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人生三步曲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一)人生三步曲"

Copied!
5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五章補充:生活的歷史:民俗文化的歷史橫度

• 日本統治台灣後,成立了「臺灣慣習研究會」 (1990) 及「臨時台灣 舊慣調查會」 (1901) ,並發刊《臺灣慣習記事》,深入且普遍地調 查台灣的歷史、風俗、習慣,而有了豐碩的成果,並由台北的金關 丈夫等日本人創刊的《民俗台灣》 (1941-1945 ,共 43 期 ) 寫下完美 的句點。

• 這些豐碩的成果是:《台灣私法》 (1910) 、《蕃族調查報告書》 (19 13) 、《台員習記事》雜誌 (1901-1907) 、《清國行政法》 (1910-191 4) ,總其成的是伊能嘉矩的《台灣文化志》。其後,更多人投入到 台灣舊慣習俗的調查研究工作,也有出色的成績,如:平澤平七的

《台灣俚諺集覽》 (1914) 和《台灣之歌謠》 (1918) 、李獻璋《台灣 民間文學集》 (1936) 、片岡巖《台灣風俗誌》 (1921) 、鈴木清一郎

《台灣舊慣冠婚葬祭與年中行事》 (1934) 、東方孝義《台灣習俗》

(1942) 、池田敏雄《台灣的家庭生活》 (1944) 、增田福太郎《台灣 之宗教》 (1939) 等

(2)

• 那麼民俗文化包括哪些呢?在精神層次上,舉 凡生命儀禮、民間信仰 ( 宗教、神、巫覡 ) 、 年中行事 ( 歲時祭儀 ) 等習俗是;在生活起居 方面,與生活有關的居住、飲食、衣著、生產

、交通、工藝等習俗都是;在社會環境的結構 中,包含人們在家族、社群、聚落、寺廟裡的 互動關係;在文化展現上,則有語言、戲劇、

文學、歌謠、工藝等的表現;簡言之,民俗包 括了民間傳統生活的各個層面。

(3)

( 一 ) 人生三步曲

• 在台灣傳統的習俗裡,人生三部曲 ( 出生、

結婚、死亡 ) 也有著繁複的儀禮步驟,鈴木

清一郎在《台灣舊慣冠婚葬祭與年中行事》。

一書裡詳實地紀錄了 20 年代的台灣民俗,

現在的我們回過來看這些舊俗,再想想還有 哪些習俗仍在「運作中」。

• 本節主要參考鈴木清一郎《台灣舊慣冠婚葬 祭與年中行事》,台北:眾文, 1989.1.11.

,頁 85-149 。

(4)

• 1. 生育禮俗

• 生命的誕生表現在台灣傳統社會,可以觀察到幾個現象:宗嗣 觀念、保胎禁忌、生產程序、命名期望、幼兒成長。

• 宗嗣觀念支配著新生命的誕生程序,民間相信註生娘娘是授子 神 ( 關於祈求生育的神祇還有有送子張仙、送子觀音、臨水夫 人、七娘媽等 ) ,祭拜之外,還有種種關於懷孕的迷信規範:

胎神、禁看布袋戲、禁跟牽牛繩、禁跨秤、禁綁 ( 夾、扎、燒 ) 東西、禁觸死人棺木、禁見月蝕、禁動工等。

• 在宗嗣繼承社會,生男孩是件大事,萬一無法得嗣,就須收養 同宗同姓的姪子來當養子,或是收養異姓的螟蛉子,因此為求 生男的迷信也有很多,如栽花換斗。

• 太陽的起落猶如生命的生與滅,台灣民間信仰中的東王母娘娘 管出生、西王母娘娘管死亡,鈴木的說法是:南斗星主司出生

、北斗星主司死亡。

•  

(5)

• 關於孕婦生產的做法有:產房的設定、生產的方 式和做月內 ( 做月子,產後一個月內 ) ,雖也有 不合現代衛生或迷信的地方,對產婦也可說極盡 照顧;至於幼兒成長的過程也有許多規矩,如:

三朝之禮 ( 產後第三日 ) 、做滿月、做頭尾、做 四月日 ( 產後四個月 ) 、做週歲 ( 度祭 ) 、拜床母

• 家族增加了新成員,當然要有命名的程序,傳統 社會的人可以有很多名字:乳名、土名、冊名、

字名、號、官章、諡名,實施戶政制度後,出現 的不雅名字大都是乳名或土名。

• 。

(6)

• 做頭尾:滿月之日,產婦的娘家,會送「頭尾」

給嬰兒,頭尾是指嬰兒從而腳所穿的全部衣物,

包括帽子、衣褲、鞋襪和飾物,還要送紅龜粿、

紅蠟燭等禮品,嬰兒家人就用油飯、米糕或酥餅

、圓仔為答禮 ( 一般親友送禮的答禮也一樣 ) 。

• 嬰兒滿週歲要用牲醴和紅龜粿祭祖先神佛,嬰兒 的外婆家送頭尾、紅龜粿來祝賀 ( 女嬰就不送

了 ) ,答禮是與頭尾相當的「紅包」,有些家庭 也會有「抓週」或試週的習俗。

(7)

• 台灣人的命名也有其法則: 1. 五行 ( 木火 土金水 ) 配上十天干和生年月日、 2. 倫序

、 3. 觸景、 4. 指定、 5. 應夢、 6. 托庇、 7 . 厭勝、 8. 形態、 9. 賦性、 10. 假物、 11.

美辭與典故、 12. 父母期望。

(8)

2.成年禮俗

• 民間相信註生娘娘、七娘媽等神祇護衛幼兒直到成年

,因此這個階段要佩帶神明的香火或符牌作為護身,

即「納絭」。成年後就不必再受保佑,由家長在神佛 生日時帶著子女到寺廟去謝神,把絭取下,是為「脫 絭」;祭拜七娘媽的男女孩要在七月初七舉七夕祭典

,除了供品外,要燒一座紙做的七娘媽亭,大都在自 家辦裡。台南市近年來已將此民俗定型成特有的文化 活動。台灣民間並無正式的成年禮,成年的儀式就在

「脫絭」中「轉大人」,或者普遍以結婚與否來認定 是否成年,人生首部曲到此告一段落。

(9)

• 台南市的開隆宮是少見的七娘媽廟,每年 七月初七,都有「做十六」儀式,家長帶 領孩子來感謝七娘媽,除牲醴外,並獻上 七娘媽紙亭,由子女從亭下來回爬過三次 後,將紙亭焚化,完成儀式。

(10)

3. 婚姻禮俗

• 成家立業是人生二部曲,家的建構基礎是宗嗣傳 承,姓氏是香火延續的表徵,婚姻則是實質的推 展,成家不僅是家屋建築的擴大,也是宗祧得以 存續的大事,因此在台灣傳統婚俗裡,處處可見 從男性為體之繼承法則出發的儀禮樣貌。表現在 婚姻外在的現象有:同姓不婚、近親禁婚、招婿 招夫、納妾併婢。

• 在宗嗣繼承的內在因素下,產生的子女問題有:

養子 ( 過房子、螟蛉子 ) 、養女 ( 養女、媳婦仔 )

;幾乎都環繞在男性的「姓」問題上。

(11)

• 台灣民間的婚姻禮俗,大體上仍保存著傳統的六禮程 序,即:問名、訂盟、納采、納幣、請期、親迎。由 於程序繁複,未必全依六禮程序,如從婚禮的過程來 看,可分為訂婚與結婚兩幕,現在也有混合辦理、一 次解決的。

• 結婚前的步驟大致上是:議婚、訂婚、完聘和請期。

• 議婚又稱「提字仔」,相當於六禮的「問名」;訂婚 稱為「過定」、「送定」、「小聘」或「訂盟」;完 聘又叫做「大聘」,亦即古代六禮中的「納采」與

「納幣」,現在過定與完聘都於同一天完成;請期又 稱「送日頭」或「送日子」,即古禮的「請期」,就 是男家告訴女家迎親的日期。

(12)

• 結婚前的步驟大致上是:議婚、訂婚、完聘和請期

• 結婚的步驟則是:親迎、成婦、成婿

• 迎親是六禮的「親迎」,俗稱「迎娶」,進行的步驟有

:新娘食姐妹桌、出廳、上花轎、嫁娶隊伍出發、請下 驕、拜天地、入洞房、吃酒婚桌、鬧新娘 ( 鬧洞房 ) 、 上床。成婦禮 ( 出廳拜神 ) :新婚第三天到正廳拜見祖 先與公婆 ( 一般都改為次日舉行 ) ,成婿禮:婚後第十 二天 ( 現在都與歸寧宴客合併 ) ,新婚夫婦回女家,是 為「做客」 ( 返外家、歸寧 ) ,當天女家宴客,俗稱

「請子婿」,黃昏時就回夫家 ( 俗諺:暗暮暮,生查埔 )

(13)

• 婚姻有其圓滿的喜樂,也有散場的悲苦,

狀況外的情形也不少,小則寄禮 ( 委託女 方代辦婚禮 ) 、招夫招婿,大則娶神主牌

、離緣 ( 離婚,男方主動的叫休妻,以七 出之條為理由,並立休書以為證明 ) ,宗 嗣香火的延續之外,添如了鬼魂信仰與女 性物化的問題。

(14)

• 招夫招婿是逆向操作的婚姻,招夫是寡婦仍 留夫家,另招一個丈夫為後夫,招婿則是不 讓女兒出嫁,反讓女婿住入女家,兩者都有 著傳宗接代的因素。招贅式的婚姻都採行簡 單的婚禮儀式,重要的是「打招字」 ( 簽訂招 贅契約,言明聘金、期限、子女歸屬 ) ,期限 到時,贅夫留下契約所訂的子嗣,攜妻與子 女離開,獨立門戶,妻從夫姓,是為「招入 娶出」,不過,許多招贅婚並無期限。

(15)

• 娶神主牌就是冥婚,主要是替死亡的未婚 女子尋找適合或有意之陽世男子,讓他和 亡女之神主牌結婚,男方大都一貧如洗,

接受巨額的祭祀費、嫁妝後結婚,再女方 要求以祭祀費為聘金另娶陽世女子為續弦

,如此亡女就得有後世祭祀。如果是一對 已訂婚的男女,女方死亡,女家就把牌位 送至男家完婚,要是男方死亡,女方可以 自主決定是否繼續結婚程序。

(16)

4. 喪葬禮俗

• 台灣傳統社會深信靈魂、風水之說,對於人生的終點:死亡,當然有著極為慎重

、繁複的儀禮程序,在傳統文化的規範下,沒人敢觸怒亡魂,也沒人願意背負不 孝的罪名,反之,期望先人塋凌的好風水能庇祐子子孫孫。告別人生舞台的方式

,當然是由親友後人來處理,可分為臨終、喪禮、服喪等過程。

• 從生命垂危到躺入棺廓的臨終過程,實是親友最悲痛難捨的時期,無奈之下進行 著喪事儀禮:搬舖、臨終、嚥氣、報白、守舖,守舖期間,須辦理的喪事有:開 魂路、做魂帛和旛仔 ( 招魂旛 ) 、分孝服、接棺、乞水、沐浴、套衫、割鬮(khau)

、辭生。

• 守舖期間 :把病危 ( 或壽終 ) 者從寢室移至正廳,稱為搬舖 ( 徙舖 ) ;臨終前大都會立 遺囑、分手尾錢 ( 分配財產 ) 、分手尾 ( 紀念物 ) ;嚥氣後,家人在死者腳邊供飯,

飯上插竹筷一雙、置煮熟的鴨蛋一個 ( 俗稱腳尾飯 ) ,並在死者腳邊燒冥紙 ( 腳尾 錢 ) ,點白燭;喪家對外發出死訊,是為報白 ( 報喪 ) ,一般都是印製訃聞 ( 台語稱 訃音 ) 寄發親族友好,嫁出的女兒得到訊息立刻奔喪,叫哭路頭;停屍期間,派專 人日夜看守,稱為守舖 ( 或驚貓 ) 。

• 割鬮 :遺族圍繞死者身旁,手拉栓在死者衣袖的榮麻長繩,由道士一邊念經一邊剪 斷,「死了死路去」意味死靈不再回到遺族身邊,是為割鬮 (khau) 。

(17)

• 入棺、蓋棺、埋棺,是喪葬禮俗中最重大的事,也是死者一生的 句點 ( 蓋棺論定 ) ,喪禮的進行程序有:入殮、葬禮、出殯、下葬

• 入殮: 擇定吉時,把屍體放進棺材,是為入殮,由司公作祭,稱 為「收烏」 ( 即蓋棺、封棺 ) ,出殯前的夜間守靈是睏棺腳,入殮 後設靈位稱為豎靈 ( 做七的日子 ) ,入殮後暫厝停靈,俗稱打桶 ( 殯殮 ) 。

• 葬禮: 葬禮民間稱為出山,過程有:轉柩 ( 將棺木移至門外 ) 、起 柴頭 ( 起車頭,供奉嫁出的女兒備妥的牲醴 ) 、家祭、公弔 ( 公 祭 ) 、封釘 ( 最後一支叫做子孫釘,由好命人或學者、官員輕釘,

孝男再用牙齒拔起 ) 、旋棺 ( 由道士引領孝男孝媳繞棺三次 ) 、絞 棺 ( 將抬棺的槓子與棺木用繩子絞緊 ) 、發引 ( 將棺材抬到墳地 )

(18)

• 往者已矣,喪禮結束,家屬遺族還有後續的喪事:風水、做 旬、脫孝。未完成前都是服喪期間,除喪後,餘下的就是一 年一度的培墓 ( 掃墓 ) 。從人生三部曲的民俗儀禮中,我們 不僅看到人們對生命的敬重,也看到宗族禮法盤根錯節的一 面,當然也發現到迷信、愚妄的現象,從素民的儀禮文化裏

,我們能探索到歷史發展的原生質。

• 風水 : 就是墳墓的地理,民間深信風水與家運、個人財勢官 運等息息相關,相關的論說甚多。做旬 ( 或做七 ) :遺族每 日早晚都要孝飯,每七天要祭拜一次,共七次,七旬 ( 尾旬 ) 時撤靈桌、魂帛、香爐等,叫做推靈 ( 除靈 ) 。喪期屆滿,

將死者與祖先牌位合祀,稱為合爐,一週年忌日的祭拜為做 對年,此時脫孝,一切回復正常,喪葬儀禮結束。

(19)

( 二 ) 生活節奏

• 最能展現台灣文化生命力的,就是日常生 活中的民俗活動,而節慶習俗則是觀察的 切入面,綜合多種宗教神衹、祭祀禮俗的

「普化宗教」之民間信仰行為,呈現出歷 史發展的痕跡,因寺廟或節慶活動發展出 的地方文化特色,則凝聚了土地與群體的 生活記憶;相對的,在歷史遺跡上,依然 活躍的素民生活,拉近了我們與歷史對話 的距離。

(20)

• 一年可分四季、十二月、二十四節氣,在台灣的時節令中,人們因著 日子的排序有著固定的生活節奏,《農民曆》中可以觀看到生活的風 貌,有不可抗拒的、家族團聚的節日,有週而復始的群體共同祭祀或 節日,有神佛生日祭典,有農事作息的排程,也有占卜吉凶的好日或 歹日,加上婚喪喜慶,台灣人的生活行事曆充實而多彩,我們可從

《農民曆》去觀察平民生活,探索台灣早期社會的生活節奏。

• 十二月 :農曆一到十二月也可稱為:端月 花月、桐月、梅月、蒲月、

荔月、巧月、桂月、菊月、陽月、葭月、臘月。

• 二十四節氣 :是根據地球在公轉軌跡上的位置劃分的,節指段落,氣 指氣象。每個節氣即約 15 天,依序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 (3.

21) 、清明、殼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 (6.22) 、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 ((9.23) 、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 (12.22) 、小寒、大寒。四立是季節的開始。

(21)

• 不同的信仰、職業、家族、身分,可排出 各自不同的年中,但是有些日子早已被約 定好,屬於「全民運動」,其中,過年、

端午、中秋三節最重要,也是民間清理債 務的期限,稱為節關,也是送禮的日子,

俗稱送節。現在,節日雖已被「簡略」,

三節放假回家的人潮依不減。

(22)

1. 過年迎春

• 按照傳統,過年是從年前的除夕開始,到 元宵結束。除夕是一年的最後一天 ( 農曆十 二月三十或二十九日 ) ,俗稱圍爐 ( 過年 )

,民間在送神 (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 ) 後開始 大掃除,在門上貼春聯,除夕午後,家家 張燈結綵,備牲醴、菜飯、粿類祭祀祖先 和神明,當晚,全家圍坐一桌吃年夜飯,

是為圍爐;然後,長輩分壓歲錢,一家人 圍爐到半夜稱為守歲,然後放爆竹,迎接 新年。

(23)

• 農曆正月初一到初五是新春 ( 新正 ) ,是最重要 的節慶,現在稱為春節。俗諺「初一早,初二巧

,初三睏到飽,初四接神,初五隔開。」簡單地 說明了新春期間的行事。初九是天公生。十五是 元宵節 ( 又稱上元,元夕、小過年或燈節 ) ,是 春節最後的一天,闔家團聚,吃元宵;晚上提花 燈 ( 鼓仔燈 ) ,花燈越做越大,已成為觀光特色 ( 台東發展出炸寒單,台南鹽水展現蜂炮 ) ;傳 統習俗裡還要弄龍、弄獅 ( 舞龍、舞獅 ) 、驅邪 祈安。

(24)

2. 清明掃墓

• 國曆四月五日是清明節 ( 培墓 ) ,清除墳上 的雜草,若墓碑字跡模糊,則用硃筆或油 漆重新描寫,使其煥然一新,收供時,將 蛋殼丟在墳上,象徵脫殼 ( 更新 ) ,最後用 石塊將長方形的黃白紙壓在墳上,以示子 孫已祭拜過,是為掛紙 ( 壓紙 ) 。客家人尚 用鋤頭挖一塊綠色的草皮與有雞血的黃紙 壓在墳頭,並在墳地四周擺上十二張銀紙。

培墓完返家,再祭拜祖先牌位。

(25)

3. 五月節

•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 ( 又稱端陽節、五月節 ) ,要祭 祀水仙尊王 ( 有五位:大禹、屈原、伍子胥、李白、

王勃 ) ,也要祭水中孤魂,乃有競渡 ( 划龍舟 ) 之舉,

其儀式是初一燒香、點燭、打鼓、划龍舟到水邊岸上

,稱為請水仙,選出爐主,端五時抬船敲鑼鼓遊行,

即「五月五龍舟鼓」,然後龍舟入水比賽,驅邪納福

,水上平安。這一天的民俗還有:午時取井水花水 ( 或以艾葉、菖蒲放入熱水 ) 沐浴,防百病,午時採藥

,吃粽子、喝雄黃酒,在門上插菖蒲、艾草和榕枝來 避邪驅鬼 ( 俗諺: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 ) ,繫小香 袋,在廳上貼掛鍾馗像

(26)

4. 中元普渡

• 農曆七月為鬼月,七月初一鬼門開 ( 冥府鬼門大 開,孤魂來到人間,接受人間的祭祀 ) ,七月卅 日鬼門關。六月三十日午夜起,家家門前,簷下 懸掛一盞圓形紙燈,上書「陰光普照」或「慶讚 中元」,照引路途,直點到七月三十日。七月初 一下午,家家戶戶在門口祭祀孤魂,即「拜門 口」,寺廟則在廟庭豎起燈篙,圓形燈籠上也是

「慶讚中元」四字。中元主要的活動是普渡,種 類有:街普、市仔普、子弟普、廟普,祭典中所 設的祭桌,可長達數丈以上。

(27)

• 七月裏有一個和鬼無關的節日,就是農曆七月初 七,是床母、七星娘娘 ( 七娘媽 ) 和魁星爺的生 日,前兩個是兒童保護神,這天要用油飯、菜、

酒、肉祭拜床母,要佩帶七娘媽的香火,滿十六 歲的要向七娘媽祭祀還願。女子在七夕於月下擺 設香案,供上鮮花、水果、白粉、胭脂等,焚香 禱告,向織女乞求賜給靈巧的雙手,即乞巧會;

而魁星 ( 北斗第一星,魁首或魁斗星 ) 爺,是讀 書人所崇拜的神明。現在七夕在商業化的推波助 瀾下,會為台灣情人節,似有凌駕傳統的趨勢

(28)

5. 八月中秋

•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有個悽美的神話故 事:嫦娥奔月,嫦娥成了月神;中秋的應 景品是月餅,民眾在戶外院內設香案供水 果、月餅、焚香燒金祭月,全家吃月餅賞 月,又稱「拜月」。一九八○年代起流行 中秋烤肉,成為烤肉節。

(29)

6. 冬至團圓 ( 含尾牙 )

• 冬至 ( 國曆十二月二或二十三日 ) ,民間稱為「冬節」,冬節 一早,煮湯圓,先在大廳祭拜神明祖先,然後全家團圓,謂之

「添歲」,傳統的歲數算法 ( 虛歲 ) 是從這一天開始,增加一 歲。

• 農曆的十二月,冬至的前後,還有兩個重要日子:十六的尾牙 宴、二十四的送神祭拜。

• 福德正神( 土地公、財神 ) 的祭日 ( 俗稱做牙 ) 為每月的初二、

十六,二月初 是第一個,是頭牙;十二月十六是尾牙,商家 主人都會在這一天宴請、犒賞 ( 或遣散 ) 部屬、員工。

• 十二月二十四,玉皇大帝屬下的諸神,要昇天回去報告民間事 情,到了正月初四再回來述職,因而有送神、接神的祭拜。

(30)

• 台灣的民間信仰,隨著不同地域的歷史條 件而顯現出自由發展、不受約束的特性,

沒有如正式宗教般,有創教人、經典、嚴 密組織,相對的,信仰儀式及祭典活動隨 著時代的發展,自然演進,形成台灣本土 特有的文化現象。也映照出整體社會神、

佛、道、儒含混不清的樣貌。

(31)

• 宗教活動延展開來的是社會群體共同記憶 的構築,共同神明的神靈事務的參與,也 無形地宣告某共同信仰神的「勢力範圍」

( 信仰圈 ) ,這信仰圈無疑地提供了宗教事 務的主事者,參與地方政治的空間,於是 乎可以看到寺廟與政治力的連結。

(32)

• 從信仰的實踐中,我們看到祭拜的儀式與行為

,看到寺廟的建築、組織與活動,於是,我們 要問:誰來修建廟宇?誰在經營與管理?誰來 參與?從問題裏又可引申出問題:許多窮鄉僻 僻壤間的廟宇,何以蓋得輝煌豪華?與比鄰的 簡陋民屋形成不協調的對比,為什麼我們總是 對跳八家將的少年投以憐憫或者鄙視的眼光?

我們可曾自問:所謂的高階知識份子,何以總 和寺廟、民俗文化保持著距離?

(33)

• 1. 神明 ( 神與鬼 ) 的階層與類別 ( 參考鈴木清 一郎《台灣舊慣冠婚葬祭與年中行事》,台 北:眾文, 1989.11. ,頁 1~83 。 )

• 台灣民間信仰的基調是神人鬼三者的共構,

敬天思想下,賦予皇朝政治架構的神靈朝拜

,參雜儒佛道之孝道倫理、輪迴轉世、陰陽 兩世思想的祖靈祭祀,擬人擬神的鬼魂崇拜

;三者間有著互流的關係,因此在祭拜的儀 式上,也有著相彷彿的型式與行為。

(34)

• 神靈是從敬畏天與自然力而來,皇朝封建思想使台灣 人相信天的世界與朝廷一般,玉皇大帝 ( 天公 ) 是至尊

,統轄天地人三界,天公所在的天庭諸神,威力無窮

;相對的,地府是死亡世界,有十殿閻羅和十八層地 獄,人間則是萬物生靈棲息的所在,人們相信:從地 府竄出的凶神惡煞與無祀的孤魂野鬼、代天巡狩的天 上諸神,都會到人間來,這種神靈人格化的意境,自 然也編輯出天地世界的階層社會結構。

• 三界又稱:天界、明界、幽界;天界也稱天庭,明界 就是陽間,也是天上諸神代天巡狩的地方,幽界是陰 間、地府、冥府,是鬼魂亡靈棲息與活動之處。

(35)

• 玉皇大帝下轄文武百官,文官體系在中央 有:文昌帝君 ( 學務 ) 、神農大帝 ( 農業 )

、巧聖先師 ( 工程 ) 、關公 ( 商業 ) 、保生 大帝 ( 醫療 ) 、水仙尊王和天上聖母 ( 海事 )

、田都元帥和西秦元帥 ( 娛樂 ) 、七星娘娘 ( 婦幼 ) 、註生娘娘 ( 生育 ) 等,各有職司。

(36)

• 在地方有:省府縣三級城隍爺 ( 司法 ) 、土 地公 ( 村莊聚落 ) 、開山公 ( 墾殖 ) 、灶神 ( 炊事 ) ,在族群方面有:媽祖和延平郡王 ( 全台灣 ) 、開漳聖王和慚愧祖師 ( 漳州人 )

、廣澤尊王和清水祖師 ( 泉州人 ) 、三山國 王、義民爺 ( 客家人 ) 。

(37)

• 武官體系則是建置神軍,分為天兵 ( 三十六 天罡的天兵凶神 ) 、地兵 ( 七十二煞 ) 和神 兵 ( 歸王爺、城隍管轄 ) ,全軍又可分成東 西南北中央五營,而全軍的總指揮是中壇 元師太子爺。至於地府的主神則是酆都大 帝,統轄十殿閻羅王 ( 分掌十八層地獄 ) 。

(38)

• 如從神靈產生的屬性,可把他們分類為:自然神

、生物神、傳說神、器物神、人格神、鬼格神。

• 自然神 ( 如:太陽星君、太陰娘娘、北極玄天上帝

、七星娘娘、雷公和電母、土地公等 ) 、生物神 ( 如:虎爺、義犬公、大樹公 ) 、傳說神 ( 如:神 農大帝、太子爺、齊天大聖、呂洞賓、豬八戒

等。 ) 、器物神 ( 如:床母、門神、豬稠公和牛稠 公、司命灶君、阿立祖 ) 、人格神 ( 如:關聖帝君

、媽祖、開漳聖王、開台聖王、寧靖王與五妃 ) 、 鬼格神 ( 如:王爺、有應公、水流公、義民爺 ) 。

(39)

• 諸神雖多,在台灣較廣泛祭祀的則是:媽 祖、土地公、王爺、保生大帝、水仙尊王

、有應公、清水祖師、開漳聖王、三山國 王、太子爺、玄天上帝、七娘媽。

•  

(40)

• 媽祖:臺灣稱祂為天后、天上聖母,俗名林默娘

,西元 960 年生於福建莆田縣湄州島, 987 年得 道昇天。侍從神是千里眼和順風耳,臺灣最早的 媽祖廟是澎湖馬公天后宮,次為台南大天后宮,

但是香火最盛的是北港朝天宮 ( 俗諺「北港香爐 人人插」是為佐證 ) ,繞境活動最旺的則是大甲 鎮瀾宮,每年農曆三月的朝天宮進香 ( 以八天七 夜徒步走完全程三百公里,是為三月瘋媽祖、大 甲媽回娘家 ) ,俗稱「大甲媽祖轉外家」, 1988 年因細故改回新港奉天宮。

(41)

• 王爺,又稱千歲爺,原是居無定所的瘟神

,民間認為祂們隨著「王船」漂來台灣,

「遊縣吃縣,遊府吃府,代天巡狩,血食 四方」,被供為神明;在南部的民俗活動 裏,王船祭每三年一次,是地方大事,現 今以屏東東港東隆宮和台南西港慶安宮的 王船祭最為著名。

(42)

• 有應公包括:大墓公、大眾爺、萬姓公、

萬善同歸等,廟前都會懸掛紅布橫幅,上 書「有求必應」。

(43)

• 屬台灣客家人信仰的三個山神,三山指的 是:潮州府饒平縣 ( 或說是揭陽縣 ) 的獨山

、明山和巾山。

(44)

• 又稱為玉皇太子爺、哪吒太子、太子元帥

、中壇元帥,是典型的神話神 ( 出自封神演 義 ) ,以高雄市的三鳳宮、新營太子廟為代 表。

(45)

• 2. 神明居所

• 寺廟為供奉神靈的場所,台灣大多數寺廟 是由民眾共同出資所建立,私人建立的大 都為齋堂或奉祀祖先的家廟;而官方所建 的多為文廟 ( 如:台南孔廟、彰化孔廟 ) , 建築型式規制化,仿曲阜文廟格局,有山 門和圍牆。

(46)

• 台灣的寺廟建築型式,基本上屬於華南式建築,建築的構 造與裝飾,除了表現在屋頂、樑桁與山牆裝飾之外,內部 的壁畫、彩繪及飾物更是精緻,展現著台灣寺廟的特有風 貌,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少數具有特殊風格的寺廟外 ( 如

:鹿港龍山寺 ) ,供奉的神明即使不同,寺廟建築型式卻 也大同小異。一般來說,可以院落數來區分廟的大小,從 平面配置來看,大型的廟宇是目字形的三落兩院,也就是 從廟門 ( 山門 ) 開始的拜殿、中殿 ( 大殿 ) 和後殿 ( 如:台南 天后宮、萬華龍山寺 ) 。中型廟宇是兩落一院 ( 兩殿 ) 的

「日字形」配置,普通的是僅有一殿的「口字形」。最小 的廟是土地公廟、有應公廟,可以小到兩尺的高度,僅遮 得住神像,台語稱之為「廟仔」。

(47)

• 台灣寺廟的名稱,基本上,前面幾個字大都是言明該廟 所主祀的為何方神明,最後一個字則說明了該廟的屬性

,從規模上來分:宮是最高等級 ( 如:媽祖宮 ) ,廟是有 規模建物 ( 如:武廟 ) ,殿是大中型寺廟的一部份,也可 以分出獨立 ( 如:北極殿 ) ,祠是小廟 ( 如:文昌祠 ) 。

• 從教派上分:寺 ( 如:龍山寺 ) 、庵 ( 如:地藏庵 ) 、巖 ( 如:長福巖 ) 屬於佛教;觀 ( 如:元清觀 ) 、壇 ( 如:天 公壇 ) 屬於道教;堂 ( 如:慈惠堂 ) 、廳 ( 如:關帝廳 ) 屬 於一貫道;祠堂 ( 如:陳氏祠堂 ) 、公廟 ( 如王氏公廟 ) 屬於家廟。

• 除此還有院、山、洞、亭、閣、館、園、厝、府、樓、

軒、社、寮等廟稱,十分龐雜,即使屬性是佛教,也有 可能是道教的廟宇。

(48)

• 當我們進入到廟裏,常會發現神龕上供著 兩尊以上的神明,原來,寺廟中所奉祀的 神明,也不是單一的,有著主神和屬神之 分,屬神可再分為從祀、同祀和寄祀三種

,從祀又可分為配偶、配祀、挾侍、分身 和隸祀。

(49)

• 3. 人神媒介

• 在民間信仰的行事裏,也有「神職人員」

( 和尚、司公、道士、乩童、八家將 ) ,他們 不是從事傳教事工,而是扮演人與神靈之間 的媒介,可以粗分為三類

• 此三類在道教的五個道派裏,分屬於積善道 派 ( 扶鸞、出乩 ) 、占驗道派 ( 地理師、命相 師 ) 、符錄道派 ( 又稱正一教或天師教,其道 士稱為士,也就是司公 ) 。

(50)

• 巫覡:為人祭神、祈求保佑、召喚神靈附身以 驅除妖魔,並為人預卜吉凶禍福,以符咒治百 病,可再分為乩童 ( 主要法術有:跳童、落地 府、驅邪、過火、進花園、貢王、過嗣、討嫁

、坐禁 ) 、鸞乩 ( 與童乩類似,主要法術是扶 鸞,在神明前的沙盤上畫出乩字或藥方 ) 、法 師 ( 也稱法官、豎桌頭,常與乩童搭配作法:

觀童乩、觀輦轎、觀落陰、調營 ) 、符法師 ( 畫符驅邪鎮煞,如:平安符、治病符、鎮宅 符、驅邪符等 ) 、尪姨 ( 或寫為紅姨,是作為 亡靈媒介的女巫,法術有:牽亡、問神、解厄

、栽花換斗 ) 。

(51)

• 術士:以陰陽五行、生剋制化的道理,推斷 人事的法術,來勘地、擇日、推命,可再分 為地理師 ( 一般稱為風水先生、看山先生或堪 輿師、陰陽師 )  、看日師 ( 精通曆書,專門替 人擇取婚嫁、喪葬、喜慶的吉日 )  、算命師 ( 以人的生辰八字、搭配陰陽五行說,替人推 算命運的好壞 ) 、相命師 ( 以人的面相,替人 算命 )  、卜卦師 ( 以籤掛為人預測將來及趨吉 避凶之道 ) 。

(52)

• 司公:也就是道士,以符籙咒語、驅邪鎮煞 辟鬼為術,但是他們不住在道觀,而是在自 家設壇,應民眾之請施作法術,以度生、度 死為業,所以,又分為烏頭司公 ( 度死或超 亡,是死事儀禮的法術,俗稱做功德 )  、紅 頭司公 ( 度生,是生者儀禮的法術,如:建 醮、謝平安、做三獻、安胎、起土、豎符、

補運等 ) ,紅頭司公決不碰度死,烏頭司公 則偶會兼做度生。

•  

(53)

• 社會的快速變遷,是否使寺廟的多元功能 逐漸喪失呢?寺廟是否應還原到單純的宗 教性質的祭拜所在?當我們在追索自我文 化的同時,寺廟的存在與否是否也已無關 緊要?

(5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從上宗乘。為物垂言。一如撾塗毒鼓。聞者皆喪。絕後乃重甦。無舌而解語。湖

• 後段工程是從由矽晶圓切割成一個一個的晶片 入手,進行裝片、固定、接合連接、注模成 形、引出接腳、按印檢查等工序,完成作為元

相對應的,由於這些函數可以跟雙曲線上的點做對應,所以 稱為雙曲函數,其中主要的奇組合稱為 hyperbolic sine 雙曲 正弦函數,偶組合稱為

18   狐狸說:「假如你馴服我,我的生活將如充滿了陽光般。我

我原以為有慶一死,家珍也活不長了 ……家珍身 上一點肉 都沒有了,扶著她就跟扶著一捆柴禾 似的。.

坐在門檻上。臉兒不很白,而雙頰自然紅潤,雙眼皮,大眼睛,看見人

當時德蘭已經是當地一間貴族學校的校長,她沒有對學校圍 牆外面的痛苦置若罔聞,就手旁觀。她發現街上垂死的病人

檢查圖形上的每一點在對稱軸之兩側等距離位置是否都有對稱點,若 有,則此圖形是線對稱圖形。. ( 若圖形可以拿起來對折,可以沿著對稱軸對折,檢查圖形是否會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