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門診病人對病人辦識認知之調查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門診病人對病人辦識認知之調查"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亞 東 技 術 學 院

門診病人對病人辦識認知之調查

葉明莉

*

張英睿

**

黃莉蓉

***

郭文駿

****

俞嘉玲

****

吳映慈

****

方振宇

****

鄭名翔

****

摘要

許多醫療照護情境中醫療人員對病患身份常僅用一種的方法辨識,例如直接叫喚病人姓名,或者以 床位號代替病人稱謂,常常容易造成錯誤,例如病人已轉床或出院時最易發生。伴隨錯誤所可能衍生的 問題,幸運者未造成進一步傷害,嚴重者造成病人生命的危害。因此 JCAHO 最先揭櫫必須以兩種以上的 方式來辨識病人。目前應用於病人辨識之技術還包括無線射頻辨識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二 維式條碼等。病人辨識之目的在於正確確認病人,提供病人所需之醫療。以及杜絕醫療程序中,病人錯 誤之事件發生。 本研究以台北縣某醫學中心門診候診民眾為研究對象,採用自填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研究結果發 現大部分民眾對病人辨識的認知並不瞭解(41.7%)或是一知半解(46.7%),僅少數正確知道。對於口頭、手 圈與條碼三項辨識工具,以條碼最為民眾熟知(73.3%),但接受度方面普遍反應皆能接受。大多數民眾在 看診過程中接受醫護人員口頭辨識(77.8%),辨識方法以姓名(72.8%)居多,其次為病歷號(2.2%)。病人就 醫經驗發現,掛錯號、叫錯號、領錯藥或打錯針之經驗者雖是少數,仍顯示出病人辨識的問題確實存在。 本調查中研究對象以青壯者居多,主要在於邀請民眾接受問卷調查時,高年齡者的拒絕率較高,也 有可能是因為病人辨識為較專業之名詞,並非所有民眾聽過或瞭解之故,未來對於推動民眾參與病人安 全活動時應多關注高齡者族群。 關鍵字:門診、病人辦識、病人安全。

壹、前言

由於對醫療品質的重視,世界各先進國家紛紛已成立專責機構、進行學術研究及推動相關政策等方 式提升醫療品質。而病人安全已是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及歐美國家近年最重視 的議題,美國醫療研究機構(Institute of Medicine, IOM)(1999),發表“人皆犯錯"-“To Err is Human: Building A Safer Health system"一書,指出美國每年因可避免而未避免的醫療疏失造成之死亡人數約 44,000 至 98,000 人,針對病人安全進行許多相關研究,建立醫療疏失通報系統或明定法案,來促進及維

* 作者為亞東技術學院護理系主任暨台北醫學大學市立萬芳醫院品質管理部兼任研究員。 ** 作者為前台北醫學大學市立萬芳醫院品質管理部副主任,現為亞東紀念醫院醫學美容中心主任暨亞東技術學院護 理系講師。 ***作者為亞東紀念醫院顧問。 ****作者為亞東技術學院醫務管理系。 通訊作者:葉明莉 地址:台北縣板橋市四川路二段 58 號 電話:02-7738-0145 轉 6101 E-mail:fk002@mail.oit.edu.tw

(2)

護病人安全,以病人安全為中心的醫療照護模式,是當今醫療機構推動的重點。而國內於民國九十一年 發生幾起醫療院所之醫療不良事件而造成多人傷亡後,如北城醫院、崇愛診所、以及 SARS 的流行,將 國內醫療問題突顯出來,也因此直接衝擊醫療院所與消費者的醫病關係。不僅說明防疫的重要,更讓人 察覺病人就醫安全的重要性。為使醫療疏失降到最低,保障病人就醫安全,衛生署於九十二年二月,邀 集醫療、公共衛生、法律、消費者團體各方面的專家學者共同為「促進病人安全」而努力統籌成立「病 人安全委員會」。衛生署也委請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協辦醫療機構教育訓練工作,將病人 安全事項列入醫院評鑑的重要項目,並加強對民眾之病人安全教育,使民眾積極參與治療計畫,由醫療 體系中的被動角色轉為主動,期能營造安全互信的醫療體系。目前病人安全推動方向是提昇醫療人員與 病人對於病人安全之認知,強化醫療機構對病人安全之風險管理機制,以及促進病人角色在推動病人安 全方面的參與。 在各項病人安全推動目標中,改善病人辨識之準確性為美國醫療機構評鑑聯合會 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ealthcare Organization (JCAHO ) 於 2004 年起就列入提升病人安全之重要目標之一;同 年,我國衛生署病人安全委員會,也將此項目列為醫院病人安全的五大工作目標之一,並於 2006 年度倡 導民眾的主動積極參與性。為了讓所有民眾來到醫院,能獲得安全及有保障醫療服務,舉凡所有之門診、 急診、住院病人進行各種給藥、檢驗、檢查、治療、輸血、手術、解釋病情等均適用加強辨識病人之作 業。事實上一直到今日,病人辨識仍然是促進病人安全不可忽視的一項重要議題。 過去在許多醫療照護情境中醫療人員對病患身份常僅用一種的方法辨識,例如直接叫喚病人姓名, 或者以床位號代替病人稱謂,常常容易造成錯誤,例如病人已轉床或出院時最易發生。伴隨錯誤所可能 衍生的問題,幸運者未造成進一步傷害,嚴重者造成病人生命的危害。因此 JCAHO 最先揭櫫必須以兩種 以上的方式來辨識病人。目前應用於病人辨識之技術還包括無線射頻辨識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二維式條碼等。例如台北醫學大學市立萬芳醫院以及恩主公醫院利用 RFID 於病人辨識上 都有很好的成果。病人辨識之目的在於正確確認病人,提供病人所需之醫療。以及杜絕醫療程序中,病 人錯誤之事件發生。一般原則包括: 1. 至少用兩種以上辨識病人身分的方法,其目的在於:確保「正確的病人」接受治療,確保施行『正確 的執行照護或治療』給病人。 2. 採用兩種病人身分的辨識方式,除必須直接地與病人個別資料作確認,亦必須確認所將要執行的照護 內容,如侵入性檢查、給藥、採檢體、或輸血等。 3. 辨識的重點在於找出屬於病人個別性的辨識資訊,而不是只要有不同的病人訊息的判別表單或紀錄即 可,換言之,兩種辨識方式中所謂的「辨識」,是指可辨識出病人身分的方式,而非只要有兩種不同的 資料來源就算有辨識。 而臨床上對病人辨識具體做法包括: 1. 對於急診及住院病人、或進門診手術室病人,經確實核對身份後,均須配帶病人手圈,以供醫護人員 隨時用以核對病人、藥單、及檢驗(查)單。 2. 手圈應提供兩種可用於辨識病人的項目,如:病人姓名、身分證字號或病歷號碼、出生年月日、電話 號碼、住址、健保卡上的照片及其他病人特殊辨識標記(病房號碼或病床號碼不建議列入)。 3. 至少核對其中任何兩種以上的資料,並核對病床卡或手圈。 4. 醫護人員在稱呼病人姓名及稱謂時,要確認病人有具體回應,確認的方法有:(1)意識清楚病人,由病

(3)

人自己敘述其姓名及至少另外一項個人資料,並確認其敘述資料與手圈資料符合,以便確認病人的正 確性。(2)幼童、虛弱、重病、智力不足或意識不清等無法應答之病人由家屬或陪伴者敘述其姓名及至 少另一項個人資料,確認其敘述資料與手圈相符合,以便確認病人的正確性。 5. 執行侵入性治療或外科手術前,要以開放市問題引導病人自行說出姓名及預設接受之相關處置名稱。 如手術室:問病人叫什麼名字?開什麼刀?哪一側? 6. 需告知病人及家屬身份辨識之重要性,手圈不可任意摘除,如手圈不慎移除,應及時請照護者補戴; 當發現醫療人員對其身分稱呼錯誤或病歷紀錄錯誤,應及時予以澄清。 7. 告知病人或家屬於接受醫療處置前,當醫事人員稱呼全名或稱為正確時,務必應答;未確認身分或不 正確時,均需及時澄清。 8. 對於只來門診作檢查、處置或打疫苗之民眾,此類病人沒有手圈,除了問病人姓名與書面資料作核對, 需加問其他資料,如生日、身分證字號或檢查、領藥號當作第二道辨識。 病人辨識工作如僅依賴醫護人員執行,仍可能存在盲點,病人如能較積極地、主動地加入確認動作, 說出自己的名字、年齡或其他辨識資料,以保護自身的安全,對促進病人安全、提升病人就醫的安全環 境,便顯得非常重要。因此本調查之研究目的在探討民眾對於病人辨識的認知與經驗,以做為醫院提昇 病人參與病人安全,以及提昇病人辨識作業之參考。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台北縣某醫學中心門診候診民眾為研究對象,採用立意取樣由研究對象自填問卷的方式進 行調查,問卷內容包含基本資料、候診經驗、對病人辨識之認知及對各種辨識方式之態度調查。問卷內 容包含: 甲、 基本資料:研究對象性別、年齡、教育程度。 乙、 候診經驗:候診與就診所花費時間(分鐘);是否有掛錯號、叫錯號、領錯藥、打錯針之經驗。 丙、 對病人辨識認知之態度:對病人辨識認知之重要性、病人辨識方法之認知與意願。 丁、 對辨識工具之態度:針對安全性、隱私尊重性、適合度與重要性做探討。 所收集的資料經編碼後以 SPSS11.0 版的統計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

參、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有效樣本 180 份,男女性別比例平均,年齡層主要分布於 21~30 歲(54.4%),其次為 31~40 歲 (17.8%);教育程度以大學居多,超過一半(57.2%)(表一)。一半以上的病患平均候診時間高於 30 分鐘,然 就診所花費的時間卻僅為 3-5 分鐘。曾經發生掛錯號(5.0%)、叫錯號(5.0%)、領錯藥(2.2%)或打錯針(0.6%) 經驗者雖是少數,但仍顯示出病人辨識的問題確實存在。其中發生領錯藥經驗者,多是民眾在領藥時即 發現錯誤,顯示民眾對於領藥時應有的注意事項較為瞭解。而極少的打錯針個案雖僅有一例,但其錯誤 卻是醫護人員發現的,反映出在接受侵入性措施方面病人可能是被動與弱勢的角色(表二)。 在對病人辨識認知的分析發現,大部分民眾並不瞭解(41.7%)或是一知半解(46.7%),僅少數正確知道 (11.7%),多為受訪時經訪員進一步解說才理解,顯示「病人辨識」這項病人安全目標仍有努力空間。既 使如此,民眾對門診就醫過程中辨識的重要性,普遍都認為是重要的(87.2%),即便是辨識程序可能使候 診時間增加。而對於口頭、手圈與條碼三項辨識工具,以條碼最為民眾熟知(73.3%)。大多數民眾在看診

(4)

過程中接受醫護人員口頭辨識(77.8%),辨識方法以姓名(72.8%)居多,其次才是病歷號(2.2%)。在對於各 種辨識工具(口頭、手圈、條碼)接受度方面普遍反應皆能接受(表三),但仍以口頭詢問較高(37%)。以使用 者觀點觀之,若僅使用一種辨識工具,超過半數以上均認為不夠安全,間接支持必須使用至少一種以上 辨識工具的論點。較能保障隱私與尊重方面則口頭辨識與條碼辨識為主(表四)。 本研究之結果與國內大多數院所之現行病人辨識作業大略相符,意即採取兩種以上之辨識方法與提 供病人辨識之工具。然而民眾對病人辨識之認知程度不高,其原因與宣導或許有關。政府機構與醫療院 所雖致力於提升病人安全,不遺餘力,但一般就醫民眾是否真能如預期瞭解,仍無法得知。近三年來由 於新制醫院評鑑的實施明訂醫療院所必須告知民眾就醫權利與義務,期待透過主動的宣導可喚起病人自 主意識,進而提升參與度。 此外對於辨識的工具方面,由於門診作業的特殊性,仍以口頭辨識為主,以手圈為辨識工具其時機 主要發生於非門診病人的辨識,意即由急診轉介或病房會診的個案為主。以手圈為辨識工具有其優缺點, 唯於門診利用較少(20.6%),在本研究並未進一步探討。 至於病人辨識錯誤或異常所導致之不良事件,在本研究中雖無直接數據指出其關連性,但由病人就 醫經驗發現,掛錯號、叫錯號、領錯藥或打錯針之情事確實發生,然而幸運的是似乎並無嚴重後遺症發 生,且多在錯誤未及於病人時便已發現,屬於跡近錯誤(near miss)之等級。 最後,在調查過程中發現,當病人瞭解醫療人員執行病人辨識作業是為了確保病人的安全時,他們 的接受度很高,且即使該作業程序會帶來不便亦能欣然接受與配合。基於此點,醫療機構應該加強宣導 與教育群眾宣導病人辨識的重要性,幫助就醫民眾主動而積極地參與,共同創造更安全的就醫環境,確 保病人安全。

肆、結論與建議

本調查中研究對象以青壯者居多,主要可能在於邀請民眾接受問卷調查時,高年齡者的拒絕率較高, 也有可能是因為病人辨識為較專業之名詞,並非所有民眾聽過或瞭解之故。高齡者是罹病之高危險群, 因此未來對於推動民眾對病人辨識之認知活動時應多關注高齡者族群。 其次,醫療機構應以使用者角度來設計病人安全之教育訓練,由切身問題著手提升民眾參與度;並 可導入資訊科技以促進病人安全,例如利用國外商場普遍設置紅外線條碼讀取設備以讀取商品資訊的作 法,設置於醫療院所內供民眾瞭解就醫相關資訊如藥物之使用等等。 最後,特別感謝亞東紀念醫院與台北醫學大學市立萬芳醫院品質管理部病人安全資訊中心對此研究 之進行所提供之協助與指導。

參考文獻

王祖琪、陳淑暖、璩大成:〈病人辨識(病房)標準作業流程 〉,《北市醫學雜誌》,第 1 卷第 4 期附冊(2004 年),頁 5-7。 石崇良、侯勝茂:〈病人安全之現況與建議〉,《臺灣醫學》,第 8 卷第 4 期(2004 年),頁 521-527。 行 政 院 衛 生 署 : 〈 病 人 安 全 專 區 〉 ,

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aspx?now_fod_list_no=7957&class_no=338&le

vel_no=1

(5)

林恆慶、陳楚杰、許銘恭:〈病人安全相關議題之探討〉,《醫院》,第 36 卷第 5 期(2003 年),頁 69-78。 邱文達、石崇良、侯勝茂:〈病人安全與醫學倫理-建構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體系〉,《臺灣醫學人文學刊》, 第 5 卷第 1&2 期(2004 年),頁 66-96。 侯勝茂、陳欣欣:〈提昇病人安全的新作為〉,《臺灣醫學》,第 8 卷第 4 期(2004 年),頁 504-509。 唐美蓮、伍麗珠、周惠千:〈病人辨識手環模糊率及其影響因素〉,《榮總護理》,第 22 卷第 3 期(2005 年),頁 261-268。 曾珮瑜、蔡佩芬:〈提升給藥前病人辨識完整率〉,《嘉基護理》,第 6 卷第 2 期(2006 年),頁 31-40。 楊 鳳 凰 :〈 病 人 辨 識 與 病 人 安 全 〉,《 仁 愛 醫 訊 》, 第 20 卷 第 5 期 ( 2004 年 ), http://www.jah.org.tw/chinese/5_knowledge/3_paper/2004/m10/m10-11.asp。 鄭孟蓁、王祖琪、璩大成、邱于玲、李艷秋:〈病人辨識及手術部位辨識作業指引〉,《北市醫學雜誌》, 第 1 卷第 4 期附冊(2004 年),頁 5-18。

AORN, Position Statement on Correct Site Surgery, Plastic Surgical Nursing 22.4 ,2003:181.

To Err Is Human. Kohn LT, Corrigan J, Donaldson MS, ed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2000

附表

表一 基本資料(N=180) 項目 內容 N % 1 性別 男 女 92 88 51.1 48.9 2 年齡 20 歲以下 21~30 歲 31~40 歲 41~50 歲 51~60 歲 13 98 32 26 11 7.2 54.4 17.8 14.4 6.1 3 教育程度 國小 國中 高中 大學 其他 2 25 42 103 8 1.1 13.9 23.3 57.2 4.4

(6)

表二 候診經驗(N=180) 項目 內容 N % 1 候診時花費時間 <30 分鐘 31~60 分鐘 61~90 分鐘 >90 分鐘 100 53 18 9 55.6 29.4 10.0 5.0 2 就診時花費時間 <2 分鐘 3~5 分鐘 6~8 分鐘 >9 分鐘 15 104 38 23 8.3 57.8 21.1 12.8 3 掛錯號情形 是 否 9 171 5.0 95.0 發生地點 本院 2 1.1 他院 7 3.9 4 叫錯號情形 是 否 9 171 5.0 95.0 發生地點 本院 1 0.6 他院 8 4.4 5 領錯藥情形 是 否 4 176 2.2 97.8 發生地點 本院 0 0 他院 4 2.2 如何發現 自己 3 1.7 醫護 0 0 身體 0 0 其他 1 0.6 6 打錯針情形 是 否 1 179 0.6 99.4 發生地點 本院 0 0 他院 1 0.6 如何發現 自己 0 0 醫護 1 0.6 身體 0 0 其他 0 0

(7)

表三 對病人辨識之認知(N=180) 項目 內容 N % 1 對病人辨識認知 正確知道 有些了解 不知道 21 84 75 11.7 46.7 41.7 2 辨識過程重要性 是 否 157 23 87.2 12.8 3 對各種辯識方法的瞭解 3-1 聽過口頭辯識 是 否 48 132 26.7 73.3 3-2 聽過手圈辨識 是 否 98 82 54.4 45.6 3-3 聽過條碼辨識 是 否 132 48 73.3 26.7 3-4 聽過其他辨識方法 是 否 162 18 90.0 10.0 4 看診時有口頭辨識過程 是 否 140 40 77.8 22.2 4-1 辨識方法 姓名 病歷號碼 身分證號碼 血型 電話號碼 出生年月日 131 4 2 1 0 2 72.8 2.2 1.1 0.6 0 1.1 5 門診有過手圈辨識之經驗 是 否 37 143 20.6 79.4 6 對於就診時進行辨識手續態度 願意 不願意 167 13 92.8 7.2 7 願意接受之辨識方式 配帶手圈 口頭詢問 條碼 皆可 不需要 23 67 2 85 3 12.8 37.2 1.1 47.2 1.7

(8)

表四 對各種辨識方式之態度(N=180) 口頭辨識 手圈辨識 條碼辨識 N % N % N % 安全性 安全 不安全 69 111 38.3 61.7 68 112 37.8 62.2 71 109 39.4 60.6 隱私尊重性 是 否 150 30 83.3 16.7 127 53 70.6 29.4 149 31 82.8 17.2 適合度 沒意見 不適合 適合 26 10 144 14.4 5.6 80 27 43 110 15.0 23.9 61.1 33 29 118 18.3 16.1 65.5 重要性 沒意見 不重要 重要 NA NA 26 3 151 14.4 1.7 83.8 34 8 138 18.9 4.4 76.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建置門診個人健康紀錄:整 合醫療科室、品管中心、醫 企部及資訊室,提供結合預 約掛號及就醫前病人個人病

建置門診個人健康紀錄:整 合醫療科室、品管中心、醫 企部及資訊室,提供結合預 約掛號及就醫前病人個人病

3.CKD Stage 5 病人照護目標,應進行慢性腎臟病之醫病共同決 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六)勞工健康相關法規(含勞 工健康保護規則 、女性勞工 母性健康保護實施辦法、辦 理勞工體格與健康檢查醫 療機構認可及管理辦法等)

而考量到 Covid-19 重症病患的需求,醫院的重症病床數量格外重要。根據統 計,在 OECD 國家間,每十萬人擁有之重症病床數量差距可達 10 倍(如下圖)。. 歐盟疾病管制局 (European

受試者編號 168 於 2018 年 12 月 13 日至醫院門診,由 於病人主訴有呼吸道症狀,試驗醫師開立類固醇針劑緩 解並安排 X-ray

王拔群 委員 、余佩燁 委員 、呂 立 委員 、李君儀 委員 、李世凱 委員 、洪冠予 委員 、賀倫惠 委員 、 劉人瑋 委員 、謝文祥

患者,使用口服 BIBF 1120 加標準 pemetrexed 療法,相較於 安慰劑加標準 pemetrexed 療法之功效與安全性的多中心、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