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心」思想研究的角度探析王陽明所論之「本體」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以「心」思想研究的角度探析王陽明所論之「本體」"

Copied!
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期末報告

以「心」思想研究的角度探析王陽明所論之「本體」

計 畫 類 別 : 個別型計畫 計 畫 編 號 : MOST 103-2410-H-004-176- 執 行 期 間 : 103 年 08 月 01 日至 104 年 07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計 畫 主 持 人 : 蕭裕民 計畫參與人員: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張楷翊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許從聖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張釗綾 處 理 方 式 : 1.公開資訊:本計畫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2 年後可公開查詢 2.「本研究」是否已有嚴重損及公共利益之發現:否 3.「本報告」是否建議提供政府單位施政參考:否

中 華 民 國 104 年 09 月 29 日

(2)

中 文 摘 要 : 「心」為王陽明思想之核心概念,而在以體/用架構展開的王 陽明思想中,對與「心」 有直接關連的「本體」之理解,實相當成度地影響了如何理 解「心」。本研究即從陽明 「心」研究之角度切入陽明「本體」之研究,探討在此視角 下所理解的「心」、「本體」 及其間之關係。研究中除整理相關文獻的基本步驟外,主要 採取提問、論證、重組問 題關係的方法,重新梳理出妥適的觀點與理解脈絡,並著重 於相關問題之細部論證, 以期得到較有根據的論點,而對陽明之「本體」及「心」思 想有更完整、適切的理解。 中文關鍵詞: 王陽明 心 本體 性 形上學

英 文 摘 要 : “Xin"(心)is an important concept embedded in Wang yang-ming`s thought.

The understanding of “Xin"(心) can be resorted to that how“Ben-Ti"(本

體)is understood in his “Ti and Yung"(體/用) theory. In this research,

“Ben-Ti"(本體)will be discussed from the viewpoint of“Xin"(心).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Xin"(心) and “Ben-Ti"(本 體) will be illustrated.

Besides, the method of questioning is utilized through this research, the

relationship of those questions will be demonstrated in detail and restructured

in order to have the proper understanding of “Xin" (心) and “Ben-Ti"(本

體) of Wang yang-ming.

(3)

報告內容

一、前言(含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文獻探討、研究方法)

「心」為王陽明思想之核心概念。考察陽明文獻中關於「心」的論述,其內容範圍涉及了 陽明思想體系裡最根本且普遍運用的「體/用」架構 1 中之「本體」與「發用」兩大面向 2 。字 面上直接的觀察還可見其具體的內容包含了「體/用」架構中相對於其他多數概念而言較為根 本的「性」3 、「理」4 ,以及創生萬物或萬物所以存在的根源 5 ,也包含了屬於「發用」面向日 常理解的情、思、知覺等等6 ,而且,還包含了所謂的「物」7 。雖然其中陽明所論之「本體」、 「性」、「理」、「物」等內容仍有超出於日常理解之部分,且「心」之包含「物」也是現代「心 /物」二分觀念下較不易理解之處,都還需要進一步的討論釐清才能詳細予以界定說明,但由 這些觀察,已大致可以說,陽明關於「心」的論述,字面上已相當直接地指出了「心」對於 所謂「本體」與「發用」兩層的包含,以及,「心」對於所謂「本體」與「物」的包含 8 。此 顯示出「心」之廣闊的包含力以及在陽明理論系統中的重要性,而且也是陽明往往被以「心 學」視之的重要現象之一。 由於陽明文獻中對於「心」的表述呈現出涵攝體用、涵攝萬物的意涵;以及學者理解陽明 時廣泛採用的「心學」、「唯心主義」之類的觀點,可算是明顯的顯示一定程度的認可了陽明 思想中「心」的內容大致包含了/涉及了/涵蓋了本體與萬物;甚至在心的工夫方面,所謂「復 其本體」9 ,也與「本體」息息相關,所以,陽明思想中,「心」與「本體」密切關連。故,如 何理解「本體」,實相當成度地影響了如何理解「心」。 所謂「本體」,是一個具有多重意涵的詞,即使在同一思想家中的不同文本中,因討論脈 絡之差異,也可能有不同的意思。在學者的論述中,「本體」一詞常被指出的意涵可能有三類, 其一是在抽象/具體或根源/末節等相對性的脈絡中所談的意思,指出較為抽象、較為根源的 1 參見蕭裕民:「樂」的智慧---王陽明「樂」思想研究》(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12 年),第 2 章第 2 節,〈陽 明思想以體用體系為基本展開架構〉 2 例如「性,心體也;情,心用也。」(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1992 年初版 1997 年三刷,卷四〈答汪石潭內翰〉辛未,頁 146) 3 例如「心即性」(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1983 年,第 33 條,頁 71。本文中《傳 習錄》文獻及條目編號皆依據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 4 例如「心即理也。」《傳習錄》卷上,第 3 條) 5 例如「天地鬼神萬物離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傳習錄》卷下,第 336 條)。又如屬於心之 內容的良知,陽明認為「良知是造化的精靈」(《傳習錄》卷下,第 261 條)。 6 例如「喜怒哀樂之與思與知覺,皆心之所發。」(《王陽明全集》卷四,〈答汪石潭內翰〉辛未,頁 146)既為心 之所發,亦不離於心。 7 例如「天下無心外之物。」《傳習錄》卷下,第 275 條,頁 332) 8 相較於《莊子》而言,某意義上與此類似的「心」含「道/物」,在《莊子》中的論述就沒有那麼直接。《莊子》 部分參見蕭裕民:《《莊子》「心」思想研究:一個「道」「物」兼含與「心」「物」溶融之示例》(臺北:文津出 版社,2013 年)。 9 例如「物格則知致意誠,而有以復其本體,是之謂止至善。」(《王陽明全集》卷七,〈大學古本序〉戊寅,頁 243)

(4)

一端。此解乃較為一般易解的意涵,為某些文獻中所用之義,但在某些文獻中「本體」一詞 有其他/或更多的意思。其二,指宇宙萬物在存有上的終極根源,例如筆者在《 「樂」的智慧---王陽明「樂」思想研究》一書中對陽明所論之「本體」有針對性的探討 10 。不過,雖然該處 討論引據相當的原文資料勾勒所謂「本體」,然偏向於綱要式點出,缺乏較詳密的論證,在容 易造成分歧理解的「本體」議題上,說服力顯得較弱。而此又影響了與此理解相關的其他概 念(例如「心」、「樂」等)之詮釋的被接受度。而且,該部分也非以「心」為中心去展開理 解理路,也未以此對各相關議題做進一步的連結討論。此為其不足之處。其三,是採當體實 性之義理解所謂「本體」。此為牟宗三關於「本體」影響頗大的觀點。牟宗三認為「凡言『本 體』皆是當體自己之實性之義,每一實性皆滲透於其他實性而徹盡一切實性。」11 並認為「本 心具有種種實性,每一實性皆是其當體自己。」12 此解在某些文本中或許成立,但是否論及「本 體」皆為此義,尚可斟酌。由此,可見「本體」之理解與詮釋分歧,且與「心」之理解關係 密切13 。 因「本體」之意涵多重,加上涉及之部分內容並非那麼具體可感知,故對其之理解以及對 其相關概念之詮釋容易有歧異,所以聚焦對其進行相關論證有其必要。然而,正因其涉及之 內容並非那麼明確具體,所以研究時根據文字再怎麼字斟句酌地考證都很難得到所謂確切的 結論,但是,也正因如此,可能是最需要以確切的原典引證與緊扣原典的論證來求取其較為 可能的理解,以減低各自體會各自為解的成分。而由於相關文獻本來就容易有歧解,所以各 論證自然不易達到絕對確認或絕對排除某些意涵的效果,故論證上必須留意上下文之關係, 及整篇文章所論之焦點,盡量將理解該字詞的焦點移動到適當的範圍與層次。並藉助多重路 徑指向同一結論的論證方式,提高所論之可信度,且可由此連結一個較綿密的理解網絡。14 綜而言之,本研究將在聚焦於「心」的觀察角度下,將陽明所論之「本體」的內容,以及 「心」、「本體」乃至「物」等相關概念之間的連結脈絡與互相之間可能的含攝重疊關係等等, 予以釐清,以減少疑義,並對於「心」之內容及相關理路有更詳細的瞭解,進一步還可由所 得去連結、展開更完整的「心」思想之闡述。

二、成果簡述

本研究為筆者升等專書研究之一部分。以書籍為一整體之研究與撰寫過程,前後各章節 處在一個不斷變動調整的狀態。雖因應計畫申請切割出特定單元,但實際執行內容仍是以全 書為範圍,只是略集中於所申請之主題。 10 見該書第 2 章第 2 節第 2 項,〈陽明思想中的「本體」〉 11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93 年),頁 222。 12 出處同前。 13例如陽明說「知是心之本體」「定者心之本體」「樂是心之本體」,在牟宗三以「當體自己之實性之義」理解本 體之下,其對於「心」的理解是「心除以『感應之是非』為其本質的內容以外,並無任何其他內容。它的全部 感應之是非之決定就是它的體,就是它的當體自己,他以是非之決定為本質的內容即是以是非之決定為其自己。」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頁 222)而陽明所論之「心」是否僅是此,應可再討論。 14 關於從原典出發及多面向論證,可再參見蕭裕民:《《莊子》「心」思想研究:一個「道」「物」兼含與「心」「物」 溶融之示例》,《引論》第四節「方法方面諸議題」,二及四。

(5)

本計畫年度研究成果主要有二: 1、修正、調整探討王陽明「心」思想之問題理路 經過本計畫進一步探析整理,將陽明心思想專書之主題軸線暫時調整為:略述心含本體 與萬物、本體之解析、陽明對於「心」及「物」的直接說明、釐清及界定「心」內容的重要 議題之討論、由新理解詮釋其他議題、陽明「心」思想總論、延伸議題討論、陽明思想總述 及結論。 2、「本體」相關之探究 A:關於「本體」之意涵:在概略的觀察中,所謂的「體」或「本體」,可能的意涵至少有 以下七種:(1)、本身、當體自身。(2)、本然。亦即本來的性質、本來的樣態、本來樣態、 本來情狀、本來所具有的東西。(3)、「體/用」之「體」意涵之一:體,指現象背後存有上之 根源:用,指本體的具體呈現、有形的現象。(4)、…(5)、…(6)…(7)…。且其中(3)意涵乃 陽明所論之「本體」的重要意涵之一,亦為與「心」有關的討論中須特別點明之處。 B:「心」包含存有根源意涵之「本體」:「心」之本體對於眾多其他「東西」的包含,顯示 了「心」對於某種普遍意義的(也就是不只屬於某東西的)存有之包含。如此,則在此意義 下的「心」之所謂的「本體」,不只是指某個相對而言的體用關係下之本體,而必須推至可成 為共同根源的本體。那麼,此本體應是不受個別性限制的存有上的共同根源,也就是存有根 源意涵的「本體」。此外,…。 C:終極存有意涵之「本體」及其虛實問題:從以下多點之討論予以說明(1)最終極層次 的存有應非有也非無:從邏輯推論上來說,追溯至最後的、最終極的存有根源,若落於某種 實有,仍會留下此「有」從何而來的追問;而若落於絕對的「無」,則不免產生「無」如何能 產生「有」的問題。因此若要在語言與邏輯的最大限度內得到此問題的合理解答,將此問題 暫時停止在語言與邏輯所能達到的極限邊際(超過此就不是語言與邏輯所能回答或所能解決 的了。而關於此問題又必然地超出語言與邏輯所能達到的範圍),則所追溯到的最終極根源之 「有」必然不能是「有」,而必須是一種特殊的「有」;所追溯到的最終極根源之「無」也必 然不能是「無」,而必須是一種特殊的「無」。所以,最終極的存有根源,應非有也非無,應 是一種超出於任何經驗所能理解的「有」與「無」,故不能以「有」或「無」稱之,故不宜以 某種實有理解之,故若以言語稱之,或只能姑且稱之為非有非無、非實非虛。雖然此種非實 非虛,以其相對於實有而言,姑且以虛無稱之,但實際上並非虛無。而雖然就其為萬物之源, 仿若源源不絕創生萬物,而或亦可以實有稱之,但是若非姑且稱之,而是以實有理解之,則 所理解之指向已非終極之存有根源。縱使不將其理解為「有」的層次、「氣」的層次,縱使仍 將其理解為超越於「有」的層次的實有根源,仍然未及於存有之最終極根源 。故相較於實有 之存有根源,非有非無之存有根源應是最終極之存有根源(姑且以「終極存有」稱之)。以上 所述之簡略圖示……。(2)去掉從人的角度解讀則本體非創生性的實體:……。(3)從萬物生 成的角度看,非從實有本體產生:……。(4)從陽明對本體的描述上看,以實體理解之較為不 妥:……。(5)從陽明被批評為佛的觀點上看:……。(6)… D 由本體與工夫(心之工夫)之關係,看心之本體內容…

(6)

E 所謂「心」的內容必須涵攝存有本體這個層次的必要性… F… (說明:本研究為筆者升等專書之撰寫中稿件,由於涉及發展中論點與智慧財產權,出版發表 之前不便公開於網路,故內容有所節略)

三、結論與建議

本年度研究在陽明「心」專題研究上進行了進一步的資料分析,也書寫了一部分專書內 容,大致上合於預期進展,並於全書核心論點略有進展,惟須待寫就更多篇幅並於逐步調整 改寫的過程中,再做進一步突破。 研究過程中,雖然心中察覺有些新論點,但在寫出之前並不是那麼明確,須在不斷的琢磨 思考中使之具體成形。此時參考研究論述雖有參照、刺激思考之作用,也可快速增加可書寫 之內容,但也可能將思路帶向既成的觀點,難以跳脫。而若先以原典為主去做重新組織問題、 思考問題的工作,雖可先將新論點醞釀得具體,更有利於與既有研究觀點對話,但也可能缺 乏足夠的參照、刺激,影響觀點之形成,且醞釀凝聚的過程費時而具有不確定性,不利於定 期產量的制度需求。因此,其間的拿捏亦需思考。此外,自己所關心的問題與他人所關心的 問題不一定相同,或者脈絡不一定相似,則符應他人的討論與探究己想探知的問題之間,也 需要一些的權衡。(更現實的問題是:著重切合當下學術圈的討論脈絡去做補綴修正的工作可 以有較具體明確的預期成果,但未必是自身認為時間投入最有價值與最有興趣之處。而著重 開發新理路雖較能發揮自身具有原創力的特點,但將虛空化為具體,費時又冒險,很難符合 量產、審查的需求) 研究以外,關於計畫流程,寫計畫申請書及結案報告書花費不少時間,所做的只是過程性 質的工作(拆解原來寫作中的書籍片段去符合申請及結案所需的格式),只有損耗並無累積。 且書籍研究撰寫過程面對許多未知,前前後後改來改去,局部局部完成,也不一定都能另花 時間一章一章改寫投稿發表,加上還有既有的學校工作,所以不僅書籍完成的時間不容易明 確掌握(所以除非快寫完了,否則不能確定能否趕得及申請專書寫作後的繳交期限),過程中 也可能卡在這本專書而沒有著作發表,影響後續之單年計畫的申請(若一面寫專書一面另起 爐灶寫單篇來申請計畫,則東做西做效率又大幅減低)。所以,如果真的重視人文學科的專書 寫作,或許應在制度上做些調整,否則以專書做為研究規劃的壓力太大,驅使學者往單篇論 文的方向發展,專書寫作只能留待儲備更為充足、較無時間壓力、但體力與機緣未必能配合 的資深時期(也就是快退休啦)去做,變數也更多。

(7)

四、參考文獻

1.古代典籍及校注本: 。《十三經注疏》[阮元刻本],北京:中華書局,1991 年。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貫雅,1991。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三民,1992。 。黃錦鋐,《莊子讀本》,臺北:三民,1988 八版。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臺灣商務,1994。 。王叔岷,《莊子校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9。 。李滌生,《荀子集釋》,台北:學生書局,1979。 。王陽明、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台北:學生,1988 修訂再版。 。古清美,《近思錄今註今譯、大學問今註今譯》(修訂本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000。 。王陽明,《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1992。 。清‧趙順孫,《四書纂疏》,台北:學海,1993。 。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台北:鵝湖,1984。 。朱熹,《朱子大全》[四部備要本],台灣中華書局,1970。 。朱熹[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文津書局,1986。 。朱熹、呂東萊[陳榮捷註],《近思錄詳註集評》,台灣學生書局,1992。 。陸九淵,《陸象山全集》(與傳習錄合訂本),台北:世界書局,1990。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第八冊 No.251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日本大藏 出版株式會社 。明‧朱棣,《金剛經集註》,台北:文津,1992。 。徐興無注譯,《新譯金剛經》,台北:三民,2000。 。唐‧慧能[郭朋校釋],《壇經校釋》,北京:中華,1997。 。釋法海撰、丁福保註,《六祖壇經箋註》,台北:文津,1998。 2.其他研究論著: 。蕭裕民:《「樂」的智慧---王陽明「樂」思想研究》,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12 年。 。蕭裕民:《《莊子》「心」思想研究:一個「道」「物」兼含與「心」「物」溶融之示例》, 臺北:文津出版社,2013 年。 。蕭裕民:〈論《莊子》的「德」字意涵---個別殊異性〉,《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藝術類)》 第 18 期,2005 年 6 月,頁 149-161。 。蕭裕民:〈《莊子》論「樂」--兼論與「逍遙」之關係〉,《漢學研究》第 23 卷第 2 期, 2005 年 12 月,頁 1-33。 。牟宗三,《王陽明致良知教》,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0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第九次印行。1991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灣學生書局,1993

(8)

。朱秉義,《王陽明入聖的工夫》,台北:幼獅,1993 。鄧克銘:〈王陽明心學中之性體觀的特色〉,《臺大中文學報》,第十八期,2003 年 6 月,頁 185-222。 。鄧克銘:〈論王陽明「知為心體」及與禪宗的比較〉,《漢學研究》,第 22 卷,第 2 期, 2004 年 12 月,頁 299-325。 。鄧克銘:《王陽明思想觀念研究》,台大出版中心,2010 年。 。林明宜,《傳習錄中「心」字的意涵及其用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1997。 。朱秉義,《王陽明入聖的工夫》,台北:幼獅,1993。 。鍾彩鈞,《王陽明思想之進展》,台北:文史哲,1993。 。陳榮捷,《王陽明與禪》,台北:學生書局,1984。 。戴瑞坤,《陽明學漢學研究論集》,台灣學生書局,1988。 。狄百瑞[李弘祺譯](1983),《中國的自由傳統》,台北:聯經。 。侯外廬,《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島田虔次、蔣國保譯,《朱子學與陽明學》,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 。秦家懿《王陽明》,台北:東大,1997 三版。 。陳來,《有無之境》,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陳來,《宋明理學》,台北:洪葉,1994。 。陳榮捷,《王陽明與禪》,臺灣學生書局,1984。 。嵇文甫,《左派王學》,台北:國文天地,1990。 。錢穆,《陽明學述要》,台北:正中書局,1955、1990 第 8 次印行。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台灣學生書局,1996 第 5 次印刷。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台灣開明書店,1982 台六版。 。陳榮捷,《新儒學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1995。 。張立文,《宋明理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 。黃淑齡,《明代心學中「光景論」的發展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5。 。蒙培元,《理學範疇系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台北:文津,1990。 。溝口雄三[林右崇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台北:國立編譯館,1994。 。熊十力,《體用論》,北京:中華書局,1996。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宋代篇》(1984)、《元明篇》(1988 二次印刷),台灣學生書 局。 。[美]田浩助,楊立華等譯,《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3。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台灣學生書局,1995 增定三版。 。錢穆,《朱子新學案》,台北:三民書局,1989。 。松川健二鞭、林慶彰等合譯,《論語思想史》,台北:萬卷樓,2006。 。《丁福保佛學辭典》(CBETA 電子佛典系列光碟)

(9)

。《東亞佛學名相辭典》(CBETA 電子佛典系列光碟) 。任繼愈主編,《宗教詞典》,台北:博遠出版社,1991。 。吳汝鈞編,《佛教思想大辭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錢穆,《中國思想史》,台灣學生書局,1992 第 6 次印刷。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灣學生書局,1983 初版。 。任繼愈,《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第 5 次印刷。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灣學生書局,1989 全集校訂版。 。唐君毅,《哲學論集》,台灣學生書局,1990 全集校訂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灣學生書局,1990 全集校訂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台灣學生書局,1992 全集校訂版。 。唐君毅,《哲學概論》,台灣學生書局,1996 全集校訂版。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台北:水牛,1992 十一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三,台北:三民書局,1993 七版。 。馮有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台北:藍燈,1991。 。馮有蘭,《中國哲學史》,台灣商務,1994 增訂台一版。 。張豈之,《中國思想史》,西北大學出版社,1993。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台灣學生,1993。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 1996。 。張豈之,《中國儒學思想史》,台北:水牛,1996。 。蒙培元,《中國哲學主體性思維》,北京:人民,1997。 。台大哲學系主編,《中國人性論》,台北:東大,1990。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 。張廣保,《金元全真道內丹心性學》,北京:三聯,1995。 。楊祖漢,《儒家的心學傳統》,台北:文津 。姜允明,《心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東大,1988。 。張學智,《心學論集》,北京:中國社科,2006。 。朱維煥,《歷代聖哲所講論之心學述要》,台北:台灣學生,2001。 。蒙培元,《心靈超越與境界》,北京:人民,1998。 。張世英,《天人之際—中西哲學的困惑與選擇》,北京:人民,1997。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1992。 。杜維明,《人性與自我修養》,台北:聯經,2001。 。牟宗三,《圓善論》,台北:學生書局,1985。 。唐君毅,《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台北:學生,1986。 。唐君毅,《心物與人生》,台北:學生,1989。 。錢穆,《靈魂與心》,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

(10)

。葛榮晉,《中國哲學範疇導論》,台北:萬卷樓,1993。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氣》,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性》,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人道篇》,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5。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台北:五南,1996。 。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劉蘭英、孫全洲主編,《語法與修辭》,台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上冊 1997 二版、下冊 1997 四版。 。朱德熙,《語法講義》,北京:商務,2000。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台北:谷風,1987。 。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1996。 。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北京:北京大學,1992。 。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 。漢斯‧格懊爾格‧加達默爾著、洪和鼎、夏鎮平譯:《詮釋學 I-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 的基本特徵》,台北:時報文化,1993。 。漢斯‧格懊爾格‧加達默爾著、洪和鼎、夏鎮平譯:《詮釋學 II-真理與方法:補充和索 引》,台北:時報文化,1995。 。洪漢鼎,《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帕瑪著、嚴平譯,《詮釋學》,台北:桂冠,1992。 。余德慧,《詮釋現象心理學》,台北:會形文化,1998。 。沈清松,《物理學之後—形而上學的發展》,臺北:牛頓出版社,1987 初版 1995 三刷。 。Michael J. Loux, Metaphysics: 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 1998.

。曾仰如,《宗教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

。William Calloley Tremmel 著、賴妙淨譯,《宗教哲學導論》,台北:桂冠,2000。 。休斯頓‧史密士著、劉安雲譯,《人的宗教-人類偉大的智慧傳統》,台北:立緒,1998。 。W.T.Stace 著、楊儒賓譯,《冥契主義與哲學》,臺北:正中,1998 臺初版。

。魯道夫‧奧托、成窮周邦憲譯,《論神聖》(The Idea of The Holy),成都:四川人民出版 社,1996。 。威廉詹姆士著、唐鉞譯,《宗教經驗之種種》,台北:萬年青書店。 。榮格著、楊儒賓譯,《東洋冥想心理學—從易經到禪》,台北:商鼎文化,1995。 。夏夫斯坦著、徐進夫譯,《神秘經驗》,台北:天華,1982。 。伊利亞德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2000。 。[英]約翰‧托蘭德著、陳啟偉譯,《泛神論要義》,北京:商務,1999。 。[美]斯特倫著、金澤何其敏譯,《人與神—宗教生活的理解》,上海:上海人民,1991。

(11)

。涂爾幹著、芮傳明、趙學元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1992。 。榮格著、劉國彬楊德友譯,《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台北:張老師,1997。 。鈴木大拙著、江支地譯,《婆娑與極樂》,台北:法爾,1989。

。Rudolf Otto, Mysticism-east and west, translated by Bertha L. Bracey and Richenda S. Payne,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New York,1976

。Denise Lardner Carmody, John Tully Carmody, Mysticism: Holiness East and Wes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 。栗山茂九著、陳信宏譯,《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台北:究竟,2001。 。周與沈,《身體:思想與修行—以中國經典為中心的跨文化觀照》,北京:中國社科, 2005。 。[英]布箂恩‧特納著、馬海良趙國新譯,《身體與社會》,瀋陽:春風文藝,2000。 。[美]安德魯‧斯特拉桑著、王業偉趙國新譯,《身體思想》,瀋陽:春風文藝,1999。 。[美]喬治‧H‧米德著、趙月瑟譯,《心靈、自我與社會》,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 。吉爾伯特‧萊爾,《心的概念》,台北:桂冠,1992。 。E‧佛洛姆著、孟祥森譯,《人的心》,台北:有志圖書,1992。 。Paul M.Churchalnd 著、汪益譯,《物質與意識—當代心靈哲學導讀》,台北:遠流, 1994。 。高新民,《現代西方心靈哲學》,武漢:武漢出版社,1996。 。高新民、劉古峰等著,《心靈的解構—心靈哲學本體論變革研究》,北京:中國社科, 2005。 。Murray Stein 著朱侃如譯,《榮格心靈地圖》,1999。 。高新民、儲昭華編,《心靈哲學》,北京:商務,2002 。克里希那穆提著、羅若蘋譯,《心靈與思想》,台北:方智,1999。 。薩姜米龐仁波切著、周和君譯,《心的導引—從忙亂到安住的藝術—調心九階段》,台北: 橡樹林,2006。 。Phil Coisineau 主編、宋偉航譯,《靈魂筆記》,台北:立緒,1998。 。[阿拉伯]伊本‧西那(阿維森納),《論靈魂》,北京:商務,1997。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靈魂論及其他》,北京:商務,2007。 。[奧]馬赫,《感覺的分析》,北京:商務,1997。 。J.L. Austin 著、陳瑞麟譯,《感覺和所感覺的事物》,台北:桂冠,1997。 。[德]謝林,《先驗唯心論體系》,北京:商務,2006。 。[德]萊布尼茨,《人類理智新論(上下)》,北京:商務,2006。 。[法]柏格森,《時間與自由意志》,北京:商務,1997。 。[英]休謨,《人類理解研究》,北京:商務,1997。 。[美]希拉里‧普特南著、孫小龍譯、伯泉校:《無本體論的倫理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 社,2008 年。

(12)

Krell, New York: Routledge, 1996. (first published in Great Britain 1978, reprinted 1994 ,1996)

。Martin Heidegger, “What Is Metaphysics?,” in David Farrell Krell, ed., Basic Writings: Martin Heidegger(New York: Routledge, 1996), pp. 93-110.

。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下)》,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馬丁‧海德格著、王慶節、陳嘉映譯,《存在與時間》,台北:桂冠,1998。 。Martin Heidegger, Being and Time, translated by John Stambaugh,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96.

。斯賓諾沙著、賀麟譯,《倫理學》,臺北:仰哲,1982 年。

。艾金森、西爾格德等著、鄭伯壎、洪光遠、張東峰等編譯,《心理學》,台北:桂冠,1990 年。

(13)

科技部補助計畫衍生研發成果推廣資料表

日期:2015/07/08

科技部補助計畫

計畫名稱: 以「心」思想研究的角度探析王陽明所論之「本體」 計畫主持人: 蕭裕民 計畫編號: 103-2410-H-004-176- 學門領域: 學術思想

無研發成果推廣資料

(14)

103 年度專題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彙整表

計畫主持人:蕭裕民 計畫編號: 103-2410-H-004-176-計畫名稱:以「心」思想研究的角度探析王陽明所論之「本體」 量化 成果項目 實際已達成 數(被接受 或已發表) 預期總達成 數(含實際已 達成數) 本計畫實 際貢獻百 分比 單位 備 註 ( 質 化 說 明:如 數 個 計 畫 共 同 成 果、成 果 列 為 該 期 刊 之 封 面 故 事 ... 等) 期刊論文 0 2 100% 此 研 究 成 果 為 專 書 研 究 中 的 一 部 分章節。 研究報告/技術報告 0 0 100% 研討會論文 0 0 100% 篇 論文著作 專書 0 0 100% 申請中件數 0 0 100% 專利 已獲得件數 0 0 100% 件 件數 0 0 100% 件 技術移轉 權利金 0 0 100% 千元 碩士生 2 2 100% 博士生 0 0 100% 博士後研究員 0 0 100% 國內 參與計畫人力 (本國籍) 專任助理 0 0 100% 人次 期刊論文 0 0 100% 研究報告/技術報告 0 0 100% 研討會論文 0 0 100% 篇 論文著作 專書 0 0 100% 章/本 申請中件數 0 0 100% 專利 已獲得件數 0 0 100% 件 件數 0 0 100% 件 技術移轉 權利金 0 0 100% 千元 碩士生 0 0 100% 博士生 0 0 100% 博士後研究員 0 0 100% 國外 參與計畫人力 (外國籍) 專任助理 0 0 100% 人次

(15)

其他成果

(

無法以量化表達之成 果如辦理學術活動、獲 得獎項、重要國際合 作、研究成果國際影響 力及其他協助產業技 術發展之具體效益事 項等,請以文字敘述填 列。) 無 成果項目 量化 名稱或內容性質簡述 測驗工具(含質性與量性) 0 課程/模組 0 電腦及網路系統或工具 0 教材 0 舉辦之活動/競賽 0 研討會/工作坊 0 電子報、網站 0 目 計畫成果推廣之參與(閱聽)人數 0

(16)

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自評表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

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

、是否適

合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主要發現或其他有關價值等,作一綜合評估。

1.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作一綜合評估

■達成目標

□未達成目標(請說明,以 100 字為限)

□實驗失敗

□因故實驗中斷

□其他原因

說明:

2. 研究成果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等情形:

論文:□已發表 □未發表之文稿 ■撰寫中 □無

專利:□已獲得 □申請中 ■無

技轉:□已技轉 □洽談中 ■無

其他:(以 100 字為限)

3. 請依學術成就、技術創新、社會影響等方面,評估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

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以

500 字為限)

本年度研究計畫在王陽明「心」思想研究上有所進展,乃逐步完成陽明心思

想研究的一個階段過程。其中對於陽明所論「本體」之解析,有助於瞭解「心」

之此部分內容,且有助於由此發展與其他部分連結之相關論述。而若能對陽

明「心」思想得到進一步的理解,在學術上,除了更瞭解歷史上的陽明思想

以外,對於人在世間普遍性的對所謂「心」的理解有參照或重新建構的作用。

而在應用上,由某種對於「心」的理解而擴展出來的對世界的理解與處世態

度,可具體運用於生活中,乃至其中某些成分,也可能提供某種文化思潮的

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分類法,以此分類法評價高中數學教師的數學教學知識,探討其所展現的 SOTO 認知層次及其 發展的主要特徵。本研究採用質為主、量為輔的個案研究法,並參照自 Learning

但 Van Hiele 的幾何思考層次理論,主要值基於平面幾何系統的研究,Gutiérrez(1992)後 來延伸 Van Hiele 的幾何思考層次理論,並以 Van

注意本文引用的語句典實及其內容。所有典實,不但須說明其意義 來歷,而且須說明其用法之巧拙…

。所謂「意象」,即是用文字寫出可見、可感的事物,這個事物

在強化道德的懲戒功能的時候,客觀上,也減低了對信徒的吸 引力。這是一方面。然而,若換一個角度論之,五種姓理論在 心性論方面也有足於啟示後學者,最突出的是將眾生本身的根

注意本文引用的語句典實及其內容。所有典實,不但須說明其意義

在這次的實作遊戲中,我們必須要先對所使用到的硬體 和軟體有其基本的認識,這樣我們才能充分利用我們所擁有 的條件,進一步達成目標。首先 DE2-70 繼承了 Altera 一系 列的開發軟體,如

英國邏輯學家范約翰 英國邏輯學家范約翰 英國邏輯學家范約翰 英國邏輯學家范約翰 (John Venn 183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