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對於國際生在臺就學困難研究的觀察與建議 / 16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對於國際生在臺就學困難研究的觀察與建議 / 16"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對於國際生在臺就學困難研究的觀察與建議

溫子欣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師資培育暨就業輔導處助理教授

一、前言

國際間學習中文的風氣日盛,許多國家開始將中文列為國小與國中階段的第 二外語選修語種(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17),美國總統Donald John Trump 的孫子女自幼學習中文(李慧蘋,2017),英國威廉王子之子―喬治小王子也加 入學習中文的行列(自由時報,2017)。中文學習衍生龐大的跨國留學教育需求, 許多國際學生選擇中國為留學地點,以求與畢業後的就業市場直接接軌。根據中 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統計,2018 年共有來自 196 個國家和地區的 49 萬 2185 名 各類外國留學生在全國的1,004 所高等院校學習,中國已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 的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9)。但臺灣因為生活的便利性、民主開放的 政治體制、以及網路自由等原因,依然廣受國際學生歡迎,2018 年亦有 12 萬 6997 名國際學生在臺就學,國際生留學人數逐年成長(教育部統計處,2019)。國際 學生人數增多,國際學生在臺灣就學困難與問題也就跟著浮現,學界也多有進行 了解與研究。本文將就目前相關研究進行檢視與比較,發掘目前國際學生在臺就 學困難研究的成果,並提出可加以注意的重點與未來研究的建議。

二、國際學生在臺就學困難研究的觀察

對於國際學生在臺就學困難的研究進行了解,可發現兩個別具深入探討價值 的有趣主題,分別為(1)語言學習需求—對於全英語教學課程的態度,以及(2)社 交困擾的差異,分析如下。 依據王秀槐與張珍瑋(2016)的質量並行研究,國際生在臺就學的困擾在語 言方面為:許多國際學生來臺就讀是為了學習中文,而國內大學卻以全英語授課 吸引國際學生,反而縮減了國際學生學習中文的機會。研究指出,許多國際學生 是受到東方文化、臺灣文化與中文吸引而來臺就學,期待儘可能增加練習中文的 機會,但全英語授課反而限縮了學習與體驗中文的機會,因此與國際學生的學習 期待相左。研究並指出,非英語系國家以及國際學生母國英語教育較不發達者, 亦可能出現學生同時要學習「中文」與「英文」的問題。日常生活需學習中文應 對,學術課程又須學習英文才能理解,大幅加大了學習難度與負擔。蔡文榮與許 主愛(2013)針對國立中興大學泰國籍留學生的研究即指出,參與研究的泰國留 學生對同時學習中文與英語感到困擾。Pham、Wu 與 Blohm(2017)的研究也指 出,國際學生的學習滿意度與其中文水準顯著相關,學習時中文的重要性大於英 文,但他們指出,部分原因來自於所謂全英語教學的課程並非完全落實,實際授 課時,教師可能是中文與英文並用,因此國際學生的中文程度依然對學習產生重

(2)

要的影響。吳娟與彭貞淑(2017)針對輔仁大學 116 為國際學生的調查研究也發 現,中文程度對於國際學生的學習成效有顯著的影響。Song、Wei 與 Sana(2017) 的研究亦指出,無論是在學習上、發表上或是生活上,中文程度無疑是國際學生 適應與表現的關鍵。而 Collins、Ho、Ishikawa 與 Ai-Hsuan(2016)也認同國際 學生的課後生活是其未來適應表現與於留學國順利就業的最重要一環,而課後生 活與留學國主流語言水準有絕對的關係。 但並非所有研究都得到相同結論,蔡文榮與陳雅屏(2015)針對國立中興大 學印度籍留學生所進行的研究發現,印度籍國際學生來臺就讀博士學位的原因包 括:(1)想到不同國家拓展眼界;(2)臺灣提供國際學生獎學金的資助;(3)博士學 位在印度不易取得;(4)大學提供英文授課課程;(5)臺灣物理環境與印度較相接 近;(6)臺灣因科技較發達而有實驗上的便利性。其中可發現印度學生與先前研 究所提到的結果不同,傾向認同全英語授課政策並期待教師以英文授課,也期待 臺灣學生用英文與自己互動。由於印度學生較擅長英文,因此期待更多的英語授 課課程以獲取專業知識。我們似乎可以發現,國際學生對於語文的學習需求,會 依據其母國性質產生差異。 國際學生社交困擾研究上,也出現明顯的差異。蔡文榮與許主愛(2013)針 對國立中興大學泰國籍留學生的質性研究指出,泰國留學生與本地生難以成為朋 友,部分受訪泰國學生認為臺灣的學生比較冷漠。蔡文榮與陳雅屏(2015)針對 同所大學印度留學生所進行的研究亦發現,印度學生較覺得生活中自己會被臺灣 人以異樣眼光的對待,並且不易結交臺灣朋友。蔡文榮與董家琳(2015)針對馬 來西亞籍留學生的研究,也得到類似的結果,即國際學生較難打入本地生的社交 圈,國際學生比較容易與同為國際學生的對象結交朋友,國際學生認為本地生對 馬來西亞籍學生不感興趣。而針對來自歐美國家國際學生的相關研究,與本地學 生社交困擾這件事甚少被提及,日本及韓國留學生與臺灣學生互動良好(馬藹萱, 2014)。蔡文榮與石裕惠(2015)針對日本籍留學生的研究,日本籍學生表示與 臺灣朋友在課業及生活上的互動密切,就學期間也未曾遭到歧視或惡意對待,並 與臺灣異性朋友互動頻繁,反而與日本籍或其他國籍的異性互動較少。不同國家 或地區國際學生與本國學生在社交互動上有所差異,歐、美、日、韓國家之留學 生與本地學生互動較密切,東南亞或南亞國家留學生則與本地學生有所距離,較 難發展社交關係,甚至可感受到排斥或是異樣的眼光。 以上之討論多為深度訪談質性研究所獲得的結果,如單就深度訪談與質性方 法所做的歸納,不宜作過度的推論,但這種不同國別國際學生對於在臺學習困難 的差異感受,可進一步在馬藹萱(2014)的大型量化研究中獲得支持。馬藹萱教 授受教育部委託,進行《大學校院招收外籍生市場調查與分析研究》之全國性跨 校國際學生現況研究,研究方法包括國際學生焦點團體訪談與問卷調查。問卷調

(3)

查部分,該研究共發出 987 份問卷,回收 682 份,剔除無效問卷後之有效問卷 數為643 份。由於此研究為跨校之全國性研究,有其代表性。該研究中透過統計 分析,發現不同國別與地區國際學生在來臺留學的原因與需求上具有顯著差異, 於是在數據分析時直接歸為歐美國家、日韓與其他亞洲國家三類。從日韓和歐美 先進國家來臺的外籍生,相較於亞洲其他國家和其他地區的開發中國家的學生而 言,更傾向是基於「文化因素」而選擇來臺,而所謂「文化因素」,就是基於對 於文化或中文的喜好而選擇來臺學習,這些歐美與日韓的學生更傾向於增加中文 的學習與練習機會,此點與王秀槐與張珍瑋(2016)的研究發現相同。 馬藹萱(2014)的研究並發現,以日韓為對照組的情況下來看,其他亞洲國 家的學生因為臺灣的學術環境而來臺的可能性是日韓學生的近4 倍,歐美已開發 國家則和日韓無明顯差異,意指亞洲其他國家和其他地區的開發中國家的學生都 明顯比日韓和歐美先進國家的學生更可能因看中臺灣的學術環境與高等教育品 質來臺就讀,臺灣的學術環境在世界開發中國家當中具有相當優勢。總和來說, 即歐美、日韓國家國際學生較傾向因為「文化因素」來臺灣進行文化與語言的學 習,其重要性高於學術學位與知識的取得;其他亞洲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則較重視 進行學術與專業的學習,這樣的結果也與蔡文榮與陳雅屏(2015)的研究結果相 呼應。

三、分析與結論

臺灣學生出國留學,通常以歐美日澳等國家為留學目標國(教育部國際及兩 岸教育司,2019),目的在接受更好的高等教育,但並非所有的高等教育國際移 動,其學生都是由高等教育弱勢國家移動至高等教育優勢國家。Suzanne E. Beech (2015)認為,人們往往以為出國留學是為了尋找比母國更好的教育,然而即使 母國的教育改善,出國留學的人數也不一定會減少,所以已開發國家學生至開發 中國家留學、較富裕的國家的學生至相對較不富裕的國家留學、或是大學聲望高 的國家學生至大學聲望較低的國家留學,都是可能的。留學代表著一種稀缺性, 是一種身分的表徵;地理移動也代表了一種文化資本,顯示此人較具有膽識與冒 險心,並具有多元文化的素養。社會資本也會轉換為經濟資本,留學期間積累的 人脈、語言技能與文化熟悉度,都可能成為未來工作的助力與本錢。臺灣對於世 界的國際學生來說,正好扮演了兩種角色,同時提供文化取向與學術取向兩種需 求的滿足,但在進行國際學生學習困難研究時,就必須特別注意這樣情形下的影 響。綜合分析上述的研究成果,茲提出相關的建議如下: 1. 進行國際學生學習困難量化研究時,必須特別重視由國別此變項進行觀察, 才能精準的甄別國際學生真正的學習困擾。比如全英語課程的需求程度,來自不 同國別的國際生及可能有明顯差異,但如只計算總體國際生的需求程度,則可能

(4)

互相抵銷,產生錯誤或無意義的統計結果。 2. 除了以國別為變項的設計外,以下幾個變項也可納入考慮,例如國際生來臺 學習是「文化取向」還是「學術取向」、國際生母國高等教育聲望相較於臺灣的 差別情形、國際生母國平均收入相較於臺灣的差別情形等,這些變項都可能區隔 國際學生明顯的學習困難差異情形,因此這些變項不需全採,但可酌採,用以分 析不同身分國際生學習困難偏向,可能會發現別具意義的研究結果。 3. 新南向政策下,來自東南亞的留學生逐年增加(潘俊宏、張仁家,2019)。但 由前述研究可知,東南亞部分國家留學生在與本地生互動與社交上感到較大困 難,此部分亟需追蹤研究或是採取實際的作為與政策設計加以改善。 參考文獻

 Pham Mau-Ly、Wu Ching-Ling、Blohm. Mark Alexander(2017)。International students’ learning satisfaction and its associated factors in Taiwan。建國科大社會人

文期刊,36(1),40-61。(中文期刊,英文發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9 年 9 月 11 日)。2018 年来华留学统计。取自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04/t20190412_377692.html  王秀槐、張珍瑋(2016)。“You don’t know what really matters to me!” Examining the gaps between governmental policies and student perspectives in international student recruitment practices in Taiwan。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1(4), 243-270。(中文期刊,英文發表)

 自由時報(2017)。不只川普孫女…英國喬治小王子也搶學中文!。自由時

報網路版。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2259929  吳娟、彭貞淑(2017)。Cross border learning: A cas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s in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全人教育學報,15, 53-83。(中文期刊,英文發表)  李慧蘋(2017 年 3 月 8 日)。川普外孫女中文嚇嚇叫,27 歲老師景湧泰曝光。 三立新聞網。取自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231584  馬藹萱(2014)。從在臺外籍生之學習選擇看留學生遷移決策之社會建構。 人口學刊,48,43-94。 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2019 年 9 月 20 日)。近 10 年我國學生赴主要留 學國家留學簽證人數統計表。取自

(5)

https://depart.moe.edu.tw/ED2500/News_Content.aspx?n=2D25F01E87D6EE17&sm s=4061A6357922F45A&s=A6AD068477F61649  教育部統計處(2019 年 8 月 30 日)。大專校院境外學生狀況。取自 http://stats.moe.gov.tw/statedu/chart.aspx?pvalue=36  潘俊宏、張仁家(2019)。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國際學生來臺留學現況暨影響 因素初探。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9,8(2),154-175。  蔡文榮、石裕惠(2015)。日本籍國際學生在臺灣中部大學適應議題之個案 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9(2),1-37。  蔡文榮、許主愛(2013)。外籍學生在臺灣的大學適應議題之研究:以中興 大學之泰國學生為例。教育科學期刊,12(2),82-111。  蔡文榮、陳雅屏(2015)。初抵臺灣的印度學生在中興大學適應議題之研究。 教育科學期刊,14(1),19-56。  蔡文榮、董家琳(2015)。馬來西亞學生來臺留學適應問題之個案研究。教 育科學期刊,14(2),95-122。  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17)。澳洲中小學外語教學及學習概況。教育 部電子報,771。取自 https://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19982 Collins, F., Ho, K.-C., Ishikawa, M., & Ai-Hsuan, M. S. (2016). International

student mobility and after-study lives: The portability and prospects of overseas education in Asia. 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 23(4), (電子化期刊無頁碼)

 Song Shuo, Wei Xiao-Ming, & Sana Khulood Siddiqui (2017). A study on Chinese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foreign academic students in local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119, 2074-2077.

 Suzanne E. Beech (2015). International student mobility: the role of social networks, Social & Cultural Geography, 16(3), 332-35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從小到大都在台中唸書,大學就讀 ○○ 大學國貿系,學習國際貿易方面的專業知識。後

本教材設定使用對象為國中數學低成就的學生,考量《補救教學基本學習內 容》 , 並配合不同學習狀態的學生,發展了兩套教材:「精進教材」適用於百分等 級

With learning interests as predictors, the increases in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were greater for third- graders and girls than for fourth-graders and boys; growth in learning

巴斯德研究院(法語:Institut Pasteur)總部位於巴黎,是法國的一個私立的非營利研究 中心,致力於生物學、微生物學、疾病和疫苗的相關研究,其創建者巴斯德於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常生活的課題,增加學生對中國歷史、中 華民族和文化,以及國家發展的興趣;整

使學生認識中國文化的優 點,加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 尊崇,及培養學生對其他民 族、他們的文化、價值觀及 生活方式,採取一個積極的

在混凝土科技發展方面,則邀請日本東京大學野口貴文教授與中國北京建築大 學宋少民教授等國際知名混凝土工程學者,對於「Challenge to Regener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