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循環型社會指標系統建構與策略績效評估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循環型社會指標系統建構與策略績效評估"

Copied!
15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高雄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 碩士論文. 循環型社會指標系統建構與策略績效評估 Indicator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Strategie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or Recycling Society. 研究生:王世鴻 撰 指導教授:甯蜀光. 博士. 中華民國 一百零二 年 七 月.

(2) 謝誌 從大學到研究所,在研究室也有好一段時間,誠摯感謝指導老師甯 蜀光老師的悉心教導,在研究上提點我方向,使我於論文撰寫得以順利 進行。除研究外,老師也常就時事與學生分享討論,增廣我許多見聞, 在人生道理與處事態度的深切教誨,更使我受益無窮,在此僅獻上最大 的敬意與謝意。感謝中山大學 張揚祺老師及東海大學 陳鶴文老師的指 導,於論文給予許多寶貴的建議,使得此篇論文能夠更完整而謹慎。 在研究所這兩年,首要感謝銘謙學長與嘉弘學長,協助我瞭解實驗 室的運作,並解答在研究上的種種問題。感謝齡仟、泓銘、珮儀與建鈞, 有你們在的實驗室充滿輕鬆快樂,你們的支持與鼓勵,實為要完成論文 的一大推手。 感謝文躍、嘉仁、蓮香、惟翔、坤楠與子彬這些日子相 互扶持,共同度過研究生活中種種困難與挑戰,並創造許多的歡樂;還 有致呈、詠荃與達墾,儘管研究領域相差較遠交流較少,但每次與你們 的聚會總是趣味洋溢。 感謝親愛的父母與家人,你們的付出與關懷讓我能專心於研究,更 是我前進的動力來源,能夠順利取得學位,你們的幫助是最不可或缺 的。 最後,謹此向幫助過我的人致上誠摯的感謝與祝福。. 王世鴻 2013 七月.

(3) 目錄 目錄 ................................................................................................................... I 表目錄 ............................................................................................................. III 圖目錄 .............................................................................................................. V 摘要 ................................................................................................................... 1 ABSTRACT ...................................................................................................... 2 第一章 前言 ................................................................................................... 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6 2.1 永續性都市 ............................................................................................. 6 2.2 都市永續性評估 ..................................................................................... 9 2.2.1 指標系統架構................................................................................... 9 2.2.2 指標選取原則................................................................................. 14 2.3 永續發展相關指標回顧 ....................................................................... 15 2.4 循環性發展指標 ................................................................................... 40 2.5 策略績效評估 ....................................................................................... 45 2.6 系統動態分析及其利用 ....................................................................... 5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60 3.1 循環型社會發展指標建置................................................................... 60 3.2 循環型社會發展指標計算................................................................... 61. I.

(4) 3.2.1 指標群的綜合表現......................................................................... 62 3.2.2 各城市的表現比較......................................................................... 63 3.3 循環型社會發展策略績效評估系統建置........................................... 64 3.4 循環型社會衝擊之系統動態分析....................................................... 69 第四章 結果討論 ......................................................................................... 74 4.1 循環型社會發展指標 ........................................................................... 74 4.2 指標值現況 ........................................................................................... 74 4.3 循環型發展的綜合趨勢與比較........................................................... 89 4.3.1 城市循環型發展趨勢 .................................................................... 89 4.3.2 各城市的循環性表現比較 ............................................................ 97 4.4 循環型社會績效評估 ......................................................................... 100 4.4.1 資源再利用績效評估 .................................................................. 100 4.4.2 城市資源利用績效評估 .............................................................. 104 4.5 循環型社會系統動態分析................................................................. 11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30 5.1 結論 ..................................................................................................... 130 5.2 建議 ..................................................................................................... 132 參考文獻 ....................................................................................................... 134. II.

(5) 表目錄 表 2.1 IUCN、UNEP 及 WWF (1991)的永續指標項目 .............................. 16 表 2.2 OECD (1994)指標項目總表 ............................................................... 17 表 2.3 OECD (2001)永續發展核心指標 ....................................................... 19 表 2.4 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第三版 ............................................................. 21 表 2.5 歐盟永續發展指標 ............................................................................. 25 表 2.6 永續西雅圖指標系統 ......................................................................... 31 表 2.7 生態城市實例彙整 ............................................................................. 33 表 2.8 第二版台灣永續發展指標 ................................................................. 34 表 2.9 永續城市評估指標 ............................................................................ 39 表 2.10 綠色城市評估指標 ........................................................................... 40 表 2.11 歐盟物質流指標系統 ....................................................................... 41 表 2.12 日本循環經濟指標系統 ................................................................... 41 表 2.13 吳宗鑫 (2006)循環經濟評價指標 ................................................... 42 表 2.14 DEA 相關研究整理........................................................................... 47 表 2.15 李哲宇 (2011)對都市經濟-生態效率評估所選投入產出項名稱 49 表 2.16 王慎敏等 (2007) 循環型城市建設的績效評估指標 .................... 52 表 2.17 台中市都市永續發展指標細項表 ................................................... 56 表 4.1 本研究之循環性社會發展發展指標 ................................................. 74. III.

(6) 表 4.2 本研究結果與相關研究之比較 ......................................................... 99 表 4.3 執行再利用的績效 ........................................................................... 102 表 4.4 執行再利用的績效之差額變數分析 ............................................... 102 表 4.5 城市消耗資源的績效之評估項目 ................................................... 104 表 4.6 城市消耗資源的績效 ....................................................................... 105 表 4.7 城市資源消耗的績效之差額變數分析(投入項) ............................ 109 表 4.8 城市資源消耗的績效之差額變數分析(產出項) ............................ 110 表 4.9 系統動態模型參數表 ........................................................................ 118 表 5.1 理想完整指標系統 ............................................................................ 132. IV.

(7)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架構圖 ........................................................................................... 5 圖 2.1 二十一世紀議程之內容(Agenda 21)................................................... 7 圖 2.2 永續發展延伸之規劃概念 ................................................................... 9 圖 2.3 P-S-R 概念圖(OECD, 1993) ............................................................... 11 圖 2.4 D-S-R 概念圖(Mortensen, 1997) ........................................................ 11 圖 2.5 D-P-S-I-R 架構之示意圖(EEA, 1999)................................................ 12 圖 2.6 歐盟指標層級圖(EU, 2009) ............................................................... 25 圖 2.7 台中都市永續發展系統架構 (何友鋒等, 2002) .............................. 55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60 圖 3.2 本研究指標面向規劃概念 ................................................................. 61 圖 3.3 二階段資料包絡分析法(余銘忠,2008) .......................................... 67 圖 3.4 超級效率資料包絡線的改變示意圖 ................................................. 68 圖 4.1 每人每日垃圾產生量(1) .................................................................... 75 圖 4.2 每人每日垃圾產生量(2) .................................................................... 75 圖 4.3 每人每日垃圾產生量(3) .................................................................... 76 圖 4.4 每人每日垃圾產生量(4) .................................................................... 76 圖 4.5 每人每日用水量(1) ............................................................................ 77 圖 4.6 每人每日用水量(2) ............................................................................ 77. V.

(8) 圖 4.7 每人每日用水量(3) ............................................................................ 78 圖 4.8 每人每日用水量(4) ............................................................................ 78 圖 4.9 每人每日用電量(1) ............................................................................ 78 圖 4.10 每人每日用電量(2) .......................................................................... 79 圖 4.11 每人每日用電量(3) .......................................................................... 79 圖 4.12 每人每日用電量(4) .......................................................................... 79 圖 4.13 每人政府歲出(1) .............................................................................. 80 圖 4.14 每人政府歲出(2) .............................................................................. 80 圖 4.15 每人政府歲出(3) .............................................................................. 81 圖 4.16 每人政府歲出(4) .............................................................................. 81 圖 4.17 垃圾回收率(1) .................................................................................. 82 圖 4.18 垃圾回收率(2) .................................................................................. 82 圖 4.19 垃圾回收率(3) .................................................................................. 82 圖 4.20 垃圾回收率(4) .................................................................................. 83 圖 4.21 事業廢棄物再利用比例(1) .............................................................. 83 圖 4.22 事業廢棄物再利用比例(2) .............................................................. 84 圖 4.23 事業廢棄物再利用比例(3) .............................................................. 84 圖 4.24 事業廢棄物再利用比例(4) .............................................................. 84 圖 4.25 污水處理率(1) .................................................................................. 85. VI.

(9) 圖 4.26 污水處理率(2) .................................................................................. 85 圖 4.27 污水處理率(3) .................................................................................. 86 圖 4.28 污水處理率(4) .................................................................................. 86 圖 4.29 太陽能光電裝置容量(1) .................................................................. 87 圖 4.30 太陽能光電裝置容量(2) .................................................................. 87 圖 4.31 太陽能光電裝置容量(3) .................................................................. 87 圖 4.32 太陽能光電裝置容量(4) .................................................................. 88 圖 4.33 太陽熱能裝置面積(1) ...................................................................... 88 圖 4.34 太陽熱能裝置面積(2) ...................................................................... 88 圖 4.35 太陽熱能裝置面積(3) ...................................................................... 89 圖 4.36 太陽熱能裝置面積(4) ...................................................................... 89 圖 4.37 臺北市循環型發展趨勢 ................................................................... 90 圖 4.38 高雄市循環型發展趨勢 ................................................................... 91 圖 4.39 新北市循環型發展趨勢 ................................................................... 91 圖 4.40 臺中市循環型發展趨勢 ................................................................... 91 圖 4.41 臺南市循環型發展趨勢 ................................................................... 92 圖 4.42 桃園縣循環型發展趨勢 ................................................................... 92 圖 4.43 新竹市循環型發展趨勢 ................................................................... 92 圖 4.44 新竹縣循環型發展趨勢 ................................................................... 93. VII.

(10) 圖 4.45 基隆市循環型發展趨勢 ................................................................... 93 圖 4.46 嘉義市循環型發展趨勢 ................................................................... 93 圖 4.47 苗栗縣循環型發展趨勢 ................................................................... 94 圖 4.48 苗栗縣循環型發展趨勢 ................................................................... 94 圖 4.49 南投縣循環型發展趨勢 ................................................................... 94 圖 4.50 雲林縣循環型發展趨勢 ................................................................... 95 圖 4.51 嘉義縣循環型發展趨勢 ................................................................... 95 圖 4.52 屏東縣循環型發展趨勢 ................................................................... 95 圖 4.53 宜蘭縣循環型發展趨勢 ................................................................... 96 圖 4.54 臺東縣循環型發展趨勢 ................................................................... 96 圖 4.55 花蓮縣循環型發展趨勢 ................................................................... 96 圖 4.56 2006 年城市循環性比較 ................................................................... 97 圖 4.57 2007 年城市循環性比較 ................................................................... 98 圖 4.58 2008 年城市循環性比較 ................................................................... 98 圖 4.59 2009 年城市循環性比較 ................................................................... 98 圖 4.60 2010 年城市循環性比較 ................................................................... 99 圖 4.61 城市消耗資源的績效之參考次數 ................................................. 106 圖 4.62 超級效率指標值與城市規模 ......................................................... 107 圖 4.63 總體效率與平均每人所得稅 ......................................................... 108. VIII.

(11) 圖 4.64 高雄市目標值雷達投影圖 ............................................................. 111 圖 4.65 臺南市目標值雷達投影圖 ............................................................. 112 圖 4.66 新竹縣目標值雷達投影圖 ............................................................. 112 圖 4.67 苗栗縣目標值雷達投影圖 ............................................................. 113 圖 4.68 嘉義縣目標值雷達投影圖 ............................................................. 113 圖 4.69 宜蘭縣目標值雷達投影圖 ............................................................. 114 圖 4.70 花蓮縣目標值雷達投影圖 ............................................................. 114 圖 4.71 投入產出項改善潛勢分布 ............................................................. 115 圖 4.72 循環城市的因果循環圖 ................................................................. 116 圖 4.73 循環城市的動態模型 ..................................................................... 117 圖 4.74 物料相關因果示意圖 ..................................................................... 120 圖 4.75 垃圾量之趨勢 ................................................................................. 120 圖 4.76 垃圾回收率之趨勢 ......................................................................... 121 圖 4.77 事業廢棄物量之趨勢 ..................................................................... 121 圖 4.78 水相關因果示意圖 ......................................................................... 122 圖 4.79 用水量之趨勢 ................................................................................. 122 圖 4.80 電力相關因果示意圖 ..................................................................... 124 圖 4.81 用電量之趨勢 ................................................................................. 124 圖 4.82 再生能源發電量之趨勢 ................................................................. 125. IX.

(12) 圖 4.83 溫室體排放量之趨勢 ..................................................................... 125 圖 4.84 PSI 平均值相關因果示意圖 ........................................................... 126 圖 4.85 受輕度以下河川污染比率相關因果示意圖................................. 127 圖 4.86 PSI 平均值之趨勢 ........................................................................... 127 圖 4.87 受輕度以下污染河川比率之趨勢 ................................................. 128 圖 4.88 未來總資源消耗趨勢 ..................................................................... 129. X.

(13) 循環型社會指標系統建構與策略績效評估 指導教授:甯蜀光 博士 國立高雄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 學生:王世鴻 國立高雄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 摘要 早期國家發展大多以經濟面為主,以求獲得更強的國際競爭力,然而卻造成許 多如區域發展不均衡、城鄉發展不公平、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等負面影 響。近來為導正此一現象, 「永續發展」的理念已成為許多國家生存與發展的主要潮 流。台灣經過多年的努力,國家永續發展指標已然成型,近年來更積極將此理念落 實到較小尺度之基層自治單位,因此各縣市紛紛提出生態城市、健康城市、永續城 市等願景,但較少在社會資源之循環性進行更深入之討論,因此,可能產生部分城 市基於區域環境特性之優勢,在永續指標上表現亮眼,卻對資源循環利用之程度欠 佳,然而循環型社會理想的實踐成效實為永續發展中關鍵的要素。本研究採用議題 架構為基礎之指標系統,以城市資源循環之表現為目標,考量資源投入及資源循環 兩面向,建立循環型社會指標系統及計算準則,評估對象為台灣本島 19 個縣市,並 與國內其他相關指標系統評估結果比較分析,以了解其差異與適用性。此外,本研 究亦利用資料包絡分析法進行城市運轉之績效評估,評估城市推動資源再利用與資 源投入產出之績效,以提供後續政策改善之指引。最後再借助系統動態分析,探討 城市遭受經濟與人口成長衝擊時,資源利用情況可能之變動趨勢。期望透過這些評 估分析,提升資源利用之效率,並對未來衝擊可能產生之影響做出即早判斷。. 關鍵字:循環型社會、指標系統、資料包絡分析、系統動態、永續發展. 1.

(14) Inducator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Strategie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or Recycling Society Advisor: Dr. Shu-Kuang Ning Institute of Department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National University of Kaohsiung Student: Shih-Hung Wang Institute of Department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National University of Kaohsiung ABSTRACT For the justice between generations,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tendency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in 21 century. The guideline and indicator system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re established already in Taiwan. The issues of eco-city, health-city or sustainable city have discussed in several cities these years. However, the key poi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o reduce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A recycling-based society is the ultimate aim. In this research, issue-based indicator framework was adopted to construct an indicator system focused on the assessment of recycling representation in a city. With the considerations of resource input and recycling, the performance of resources utilization can be realized. 19 cities in Taiwan were selected as the case study. Other assessment results from existed indicator system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proposed indicator system for distinguish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various systems. Beside, the performances of resources recycling and resources utilization were evaluated by the method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Finally, system dynamic analysis was used to assess the possible variation in recycling indicator when the change of economy and population.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would helpful to promote the resources recycling and efficienc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Keywords: Recycling society, Indicator system,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System dyna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

(15) 第一章. 前言. 20 世紀中葉以來,國家大多面臨來自全球競爭的壓力與衝擊,這時 決策者的主要考量往往是在經濟面,以追求更大的競爭力作重要發展政 策。台灣也同樣走過這段路程,如此發展確實帶來經濟快速如奇蹟般的 進展,然背後伴隨著的反效果,區域發展不均衡、城鄉發展不公平、社 會高齡化、人口緊縮、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也逐漸彰顯並益 發嚴重。從 1992 年聯合國地球高峰會議推出「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後,為維護世代內及世代間的公平正義,追求「永續發展」的理念已 成為 21 世紀國家生存與發展的主要潮流。許多人類活動,包括各部門 的政策活動、開發行為和運作經營行為,都會對永續發展有不同程度的 影響。因此如何評估這些影響的程度,並確保朝永續前進,就需要有一 套完整的評量系統來執行。 臺灣在永續發展規劃上面臨有限的土地資源、頻仍的天然災害及高敏 感度之特殊生態系統,「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已於2000 年5 月擬定「廿 一世紀議程—中華民國永續發展策略綱領」,作為台灣推動永續發展之 策略依據,並陸續完成「永續發展行動計畫」、「台灣永續發展宣言」、 「永續發展指標系統」以及「台灣21 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願景與策 略綱領」,並揭櫫台灣永續發展的方向為:重新界定發展願景建構永續 發展指標,建立永續發展決策機制及加強永續發展執行能力。在永續指 標訂定方面,1996 年完成第一版之台灣永續指標系統,於2009 年更進 一步參照聯合國第三版永續發展指標系統之面向、議題及指標架構,並 以現行永續發展指標為基礎,參考國際永續發展相關評比指標. 3.

(16)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 ESI;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icator, EPI)及其他先進國家相關規劃,發佈新版永續發展指標,裨益 與國際接軌。 就台灣目前永續發展規劃現況而言,國家永續發展指標已然成型,為 落實對指引邁向永續有更直接的作用,進而有效地瞭解台灣永續發展細 部結構之組成與模式,可縮小研究單位的空間範圍,以最基層的自治單 位進行研究。地方居民是邁向永續發展行動的核心,於二十一世紀議程 中第28章之「地方議程」(Local Agenda 21, LA21)受到許多地方權責機構 重視,並依此議程中之要求制定出行動計畫。在二十一世紀議程的地方 永續發展中特別指出:「任何為達成永續的作為皆必須包含在地居民、 及他們對於未來的擔憂、期望、和需求」。因此,地方發展決策以及權 力必須轉移至最簡單、最低的社區層次,尋求在地居民的幫助,找出他 們對於在地的認識及貢獻,以及在未來發展上所應扮演的角色;對於環 境以及發展問題則更需要增進大眾的覺知、加強其解決問題的參與性、 並強化個人對於環境的責任感及行動力以邁向永續發展(UNCED, 1992)。 近年來各縣市紛紛提出生態城市、健康城市、永續城市等願景,但較少 提及循環型社會之建構與評估,因此,可能產生部分城市基於區域環境 特性之優勢,在永續指標上表現亮眼,卻對資源循環利用之程度欠佳, 然而循環型社會理想的實踐成效實為永續發展中關鍵的要素。 上述各項問題均具有涵蓋層面廣泛、相互關聯性強及不確性高等特性, 因此藉助系統分析(system analysis)之技術將可有效協助釐清各項問題之 關聯性,可建立具有邏輯性、機動性與績效性之管理策略,以促進永續. 4.

(17) 發展目標之達成,最後藉由績效評估之機制將可展現各城市在循環型社 會目標之努力成效。因此本研究訂定以下之研究目標: 1. 考量城鄉尺度及區域特性,以排除其可能產生之優勢,著重於城市資 源利用的表現,擬定循環型社會評估指標系統。 2. 建立績效評估方法,用以確定資源利用現況之績效情形,並找出能提 升績效之改善策略。 3. 運用系統動態模型,分析城市資源循環系統遭受經濟衝擊時,對資源 利用狀況產生之影響。 資源的有效利用實是永續發展不可忽視之要點,透過細部著重此點的討 論改善,建立起發展的基石,期望對台灣各城市邁向永續之目標有所助 益。 研究目標設定. 文獻回顧. 確立指標架構與項目. 資料蒐集. 績效評估. 指標系統建立與分析. 結論與建議 圖1.1 研究架構圖 5. 動態模擬.

(18)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1 永續性都市 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於1987 年發表之「我們共同的未 來」報告中,將「永續發展」定義為:「能滿足當代需要,同時不損及 未來世代滿足其需要之發展」。1991年IUCN、UNEP及WWF於「關心地 球」報告中將永續發展的觀念落實在實行層次為:「生存在不超出維生 生態系統容受力的情況下,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而1992 年「地球高 峰會」通過之「二十一世紀議程」,將永續發展的精神規劃為多項具體 「二十一世紀議程」 之全部內容(圖2.1)。 行動方案,廣義的永續發展可涵蓋 永續發展的意義,在於強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協調性,追求人與自 然的共存共榮互利互生的和諧境界(謝正一,2007)。由於資訊產業和高科 技的雙軌發展,廿一世紀已由過去工業時代質變為知識經濟時代,過去 高消耗自然資源、高消費的生活型態,亦應轉變為新的經濟型態:循環 經濟型態,以保護自然資源和環境品質為基礎,推動自然資源的再利用 及循環管理,能源及自然資源合理生產及消費,徹底改變社會消費行為 方式。 城市是人口集中居住的地方,是人類文明集結之處,亦是自然環境的 一部分,於全球性資源消耗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們共同的未來」 (WCED,1987)建議由地方層級配合全球性永續發展行動計畫,以因應全 球性環境變遷問題。永續城市的概念也被提出許多,Nijkamp and Perrels (1990) 長期增進的都市系統,具有改變社會經濟、人口分佈、技術生產 品質水準的潛力,在演進中雖然展現多變的安定或不安定及無常的變動,. 6.

(19) 但無論如何變動,都可確保都市系統的長期運作。Haughton and Hunter (1994) 永續城市是達成全球永續發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廣泛包含環境 保護、世代公平、社會正義及區域平衡。Nijkamp and Opschoor (1995) 確 保居民獲得至少是可接受程度的福利,而不影響鄰近地區居住人民發展 的機會。 二十一世紀議程 社會和經濟. 保存和管理資源. 加強各主要團體的. 實施辦法.  加速發展中國家. 以促進發展. 作用.  財政資源和機制  環境無害技術的. 永續發展的國際.  保護大氣層.  婦女團體. 合作和有關的國.  統籌規劃和管理.  兒童和青年. 內政策.  原住民. 陸地資源的方法.  消除貧窮.  制止砍伐森林.  改變消費型態.  防沙治旱.  人口動態與永續.  山區永續發展.  有關永續發展的 非政府組織  支持 21 世紀議程.  促進永續農業發. 性  保護和增進人類 健康  促進居住地的永 續發展. 的地方組織  工會. 展. 題納入決策過程.  科學促進永續發 展  促進教育  促進發展中國家 能力機制和國際 合作.  生物多樣性.  工商業.  國際體制安排.  生物技術的無害.  科學和技術.  國際法律.  農民.  決策資料. 環境管理.  將環境與發展問. 轉移、合作.  合理利用和開發 海洋生物資源  淡水資源的開 發、管理和利用  有毒化學品  危險廢棄物  固體廢棄物及污 水  放射性廢棄物. 圖2.1 二十一世紀議程之內容(Agenda 21) 7.

(20) 根據永續發展這概念所衍生出的城市規劃方向有許多種,大略有如下所 述之種類: 1. 健康城市:「具有持續創新與改善城市中的物理與社會環境,同時強 化與擴展社區資源,讓社區民眾彼此互動、相互支持,實行所有的生 活功能,進而發揮彼此最大潛能的城市」 (Hancock and Duhl, 1986) 。 2. 低碳城市:「減少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或增加自然吸收碳匯的能力」 (Winkler et al, 2007)。 3. 生態城市:「在不會耗盡其生存之生態及生物系統循環下,可提供人 類可接受的生活標準的城市」(White, 2002;Wittig, 2008)則進一步指 出,生態城市的意涵為:將城市及自然生態系統特性之差異度最小化, 降低城市之生態足跡。 4. 生態社區:「人性規模、全面性的生活環境,將人類的活動以不危害 的方式與自然整合,營造出人類的健康發展及永續的未來」(Gliman, 1995)。 各類型永續發展延伸之規劃概念關係整理如圖2.2 所示,其中健康城市起 源較早,基於人體健康概念,希望城市內的廢棄物質不影響健康;低碳 城市是面臨氣候變遷的衝擊所提出的應對策略,著重於減少溫室氣體的 排放,更甚於削減已存於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生態城市則較注重生態自 然與人類的結合,以實質環境與資源流為探討要素,尋求資源之循環利 用最大化;生態社區探討的則是相較於生態城市更小的規劃尺度,將生 態城市劃分為不同產業、型態之社區,如農村、漁村、野生動物棲地等。 城市本身並非為一個完整、獨立的生態系統,因為一方面城市所需的物. 8.

(21) 質、能量大都來自其他系統,其狀況如何往往取決於外部環境條件;另 一方面,城市內部也包括了人類及其社會經濟等要素,這些要素通過人 類的生產、消費、遷移等過程,形成資訊、能量、物質的交流及代謝現 象;因此,真正的永續發展應使子系統循環利用最大化,子系統間彼此 分享資源、資訊,以經濟、環境效益最大化之成效,亦即推動「循環型 社會」之重要目標。. 永續城市. 健康城市. 低碳城市. 生態城市. 圖2.2 永續發展延伸之規劃概念. 2.2 都市永續性評估 2.2.1 指標系統架構 近年來朝永續發展的方向漸被大眾所接受,而如何得知目前永續性的 程度或發展與永續的向背,就需要發展出一個客觀的衡量系統,指標系 統即是非常適合的方式,它可整合不同面向的議題,反應出來的結果不 只是描述現在,還有助於觀察未來發展趨勢。指標體系統的建立可以針 對管理策略進行有效地評估、監督,並針對弱點透過政策、行動方案加 以補強、修正。UN(2007)將永續發展指標的架構分為六類:1. 驅動力狀態-回應架構(Driving force-state-response frameworks);2. 基於問題或議 題架構(Issue- or theme-based frameworks);3. 資本架構(Capital 9.

(22) frameworks);4. 會計架構(Accounting frameworks);5. 指標集(Aggregated indicators);6. 其他方法(Other indicator approaches)。現將各架構之意涵 說明如下:. 1. 驅動力-狀態-回應架構(Driving force-state-response frameworks) 該架構原型為OECD開發的PSR架構,經發展可分為三種型態:(1)經 濟 合 作 暨 發 展 組 織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壓力-現況-回應(Pressure-State-Response, PSR)架構 (OECD,1993);(2)聯合國(United Nations, UN)驅動力-狀態-回應(Driving force-State-Response, DSR)架構(UN, 1996);(3)歐盟(European Union, EU) 趨 動 力 - 壓 力 - 狀 態 - 衝 擊 - 回 應 (Driving force-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 DPSIR)架構(EEA, 1999)。 PSR 架構中的壓力指標指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的衝擊;狀態指受壓 力及回應作用影響後的環境狀態;回應是指環境受到人為活動產生的衝 擊過大時,為使環境所受壓力減少,以達到避免超出環境之可承載能力, 社會所採取的相應措施(OECD, 1993)。其架構概念如圖 2.3。 在 PSR 架構中 P 所指為人類活動造成環境負面衝擊的部份,但人為 活動中對永續發展的衝擊,不只有負面的影響,也有正面的影響,因此 聯合國於 1995 年,開發出 DSR 架構,以驅動力 D 來取代原先的壓力 P, 使其更能明確描述社會、經濟與法律等部份。在 DSR 架構中的驅動力 D 包括人類的活動、過程及活動型態,對永續發展可能產生衝擊的都包括 在內;狀態 S 描述永續發展的狀態;回應 R 是用以改變永續發展狀態的. 10.

(23) 相關策略項目(Mortensen, 1997)。DSR 之架構如圖 2.4 所示。 壓力(Pressure) 人為活動. 決策. 資源 壓力. 資訊. 回應(Response) 決策機構. 決策. 狀態(State). 資訊. 環境與自然資源. 圖2.3 P-S-R概念圖(OECD, 1993). 驅動力(Driving force) 人為活動. 決策. 資源 影響. 資訊. 回應(Response) 決策機構. 決策. 狀態(State). 資訊. 環境與自然資源. 圖2.4 D-S-R概念圖(Mortensen, 1997) DPSIR 架構是歐盟融合 PSR 架構及 DSR 架構之優點,是在更加強 化因果關係表述下,所發展出來的永續發展指標架構。DPSIR 架構之示 11.

(24) 意圖如圖 2.5 所示。驅動力是描述社會組織之社會性、人口、經濟發展, 以及生活型態、消費水準及生產方式之相關變化;壓力是物質之排放、 物理及生物媒介、資源之使用、及土地之使用。狀態指標是在描述某一 特定區域各種自然現象的量與質,包括物理性現象(例如溫度)、生物性 現象(例如魚群)、及化學性現象(例如大氣中 CO2 濃度)。由於壓力加諸 環境後,環境狀態隨之改變。這些改變會對環境的社會與經濟功能產生 衝擊,例如適合健康狀況之提供、資源之可獲得性、以及生物多樣性。 衝擊指標乃是用來描述這些衝擊。回應指標是指社會中之個人、團體、 以及政府試圖預防、抵銷、改善、或適應環境狀態改變所做的各種回應 (EEA, 1999)。 然而聯合國於報告種指出,該架構有沒辦法解決議題之間複雜的相 互聯繫性;對指標的 DSR 分類通常含糊不清;指標關聯間具有不確定 性及不能明確點出指標與政策議題之間的關連這些問題存在。 驅動力. 回應. Drivers (D). Responses (R). 壓力. 衝擊. Pressures (P). Impact (I). 狀態 State (S). 圖2.5 D-P-S-I-R架構之示意圖(EEA, 1999) 12.

(25) 2. 基於問題或議題架構(Issue- or theme-based frameworks) 這個架構被廣泛的使用,特別是在官方指標建置。架構下的指標依 據永續發展相關議題分類,這些通常是在政策相關的基礎上已被確定的 議題。其優勢在於它能將指標連結到政策的進程與目標,這提供決策者 清晰且直接的訊息,並有助於與公眾的溝通進而提升公眾的認知,它可 靈活調整以符合新的優先事項和政策目標。. 3. 資本架構(Capital frameworks) 資本架構嘗試將財務資本、貨物生產資本及自然、人類、社會與政 府資本等各種不同種類資本的總和與互動作為國家財富以方程式計算, 最後將各種資本統一以如貨幣這般常見的形式呈現。但這方法還有許多 的挑戰要面對,像是怎麼將所有項目歸為同一形式;資料的可用性;取 代相關問題及國內外社會的公平性。. 4. 會計架構(Accounting frameworks) 這架構可將來自單一資料庫的所有指標使用同一分類與定義並進行 整合,常見的是環境與國民所得帳整合系統(System of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 SEEA)。它可將在經濟與環境面 常見的永續發展指標建構成共同的資料庫。但是這架構不是為了永續發 展而開發,並且目前他還未能將永續發展的社會面與制度面加入。. 5. 指標集(Aggregated indicators). 13.

(26) 大部分此類指標系統是為了提升公眾的認知和吸引媒體的關注,而 非提供永續發展的綜合檢視,這些指標通常專注於環境面的永續發展和 資源管理,ESI 及 EPI 皆屬於此類。所有這類指標在資料可用性、方法 論、參數選擇及參數權重面臨重大的挑戰。但其可用來整合廣泛的變數 來傳達訊息,如此決策者與大眾即可輕易地瞭解。. 6. 其他方法(Other indicator approaches) 還有一些不在正式架構的其他指標使用方法,如對具體問題建構永 續發展指標,這可以追蹤政策的執行和提供公眾資訊,也可檢視在國際 協議上目標的達成率。另一方面,標題指標的使用也更為常見,它是與 優先政策相關的核心指標,可提供決策者與一般民眾快速且顯而易見的 信號,但其受選擇指標者的影響甚大。. 2.2.2 指標選取原則 指標之選定方面,Liverman (1998)提出的準則有:隨時間變動的敏感 性、對交錯改變空間的敏感性、對社會分配改變的敏感性、對於正反兩 面都適宜的敏感性、對於可控制性的敏感性、具預測能力、具整合能力、 相關資料易於蒐集及易於利用。陳曉音 (2007)整理相關研究之考量原則, 得下列幾個通用之原則: 1. 系統性:自個別指標、副系統指標、系統指標至綜合指標形成階層性 體系。 2. 預測性:參數值之改變足以顯示事物演變之趨勢,具有預測能力。. 14.

(27) 3. 嚴密性:指標之辨別與評價有嚴密的理論架構。 4. 代表性:所選取之指標足以反應所欲研究事務的主要特性。 5. 平易性:指標之意義明顯易懂,且民眾易於理解接受與參與。 6. 可行性:指標建立所需資料為現實環境可提供者。 7. 一致性:指標受人認可,並可應用於各地,便於比較分析。 8. 簡明性:指標簡明易懂,同時易於實際操作。 9. 適應性:不論時空變遷,指標均有效且適切衡量所討論之變動項目。 10.敏感性:指標對時空與社會分布狀況轉變具敏感性,可顯示其變動的 差異性。 11.重要性:曾被多個國際或研究計畫所選用,具有相當程度的重要性。 12. 正確性:指標是否能真的反應現實狀況。. 2.3 永續發展相關指標回顧 IUCN、UNEP 及 WWF (1991)將指標分為生活品質及生態永續兩大 類,生活品質有 3 項指標,而生態永續下再細分為保育生態維生系統與 物種多樣性、確保可再生資源的永續使用及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極小化 與保持生態系統的容受力,三細項下含有總計有 40 項指標。(表 2.1) OECD 對於永續發展指標各方面,包含指標系統架構、指標項目及 指標間之關係等,長久以來做出了許多的努力。其中較常被引用的是 1994 年發布根據 P-S-R 架構所開發出來的指標系統(表 2.2)。其後於 OECD (2001)將指標進一步精簡成兩類 15 項議題(表 2.3)。. 15.

(28) 表 2.1 IUCN、UNEP 及 WWF (1991)的永續指標項目 永續指標. 項目. 內容. 生活品質. 影響生活品質之範圍. 壽命 教育水準 所得. 生態永續. 保育生態維生系統與物種多樣性. 預防污染之政策推行 對生態系統完整性的維護 保護區的劃設 遺傳群體與物種維護. 確保可再生資源的永續使用及不 可再生資源的消耗極小化. 瞭解各部門的資源存量 瞭解各部門之生態基礎建設 瞭解各部門之相容性 影響各部門永續性之主要社經因 子. 保持生態系統的容受力. 平均每人消費之食物、水、木材、 物質的量 平均每人使用能源的量 平均單位國民所得所能使用之能 源量 都市廢棄物/總人口 都市廢棄物/GDP 工業廢棄物/總人口 工業廢棄物/GDP 核廢料/總人口 核廢料/GDP 人口成長趨勢 人口密度 總出生率 (IUCN、UNEP、WWF, 1991). 16.

(29) 表 2.2 OECD (1994)指標項目總表 環境議題. 環境指標. PSR. 氣候變遷.       . 溫室氣體排放指標 二氧化碳的排放 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 世界平均溫度 能源使用效率 能源密集度 經濟及財政的指令. P P S S R R R. 臭氧層破壞.     . 臭氧破壞物的消耗量指標 氟氯碳化物及鹵族元素的消耗量 破壞臭氧的物質於大氣中的濃度 地表 UV-B 光的強度 氟氯碳化物的恢復速率. P P S S R. 環境優養化.         . 氮、磷元素於土壤及水體的排放量 由肥料及家畜所產生的氮元素量 由肥料及家畜所產生的磷元素量 內陸水體的生化需氧量、溶氧及氮、磷元素濃度 海水中的生化需氧量、溶氧及氮、磷元素濃度 生物及化學污水處理設備的人口普及率 污水處理設備的人口普及率 對使用者收廢水處理費用 市場分擔無磷清潔劑. P P P S. 環境酸化.      . 造成環境酸化的物質的指標 氮氧化物及硫氧化物的排放 水體及土壤中 pH 值超過負荷臨界線的狀況 酸雨的濃度 車輛裝備觸媒轉換氣體比例 非移動污染源裝置防治氮氧化物及硫氧化物設備的 能力. P P S S R R. 毒性物質污染.       . 重金屬物質的排放 有機化合物的排放 殺蟲劑的消耗量 環境中各種介質及現存物種中的重金屬濃度 河流中的重金屬濃度 產品的製造過程中毒性內含物質的改變 市場分擔無鉛汽油. P P P S S R R. 17. S R R R R.

(30) 表 2.2 OECD (1994)指標項目總表 (續 1) 環境議題. 環境指標. PSR. 都市環境品質.  都市中氣體的排放:SOx、NOx、VOC  交通密度 - 都會區 - 全國  都市化程度  居民曝露 - 空氣污染 - 噪音中的情形  都會區水質的條件  綠地面積  經濟、財政、管制的措施  水處理與噪音改善之花費. P P. 生物多樣性及自然 景觀.    . P S R R. 廢棄物.  廢棄物的生成 - 都市性 - 工業性 - 核廢料 - 危害性  廢棄物減量最佳化  再生速率  經濟與財政的誘導與花費. P. 水資源.  水資源的使用強度  缺水的頻率、延時及範圍  水價對於廢水處理之污染者付費. P S R. 森林資源.  實際砍伐量及造林量的比例  森林的面積、容積及結構  受保護與經營的森林面積. P S R. 魚類資源.  魚獲量  魚類幼苗的現存數量  捕撈管制措施. P S R. 棲地、土地的改變及其與自然狀態的差異 所有已知物種中生存上受威脅或已滅絕的物種 保護區佔全國面積比例 保護區之生態歧異度. 18. P S. S R R R. R R R.

(31) 表 2.2 OECD (1994)指標項目總表 (續 2) 環境議題. 環境指標. PSR. 土壤惡化 (包括沙漢化及土 壤流失及侵蝕).    . 土壤侵蝕風險:潛在及既存的農業用地 土地使用的變更 表層土壤流失的程度 復育面積. P P S R. 廣域性的指標 (無法歸屬於單一 議題).           . 人口的成長及密度 GDP 的成長 個人消費行為的支出 工業產品製造量 能源供應結構 道路交通容積 陸運運輸工具的估算 農產品產量 環境改善支出 污染控制與防治支出 公眾的意見. P P P P P P P P R R R (OECD, 1994). 表 2.3 OECD (2001)永續發展核心指標 議題. 指標. 資源指標:是否保持資產基礎 環境. 空氣品質 水資源 能源 生物多樣性. 溫室氣體排放指數、二氧化碳排放量、氮氧化物排 放量 水資源使用強度(抽取/可再利用資源) 能源的消耗 保護區佔總面積的比例. 經濟. 生產 研發 金融. 淨資本存量 多因子的生產成長率 外資淨額與當前資本的平衡. 人力資本. 人力資本存量 人力資本投資 人力資本負評. 中學/大專學歷人口比例 教育支出 失業率. 19.

(32) 表 2.3 OECD (2001)永續發展核心指標 (續) 議題. 指標. 成果指標:是否能夠達到滿足 消費. 家庭消費支出 都市廢棄物產生強度. 收入分配. Gini 係數. 健康. 出生時平均餘命 都市空氣品質. 工作狀態/就業. 就職者佔人口比例. 教育. 就學率 (OECD, 2001). 聯合國對於永續發展也是相當的重視,其下有許多部門在永續發展 的進展上做出貢獻。永續發展指標系統當然也是其致力研究的一部分, 在 1996 年就根據「二十一世紀議程」內容建構出第一版的永續指標, 該指標分為社會、經濟、環境與制度 4 個主要層面,其下是由「二十一 世紀議程」各章節形成的若干子題,最後以驅動力-狀態-宿命(Driving Force - State - Fate )觀點選取指標項目。第二版之指標則是於 2001 年公 佈。為了重新思考指標在永續發展的角色、反省過去各國情況及納入其 他國際文件相關指標,在 2005 年進行重新探討的動作,隨後 2007 年即 發佈第三版的永續發展指標(表 2.4),不再歸納成四個只要層面,為方 便管理而設立 96 個核心指標,核心指標的準則為要包括大部分國家之 永續發展問題、提供的資訊不可從其他指標獲得及大部分國家能在合理 時間與成本下取得可計算之數據,並且這次不只是「二十一世紀議程」, 還納入「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MDGs)與「約 翰尼斯堡執行計劃」(Johannesburg Plan of Implementation, JPOI),內容對 於指標介紹、計算方法及數據資料獲取方式都有很詳盡的說明。. 20.

(33) 表 2.4 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第三版 主題. 副題. 核心指標. 其他指標. 貧窮. 收入貧困. 生活在國家貧窮線以下的人 口比例. 收入低於每日 1 美 元的人口比例. 收入不均. 收入最高五分之一與最低五 分之一的比率. 公共衛生. 擁有先進衛生設施的人口比 例. 飲用水. 獲得良好水源的人口比例. 能源取得. 未享有電力或其他先進能源 的家庭. 生活條件. 居住於貧民窟的都市人口比 例. 貪污. 行使賄賂的人口比例. 犯罪. 每十萬人的故意殺人案件數. 死亡率. 5 歲以下兒童死亡率. 治理 健康. 衛生保健服務. 使用固體燃料作飯 的人口比例. 出生時平均餘命. 出生時健康預期壽 命. 獲得初級衛生保健設施的人 口比例. 避孕普及率. 兒童傳染病免疫接種 營養狀況. 兒童營養狀況. 健康狀況和風險. 愛滋病、瘧疾、結核病等主 要疾病的發病率. 菸草使用情況 自殺率. 教育. 教育水平. 國小低年級學生吸收率. 終生學習. 小學淨入學率 中等(高校)學校教育素質水 平 人口資料. 識字. 成人識字率. 人口. 人口成長率. 總生育率. 扶養比 旅遊. 主要旅遊地點旅客 與當地居民比率. 21.

(34) 表 2.4 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第三版 (續 1) 主題. 副題. 核心指標. 自然災害. 自然災害的脆弱 性. 災害頻繁地區的人口比例. 災害防備和應對 大氣. 土地. 其他指標. 自然災害的傷亡與 經濟損失. 氣候變遷. 二氧化碳排放量. 臭氧層破壞. 破壞臭氧層的物質. 空氣品質. 都市地區的空氣污染物濃度. 土地使用和狀態. 溫室氣體排放量. 土地利用變化 土地退化. 防治沙漠化 農業. 受沙漠化土地 耕地和退耕還林面積. 肥料使用效率 農藥使用 有機耕作面積. 森林. 森林覆蓋面積. 森林樹木落葉損壞 比例 進行永續管理的森 林面積. 海洋和沿海 地區. 海岸. 生活在沿海地區人口比例. 漁業. 生物安全範圍內的魚種比例. 海洋環境. 受保護的海洋面積比例. 洗澡水品質 海洋營養指標 存活珊瑚礁面積比 例. 淡水. 水資源量. 被使用的水資源比例 經濟活動的水資源使用強度. 水質. 糞便型大腸桿菌. 生化需氧量 廢水處理. 生物多樣性. 生態系統. 保護區占陸地面積的比例. 保護區的管理效率 關鍵生態系統的面 積 棲息地的破壞情形. 物種. 受威脅物種的變化. 關鍵物種的量 外來物種的量. 22.

(35) 表 2.4 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第三版 (續 2) 主題. 副題. 核心指標. 其他指標. 經濟發展. 宏觀表現. 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 總儲蓄. 投資額占 GDP 比例. 淨儲蓄占國民總收 入(GNI)的比例 通膨率. 公共財政. 債務與 GNI 比例. 就業. 就業人口比例. 脆弱的就業者. 勞動生產力與單位生產勞動 成本 非農業部門支薪女性比率 資訊和通信技術. 每百人使用網路的人數. 每百人固定電話線 路數 每百人使用行動型 電話的人數. 研究與開發. 經濟上與全 球的關係. 國內研究與發展之 花費占GDP的百分 比. 觀光. 觀光業對GDP的貢獻. 貿易. 經常門赤字占GDP的百分比. 從發展中國家和低 發展國家的進口量 對發展中國家和低 發展國家的平均關 稅障礙. 外部融資. 提供或接受官方發展援助 (ODA)淨額占GNI的百分比. 外國直接投資的淨 流入和淨流出占 GDP的百分比 匯款占GNI的百分 比. 23.

(36) 表 2.4 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第三版 (續 3) 主題. 副題. 核心指標. 其他指標. 消費和生產 模式. 材料消耗. 經濟的材料使用強度. 國內材料消耗量. 能源使用. 按部門每年能源使用總量. 可再生能源比例. 經濟活動的能源使用強度 廢棄物的生成和 管理. 危險性廢棄物的產生量. 廢棄物的產生量. 廢棄物的處置. 放射性廢棄物的管 理. 運輸. 按運輸方式劃分的旅客量 按運輸方式劃分的貨物量 運輸的能源使用強度 (UN, 2007). 歐盟為使其加盟國能邁向永續,對永續發展的研究與永續指標的開 發不遺餘力,歐盟的指標系統也是經長時間的研究及廣範圍的參考形成。 直接看到歐盟現行的指標(表 2.5),它是以分層議題架構為基礎,為了反 映更新後的歐盟永續發展策略及因應不同的使用者需求類型,將指標分 為總體目標、經營目標與行動三個層級(圖 2.6)。第一層:監測永續發展 策略的總體目標,在交流與教育有很高的價值,且大部份的國家都可以 使用,主要提供對象是上位決策者與一般民眾,作為頭條指標;第二層: 對應架構中的子議題(永續發展策略中的經營或優先目標),與第一層相 同都是監測總體目標的進展,指標於大部分加盟國在近三年內具可行性; 第三層:與永續發展策略的行動執行相關,旨在對未來政策分析及對議 題相關問題的趨勢與錯綜性有更好的瞭解,提供給較專門的使用者;除 此之外,還加入關聯指標,作為補充背景資訊,但不反映目標的進展。 另外它提到現在還有許多永續發展策略中的優先領域未能獲得資訊或 只有部分資料,所以指標參考現有的數據開發,因此指標還有許多有待 開發(EU, 2009)。 24.

(37) Level 1. • 總體目標 • 優先目標. Level 2 Level 3. • 行動/解釋因子. 關連指標. • 背景. 圖2.6 歐盟指標層級圖(EU, 2009). 表 2.5 歐盟永續發展指標 議題 1:社會經濟發展 Level 1. Level 2 經濟發展. Level 3 每一居民 GDP 區域分布. 投資額,按部門別. 國民淨收入 家庭儲蓄率. 創新、競爭力及生態效率 研發支出總額 人均 GDP 成長率. 單位工時的勞動生產成 實質有效匯率 長率 創新的產值 經濟的能源強度 就業 就業率,按性別 就業率,按教育程度別 總就業率. 就業率區域分布,按性別 失業率,按性別 失業率,按年齡層. 25.

(38) 表 2.5 歐盟永續發展指標 (續 1) 議題 2:永續消費與生產 Level 1. Level 2 資源利用與廢棄. Level 3 國內物料的消耗總量 國內物料的消耗量,按種類別 都市廢棄物處理量,按處理方式別 危險廢棄物產量,按經濟活動別. 非礦物廢棄物產量. SOX 排放量,按排放部門別 NOX 排放量,按排放部門別 非甲烷有機物(NMVOC)排放量,按排 放部門別 NH3 排放量,按排放部門別. 資源生產率 消費情況. 最終能源消耗,按部門別 家庭生活用電量. 每一居民食物消耗,按種類別 每 1000 人擁有大眾運輸車輛數. 生產情況 生態標籤許可數 有 EMAS 標誌的組織. 農業區面積 有機農業面積 家畜密度指數. 關聯指標. 家庭數目 家庭開支,按種類別. 26.

(39) 表 2.5 歐盟永續發展指標 (續 2) 議題 3:社會 Level 1. Level 2 財政貧窮與生活條件. Level 3 持續處貧窮風險的比例. 經社會調整後,處貧窮風險的人口, 經社會調整後,處貧窮 按性別 風險的人口 處貧窮風險的人口比例,按年齡層 處貧窮風險的人口比例,按家庭型態 處貧窮風險差距的相對中為數. 被嚴重剝削的人口. 收入分配不均. 勞動力 處貧窮風險或社會 工作中但處於貧窮風險比例 弱勢的人口 生活在低工作強度家庭 總長期失業率 的人口 性別薪資差距 教育 處貧窮風險的人口比例,按教育程度 教育程度較低的人口,按年齡層 提早離開教育和培訓的 終生學習 比例 低讀寫能力的學生 電腦技巧的個人水準 網路技巧的個人水準 關聯指標. 教育公開支出(教育子題). 議題 4:人口結構 Level 1. Level 2 人口統計. Level 3. 65 歲時平均餘命,按性 總生育率 別 經調整的粗淨移民率. 老年工作者的就業 老年收入 率 合計取代率. 處貧窮風險的老人. 永續公共財 政府債務總額. 平均退休年齡. 老年扶養比(人口統計子題) 關聯指標. 計劃的老年扶養比(人口統計子題) 退休金支出計劃(基準情境)(永續公共財子題) 老年照顧支出(永續公共財子題) 27.

(40) 表 2.5 歐盟永續發展指標 (續 3) 議題 5:公共衛生 Level 1. Level 2 健康. Level 3 65 歲時健康生活年數與平均餘命,按 性別. 總自殺死亡率,按年齡層 慢性疾病死亡率,按性 男性自殺死亡率,按年齡層 別 女性自殺死亡率,按年齡層 出生時健康生活年 數與平均餘命,按 自我評估未獲得滿足的醫療照顧,按 性別 收入別 健康的決定因素 都市人口暴露於空氣污染,懸浮微粒 毒化物生產指數,按毒 都市人口暴露於空氣污染,臭氧 物分 遭受噪音的人口比例 因工作的嚴重交通意外 議題 6:氣候變遷與能源 Level 1. 溫室氣體總排放量. Level 2 氣候變遷. Level 3. 能源消費中的溫室氣體排放強度 溫室氣體排放量,按部 計劃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門別 全球表面平均溫度 能源 國內能源來自燃料的總消耗量 來自可再生資源的發電量. 可再生能源占能源 消費的比例 能源依存度. 國內能源來自燃料在運輸的消耗量 氣電共生 能源稅率. 28.

(41) 表 2.5 歐盟永續發展指標 (續 4) 議題 7:永續運輸 運送與移動 貨物的運輸量相對於 GDP. 交通工具比例. 乘客的運輸量相對於 GDP 能耗,按運輸方式別. 貨物運送方式比例. 運輸的能源消耗相 對於 GDP 運輸衝擊. 投資運輸基礎設施的模式. 溫室氣體排放量,按運 來自運輸的 NOX 排放量 輸方式別 來自運輸的懸浮微粒排放量. 交通事故死亡人數 關聯指標. 新車平均每公里的 CO2 排放量. 運輸價格指數. 議題 8:自然資源 Level 1. Level 2 生物多樣性. Level 3. 滿足歐盟棲地指令的地 枯木數 點數 常見鳥類指數. 淡水資源 享有至少二級處理廢水處理廠的人 可用水中地表水與地下 口 水比例 河川中生化需氧量. 海洋生態系統 生物安全限制外的 漁獲量:受歐盟管 土地利用 理的東北大西洋漁 建築面積 場 森林增加量. 捕魚船隊的規模. 森林樹木落葉損壞比例. 29.

(42) 表 2.5 歐盟永續發展指標 (續 5) 議題 9:全球合作 Level 1. Level 2 全球化貿易. Level 3 歐盟自開發中國家的進口,按產品項 目別. 歐盟自開發中國家的進 歐盟自低開發國家的進口,按產品項 口,按收入組 目別 農業援助總量 官方發展援助占國 永續發展的資金 民生產總額比例. 外國對開發中國家的投資,按收入組. 歐盟給予開發中國家的 官方發展援助,按收入組 總金額,按形式別 未附條件的官方發展援助 雙邊發展援助,按種類別 全球資源管理 歐盟和開發中國家的每 人 CO2 排放量 生活在一天低於 1 美元的人口(永續發展的資金子題) 關聯指標. 每人官方發展援助(永續發展的資金子題) 持續獲得優良水源的人口(全球資源管理子題). 議題 10:優良治理 Level 1. Level 2 政策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Level 3. 新侵權案件數. 歐盟法律的調整,按政策領域. 公開與參與 國內與歐盟議會投票率. 線上電子政府可用性 電子政府的個人使用情況. 經濟作為 環境稅與勞工稅占總稅 收的比例 關聯指標. 歐盟制度下居民的信任程度 (Eurostat). 30.

(43) 以上都是國際重要組織建立的永續發展指標,它們皆屬於在國家層 級的。至於地方層級的指標系統,其中最為有名的即是永續西雅圖指標 系統(表 2.6)。永續西雅圖指標是非常早就被開發出來與地方層級指標系 統,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它由當地居民共同完成,民眾的參與在邁向永續 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當地也成立專責組織為將西雅圖推向永續, 該組織除檢視指標數值呈現也檢討指標項目,陸續公布了數個版本的指 標系統。 表 2.6 永續西雅圖指標系統 面向. 指標 野生鮭魚的孵育 生物多樣性 土壤流失. 環境. 空氣品質 人行及自行車道 與開空間的距離 不透水面積 人口數 水的消耗量 固體廢棄物產量與回收量. 人口與資源. 污染防治 農地產量 交通里程數及燃料消耗量 再生與非再生能源消耗量 單位收入能源消耗量 前十個最熱門工作的員工勞動率 失業率. 經濟. 個人收入分布情形 健康保健支出 維持基本需求的工時 自宅的負擔能力. 31.

(44) 表 2.6 永續西雅圖指標系統 (續) 面向. 指標 在貧窮家庭中的兒童. 經濟. 急診室用於非急救目的的情形 社區持續投資 高中畢業率 教師的族群多樣性 藝術教育. 青年與教育. 學校志工參與 青少年犯罪 社區服務的青年參與 司法公平判決比例 成人識字率 新生兒體重不足比例 因哮喘住院的兒童 投票率. 健康與社區. 圖書館與社區中心的使用情況 藝術活動的參與率 園藝的從事人口 社區居民的熟識程度 生活品質的感受 (Sustainable Seattle, 1998). 王小璘等 (2011) 選取日本北九州市(Kitakyushu, K)、富山市 (Toyama, To)、多摩市(Tama, Ta);新加坡(Singapore, Si);美國西雅圖 (Seattle, Se)、柏克萊(Berkeley, B);巴西庫里蒂巴(Curitiba, C);紐西蘭 懷塔卡瑞(Waitakere, W);德國弗萊堡(Freiburg, F)及澳洲哈利法克斯 (Halifax, H),依都市人口規模分為都會型、次都會型及地方型,對於生 態城市目標與內容進行會整與分析(表 2.7)。. 32.

(45) 表 2.7 生態城市實例彙整 目標. 都會型. 城市. 次都會型. 內容. K. Si. C. 歷史文化資產保護. ●. ●. ●. Se. W. Ta. B. F. ●. ●. ●. ●. ●. ●. ●. ●. ●. ●. ●. ●. ●. ●. ●. ●. ●. 民眾參與社會服務. H. ●. ●. 衛生醫療網路系統 環境教育宣導活動 社會 成立生態環境教育,培育專 進步 業人員與教育民眾. To. 地方型. 落實民眾參與制度. ●. ●. ●. ●. ●. ●. ●. ●. 增加舒適人行空間. ●. ●. ●. ●. ●. 增設自行車道長度. ●. ●. ●. ●. ●. ●. 綠(節能)建築推廣. ●. ●. ●. ●. ●. 綠色能源使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量. ●. 空氣污染控制. ●. 防止噪音污染. ●. ●. ●. ●. ●. 規劃綠色生態綠網. ●. ●. 保護生態多樣性. ●. ●. ●. 保護自然資源環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提高人均綠地面積 ●. ●. ●. 33. ●. ● ●. ● ●. ●. ●. ●. 確保地表滲水性 營造地區風格意象. ●. ● ●. ●. 森林復育及保護. 屋頂及道路大量綠化. ●. ●. 污水處理. ●. ●. 垃圾處理. 環境 恢復河道生機 保護 提高綠覆率. ●. ●. 完備公眾運輸系統. 研發高效能源技術 經濟 水資源循環再利用 發展 資源回收再利用. ●. ●. ●. ● ●. ●. ●. ●. ●. ● (王等, 2011).

(46) 台灣在永續指標之發展,開始於民國85年第一版之台灣永續指標,該 系統係以PSR架構作為指標設計之架構。永續會於民國98年進一步參照聯 合國第三版永續發展指標系統之面向、議題及指標架構,以當時永續發 展指標為種子、參考國際永續發展相關評比指標(ESI、EPI)及先進國家永 續指標,發佈新版永續發展指標,裨益與國際接軌,新版國家永續發展 指標內涵包括了12個面向,涵蓋41個議題共99項指標,如表2.8所示,據 此反映國家永續發展各面向之推動成效,作為後續政策擬定之依據(行政 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 2009)。 表 2.8 第二版台灣永續發展指標 面向. 議題 空氣. 指標 PSI 平均值 空氣污染物年平均濃度 水庫品質. 水質. 海域環境水質合格率 受輕度以下污染河川比率 河川中生化需氧量濃度. 環境 廢棄物. 垃圾回收率 平均每人每日垃圾產生量 環境影響評估監督合格比率. 環境管理. 公告列管毒性化學物質數量 中央政府環保生態預算比率 政府鼓勵防治污染及資源回收財務措施 燃料燃燒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 溫室氣體. 燃料燃燒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增率 溫室氣體排放量. 節能減 能源使用 碳. 每人每日耗電量 能源密集度 資源耗用型產業值占製造業產值比率 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百分比. 節約能源. 每年新增綠建築之節能量 平均每萬人所擁有之自行車道長度 34.

(47) 表 2.8 第二版台灣永續發展指標 (續 1) 面向. 議題. 指標 山坡地變異比例. 土地. 地層持續下陷面積比例 開發用地面積比. 森林 國土資 海岸 源 水資源 天然災害 遺傳 生物多 樣性. 物種 陸域生態. 森林覆蓋之土地面積比例 天然海岸比 天然海岸線損失比 有效水資源 製造業用水量占製造業生產價值比率 全國檳榔種植面積總和 因天然災害導致人類傷亡人數 生物多樣性遺傳資源及種原保存 特定外來植物覆蓋面積 特定外來入侵種種數 生態敏感地比 保護區占總陸域面積比例. 海域生態. 海洋保護區. 物料使用. 每人國產砂石生產量 事業廢棄物妥善再利用率. 清潔生產. 有害事業廢棄物再利用率 低放射性固化廢棄物減量率 耕地總面積比. 農業 生產. 有機耕種的面積 每公頃農地肥料使用量 每公頃農地農藥使用量. 漁業 勞動. 過漁 勞動生產力與單位產出勞動成本 非農業部門支薪女性比率 每人國內生產毛額. 總體經濟績效. 國內資本形成毛額占 GDP 比率 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 公共財政. 各級政府舉措 1 年以上非自償債務未償餘額占 GNP 比率. 35.

(48) 表 2.8 第二版台灣永續發展指標 (續 2) 面向. 議題. 指標 適當飲用水供應人口百分比. 用水. 污水處理率 每人每日用水量 公共運輸乘客人次. 生活. 運輸部門國內能源消耗量 交通. 每年來台旅客人次 每萬輛機動車輛死亡人數 公路養護管理效率. 綠色消費 研發 科技. 資通訊. 社區 城鄉文 化 城市. 公私部門綠色採購金額 環保標章適用量 國內研究與發展之花費占 GDP 的百分比 經常上網人口比率 每百人中使用行動電話型電話線路的人數 符合環境衛生永續指標村里數 都市化面積擴張率 都市內每人享有公園綠地面積 可獲得基本保健設施之人口百分比率. 醫療照顧. 兒童疾病的感染免疫措施 65 歲以上民眾接受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利用率. 健康. 營養. 兒童營養情況 癌症標準化死亡率. 健康風險. 傳染病感染率 18 歲以上吸菸率 18 歲以上男性嚼檳榔率. 貧困 福祉. 收入均衡性. 低收入戶的人口比例 住宅供給率 戶數五等位所得差距倍數 國民年金保險投保率. 社會福利. 老人社會參與 自殺死亡率. 犯罪 治理. 教育. 犯罪人口率 尚輟人數 成人教育參與比例. 36.

(49) 表 2.8 第二版台灣永續發展指標 (續 3) 面向. 議題. 指標. 國際參與. 我 國 參 與 聯合 國 相 關國 際 環 境 組織 及 多 邊環 境 協 定 (MEAs)情形 每年國際環境合作及我對外援助情形. 參與 公民參與. 民間參與度 社會福利社區化參與率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 2009). 除了各國政府與國際組織,學術界也發表了許多永續發展指標相關的 文章。Zhen et al. (2009)以PSR架構建立具27個區域特性指標之指標系統, 評估兩個發展程度截然不同之農業區域的永續性,其考慮面向包括:社 會面公平、健康、教育、住宅、運輸、人口、科學產能;環境面土地利 用、水資源、大氣、生物多樣性;經濟面經濟結構、消費和生產模式。 Wolfslehner et al. (2008)認為永續森林管理需要達到生態、經濟及社會的 作用,且不導致其他生態系統的破壞。透過PSR框架下的指標體系,研擬 面對人類活動引起的環境壓力,森林管理所應應對使壓力減輕及恢復自 然資源的策略,並用網路分析程序法(Analytical Network Process, ANP)評 估。賴奕錚(2003) 曾透過自然資源投入、人類活動、作用產出、分類處 理與衍生再利用等四個生態城市系統運作階段,研擬每階段具代表性的 指標,並以資料取得性進行指標最後篩選,最後研擬共計3 個指標群(城 市結構、自然資源、新陳代謝作用),16 項指標作為生態城市發展評估 之依據。Whitford et al. (2001) 則關心生態之表現指標,量化都市化對於 表面溫度、水文、碳儲存及吸收、生物多樣性所帶來的效應。其所發展 的指標應用於四個都市區域,評估結果顯示對生態影響最大的為綠地的 37.

(50) 百分比,綠地面積廣則可降低溫度、減少逕流、儲存更多的碳,並具有 高度生物多樣性,這些指標的建立可協助比較現存都市區域,並協助預 測新發展造成的生態衝擊。Li et al. (2009) 發展一套具有52 項指標之指 標系統,以註記經濟成長及效率、生態以及基礎建設、環境保護、社會 及福祉變化進程;該研究指出,一個都市永續發展指標系統必須能描述 城市進步的狀況、過程以及強度,並反映目前都市經濟、環境生態以及 社會的狀況。Li et al. (2010a) 亦以生態足跡作為一個綜合性之環境指標, 以呈現所有資源被消耗以及所有由住宅發展造成的廢棄物,並應用於評 估北京、上海及南京等大城市之住宅發展;該研究將生態足跡計算分作 兩部份,第一為評估所有資源的消耗,第二部份則為吸收所有產生的廢 棄物,最後以生態--效率作為最終比較指標。葉俊榮等 (2002)中除整理 了美國西雅圖永續發展指標及英國諾威治市地方永續指標等參與式地方 永續指標之推動案例,並以金門島為案例,參考英國伯明罕地區之作法, 先由地方建立永續發展共識、探討及選擇地方邁向永續發展的重要目標, 接著採用德爾菲研究法(Delphi technique)作為意見收集與討論的研究工 具,最後初步取得環境污染、生態資源、社會壓力、經濟壓力以及制度 回應等層面於金門被關切程度及其排序。許真怡等 (2012) 蒐集國際及台 灣各縣市的永續發展指標,同時考量資料取得的可信度之前提與實際操 作之可行性,選取三面向,共16項指標項,從環境面、經濟面、社會面 三大面向來比較各縣市在永續發展之達成率,並透過主成份分析法將各 縣市之永續發展指標建構出各縣市永續發展總指標,並進行排序(表 2.9)。 林倖妃等 (2011) 在天下雜誌中刊文進行綠色城市評比,分別從垃圾處理、. 38.

(51) 資源消耗、空氣品質及綠色環境等四面向,共計14項指標,配合281位專 家學者深入所在城市進行評選,試圖了解各城市的綠色發展基礎,最後 將五都的所有項目結果經計算整合後予以排名(表 2.10)。 表 2.9 永續城市評估指標 面向. 環境. 社會. 經濟. 指標 PSI>100 之日數比例 空氣中總懸浮微粒濃度 空氣中臭氧濃度 平均每千人享有綠地面積 總垃圾回收率 人口密度 刑案發生率 高等教育人口比例 每萬人病床數 小汽車持有率 平均每人享有道路面積 失業率 平均每年家戶所得 耕地面積 每萬人工廠家數 觀光人數 (許等,2012). 總合而言,永續發展的宏觀特性包括了(1) 整體性:兼顧經濟發展、 環境保護及與時並進之社會發展。(2)開放性:永續發展會受到其它地區 的擾動和影響,導致系統複雜性、流動性及混沌性之提昇。(3)地區性: 除了國際彼此之間的發展差異外,不同區域亦會因區域性的不同而必須 有不同的永續發展策略;因此,在訂定指標系統時,應充分考量相關特 性之代表性,以免造成評量結果之偏頗。在指標架構的方面,可以看出 在較早期的指標系統大多採用 PSR 系列的架構概念,然而在其問題逐漸 浮現後,近來多傾向使用議題架構。. 39.

(52) 表 2.10 綠色城市評估指標 面向 垃圾處理. 資源消耗 空氣品質. 綠色環境. 專家意見. 指標 廚餘回收率 資源回收率 平均每人每日垃圾清運量 平均每人每日垃圾產生量 人均耗水量 每人每年用電量 每人每年油耗量 PSI>100 之日數比例 每萬人公園、綠地、兒童遊樂場、體育場所及廣場面積數 低碳公車掛牌數量 公務建築取得綠建築標章數量 綠覆率 公共運輸工具使用率 污水處理率 你覺得縣(市)長重不重視節能減碳? (林等,2011). 2.4 循環性發展指標 有鑑於資源之有限性,欲達成永續發展之目標,「資源循環」遂成為 重要之思維與手段,近年來相關之研究亦逐步呈現。Kennedy et al. (2011) 對都市代謝作用及其應用在都市規劃的研究進行回顧,他發現在這些研 究中,可將研究方法大致兩類:一種是Odum開發的能值分析方式,通常 以太陽能值作為衡量基準,將不同活動可能的消耗轉成此基準,可有利 於我們進行分析比較(Odum, 1983);另一種則是對城市中水、物質及養分 流的質通量進行分析。城市生態系統是由城市居民與城市環境構成的對 立統一體,其基本功能是組織社會生產,方便居民生活,和自然生態系 統一樣,也具有進行物質交換、能量流動和資訊傳遞的三項基本功能, 簡稱「物質流、能量流及資訊流」。這些「流」將城市的生產與生活資 源與環境、時間與空間等,以人為中心串連起來(韋和徐, 2009)。大自然. 40.

數據

表 2.1 IUCN、UNEP 及 WWF (1991)的永續指標項目 永續指標  項目  內容  生活品質  影響生活品質之範圍  壽命  教育水準  所得  生態永續  保育生態維生系統與物種多樣性  預防污染之政策推行  對生態系統完整性的維護  保護區的劃設  遺傳群體與物種維護  確保可再生資源的永續使用及不 可再生資源的消耗極小化  瞭解各部門的資源存量  瞭解各部門之生態基礎建設  瞭解各部門之相容性  影響各部門永續性之主要社經因 子  保持生態系統的容受力  平均每人消費之食物、水、木材、
表 2.2 OECD (1994)指標項目總表 環境議題  環境指標  PSR  氣候變遷    溫室氣體排放指標    二氧化碳的排放    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    世界平均溫度    能源使用效率    能源密集度    經濟及財政的指令  P P S S  R R  R  臭氧層破壞    臭氧破壞物的消耗量指標    氟氯碳化物及鹵族元素的消耗量    破壞臭氧的物質於大氣中的濃度    地表 UV-B 光的強度    氟氯碳化物的恢復速率  P P S S  R  環
表 2.2 OECD (1994)指標項目總表  (續 1)  環境議題  環境指標  PSR  都市環境品質    都市中氣體的排放:SOx、NOx、VOC    交通密度     -  都會區     -  全國    都市化程度    居民曝露     -  空氣污染     -  噪音中的情形    都會區水質的條件    綠地面積    經濟、財政、管制的措施    水處理與噪音改善之花費  P P P S S  R R  R  生物多樣性及自然 景觀    棲地、土地的改變及其
表 2.2 OECD (1994)指標項目總表  (續 2)  環境議題  環境指標  PSR  土壤惡化  (包括沙漢化及土 壤流失及侵蝕)    土壤侵蝕風險:潛在及既存的農業用地   土地使用的變更   表層土壤流失的程度    復育面積  P P S  R  廣域性的指標  (無法歸屬於單一 議題)    人口的成長及密度   GDP 的成長    個人消費行為的支出    工業產品製造量    能源供應結構    道路交通容積    陸運運輸工具的估算    農產品產量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Nicolas Standaert, "Methodology in View of Contact Between Cultures: The China Case in the 17th Century ",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Religion and Chinese Society Chung

* Before making a request from Interlibrary Loan service, please check the N TU Library online catalog to make sure the items are not NTU libraries' holdings.. * For

The Model-Driven Simulation (MDS) derives performance information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model by analyzing the data flow, working set, cache utilization, work- load, degree

` Sustainable tourism is tourism attempting to make a low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and local culture, while helping to generate future employment for local people.. The

Unlike the case of optimizing the micro-average F-measure, where cyclic optimization does not help, here the exact match ratio is slightly improved for most data sets.. 5.5

在雲中街文創聚落中營運中的「凹凸 咖啡館」是利用當時遺留下的建築群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or Horizontal, Vertical and Hybrid Schema in Database Systems.. -A Case Study of Wireless Broadband

“A Comprehensive Model for Assessing the Quality and Productivity of the Information System Function Toward a Theory for Information System Assess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