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082高一歷史第二次期中考題庫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1082高一歷史第二次期中考題庫"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082 高一歷史第二次期中考題庫 一、非選題: 1. 某皇帝即位後便開始進行某種「社會現象」的調查,大臣們將調查的結果寫成以下的資料: 「□就是田地之圖,它把田地分區分段,繪畫區內的田形,丈尺田界,記錄田地種類和肥 瘠、買賣情況及田主姓名,再編到字號,訂成一冊。」請問: (1)下令編纂此資料的帝王為何人? (2)某種「社會現象」的調查最後整理成何種資料? (3)這種資料的主要用途為何? 答案:(1)明太祖;(2)土地登記簿或《魚鱗圖冊》;(3)徵派賦役的依據。 解析: 1.明太祖深知長期以來民間匿報田地、人口的嚴重性,即位後便著手調查編纂《黃冊》與《魚鱗 圖冊》,以確認每戶擁有的土地與人口,使賦稅、徭役趨於公平。 2.3.《魚鱗圖冊》是為徵派賦役而編製的土地登記簿,因所繪田畝狀如魚鱗而得名。 2. 皇權與相權的消長,是中國自秦朝以來皇帝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因為皇帝所掌握的權力會 隨著丞相的分工與有無,呈現不同的發展。因此,從秦漢、唐宋、元明丞相的變化與發展, 正好可以突顯皇權的演變。請依此回答以下問題: (1)秦代中央官制為三公九卿,請問三公名稱與職掌各是什麼? (2)唐宋兩朝負責執行行政事務的各是哪個單位? (3)到了明清產生什麼變化? (4)綜合前面兩題,請問皇帝的權力是大致上如何變化,請簡述之。 答案:(1)丞相負責行政,太尉負責軍事事務,御史大夫負責監察;(2)唐代尚書省負責執行行政 事務,宋代則由中樞門下省負責執行行政事務;(3)明代廢除宰相,清代延續不置宰相,並於雍 正年間設立軍機處,作為最高權力機構;(4)皇權的變化,從秦漢時期與丞相權力對分,之後形 成內朝與外朝,宰相成為外朝長官,皇權提高,相權開始下降。到了唐代與宋代,分別透過中 書、門下、尚書三省制與中書門下省、樞密院與三司使,彼此制衡削弱相權。明朝廢除宰相,皇 權大為提升,清代設立軍機處,皇權達於鼎盛。 解析: 本題為綜合前面章節,對於皇權與相權的消長,進行統合式的分析。秦代首先設立宰相,宰相權 力日增,到漢初甚至可以反駁皇帝的決策,皇權於此與相權平分權力。直到漢武帝始有內、外朝 的區分,丞相變為外朝長官,排除於權力核心之外,皇權逐步提高,相權開始下降。到了唐、宋 二朝,透過三省制的設立,以及中書門下省、樞密院與三司使的創建,乃藉由多立宰相,以此分 散相權,皇權再度提高。明代透過胡惟庸案廢除宰相,國柄集於皇帝一身,清朝雍正年間設立軍 機處,皇權的掌握達於顛峰,相權則趨於削減。 3. 以下兩則資料為日本仿效中國典章制度與文化而推動的改革: 資料一:推古天皇在位期間,(甲)擔任攝政,開始仿效中國制度,推動政治改革,確立中央 集權式的官僚體系。當時日本開始吸收由中國傳入的佛教文化,且形成以此為重心的□文 化,在藝術與建築等方面均有獨特的表現。 資料二:(乙)即位之後,首次訂立國家的年號,以唐朝的典章制度為基礎推動改革,重要內 容包括將原屬豪族的人口與土地收歸中央政府管轄,確立中央與地方行政制度,並實行新的 土地制度與稅制。 根據上述資料,請回答問題: (1)資料一提到的(甲)是哪位人物?上述的□應為哪一文化? (2)資料二提到的(乙)是哪位人物?他的改革對日本的國家體制產生何種影響? 答案:(1)聖德太子,飛鳥文化;(2)孝德天皇,日本逐漸成為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

(2)

家。 解析: 六世紀末,日本聖徳太子擔任攝政期間,積極模仿中國,並派遣隋使。七世紀,日本孝德天皇即 位,開始仿效唐朝推行唐化運動。 4. 東亞文化圈又稱「漢字文化圈」,因文化圈的其他要素如儒學、科技、律令等,皆由漢字傳 遞;且多數周邊國家會借用漢字創造自身文字,故漢字被認為是各項要素中具最關鍵地位。 請問: (1)圖(一)的文字是由哪個國家仿漢字所創? (2)圖(二)的文字為自創文字的例子,請寫出此種文字的名稱。 答案:(1)日本;(2)諺文。 解析: (1)圖(一)為日本於大化革新期間仿中國楷書創制的「片假名」; (2)東亞文化圈中,僅朝鮮的「諺文」為原創文字,其他如日本的「平假名」、「片假名」及越 南的「字喃」皆仿漢字而造。 5. 王安石變法的目的在於富國強兵,實施的項目有免役法、青苗法、保甲法、均輸法、農田水 利法、方田均稅法、市易法、保馬法、將兵法、重法地區的設置、學校科舉的改革,然而通 行全國且貫徹始終的只有前三項,以下將特別做說明。 「免役法」是將差役改為聘雇制,徵收役錢做為雇役費,而宋朝吏役本是由鄉戶上戶當 差,因此照理說在實行此制後,鄉戶下戶並不用繳納此筆費用,然而隨後的第二、三道免役 令卻規定無論上下戶均須繳納役錢,不再按照戶等高低,而是依據家業錢與稅錢為標準來均 攤。役錢的徵收持續到南宋末年,成為鄉村最重要的賦稅之一。 「青苗法」公布時是向百姓發放不收利息之貸款,然而實際上卻收了 20%、30%的利 息,春、秋兩季繳稅,因此國家每年可收 40%~60%的利息;且最初規定是自願制,但實際上 卻強制各戶採用並須繳納利息。青苗錢的徵收實施到北宋末年便停止,相較於役錢的徵收稅 額較少。 免役法與青苗法的實施,是透過納錢制度、強制稅收與只收錢幣,使鄉村百姓將實物販 售換得錢幣,再進行繳稅,以此達到王安石所期望的「富國」理念。 「保甲法」的三個主要目的:一、除盜:實行連坐法,由保正及保長來管理鄉鎮。二、 部分恢復徵兵制。三、省養兵財費。在《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二一(以《宋史》卷一九二 〈兵志〉參校)中有一段王安石說明實行保甲法的理念:「今所以為保甲,足以除盜。然非特 除盜也,固可漸習其為兵,既人人能射,又為旗鼓,變其耳目,(且)與約免稅上番,代巡檢 下兵士。又令都、副保正能捕賊者獎之,或使為官,則人竟勸。然後使與募兵相參,則可以 消募兵驕志,省養兵財費。事漸可以復古,此宗廟長久計,非小事也。」 資料來源:王曾瑜,〈王安石變法簡論〉《中國社會科學》,1980 年第 3 期,頁 131-154。 ( )(1)若從文本中來看,作者提到王安石諸多變法的內容中主要著重於哪一領域改革的說 明? (A)軍事改革 (B)財政改革 (C)土地改革 (D)教育改革 ( )(2)北宋王安石變法的主要目的,在於改善當時國家所遭遇的各種問題。請問:當時可 能遭遇到的問題有哪些?(多選) (A)外族侵擾之憂 (B)國家財政吃緊 (C)民變動盪四起 (D)外戚干預朝政 (E)豪強兼併土地

(3)

(3)文中所提到關於免役法與青苗法的政策、稅收制度與影響為何? 答案:(1)(B);(2)(A)(B);(3)見解析。 解析: (1) 在文中作者所探討的包括青苗法、免役法及保甲法的內容中主要都是關於財政部分的改革。 青苗法要求農民繳交利息和賦稅,免役法徵收役錢作為雇役費,依據家業錢與稅錢為標準來 均攤。甚至保甲法中都有省養兵財費的作用在其中。故選(B)。 (2) 從文中來看,王安石變法的內容主要是針對國家的財政改革,包括青苗法和免役法,目的在 於充實國庫,可看出財政狀況不佳。而北宋時期周遭如契丹、女真、西夏等外族環繞,軍事 力量的培養也是刻不容緩的政策。故選(A)(B)。 (3) ①免役法改變了宋朝吏役本是由鄉村上戶當差的制度,將差役改成聘雇制,理當來說鄉村下 戶不用繳納此筆費用,然而後續追加發布的第二、三道免役令,不再按照戶等高低,上下戶 均須繳納役錢,並依據家業錢與稅錢為標準來均攤。而青苗法則是發放貸款,並強制各戶採 用且須繳納利息。 ②王安石利用免役法與青苗法的納錢制度、強制稅收與只收錢幣,使鄉村百姓必須將實物販 售換得錢幣,才能進行繳稅。 ③以錢幣納稅的方式,對上戶影響不大,但對下戶來說,須以更多的實物換取錢幣才能繳得 上稅。而實物與錢幣間的兌換,促進社會的貨物流通,卻也使百姓負擔加重。 評分標準: ①能寫出免役法與青苗法的內容,如鄉村上戶當差改為聘雇、向百姓發放貸款的改革內容, 獲得 1/2 的分數。 ②寫出青苗法與免役法的納錢制度只收錢幣、強制稅收,得 1/4 的分數。 ③將兩者對社會的影響答出,得 1/4 的分數。 6. 資料一:周進苦讀幾十年的書,也不曾做過秀才。他到省城參觀貢院時,一到貢院卻自己欲 撞死在地上。被人用水灌醒後,看見號板又一頭撞上去,然後開始放聲大哭、哭得滿地打 滾。直到遇見幾位公子答應替他捐一個監,使他得以進場考試。他連忙答謝:「若得如此,便 是重生父母,我周進變驢變馬,也要報效!」 之後,周進先錄了個貢監首卷,考試放榜後中了,汶上縣的人,不是親的也來認親,不相與 的也來認相與。而後,到京會試,又中了進士,殿在三甲,授了部屬。荏苒三年,陞了御 史,欽點廣東學道。 資料二:范進 54 歲時已經考了 20 多次鄉試,好不容易今年中了,捷報抵達家中當天。范進 不看便罷,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兩手拍了一下,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 了!」說著,往後一交跌倒,牙關咬緊,不醒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將幾口開水灌了過來。 他爬將起來,又怕著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著,不由分說,就往門外飛跑,把報 錄人和鄰居都嚇了一跳。走出大門不多路,一腳踹在塘裏,掙起來,頭髮都跌散了,兩手黃 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眾人拉他不住。拍著笑著,一直走到集上去了。眾人大眼望小眼, 一齊道:「原來新貴人歡喜瘋了。」 范進的丈人胡屠戶在他尚未中舉前對他的態度惡劣,曾言:「我自倒運,把個女兒嫁與你 這現世寶,窮鬼,歷年以來,不知累了我多少。如今不知因我積了什麼德,帶挈你中了個相 公,我所以帶個酒來賀你。」而後,范進中舉,胡屠戶卻道:「我每常說,我的這個賢婿,才 學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裡頭那張府、周府這些老爺,也沒有我女婿這樣一個體面的相 貌!」 資料來源:吳敬梓,《儒林外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13,頁 25-38。 ( )(1)學者顧炎武曾批判科舉制度中的八股制義,使天下千萬學子只看範本,不只限制思 考,也不利於學術的發展,但學子們仍像文中主角為求成為天子門生,用盡各種手段。請問

(4)

文中這樣的情況最早可能出現在何時? (A)魏晉世族政治 (B)唐盛世開始增加殿試 (C)元朝 以《四書集注》為範本 (D)清規定以《四書》《五經》為內容 ( )(2)科舉制度自隋朝創立後,請問所造成的影響有哪些?(多選) (A)對於門閥政治的 抑制 (B)對於君權的制衡 (C)平民社會地位的向上流動 (D)印刷業的盛行 (E)文人政治的興 盛 (3)資料二中范進的岳父在他中舉前後態度的差異,請問反映出當時的社會風氣為何? 答案:(1)(D);(2)(A)(C)(D)(E);(3)見解析。 解析:(1)明清開始以八股文為格式,《四書》《五經》為內容,導致思想束縛,學術研究風氣也 隨之淡化。故選(D)。 (2)科舉制度出現後,如武則天等利用進士新貴來抗衡世族,而宋朝皇帝藉由殿試制度培養天子 門生,加強與官員之間的連結,提升了控制力,透過科舉推廣文人政治,與重文輕武的觀念。而 平民也藉由科舉制度努力爭取任官的機會,提升地位。另外,對於書本的要求,尤其是明清對於 考古題本或參考書籍的需求大,帶動印刷業的發展。故選(A)(C)(D)(E)。 (3)當時的社會風氣趨名逐利,士人熱衷追求功名,而一般民眾對於當官者崇拜嚮往,更對這樣 的現象有推波助瀾之力。 評分標準:簡要說明重利趨益,追逐功名利祿之風氣即可得分。 7. 有關封建與郡縣孰優孰劣的問題,歷代學者多有爭論,以下兩則資料,請閱讀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史記》記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與丞相王綰、大臣李斯等人,討論要採用什麼制度 來統治天下。首先是丞相王綰的意見:「秦國剛滅六國不久,燕、楚、齊等國距離秦根據地關 中較遠,如果不置諸侯王,則不易治理,請求始皇將諸皇子分封到這些地區實施統治。」以 下是李斯的意見:「古代周文王、周武王分封了很多子弟跟同姓親戚,可是後來關係逐漸疏遠 後,這些諸侯就像仇人一樣互相攻擊。到最後諸侯間彼此的征戰,連周天子也無法阻止。現 在天下有幸仰賴陛下的神威獲得統一,如果都置郡縣,只要賜以俸祿就很容易控制皇子、功 臣們。如果天下的人沒有不同的意見,就是讓天下安寧的好方法。現階段如果要分封諸侯, 反會造成治理上的不便。」始皇最後定奪:「天下如此紛亂不安,最主要是有諸侯王之間的爭 擾,幸好祖先庇佑,我今天統一了天下,如果再用封建,其實是再設各方兵力,這樣要求天 下安寧,不是一件困難的事嗎?」 資料二:柳宗元《封建論》:真正開始將公道實現於天下,就是秦朝的制度呀。因為要讓天下 獲得安定的統治,就要靠適當的人才。並且將賢能的人居於上位,不肖的人在下面接受管 理,才能讓天下安寧。而所謂的封建制度,其實只是讓後代用繼承的方式來治理。這種單靠 血緣關係繼承統治的制度,在上面的統治者真的都很賢能嗎?下面受到統治的人真的都是不 肖的嗎?在這種制度下,百姓生活能否安寧,是很難預料的啊。 ( )(1)秦始皇贊成何人的見解?贊成最主要的理由是什麼? (A)李斯——今海內賴陛下神 靈一統,皆為郡縣 (B)王綰——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 (C)柳宗元——公天 下之端自秦始 (D)李斯——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 )(2)同樣為「使天下百姓安寧」,上述資料中哪些人認為郡縣制才能達到此一目的? (A)李斯、王綰、始皇 (B)李斯、始皇、柳宗元 (C)王綰、始皇、柳宗元 (D)李斯、王綰、 柳宗元 (3)李斯與王綰對秦朝施行封建還是郡縣制度的看法一致嗎?如果不一致,差別在何處? 答案:(1)(D);(2)(B);(3)不一致,李斯主張郡縣制、王綰主張封建制。 解析:(1)秦始皇最後贊成李斯的主張,但(A)與(D)雖然都是李斯的看法,但(A)強調已行郡縣,(D) 才強調為何必行郡縣;(C)為柳宗元的看法,身為秦帝國的首位皇帝,不可能接受唐人的意見。 (2)秦始皇、李斯、柳宗元皆主郡縣制度。 (3)如上所言,兩者不同,王綰主封建、李斯主郡縣。

(5)

8. 古時朝鮮社會將臣民分成兩班、中庶、良人與賤民四個階級。兩班屬於貴族階級,他們最重 要的職責是學習儒學,通過科舉成為官員,協助君王治理國家。兩班做為統治階級的一分 子,在教育上享有特權並得以壟斷官職。他們承擔教化百姓的責任,並憑藉著經濟優勢和人 脈關係,為自家子女的教育紮下良好且厚實的基礎,以確保能夠滿足統治體系的需求,在政 治上占一席之地。 但到了十八世紀,教育和身分之間的對應關係開始瓦解,多數兩班開始沒落,失去在身分和 經濟上所擁有的特權,其他階層開始通過商業或農業經營,聚集大量財富,新的教育體制逐 漸形成。 ( )(1)根據上文所述,兩班階級的形成,與下列何事直接相關? (A)豪強崛起 (B)政權 自主 (C)儒教治國 (D)教育普及 (2)在教育制度方面,兩班家族享有特權並得以壟斷官職,他們通常透過何種方式確保其政 治地位歷久不衰? ( )(3)上列文本是從哪些角度分析兩班的衰微現象?(多選) (A)經濟 (B)教育 (C)軍 事 (D)階級 (E)思想 答案:(1)(C);(2)為自家子女的教育紮下良好且厚實的基礎;(3)(A)(B)(D)。 解析: (1)兩班經由科舉入仕,古時朝鮮因崇奉儒教而廣設學校並舉辦科舉,故選(C)。 (2)兩班家族往往憑藉著其經濟優勢和人脈關係,為自家子女的教育紮下良好且厚實的基礎,以 確保能夠滿足統治體系的需求,在政治上占一席之地。 (3)由文本中「十八世紀,教育和身分之間的對應關係開始瓦解,多數兩班開始沒落,失去在身 分和經濟上所擁有的特權」的敘述可知,當兩班不再擁有教育特權時,其階級身分及經濟特權也 連帶受影響,終致走向衰微命運,故選(A)(B)(D)。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第一本書是剛才提到的 1990 年的名著。 之後的四本都是最近十年出現的著作。 前三本的書名 中都有 Hardy 不等式或是 Hardy-type 不等式。 第四本書名中沒有提到 Hardy 不等式,

分拆課題為不同部份 通常2至4堂可教完一課 幾乎1至2天要交一次家課 每次家課的題型較少.

首先第一個是堅強 ,每當自己想放 棄做一件事時,我會想起孤兒們的 情況,我們也要學像他們一樣堅強 起來。第二個是 笑

柏楊(郭定生,公元 1920—2008 年)在其名著《中國人史綱》中談到三國時代(公元 220—280

作為 19 世紀最傑出的藝術家,梵高熱愛生活卻倍 感艱辛。他的畫像目光鮮明,紅髮、紅鬍子、稜角 分明的臉,浮現躁鬱不安的心情,從畫作中看到他

例如,參閱:黃啟江,《因果、淨土與往生:透視中國佛教史上的幾個面 相》〈第六章·從佛教研究法談佛教史研究書目資料庫之建立〉,(台北:臺 灣學生書局,2004 年),頁 237-252; Yasuhiro

經濟學人智庫對全球 133 個城市進行每半年一次的調查,這一次「2019

有次,他在北邊羅雲遊時,做程前往碧差汶省 (53EZ 皂的龍薩 (ZSω 詳),於中午時分.. 香光莊嚴門第六十五期〕民國九十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