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環境教育議題融入九年一貫課程國中國文教科書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環境教育議題融入九年一貫課程國中國文教科書之研究"

Copied!
20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環境教育議題融入九年一貫課程

國中國文教科書之研究

指導教授:吳忠宏 博士

研 究 生:廖麗卿 撰

中華民國 九十五 年 四 月

(2)

中 文 摘 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目前實施之九年一貫課程中,環境教育議題融入各 版本國中教科書之現況,以及分析其中所包含之環境教育實質內容。研 究者以教育部審核通過之各版本國中國文課本一至六冊做為分析的對 象,其中包含南一版、康軒版、翰林版、光復版,共24本教科書。本研 究採用內容分析法,以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議題中五項內涵為分析主 類目;在五項內涵中的十一項主題則做為次類目,藉此來分析教科書中 環境教育內涵以及環境教育主題。在質性研究部分,主要引用相關課文 原文,探討其中環境教育實質內容。 研究結果發現各版本所含之環境教育內涵都佔三分之一以上;在五 項內涵方面,各版本以「環境覺知與環境敏感度」所佔比例最高,而「環 境行動技能」與「環境行動經驗」所佔比例則偏低;在十一項主題方面, 各版本都以「自然與人為環境之體驗」為呈現重心,而未能呈現「環境 活動規劃」、「參與在地環境活動」和「全球環境問題探究」三項主題。 在環境教育的實質內容部分,有以下幾點發現: 1.人類行為對環境之衝擊主題:讓學生覺知由於人為的因素,已危 害到動植物以及生態環境。 2.自然與人為環境之體驗主題:對自然環境體驗的描述極為詳盡, 題材非常豐富,在人為環境體驗方面呈現的篇章較少。 3.生態學基本概念主題:以概括性的介紹為主,著重描述在生物的 生態環境以及生物與環境的互動。 4.環境議題內涵主題:提及核污染、九二一震災與水災三項議題內 涵。 5.生活環保主題:呈現撿拾垃圾以淨化環境的篇章。 6.環境倫理主題:人類中心倫理理念的呈現較少,主要著重在闡述 生命中心倫理和生態中心倫理。 7.社會正義與永續發展主題:在社會正義方面,介紹原住民文化以 及闡述對待弱勢族群應有的態度,但有關永續發展的教材卻甚為 缺乏。 8.環境議題調查主題:在統整活動中呈現物種數量減少、流浪貓狗 以及地方文物存留與否等三項議題。 根據文獻探討及研究結果,進而提出相關建議供教師、各出版社、 教育部以及未來研究者參考。 關鍵詞: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國文教科書、內容分析。

(3)
(4)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focusing on understand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ubjects contained in the Chinese literature textbook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of the Nine-Year Integrated Curriculum, and analyzing the corresponding contents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varied versions. This research aimed at the analysis of 24 varied-version textbooks which published by Nan-Yi Company, Kang-Shuan Company, Han-Lin Company, and Kwang-Fu Company, These Chinese literature textbooks were approved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used. The researchers employed content analysis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for this study, the five constructs in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ubjects of the Nine-Year Integrated Curriculum served as the main analyzed classifications. There are 11 topics under the above five constructs that used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tension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opics in the textbook. In the quantitative study, we quote the relevant original text mainly and probe into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ssence content among them.

Our study revealed that the propor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ntents in each company’s version exceeds one-third. As for the five construct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most versions covered the construct of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sensibility”, while “environmental skills” and “environmental experience” were the least mentioned ones. In 11 topics, every edition used the “Experiencing natur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for the main point in presentation, and all ignored the three topics: “the planning of environmental activity”, “the participation in the environmental activity in the locality”, and “the investigation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issues”.

We detect the following points with respect to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1. The topic of the impact to the environment from human behavior: We should make students understand that human factors will cause great damage for animals and plant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2. The topic of the experience of the natural and humane environment: The description of the experience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s extremely exhaustive and the subject matter is very abundant. I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only few chapters describing about the experience in artificial environment.

(5)

to generality, and focus on the b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living things and the environment. 4. The topic of the intension of environmental issues: There are three

issues to be mentioned --- nuclear pollution, 921 earthquake calamity, and floods.

5. The topic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life: there are some chapters mentioned about picking up the rubbish to purify the environment. 6. The topic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The concept of human-centre ethics

appears to be less, and focus on explanations of life-center and ecological-center ethics mainly.

7. The topic of social justice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social justice, there are introductions of the aboriginal culture and exposition of the correct attitude to treat the disadvantaged minority, but very few materials discussing abou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8. The topic of investigation in environmental issue: There are three issues presented in interconnected activities: the reducing of life form population, stray and abandon cats and dogs, and the preserving of local cultural or historical relics.

According to our reference survey and research results, we proposed several suggestions to teachers, publishers,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other researchers. .

Keyword: Nine-Year Integrated Curriculum,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hinese literature textbook, content analysis.

(6)

目 錄

中文摘要 ... Ⅰ 英文摘要 ... Ⅲ 目錄 ... Ⅴ 圖目錄 ... Ⅶ 表目錄 ... Ⅷ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 ... 3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環境教育相關文獻 ... 6 第二節 九年一貫課程與環境教育 ... 10 第三節 國語文與環境教育 ... 24 第四節 環境教育教材分析實證研究 ...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對象 ... 36 第二節 研究流程 ... 36 第三節 研究設計 ... 3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4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45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國文教科書中環境教育內涵分析 ... 46 第二節 國文教科書中環境教育主題分析 ... 58

(7)

第三節 國文教科書中環境教育內容質性分析 ... 7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 127 第二節 建議 ... 130

參考文獻 ...

138

附錄

附錄一 Allman 概念表 ... 145 附錄二 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分段能力指標 ... 150 附錄三 環境教育內容分析信度檢定表 ... 152 附錄四 評分員之相互同意度 ... 160 附錄五 內容分析類目之審查專家學者名單 ... 162 附錄六 各版本國文教科書之目錄 ... 163 附錄七 各版本國文教科書中含環境教育內涵之課別 .. 187 附錄八 各版本國文教科書中含環境教育主題之課別 .. 191

(8)

圖 目 錄

圖 1 課程發展模式圖 ... 7 圖 2 環境課程模式圖 ... 9 圖 3 多科性融入式環境課程模式圖 ... 10 圖 4 研究流程圖 ... 37 圖 5 不同來源傳播內容之分析―針對傳播者間的差異 ... 39 圖 6 藉不同來源的傳播內容(其依據為標準化的傳播內容) 比較傳播表現的成效... 39 圖 7 本研究內容分析的設計模式 ... 40

(9)

表 目 錄

表 1 環境教育議題主要內容 ... 20 表 2 九年一貫國語文課程目標(課程暫行綱要) ... 27 表 3 九年一貫國語文課程目標(課程綱要) ... 27 表 4 環境教育融入語文學習領域與十大基本能力之對應表 .... 29 表 5 教科書中環境教材分析相關研究 ... 33 表 6 各版本國文教科書出版資料一覽表 ... 36 表 7 環境教育內容分析類目定義表 ... 42 表 8 本研究評分員間相互同意度 ... 44 表 9 光復版國文教科書環教內涵之課數及百分比 ... 46 表 10 南一版國文教科書環教內涵之課數及百分比 ... 47 表 11 康軒版國文教科書中環教內涵之課數及百分比 ... 48 表 12 翰林版國文教科書環教內涵之課數及百分比 ... 48 表 13 各版本環境教育內涵課數與百分比 ... 49 表 14 光復版國文教科書各年級環教內涵課數及百分比 ... 51 表 15 南一版國文教科書各年級環教內涵課數及百分比 ... 51 表 16 康軒版國文教科書各年級環教內涵課數及百分比 ... 53 表 17 翰林版國文教科書各年級環教內涵課數及百分比 ... 54 表 18 光復版國文教科書環教主題課數及百分比 ... 58 表 19 南一版國文教科書環教主題課數及百分比 ... 59 表 20 康軒版國文教科書環教主題課數及百分比 ... 60 表 21 翰林版國文教科書環教主題課數及百分比 ... 61

(10)

表 22 各版本環境教育主題課數及百分比 ... 62 表 23 光復版國文教科書各年級環教主題課數及百分比 ... 65 表 24 南一版國文教科書各年級環教主題課數及百分比 ... 66 表 25 康軒版國文教科書各年級環教主題課數及百分比 ... 68 表 26 翰林版國文教科書各年級環教主題課數及百分比 ... 70 表 27 國文教科書中有關人類行為對環境之衝擊主題之課別 .... 75 表 28 國文教科書中有關自然與人為環境之體驗主題之課別 (自然環境體驗─氣象) ... 76 表 29 國文教科書中有關自然與人為環境之體驗主題之課別 (自然環境體驗─海洋) ... 78 表 30 國文教科書中有關自然與人為環境之體驗主題之課別 (自然環境體驗─山川河流) ... 79 表 31 國文教科書中有關自然與人為環境之體驗主題之課別 (自然環境體驗─土壤地質) ... 80 表 32 國文教科書中有關自然與人為環境之體驗主題之課別 (自然環境體驗─植物─花果) ... 81 表 33 國文教科書中有關自然與人為環境之體驗主題之課別 (自然環境體驗─植物─草) ... 83 表 34 國文教科書中有關自然與人為環境之體驗主題之課別 (自然環境體驗─植物─樹) ... 84 表 35 國文教科書中有關自然與人為環境之體驗主題之課別 (自然環境體驗─動物)... 86

(11)

表 36 國文教科書中有關自然與人為環境之體驗主題之課別 (自然環境體驗─綜合自然景物─夜景之美) ... 88 表 37 國文教科書中有關自然與人為環境之體驗主題之課別 (自然環境體驗─綜合自然景物─四季之美) ... 90 表 38 國文教科書中有關自然與人為環境之體驗主題之課別 (自然環境體驗─綜合自然景物─山林之美) ... 91 表 39 國文教科書中有關自然與人為環境之體驗主題之課別 (自然環境體驗─綜合自然景物─感官覺知之美) ... 93 表 40 國文教科書中有關自然與人為環境之體驗主題之課別 (自然環境體驗─綜合自然景物─熱帶島嶼之美) ... 95 表 41 國文教科書中有關自然與人為環境之體驗主題之課別 (人為環境體驗)... 95 表 42 國文教科書中有關自然與人為環境之體驗主題之課別 (自然及人為環境之體驗)... 96 表 43 國文教科書中有關生態學基本概念主題之課別 (生物與環境因子─動物)... 100 表 44 國文教科書中有關生態學基本概念主題之課別 (生物與環境因子─植物)... 103 表 45 國文教科書中有關生態學基本概念主題之課別 (能量流動) ... 105 表 46 國文教科書中有關生態學基本概念主題之課別 (生態系統恆定性與消長)... 106

(12)

表 47 國文教科書中有關環境議題內涵主題之課別 ... 107 表 48 國文教科書中有關生活環保主題之課別 ... 108 表 49 國文教科書中有關環境倫理主題之課別 (人類中心倫理)... 109 表 50 國文教科書中有關環境倫理主題之課別 (生命中心倫理)...111 表 51 國文教科書中有關環境倫理主題之課別 (生態中心倫理)...113 表 52 國文教科書中有關社會正義與永續發展主題之課別 (社會正義─欣賞並接納不同文化) ... 117 表 53 國文教科書中有關社會正義與永續發展主題之課別 (社會正義─關懷弱勢族群)... 118 表 54 國文教科書中有關社會正義與永續發展主題之課別 (永續發展) ... 120 表 55 國文教科書中有關環境議題調查主題之課別 ... 121

(13)

第 一 章 緒 論

本 章 為 研 究 概 況 之 敘 述 , 整 章 共 分 為 五 節 , 包 括 : 研 究 背 景 、 研 究 動 機 、 研 究 目 的 、 名 詞 釋 義 、 研 究 範 圍 與 限 制 等 方 面 , 分 別 敘 述 如 下 。

第 一 節 研 究 背 景

為 因 應 二 十 世 紀 末 世 界 各 國 教 育 改 革 的 脈 動 , 以 及 整 體 提 升 國 民 之 素 質 與 國 家 競 爭 力 , 自 民 國 八 十 年 代 起 , 我 國 教 育 部 即 著 手 進 行 教 育 改 革 , 並 規 劃 實 施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 依 據 時 程 , 自 九 十 學 年 度 起 由 國 民 小 學 一 年 級 開 始 實 施 。 國 民 中 學 自 九 十 一 學 年 度 由 國 中 一 年 級 逐 年 開 始 實 施 , 於 九 十 三 學 年 度 全 面 實 施 (教 育 部 , 2003)。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一 改 之 前 學 科 的 分 科 方 式 , 以 領 域 方 式 呈 現 , 藉 由 語 文 、 數 學 、 健 康 與 體 育 、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 社 會 、 藝 術 與 人 文 及 綜 合 活 動 等 七 大 學 習 領 域 , 培 育 出 能 在 個 體 發 展 、 社 會 文 化 、 及 自 然 環 境 三 個 面 向 良 好 互 動 的 國 民 (教 育 部 , 2003)。 此 外 並 提 出 環 境 教 育 等 重 大 議 題 , 融 入 在 各 學 習 領 域 中 。 而 環 境 教 育 是 在 環 境 , 有 關 環 境 , 為 了 環 境 的 教 育 (Lucas, 1972 ; 引 自 Filipic,2000) , 將 學 習 融 入 生 活 之 中 , 正 好 與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的 特 色 , 在 於 結 合 生 活 與 學 習 這 種 教 育 改 革 的 理 念 不 謀 而 合 。 早 期 對 於 環 境 教 育 的 研 究 , 首 推 1948年 在 巴 黎 的 國 際 自 然 資 源 保 育 聯 盟 (IUCN)大 會 所 提 出 的 環 境 教 育 這 個 名 詞,直 到 1965年 英 國 才 正 式 將 環 境 教 育 定 義 成 專 有 名 詞 (Palmer, 1998) 。 大 多 數 學 者 都 是 從 事 於 環 境 教 育 定 義 的 探 討 及 一 般 環 境 概 念 的 研 究 , 或 是 從 保 育 、 生 態 及 戶 外 活 動 等 課 程 或 教 材 內 容 中 , 分 析 出 環 境 教 育 的 基 本 概 念 (Visher, 19 60 ; St ap p, 1 96 4 ; R ot h, 1 9 70 ; 引 自 韓 名 璋 , 2 0 01 ) 。 其 他 一 些 學 者 也 大 都 從 事 於 環 境 教 育 概 念 分 析 的 研 究 (Allman, 1972; Isabell, 1972; Ro nf e ld t, 1 96 9 ; Sch oe n fe ld, 19 7 0),並 進 而 提 出 環 境 教 育 有 關 概 念 的 具 體 項 目 與 內 容 , 以 提 供 環 境 教 育 課 程 設 計 或 教 材 發 展 之 參 考 。 相 較 於 世 界 各 國,我 國 的 環 境 教 育 起 步 較 晚,高 翠 霞、高 慧 芬 (1991)

(14)

提 到 我 國 一 直 到 1982 年 以 後 環 境 教 育 的 觀 念 才 逐 漸 在 國 內 推 行 , 但 真 正 的 落 實 則 是 1987 年 環 保 署 成 立 後 , 才 有 專 責 的 單 位 負 責 環 境 教 育 的 事 宜 。 國 科 會 科 教 處 更 從 1987 年 起 , 陸 續 推 動 「 環 保 教 育 相 關 研 究 」, 積 極 的 從 環 境 基 本 資 料 的 調 查 、 當 前 環 境 問 題 教 育 、 環 境 保 育 的 內 涵 、 架 構 、 理 論 、 教 材 、 教 法 , 以 及 各 國 環 境 教 育 實 施 的 動 向 等 方 面 著 手 (周 昌 弘 、 顏 啟 麟 , 1989)。 到 了 1991 年 , 隨 著 我 國 第 一 屆 中 華 民 國 環 境 教 育 學 術 研 討 會 的 召 開 , 環 境 教 育 的 研 究 更 從 學 校 及 社 會 之 環 保 意 識 調 查 、 各 級 學 校 教 材 內 容 分 析 、 大 眾 環 保 教 育 活 動 及 環 境 教 育 理 念 綱 領 之 研 究 等 方 向 , 全 面 探 討 我 國 環 境 教 育 的 理 論 與 實 際 (周 昌 弘 等 , 1991)。 而 國 科 會 的 研 究 專 案 也 逐 漸 由 環 境 教 育 的 現 況 調 查 分 析 , 擴 及 環 境 教 育 教 材 教 法 、 教 育 途 徑 、 教 學 模 式 、 概 念 指 標 、 師 資 培 育 等 方 面 之 研 究 。 從 民 國 八 十 年 代 開 始 , 政 府 規 劃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 進 一 步 將 環 境 教 育 融 入 各 學 習 領 域 中 。 對 環 境 教 育 議 題 而 言 , 此 次 藉 由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的 教 育 改 革 , 重 新 擬 定 課 程 目 標 , 將 環 境 教 育 的 理 念 、 目 標 與 內 涵 等 融 入 於 國 民 中 小 學 的 課 程 綱 要 , 確 實 是 推 動 學 校 環 境 教 育 的 重 要 機 會 。 因 此 配 合 此 次 課 程 綱 要 的 擬 定 , 作 一 次 系 統 性 的 思 考 與 整 理 , 將 環 境 教 育 的 內 涵 與 教 學 , 完 整 的 融 入 於 七 大 學 習 領 域 之 中 , 對 國 內 推 動 環 境 教 育 將 會 是 一 個 重 要 的 里 程 碑 (張 子 超 , 2000)。

第 二 節 研 究 動 機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綱 要 明 訂 將 環 境 教 育 融 入 七 大 學 習 領 域 ,而 在 領 域 學 習 節 數 中 , 以 語 文 學 習 領 域 佔 20%-30%為 最 多 , 其 他 六 個 領 域 則 各 佔 10%-15% ( 教 育 部 , 2003) , 由 此 可 見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對 語 文 學 習 領 域 的 重 視 , 因 為 語 文 是 學 習 的 基 本 工 具 , 有 了 語 文 能 力 , 才 能 去 探 索 這 個 世 界 , 而 語 文 學 習 的 內 容 遠 多 於 其 他 學 科 , 可 以 說 同 時 兼 顧 了 社 會 學 科 、 藝 術 學 科 、 人 文 學 科 和 自 然 學 科 ( 羅 秋 昭 , 2000) 。 鄭 蕤 及 韓 楷 檉 (2000)也 認 為 國 語 文 學 科 的 取 材 範 圍 無 所 不 包 ,任 何 學 科 的 材 料 , 如 科 學 發 明 、 環 境 保 護 、 自 然 生 態 等 , 無 一 不 可 取 作 國 語 文 學 科 的 教 材 , 只 是 表 達 的 方 式 以 文 學 手 法 來 呈 現 , 使 學 生 從 文 學 角 度 學 習 到 更 多 知 識 以 外 的 東 西 。 因 此 國 語 文 是 一 門 內 涵 極 為 豐 富 的 學 科 , 更

(15)

是 學 習 各 類 學 科 的 基 礎 , 可 以 幫 助 達 成 環 境 教 育 目 標 。 目 前 在 環 境 教 育 教 材 研 究 上 偏 重 在 自 然 學 科 及 社 會 學 科 ( 余 興 全,1984;蔡 長 添、 湯 清 二 ,1990;韓 名 璋,2001;陳 念 慈 , 2 00 3 ) , 或 針 對 個 別 學 習 階 段 各 科 教 材 進 行 分 析 ( 張 路 西 、 楊 榮 祥 、 劉 慕 昭 、 呂 光 洋 , 1990 ; 晏 涵 文 、 劉 潔 心 , 1 990 ; 紀 恭 謙 , 1994) , 至 於 對 國 語 文 環 境 教 育 教 材 做 全 面 性 的 研 究 , 只 有 李 秋 林 (2003)針 對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實 施 之 前 的 國 小 國 語 教 科 書 做 環 境 教 育 內 容 分 析 ,所 以 目 前 尚 未 有 針 對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國 語 文 領 域 以 及 國 中 國 文 教 科 書 做 環 境 教 育 相 關 教 材 之 研 究 ,因 此 環 境 教 育 議 題 融 入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國 中 國 語 文 學 習 領 域 之 情 形 有 待 了 解 亦 值 得 探 討 。 課 程 的 內 涵 包 含 了 教 育 情 境 中 的 學 習 活 動 與 經 驗 , 教 科 書 和 教 材 內 涵 只 是 課 程 中 的 一 部 份 , 但 是 受 到 諸 多 因 素 影 響 , 至 今 教 科 書 仍 在 國 民 中 小 學 教 育 活 動 中 擁 有 重 要 的 地 位 ,影 響 著 教 師 的 教 學 活 動 和 學 生 的 學 習 內 容 與 方 式 。而 現 階 段 教 師 也 以 採 用 經 教 育 部 審 訂 合 格 的 教 科 書 實 施 教 學 為 主 , 因 此 對 於 教 科 書 內 容 的 研 究 與 審 視 是 必 要 的 。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實 施 之 後,教 科 書 全 面 開 放 民 間 編 輯 的 情 況 下,學 校 課 程 的 選 擇 更 為 彈 性 , 教 材 多 樣 性 大 為 提 高 , 品 質 差 異 也 更 為 巨 大 , 在 學 習 的 過 程 中 , 教 科 書 如 何 呈 現 環 境 教 育 這 個 議 題 ? 傳 達 哪 些 環 境 教 育 內 容 ? 凡 此 種 種 問 題 , 乃 是 促 成 本 研 究 之 動 機 。 因 此 研 究 者 就 國 語 文 學 習 領 域 ,針 對 各 出 版 社 編 輯 的 國 中 國 文 教 科 書 進 行 研 究 分 析 , 以 了 解 環 境 教 育 議 題 融 入 國 中 國 文 教 科 書 之 現 況 , 希 望 能 對 日 後 課 程 編 輯 修 訂 有 所 助 益 。

第 三 節 研 究 目 的

基 於 上 述 之 背 景 與 動 機 , 本 研 究 之 目 的 如 下 : 一 、 瞭 解 環 境 教 育 議 題 融 入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各 版 本 國 中 國 文 教 科 書 之 現 況 。 二 、 分 析 、 比 較 環 境 教 育 議 題 融 入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各 版 本 國 中 國 文 教 科 書 之 異 同 。 三 、 探 討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國 中 國 文 教 科 書 中 , 所 呈 現 的 環 境 教 育 實 質 內 容 。

(16)

第 四 節 名 詞 釋 義

一 、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教 育 部 於 民 國 九 十 年 開 始 實 施 的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是 將 國 中 小 課 程 綱 要 採 用 貫 通 的 方 式 , 將 分 科 方 式 改 為 七 大 學 習 領 域 , 分 別 為 語 文 、 數 學 、 健 康 與 體 育 、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 社 會 、 藝 術 與 人 文 及 綜 合 活 動 等 , 並 將 資 訊 教 育 、 環 境 教 育 、 性 別 平 等 教 育 (原 兩 性 教 育 )、 人 權 教 育 、 生 涯 發 展 教 育 及 家 政 教 育 等 重 大 議 題 融 入 各 領 域 中 。 其 目 的 在 透 過 人 與 自 己 、 人 與 社 會 、 人 與 自 然 等 人 性 化 、 生 活 化 、 適 性 化 、 統 整 化 與 現 代 化 之 學 習 領 域 教 育 活 動 , 傳 授 基 本 知 識 , 培 養 具 備 人 本 情 懷 、 統 整 能 力 、 民 主 素 養 、 鄉 土 與 國 際 意 識 , 以 及 能 進 行 終 身 學 習 之 健 全 國 民 (教 育 部 , 2003)。 二 、 環 境 教 育 環 境 教 育 是 一 種 教 育 過 程 , 在 此 過 程 中 , 個 人 與 社 會 得 以 認 識 他 們 的 環 境 , 以 及 組 成 環 境 的 生 物 、 物 理 與 社 會 之 間 的 交 互 作 用 , 從 而 得 到 知 識 、 技 能 與 價 值 觀 , 並 能 個 別 的 、 集 體 的 解 決 現 在 或 未 來 的 環 境 問 題 ( UNESCO, 1977; 引 自 楊 冠 政 , 1997)。 三 、 環 境 教 育 議 題 本 研 究 所 稱 之 環 境 教 育 議 題 是 指 教 育 部 於 九 十 二 年 公 布 之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綱 要 中 重 大 議 題 之 一 , 其 主 要 內 容 包 含 內 涵 、 學 習 目 標 、 學 習 主 題 、 建 議 整 合 之 領 域 以 及 學 習 內 容 說 明 等 部 分 , 五 項 內 涵 為 環 境 覺 知 與 敏 感 度 、 環 境 概 念 知 識 、 環 境 價 值 觀 與 態 度 、 環 境 行 動 技 能 及 環 境 行 動 經 驗 (教 育 部 , 2003)。 四 、 國 中 國 文 教 科 書 本 研 究 所 稱 的 國 中 國 文 教 科 書 係 指 各 出 版 社 依 據 民 國 八 十 九 年 教 育 部 公 布 的 「 國 民 中 小 學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暫 行 綱 要 」 ( 以 下 簡 稱 課 程 暫 行 綱 要 ) 為 所 編 輯 , 並 經 教 育 部 審 核 通 過 出 版 , 以 供 國 中 一 年 級 到 三 年 級 採 用 之 國 文 教 科 書 。

(17)

第 五 節 研 究 範 圍 與 限 制

一 、 研 究 範 圍 本 研 究 分 析 之 國 中 國 文 教 科 書 , 是 指 各 出 版 社 依 據 課 程 暫 行 綱 要 所 編 輯 , 且 經 教 育 部 審 查 通 過 , 採 逐 年 編 審 方 式 進 行 , 包 含 南 一 書 局 (以 下 簡 稱 為 南 一 版 )、 康 軒 事 業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以 下 簡 稱 為 康 軒 版 )、 翰 林 出 版 事 業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 以 下 簡 稱 為 翰 林 版 ) 、 育 成 書 局 ( 前 身 為 光 復 書 局 , 以 下 簡 稱 為 光 復 版 ) 。 於 民 國 九 十 一 學 年 度 開 始 出 版 一 到 六 冊 , 共 二 十 四 本 教 科 書 。 本 研 究 針 對 教 科 書 中 與 環 境 教 育 有 關 的 教 材 內 容 進 行 研 究 。 二 、 研 究 限 制 本 研 究 分 析 的 對 象 是 以 課 程 暫 行 綱 要 所 編 輯 而 成 的 教 科 書 ,課 程 暫 行 綱 要 已 於 民 國 九 十 二 年 修 正 為 課 程 綱 要 ,而 以 課 程 綱 要 編 輯 完 成 的 教 科 書 於 民 國 九 十 四 年 九 月 起 自 國 一 開 始 逐 年 更 替 課 程 暫 行 綱 要 編 輯 而 成 的 教 科 書 ,因 此 研 究 結 果 未 必 能 完 全 推 論 到 之 後 以 課 程 綱 要 編 輯 之 修 訂 版 教 科 書 。 而 本 研 究 旨 在 分 析 國 中 國 文 教 科 書 環 境 教 育 內 容 , 故 探 討 的 角 度 聚 焦 在 課 程 內 容 的 層 面 , 課 程 設 計 雖 是 課 程 成 敗 的 重 要 部 分 , 但 關 於 環 境 教 育 落 實 於 國 語 文 學 習 領 域 的 情 形 , 還 需 要 教 學 方 法 的 運 用 、 學 習 成 效 的 檢 視 以 及 學 習 環 境 的 營 造 等 相 關 因 素 之 配 合 ,而 這 些 實 證 層 面 的 探 討 , 也 是 本 研 究 的 限 制 。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探討與本研究相關之文獻,總共分為四節,第一節先回 顧環境教育相關文獻;第二節為敘述九年一貫課程與環境教育之相關 性;第三節則敘述國語文與環境教育之相關性,接著第四節為探討環 境教育教材分析實證研究及其研究方法,以做為本研究分析之 依據 。

第一節 環境教育相關文獻

一、環境教育的定義 在美國1970 年實施的環境教育法案中,指出環境教育是一種教 育歷程,在於探討人與自然環境、人為環境的關聯性;包括人口、污 染、能源、自然保育、科技發展、交通建設、都市計畫等問題;這些 關係到整個人類生活環境的問題,可藉教育方法的實施,使人民得以 瞭解其關係(引自王承斌,1993) 。 1977年 聯 合 國 教 科 文 組 織 (UNESCO) 在 伯 利 西 國 際 環 境 教 育 會 議中,指出環境教育是一種教育過程,在此過程中,個人與社會得以 認 識他 們 的 環境 , 以 及組 成 環 境的 生 物 、 物理 與 社 會之 間 的 交互 作 用,從而得到知識、技能與價值觀,並能個別的、集體的解決現在或 未來的環境問題(引自楊冠政,1997)。 而鄧天德(1989)認為環境教育是一個教育工作者,關心環境,而 將目前發生的環境問題納入教育歷程,經由教學活動向受教者傳授有 關環境之知能,養成愛護環境之情操,並進而能積極參與解決環境問 題。 周儒(1993)則認為環境教育是一種為了環境保育而實施的教 育,藉以教導人類關愛環境、善用並珍惜自然資源、維護自然生態與 有效解決環境問題的教育。汪靜明(2000)也提出環境教育是人類為了 關懷、保護與利用環境而實施的教育。 由此可知,環境教育是一種教育歷程,在於探討人 與自然環 境、 人為環境的關聯性,在此過程中,個人與社會得以 認識他們 的環境 ,

(19)

從而得到知識、技能與價值觀,進而培養具備解決環境問題能力與積 極解決問題態度的公民。 二、環境教育課程編製與實施 1977年 聯 合 國 教 科 文 組 織 (UNESCO) 在 伯 利 西 國 際 環 境 教 育 會 議中提出「環境教育不是在現行課程中增加一個科目,而是要併入學 校所有課程中。」此項決議之後,多數會員國開始進行環境課程實驗, 並成功地將環境教育融入學校課程中,將教學目標、教材內容、教學 方法或教學評量等都融入環境內容,這種課程被稱為環境課程(引自 楊冠政,1997)。 (一)環境課程發展模式與程序 1986年Hungerford等認 為環境課程發展 應與教學密切配 合,才能 有效達成目標,並提供一個發展模式圖(引自楊冠政,1997),如圖1 所示: 圖1 課程發展模式圖 資料來源:引自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台北:明文書局。 環境課程發展的核心部分,「教學目標→學前評量→教學活動→ 學後評量」,為學校中使用的基本教學模式。教學目標延伸自課程發 展的目標,構成課程與教學的首要部分,並需考量採用 的課程目 標、 課程範圍與順序、學生行為表現、學生先備能力及教學資源。 在建立課程發展模式之後,Hungerford認為環境課程發展程序應 包含八個步驟(引自楊冠政,1997): 1. 成立課程發展小組 課程發展 目標 教學目標 內容與方法教學活動 (學後評量)教學評量 課程評量 學前 評量 課程發展 目標 教學目標 內容與方法教學活動 (學後評量)教學評量 課程評量 學前 評量

(20)

主要工作 為選定小 組成員 、制訂 工作項 目及時間 表、收集 適 當課程資料、發掘課程發展可能遭遇之困難等。 2. 籌畫課程發展 為小組之首件工作,包括收集課程資料、釐訂課程發展方針 , 以及規劃課程組織模式,並確立課程發展程序。 3. 確定教育目標及課程發展目標 環境課程發展目標包括四個階層,將知識、技能和態度作階 層狀發展,而不限定使用在某一年段。這顯示環境課程必須 採用螺旋式發展,將知識、技能和態度的課程內容隨學習者 的年齡而逐漸增加其深度。環境課程發展目標的階層一著重 在生態學基礎,提供學生生態學知識,使其對環境問題能做 具生態基礎的決定;階層二著重在發展概念覺知,提供多方 面有關人類環境行為的訊息;階層三涉及知識和技能,著重 在環境課題研究與評估;階層四著重行動技能,引導學生具 有技能以參與環境行動之過程。 4. 發展課程範圍、順序與組織 Hungerford依據環境課程發展目標及環境課程特徵,設計環境 課程模式圖(見圖2),顯示環境課程發展目標所指引的範圍, 構成課程範圍。此模式的垂直組織為從小學至大學的課程程 序,水平組織為學校中的各個學科。並提出可依下列步驟將 模式圖應用在環境課程設計: (1) 將課程範圍中的各 階層目標的 內涵擴充 為教學目標, 包含認知、情意、技能和態度的目標。 (2) 將此教學目標分配在適當的年級中。 (3) 將各年級的教學目標分配在各學科中。 5. 編製環境課程 (1) 分析現行課程選取可用教材 (2) 評估地區教學資源 (3) 發展新的且配合環境教學目標的教材 (4) 組織教材完成環境課程編製

(21)

圖2 環境課程模式圖 資料來源:引自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台北:明文書局。 6. 課程適用 新編教材必須在學校中適用,以探求教材之難易度、教學時 間、教具配合等適宜性。 7. 課程評鑑 針對教學目標之評量結果,診斷課程內容的正確性及順序、 學生興趣及教師教學法。 8. 課程修訂及推廣 依據課程評鑑結果,修正教材、教學法、教具、教學時間以 及課程組成之各要素。 (二)我國學校環境課程實施模式 將環境成分融入學校「所有課程」,意指無論在教學目標、教學 內容、教學方法或教學評量,均可將環境成分融入,這種課程編製方 式被稱為環境化(environmentalization),目前世界各國發展學校課程 環境化的方式,主要包括有單科性科際整合式環境課程、多科性融入 式環境課程、環境課程補充教材、環境主題活動、戶外教學等五種方 式(楊冠政,1997;楊冠政、王鑫、張子超,1999)。我國的環境教育

(22)

是採用多科性融入式環境課程,就是將適當的環境主題或環境成分融 入現行各科課程中。其組織模式如圖3: 圖3 多科性融入式環境課程模式圖 資料來源:引自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台北:明文書局。 九年一貫課程中,已明確訂出語文、數學、社會、自 然與生活 科技 、 健康與體育、藝術與人文及綜合活動等七大學習領域,此外提出環境教育 等重大議題,並將重大議題以融入七大學習領域課程的方式實施教學,因 此我國是採用多科性融入式的環境教育。而且環境課程發展程序中,編製 環境課程的第一步為分析現行課程,以選取可用教材,本研究即在探討九 年一貫課程國中國文教科書中有關環境教育之內容。

第二節 九年一貫課程與環境教育

我國自九十學年度起逐年推行九年一貫課程,在課程綱要中,將 環境教育定為重大議題之一,以下就九年一貫課程以及環境教育相關 內容分列於下: 一、九年一貫課程 (一)基本理念 九年一貫課程之基本理念是培養具備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民主 環境教育 語文 藝能科 數學 物理 化學 生物 地球科學 社會科學

(23)

素養和鄉土與國際意識,以及能進行終身學習之健全國民。其基本內 涵包括以下幾點(教育部,2003): 1.人本情懷方面:包括了解自我、尊重與欣賞他人及不同文化等。 2.統整能力方面:包括理性與感性之調和、知與行之合一,人文 與科技之整合等。 3.民主素養方面:包括自我表達、獨立思考、與人溝通、包容異 己、團隊合作、社會服務、負責守法等。 4.鄉土與國際意識方面:包括鄉土情、愛國心、世界觀等(涵蓋 文化與生態)。 5.終身學習方面:包括主動探究、解決問題、資訊與語言之運用 等。 環境教育的理念與這五項基本理念幾乎是一致的,以人本情懷而 言,環境教育藉由人與環境之間關係的思考,瞭解自我的定位,因此 除了自我瞭解與自尊外,也能尊重與欣賞他人及文化、進而關懷其他 生物及整個生態系;至於統整能力,環境教育也強調理性與感性之調 和、知與行合一,人文與科技之整合;在民主素養方面,除了對個人 及群體負責任的態度外,環境教育還強調負責任的環境行為;針對鄉 土與國際意識,環境教育強調尊重地區的獨特性,並主張擴大國際的 合作,「全球性的思考與地區性的行動」是環境教育的信念;而在終 身學習方面,透過對周遭環境的持續關切與行動,環境教育強調的也 是終身的投入與學習(張子超,2000)。 (二)教育目的 國民教育之教育目的在透過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人 性化、生活化、適性化、統整化與現代化之學習領域教育活動,傳授 基本知識,養成終身學習能力,培養身心充分發展的健全國民(教育 部,2003)。 環境教育的目標也明顯的包括人與自己、社會及自然三個 層面 。 環境教育藉由個人對環境問題所應負責任的覺知,積極正面環境態度 的養成,然後主動的參與環境行動,以瞭解並促進自我的發展;環境 教育的內涵不僅侷限在自然生態保育,人文社會與自然環境的互動也 屬於環境教育的範疇,尤其是最近國際所關切的社會正義與環境正義

(24)

的議題,更將環境教育的目標導向社會層面;至於人與 自然的層 面, 明顯的就是環境教育根本的關切(張子超,2000)。 (三)基本能力 國民教育階段的課程設計應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經 驗為重心 , 培養現代國民所需的基本能力。在九年一貫的教育中是希望學生學到 帶 著走 的 能 力, 在 這 樣的 教 育 理念 下 所 訂 下的 十 大 基本 能 力 分別 是 (教育部,2003): 1. 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2. 欣賞、表現與創新 3.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4. 表達、溝通與分享 5. 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6. 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 7. 規劃、組織與實踐 8. 運用科技與資訊 9. 主動探索與研究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由 此 可 見 九 年 一 貫 的 精 神已 經 從 過 去 以知 識 為 主 體 到 現 在 以 行 為能力為導向,而環境教育的目標,也是朝向最終能培養一個責任的 公民為終極目標前進,亦是一種以行為能力為導向的教學理念。在環 境教育中,所強調的是一種以知識為骨幹,以具有環境行動技能與實 際行動為教學最終結果的教育方式(劉潔心,2005)。 (四)學習領域 為培養國民應具備之基本能力,國民教育階段之課程應以個體發 展、社會文化及自然環境等三個面向,提供語文、健康與體育、社會、 藝術與人文、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及綜合活動等七大學習領域。將 各學習領域主要內涵分列如下(教育部,2003): 1.語文:包含本國語文、英語等,注重對語文的聽說讀寫、基本 溝通能力、文化與習俗等方面的學習。 2.健康與體育:包含身心發展與保健、運動技能、健康環境、運 動與健康的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學習。

(25)

3.社會:包含歷史文化、地理環境、社會制度、道德規範、政治 發展、經濟活動、人際互動、公民責任、鄉土教育、生活應 用、 愛護環境與實踐等方面的學習。 4.藝術與人文:包含音樂、視覺藝術、表演藝術等 方面的學 習, 陶冶學生藝文之興趣與嗜好,俾能積極參與藝文活動,以提昇 其感受力、想像力、創造力等藝術能力與素養。 5.自然與生活科技:包含物質與能、生命世界、地球環境、生態 保育、資訊科技等的學習、注重科學及科學研究知能,培養尊 重生命、愛護環境的情操及善用科技與運用資訊等能力,並能 實踐於日常生活中。 6.數學:包含數、形、量基本概念之認知、具運算能力、組織能 力,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中,了解推理、解題思考過程,以及 與他人溝通數學內涵的能力,並能做與其他學習領域適當題材 相關之連結。 7.綜合活動:指凡能夠引導學習者進行實踐、體驗與省思、並能 驗證與應用所知的活動。包含原童軍活動、輔導活動、家政活 動、團體活動、及運用校內外資源獨立設計之學習活動。 學習領域之實施,應掌握統整之精神,並視學習內容之性質,實 施協同教學。 (五)實施要點(教育部,2003) 1.實施期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自九十學年度起由國民 小學一年級開始實施。國民中學自九十一學年度由國中一年級 逐年開始實施,於九十三學年度全面實施。 2.學習節數:學習總節數分為「領域學習節數」與「彈性學習節 數」。語文學習領域佔領域學習節數之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 十。健 康與體 育、社 會、 藝術與 人文、 自然與 生活科 技、數 學、綜 合活動 等六個 學習 領域, 各佔領 域學習 節數之 百分之 十至百分之十五。「彈性學習節數」由學校自行規劃辦理全校 性和全 年級活 動、執 行依 學校特 色所設 計的課 程或活 動、安 排學習 領域選 修節數 、實 施補救 教學、 進行班 級輔導 或學生 自我學習等活動。

(26)

3.課程實施:各校應成立「課程發展委員會」,下設「各學習領 域課程小組」,於學期上課前完成學校課程計畫之規劃、決定 各年級 各學習 領域學 習節 數、審 查自編 教科用 書及設 計教學 主題與 教學活 動,並 負責 課程與 教學評 鑑。學 校課程 發展委 員會應 充分考 量學校 條件 、社區 特性、 家長期 望、學 生需要 等相關因素,結合全體教師及社區資源,發展學校本 位課程 , 並審慎 規劃全 校課程 計畫 。學校 課程計 畫應含 各領域 課程計 畫 及 彈 性 學 習 節 數 課 程 計 畫 。 在 符 合 領 域 學 習 節 數 之 原 則 下,學 校得彈 性調整 學習 領域及 教學節 數,實 施大單 元或統 整主題 式之教 學。有 關性 別、環 境、資 訊、家 政、人 權、生 涯發展 等六大 議題如 何融 入各領 域課程 教學, 應於課 程計畫 中妥善規劃。 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實施要點中,明訂各校應成立「課程發展委 員會」,審慎規劃全校課程計畫,並應於計畫中妥善規劃,將環境教 育議題以融入各領域課程教學之方式實施。 二、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議題 (一) 環境教育的目標 環境教育於各個學習領域中,必須完整地包括五個教育目標,才 能落實環境教育的理念(張子超,2000)。這五個目標分別是為環境覺 知與敏感度、環境概念知識、環境價值觀與態度、環境行動技能與環 境行動經驗等,茲就參考之相關文獻敘述如下: 1.環境覺知與環境敏感度 經由感官覺知能力的訓練(觀察、分類、排序、空間關係、 測量、推論、預測、分析與詮釋),培養學生對各種環境破壞 及 污 染 的 覺 知 , 與 對自 然 環 境 與 人為 環境 美 的 欣 賞 與 敏 感 度 (教育部,2003)。Chawla(1998)認為,對環境問題的了解及敏 感度,為引發日後對於環境活動參與的重要影響因子之一,而 學 生 先 前 的 生 活 經 驗 往 往 與 對 環 境 問 題 敏 感 度 有 顯 著 的 相 關 , 因 此 學 生 的 生 活經 驗 往 往 會 影響 學生 對 環 境 問 題 的 敏 感 度。根據Chawla(1998)及Ebenezer(1992)的研究認為學生的先備

(27)

概念往往會影響學生的日後學習成效,因此如何喚起學生的先 備概念應該是學習的第一步,所以在教學活動設計中應該安排 相關喚起舊經驗的活動,例如經驗分享以及探究問 答方式等 。 針對記憶喚起的過程來說,只要是有關詢問學生的經驗相關活 動,皆屬於探究學生敏感度的課程。 2.環境概念知識 教導學生了解生態學基本概念、環境問題(如溫室效應、 土石流、河川污染、核污染、能源和空氣污染……等)及其對 人類社會文化的影響(永續發展、生物多樣性);了解日常生活 中的環保機會與行動(如資源節約與再利用、簡樸生活、生態 設 計 、 綠 色 消 費 、 非 核 家 園 … … 等 )( 教 育 部 , 2003) 。 Chi, Feltovich and Glaser(1985)認 為,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也 有 賴於相關學科知識的支持。如果學生光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卻不 知道之間的因果關係,或是僅知道科學原理,這都 是不夠的 , 因為光有情意方面的覺知是無法針對問題擬定完善的計畫,因 此如何在課程中安排相關的學科知識也是重要的一環。 3.環境價值觀與態度 藉由環境價值觀的教學與重視,培養學生正面積極的環境 態度,使學生能欣賞和感激自然及其運作系統,欣賞並接納不 同文化,關懷弱勢族群,進而關懷未來世代的生存與發展 (教 育部,2003)。依照 Chawla(1998)的研究結果指出,影響環境 態度其中三個主要因素為:戶外活動的經驗、環境的破壞、教 育。戶外活動的經驗除了影響學生的敏感度之外,還會影響學 生 對 環 境 的 態 度 及 價 值 觀 ; 除 此 之 外 , Baird, Fensham, Gunstone and White (1991)認為 讓學生 認識環境遭 受破壞的 情 形,也能引發學生對於環境態度的省思,透過省思來提升學習 的成效。

4.環境行動技能

能 歸 納 思 考 不 同 區 域 性 環 境 問 題 的 原 因 與 研 判 可 能 的 解 決方式,並且能規劃、執行個人和集體的校園清潔活動,或組

(28)

織 學 校 及 社 區 的 環 境 保 護 、 關 懷 弱 勢 族 群 活 動 ( 教 育 部 , 2003)。並且 教 導學 生 具辨 認 環境問 題 、研究 環境問 題 、收 集 資料、建議可能解決方法、評估可能解決方法、環境行動分析 與採取環境行動的能力(教育部,1998)。 在學校環境教育課程發展方面,近來許多研究均強調議題 調 查 與 行 動 訓 練 ( 王 懋 雯 , 2001) , Hungerford, Litherland, Petyon, Ramsey and Volk(1992)提 出調查與評鑑環 境議題與行 動:技能發展模組,又稱IIAP。該模組採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 學法,強調學生參與實際的環境行動,由學生依自己的意願選 擇環境議題及行動計畫,此種「參與及行動導向」方式能有效 促進環境行動,而環境行動計畫步驟為:探究環境問題、收集 資料、建議可能解決方案、評估可能解決方案、擬定行動計畫、 評估行動計畫的影響及後果、決定自己的價值地位、推動行動 計畫、評估行動計畫成果、再評估發現新問題(引自邱詩揚, 2001)。

Yager(1991)認 為 在 STS(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的 教 學活動精神中,除了針對學科知識的認識之外,也強調學生應 該了解科技與社會方面議題,藉由對相關議題的了解,不但可 以讓學習者釐清問題,同時在進行決定時能夠考慮 更加周延 。 因 此 , 對 於 科 技 方 面 的理 解 與 運 用 在解決 問 題 方 面 就 更 顯 重 要,針對環境方面的問題也是相同。在課程設計上除了相關概 念的陳述外,也需要安排一些有關技能的內容,舉例來說如何 收集資料、分析問題的可能變因或是分析比較等方 面的能力 。 5.環境行動經驗 將環境行動經驗融入於學習活動中,使教學內容生活化, 培養學生處理週遭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對社區產生歸屬感與參 與感(教育部,1998)。Chawla(1998)認為整個學習的活動就是 希望學生能夠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在日常生活之中,解決日常 生 活 所 面 臨 到 的 問 題 。 Ahlness (1999) 、 Caton, Brewer and Berkey(1998)、Stolting(1998) 及 Widegren(1998)等人 的研究 都 顯 示 透 過 學 生 參 與 活 動 的過 程 , 學 生 主動 參 與 相 關 議 題 的 活

(29)

動,除了顯示學生認同相關概念之外,同時也提供幫助學生整 合學科知識的機會。環境議題的範圍往往超過單一學科,環境 議題所涵蓋的範圍通常包含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社 會與政府政策等。因此 Caton 等人(1998) 認為在環境教育課程 編排上若能提供學生參與的機會,除了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 效,更重要的是透過活動也可以影響其他人,引發對環境議題 的覺知。 (二)環境教 育的內涵 環境教育內涵並非侷限在自然生態保育,人文社會與自然環境的 互動也屬於環境教育的範疇,茲就環境教育內涵之相關參考文獻闡述 如下(張子超,2000): 1.環境覺知與環境敏感度 (1)感官覺知能力的訓練(觀察、分類、排序、空間關係、測量、 推論、預測、分析與詮釋)。 (2)自然環境與人為環境美的欣賞與敏感度。 (3)各種環境破壞及污染的覺知。 (4)覺知環境的變遷(含自然環境與人文社會環境)。 (5)覺知人類行為對自然與人文社會環境造成的衝擊。 (6)覺知人類與環境、自然資源與社會文化都息息相關。 (7)覺知人類應負起的相關環境責任。 (8)覺知人類社會的正常運行來自於自然資源的供給。 2.環境概念知識 (1)生態學 基本概 念:包 括個體 與 群體、互 動與互 依、環 境影 響因子與限制因子、能量流動與物質、生態系統恆定性與 消長、人是生態系成員之一、人類活動及其社區之生態意 義。 (2)瞭解環境問題(如溫室效應、土石流、河川污染和空氣污染) 及其對人類社會文化的影響。 (3)瞭解人類行為(經濟的、政治的、社會的、文化的)如何影 響環境。

(30)

(4)瞭解我國與國際的環境保護與管理法律規定。 (5)瞭解環境與健康的關係(如公共衛生:水、空氣、土壤、垃 圾、野生動植物)。 (6)瞭解日常生活中的環保機會與行動(資源節約與再利用、儉 樸生活、生態設計…)。 (7)瞭解環境正義與弱勢族群的議題。 (8)瞭解國際環境保護的夥伴關係與發展。 (9)瞭解永續發展的涵義,關懷人類世代發展。 (10)瞭解自然資源需要長期性的明智規劃與管理。 3.環境價值觀與態度 (1)能關懷、珍惜環境及各類生物。 (2)欣賞並感激自然及其運作系統。 (3)欣賞並接納不同文化,關懷弱勢族群。 (4)關懷未來世代的生存與發展。 (5)積極關切環境、文化、兩性、族群的議題。 (6)尊重與澄清環境議題後的不同價值立場。 (7)與其他生命的互動過程產生衝突時,選擇具有良善的環境 倫理道德的判斷標準。 4.環境行動技能 依據聯合國UNESCO的環境教育計畫,解決環境問題的技 能包括以下七項: (1)辨認環境問題。 (2)研究環境問題。 (3)收集資料。 (4)建議可能解決方法。 (5)評估可能解決方法。 (6)環境行動分析。 (7)採取環境行動。 5.環境行動經驗 (1)瞭解校園內與地區性之環境議題,對個人、家庭、學校、 社區的影響,並經由簡單的 觀察、資料 收集、實驗、提出

(31)

解決方案及採取適當行動。 (2)瞭解全國性與國際性之環境議題,對個人、家庭、學校、 社區乃至國家或全球性的影響,並經由 觀察(或上網)、資 料收集、實驗,提出解決方案及採取適當行動。 (三)環境教育議題主要內容 根 據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綱 要 , 其 中 明 列 環 境教 育 議 題 主 要 內 容 有 內 涵、學習目標、學習主題、建議整合之領域以及學習內容說明等部分, 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環境教育的內涵包括環境覺知與敏感度、環境概念知 識、環境價值觀與態度、環境行動技能與環境行動經驗等五項,而環 境教育的學習主題包括人類對環境的衝擊、自然環境體驗、生態學的 基本概念、環境問題探索、生活環保、環境倫理、社會正義與永續發 展、環境議題調查、校園與社區環境規劃、住家與校園環境問題的調 查與解決、全球環境問題探究等十一項。以上五項環境教育內涵與十 一項環境教育主題為本研究分析之依據。 在建議整合之領域部分,依據九年一貫課程六大議題融入各學習 領域的特色,將上述之學習主題整合於適當的學習領域中。就語文學 習領域而言,適合融入與整合的學習主題有環境價值觀與態度層面中 的「環境倫理」及「社會正義與永續發展」這兩個學習主題以及環境 行動技能層面的「環境議題調查」及「環境活動規 劃」這兩個 主題 。 本 研 究 在 第 四 章 第 三 節 環 境 教 育 內 容 質性 分 析 即 以 環 境 教 育 議 題主要內容中所列學習目標、學習主題與學習內容為分析的依據,就 其參考之相關文獻分述如下: 1. 人類對環境所造成的污染、破壞與衝擊 :體驗周遭環境問題 (如水災、土石流、資源有限、核污染 、能源…),使學生覺 知人類行為對自然與人文社會環境造成 的衝擊,人類的生存 依 賴 自 然 資 源 的 提 供 , 人 類 應 負 起 對 環 境 的 責 任 (教 育 部 , 2003)。 依 據 以 上 的 說 明 : 周 遭 環 境 問 題 常 因 人 類 行 為 所 引 發,因此本研究在作分析時,將此學習 主題修改為「人類行 為對環境之衝擊」,使主題名稱能確實反應其內容。

(32)

表 1 環境教育議題主要內容 內 涵 學 習 目 標 學 習 主 題 建 議 整 合 之 領 域 學 習 內 容 說 明 ( 一) 環 境 覺 知 與 環 境 敏 感 度 經由實際體驗, 培養學生對各種 環境破壞及污染 的覺知。 經由感官覺知能 力的訓練,培養 學生對自然環境 與人為環境美的 欣賞與敏感度。 人 類 對 環 境 所 造 成 的 污 染、破壞與衝 擊。 自 然 環 境 體 驗 —— 培 養 學 生 欣 賞 自 然之美,並提 高 對 環 境 的 敏感度。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社會領 域、綜合活 動領域。 同上 體 驗 周 遭 環 境 問 題 (如 水 災 、 土 石 流、資源有限、核污染、能 源…), 使 學 生 覺 知 人 類 行 為 對 自 然 與 人 文社會環境造成的衝擊,人類的生 存依賴自然資源的提供,人類應負 起對環境的責任。 藉 由 身 體 感 官 接 觸 自 然 環 境 中 的 動、植物和景觀,啟發、欣賞自然 之美。 ( 二) 環 境 概 念 知 識 了解生態學基本 概念。 了解環境問題現 況及其對人類社 會文化的影響。 了解日常生活中 的環保機會與行 動。 生 態 學 的 基 本概念。 環 境 問 題 探 索。 生活環保。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社會領 域。 社 會 領 域、健康與 體 育 領 域。 社 會 領 域、綜合活 動領域。 觀察與探究周遭環境,了解基本的 生態學概念。 了 解 生 活 周 遭 和 國 際 性 的 環 境 議 題的內涵,並深入探究對人類社會 與發展的影響。 能源節約、資源保 育、簡 樸 生 活 、 綠色消費、廢棄物減量、核污染… 等。 ( 三) 環 境 價 值 觀 與 態 度 培養正面積極的 環境態度,欣賞 和感激自然及其 運作系統。 欣賞並接納不同 文化,關懷弱勢 族群,進而關懷 未來世代的生存 與發展。 環 境 倫 理 --人 類 中 心 倫 理、生命中心 倫 理 與 生 態 中心倫理。 社 會 正 義 與 永續發展 社 會 領 域、語文領 域。 同上 能了解人與環境互動互依關係,尊 重環境中各類生物的生存價值,及 人與生物間的倫理關係。 了解並尊重不同族群文化,學習關 懷弱勢團體和週遭環境。 ( 四) 環 境 行 動 技 能 能歸納思考不同 區域性環境問題 的原因與研判可 能的解決方式。 能規劃、執行個 人和集體的校園 清潔活動,或組 織學校及社區的 環境保護、關懷 弱勢族群活動。 環 境 議 題 調 查 校 園 與 社 區 環境規劃。 各領域。 各領域。 運 用 科 學 方 法 研 究 解 決 環 境 問 題 的可行策略,並能善用問題解決策 略,解決環境問題。 能 運 用 收 集 資 料 與 記 錄 的 方 法 了 解 社 區 環 境 問 題 , 並 思 考 解 決 之 道、能具體提出生活環境問題的解 決方案,並能草擬一份社區環境保 護行動計畫。 ( 五) 環 境 行 動 經 驗 培養處理生活周 遭環境問題的能 力。 培養國際觀及國 際合作經驗。 住 家 與 校 園 環 境 問 題 的 調查與解決。 全 球 環 境 問 題探究。 社 會 領 域、自然與 生 活 科 技 領域、綜合 活 動 領 域、健康與 體 育 領 域。 同上 參 與 學 校 社 團 和 社 區 環 境 保 護 活 動 , 關 心 環 境 保 護 與 弱 勢 族 群 生 活。 能了解國際性的環境議題,並能參 與調查研究與環境行動。 資料來源:教育部(2003)。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33)

2. 自然環境體驗:經由感官覺知能力的訓 練,培養學生對自然 環境與人為環境美的欣賞與敏感度,藉 由身體感官接觸自然 環 境 中 的 動 、 植 物 和 景 觀 , 啟 發 、 欣 賞 自 然 之 美 (教 育 部 , 2003)。學習目標也提及培 養學生 對人為 環境美的欣賞與敏感 度,因此本研究將此學習主題修改為「 自然與人為環境之體 驗」。而Kellert(1996)認為人類 喜愛自然 景觀與生命之美,雖 然有文化差異;但是人類以詩詞、歌謠 、繪畫、雕塑、戲劇 等歌頌自然、生物及生命之美則是一致 的。可見自然對人類 而言,具有美學的價值。自然景觀之美來自於日月星辰氣象 、 海洋陸地、山川河流、土壤地質、植物及蟲魚珍禽異 獸之形 、 聲、色之組合,所呈現之審美特質(薛絢譯,1998)。 3. 生態學的基本概念:生態學是研究生物 與其生存環境之間相 互關係的科學(金嵐等,1997)。生 態學 是當前二十世紀的顯 學,有助於我們瞭解環境的結構與功能 (金恆鑣,1997)。生 態學基本概念包含個體與群體、互動與 互依、環境影響因子 與限制因子、能量流動與物質、生態系 統恆定性與消長、人 是 生 態 系 成 員 之 一 、 人 類 活 動 及 其 社 區 之 生 態 意 義 (張 子 超,2000)。 4. 環境問題探索:了解生活周遭和國際性 的環境議題的內涵, 並深入探究對人類社會與發展的影響(教育部,2003)。本學 習主題名稱易與環境行動技能中的「環 境議題調查」主題混 淆,因此研究者根據學習內容說明,將此學習主題修改為「環 境議題內涵」,使主題名稱能確實反應其內容。 5. 生活環保: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環保機會 與行動,包括能源節 約、資源保育、簡樸生活、綠色消費、廢棄物減量、核污染… 等(教育部,2003)。 6. 環境倫理:培養正面積極的環境態度, 欣賞和感激自然及其 運作系統,能了解人與環境互動互依關 係,尊重環境中各類 生物的生存價值,及人與生物間的倫理關係(教育部,2003)。 人類環境倫理信念的演進自人類中心倫 理,擴展至生命中心 倫理與生態中心倫理(Nash,1989;引自楊冠政,1996a)。

(34)

(1)人類中心倫理:所謂人類中心倫理就是認為人類是 萬物 主宰,所有價值的來源和萬物的尺度 。 這種信念蘊藏在西 方文明社會思想中已有數千年的歷史 。 基督教教義認為上 帝創造萬物都是為了人類,人類與自 然 是分離的,而且對 自然萬物有管轄和使用的權利。現代 哲 學之父笛卡兒認為 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所有人,而且人類 具 有思考和語言的能 力,其他動物完全缺乏,可視為多樣 零 件組成的機器,因 此 人 類 與 它 們 之 間 無 倫 理 關 係 (de Groot,1992; 引 自 楊 冠 政,1996b)。 (2)生命中心倫理:生命中心倫理學說主張尊重生命個體並給 予道德考量。Armstrong and Botzler(1993)認為此派學說可 分為兩類,即動物個體論和生命個體 論 。動物個體論者認 為 僅 有 動 物 是 有 意 識 的 生 命 體 , 值 得 道 德 的 考 量 , Regen 和 Singer 的理論均持有這種主張。Regen 認為成長的哺乳 類動物方能顯示個體的意識,值得給予道德考慮,而 Singer 卻認為一般脊椎動物應給予道德考慮 。 生命個體論者認為 所有有生命的個體均具有自身的利益 和 善,因此具有道德 價 值 , Schweiter 和 Taylor 均 持 這 種 主 張 (引 自 楊 冠 政 , 1996c)。 (3)生態中心倫理:生態中心倫理係以生態系整體的觀點討論 人 與 自 然 環 境 的 倫 理 關 係 , 並 認 為 自 然 生 態 有 自 身 的 價 值,應接受人類的尊重與道德考量, 通 常包含土地倫理和 深層生態學。Leopold 在〈土地倫理〉這篇文章中認為自然 自身具有價值,而不是由於它對人類 的 生存和福祉具有意 義,而且人類對自然界有倫理責任, 人 類應停止視自己為 星球上的征服者,或優越物種的成員 , 應視自己只是生命 社區的普通成員。Naess 於 1974 年創立深層生態學學說, 他認為人類與其他生物具有同等的價 值 ,應承認動物、植 物和生態系的內在價值,而不應以其 對 人類具有價值的觀 點 看 待 , 而 人 類 並 非 超 越 自 然 , 只 是 自 然 的 一 份 子 (Desjardins, 1993; Armstrong & Botzler, 1993; Eckersley,

(35)

1992;引自 楊冠政, 1996d)。 7. 社會正義與永續發展:欣賞並接納不同文化,關懷弱勢族群, 進而關懷未來世代的生存與發展(教育部,2003)。 社會正義的涵義較為特定,強調弱勢族 群的關懷;而永續發 展的內涵較為廣泛,包括生態環境保育 、社會文化提升、與 產業經濟的促進,不過兩者也有充分的 關聯性,思考生態環 境 的 保 育 與 社 會 文 化 的 提 升 , 都 必 須 觸 及 社 會 正 義 的 理 念 (張子超,個人通訊,2005年8月13日)。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 展委員會對永續發展所做的定義是:滿足當代的需要,同時不 損及後代子孫滿足其本身需要的發展(引自楊冠政,2001)。 而隨著「永續發展」一詞演育出「永續發展教育(Education of Sustainability)」一 詞。所謂永 續發展教育是指經由 教育過程, 達到環境、社會及經濟的永續發展(王 鑫,1999)。本研究在 第四章第三節質性研究時會詳細分析, 以關懷弱勢族群和文 化來呈現社會正義;以關心未來世代來說明永續發展。 8. 環 境 議 題 調 查 : 能 歸 納 思 考 不 同 區 域 性 環 境 問 題 的 可 能 原 因,並運用科學方法研究解決環境問題 的可行策略,並能善 用問題解決策略,解決環境問題(教育部,2003)。 9. 校園與社區環境規劃:能規劃、執行個 人和集體的校園清潔 活動,或組織學校及社區的環境保護、 關懷弱勢族群活動, 以及能運用收集資料與記錄的方法了解 社區環境問題,並思 考解決之道、能具體提出生活環境問題 的解決方案,並能草 擬一份社區環境保護行動計畫(教育部 ,2003)。根據以上內 容說明,本主題著重在規劃、執行、組 織或草擬環境活動, 因此本研究將此學習主題修改為「環境活動規劃」,使主題名 稱能確實反應其內容。 10.住家與校園環境問題的調查與解決:參與學校社團和社區環 境保護活動,關心環境保護與弱勢族群生活(教育部,2003)。 本學習主 題名稱 易與環 境行動 技能中 的 「環境議 題調查 」主 題混淆, 因此本 研究根 據學習 內容將 此 學習主題 改為「 參與 在地環境活動」,使主題名稱能確實反應其內容以及環境教育

(36)

內涵─環境行動經驗。 11.全球環境問題探究:瞭解國際性的環境議題,並能參與調查 研究與環境行動,以培養國際觀及國際合作經驗 (教育部, 2003)。

第三節 國語文與環境教育

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各領域學習節數以語文學習領域占20% ∼30%為最多,而在國中階段語 文學習領 域中,國語文節數占有語文 學習領域總節數的60%以上(教育部,2003),可見國語文的重要性。 以下就國語文教育相關文獻以及和環境教育相關性加以分述: 一、國語文教育的內涵與特色 國語文教育即是人文教育,其內涵不只是文學表面字句的展現, 它所代表的更是民族在特殊時空中形成對時代、人文的關懷,包含了 倫理道德思想、特有的民族精神文化,還具有文化教養和思想教育的 目的(楊惠琴、劉美吟,1997)。 教 育 部 (2000)在 《 我 國 中 小 學 國 語 文 基 本 能 力 指 標 系 統 規 劃 研 究》中指出,國語文的內涵包含認知、技能與情意三方面。 1. 在認知 方面 :為指 導學 生認 識中國 文字 的特殊 性及 正確的 理 解,了 解聽 說讀寫 活動 的形 式及相 關知 識,認 識語 文的文 法 與組織方式、文章內容及知識。 2. 在技能 方面 :為培 養學 生聽 話的能 力、 說話的 能力 、閱讀 的 能力、寫字的能力及作文的能力。 3. 在情意 方面 :則為 激發 學生 愛國愛 鄉的 精神、 培養 健全的 人 格與高尚的情操、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念、開拓國際視 野、 擴充知識與經驗、啟發想像與思想、涵養情感與德性等。 所以國語文是藉由語文知識的學習和語文能力的訓練,潛移默化 的進行思維訓練,進而達成情操的陶冶。古人把語言形式稱為「文」, 把思想內容稱為「道」,自古以來就有「文以明道」、「文以貫道」、「文 以載道」的說法(楊慧文,1999)。語文是是人類用來傳遞思想和情感

(37)

的工具,人類藉著語言傳遞經驗,藉著文字保留智慧,同時也用語文 做為學習各類學科的基礎。而語文的內涵非常豐富,在國語文這個學 科裡,不但要學習工具性的「文」和思想性的「道」,另外還有各學 科的知識。因此,國語文的內容不只是單一的學科,而是多元性的內 容(教育部,2000)。 李鍌(1998)提到國語文教學的目標不只是說、讀、作、寫等能力 的培養,而是還有更高的教育理念。說、讀、作、寫,其實只是學習 國語的一種過程,頂多養成表達情意的基本能力而已。最重要的還是 要透過國語文的教學,潛移默化,使學生在國語文領域中,不知不覺 陶冶愛鄉、愛國的情操,民主、倫理的 觀念,與 推理、思辨的能 力。 鄭 蕤 及 韓 楷 檉 (2000)則 認 為 國 語 文 教 學 不 只 是 培 養 一 個 學 生 語 言能力及文字的表達能力,而且要透過國語文教學來培養倫 理觀念 、 陶鎔思想情意,激發愛國思想,所以國語文教學和 其他學科 不一樣 。 其他學科的取材,以及其教學內容,大都限於該科學域之內;而國語 文學科的取材範圍則無所不包,任何學科的材料,如科學發明、環境 保護、自然生態等,無一不可以取作國語文學科的教材,只是表達的 方式,是以文學手法來呈現,使學生從文學角度學習到更多知識以外 的東西。 而何三本(2001)認為國語文教學的思想教育,至少包含了兩種層 次:一是吸取文章中內在思想的養分;二是藉課堂語文教學來訓練學 生的思考、推理、歸納的能力。國語文教學的目標,除了要指導學生 追尋和探討文章中的寫作技巧、段意、結構、主題之外,最終目的就 是擷取文章中的思想菁華。教師在指導學生探討課文情感、思想過程 中,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不知不覺深植心中而不自知。 由上述綜合可知,國語文的內容不只是單一的學科,而是多元性 的內容,是一門內涵極為豐富的學科,範圍可包涵人文、社會、自然 科學等,而藉著語文來學習其他學科,可拓展知識,涵養情感,是既 重要又基礎的學科。 二、九年一貫課程國語文課程綱要 本研究分析的對象是以八十九年教育部公布之「國民中小學九年

(38)

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所編輯而成的教科書,但課程暫行綱要已於九十 二年修正為課程綱要,因此研究者比較課程暫行綱要與課程綱要中國 語文課程綱要之差異,以下就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和實施要點分別敘 述。 (一)基本理念 課 程 暫 行 綱 要 中 指 出 本 國 語 文 課 程 旨 在培 養 學 生 正 確 理 解 和 靈 活應用本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期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聽、說、讀、寫及 作等基本能力,並能使用語文,充分表情達意,陶冶性情,啟發心智, 解決問題。及 培養學生有效應用中國語文,從事思考、理解、推 理、 協調、討論、欣賞、創作,以擴充生活經驗,拓展多元視野,面對國 際思潮。並 激發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提昇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以 體認 中華 文 化精 髓。 同 時引 導學 生 學習 利用 工具 書 , 暨 結合 資 訊網 路, 藉 以 增進 語 文學 習 的廣 度 和 深度 , 培養 學 生 自學 的 能力 (教育 部,2001)。 課 程 綱 要 中 指 出 本 國 語 文 課 程 旨 在 培 養學 生 正 確 理 解 和 靈 活 應 用本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期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聽、說、讀、寫及作等 基本能力,並能使用語文,充分表情達意,陶冶性情,啟發心智,解 決問題。並 培養學生有效應用中國語文,從事思考、理解、推理、協 調、討論、欣賞、創作,以擴充生活經驗,拓展多元視野,面對國際 思潮。進而 激發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提昇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以 體認中華文化精髓。同時引導學生學習利用工具書,結 合資訊網 路, 藉以 增 進 語文 學 習的 廣 度和 深 度 ,培 養 學生 自 學 的能 力 (教育 部, 2003)。 研 究 者 將 以 上 課 程 暫 行 綱 要 與 課 程 綱 要中 內 容 不 同 之 處 加 以 標 註,可看出課程暫行綱要與正式綱要中的國語文課程基本理念的文字 敘述幾乎完全相同,皆在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靈活應用本國語言文字 的能力,使學生具備聽、說、讀、寫及作等基本能力,培養出閱讀的 興趣及體認中華文化,並能夠運用工具書與網路資源,進行自我學習。 (二)課程目標 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與課程綱要本國語文課程目標如表2及表 3,研究者 將 表中 內容 不同 處 加以 標 註 ,可 看 出課程 暫 行綱 要 與課程

數據

表 36    國文教科書中有關自然與人為環境之體驗主題之課別  (自然環境體驗─綜合自然景物─夜景之美) ............ 88  表 37    國文教科書中有關自然與人為環境之體驗主題之課別  (自然環境體驗─綜合自然景物─四季之美) ...........
表 47    國文教科書中有關環境議題內涵主題之課別 ........... 107  表 48    國文教科書中有關生活環保主題之課別 ..............
表 1 環境教育議題主要內容  內 涵  學 習 目 標   學 習 主 題   建 議 整 合  之 領 域  學 習 內 容 說 明  ( 一 ) 環 境 覺 知 與 環 境 敏感度 經由實際體驗,培養學生對各種環境破壞及污染的覺知。 經由感官覺知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對自然環境與人為環境美的 欣賞與敏感度。  人 類 對 環 境所 造 成 的 污染、破壞與衝擊。 自 然 環 境 體驗—— 培 養學 生 欣 賞 自然之美,並提高 對 環 境 的 敏感度。  自 然 與 生活 科 技 領域、社會領域、綜合活
表 5  教科書中環境教材分析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題目  研究對象  分析類目  研究方法  余興全  (1984)  國 中 環 境 教 材 及學 生 環 境 知 識 與 態度之研究  七 十 二 學 年 度 國 中生 物 、 化 學 、 健 康教 育 共 八 冊 教 科 書 與國中學生  以 Wilson 的環境教育概 念 為 基 礎 , 加 以 修訂  內容分析、問卷調查  張路西、楊 榮祥、劉慕 昭、呂光洋  (1990)  現 階 段 國 民 小 學教 材 中 有 關 環 境保 護 和 生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

DVDs, Podcasts, language teaching software, video games, and even foreign- language music and music videos can provide positive and fun associations with the language for

The continuity of learning that is produced by the second type of transfer, transfer of principles, is dependent upon mastery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subject matter …in order for a

• Thresholded image gradients are sampled over 16x16 array of locations in scale space. • Create array of

Zhang, “A flexible new technique for camera calibration,” IEEE Tran- sca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