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物質的組成 -1-
1-1 化學反應的分類
常見化學反應的分類 化學反應的種類很多,為了助於理解而歸類成 5 種反應類型(化合、分解、取代、複分解及燃燒 反應)1-1.1 化合反應
1. 定義:2 種以上的物質反應生成一種化合物,稱為化合反應,亦稱結合反應。 2. 圖解與記憶法:○ + ● → ○● 結婚! 3. 特色:僅有一種產物。 化合反應的分類 依反應物種類的不同,可分為: 1. 元素間的化合反應:依元素的種類不同,可分成 2 類 (1) 金屬與非金屬:金屬 + 非金屬 → 離子化合物(鹽類) a. 常見 A 族元素最穩定的離子態:中性原子藉由得失電子,使價電子數與惰性氣體相同, 則為最穩定的離子態。 b. 產物由金屬、非金屬最穩定的離子態決定,如: + 2 + Na Na2Na + Cl 2Na + 2Cl 2NaCl
Cl Cl → → → → (2) 非金屬與非金屬:非金屬 + 非金屬 → 分子化合物 a. 非金屬皆為 A 族元素:同一族中,原子序↑,非金屬性質↓,活性↓;同週期中,原子序↑, 非金屬性質↑,活性↑。 b. 活性較小的非金屬 易帶「正電」; 活性較大的非金屬 易帶「負電」,如: 6C:同週期 原子序小 易帶「正電」 價數:+4 8O:同週期 原子序大 易帶「負電」 價數:-2 ∴ C + O2 → CO2 2. 化合物與元素間的結合反應: 化合物中,帶正電價數的元素,若有更高價數的存在,則此化合物可與活性較高的非金屬再 反應,生成新化合物。如: 2CO + O2 → CO2 +2 +4 3. 化合物間的化合反應:兩化合物可藉由結合反應形成新化合物 (1)CaO(s) + CO2(g) → CaCO3(s)
(2)CaO(s) + H2O(l) → Ca(OH)2(aq) 放出高熱,因此 CaO 可為脫水劑
(3)CaO(s) + SO2(g) → CaSO3(s) 吸附硫的氧化物(SOx),降低空氣汙染
1-1.2 分解反應
1. 定義:一種化合物經反應生成 2 種以上的元素或化合物,稱為分解反應。 2. 圖解與記憶法:○● → ○ + ● 離婚!
第 1 章 物質的組成 -2- 3. 特色:反應物只有一種,可視為結合反應的逆反應 反應種類:可藉由加熱或通電方式,進行分解反應 1. 加熱分解:將化合物高溫加熱,分解成元素或化合物 (1) 碳酸鈣分解:CaCO3(s) △ → CaO(s)+CO2(g) (得到兩種化合物) (2) 氧化汞分解:2HgO(s) △ → 2Hg(l) + O2(g) (得到兩種組成元素) (3) 氯酸鈉分解製氧:2NaClO3(s) △ → 2NaCl(s) + 3O2(g) (得到元素與化合物) 2. 通電分解:將化合物通以直流電,分解成元素或化合物 (1) 熔融食鹽電解:2NaCl(l)直流電2Na(s) + Cl2(g)(得到兩種組成元素) 陰極 陽極
1-1.3 取代反應
取代反應:又稱「置換」反應 1. 定義:化合物中某一元素被其它元素取代。 2. 圖解與記憶法:○●+◎ → ◎● + ○ 橫刀奪愛!表示 “ 活性◎>○ ” 3. 特色:必有元素被置換出來,反應前後該原子的價數改變,故為氧化還原反應。 如:CuSO4 + Zn → ZnSO4 + Cu +2 0 2NaBr + Cl2 → 2NaCl + Br2 -1 01-1.4 複分解反應
複分解反應 1. 定義:兩種化合物反應,重新組合成新的兩種(以上)化合物。多數發生於水溶液中,並伴隨 有沉澱、氣體產生或酸鹼中和的反應。 2. 圖解與記憶法:○● + ◎● → ○● + ◎● 換妻俱樂部! 3. 特色:非氧化還原反應如:NaCl(aq) + AgNO3(aq) → NaNO3(aq) + AgCl(s)
NaOH(aq) + HCl(aq) → NaCl(aq) + H2O(l)
1-1.5 燃燒反應
1. 定義:物質發生劇烈的氧化反應,常伴隨有光和熱的現象。 2. 特色:為氧化還原反應 如:C(s) + O2(g) → CO2(g) ; 2Mg(s) + CO2(g) → 2MgO(s) + C(s) CH4(g) + 2 O2(g) → CO2(g) + 2H2O(l) C2H5OH(aq) + 3 O2(g) → 2CO2(g) + 3H2O(l) 註:碳氫(碳氫氧)化合物完全燃燒的產物為 CO2及 H2O,但燃燒不完全時,則可能產生 C(s)、CO 或 H2。 燃燒反應可視為化合反應及取代反應第 1 章 物質的組成 -3-
1-1.6 化學反應伴隨的現象
常見化學反應所伴隨的現象有顏色的變化、氣體的產生、沉澱的產生及能量的變化等。 1. 顏色的變化:由於反應物或生成物本身顏色的有無,以致反應過程中可能觀察到顏色的改變。 例如:(1) Zn(s)+Cu22 + (aq) → Cu(s)+Zn2 + (aq) (藍色) (無色) (2) NO(g)+ 1 2 O2(g) → NO2(g) (無色)(無色) (紅棕色) 2. 氣體的生成:固、液相反應,若產物之一為氣體,則很容易觀察到氣體的產生。 例如:(1) 2 KClO3(s) MnO2 → 2 KCl(s)+3 O2(g) (2) 2 H2O2(aq) MnO2 → 2 H2O(l)+O2(g) (3) CaCO3(s)+2 H + (aq) → Ca2+ (aq)+CO2(g)+H2O(l) 3. 沉澱的產生:液相的反應,若有生成難溶物,就會有沉澱被觀察到。 例如:(1) Ca(HCO3)2(aq) △ → CaCO3(s)+H2O(l)+CO2(g)(2) Pb(NO3)2(aq)+2 NaI(aq)
→ PbI2(s)+2 NaNO3(aq)
4. 能量的變化:化學反應一定會有吸熱、放熱現象發生,若在液相中進行,則液相溫度也會有 上升或下降的現象。
例如:(1) 酸鹼中和:NaOH(aq)+HCl(aq)
→ NaCl(aq)+H2O(l)+熱 (2) 燃燒反應:2 Mg(s)+O2(g) → 2 MgO(s)+熱+光 【化學學堂】 二氧化氮的合成也屬於結合反應:2NO(g) + O2(g) → 2NO2(g)。 二氧化氮是空氣汙染物,其主要排放來源是內燃機、火力發電。這些都需要吸入大量空氣來幫 助燃燒,空氣中的氮氣被引入高溫的燃燒反應中,最終產生了氮氧化物。因此,藉由控制助燃的空 氣量,便能精準控制氮氧化物的種類(在不同溫壓下,氮會以多種價數存在;和氧結合時,會生成 NO、NO2、N2O5)。 二氧化氮不僅造成空氣汙染,亦會影響對流層中臭氧的形成;且最近加州大學 聖地牙哥分校 發表研究指出,空氣中二氧化氮的濃度與嬰兒瘁死症有一定關係。雖然吸入二氧化氮會導致中毒反 應,但由於二氧化氮過於刺激,反而使得中毒事故較容易避免。
第 1 章 物質的組成 -4- 【化學學堂】 硫的氧化物-二氧化硫(SO2)為大氣汙染源,成因有:火力發電(燃燒煤)S + O2 → SO2; 冶煉金屬;硫酸工廠廢氣。二氧化硫是一種具刺激味氣體,會對氣管造成傷害;且為酸雨的主要成 因:SO2 + H2O → H2SO3,SO3 + H2O → H2SO4。 美國為了環境保護而訂定的酸雨計畫,讓 1983 年和 2002 年期間二氧化硫的有效排放量減少了 33 %。這是由於亞硫酸鈣的合成方法: CaO(s) + SO2(g) → CaSO3(s) CaSO3再被空氣氧化成 CaSO4(石膏),讓發電廠從此不再排放二氧化硫。大部分在歐洲出售的石 膏都是來自此製程。 截至 2006 年,中國是世界上二氧化硫排放量最大的國家,2005 年的排放量估計為 25 百萬噸。 而且自從 2000 年以來,排放量已增加了 27 %,差不多與美國在 1980 年的排放量相等。
1-2 電解質與非電解質
常見導體 1. 導體:能夠使電流通過的材料,稱為導體。 2. 依導電方式的不同,可分成 4 類: (1) 金屬:利用「自由電子」幫助導電,如:金、銀……。 (2) 電解質溶液:利用「陰、陽離子」幫助導電,如:酸、鹼、鹽。 (3) 石墨:利用「電子」幫助導電。(高三選修化學) (4) 導電塑膠:利用「電子」幫助導電,如:聚乙炔。(高三選修化學) 電解質溶液 1. 電解質解離說: (1) 提出者:1884 年,瑞典科學家阿瑞尼斯。 (2) 內容: a. 凡物質溶於水或熔融態(液態),可解離出陰、陽離子幫助導電者。 電解質溶於水中時,會分解成帶電的離子,帶正電的稱為陽離子;帶負電的稱為陰離子, 此分解的步驟稱為「解離」或「游離」。如:Na2SO4(aq) → 2Na+(aq) + SO42-(aq)
Na+:帶正電的陽離子 SO42-:帶負電的陰離子
b.電中性原理:電解質水溶液中,陽離子數與陰離子數未必相等,但陽離子所帶之總電荷 必等於陰離子所帶之總電荷,故溶液呈電中性。
例如:硫酸鈉水溶液中,Na2SO4(aq) → 2Na+(aq) + SO42-(aq)
正電荷(Na+)2 × (+ 1) = +2 負電荷(SO42-)1 × (-2) = -2
又溶液呈中性,因此[H+]=[OH-],故[Na+]=2 [SO42-]。
可由電中性原理得[H+]+[Na+]=[SO42-]×2+[OH -
第 1 章 物質的組成 -5- 2. 電解質溶液的種類: (1) 依「狀態」分類: a. 固態的電解質:高分子電解質,將鹽類溶於聚合物中而形成。 如:聚乙烯氧化物(polyehtylene oxide,PEO)加入硫氰化鉀(KSCN),高溫下陽離子 在聚合鏈中移動,具有導電性。 b. 液態(熔融態)的電解質:高溫下,離子化合物(鹼、鹽)形成熔融態,具有可移動離 子,具有導電性。如:NaCl(l) → Na+(l) + Cl - (l) c. 電解質水溶液:電解質溶於水,解離出離子,具有導電性。 如:NaCl(aq) → Na+(aq) + Cl
- (aq) (2) 依「物種」分類: a. 酸:分子化合物,溶於水中可解離出 H+。如:HCl(aq) → H+(aq) + Cl - (aq) b. 鹼:離子化合物,溶於水中可解離出 OH-。如:NaOH(aq) → Na + (aq) + OH - (aq) c. 鹽:離子化合物,溶於水中可解離出金屬陽離子與非金屬陰離子。 如:NaCl(aq) → Na+(aq) + Cl
- aq) (3) 依「鍵型」分類: 化合物 固態 熔融態 水溶液 分子化合物 (共價鍵) 酸 鹼 × × 離子化合物 (離子鍵) 鹼 × 鹽 × (4) 依「導電性」分類: a. 強電解質 在水中幾乎完全解離者:強酸、強鹼、可溶性鹽類。 如:強酸:鹽酸 HCl(aq) → H+(aq) + Cl - (aq)
強鹼:氫氧化鈉 NaOH(aq) → Na+(aq) + OH -
(aq)
可溶性鹽類:食鹽 NaCl(aq) → Na+(aq) + Cl -
(aq)
b. 弱電解質
在水中僅有部分解離者:弱酸、弱鹼、微溶性鹽類。 如:弱酸:醋酸 CH3COOH(aq) CH3COO
- (aq) + H+(aq) 弱鹼:氨水 NH3(aq) + H2O(l) NH4+(aq) + OH - (aq) 微溶性鹽類:氯化汞 HgCl2(s) Hg2+(aq) + 2Cl - (aq) c. 非電解質 在水中無法解離出離子者,以分子形式分散於水中:醇類、醣類、酯類、尿素((NH2)2CO)
如:醇類―乙醇(C2H5OH)、乙二醇(HO(CH2)2OH)、甘油
醣類―葡萄糖(C6H12O6)、蔗糖(C12H22O11) 酯類―乙酸乙酯(CH3COOC2H5) 3. 電解質溶液導電的原理-藉由離子移動而導電: (1) 電解質水溶液通以直流電,陽離子移向負極(陰極)而接受電子(還原),陰離子移向正極(陽) 而失去(氧化)。故電解質導電時,正、負兩極表面必發生化學反應。 (2) 在外部電路上,電子經由導線繼續流通而導電;內部電路裏,則藉由離子的移動而溝通電 路。使成一個封閉的迴路而導電。 ×:不導電 :導電
第 1 章 物質的組成 -6-
例題1 ―94.指考―
濃度均為 0.1 M 的下列水溶液,何者的導電度最大? (A) H3PO4 (B) NaH2PO4 (C) Na2HPO4 (D) Na3PO4 (E) Na2HPO3。
答案:(D) 解析:溶液中離子的總濃度愈高,導電度愈大。磷酸 H3PO4 的解離度不大,其第二個與第三個 H+ 的解離度更小,但鈉鹽在水中則幾乎完全解離,故選(D),因其 Na+ 濃度最大。 例題2 ―95.學測― 甲、乙、丙、丁、戊五種不同化合物的沸點及其 1.0 M 水溶液的導電電流數據如下表。測量導電電 流的實驗裝置如下圖所示,實驗時取用的化合物水溶液均為 1.0 M 及 100 毫升,分別置於燒杯中, 然後記錄安培計的導電電流讀數。試根據上文,回答下列問題。 化合物 沸點(℃) 1.0 M 水溶液的 導電電流(安培) 甲 400(分解)* 1.10 × 10-1 乙 140 9.93 × 10-4 丙 64.8 1.07 × 10-4 丁 56.5 4.95 × 10-3 戊 -84.8 2.59 × 10-1 【*分解表示該化合物到 400 ℃ 時就分解了,因此沒有所謂的沸點】 (1)由上表的數據推測,最可能是離子化合物的是下列哪一種物質? (A)甲 (B)乙 (C)丙 (D)丁 (E)戊。 (2)由上表的數據推測,最可能是分子化合物又是強電解質的是下列哪一種物質 ?(A)甲 (B)乙 (C)丙 (D)丁 (E)戊。 答案:(1)(A);(2)(E) 解析:(1)離子化合物的沸點高。 (2)分子化合物的沸點低,但若為強電解質,則水溶液的導電性好。 例題3 ―97.學測― 下列哪一物質既非導體亦非電解質? (A)食鹽 (B)黃銅 (C)酒精 (D)醋酸鉀 (E)石墨。 答案:(C) 解析:(A)食鹽 NaCl 為離子化合物,屬於電解質。 (B)黃銅為合金,屬於導體。 (D)醋酸鉀 CH3COOK 為離子化合物,屬於電解質。 (E)石墨屬於導體。
第 1 章 物質的組成 -7- 【科學知識家】 極性與非極性分子 多數的化學反應都在水中進行。水之所以能夠作為很好的溶劑,主要歸因於其分子結構的兩大 特性:鍵結電子的分布與分子的形狀。氧原子吸引價電子的能力大過於氫原子,因此水分子的兩個 O-H 鍵結,共用電子的密度愈靠近氧原子中心愈大,而發生鍵結的極化(polar)現象。此外,水 分子整體 H-O-H 的排列方式呈彎曲形,使得整體正、負電荷分布不均,有部分電荷分離,稱之 為極性,而這類型的分子化合物稱為極性化合物(polar compound)。相反地,分子整體以對稱方 式排列,使得整體正、負電荷平均分布,這類型的分子化合物則屬於非極性化合物(nonpolar compound),例如:氫氣、二氧化碳、氮氣等。 溶劑分解作用(solvolysis) 在離子固體中,異性電荷呈交互連續堆積排列。當固態離子化合物溶於水,水與個別陰、陽離 子的交互作用力,取代了原本異性電荷之間的引力,使得個別離子獨自在水中任意移動。當一個顆 粒狀的離子化合物受到周遭呈彎曲形的極性水分子環繞,水分子中帶部分負電荷的氧中心會受到帶 正電荷的陽離子吸引,而水分子中兩個帶部分正電荷的氫中 心則會受到帶負電荷的陰離子吸引。當其作用力逐漸超過陰、 陽離子之間的吸引力時,個別離子周遭完全被水分子團緊密 包圍,離子之間的距離拉開,在溶液中任意移動,稱為溶劑 分解作用(如圖 4-2)。這類離子化合物稱為可溶性的化合物 (soluble compound)。 分子化合物 1. 非金屬元素之間通常以共用價電子的方式形成分子化合物,最簡單的例子是氫氣。當兩個獨 立的氫原子互相靠近時,每個原子的原子核與另外一個原子的價電子之間的吸引力會逐漸增 加,使得這兩個原本獨立的氫原子外圍價殼層開始相互交錯重疊;當兩個原子核之間距離達 到一定的範圍,核間電子對同時受到兩個原子核相同程度的吸引,兩個氫原子穩定結合,形 成氫分子(圖 4-3)。不同原子也可以用共價電子的方式形成分子化合物。例如:氯化氫(HCl) 是由一個氫原子和一個氯原子結合而成的分子化合物;而水(H2O)是由一個氧原子和二個 氫原子相互結合而成的(圖 4-4)。
第 1 章 物質的組成 -8- 2. 離子化合物和分子化合物的差異: (1) 分子化合物由個別的分子所組成。如:一杯水是由一群互相緊鄰的水分子所組成。相反地, 一茶匙的食鹽(即離子化合物),並不是以個別的氯化鈉分子形式互相堆疊而成,而是鈉 離子和氯離子交互連續排列而成。 (2) 粒子間的作用力不同。分子化合物中,原子間的結合,包含兩個原子核和兩個電子之間的 相互引力。而離子化合物中,離子間的結合,包含正、負離子之間的庫侖吸引力。 非電解質(nonelectrolyte) 很多 分 子 化合 物, 如 :蔗 糖( C12H22O11)、酒精( CH3CH2OH )和汽 車水箱 內的抗 凍 劑
(HOCH2CH2OH)都可完全溶於水,這些化合物有極化的 O-H 鍵結,屬於極性分子。根據同性
相溶的概念,這些分子化合物是極性溶質,易溶在極性的水中。不過它們仍然是以分子的形式分散 在水中,所以水溶液不會導電,這些可溶性分子化合物稱為非電解質(nonelectrolyte)。
第 1 章 物質的組成 -9-
1-3 沉澱反應
⊙電解質水溶液的顏色: 電解質溶於水解離產生陰、陽離子,有些離子具有特定顏色,可作為鑑識參考。 ▲常見離子水溶液的顏色 離子 顏色 離子 顏色 離子 顏色 離子 顏色 離子 顏色 Fe3+ 黃褐 Fe(CN)64 - 黃 Cr3+ 綠 Cr2O72 - 橙 Cu2+ 藍Fe2+ 綠 Fe(CN)63- 紅 Cr2+ 藍 MnO42- 綠 CoCl42- 藍
FeSCN2+ 血紅 Ni2+ 綠 CrO42 - 黃 MnO4 - 紫 Co(H2O)62 + 紅 註:除了 I3 - 離子(棕褐色),A 族離子皆無顏色;有顏色的離子幾乎都含有 B 族離子。 ⊙水溶液中離子間的沉澱反應: 1. 當不同的電解質溶液混合時,有些離子會結合成難溶性的沉澱物,在化學反應式中,以”向下 的箭頭↓”或”加註 ppt”緊隨著化學式之後來表示。 (1) 離子沉澱反應屬於複分解反應。 (2) 通式:AB(aq) + CD(aq) → AD(s)↓+ CB(aq)
(難溶性產物) (3) 實例:
a. 2NaF(aq) + CaCl2(aq) → CaF2(s) + 2NaCl(aq)
(難溶鹽)
b. MgCl2(aq) + Ca(OH)2(aq) →Mg(OH)2(s) + CaCl2(aq)
(難溶鹼)
2. 有些沉澱具有特定的顏色,例如 AgNO3(aq)及 NaCl(aq)皆為無色,代表此二種電解質在水中解
離出的 Ag+ 、NO3 - 、Na+ 及 Cl- 皆為無色;但兩溶液混合後,會產生白色的 AgCl(s)沉澱。 3. 藉由溶液離子間的沉澱現象及沉澱物顏色,可鑑定溶液中可能含有的離子。 常見沉澱物顏色 化合物 顏色 化合物 顏色 化合物 顏色 化合物 顏色
AgCl 白 BaSO4 白 CaCO3 白 Hg2Cl2 白
AgBr 淡黃 BaSO3 白 CaSO4 白 PbCl2 白
AgI 黃 BaCO3 白 CaC2O4 白 PbSO4 白
Ag2CrO4 磚紅 BaC2O4 白 CuS 黑 PbI2 黃
Ag2S 黑 BaCrO4 黃 Cu(OH)2 藍綠 PbCrO4 黃
Fe(OH)2 白綠 Fe(OH)3 紅褐 Ni(OH)2 綠 Cr(OH)3 綠
註:大部分不含 B 族元素的沉澱物呈白色;
第 1 章 物質的組成 -10-
1-3.1 溶液中離子沉澱反應的化學反應式表示法
離子沉澱反應的化學反應式表示法
1. 同一反應,依據書寫方式不同,可分成 3 類:
(1) 分子方程式:反應物與生成物均以未解離型態表示,但須標明各物質的狀態。 a. 如:2NaF(aq) + CaCl2(aq) → CaF2(s) + 2NaCl(aq)
b. 特色:可顯示完整反應物與生成物。 c. 缺點:無法反應鹽類在水中的實際解離狀況,故不建議使用。 (2) 全離子方程式:將可溶性的鹽以個別離子方式呈現,這種表示法稱為全離子方程式。 a. 如: b. 特色:清楚區分可溶性與難溶性化合物,如:CaF2(s)為難溶性,其餘為可溶性。 c. 缺點:左、右兩邊都有相同離子(Na+、Cl-),並沒有實際參與化學變化,主要是用來 平衡反應物個別離子的電荷。 (3) 淨離子方程式:僅列出有參與反應的離子,而在水溶液中保持不變的離子則省略。 a. 如:Ca2+(aq) + 2F - (aq) → CaF2(s) 【科學知識家】 離子化合物都呈電中性,含有相同的正、負電荷總量,但不一定含有相同的正、負離子數。如: 鈉陽離子(Na+)和氯陰離子(Cl - )各帶 1 價電荷,在氯化鈉(NaCl)中正、負電荷離子數相同; 但在硫酸鈉(Na2SO4)中,鈉陽離子(Na+)的數量必須是氧陰離子(SO42-)數量的 2 倍,才能
平衡硫酸根離子的負電荷總量。 從單一原子衍生的離子,稱為單原子離子;而從一小群原子衍生的離子,稱為多原子離子,例 如:磷酸根陰離子(PO43-)、銨根陽離子(NH4+)。
1-3.2 離子化合物在水中溶解度的大小趨勢
水溶液中的陰、陽離子可否反應生成沉澱,可由其結合成電解質溶液溶解度判斷。 溶解度 1. 定義:定溫下,該物質飽和溶液的濃度,稱為「溶解度」。 2. 物質的溶解度愈大,單位體積溶劑中的溶解量愈高,溶質愈會完全溶解而分散在溶劑中,成 為均相溶液。反之,溶解度愈小,愈易形成沉澱,成為非均相溶液。 3. 依據溶解度的大小,物質可分成 3 類: (1) 可溶性:溶解度 > 10-1 M (2) 微溶性:10-4 M < 溶解度 < 10-1 M (3) 難溶性:溶解度 < 10-4 M第 1 章 物質的組成 -11- 離子溶解度表 1. 常見鹽類在水中溶解度的規則: 任何都可溶者 IA+、NH4 + 、NO3 - 、CH3COO - (Ag+除外) 大部分可溶者 【背『會沉澱者』】 Cl-、Br- 、I- 呂秀蓮 Hg22+、Cu+、Pb2+ 、Ag+ 、Tl+ 共同牽引她 SO42 - 硫酸溫泉 (Ca2+)、Ba2+、Sr2+、Pb2+ 蓋 SBA 賺錢 CrO42- 啃 Ag+、Ba2+ 、Sr2+ 、Pb2+ 贏被撕錢 大部分沉澱者 【背『可溶解者』】 S2- 劉 IA+、 NH4 + IIA2+ 鶚 OH- OH! Ba2+、Sr2+ SBA 好涼 CO32-、C2O4 2- PO43-、SO32 - 嘆草羚羊 【科學知識家】 沈澱物再溶解: 1. 金屬鹵化物: PbCl2 可溶於熱 水。 水 氨水 S2O32 – CN - 說 明 AgF - - - - 「-」表示溶解;「+」表示沉澱。 𝐴𝑔𝐶𝑙(𝑠)+ 2𝑁𝐻3(𝑎𝑞) → 𝐴𝑔(𝑁𝐻3)2(𝑎𝑞)+ + C𝑙(𝑎𝑞)− 𝐴𝑔𝐶𝑙(𝑠)+ 2𝑆2𝑂3(𝑎𝑞)2− → 𝐴𝑔(𝑆2𝑂3)2(𝑎𝑞)3− + B𝑟(𝑎𝑞)− 𝐴𝑔𝐼(𝑠)+ 2𝐶𝑁(𝑎𝑞)− → 𝐴𝑔(𝐶𝑁)2(𝑎𝑞)− + 𝐼(𝑎𝑞)− AgCl + - - - AgBr + + - - AgI + + + - 2. 氫氧化物: (1)兩性氫氧化物:可溶於 強酸 與 強鹼 中。 a.兩性離子: Sn2+ Be2+ Cr3+ Al3+ Pb2+ Zn2+ Ga3+ 。 b.特徵:
兩性離子
加鹼
氫氧化物沈澱
過量強鹼
沈澱溶解
(2)過渡金屬的氫氧化物:可溶於『過量氨水 』中形成氨錯離子 a.不具有此性質的過渡元素氫氧化物:Fe(OH)2、Fe(OH)3。 b.特徵:Mn NH 3(aq) M(OH)n(s) 過量NH3(aq)M(NH3)nx c.過渡金屬: Co 、 Ni 、 Cu 、 Zn 、 Ag 、 Cd 3. 弱酸鹽類(HCO3 -、CO32-、SO32-、PO43-、C2O42-…)呈弱鹼性,可溶於強酸。含有『HCO3 - 、 CO32 - 、SO32 - 』離子的化合物溶於強酸,產生 CO2 、 SO2 。 ※硫酸鹽沈澱不再溶 於酸中。
4. 鉻酸鹽沈澱 BaCrO4(黃)、PbCrO4(黃)、Ag2CrO4(磚紅色)均可再溶於強酸中。
2BaCrO4(s) 2H(aq) 2Ba(2aq) Cr2O72(aq) H2O()
5. 硫化物沈澱 Al 、 Zn 、 Mn 、 Fe 、 Co 、 Ni 之硫化物均可再溶於 強酸
中。 2
(s) (aq) (aq) 2 (aq)
第 1 章 物質的組成 -12-
例題4 ―93.學測―
有一已磨成粉末的混合物試樣,是由下列六種物質中的數種等量組成:(A) NaCl;(B) KCl;(C) CaCl2
;(D) CuSO4(無水);(E) Na2SO4;(F) Na2CO3。為了要確定該粉末試樣的成分,王同學先查了資 料後,自己研擬了一個檢驗粉末試樣的流程圖,並請李老師指導。李老師認為整個實驗都相當安全 ,基於鼓勵學生多做「探究學習」,同意王同學在化學實驗室中進行實驗,並要求王同學確實記錄 實驗過程,檢討每一實驗的必要性。以下是報告的一部分: 實驗一:用燒杯取粉末試樣約 2 克,加蒸餾水約 100 毫升,攪拌後形成無色的透明溶液 X。 實驗二:在溶液 X 中加了鹽酸,則見在溶液中陸續產生氣泡,至溶液不再冒氣泡,溶液仍為無 色透明(貼上標籤 Y)。 實驗三:在無色透明的溶液 Y 中,滴加 BaCl2 溶液,即見白色沉澱。 實驗四:繼續滴加 BaCl2 溶液,至白色沉澱不再產生後,過濾分離出白色沉澱,得到透明的無色 濾液 Z。 實驗五:在濾液 Z 中,滴入 AgNO3 溶液,則見白色沉澱,加入稀硝酸,沉澱不溶解。 (1)根據上述報告,原粉末中一定沒有哪兩種物質?(從(A)~(F)中選兩項) (2)原粉末中,一定含有哪兩種物質?(從(A)~(F)中選兩項) (3)若王同學只需回答問題(1)與(2),你認為王同學不需要做哪兩個實驗? (A)實驗一 (B)實驗二 (C)實驗三 (D)實驗四 (E)實驗五。 答案:(1)(C)(D);(2)(E)(F);(3)(D)(E) 解析:由實驗一:粉末溶於水得無色溶液,故必不含(D) CuSO4(∵Cu2 + 為藍色)。
由實驗二:粉末溶液可與鹽酸反應產生氣體,故必含有(F) Na2CO3(∵Na2CO3(aq)+2HCl(aq)→ 2NaCl(aq)+H2O+CO2(g));同時可得知原粉末必不含(C) CaCl2,否則粉末加入水 中時即會發生 CaCl2(aq)+Na2CO3(aq)→ CaCO3(s)+2NaCl(aq) 之沉澱反應,而不可能 得到無色澄清的水溶液。
由實驗三:粉末溶液可與 BaCl2(aq) 反應產生沉澱,故必含有(E) Na2SO4(∵Na2SO4(aq)+BaCl2(aq) → BaSO4(s)(白色)+2NaCl(aq))。
由實驗四、五:濾液可與 AgNO3(aq) 反應產生不溶於硝酸的白色沉澱,故需含有 Cl
-
(aq),但 因實驗二加入鹽酸,故無法判斷(A)、(B)的存在。
第 1 章 物質的組成 -13-
例題5 ―95.學測―
下表是硝酸銀、硝酸鉛、硝酸鋇、硝酸鎳等四種溶液分別與氯化鈉、硫酸鈉、硫化鈉等三種溶液 作用的結果(所有溶液的濃度都是 0.01 M)。
AgNO3 Pb(NO3)2 Ba(NO3)2 Ni(NO3)2 NaCl 白色沉澱 白色沉澱 --- --- Na2SO4 --- 白色沉澱 白色沉澱 --- Na2S 黑色沉澱 黑色沉澱 --- 黑色沉澱 (---表示無沉澱) 試根據上文,回答下列問題: (1)硝酸鉛與氯化鈉作用產生的白色沉澱,其正確的化學式為下列哪一項? (A) NaNO3 (B) Na2NO3 (C) PbCl (D) PbCl2 (E) Pb(OH)2。
(2)有一溶液含 Ag+、Pb2+、Ni2+三種離子各 0.01 M,若使用均為 0.01 M 的 NaCl、Na
2SO4、Na2S
溶液作為試劑,使 Ag+、Pb2+、Ni2+分離,則滴加試劑的順序應為下列哪一項?
(A) NaCl、Na2SO4、Na2S (B) Na2SO4、NaCl、Na2S
(C) NaCl、Na2S、Na2SO4 (D) Na2SO4、Na2S、NaCl
(E) Na2S、NaCl、Na2SO4。 答案:(1) (D) (2) (B) 解析:(1)Pb2+ + 2Cl → PbCl2 (2)一次生成一種沉澱,才能分離此三種離子,故加入試劑的順序應為 Na2SO4、NaCl、 Na2S,產生的沉澱依次為 PbSO4、AgCl、NiS。 例題6 ―96.學測― 有甲、乙、丙三瓶不同的液體,欲知道各瓶中的液體為何種藥劑,而進行下列實驗: (1)各取一部分液體,分別倒入試管然後加等量的水稀釋,並各別滴入氯化鋇溶液時,只有甲液的 試管生成白色沉澱。 (2)將硝酸銀溶液加入乙和丙的試管中,結果兩支試管都產生沉澱,但再加入過量的氨水時,只有 丙試管的白色沉澱會溶解。 請問甲、乙、丙的液體分別是什麼藥劑? (A)甲為 H2SO4、乙為 HI、丙為 HCl (B)甲為 HI、乙為 H2SO4、丙為 HCl
(C)甲為 H2SO4、乙為 HCl、丙為 HI (D)甲為 HCl、乙為 H2SO4、丙為 CH3COOH
答案:(A)
解析:(1) H2SO4(aq) 甲
+BaCl2(aq)→ BaSO4(s)↓+2HCl(aq)
(2) 丙 乙 HCl HI (aq) (aq) AgNO3 (白色) (黃色) (s) (s) AgCl AgI 過量NH3(aq) (aq) 2 3) ] [Ag(NH + 不溶 例題7 ―99.指考― 某生想要探討鐵(Ⅲ)離子與硫氰根離子(SCN- )的反應,於是先配製了一澄清 0.1 M 的 Fe(NO3)3 溶 液 100 mL,但在配製過程中,忘記加入稀硫酸加以酸化。當 Fe(NO3)3 溶液靜置一段時間後,發現 該溶液變成混濁,同時容器底部有少許黃褐色沉澱。試問下列哪一項最有可能為該沉澱物? (A) FeO (B) Fe2O3 (C) FeCO3 (D) Fe(SCN)3 (E) Fe(OH)3。
答案:(E) 解析:水會自解離生成 H+ 與 OH- ,Fe3+ (aq)+3OH - (aq)→ Fe(OH)3(s)
第 1 章 物質的組成 -14- 例題8 ―97.學測― 表 1 是 硝 酸 銀 、 硝 酸 鎂 、 硝 酸 鋇 、 硝 酸 鎳 四 種 溶 液 與 氫 氧 化 鈉 、 氯 化 鈉 、 硫 酸 鈉 、 硫 化 鈉 等 四 種 溶 液 作 用 的 結 果 , 表 中 的“─”表 示 沒 有 沉 澱 。 以 上 所 有 水 溶 液 的 濃 度 都 是 0.01 M。 根 據 表 1, 回 答 1-2 題 。 1 . 硝 酸 鎳 溶 液 與 硫 化 鈉 溶 液 混 合 時 會 產 生 黑 色 的 沉 澱 , 試 問 該 沉 澱 的 化 學 式 為 下 列 哪 一 項 ? ( A ) N i S ( B ) N i2S ( C ) N i S2 ( D ) A g2S ( E ) M g S2 2 . 有 一 水 溶 液 含 Ag+、Mg2+、 2+ Ba 及 Ni2+四 種 陽 離 子 各 0.01M。若 以 NaOH、NaC l、Na SO2 4 及 Na S2 溶 液 作 為 試 劑 使 之 分 離 , 則 下 列 滴 加 四 種 試 劑 的 先 後 順 序 中 , 哪 一 項 可 達 到 分 離 的 目 的 ? ( A ) N a O H ; N a C l ; N a2S O4; Na2S ( B ) N a2S ; N a O H ; N a C l ; N a2S O4 ( C ) N a2S O4; Na2S ; N a O H ; N a C l ( D ) N a C l ; N a2S O4; NaOH ; N a2S ( E ) N a C l ; N a2S O4; Na2S ; N a O H 答案:(1)(A);(2)(E) 解析:(1) Ni2+ (aq)+S2 - (aq)→ NiS(s) (2)欲將四種離子分離,加入的試劑必須依次產生一種沉澱,利用過濾法分離之。由表得之: Cl 只會與 Ag 產生沉澱,所以先加入 NaCl 產生 AgCl 沉澱,將 Ag+除去;SO4 只會 與 Ba2+產生沉澱,所以加入 Na
2SO4產生 BaSO4沉澱,將 Ba2+除去;溶液中只剩 Mg2+ 及 Ni2+下另外 S 可與 Ni2+
產生沉澱而不與 Mg2+產生沉澱,所以加入 Na2S 產生 NiS 沉 澱,Ni2+除去;溶液中只剩下 Mg2+,最後加入 NaOH 產生 Mg(OH)
2沉澱。 例題9 ―101.學測― 對某一濃度為 0.01 M 的未知水溶液進行測試,觀察到下列現象: (1)此溶液具有極佳導電性。 (2)此溶液的 pH 值和純水相近。 (3)此溶液通入二氧化碳,會產生白色沉澱。 (4)此溶液加入等體積的 0.01 M 氫氧化鈉溶液,會產生白色沉澱。 此水溶液最可能含有下列何種物質? (A)氯化鈉 (B)氯化鈣 (C)蔗糖 (D)碳酸鈉 (E)氫氧化鉀。 答案:(B) 解析:(1)可知蔗糖不合,因蔗糖水溶液不導電。 (2)可知碳酸鈉和氫氧化鉀溶液不合,因兩者均呈鹼性。 (3)由 CO2(g)+H2O()+Ca2+ (aq) → CaCO3(s)+2H+ (aq) 可知,此溶液中所含的物質為 CaCl2。 (4) CaCl2(aq)+2NaOH(aq)→ Ca(OH)2(s)+2NaCl(aq)
AgNO3 Mg(NO3)2 Ba(NO3)2 Ni(NO3)2
NaOH 棕色沉澱 白色沉澱 ─ 綠色沉澱
NaCl 白色沉澱 ─ ─ ─
Na2SO4 ─ ─ 白色沉澱 ─
第 1 章 物質的組成 -15-
1-4 酸鹼定義與 pH 值
1-4.1 阿瑞尼斯酸鹼定義
酸鹼的通性 酸的通性 鹼的通性 酸味 苦澀味、有滑膩感 可導電,為電解質 可導電,為電解質 氫離子(H+) 氫氧根離子(OH- ) 1.石蕊試紙:藍 紅 2.酚酞:紅 無 1.石蕊試紙:紅 藍 2.酚酞:無 紅 濃酸稀釋時,放出熱量 濃鹼稀釋時,放出熱量 可與碳酸鈣反應產生二氧化碳 可溶解油脂,作為清潔劑 1.酸 + 鹼 → 鹽 + 水 2.酸 + 金屬(活性大)→ 鹽 + 氫氣 酸 + 鹼 → 鹽 + 水 阿瑞尼斯的酸鹼定義 1. 提出者:西元 1887 年,科學家阿瑞尼斯。 2. 內容:僅適用於「水溶液」,如下表所示: 酸 鹼 定義 水溶液中能產生氫離子(H + )的 物質 水溶液中能產生氫氧根(OH- )的物質 實例 強酸:HCl(aq) → H + (aq) + Cl -(aq) 強鹼:NaOH(aq) → Na+(aq) + OH -
(aq)
弱酸:HF(aq) H+(aq) + F -
(aq) 弱鹼:NH4OH(aq) NH4+(aq) + OH - (aq) 3. 酸鹼中和: 酸 + 鹼 → 鹽 + 水
4.2 酸和鹼的強度
酸鹼強度 1. 定義:酸鹼的強弱,由其在水溶液中的解離度(解離百分率)決定。 2. 酸、鹼的分類:根據解離度的大小,可分成強酸、強鹼與弱酸、弱鹼 (1) 強酸、強鹼:酸、鹼溶於水後,幾乎完全解離者。例如:硝酸 HNO3(aq) → H+(aq) + NO3 -
(aq)
氫氧化鉀 KOH(aq) → K+(aq) + OH -
(aq)
(2) 弱酸:酸、鹼溶於水後,僅有部分解離者。 例如:醋酸 CH3COOH(aq) H+(aq) + CH3COO - (aq) 氨氣 NH3(g) + H2O(l) NH4+(aq) + OH - (aq) (3) 某些物質,本身無法生成 H+,但與水反應後,即可解離出 H+,則該物質仍為「酸類」。 如:二氧化碳(CO2)常溫常壓下為氣體,本身無法生成 H+ 將二氧化碳溶於水,生成碳酸:CO2(g) + H2O(l) H2CO3(aq) 碳酸可解離出 H+(氫離子):H
2CO3(aq) H+(aq) + HCO3 -
(aq)
第 1 章 物質的組成 -16- (4) 某些物質,本身無法生成 OH-,但與水反應後,即可解離出 OH-,則該物質仍為「鹼類」。 如:氧化鉀(K2O):常溫常壓下為固體,本身無法生成 OH - 將氧化鉀溶於水,生成氫氧化鉀:K2O(s) + H2O(l) → 2KOH(aq) 氫氧化鉀可解離出 OH-
(氫氧根):KOH(aq) → K+(aq) + OH - (aq) 故氧化鉀(K2O)為「鹼類」。 3. 電解質的強弱:解離度↑,導電性↑,燈泡亮度↑。 強電解質 弱電解質 酸 強酸 弱酸 鹼 強鹼 弱鹼 燈泡亮度 較亮 較暗 【科學知識家】 1.能完全解離產生氫離子(H+)的強電解質稱為強酸(strong acid)。 如:當 100 個 HCl 分子溶解在水中時,會產生 100 個 H+離子和 100 個 Cl- 離子,並沒有任何 HCl 真的以分子形式存在水溶液中。
2.氫氧化合物能完全解離成氫氧根離子(OH-)的強電解質稱為強鹼(strong base)。 如:每 100 個單元的 NaOH 溶解在水中,就可產生 100 個 Na+和 100 個 OH- 離子。 3.強電解質溶於水幾乎完全解離,用「→」表示,弱電解質溶於水部分解離,用「」表示。 4.電解質分類: 強電解質(strong) 弱電解質(weak) 非電解質 (nonelectrolyte) KCl、NaCl、HClO4、 HCl、HNO3、H2SO4、 KOH、NaOH、Ba(OH)2 H3PO4、H2CO3、NH3、 CH3COOH、HF、HNO2、 H2O、H2C2O4 CO(NH2)2 、 CH3OH 、 C2H5OH 、 C6H12O6 、 C12H22O11 5.常見的強鹼、強鹼:
(1)強鹼:NaOH、KOH、RbOH、CsOH、Ca(OH)2、Sr(OH)2、Ba(OH)2。 (2)強酸:
A.非含氧酸:HCl、HBr、HI。
第 1 章 物質的組成 -17- 例題10 ―83.推甄― 大氣中的水蒸氣與下列何種氣體作用不會產生酸性物質? (A)一氧化碳(CO) (B)二氧化碳(CO2) (C)一氧化氮(NO) (D)二氧化硫(SO2)。 答案:(A) 解析:(A) CO 不溶於水,且不和水反應。 (B) CO2+H2O → H2CO3(碳酸) (C) NO 在空氣中易與氧反應生成 NO2,再與水反應生成亞硝酸及硝酸。 2NO+O2→ 2NO2
2NO2+H2O → HNO2+HNO3 (D) SO2+H2O → H2SO3(亞硫酸) 例題11 ―84.推甄― 近年來臺灣某些地區雨水的 pH 值偏低,稱為「酸雨」。下列有關「酸雨」的敘述,何者正確? (A)酸雨主要是大氣中硫的氧化物溶解於雨水中所致 (B)酸雨主要是大氣中的 CO2 溶解於雨水中形成碳酸所致 (C)酸雨主要是和工廠排放廢氣有關,與汽、機車排放廢氣無關 (D)酸雨對人類和其他動物的危害比較大,對植物沒有影響。 答案:(A)
解析:(A)硫的氧化物:SO2 和 SO3 遇水分別產生 H2SO3 及 H2SO4,是造成酸雨的主因。 反應式:SO2+H2O → H2SO3(亞硫酸)
SO3+H2O → H2SO4(硫酸)
(B)天然雨水本身就因有 CO2 溶在其中,而呈弱酸性。
(C)汽、機車排放的廢氣含有氮氧化物,其中 NO2 遇水會產生亞硝酸及硝酸,也是造成酸雨 的原因之一。
反應式:2NO2+H2O → HNO2+HNO3 (D)會危害植物的生長。 例題12 ―85.推甄― 下列為常見液體,何者的 pH 值一定大於純水? (A)氨水 (B)天然雨水 (C)番茄汁 (D)可樂 (E)胃液 (F) 1.0 M HCl 溶液 (G)檸檬汁 (H)蘇打水溶液。 答案:(A)(H) 解析:pH 值大於純水者呈鹼性。 (A) NH3(aq)+H2O → NH4 + (aq)+OH - (aq),因產生 OH - 而呈鹼性。 (B)天然雨水溶有空氣中的 CO2 → CO2(g)+H2O → HCO3-
(aq)+H+ (aq),因產生 H+ 而呈酸性 (C)(G)大部分的水果因含有植物酸而呈酸性。 (D)可樂為碳酸飲料,因溶有 CO2 而呈酸性。 (E)胃液中含有鹽酸(HCl(aq)),與(F)均呈酸性。 (H)蘇打(Na2CO3)在水中解離出 Na + 及 CO32 - ,CO32 - (aq)+H2O → HCO3 - (aq)+OH - (aq),因 產生 OH- 而呈鹼性。 例題13 ―90.學測― 下列哪一個化合物的水溶液呈鹼性? (A) NO2 (B) H3PO4 (C) CH3OH (D) Mg(OH)2。 答案:(D)
解析:(A) NO2 為酸酐,溶於水呈酸性:2NO2+H2O → HNO3+HNO2 (B) H3PO4 為磷酸,溶於水呈酸性:H3PO4 → H+ +H2PO42- (C) CH3OH 為甲醇,溶於水不解離,呈中性。 (D) Mg(OH)2 溶於水會解離產生 OH- ,水溶液呈鹼性:Mg(OH)2 → Mg2+ +2OH-
第 1 章 物質的組成 -18- 例題14 ―92.學測補考― 下列哪一種實驗可以檢驗出水溶液是酸性的? (A)水溶液導電 (B)水溶液呈現無色狀態 (C)加入酚酞,水溶液變粉紅色 (D)加入碳酸鈣水溶液,水溶液會產生氣泡 (E)在藍色的石蕊試紙上加入一滴水溶液,呈現出紅色。 答案:(E) 解析:(A)可以導電,可能是酸性、鹼性或中性 (B)僅由水溶液呈無色,無法判斷 水溶液的酸鹼 性(C)酚酞在酸中為無色,在鹼中呈紅色 (D)碳酸鈣加酸,會產生 CO2,但碳酸鈣在水中的 溶解度很小,濃度很小,不會與酸性的水溶液產生氣泡 (E)酸可使藍色的石蕊試紙變紅色 例題15 ―92.學測補考― 下列有關「酸雨」的敘述,何者正確? (A)酸雨會造成水質優養化 (B)酸雨中帶有硫酸及硝酸成分 (C)雨水的酸鹼值低於 7,即為酸雨 (D)酸雨是因空氣中的灰塵顆粒所引起的。 答案:(B) 解析:酸雨是 pH<5.6 的雨水,因雨水中溶有 SO2、SO3 或 NO2,其中 SO2+H2O → H2SO3(亞硫酸) SO3+H2O → H2SO4(硫酸)
2NO2+H2O → HNO2(亞硝酸)+HNO3(硝酸)→ 使雨水的酸性變大 例題16 ―92.學測補考― 碳酸鈣粉末常用來噴灑經酸雨侵襲過的湖泊,以減輕酸害。若於一稀鹽酸溶液中加入過量的碳酸鈣 固體,則下列哪一個圖最能代表其 pH 值隨時間的變化情形? (A) (B) (C) (D) 答案:(D) 解析:碳酸鈣在酸性水溶液中會與 H+ 反應生成二氧化碳,而降低水中的 [H+ ],使 pH 值增大。 → CaCO3(s)+2H+ (aq) → Ca2+ (aq)+H2O+CO2(g) 過量的 CaCO3 因難溶於水而形成飽和溶液,故 pH 值可維持恆定,故選(D) 例題17 ―93.指考― 下列氧化物中,何者溶於水即成為酸性溶液? (A) CaO (B) MgO (C) N2O5 (D) P4O10 (E) ZnO。
答案:(C)(D)
解析:非金屬氧化物溶於水易形成酸性溶液。
(A) CaO+H2O → Ca(OH)2(鹼性) (B) MgO+H2O → Mg(OH)2(鹼性) (C) N2O5+H2O → 2HNO3(酸性) (D) P4O10+6H2O → 4H3PO4(酸性) (E) ZnO 難溶於水。 例題18 ―95.學測― 一般的胃痛大都與胃酸過多有關。在 NaOH、KOH、Ca(OH)2、Mg(OH)2 四種物質中,只有一種物 質不會傷害口腔、食道,因而適合用於胃藥。關於這一種物質的性質描述,下列哪一項正確? (A)是兩性物質,可以當作鹼或酸 (B)在水中的溶解度是四種物質中最小 (C)為共價化合物 (D) 1 莫耳物質可中和 1 莫耳鹽酸 (E)可作氧化劑。 答案:(B)
第 1 章 物質的組成 -19-
1-4.3 水的解離作用
水的解離 1. 水是極弱的電解質,在自身解離過程中,只有極微量的氫離子(H+)和氫氧根離子(OH-) 產生,大多數的水仍以分子(H2O)方式存在。可表示為: H2O(l) + 熱 H+(aq) + OH - (aq)(水的解離反應式) 雙箭頭代表可逆反應。 2. 水是中性物質,由上述方程式得知: (1) 氫離子濃度=氫氧根離子濃度。 25 ℃時,[H+] = [OH-] =1.0×10-7 M (2) H2O 濃度為定值,可表示為:[H2O] = 1000 mol 18 1.0 L ≒55.56(M) 3. 根據上述水的解離反應式,可表示為:在 25 ℃下 (1) 水的解離常數 Kd = 2 [H ] [OH ] [H O] = 7 7 (10 ) (10 ) 55.56 = 1.8×10-16(M) (2) 水的離子積常數 Kw = [H+]×[OH - ] = Kd×[H2O] = 10-14 (3) 水的解離度 α = 2 [H ] [H O] = 7 1.0 10 55.56 = 1.8×10-9 = 1.8×10-7 % (4) 純水的離子濃度 [H+] = [OH-] = Kw =1.0×10-7(M) 4. 在定溫下,水的 Kd與 Kw為定值。換言之,室溫 25 ℃下,任何水溶液的 Kw = [H+]×[OH - ] = 10-14,可分為: (1) 酸性溶液:[H+] >10-7 M > [OH-] 如:0.1 M 的 HCl:HCl(aq) → H+ + Cl - → [H+] = 0.1 M,[OH-] = w [H ] K =10-11(M) (2) 鹼性溶液:[OH-] >10-7 M > [H+] 如:0.1 M 的 NaOH:NaOH (aq) → Na+ + OH - → [OH- ] = 0.1 M,[H+] = w [OH ] K =10 -11(M) (3) 中性溶液:[H+] = [OH-] = 10-7(M) 如:0.1 M 的 NaCl:NaCl(aq) → Na+(aq) + Cl- (aq) → [H+] = [OH - ] = Kw = 1.0×10-7(M) 5. Kw值會受溫度影響: (1) 溫度升高,Kw變大 純水:[H+] = [OH - ] = Kw > 10-7 M (2) 溫度降低,Kw變小 純水:[H+] = [OH - ] = Kw < 10-7 M 溫度 [H+] [OH-] Kw 0 ℃(純水) 3.4×10-8 3.4×10-8 1.14×10-15 25 ℃(純水) 1.0×10-7 1.0×10-7 1.0×10-14 60 ℃(純水) 3.1×10-7 3.1×10-7 9.6×10-14
第 1 章 物質的組成 -20-
1-4.4 pH 值
pH 值 1. 目的:為了避免數字讀寫的複雜性,用於表示溶液酸鹼性的尺度。 2. 提出者:1909 年,丹麥化學家索忍辛。 3. 定義:一般水溶液中的氫離子濃度很小,故以對數表示較方便,稱之為 pH 值(又稱為离巠ㄌㄧㄥˊ標 值)。 (1) pH = -log[H+] [H+] = 10-pH (2) 當[H+] = a×10-b pH = b - loga(1≦a<10) (3) pH 值:可為整數、小數或是負數。 (4) [H+]愈大,酸性愈強,pH 值愈小。 (5) 若兩溶液的 pH 值相差數值為 n,則[H+]濃度相差 10n倍。如: 溶液 A:pH = 6 [H+]A = 10 -6 M 溶液 B:pH = 4 [H+]B = 10 -4 M pH = 6 - 4= 2 [H+] = 4 6 10 10 = 10 2 = 100 表示溶液 B 的氫離子濃度比溶液 A 大 100 倍 同理可證:pOH= -log[OH- ] [OH-] = 10-pOH pKw = -logKw Kw =10pKw 溶液的酸鹼性:25 ℃時 1. pH = pOH = 7,為中性溶液 2. pH < 7 < pOH,為酸性溶液 3. pH > 7 > pOH,為鹼性溶液 4. 不論水溶液為酸性、中性或鹼性,Kw = [H+]×[OH - ] = 10-14,故: pH + pOH = pKw = 14 5. 常見溶液的 pH 值 H2O(l) +熱 H+(aq) + OH -(aq) Kw pH pOH pH+pOH α Kd
T<25℃ 55.56M
T=25℃ 55.56M 10-7M 10-7M -1014 7 7 14 1.8×10
-7
% 1.8×10-16
第 1 章 物質的組成 -21- 例題19 ―85.推甄― 在常溫、常壓下,某酸性水溶液甲,其 pH 值為 5。取甲液 1 毫升,加水稀釋到 1 升為乙液,則乙 液的 pH 值應為何? (A) 8 (B) 7 (C) 6 (D) 5 (E) 4。 答案:(B) 解析:pH=5 甲的 [H+ ]=10-5(M) 稀釋後來自甲的 [H+ ]= 1000 1 1 10 5 - =10-8(M),小於純水所解離出的 [H+ ],故尚需考慮水的解 離! 水溶液中的 [H+ ]=來自甲的 [H+]+來自水的 [H+] 故其 pH 值約為 7(實際上略小於 7) 【要訣】酸液加大量水稀釋後最終趨近中性,不可能變為鹼性。 例題20 ―88.推甄― 我們喝的汽水都含有 CO2。大華取得一杯汽水,滴定其酸鹼度,求得氫離子濃度 [H+] 為 3.0 × 10-5 M,此杯汽水的 pH 值約為多少? (A) 3.5 (B) 4.5 (C) 5.5 (D) 6.5。 答案:(B) 解析:pH=-log[H+ ]=-log(3 × 10-5)=5-log3=5-0.48=4.52≒4.5 或由 1 × 10-5<3 × 10-5<1 × 10-4 → 5>-log(3 × 10-5)>4,故其 pH 值介於 4 ~ 5 例題21 ―90.學測― 下列四種酸溶液中,何者與同體積的 0.1 M 氫氧化鈉水溶液混合後,所得的溶液具有最大的 pH 值? (A) 0.1 M 的 H2SO4 (B) 0.1 M 的 HCl (C) 0.1 M 的 HNO3 (D) 0.1 M 的 CH3COOH。 答案:(D)
解析:(A)產生 NaHSO4,呈酸性 (B)產生 NaCl,呈中性 (C)產生 NaNO3,呈中性 (D)產生 CH3COONa,呈鹼性 例題22 ―91.學測― 在常溫、常壓的條件下,下列關於水溶液之 pH 值的敘述,何者正確? (A)純水的 pH 值是 0 (B)酸性溶液的 pH 值永遠是正值 (C)在鹼性溶液中,0≦pH 值≦14 (D)鹼性溶液的 pH 值代表溶液中的氫離子濃度。 答案:(D) 解析:(A)純水為中性,pH=7 (B)強酸溶液中,[H+]>1 M(即 100 M),則其 pH 值為負值。 (C)鹼性溶液的 pH 值>7 (D) pH 值是衡量 [H+] 大小的尺標,可用來表示任何水溶液的 [H+]。 例題23 ―94.學測― 可樂是夏天大眾化的消暑飲料之一,內含磷酸及碳酸成分。某生分析其酸鹼度,測得氫離子濃度為 4 × 10-3 M。試問該可樂的 pH 值最接近下列何值? (A) 1.4 (B) 2.5 (C) 3.8 (D) 6.3 (E) 9.4。 答案:(B) 解析:pH=-log[H+
]=-log(4 × 10-3)=3-log22=3-2 log2=3-2 × 0.3=2.4
第 1 章 物質的組成 -22- 例題24 ―91.學測補考― 下列有關酸鹼的敘述,何者正確? (A)去離子水不含任何離子,所以完全不導電 (B)檸檬汁與石灰水混合時會發生質子轉移的反應 (C)檸檬汁太酸,可以藉加入糖分予以中和並減低酸度 (D)稀釋後的檸檬汁中,其氫氧離子濃度大於氫離子濃度。 答案:(B) 解析:(A)仍有水會解離出微量的 H+ 及 OH- ,在高壓下仍可導電。 (B)檸檬是酸性物質,石灰是鹼性物質,混合時 H+(質子)由檸檬酸轉移給石灰水的 OH- 而 生成 H2O。 (C)糖是中性物質,不會改變水溶液的酸鹼性。 (D)酸性溶液稀釋後仍為酸性,故其 [H+]>[OH-]。 例題25 ―96.指考― 有甲、乙、丙、丁、戊、己、庚等七杯各含 100 毫升濃度不等的鹽酸溶液,各溶液的 pH 值分別為 7.0、6.0、5.0、4.0、3.0、2.0、1.0。今將濃鹽酸逐滴滴入各溶液中,使各溶液的 pH 值,分別降為 6.0 、5.0、4.0、3.0、2.0、1.0、0.0。若用各溶液所需加入濃鹽酸的滴數對各溶液的編號作圖,則所形 成的曲線,應接近下列哪一個? (A) (B) (C) (D) (E) 。 答案:(A) 解析:各杯由 pH=n 降至 pH=n-1,也就是 H+ 濃度增為原來 10 倍,故需再添加原來莫耳數的 9 倍。若原來 H+ 莫耳數愈少,所需濃鹽酸的滴數也就愈少。庚杯較濃,其 H+ 莫耳數為己杯 的 10 倍,故所需的濃鹽酸莫耳數為己杯的 10 倍,同理,庚杯所需的濃鹽酸為戊杯的 100 倍 ,以此類推。 例題26 ―101.學測― 甲、乙、丙為三種不同濃度的鹽酸溶液,將不同體積的甲、乙、丙分別 和過量的強鹼水溶液混合,反應後之總體積皆為 10 毫升。在反應完全後 ,所測得溶液之溫度變化(ΔT)如下圖所示。下列有關上述反應的敘述 ,何者錯誤? (A)反應後,水溶液的溫度都升高 (B)反應後,水溶液的 pH 值都大於 7.0 (C)由反應可推知,此過量的強鹼水溶液為氫氧化鈉水溶液 (D)反應前,甲、乙與丙三種鹽酸的濃度大小順序為:甲>乙>丙 (E)反應前,若甲溶液的體積為 4 毫升,則反應後溫度約可增高 4 ℃。 答案:(C) 解析:(A)水溶液中,酸與鹼的中和反應必放熱,故溫度升高。 (B)因強鹼為過量,故反應後溶液之 pH 值均大於 7.0。 (C)不一定,也可能為 KOH 或 Ba(OH)2 等其他強鹼。
第 1 章 物質的組成 -23-
1-4.5 強酸與強鹼的中和反應
酸鹼反應 1. 定義:酸與鹼的化學反應,產生鹽類與水,又稱為「中和」反應。 2. 通式:酸 + 鹼 → 鹽 + 水 (1) 酸:水溶液中能產生氫離子(H+)的物質,常見可分成: H+ + 非金屬陰離子,如:鹽酸 HCl → H+ + Cl- H+ + 酸根,如:硝酸 HNO3 → H+ + NO3 - (2) 鹼:水溶液中能產生氫氧根離子(OH-)的物質,常見可分成: 金屬陽離子 + OH- ,如:氫氧化鈉 NaOH → Na+ + OH- 銨根 + OH- ,如:氫氧化銨 NH4OHNH4+ + OH- (3) 因此,通式可寫成: 相對應的實例: 酸 + 鹼 → 鹽 + 水 HCl NaOH NaCl H2OHNO3 NaOH NaNO3 H2O
HCl NH4OH NH4Cl H2O
HNO3 NH4OH NH4NO3 H2O
3. 酸鹼反應的淨離子反應式 (1) 強酸與強鹼反應:
分子反應式:HCl(aq) + NaOH(aq) → NaCl(aq) + H2O(l)
離子反應式:H+ (aq) + Cl - (aq) + Na+(aq) + OH - (aq) → Na+(aq) +Cl - (aq) + H2O(l) 淨離子反應式:H+ (aq) + OH - (aq) → H2O(l) (2) 弱酸與強鹼反應:
分子反應式:CH3COOH(aq) + NaOH(aq) → CH3COONa(aq) + H2O(l)
離子反應式:CH3COOH(aq) + Na+(aq) + OH
- (aq) → CH3COO - (aq) + Na+(aq) + H2O(l) 淨離子反應式:CH3COOH(aq) + OH - (aq) → CH3COO - (aq) + H2O(l) (3) 強酸與弱鹼反應:
分子反應式:HCl(aq) + NH3(aq)→ NH4Cl(aq)
離子反應式:H+
(aq) + Cl -
(aq) + NH3(aq) → NH4+(aq) + Cl -
(aq)
淨離子反應式:H+
第 1 章 物質的組成 -24-
(4) 弱酸與弱鹼反應:
淨離子反應式:CH3COOH(aq) + NH3(aq) → CH3COO -
(aq) + NH4+(aq)
弱酸與弱鹼在水溶液中大部分以分子狀態存在。 莫耳中和熱
HCl(aq)+ NaOH(aq) → NaCl(aq) + H2O(l)
(H+) (OH- ) (鹽) (水) 1. 酸鹼反應為「放熱」反應,除了產生鹽類和水外,更會釋放出熱能,稱為「中和熱」。通式可 寫為:酸 + 鹼 → 鹽 + 水 + 熱 2. 以強酸、強鹼為例: (1) 鹽酸(HCl)與氫氧化鈉(NaOH)反應:
分子反應式:HCl(aq) + NaOH(aq) → NaCl(aq) + H2O(l) H = -55.9 kJ
淨離子反應式:H+
(aq) + OH -
(aq) → H2O(l) H = -55.9 kJ
(2) 硝酸(HNO3)與氫氧化鉀(KOH)反應:
分子反應式:HNO3(aq) +KOH(aq) → KNO3(aq) + H2O(l) H = -55.9 kJ
淨離子反應式:H+ (aq) + OH - (aq) → H2O(l) H = -55.9 kJ (3) 由上可知,強酸、強鹼反應有以下幾個性質: a. 強酸強鹼的反應中,參與反應的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莫耳數相等,反應後完全消耗,產生 水與中性的鹽。 b. 整個反應過程中和並抵消了原本酸和鹼的性質。 c. 中和反應通常會放出熱量,是一放熱反應。
d. 以 1 mol H+與 1 mol OH-反應,生成 1 mol 的 H2O,可釋放出 55.9 kJ 的熱量,稱為「莫耳
中和熱」,其莫耳中和熱反應式如下: H+(aq) + OH - (aq) → H2O(l) H = -55.9 kJ e. 莫耳中和熱反應式中,反應式的係數乘以 n 倍,則中和熱乘以 n 倍, 如:2H+ (aq) + 2OH - (aq) → 2H2O(l) H = (-55.9)×2 kJ 註:強酸與弱鹼的莫耳中和熱一般會少於 56 kJ。 酸鹼中和的計算 完全中和時: 氫離子莫耳數等於氫氧根離子莫耳數,即 H+ mol = OH- mol 1. n酸×a酸 = n鹼×a鹼 n酸:酸的莫耳數 n鹼:鹼的莫耳數 a酸:1 分子酸可釋放出 H+的數目 a鹼:1 分子鹼可釋放出 OH-的數目 2. C酸×V酸×a酸 = C鹼×V鹼×a鹼 C酸:酸的莫耳濃度(M) C鹼:鹼的莫耳濃度(M) V酸:酸的溶液體積(L) V鹼:鹼的溶液體積(L)
第 1 章 物質的組成 -25- 例題27 ―86.推甄― 將 pH=0.0 的鹽酸 1 mL 與 pH=13.0 的氫氧化鈉溶液 10 mL 混合後,溶液的 pH 值為何? (A) 13 (B) 7 (C) 6.5 (D) 1。 答案:(B) 解析:鹽酸(HCl(aq))的 [H+ ]=10-0=1(M) 氫氧化鈉溶液(NaOH(aq))的 [H + ]=10-13(M) →其 [OH- ]=10 −14 10−13=0.1(M) 混合時,來自酸液的 H+ 與來自鹼液的 OH- 中和 → H+ +OH- → H2O 來自酸液的 H+ 莫耳數 1
×
1 1000=來自鹼液的 OH - 莫耳數 0.1 × 10 1000,兩者恰好完全反應, 故水溶液中僅剩解離自水的 H+ 與 OH- 。 因 H2O → H+ +OH- ,故混合液的 [H+ ]=[OH-] → pH=7 例題28 ―88.推甄― 阿司匹靈是脂溶性的,人體非常容易經由胃壁吸收。當服用過量的阿司匹靈而中毒時,可以利用酸 鹼中和的原理,立即灌入大量稀釋的小蘇打(碳酸氫鈉)水急救。那麼阿司匹靈應該是下列哪一種 酸鹼? (A)強酸 (B)強鹼 (C)弱酸 (D)弱鹼。 答案:(C) 解析:(C)酸性藥物中毒時,因其在酸性尿液下以非解離形式存在居多,容易被腎小管再吸收而回 到體內,再度增加其血中濃度,故阿司匹靈中毒,應服用碳酸氫鈉(NaHCO3)來鹼化 尿液,使阿司匹靈等酸性藥物在鹼性尿液中以解離型式(水溶性較大)存在,以加速其 被鹼性尿液排出體外。 例題29 ―91.學測― 除了氫氧化鋁,下列哪一種化合物也適合作為胃藥的成分? (A) Mg(OH)2 (B) KOH (C) NH4Cl (D) NaCH3COO。答案:(A) 解析:胃藥必須是鹼性物質,才能中和過多的胃酸;但胃藥不可以是強鹼,否則會腐蝕細胞、組織 →故選(A) 例題30 ―91.學測― 有一胃病患者,檢查顯示其胃液中含氫氯酸的濃度約為 0.060 莫耳∕升,用含氫氧化鋁 Al(OH)3 的胃 藥中和,反應式如下:Al(OH)3+3HCl → AlCl3+3H2O (1)若此病人共分泌出 0.3 升的胃液,需服用多少克的氫氧化鋁,恰可中和胃酸 ?(原子量:H=1.0,O=16.0,Al=27.0) (A) 0.26 (B) 0.47 (C) 1.4 (D) 4.2。 (2)除了氫氧化鋁,下列哪一種化合物也適合作為胃藥的成分? (A) Mg(OH)2 (B) KOH (C) NH4Cl (D) Na(CH3COO)。
答案:(1)(B);(2)(A) 解析:(1)假設需 x 克氫氧化鋁,則由 Al(OH)3+3HCl → AlCl3+3H2O 1:3=(x/78):0.060 × 0.3,解得 x=0.468≒0.47(克) (2)常見之制酸劑有氫氧化鋁、氫氧化鎂、氧化鋁與氧化鎂。 (B) KOH 為強鹼,不適用作為胃藥的成分。 (C) NH4Cl 為酸性鹽類,也不適用。 (D) Na(CH3COO) 為鹼性鹽類,但也不適用。
第 1 章 物質的組成 -26- 例題31 ―92.學測補考― 胃壁會分泌鹽酸(HCl),使胃液之 pH 值維持在 2.3(氫離子濃度 5 × 10-3 M)左右,以利消化食 物。當胃酸過多時會造成胃痛,需服用制酸劑。現有某病患胃液之 pH 值降到 2。根據上述內容, 回答下列問題: (1)該病患服用的制酸劑,其所含的有效成分 Mg(OH)2(式量=58)需達多少毫克,才能使 1 升 胃液的 pH 值恢復至正常值 2.3? (A) 116 (B) 145 (C) 232 (D) 290 (E) 320。 (2)承上題,若改服用其他制酸劑,則下列哪一種有效成分所需的質量最少? (A) CaCO3(式量=100) (B) NaHCO3(式量=84)
(C) Al(OH)3(式量=78) (D) MgCO3(式量=84)。 答案:(1)(B);(2)(C) 解析:(1)因 pH=2.3,即 [H+ ]=5 × 10-3 M;而 pH=2,即 [H+]=10-2 M 故 1 升的胃液中,pH=2,即含有 H+ 的莫耳數=10-2 莫耳 需 OH- 的莫耳數=5 × 10-3 莫耳才能使胃液的 pH 值升為 2.3 因此需要 58×(5×10−3) 2 = 0.145(𝑔)=145(mg) (2)(A)由 CaCO3+2H+ → Ca2+ +CO2+H2O,則需要碳酸鈣的質量為 5×10 −3 2 × 100=0.25(克) (B)由 NaHCO3+H+ → Na+ +CO2+H2O,則需要碳酸氫鈉的質量為 (5 × 10-3) × 84=0.42(克) (C)由 Al(OH)3+3H+→ Al3++3H2O,則需要氫氧化鋁的質量為 5×10 −3 2 × 78=0.13(克) (D)由 MgCO3+2H + → Mg2+ +CO2+H2O,則需要碳酸鈣的質量為 5×10−3 2 × 84=0.21(g) 例題32 ―92.指考― 於氫氧化鈉溶液中通入了足夠的二氧化硫,所得產物經過純化結晶後,可得下列哪一種化合物(未 表明結晶水)? (A) NaHSO2 (B) Na2SO3 (C) Na2SO4 (D) Na2SO5 (E) Na2S2O3。
答案:(B) 解析:2NaOH+SO2→ Na2SO3+H2O 例題33 ―97.指考― 室溫時,若將 20 mL 的 4.0 × 10-2 M HCl 溶液與 40 mL 的 5.0 × 10-3 M NaOH 溶液,均勻混合,則 混合後溶液的 pH 值最接近下列哪一個數值? (A) 2.0 (B) 3.5 (C) 7.0 (D) 8.0 (E) 9.5。 答案:(A) 解析:酸鹼中和反應為:強酸+強鹼 →鹽+水,過量試劑與限量試劑反應後,剩下的強酸(或強 鹼)毫莫耳數,除以混合溶液的總體積(毫升),等於強酸(或強鹼)的體積莫耳濃度,然 後再轉換成 pH 值。(假設溶液體積可加成,溫度維持室溫,並且水的自解離可忽略) 即 HCl(aq) + NaOH(aq) → NaCl(aq) +H2O()
初始 20 × 4.0 × 10-2 =0.8(mmol) 40 × 5.0 × 10-3 =0.2(mmol) 反應 -0.2 -0.2 +0.2 +0.2 平衡 0.6 0 0.2 0.2 剩下的強酸:[H+ ]= 0.6 20+40=0.01(M)→pH=-log[H + ]=-log0.01=2.0
第 1 章 物質的組成 -27- 【科學知識家】 酸鹼中和反應的應用實例: 一、制酸劑的使用:胃酸的成分是鹽酸,胃藥中含碳酸氫鈉(NaHCO3)或氫氧化鎂(Mg(OH)2) 等弱鹼成分,作為制酸劑以中和胃酸。碳酸氫鈉與酸作用迅速,也可作為酸中毒的解毒劑。 二、降低土壤的酸性:土壤中的有機質和氧反應,使二氧化碳在土壤中的濃度上升至 5%,土壤呈
酸性,不利植物生長。可藉由添加足量的碳酸鈣(CaCO3)、石灰(CaO)、熟石灰(Ca(OH)2)
或氨液等鹼性物質中和之。 三、工業汙染物的處理:工廠廢料若是酸性物質,可在排放前先以鹼性物質中和後再排放。如:在 排放含有二氧化硫(酸性氣體)氣體的廢料之前,先通過裝有碳酸鈉的反應器,可使其變為無 害的二氧化碳:SO2(g) + Na2CO3(s) → Na2SO3(s) + CO2(g)
1-4.6 酸鹼指示劑
酸鹼指示劑 1. 定義:隨著溶液 pH 值的變化而變色,可藉此決定溶液酸、鹼程度的物質,稱為酸鹼指示劑。 2. 原理:酸鹼指示劑本身通常是弱酸或弱鹼,在溶液中會和 H+或 OH-有不同程度的化學反應, 造成顏色改變。 (1) 酸鹼指示劑(HIn)在水中會部分解離:HIn H+ + In- (2) HIn 和 In-的顏色不同:HIn 為酸型顏色,In-為鹼型顏色。(3) 酸性環境下,反應向左進行:In-減少,HIn 增加,主要看到 HIn 顏色 (4) 鹼性環境下,反應向右進行:In-增加,HIn 減少,主要看到 In-顏色 3. 常見種類:注意 pH 值變色範圍 (1) 不同的指示劑,變色範圍不同。以甲基紅為例: a. pH < 4.4:溶液呈現紅色。 b. pH > 6.2:溶液呈現黃色。 c. 4.4 < pH < 6.2:溶液呈現紅、黃混合的顏色,即為橙色。 4. 用途:檢驗物質的酸鹼性;酸鹼滴定實驗中,顯示滴定終點。 5. 實驗室常用來決定 pH 值之器材: (1) 廣用酸鹼指示劑、試紙: a. 多種酸鹼指示劑的混合劑,可在較大的 pH 值範圍下,呈現明顯且易於判斷的顏色轉變。 b. 缺點:指示劑顏色的變化較為主觀,誤差因人而異。 (2) 酸鹼度測定計(pH 計):精準測量溶液之 pH 值。
第 1 章 物質的組成 -28- 【科學知識家】 不同酸鹼指示劑,在溶液中會和氫離子或氫氧根離子有不同程度的化學反應,因而造成其不同 顏色的改變。 指示劑本身也是酸或鹼,加入太多會直接消耗或增加待滴定的酸或鹼,影響滴定終點的準確 性。 【科學知識家】 酸鹼指示劑 酸鹼指示劑本身為一種弱的有機酸(HIn)或弱的有機鹼(In),在溶液中部分解離,以平衡狀態存 在,如式所示。由於酸鹼指示劑之共軛酸鹼對(HIn/In)各具不同顏色,因此隨著溶液的 pH 值 的改變,溶液的顏色亦隨而變化: 1. 酞類指示劑:此類指示劑在酸性溶液中大部分是無色,鹼性則顯示不同顏色。 HIn + H2O H3O+ + In - 酸性顏色 鹼性顏色 Ka = 3 [H O ][In ] [HIn] a 3 [H O ] K = [In ] [HIn] 當溶液中[HIn]≧10[In- ]時,肉眼可看出酸性指示劑的顏色,即[H3O+]≧10Ka, pH≦pKa - 1,可見到指示劑帶酸性顏色; 同理,當 pH≧pKa + 1,可見到指示劑帶鹼性顏色,由此可知, 指示劑顏色變化的範圍在 pH = pKa ± 1 之間: 因此一般酸鹼滴定於選擇指示劑時,若溶液當量點的 pH 值介於指示劑 pKa ± 1 的變色範圍內,那 麼該指示劑就可用在這個滴定反應上。
第 1 章 物質的組成 -29- 例題34 ―83.日大― 有三種未標示之無色溶液甲、乙、丙,假設這三種溶液各為酸、鹼及酚酞。取少量甲溶液與少量乙 溶液混合,呈紅色。但甲溶液或乙溶液與丙溶液混合均不呈色,則丙溶液為 (A)酸 (B)鹼 (C)酚酞 (D)無法判斷。 答案:(A) 解析:酚酞在酸性、中性或微鹼溶液中均呈無色,在 pH 值大於 10 的水溶液中才呈紅色;故甲與 乙兩溶液必為鹼和酚酞→丙必為酸 例題35 ―89.推甄― 紫甘藍又稱紫色高麗菜,可作沙拉冷盤生食。其所含的多種天然色素,可用沸騰的熱水浸泡萃取。 由此所得的紫甘藍汁會隨環境不同,呈現多種顏色,隨 pH 值改變的顏色如下表: pH 值 2 4 6 8 10 12 顏色 紅 粉紫 藍紫 綠青 草綠 黃 (1)將紫甘藍汁加入與胃液的 pH 值相當的溶液中,呈現的顏色為何? (A)紅 (B)粉紫 (C)藍紫 (D)綠青 (E)黃。 (2)烹炒青菜時,常希望看到一盤綠意盎然的青菜。紫甘藍色素遇到下列哪一種物質最有可能顯 出綠色? (A)白砂糖 (B)食醋 (C)沙拉油 (D)食鹽 (E)小蘇打粉。 答案:(1)(A);(2)(E) 解析:(1)胃液中含有鹽酸,pH 值約在 2 附近,故使紫甘藍汁呈紅色。 (2)欲使紫甘藍汁呈綠色,其 pH 值約在 8 ~ 10 附近,故需加入弱鹼性物質,(A)、(C)、(D) 為中性;(B)為酸性;僅(E)為弱鹼性。 例題36 ―96.學測― 三支試管分別裝有稀鹽酸、氫氧化鈉溶液及氯化鈉水溶液,已知各溶液的濃度均為 0.1 M,但標籤 已脫落無法辨認。今將三支試管分別標示為甲、乙、丙後,從事實驗以找出各試管是何種溶液。實 驗結果如下: (1)各以紅色石蕊試紙檢驗時只有甲試管變藍色。 (2)加入藍色溴瑞香草酚藍(BTB)於丙試管時,變黃色。 (3)試管甲與試管丙的水溶液等量混合後,上述兩種指示劑都不變色,加熱蒸發水分後得白色晶 體。 試問甲試管、乙試管、丙試管所含的物質依序為下列哪一項? (A)鹽酸、氯化鈉、氫氧化鈉 (B)氫氧化鈉、氯化鈉、鹽酸 (C)氯化鈉、鹽酸、氫氧化鈉 (D)鹽酸、氫氧化鈉、氯化鈉。 答案:(B) 解析:由(1)知甲為鹼,由(2)知丙為酸,由(3)甲與丙混合後,指示劑都不變色,為中性,故選(B)。
第 1 章 物質的組成 -30- 例題37 ―98.學測― 下圖之甲、乙兩條曲線是以鹼性水溶液,分別滴定兩個酸性水溶液的 pH 值變化圖,而丙、丁兩條 曲線則是以酸性水溶液分別滴定兩個鹼性水溶液。試問上述哪些酸鹼滴定反應,適合以酚酞作為指 示劑?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 (C)甲乙丁 (D)甲丙丁 (E)甲乙丙。 答案:(E) 解析:25 ℃時,以酚酞作為酸鹼指示劑測試溶液,pH 值小於 8.2,為酸性、中性與弱鹼性時呈無 色;pH 值大於 10.0,為鹼性時呈紅色;其在指示顏色與變色的範圍是 pH 值等於 8.2 ~ 10.0 ,由無色變為淡紅色。由題圖可知,酸鹼滴定達當量點時 pH 值的變化,可選取適當指示劑 的變色範圍:甲曲線約為 pH=7.0 ~ 11.5、乙曲線約為 pH=3.0 ~ 11.5、丙曲線約為 pH= 11.0 ~ 3.0、丁曲線約為 pH=6.5 ~ 3.0,因此只有甲、乙、丙三曲線涵蓋了酚酞的變色範圍 ,而丁曲線則超出其變色範圍。 例題38 ―99.學測― 事先配好甲與乙兩杯溶液,如下表(一)。 表(一) 酸或鹼 濃度 體積(mL) 指示劑 甲 杯 HCl 0.1 M 30 BTB 乙 杯 NaOH 0.2 M 20 PP 甲杯為 0.1 M 的鹽酸溶液 30 毫升,滴有指示劑溴瑞香草酚藍(BTB),呈黃色。乙杯為 0.2 M 的氫 氧化鈉溶液 20 毫升,滴有指示劑酚酞(PP),呈粉紅色。指示劑的顏色變化如下表(二)。 表(二) 指示劑 酸型 顏色 變色範圍 (pH 值) 鹼型顏色 備 註 BTB 黃 6.2 ~ 7.6 藍 中性為 綠色 PP 無 8.2 ~ 10.0 粉紅 中性為 無色 (1)若將乙杯的溶液邊攪拌邊慢慢地倒入甲杯中,則甲杯內溶液的顏色,會由黃色先變為 X 色, 再多加一點乙杯的溶液,則變為藍色。試問 X 是什麼顏色? (A)黃 (B)綠 (C)無 (D)紫 (E)粉紅。 (2)若將乙杯的溶液全部倒入甲杯,則溶液變為什麼顏色? (A)黃 (B)綠 (C)無 (D)紫 (E)粉紅。 答案:(1)(B);(2)(D) 解析:(1)若將乙杯的氫氧化鈉溶液邊攪拌邊慢慢地倒入甲杯的鹽酸溶液中,甲杯溶液的 pH 值將愈 來愈高,則甲杯內溶液的顏色,會由黃色先變為 X 色,X 色為綠色,再變為藍色。 (2)若將乙杯的 0.2 M 氫氧化鈉溶液 20 毫升,全部倒入含 0.1 M 鹽酸溶液 30 毫升的甲杯中, 則因鹼過量,故溶液呈鹼性,酚酞在鹼中呈粉紅色,溴瑞香草酚藍在鹼中呈藍色,兩者 混合則呈紫色。
第 1 章 物質的組成 -31- 例題39 ―98.指考― 本題組與下述酸鹼實驗有關: 步驟一、在五個 150 mL 的燒杯中,依表(一)分別滴入試劑(示意如下圖)。 表(一) 各杯溶液的配備 杯 號 試 劑 滴 數 備 註 1 NaOH 1 (1) NaOH 與 HCl 均為 3.0 M 的水 溶液 (2) BTB 是 0.4% 的 溴瑞香草酚藍 溶液 (3) PP 是 0.4% 的酚 酞溶液 (4)每滴體積相等,均 為 0.10 mL 2 HCl 2 3 BTB 3 4 NaOH 4 5 PP 5 步驟二、在各杯內滴入試劑後,倒 80 mL 的蒸餾水於 5 號杯,得無色溶液。 步驟三、將 5 號杯的無色溶液,全部倒入 1 號杯,則溶液立即呈現粉紅色。 步驟四、將 1 號杯的粉紅色溶液,倒 60 mL 於 2 號杯,結果溶液褪為無色。 步驟五、將 2 號杯的無色溶液 60 mL,全部倒入 3 號杯,結果溶液變為 x 色。 步驟六、將 3 號杯的 x 色溶液,倒 20 mL 於 4 號杯,結果溶液變為紫色。 參考下表(二)指示劑的顯色,回答下列各題。 表(二) 指示劑的顯色 指示劑 酸 性 中 性 鹼 性 BTB 黃 綠 藍 酚酞 無 無 粉紅 (1)試問 x 是什麼顏色? (A)黃 (B)綠 (C)藍 (D)紫 (E)粉紅。 (2)將做完步驟六後的所有杯中溶液倒在一起,結果溶液會呈現什麼顏色? (A)黃 (B)綠 (C)藍 (D)紫 (E)粉紅。 答案:(1)(A);(2)(D) 解析: (1)原來之 1 號杯中有 1 滴的 NaOH;2 號杯中有 2 滴的 HCl;在步驟四中將 1 號杯的粉紅色溶 液倒 60 mL 於 2 號杯,會發生酸鹼中和反應,但因 HCl 比 NaOH 為多,此時溶液為酸性, 因 BTB 在酸中呈現黃色,故結果變為黃色 (2)原來之 1 號杯中有 1 滴的 NaOH;2 號杯中有 2 滴的 HCl,4 號杯中有 4 滴的 NaOH;則將 所有溶液倒在一起時,因 NaOH 比 HCl 為多,溶液呈鹼性,因酚酞在鹼中呈粉紅色,溴瑞香 草酚藍在鹼中呈藍色,兩者混合則呈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