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第二次大戰期間戰爭
海報的歷史內涵研究
(1939-1945)
郭姿含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宣傳戰,其運用文字和藝術的規模 及影響絕不亞於前線刀槍的廝殺。國家總體動員的戰爭使藝術 走向軍事運用的途徑,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戰爭海報的設計與發 展;由於設計及藝術名家的投入,以及各國政府的全力支持, 遂使戰爭海報不僅題材豐富,內容感人,同時蘊藏豐富戰爭文 化、歷史內涵、藝術美感及廣告宣傳技巧,肩負說服使命,是 戰爭重要的一部份,為引起觀看者的共鳴,除需繪畫及文案技 巧支持外,也必須融入民眾所熟悉的圖像符號、歷史文化、當 代大事等要素,是故,戰爭海報也是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 的一個切入視角。雖然宣傳內容為了配合戰爭或國家需求,多 少有所修改或美化,不能完全視為真實,但其使用的圖像符 號,仍帶有各國的歷史文化色彩及對時事的反映。 本文從二戰期間海報中的文案、圖畫以及符號分析其所代 表的歷史內涵,可發現以下幾點:(一)蘊含各國歷史文化; (二)反映重大時事及國際局勢;(三)顯示極權國家的特 色;(四)戰爭圖象符號的使用與強化;(五)象徵女權的新 * 宜蘭縣立復興國中教師階段。 總而言之,戰爭海報不僅可以作個別的圖像分析,也可以 做橫向跨國或縱向時間的研究分析,以此可以觀察到許多與二 次大戰相關的歷史背景與時代特色,是一個有待繼續挖掘的有 趣材料。 關鍵詞: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海報、戰爭宣傳、戰爭圖像
一、前言
以西方的角度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戰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戰一 樣,是由歐洲各國間的衝突開始的。在最初的兩年中,戰役主要 在歐洲戰場上進行;然後,日本於西元 1941 年襲擊了珍珠港,從 而使第二次世界大戰變成全球性的戰爭。1參戰各國為了贏得最後 勝利,無不卯足全力,動員全國資源,進行有組織、有計畫的宣 傳行動,以支持前線的軍事作戰行動。尤其二戰期間的宣傳戰, 其運用文字和藝術的規模及影響絕不亞於前線刀槍的廝殺。國家 總體動員的戰爭使藝術走向軍事運用的途徑,其中最明顯的就是 戰爭海報的設計與發展;由於設計及藝術名家的投入,以及各國 政府的全力支持,遂使戰爭海報不僅題材豐富,內容感人,同時 蘊藏豐富戰爭文化、歷史內涵、藝術美感及廣告宣傳技巧,此外 海報不受場地設備限制,能遍佈各公共場所並瞬間打動觀看者,2 其乃戰爭的產物,肩負說服使命,是戰爭重要的一部份,甚至可 說是「牆壁上的武器」。3 為了引起觀看者的共鳴,除需繪畫及文案技巧支持外,也必 須融入民眾所熟悉的圖像符號、歷史文化、當代大事等要素,是 故,戰爭海報也是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的一個切入視角,本 文即試圖以二次大戰的戰爭海報為材料,分析其背後的歷史內涵 1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研究院出版社, 1999),頁 748。 2 蔡綺,〈二次大戰同盟國戰爭宣傳海報設計之研究〉,《臺中技術學院學 報》,7:2(臺中,2006.7),頁 127。 3 桑木、徐沛、周丹,〈戰爭海報:牆壁上的武器〉,《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26:3(2005.3),頁 273 。及意義。
二、戰爭海報的功能
在戰爭期間,海報屬於心理戰或宣傳戰的媒介之一。可從精 神上鼓勵和鞏固己方陣營,以打擊與對抗敵方陣營,企圖使對方 領導階層產生錯覺,做出錯誤決策,造成敵對國的軍心渙散,士 氣低落,4而不需要實質的暴力攻擊行動,或者只付出比實質暴力 的必須花費更低的金額,宣傳可說是實質攻擊的補給品。5 和其他傳播媒體相比,海報具有下列特徵:1.強力的視覺傳達 效果;2.兼顧繪畫性與設計性;3.主題明確、表現簡潔;4.海報規 格設定的彈性;5.自由選擇張貼場所。6雖然隨著科技的進步,傳 播媒體的種類繁多,但海報的傳達方式可有許多變化而能被靈活 運用,其強力視覺效果及特有的藝術性,能具有一定的視覺傳播 影響力和代表性,這可從目前海報的使用尚未偏廢可得到印證。 戰爭時期的宣傳海報試圖令人盡快進入特殊狀況,並且為了 配合戰爭需要,調整出有別於尋常優先順序的道德標準。為達成 目的,宣傳者常利用大眾文化中再熟悉不過的傳統視覺符碼來描 繪戰爭,7雖然宣傳內容為了配合戰爭或國家需求,多少有所修改 或美化,不能完全視為真實,但其使用的圖像符號,仍帶有各國 的歷史文化色彩及對時事的反映。 4 沈偉光,《傳媒與戰爭》(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頁 158。5 Carth S. Jowett and Victoria O’Donnel 著,陳彥希等譯,《宣傳與說服》(臺
北:韋伯文化,2002),頁 169。
6 鐘有輝,〈歐洲海報史介紹〉,《世紀容顏回顧:百年版畫海報精品展》(臺
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1996)。
三、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戰爭海報的歷史內涵
以下就試圖從二戰期間海報中的文案、圖畫以及符號分析其 所代表的歷史內涵:(一)蘊含各國歷史文化
首先可以看到「條頓騎士裝束的希特勒」(圖 1)是一幅圖解 希特勒侵略思想的海報,其寓意是要德國人效法古條頓騎士團的 精神,向東方擴張領土。8條頓騎士團在 13 世紀即是在相當於今日 德 意 志 的 普 魯 士 地 區 建 立 了 騎 士 國 家 , 曾 一 度 向 東 入 侵 俄 國 成 功。而在「發揚偉大的傳統」(圖 2)中,蘇聯將 16 世紀沙皇伊 凡四世統治時抵禦入侵的俄羅斯古代武士形象,作為號召鼓舞蘇 聯人民英勇抵抗入侵的精神象徵。9這兩張海報雖分屬德國與蘇聯 所製造,但不約而同使用了國家歷史事蹟作為主題,不僅點出兩 國曾有的榮光,增強國民的信心;更進一步也點出了日耳曼人與 俄羅斯人的敵對立場,與二戰時德蘇對抗的現實互相結合,更加 強了海報的說服力,強化國民戰鬥意志。 「美國人永遠為自由而戰」(圖 3)畫面左邊出現 1778 年美 國獨立戰爭時的軍隊,右側則為 1943 年奔赴歐洲戰場的美軍,同 樣利用了歷史事件與現今情勢結合的類比手法。10不同的是,這裡 不是單純用過去的光榮來激勵士氣,而是更進一步強調「為自由 而 戰 」 的 訊 息 , 從 而 強 化 作 戰 的 正 當 性 , 塑 造 了 美 國 正 義 的 形 8 陳仲丹,《牆頭政治:現代外國宣傳海報解讀》(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頁 89。 9 陳仲丹,《牆頭政治:現代外國宣傳海報解讀》,頁 115。 10 蔡綺,〈二次大戰同盟國戰爭宣傳海報設計之研究〉,頁 146。象。「牢記 12 月 7 日」(圖 4)以破碎的美國國旗代表珍珠港事 件,11並引用林肯 1863 年發表的「蓋茨堡演說」標題「我們保證 這些死者不會白白犧牲」,透過感性訴求,藉由強調國家及同胞 所受傷害,希望激發國民的同情及愛國情操。12與上一張海報相 同 , 引 用 歷 史 事 件 是 為 了 傳 達 正 面 而 一 致 的 價 值 認 同 , 如 「 自 由」、「愛國」等精神,除進一步增強國民認同外,也不能否認 有將美國參戰合理化,形塑正義形象的意涵在裡面。 (圖1) (圖 2) (圖 3) 使 用 歷 史 事 件 類 比 的 手 法 , 也 運 用 在 打 擊 敵 人 的 形 象 上 。 「侵略成性的日本」(圖 5)在兇相畢露的日本兵旁放了四幅小 圖,分別代表 1895 年的甲午戰爭、1910 年日本併吞朝鮮、1937 年的南京大屠殺、1941 年的珍珠港事件,13這些真實發生的歷史事 11 陳仲丹,《牆頭政治:現代外國宣傳海報解讀》,頁 131。 12 蔡綺,〈二次大戰同盟國戰爭宣傳海報設計之研究〉,頁 131。 13 陳仲丹,《牆頭政治:現代外國宣傳海報解讀》,頁 145。
件頓時成為證明日本殘暴好戰的最有力佐證。「拿破崙遭到了失 敗,希特勒也必將遭受同樣的命運」(圖 6)14中蘇聯巧妙以拿破 崙征俄失利的歷史事件類比德軍征俄的行動,預言侵略者必敗的 道理。歷史事件在這兩張海報裡成為抨擊敵人的最有力證據,為 海報增添了震撼力,也使海報所欲傳達的敵人形象更加容易為國 民所信服。 歷史事件被廣泛使用於二戰戰爭海報上作為類比,應有幾個 因素:(1)熟悉而易引起民眾共鳴(2)使所欲表達的概念顯得 有憑有據(3)有以古諷今的效果;而無論是哪一個因素,都是為 了加強觀看者的印象,使其吸納政府所欲表達的訊息。 (圖4) (圖 5) (圖 6)
(二)反映重大時事及國際局勢
「立即加入海軍陸戰隊」(圖 7)畫面是民眾所熟知的美軍攻 14 范大鵬、戴冰,〈奮起反擊—二戰海報一瞥〉,《環球軍事》,7(北京, 2005.4),頁 34。佔硫磺島後插上國旗的一景,15反映美國軍事上的重要勝利,有鼓 舞士氣的作用。與「牢記 12 月 7 日」一樣,將二次大戰中的重要 時事以圖象與文字製造為海報,重新呈現在民眾面前,事件本身 雖沒有改變,但所製造出的效果卻比單單在報章或廣播上的報導 更加能更撼動人心,而真實時事的引用也再度強化了宣傳的可信 度及影響力。 「絞死希特勒」(圖 8)及「消滅納粹」(圖 9)16均反映了 同盟國與德國對抗局勢,清楚的表明了同盟國立場及敵人。有趣 的 是 , 前 者 畫 面 呈 現 出 「 三 強 」 ─ 美 、 英 、 蘇 ; 後 者 卻 是 「 四 強」─美、英、蘇、法。可見在二戰期間,法國的大國地位是不 太穩固的,才會在海報上呈現出這樣的差異。 (圖7) (圖 8) (圖 9)
(三)顯示極權國家的特色
極權國家的興起是二戰期間的一大特色,德國便是一個著名 的例子,由於德國戰爭海報的資料較多,這裡便以德國為例,以 15 蔡綺,〈二次大戰同盟國戰爭宣傳海報設計之研究〉,頁 142。 16 陳仲丹,《牆頭政治:現代外國宣傳海報解讀》,頁 118、120。戰爭海報為切入點,觀察極權國家的特色。 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有「戰爭宣傳」與「宣傳組織」兩 章對宣傳做了專門的論述,可見其對宣傳的重視。內容曾提及宣 傳是一種武器,一種無上的工具,而且是一種鬥智的工具,對政 權的成功與否居功厥偉。17希特勒認為掌握宣傳機器,是納粹控制 民心,宣揚理念、政策,合理化發動戰爭行為的重要手段。他的 宣傳部長戈倍爾的一句名言「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成了真理」更成 為納粹宣傳的主要理念。納粹和宣傳的關係,實可以用 1936 年在 紐倫堡召開的會議上的巨型標語來形容:「宣傳幫助我們奪取了 政權,宣傳幫我們鞏固政權,宣傳還將幫我們取得整個世界」。18 在眾多納粹宣傳媒體中,海報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戰爭海 報是了解納粹如何掌握群體心裡,將意識型態落實與傳播的極佳 參考資料。19 「條頓騎士裝束的希特勒」、「跟緊領袖」(圖 10)、20「德 國萬歲」(圖 11)21分別以條頓騎士、強人領袖、宗教天命等形象 強 化 領 袖 的 重 要 性 及 神 聖 性 , 營 造 出 君 臨 天 下 、 萬 人 擁 戴 的 畫 面。此種手法掌握了群眾的心理,群體的特點在於個人受群體精 神統一率的支配,即群體的感情和思想全部都轉到同一方向,他 們自覺的個性消失了,形成了一個集體心理。22在這類型海報中可 17 希特勒著,陳式譯,《我的奮鬥》(臺南:文國書局,1980),頁 60。 18 王玉東,《現代戰爭心理宣傳》(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1),頁 11。 19 蔡綺,〈納粹德國(1933~1945)宣傳海報研究〉,《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學 報》,9:2(臺中,2008.7),頁 92。 20 陳仲丹,《牆頭政治:現代外國宣傳海報解讀》,頁 90。 21 蔡綺,〈納粹德國(1933~1945)宣傳海報研究〉頁 97。 22 G. Le Bon 著,馮克利譯,《烏合之眾─大眾心理學研究》(北京:中央編譯 出版社,2000)
看到德國刻意利用群眾情感及行動的感染力,營造出極權國家重 要的精神─領袖崇拜。 (圖10) (圖 11) (圖 12) 在營造領袖崇拜、跟隨領袖的同時,也不斷強調單一領導, 強調納粹黨乃至於希特勒政權的正當性並強化領導,「國王所征 服的,由親王建成,元帥保衛,士兵拯救和統一」(圖 12),透 過德國不同歷史時期的領袖圖像:腓特烈大帝、俾斯麥、興登堡 與希特勒連結,意圖賦予希特勒傳承的正統性,並傳達出德國軍 國主義精神與領袖至上的思想。23而以「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 個領袖」(圖 13)24為標題的海報反覆出現,傳達的正是國家、民 族至上主義與至高無上的領袖領導等概念,而這些也正是極權國 家統治的重要概念。 23 蔡綺,〈領袖崇拜在政治宣傳海報運用之研究─以納粹德國希特勒為例〉, 《藝術學報》,80(臺北,2007.4),頁 73。 24 蔡綺,〈納粹德國(1933-1945)宣傳海報研究〉,頁 98。
(圖 13) 而德國戰爭海報的形式、主題、手法與歐美民主國家相比, 較看不出海報設計者個人的風格,呈現極高的同質性,也可看出 德國戰爭海報重點在灌輸權威化的概念,旨在使德國人具備強烈 權威主義人格,服從政府與領袖。25
(四)戰爭圖象符號的使用與強化
圖像能夠呈現外在世界事物的意義;亦可藉由外在世界的抽 象化,將人類想像力無法企及的東西建構出來。另外,圖像能夠 將外在世界的時空抽象化並在平面上鋪陳,同時將抽象性元素, 重新投回現實世界。26圖像比語言、文字更具強烈的表達意義,成 為 一 種 以 圖 像 形 式 存 在 的 象 徵 符 號 , 它 們 除 了 常 規 的 明 確 涵 意 外,還有一定的內涵,是由人類內心潛意識生成;27而戰爭海報正 是由圖像符號作為手段,將政府所欲表達的理念向民眾傳播,這 些符號在海報中反覆出現,除有加強的作用外,也因為這些符號 25 蔡綺,〈領袖崇拜在政治宣傳海報運用之研究─以納粹德國希特勒為例〉,頁 68。 26 韓叢耀,《圖像傳播學》(臺北:威仕曼文化事業公司,2005),頁 50。 27 David Fontana 著,何盼盼譯,《象徵的名詞》(臺北:米娜貝爾出版公司, 2003),頁 3。多與民眾的既有經驗密切相關,能快速吸收並引起共鳴。因此, 在二戰海報中頻繁出現的符號,正反映這當時的社會文化,及人 們的心理層面。 首先,各式各樣的武器最常出現在二戰海報中,大半作為戰 爭的代表符號,這是因為在人們的心中,武器所形塑的形象最容 易與戰爭產生連結,28而出現的武器如機關槍、軍機、軍艦、裝甲 車、飛彈等正是二次大戰普遍使用的武器,反映了二戰的武器類 型。 (圖14) (圖 15) 在美國的戰爭海報中,山姆大叔、星條旗、自由女神是重要 的圖像符號。山姆大叔(圖 14)最先出現於 1917 年的美國陸軍徵 兵海報,由福雷格所繪製,作為一個合成的象徵,這個人物體現 了國家、民族的統一,以及白人家長式的原型美國人。29直至二次 大戰期間,這樣的形象依舊歷久不衰,重複的出現在二戰戰爭海 28 蔡綺,〈美國二戰宣傳海報中的戰爭圖像符號研究〉,《商業設計學報》,12 (臺中,2008.11),頁 105。 29 Toby Clark 著,陳彥希等譯,《藝術與宣傳》,頁 152。
報中。「日本,下一個就是你」(圖 15)30中即以山姆大叔作為代 表美國的象徵符號,正摩拳擦掌準備對付日本。山姆大叔從外表 到穿著皆有其意義,拆解美國星條旗而成的高帽與衣褲,代表著 國家,也代表自由精神;而山姆大叔穩重可靠的形象,正是美國 人理想化的形象,不僅是美國人民的典範,某種程度上也影射了 美 國 在 國 際 上 的 影 響 力 及 地 位 。 國 旗 是 國 家 理 所 當 然 的 象 徵 符 號,美國二戰海報中以星條旗為元素的為數眾多,與愛國宣揚與 呼籲團結密切相關。31「牢記 12 月 7 日」以破碎的星條旗象徵國 家的危難,正是以此激發民眾的愛國意識。這樣的手法在其他國 家的海報也多有所見。自由女神也是美國二戰海報中國家的通用 符號,格外強調美國是追求自由民主的精神。特別的是羅斯福總 統也成為海報上號召民眾團結、加入戰爭行列及募集資金的最佳 代 言 人 。 「 憑 藉 崇 高 希 望 的 力 量 , 我 們 必 須 承 擔 共 同 的 義 務 」 (圖 16)32的債券海報就是明顯例子。羅斯福總統在二戰期間轉化 為美國國家社會統一象徵,應與其良好公眾形象與親和力、對國 家的貢獻及高國際聲望有關。33 其餘像反萬字符號也成為德國納粹的象徵,德國及其他國家 皆慣於使用。「亞利安青年」(圖 17)34使用反萬字符號結合白 膚 、 金 髮 、 高 鼻 的 亞 利 安 人 形 象 , 象 徵 德 國 的 國 家 以 及 種 族 主 義;「殺死法西斯毒蛇」(圖 18)35同時使用毒蛇與反萬字兩種象 30 范大鵬、戴冰,〈鼓舞士氣—二戰海報一瞥〉,頁 35。 31 蔡綺,〈美國二戰宣傳海報中的戰爭圖像符號研究〉,頁 101。 32 范大鵬、戴冰,〈募集資金—二戰海報一瞥〉,《環球軍事》,11(北京, 2005.6),頁 34。 33 蔡綺,〈美國二戰宣傳海報中的戰爭圖像符號研究〉,頁 102。 34 陳仲丹,《牆頭政治:現代外國宣傳海報解讀》,頁 100。 35 〈 牆 壁 上 的 武 器 ─ 二 戰 海 報 欣 賞 〉 , 《 當 代 軍 事 文 摘 》 , 3 ( 北 京 ,
徵符號,表達納粹的危險以及對其的痛恨。 (圖16) (圖 17) (圖 18)
(五)象徵女權的新階段
在總體性世界大戰中,大量的男性被徵召上戰場作戰,婦女 成為重要的人力資源,以兩種方式支援國家:加入軍隊從事輔助 性職務或大量參於戰時生產行列,讓大量的婦女破天荒去從事那 些以前被社會視為「她們沒有能力作的工作」36這種情勢使女性得 到改變地位的契機。 號召女性從軍、進入工廠的海報在各國大量的出現,「柳釘 工羅西」(圖 19)37成為美國女工的象徵;「英國婦女進入工廠」 (圖 20)以仰角視點,另製造軍需品之女工以英雄之姿仰視天 2005.3),頁 78-79。36 Susan Alice Watkins 著,朱侃如譯,《女性主義》,(臺北:立緒文化,
1995),頁 99。
際,V 字形的手臂暗喻勝利,猶如祝福後方的飛機與坦克,女工 衣著整齊而無髒亂之感,塑造出令人嚮往與敬佩的形象。38「不用 槍的士兵」(圖 21)39也塑造了女性支援前線的專業形象。 (圖19) (圖 20) (圖 21) 從 這 些 二 戰 海 報 中 的 女 性 形 象 來 看 , 婦 女 的 地 位 似 乎 提 高 了,但「婦女地位提高」這樣的結論不能下得太早。因為婦女雖 大量進入軍隊,從事的仍是護士、後勤等輔助性工作,這點從二 戰 海 報 圖 像 中 可 明 顯 看 出 , 當 時 有 專 業 軍 人 身 份 的 女 性 少 之 又 少,而婦女進入工廠也往往被定位為「戰爭時期的過渡現象」, 「英國婦女進入工廠」似乎就以女工與工廠間縹緲且如絲般薄弱 的連結來支持此觀點。40 38 Toby Clark 著,陳彥希等譯,《藝術與宣傳》,頁 156-157。 39 〈「這也是我的戰爭」─海報中的二戰女性〉,《當代軍事文摘》,8(北 京,2005.8),頁 75-76。 40 Toby Clark 著,陳彥希等譯,《藝術與宣傳》,頁 158。
(圖22) (圖 23) (圖 24) 此外,「希特勒在你後面」(圖 22)以女性為多言易洩密的 象徵;「侵略成性的日本」、「侵略者暴行」(圖 23)41將女性以 戰爭受害者的弱者形象呈現,這些表現手法在二戰海報中均普遍 存在。「母親召喚」(圖 24)42利用盡孝道的國民形象與保護祖國 的信念相融,43母親形象仍是傳統賦予女性的角色。觀察這些類型 的海報可以發現,傳統對於女性的偏見與社會期望,在二戰期間 並沒有顯著改變,說女性地位提高實在言之過早。這點從二戰結 束後,男性人力返鄉,貢獻深遠的婦女卻大量被解雇,被迫返回 家庭的現象可以得到印證。44但二戰期間也並非全無收穫,此時期 婦 女 於 工 作 的 傑 出 表 現 , 證 明 了 女 性 的 能 力 、 加 強 了 女 性 的 自 41 蔡綺,〈美國二次大戰期間女性形象之戰爭海報研究〉,《商業設計學報》, 11(臺北,2007.11),頁 131。 42 范大鵬、戴冰,〈奮起反擊—二戰海報一瞥〉,頁 3。 43 Toby Clark 著,陳彥希等譯,《藝術與宣傳》,頁 156。
信,也蓄積女權運動下一階段發展的力量。45
四、結論
海報是時代的縮影,歷史的見證,戰爭海報因為時代背景的 特殊而更有其代表性,是一個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的特殊觀 察角度。第二次大戰為全體動員的全球性大戰,宣傳成為戰爭中 重要的一環,各國政府無不掌握媒體,以宣傳打擊敵方、增強己 方實力。正因如此,從各國的海報內容可以看出其政策方向、訴 求以及時代氛圍。此外為了讓民眾能迅速接受政府所欲表達的思 想或概念,海報勢必要使用人民熟悉或容易理解的圖像符號,才 能達到正確且確實的傳播與說服效果。這麼一來,歷史文化、當 代大事及各式各樣帶有各國特色的符號不斷反覆被應用於戰爭海 報之上,是故,從戰爭海報中可以觀察到各種時代特色與變化, 而使這些海報有歷史意涵蘊含其中。 除戰爭海報內容的研究之外,也可做國與國、不同時間斷限 的海報比較;以極權國家與民主陣營的海報為例,大體來說,民 主陣營的海報形式較多元活潑,並往往強調為自由而戰;極權國 家則形式變化較少,且多半以強化一元領導為主要主題。兩者海 報的差異正顯現了不同的政治特色。相信若再作進一步分析,還 可觀察出不同的文化背景與價值觀。不以國家為單位比較,而以 不同時間斷限來觀察海報,也可發現海報隨著戰爭形式不同而有 所轉變,如戰爭後期物資缺乏,呼籲珍惜資源的海報比前期明顯 增加許多。 總而言之,戰爭海報不僅可以作個別的圖像分析,也可以做 45 蔡綺,〈美國二次大戰期間女性形象之戰爭海報研究〉,頁 120。橫向跨國或縱向時間的研究分析,以此可以觀察到許多與二次大 戰 相 關 的 歷 史 背 景 與 時 代 特 色 , 是 一 個 有 待 繼 續 挖 掘 的 有 趣 材 料。
五、參考書目
范 大 鵬 , 〈 牆 壁 上 的 武 器 ─ 二 戰 海 報 欣 賞 〉 , 《 當 代 軍 事 文 摘》,第 3 期(2005 年)。 范大鵬,〈這也是我的戰爭─海報中的二戰女性〉,《當代軍事 文摘》,第 8 期(2005 年)。 范大鵬、戴冰,〈奮起反擊—二戰海報一瞥〉,《環球軍事》, 第七期(2005 年)。 范大鵬、戴冰,〈鼓舞士氣—二戰海報一瞥〉,《環球軍事》, 第 8 期(2005 年)。 范大鵬、戴冰,〈募集資金—二戰海報一瞥〉,《環球軍事》, 第 11 期(2005 年)。 桑木、徐沛、周丹,〈戰爭海報:牆壁上的武器〉,《西南民族 大學學報》,26:3(2005 年 3 月)。 蔡綺,〈二次大戰同盟國戰爭宣傳海報設計之研究〉,《臺中技 術學院學報》,7:2(臺中:2006 年 7 月)。 蔡綺,〈美國二戰宣傳海報中的戰爭圖像符號研究〉,《國立臺 中技術學院學報》,第 12 期(臺中:2008 年 11 月)。 蔡綺,〈美國二次大戰期間女性形象之戰爭海報研究〉,《國立 臺中技術學院學報》,第 11 期(2007 年 11 月)。 蔡綺,〈納粹德國(1933-1945)宣傳海報研究〉,《國立臺中技 術學院學報》,9:2(臺中:2008 年 7 月)。蔡綺,〈領袖崇拜在政治宣傳海報運用之研究─以納粹德國希特 勒為例〉,《藝術學報》,第 80 期(2007 年 4 月)。 鐘有輝,〈歐洲海報史介紹〉,《世紀容顏回顧:百年版畫海報 精品展》(臺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1996 年 9 月)。 王玉東,《現代戰爭心理宣傳》(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1 年)。 沈偉光,《傳媒與戰爭》(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 年)。 希特勒,《我的奮鬥》(台南:文國書局,1992 年)。 陳仲丹,《牆頭政治:現代外國宣傳海報解讀》(福建:人民出 版社,2005 年 6 月)。 韓 叢 耀 , 《 圖 像 傳 播 學 》 ( 臺 北 : 威 仕 曼 文 化 事 業 公 司 , 2005 年)。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研究院出 版社,1999 年 5 月)。
Carth S. Jowett and Victoria O’Donnel,《宣傳與說服》(臺北: 2003 年 1 月)。 Fontana David, 《 象 徵 的 名 詞 》 ( 臺 北 : 米 娜 貝 爾 出 版 公 司 , 2003 年)。 G. Le Bon,《烏合之眾─大眾心理學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 版社,2000 年)。 Toby Clark,《藝術與宣傳》(臺北:遠流,2003 年 3 月)。 Watkins Susan Alice,《女性主義》(臺北:立緒文化,1995 年
10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