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訃聞變革 親愛的我先走一步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訃聞變革 親愛的我先走一步"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289期

2018/05/13

訃聞變⾰ 親愛的我先⾛⼀步

范瑀真 文 ⽣命終了時雖然無法呼朋引伴,但若少了⾄親⾄愛給予⼀句「珍重、再⾒」作為 祝福、就這麼隻⾝⼀⼈啟程,未免顯得有些孤寂。為了向逝者的親友報喪,「訃 聞」因此⽽出現。時⾄今⽇,訃聞仍做為報喪的媒介,它的規矩與形式卻不斷創 新且挑戰傳統,發展出⼀套⾃⾝獨特的文化脈絡。

「新傳統」與「舊傳統」的爭議

台灣的⺠眾若非基督宗教信仰家庭,在治喪時⼤多仍選擇傳統訃聞。其形式承襲 濃厚的儒家規範,以「禮」貫串。南宋⼤儒朱熹所作的《朱⼦家禮》當中,記載 了詳盡的治喪禮法,成為今⽇流傳的傳統訃聞依據。傳統訃聞不但有嚴謹的⽤詞 與格式,講究輩分稱謂排序,連訃聞所⽤的紙和印在上⾯的字該⽤哪種顏⾊,都 必須遵守規定。較廣為強調的例⼦如:「奠」、「祭」稱呼不可混淆,逝者從往 ⽣後到下葬期間所舉⾏的禮儀稱作「奠」,安葬且立了牌位後才能稱作「祭」; 治喪期間稱已逝⽗⺟為「先嚴、先慈」,立神主牌後稱「顯考、顯妣」;報喪⼀ 般⽤⽩⾊的紙、不彌封等等,這些儀節都遵循了嚴格的古禮。 然⽽「傳統」並非⼀成不變,有些地區「報紅不報⽩」的習俗在⺠間流傳開來, 若逝者年齡為享壽70歲或以上,訃聞改⽤粉紅⾊帖,稱為「喜喪」。另外,古時 喪主(主持喪禮者)⽗歿稱「孤⼦」、⺟歿稱「哀⼦」,若⽗⺟雙亡則稱「孤哀 ⼦」,但今⽇也有許多訃聞以「不孝女、不孝⼦」取代。雖然這些⽤語仍被歸在 傳統訃聞,卻有部分古典派的學者認為,這些變異不符合《朱⼦家禮》,違反了 真正的儒學「傳統」。 國立交通大學機構典藏系統版權所有 Produced by IR@NCTU

(2)

傳統訃聞經過演變,廣採「報紅不報⽩」的地⽅習俗,設計成粉紅⾊。 (圖片來源/44DES!GN) 前佛光⼤學教授宋光宇便曾評論時下訃聞「總體說來,就是⼀個『亂』字」, 這 些「變⾰」對他⽽⾔反倒更像是錯誤百出。他以亡者之妻的稱謂「未亡⼈」爭議 舉例:原先「未亡⼈」⼀詞代表著夫妻感情深厚,若⼀⼈先⾏離去,其伴侶必定 會希望來⽇再⾒,因此以「未亡」象徵「我隨後就來」的真切情意。但今⼈不熟 悉典故,並且在性別主流化後更名運動四起,台灣的禮儀社才發明出「護喪妻」 這樣的新詞彙。當然,女權意識掀起的浪潮無法回頭,對古典派⽽⾔,或許乘上 浪頭、試著去接納時代變⾰,亦能與傳統開啟⼀場善意的對話。

不要哭哭啼啼 請笑著來送別

去年五⽉中旬,曾紅遍台灣的秀場天王豬哥亮(本名謝欣達)辭世,他的訃聞被 設計成⼀張「入場券」,⽤明亮的⾦黃底⾊搭配活潑字型,幽默地寫道:「擁 (永)恆⼤秀場請拎北去作秀,冷涼卡好,拎北先來去」,邀請豬哥亮的親友來 參加他的最後⼀場演出。不只訃聞風格歡欣愉悅,豬哥亮的靈堂上,選⽤他穿著 花⾊⻄裝、綻放笑靨的照片作為遺照,打破以往傳統喪禮的既定樣貌。這場告別 式正如其訃聞所寫,唱出了豬哥亮⾃⼰的千古絕響。 藝⼈豬哥亮的訃聞設計成「入場券」,突破傳統。(圖片來源/ETtoday 國立交通大學機構典藏系統版權所有 Produced by IR@NCTU

(3)

藝⼈豬哥亮的訃聞設計成「入場券」,突破傳統。(圖片來源/ETtoday 星光雲) 許多網友看了表⽰贊同,認為這樣的治喪作法更溫馨,若能笑著道別,其實不⼀ 定要哭哭啼啼。傳統習俗能夠流傳千年,固然有它的歷史意義與價值,然⽽現代 ⼈⽣活壓⼒龐⼤、步調緊湊,治喪時難⽤過去的禮法標準⾏事。失去親⼈已經使 ⼈悲痛難受,若還需上演電影《⽗後七⽇》裡那些孝女⽩琴、女兒「哭路頭」 (出嫁的女兒回家奔喪時,須從⼤⾨哭著爬⾏進入靈堂)、⼦女按輩分輪流跪的 戲碼,再孝順的兒女都不免會因治喪⽽⼼⼒交瘁,想趕快結束⼀切。如此⼀來, 禮法變得徒具形式,傳統裡的那些虔敬之⼼、鍾愛之情,很容易就在冗⻑的喪事 法會中消耗。 古禮的繁文縟節耗時費⼒、加上現代⼈對喪葬的忌諱逐漸採取開放態度,在這樣 的時空條件下,創意喪禮和訃聞不再是標新立異,反⽽漸為更多⼈接受。禮儀公 司嗅到了新式喪禮的商機,也紛紛祭出「客製化喪禮」,讓⼀般⼤眾從訃聞樣式 到喪禮過程都能⾃⼰設計,完全突破了傳統規矩的框架。因此,開始有越來越多 ⼈選擇省去過多禮節,讓喪禮從輕、從簡,還多了點歡笑。

改⾰未完 訃聞裡的難⾔之隱

訃聞的與時俱進是種趨勢,只要治喪的家屬成員之間不要因為形式選擇發⽣衝 突,訃聞由繁化簡的改變是多數⼈樂⾒的。然⽽作為殯葬的⼀環,訃聞內容雖然 有不斷在進步,對同志族群來說卻還不夠好。在喪禮禁忌和性別偏⾒的排斥下, 往⽣者的同志伴侶經常以「誼兄、誼妹」這種隱晦的詞語稱呼,但親密愛⼈之間 以兄妹稱,不就是認為他們的關係「難登⼤雅之堂」、讓⼈無法苟同嗎?意識到 同志族群必須維護,且訃聞是⼈⼀⽣中最後⼀封公開的書信,更應該成全逝者的 意志,內政部便於2012年推出喪禮儀節⼿冊《平等⾃主.慎終追遠~現代國⺠喪 禮》當中建議,同志族群宜捨棄「誼兄、誼妹」,改⽤「伴侶」稱謂發訃,讓其 回歸相符的⾓⾊。 訃聞的多元性,體現了殯葬⾃主的意識慢慢抬頭,國⼈逐漸不再以忌諱、保守的 態度⾯對死亡。既已有了好的開始,期望這股新風氣能延續下去、不斷地進步, 讓所有族群都能在喪禮中向逝者道別致意,沒有⼈會被刻意隱藏、埋沒,舉辦喪 禮也不再讓家屬那麼⾝⼼俱疲。訃聞的形式經歷千年變⾰,但其本質終如⼀⽇, 猶如逝者在對⾝後的親友說:請再來⾒我最後⼀⾯,親愛的我先⾛⼀步了。     記者 范瑀真 國立交通大學機構典藏系統版權所有 Produced by IR@NCTU

(4)

記者 范瑀真

編輯 鄭仰珉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先天生理的變因 家庭功能失衡 班級氛圍不佳 社會媒體誤導 價值觀念的偏差 單親家庭增多 欠缺成功經驗 錯誤楷模學習 人格特質所導致 親職教育不彰 學習動機低落

整合知識 、技能與 態度. 情境化、

飯上插竹筷一雙、置煮熟的鴨蛋一個 ( 俗稱腳尾飯 ) ,並在死者腳邊燒冥紙 ( 腳尾 錢 ) ,點白燭;喪家對外發出死訊,是為報白 ( 報喪 ) ,一般都是印製訃聞 (

聞「癌」色變!大腸癌連續四年高居癌症排行榜第一,最新發布大腸癌發生人數,從 7,366 人突破 一萬四千多人,平均每天更有

This paper, taking Hsing Yun’s Diaries as its primary source, is based upon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thoughts on the arts, Buddhism, life, and education.. It further probes

傳統造假主要依靠文字, 最多輔 以造假圖片,但近年來各種深假 技術出現,通過換頭術、真聲

一、工業革命與19世紀社會背景 二、工業革命對設計環境的影響 三、平面設計的新形式與新媒材

泰北高中祭百萬獎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