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聞敘事與時間報導︰以老人新聞為例(1/2)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新聞敘事與時間報導︰以老人新聞為例(1/2)"

Copied!
2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新聞敘事與時間報導︰以老人新聞為例(1/2)

計畫類別: 個別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92-2412-H-004-015-

執行期間: 92 年 08 月 01 日至 93 年 10 月 31 日

執行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計畫主持人: 臧國仁

共同主持人: 蔡琰

計畫參與人員: 王暉、余炘倫、李洋、李國榮、李威儀、吳宗儒、林楚彬、邱

子寧、徐國峰、潘美岑、戴寧、劉佳旻等

報告類型: 精簡報告

處理方式: 本計畫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2 年後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3 年 5 月 31 日

(2)

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期中執行報告

計畫名稱:新聞敘事與時間報導:以老人新聞為例(1

2)

主持人:臧國仁(政大新聞系)

共同主持人:蔡琰(政大廣電系)

本計劃【新聞敘事與時間報導:以老人新聞為例(1 2)】乃依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 會(以下簡稱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劃作業要點所執行之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 NSC92-2412-H-004)。 自國科會執行同意書中所列之執行日,二○○三年八月一日起,至本文載稿日止, 以每星期一次為原則,研究團隊共召開十三次讀書會。每次會議前半段均由主持人或助 理報告一本或一篇特定文獻,後半段則以討論方式將前半段報告之文獻內容納入研究主 題,提供本研究有關「新聞報導」與「時間敘事」之理論基礎。此十三次的讀書會召開 日期分別為:二○○三年八月二十日、九月二十七日;二○○四年二月十三日、二月二 ○日、二月二十六日、三月六日、三月十三日、三月二十七日、四月十日、四月十七日、 五月一日、五月八日,及五月十五日。(每次會議均留有會議記錄,詳見文後附件。) 唯此段時間因本計畫共同主持人蔡琰教授曾於二○○三年十月腦部蛛網膜剝離入 院開刀而於二○○三年十一月至二○○四年一月暫停開會,同時向國科會申請延期 (修 改後之執行期間為:民國92 年 08 月 01 日至 10 月 31 日、民國 93 年 2 月 01 日至 10 月 31 日)。 有關文學領域之時間敍事早已是學術界討論的主題,但新聞報導文體之相關研究卻 尚未受到重視,使得敘事在新聞報導中常僅視為是實務工作常規(routine)而非風格, 甚少有新聞學者如討論文學作品般地思索新聞敘事反映的社會潛意識或集體記憶(如時 間觀念)。本研究嘗試以老人新聞為例,分析新聞報導的敘事原型,試圖在其結構中討 論時間如何將某個時代的社會經驗轉化為個人經驗,並訴諸語相而表現於新聞敘事。 在此動機下,我們於二○○三年八月二十日及九月二十七日所召開之讀書會中試圖 先行界定研究範圍及方法。我們假定,敘事是一種記憶再現的語相表現,而此語相的具

(3)

體化過程不但反映了作者的社會 個人經驗,其本身亦是一種評價的文化基礎,讓新的 事物受到過去經驗的評估,成為一種情感記憶。在此假定下,我們首先閱讀情感、情緒 與記憶的相關文獻,除了企圖理解人類不同時期的心理發展過程,以釐清「老人」這個 族群如何運用其「意識」中獨有的知覺意象、感情、情緒及記憶認同來適應新環境外, 也試圖於其中爬梳它們與整體文化、敘事之間的對應關係。 其後,因本研究之共同主持人蔡琰教授蛛網膜病變住院,第三次讀書會至二○○四 年二月十三日方才重新召開。之後的討論的範圍並逐漸由個人美感、情緒經驗、記憶擴 充至整體文化基礎理論。此間文獻大多以民族學或人類學為主,以整理社會文化與時間 建構的相關理論觀看各民族如何以符號、文字、語言,甚至論述(discourse)方式建構該 民族特有的時間觀。我們並同時討論此種被建構出來的時間觀(甚至歷史)又如何藉由 新聞論述、歷史記述來呼應前述之美感、情緒經驗,呈現該民族整體的社會文化。 至此,我們已對美感經驗和社會時間、歷史有一定的掌握,因此四月底起我們轉 將重點放在「敘事」本身。此段期間,我們不但以形式論的觀點來看敘事,探討文學作 品的敘事分析方法,了解語言符號如何被架構為某特定的語相,而此語相又如何支配現 實時間,使作品如特定民族般產生獨有的時間觀,更希望能結合過去所讀之社會心理學 理論,建立屬於新聞報導的敘事分析方法,探索其語相結構內隱藏的權力關係與社會潛 意識,以便協助理解「老人」這個族群如何被放置在新聞報導的敘事中,他們又在什麼 樣的社會政經權力結構與心理、文化脈絡下,產生特定的印象及語相。 簡言之,過去半年來,我們不斷從不同方向切入研究主題。新聞、敘事、時間、歷 史、老人、心理、記憶、情緒等均成為我們採取的不同角度,藉以探問現象背後隱藏之 結構關係,試圖勾勒研究主題本質。 未來我們除了繼續在這些領域累積更深度的認識基礎以呈現主題本質中各式不同 的面貌外,更希望能據此「描繪」一套精確的思想地圖,展現各路徑之間如何與研究主 題互通有無,裨能為新聞敘事分析建立典範。

(4)

日期:2003 年 8 月 20 日

報告書目:Baltes, M. M., & L. L. Carstensen (1991). Commentary, Human Development, 34, 2 56-260. 蔡老師本年度目標:探討電視劇跟情感。 這是1991 的文章,所以亟需新文獻!自我的保存、防禦是以前文獻中沒有發現。 「調整和改變」常出現在兒童認知的研究,但卻沒有老人的認知研究,而由本文我們可 以發現老人也需要作很多的轉化來適應環境。轉化的領域來源:cognition、affect、 psychomotor (應該較少) 依據自我的需求來決定保留甚麼在記憶,根據該事件的詳盡性、可貴性和重要性。 老人放棄學習是因為情感上的成本太高,因為學習新東西會造成情感上的挫折。老人常 常生氣是因為防禦心很強。哪些因素的整合和選擇可以幫助老人活得比較好? 老人對於能夠幫助他維持意識自我的活動最有興趣。老人的這些選擇和電視劇如何互 動? 老人電視劇能夠增強老人意識自我的哪些面向? 幻想的相關性:常常有觀眾看電視發狂的新聞出現,即無法分辨虛構與真實的故事。 (「迷」比較偏向於外在的面向,跟我們要討論的心理活動不太一樣) 老人追求資訊/情感的需求和年輕觀眾是不一樣的。 可以補充之前中華傳播學會上的文章:中間的自我是不停流動的,因為「補償下最優化 選擇」,老人可能會從「意識」中的知覺、意象、感情、情緒、幻想、思想、記憶 與認同中作選擇,看哪幾個要素是能夠幫助他適應新環境的東西。

(5)

日期:2003 年 9 月 27 報告人:國峰 報告書目:《情緒心理學》 臧老師:英文讀物必須準備三遍以上的時間,第一次不查生字,記錄重點,然後慢慢的 看懂。 確定下本學期開會時間,星期六下午1 點 30 分。 臧老師宣布本研究自9 月 27 日正式開跑啦!!!!!!! 為何傳播裡面要研究情緒?(新聞記者的情緒、觀眾閱讀的情緒) 國峰:情緒心理學 -- 情緒理論的透視 各個學者對於情緒的研究,提出兩種叫相似的理論。情緒的認知分析,是以評價的概念 作為依據。記憶是一種評價的基礎,新的事物會受到過去經驗的評估,新事物或情 就引 發與過去經驗連結在一起的情感記憶。 新觀點:「應付」!直接的行動,沒有經過評價,是一種衝動型的應付。透過評價的歷 程就是由正到負或由負到正的一種評價過程。所以產生了區利弊害的過程。 社 會構成主義,成年人的情緒是社會文化的影響,成人會對內在與外在的刺激進行解 讀,這種解讀會在刺激與反映之間進行調停。 臧老師:國峰可不可以利用自己的例子,來為這一篇文章作一各解釋。

另一個人的認知(認知的過程)

emotion 情緒 ;affect 情感 ;feeling 感情 臧老師裁定:採用國峰的圖!舉幾個例子:我們為何要研究情緒,為何在傳播領域當中 我們要研究情緒,情緒對於傳播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傳播人的重要性,以電視劇觀賞 為例,情緒如何研究?我們在傳播學門的學習當中,從來沒有一個人提到情緒,例 如在沈默螺旋當中情緒在個人准統計官能的運作之上,會產生影響!使得個人在面 對群眾壓力之下,會沈默。 蔡老師:在國科會報告中第10 頁中,有提到類似的概念,請回顧!appraisal 的正確意

社會經驗

(6)

義?(查查字典吧!) 楚彬:理性情緒心裡學!是不是在評價到情緒的過程當中,發生作用。請參考楚彬,理 性情緒心理學的報告。是不是可以解釋評價與情緒之間的關係或者是評價是如何影 響情緒! 臧老師:當我們看一則新聞時,先是知曉,然後處理有關這個新聞的情緒。看連續劇時, 雍正對於大阿哥有一種超乎嚴厲的管教,所以會產生情緒! 重要提醒!!!!國峰與楚彬的讀書心得似乎有一定程度的相關! 銀簪子(蕭菊貞),有類同經驗的老人會有相同的感覺產生共鳴與情緒的反應,個人經 驗與記憶會有相互的呼應,但是似乎不確定這之間的關係。王宏文有完全不同的生 活經驗,觀看時確有相同的感動,這之間的關係與變項有沒有完全釐清? 美岑:未知的事情所喚起的情緒會不會更加的強烈?身邊的事物會不會反而進不去? 何謂已知與未知?在已知的研究當中沒有一個是真正的未知!因為未知一定是來自某 些的已知,這是語用學上的一種解釋。

(7)

日期:

2004 年 1 月 16 日

報告人:佳旻、楚彬

報告書目

Bird, S.E. &Dardenne, R.W(1997), Chronoicle and Story—Exploring

the Narrative Quality of News. Myth, S.E. & Berkowitz(ed.). Social Meaning

of News─A Reader. Thousands Oaks, CA:Sage

蔡老師:非常光碟事件:當一個觀眾面對非常光碟時,先有一種情感或感情,發展成為 一個具體而詳盡的意向構念,然後是以滿足或增強該態度的方式來回憶材料,並且 由記憶引起不斷的合理化。記憶主要建立在構念特徵的基礎上。 老狗學不會新把戲,新狗呢? 佳旻:記憶是一系列的痕跡,回憶辨識將痕跡重新組合。從神經學上來看,感覺是一種 衝動,後面的事情會被前面的事情所引導。痕跡是一種組合的形式,同時具備了可 塑性。 楚彬:新聞中充滿了敘事的手法,新聞所以可反映的真實?? ◎ Myth,現代人信以為真的才是真實,便是 Myth(神話) (vicarious thrill)替代性的感覺(受),不是親身體驗的 News offer more fact.

◎ 只要南瓜馬車出現了,就一定會出現灰姑娘。新聞也是一個不斷複製的過程。新聞 是一種類型的存在,事實就依附這些類的骨架上,也磺是一堆被不斷重複的故事。 ◎ 新聞就是一種故事的樣貌。

◎ 詮釋起源於報導!詮釋是一個有關報導的故事。

Macrostructure( genre 形式 )

(8)

◎ 大人物症候群:重要的人物才會變成新聞,chronicle 也有類似的結構與情節,大人 物的事以才會值得記載。 討論: 新聞記者會憑著自己的選擇,去將事件的某些情節加以放大?又不同喜好的記會,會寫 出不同的新聞稿 炘倫:形式與內容不同,invent 是形式或是內容的變化?可以寫一篇沒有人的車禍新聞, 然後用火星登陸的方式來報導嗎? 類型與公式:小說家有沒有發明,小說家反而有所形式的複製,把一個類型重心的組合, 瓊瑤便是組織了戲劇中的相同元素。所以小說家不一定有發明,新聞記者反而有所 發明。 蔡老師說:美岑接了十一通電話,這一定要當作一篇記錄。

故事

小說家

記者

故事

粹取

是不是一種創造?

(9)

日期:2004 年 2 月 13 日 報告人:威儀 報告書目:時間、歷史與記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民國88 年4月)(研 討會的論文集) 導論部分: 1.時間如何被社會文化建構的問題(阿美族人的豐年祭) 2.自然時間與人(現象學,人的時間經驗)的時間 臧老師補充解釋: 威儀:新聞系的學生:對時間的感覺如何被生活所影響!廣電系的學生: 問題一:不同人對於節慶的感覺? 問題二:你如何定義了妳的一生? 我經歷過了幾個花季! 交過幾個男女朋友! 買過幾輛汽車! 買過幾台電視機!(時間的基本單位變化)另外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Morely 的電視 研究。 台灣的咖啡世代,藍山、歐香、左岸。(生活文化與時間觀點的關係) 威儀: 西元與民國是記錄時間的單位。在文化的影響之下,西元與民國的使用方式 與對於時間的感覺亦會不同。原住民的時間觀念也會被和民族的時間觀念所影響, 而產生對於時間趕知的變化。 問題:時間有無可能被文化之外(內)的中的其他因素所影響?

時間有過去與未來的傾向,愈是長遠的過去愈有價值。部落中的族長(長老),因為時 間所擁有的權力大於一般人。經驗的傳承由老到幼。 問題:時間觀念的支配與交流,時間為何會被統一?(權力!經濟!)而產生時間的版

論述

社會文化(干支(循環)

、印度、基

督教)

時間觀

(10)

圖逐漸被統一! 時間是不可能被抽離出文化當中! 語言、文字與時間之間的關係! 語言、文字、時間與制度之間的關係! 問題:時間是前後的順序,還是一個系譜的結構(有表面與深度的金字塔結構)! 討論: 農民曆中的時間觀念!文化如何來詮釋時間! 美國也有農民曆,土撥鼠的春天! 威儀:星雲寫2003 年,其實他應該是寫佛曆年! 臧老師的問題: 1.新聞論述如何被上述三角形的時間所影響? 假設:在閱報的時候,如何感知時間的變化,或時間如何被影響!(黃新生)現在社會 當中的大祭師,在每天同一時間集合了大家,舉行了一個每晚一次的豐年祭! 2.報紙當中到底呈現了多少時間觀?蘋果與中時所呈現的時間觀? 3.新聞媒體所呈現的時間觀,到底是什麼時間觀?(我們現在的生活,其實是被新聞媒 體的時間觀所掌握,是被新聞報導當中的時間觀所掌握,報紙與媒體告訴你花季 到,所以春天來了) 4.新聞報導的時間觀與社會當中的時間觀點有沒有不同?(烤肉與中秋節、超級盃與美 國、天燈與中時) 5.公關活動與節慶? 6.預告新聞是不是新聞? 7.新聞與歷史之間的關係(歷史是被建構出來的)?新聞的論述是以官方的論述為主, 還是弱勢的論述? 8.新聞是加強的正統性?削弱的正統性?還是新聞就是正統性? 9.正統性的詮釋或改變的動力,會不會是媒體呢? 10.星光大道與時間觀的三角形,三角形的頂端(是不是不只有時間觀,還有人觀、空間 觀) 11.媒體中的時間觀、人觀、空間觀與歷史或社會中的時間觀、人觀、空間觀是否相同? 12.老者所代表的時間觀,在媒體的觀點與社會的觀點中的時間觀是否相同?

(11)

日期:2004 年 2 月 20 日 報告人:蔡琰老師

報告主題:《美感經驗》(2003)。武姍姍、王慧姬譯,The Aesthetic Experience—An Anthropologist Looks at the Visual Arts。台北雄獅

書中有三個部分 第一、 人類學者建構的現實、經驗中的藝術 第二、 象徵意義的美感課題 第三、 文化的美感課題 ex. 社會網絡與美感形式 但今天只有兩個觀念:美感的認知和美感態度的特質 美感是一種感知,perception 大於 aesthetics,美是一種哲學問題,所以這裡是談感知, 而不是談美的問題 Detament,距離感,疏離。Ex.看到許純美覺得很難看,但事實上看到的那一時間已經有 所疏離。欣賞只是一種喜歡,但鑑賞必須對其對象做理性的班斷。 作者:這個問題未來還會再提(美感鑑賞問題) 臧:一如新聞論述中時間的擺動,其時間點不是以現在為出發點。主編和新進記者看到 的時間點不一樣,對時間的感覺也不一樣,那麼他們對新聞的詮釋有何不同?其表 達不只是時間的不同,甚至是一種價值觀的不同。例如某人對某個時間有感知,所 以報導就會突顯該時間的重要性 再進一步,看的讀者又和寫作者有何不同,那麼不同的時間感覺又如何相互搭配? 國榮:時間的「厚度」即個人感知時間經驗的多少,因此,同一的事件大家有不同的時 間厚度 臧:記憶與美感經驗的關係,所感知到時間的厚度,或其意義就於美感經驗。再回到這 本書來看,厚度有兩種,一是鑑賞,一是欣賞。鑑賞因為有長時間的浸泡,有其獨 特的方法學,所以有厚度?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但其中理性與情感的關係又 如何?關於美感的討論已經不再有程序性知識,

何謂觀察observation?在人類學中,是一種 participate observation。精神醫學的觀察又 有何不同?在其中的觀察似乎是一種對外物的觀看。而美感的觀察難道需要一種疏 離嗎?溶入、移情vs. datchment。 再回到國榮的問題上,其自謂時間的厚度比較算是移情方面的範疇 蔡:自我是否可以感知自我的意義厚度,即所謂的後設是否可以談美感? 根據編者在序中的說法,65 頁。美感的確認個人心神所框景的全體,注意力包了所有覺 察物所有的容。但當下的感受是被放在後面的。 臧:當下對這事注意力的深淺,是個人感知的厚度。大學報即是一例,個人投入的精神 的多少是後來深淺的指標。→ 1 以往我們不太敢將個人的情感放進觀察裡面。科 學家不先只是在發現新的事實,也在詮釋分析組合延伸。Interpretive turn vs. linguistic turn. 2 傳播工作的美感經驗是什麼?

(12)

美岑:傳播工作與藝術的差異在於觀點不同。 臧:為什麼我們會用這樣的方式來處理許純美?為何是一種嘲弄而不是一種欣賞的態 度? 峰:其目的不同 臧:社會現象對於社會工作者或傳播工作者來說是一種詮釋而不是一種反映?那麼社會 正義感對傳播工作者的意義又為何? 峰:個人會因為目的的不同而有所選擇。傳播和人類學有所不同。傳播學者對事件有趣 的價值和人類學者的定義不一樣,所以前面的問題問不出來。究竟何謂美感經驗? 下判斷前的步驠?還是因為價值的好壞決定了其美感經驗?還是說美感是一種感 知?是一種愉稅? 蔡:美或不美是一種審美的結果,但重點是當下的經驗。新聞大多數是一種衝突的展現, 所以它之所以吸引我們注意,不光只是因為他很美,而是因為他太醜,衝突性太強 以致於我們不得不注意 威:是不是可以丟掉醜? 師:所以社會現象對於傳播工作者來說,新聞價值就是可以增加我們感知注意力的東西 或現象。這就是新聞美學的重點,顛覆傳統新聞價值的定義。

(13)

日期:2004 年 2 月 26 日 報告人:蔡琰老師

報告書籍:Filipovic, L(2003). Theater of the unconscious. Literature and Psychology, 49,1/2: 65-76. 報告內容 :誰不知道許純美!哪些人看許純美!看許純美的什麼東西,看許純美的感 覺?從許純美來談,我們如何閱讀媒體。觀看許純美時,觀眾所獲得的東西到底是 什麼,與柯賜海比有錢的土地所有權時的特殊場景。當老師閱讀無意識劇場時,獲 得的一些靈感。 無意識劇場的摘譯:何謂unconscious,是一個非常難以尋找的東西。在無意識當中,有 些東西是否可以解釋一些傳播學傳統所無法解釋的線索與事件。潛意識-買豆漿, 可以有向下或平行的聯想,所以會有某些情感或思緒被喚起。無意識,講到豆漿時 就無故生氣,找不到線索,找不到原因。 許純美作為一個劇場場景中的人物(摘要中第一段),觀眾在觀看許純美時,這種不注 意的參與對觀眾來說可能會更危險嗎?在百年戲劇的演進中,小劇場開始敢於嘗試 一般公眾劇場所不敢嘗試的一些戲碼與角色時,是否能重新吸引觀眾進入劇場。世 界替代了戲劇的角色!(戲劇中的弒親行為,在現實生活當中已經活生生的上演。) 當觀眾看到真實世界的悲劇,是不是代表觀眾更需要尋求淨化的原因。而淨化就是 觀眾透過悲劇的憐憫與恐懼達到情緒的洗滌。 最早的演員是大祭師,後來的演員均是一種職業,是一種提供有錢人娛樂的角色。 但是近50 年來,業餘的演員慢慢多於職業的演員,現實與幻象之間的差別,被漸 漸的融化。 倒數第二段:(觀眾涉入劇場因為戲劇表演變的不讓人滿意!)讀不懂的一段。百 萬的補充,(餘韻猶存,沒有演完的部分由真實的生活去補充),子寧(認同上的不 完全,真實與虛構的兩個面向沒有辦法全然的區別) 回到好的戲劇當中,好的戲劇與職業演員所演出的英雄特質,是觀眾所需要的!祈 求逐漸消失的劇場淨化效果。 臧老師:文章的主旨? 蔡老師:戲劇就是人生的部分真實,以前的劇場刪除暴力的部分、不著邊際的部分,會 呈現最精華的部分。以白雪公主為例,現在的劇場會忽略了吃蘋果的部分,傳統劇 場會去蕪存菁!所以傳統劇場所留下的真實匱乏,變得由非職業的演員來補足。許 純美是無意識劇場的一個主角

(14)

臧老師:這篇無意識劇場,是不是打破了傳統新聞價值論。許純美事件,變成了一種新 的新聞敘事與新聞結構?許純美事件的設計者?陳由豪是不是有計畫的新聞事 件?新聞的結構是不是被解構了?當許純美納入新聞的結構當中時,許純美還會繼 續存在嗎? 大家覺得看許純美的觀眾與劇場當中的觀眾有何不同嗎?兩種觀眾都是自願的接受這 樣的訊息,甚至透過觀看許純美來彰顯自己不同於許純美! 電視是一個虛擬的大劇場,在CALL IN 節目中是一個演員,不好看就轉台。只要繼續 好看,就會持續的收看。有意識與無意識的觀看之間是不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劇場 也是一樣,是一個有意識與無意識的觀看過程! 業餘演員一開始演自己充滿了吸引力。到最後,其他的因素介入之後,業餘演員失去了 真實的吸引力。柯賜海失去吸引力!小鄭失去吸引力!許純美會不會失去吸引力! 備註: 1 本次會議排定報告順序 下次會議:2 月 13 號(楚彬:電台寒訓) 百萬、 威儀(可逆性)令儀(報告過)!、 國峰 2 許純美事件重播(查確實的時間與有無重播的的紀錄)許純美新聞的 run down,一天 重播了幾次。 3 馬龍白蘭度:第一個被研究 FAN 的影星,櫻花戀、叛艦諜血記(帥哥版的馬哥),「巴 黎的最後探戈」(風吹福橘皮的馬哥)

世界

傳統的觀看(涉入)

新聞

傳統觀看

投射

詮釋

structure/impromptu performance

人生

認同

觀眾:

職業觀眾

業餘觀眾

劇場

職業

非職業

劇場:|

非傳統

無意識

(15)

日期:2004 年 3 月 6 日 報告人:宗儒 報告書目:楊思寰(1993):《審美心理學》台北,五南 黃集偉(1003):《審美社會學》台北,五南 炘倫預算一下看看買文具給同學 百萬兒藉絨毛娃娃試論審美結果:酷, 逗趣, 新奇, 可愛, 憨, 滑稽, 炫, 騷包 上述皆形容詞很少名詞如聖誕老人絨毛玩具。 審美三方向,第一種功能, 如可愛好玩。第二種感覺,從直接感覺論結果,如年紀不小 打扮成這樣。幾個概念一起出現,聖誕,老人,玩具,幾個刻板印象加在一起,對 一個客觀物體有不同的感覺。個人藉既存知識來審美,小孩沒有主觀的論述,藉審 美體藉機探索觸摸學習 上述大家審美結果的詞多為正面評價。審美時多避開功利價值,朱光潛想把aesthetic 翻 譯成直覺學,顏色刺激給生理直接影響,紅橙黃綠藍靛紫從下而上影響生理反應, 如血從性到血腥有著隨時間與文化改變意義的延續性,因此審美價值也有社會延續 性,對一群人有特定意義。歷史的演變如血塗在身上去戰爭或女人擦口紅,歷史因 素與社會價值也會影響審美。 馬克斯唯物論審美,佛洛依德本能說:物件帶來自然審美結果。席勒遊戲說:吃飽之後 才審美。基本。蘇珊郎格符號說:共有意識型態藉以論美。馬克斯勞動說:施加勞 力之後顯示價值。價值來自勞動後的結晶。 臧:幾個疑點討論一下:畫一個圖:我 看 聖誕老人,客觀物,看時產生直覺,直覺 之後有刻板印象,其實很多刻板印象產生很多感覺態度,如心理學講的認知。其實 後面還有很多影響才出來一個審美價值觀。 新聞美學研究對象可置於何處?記者?問問題?媒介批評?記者第一次看許純美,媒介 報導之,然後觀眾第二次透過媒介物看許純美。 百萬兒:從社會看媒介後的許純美,審美社會學的觀察。 臧:媒介後的許的問題循環的或錯綜的,又是個人的又是社會的問題。我的和社會的看 許純美。 百萬兒:看大河蜿蜒等五個成語,個人審美結果因社會而改變。尤其被媒介上發言人結 論所影響。 臧:過去刻板印象研究發現我們因此論述,琰之提出有一個social judgment 影響個人評 論。媒體使個人和社會評價層層互動並相關影響。Personal social? Social personal? Culture?

欣倫:研究報導?符號? 百萬兒:看講義的圖… 臧:有圖無例較難懂。

(16)

百萬兒:拋開功利去看,有快感地去看,倪匡:時間過得很快地在看。傳播研究講效果, 審美研究不同。 臧老師:記者看對象。藝術家及一般人到此。記者要再現所見對象。 李洋:個人直觀之後家上組織所學再現法 臧老師:不止,還用所學來再現對象,包括所思,包括別人如何看才會美或接受。華視 記者蕭玉芬所拍吳憶樺感人。作家把自己的感情拍進去。自己,別人,文化體的全 部感受都影響報導的角度和結果。本地文化掌握越多越容易打動本地觀眾。這不是 一加一,新聞價值與社會文化加進來之後新聞的問題與價值益形困難。或許審美價 值應加入才是新聞價值。目前語言尚未能表述對新聞價值的全部感受。文筆,社會, social, societal, 所論在此二者間未能描繪。 百萬兒:可否從文筆,哲學觀心理觀與社會觀,媒體 臧老師:語言學家談再現,次談 textual,次談? 百萬兒及臧老師:不論談論角度交錯並相互影響。 威儀:情感原不應放入報導。接收分析指媒體影響閱聽人,接收反抗讀者。 臧老師:情感與主觀是前提。另外角度談新聞。 炘倫與臧老師:組織中記者學著裝作沒感情,但是她的符號在中立客觀中打動觀眾。層 層變動的收放之間是新聞的困難與有趣之處。再寫新聞教科書。蕭玉芬放感情在報 導中。一個類型:文字打動觀眾。紀錄片另一個類型。長鏡頭或剪接。 李洋:私領域開始紀錄,個人感知開始,理性似乎要被改寫。公領域純淨客觀報導不易 解決一個來自私領域的東西。 臧老師:文字表述糾葛與重疊的現象很困難,愈來愈補,變成了一個特定單一立場。文 字與符號的侷限性使然。

(17)

日期:2004 年 3 月 13 日 報告人:炘倫 報告書目: 傑哈、簡奈特〈敘事的論述-關於方法的討論〉,《辭格》,廖素珊、楊恩祖譯,台北市: 時報文化,民92。 報告內容: 1.「敘述」是一個動詞。 2.故事時間(被講述事件的時間)(現在講的在現實空間當中) 3.敘事時間(一種時間到另外一個時間的轉換,偽時間的觀念)(從現在講的談跳到過去 或未來) 4.跨度(敘事被打斷,將發言的空間讓給故事。去 228 牽手,外公講 228 發生那時的所 發生真實的故事。)

內倒序:A 到 C 之間的敘述 外倒序:A 到 C 之外的敘述 混合倒序:? 預敘:(內(第一敘事之內)、外()、混合預敘) 科幻小說算不算是一種預敘,照這種分析的方式,科幻小說可能不是一種預敘。反而像 劍魚這類型的電影,其中的敘事方式就是一種預敘的形式。 預敘與倒敘的決定點,在於如何去定義第一敘事的定點,隨之為立足點的不同會有不同 相對的解釋。預敘與倒序,其實不是一個絕對二分的觀念,而是看從那一各觀點去 看敘事。 問題:

A

D

C

B

幅 度

1947

(18)

「生活步調是人們感受到時間流動貨運行。他的特徵是:韻律(rhythm)(從工作時間 到停工時間的變化模式如何?社會活動是否有規律?)、順序(sequence)(是先工 作後遊戲,還是先遊戲後工作?)」〈時間地圖〉,Robert Levin 著,馮克芸、黃芳田、 陳玲瓏譯。所以,我們今天討論了有關敘事當中的方法,而這樣的敘事方法,所要 建立的是時間的順序或是擾亂了讀者原有時間順序?敘事中的時間順序要呈現的 是??目的是??我們會為了時間入迷或加深閱讀時的介入感嗎?

(19)

日期:2004 年 3 月 27 日 報告人:國峰

報告書目:

The Anthropology of Time---Evans-Prichard(Alfred Gell)

Evans-Prichard(最早的人類學者之一,1920 年代竄紅)的部落(努爾族)時間研究。 努爾族牛群--社會價值。領土形成一個政治系統,領土的存在對於部落族群的畜牧事業 與部落政治十分重要。家庭在族群中並沒有一個穩定的結構,因為家族會因為人數 衰亡而消失。 Gell 社會性的生態時間與結構時間: 生態時間:透過對於環境適應所產生的行為,以此種行為來認知時間。努爾族圈養牛群, 放牧的行為來認知時間。人類早期,生活形態與時間的認知關係十分密切。(臧老 師:除了生活時間還有什麼時間---自然時間。初民按照自然時間在生活,生活時間 (因為工作所設定的作息時間,研究生自中午12 時開始,到了晚上才開始。)除 此之外,生活時間還必須服膺於自然時間之下,在春夏秋冬) 結構時間:如:皇室的興替(紀元),社會上許多的角色的分配是依據世代的標準(七 年級、嬰兒潮),是一種標準化的機制。家譜中,家族的位置可以從空間距離(彰 洲、泉洲的地理觀念),世代之間代表的是時間,族譜中的時間。校徽、校歌、系 歌都是一種時間族譜的表現,是一種時間與空間感覺的表現。 一個人所經歷的結構時間,並不限制於一種。因為結構時間是由人所建構,建構的原因 與建構的目的並不相同。(論述與時間的關係,什麼論述建構哪種時間觀點) 龍鳳成祥,龍與鳳代表兩個中土最大的族群,龍與鳳結合,代表的是兩個族群在大戰之 後的融合。 (李眻)老人的人口基本特質,當老人變成傳播研究的主題時,是不是要先劃分其對於 族群、時間、地理特質。老人經歷了豐富的生態時間,結構時間又如何影響老人。 靜坐的人,其實是必須依照既定的結構時間進行,但是為何會發生改變。 臧老師:

社會結構時間

自然時間

生活時間(工作時間)

經 驗 時 間

生 態 時 間 認 知 時 間

(20)

老人在其自己的時間當中,其同時存在於生態時間與結構時間當中,當其遭遇某

種社會事件時,老人會用哪一種結構時間當中的認知,來理解時會事件。

想像時間與年齡的演進表: 小孩想長大,大人(中年人)想變小,老人想像來世(時間的緊迫感)。想像的壓迫感 ----。(生理上或心態上,只要是老人,在我們的研究上就暫且將他們定義為老人。) 臧老師: 電視劇中的老人,不必須要太多的解釋,就可以讓觀眾知道他是老人。媽媽(45 歲)演 一個奶奶,會被觀眾投訴奶奶太年輕。選角也是一個專門的職業,角色的形象,必 須被觀眾認同,觀眾的想像會是一種general picture。 王暉(下星期)報告;戴寧(下下星期)報告 關於時間的奮戰:從時間觀的角度來看這場抗爭,(1949 年與史明的台灣四百年)。 媒體,資訊的新與舊(哪一些媒體走出了320 的時間(或是想走出 320 的時間),哪一 些媒體想把時間留在320)。美感與距離感,當國外媒體進入台灣的事件之中, 會 不會與我們之前的討論有所出入,距離越遠能夠看的越清楚。 小小心得:勒范恩(Robert Levine)在時間地圖中提出,機械時間與自然時間。我們在 詞格當中曾經論及,在英文的文章當中有那麼多時間的論述的變化,可能是因為在 英文當中,有過去式、現代式與未來式的詞態變化。可是在許多其他的語文當中(如 中文當中是否有明顯的時間用法的表示?因為我的中文造詣不好,所以沒有辦法確 定。但如果有,中文的時間語態是如何呈現?呈現的意義?如果沒有?新聞當中的 時間觀是如何呈現,我們怎麼感知文中中時間的變化,感知的標準是??誰定義了 文章中時間的標準?)

認知的時間

想像的時間

媒介報導

社會時間

個人

時間

社會結構的時

世代

行動 認知失協

(21)

換句話說,中國人是怎麼樣從自然時間當中進入機械時間的論述當中?中國人的自然時 間呢?

(22)

日期:4 月 10 日 報告人:王 暉 報告書目:黎中天(民48 年),〈幻想、思想、理想〉,亞洲出版社。 報告內容:統一哲學(統合了所有的哲學範圍),黎中天主張人人可以改善自己去適應 環境,也可以改善環境來適應自己。 自然美:使人身心愉快的便是自然美。反之,則稱為自然醜(但是必須和諧自然)。 藝術美:凡是調配的音色形象能夠刺激身心,使身心形成一種感情狀態的,就是藝術美。 反之,藝術醜。 用諷刺與悲憫來看待宗教,哲學家=惡棍,傻瓜=臣服於哲學家之下的一般人。 苦行主義與氣候環境! 有關於釋迦牟尼:因為印度太熱了,所以腦袋不太清楚,所以主張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因為他腦袋不清楚。 基督教:是自虐與逃避心理的產物。(為了應付生活與生活下去所衍生出來的方法) 一個人要求別人理性,通常其最不理性。要求別人道德,自己可能最不道德。 穴鳥思想:穴鳥(類似鴕鳥)把頭不知後的灰白頸部露出,讓敵人攻擊。示弱的行為, 可以使對手的攻擊力降低。 小乘佛教:自虐精神。 大乘佛教:中國化的佛教思想。 總而言之,哲學是人們為了適應社會所發展出來的一套適應方法。 英雄:是求生的時候藉橫行來滿足自己的螃蟹。 文人:是逃生的時候用墨汁來掩護自己的墨魚。 總結(王暉):以適應心理學的面向,來看到許多的哲學面貌。以一種通識的面向,來 監看所有的哲學。是一種藝術化的哲學,序中:模仿尼采的文體。 百萬與王暉:哲學的簡單與哲學的困難!!這又是一本書的題材。 臧老師:認識是主觀與客觀的合一!! 1996 年一個歷史學家: 客觀並不是要大家採取上帝的視角,每一個觀察者在觀察一個事情,全然在他如何觀 察,而非他所在的視角。 1997,翁秀琪:新聞是在主客觀之間的辯證。 1990 年,主客觀合一的論調並不風行。實證主義(行為主義),客觀與主觀的認知是可 以明顯的區分。詹志宇??(建構主義的集合) 黎中天的適應心理與建構主義之間的關係!!

(23)

臧老師的歸納: 炘倫: 論述與環境,是應醞環境而生,還是應環境而生。 A 時間的流動!(順流) B 時間的流動!(可逆流與可分段) 時間論述堆疊了時間? 論述時間堆疊了論述? 戴寧結束 佳旻(戴之後一星期)

自然環境(也可能於此)

Development Stage

(24)

日期:2004 年 4 月 17 日 報告人:戴寧 報告書名:奧斯朋,邵一杭譯,《應用想像力》,協志工業叢書 報告內容: 創造性的想像 1.視覺想像 2.重現想像 3.構造性想像 4.替代性想像 5.預期性想像 判斷性思想,已知的事實。分析、比較與選擇能力 創造力思想,憑空而來,搜尋未知的事實 判斷力與創造力打架的結果,便會造成個人思考上的失調,心神失調 創造力與教育間的關係,是互補還是互斥? 創造力量與驅迫的力量:移民的人會比當地的長期住民有創造力,因為有驅迫的力量, 所以激發了創造性的能力 創造性(力)主要來自於「情感」與「意志」。情感是一種較強的推力與來源。同時,創造 力也非常容易受到情感的逼迫。例如:戰爭時,適當的恐懼會激發出好的戰略。由 愛生恨,也是一個創造力的來源。 蔡老師:不僅只是經驗是得老人在選擇節目之前後,判斷力與情緒的介入是如何的經 過? 李洋:在收看節目時,五種第一頁的創造力,都會同時介入在觀看的過程,同時過往長 期的經驗也會影響到收看的行為

事件的發展

預期性的

想像

電視節

選擇因

年輕人

老人

想像力

好看

經驗記憶

(25)

是否會影響思考的方向與觀賞的行為? 受難記:

(26)

日期:2004 年 5 月 1 日 報告人:佳旻 報告書目:朱元鴻,2000〈實用封建論:集體經濟的敘事分析—以一九四九年中國大陸 為參考〉,《我們活在不同的世界—社會學框作筆記》,台灣唐山出版 報告內容: 1. 過去到底是什麼?過去是被現在再現的,過去對於現在來說己經便成一個他者,只能 等待被後人詮釋!過去不會再發生,所有的一切都是後人的敘述。 2. 對於過去的封建,其實已經過去,但是透過後人不斷的論述,封建成為一種形式,對 於後人有重要的影響,封建的過去,變成了一種言說、寫作,或模式。 3. 「舊政權」是一個死後誕生的名稱!!供作打倒他、推翻他建立新王朝的一種論述。 4. 例如:共產主義便是以打倒「封建勢力」作為建立與興起的條件,採用文學與戲劇的 敘事,作為興起的基礎。(地主劉文彩的罪惡莊園博物館,博物館當中,真人的塑 像,是一個典型的壓迫場景。博物館的建立是要建立一個論述的共識,一種「封建」 的普遍神話。 5. 第二段的兩段話,佳旻認為是書中的重點。 6. 空間的逾越是革命最具體的愉悅(所以,民眾才眾集地要衝進總統府,享受空間的逾 越),(逾越的愉悅與暴動之間的關係)。這種空間的逾越(空間的定義是論述所建立 的),所以逾越的愉悅也是被論述所建立的嗎?還是情緒作用。 7. 李春華與暴力研究,暴力研究也是放一段影片給受試者看,打娃娃被詮釋為暴力傾 向。(所以,暴力也是一種論述的呈現嗎?哈哈!) 8. 傳譯性與重複性—敘事被傳譯而不傷害其結構,同時轉換於不同媒介之間而保持敘事 結構不變,(所以,有關228、50 年代白色恐怖的故事,細節已經被逐漸遺忘,但 是結構)卻逐漸被擴大。 9. 民進黨的革命論述如何從台灣的各個角落中建構出來!每個地方都有 228 的受難 者,然後有何種公式建構出了「前一個時代」是如何的不好。 10.歷史不是在尋找一種真實!而是在尋找一種情緒!人的情緒又是如何被挑動?(目擊 證人說) 11. 慈濟功德會,是一個由上到下、由下到上、還是共同塑造的?「一攤血」與慈濟王 朝的建立 12.個人議題與社會議題之間,如何進行溝通、對抗,與妥協! 13.歷史與情緒之間的關連? 日期:2004 年 5 月 8 日 報告人:佳旻(續上禮拜內容) 報告書目:朱元鴻,2000〈實用封建論:集體經濟的敘事分析—以一九四九年中國大陸 為參考〉,《我們活在不同的世界—社會學框作筆記》,台灣唐山出版 傅科-真理政權

(27)

意識型態表達了預設的真理範疇,批判本身也帶有意識型態 因此真理必須由層層權力保證得以建構起來。 *真理的政治經濟學 生產真理,並且流通,消費真理 真理是一種動態過程,在這過程中逐漸搭建起來一個真理政權 1949 年的解放 倒讀的過程中並非去閱讀事件,而是以敘事所建構出來的脈絡來瞭解當初的時代 傳譯性:不同媒介重新回憶當時時代,其真理敘事結構並不會因媒介之不同而有所不同。 舉例:二二八,透過權力的管道,將事件重新詮釋 自我的經驗不再是真實的,會被敘事取代,從而消弭融合至集體記憶之中。 然而此是一動態互動的過程,並非固定不變。 敘事之所以存在,乃是因為人相信事情的有一套可以解釋的過程,是一種人類職能。 然而權力敘事職能如何剝奪個人的敘事職能? 個人應有能力與大的敘事進行對抗,以避免不斷地被收編。 真實是被告訴的,而不是被經驗的。

(28)

日期:2004 年 5 月 15 日 報告書目:

徐瑞珠譯(1992)。情緒管理的探索。鄭伯壎主編,A.R.Hochscild 原著,The Managed Heart—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台北:桂冠。

報告人:蔡琰老師 報告內容: 「工作」與「表演心理學」,工作場合上需要透過表演方法來偽裝自己的情緒。1980 年 代之後,記憶心理學(因為生態互動的觀念被引入此領域),內隱記憶開始被研究 者所發現,使得記憶心理學的研究範疇產生了變化。 情緒是每一個社會心理的重心。 本書的觀點認為,社會中有許多事件都是互動性具有延續性的發生模式,而非是傳統的 刺激與反應的線性模式。情緒是一個沒有外在或潛在刺激的而單獨存在的元素。這 種觀點乃由於本書的寫作日期較為久遠,所以尚未引入循環與交互的模式觀點。

補充:

情感

情緒 三者之間的定義尚有何差異?

感情

這些與情緒有關的名詞,應該必須先加以定義!(是未來必須要做的一件事 情!!) 問題: 1. 作者提出的模式(有機與交互模式),認為傳統上(達爾文、佛洛依德)所發展出的 觀點,並不是全然的正確,人可以依情況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對應模式。 2. P247-253 頁,是有關於有機模式與互動模式的部分,如果需要瞭解何謂有機模式! 3. 有機與生理之間的關係,(交互模式注重情感意義與情感互動間的關係,是一種循環 的模式!!) 4. 情感的起始,乃是源自於兒童時期,這個時期每一個人均為相同。(威儀的問題) 5. 「情緒是一條通往合理觀點的潛在道路」,百萬的解釋-如果你被車撞倒,第一個感 覺是非常的憤怒,但是妳的憤怒卻不會被表現出來,但是憤怒的情緒卻是正確的」。 6. 威儀:「情感經驗從孩童時期,就已成形!」回應:從心理與生理的解釋都可以解釋 部分。

(29)

報告書目:徐瑞珠譯(1992)。情緒管理的探索。鄭伯壎主編,A.R.Hochscild 原著,The Managed Heart—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台北:桂冠。

報告人:蔡琰老師 報告內容: 「工作」與「表演心理學」,工作場合上需要透過表演方法來偽裝自己的情緒。1980 年 代之後,記憶心理學(因為生態互動的觀念被引入此領域),內隱記憶開始被研究 者所發現,使得記憶心理學的研究範疇產生了變化。 情緒是每一個社會心理的重心。 本書的觀點認為,社會中有許多事件都是互動性具有延續性的發生模式,而非是傳統的 刺激與反應的線性模式。情緒是一個沒有外在或潛在刺激的而單獨存在的元素。這 種觀點乃由於本書的寫作日期較為久遠,所以尚未引入循環與交互的模式觀點。

補充:

情感

情緒 三者之間的定義尚有何差異?

感情

這些與情緒有關的名詞,應該必須先加以定義!(是未來必須要做的一件

事情!!)

問題: 1 作者提出的模式(有機與交互模式),認為傳統上(達爾文、佛洛依德)所發展出的觀 點,並不是全然的正確,人可以依情況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對應模式。 2 P247-253 頁,是有關於有機模式與互動模式的部分,如果需要瞭解何謂有機模式! 3 有機與生理之間的關係,(交互模式注重情感意義與情感互動間的關係,是一種循環的 模式!!) 4 情感的起始,乃是源自於兒童時期,這個時期每一個人均為相同。(威儀的問題) 5「情緒是一條通往合理觀點的潛在道路」,百萬的解釋-如果你被車撞倒,第一個感覺 是非常的憤怒,但是妳的憤怒卻不會被表現出來,但是憤怒的情緒卻是正確的」。 6 威儀:「情感經驗從孩童時期,就已成形!」回應:從心理與生理的解釋都可以解釋部 分。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曾擔任以國家、重要城市為名,至少以二個版面以上刊登國際 新聞,且發行對象以全國或全球讀者為目標之平面媒體或通訊 社(例如:《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報告人:中國科技大學 室內設計系 漆作裝潢 青少年組 裁判長 周亞寬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於二零零三年六月份發表的《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世界總體經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於二零零一年六月發表的《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全球經濟增長

(二)報到:錄取人員由本校總務處通知,公告後2日內親自至本校總務處辦理報到(依正式公告

臺中市高級中等學校及特殊教育學校身心障礙學生轉銜服務督導-轉銜通報作業 個案追蹤質性描述表(參考範本) 教育 階段 填表 老師 初次填 表日期 最後修 改日期 完成 填報

6.輔導 人力運 用情形 暨輔導 工作整 合發展.. 藉由三級個案統計分析,建 立「特殊需求學生情緒及行

我一開始對這門課的目標只是想單純上課認真抄筆記、作業好好 寫、絕不早退外,還從未想過會上台報告。雖然我是老師點到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