盛,契志部落皆願從之,何力歪,聞而大驚曰:主上於汝有厚恩,任我又重,何忍而圖鈑逆,諸首領皆曰可 敦及都督己去,何故不行。何力曰:我弟沙門幸而能養,我以身許國,終不能去也,於是眾共執何力至延陷所,置於可汗 牙前。」 唐朝派遣的特使,居然也遭到現持,可見一度與唐朝合作的薛延施及契志部,是如何的不穩,他們反覆不定的態度,正說明了唐 朝為何要在高昌故地置安西都護府並派遣戌兵了。當時作為唐朝西頭前哨的安西州及安西都護府,所處的環境既很接雄,必領妥 善應付,才不致發生變故。而安西都護郭幸悟在穩定內部的工作上,已收到了良好的投果,舊唐書云 •• 「貞觀十六年(郭幸梅)累妥金紫光祿大夫,行安都護,西州刺史,其地高昌故都,土流與流配及鎮兵雜處,文限以砂積 ,與中國隔絕,幸悟推誠撫御,大獲其歡心」(註五五) 西州的穩定,是保障河西走廊安全的重要條件,河西走廊的安全獲得保障,京師所在的關中才能高枕無憂,西域的經營也才能順 利進行。貞觀十五年春正月,唐又以文成公主嚴吐蕃贊普,(註五六)這種和親政策,正是在高昌置州和安西都護府設立之後,從 時間上觀察,未嘗不是外交上的配合,以謀解除河西走廊南方的顧慮。 總之,高昌置州,安西都護府隨即設立,從此以後,一直成為唐代經營西域的重要機構。

四、唐的西進與安西都護府的移治

安西都護府設置後的四年,唐朝文對焉者採取了軍事行動。 焉看位於高昌與龜茲之間 4 貞觀六年,其王龍突騎支始遺使來朝,「請開大積道以便行,帝許之」'由此觸怒高昌,貞觀十 初膺的西域經營與安西都護府

(1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 也一且4 第三期 二年,高昌與處月處密二部「攻陷其五城,掠千五百人」(註五七)。貞觀十四年侯君集討高昌時,焉看遺便與唐相結,「引兵佐 唐」'及高昌平,唐朝並歸還焉看先此為高昌所佔五城,以及所虜之「生口」'「由是遣使謝恩,並貢方物」(註五八)。但同年 焉看態度即告轉變,倒向西突厥,而與唐疏遠,因此成為繼高昌之後,唐朝對西域用兵的次一目標,舊唐書西戒傳云 •• 「其年(貞觀十四年),西突厥重臣屈利鹿為其弟娶焉看王女,由是相為居齒,朝貢遂闕,安西都護郭孝悟請擊之,太宗 許焉。」(註五九) 貞觀十八年十月,安西都護郭孝悟出兵被焉薯,俘其王突利支以歸。在郭孝悟出兵之前,焉香玉弟頡鼻葉護兄弟三人至西州 與孝悔連絡,由頡鼻弟栗婆準為嚮道,才一舉襲破焉者都城,俘其王龍突騎支。唐郎以栗婆準監國。這不僅顯示了焉者為唐與西 突厥兩大勢力爭取的對象,而焉者的本身也分成了親唐與親突厥兩派。所以栗婆準剛監國不久,焉看旋叉發生變化,舊唐書西戒 傳云 ••

( 258 )

「初,西突厥屈利廢將兵來接焉薯,孝悟還師三日,屈利暖乃囚栗婆準'而西突厥處般暖令其吐屯來攝焉,焉君自遣使朝貢 ,太宗數之日,焉書者我兵擊得,汝何人輒來統攝,吐屯懼而返國焉,叉立栗婆準」(註六0) 由此可見,焉者在唐與西突厥之間是如何地搖擺不定。栗婆準之再立以後不久,間被西突厥處般暖執送龜茲殺之,焉君回以薛婆阿 那支為主,並得西突厥處般慶為接,而「薛婆阿那支既得處般廢為援,遂有國」(註六一),可見唐軍雖一度襲破焉看國都,俘其 王龍突騎支,但最後焉看終叉被西突厥置於控制之下。 當唐軍進攻焉書時,除了西突厥將兵來接而外,龜茲亦曾遭兵助焉看,郭孝峙的「還師」﹒實際上可能是被迫撤退,因為當 時唐朝正舉國東征,我們只要觀察一下貞觀十八年至二十年唐太宗的行正及其有關記載,便不難看出當時唐朝用兵的重心在高麗 而不在西域 •• (註芒一) 貞觀十八年 十一月王寅 車駕至洛陽宮

(13)

貞觀十九年 春二月庚戌 英卯 癸玄 丁丑 四 月 五 月 甲申 六月 秋七月 秋十月丙辰 戊午 十一月辛未 龔自 丙 辰 十二月戊申 貞觀二十年 正月 三月 秋八月己巳 己巳

命李前為遼東道行軍總管出柳坡,張亮為平壤道行軍總管,以舟師出萊州,發天下甲士召募十萬,並趣平壤

。 上親統六軍發洛陽 誓師於幽州城南,大饗六軍以遣之 李世前攻蓋牟城破之 車駕渡遼 上親率鐵騎與李世動會圍遼東坡, -ji--拔之。 師至安市城 李世勛進軍攻安市,至九月不剋'乃班師。 入臨渝闕,皇太子自定州迎誨。 次漢武臺'刻石紀功德。 幸幽州 大饗還師 幸并州 上在并州 ji---庚辰曲赦并州宴從官及起義一兀從,個財栗自給復有差。 車駕至京師 幸靈州 初唐的西域經營與安西都聾府

(14)

國主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 第 期 四 多未見閃戌至自靈州 貞觀十九年春二月,太宗「親統六軍」自洛陽出發,征伐高麗,對於西北則加強軍事部署,採取嚴密的防守措施,、通鑑云 •• 「上之征高麗也,使右領軍大將執失思力將突厥屯夏州之北',以一備都延施。薛延施多彌可汗既立,以上出征未還,引兵寇 一河南(胡注 •• 河南 •• 北河之南,即朔方、新棄之地),上遺左武侯中郎將長安田仁會與思力會兵擊之」 0( 註六三) 為了防禦薛延施,多彌可汗寇夏州,唐對西北的軍事作了如下的部署 •• 「(貞觀十九年十三月已未)敕禮部尚書江夏王道宗,發朔、并、份、糞、嵐、代、昕、蔚、雲九州兵鎮朔州,右衛大將 軍代州都督薛萬徹,左蹺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發勝、夏、銀、輯、丹、延、廊、坊、石、關十州兵鎮勝州。勝州都督宋君 明左武侯將軍瞎孤吳發靈、原、寧、鹽、慶五州兵鎮靈州,又令執失思力發靈、勝二州突厥兵與道宗相應,醇延施至塞下 ,知有備不敢進。」〈註六四) 由此可見 γ 唐朝在貞觀十九年大舉東征高麗期間,在西方實是採取守勢。因為如果同時對西域用兵,將不免陷於兩面作戰。所以 前此郭孝悟的出兵焉看,顯然並非動員唐朝的主力,而僅是安西都護府局部性的軍事行動,這與貞觀十四年討伐高昌的情形是完 全不同的。加府一兀龜記高昌之役云 •• 「先是包大軍-之發也,帝召山東善為攻城器械者,悉遣從軍,君集遂到木填隍'擁撞車撞其埠現數丈賓(演)穴,拋車石 擊其按中,其所當者一無不靡碎。或張艷被,用障拋石,城上守啤者不復得立,遂拔之。」(註六五) 高昌之役,唐朝的動員 1 包括了行山東善為攻城器械者」'可見其範圍之廣。而焉者之役,太宗只是「令幸悟伺其機便」'「率 步騎三千」加以討伐(註丕 C' 龍突騎支王的被俘,正是安西都護府在軍事上發揮了作用,然而,由於兵力孤單,無法作長久之 計,終使焉看得而復失,重新落入西突厥的掌握之中。 貞觀二十年三月,太宗自高麗返問京師,積極經營西域的態度才逐漸顯露。同年六月,西突厥乙耽射匿遺使入貢,並請賜婚 ,太宗許之,但附帶的條件是 •• 「詔令割龜茲于闢疏勒朱俱波蔥嶺等五國為聘禮。」(註六七〉以土地區範闇極廣,且君其中于闡

( 260 )

(15)

、疏勒、朱俱波的地理位置,據新唐書西域傳云 •• 」 「于關,或曰塵薩旦那,亦日換那、曰屈丹,北狄曰于遁,諸胡曰豁旦、距京師九干七百里,瓜州嬴四千里,並有漢戒盧 杆彌渠勒皮山五國故地,其居日西山坡, 王姓尉遲氏,名屋密,本臣突厥,貞觀六年,遺使者入獻,後三年遣于入 侍。」 「疏勒一日仕抄,環五千里,距京師九干里而贏,多沙礦、少壤土,俗尚詭詐,生子亦夾頭取偏,其人丈身碧瞳,王姓裴 氏,自號阿摩支,居迦師域,突厥以女妻之, 貞觀九年,遺使獻名馬,又四年與朱俱波,甘棠貢方物。」 「朱俱波,亦名朱俱槃,漢于合國也,並有西夜蒲塑依耐得若四種地,直于闢西干里,蔥嶺北三百里,西距喝盤陀,北九 百里屬疏勒,南三千里女國也 」 新唐書西域傳所記各地,龜茲、于闡、疏勒等,自漢以來,已不陌生,其中「朱俱渡」一地,似未出現,攘沙瞬(開﹒ )考誼,其地當今新疆葉城縣治哈爾葛里克(閃閃閃 Z--w) ,亦即唐代介於于闡與疏勒之間的部支滿城(註六八)。 由以上所包含的地區觀寮,唐朝次一步的西域經營,顯然已經放眼在高昌以西,包括了整個的天山南路以至蔥籲。 貞觀二十年六月,薛延施先受唐軍及蘇輔之進擊,復遭同舵攻殺,餘眾西走,「英國公李世勛,擊破醉延施於鬱督軍山北, 前後斬首五于餘級,虜男女三萬餘人」(註六九),八月,太宗規至靈州巡視,當時鐵勒等十餘姓首領來降,北荒悉平,太宗的幸 駕靈州,主要即是為了招撫這些部落(註七0),結果收到了很大的功殼,加府一兀龜云 •• 「貞觀二十年,八月,車駕幸靈州,次浮陽頓,鐵勒、迴舵、拔野古、同羅、僕骨、多濫葛、思結、阿跌、契丹、冥結、 渾、制所薛等十三姓,各遺使朝頁,奏稱 •• 延施可汗,不事大國,暴虐無道,不能與蚊等為主,人自死敗,部落鳥散,不知 所之,故等各有分地,不能逐延拖去也,歸命天于,願賜衷蟬,乞置漢官司,養育蚊等。帝意以破延施,遂空漢庭,克其 使至甚悅,遣黃門侍郎褚遂良引於縣癖,浮觴積故以禮之,夜分乃已。」(註七一) 貞觀二十年九月,鐵勒諸部遣使至靈州者數千人,「因請置吏,戚請至尊為天可汗」(註七一),整年正月,唐以內附的鐵勒迴乾 初膺的西域經營與安西都護府 五

(16)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 第 期 一六 等卡三部,分置翰梅等六都督府、車蘭等七州,並於迴乾以南,突厥以北,置郵驛六十六所,以通北荒,號為「參天可汗道」 (註七二)。唐朝對於北方的戚脅完全解除,西域的經營至此可免後顧之憂。而貞觀二十二年二月,西突厥內闕,沙鈴羅葉護阿史 那賀魯率眾內屬,唐以其地置庭州,處葉護部落。(註七三心阿史那賀魯聞唐兵討龜茲請為嚮導,至此,天山北路的主要威脅也告 解除,而對高麗的戰爭亦已暫告一段落"所以大舉用兵西域的時機,乃告成熟。

貞觀二十一年十二月,龜茲王伐疊卒,弟訶塑布失畢立,「浸失臣禮,侵漁鄰國」'太宗乃命阿史那社爾為崑山道行軍大總

管,葉志何力為副大總管,會安西都護郭孝悟等,聯合鐵勒十三州、突厥、吐蕃、吐谷渾等大舉討伐龜茲(註七四)。歪年九月, 阿史那社爾先擊破西突厥屬部處月處密,十月,分兵五路,出其不意,先擒斬前此西突厥所立的焉串串百王薛婆阿那支,「求得阿那 支從父弟先那準,立為王,以修貢職」(註七五),這是唐朝以武力排除焉者親西突厥的勢力,而扶植親唐勢力的具體行動。 焉看既克,阿史那社爾繼拔龜茲,副將薛萬徹趁勢脅于闡王入朝,天山南路一舉掃平,舊唐書太宗本紀云 •• 「貞觀二十二年十二月丁丑朔,崑山道總管阿史那社爾降處密處月,破龜茲大撥等五十城,虜數萬口,執龜茲王訶墊布失 畢以歸,西域震駭 o 副將醇萬徹脅于闡王伏閣信入朝」 阿史那社爾之克龜茲都城,雙方曾有一場激戰。原唐軍既拔龜茲城,使郭幸悟守之,龜茲王訶墊布失畢走保撥換城,社爾攻四旬 拔之,擒布失畢及羯獵顛,但龜茲相那利脫身潛引西突厥之血來,並其國兵萬餘人,襲殺郭孝悟,可見雙方戰事激烈的一般,以及 西突厥潛在勢力之大(註主 C ,但唐軍終於得到決定性的勝利,阿史那社爾前後破龜茲大城主,凡得七百餘城。社爾乃召其父老 ,宜國威靈,立其王之弟葉護為王,勒石紀功而還。 太宗既破龜茲,移置安西都護府於其國城(註七七),並兼統焉者、于闢、疏勒,謂之四鎮,統隸於安西都護府(註七八)。同 年五月,唐使王玄策更「擊帝那伏國大破之」'揚威印度(註七九)。沙瞬(開﹒們 -gssgu 一稱 •• 「當太宗之時,不特將東突厥 役服垂五十年,且將西突厥國勢大為減削也一」(註八 0) 。安西都護府的移治龜茲以及四鎮的設立,實為唐朝勢力自高昌向西推 進的具體表現,這是太宗朝經營西域的高壘。

( 262 )

(17)

五、西突厥的降服與安西都護府的再侈治

太宗於克復龜茲的次年逝世,西域的情勢也隨之起了變化,高宗闢位,四鎮旋帥棄守,安西都護府也從龜茲移岡了西州。 關於安西都護移治問題,史籍記載時間不一,且語多含混,近代學者的意見叉復分歧(註八一)。前文言太宗貞觀二十三年移 安西都護府於龜茲,而本節謂高宗棄四鎮且將安西都護府移岡西州,主要依據舊唐書西戒傳、新唐書西域傅,以及加府元龜,茲 先將三者資料摘錄於下﹒. 舊唐書西戒傳龜茲國條。 「先是,太宗既破龜茲,移置安西都護府於其國城,以郭幸恰為都護,兼統于闡疏勒碎葉,謂之四鑽。高宗闢位不欲廣 地勞人,復命有司棄龜茲等四鎮,移安西依舊於西州。」 新唐書西域傳龜茲國條﹒. 「社爾執訶黎布失畢那利,羯獵顛獻太廟,帝責謂晝臣皆頓首伏,詔赦罪,改館鴻驢寺,拜布失畢左武衛中郎將,始徙安 西都護於其都,統于闡、碎葉‘疏勒、號四鎮。高宗復封訶黎布失畢為龜茲王,與那利,羯獵顛還國。久之,王來朝,那 利忍其妻阿史那,玉不能禁,左右請殺之,由是更猜忌,使者言狀,帝并召至京師,囚那利,護遺王還。羯獵顛拒不內, 遣使降賀魯。王不敢進,悟怕死。詔左屯衛大將軍楊胃發兵禽羯獵顛,窮誅部黨,以其地為龜茲都督府,更立素種為王, 授右蹺衛大將軍為都督。是歲,徙安西都護府於其園,以故安西為西州都督府。」 冊府一兀龜卷九六四外臣部封冊二云 •• 「先是,太宗既破龜茲,移置安西都護府於其國城,以郭幸格為都謹,兼統于閩、睞勒、碎葉謂之四鎮,帝闢位,不欲廣 地勞人,復命有司棄龜茲等四鑽,故訶黎布失畢王其舊地。」 初膺的西域經營與安西都護府

(18)

國立畫都問師範大學歷史學報 八 第三期

兩唐書龜茲傳及加府一兀龜都沒有言明高宗罷四鎮移安西都護府於西州(高昌)的時間,資治通鑑記載高宗放遣詞黎布失畢歸國事

,繫於永徽元年秋八月,珊府一兀龜又有如下一段記載 •• 「永徽一兀年,以故龜茲王左武衛中郎將訶黎布失畢為右蹺衛大將軍,尋放還蕃'撫其餘眾,依舊為龜茲王 .•.... 帝闢位,不 欲廣地勞人,復命有司棄龜茲等四鎮,故訶翠布失畢王其舊地。」(註八二) 由以上記載的觀察,龜茲王訶翠布失畢的歸國,事在永徽一兀年,倒無提問,而安西都護府的移治,叉似在永徽一兀年以後,舊唐書 高宗本紀云 •• 「永徽二年十二月丁丑,以高昌故地置安西都護府」。 加府一兀龜外臣部云﹒. 「高宗永徽二年十一月丁丑,以高昌故地置安西都護府,以向舍奉御天山縣公趨智湛為左蹺衛大將軍,兼安西都護府州刺 史,往鑽撫焉。」(註八三) 所謂以「高昌故地置安西都護府」'意思即是把在龜茲的安西都護府移同西州。如此君,唐把安西都護府自西州移往龜茲僅及二 年,便叉撤同原地,至於撤同的原因,恐非「帝闢位不欲廣地勞人」一語可以解釋,經加以探討後,得知是因阿史那賀魯的鈑唐 ,舊唐書高宗本紀云 •• 「永徽一兀年十二月,瑤池都督沙錦羅葉護阿史那賀魯以府飯,自稱可汗,總有西域之地。」 由於西域的情勢發生了變化,高宗叉初膺大位,因此對西域不得不採取應變的措施,「永徽二年以高昌故王魎智湛為安西都護, 置安西都護府於高昌故地,蓋所以應付賀魯之飯,非積極之設施,乃消極之防禦耳」(註八四),魎智湛為前高昌砲智盛之弟,自 永徽一兀年(西一兀六五 0) 徙安西都護府於西州,兼任安西都護八年,顯慶三年(西元六五八年)平賀魯復徙安西都護府於龜茲, 智湛即不復為安西都護,僅為西州都督,加府一兀龜記載,顯慶三年五月「以左蹺衛大將軍兼安西都護天山縣公麵智湛為西州都督 ,統高昌之故地」(註八五) 一且扭曲

( 264 )

(19)

阿史那賀魯販唐事,新唐書高宗本紀與資治通鑑皆繫於永徽二年春正月,與舊唐書高宗本紀的記載相差一個月,不知何故。 不管如何,阿史那賀魯的飯唐,是唐朝把安西都護府從龜茲撤岡高昌的主因,決非高宗初即位「不欲廣地勞人」。此外,高宗即 位之後,屢遭天災、變亂、或許也不無關係'茲將兩唐書高宗本紀永徽年間的有關記載摘錄於後 •• 舊唐書高宗本紀 •• 一年八月,癸茵朔,河東地霞,河東地震,晉州尤甚,壞廬舍,壓死五干餘人,三日又震,詔遣使存問。 永徽一兀年夏四月,己已朔,晉州地叉震。 五月 T 末,上謂畫臣曰:「朕謬膺大位,政教不明,遂失晉州之地屢有震動,良由賞罰失中,政教乖方,卿等宜各進封事 ,極言得失,以匡不速。」 六月庚辰,晉州地震。 是歲,雍、梅、同等九州旱蟬,齊定等十六州水。 永徽二年正月戊戌詔曰:「去歲關輔之地,頗弊隍眠,天下諸州或遭水旱,百姓之間致有馨乏,此由朕之不德,兆庶何辜 ,特物罪已,載深憂惕。今獻肇春,東作方始,糧庫或空,事資服給,其遭蟲水處,有貧乏者,得以正義倉脹貸 ,雍同二州,各遭郎中一人充使存間,務盡衷輯之旨,副朕乃眷之心。」 新唐書高宗本紀 •• 永徽一兀年十二月庚午,較州撩寇邊,梓州都督謝萬歲死之。 二年八月乙卯'白水蠻冠邊,桂州都督劉伯英敗之,趙孝祖及白水蠻戰于羅佇侯山,敗之。 以上的天災和變亂,當然還都不足以構成放棄安西四鎮的主因,但從高宗對軍臣的一番談話觀察,不難窺見其心情的祝重,在西 騙局勢起了急劇變化的同時,這些事件極易成為促使他決定放棄安西四鎮的助因。 阿史那賀魯於永徽一兀年販唐以後,自號沙錦羅可汗,統有突厥十姓部落,西域諸國歸附者甚眾,永徽二年七月,攻陷金嶺城 初唐的西域極營與安西都護府 九

(20)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 第三期 二 O 、蒲類縣,高宗先後命梁建方,契芯何力,程知節等將領發兵討伐,都沒有獲得決定性的勝利(註八六),直到高宗顯慶三年(西 元六五八年),才被蘇定方平定,安西都護府才再度移治龜茲,舊唐書高宗本紀云 •• 「(顯麗)三年春,二月,王午,蘇定方攻破西突厥沙懿羅可汗賀魯及臣運闕壤,賀魯走石國,副將蕭闢業追擒之,收其 人畜前後四十餘萬。甲賓,西城平,以其地置蒙池,崑優二都督府,復於龜茲國置安西都護府,以高昌故地為西州。」 (註八七) 高宗顯慶三年之平定阿史那賀魯,是初唐時期經營西域達到了輝煌的成就。唐先以賀魯轄地分置濛池、且使二都督府,分別以阿 史那彌射為興昔亡可汗兼崑毆都謹,押五咄六部落,以阿史那步真授繼往絕可汗,兼濛池都護,押五弩失畢部落,分統西突厥十 姓之地(註八八)。天山北路完全在唐朝的掌揖之下。待安西都護府再度移徙龜茲,除快復山南「四鎮」之外,所轄的地區更廣, 舊唐書地理志 -E ﹒. 「龍朔一兀年,西域諸國遣使來內屬,乃分置十六都督府,州八十,縣一百一十,軍府一百二十六,皆隸安西都護府。」 新唐書地理志云 •• 「自于闢以西,故斯以束,凡十六國,以其王都為都督府,以其屬部為州縣,凡州八十八,縣百一十,府百二十六。」 資治通鑑則認為 ••

( 266 )

「以吐火羅、噸曉、廚賓、技斯等十六國置都督府爪,州七十六,縣一百一十,軍府一百二十六,並隸安西都護府。」 (註八九) 以上兩唐書所舉之十六都督府,即為當時之十六國,其名稱具見於兩唐書,舊唐書卷四十地理志「西域十六都督州府」條云 •• (註九 0) 1 月民都督府 •• 於吐火羅國所治過換城置,以其五葉護之於其部內分置二十四州都督統之 0 2 大汗都督府 •• 於哺唾部落所治活路城置,以其大汗領之,仍分其部置十六州,大汗領之。

(21)

3 條校都督府 •• 於訶達羅支國所治伏寶瑟巔城置,以其王領之,仍於其部分置八州。 4 大馬都督府 •• 於解蘇國所治數瞞城置,以其王領之,仍分其部置三州。 5 高附都督府 •• 於骨咄施國所治妖沙城置,以其王領之,仍分其部置三州。 6 修鮮都督府 •• 於崗賓國所治過乾城置,以其王領之,仍分其部置十一州。 7 高鳳都督府 •• 於失苑延國所治伏民城置,以其王領之,仍分其部置四州。 8 悅般都督府 •• 於石汗那國所治豔城置,以其王領之,仍分其部置雙靡州。 9 奇沙洲(都督府) •• 於護特偉國所治密城置,仍分其部置沛簿犬秦二州。 "和默州(都督府) •• 於但沒國所治但城置,仍分置栗戈州。 日依撒州(都督府) •• 於烏拉喝國所治摩竭城置。 "“崑墟州(都督府) •• 於護密多國所治抵寶那城置。 臼至披州(都督府) •• 於俱密國所治措瑟城置。 U 烏飛州(都督府) •• 於護密國所治摸廷城置。 臼王庭州(都督府) •• 於久越「得聽國所治步師城置。 時波斯都督府 •• 於波斯國所治使城置。 以上諸國,大部份約在今中亞「烏滸河至信度河」兩水之間(註九一),而其中條支都督府以訶達羅支國伏寶瑟顛城置,其地約當 今阿富汗之東北部(註九二),修鮮都督府以廚賓國所治過絃城置,其地約在印度半島西北部喀布爾河(間各已 1門口已)中流(註九三) 。由此可見極盛時期,安西都護府統轄的地區,實已掩有中亞,阿富汗東北乃至印度西北部的廣大範圈。這些分佈遠遠蔥嶺以西 以甫的都督府或州縣,大都是「以其王領之」,也就是利用當地的土酋或部落領袖,以治理當地的事,有似「地方政府」(註九

vjr

唐朝對它們僅加以「羈鷹」而已。由於唐朝中央故府距離這些地區遙遠,不僅消息易於隔閔,故令的傳達亦多困難,因此

初膺的西域艦營與安西都護府

(2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 第三期 安西都護府實際上就成為代替中央政府在西城統治或監視這些屬地的重要機構,安西四鎮的駐兵,即負有以上的任務,並維持中 西夫遁的暢通,後來且徵收往來商買的關稅(註九五),所以它的設立,實具有軍事,政治和經濟的多種目的。 .自永徽一兀年,高宗罷安西四鎮,將安西都護府自龜茲撤至高昌,至顯慶三年前後歷八年之久,代表唐朝西進象徵的安西都護 府,才叉再自高昌移岡龜茲 o( 西一兀六五 Ol--六五八年),十二年後,亦即高宗戚字一兀年四月(西一兀六七 0 年),竟為興起的 吐蕃攻陷。莓唐書高宗本紀云:“ 「總章三年(三月改元成亭元年)夏四月,吐蕃陷白州等一十八州,又與于闢合眾襲龜茲撥換城,陷之,罷安西四鎮。」 同年秋七月,唐將薛仁貴進討吐蕃'結果在大非川為吐蕃大將論欽陵所敗。大非川之敗以後,唐於儀鳳三年(西元六七八年)以 李敬玄劉審禮率軍再度對吐蕃大舉用兵,雙方戰於青海之上,結果唐軍挫敗,審禮被俘。高宗徵詢侍臣對於吐蕃的意見,「中書 舍人郭正一等,成以備邊不深討為上策。」(註九六) 從此以後,吐蕃繼西突厥之後,成為西域新的霸主,同時也成為唐朝在西域新的競爭敵手。這時安西都護府似叉撤至高昌故 地的西州?仍不失為唐朝西邊的重鎮,對於西域具有監視與控制的作用。例如調露一兀年(西元六七九年),裴行儉以安西都護的 身份,自西州出發,樹立波斯王(註九七),永淳元年,阿史那車薄圍弓月城,安西都護王方翼引軍救之,破虜眾於伊麗水(詰九八 )雖然如此,經高宗至此,似已不再做快復山南四鎮的企圖,直到武則天長壽二年(西一兀六九三年)武威軍總管王孝傑擊敗吐蕃 '唐才於龜茲復置安西都護府,再度控制天山南路,此後不斷與吐蕃爭奪西域的霸權,安西都護府則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 間過程極為接雜,容以後再作專文探究。〈註九九)

六、結論

初唐的西域經營,遲至太宗貞觀四年才告正式開始,當時東突厥雖已敗亡,但西突厥仍具有極大的勢力,西域諸國及各部種 落,莫不受其宰制,唐欲西進,自然不能避免與西突厥的衝突。

( 268 )

(23)

貞觀四年,唐先招撫伊吾內屬,繼於十四年平定高且。西突厥救援不及,唐遂完全控制了西域門戶,分設州縣,並置安西都 護府於高昌故地,揭開了經營西域的序幕。由於西突厥及北方薛延施勢力依然雄厚,太宗叉於貞觀十九年從事對高麗的戰爭,唐 一時尚不能大規模經營西域。 貞觀二十二年,唐在東方的戰事暫告結束,而薛延施亦告一衷弱,北荒亦平,適叉逢西突厥內闕,葉護阿史那賀魯率眾內屬, 太宗乃大舉用兵西域,以阿史那社爾會同安西都護郭孝格等,先後討平焉看、龜茲,降服于闡'並將安西都護府自高昌移治龜茲 ,這是貞觀朝經營西域的高壘,旋以高宗闢位,阿史那賀魯鈑唐,安西都護府又自龜茲撒同西州,直至顯慶三年(西元六五八年 )蘇定方平定阿史那賀魯,掃除西突厥在西域的勢力,安西都護府始再度移治龜茲,此後十餘年,唐在西域的聲戚,達於極盛, 天山南北路及中亞諸國遍置都督府及州縣,皆隸於安西都護府。高宗威字一兀年(西元六七 0 年),以吐蕃興起,唐始放棄安西四

鎮,暫時退出西域。

A主制自太宗貞楓樹十四年唐棋高昌置安西都護府,至成字元年高宗詔罷四鎮,恰為三十年(西元六四

七 0 年)。此後唐欲帳復在西域的勢力,必須與吐蕃一爭高下。 綜觀初唐安西都護府的設置及移治,實為唐朝西進的指標,它不僅顯示了唐朝經營西域成績的起落,亦代表了唐朝與西突厥 及此後與吐蕃在角逐西域時,勢力消長的象徵'意義殊為重大。 附 詮 註 一 •• 情書卷囚暢帝本紀下 •• 「大業十三年夏四月癸末,金坡校尉醉舉率眾反,自稱西秦霸王,建一兀秦興,攻陷鷗右諸郁。七月王子,武威人 李軌舉兵皮,攻陷河西諸郡﹒自稱涼王,建一兀安樂。十一月景辰,唐公入京師。」 -7. 高祖武德二年平李軌,於涼州置總管府,管涼、甘、瓜、肅四州、武德七年改為都督府,督涼、肅、甘、沙、瓜、伊、芳、文八州。瓜 州郎在嫩煌,武德五年改為西沙州。這是高祖時代唐朝西邊的極限。見舊唐書卷四十地理志三、河西道。 一二 •• 高極武德九年,尚有梁師都未平。師都於階末據夏州,僧帥皇帝位,北通突厥,與高租一對抗。太宗即位以後才被平定。按當唐書太宗本 紀樂師都平定之時間是貞觀二年夏四月己卯。其平定經過接舊唐書卷五十六樂師都傳 •• 「貞觀二年,太宗遺右衛大將軍柴紹,毆中少監 註 註 初唐的西域經營與安西都護府

(2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 第三期 二四 薛萬均討之,又使劉是劉蘭率勁卒直接朔方東坡以逼之,韻利可汗遣兵來援,師都、紹逆擊破之,進屯城下,師都兵勢日鐘,其從父弟 洛仁斬師都詣紹降,拜洛仁為右饒衛將軍,封朔方郡公,師都自起至滅凡十二歲,以其地為夏州。」 四 •• 參李樹禍師:「唐太宗滑水之恥本末考實」﹒收入可唐史考辨」頁二四七||二七五。中華書局。 五 •• 舊唐書卷二太宗本紀。 六 •• 舊唐書卷二太宗本紀貞觀三年四月丁囡條。叉,此後「天可汗制度」遂發展為唐朝與西北各國維持國際關係之共同組織,「夫可汗」則 為國際共同盟主,歷百餘年相消未替。見羅吞林 •• 「天可汗制度考」,新亞學報第一卷第一期。 七 •• 太宗貞觀八年十一月,吐谷渾寇源州,拘唐行人趙道德,十二月,太宗命李請,使君集,任城王道京、李大克等為大總管,各帥師分道 進討。貞觀九年五月,李靖等平吐谷渾於西海之上,獲其王慕容伏允,以其子慕容順光降,封為西平郡王。慕容順光旋為部下所軾'太 宗艾遣兵部尚書俟君集「率師安撫之」'改立順光子諾日何錦為河源郡王。見舊唐書卷二太宗本紀。叉,慕容順光舊書卷一九八吐谷渾傅 作「慕容順」﹒唐封為西平郡王,「仍授越胡呂烏干一旦可汗,太宗恐順不能靜其園,仍遣李大亮率精兵數千為其聲援,順既久質於陌' ,國人不附,未幾為臣下所殺。」﹒順死,廣叉封諾日何錦為河源郡王,仍授烏地也拔勒豆可汗,貞觀十四年(唐滅高昌始置安西都護府之 年),大宗以弘化公主妻之,資送甚厚。高宗即位後,拜諾品結為附馬都尉,龍朔三年(西一兀六六三年),時谷渾受吐蕃攻擊,諾日何餓 不能禦'與弘化合主走投掠州 J 其國遂亡於吐蓉,自唐失吐谷渾而邊事日夥'西域的經營也受到極大影響,這是高宗戚 u予以後之事,茲 不論列。叉,有關吐谷渾問題,王民信先生有以下論文 •• L 兩晉南北朝時間之吐谷渾(大陸雜誌一九卷二期):吐谷渾西邊及其立國之 推測(犬陸雜詰二 O 卷六期 )q 山間唐對吐谷渾之經營(大陸雜詰一八卷六期),收在大陸雜誌史學叢書第一輯。 註八 •• 接棒,國史大網上珊,頁二→ AOr--二八一 註九:舊唐書卷七十戴胃傳 註一 0

..

舊唐書卷七十一魏徵傳。 註 -7. 舊唐書卷七十埠,丈本傳。 註三了﹒唐太宗貞觀十四年滅高昌始置安西都護府,實為唐代大規模經營西城之間端, t時為西一兀六四 0 年,距高祖武德一兀年(西一兀六一}八年)已 有二十三年之久。 註二一一 •• 後漢書西城傳云 1 「西域拘屬諸國,東西六千餘里,南北千餘旦,東極玉門,陽關,西至蔥嶺。其東北與匈蚊、烏孫相接。南北有大山 ,中央有河。其南山東出孟斌,與漢南山屬焉。」,但所記二十二圈實已起過此一範圍。計有 •• 拘彌、于其、西夜、子合、德若、條支 、安息、大泰、大月氏,高附、天竺、東離、栗弋、嚴、奄票、莎車、疏勒、焉醬、蒲頸、移支、東且彌、車師。 註 註 註 註

( 270 )

(25)

舊唐書西戒傳所列諸國為 •• 泥婆羅、黨項瓷、高昌、吐谷渾、焉醬、龜茲、陳勒、于閩、天竺、關 J賓、康國、法斯、拂蒜、大食。 新唐書卷二一-二西域傳上,所列國家計有 •• 泥婆羅、黨項、東女、高昌、吐谷渾、焉醬、龜茲、疏勒、于閩、天竺、摩揭陀、間賓;卷 一一一二西城傳下所列國家計有:康、寧遠、大勃律、吐火羅、謝庚、識匿、簡失密、骨咄、蘇勵、師子、技斯、拂慕、大食。據沙腕( 開 -ng 〈SDm 思考誼,其範圍當已不限於今新疆省,而包括了印度、中亞、伊朗甚至阿拉伯半島。參「西突厥史料」'頁八 八,馮承鉤譯本,商務人人文庫。 註一四 •• 沙腕(開﹒們 ESEB 〕著,馮承鈞譯 •• 西突厥史料,頁二 0

..

繭務,人人文庫。 註一五 •• 舊唐書卷一九四下西突厥列傳。 註二川 •• 舊唐書西突厥列傳云 •• 「統葉護尋遣使來請婚,高祖謂侍臣曰:西突厥去我懸遠,急疾不相得力,今請婿,其計安在?封德難對曰:當 今之務,莫若速查而近攻,正可權許其婿,以威北狄﹒待數年後,中國盛全,徐思其宜,高祖途許之婿,令高平王道立至其圓,統葉護 大悅,遇韻利可汗頻歲入寇,西蕃路棍,由是未果為婚」,又云 •• 「頡利可汗不悅中國與之和親,數遣兵入寇,叉遭人謂統葉護曰:汝 若迎唐家公主,讀經我國中而過,統葉謹息之?未克婿。」。新唐書卷二三五下西突厥列傳記載時同,珊府元龜卷九七 年,茲錄全文如下 •• 「武德八年國月,,宴,西蕃突厥使'、時中國以突厥為息,故遺使與西突厥連租,以備北挾,~於是葉護請婿,帝謂侍中 裴矩曰:西突厥一與我懸遠曰,有急不得相助,今來請婚,其意如何?對曰:西蕃懸遠,誠如聖旨,但北寇盛鹽,數為邊害,當今之計, 讀遠交而近攻,權可許婿,以近讀利,且羈靡之,待一二年後,中國完實,足抗北夷,然後徐思其宜,此蓋一時之策也,帝然之,令高 平王道立至其國,就葉護大悅,遇攝利頻歲入窟,西蕃路棍,縣是未果。」 註一七 •• 舊唐書卷一九四下西突厥列傳。 註一八 •• 同右。 註一九 •• 岡右。 註二 0

••

舊唐書卷一九八西戒傳焉醬、龜茲、疏勒、于闢諸國。 註二了﹒情書卷三十二裴短傳。 註二一了﹒舊唐書卷四十地理志河西道伊州條。 註三一一 •• 同右。 註二四 •• 新唐書卷二二一西域傳高昌國條。 註二五 •• 新唐書卷四十三地理志 •• 可自沙州壽昌縣西十旦至陽關故城,文西至清昌海南岸干且,自蒲昌海南岸西經七屯城,漢伊修成也,又西 初唐的西域經營與安西都護府 三五

(26)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 第三期 一一六 十里至石城鎮,漢樓蘭國也,亦名都善,在蒲昌海南三百里康艷典為鎮使以通西域者。」'向書卷四十地理志,西州交河郡中都督府下 屬五縣 •• 前躍、柳中、交河、蒲昌、天山。其中「蒲昌縣 •• 西有七屯城,弩支斌,有石拭鎮,播仙鎮。」 註二六 •• 新唐書卷二二一西域傳高昌國條。 註二七 •• 舊唐書卷六十二李大亮傳。 註二八 •• 舊唐書卷四十地理志,河西道伊州下條。 註二九 •• 據舊唐書卷四十地理志沙州條 •• 「惰敦煌郡﹒武德二年置瓜州,在京師西北三千六百五十旦,至東都凹千三百九旦」。而西伊州則「在 京師西北四千四百一十六里,至東都五千三百三十里」 註三 0

••

舊唐書卷一九四下西突厭傳作「郭格」蓋脫「孝」字。郭孝格為安西都護兩唐書有傳。叉,新唐書卷二一八沙他傳云 •• 「咄陸寇伊州, 引二部兵團天山,安西都護郭幸格擊走之,拔處月俟斤之斌,後乙雕可汗敗奔吐火羅。」 註三 7. 見沙瞬(開 -nFEB 自由)薯,馮承鉤譯「西突厥史料」頁二八,商務人人文庫本。 註三二 •• 新唐書卷一一一一一上西城傳高昌國條。 註三一→一 •• 薔唐書卷一九八西戒傳高昌國條。 註三四 •• 舊唐書卷六十九使君集傳。新唐書卷九十四使君集傳云 •• 「高昌不臣,拜交河道行軍大總管出討,王體丈泰映曰:唐去我七千旦, 讀國三千且無水草,冬風裂肌﹒夏風如焚,行買至者百之一,安能致大兵乎,使能頓吾城下,一再旬,食盡當潰,吾且係而虜之。」 註三五 •• 舊唐書卷一九八西戒傳高昌國條。 註三六 •• 企右。 註三七 •• 企右。 註三八 •• 舊唐書卷六十九使君集傳。 註三九 •• 舊唐書卷一九八西戒傳高昌國條云 •• 「翹民有國至智盛凡九世一百三十四年而滅。」新唐書同。唐會要卷九五高昌國條 •• 「體氏有國至 智盛凡九代,一百四十四年而滅。」羅振玉「增訂高昌麵民年表」一文,列有高昌國王劑氏自胸悶嘉至胸悶智盛九代的姓名及其在位時間, 可以參閱。見「羅雪堂先生全集」初編第一珊,台北文華書局印行。 註四 0

.•

舊唐書卷一九八西戒傳高昌國條。 註四了﹒舊唐書卷六十二李大亮傳。 註四 -7. 舊唐書卷一九八西戒傳高昌國條。 "~曲曲也圖

( 272 )

(27)

註四三 •• 舊唐書卷八十褚造良傳,唐會要卷九十五高昌國條。 註四四 •• 全右。 註四五 •• 舊唐書卷四十地理志安西大都護府條云 •• 「貞觀十四年,侯君集平高昌,置西州都護府泊在西州,顯慶二年十一月蘇定方平賀魯分其地 置濛池、崑鹿三都護府,分其種落,列置州縣,於是西盡波斯園,皆隸安西都護府理所於高昌故地。」 註四六 •• 新唐書卷一一二一西城傳高昌國條。 註四七 •• 北史卷九十七西城傳高昌國條。 註四八 •• 舊唐書卷一九八西戒傳焉替國條。叉,新唐書卷一一一一一西域傳焉替國條云 •• 「初,大業末,華民多奔突厥,及胡利敗,有逃入高昌者, 有詔護送,丈泰苛留之。」 註四九 •• 新唐書卷一一一一一西城傳高昌國條 •• 「歲調千人,誦罪人以戌」 o 叉,唐會要卷九十五高昌國條 •• 「(貞觀)十四年八月十日,交河道行 軍大總管侯君集,副總管牛進達平高昌園,下其郡三縣五坡二十二 ji---( 太宗)以其地為西昌州,叉改為西州 .•..•..•• 軍以鎮之 國威配置,西域大懼,焉者王請誦,留兵鎮守,刻石紀功而還﹒每歲調發千人防邊」'見世界書局本下珊,頁一七 ||一七 O 二 註五 0

••

企右。叉舊唐卷八十褚遂良傳 •• 「太宗既滅高昌,每歲調發干餘人,防過其地。」 註五了﹒舊唐書卷一九六吐蕃傳。 註五一一 •• 舊唐書卷六十→溫彥博傳。 註五三一 •• 舊唐書卷一 O 九契志何力傳。 註五四 •• 舊唐書卷一 O 九阿史那社爾傳。 註五五 •• 舊唐書卷八三郭孝恰傳。新唐書卷二太宗本紀云 •• 「貞觀十六年正月乙丑,遣使安撫西州。戊辰,募成西州者,前把流死亡置聽自首以 應募'辛末,徙天下死罪囚實西州。」 註五六 •• 舊唐書卷三太宗本紀貞觀十五年春正月丁丑條 •• 「吏部向書江夏王道宗送文成公主歸吐蕃。」叉,唐以丈成公主嫁吐蕃贊普棄宗弄讀事 ﹒見舊唐書卷一九六上吐蕃傳。 註五七 •• 新唐書卷一一一一一西域傳上焉者閻條。 註五八 •• 舊唐書卷一九八西戒傳焉替國條。 註五九 •• 企右。叉,新唐書卷一百十一郭孝格傳云 •• 「初王師滅高昌,詔以所虜焉書生口七百還焉者王,王叛歸欲谷設可汗,孝恰請擊之。」 初庸的西域經營與安西都護府 三七

(28)

國立臺窩師範大學歷史學報 第三期 三八 註六 0

••

舊唐書卷一九八百戒傳焉害國條。 註六一 •• 企右。‘ 註六一一 •• 舊唐書卷三太宗本紀。 註六一于﹒資治通鑑卷一九八貞觀十九年八月主辰條。 註六四 •• 仝右。 註六五 •• 加府元氣卷九八五外臣部征討第四,中萃,頁一一五六八|一一五六九。 註六六 •• 企右。 註六七 •• 舊唐書卷一九四下西突厥列傳。資治通鑑卷一九八以其事繫於貞觀二十年六月丁卯條。 註六八 •• 沙瞬(開﹒們 ESB2) 「西突厥史料已于﹒朱俱混在玄提西城記中作研句迦,在宋雲行紀(洛陽伽藍記卷五)中作朱駒說,前人考訂為 今之葉爾主 (J 「REEV 誤也。蓋自他沙國(閃 RVmR 〉赴研旬迦圓,先渡徙多 (ω-g) 河,此國應在河之商,而不在其北,倒以今葉 坡縣治哈爾噶里克(閏月耳目 --w) 之考訂為是 o 案新唐書卷四十三下所誌于闢(閉目圓。窗口)至疏勒(閃 ωnv 宮『)之路程云 •• 「于閩西五十 旦有葦關,叉西經勃野西北,渡繫館河六百二十里至郡支滿坡,一日積南州,又西北極苦井黃渠,三 E 二十且至雙渠,故羯飯館也,又 西北極半城,百六十里至潰渡州,叉北八十里至疏勒鎮」﹒此路程中未著朱俱汲或研句迦之名,該以道里,路程中之到支滿坡,應即朱 俱故國。見馮承鈞譯本頁九十立了商務人人文庫。叉,資治通鑑卷一九八貞觀三十年六月丁卯條,胡三省注引杜估曰:「朱俱波亦日朱 俱槃、,漢子合國也,去疏勒八九百里」 i。 註六九 •• 舊唐書卷一一一貞觀二十年六月條。資治通鑑卷一九八太宗貞觀二十年六月條記薛延胞之破滅較有系統,因丈句較長,茲不備錄。 註七 0

.•

資治通鑑卷一九八貞觀二十年六月己丑條六 •• 上(太宗)手詔'以「薛延陷破滅,其敕勒諸部,或來降附,或未歸附,谷,不乘機,恐胎 後悔,朕當自詣靈州招撫。其去歲征遼東兵,皆不調發。」 註七 7. 加府元龜卷九七七,外臣部,降附,中華,頁一一四八 0 。 舊唐書卷三太宗本紀貞觀二十年秋八月條 •• 「己巳﹒幸靈州。成午,次血陽頓。鐵勒、迴乾、拔野古、向羅、僕骨、多濫葛、思結、阿 鐵、契志、跌結、渾、耐用醉等十一姓各遺使朝貢 1 奏稱 •• 延施可汗不事大園,部落鳥散,不知所之,蚊等各有分地,不能逐延施去,歸 命天子,乞置漠官,治遣會靈州。」資治通鑑卷,、一九八貞觀二十年八月己巳條記載略悶。 註七一了﹒唐會要卷七十三安北都護府棒。舊唐書卷三太宗本記貞觀二十一年十二月條云 •• 「是歲,陌婆壺,乙利鼻,林逸,都播、羊悶、技斯、 康園、吐火羅、阿悉士口等遠夷十九國並遣使朝貢 o 叉於突厥之北至於迴乾部落,置驛六十六所以通北荒焉。」'資治通鑑卷一九八,貞

(274 )

(29)

觀二十一年春正月丙申條作「置六十八驛」。其六府七州之名稱,按舊唐書卷一九五迴乾傳所記如下 •• 六府||以迴乾部為翰海府,以 多覽(新唐書作多覽葛,唐會要與通鑑作多濫葛)為燕然府,僕骨為金徽府,拔野古為幽陸府,同羅為龜林府,思結為盧山府。七州| 渾(都)部為自單蘭州,制問薩(通鑑作制所醉)為高闕州,阿跌為難田州,契志為機溪州,鐵結(新唐書、唐會要、通鑑作笑結)為難鹿州 ,阿布思(新唐書、唐會要、通鑑作思結別部)為歸林州(新唐書、通鑑作冊林州),白居留(唐會要作白貂)為貨顏州。 註七一二 •• 阿史那賀魯降膺的時間,舊唐書卷三太宗本紀作貞觀二十三年二月,唐會要卷七十三安西都護府條,資治通鑑卷一九九,皆作貞觀二十 二年四月。叉,舊唐書卷四十地理志北庭都謹府條云 •• 「(貞觀)二十年四月,西突厥泥伏沙錦羅葉護阿史那賀魯率眾內附,乃置庭州 ,處葉護部落」'疑二十下脫「二」字。 註七四 •• 此接資治通鑑一九八貞觀二十一年十二月條。舊唐書卷三太宗本紀下云 •• 「貞觀二十一年十二月戊寅左蹺街大將軍阿史那社爾,右蹺衛 大將軍契志何力、安西都護郭孝恰、司最卿楊弘體為崑山道行軍大總管,以伐龜茲。」'舊書西戒傳亦未 -74日及聯合鐵勒十三州、突厥、 吐蕃、吐谷渾之眾。 註七五 •• 見舊唐書西戒傳龜茲國條,通鑑與舊唐書悶,新唐書西域傳作「立突騎支弟婆加利多為王。」 註七六 •• 舊唐書卷八三郭丰格傳云 •• 「(郭幸格)俄拜崑丘道副大總管,追討龜茲,破其國城,乃自留守,遣餘軍分道進,龜茲國那刺遁去。孝 恰以餘部未平,出營於外,國人有謂幸格曰:那刺素得士心,今亡在外,勢必為變,城中頗有異志,願公備之。卓不格忽其一古?不設備。 那利果率眾陰與城內胡為應,薄域鼓說始覺之,乃率千餘人合戰,城中舉應那利,半路,恰殊死門,中流矢牢。」可見郭丰恰虜焉者王突昂 支後,「城中頗有其志」'那利更得國人內應,襲殺安西都護郭丰悟,足誼龜茲雖陷,而潛伏之反唐勢力仍大。 註七七 •• 舊唐書卷一九八西我傳龜茲國條。關於安西都護府移置龜茲之時間,問題頗多,參註八一。 註七八 •• 安西四鎮之名稱,而唐書有二種不同的記載,舊唐書西戒傳及新唐書西城傳龜茲國條,持以「龜茲、于閩、疏勒、碎葉」為四鎮,兩唐 書地理志「安西都護府所統四鎮」之名稱則為 •• 龜茲、于閩、焉書、疏勒。據沙腕(開﹒ ngssg) 考誼,「碎葉拭」在今中亞吹洞 附近之吋各自路,太宗初年向為西突厥要地,高宗顯慶三年平定阿史那賀魯以後,「碎葉城」始為唐有,故太宗時代之四鎮不應包含碎 葉域。叉,章晝 •• 「唐代降胡安置考」于文,亦指出 •• 「六典有云 •• 凡天下之節度八,其七日積西節度使,其統有安西、陳勒、于闢、 焉者為四鎮經略使。(卷五)。此不特有焉番,且有安西,蓋龜茲未滅時,安西都護府即在安西。故余以為顯慶三年(六五八,此年誠 龜茲)以前,已有四鎮之存在,此即安西、陳勒、于闡、焉脅。六典於此條下並未注明沿革,視其為初有四鎮時制度,固無不妥。」見 新亞學報第一卷第一期,頁二九四。 註七九 •• 舊唐書卷三太宗本紀下貞觀二十二年五月庚子條。冊府元珊卷九七三記其事日 •• 「初,玄策使天卅一一閣,會中天街一國主死,國犬亂,那伏 初唐的西域經營與安西都護府 二九

(30)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 第三期 O 帝王阿那順自立,發胡丘(以拒玄策,玄策管遁﹒抵於吐蕃之西界,以書徵阱國之兵,吐蕃發精銳一千二百人,泥婆經固發七千餘騎,與 玄策擊阿那順大破之,吐蕃尋遣使來獻攏,王玄策往西域為中天竺所扭,章求救國王設兵救之,破賊有功。」中華,頁一一四三二。 註八 0 .. 沙瞬(開﹒ nESEB) 西突厥史料,頁一九一,馮承鈞譯本,商務人人丈庫。 註八一 •• 關於安西都護府的移置龜茲問題﹒兩唐書龜茲傳以為事在太宗貞觀二十三年平定龜茲之時,巳見本文。兩唐書地理志則以高宗顯慶間平 阿史那賀魯之後始將安西都護府徙於龜茲。舊唐書卷四十地理志安西大都護府條云 •• 「貞觀十四年侯君集平高昌置西州都護府,治在西 州。顯慶二年十一月,蘇定方平賀魯,分其地置濛池崑陵二都謹府, 於是西盡浪斯圈,皆隸安西都護府,仍移安西都護府於高且故 地三二年五月移安西府於龜茲國,舊安西府復為西州。」'新唐書卷四十地理志安西大都護府條云 •• 「初治西州,顯慶二年平賀魯,析 其地置其地置濛池崑健二都護府,分其種落,列置州縣,西盡波斯園,皆隸安西,叉徙治高呂故地,三年叉徙治龜茲都督府,而故府復 為西州。」 o 資治通鑑一九九太宗貞觀二十二年阿史那社爾平龜茲「西域大震,西突厥、于閩、安園、爭饋駝馬軍糧,社爾勒石紀功而 還」'未言及移徙安西都護府之事。卷二 OO 高宗顯慶三年 •• 「夏五月英未﹒徙安西都護府於龜茲,以舊安西復為西州都督府,鎮高呂 故地。」'胡三省注云 •• 「貞觀十四年平高昌,置安西都護府於交河城,谷,徙於龜茲。」 在當代學者之論著中,大致亦分為以上兩種不同意見,題兩唐書告茲傳以太宗貞觀二十二年減龜茲移徙安西都護府於其國城者計有

(276 )

L 曾問五口 •• 中國經營國城史,商務,頁一一九||一一 -oo qh 藍丈徵先生 •• 惰唐五代史,商務,頁一一一。 q山山兮仲勉 •• 畸唐史,丈昌,頁一 O 四。 Ah 羅吞林 •• 唐代天可汗制度考,新亞學報第一卷第一期,頁二四一附註三八。 "趴大谷勝其 •• 安西四鎮之建置及其異同。周一良譯,禹貢半月刊第一卷第十一期,頁一九 o th 伊瀨仙太郎 •• 中國西域經營史研究,頁二 O 四,巖南堂書店,昭和三十四年再版。 採兩唐書地理志記載,以高宗顯慶三年平賀魯之後移徙於龜茲者 •• L 沙腕(開 -nESEB) 西突厥史料,真九 0. 馮承齣譯本,商務人人丈庫。 。'的鄭平樟 •• 「唐代安西都謹府之設置及其變遷」一丈云 •• 「貞觀十四年置(六四 0) ,治西州(高昌),顯慶二年(六五七)移理所於 高昌故地,次年(六五八)徙治龜茲(庫車)」'叉云 •• 「以為太宗時期師已遷安西府於龜茲,顯係舊書之誤,而云高宗時曾一度遲 同西州,可補新書之缺」'禹貢半月刊五卷十期,頁四,又見頁十,附各都護府設置,更名,及遷移之年代表。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因住十四月學對法論顯宗論理門論等。大城東南行五十餘里至答秣蘇伐那僧伽藍 (唐言

卷三十九,《地理志》)。” 2 物產豐饒,地位險要。從隋唐至明清古漁

卷四〈名例四〉 : 「同於資財」 ,頁 88; 《唐律疏議》卷六〈名例六〉 : 「律比畜產」 ,頁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八月三十日 教育部台(84)參字第○四二七六三號令訂定發布 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四月九日 教育部台(86)參字第八六○一七四一七號令修正發布第二條、第三條條文

 是月初八日  十四及十五   并月二十三  下九及三十   三時十五齋  受持八分戒 

唐洛京佛授記寺慧苑傳 唐處州法華寺智威傳 唐台州國清寺湛然傳 唐蘇州開元寺元浩傳 唐越州暨陽杭烏山智藏傳 唐梓州慧義寺神清傳

身分證 男六十七歲(民國十九年五月一日生) 住嘉義縣竹峙鄉昇平村四二號之一 O 九八九號 •• Q一 O 二五八 身分證 男五十一歲(民國三十四年十一月十八日生) 住嘉義縣竹崎鄉桃海村一三七號

雜譬喻經八十卷 (見舊錄)   已上八十七部僧祐失譯錄並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