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宋元經濟蓬勃與民族關係發展的時代課題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第一章:宋元經濟蓬勃與民族關係發展的時代課題"

Copied!
1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宋元 經濟蓬勃與民族關係發展的時代 課題 1︰五代的興替與宋的統一

預期學習內容:

˙五代十國政權的特色與宋初國策(強榦弱枝、重文輕武)的制定。

課題 2︰兩宋政治及經濟的發展

預期學習內容:

˙宋代的文人政治、改革(如王安石變法)與黨爭(如新舊黨爭)。

˙北宋的商業(貨幣經濟)與城市(汴京)發展;宋室南遷後南方經濟與海外 貿易(如茶葉、絲綢、陶瓷)。

延伸部分 *

邊疆民族政權(如遼、夏、金、蒙古)與宋室和戰的概況。

註︰內文就以上套紅的「預期學習內容」,提供相關的學與教資源。

1. 宋代集權政策及文人政治

5 6

歷史小知識

北宋的國防特點與「積弱」問題

譚家齊博士 傳統中國史學界認定宋朝「積弱」,因此難以對宋人國防政策有正面的了解。

例如,批評北宋建都汴京(今開封一帶),欠缺像古都長安及洛陽的山河地理防禦 優勢,造成遼人對宋核心區域直接的軍事威脅,也因此導致與遼人有澶淵的「城外 之盟」。不過,其實晚唐及五代時中國的軍人已呈現職業化發展,宋代建國後已難 返回兵農合一的業餘軍制,故無可避免地沿用職業軍人的制度。由於募兵要俸祿供 養,故此唐初以來糧食、物資已漸缺乏的長安、洛陽,自然不適合容納大量脫離耕 種的職業軍人,而有運河便利糧草運輸的汴京,實在是養兵的理想地點。

另一方面,北宋原來承襲五代的高風險戰略文化,以野戰決戰來分出勝負。但 自 公 元979 年 的 滿 城 會 戰 失 利 後 , 即 由 高 風 險 的 前 沿 防 禦 ( defense in forward)轉為較保守的彈性防禦(defense in elastic)及縱深防禦(defense in deep),故此宋遼的戰場,便由純粹的沿邊地區,轉入廣大的北宋境內。按照 縱深防禦的戰略效用,即使遼國軍隊可進逼至北宋京師的附近,但因戰線拉長、深 入敵後,補給線延伸,只要京師有精兵守衛,遼軍面對的風險便更高,傷亡率也會 大大上升。這應是北宋將精銳禁軍集中在首都一帶的重要原因。當然,有關戰略同 時亦付上地方州郡受破壞的代價,未能達到阻敵於國門之外的理想狀態。

(2)

教 學 設 計 示 例 宋的統一與文人政治

分享學校:宣道會陳朱素華紀念中學 一、建議教節: 4-5 節

二、預期學習成果︰

完成本課題後,學生能:

認識五代十國政權的特色與宋初國策「重文輕武、強榦弱枝」的制定。

(知識內容)

認識宋代文人政治的特色,並了解宋代的改革(如王安石變法)及黨爭

(如新舊黨爭

)

與文人政治的關係。(知識內容、歷史研習技能)

透過不同資料,以文字或腦圖形式歸納、整理所學。(知識內容、歷史研習技能)

欣賞宋代士人「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操。(價值觀和態度)

三、教學建議:

具體教學流程建議見教師版工作紙內的指引。(套紅文字)

工作紙內容可按學生的學習能力作調適,教師宜靈活安排。

宋的統一與文人政治

一、五代十國的興替與北宋的立國

北方:五代(依次為梁、唐、晉、漢、周) 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統一南北

五代十國 宋朝

南方:十國(多國並存)

二、宋初的國策

資料一:解決方案 1

你認為宋太祖立國後,面對 最大的挑戰會是甚麼?

A.外戚專政,君主被殺害 B.地方勢力大,軍人專政 C.宦官為禍

資料二:解決方案

2 資料三:解決方案

3

˙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長官。

˙另加設副長官,負責監察長官。

˙地方把必要開支以外的財富交給中央管理。

˙宋代挑選最壯勇的士兵,駐守京師。質素較弱者留守地方。

˙軍隊統帥多由文官擔任。 教師指引:

第二部分建議分組 進行,讓每組同學 重 點 討 論 第 3 道 問題。

教師指引:

第一部分配合課本 內 容 、 地 圖 及 活 動,著學生在時間 線填上五代十國至 北宋統一的史事及 特色。

(3)

7 8

(4)

地方權力較 小

/

弱 方案

3 :

收回財權

中央權力較 大

/

方案

2 :

收回政權

地方 中央 方案

1 :

收回軍權

以讀書人為主體的管治

因思想或政見不同而分黨派 宋代文 人政治

君主重用/ 配合重 文輕武政策

積極參與政治,關心國家 受學術思想影響

1.根據資料一至三,填寫下表。 資料三:

自范仲淹以來,雖然「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成為宋代大部分士大夫的信念,可是,

他們基於學術思想的不同與政治觀點的各異而開始產生分化,形成了不同的士大夫黨 派。

2.綜合上述資料,試歸納出宋太祖所制定的立國政策。

根據資料一至三,宋朝削弱了地方軍、政、財的力量,這是強榦(中央)弱枝(地 方)的政策。另外,資料又提及以文人掌軍事,這是重文輕武的政策。

3.根據資料一至三,並參考課本內容,分析上述政策的影響。

參考答案:

˙資料一:地方駐兵質素較弱,能減少地方兵變的機會/使地方防守力弱,難以應付 亂事或外來威脅。/以文人掌兵,缺作戰經驗,容易紙上談兵,影響軍力。/以文 人掌兵,能解除軍人篡奪政權的威脅。

˙資料二:地方設長官及副官互相制衡,使地方官權力分散,不易專擅。/地方官權 力分散,減低行政效率。/多設官員互相制衡,會增加國家開支。

˙資料三:地方長官沒有財力,難以坐大。/地方沒有餘財應變或建設。

【學生可提出其他有理據的答案。】

三、宋朝的文人政治

資料一:

整理自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

1. 根據資料一至資料三,以腦圖整理宋代文人政治的特色。

參考答案:

教師指引:

˙第三部分第 1 題 建議分組進行討 論學習,並可配 合 Miro Mind Map 等 電 子 學 習工具完成。

˙ 此 部 分 會 成 為 下 文討論的基礎,

建議可作較深入 的討論。

【學生可提出其他有理據的答案。】

資料四:

文人政治:所謂「文人」一般指讀書人。文人政治的意思是以讀書人為主體的政治形 態,在宋代專指宋太祖針對五代武人專政而推行的重用文人執政的政策。

(5)

整理自朱鴻林、梁偉基〈兩宋的文人政治(公元960-1279) 士大夫政治與理學〉

資料二: 整理自王壽南《中國歷代思想家》及周寶珠、陳振《簡明宋史》

資料五:

整理自朱鴻林、梁偉基〈兩宋的文人政治(公元960-1279) 士大夫政治與理學〉

周寶珠、陳振《簡明宋史》

9 10

資料六:范仲淹、王安石變法內容概覽

整理自周寶珠、陳振《簡明宋史》

4. 根據資料七及資料八,王安石的改革引發了甚麼問題?變法的結果又如何?

參考答案:王安石改革引發黨爭問題,變法亦因舊黨大臣反對 而被廢止,終告失敗。

【學生可提出其他有理據的答案。】

5.承上題,導致以上結果的最關鍵原因是甚麼?

參考答案:王安石堅持己見/剛愎(音︰壁)自用,不納諫言,

忽視人事合作,令新政未能順利推行。

【學生可提出其他有理據的答案。】

6.試以王安石的生平事例,說明宋代文人政治的特色。

參考答案:

˙王安石關心國家,積極透過改革,解決國家面對貧弱問題,以達致足財用、安民生 的目標。他的堅持充分體現讀書人以天下為己任,報效國家的情操。

˙但他因為執著追求自己的理想,以致堅持己見,未能容納不同的的政見,不求人 和,最終引發黨爭,形成意氣之爭,反令改革無法繼續推行。

【學生可提出其他有理據的答案。】

資料七:

宋代士人喜歡議論時政,常因政見不同而爭論。王安石變法期間,面對不同意見未予聽 取,令當時不少著名文臣如司馬光等不滿,群起反對變法。王安石不求人和,反而起用 新人推行變法,漸形成新、舊兩黨,互相排斥,不僅令改革失敗,更禍延至北宋亡國。

資料八:

整理自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

在司馬光草率地廢罷免役法,並公然宣稱一切新法都是「病民」、「傷國」之法,都應 該依次予以廢罷之後,並不只是蘇軾弟兄反對,保守派中還有人先後出而表示異議……

雖則沒有人對全部新法一律加以維護,卻也極少認為全部新法都應廢止。

范仲淹是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雖然他出身寒微,但發憤讀書,並以「士當先天下 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座右銘。宋仁宗即位後,決心改革國政,提拔范仲淹 為副相,並希望他根據自己的經驗,制定出改革方案。後來,范仲淹提出了10 項改 革措施。

教師指引:

˙ 有 關 變 法 失 敗 原 因與黨爭經過,

可參看課本。

˙ 工 作 紙 重 點 從 王 安石的事蹟反思 宋代文人政治的 影響。

宋神宗即位後,追求富國強兵,剛巧當時有一位叫王安石的士大夫亦希望為國家貢獻 一己之力,改革朝政。兩人一拍即合,一場改革運動隨即展開。

宋代主流學術思想主張「修己治人」、「內聖外王」,即讀書人的思想言行要完善到 像聖人一樣,並以公平公正的制度和行政來治理國家社會。在這個理想之下,如何修 養自己,培養人才,追求國家富強,改革社會弊端,都是讀書人關心的課題。

范仲淹改革 王安石改

革 經濟方

厚農桑、減徭役 青苗法、方田均稅法、市易法、農田水利 法

軍事方 面

修武備 保甲法、設軍器監、保馬法、裁兵法

文教方 面

太學三舍法、廣設學校 2. 根據資料四及資料五,你認為范仲淹及王安石的事蹟如何反映

第1 題宋代的文人政治特色?

參考答案:他們都具備宋代讀書人關心國事的情操,抱有 參政 的自覺性和責任感;君臣相知/君臣都希望圖強變 革,挽救時 弊。

【學生可提出其他有理據的答案。】

教師指引:

第 三 部 分 第 2 題 建 議 學 生 自 行 完 成 , 以 檢 視 學 生 能 否 掌 握 文 人 政 治 的特色。

3. 根據資料六,范仲淹及王安石提出的改革措施最主要的分 別是甚麼?這反映了當時朝廷面對甚麼問題?試加以說 明。參考答案:

范仲淹變法以整頓吏治為主,因為宋代重文輕武、強榦 弱枝

的政策,造成官員人數急速膨脹,質素亦受影響。

而王安石變法則以富國強兵為主,以解決國策帶來的財 政危

機及軍力不振問題。

【學生可提出其他有理據的答案。】

教師指引:

有關 變法 措施 內 容 毋 須 仔 細 分 析 , 重 點 從 二 人 的 主 張 , 明 白 變 法 針 對 當 時 出 現 的 困 難 , 進 一 步 理 解 當 時 士 人 關 懷 國 事 、 積 極 改 革 時 弊 的 理

(6)

整理自鄧廣銘《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11 12

(7)

教 學 設 計 示 例 宋代的政治發展

分享學校:救恩書院 一、建議教節: 4

二、預期學習成果︰

完成本課題後,學生能:

認識宋代文人政治的緣起,並從王安石變法與黨爭了解北宋政治的發 展。(知識內容)

透過不同資料,以文字或腦圖形式歸納、整理所學。(知識內容、歷 史研習技能)

學習兼聽包容態度的重要。(價值觀和態度)

三、教學建議:

具體教學流程建議見教師版工作紙內的指引。(套紅文字)

工作紙內容可按學生的學習能力作調適,教師宜靈活安排。

歷史小知識

宋代文人的閑暇生活與精神面貌

范永聰博士宋代致力振興「文人政治」,文官社會地位崇高,俸給不俗,有力追求優質的

閑暇生活。宋代文人的日常生活中充斥著現今忙碌的都市人難以追求的「閑事」, 諸如鬥茶(文人參與以比賽形式品評不同茶葉品質優劣的活動)、繪畫與收藏名 畫、賞花與詠花、種竹、書法、讀書與藏書、音樂賞析;以至飲酒及「行酒令」( 飲酒時進行的助興活動或遊戲)等等。細心考察及研究上述活動,可以大大增加我們對於宋代文人精神的理解;同時驚嘆宋代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與經濟活動。

宋代文人的閑暇生活面貌,常可於其詩詞或繪畫作品中窺見一二。例如大文豪蘇軾的《謫(音︰擇)居三適三首》:其一《晨起理髮》、其二《午窗坐睡》,其三《夜臥濯足》,足見日常生活中的閑適心情。又如種竹,為宋代文人之間廣泛流

行的生活習慣,蓋因竹之「君子之風」 直而有節,深得文人喜愛。例如沈括的居所附近種滿青竹;蘇軾《於潛僧綠筠軒》中云:「寧可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足見宋代文人於日常閑暇生活之中,時刻散發清雅恬淡、淡泊蕭然的崇高精神面貌與意境。

2. 宋代的政治發展

13 14

(I)宋代重用文人執政

一、前言 宋代的政治發展

(8)

邊境備受遼、西夏的威脅 宋代國策:「強榦弱枝」及「重文輕武」

以文人出任中央樞密使 及地方節度使

文臣掌軍權 官員待遇優厚

文人地位及 權力提升

宋朝官員的工資和福利都是很高的,有正俸、茶酒、廚料、薪炭及牲畜飼料等,還有一份減免賦稅的職田。

文臣監察權大,亦敢於言事

宋代設有御史台及諫院,監察百官。而太祖立下有「不殺言官」的遺訓,鼓勵糾彈大臣。宋太宗時,有一次大臣寇準直諫皇上絲毫不給面子,太宗氣極要離去之際,寇準竟拽(音︰曳)住太宗衣袖,請他重新落座。事後,寇準更獲得太宗讚許。

(II) 宋代改革 以 王安石變法為例

宋神宗 熙寧二年

(公元

1069 年),王安石厲行改革,以挽救國家危機。究竟在過去的一百多年, 北宋面對 了甚麼問題……

1. 參考時間尺,然後在空格上填上適當的內容。

趙匡胤為後周重臣之一,掌握禁軍大權。公元960 年,趙匡胤因著「陳橋兵變」,

奪取後周政權,建國號宋,史稱北宋,是為宋太祖,定都開封。

為了穩定政權,宋太祖推行「中央集權、重文輕武」的政策,宋代文人的地位進一 步提升,甚至有說法認為宋代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時代。

二、宋代優禮文人的措施

1.根據以下資料,說明宋代不同的措施如何提升文人的地位。

教師指引:

可 以 分 組/ 合 作 學 習方式,著學生完 成討論。

15 16

2.參考以上資料,你認為王安石要處理的國家危機是甚麼?

參考答案:軍力不振,難以應付外族威脅;要以歲幣換取和平,增加國家財政負擔;

3.參考課本,完成下表:

王安石變法

國策導致官員及軍人數目大增,行政效率低,國家開支大。 【學生可提出其他有理據的答案】

以歲幣換取和平 有效抑制武人 軍力不振

軍人 權力及 地位

(9)

宋神宗即位後,銳意圖強,於是任命王安石為相,實行變法。新政在熙寧年間開始推行,所以稱為「熙寧變法」,而變法一直推行至元豐年間(公元

1078

1085

年),故又稱「熙豐變法」。

【教育改革】 【經濟改革】 【軍事改革】

改革項 目

針對問題/

目的

改革項目 針對問 題/目的

改革項 目

針對問題/

目的 改革科

參考答 案:

青苗法 參考答 案:

裁兵法 參考答 案:

不考詩 改善官員 政府貸款予農 民

改善農民 生

裁去老 弱

改革軍隊 編 賦,改

質素 以賺取利息 活,增加 政

廂兵 制,提升 軍

時務 府收入 力

改革太 學

免役法 置將法

成績優 百姓付款,由

廢更戍 法 異,才

府僱人代役 授官

廣設學 校

農田水利法 保甲法

在州縣 廣

興修水利 兩丁出

設學校 丁,農

閒 受訓,

預 備作戰

方田均稅法 保馬法

按土地肥沃程 百姓代

度收稅 馬匹,

可 減稅

市易法 置軍器

監 政府收購各地

設部門 改

資,貴賣賤買 良兵器

【學生可提出其他有理據的答案】

(10)

教師指引:

˙教師安排三至四位學生一組,每組負責討論王安石變法的其中一個範疇,從內容推 論目的。完成討論後,教師安排不同組別的同學滙報討論結果,並作出適切的回饋 與鼓勵。最後,教師利用電子工具(如Nearpod)進行投票,讓全班同學選一項 最有價值的改革措施,然後抽問原因。

˙課堂鞏固:學生自行完成第 4 題。

17 18

4.請從上表選取兩項最大價值的改革措施,並說明原因。

參考答案:

裁兵法可以裁去老弱廂兵,徹底解決冗兵問題,亦減少政府負擔;青苗法、巿易法能 直接惠及百姓。

【學生可提出其他有理據的答案】

(III) 宋代黨爭 新舊黨爭 一、變法失敗的原因

4. 參考課本,為下表「熙寧變法失敗的原因」填上適當的內容。

司馬光眼中的王安石

今天下之人惡(憎惡)介甫(王安石的字)之甚者,其詆毀無所不至,光(司馬光自 稱)獨知其不然。介甫固大賢,其失在於用心太過,自信太厚而已。

(11)

守舊 官 員反 對

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官員,主張維持祖宗定下的法制,循序漸進地改 革, 反對急進的變法。

新 黨 人事不 濟

王安石引用新人/呂惠卿等行變法,但其中有不少是投機分子,往往利 用新政圖利。

推 行 不得其 法

王安石急於求成,新政推行過急,不得其法,結果引起不少問題,招致 民怨。

司馬光《與王介甫書》

司馬光反對王安石的變法,他認為「祖宗之法不可改」,亦是王安石的政敵。請同 學從以下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1.根據以上資料,司馬光對王安石的品格有甚麼評價?你認為司馬光的評價可信嗎?

【提示:試參考二人的關係】

參考答案:

司馬光認為王安石是賢明之士。

司馬光反對王安石變法,是他的政敵,卻能肯定王安石的 為人品格,故此評價可信。

【學生可提出其他有理據的答案】

2.司馬光又認為王安石的缺點是甚麼?

參考答案:用心太過,自信太厚。

【學生可提出其他有理據的答案】

3.承上題,這些缺點與王安石變法的失敗有甚麼關係?

參考答案:

˙用心太過:王安石認為新法利國利民,恨不得一下子就全盤推行,結果推行過急,

人們難以適應。

˙自信太厚:王安石認為自己有把握把新法推行,不理會他人反對或意見,變成 偏聽,未能聽取意見及時改善措施。

【學生可提出其他有理據的答案】

5. 參考以上討論,並課本內容,你同意王安石的性格是導致他變法失敗的最大原因嗎?

試以史實加以說明。

參考答案:

我同意王安石的性格是導致變法失敗的最大原因。王安石過於偏執,未能與其他官員 溝通協調,反而全面起用新人推行新法,才導致反對派群起攻擊。雖然變法措施亦有 未盡善之處,但若他能兼聽不同意見,或能及時糾正錯誤。

我不同意王安石的性格是導致變法失敗的最大原因。部分「新政」在未取得成效之 前,已淪為擾民的「苛政」。例如青苗法,本意在於減輕農民負擔,但在全國推行的 過程中,各地部分官員為了邀功,不僅擅自提高利息錢,還將這種自願貸款變成了強 制分配,這樣就形成了官方高利貸,最後不但使下等農戶還不起貸款,也讓上等農戶 無故承受息錢負擔,使農民的生活更困苦。

【學生可提出其他有理據的答案】

19 20

3. 兩宋的文人政治

兩宋的文人政治(公元 960-1279)──士大夫政治與理學

朱鴻林、梁偉基 輯錄自教育局《初中中國歷史 課程設計和專題教學示例(歷史與文化課程模式)》

一、概論

教師指引:

˙教師先交代變法的歷 程及結果,再引入失 敗原因的討論。

˙ 教 師 總 結 指 出 王 安 石、司馬光等人都以 國事為己任,可惜卻 未能包容兼聽,彼此 合作,改革時弊,反 而因黨爭誤國,實在 可惜。

(12)

公元960 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了宋王朝,是為宋太祖。

自唐末至五代十國時期,戰亂不斷,民不聊生,武人橫行,宋朝的建立,使分裂的 形勢趨於統一,社會經濟得以恢復,百姓生活得以改善。宋朝提倡文治,文官的重要性 日益增加,文官都是受過傳統經典教育的人士。在唐代中期開始的復興儒學的古文運動 影響之下,宋代的學術思想,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理學。

理學是在儒學的基礎上,調和了佛學、道教的理論而產生的。理學有一套完整的形 而上學理論和政治社會主張及倫理道德規範,主要透過對儒家經典的重新注釋表達出 來。北宋的周敦頤(音︰儀)、程顥(音︰浩)、程頤、張載、邵雍等是理學的奠基 者,南宋的朱熹則是集大成者,將理學發揚光大,確立了它在國家和社會思想領域上的 正統地位。

理學家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理、氣二者結合而成的。理有善無惡,氣可以有不 善,由理、氣結合的人,天理賦予的品性是溫良美善的,但行為表現上因為氣的運動可 能會出現偏差,譬如暴躁、固執、妒忌、貪婪等等,這些叫做氣質。人可以透過「變化 氣質」將自己回復到天然美善的境界,這種個人身心修養主要靠學習和反省達到。理學 因而重視教育。

理學家對人的社會關係的主張是「修己治人」,而以「內聖外王」為實踐的最高境 界。內聖是將自己的思想言行完善到像聖人一樣,外王是以公平公正的制度和行政來治 理國家社會,做到像堯舜禹湯這些古代聖王一樣。在這個理想之下,如何修養自己,培 養人才,追求國家富強,改革社會弊端,都是理學家關心的課題。

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傳統令到他們積極參與國政,改變社會。北宋范仲 淹的「慶曆變法」、王安石的「熙豐變法」都是這個思想的著名表現。但因朝廷上士大 夫的政治主張不同,結果造成「新舊黨爭」。南宋士大夫對於與金人的和戰問題,意見 不一。理學家一般比較主戰,其他政治主張也比較激進,和執政者不能妥協,終於造成

21

寧宗慶元時期的「偽學黨禁」1,對政局造成不良影響。

二、學習目標

1.認識宋代文人政治的特色及其對社會與文化的影響 2.認識王安石變法的得失

3.認識兩宋與北方民族的關係

三、概念認知

1.文人政治

所謂「文人」一般指讀書人。文人政治的意思是以讀書人為主體的政治形態,在宋代 專指宋太祖針對五代武人專政而推行的重用文人執政的政策。

2.強榦弱枝

所謂「榦」指中央,「枝」是地方。強榦弱枝的意思是要集權中央,防止地方權力過 大,在宋代專指宋太祖針對五代武人專政而推行的政治、軍事和財政等中央集權措 施。

3.變法

語出《商君書‧更法》:「今吾欲變法以治,更禮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議我也。」意 思是指歷史上對國家的法令制度作重大的改變,在宋代專指「慶曆變法」和「熙豐變 法」。

4.理學

理學是在儒學的基礎上,調和了佛學、道教的理論而產生的學問。理學有一套完整的 形而上學理論和政治社會主張及倫理道德規範,主要透過對儒家經典的重新注釋表達 出來。

1偽學黨禁,亦稱慶元黨禁、慶元學禁,是南宋寧宗慶元年間的一場因統治者內部政治鬥 爭而波及學術思想領域的事件;其中理學家朱熹的學說,被視為「偽學」,一度被禁。

22

四、學習內容

探討一:儒學的復興

閱讀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資料二:

資料三:

理學的興起,與北宋時期州縣學校興起、書院林立有密切關係。同時,佛學和道教思 想對理學的興起,也有很大幫助。

從宋太祖以來,宋廷以種種具體辦法來重用文士,貶抑武將,使社會上也彌漫著重文 輕武的風氣。

(13)

參考資料:陶晉生、黃寬重、劉靜貞編著

《宋史》

參考資料:張豈之《新中國思想史》

參考資料:張豈之《新中國思想史》

3.根據資料三,以下哪一項是理學的討論核心?

A.樂天知命 B.性與天道 C.無為而治 D.合縱連橫

1.根據資料一,宋朝哪個政策促使理學復興?

重文輕武。

2.根據資料二,以下哪幾項因素促成理學復興?

(1) 地方官學的發展 (2) 商業活動的繁盛 (3) 佛道思想的影響 (4) 市民階層的興起 (5) 民間書院的湧現 (6) 草原文化的傳入 A. (1)(2)(5)

B. (2)(3)(5) C. (3)(4)(5) D. (1)(3)(5)

23 24

探討二:士大夫政治的誕生

閱讀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資料二:

資料三:

參考資料: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參考資料: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參考資料:根據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整理 教學參考:

中國歷史課程著重思維訓練,不鼓勵單向灌輸和背誦式的學習方法。思維訓練學 習宜透過教師引導及學生的主動研習進行;學生通過認知、理解、歸納、綜合分析 及評論等漸進模式,建構歷史知識;點滴累積,縱觀古今的承傳與轉變,橫觀中外異 同,擴闊歷史視野。

針對初中學生的興趣與能力,探討活動必須由淺入深。一般而言,教師宜先引入 多類型的資料,引導學生理解內容及掌握重點。當學生有了基本的歷史知識後,便可 進入資料的分析與歸納,或進一步展開評鑑性的討論。這套支援教材建議的討論題目 及答案乃是供教師參考的例子,較重基本知識的建立。因為校本情況各有不同,教師 必須注意學生的學習差異,調適內容,因材施教。

這部分的學習重點是讓學生簡略地認識儒學復興的背景,不必花太多課堂時間作 深入鑽研;如果發覺學生在這方面很有興趣,老師可著學生分成小組,以「理學的興 起」為題,作專題研習。至於一些較抽象的概念,如「性與天道」等,教師可向學生 表示先賣個關子,在以後的部分再作探討。

兩宋時期的思想界興起了理學,它是以「性與天道」為討論的中心,也涉及政治、教 育、道德、史學等方面的議題。

宋代的士大夫政治是士大夫階層在當時的特定條件下通過其實際行動所做成的結果,

而不是通過法律條文、政令規章自上而下的既有規範得來。

所謂「士大夫政治」,就是指以士大夫為主體的政治形態。

甲 方 :

宋代士大夫皆「以天下為己任」,那麼,他們是否在國家事務上團結一 致呢?

乙 方

自范仲淹以來,雖然「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成為大部分士大夫的信念,

可是,他們基於學術思想的不同與政治觀點的各異而開始產生分化,形成 了不同的士大夫黨派。

(14)

宋仁宗即位後,決心改革國政,提拔著名政治家范仲淹為副相,並希望他根據自己的經驗,制定出改革方案。後來,范仲淹提出了

10

項改革措施:

4.宋代士大夫因為政治 主張不同,而形成不 同的黨派,表達不同 的意見與訴求,你認 為好嗎?請說明理由。

參考答案:

好 。 士

大夫就國事提出不 同的的意見,君主 便可以從中擇優而 用。或

不好。若士大夫只提出有利自己所屬黨派的 意見,對國家無益。

【學生可提出其他有理據的答案。】

5.承上題,如果你是宋朝的皇帝,你會鼓勵還是遏止不同黨派的出現?理由是甚麼?

請加以說明。

參考答案:

我會鼓勵不同黨派的出現。不同黨派就國事提出不同的意見,政策考慮會更全面。

我會遏止不同黨派的出現。若黨派只顧私利,議政淪為意氣之爭,結果只會拖慢施 政,延誤決策。

【學生可提出其他有理據的答案。】

1.根據資料一,以下哪一項是士大夫政治的主體?

A.軍人 B.士大夫 C.外戚 D.宦官

2.根據資料二,以下哪一項是士大夫政治形成的因素?

A.政令規章 B.法律條文 C.實際行動 D.皇帝欽定

3.根據資料三,士大夫在國家事務上是否團結一致?原因何在?

否。由於學術思想的不同和政治觀點的歧異。

探討三:士大夫典範

閱讀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資料二: 參考資料:王壽南《中國歷代思想家》

參考資料:周寶珠、陳振主編《簡明宋史》

25 26

1.根據資料一,范仲淹留下了哪兩句名言給後人?

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根據資料二,以下哪幾項是范仲淹提出的改革措施?

(1) 青苗法 (2) 明黜陟 (3) 井田制 (4) 重命令 (5) 保馬法 (6) 減徭役 A. (2)(4)(6) B. (1)(2)(5) C. (3)(4)(5) D. (4)(5)(6)

3.根據資料二,你認為范仲淹推行的改革 措施中,哪一項最能夠減輕百姓負擔,

改善百姓生活?原因何在?

參考答案:

減徭役減輕了百姓在勞力上的負擔,使 他們有較多的時間和專注生產作業,從 而改善 生活。

【學生可提出其他有理據的答案。】

探討四:一位備受爭議的士大夫

閱讀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資料二:

范仲淹是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他出身寒微,自小便養成勤儉的習慣。雖然家庭貧 困,但他發憤讀書,並培養出一種對國家社會要有所承擔的精神,「士當先天下之憂 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話,成為他以至後人為人處世的座右銘。

教學參考:

問題1、2、3 的學習內容屬基礎知識,每位學生都要掌握得好;問題 4、5 是較高 層次的分析,適宜基礎較佳的學生。

明黜陟(音︰出 即)

抑僥 倖

精貢 舉

擇長官 均公

厚農桑 修武 減徭 覃(音︰談)恩 重命

王安石是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他自小天資聰敏,喜愛讀書,並且記憶力很強。文 章不但寫得快,也很精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事蹟,就是實 行變法,希望國家走向富強。結果,他的理想沒有達成,變法在一片批評浪潮中宣告 失敗了。

青苗

法 市易法 方田均稅

法 保甲法 均輸法

保馬

法 將兵法 軍器監 農田水利

法 免役法

(15)

資料三:

1.根據資料一,為甚麼王安石要實行變法? 他希望國家走向富強。

參考資料:王壽南《中國歷代思想家》

參考資料:周寶珠、陳振主編《簡明宋史》

參考資料:鄧廣銘《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2.根據資料二,哪幾項改革措施是追求富國,哪幾項改革措施是追求強兵?

富國:青苗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均輸法、免役法。

強兵︰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軍器監。

27 28

3.根據資料三,司馬光否定「作為政治家的王安石」。試從網上搜集資料,並就你所 知,加以分析。

參考答案:

作為一個政治家,既要有理想,也要有智慧和能力,還要有經驗,才能成功。

王安石性格剛愎 (音︰壁)自用,持「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

「三不足」觀念,輕視了反對的力量。

變法內容太廣,步驟太快,打擊面太大,未能按緩急先後制定實施方案,逐步落實。

忽略人事管理,執行者良莠不齊,一些利民之政變成禍民之政。

【學生可提出其他有理據的答案。】

探討五:是和,還是戰?

閱讀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資料 一:

4.總結探討二、三、四所學,你認為:

宋代的士大夫有甚麼地方值得你欣賞?參考答案:他們「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

宋代的士大夫有甚麼缺點?參考答案:有時候過份執於己見。

有說「宋代多次改革均不成功,皆因當代的士大夫政治出了問題」,你同意嗎?

參考答案:

同意。士大夫往往因缺乏充分的政治經驗,實施改革時未能看清全局、平衡各方利 益,致部分措施反成擾民之政,不得人心。

不同意。改革成功需要多方面的配合,特別是統治者的態度,不應將其失敗只歸咎某 一因素。

【學生可提出其他有理據的答案。】

資料二:

教學參考:

受著儒家內聖外王思想的影響,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多 有建設國家的理想。「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一語,生動地表達了這種宏大的抱負,學生當好好記著,作 為學習中國文化的基礎知識之一。

對於有興趣進一步探究的學生,教師可組織他們到網上 搜集資料,選出「我最敬佩的愛國知識分子」,與同學分享 這位名人的故事。這活動含有國民教育的元素,可配合相關 科目合辦故事演講比賽。

當王安石去世的消息傳到開封之後,新上台做宰相的司馬光因病家居,他寫信給另一 位宰相呂公著……在這封簡短的書信中,司馬光只對王安石的文章和節義有所肯定,

而對作為政治家的王安石卻全部否定了。

公元1141 年,宋金兩國準備簽訂《紹興和議》,南宋士大夫為了是對金人議和還 是繼續與金人作戰分為主和與主戰兩派,引起了激烈的爭辯。

主和 派

金人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我們根本沒有能力跟他們對抗,甚麼北伐中 原, 收復故土更加是癡人說夢。老百姓最需要的是和平,無休止的戰火 只會令他們無法安定生活下去。

主戰 派

大宋軍隊確有擊敗金兵的記錄,所以我軍並非毫無戰鬥力,其中岳飛將軍 更是屢破金兵,直搗黃龍。戰爭是為了拯救生活在金兵鐵蹄之下的老百 姓,不讓他們受到金兵凌辱。

公元1206 年開禧北伐失敗後,以權臣史彌遠為首的主和派,與理學家真德秀、魏 了翁等為首的主戰派展開了一場是否恢復歲幣予金人的爭議。

主和 派

(1)金人國勢雖然比以往有所減弱,但與我大宋相比起來,仍然是不相伯 仲, 我們沒有必勝把握。

(2)和議給予金人的歲幣相比軍費的開支,仍然是有便宜。因此,恢復歲 幣予金人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主戰 派

(1)金賊與我大宋有不共戴天之仇,此時正值金賊勢力衰落,如果出兵討 伐, 我軍一定取勝。

(2)歲幣是老百姓的膏血,怎可以用百姓的膏血來賂賄敵人。因此,恢復 歲幣予金人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16)

宋神宗即位後,追求富國強兵,剛巧當時有一位叫王安石的士大夫亦希望為國家貢獻一己之力,改革朝政。兩人一拍即合,一場改革運動隨即展開。

王安石的改革措施包括︰

王安石

參考資料:根據何忠禮、徐吉軍《南宋史稿》整理

參考資料:根據黃寬重《晚宋朝臣對國是的爭議》整理 1.試根據資料一,以下哪些是主和派的理據?哪些是主戰派的理據?試加以分辨。

A. 金人軍事力量強勁 B. 宋軍具備戰鬥能力 C.百姓需要安定生活 D.百姓免受金人凌辱

主和派:

A

、 C 。主戰派 : B

、 D 。

29 30

2.試根據資料二,以下哪些描述是正確的,哪些是不正確的?試作出判斷。

A. 遼人為大宋世仇。

B. 宋金力量不相伯仲。

C.歲賜是百姓膏血。

D.和議比戰爭省費用。

正確:

B

、 C 、 D 。不正 確: A 。

2. 如果你是南宋君主,你會支持主和派還是主戰派,還是提出第三個想法?

參考答案:我會因應當時的局勢,因時制宜地採取相應的策略,不會單單支持其中一 個派別。

【學生可從兩國的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的對比中思考,提出其他有理據的答案。】

宋金戰爭(意想圖)

教學參考:

本部分的學習重點是讓學生認識宋代文人 政 治 的 特 色 , 而 不 是 王 安 石 變 法 具 體 的 內容,教師不必深入解釋每一項改革措施 的細節。宋代不乏名相,但宋代多次改革 都不成功,有說因為他們抱負雖高,但政 治手段不夠老練,加上黨派思想,互不相 容。對於大多數的學生,讓他們知道宋代 文人政治的特色即可,不必深入探究改革 成敗的原因,或黨爭的細節。

(17)

五、參考資料

(1)引用資料

1.王壽南主編:《中國歷代思想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9 年。

2.古清美:《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臺灣書店,1996 年。

3.何忠禮、徐吉軍:《南宋史稿》,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 年。

4.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硏究》,臺北:允晨文化 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年。

5.吳乃恭:《宋明理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 年。

6.周寶珠、陳振主編:《簡明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年。

7.張豈之主編:《新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2 年。

8.陶晉生、黃寬重、劉靜貞編著:《宋史》,臺北縣蘆洲市:國立空中大學,2004 年。

9.黃寬重:《晚宋朝臣對國是的爭議》,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78 年。

10. 楊渭生等:《兩宋文化史研究》,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8 年。

11.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三聯書店,2006 年。

12. 鄧廣銘:《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北京:三聯書店,2007 年。

(2)參考書目

1.束景南:《朱子大傳》,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年。

2.陳榮捷著,朱榮貴編:《宋明理學之 念與歷史》,臺北:中央硏究院中國文哲硏究槪 所籌備處,2000 年。

3.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年。

4.蒙培元:《理學範疇系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年。

5.劉子健著,趙冬梅譯,柳立言校:《中國轉向內在:兩宋之際的文化內向》,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 年。

6.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年。

31 32

教師指引:

˙老師可把學生隨機分成兩組,以「主和派是賣國的」為題,進行辯論比賽。

˙黨爭的複雜性,不但在於立場、觀點與做法的不同,更涉及黨派利益。這個辯論比 賽不但可以讓學生以協作的形式學習宋史,而且通過辯論的激烈氣氛,學生可以體 會「黨爭」寸土不讓的立場,甚至對政敵「上綱上線扣帽子」的情況。

(18)

教 學 設 計 示 例

宋元時期的香港:宋末皇室與中原人士的南來及香港經濟的發展

分享學校:天主教母佑會蕭明中學 一、建議教節: 1-2

二、預期學習成果︰

完成本課題後,學生能:

認識南宋皇室南來避難及相關史蹟。(知識內容)

認識第一代香港原居民南來定居的情況。(知識內容)

認識香港製鹽業及採珠業的發展概況。(知識內容)

鞏固綜合運用資料的能力,從而對史事作出比較。(歷史研習技能)

於香港古代經濟發展一課節中,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下,按參考資料,逐步思考、分析,並自行建構新知。(知識內容、歷史研習技能)

欣賞早期居民對香港發展所作出的貢獻。(價值觀和態度)

三、教學建議:

具體教學流程建議見教師版工作紙內的指引。(套紅文字)

工作紙內容可按學生的學習能力作調適,教師宜靈活安排。

4. 宋室與中原人士南來及香港經濟發展

33 34

一、宋末皇室南來避難與中原人士來港定居

預習:皇室南來香港

歷史小知識

香港的採珠歷史

羅婉嫻博士 珍珠可作飾物,又具藥用價值。由於珍珠天然生長在貝類體內,其形態不能控 制,所以形狀圓潤的珍珠,十分珍貴。

據元《南海縣志》記載﹕「……東莞縣地面大步海(今大埔海)內,生產鴉螺 珍珠。……本縣地名後海 (今元朗西部的后海灣)、龍岐(今大鵬半島上)、及青 螺角、荔枝莊(位於西貢半島的北岸)共二十三處,亦有珠母螺出產。……」即在 今大埔海至大嶼山一帶,適合產珠的鴉螺和珍珠螺生長,故為著名的採珠場,稱

「媚川池」。

早在唐代,大步海已有小規模的採珠活動。至五代時,南漢的君主鍾情珍珠,

特別後主劉鋹(音︰廠),置媚川都,派兵二千駐守,並招募專人採珠。然而,採 珠過程危險,採珠者需以大石纏足,下沉至水底五百尺深,才可以採集螺類。大 部分採珠者出現咽溺,最終窒息致死。有見採珠害民,故宋初下詔廢媚川,禁止採 珠。至元代,恢復採珠,准許蜑民(蜑,音︰彈,福建、廣東水上居民的代稱)三 年採珠一次,並置廣州採珠都提舉司,以管理採珠事宜。後因採珠擾民,故罷免廣 州採珠都提舉司。至明清之際,因珍珠產量減少和質素不佳,採珠業才在香港日漸 式微。

教師指引:

˙若學生能力較高、學習動力較強,可鼓勵自行在互聯網搜尋有關答案。

˙若學生能力一般,則可運用「香港小知識」輔助作答。

(19)

香港小知識 宋王臺 ──

南宋皇帝趙昰、趙昺被元朝軍隊追擊,南逃至今九龍城一帶,後人為紀念二帝避居於此,於大石上刻上「宋王臺」三字。

香港小知識 侯王廟 ──

該廟緣起說法不一,其中一說是南宋國舅楊亮節,保護少帝逃至九龍 城,護駕有功,生前封「侯」,死後封「王」。他在護駕期間,積勞成疾而亡。後人因其忠義,而建此廟作紀念。

資料一:第一代香港「原居民」──五大氏族 姓

氏 祖 籍

來港定居年 代

主要居港 地

遷居原因 鄧 江

西 北宋 元朗錦

田、

屏山

鄧符協任官期間,路經新界,十分欣 賞此地風景。退休後,舉家遷來。

文 江

西 元代 大埔 南宋時為避亂遷至廣州,後於元末遷 入新界。

廖 福 建

元代 上水 元末因避亂而遷至香 港。

侯 廣

東 北宋 上水 侯 五 郎 路 經 寶 安 縣 ( 今 深 圳 、 香 港), 見山川蒼翠,故遷於此, 並 在河上鄉經營生意,築茶寮。

彭 江

西 南宋 粉嶺 北宋末年, 為逃避金人南侵, 遷至 廣東,南宋時再遷至香港。

1.根據資料一,第一代原居民分佈在香港哪個區域? 新界 。 2.他們在哪個時期遷來香港定居? 宋元

年間。

3.綜合「預習︰皇室南來香港」及資料一,他們南來的原因有何相同及不同之處?

參考答案︰

相同:避亂/逃亡。

不同:部分原居民是因為喜愛香港的環境。

【學生可提出其他有理據的答案。】

35 36

二、香港古代經濟發展

1.香港自古以漁農業為主,但在唐至元代期間,以下兩種行業也是主要的經濟活動。試 運用你的想像力或就你所知,繪畫以下行業的意想圖,並推想它們興盛的原因。

參考意想圖︰

製鹽 業

參考意想圖︰

採珠 業

推想 原因

例:香港位於沿海,而海水是製 鹽的主要原材料,故製鹽業也應 有良好的發展。

例:珍珠藏於海中的貝殼類,而香港 擁有天然海港,有大量珍珠出現亦是 理所當然,故推想採珠業亦因此興 盛。

「推想原因」部分旨在引發學生思考,並非絕對答 案。

修訂

補充 答案

政府推動:

例:漢古墓證明漢朝香港已有鹽官負 責製鹽,而大量唐代煮鹽遺址可證明 唐代香港製鹽業發展蓬勃,至宋代更 成為十三大鹽場之一。

政府推 動:

例:

香港的珍珠名震朝廷,吸引君主派人 採珠,採珠業因此得以發展。

香港採珠業雖曾因朝廷開發而興盛,

但維持時間不長。

學生先完成「推想原因」部分,再按題2 文字資料完成「修訂/補充答案」部 深化/延伸學習:

1.對於能力較高的學生,可再進一步安排以下探究活動:

˙南宋君主來港之時,香港是一個漁村還是一個大城市?

【提示:可從土瓜灣發掘的宋代古井,作資料搜集及推想。】

˙「香港宋元古蹟一日遊」行程設計

2.教師可安排九龍城、圍村考察活動,如參觀元朗屏山鄧族文物館、親嚐新界圍村盆 菜等,讓學生親身感受香港的歷史與文化,拉近歷史學習的距離感。

1. 此石刻位於哪 裏? 九龍城。

2

. 「宋王」是誰?

南宋君主:帝昰(音︰是)、帝 昺

(音︰丙)。

3. 為甚麼「宋王」會途經香 港? 因為被元軍追擊而南

1. 此古廟位於哪 裏? 九龍城。

2. 「侯王」是 誰? 南宋國舅 楊亮節。

3

. 為甚麼「侯王」會途經香 港? 保護少帝南逃而至九 龍城。

(20)

分。 2.請閱讀以下資料,再決定是否修訂題 1 的答案。

香 港 位 於 沿 海 , 盛 產 海 鹽 , 而 據 歷 史 文 獻 及 考 古 發 現 , 香 港 製 鹽 業 發 展 多 位 於 九 龍 半 島 、 大 嶼 山 及 西 貢 等 地 。 以 下 是 製 鹽 業 在 各 朝 的 發 展:

漢 : 李 鄭 屋 古 墓 是 一 位 鹽 官 的 衣 冠塚。

唐 : 據 李 浪 林 博 士 研 究 , 香 港 共 發 現 5 9 處 煮 鹽 作 坊 遺 址 、 數 百 座 煮 鹽 爐 , 全 屬 唐 代 前 後時期。

宋 : 宋 初 朝 廷 在 今 日 的 九 龍 灣 西 北 岸 設 鹽 場 。 南 宋 時 將 該 地 設 「 官 富 場 」 , 由 官 員 管 理, 成為廣 東 十 三 大 鹽 場 之 一 。 這 注 滿 海水的鹽場, 貌 似 池 塘 , 且 由 官 府 管 理 , 故 稱 為 「 官 塘 」 , 而 附 近 的 地 區 因 泥 土 鹽 份 高 而 稱 為

「咸田」(即今日藍田)。

清 : 元 明 時 期 香 港 製 鹽 業 仍 然 得 以 發 展 , 至 清 代 因 遷 界 政 策 , 沿 海 居 民 被 迫 遷 入 內 陸。

五 代 : 在 大 步 海 ( 大 埔 海 , 今 吐 露 港 ) 至 大 嶼 山 一 帶 是 重 要 採 珠 場 , 稱 為 「 媚 川 池 」 , 而 南 方 政 權 ( 南 漢 ) 君 主 更 派 人 採 珠 , 派 兵駐守。

宋:因採珠害民,下令禁止。

元 : 元 成 祖 因 官 員 稟 報 大 步 海 、 後 海 ( 元 朗 后 海 灣 ) 、 青 螺 海 ( 西 貢 北 岸 ) 盛 產 珠 母 螺 而 准 許 三 年 採 珠 一 次 。 後 因 時 罷 時 置 而漸式微。

37 38

教師指引:

˙題 1 旨在按學生對香港的認識作推論,只要能提出理由即可,沒有既定答案。

˙題 2 的文字框是幫助學生理解,而「考考你」是幫助學生思考。此兩項是方便教師 照顧學生學習多樣性,若學生能力較高,可刪去此等提示。

採 珠 業 製 鹽 業

考考你:這些考古發現對研究香港古代經 濟有何意義?

考考你:為甚麼採珠會害民?

考考你:你認為採珠 業的式微原因是甚麼?

考考你:遷界對製鹽業有何影響?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於二零零三年六月份發表的《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世界總體經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於二零零一年六月發表的《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全球經濟增長

你認為1760年代英國對北美洲殖民地 實施的經濟政策對當地人民生活帶來 甚麼負面影響?參考資料A,解釋你的

常生活的課題,增加學生對中國歷史、中 華民族和文化,以及國家發展的興趣;整

你是否同意,及至 200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 1980 年代的改革開放改善了與 亞洲其他國家的關係?就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亞洲任何一個國家的關係,解釋你 的觀點。. 建議答題方向

……新羅使節到唐長安 89 次,阿拉伯大食使節進入長安 41 次,林邑 24 次,日本 遣 唐使 14 次,真臘(音:立)11 次,師子國

另外關於前現代的 西藏醫學發展與佛教關係的探討,參考 Gyatso (2015), Being human in a Buddhist world: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medicine in early modern Tibet,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