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國環境教育指標建構整合型研究---我國環境教育指標建構整合型研究:大學校院(I)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我國環境教育指標建構整合型研究---我國環境教育指標建構整合型研究:大學校院(I)"

Copied!
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期中進度報告

我國環境教育指標建構整合型研究--大學校院(1/2)

計畫類別: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90-MOE-S-003-004-X3 執行期間: 90 年 08 月 01 日至 91 年 07 月 31 日 執行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所) 計畫主持人: 劉潔心 共同主持人: 邱詩陽 報告類型: 精簡報告 處理方式: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2 年 11 月 3 日

(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Preparation of NSC Project Reports

計畫編號:

NSC90-MOE-S-003-004-X 3

執行期限:90 年 7 月 1 日至 91 年 5 月 30 日

主持人:劉潔心教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共同主持人:邱詩揚副教授 宜蘭技術學院食品科學系

計畫參與人員:黃齡儀 潘瓊如 李恆華 馮嘉玉 王曉薇

一、中文摘要 本研究為「我國環境教育指標建構整 合型研究」中之一項子計畫,主要針對學 校環境教育中大學校院實施環境教育現況 及其環境教育指標之建構進行研究。 本研究擬分為兩年進行。第一年擬先 針對國內大學校院實施環境教育現況進行 調查,了解其目前實施環境教育的方式、 障礙因素和需求,並據此調查結果作為建 構大學環境教育指標之初步概念性架構。 第二年則進一步發展完整的大學環境教育 指標系統。第一年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 獻分析、現場訪談、小組研討、現況問卷 調查,以建構初步的環境教育指標。第二 年則包括文獻分析、小組研討、深度訪談、 德懷術、指標系統評鑑問卷調查,以建構 一套有效、可信及系統化的評鑑工具。本 研究結果期能提供環境教育學者、研究者 及相關決策者在教學、研究、相關政策擬 定及預算編列上之參考;並進一步提供未 來在建立良好大學環境教育評鑑制度及大 學環境教育資料庫之參考、以落實定期追 蹤大學環境教育實施成效,進而提升我國 大學環境教育的水準。 關鍵詞:環境教育,教育指標,高等教育 Abstract

This study is one of the integrated studies which aim at constructing natio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dicators.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to survey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tatus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form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to construct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dicators for higher

education.

This study will implement for two years. In the first year, the researcher will conduct a national survey on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tatus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he curren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s, barriers and needs of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ill be surveyed and an original framework of indicators will be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the survey results. In the second year, it will develop a comprehensive indicators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s a valid, reliable and systematic evaluation tool. The methods for the first year include literature review, face-to-face interviews, small group meeting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for analyzing the statu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the methods for the second year include literature review, small group meetings, in-depth interviews, Delphi Technique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for evaluating the validity of indicators system. It is hoped that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ould be important references for teaching, researching, policy-making and budgeting. In addition, it helps to establish a fine evaluation system, to set up a database and to enhance the capacity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t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the near future.

Keyword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ducational Indicator, Higher Education 二、緣由與目的 大學環境教育在整體環境教育上扮演 著關鍵性的角色,它不僅是各級學校教育 的推動者與支持者,更扮演社會環境教育 的領航者,為銜接學校環境教育與社會環

(3)

境教育間不可或缺之橋樑。因此,在建構 我國環境教育整體性指標時,針對大學校 院的環境教育指標之研究,亦為迫切必要 的一環。 本研究擬分為兩年進行。本年度擬先 針對國內大學校院實施環境教育現況進行 調查,了解其目前實施環境教育的方式、 障礙因素和需求,並據此調查結果作為建 構大學環境教育指標之初步概念性架構。 本研究結果期能提供環境教育學者、研究 者及相關決策者在教學、研究、相關政策 擬定及預算編列上之參考;並進一步提供 未來在建立良好大學環境教育評鑑制度及 大學環境教育資料庫之參考、以落實定期 追蹤大學環境教育實施成效,進而提升我 國大學環境教育的水準。 本年度主要工作(第一年) 1.文獻分析。 2.現場訪談。 3.小組研討。 4.現況問卷調查。 5.環境教育指標初步建構。 三、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第一年研究之成果共可分為兩 大方向:一、建立大專院校環境教育指標 項目清單,二、環境教育現況調查。各向 度所完成之部份如下: 第一部份:收集文獻資料,進行文獻 探討並建立環境教育指標項目清單,並依 據清單內容,發展出一份半開放式的現場 勘查問卷。其次,廣徵環教專業人士之意 見,以及彙整行政院環保署資料,篩選出 數所環保績優學校,並針對此數所學校以 現場勘查問卷,進行訪談。最後,在訪談 資料蒐集與分析後,完成大學院校環境教 育指標項目清單之初步建構與修正。第二 部份:據前一部份所發展的大學院校環境 教育指標項目清單,分別針對教師、學生、 行政人員三類對象,發展出三份現況調查 問卷,以蒐集目前國內各大學校院環境教 育的現況資料。下一步則選定母群及抽樣 方法,決定十三所調查學校,以進行大學 院校現況調查,本研究預計在五月底完成 現況問卷施測(學生部份)。詳細研究成 果分述如下: (一)收集文獻資料進行文獻探討,建構 環境教育指標項目清單 本研究主要針對大學環境教育現況之 主題,進行國內外相關文獻收集與分析。 文獻收集與探討層面包括:國內外各校園 環境之評量研究、環境管理及建構環境教 育指標項目之相關研究文獻、環境素養定 義及內涵相關文獻、與環境保護相關研究 文獻。期望經由國內外研究文獻的收集與 探討,促使本研究之指標建構,能更具有 完整的理論基礎。 本研究彙國內外相關環境教育指標文 獻(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tandards for Kansas,1999;邱詩揚,2001;王順美,1999; 林秀瞳,1996;王懋雯,1991:王懋雯, 1997;晏涵文等,1995;晏涵文、劉潔心 和劉捷文,2001;邱詩揚,1990;魏任鋒, 2000;May., T. S.,1997;行政院環境保護 署,2001;王鑫,1999;張麗雲,1997; 張子超,2000;王順美,2000;王佩蓮, 2000;梁明煌,2000;王順美,2000;廣 州市綠色學校評審標準)。經過研究團隊 一個月持續不斷地研讀討論後,歸類篩檢 出一份融合國內外相關資訊,並可作為參 考之「大學院校環境教育指標項目清單」。 清單內容逐項註明有:指標項度及內容、 所對應於研究架構中的項目、列註各指標 之來源與出處,如指標經研究團隊討論 後,有所修正,其後再標明原句以示負責。 (二)篩選環保成效卓著學校 本研究考量現有人物力資源下,針對 全台灣大專院校進行環境教育推動概況 之初步篩檢調查,以期能篩選出環保成效 卓著之學校,作為本研究下一步現場訪談 之對象。調查步驟分三個層面執行:從學 生層面,由下而上蒐集資料;從學校行政 層面,由上而下收集資料;廣徵各方專業 人士及政府機構推薦環保成效卓著學校。 1.由下而上(從學生社團著手)

(4)

自教育部登記有案的各大學之相關網 站開始,查詢有無從事環保性質社團,並 利用人脈關係找到該所學校社團負責人, 並以電話進行訪談,有學生的角度來看該 校之環保狀況,最後初步篩選出五十所大 學院校(台大、政大、交大、陽明、師大、 海洋大學、台北科大、台灣科大、輔大、 東吳、淡大、華梵大學、元智大學、市北 師、世新大學、實踐大學、國立宜蘭技術 學院、銘傳大學、龍華技術學院、玄奘大 學、新竹師院、中興、中央、東海、大業、 逢甲、朝陽科技大學、雲林科大、聯合技 術學院、中國醫藥學院、中山醫學大學、 彰師大、清華大學、暨南大學、中華大學、 靜宜大學、成大、中山大學、高師大、高 雄大學、高雄醫學大學、台南師範學院、 屏東師範、高雄海洋技術學院、屏科大、 昆山科大、中正大學、東華大學、南華大 學、慈濟大學) 2.由上而下(從行政人員著手) 於人力許可範圍內,以電話訪談上一 步驟所篩選出的五十所大學院校的課外活 動組,或是運用人脈關係尋找重要人物進 行深入瞭解。 3.廣徵各方專業人士推薦及政府機構資料 本研究自行政院環保署「九十年推動 環境保護有功學校、教師、學生遴選表揚」 推薦優等名單,及「九十一年推動環境保 護有功學校遴選表揚推薦資料」名單中, 節錄出屬於大學院校的部份,加以歸納整 理,選取九十年度推薦優等四所(龍華技 術學院、逢甲大學、國立高雄海洋技術學 院、高雄市師範大學),與九十一年度參 選的十二所學校(國立海洋大學、私立南 亞技術學院、國立交通大學、私立嶺東技 術學院、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私立環球技 術學院、私立吳鳳技術學院、國立中正大 學、國立高雄餐旅學院、國立高雄第一科 技大學、私立正修技術學院、國立屏東科 技大學),做為下一步篩檢取樣時的依據。 聯繫教育部環教小組負責人,取得國 內從事環境教育之教授群名單,透過網路 以電子郵件的形式,發函詢求諸位學者的 專業意見,欣喜得到多方的回應。本研究 根據信件回函,整理出「國內環境教育推 動優良學校」名單,如:中山大學、台灣 師範大學、東華大學、台東師範學院等, 擬做為下一步篩檢取樣時的依據。 最後,針對以上三步驟所綜合收集之 資訊,用自訂的評分標準予以分級,進一 步篩選出十八所學校(慈濟大學、中山大 學、靜宜大學、元智大學、彰師大、輔大、 政大、師大、淡大、銘傳大學、東華大學、 龍華技術學院、逢甲大學、國立高雄海洋 技術學院、高雄師範大學、台東師範學院、 中正大學、台大)為本研究所要現場訪談 之環保績優學校。 本研究進一步發展出篩選原則,從上 述所整理出之「由學生角度推薦之學校名 單」、「教授推薦名單」,以及「行政院 環保署大專院校環保有功學校名單」,篩 選出最後所要訪談的九所學校。 (1)本研究之篩選原則如下: a.以學生及教授都推薦的學校為優先。 b.其次,以學生層面為主。 c.再者,以教授推薦為主。 d.最後,主選一所環保有功得獎學校。 (2)評分標準說明 a.環保社團總數 b.依據校內學生對該校環保活動推展之 評分(客觀項目主觀評分):活動舉 辦次數、活動範圍大小、校內學生對 活動的評價與印象。 c.詢問課外活動組,該校學生與學校行政 部門的互動情形(客觀項目主觀評 分),所的問題有:社團部分與學生 的互動情形如何(包括物質上支援及 指導等等方面)?學校實行環境教育 政策時,學生的配合情形如何? d.其他(包括校外組織之互動、校園氣氛 等等,屬於客觀項目主觀評分),詢 問來源有:該校學生、課外活動組的 老師、環保相關之非營利民間組織。

(5)

(三)環保績優學校現場訪談 1.聯繫環保績優學校 針對所篩選出來的環保成效卓著學校 進行政聯繫,聯繫動作包含下列幾個步 驟。本研究共發出 24 份問卷,回收有效問 卷共 17 份,回收率達 70.83%。 (1)廣徵及邀請進入現場時各校之可接觸 的人選(包含行政人員、社團熱心學 生及教授兩個層級)。 (2)收集並積極連絡(包含不斷的電話聯 繫及 e-mail 誠摯邀請)。 (3)學校行政公文的雙向推動與學校接觸 的工作。 (4)運用電訪、傳真、相關會議中面訪方 式進行資料的收集。 2.現場訪談步驟 本研究自環境教育指標項目清單中, 發展出一份半開放式之現場勘查問卷,並 考量其訪談資料收集的方便性及完整性, 採用三種形式來與學校的主要資源人物進 行訪談。 (1)電話訪問:經由電話與本研究所欲勘 查學校之資源人物取得連絡,透過約 30∼40 分中的訪談,來逐項填寫現場 勘查問卷中的內容。 (2)郵寄:先以電話聯繫方式,取得所欲 勘查學校之資源人物的同意,再以郵 寄書面問卷的方式,將問卷寄到該 校,懇請妥善填寫。 (3)面談:由數位研究成員親自前往,並 攜帶錄音器材,針對現場勘查問卷內 容,來訪談該校主要資源人物,並針 對其訪談進行錄音及事後的逐字稿整 理,並歸納出個資源人物所提及之大 學院校環境教育相關重點,來修正本 研究所建構之大學院校環境教育指標 之適切性。 (四)「大學院校環境教育指標項目清單」 初步建構 本研究彙整各校的現場訪談意見,接 續進行逐字稿整理,並摘要出重點,其目 的是希望能經由環保績優學校的現場訪 談,能廣徵各方意見,以修正於本研究之 指標架構,也期望能讓本研究之指標建構 能具更多可行性、完整性、並符合實際現 況的需求,且具有田野調查的實證研究基 礎。 (五)大學院校環境教育現況調查 1. 抽樣欲進行現況調查之學校 研究對象母群之資料來源係依據教育 部高教司 90 年 3 月於網路上公佈之大專院 校名錄,共 135 所大學校院(公私立大學暨 獨立學院),其中包括國立大學 29 所、私 立大學 30 所、國-市立學院 19 所及私立學 院 57 所等四大類型。抽樣方式係依據上述 四種類型大學校院,分為北、中、南、東 四個地理區域後,再由各區域依各類型分 別抽取 1~2 所,共抽得 20 所大學校院作為 本研究調查之樣本學校。 本研究對象包含抽取之樣本各校的行 政人員、教師及學生。行政人員包含校內 各行政部門如總務處、衛生保健組、健康 中心、環境教育中心、環境安全衛生中心、 課外活動組等與環境教育推動有關處室之 行政人員;教師則包括目前負責開設環境 相關課程或未來即將開設環境相關課程之 教師;學生則由各校中以分層系統隨機抽 樣方式,抽取符合最小樣本數之學生群為 代表。 2.發展現況調查問卷 為瞭解目前國內大學校院推行環境教 育的現況,本研究擬針對國內大學校院實 施環境教育現況進行調查,欲透過問卷調 查的方式了解其目前實施環境教育的方式 與障礙因素,並據此調查結果作為建構大 學環境教育指標之初步概念性架構。因 此,依據本研究所發展的「大學校院環境 教育指標」,著手設計三份問卷,分別針 對大學校院中的行政人員、教師、學生三 方面,來進行現況調查,希望能從學校行 政體系、學校的環境教育方式、學生的環 境素養等角度,來瞭解該大學校院目前實 施環境教育的方式、障礙因素。

(6)

(1)研究工具擬定

問卷研擬依據之前所蒐集整理之「環境 教育指標項目清單」為基礎,及配合不同 研究對象所欲調查之變項,進一步蒐集相 關 之 文 獻 (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tandards for Kansas,1999;邱詩揚,2001; 王順美,1999;林秀瞳,1996;王懋雯, 1991:王懋雯,1997;晏涵文等,1995; 晏涵文、劉潔心和劉捷文,2001;邱詩揚, 1990;魏任鋒,2000;May., T. S.,1997;蔡 朋枝、蘇慧貞、董育蕙,2000;呂啟瑞、 賴啟智、鄭豐聰、童翔新,2000;汪靜明、 林文源、李欣怡、陳加慶,2000;行政院 環境保護署,2001;王鑫,1999;張麗雲, 1997;張子超,2000;王順美,2000;王 佩蓮,2000;梁明煌,2000;王順美,2000; 廣州市綠色學校評審標準,2001),並參 酌現場勘查之訪談結果擬定問卷初稿。 (2)效度、信度處理 問卷初稿於 2002 年 5 月 14 日完成寄 予環境教育、環境工程、環境科學、環境 管理、環境社會學及環境醫學等相關方面 的專家學者共 10 位,並以電話聯繫,預計 2002 年 5 月 24 日收齊所有專家學者之意 見。並同步進行問卷預試,表面效度處理, 與專家的綜合意見作為修正問卷之依據。 (3)形成正式問卷 正式調查所用的問卷共分行政人員、 教師及學生等三份,以下針對此三份問卷 內容及題項分配予以說明: a.學生問卷之部份包括下列幾項: 背景因素(學生背景) 資源因素(人力、經費、空間、校 外資源) 行政因素(政策) 課程教學(課程規劃、教學資源、 教學方法) 活動策略 學生環境素養(環境覺知、環境態 度與價值、環境技能、環境行動、環境 知識) 具體教育成果(活動成果資料檔案) b.教師問卷之部份: 背景因素(教師專業背景) 資源因素(人力、經費、空間、校 外資源) 行政因素(政策) 教育訓練(參與進修) 課程教學(課程規劃、教學資源、 教學方法、教師角色) 活動策略 教師環境素養(環境覺知、環境態 度與價值、環境技能、環境行動、 環境知識) 具體教育成果(出版品、研究成果、 活動成果資料檔案) c.行政人員問卷之部份: 背景因素(行政人員背景) 資源因素(人力、經費、空間、校 外資源) 行政因素(組織、政策) 組織運作(工作計畫、團體動力、 系統改造) 環境管理(污染防制、資源管理、 景觀規劃) 教育訓練(參與進修、環保培訓) 活動策略 具體教育成果(出版品、研究成果、 活動成果資料檔案) (六)蒐集各大學校院資料,選定樣本及 抽樣方法 1.抽樣學生樣本 (1)決定研究樣本為大三學生,原因為: 已達 20 歲,理論上應該具有公民素 養。 大三學生理論上已修畢通識課程,且 系上的專業知識也已經累積相當程 度。 大三學生對校園及學校整體狀況應 該有一定程度的瞭解。 (2)推論樣本數的過程 據教育部統計處「89 學年度大專院校 學生人數」統計表,得知本現況調查之母 群,計有大三男生 141290 人,女生 148296 人,共計 289586 人。依據「母群樣本對照 表」得知,抽樣樣本數應在 382 至 384 人 之間。以問卷回收率三成推算,預計問卷

(7)

發出數應為 1152 份。以平均一班 30 人計 算,約須抽取 39 班。故設計一校抽取 3 班, 共計抽取 13 所大學院校作為施測對象。 (3)決定抽樣學校的數目 根據教育部高教司「90 學年度公、私 立大學校院名單」,將全省大學院校分為 四類,共計 143 所: 第一類:一般大學(共 54 所) 第二類:技職院校(共 67 所) 第三類:師範院校(共 11 所) 第四類:其他(包含體育、軍警、 空大)(共 11 所) 依據各類校數比例,採取分層抽樣法, 隨機抽取 13 所為研究樣本,計一般院校 5 所、技職校院 6 所,師範及其他校院各 1 所。按照分層比率去算出每一類的學校需 要抽出幾所大學: 第一類:54÷143×13=4.9,約 5 所 第二類:67÷143×13=6.09,約 6 所 第三類:11÷143×13=1,約 1 所 第四類:11÷143×13=1,約 1 所 2.抽樣教師樣本 學校的選取方法,跟學生的抽樣一 起,採分層隨機抽樣。定義環教相關課程 -課程名稱中有「環教」、「環境」、「跟 環教有相關」的課程。從教師專長領域及 開設課程中尋找樣本。 3.行政人員的樣本抽樣 找到實際負責環境教育相關業務之人 員進行問卷調查訪問過程:電話聯絡、公 文、E-mail。 (七)進行抽樣決定調查學校 1.將一般校院與技職校院依照北中南三區 分類,進行隨機抽樣: 一般校院:北部 28 所抽 2 所、中部 10 所抽 1 所、南部 16 所抽 2 所 技職院校:北部 27 所抽 2 所、中部 14 所抽 2 所、南部 26 所抽 2 所 師範院校:11 所抽 1 所 其他院校:11 所抽 1 所 2.調查抽取到之一般及技職大學學院狀 況,進一步將學院大致分為下列三類: 第一類:文學院、社會科學院、管 理學院、法學院、設計學院 第二類:理學院、工學院、電機資 訊學院 第三類:醫學院、公衛學院、農學 院、海洋科學院 3.進行抽樣 以各校隨機抽取三類學院,各學院各 抽一系,選取一班大三學生為原則。若該 校未達三類學院,則隨機抽取三個學院, 獨立學院則抽取三系(三班)。若該系無 大三學生,則重抽。 (八)進行大學院校現況調查 先以電話聯繫研究樣本系所,徵求各 系主任同意並協助問卷的收發,並依情況 需要發公文至各系所。 (九)完成問卷施測(學生部份) 在五月底前,將陸續針對 13 所抽樣學 校,39 個科系,郵寄出約 1400 份問卷,並 請該系同意協助本計畫之人員,針對該系 的大三學生發放施測,並在問卷回收時進 行撿核,以提高填答率,並減少廢卷之份 數,預計回收之有效問卷為 500 份。 四、計畫成果自評 (一)達成預期目標之情況 本研究擬分為兩年進行。本年度計劃 中擬定先針對國內大學校院實施環境教育 現況進行調查,了解其目前實施環境教育 的方式、障礙因素和需求,及國內各大學 校院行政人員及師生對環境教育的態度和 看法及目前推行環境教育的可能成就,期 望瞭解之後能夠發展大學校院環境教育指 標系統初步架構。 目 前 針 對 原先的計畫中所擬定之目 標,已經達成 83%,預計著手繼續完成大 學校院環境教育指標系統初步架構的發 展。 (二)研究方法與策略 本研究計劃中係以 Green(1999)提出的

(8)

「診斷-計劃-執行-評價」模式 Predisposing, Reinforcing, and Enabling Constructs in Educational Diagnosis and Evaluation , Policy , Regulatory , and Organizational Constructs in Educational and Enviornmental Development (PRECEDE-PROCEED Model) 作為理論基礎。由社會、流行病學、環境 和行為、教育和組織、行政和政策等層面 思考所有可能影響大學校院環境教育品質 的指標因素後,作為大學校院環境教育現 況調查之分析診斷工具。 同時根據文獻中所察知以往教育指標 皆是再劃分為輸入、過程及輸出三大領 域,來幫助研究進行在執行階段時,故本 研究在執行階段,係參考 Shavelson (1987) 等 人 所 發 展 的 教 育 指 標 系 統 模 式 (Indicators of Education。System),而發展 出本研究在進行指標建構時之研究架構, 本研究架構將環境教育指標劃分為輸入、 過程及輸出三大領域。 (三)執行進度及情形如下 本年度(第一年) 1.文獻分析:為了對本研究做充分的瞭解 與準備,文獻探討主要針對國內外大學 環境教育現況進行文獻收集及分析,探 討層面包括環境教育師資、課程內容、 課程型態、課程時間、教學法、教材、 困境與需求、教學成就、環境教育相關 政策、社團活動等,並從所蒐集的文獻 資料中,建構初步的「大學院校環境教 育指標項目清單」。 2.發展現場勘察問卷:由「大學院校環境 教育指標項目清單」建構出一份「現場 勘查問卷」,內容大綱包括校內現行環 境教育師資、通識課程包含哪些環境相 關課程和活動、環境教育經費運用情 形、相關設備、相關組織及社團、學校 環境管理政策等,以作為發展結構式問 卷之參考,另外也可作為建構指標之參 考。 3.現場訪談學校篩選:本研究就現有的物 力及人力資源下,針對全台灣的大專院 校進行概況調查及初步篩檢,以能修正 大 學 院 校 環 境 教 育 指 標 清 單 的 適 切 性。本步驟經由三個層面進行篩選,首 先是由上而下的學校層面、再來是由下 而上的學生層面,最後廣徵各方專業人 士及政府機構推薦環保成效卓著的學 校。經由研究團隊針對所調查收集到的 各校的現況及意見,進行三個層面的整 合討論,最後經由主觀評分、客觀給分 的步驟,篩選出九所環保成效卓著的大 專院校,並進行現場訪談。 4.小組研討:在彙整現場訪談資料後,與 整合型計畫項下各子計畫之研究小組 其他成員進行小組研討,完成縱向的銜 接與橫向的整合,以確認共同調查項目 內容之完整性及一致性,並避免調查項 目有缺漏的情形。 5.大學校院環境教育現況問卷調查:採分 層系統抽樣方式,針對國內 13 所大學 校院(如研究對象中所述之樣本群)之 行政人員、環境教育相關課程之教師及 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現況調查。行政人員 及教師的部分,於正式問卷調查前,先 進行 3~5 分鐘的電話訪談,篩選出真 正從事環境教育相關業務之人員,作為 問卷調查對象。學生的部分則因人數眾 多,故以總人數為母群體,依區域、學 院別及科系類別,採分層系統隨機抽樣 方式,抽出符合最小樣本數為問卷調查 對象(Krejcie & Morgan, 1970)。問卷調 查採親自赴各抽樣之大學校院施測並 立即回收方式進行,以提高問卷回收 率。 6.小組總研討:整合各子計劃第一年的研 究成果,分析共同指標及各場域(setting) 之獨特指標,確定指標系統中所有指標 項目,以完成大學校院環境教育指標系 統之初步架構。 (四)完成程度 目前第的一年各項工作已經達成 83﹪ 的進度。正積極著手進行現況調查問卷施

(9)

測,進行時程如下: 1. 文獻資料蒐集、分析與整理建檔:預計 進行到今年六月底。 2. 蒐集並分析大學院校資料:去年十月底 已進行完成。 3. 接觸訪談對象:去年十一月底完成 4. 編制訪談之開放式問卷:於去年十月中 旬完成。 5. 進行訪談、蒐集資料:於去年十一月中 致今年一月中旬完成 6. 整理訪談結果資料:已於去年十二月中 致今年一月中旬完成。 7. 接觸樣本學校之行政人員及教師:已於 今年二月至三月完成。 8. 編制現況調查之結構式問卷:已於今年 一月中旬至三月中旬完成。 9. 進行環境教育現況調查:預計今年三月 至七月底完成學生及教職員問卷施測。 10. 現況調查問卷資料統計分析:預計今年 八月底完成。 11. 大學校院環境教育指標系統之初步架 構:預計今年八月底完成。 (五)研究成果的學術或應用價值 據上述之調查結果作為建構大學環境 教育指標之初步概念性架構。本研究結果 期能提供環境教育學者、研究者及相關決 策者在教學、研究、相關政策擬定及預算 編列上之參考;並進一步提供未來在建立 良好大學環境教育評鑑制度及大學環境教 育資料庫之參考、以落實定期追蹤大學環 境教育實施成效,進而提升我國大學環境 教育的水準。並認為此研究為目前台灣環 境教育指標建立之相關領域上尚屬完整及 規模的研究計畫,因此相當具有學術期刊 發表價值,希望能藉由研究成果的貢獻, 讓台灣的環境教育得以發展的更蓬勃。 五、參考文獻 1.楊冠政(2000),邁向 21 世紀永續發展的 環境倫理。大專「環境與永續發展教育」 通識課程規劃與教學發展計劃,環境教 育學術研討會。

2.Hines J., Hungerford HR, Tomera AN.,(1986),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 meta-analysi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87, 18(2):1-8. 3.黃政傑、李隆盛等(1998),國民中小學教

育評鑑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教育研究中心。

4.Finn, C. E. Jr. (1987).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dicators in brief, 1987.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5.Oakes, J. (1986). Educational indicators: A

guide for policymakers. Santa Monica, CA: Center for Policy Research in Education. 6.Green, L., Krueter, M. (1999). Health

promotion today and a framework for planning. Health Promotion Planning. PaloAlto: Mayfield Publications.

7.王保進(1993),高等教育表現指標之研 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8.王保進(1996),教育指標基本概念之分 析。教育研究資訊,4 卷,3 期,1-18。 9.孫志麟(1998),國民教育指標的建構與應 用。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 版)。 10.孫志麟(2000),教育指標的概念模式。 教育政策論壇,3 卷,1 期,117-135。 11.鄭湧涇(1991),基礎研究新領域之推展 簡介-科學教育指標之研究。科學發展月 刊,19(10),1361-1367。 12.Johnstone, J.N.(1981). Indicators of education system. Paris: UNESCO.

13.Shavelson, R., McDonnell, L., Oakes, J., & Carey, N. (1987). Indicator systems for monitoring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education. Santa Monica, CA: RAND Corporation.

14.Porter, A.C. (1991). Creating a system of school process indicators.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13, 133-29.

15.Mayer, M., (1991).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Italy: proposals for an evaluation strategy.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26(4), 325-337.

(10)

Consortium. (1995). Environmental literacy/ needs assessment project. Stevens Point: University of Wisconsin-Stevens Point.

17.May, T.S., (2000). Elements of succes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rough practitioner eye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1(3), 4-11.

18.Kirk, M., Wilke, R. and Ruskey, A., (1997). A survey of the status of state-leve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9(1), 9-16.

19.Ruskey, A., & Wilke, R., (1994).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 action handbook for strengthening EE in your state and community. Amherst, WI: University of Wisconsin-Stevens Point Press.

20.Taylor, C., (1998).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primary education: status and trends in southern and eastern Africa.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4(2), 201-215.

21.Fien, J., Scott, W. and Tilbury, D., (1999). Education and conservation: An evaluation of the contributions of educational programmes to conservation within the WWF Network, WWF international and WWF-US. 22.黃俊英、袁中新(1994),中山大學環境 保護通識教育的課程規劃與教材編纂。 通識教育季刊,1 卷,3 期,91-101。 23.林秀瞳(1996),環境相關科系學生之環 境典範、知識及行動意向調查研究。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 24.王懋雯(1997),師範學院學生環境行為 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25.王筱雯(2000),台大校總區校園環境教 育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26.Ham, S.H., & Sewing, D.R. (1988). Barriers to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2), 19-24.

27.邱詩揚(1990),台北市國中教師環境教

育現況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 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8.Collet, J., & Karakashian, S. (1996). Turning curricula green.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42(2), B1-B2. 29.魏任鋒(2000),探索大學校院非環境專 業科系教師進行環境教育之教學現況。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 30.Lemons, J. (1994). Certif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fessionals and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for university programs. Bioscience, 44(7), 475-478. 31.王順美(1999),大專環境通識課程內涵

架構之規劃結案報告。教育部。

32.Krejcie, R.V., & Morgan, D.W.,(1970).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 607-610.

33.May., T. S.(1997):Elements of Succes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rough Practitioner Eyes。A Dissertation Presented for the Doctor of Philosophy Degree 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Knoxville.

34 蔡朋枝、蘇蕙貞、董育蕙著(2001), 永續校園環境管理-我國大專院校安全 衛生現況評估與改善策略。環境教育季 刊(40):1,p9-18 35.呂啟瑞、賴啟智等(2001),逢甲大學 推動環境安全衛生管理現況。環境教育 季刊(40):1,p31-34 36.汪靜明、林文源等(2001),我國中等 學校環保小組運作及環境教育主題工作 現況分析。環境教育季刊(40):1,p31-34 37.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1),九十年推 動環境保護有功學校、教師及學生遴選 表揚活動推薦優等資料。 38.王鑫(1999),國民中小學校園環境稽 核及調查參考手冊—英國的例子。教育 部環境保護小組。 6.張麗雲著(1997),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 學校衛生工作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11)

10

計劃

圖一 研究架構 (Indicators of Education System, Shavelson, 1987) 1 背景因素 1-1 教師專業 背景 1-2 學生背景 1-3 行政人員 背景 2 資源因素 2-1 人力 2-2 經費(含設 備費) 2-3 空間 2-4 校外資源 3 行政因素 3-1 組織 3-2 政策 9 環境素養 9-1 教師素養 9-2 學生素養 10 具體教育成果 10-1 出版品 10-2 研究成果 10-3 活動成果資 料檔案 11 環境結果 11-1 污染防治 成效 11-2 資源管理 成效 11-3 景觀規劃 成效 4 組織運作 4-1 工作計畫 4-2 團體動力 4-3 系統改造 (功能) 5 環境管理 5-1 污染防制 5-2 資源管理 5-3 景觀規劃 6 教育訓練 6-1 參與進修 6-2 環保培訓 6-3 訓練課程 7 課程教學 7-1 課程規劃 7-2 教學資源 (教材) 7-3 教學方法 7-4 教師角色 8 活動策略

輸入

過程

輸出

(12)

表一 大學院校環境教育指標清單 輸入 備註 教師專業背景 1-1 ◎ 教師社會人口學背景 ◎ 教師最高學歷 ◎ 教師過去環保經驗 ◎與環境教育相關之師資 百分比 1. 背 景 因 素 學生背景 1-2 ◎ 學生社會人口學背景 ◎ 學生過去環保經驗(學生過去曾 參與環保社團之百分比) ◎社團、查問卷 人力 2-1 ◎ 專業人員推動學校環保工作 ◎ 每年投入環教的專職與專職人數 ◎ 行政人員的支持 ◎ 行政人員 ◎ 包含投入教學及活動教 師人數 ◎ 與教師協力合作(是助 力而非阻力,包含校長 及一級主管) 經費(含設備費) 2-2 ◎ 環境教育經費支出比 ◎ 環境教育圖書儀器設備支出比 ◎圖書、雜誌、刊物、儀器、 教學媒體、環保設備(包 含資源回收、省水省電、 汙染控制等設備) 空間 2-3 ◎ 校園環境教育功能(戶外教學場 外) ◎ 環境教育資源教室 ◎配合教學、提供遊戲學習 及創造空間 2. 資 源 因 素 校外資源 2-4 ◎ 當地環境資源(社區內) ◎ 非當地資源(社區外) ◎ 家長擔任學校環保志工之人數比 ◎ 教師與學生容易取得的 多樣品質的環境、足夠 的資金、技術和其他物 質資源(包含鄰近社區 的戶外教學場地) ◎ 社區外的資源可以用以 拓展環教機會及視野, 幫助學生與社區外的資 源系統加以連結(包含 社區組織支援學校的環 保活動或課程) ◎ 包含家長會支援學校的 環保活動或課程 3. 行 政 組織 3-1 ◎ 負責環教業務的專責組織 ◎ 環教課程發展及師資培訓之組織 ◎環保小組、環安衛小組↓ 委員會

(13)

12 政策 3-2 (原 3-3 計劃併入 4.組織運作) ◎ 學校環境教育之行政及管理政策 ◎ 學校環境教育之獎懲政策 ◎ 如實驗室工作守則、汙 染防制政策、資源管理 政策、景觀規劃、環教 白皮書、環保採購政 策、綠色消費政策等 ◎ 對行政單位、教學單 位、教職員工、學生及 家長推行環保之獎懲措 施 過程 備註 工作計劃 4-1 ◎ 各種環境議題之管理計劃書 ◎ 檔案建立及資源管理 ◎ 年度計劃目標完成率 ◎ 包括年度、中長程計劃 ◎ 工作會議紀錄及檢討報 告、影像紀錄 團體動力 4-2 ◎ 會議召開次數及成員出席率 ◎ 凝聚力、互動氣氛、領導風格 ◎ 以環境責任為導向 ◎ 強調師生共同參與與決策過程 ◎ 持續收集環境議題及定期 討論 ◎ 量表 4. 組 織 運 作 系統改造 (功能) 4-3 ◎ 加入地方或全國性環保組織 ◎ 組織架構及工作模式富彈性 ◎ 與校外組織經驗交流與互動 ◎ 將工作計劃列入其他行政單位及 組織之團隊工作計劃中 ◎ 學校行政主管重視 ◎包括社區及其他學校之相 關團體 汙染防制 5-1 ◎ 定期檢視學校污染防制情形及改 善校園環境衛生 ◎ 推廣安全衛生教育 資源管理 5-2 ◎ 推行各項節約資源回收資源之措 施 ◎ 推廣節約資源及綠色消費教育 ◎包括省水、省電措施、垃圾 減量回收、辦公室環保 5. 環 境 管 理 景觀規劃 5-3 6. 教 育 訓 參與進修 6-1 ◎ 教師參與校內外或研習之人次及 時數 ◎包括校長、主管、教師及行 政人員

(14)

環保培訓 6-2 ◎ 培訓後之追蹤考核 ◎ 學校辦理環境教育進修活動或培 訓計劃之次數 ◎ 頒發學分證明、實施環境 教育之獎勵 訓練課程 6-3 ◎ 生態學知識基礎 ◎ 社會─政治知識 ◎ 對當地文化的瞭解 ◎ 生態學知識基礎-教師將 生態學知識應用於各種、 深入而複雜的議題中 ◎ 社會-政治知識基礎-教師 了解社會、政治運作的本 質和重要性,以及它們在 各種環境議題中所扮演的 角色 ◎ 對當地文化的瞭解-教師 能夠瞭解學生、當地文 化、次文化及人員在環境 議題上的互動方式 ◎ 教與學的理論-教師在環 境目標、constructivist 和其 他理論上,有相當的理論 基礎來引導教育的計劃、 執行和評價的過程 ◎ 加上各種教學媒體之使用 與製作,教師手冊之使用 1.課程內容涵概層面 1-1 生態學基礎 1-2 人與環境互動關係(全球 觀&本土觀、科際整合) 1-3 環境典範與價值觀(政 治、經濟、文化、社會、 家政…等多層面向度) 1-4 調查研究與評鑑 1-5 環境參與與行動技能 2.課程型態多樣性 2-1 通識課程 2-2 專業課程 2-3 共同科目 2-4 彈性課程(協同教學、 隨機教育、合作教學) 7. 課 程 教 學 課程規劃 7-1 3.課程時數

(15)

14 4.教育場所多元化 4-1 課室內 4-2 實驗室 4-3 田野調查(鄉村及自然環 境) 4-4 社區導向 5.學習者組織(團隊)型態多元化 5-1 全班式教學 5-2 小組合作式(合作與 協調) 5-3 個別化教學 5-4 e 化教學 6.課程評量多元化 1-1 (參考九年一貫多元評量) 1.教學資源運用情形 1-1 教師能將取得之人物力 及財政資源運用於環境 教育上 教學資源(教 材) 7-2 2.教材特色 2-1 選擇與發展符合「環境議 題導向」及「現在與未來 導向」之教材 教學方法 7-3 1.多樣性教學策略 (善用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及 方法,以適合不同的教學 情境、主題及學生) 1-1 問題解決 1-2 價值澄清 1-3 系統思考 1-4 直接經驗 1-5 其他方法(參考 Tom)

(16)

2.教學技巧的精熟度 2-1 傾聽/發問技巧 -教師與有仔細主動傾聽 的能力以瞭解其在觀點 與意義上的些微差別,並 運用發問的技巧讓學生 引導學生理解及形成個 人的問題(L-2-5) 2-2 電腦精熟度 -教師使用電腦來拓展文 化視野,與豐富共同研究 及行動(L-2-6) 2-3 創造性;know how to do without-教師能夠克服限 制,引發學生的創造力, 並在有限的資訊與資源 之現實問題中找出解決 之道(L-2-9) 2-4 非傳統的評估能力 -教師能熟悉多種學習者 為基礎的評估策 略,以補足和整合多樣性 的教育過程,及印證環境 教育目標(L-2-10) 2-5 促進的技巧 -教師須能即時反應與學 生對話,並引領學生去探 索事物的關連性,將多樣 化的觀點做連結達成課 室討論上的平衡(L-2-11) 2-6 銜接能力 -教師能夠連結認知和情 意領域,a.銜接學生日常 生活與主題,b.因與果, c.真實世界、手邊的話題 與個人或文化價值 (L-2-12) 教師角色與 個人行為 7-4 1.教師的角色彈性化、多功能化 1-1 教導者/呈現者 1-2 計畫為引導者/管理者 1-3 共同學習者 1-4 學習促進者/支持者

(17)

16 2.教師的個人魅力展現 2-1 堅持「樂觀進取的」願景 -教師清楚的堅持對未來 符 合 實 際 的 希 望 , empower 學 生建構出未 來光明的局面(L-3-10) 2-2 環境教育及一般教學的 情緒感染-教師表現出對 學習與的強烈興趣與對 生命的尊重,鼓勵學生分 享這些愛(L-3-11) 2-3 .課程中納入幽默感 -教師營造愉快的氣氛平 衡嚴肅的環境議題,培育 負責任的行動之生命 (L-3-12) 2-4 投入自我及個人資源 -教師投入精力、時間和 資金並透過這些行動支 持學生表達信賴與承諾 (L-3-13) 2-5 實行負責任環境行為 -教師透過有力的行動/例 證等訊息的教導,塑造課 室內外的環境責任 (L-3-14) 2-6 Risk-taker(L-3-15) -教師事先規劃好具有教 育意義的 Risk,用來引發 學生一般規範期待之外 的行為 2-7 自我進修 -教師花費時間在個人 的、情緒的、身體的和致 力的經驗上,以重新點燃 對環境教育及生命的火 花(L-3-16)

(18)

附件:封面格式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

※ ※

我國環境教育指標建構整合型研究--大學校院

※ ※

※※※※※※※※※※※※※※※※※※※※※※※※※※

計畫類別:□個別型計畫 5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90-MOE-S-003-004-X3

執行期間:90 年 7 月 1 日至 91 年 5 月 30 日

計畫主持人:劉潔心教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共同主持人:邱詩揚副教授 宜蘭技術學院食品科學系

計畫參與人員:黃齡儀 潘瓊如 李恆華 馮嘉玉 王曉薇

本成果報告包括以下應繳交之附件: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及發表之論文各一份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書一份

執行單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中 華 民 國九十一年 五 月 三十 日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教育統籌委員會的教育改革建議指出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find the factors of raising pets and to study whether the gender, age, identity, marital status, children status, educational level and

The campus of an existed elementary school was this object of research which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evaluation tables of biodiversity, greenery and on-site water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the emerging fraudulent crime and to conduct a survey research through empirical questionnaires, based on

Genotoxicity and DNA adduct formation of incense smoke condensates: comparison with environmental tobacco smoke condensate s.. A study of the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2010)。 Essential , not optional: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 in early childhood centres. M.(1981)。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outdoor/environmental education。:Wiley

(1993) 。 Fostering a sense of wonder during the early chilhoodyears Columbus,OH:Ohi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Offic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Genotoxicity and DNA adduct formation of incense smoke condensates: comparison with environmental tobacco smoke condensates. A study of the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sel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