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選戰策略--2001年選舉的總體觀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選戰策略--2001年選舉的總體觀察"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本月焦點議題─九十年選舉與未來政局走向

選戰策略:2001 年選舉的總體觀察

游清鑫

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壹、選前政黨生態評估

在論及 2001 年政黨選舉策略的探討之前,有必要先從選前各政黨實力以及所面臨的限 制與機會,做一個簡要的瞭解,才能對各政黨所採取的選舉策略有更為完整的瞭解1 。 從總體的政黨選舉表現來看,如圖一所示,國民黨在立委的選舉向來有不錯的成績, 但在 1986 年民進黨成立之後,國民黨的表現則呈現逐次下滑的趨勢,但值得注意的是,雖 然國民黨在立委選舉中的得票逐次降低,但直至 1998 年立委選舉,仍舊有相當的幅度領先 民進黨。相對上來講,民進黨在立委選舉中的表現雖然有逐次上升的趨勢,但整體的表現 則不如國民黨,整體平均的得票率約在三成左右,無法挑戰國民黨的地位。 但是,2000 年的總統選舉卻提供一個完全不同的圖像,在圖二 2000 年的總統選舉中, 國民黨的得票率不及四分之一,以相當大的差距在選舉中失敗,而民進黨則以將近四成的 選票贏得總統選舉,國民黨與民進黨兩者一輸一贏,不僅使得朝野易位,更暗示出政黨勢 力消長的開始。而對國民黨而言,其不僅失去政權,更在總統選舉中淪為第三大政黨的地 位,而且在總統選舉中,原為國民黨的宋楚瑜以獨立候選人身份參選,並在選後成立親民 黨,直接衝擊國民黨原有的支持基礎,而民進黨則成為第一大政黨,這樣的發展也為台灣 的政黨體系展現一個新的風貌。

1 有關此部分的理論與文獻探討,可參考 Bowler, Shaun and David M. Farrell, eds., 1992.Electoral Strategies and Political

Marketing. New York : St. Martin's Press. Holbrook, Thomas M., 1996. Do Campaigns Matter? Thousand Oaks, Calif. : Sage Publications. Shea, Daniel M., 1996. Campaign Craft : the Strategies, Tactics, and Art of Political Campaign Management. Westport, Conn. : Praeger. 游清鑫,1996,選舉制度、選舉競爭與選舉策略:八十四年北市南區立委選舉策略之 個案研究。選舉研究,第 3 卷第 1 期,頁 137-177。

(2)

圖一:立委選舉各政黨得票率

46.4 29.6 7.1 17.0 69.4 69.9 60.1 52.7 46.1 18.9 22.2 28.2 31.4 33.2 12.9 11.7 8.0 11.7 15.8 7.8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1983 1986 1989 1992 1995 1998 年度 百 分 比 國民黨 民進黨 新黨 無黨籍或其他 資料來源:游清鑫、林瓊珠,2000,「政黨重組? 總體層次與個體層次的觀察」,2000 年選 舉研究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圖二:總統選舉各政黨得票率

23.1 37.5 54.0 21.1 39.3 0.1 14.9 10.0 0 10 20 30 40 50 60 1996 2000 年度 百 分 比 國民黨 民進黨 新黨 無黨籍或其他 資料來源:游清鑫、林瓊珠,2000,「政黨重組? 總體層次與個體層次的觀察」,2000 年選 舉研究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3)

再從表一的選民觀點來看,1990 年代開始的台灣政黨體系呈現出多變與不穩定的局 勢,除了原有的國民黨與民進黨兩個主要的政黨之外,再出現了新黨、建國黨與親民黨。 1994 年新黨的成立,並且在 1995 年前後得到將近 15%的選民認同,儼然成為國民黨與民 進黨以外的第三大政黨,然而,從 1997 年的縣市長選舉開始,連串的黨內菁英之間的鬥爭 雖然沒有造成政黨的分裂,但卻使其原有的支持基礎造成流失。在此一時期,新黨的成立 帶動國民黨支持基礎的流失,當新認同者減少時,國民黨的認同者似乎也有增加的趨勢。 但是,選民認同國民黨的增加趨勢,並未延續太長,2000 年總統選舉的敗選,以及親民黨 的成立,再次大幅減少國民黨的認同者,而且親民黨成立對國民黨的衝擊遠大於 1994 年新 黨成立對國民黨的衝擊,將原來約有 30%的認同比例,驟然降至 15%左右,從此一角度來 看,長期以來,國民黨的認同者呈現減少的趨勢。 親民黨的成立是 2000 年總統選舉後的產物,從其政黨的發展歷史來看,與國民黨有密 切的關連性,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原為國民黨菁英之一,因為總統選舉而離開國民黨,而且 親民黨的主要核心人物也多數來自國民黨,在政黨組成份子與意識型態上,與國民黨並無 太大的區隔,認同親民黨的比例與認同國民黨的比例差距不大,而 2001 年的立委與縣市長 選舉則是這個新興政黨能否立穩腳跟的第一次試驗。從國、親、新三個政黨在過去幾次選 舉的互動情形來看,三個政黨在支持者的屬性與政黨的立場上,差異不算太大,在 2001 年 的選舉中,被媒體稱之為「泛藍」陣營並不為過。 相對於國、親、新三者相互間的恩怨情仇,民進黨在過去十年的民眾認同則呈現穩定 成長的趨勢,在 1996 年時,原在民進黨中傾向主張台灣應該儘快獨立的台獨人士,脫離民 進黨而自組建國黨,雖然在形式上可以視為民進黨的分裂,但是,選民認同建國黨的比例 一直不高,因此,建國黨的出走對民進黨的影響程度並不大。另一方面,民進黨從 1997 年 開始,民眾對其認同的比例有逐次上升的趨勢,並在 2000 年總統大選之後,成為最多民眾 認同的政黨。而選前才成立的台灣團結聯盟(簡稱台聯),是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發展趨勢, 在前總統李登輝的強力主導下,強調台灣主體與穩定發展,其成員有來自國民黨,也有來 自民進黨,並且受到相當程度的選民認同,其選舉策略與走向也會影響既有的政黨在選舉 中的表現。 整體而言,在本次立委與縣市長選舉之前的台灣政黨體系,正處於一場激烈的政黨重 組過程,這一個重組過程中,長期執政的國民黨在選票的獲取上,以及民眾的認同上,都 呈現下滑的趨勢,相對的,對於民進黨而言,2000 年總統選舉的獲勝,不僅一舉使民進黨 成為執政黨,更為民進黨提供一個增加支持基礎的動力來源,使其成為第一大政黨。對於

(4)

新興的親民黨而言,雖然其也是從國民黨分裂而來,但其表現異於 1994 年的新黨,具有足 夠實力成為第三大黨。新黨在此次的選舉中,面臨的挑戰實質上也不會比國民黨輕鬆,其 日益減少的群眾基礎,使其面對立委選舉中,為了取得分配不分區選票的 5%門檻,都有 相當大的困難。而台聯的成立時間更短,其整體實力則需要此次選舉來檢驗。

表一:政黨認同分佈趨勢:1994-2001

日 期* 國民黨 民進黨 新黨 建國黨 親民黨 台灣團結聯盟 中立無反應**

1994 年下半

30.4 12.7

6.2

50.6

1995 年上半

25.1

7.4

15.4

52.1

1995 年下半

34.1 16.7

13.8

35.5

1996 年上半

31.8 14.7

11.6

41.9

1996 年下半

34.9 11.5

10.3

1.5

41.8

1997 年上半

20.5 18.2

7.6

0.9

52.9

1997 年下半

25.3 17.7

7.6

1.0

48.4

1998 年上半

29.5 21.4

4.4

0.6

44.2

1998 年下半

32.1 22.0

3.9

0.5

41.6

1999 年上半

33.6 20.8

3.7

0.4

41.6

1999 年下半

33.5 23.4

3.3

0.4

39.4

2000 年上半

29.5 25.6

4.3

0.3

40.3

2000 年下半

16.1 27.0

0.9

0.2 17.4

38.4

2001 年上半

14.4 25.5

0.5

0.2 17.1

42.5

2001 年下半

15.2 23.5

0.8

13.8

1.3

45.6

*日期資料以每半年為時間切割點,每一時間點如有兩次調查以上,則以平均數來代表,而 2001 年下半的資料為 10 月以前的調查所得。 **中立無反應包括:很難說、無意見、不知道、拒答及其他。 資料來源: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年全省性電訪案結果彙編而成。

貳、各政黨的選戰策略

一、民進黨

(5)

本次選舉對民進黨而言,存在不同的限制與機會,直接影響其選舉勝選的命運。就限 制而言,民進黨取得政權之後,到此次的選舉時間間隔約為一年半,此次的選舉在形式上 猶如對民進黨新政府施政的一個公民投票,因此,民進黨政府在過去一年半以來的表現自 然成為選舉中的討論焦點,然而,回顧此一時期台灣的政治、社會與經濟發展狀況而言, 執政的民進黨在各方面施政表現並不算特出,尤其是有關經濟問題的惡化,這部分勢必成 為在野政黨批評的重點。 在機會的方面,民進黨將此次的選舉定位為總統選舉的延續,希望民眾透過立委選舉, 給予陳水扁總統更大的授權空間,以進行更大的政治改革,讓其不再受到國會反對勢力的 掣肘。其次,作為執政的政黨,現任者優勢的因素的確是存在的,這種現任者優勢主要是 藉由所掌握的行政資源,在選舉中擴散到政黨與所屬的候選人當中,因此,民進黨籍的總 統與行政院長替所屬政黨候選人助選的消息與畫面自然較有機會受到媒體的注意,更重要 的,藉由執政地位與傳播媒體的掌握,可以將執政黨的一些理念與企圖,更為有效的運用, 例如藉由經發會的召開,集合各黨派、產業與學術界的代表共同討論搶救台灣經濟,以及 陳水扁總統「世紀首航」一書的出版,可以讓民眾更加瞭解執政黨的一些基本立場,這些 作法提供執政黨在選舉期間進行立場宣示的機會。最後,在野的國、親、新三個政黨雖然 在形勢上進行各種選舉合作,但其實際成效則相當有限,除了在少數幾個縣市長的選舉有 合作的形式外,在其他地方的選舉則是相互競爭的場面,此種 情形對民進黨而言,自然能 更加有效的凝聚票源基礎。

二、國民黨

2000 年總統選舉的敗選,使國民黨首次以在野黨的身份參加立委的選舉,同時由於親 民黨的成立以及隨後台聯的成立,相繼對國民黨基礎票源的造成衝擊,使得國民黨在面對 本次立委選舉時,首要的問題是如何減輕總統敗選以及親民黨、台聯成立所可能帶來的負 面影響,並且盡可能維持立法院最大黨的地位。另一方面,國民黨也需要扮演挑戰者的角 色,對執政的民進黨進行有效的批判。在這些多重任務之下,國民黨的競選策略基本上包 含鞏固其基本票源與批判民進黨的雙重任務,在鞏固基本票源上來講 ,主要的目的在於塑 造並維持由國、親、新三個政黨所組成的「泛藍」陣營中的領導地位,將國民黨定位成唯 一可以和民進黨相互競爭與制衡的政黨,同時也切斷國民黨與李登輝之間的關係,希望此 種作法可以減少台聯勢力對國民黨的負面影響,以及拉回原來因為李登輝因素而逐漸與國 民黨疏遠的國民黨支持者,希望這些選民「回家」重新支持國民黨。在批判民進黨方面, 主要的重點放在進黨執政一年半以來,對於經濟問題的處理能力,以及整體施政風格的批

(6)

判上,尤其是在此期間台灣的經濟情況衰退,失業問題日益嚴重,國民黨在此方面的批判, 更能對照出其執政時期,在處理經濟問題的能力表現,諸如提出「十全十美的經濟願景政 見」,推介國民黨的財經團隊與執政經驗,即是明顯一例2 。

三、親民黨

在總統大選後才成立的親民黨,本次的立委選舉關係到此一新政黨能否在台灣的政治 版圖中佔有一席之地的試金石,在選舉策略的制訂上,親民黨不可避免的必須延續宋楚瑜 個人在總統大選中的表現與基層實力,並將其轉化成為親民黨的支持基礎。在總統大選中, 宋楚瑜所憑藉的選舉訴求基本上是以其在擔任省長任內的各種表現為主,對民眾而言,宋 楚瑜在省長任內所具有的正面形象,主要集中在「瞭解民眾需要」、「有施政效率」等結合 個人特質與能力的內涵,並且是在現有的國民黨與民進黨之外的第三個選擇。因此,在立 委的選舉當中,親民黨整體所呈現出來的形象,也是以「專業團隊」、「服務能力」等類似 宋楚瑜競選總統時的訴求內涵,此種精神內涵也展現在其將具代表性的專業人士列入不分 區名單的安全名單中。而更具體地將總統選舉情境與結果運用在本次立委選舉中的,莫過 於其一系列的「差一點、差很多」的競選口號,希望藉由此一口號,喚起民眾有關總統大 選的回憶,由於宋楚瑜以些微差距在總統選舉中落敗,但此極少的選舉差距卻造成選後政 治、經濟與社會的不穩定,因此,向選民訴求此次的立委選舉不應讓此種情形重演,最後 甚至將宋楚瑜個人也列入全國不分區名單中的第 11 名,以強化選民對宋楚瑜以及親民黨的 支持。

四、台灣團結聯盟

如果說親民黨的競選策略是以宋楚瑜個人為中心而向外開展,則台聯的競選策略更是 此種競選模式的極致。衡諸台聯所提名的立委候選人,除了部分是屬於現任立委或是地方 政治人物之外,部分也來自原來隸屬國民黨與民進黨的成員,整體而言,這些成員的知名 度皆不高,相對上來講,李登輝在台灣政黨的影響力與重要性,則遠遠超過這些台聯人士 的知名度,李登輝的標籤自然成為台聯的主要內涵,在其擔任總統期間,台灣政治民主化 的進程還算穩定,經濟發展也相當理想,使其在國內享有高知名度,而國民黨在總統大選 中落敗,李登輝與國民黨之間的關係逐漸惡化,李登輝多次表示國民黨已經逐漸背離其原 來的理想,並且譴責在野的國、親、新三黨刻意在立法院中對執政的民進黨掣肘,造成國 內政治局勢的不穩定。因此,台聯所形成的競選主軸基本上是將李登輝在過去擔任總統期

(7)

間所代表的時代意義做一總結式的宣告,並且以台聯的名義繼續推動,這些宣告則以台聯 成立時期的四個宗旨來代表:「穩定政局、振興經濟、鞏固民主、壯大台灣」,並且高舉「本 土化」的訴求來與其他政黨做區隔3 。但是,台聯的出現不僅衝擊原有的國民黨,同時也對 民進黨的選情造成衝擊。對民進黨而言,由各種台聯成立前後的跡象顯示,台聯的支持者 除了國民黨中與李登輝有密切關係的人之外,民進黨中也不乏與李登輝關係密切的人,尤 其是部分建國黨人士或是民間支持台獨的人士,紛紛以各種行動參與台聯的活動,對民進 黨而言,隱然形成另一種「搶挖民進黨票源」的局勢。因此,台聯的形成同時造成國民黨 與民進黨各自的憂慮4 。

五、新黨

對於新黨而言,2000 年的總統大選無疑是一個明顯的警訊,暗示出新黨實力進一步的 衰弱。在總統選舉期間,新黨的基層支持一方面受到國民黨吸引,另一方面也受到親民黨 的吸引,以致於總統選舉結果,遠不及 1996 年的總統選舉結果,因而使得新黨可能「泡沫 化」的論點逐漸擴散。而在宋楚瑜及其支持者成立親民黨之後,部分的黨內菁英轉而支持 親民黨,更加強化新黨可能「泡沫化」的斷言,因此,如何藉由各種場合宣示其參選的決 心與信心,是防止其「泡沫化」的重點。但是,在另一方面,新政黨體系的發展也為新黨 提供另一個不同的機會,因為親民黨的出現,以及親民黨與國民黨、民進黨三者之間的互 動關係,也提供了新黨在未來國會生態當中,扮演關鍵性小黨的角色。面對此種政治情勢, 新黨的領導核心體認到 2001 年立法委員選舉的重點便是延續新黨在國會中的力量,希望在 新的政黨體系之下,可以有機會扮演關鍵少數的地位,另一方面更採取「散彈槍」式的選 舉策略,藉由在更多選區提名候選人,以獲取更多選票的總和來突破 5%的門檻限制。對 新黨來講,此次選舉考驗新黨的存續,但也可以是整合新黨勢力重新出發的機會。

參、結語與討論

選舉結束後,執政的民進黨獲得預期外的勝利,取得國會 225 席中的 87 席,成為國會 中的最大黨,親民黨的表現也與其原先自我預期的結果相去不遠,取得 46 席,相當成功地 將宋楚瑜在總統選舉的支持基礎轉化給親民黨,同時也確定其成為第三大黨的角色,台聯 在李登輝大力的促銷下,取得 13 席,並且跨過 5%的門檻,可以在立法院中扮演關鍵少數

3 針對「本土化」一詞,在使用者之間尚未具備基本的共識,因此,在不同的場合會產生不同的意涵,此處也無 法將其精確界定,只是將其簡化為以台灣為發展主體的意涵上。 4 自由時報,民國 90 年,8 月 14 日,第 7 頁。

(8)

的地位。相對的,國民黨的表現遠不如預期,只取得 68 席,成為國會中的第二大黨,新黨 的選舉表現則更為失利,不僅無法通過 5%的門檻,只在立法院中取得一個席位,幾乎要 在下一屆的立法院中缺席。 這樣的結果如何從選戰策略的角度來解讀?從一個「後見之明」的角度來看,可以有 以下幾點初步的觀察: 首先,民進黨在整個選舉過程中,持續且有效地掌控選舉議程的呈現方式,此種主動 權使得民進黨有效避開反對陣營對其施政問題的批判,甚至「主客易位」地強力攻擊在野 黨造成社會與政治的不安定,例如向民眾訴求反對黨在國會中對執政黨的各項牽制作為, 各種企圖清查國民黨黨產的宣示,以及執政黨所刊出的「再怎麼野蠻」系列廣告等,其間 的攻擊火力相當旺盛。從某個角度來看,執政黨在選舉中的角色表現似乎比在野黨更具在 野的色彩。 其次,在野政黨的合作沒有顯現出實質效果,早在選舉啟動之初,國、親、新的「泛 藍」陣營,企圖藉由選舉合作的方式,共同壓縮民進黨成長的空間,但是,在實際的運作 過程中,卻可發現三個政黨是同床異夢,表面上是「泛藍」的 團結,實際上則是各自打算, 台北縣長候選人的決定過程即是具體的例證,而在立委的選舉中,各黨相互競爭的局勢更 加劇烈,由於三黨提名的候選人數遠超過整體「泛藍」支持群眾所能支持的候選人,導致 各黨之間相互挖牆角的局面不斷出現,此種情形在國、親、新三黨皆視為重要票倉所在地 的眷村地區最為明顯,此種相互爭奪票源的結果則是三黨候選人面臨高票落選的危險,而 此種自相競爭的另一個結果則是提供民進黨與台聯取得更多席位的機會。 第三,在野政黨的競選過程缺乏具體且有連貫的競選主題,國民黨除了主打經濟議題 之外,似乎也沒有其他的著力點,但是經濟議題早在經發會召開之時,民進黨已有相當多 的防範,國民黨也沒有進一步具體的再將經濟議題帶入選舉過程中。親民黨除了主打人民 生活的改進(基本上也是以經濟議題為主)之外,尚且將總統大選的選舉動能帶進本次選 舉當中,喚起那些在 2000 年支持宋楚瑜的選民持續支持親民黨,這樣的訴求內容加上宋楚 瑜的強力推銷,給民眾的訊息相當簡單明瞭,也易於達到效果。而新黨在本次的選舉當中, 雖然一方面對執政的民進黨多加批判,卻缺乏一個明確的競選主軸,另一方面,身處「泛 藍」陣營中,卻多次顯現出選後將與其他政黨合併,或是其候選人將加入其他政黨的傳言 等5 ,再加上「散彈槍」式的策略下,候選人提名過多,造成選票的分散,最終導致敗選的 命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回饋人員:系統帶入____任教年級: (選填)任教領域/科目: (選填) 備課社群: (選填) 教學單元:.

 點選「 Single Solution」 選項予以求解電力潮流,然 後再點選「 Case Information 與Bus…」 選項,以觀看 所有匯流排的相關資訊。.  為迅速獲得最低的匯流排電壓值,請於

從地理位置上作一觀察,中國可說是「東盟」最親密的近鄰。「東盟」對中國的外交政 策,大致上分為兩個重要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從 1990

台灣大選將於明年 1 月登場,屆時將舉行第十五任總統、副總統與第十屆立法委

國際半導體展即將於 23 日登場,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全球行銷長暨台灣區總

國際半導體展即將於 23 日登場,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全球行銷長暨台灣區總

台灣大選將於明年 1 月登場,屆時將舉行第十五任總統、副總統與第十屆立法委

多年以來,我們發現同學針對交換生或訪問學生的規劃有幾種類 型:(1) 選擇未來行將深造的國家與學校; (2) 選擇一個可以累積壯遊行 旅的大陸;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