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十六至十九世紀台灣的經濟活動.pdf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五章十六至十九世紀台灣的經濟活動.pdf"

Copied!
6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一本書就像一面鏡子,我們

必須有足夠的內省能力,才

能在書中觀照自我。

(2)

第5章

(3)
(4)

一、東亞的國際貿易

二、海權時代來臨的臺灣 三、鄭氏時期的臺灣經濟

(5)

配合課本

1

第1節

一、東亞的國際貿易

史前臺灣原住民 與中國與東南亞貿易 重要貿易商品: 玉器 宋元時期 澎湖成為捕魚聚點 設立巡檢司 明中葉 日本海盜+反元勢力 施行海禁 閩粵居民成為海盜 與日本海盜組成大型海 商集團 P.116 李旦、顏思齊 為領袖人物

(6)

補充資料

倭寇與海商

一般是指13至16世紀期間活躍於朝鮮

半島及中國沿岸的海盜,成員包含日

本、中國、朝鮮與其他東亞族裔,前

期日本人多,但明朝海禁後,中國沿

海居民為生計犯險出海,組成武裝海

商集團。

(7)

補充資料

紅毛番話貿易須知

精通外文的李旦、鄭芝

龍等海商,在從事海上

貿易之時,會

先在澳門

或 呂 宋 學 習 葡 語 或 西

。 圖 為 澳 門 印 行 之

《葡語學習手冊》。

(8)

配合課本

葡萄牙在加入歐元區之前, 於 1996年發行的一枚200 盾銅幣, 特別以1582年葡萄牙人發現台灣作為主題, 幣 面鑄有Formosa 及漢字台灣, 意在凸顯葡萄牙的歷史 榮光, 台灣也因此被帶進歐洲的錢幣歷史紀錄中

(9)

配合課本

1

第1節 豐臣秀吉曾經來臺招諭臺灣原住民,並企圖控制 臺灣,最終失敗。

(二)日本在臺的商貿變化

P.117 各地武將為取得武器與資金、擴張影響力,將勢 力延伸至臺灣。

戰國

時代

16世

紀末

(10)

配合課本

1

第1節 • 1609年,派兵進占臺灣,但無功而返。 • 為擴張影響力,意圖控制貿易,透過朱印船,於 臺灣進行走私。 • 為控管貿易,於1630年實行鎖國政策。

(二)日本在臺的商貿變化

P.117

德川

幕府

(11)

配合課本

1

第1節

二、海權時代來臨的臺灣

P.118

背景

取得澳門 東方商品需求激發歐洲人海外探索的熱情。

各國

狀況

葡萄牙 西班牙 荷蘭 英國 取得馬尼拉 1626年,於 北臺灣築城 成立東印度公司 →1619年,於巴 達維亞成立總部 → 1624年,於大 員建立商館 至東亞貿易時間 較晚 成立東印度公司

(12)
(13)
(14)

配合課本

臺灣本島地圖上,標了幾個地名,臺南(Tayoan)、雞籠(Quelong基隆) 外,有三個地名:Bet Gil-lim、Pocan、Toelosang。就是:鹿港一帶的 「馬芝遴」,雲林嘉義一帶的「笨港」,大名鼎鼎的「諸羅山」。

(15)

補充資料

荷蘭東印度公司貿易瓷

明清之際,景德鎮遭戰火波

及,產量減少。荷蘭東印度

公司轉向日本長崎附近的有

田訂製仿景德鎮風格的青花

瓷,並在盤中央加上商標。

(16)

配合課本

1

第1節

二、海權時代來臨的臺灣—荷蘭

P.119 主要競爭 對手 西、葡與英國東印度公司 日本朱印船主(鎖國前) 鄭芝龍(壟斷貨源)→鄭成功

(17)

配合課本

1

第1節

二、海權時代來臨的臺灣—荷蘭

濱田彌兵衛事件(1628年) 日荷貿易中斷,荷蘭東印度 公司低頭向德川幕府致歉, 雙方才恢復貿易。 料羅灣海戰(1633年) 荷蘭受創後,同意在臺灣等 待鄭氏船隻前來供貨,荷蘭 決定擴張至北臺灣,試圖增 加與其他漢人貿易的機會。 P.119

(一)貿易競爭與衝突

(18)

補充資料

濱田彌兵衛事件

1. 荷蘭人在大員設商館後,整建港灣,對經過此港口出入的

船隻課徵10%的稅;日本朱印船主認為在此之前已在大員

貿易,故拒絕支付。

2. 1628年,荷蘭人扣押駛抵大員的日本朱印船,濱田趁亂挾

持荷蘭駐大員長官,狀告德川幕府,並逼迫簽訂協約以交

換人質。1628~1632年,日本關閉在平戶的荷蘭商館,

貿易中斷。荷蘭獻燈致歉,另將臺灣長官囚禁日本後才重

啟荷日貿易。

(19)

補充資料

料羅灣海戰

1633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不滿對中國貿易為鄭芝龍壟斷,及福

建官員未履行承諾保障福建—大員的貿易順暢,因此聯合劉

香與李旦之子對福建沿海進行騷擾。期間荷蘭東印度公司及

海商聯軍與鄭芝龍率領的明朝水師在金門料羅灣引爆海戰,

最後明軍獲勝。鄭芝龍成功收編中國東南沿海所有海上勢力,

成為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長期供貨商。

(20)

配合課本

1

第1節

二、海權時代來臨的臺灣—荷蘭

P.120

(二)農業拓墾收租稅

1.招募漢人

荷蘭提供中國東南沿海漢人耕牛、農具及種子至臺灣西部平原開墾。 農作物 稅賦 米、糖、外來種蔬果→商品 漢人為公司佃農,公司以「甲」為單位, 向農民徵收十分之一稅率。 拓墾範 以臺南為中心,向南北擴張。

(21)

配合課本

1

第1節

二、海權時代來臨的臺灣—荷蘭

P.120

(二)農業拓墾收租稅

2.贌社制度

背景

方式

• 荷蘭以少數軍民統治臺灣,對臺灣族群採取分化策略。 • 取得原住民土地後交由漢人開墾。 • 每年4月由召集漢人社商進行投標。 • 得標社商支付部分權利金,獨占該年該番社的年度商業 經營權,隔年再重新投標。

影響

• 破壞原本各路商人(漢商、日商)自由進出番社貿易的權利,使漢原關係趨於緊張。

(22)

配合課本

1

第1節

二、海權時代來臨的臺灣– 西班牙

P.120 進駐北臺灣 (1626年) • 荷蘭為脫離西班牙獨立,在東亞海域大 肆掠奪西班牙運銀船。 • 為保護赴日船隻、取得軍火(硫磺), 西班牙進駐北臺灣。 轉運 商品 鹿皮(日本市場) 硫磺(可製成火藥)

(23)

補充資料

1654年大臺北古地圖

荷蘭人於1654年繪製的

地圖原名「淡水及其附近

村落並基隆島之圖,圖上

特別標示的冒煙山區是為

提供閱讀者,作為火藥材

料與重要貿易品的硫磺產

地之位置資訊

(24)

配合課本

1

第1節

二、海權時代來臨的臺灣—西班牙

P.120 放棄臺灣 (1642年) • 受美洲白銀減產、日本鎖國(西 國無法前往)影響,北臺灣對西 班牙重要性下滑。 • 1642年,西班牙選擇放棄臺灣, 在東亞的貿易發展逐漸衰退。 ▲西班牙在臺勢力範圍

(25)

配合課本

1

第1節

三、鄭氏時期的臺灣經濟

明清之際,鄭芝龍掌握日本到南洋的 東亞海域,沒有他的令旗,船隻不得 往來。但17世紀以降,鄭、日、荷、 西、英的貿易活動與競爭,以及稍後 鄭成功的抗清事業,使成臺灣捲入東 亞政局變動的洪流中 P.121

(26)

配合課本

1

第1節

三、鄭氏時期的臺灣經濟

P.121

(一)土地拓墾軍糧

1.政策與發展

營盤田

軍隊屯田自給自足。

官田

私田

接收荷蘭東印度公司控制的土地。 鼓勵文武官員、宗室招佃開墾。

(27)

補充資料

荷蘭與鄭氏稅收比一比

鄭氏時期的漁稅相較 荷蘭時期無大變化, 但值得注意的是鄭氏 對於原住民各社的稅 賦明顯加重 荷蘭時期 鄭氏時期 清朝時期 ◆ 人頭稅(1640) 漢人每人每月繳1/4 里爾 ◆ 丁銀/毛丁 漢人每丁每年徵銀 6錢 ◆ 丁銀 漢人每丁年繳4錢 7分6釐 ◆ 贌社(1640) 原住民村社交易稅, 由贌商競標承包 ◆ 社餉 諸羅34社、琅𤩝4社 出贌 ◆ 種地諸番稅 鳳山八社計丁輸米 ◆ 社餉 各社社餉改採定額 徵收 ◆ 種地諸番稅 鳳山八社計丁輸米

(28)

配合課本

1

第1節

三、鄭氏時期的臺灣經驗

P.122

(二)海洋商貿裕財政

政策與發展 • 透過山、海五商轉運中國商品。 • 固守對日貿易,賺取軍費與物 資。 • 與荷蘭關係惡化後,與英國東 印度公司締結通商條約。 結果 • 因三藩之亂失敗,鄭氏無 法取得中國商品,英國決 定關閉商館,結束對臺貿 易關係。

(29)

補充資料

山海五商

杭州

廈門 絲綢 硫磺 硝石 白銀 生絲 瓷器

(30)

一、移民拓墾土地

(31)

配合課本

(32)

配合課本

2

第2節

一、移民拓墾土地

P.123

(一)土地制度

1. 合股經營

背景

• 來臺漢人可選擇承墾熟番地或向官府申請開墾許可。• 因土地面積廣大、又有開墾時間限制,需龐大資金與 人力,因此常見合股開發模式。

特色

• 康、雍、乾時期的墾號多具謀利性質。 • 嘉慶年間,宜蘭地區合股人數多,每股股金較少。

(33)

配合課本

2

第2節

一、移民拓墾土地

P.123

(一)土地制度

2. 開墾類型

(1)

墾首制(康熙到乾隆年間出現) 特色 一田多主。 運作 • 「墾首」向官府申請「墾照」,或向原住民承租土地。 • 土地開墾完後,分租給「墾佃」,墾佃再招募佃農耕作。

(34)

配合課本

一地多主示意圖

(35)

配合課本

2

第2節

一、移民拓墾土地

P.122

(一)土地制度

2. 開墾類型

(2)

結首制、隘墾制(嘉慶到咸豐年間出現) 特色 • 具有武裝開墾性質。 • 往山區、後山等原住民領域武裝拓墾 →漢、原接觸密切。 地域 • 宜蘭地區:結首制→ 吳沙 • 新竹北埔:隘墾制→金廣福(官方+閩客合資)。

(36)
(37)

配合課本

2

第2節

一、移民拓墾土地

地名起源類別 舉例 與平埔族社名有關地 名 通霄、沙鹿、斗六、麻豆 原鄉地名 屏東潮洲、彰化伸港泉州厝 以資金籌措,開墾面 積為地名 臺南七股、苗栗頭份、臺北六張犁、桃 園八塊厝 拓墾時防禦工事 臺北木柵、土城、宜蘭壯圍、屏東車城

(一)土地制度

3. 拓墾歷史留地名

P.123

(38)

配合課本

2

第2節

一、移民拓墾土地

八堡圳 貓霧捒圳 瑠公圳 曹公圳 水圳地點 彰化 臺中 臺北 高雄 建設時間 康熙年間 雍正年間 乾隆年間 道光年間 推動者 施世榜+鄉紳推動 張達京(地方勢力) 郭錫瑠(地方勢力) 曹謹(鳳山知縣) 模式 地方集資 集資+漢原合作 集資+漢原合作 透過士紳動員人力 貢獻 具示範性的作用 割地換水使漢原雙方共享成果 將八堡圳的成功經驗帶到臺北 官方力量介入,解決人民生計問題 P.123

(二)水利設施帶動農業發展

• 清代臺灣重要的水利設施

(39)

配合課本

圖5.2.4 清代臺灣重要水圳分布

(40)

配合課本

2

第2節

一、移民拓墾土地

(三)開港前兩岸的商貿情形

1. 區域分工特色:臺灣穀有餘而日用不足。

農產品 手工業產品、 奢侈品

米、糖

臺灣稻米的輸出量可影響福建地區的糧價漲跌 P.127

(41)

補充資料

糖廍

蔗漿煎糖之處稱為糖廍,一般而 言,450斤的蔗漿可製100斤的 糖,糖廍一天可生產1,500斤 犁擔 傳動齒 輥車 蔗汁

(42)

配合課本

2

第2節

一、移民拓墾土地

(三)開港前兩岸的商貿情形

2. 陸續開設正口

P.127

(43)

配合課本

2

第2節

一、移民拓墾土地

(三)開港前兩岸的商貿情形 3. 郊商興起與類別 (1)行郊的業務:從事兩岸貿易,專營兩岸商品買賣的大型商行成立 的商業組織。入郊的商人須遵守郊規,有事則公議 (2)行郊的社會功能:多以廟宇為辦公中心。 A. 政商關係 B. 參與地方性事務,如:修建道路、寺廟、義塚,賑災,招募團練, 調解糾紛,捐租設學等。

特權 義民

地方領導人物 P.128

(44)

配合課本

2

第2節

一、移民拓墾土地

P.128

(三)開港前兩岸的商貿情形

3.郊商興起與類別

(3)郊商的分類:提供兩岸商品買賣,多為漳、泉商人。 同業商人 相同貿易 區域 在地商人 臺南的北郊、南郊 糖郊、布郊、油郊 塹郊、艋郊、澎湖郊

(45)

配合課本

2

第2節

一、移民拓墾土地

(三)開港前兩岸的商貿情形

4. 城鄉貿易網絡

• 依經營方式和規模區分成三類

(1)進出口的郊商 (2)中、大盤商割店(武市)

(3)零售的文市

P.129 郊行 (進出口貿易商) 文市(零售商) 割店 (批發商、武市) 販仔 消費者 文市 (大街) 消費者 販仔 文市 (大街) 消費者

(46)

配合課本

2

第2節 產 量:糖>茶>樟腦 價 格:茶、樟腦>糖 出口額:茶>糖>樟腦

(一)進出口貿易商品

1. 輸出商品:茶、糖、樟腦

二、開港通商後的國際貿易

P.130

(47)
(48)

補充資料

臺茶之父:陶德

蘇格蘭商人,1860首次來臺。走訪北部丘 陵 收 購 樟 腦 時 , 發 現 臺 灣 的 環 境 適 合 種 茶,便開始與買辦李春生在北臺灣推廣種 茶。他引進廈門與福州技工精製烏龍茶, 外銷美國,帶起臺灣茶業的風潮。被譽為 「臺灣烏龍茶之父」。

(49)

補充資料

李春生

李春生原籍廈門,於怡和洋行任買辦, 與陶德共同發展臺灣茶業。後來獨立門 戶,與清廷互動密切,協助發展鐵路等 實業,在北臺灣成為僅次於板橋林家的 富商。由於靠洋行起家,因此民間有 「番勢」李春生一說。

(50)
(51)

補充資料

腦丁入山採腦

樟樹多生於山地,必須進入番界, 所以採腦時常受到原住民的攻擊。 進入深山伐木的腦丁即專門用來伐 樟樹並防止原住民的攻擊的工人。

(52)

配合課本

2

第2節

(一)進出口貿易商品

2. 輸入商品:鴉片、紡織品等

1.多來自

英國

2.以製茶袋與穿著布料

為主。

紡織品

鴉片

1.進口商品首位

2.清廷利用稅收與釐金

從事海防軍費及近代

化建設資金。

二、開港通商後的國際貿易

P.131

(53)

配合課本

2

第2節

二、開港通商後的國際貿易

• 國際市場對產於北部的茶、樟腦 商品需求增加。 • 清廷在1875年增設臺北府,使北 部人口大增,商業更為興盛。 • 近代化設施多集中於北部 北部地位漸高於南部 • 北部人口少,經濟不發 達。 • 米、糖等商品多產於中 南部,因此政治、經濟 中心仍是中南部。

開港通商

南部地位高於北部 1881年後南北貿易逆轉,政經中心移轉至北部

(二)開港通商的影響

1. 經濟發展

P.130

(54)
(55)

配合課本

2

第2節

二、開港通商後的國際貿易

(二)開港通商的影響

2. 社會領導階層的變化

A. 郊商、地主力圖轉型

B. 豪紳、買辦成新領導階層

P.130 買辦:經手國際貿易 陳福謙 李春生 地主豪紳:協助撫番辦理新政 林朝棟 (霧峰林家) 林維源 (板橋林家)

(56)

配合課本

2

第2節

二、開港通商後的國際貿易

(二)開港通商的影響

3. 族群關係

政府加強內山控制 P.133 茶葉與樟腦 出口暢旺 客家人獲利,提升社經地位 漢人進入內山地區, 漢原衝突加劇 原住民往更內山地帶移動

(57)

配合課本

2

第2節

二、開港通商後的國際貿易

(二)開港通商的影響

5. 文化傳播

P.134 洋行的國際 商業情報 傳教士的 醫學新知 新式報刊與 電報網

臺灣人的

世界觀

儒家思想

在臺灣

書院 繼續設立 中舉人數 增加 官方設立 番學堂

(58)

1620年代,荷蘭西印度公司在今紐約市曼哈頓島上建立一座城

堡,以保護移民與商人。同一時期,荷蘭東印度公司亦在臺灣建

立城堡,作為貿易據點。荷蘭人在曼哈頓與臺灣建立據點的動機

之一,是蒐購這兩個地方都出產的一種商品,以供歐洲市場之需。

這種商品是:

(A)香料

(B)獸皮

(C)棉布

(D)蔗糖

【104學測】

(59)

17世紀初,歐洲一家公司獲得政府授權,專營亞洲貿易。該

公司為維持航路暢通,不僅組織軍隊,也在各地設立據點,

設官管理。17世紀後半期,這家公司不僅成為日本對外貿易

的主要對象,也是西方新知傳入日本的窗口。這是哪家公司?

(A)荷蘭東印度公司

(B)法國西印度公司

(C)英國東印度公司

(D)德國克魯伯公司

【103指考】

(60)

學生在做清代臺灣史的報告時,其內容摘要為:一是臺灣和中國大陸 間「區域分工」頻繁,造成商業貿易在臺灣特別發達;二是商業貿易 日趨頻繁,漳、泉商賈彼此競爭激烈,遂依祖籍、宗族團結共謀利 益;三是清廷對臺灣限制糧運,福建兵糧,由臺補給,食糧的配運, 都需有船團的組織及管理。就摘要來看,這份報告的主題應是

(A)

行郊形成的背景

(B)

分類械鬥的原因

(C)

東亞貿易的概況

(D)

渡臺禁令的內容 【106指考】

(61)

十七世紀時,亞洲水域的遠東航路上,一艘帆船從公司總部

所在的港口出發,船上載滿胡椒、檀香木、乳香、象牙、犀

角等商品。抵達「甲」港後,卸下部分商品,並購買當地生

產的鹿皮、鹿脯、砂糖等貨物裝船,繼續航行至日本。在日

本把貨物賣掉,換取白銀;返航行程中,廈門購買絲綢和瓷

器。請問:

依據題文資訊,「甲」港的今名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A)安平 (B)馬尼拉 (C)麻六甲 (D)雅加達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五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五名..

宜蘭縣有一本由宜蘭縣政府在 1998 出版的「十個舊地名的故 事」,雖是專書但是其有點類似鄉土志,且其探討的地名數量也過

(執三世有可言說故) 二雪山 (居處) 三犢子 (人姓) 四法勝 (人名) 五賢 (人名) 六一切所貴 (人所重貴) 七 芿 (而證反山名也) 八大不可棄 (人名) 九法護 (人名) 十迦葉毗

臺中市別名「文化城」。清朝之前,為平埔族群巴則海族

(二合) 囉。五名母瑟致 (二合) 迦六名麼怛哩 (二合) 迦。七名惹弭迦八名迦弭 。九名黎嚩 帝十名布單那。十一名麼怛哩 (二合)

第一章:宋元 經濟蓬勃與民族關係發展的時代 課題

早在東晉隆安三年(三九九),桓玄在境內沙汰沙門,令各地「州符求沙門名籍」,且「煎 切甚急」 [註

台灣大選將於明年 1 月登場,屆時將舉行第十五任總統、副總統與第十屆立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