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優勢觀點運用於陸軍適應不良類型軍官之探討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優勢觀點運用於陸軍適應不良類型軍官之探討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8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博士學位論文. 治 政 大 優勢觀點運用於陸軍適應不良類型軍官之探討 立 ‧ 國. 學. Applying Strengths-Based Practice to Maladaptive Behavior in Armed Forces Personnel.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宋麗玉 博士. 研究生:吳嘉蓉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 八 年 五 月. DOI:10.6814/DIS.NCCU.GISW.003.2019.F04.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DOI:10.6814/DIS.NCCU.GISW.003.2019.F04.

(3) 謝辭 寫謝辭這一刻,我有著滿心的感動與喜悅,對於生活周遭總是充斥著貴人相助,心 中甚是感激,謝謝您們總在每個平凡不過的日常成為我最堅實且溫柔的後盾,因為有您 們,常常讓我自覺是最幸運也是最幸福的人! 首先,感謝我的指導教授宋麗玉老師,何其有幸能在您的指導之下完成論文,同時 也完成了當年來到政大,期待成為您指導學生的夢想。感謝您總在我研究的低潮時期, 為我注入一股溫暖而安定的力量,讓我產生前進的力量!您對教學的熱誠與投入、治學 的嚴謹與堅持、對學生保有原則的關愛與包容,都為我樹立了典範,也期許自己在未來. 政 治 大 其次,謝謝口試委員們的指導與修正意見。施教裕老師在論文計畫提報時,因為對 立. 的人生路上,不管在任何方面都能多一些您的風範。. ‧ 國. 學. 於實務工作的了解與理解而對我的提醒,總能在我與受訪者工作的過程中有滿滿的體會 與感動,提供了莫大的幫助。朱美珍老師、錢淑芬老師與胡正申老師,三位對我來說都. ‧. 是再熟悉且親切不過的師長,朱老師對於諸多內容的重要建議,以及胡老師的細心指正. sit. y. Nat. 與深入提問,透過思考與改正都使得論文能更臻完善,而能重溫與朱老師的擁抱,內心. al. er. io. 相當溫暖而開心!淑芬老師在指導碩士論文期間為我奠下的穩固基礎及鼓勵,讓我有機. v. n. 會踏上學位的最高殿堂,除了您治學的精神,您親善與豁達的人生觀也教會了我許多珍. Ch. engchi. 貴的道理,一路上有您的引領與鼓勵,真好!. i n U. 謝美娥老師、王增勇老師、蔡培元老師、楊佩榮老師、林季平老師、魏玫娟老師在 專業上的傳授,都豐盈了我對知識的渴望並使我有更多元的思考模式,而從您們對教學 與學術的投入,也讓我看見師者與學者所具備的風範。日理萬機的郁芬助教,謝謝您百 忙之中還是願意傾聽我的心聲並接受我喜歡擁抱人的癖好。博士班期間共同打拼的夥伴 -偉迪、庭芸、昱慶、啟明、冀寧、保龍、旦旦、孟潔、煜鈞,我會永遠記得這一段總 是在修課、報告與作業之間互相撫慰、取暖的溫馨小日子。 張憶純督導就著您豐富的實務經驗與我分享優勢觀點的運用歷程,仲匡老師、樹芸 與智翔在業務繁忙之際仍為我引薦受訪者,這些都為我裝備了實作前的重要前置工作。. DOI:10.6814/DIS.NCCU.GISW.003.2019.F04.

(4) 受訪者-我的學弟們,有了您們願意與我一同工作並樂意分享內心深處的想法,才能成 就這篇論文,而從你們身上所看見的特質,著實感動了我,格外珍惜這份因為研究而牽 起的緣分。 摯友婉恬與家宏,我們在一起常常很熱鬧、也很常吵吵鬧鬧,不變的是因為了解而 對彼此的包容。南部的家人們,從您們不時稍來的電話中,總能感受到零距離的滿滿關 愛與支持,而透過您們分享姪、甥們天真無邪的照片,也總是讓我偶爾出現的低潮,輕 而易舉地在欣賞他/她們可愛的小臉之際瞬間消失,也謝謝外子俊賢這段時間常常陪著 我閉關修練或騎著機車載著我兜風散心,默默地包容著我晴時多雲偶陣雨的情緒。. 政 治 大 己所能回饋社會,堅定自己人生之所以努力的價值與目標。 立. 真心感謝一路以來陪伴我、給予我幫助的所有人,未來,我也會盡量發揮所學並盡. 吳嘉蓉. 2019 夏.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DOI:10.6814/DIS.NCCU.GISW.003.2019.F04.

(5) 摘要 優勢觀點在國外發展迄今逾三十年,國內自 2003 年末開始推行,在社會工作各領 域均有諸多研究與實務成果,然而在軍隊中卻尚未被廣泛運用。本研究旨在將該觀點之 理念、原則與實務技巧嘗試運用於軍隊個案工作當中,透過研究探索該觀點運用於軍隊 適應不良類型當事人之可行性與潛在優勢,作為未來心理衛生(輔導)工作之參考。 本研究兼採質化和量化方法,以立意抽樣選取 4 位未能適應軍隊環境而有情緒議題 產生之陸軍男性軍官,觀察並紀錄與他們的工作過程及期間的言行變化情形,並使用量 表測量研究期間的分數變化趨勢,輔以深度訪談,了解受訪者對於優勢觀點的看法,以. 政 治 大. 及想法或行為的改變狀況,以呈現該觀點之運用成效。經整理,本研究發現與結論如下:. 立. 1、 經優勢觀點處遇,受訪者的權能狀態與適應情形有所改變;且受訪者在想法與行. ‧ 國. 學. 為上皆有明顯正向改變,對於該觀點之運用亦有正向回饋。 2、 優勢觀點運用於軍隊的特色、限制與潛在優勢:. ‧. (1) 首先,軍隊絕對權威性的階級結構對於建立關係有所限制,卻可透過全控制度將. y. Nat. sit. 所有人管制在生活各個層面且朝夕相處的特性,藉由人與人之間更多的互動時機,. n. al. er. io. 獲得調和甚至創造優勢。. i n U. v. (2) 其次,優勢觀點強調,縱然環境可能是個人困擾的來源,但同時也是提供照顧及. Ch. engchi. 支持的來源,相信所有環境皆擁有豐沛資源。軍隊環境亦然,除了提供安穩的環 境、工作機會與能力認可之外,全控特質影響所及,也使得軍隊擁有強而有力的 同袍支持網絡,加以長官決策權力的善用,都可以成為當事人適應的重要資源; 進一步也鼓勵軍隊,未來可以透過更多的外展機會,進入到當事人的家庭生態中, 透過與家屬的雙向溝通與互動,發掘更多的優勢與資源。 (3) 最後,工作者之自主性在軍隊組織中雖然受到某種程度的限制,但事實證明,只 要工作者有願力且肯為行動負責,過程中仍能運用巧思,包含在最小傷害範圍內 透露當事人資訊、透過輔導紀錄真實呈現當事人狀態、或者運用向上回報的正向 力量等爭取長官協助,克服軍隊體制帶來的兩難與困境,展現自由意志。. DOI:10.6814/DIS.NCCU.GISW.003.2019.F04.

(6) 3、 本研究將優勢觀點對於人所抱持的正向信念、強調人的主體性以及平權的夥伴關 係等理念與原則實踐於研究過程中,透過對於「全人」之關注,發現去除標籤化的 負面效應對於適應不良類型當事人之重要性,而工作者若能善加運用該觀點之理 念原則,除了有助於當事人之復元外,亦有助於跳脫仰賴醫療體系工作模式之困 境,真正落實三級防處機制;此外,也期待軍隊組織能進一步正常化就醫議題,只 要當事人願意且有心繼續服務,亦能提供適當之支持與協助。 4、 軍隊已經全面轉型為募兵制為主之型態,所屬人員必須重新思考傳統的領導統御 方式並轉換思維,將每一位進入軍隊服務的軍人視為珍貴的人力資本並好好投資。. 政 治 大 題之產生外,亦有助於凝聚部隊向心,提高部隊戰力。 立. 透過優勢觀點之理念與原則在軍隊中各層面實踐與推行,除了能有效預防適應議. ‧ 國. 學. 關鍵詞:優勢觀點、軍隊社會工作、軍隊、助人工作、適應.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DOI:10.6814/DIS.NCCU.GISW.003.2019.F04.

(7) Abstract 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developing for more than 30 years in the United States, has been applied in Taiwan since 2003 and has shown its pragmatic value in several fields of social work, but not in the military contexts.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focused on exploring the outlook and advantages in implementing strengths-based case work for armed forces. These purposes also took into account that strengths-based practice will be used extensively in the near future. The study combined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ur. 政 治 大 thoughts and behaviors were understood through observation records, the trend 立. military officers were selected, all male, with emotional issues. Changes in their. of their scores for empowerment and adaptation were measured using scales, and. ‧ 國. 學. their perceptions and opinions during participation were further understood. ‧.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y. Nat. 1、 After applying strengths-based practic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er. io. sit. the participant’s empowerment, adaptation, thoughts and behaviors; also, they all had positive feedback regarding the participation.. al. n. v i n C h and advantages characteristics, restrictions, of engchi U. 2、 The. introducing strengths. perspective in the military may be listed in the following three points. a. Firstly, a strictly hierarchic status have negative influence on workers’ ability to build relationships with clients. Howev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total institution determining people’s everyday activities may moderate this condition by creating more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even creating new advantages. b. Secondly, while 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emphasizes that the environment might cause a personal disturbance, it also recognizes that the environment can provide support and care. Military contexts present a wealth of resources, DOI:10.6814/DIS.NCCU.GISW.003.2019.F04.

(8) including work opportunities, stability of lifestyle, rewards for achievement, and a strong social network. Moreover, with leaders executing their authority to good effect, it will be possible to realize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of people’s adaptation; more outreach within armed forces is encouraged. c. Finally, although the social workers’ autonomy were limited in military contexts, they may yet overcome the dilemma and show their autonomy if they can maintain faith along with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actions.. 政 治 大 subjectivity, and builds partnerships between workers and clients. In this 立. 3、 The perspective emphasizes faith in people’s potential as well as their. study, we grasped the importance of de-labeling our clients while focusing. ‧ 國. 學. on their whole personalities.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approach was helpful. ‧. for clients’ recovery, and also for the social workers as they reached beyond. sit. y. Nat. the mode of relying on medical systems. It destigmatized mental health. io. er. issues while providing support and assistance for people in need. 4、 Because of transformations in recruitment, military leaders should rethink. al. n. v i n and challenge traditional C forms while treating subordinates as U h eofn leadership i h gc. valuable human resources. Implementing strengths perspective in the daily life of armed forces can prevent people from behaving maladaptively, thereby enhancing the capability and coherence of military personnel. Keywords: strengths-perspective, military social work practice, adaptation, maladaptation behavior. DOI:10.6814/DIS.NCCU.GISW.003.2019.F04.

(9)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壹、. 問題取向的處遇模式 ......................................................................................... 3. 貳、. 仰賴醫療體系的工作流程 .................................................................................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適應定義 ............................................................................................................. 9. 第二節. 軍隊的獨特本質及相關議題 ........................................................................... 12. 壹、. 軍隊的獨特本質 ............................................................................................... 13. 貳、. 政 治 大 軍隊獨特本質與個人適應議題 ....................................................................... 16 立 軍隊獨特本質對助人工作的影響-建制在軍事體系下的助人工作 ........... 19. 第三節. 優勢觀點之內涵與方法 ................................................................................... 21. 壹、. 優勢觀點重要理念與內涵 ............................................................................... 21. 貳、. 優勢觀點個案工作模式 ................................................................................... 30. 第四節. 優勢觀點原則運用於軍隊個案工作之可行性 ............................................... 33. 壹、. 關係被視為基本且必要的 ............................................................................... 34. 貳、. 當事人是助人關係的主導者 ........................................................................... 35. 參、. 焦點在於優點而不是病理 ............................................................................... 37. 肆、. 「社區是資源的綠洲」以及「外展是較佳的處遇方式」 ........................... 38. 伍、. 相信個人有能力去學習、成長和改變之潛能 ............................................... 39. ‧. ‧ 國. 學. 參、. n. er. io. sit. y. Nat. al. 第三章.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方法與設計.................................................................................................... 41. 第一節. 研究方法 ........................................................................................................... 41. 第二節. 研究設計 ........................................................................................................... 43. 壹、. 量化研究設計 ................................................................................................... 43. 貳、. 研究參與者選擇 ............................................................................................... 44. 參、. 蒐集資料的方法 ............................................................................................... 46. 肆、. 分析資料的方法 ............................................................................................... 51 I. DOI:10.6814/DIS.NCCU.GISW.003.2019.F04.

(10) 第三節 第四章. 研究倫理 ........................................................................................................... 56 資料分析................................................................................................................ 58. 第一節. 相遇-優勢啟程 ............................................................................................... 60. 壹、. A 檔案 ............................................................................................................... 60. 貳、. B 檔案 .............................................................................................................. 100. 參、. C 檔案 .............................................................................................................. 145. 肆、. D 檔案 ............................................................................................................. 169. 伍、. 運用過程之反思 ............................................................................................. 189. 第二節. 量化與質性資料分析 ..................................................................................... 193. 壹、. 第三節. 治 政 質性訪談分析結果 ......................................................................................... 202 大 立 本研究運用優勢觀點之綜合分析 ................................................................. 216. 壹、. 介入策略與方法 ............................................................................................. 216. 貳、. 希望花田與個人計畫的運用 ......................................................................... 218. 參、. 促進受訪者復元的因素 ................................................................................. 218. 肆、. 受訪者的復元階段與意義 ............................................................................. 221. 學. ‧. 貳、. y. sit. er. al. v i n C h ......................................................................... 受訪者適應不良脈絡之探討 224 engchi U 研究結論 ......................................................................................................... 224. n. 壹、. 結論、討論與建議.............................................................................................. 224. io. 第一節. Nat. 第五章. ‧ 國. 貳、. 量表分析結果 ................................................................................................. 193. 優勢觀點運用之回顧與成效 ......................................................................... 228. 參、. 優勢觀點運用於適應不良類型人員之特色與潛在優勢 ............................. 232. 第二節. 研究討論-適應議題之探討 ......................................................................... 237. 壹、. 重新省思適應不良定義的標籤化效應 ......................................................... 237. 貳、. 優勢觀點運用於軍隊適應不良受訪者之啟發與建議 ................................. 239.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 245. 第四節. 研究貢獻 ......................................................................................................... 246. 第五節. 我見、我思、我感 ......................................................................................... 247. 參考書目 ............................................................................................................................... 249 II. DOI:10.6814/DIS.NCCU.GISW.003.2019.F04.

(11) 附件 ....................................................................................................................................... 265 附件一 訪談大綱 ........................................................................................................... 265 附件二 增強權能量表 ................................................................................................... 266 附件三 參與研究同意書 ............................................................................................... 26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III. DOI:10.6814/DIS.NCCU.GISW.003.2019.F04.

(12) 表次 表 3-2-1. 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 ................................................................................... 45. 表 4-1-1. 受訪者 A 的希望花田 .................................................................................. 85. 表 4-1-2. 受訪者 A 的個人計畫執行情形 .................................................................. 87. 表 4-1-3. 受訪者 A 的服務內涵 .................................................................................. 88. 表 4-1-4. 受訪者 B 的希望花田 ................................................................................. 127. 表 4-1-5. 受訪者 B 的個人計畫執行情形 ................................................................ 130. 表 4-1-6. 受訪者 B 的服務內涵 ................................................................................. 131. 表 4-1-7. 受訪者 C 的希望花田 ................................................................................. 161. 受訪者 C 的服務內涵 ................................................................................. 164. 學. 表 4-1-9. ‧ 國. 表 4-1-8. 政 治 大 受訪者 C 的個人計畫執行情形 ................................................................ 164 立. 表 4-1-10 受訪者 D 的服務內涵 ................................................................................ 185. ‧. 受訪者 A 增強權能量表分數 .................................................................... 193. 表 4-2-2. 受訪者 A 國軍身心狀況評量表分數 ....................................................... 194. 表 4-2-3. 受訪者 B 增強權能量表分數 .................................................................... 196. 表 4-2-4. 受訪者 B 國軍身心狀況評量表分數 ........................................................ 197. 表 4-2-5. 受訪者 C 增強權能量表分數 .................................................................... 199. 表 4-2-6. 受訪者 C 國軍身心狀況評量表分數 ........................................................ 200. 表 4-3-1. 研究期間受訪者復元條件與因素統整表 ................................................ 221. 表 5-1-1. 受訪者研究前後改變情形 ......................................................................... 229. n. al. er. io. sit. y. Nat. 表 4-2-1. Ch. engchi. i n U. v. IV. DOI:10.6814/DIS.NCCU.GISW.003.2019.F04.

(13) 圖次 圖 2-3-1. 復元之統合模式-追求生活範疇之自主性 .............................................. 28. 圖 2-3-2. 優勢觀點典範架構........................................................................................ 33. 圖 3-1-1. 研究流程圖 .................................................................................................... 42. 圖 4-2-1 A 受訪者增強權能量表總分變化圖 ........................................................ 194 圖 4-2-2 A 受訪者增強權能量表分量表分數變化圖 ............................................ 194 圖 4-2-3 A 受訪者國軍身心狀況評量表分量表分數變化圖 ............................... 195 圖 4-2-4 A 受訪者國軍身心狀況評量表總分百分等級分數變化圖 ................... 195. 政 治 大 B 受訪者增強權能量表分量表分數變化圖 ............................................ 197 立. 圖 4-2-5 B 受訪者增強權能量表總分變化圖 ......................................................... 197 圖 4-2-6. ‧ 國. 學. 圖 4-2-7 B 受訪者國軍身心狀況評量表總分百分等級分數變化圖 ................... 198 圖 4-2-8 B 受訪者國軍身心狀況評量表分量表分數變化圖 ................................ 198. ‧. 圖 4-2-9 C 受訪者增強權能量表總分變化圖 ......................................................... 200. sit. y. Nat. 圖 4-2-10 C 受訪者增強權能量表分量表分數變化圖 .......................................... 200. al. v. C 受訪者國軍身心狀況評量表總分百分等級分數變化圖 ................. 201. n. 圖 4-2-12. er. io. 圖 4-2-11 C 受訪者國軍身心狀況評量表分量表分數變化圖 .............................. 201. Ch. engchi. i n U. V. DOI:10.6814/DIS.NCCU.GISW.003.2019.F04.

(14)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背景與動機. 從一段往事談起… 多年前,筆者擔任陸軍基層部隊連隊輔導長時,同單位曾發生一件令人印象非常深 刻的軍紀案件-某少尉排長在營區內自我傷害已遂。暫且稱呼這位排長為 A 軍官吧! A 軍官自國內排名頂尖的大學畢業,役前身心狀況良好,畢業後依規定進入軍中服役兩 年,擔任少尉排長乙職,其任務負責裝備、車輛保養等督導業務。A 軍官服役後數月,. 政 治 大 先行掌握狀況並予以關懷輔導,同時轉介至心理輔導官(以下簡稱心輔官)進一步實施 立 因業務問題出現適應不良狀況,自述有食慾不振、失眠、焦慮等症狀,由連、營輔導長. ‧ 國. 學. 輔導,後續直接轉介至國軍醫院身心科就醫。依國軍「常備兵現役病傷殘廢停役檢定標 準」規定,若 A 軍官經醫師確診罹患心理疾病,即可依相關程序辦理停役並順利退伍。. ‧. 經過數月就醫觀察,A 軍官狀況最後確診不符合停役標準,必須回到部隊服完剩下役期,. sit. y. Nat. 悲劇就此發生,A 軍官在知道自己無法順利退伍後,當日在營區內眾目睽睽之下,從營. n. al. er. io. 舍三樓一躍而下,就此結束他 20 餘歲的短暫生命。. i n U. v. 這件事情當時帶給筆者很大的震撼,軍中流傳一句俗諺: 「關關難過關關過」 ,筆者. Ch. engchi. 不禁思索著 A 軍官究竟是面臨到什麼樣痛苦與絕望,不得不用自我傷害來結束這一切? 爾後,在筆者擔任輔導長或者是心輔官的過程中,也經常碰到相當多被歸類為適應不良 類型的個案,有些人是因為剛進入到陌生的環境之中感到緊張與焦慮、有些無法適應毫 無隱私的團體生活以及去個人化的訓練方式、有些則感覺到軍隊有過多的限制與不自由、 有些則認為軍隊現實生活和個人理想差異太大,感覺後悔卻又無法全身而退、有些則是 認為軍隊嚴明的階級制度與服從觀念令人難以接受卻又莫可奈何,進一步思考這些種種 令人容易產生適應不良情緒或行為的制度與方法,大多與軍隊因應作戰的獨特本質有關。 「軍以戰為主,戰以勝為先」,軍隊因為具有武裝與合法使用暴力的特性而有別於. 1. DOI:10.6814/DIS.NCCU.GISW.003.2019.F04.

(15) 民間組織,為了使人員在戰場上發揮極致總體戰力,軍隊平日即在「為戰而訓」的基礎 上,對於人員的管理與訓練皆採取較為高壓的方式,也形成一套獨特的軍隊文化,所屬 人員的生活起居及言行舉止皆受到一套嚴格的規範管制。因此,一般人進入軍隊之後, 很少能夠快速適應。另外,此種適應不良情形也不只是社會青年剛進入陌生又高壓的軍 隊組織中才會發生,即便接受過完整的軍事教育、對軍隊文化已有某種程度了解的軍士 官,也有可能面臨此種不適感,甚至服役很長一段時間的軍人也仍舊會經歷此種狀況。 〇姓士官長在該單位服役 18 年,…自我要求甚高、責任心強,表現平 穩,未被懲處,但今年 7 月曾透露壓力過大,軍方安排心輔,轉介國軍 高雄總醫院治療。…〇員情緒未見好轉,…原訂昨日安排回診,未料發 生憾事。(2016/8/31,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 政 治 大 〇性女少校日前疑因工作壓力大,在台南家中自縊死亡。…日記內容指 立 出,〇少校曾因工作壓力大,請求軍方調整工作業務,但業務調整後壓 ‧. ‧ 國. 學. 力卻更大。此外,她曾多次尋求醫療及軍中心輔制度協助,壓力大、失 眠卻沒有獲得改善。(2016/6/20,自由時報) 由上述案例可知,軍隊組織在日常運作中所採取的制度或方法,容易造成軍人生活. sit. y. Nat. 中或工作上的不適感,而此種感受並不會因為進入軍隊的時間較長或對軍中文化熟悉程. al. er. io. 度增加而消失或降低,也並非所有人能順利克服,輕則因為適應不良而產生憂鬱、焦慮、. v. n. 夜不成眠等問題,間接影響人際或家庭關係,重則甚至有自我傷害意念或實際行動產生。. Ch. engchi. i n U. 根據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國防部備詢資料「自 101 年迄今(105 年 4 月底)因病驗退或停 役之官士兵統計數據」顯示,國軍於 2012 年至 2016 年間,志願役人員經判定符合「常 備兵現役病傷殘廢停役檢定標準」停役者約 1826 人,其中有多達 1440 人因為心理疾病 停役(2016/5/11,中時電子報)。此狀況不但說明了軍隊組織文化與個案問題之間錯綜 複雜的關係,也突顯了軍隊心輔工作的重要性。 我國軍隊社會工作實務 我國軍隊社會工作在實務上統稱為「國軍心理衛生(輔導)工作」,原則上則依據 國防部所訂頒的「國軍心理衛生(輔導)工作教則規範」實施。雖然在名稱上稱作「輔. 2. DOI:10.6814/DIS.NCCU.GISW.003.2019.F04.

(16) 導」,但實質上所進行內容即是運用社會個案工作的方法(朱美珍,2012;曾麗娟、朱 美珍,2011),實務上偏重微視的個案工作或個案的輔導與服務(胡正申,2008;胡正 申,2011;詹火生,2003) 。軍隊中最主要的助人工作者包含連級輔導長、營級輔導長、 心理輔導官(以下簡稱心輔官)、以及軍隊聘用之民間心理輔導老師(以下簡稱心輔老 師),輔導流程與架構則依據國防部訂頒的「三級防處體系」實施,藉由分工及層層節 制方法落實個案輔導工作。「初級預防」以基層連隊為主,由連、營級輔導長擔任第一 線工作者,重點在於發掘、掌握官兵危安因素,初步了解官兵問題,並視個別需要輔導 與轉介; 「二級輔導」則由各級「心理衛生(輔導)中心」 (以下簡稱心衛中心)的心輔. 政 治 大 衛中心的心輔官以及心輔老師結合國軍醫療院提供的資源進行治療性工作。 立. 官進一步輔導並評估當事人狀況,並視情況轉介至「三級醫療處置」單位,由各地區心. ‧ 國. 學. 國軍心理衛生(輔導)工作透過層層管制、分區負責的三級防處體系看似周延且健 全,實際上面臨了一些挑戰。相關文獻指出,軍隊心輔工作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包含:. ‧. 「聚焦在問題解決的處遇模式」及「仰賴醫療體系的工作流程」 (林慶驊、朱美珍,2011;. y. sit. n. al. er. io. 輔工作推展的困境。. Nat. 張沛文,2016;黃霈,1998)。這些除了是軍隊輔導工作的現況外,也可以說是目前心. 壹、 問題取向的處遇模式. Ch. engchi. i n U. v. 助人工作者用以協助個案的處遇模式與輔導成效息息相關。軍隊助人工作者用以處 遇個案的理論基礎,包含心理暨社會學派、功能學派、問題解決學派以及危機調適等五 大派別(曾麗娟、朱美珍,2011),這些傳統的處遇方法在助人工作專業領域中已有根 深蒂固的根源,皆側重聚焦在問題的評估與診斷(Rapp & Goscha, 2012),加以軍隊組 織以確保任務順利達成為首要目標,因而軍隊助人工作者對於前來求助的人員也往往習 慣地、直覺地關注問題並尋求相對應的解決方式,這看起來是最有效率的方式。然而, 因為軍隊管理的權威性與高壓性,諸多問題無法單靠助人工作者的能力解決,譬如面對 業務負擔過重的個案,在單位極度缺員狀況下,工作者也只能在向其坦白窒礙難行之處. 3. DOI:10.6814/DIS.NCCU.GISW.003.2019.F04.

(17) 或予以安撫之後,暫時將問題擱置,祈禱當事人自己從黑暗之中摸索出一條光明路,面 對生活適應不良人員也是如此,希望他們能靠自己的能力逐漸適應,謝明志(2009)的 研究中更指出,心輔官在面對適應不良人員時,往往將服務對象的問題歸咎於個人問題, 因而採取病理性、勸導性、安撫性的輔導措施。對於這些個案,工作者往往沒有特效方 法,經年累月之下,除了影響官士兵尋求協助念頭外,工作者也在此大環境中逐漸產生 無力感。 此外,助人工作者常用以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包含協助官兵調整其單位或職務(胡正 申,2011;張沛文,2016;黃霈,1998) ,但結果往往發現有些個案問題反覆發生。像輔. 政 治 大 人在新職務當中仍無法適應,不僅如此,調整職務過程反而引起其他人對於當事人的不 立 導長為了協助業務方面適應不良的弟兄,向連長反映暫時調整其職務,卻又發現該當事. ‧ 國. 學. 滿,認為其抗壓性過低,進而影響當事人的人際互動關係。諸如此類的問題都使得輔導 長常常在是否協助弟兄解決問題之間陷入兩難的處境,擔憂即便協助他解決當下的問題,. ‧. 也無法替他度過往後可能會遇到的千千萬萬個難關。 「解決問題」 ,卻使得個案不斷在「問. y. sit. n. al. er. io. 結果。. Nat. 題」與「獲得處理」的輪迴當中養成依賴習性而無法自立,這並非助人工作者所樂見的. i n U. v. 眾多結果顯示,有些個案的問題不是助人工作者能力所及,即使有些問題獲得解決,. Ch. engchi. 問題也反覆發生。軍隊助人工作者常常圍繞在此種「問題取向」的處遇模式,不僅當事 人個人無法從中成長獲益,工作者自身心情也深受影響,容易將個案問題能否順利解決 與自身角色價值與能力連結,忽略助人者除了「助人」之外,更重要的專業使命及終極 目標在於「助人自助」,而這也是問題真正能獲得解決的關鍵。 貳、 仰賴醫療體系的工作流程 部隊為有利任務遂行,針對某些適應不良導致情緒議題較為嚴重的個案,輔導長在 無計可施且軍隊以戰鬥訓練為首要任務的狀況下,通常遵循三級防處體制的工作流程, 藉由逐級回報的機制將個案層層管制並轉介,最終進入國軍醫療體系尋求協助。一旦個 4. DOI:10.6814/DIS.NCCU.GISW.003.2019.F04.

(18) 案被賦予某些被認為是「有問題」的標籤,像是心緒不穩、無端哭泣、夜不成眠、有自 傷之虞等,軍隊助人工作者即相當仰賴醫療資源,過程中往往管制多於輔導,這些人大 部分會被集中管制或由專人看管,並只從事簡單的任務甚至完全免除,藉以等待進一步 的醫療結果,判斷是否達到停役標準。張沛文(2016)研究中即指出輔導長最常用的方 法是將個案轉介至精神醫療場域。林慶驊、朱美珍(2011)也針對國軍心理衛生中心執 行狀況進行研究,結果亦顯示目前軍隊個案工作常態,連、營級輔導長對個案實質上多 為管制,在發現官兵有問題後,皆直接轉介至「二級輔導」的「各單位心理衛生中心」 ; 進一步,問題人員在長官指導下,也多直接轉至國軍醫院的身心科就醫,診斷後直接住. 政 治 大 對醫療體系的依賴。久而久之,不但影響官士兵對助人工作者的觀感、造成不良的專業 立. 進身心科病房準備停役或由單位託管。上述研究均顯示針對某些個案,軍隊助人工作者. 形象,對於這些最終進入醫療體系的個案來說也將帶來極大的無望感與挫折。. ‧ 國. 學. 近年來,國防部對於心輔工作日益重視,雖經過歷年的組織與兵力精簡,輔導人力. ‧. 卻大幅提升,然而國軍官士兵因為工作或生活適應不良進而求助於醫療體系的案例層出. sit. y. Nat. 不窮,個案數量未減反增,助人工作者也因此疲於奔命。2016 年,軍隊在一個月內傳出. al. er. io. 多起自我傷害已遂案件後,國防部終於坦承國軍心理衛生(輔導)工作確實有改進的空. v. n. 間(中央廣播電台,2016/6/20)。透過層層管制、分區負責的三級防處體系看似周延且. Ch. engchi. i n U. 健全,實際上面臨了一些挑戰,沿用傳統工作方法已經無法改善當事人的處境及工作者 在過程中產生的無力感。對於這些無法適應部隊生活的個案,或者是疲於奔命的助人工 作者來說,是否還有其他工作方法可能扭轉這種局面,甚至促成當事人、助人工作者與 軍隊組織的三贏結果?因此,筆者思考在軍隊中轉換處遇典範之可能性,而優勢觀點即 其中一個選項。 優勢觀點的啟發 筆者最初接觸優勢觀點,是在準備博士班期間,在進一步了解優點模式背後的操作 理念後,即深深的被其理念所吸引。優勢觀點是由美國堪薩斯大學社會福利學院的學者. 5. DOI:10.6814/DIS.NCCU.GISW.003.2019.F04.

(19) Charles Rapp 及博士生 Ronna Chamberlin 於 1985 年代從慢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實驗方案 中發展出來的工作方法,該法突破了社會工作自 1930 年代以來立基於佛洛依德精神分 」 析觀點所發展出來的「醫療模式(medical model)」與「問題解決(Problem-solving model) 社會工作取向,轉而強調發掘當事人優勢(strength)與資源,最終達成「當事人自助」 (Client Self-determination)的目標。畢竟,專業人員的協助與陪伴有限,當事人最終必 須回到自身所處的生活世界,獨力面對人生的課題與挑戰(宋麗玉、施教裕,2009)。 該觀點自 1980 年代在國外發展迄今逾三十年,已成功運用在社會服務諸多領域, 包含高風險青少年(Ayland & West, 2006; Kam-shing, 2006; Yip, 2005)、兒童及成人保. 政 治 大 Thrasher & Mowbray, 1995)、社區服務(Stanard, 1999)、家暴及性侵相對人(Marquoit 立 護性服務(Anderson, 1997; Bell, 2003; Leung, Cheung, & Stevenson, 1994; Laursen, 2000;. ‧ 國. 學. & Dobbins, 1998; Lee, Uken, & Sebold, 2004; Wormer & Bednar, 2002) 、老年人口(Perkins & Tice,1994)等。國內在宋麗玉教授、各領域學者及實務工作者的努力倡導下,推行迄. ‧. 今也已十五餘年,廣泛運用於家庭暴力被害人與相對人(王松玲,2014;徐筱茜,2015;. sit. y. Nat. 郭貴蘭,2007;曾月娥,2007;賴俐均,2015) 、藥物及酒精濫用者(曾仁杰、王鈺菱,. al. er. io. 2010;蔡均棠、張淑菁,2011) 、性侵受害者(陳欣愉,2010) 、高風險家庭(王孟愉,. v. n. 2007;蔡佑襁,2009) 、新住民女性(王翊涵,2011;姜依雲,2016;徐瑞霙,2013;劉. Ch. engchi. i n U. 鶴群、詹巧盈、房智慧,2015) 、都市原住民(龍采綾,2014) 、身心障礙者及其家庭(余 香靜,2009;邱悅貞,2014;胡夢菁,2013;張秀玉,2006;陳佳君,2003;陳姿廷, 2013;楊廣文,2010;劉政漢,2014)、弱勢及非行青少年(沈天勇,2009;林冠馨, 2007;林文婷,2008;胡中宜,2014;莊翔宇,2012;蔡杰伶,2010;賴彥志,2014) 、 就業服務(王瑞欣,2006)等,已累積相當多研究與實務成果,這些成功的經驗也激發 筆者嘗試運用優勢觀點方法於軍隊組織之動機。目前雖然已有將優勢觀點運用於軍事院 校新生適應團體之研究(陳依翔,2018),然而該觀點迄今尚未運用於軍隊組織並以個 案工作的方法實施;再者,軍事院校與一般部隊的生活模式與制度不同,所屬人員面臨 的議題也大不相同,因而優勢觀點之運用也有其獨特的議題存在。基此,本研究將以軍 6. DOI:10.6814/DIS.NCCU.GISW.003.2019.F04.

(20) 隊組織中適應不良類型之個案為對象進行優勢觀點為基礎之個案工作。 筆者認為這些適應不良類型的個案天生都擁有能力與優勢,至少他們在進入軍隊之 前大部分都擁有良好的適應行為,進入軍隊組織後,可能在適應獨特的體制與生活方式 之際面臨困境與壓力,導致個人的優勢或能力短暫被蒙蔽而無法處理當下的問題並產生 情緒困擾。這段時間,助人工作者若可以從旁引導、陪伴,協助當事人發掘或喚起原本 就擁有的優勢與能力,即有可能透過增強當事人權能,使之有信心面對未來挑戰,並且 找回自身對於生活的掌控權,而工作者也能從當事人的復元中獲得專業的價值感與成就, 最終達成當事人與工作者的「雙向復元」1結果。因此,筆者主張該觀點的工作原則及方. 政 治 大 受,最終能突破以往「以問題為取向」及「仰賴醫療體系」的工作現況,為軍隊心輔工 立 法除了有助於改善軍隊適應不良類型個案之現況外,亦有助於工作者跳脫目前的無力感. ‧ 國. 學. 作帶來不一樣的新思維。因此,筆者希望將優勢觀點的理念與方法引進軍隊組織中,嘗 試作為個案處遇模式之一。. ‧. 第二節. 研究目的. sit. y. Nat. al. er. io. ,最 以優勢為基礎的個案工作處遇模式,中介目標是「增強權能(empowerment)」. v. n. 終達到個人的「復元」。權能感意指個人能充分控制、掌握自己的生活,然而,在高度. Ch. engchi. i n U. 權威及講究階級的軍隊體制中,個人權能將如何施展?以何形式施展?工作者又能以何 方法增強受訪者權能?最終,「復元」在現實生活中,對於當事人的意義及實際產生的 行動又為何?綜上,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 了解個人不適應的問題脈絡,協助各級心輔工作者了解該類型當事人之需求與困 境。. 1. 「雙向復元」是一種自發性的自我覺悟和親身體驗,是由台灣優勢觀點團隊的實務工作者在實踐後有 感而發所提出的概念,國外文獻並未論及,即體悟到該觀點的運用不僅可以促進當事人復元,也可以 協助自身免於耗竭,甚至提升韌性,帶來工作的成就感與意義,以至能長任久安(社團法人台灣復元 優勢觀點社會工作學會、宋麗玉編,2018) 。 7. DOI:10.6814/DIS.NCCU.GISW.003.2019.F04.

(21) 二、 探討本研究受訪者展現權能的方式,並了解優勢觀點的終極目標「復元」對於受 訪者所代表的意涵及其產生的具體行動。 三、 透過量化資料的數據變化與質性質資料的整理歸納,瞭解優勢觀點運用於該類型 當事人之處遇成效。 四、 探討優勢觀點工作原則運用於該類型當事人的方法與特色,並透過研究發現,提 出該觀點運用於軍隊之潛在優勢,作為未來輔導策略發展之參考。.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8. DOI:10.6814/DIS.NCCU.GISW.003.2019.F04.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節將先闡述適應的定義,接續探討軍隊的獨特性所引發的適應相關議題及其對心 輔工作推展的影響;進一步,論述優勢觀點相關內涵及方法;最後,嘗試說明優勢觀點 的六大工作原則運用於軍隊組織的可行性與方法。. 第一節. 適應定義. 適應(adaptation)一詞源起於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59 年在「物種原 始」 (The origin of species)書中提到進化論時最早使用,該理論基於「物競天擇說」的. 政 治 大. 生物進化法則,強調生物為了生存,將會適度改變自己以期與客觀環境配合,謂之適應。. 立. Hettema 將此概念擴大應用,視適應為個體與環境奮鬥的過程,並將 adaptation 一. ‧ 國. 學. 詞改為 adjustment (引自孫敏華,2000),爾後學者也採用 adjustment 作為適應之意。 「張 氏心理學辭典」 (張春興,2011)明確指出 adaptation 與 adjustment 雖然都譯作「適應」 ,. ‧. 但兩者在意涵上有所差異,張氏將 adaptation 定義為「個體為求有利於自身的生存,在. y. Nat. sit. 生理機能上或在心理結構上產生改變的歷程(p.8)」 ;adjustment 定義則為「個體為排除. n. al. er. io. 障礙,克服困難,以滿足其需求時所表現的各種反應(p.9)」,即個體為了與其生活的. i n U. v. 環境保持和諧狀態所表現的各種適應性反應,包含改變自己以適應環境要求,以及改變. Ch. engchi. 環境以滿足自己的要求。張春興(2011)主張兩者意義雖然接近,然而 adaptation 較為 強調個體的彈性,能改變自己以適合環境要求,而 adjustment 則含有更多主動性,強調 個體能積極運用技巧增加自己與環境的和諧關係。依據張氏看法,筆者主張 adaptation 應譯為「順應」,含有個體為順應外在環境而彈性改變自己的意涵;而 adjustment 則應 譯為「調適」,此意更能呈現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更甚者能表達人有能力改變環 境以獲得個人內外在與環境之間的和諧感之積極意涵。 心理學家們雖然都採用 adjustment 一詞,但受到不同學派或價值取向的影響,對於 該詞的定義並未有一致的共識(王以仁、林淑玲、駱芳美,2006;林彥妤、郭利百加譯,. 9. DOI:10.6814/DIS.NCCU.GISW.003.2019.F04.

(23) 1991)。有些學者認為適應是一連續的過程,是個體不斷對人生旅途中所出現的壓力和 障礙加以因應(coping) ;有些人則認為適應是一個目標或成就,該詞也隱含著生活滿意 度高、人生有方向感且能自由做自己(林彥妤、郭利百加譯,1991)。「社會工作辭典」 則將適應定義為「內心的自己與外在環境交互作用的和諧狀態(p.725)」 。當人們在滿足 需求、朝向目標的過程中遇到阻礙與衝突,個人會尋求各種可行途徑化解所面臨的困難, 最終維持個人與環境的協調,人不斷趨向目標的過程若能有良好的習慣性反應,則能改 變環境、改變自己或兩者,而能與環境有交互的、可變的和動態的和諧作用(蔡漢賢主 編,2000)。. 政 治 大 一、 強調人與環境互動的過程,此過程是動態、雙向的、非一成不變的,即個體與環境 立 國內外學者對於適應的定義,一般可以歸納為四類:. ‧ 國. 學. 不斷調節以謀取生存的調適與成長的過程,或建立個體與環境間更好關係的過程 (Ankoff, 1968; Atwater, 1987; Beardslee et al., 1985; Calhoun & Acocella, 1983. ‧. Magnusson et al., 1975; Kaplan & Stein, 1984; Newman & Newman, 1981; Tallent, 1978;. sit. y. Nat. Worchel & Goethals, 1985;吳南軒,1973;張壽山,1963;楊國樞,1973;賴保偵、. al. n. 以仁等,2006)。. er. io. 簡仁育,1981,引自孫敏華,1 999;王中和、李勤川、楊琪編譯,1984,引自王. Ch. engchi. i n U. v. 二、 強調適應是人與環境互動的結果或狀態,此結果多指向正面價值或意義(Bruno, 1983; Colman, 1976; Lindgren & Fish, 1976; Powers et al., 1989; Shaffer & Shoben, 1956; Szasz, 1960;吳南軒,1962;柯永河,1989;簡茂發,1985,引自孫敏華, 2000)。 三、 強調適應包含因應所遭遇的危機與壓力的方法,像是具備獨立、責任感及人際適 應 等 能 力 ( Calhoun & Acocella, 1983; Colman, 1976; Derlega, 1986; Grasha & Kirshenbaum, 1980; Lambert & Nicoll, 1976; Nihira, 1978; Wstson & Tharp, 1985;張 春興,1989,引自孫敏華,2000)。. 10. DOI:10.6814/DIS.NCCU.GISW.003.2019.F04.

(24) 四、 強調適應綜合觀點的學者認為適應同時是人與環境互動的過程與結果(Gilmer, 1975; Lazarus, 1969,引自孫敏華,2000)。 Derlega 與 Janda 也補充適應的一個重要概念為「對生活具有控制力(p.27)」 ,主張 若一個人能感受到他所從事的活動都是自由選擇,而非迫於責任或義務,此種自主的感 受將促使其勇於追求令他感到有回饋和滿足的事,不會因為恐懼而止步不前(林彥妤、 郭利百加譯,1991)。 此外,適應與不適應並沒有絕對的好壞以及二分定義,而是一種相對的概念(許絢 雯,2007) ,不同理論學派對於適應良好的定義也各有不同看法(林彥妤、郭利百加譯, 1991) :. 立. 政 治 大. 一、 精神動力論觀點採取反面方式定義適應,主張適應良好的人即沒有嚴重異常疾病,. ‧ 國. 學. 反之則將會產生心理問題。. ‧. 二、 人本論則主張能自我實現的人即是適應良好的人,他們具有清晰洞察力及區辨力、. sit. y. Nat. 能接納自己與他人、亦能獨處而不依賴世界以獲得滿足。. er. io. 三、 學習論則認為適應良好的人即是有能力應付環境以及人際變動的人。. al. n. v i n 四、 認知論則認為適應良好的個體在思想上能合乎邏輯與理性,不會因不理性想法而 Ch engchi U 造成生活上的困擾。. 王以仁等(2006)則主張適應良好與否端看個體與環境間能否取得和諧關係,若個 人心理情況與實際情境吻合,並可針對情境調節其反應,與環境之間也能相互改變以求 和諧,即謂之良好的適應。根據相關文獻,雖然各學派對於適應良好的定義各異,但大 多可以認同適應良好涉及個人與自己本身、與他人及外在環境間取得和諧的過程,此歷 程是雙向的,個體可能改變自己,也可能改變環境。假如個體無法和所處環境取得和諧 關係,或無法使自己適應生活需求並表現出符合社會期待的行為,便容易造成適應不良 的狀態,並反映在情緒和行為上(孫敏華,2000)。適應不良的後果可能造成憂鬱、注 11. DOI:10.6814/DIS.NCCU.GISW.003.2019.F04.

(25) 意力無法集中、藥物濫用、呼吸困難等徵狀,也間接導致人際關係不佳、工作效率低等 日常生活的負面影響(藍采風,2000)。 根據上述適應及適應良好與否的定義,本研究的參與者之所以會產生適應不良的狀 態,源於個人在獨特體制的軍隊環境中,無法改變環境亦無法改變自己而與該環境產生 和諧互動所造成。運用優勢觀點作為處遇方法,目的除了協助參與者發掘個人內在能力 以及外在環境的資源等優勢,透過完成個人想望,增強其權能之外,進一步也強調做到 環境的改變。然而,軍隊體制因應作戰的獨特性,短時間內尚無法輕易改變,因而在此 所謂的環境改變並非指涉體制的改變,而是強調透過連結環境中的可用資源,包含非正. 政 治 大 之參與者適應良好目標,較為貼近張氏的「調適」之意,即個體為了與其生活的環境保 立 式支持系統的強化等,作為協助參與者個人能充分運用的優勢。綜上,本研究所欲追求. ‧ 國. 學. 持和諧狀態所表現的各種適應性反應,包含改變自己以適應環境要求,以及改變環境以 滿足自己的要求。該意涵亦同時呈現優勢觀點所欲傳達的復元精神,即參與者在優勢觀. ‧. 點的處遇介入及工作者協助之下,除了透過個人想望與計畫的達成,使參與者自覺能在. sit. y. Nat. 個人周遭創造一點改變,重新找回掌握自己生活的能力及獲得內在的自我成長外,亦能. al. n. 生活。. er. io. 透過資源的連結,與外在環境間相互調適並取得和諧感,最終過著有品質且令人滿意的. 第二節. Ch. en. hi. i n U. v. gc 軍隊的獨特本質及相關議題. 影響適應的因素相當多,一般與壓力有關,相關文獻也顯示,個人適應不良行為明 顯受到生活中的壓力事件影響,像是轉換環境或工作(黃芬鈴,2017;彭筱筠,1996; 鄭逸驊,1999) 、工作負擔過重(江茂坤,2003;李琪,2000;范瑞玲,2013;項慶武, 2016) ;關係的改變或喪親(呂彥萱,2016;柯明君,2009;陳智慧,2012) ;個人或家 庭成員罹患疾病(江委螗,2010;利慶松,1992;吳婉淑,2014;杜青芬,1996;宋曉 蕊,2016;洪培馨,2018;張家菁,2016;張雅筑,2016;謝景雄,2011;龔千逢,2011) , 適應不良的後果,通常能對應到一個或以上的壓力事件。然而,人面對壓力時不見得會 12. DOI:10.6814/DIS.NCCU.GISW.003.2019.F04.

(26) 產生適應不良的狀況,也有諸多研究探討個人因應技巧或社會支持對適應結果的影響, 均顯示社會支持有助於生活適應(宋家瑋,2017;吳美萱,2014;呂薏琳,2014;洪莉 。 娟,2014) 軍隊組織中,造成軍隊人員不適應的壓力源,除了受到上述一般來自個人或環境的 壓力事件影響外,對於大多數時間都投入部隊的軍人來說,更多是來自於軍隊情境的壓 力。以下筆者將論述衍生此種軍事情境的軍隊獨特本質,以及其對個人可能造成的適應 相關問題,以及該獨特性目前對於心輔工作推展的影響。 壹、 軍隊的獨特本質. 政 治 大 徐長安、劉寶村、陶軍與尚偉等人(2009)指出軍事文化的產生及存在,與人類的 立. 戰爭行為密不可分,沒有戰爭,就沒有軍事文化,又因為軍隊文化與其實踐主體-軍人. ‧ 國. 學. 及實踐形式-戰爭的關係密不可分,因而軍人的生活實踐及戰爭的獨特性也決定了軍事. ‧. 文化的獨特性。朱美珍(1996)也說明由於人們對於幸福、理想及公義社會的期待,有. y. Nat. 時候必須以戰爭作為手段達成目標,因而造就了軍隊的形成,而戰爭也造就了軍事社會. er. io. sit. 的特性。因而,為了使軍隊在戰場上發揮極致戰力,在日常生活中必須形成一套獨特的 管理與運作方式。過去學者曾從不同的觀點形容軍隊組織及其特徵,最早提出科層體制. al. n. v i n (bureaucracy)概念的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Max Weber)曾主張科層體制是組織 Ch engchi U 最理想的形式,而軍隊組織則是科層體制的極致表現(Miewald, 1970) 。Goffman(1961). 則從精神病院以及監獄場域歸納出全控機構(total institution)本質,主張軍隊組織是一 個具有高度權力結構的全控機構,透過全控方法形塑組織中的個人意志與行為。錢淑芬 (2012)則從軍事社會化觀點切入,指出軍事組織在結構與運作上的特殊性,使該社會 化過程同時在一種全面階級化的科層組織和全控制度場域中進行,並從全控制度、全面 階級化與科層體制等觀點描述軍隊環境的特殊性。本文則採取錢氏說法,從科層體制、 全控機構與制度兩方面說明軍隊的獨特本質:. 13. DOI:10.6814/DIS.NCCU.GISW.003.2019.F04.

(27) 一、 科層體制 科層體制的特徵如下(Weber, 1946,引自 Walton, 2005;朱元發,1990;張德勝, 1986;韓水法,1998) : 1、 職有專責:組織有固定分工,將各種事務依性質分配到不同職位,在位者各司其職, 每一職位的權限與責任皆清楚劃分;再者,權力界限明顯劃分,並賦予相對應的強 制手段。 2、 分層統屬:即權力及職位的階級性,體系嚴格依照下級和上級的關係構成,有一明 顯的從屬關係,此結構的權能分配成金字塔型。此關係不僅具協調功能,還具監督. 政 治 大. 作用,因為無法假設組織內的人都能自覺地為組織效力。. 立. 3、 公私分明:個人在組織內享有的權力與權利是職位所賦予,離開職位便不再擁有,. ‧ 國. 學. 且上司可以管控下屬職權範圍內之事,卻無法干涉私人生活。 4、 規章治事:即重視書面資料及恪遵規定的行政體系,明文規定各職位的權責、辦事. ‧. 方式與程序,用意在於保證組織處事的連貫性與一致性,不因個人獨特風格而偏離. y. Nat. sit. 組織目標,亦可使人員執行職務時有所遵循、援引。. n. al. er. io. 5、 能者在位:組織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存在,必須客觀根據個人能力招聘或升遷,人員 也需具備完整且專業的訓練,其職位為終身制。. Ch. engchi. i n U. v. 軍隊組織具備上述特徵且為該體制之極致發揮,其有完整的軍階體系,職權亦隨職 位而來,且採取一種上對下的權威式管教,階級愈高,權力與責任愈大,所屬成員也必 須依照規定執行任務或命令,並且遵守一套嚴格的紀律。該組織與民間科層體制最大的 差異,即是軍隊因應作戰與戰備的特殊需要,確保在戰場上命令下達後,任務能夠順利 被貫徹執行,因而必然需要發展出具權威性的階級結構(錢淑芬,2012)。階級與權威 是軍隊組織的骨幹,軍隊的日常訓練及紀律都建立在此權威性及階級性之上(Caforio & Nuciari, 1994;Janowitz, 1977;Moskos, 1977;Nuciari, 1994,引自錢淑芬,2010) 。最直 接的體現,就是要求軍人對於命令的絕對服從,透過軍人對於「服從」觀念的內化,上. 14. DOI:10.6814/DIS.NCCU.GISW.003.2019.F04.

(28) 級有命令下屬的權力,下屬則有必須服從上級命令並戮力達成的義務,階級結構的影響 力往往遠甚於個體的自主性(錢淑芬,2014)。然而,吳庚(1993)也提出科層體制之 下要求如同軍隊一般的鐵的紀律(eisene rationale Disziplin),服從是個人義務,同時也 是榮譽,但負有領導之責的官僚有時必須具備創新能力(Kreativitaet und Innovation), 不能僅憑上級的指示與規章辦事,因而過程中必然會產生服從與自主間的矛盾,而影響 官僚決定自主與服從的重要因素,來自於結果是否會影響升遷,因為年資與上級意思是 升遷主要因素,專業知識的貢獻則在於其次。 二、 全控機構與制度. 政 治 大. 張德勝(1986)主張社會化是「個人成為社會一份子的過程」 ,並曾經引述 Peter Berber. 立. 和 Thomas Luckmann 將社會化區分為孩提時代的「初生社會化(primary socialization)」. ‧ 國. 學. 與成年人的「衍生社會化(secondary socialization)」的觀點,說明初生社會化完成之後, 人的腦海已經有固定觀念,可用以過濾外界事物,而衍生社會化過程中,如果新事物大. ‧. 抵與初生社會化協調,便可以很容易被接納,如果兩者牴觸,將會受到抗拒與排斥。 「再. y. Nat. sit. 社會化」則是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以非常急劇且全面性的方式進行,甚至與個人原有的. n. al. er. io. 性格或觀念有所牴觸,它是一種靈魂深處的革命,透過與外界完全隔離的方式,最終目. i n U. v. 標在將進入該機構的人的思想與性格進行全面改造,全控機構便是達此目標的理想地方 (張德勝,1986)。. Ch. engchi. Goffman(1961)指出全控機構的特色有三點。首先,生活各層面,包含工作、休 閒與睡覺,都在同一權威底下;第二,所有成員日常作息都與一大群人在一起進行,這 些人做的事情都大同小異,也都以同樣的方式被對待;第三,日常生活各階段按表操課、 緊密進行。簡而言之,全控機構即是一大群處境相同的人,在同一個地方工作、起居與 活動,並且在相當的時間之內與外界隔絕,過著封閉且有規律的生活,進而透過破壞、 剝奪自我的全控方式,藉以完全斷絕個人舊的觀念與行為並建立新的自我。 對於軍隊內部的個人來說,並非各自獨立的個體,軍隊組織為了降低個人的自利考 15. DOI:10.6814/DIS.NCCU.GISW.003.2019.F04.

(29) 量和自主性動機,以培養團體意識與利他精神,在平日的訓練中,即運用方法使不同個 體能表現出類似的行為模式,最終形塑出符合軍人在戰場上的一致性行為(Janowitz & Little, 1965;錢淑芬,2010) 。錢淑芬(2012)對照全控機構的理念型,主張軍隊組織的 全控特質包含:規律性高、集體性高、操控性強及強制性高等 4 項,所屬人員在工作和 生活上被要求隨時待命並且團隊一致,個人行動受限且私密性被剝奪,除了休假,人員 從早上起床到晚上就寢,期間的操課、值勤與訓練等,每天 24 小時日夜皆生活在一起, 因而個人的公私領域也是重疊的,目的在於培養成員團體意識,凝聚成一整體,以在戰 場上發揮總體戰力。. 政 治 大 力,加以上級具有評估部屬表現及獎懲的合法性權力,部屬在日常生活中必須嚴守紀律 立 根據科層體制、全控機構與制度等文獻,軍隊組織對每個成員有絕對權威的支配能. ‧ 國. 學. 並恪遵規定,且無條件地遵循上級交付的命令或任務,並依一定的規則與程序完成,因 而,軍隊才有「合理的要求是訓練,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諺語出現。. ‧. 貳、 軍隊獨特本質與個人適應議題. y. Nat. 隊的獨特本質可能對於個人適應所造成的影響。. al. er. io. sit. 本段主要根據相關文獻,藉由不同研究者的研究成果,透過實際的軍事情境呈現軍. n. v i n 黃霈(1998)以義務役役男為研究對象,從軍隊環境與一般社會的差異探討造成軍 Ch engchi U. 隊所屬人員適應不良的因素,並主張「軍隊型態與社會的差異」是造成軍隊中人員適應 不良的主因,原因如下: 一、 軍階結構完整,強調命令服從:階級在軍隊裏面是不可跨越的鴻溝,這也是社會 環境與軍隊環境最大的差異之處。. 二、 以任務為導向,不重個人感受:軍隊以任務取向為主,加上對於命令貫徹的要求, 無論個人能力適不適合,都不是可以逃掉或選擇不要的,一般社會中也少見軍隊 此種任務取向如此強烈的團體。. 16. DOI:10.6814/DIS.NCCU.GISW.003.2019.F04.

(30) 三、 團體生活為主,個人空間狹隘:軍隊朝夕相處、集體生活的方式,個人時時刻刻必 須面對團體壓力,影響個人生活空間以及隱私權。 四、 部隊訓練密集,生活刻板單調:反覆操課成為生活的重心,也造成單調刻板的生 活,與一般社會五光十射的生活大相逕庭。 五、 自我價值消失,一切團體至上:個體在軍隊中是不存在的,個人表現不容許妨礙 團體利益,如何在以完成團體價值為優先的狀況下實現自我價值,是重要課題。 黃氏主張,一般人面對環境變動多少都會產生不適應的反應,但軍隊強調軍階制度. 政 治 大 訓練密集下導致生活枯燥無味、自我價值消失而以團體價值為主等是造成不適應的原因, 立 及服從命令觀念、以任務為導向而疏忽個人感受、由個人生活轉向團體生活的無隱私感、. 加上口耳相傳對軍隊組織的刻板印象,包含「軍中很黑暗」 、 「重視表面工夫、缺乏效率」 、. ‧ 國. 學. 「沒有自由」等說法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更容易使人們關注並放大生活中的負面事件,. ‧. 造成適應不良情形(黃霈,1998)。上述雖然是黃氏以義務役役男為對象進行研究的結. y. Nat. 果,但由這些役男由民轉兵的歷程所感受到的明顯差異,也最能夠呈現在軍隊獨特本質. er. io. al. sit. 影響之下所形成的軍事情境對於個人適應所造成的影響。. v. n. 有些研究則從軍隊日常運作的實際層面進行探討,從官兵個人的感受與看法出發,. Ch. engchi. i n U. 歸納出造成官兵適應不良感受的軍隊情境。余安邦、曾麗娟等(2000)研究中指出,對 個人適應造成影響的軍事情境包含軍隊執行任務的方式,像是必須在急迫的期限內完成 任務、除了個人分內的任務外,還需擔負額外勤務,此外,單位的管理與要求、管教與 輔導方式、軍隊工作與個人生活間的平衡、與長官的共事經驗、長官的領導風格與非理 性的行為、變遷與調動等,都會影響個人適應。周子溱(2011)研究中也指出,長官領 導風格及管理方式不同,以及所屬官士兵缺乏軍隊組所需的專業知識以及對組織運作不 了解等都會產生適應問題。孫敏華和許如亨(2001)則主張軍隊的輪調及階級分明的制 度,明顯影響志願役軍人的適應程度。余安邦和曾麗娟(2000) 、吳啟森(2002) 、周子 溱和朱美珍(2011) 、孫敏華和許如亨(2001) 、鍾明鈞(2000)也都提及管理與訓練壓 17. DOI:10.6814/DIS.NCCU.GISW.003.2019.F04.

(31) 力、長官的關係、部隊性質、長官領導、工作與體能負擔、休假問題等都是影響個人適 應的因素。此外,溫惠雯(2006)研究中也提出,在國防部持續推動組織精簡政策的影 響之下,成員很可能因為單位調併而需要因應新職務,或者是承接比以往更多的業務量, 再加上軍隊原本就是一個高壓力的情境、凡事講求階級管理並強調服從概念,相對軍人 在以服從為天職、戮力達成命令的觀念影響下,都會導致他們在適應上面臨困難,其中 軍官是部隊的重要領導者,更是背負了比士官兵更為沉重的壓力。 有些研究則從軍隊獨特本質所造成的適應不良結果進行探討,同時也不難看出軍隊 獨特本質所衍生的情境因素所造成的影響。許文耀(1997)研究中指出,軍隊管理嚴格、. 政 治 大 自我傷害方式結束生命。吳俊德(2012)則以國軍自我傷害行為的外顯徵兆進行研究, 立 生活規律,為了作戰任務,必須執行高標準的訓練,官兵常在無法適應的情形之下,以. ‧ 國. 學. 發現自我傷害成因屬適應不良者占 21.7%,僅次於感情因素的 35%,感情因素除個人因 素外,也受到需要長時間於部隊待命的因素所影響。楊洪梅(2016)以國軍軍官因精神. ‧. 疾病停役者為對象,發現軍隊組織特性所造成的壓力,包含軍隊制度、工作負荷、人際. sit. y. Nat. 關係、家庭及生活事件等對於生活適應的影響,最終造成人員的停役決定。黃睿瑛(2017). al. er. io. 則以志願役專業預備軍官為對象,探討這些人員停役的原因,結果發現,有些研究對象. v. n. 進入軍隊組織後才覺察到認知與現實差距極大,包含軍中雜務過多、工作壓力、長官無. Ch. engchi. i n U. 理要求及長官壓力等,加上社會支持薄弱,很少長官或同僚在他們身陷困境時拉一把, 雖然願意努力,但仍不敵現實的殘酷,產生憂鬱、焦慮、信心喪失、失去認同感等身心 不適應的狀況,迫於無奈才決定停役。 這些軍隊獨特的軍事情境,其種種的規定與要求除了造成官士兵生活中的不適應感 受及後果外,另一方面也讓同時身為軍人的助人工作者在軍隊組織所要求的階級服從, 以及社會工作專業價值所強調的當事人自決與保密原則之間面臨兩難,相對也造成官兵 對於助人工作者的不信任關係,間接影響輔導成效。筆者將根據相關文獻,歸納出助人 工作者在此種獨特性下所衍生的雙重角色在實務過程中所面臨到的困境。. 18. DOI:10.6814/DIS.NCCU.GISW.003.2019.F04.

(32) 參、 軍隊獨特本質對助人工作的影響-建制在軍事體系下的助人工作 我國軍隊社會工作實務並非獨立於軍隊而產生,且依附在政戰體系之下進行,一方 面使軍隊助人工作者除了扮演助人工作者的角色外,更重要的是擔綱軍人角色的使命與 責任。同時身為軍人的助人工作者,雙重身分之下,實務過程中深受軍事組織特性的影 響,往往面臨下列困境: 一、多重任務 軍隊具社會工作專業的助人工作者同時身為政戰幹部,工作內容並非單純關注個案. 政 治 大 包含政教、文宣、軍紀、保防等並擔任部隊的代理領導者,與其他幹部共同承擔單位的 立 輔導工作,還必須依照不同層級擔負政戰本務工作。以基層連隊輔導長為例,工作內容. 任務與責任,像是清點槍械彈藥、督導單位操課場地等;心理輔導官(以下簡稱心輔官). ‧ 國. 學. 則必須依單位缺員狀況共同分擔政戰業務,像是人事、民事、福利、新聞及文宣等工作,. ‧. 經常落得蠟燭兩頭燒的景況。諸多研究也提及助人工作者面對此種雙重角色與多重任務. y. Nat. 時,不僅感受到極大壓力,也產生職業倦怠與無力感、甚至有耗竭的現象,甚因無暇專. er. io. sit. 注於個案輔導而傾向質疑自我角色定位等(顏肇佑,2009;柯芝叡,2011;馬家德,2016; 蘇賜銘,2016;張沛文,2016;洪志良,2017)。日積月累之下,不僅助人工作者心力. al. n. v i n 交瘁,無法提供良好服務品質,也間接造成心輔功能不彰,更影響士官兵對於助人工作 Ch engchi U 者的觀感與尋求協助的意願。 二、價值衝突 軍隊助人工作者同時身為軍人,以軍隊作為社會工作的實踐場域,始終無法脫離軍. 隊組織的制度與規範而生活。日常生活中,軍隊要求軍人深植階級與服從觀念、戮力貫 徹長官決心與命令、凡事以團體利益為主等,這些對於軍人的要求也間接影響他們外在 言行舉止及內在價值判斷的自主性。外在層面,在長官下達命令後,必須在律定的時間 內戮力完成交付之任務,由不得個人選擇或說不;內在層面,最明顯的是在階級與服從 觀念的影響下,低階服從高階,個人決策必然受到長官指導影響,有時雖與自己內在想 19. DOI:10.6814/DIS.NCCU.GISW.003.2019.F04.

(33) 法衝突,但某種程度上仍必須遵從。Whitworth, Herzog 和 Scott 等人(2012)指出,民 間社會工作者在訓練及實務上都允許有選擇性及自我決定權利,但因為軍隊的唯一目的 是提高效率以成功捍衛國家,在這樣的環境中,就算軍隊社會工作者能認同此一信念, 仍會不斷遇到一些困難。軍隊助人工作者在實務過程中對此一內在自主性的局限或衝突 感觸特別深,已然造成心輔工作推展上的困境。 此外,軍隊組織對於階級觀念的強調,有時階級較低之當事人在面對階級較高之工 作者常常感到畏懼而無法說出內心真正的想法,反之,階級較高之當事人在面對階級較 低之工作者時,也常因為感到難為情而難以啟齒,甚至隱瞞不說,某種程度上,階級的. 政 治 大 相當注重回報制度,助人工作者除了針對不同類別的個案須規定期程實施輔導並記錄外, 立. 不平等已經影響工作者與當事人之間夥伴關係的建立,加以部隊為求充分掌握即時狀況,. ‧ 國. 學. 也必須將輔導結果與記錄回報並上呈長官批示,此結果對助人工作者及當事人也都明顯 產生負面影響。根據社會工作專業倫理守則的保密與尊重隱私權原則,除當事人有自傷、. ‧. 傷人傾向外,社會工作者必須為當事人保密,尊重當事人個人隱私權(包承恩、王永慈. sit. y. Nat. 譯,2000)。軍隊助人工作者一方面明白此一原則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卻必須在服從. al. er. io. 原則下貫徹長官命令,依規定向長官回報當事人狀況,明顯違背保密原則,容易造成當. v. n. 事人的不信任且影響工作者與當事人間的關係,再者,決策過程中,長官對於個案問題. Ch. engchi. i n U. 常常提出處置意見,有時結論甚至與助人工作者的實務決策相悖,導致工作者在服從長 官命令與尊重當事人決定之間深陷兩難,工作者自主性難以彰顯的情況下何以尊重當事 人自決?相關文獻也顯示,雙重身分使得工作者在實務過程中感受到自主性受限而身陷 倫理困境,常常在回報與保密之間面臨兩難(黃勝為,2005;林宇銘,2005;陳依翔, 2016;馬家德,2016;洪志良,2017),所做的決策也往往並非尊重當事人意願,長官 的階級權力常凌駕於助人工作者的專業之上(黃勝為,2005;陳依翔,2016;洪志良, 2017)。軍隊助人工作者自主性的展現往往因服從觀念的深化而有所侷限,常常在社會 工作專業價值與軍隊文化價值之間拉扯而面臨兩難。相對地,對當事人而言,因為瞭解 階級服從及層層回報的重要性,官士兵往往不信任助人工作者將會為其保密,擔心事情 20. DOI:10.6814/DIS.NCCU.GISW.003.2019.F04.

(34) 曝光後,輕則影響長官對自己的觀感,重則影響日後軍旅生涯發展。再者,長官在以單 位整體為考量的狀況下,所作的指導與決策也不見得會尊重自己的決定,最終寧願向身 邊的好友傾訴也不願求助。 最後,助人工作者身為政戰幹部,同時兼負輔導者與管理者兩種角色,除輔助主官 外,必須在主官休假時代理其職務,若遇官士兵未依規定執行勤務,必須採取管制措施 或懲處。軍隊對兩者角色期待不同,除容易讓工作者產生角色衝突外,不同角色下的態 度差異有時也讓官士兵無所適從,使得當事人因過多擔憂而對工作者的不信任感加深。 馬家德(2016)研究中也提及此種情形,助人工作者一方面要關懷輔導個案,一方面又. 政 治 大. 要管理考核人員,若兩者間無法拿捏得當,不僅影響工作成效,也容易造成工作者的角. 立. 色衝突。. ‧ 國. 學. 雙重身分之下,軍隊助人工作者不僅面臨多重任務以及角色衝突的壓力,實務過程 中也明顯影響助人工作者與當事人之間的信任關係建立、工作者自主性的展現並尊重當. ‧. Nat. n. er. io. 第三節 a. sit. 者與士官兵的消極心態,也間接弱化心輔工作的推展與成效。. y. 事人的決定,使之在軍隊傳統價值與社會工作專業價值間面臨衝突,結果不僅造成工作. 優勢觀點之內涵與方法 v. i l C n hengchi U 本研究將運用優勢觀點為基礎的工作方法,以軍隊組織適應不良類型個案為主進行 處遇。本節先論述優勢觀點的發展理念、相關重要內涵,以及優勢觀點為基礎的實務模 式流程與策略,藉以為後續的實務工作奠定理論基礎。 壹、 優勢觀點重要理念與內涵 一、 典範的轉移-問題不再是問題 「問題解決模式」自社會工作源起即與社會工作產生緊密連結,透過助人者的友善 訪視和道德勸說,企圖解決被視為人類道德缺陷所引起的貧窮問題(李增祿,2009)。 「病理模式」興起則受到 19 世紀晚期醫學領域成就的影響,結果明顯改善原本極高的. 21. DOI:10.6814/DIS.NCCU.GISW.003.2019.F0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Predicting Successful Employment in the Community for People with a History of Chronic Mental Illness.Occupational Therapy Mental Health,6,31-49. Predictors of employment outcome

Building on the strengths of students and considering their future learning needs, plan for a Junior Secondary English Language curriculum to gear students towards the

(accepted). Cross-disciplinary skill training at workplace in post-pandemic: A case study on adapting applied behaviour analysis into mainstream teaching practice, In Ma, W.

嚴重精神病 (Severe Mental Illness, SMI) 、一般精神障礙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CMD). 

Boston: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The Nature of

files Controller Controller Parser Parser.

14:00-14:15 Case study - Experiencing field learning in health care setting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14:15-14:30 Principles of conducting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 “Why

The min-max and the max-min k-split problem are defined similarly except that the objectives are to minimize the maximum subgraph, and to maximize the minimum subgraph respective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