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民中小學創新學校經營校長空間領導之研究-以臺北市和新北市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民中小學創新學校經營校長空間領導之研究-以臺北市和新北市為例"

Copied!
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民中小學創新經營學校校長空間領導模式之研究 -以臺北市和新北市為例 湯志民(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教授) 曾雅慧(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 劉冠廷(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 劉侑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及新北市國民中小學創新經營學校運用空間領導,來 推行學校創新經營之策略、模式。本研究採用訪談法,以臺北市及新北市國民中 小學2006、2007、2008年「InnoSchool全國學校經營創新獎」,以及永續校園、 優質學校、校園活化等獲獎學校,計41校之中小學校長來進行抽樣,總共正式抽 樣受訪者共計20位,並以「臺北市和新北市國民中小學創新經營學校校長空間領 導模式之研究」訪談大綱為研究工具。研究主要發現: (1)臺北市和新北市國民 中小學創新經營學校校長「空間領導模式」之符應程度,在「領導」 、 「規劃」 、 「方 案」 、 「設計」上屬於高符合度,在「建造」 、 「管理」上屬於中符合度,在「評鑑」 上則屬於低符合度。 (2)臺北市和新北市國民中小學空間領導應用於創新經營, 主要採用「成員共同參與」 、 「經費申請」 、 「校園空間活化」與「以使用者中心之 思考」等之方法與策略。 (3)臺北市和新北市國民中小學創新經營學校,在空間 領導推動困難上,主要為「經費不足」 、 「成員意見不同」 、 「設施維護問題」與「學 校使用空間不足」等。 關鍵字:空間領導、國民中學、國民小學、臺北市、新北市.

(2) A study of Principles’s Space Leadership Model In Innovative Elementary Schools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An Example of Taipei City and New Taipei City.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pace leadership model and strategies in innovativ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City and New Taipei City. A sample of 41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was selected which were the winners of “InnoSchool National School Management Innovation Award”, “Sustainable School Award”, “Quality Schools Award”, and “Campus Activation Award” during 2006 to 2008 years in the two cities. By interview 20 principals, we use " A study of principles’s space leadership model in innovativ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City and New Taipei City" as a research tool. Conclusion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1)The degree of "space leadership model" in innovativ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City and New Taipei City, in the "leadership," "plan," " program" and "design" is a high degree of conformity, in the "construction, " " management "is a median degree of conformity, in the" evaluation "is a low degree of conformity.(2)The application of space leadership in innovativ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City and New Taipei City which adopt mai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of "members to participate", "apply for funds", "school space activation" and " the central of user " and so on.(3) There are four main hard situations of innovativ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City and New Taipei City: "insufficient funds", " the differences of opinions", "facility maintenance problems", "school space underutilization " and so on. Keywords: space leadership, junior high school, elementary school, Taipei City, New Taipei City.

(3) 壹、緒論 21世紀伊始,世界各國標竿學校、燈塔學校、藍帶學校、創新經營學校、特 色學校、優質學校、綠色學校、生態學校、太陽能學校、永續學校、委辦學校、 另類學校林立,共同的特徵是走出傳統,另創教育新紀元,開拓教育新領域(湯 志民,2008a)。近年來學校創新經營研究備受重視,故各校無不致力於創新經營 的發展,藉以提升教育品質,讓學校能於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脫穎而出。學校環境 規畫愈完善理想,學生正面環境知覺愈高,積極行為愈多。質言之,學校若對其 校園環境進行良善規畫與經營,將更能使學生在具人性化與教育氣氛之學習環境 中快樂學習、健康成長(湯志民,2006)。然而校園環境營造與維持有賴行政人 員、教職員及學生共同投入,目前校園空間形塑過程中,決策權多集中在專業規 畫設計者與學校行政主管。在學校行政人員層面關鍵之樞紐實為校長,因法職權 賦予其引領學校動向之正當性,輔以獎賞權與強制權,故其實應肩負學校永續發 展之責。俗云:「有怎樣的校長,就有怎樣的學校」,或有人說「一個好校長就 是一所好學校」,而這其中的關鍵,正是校長的領導模式。學校教育在校長的帶 領下,所帶給學生的影響不外乎身教、言教、境教及制教:「行政領導」以典章 制度規範學生行為;「課程領導」、「教學領導」則強調在教學的互動中教師對 學生的身教及言教;而「空間領導(space leadership)」則欲透過環境空間的安 排讓學生擁有更佳的學習環境及學習興趣,與境教有異曲同工之妙。 Tanner 和Lackney(2006) 《教育設施規劃:領導、建築和管理》(Educational Facilities Planning: Leadership,Architecture, and Management)一書,書 名有統整的「空間領導」概念。其在專著中提出論述,希望提供教育領導者和學 校領導者,創造出革新教育設施和物質學習環境之知識,並與建築師、學生、老 師和社區人士一起參與規畫、設計學校設施,以改善並確保發展適切的廿一世紀 學習環境。臺灣近二、三十年來,教育部、縣市政府教育局(處)逐年推動校園 環境空間與設施的規畫,制訂學校建築空間規範,審議校園整體規畫與設計;推 展開放空間、空間革新、新校園運動、性別空間、學科型教室、友善校園、無障 礙校園、永續校園、創意校園、優質校園、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等革新議題,也 引發學校建築的大變革(湯志民、何昕家、湯為國,2008)。政府也透過計畫專 案的經費補助,如從2003年開始的「Innoschool 全國學校經營創新獎(校園環境 美化組)」、2005年開始的「臺北市優質學校評選(校園營造向度)」、2007 年開始的「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空間與發展特色學校」、2009年開始的「活化校 園閒置空間總體計畫」、2010年開始的「新北市卓越學校評選(環境營造向度)」 等計畫(教育部,2007a,2007b、2008;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4;臺北縣政府 教育局,2009),加上學校對於學校建築風格、校園環境特色經營上力求創新與 突破,一同引領了學校空間和教育的革新與發展,「空間領導」概念已逐步成形。 縱各縣市政府教育相關單位普遍制訂法規命令獎勵學校發展優質校園環境,惟難 見相關理念之論述,關於空間領導之概念、模式、策略及方式等並無有系統可遵.

(4) 循的標準化架構。 鑑此,湯志民(2008a、2008b、2008c、2009a、2009b)率先提出空間領導理 論論述,闡明空間領導的涵義、方式、策略與模式,2008年主編教育研究月刊推 出「空間領導」主題,吳清山(2008) 、陳木金(2008) 、馮朝霖(2008)等學者 也提出相關論述來探討之。本研究係國科會研究案部分成果改寫而成,以臺北市 及新北市(原臺北縣)國民中小學獲得創新經營學校相關獎項學校為對象,探討校 長運用空間領導進行學校創新經營之策略、模式,主要研究問題有三:(1)臺 北市及新北市國民中小學創新經營學校校長符應「空間領導模式」之情形為何? (2)  臺北市及新北市國民中小學創新經營學校校長運用空間領導進行學校創新 之方法與策略為何? (3)  臺北市及新北市國民中小學創新經營學校校長運用空 間領導進行學校創新經營之困難為何?以下擬先進行文獻探討,再就研究方法、 結果分析、結論與建議,分別說明之。. 貳、文獻探討 一、 空間領導的概念 「空間領導」在中文,應為「教育空間領導」或「學校空間領導」的簡稱, 主要係為與「課程領導」、「教學領導」和「行政領導」,作對稱性的簡稱所致。 至於英文字,「空間領導」不易找到相對應的文字,比較接近的有1914 年成 立於美國芝加哥的「學校建築行政人員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Physical Plant Administrators, APPA) ",所建立的「教育設施領導」Leadership in Educational Facilities"網站(http://www.appa.org/);APPA 是一個國際性 的協會,有美國、加拿大和其他各國1,500 學習機構參加,會員有來自大學、中 小學、學區、博物館和公園和各級政府的教育設施專家,APPA 的機能在提升教 育設施品質,促進教育建築的革新,使教育設施具有卓越的行政、規劃、設計、 建造、維護和營運,並將教育設施專業拉高到較高的執行經理和領導者層次,協 助他們轉化其機構成為引人和支持的學習環境(The Association of Physical Plant Administrators,2011)。 其次,在論述觀念上融通而英文字亦最為接近的應是Tanner及Lackney(2006) 《教育設施規劃:領導、建築和管理》(Educational Facilities Planning: Leadership,Architecture, and Management)一書,書名有統整的「空間領導」 概念。其專著論述是希望提供教育領導者和學校領導者,能創造出革新教育設施 和物質學習環境之知識,並與建築師、學生、老師和社區人士一起參與規劃、設 計學校設施,以改善並確保發展適切的21世紀學習環境。根據Johnson 的研究「領 導通常是對任何和所有問題的解決」,至少大家期望學校領導者能著手缺乏資源 問題以發展良好的學校。Johnson 於1996 年提出3個領導的分類:(1)教育領導 (educational leadership),即承擔願景的創造、引領改革運動,使學校領導者 投入變革;並認為願景不是來自提倡者的一個字,而是一個未來的計畫(a plan.

(5) for the future)、學習的重要性、特定的教學取向,或是一項信念「所有孩子 都能學習」(all children can learn)。(2)政治領導(political leadership), 如果興建一所新學校意即在地圖上獲得一個社區,則政治會有利於學校設施發 展。長期以來一所好學校,尤其是新學校,會讓人們遷入學區。興建的政治或甚 至更新歷史性學校,都會是學校和社區的驕傲。(3)管理領導(managerial leadership),主張領導者可以管理,以及管理人可以領導。例如,學校董事會 將提供教育服務授權給學區長(the superintendent),期望他任命教師、分配資 源、督導教學和學習 (引自Tanner & Lackney, 2006)。由此可知,學校空間的 規劃、設計、建造、管理和營運,也需運用各種領導原理,使之更臻完善。「空 間領導」也成為「教育設施規劃」或「學校空間規劃」與「領導理念」的統整名 詞,其英文可以"space leadership"稱之,以資與「行政領導」、「課程領導」 與「教學領導」等英文名稱相對應融通。 湯志民(2008a)將「空間領導」界定為:領導者透過規劃與運用校舍、校園、 運動場和附屬設施,以建構對學校課程、教師教學、學生學習、行政管理和社區 公關,具有實質影響力的「點、線、面、體」環境,以引領學校空間和教育發展 之歷程。析言之: (1)空間領導的本質,是引領學校空間和教育發展的方向。 (2)空間領導的對象,係指組織中的成員,包括領導者(如校長、主任或學科 召集人等居於領導職位者)與被領導者(如教職員生)。 (3)空間領導的行為,是朝向學校組織與成員的共同目標的各項策略與行動, 這些策略與行動就是透過規劃與運用校舍、校園、運動場和附屬設施,以建構對 學校課程、教師教學、學生學習、行政管理和社區公關,具有實質影響力的「點、 線、面、體」環境。 二、空間領導的模式 空間領導的模式以下就湯志民(2010)提出之「教育設施與規劃流程」,以 及Tanner 和Lackney(2006)的「發展教育設施的程序模式」和「發展學校設施的 前提」作為概念介紹的代表,茲分別說明之。 (一)教育設施與規劃流程 湯志民(2010)提出教育設施與規劃需以「學校設備標準」為基礎,並參照 「校園環境政策」執行設校和興建學校建築計畫,其流程包括:計畫、規劃、設 計、施工、營運,並以「用後評估」(post-occupancy evaluation,POE)來檢視、 改善和提升教育設施的品質和機能,以興建具有優良建築品質、建築機能和使用 維護的優質校園(參見圖1)。.

(6) 圖1:教育設施與規劃流程圖 資料來源:學校建築的新紀元(第90頁),湯志民,2010。載於臺北市立教育大 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等主辦,2010新紀元的教育行政發展學術研 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臺灣學校建築興建系統化流程,包括:計畫、規劃、設計、施工和營運五階 段,與籌備學校最有關的規劃、設計和營運,經約30年的發展逐漸建置完成。1980 年左右,臺灣新設校學校建築興建或單棟校舍建築興建,編列預算須於1年內完 成,當時只有地質鑽探、設計、申請建照、工程招標等工作,無整體規劃、徵圖 和都審議過程,由學校聘建築師協助執行即可。約1990年之後,學校建築或教育 設施的「規劃」與「設計」,逐漸明顯的分為二階段。「規劃」有請學者專家或 建築師為之,「設計」則由建築師為之,「規劃」與「設計」的建築師可同可不 同,各縣市規定不一。到了2000年之後,尤其是校園營造的「營運」,從簡單的 專人管理和定期維護,提升至強調行政管理、課程設計、教師教學、學生學習、 社區使用與學校空間營運模式作一結合,並強化「用後評估」(POE),以發揮 校園的教育與境教功能。 (二)Tanner 和Lackney之發展教育設施的程序模式 1.發展學校設施的前提 Tanner 和Lackney(2006)提出「發展學校設施的前提」(premises for developing school facilities)(如表1),要述如下: (1)前提1:強有力的領導是必要的 領導者應該創造一種氛圍,可以讓組織內的人在發展學校設施的複雜工作中 提供協助。發展、供應和管理學校設施的領導者必須懂得學校設施的基本觀念,.

(7) 也能傳達教育目標,以及社區和學校之間的關係本質。他們須有能力領導學校系 統朝向理想邁進。而應由誰來領導,端視居於設計和建造一所學校所有階段中最 必要的而定。例如,課程計畫者也許不是籌款建校階段的最佳領導者。 (2)前提2:學校系統有明確界定的方向—任務和願景 我們假定領導者會去發展策略以實現此方向。任務和願景必須界定清楚並 為學校和社區所了解,重要的是,學校方向必須包括學校設施規劃和設計的基本 考量—學習和教學的願景。在領導者的任務陳述和主要計畫中,我們必須看到教 育設施的存在是有利於任務達成的。我們必須努力確保學生行為與學習和自然與 建造的學習環境之間的彼此聯繫。若缺乏這種聯繫,也許代表我們的教育系統內 存在的「黑洞」(a black hole)。 表1 ;發展學校設施的前提 前提1 強有力的領導是必要的 前提2 學校系統有明確界定的方向-任務和願景 前提3 建立長期目的和目標 前提4 將目的和目標轉化為物質的教學場所和空間 前提5 將規劃和設計活動加以統整 前提6 管理是系統化的:資料導向和目的導向 前提7 資源的需求大於供應 前題8 學校和社區之間的協力和合作是必須的 資料來源:Educational facilities planning: Leadership, architecture, and. management (p.54). C. K Tanner and J. A. Lackney, 2006, 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 Inc.. (3)前提3:建立長期目的與目標 因為學校可能持續使用50 年以上,故長程計畫意味著尋求方案和經濟上的 各種可能性—長程計畫必須要求資金方案的各階段成本-效益分析。例如,在未 來學校建築方案的決策過程中,預期的學生註冊人數和價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是兩項重要觀點,有助於預防降低學習優勢和整體成本的錯誤發 生。但是,在學校委員會任期短,學校行政主管轉換率高的氛圍下,長程計畫的 維持有其困難。如此一來,當學校領導者換人並修正學校發展目標時,監督長程 目的和目標的實踐成為社區的責任。我們都知道當領導上層改變時,會發生組織 方向和目標的驟變,而組織亦可能再造,這些改變當然影響學校設施的發展。當 但正如Townsend 指出,組織再造就身體動大手術一樣,不宜過於頻繁。 (4)前提4:將目的和目標轉化為物質的教學場所和空間 規劃者和建築師應清楚地了解,以學校學習環境的觀點,課程和教學方案的 應用為何?物質環境真能影響學生行為,因此,也影響了學習。學生學習的場所 是課程和教學的重要元素,應該在領導、課程和教學視導的學術研究和專業研討.

(8) 上受到重視。附屬於前提4的活動稱為「教育方案」(educational programming) 階段,一直延伸到設計發展和建造文件。在學校延續的生命中,課程當然會改變, 教師希望教學的方式也會改變。因此,審視現在的和未來的課程和教學方案非常 重要,以避免學校建築設施和科目內容、學生學習和教學方法之間不能配合,而 產生「過時」的現象。 (5)前提5:將規劃和設計活動加以統整 在歷史文獻中,大多數的規劃方法都是線性的,這裡建議的模式則是全面的 (或綜合的),允許領導者和利害關係人之間相互作用。我們贊成Mcguffey 的 看法,「縝密的規劃、設計和建造過程的管理,將提供一個全面性、彼此重疊、 非線性的方法來產出設施方案。」對於規劃、設計和建造方案而言,時間管理是 必要的。因此,我們建議以Kowalski 1989 年所提統整規劃模式來修正。這個修 正包括領導的成分:資料、資源和資訊基礎,社區和教育人員的投入。Moor 和 Lackney 於1994 年提出一個類似的程序,稱為「統整的教育設施發展模式」 (integrated educational facilities development modle)。統整不僅指不同 階段之間時間的壓縮,也指在教育規劃、形成方案和概念設計階段的分享決策和 協力合作。規劃和概念設計之間的距離,也代表了整個學校設施規劃和建造過程 之間的最大落差。學校和社區的人經常抱怨,他們參與規劃和概念設計,但是, 當學校建築完工,卻驚愕地發現看不到他們曾做過的努力。因此我們的模式鼓勵 也要求「投入」,從規劃、方案、概念設計,一直延續到設計和建造階段。 (6)前提6:管理是系統化的:資料導向和目標導向 在資訊年代,透過有效的危機管理使危機的發生減到最低,至為需要。管 理系統應包括績效責任,即既定目標和結果的比較,這是將組織結合一起的黏著 劑。有時管理者是一個領導者,有時領導者是一個管理者。管理者和領導者必須 知道要去作什麼,預備好策略去執行計畫,並能了解最後結果和預期結果之間的 比較。 我們介紹的發展模式,應該有助於建造符合學習和教學目標的學校。即使 建造環境的成效可以用既定目標和標的來加以評量。而在整體管理下,我們發現 建築和土地的運作和維護,支持著校舍、遊戲場、自然步道、和其他戶外學習環 境,而運作和維護管理從規劃和設計開始。 (7)前提7:資源的需求大於供應 我們的目標是,對於提供資源的社區盡可能加強回饋。為了加強回饋,我 們必須了解物質環境如何影響教學、學生、學習和行為,並能在規劃和設計中, 運用價值工程策略。而獲得財政資源是必要的,因為這個作用支配了所有規劃、 設計和建造的活動。我們期待資金有效能、有效率的運用,包括規劃、建造和維 護一所學校和其周圍資產,所有投入的時間、人員和工作。其目標是提供一個結 構完善、具備教育效能、具績效責任、合理的和節約的產品,包括戶外學習區。 學校建築若要符應教育效能,除非建築設計將教育方案納入,並能滿足學習和教 學需求。「節約的」和「合理的」這二個字並不一定是指「便宜」,「效能的」.

(9) 並不是指刪去不必要的學習空間和場所。最後,校舍建築在反映財政績效責任的 同時,必須也能反映教育方案的績效責任。 (8)前提8:學校和社區之間的協力和合作是必須的 學校和社區應以協力的態度共同合作,以確保學校設計和建造能有助益於 教導和學習,並作為一個社區的中心。如安全的環境脈絡,教師和學生的安全和 保全等要素,正是此過程自然產生的預期性副產品。社區的投入讓「置入」(buying into)方案和其結果,變得容易。Sanoff 提出社區參與最完整的描述,在〈社會 建築的眼界〉(scope of social architecture)一文中,他指出,欲改造環境和 住在其中的人,參與是必要的。在學校設施規劃上,社區參與更是高度重要,社 區不被視為消極的當事人,而是投入的顧客。 Myers 和Robertson 提供數種聯繫社區的建議,他們的模式與策略計畫方式 平行運作,可以運用在大部分學校設施規劃階段。不管用哪一種模式或途徑來進 行參與,最終目標是去影響學校設計的改變,使其能符應和促進變革中的課程。 2.發展教育設施的程序模式 Tanner 和Lackney(2006)提出「發展教育設施的程序模式」(A procedural for developing educational facilities)(如圖2),圖中標示1、2、3、4、5、 6、7、8 則是「發展學校設施的前提」。Tanner 和Lackney 並提出6個假設來支 持發展模式的結構:(1)整個學區教育設施方案的規劃和管理強調教學與學習, 以增進學校的任務。(2)所有學生可在適切地學習環境中學習。(3)學校的發展, 通常發生於當地、州和聯邦管理政策的脈絡中,包括基金方法和提供學校學習環 境的所有法定觀念。(4)教育設施發展是一個持續的歷程,因此學校系總是會形 成資料和資訊,以適於此一複雜歷程的所有概念。(5)模式的結果是發展安全、 舒適和適切的學習環境,以利多元文化社會中的教學與學習。(6)大量提供適切 的資訊和資源,以利規劃和可用的決定。 Tanner 和Lackney 強調「發展教育設施的程序模式」是呈現規劃和設計教 育設施的程序模式,評鑑則如一持續的歷程整個貫穿。圖中平行方格顯示在線性 和互動模式中的規劃歷程,垂直方格呈現資訊和資源的「專門知識」(expertise) 和「投入」(involvement),箭頭表示在指定歷程中,民眾和團體的投入和責任, 例如:這裡可能會有家長、學生社區人士和教育人員投入「建造」(construction) 歷程,但通常「建造」階段有專家的資源、技術和資料的投入,社區的輸入並不 多;對居於領導職位者「建造」則是一個直接責任,源自於「規劃」、「方案」 和「設計」階段。「領導」(leadership),主要在指引出方向、願景、任務、決 定和資源分配的重要;當不同的工作加入此一複雜歷程時,「領導」要在所有階 段指引分享願景和責任。尤其是資料和資訊,對學校的發展和維護以促進教學和 學習,甚為重要,因此資訊的品質和流程,以及它如何在投入學校設施中的許多 個體之間彼此分享,對居於領導職位者和歷程中的參與者都很重要。當然,最後 的決定總要留給經管的董事會和學校行政主管,而學校行政主管則對所有建造方.

(10) 案的結果直接負責。須注意的是,在「領導」和5 個階段(規劃、方案、設計、 建造、管理)之間皆有互動。 其次,這是一個互動模式,社區和教育人員的「投入」(involvement)很重 要,尤其是在「規劃」、「方案」、概念「設計」和「管理」的領域中。個人在 這些職位透過蒐集和分析資料,並在分擔不同的領導職務中,做出有價值的貢獻 ──例如,帶領一個委員會,並影響計畫和概念設計。「規劃」(planning)究其 本質,包括「領導」、「專門知識」、資源、資料和資訊冊的運用,以及社區和 教育人員的「投入」。和「規劃」一樣,「方案」(programming)(轉化資料和資 訊,從學習理念到空間)運用「專門知識」,社區和教育人員則界定學校的學習 領域。「設計」(design)階段,包括傳統的建築興建傳遞歷程,以及註記參與人 數。 然而,在此概念性架構中,「設計」依循的是來自「規劃」和「方案」團隊 的資訊,同時也相當依賴「專門知識」、資料和資訊的提供。在此,目的和目標 轉化為利於教學和學習的物質空間,接這「規劃」和「設計」活動,統整為「建 造」的文件。學校的「建造」(construction),儘管有多套的計畫,還有建造人 員、建築師和工程師,仍要依賴民眾在設計階段的投入,並與提供資料和資訊的 人互動。「建造」的結果,要受到居於領導職位者和營建經理的嚴格監督。設施 「管理」(management)也是一項功能和前提(前提6),包括使用和用後評估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營運和維護。管理設施和「規劃」、「設計」 歷程應一起開始;因此,「管理」在此用以承續「規劃」、「設計」和「建造」 之後的設施管理。如果教育目標與建造階段相符,此一模式可協助決策者作決 定。「管理」接著仰賴社區、教育人員,還有營運和維護者的專門知識。須提的 是,在「領導」之中,民眾的直接投入,有必要貫穿於整個發展學校設施的歷程 (參見圖1 中,領導貫穿到評鑑),主要係透過「專門知識」(expertise)、社區 和教育人員的互動和投入。例如,社區和教育人員有責任提供特定的資料和資訊 (如歷史資訊和發展,以及哲學的闡述);他們在「規劃」、「方案」、「設計」 和「評鑑」階段互動,但在「建造」和「管理」階段並不扮演主動的角色。要注 意的是,透過提供資料和資訊,以及描繪此一資源,社區和教育人員直接與具有 不同的發展學校設施觀念之專門知識的人互動,以協助他們在「規劃」 、 「方案」、 概念「設計」和「管理」中一起工作。 在發展學校的歷程模式中,投入和互動歷程是領導的重要工作。至於,何種 領導類型對發展學校設施的模式最為有利?Tanner 和Lackney 則強調:教育局 長和其他領導者在規劃、教育方案、設計、建造和管理的互動歷程中要保持和諧, 居於領導位置的人要提供發展未來設施的方向,增進「參與領導」(participatory leadership)讓不同的團體投入於歷程中,增進問題的革新改造。.

(11) 圖 2 :發展教育設施的程序模式 資料來源:Educational facilities planning: Leadership, architecture, and management (p.52). C. K Tanner and J. A. Lackney, 2006, 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 Inc. 本研究即以Tanner 和Lackney (2006)所提出之「發展教育設施的程序模 式」作為「空間領導模式」,以探討臺北市和新北市創新經營學校校長空間領導 模式之實施情形。. 参、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專家訪談法,以下就研究對象、研究工具與資料分析分別說明。. 一、訪談對象 本研究以臺北市及新北市國民中小學,在2006-2008年「Innoschool全國學 校經營創新獎-校園環境美化組」、「永續校園推廣計畫-局部改造計畫」、「臺.

(12) 北市優質學校評選-校園營造向度」以及「校園活化閒置空間總體計畫」等獲獎 學校41校之中小學校長進行抽樣,總共正式抽樣受訪者共計20位,依照研究者編 製之「臺北市和新北市國民中小學創新經營學校校長空間領導模式之研究」訪談 大綱進行訪談。.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測量工具係參考前述研究文獻資料,自編「臺北市和新北市國民 中小學創新經營學校校長空間領導模式之研究」訪談大綱,內容包括各校校長運 用空間領導模式以及實施學校創新經營之策略與困難。. 三、資料分析 本研究在訪談過程中徵求受訪者同意並透過錄音方式,於訪談之後,將訪談 錄音資料繕打為逐字稿,以MAXQDA 2007 軟體將訪談記錄加以編碼、歸納整理與 分析。此外,並將所有受訪者資料以代碼(P)來編號處理,以避免受訪者資料外 洩。. 肆、結果分析 一、本研究依據「臺北市和新北市國民中小學創新經營學校校長空間領導模式之 研究」訪談大綱中「根據Tanner與Lackney的發展教育設施程序模式圖(圖2), 與校長發展學校設施的前提(表1)進行逐步細項實證性探討。」茲將訪談結果 分析如下: 臺北市和新北市國民中小學創新經營學校,「發展教育設施程序模式」之符 應程度,在「領導」、「規劃」、「方案」、「設計」上屬於高符合度,在「建 造」、「管理」上屬於中符合度,在「評鑑」上則屬於低符合度。茲就訪談部分 詳述如后。.

(13) 領導.             專門知識     資源、資料 和資訊提供 作為規劃、 設計、建造 和管理學校 設施. 規畫. 方案.             投入. 設計.     家長、學 生、社區和 教育人員. 建造. 管理. 評鑑.                             學校校長在此發展模式步驟所實施的程度為高符合度(15-20 人)  學校校長在此發展模式步驟所實施的程度為中符合度(8-14 人) 學校校長在此發展模式步驟所實施的程度為低符合度(1-7 人) 圖 3:創新經營學校校長空間領導模式實施符合度分析圖   (一)領導、規畫、方案與設計部份 Tanner 與 Lackney 的發展教育設施程序模式圖中的「領導」(leadership), 主要在指引出方向、願景、任務、決定和資源分配的重要;當不同的工作加入此 一複雜歷程時, 「領導」要在所有階段指引分享願景和責任。而「規畫」(planning).

(14) 究其本質,包括「領導」、「專門知識」、資源、資料和資訊冊的運用,以及社 區和教育人員的「投入」。和「規畫」一樣,「方案」(programming)(轉化資料 和資訊,從學習理念到空間)運用「專門知識」,社區和教育人員則界定學校的 學習領域。「設計」(design)階段,包括傳統的建築興建傳遞歷程,以及註記參 與人數。 大多數受訪者是很贊同 Tanner 與 Lackney 的發展教育設施程序模式圖,幾 乎各校均認為與自己學校發展設施的步驟相似,受訪者提及: 「我覺得這樣的一個理論是可行的,就是有領導有規畫,有方案設計、建造 管理、評鑑,我覺得這個是非常的 OK 的,這很棒!」(P9,2010/06/29) 「針對第一題的這個模式,我覺得很好,就是透過這個領導,你要先有一個. 發想,就是有一個發想之後呢,你就會去規劃,規劃之後呢,形成一個方案。 每一個的小段都是自己要再去做回饋啦。」(P8,2010/07/05) 「其實我覺得這個架構就很好啦,蠻完整的。在學校空間規劃,其實我覺得 那個領導的,校長的那個概念很重要,就是他必須去做一些跟老師之間的溝 通......,那其實在這規劃跟方案設計的這個部分,其實我覺得是統 合起來一起在進行的,然後建築完了之後,我覺得到管理的部分其實我們都 還蠻落實的」(P4,2010/06/29) 「他這裡有一個回饋,就是說你規畫以後,我們會再去做一個修正,最後的 領導東西還是在校長,所以他這個是沒有問題的...,就是說你有些是需要 一些的專門知識,那建築師看你這工程的大小是需要專門知識的,方案、設 計、建造、管理、評鑑,我覺得基本上這種東西就是這樣。」 (P12,2010/07/08) 「舉我們現在今年度的發表,就那個創新教學的發表來講,譬如說領導這個 部分,就是我會去那個宣導未來學校,就是你所謂的強而有力的領導是必要 的,因為你領導者決定要做,這是你的決定, ...,那第二個在規劃上, 大概就是會做幾個方向的規畫,譬如說在空間的一個規畫...,然後第三 個方案的一個成型,就是我們想法有一個雛形之後,我們就會去做專案的一 個申請...,大致上是這個樣子。」(P14,2010/07/02) 「那嚴格上來講啊 ,其實就發展教育設施這個程序模式來看喔,其實你看它 第一個,就是領導規劃跟方案以及評鑑,那跟它相互影響的大概包含那些, 它們知識以及家長、學生、社區跟教師的這些投入部分,大概這些順序,其 實就實務上來講,其實是符合的。」(P18,2010/07/01) 「基本上我是覺得這個應該有符合,因為其實做任何事情都是有規畫,然後 實施方案之後去做一個檢討,就是雙向的一個流程,是到某個有瓶頸再可能跳 回來原來的一個步驟,這個我覺得應該跟國內是有符合的。」 (P6,2010/07/06) (二)建造與管理部分 學校的「建造」(construction),儘管有多套的計畫,還有建造人員、建築.

(15) 師和工程師,仍要依賴民眾在設計階段的投入,並與提供資料和資訊的人互動。 「建造」的結果,要受到居於領導職位者和營建經理的嚴格監督。管理設施和「規 劃」、「設計」歷程應一起開始;因此,「管理」在此用以承續「規劃」、「設 計」和「建造」之後的設施管理。 部分受訪者提及發展教育設施程序模式圖中,建造與管理部分在實施方面有 些薄弱。受訪者提及: 「過程當中很重要的是來監造,因為有些建築師他得標之後,好久才來一 次,那你就會很累了,因為我們有時候看不是那麼懂,看不是那麼仔細,所 以他們要來幫我看看,包括重要的一些檢查,就是要檢查過之後才能施作的 這個部分,他們比較專業,他們要去做審查,那我們只能夠看看說,做起來 符不符合我們的使用這樣子,但實際上內部的構造結構等等,還是要他們比 較知道。所以找到好的建築師來這裡建造,會成功了一大半。」(P2, 2010/07/08) 「設計圖是都很棒的,可是,你要發現建築師的設計跟施工的時候,存在的 是有一些的落差,有些有很大的一個落差部分,那個空間的配佔尺寸,圖面 看的跟你感覺是完全不同,所以你如何在這當中去不斷的溝通,然後也要不 斷的去做修正改變,所以在空間領導裡面我會覺得這個東西我們是必須不斷 的去堅持。」(P7,2010/06/29) 「我覺得基本上是 OK,只是這種更適合是一個新的學校,舊的學校它沒有. 辦法,它只能從不好的地方去慢慢去改善,......,但其實花了很多 錢整理維修,它還是會有一些的狀況、問題,所以我是覺得其實要爭取一個 經費就是把它整棟,重新再把它改變。」(P5,2010/07/09) (三)評鑑部分 部分受訪者提及發展教育設施程序模式圖中,評鑑部分在實施方面更為薄 弱,受訪者提及: 「管理跟評鑑,如果以小型的學校來講喔,是會比較困難的地方,你前面的 執行都沒有問題,但是管理跟評鑑,那評鑑又會比管理更困難。」(P3, 2010/07/07) 「但是評鑑的部分在學校實施的部分就比較少,因此評鑑的部分就比較弱一 點。 」(P9,2010/06/29) 「我們會了解到領導跟評鑑的部分或許是我們較欠缺的,當然這部分也都在 實行,只是比率上比較少或薄弱。」(P13,2010/07/01).

(16) 綜上所述, Tanner與Lackney的發展教育設施程序模式圖,從領導、規畫 方案到設計,幾乎所有訪談者都有此互動模式,而建造與管理部份,有些受訪 者提出會與建築師因觀念不同而有所爭議的問題存在,因此互動程度沒有較前 面領導部份的高;而在評鑑部份,受訪者也提出這互動模式更為薄弱,都是需 要加強的部份。. 二、本研究依據「臺北市和新北市國民中小學創新經營學校校長空間領導模式之 研究」訪談大綱中「校長對於校園環境空間營造與經營的理念及目標。」以及「校 長運用空間領導進行學校創新經營,採用了哪些方法與策略?」以進一步了解各 校運用空間領導來進行學校創新經營之策略為何?茲將訪談結果分析如下: (一)成員共同參與 推行空間領導,必須要和學校行政人員、教師、家長及社區民眾等凝聚共識, 並且共同參與討論,才能推展學校願景,受訪者提及: 「宣導,然後凝聚共識,我覺得要讓老師知道學校要做什麼,他覺得很重要, 那所以我們會辦很多的一個說明會,或者是透過教學研究會裡頭去做一些討 論。」(P14,2010/07/02) 「希望能夠廣納多元的經驗,他們的意見很重要的,人員包括我們家長會、 家長代表,還有一些社區人士、我們學校的老師,包括級任老師、科任老師 跟實習老師等等,...,所以我們會利用座談的方式,彙整一些相關的建 議,然後再做一個統合討論。」(P2,2010/07/08) 「不管是空間或環境營造,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一起做一件事。也就是說 前面的參與,全員的參與、點滴的經營對我來說非常重要。」(P13, 2010/07/01) 「我覺得人員參與很重要,因為,通常大家會覺得說,工程就交給總務主任 或總務處去辦,可是我覺得其實你對於一件事情了解得越徹底, 除了可以 提供你的意見之外,你就能夠去接納它。」(P4,2010/06/29) (二)經費申請 推行空間領導,須擁有經費才能實施策略共同推展學校願景,否則空有計畫 卻無經費可以施展也是枉然,因此受訪者提及: 「第一個就想到怎麼樣去籌錢,當然就是跟教育局申請,有機會我就會去 申請經費;或者是說他可能小額支出我就可以達到某種效果,我就會用小額 支出,然後利用學校的維護費等等的。」(P10,2010/07/08).

(17) 「還是要講說小校的經費很少,所以我們都會盡量利用一些契機來爭取經 費。」(P6,010/07/08) 「來的第一年我就跟局裡頭反應,希望能夠把這破損的校舍給我們一些錢, 爭取到教育部的錢跟教育局的錢,就花了一千多萬,把它做全面的鋼骨結 構,還有外牆、還有防漏設施這個部分做完。」(P5,2010/07/09) 「當班級數變少,經費一定會減少,所以經費減少,你就必須要有其他的經 費爭取...,例如多功能教室,我就是編列年度修建經費。」 (P1,2010/06/28) (三)空間活化 利用閒置教室或將空間活化再利用成為教學空間的延伸,受訪者提及: 「把學校的一個廢棄空間,經由家長、老師、學生、行政的合作之下,我們 把很多的一個角角的地方、偏僻的地方、然後大家都不太敢去的地方,都 整理成一個非常棒的生態園區。譬如說我們做了生態走廊...,做了學 校的步道,也開闢了水生殖物園區,所以,我們四邊的角落沒有一個是荒 煙漫草的地方。」(P5,2010/07/09) 「其實就是一個教室的延伸,現在學習不是限制在教室,孩子處處都可以學 習,所以我們學校裡面的各種設施都是以教學為主,跟學生學習為主....., 再來還有老師在他自己的教學專業上面,還有一個就是家長,再來就是社 區,所以這部份我們都會兼顧到。」(P12,2010/07/08) 「多出來的空間我可以規劃很多,比方說,我設了一間生活教室跟交通安全 教育教室,把很多交通安全的東西就佈置在那間教室,當老師要上交通安全 教室,就帶到那間教室去上課,......,它有兩個最大的功能,第一 個,那些道具、那些交通安全的教學設施,不會因為到處的借用、搬運而損 壞;第二個,學生動就好,器材不要動,所以那一間就可以作為教學的空間, 這就是教學空間的延伸。」(P1,2010/06/28) (四)「使用者中心」之思考 在推行空間領導的理念及策略中,受訪者多會以使用者的需求考量為出發點 來營造空間環境,受訪者提及: 「當初班級數多的時候空間少,所以我沒有辦法滿足所有使用者,我現在空 間多了,我就盡量滿足所有的使用者,所以兼顧老師、學生、行政跟家長的 需求。」(P1,2010/06/28) 「我們第一個優先考量就是各學年老師,一到六還有科任,我們一定給他個.

(18) 研究室......,所以在空間的設施上我們盡量滿足使用者的需求。」 (P5,2010/07/09) 「第一個你一定是先考量學生或者是老師的一些需求,考量使用者的需求 啦 !」(P18,2010/07/01) (五)其他意見 除了上述統整的策略外,受訪者也提出幾個不同的策略來推行學校創新經 營,以提升學校效能,達成學校目標,故受訪者提及: 1、多元化經營 「要多元化,也就是說多元化多面向,不要拘泥在一個角度或者一個模式, 一定要多元化多角度,大前提是要因應學校的實際背景,多元化多角度的 經營,他是一個方向,但他的大前提必須是它能夠認清他所擁有的條件與 背景能力,這是各校在空間上的領導跟規劃。」(P13,2010/07/01) 2、集中管理 「第一個就是集中管理,我們把散在各區的辦公室,集中在校長室旁邊,.., 請他們六個處室通通進來...教、訓、總、輔、人、會通通進來之後,我們 發現到,也就是我們校務評鑑裡頭,委員他們很讚賞的就是工作上的合作 性增高了,然後我們同仁的情感增加了。」(P5,2010/07/09) 3、善用資源 「引進外面的資源就是來幫我們做一個算是永續校園的長期規劃,那我覺得 這是我們學校的一個特色,就是我們是有計畫性、有步驟,然後引進外面 的資源來做學校一個整體規畫。」(P16,2010/07/09) 「善用資源,譬如說去申請專案,還有參與社區的一個活動,然後結合社區 的資源,像燈的藝術館跟我們就有一些課程的合作,還有我們科技的部份, 剛開始就會引進外界的力量,譬如說我們早期是跟微軟合作,那個數位課等 等,這些都是資源的應用。」(P14,2010/07/02) 綜上所述,學校推行空間領導的方法與策略有很多,其中以「成員共同參與」 最多,畢竟學校的發展未來是全體成員必須共同努力的,因此需要廣納多元的意 見,來推展空間領導;其次分別為「經費申請」、「空間活化」與「使用者中心 之思考」主要是以學校的成員需求為主要考量,將閒置的空間及教室規劃成老師 或行政人員的需求,或是作為學生學習的空間延伸,才能持續推行學校空間領導 的方式。.

(19) 三、本研究依據「臺北市和新北市國民中小學創新經營學校校長空間領導模式之 研究」訪談大綱中「校長於推動過程中,是否曾經遭遇到困難或是難以克服之 事?」進一步了解各校推行空間領導的策略中,是否有遇到一些有待突破的困 難?茲將訪談結果分析如下: (一)經費不足 空間領導策略的推動需要經費當基礎,因此缺少經費則往往限制方案的實 施,或使得方案推動更加綁手綁腳,受訪者提及: 「如果沒有經費的話是很難去執行啦,那所以經費部分事實上是我們在整個 空間改造算是最大的困難點。」(P16,2010/07/09) 「其實你要把空間作一個最完整美好的改善,最常碰到的問題是經費。如果 你都拿不到經費,光憑學校一點點維護的費用其實是不夠用的,因為你這些 空間的營造,動輒就是上百萬,所以我覺得會碰到困難。」 (P10,2010/07/08) 「要開創一個新的設施的時候,一定要跟經費一起的...,可是沒想到, 發現那個校舍是可以改建的東西,有一些很舊的地方,比如說漏水水管啦, 或是電的設施不好阿,...,那個都要修繕,都沒錢阿,...,沒有錢 就沒有辦法做,所以這個經費的問題是最大的麻煩。」(P4,2010/06/29) 「其實我覺得剛開始一定是經費,想做但沒有現有的經費。」(P15, 2010/07/02) 「維修部分的確會有那個經費會拮据,我今年是申請統籌款來做改善,可是 我也不知道能不能每年都申請統籌款。」(P6,2010/07/06) (二)成員意見不同 學校內成員參與是在推行空間領導策略的重要助力,因此校內成員間的合作 參與顯得十分重要,受訪者提及: 「最大困難還是人員上的問題...,當然每個人都要求說能夠符合自己需 求量是最好啦,可是實際上來講,他可能沒有考量到全部的部分,所以有時 候人員的那個批評,那其實對在執行上來講,會覺得是種困難。」(P18, 2010/07/01) 「最艱難的部分是觀念的溝通,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譬如說這樣的空間是打算 怎麼運用,可能說這是校內的老師的部分,然後行政人員是你主要的推動 者,這個使用者可能是你的家長、孩子,然後這個部份也要做溝通,然後可 能你的上級單位是教育局或者是教育部,是申請經費的,我覺得也是需要溝 通的,所以,溝通的部分有不同層面的溝通的問題。」(P9,2010/06/29).

(20) 「畢竟學校老師各自有專才,有自己學科的本位,那在推動營造的時候,意 見就會很不同,所以你的困難點是如何整合這個意見,去尋求最大公約數。」 (P7,2010/06/29) 「會碰到的問題是觀念的溝通。有些人是沒有辦法有溝不通,有些人會常常 就是反對為反對,他會覺得校長為什麼要改變這麼大?現在那一小塊就那一 小塊你幹麻要做那麼大的改變?所以這個人的溝通,其實也是校長要克服 的。你怎樣用你的理念去說服你的部屬,讓大家能接受你的想法,我覺得這 是一個滿困難的地方。」(P10,2010/07/08) (三)設施維護問題 在營造空間環境後,事後的設施維護也常是困難所在,受訪者提及: 「後續比較困難的部分就是我們維護的部分,那因為我們學校是少子化,然 後我們的那個編制事實上比一般學校的編制還要少,所以我覺得整個空間 的維護事實上是我們目前在經營的部分最大的困難點。」 (P16,2010/07/09) 「設施維護的確是比較困難的,我們有一個實際的例子,就是說我們這裡望 下去就有一個遊戲場,遊戲場的對象是一年級到六年級,它有不同的遊戲, 有不同的難度,那一年級到六年級的體型差異比較大,他們的肌肉發展、骨 骼也不一樣,所以我們其中有一項就是那個盪過去,從這邊盪到那邊有一點 點高低差的那個遊戲,低年級小朋友就很容易受傷,可是高年級去玩都是很 OK的,結果那個東西我們就把它封鎖起來了,因為受傷的實在是太多了。」 (P5,2010/07/09) 「我碰到的困難就是說你很多的東西就是一個管理的問題,比如說我現在把 古蹟區的整個閒置空間都做好,可是我還是要有人去維護啊、有人去打掃 啊,而且空間也會舊,那舊了以後,你怎麼樣有一個經費去油漆啦,或是再 把他妝點得更美,就那個後續的維護上會有困難。」(P17,2010/06/23) (四)學校使用空間不足 「比較不容易克服的地方就是學校裏面的空間的場域有限,包括我們已經沒 有多餘的教室可以作其他的建設,所以我們只能往後山去經營。那因為學校 現有的教室及空間都已經使用的差不多了,所以我們就是沒有多餘的教室跟 多餘的場館可以供使用。」(P11,2010/07/12) 「人太多了,空間太小,就是我們學校最大的問題啊 ! 」(P18,2010/07/01).

(21) 伍、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一)臺北市和新北市國民中小學創新經營學校校長「空間領導模式」之符應程 度,在「領導」、「規劃」、「方案」、「設計」上屬於高符合度,在「建造」、 「管理」上屬於中符合度,在「評鑑」上則屬於低符合度。 (二)臺北市和新北市國民中小學空間領導應用於創新經營,主要採用「成員共 同參與」 、 「經費申請」 、 「校園空間活化」與「以使用者中心之思考」等之方法與 策略。 (三)臺北市和新北市國民中小學創新經營學校,在空間領導推動困難上,主要 為「經費不足」 、 「成員意見不同」 、 「設施維護問題」與「學校使用空間不足」等。. 二、建議 (一)發展教育設施程序模式應強化「建造」、「管理」與「評鑑」 對於 Tanner 和 Lackney「發展教育設施程序模式」中,包括「領導」 、 「規 劃」 、 「方案」 、 「設計」 、 「建造」 、 「管理」與「評鑑」之程序,多數受訪 學校均贊同此一模式,認為與自己學校發展設施的步驟相似,未來推廣時可針對 上述步驟的內涵與作法進行著手,使學校能透過空間領導達到創新經營之成效; 而在「建造」、「管理」與「評鑑」部分則須進行強化提升。 其中「領導」 、 「規劃」 、 「方案」 、 「設計」經受訪者表示之實施概況屬 高符合度,而「建造」 、 「管理」屬於中符合度, 「評鑑」則屬於低符合度。這 表示創新經營學校,運用空間領導時,在「領導」 、 「規劃」 、 「方案」 、 「設 計」、資源資料和資訊提供作為規劃、設計、建造和管理學校設施之專業知識與 家長、學生、社區與教育人員之投入較重視。至於「方案」、 「設計」、資源資 料和資訊提供作為規劃、設計、建造和管理學校設施之專業知識與家長、學生、 社區與教育人員之投入上,有待加強。至於, 「評鑑」亦即所謂「用後評估」 ,則 亟待加強,使學校運用空間領導推展創新經營之成效能更具整體性的完整。 (二)校長應用空間領導於創新經營應多用成員共同參與、校園空間活化與以使 用者中心思考等方式與策略 校長空間領導應用於創新經營所使用之方式與策略,受訪者表示主要有「成 員共同參與」 、 「校園空間活化」與「以使用者中心之思考」等;亦即可透過和學 校行政人員、教師、家長等凝聚共識,共同推展學校願景,並運用閒置教室或空 間活化再利用成為教學空間的延伸,尤其要以使用者的需求考量作為出發點,以 提升空間領導之成效,促進學校創新經營。 (三)校長應用空間領導於創新經營應注意克服成員意見不同、經費不足、設.

(22) 施維護問題與學校使用空間不足等問題 校長應用空間領導於創新經營上之困難,受訪者表示主要有「成員意見不 同」 、 「經費不足」 、 「設施維護問題」與「學校使用空間不足」等;針對上述問題 學校可透過暢通校內溝通管道與整合校內外意見以弭平異議,並針對相關政策方 案進行申請以爭取經費補助,對於創新經營事項應進行用後評估(評鑑)以強化維 護問題之解決並避免施作維護費用較高之創新經營項目,學校並應整體評估機能 不彰、閒置空間與畸零空間等並善加利用。 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對於創新經營學校應在學校建築與設備預算上優先匡列 或加強補助以提升學校建築預算之整體效能。. (本文係由國科會98學年度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98-2410-H-004-014 )部分研 究成果改寫而成).

(23) 參考文獻 教育部(2007a)。永續校園營造指南。取自 http://www.esdtaiwan.edu.tw/upload/%7BEE832687-2AD7-4D05-B91D-83C C2D3508F8%7D/永續校園營造指南.pdf 教育部(2007b) 。空間無間學習無限教育部推動活化校園空間總體規畫方案。 取 自 http://72.14.235.132/search?q=cache:sqx36LiiKMwJ:140.111.34.116/e 9617_epaper/news.aspx%3Fnews_sn%3D882+%E6%95%99%E8%82%B2%E9%83%A8 +%E6%A0%A1%E5%9C%92%E6%B4%BB%E5%8C%96&hl=zh-TW&ct=clnk&cd=4&gl=tw 教育部(2008) 。97 年度「活化校園閒置空間總體計畫」-能(資)源教育中心。 取自 http://www.isles.org.tw/upload/file/0-3/1028069357.pdf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2009 年 6 月 18 日)。教育部 98 年度校園空間活化之十大經 典特色國民中小學。教育部電子報。取自 http://epaper.edu.tw/news.aspx?news_sn=2266 湯志民(2006)。學校建築與校園規畫(第三版)。臺北市:五南。 湯志民(2007)。優質學校校園營造的指標及其意涵。載於吳清基等著,優質領航 ─校園營造篇(第 6-27 頁)。臺北市: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湯志民(2008a)。空間領導:理念與策略。敎育研究,174,18-38。 湯志民(2008b)。領導的新理論:空間領導。澳門教育暨青年局、廣東省教育廳主 辦,2008 校長論壇,2008 年 10 月 10 日至 12 日。 湯志民(2008c)。教育領導新論:空間領導的理念與策略。載於臺北市政府教育 局、臺灣教育政策與評鑑學會、中華民國教育行政學會、暨大教育政策與行 政系、市教大教育行政與評鑑所、中小學校長培育中心主辦,2008 年教育 品質與教育評鑑會議手冊暨論文集(一) (第 35-56 頁)。臺北市:作者。 湯志民(2009a)。空間領導方式之探析。至聖鮮師,65,19-24。 湯志民(2009b)。空間領導的策略與方式。載於臺北縣政府教育局編印,2010 臺 北縣邁向卓越學校-指標系統與行動方案(第 75-90 頁)。臺北縣:作者。 湯志民(2009c)。教育領導與學校環境。敎育研究,181,16-28。 湯志民(2010)。學校建築的新紀元。載於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 所等主辦,2010新紀元的教育行政發展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第 87-108頁),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湯志民、何昕家、湯為國(2008)。臺灣學校建築研究之發展—博碩士論文及學 會年刊之探析(1968-2007)。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年會(主編), 校園建築與運動空間活化再利用(頁 300-317)。臺北市:作者。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4)。精緻教育—臺北市優質學校經營手冊。取自 http://web.tiec.tp.edu.tw/otiec/studybooks/catalog/upload_file/1 72-124.pdf.

(24) 臺北縣政府教育局(2009)。2010臺北縣邁向卓越學校-指標系統與行動方案。臺 北縣:作者。 Tanner, C. K., & Lackney, J. A. (2006). Educational facilities planning: Leadership, architecture, and management. Boston: Allyn and Bacon. The Association of Physical Plant Administrators(2011). Leadership in educational faciliti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appa.org/.

(25)

數據

圖 2 :發展教育設施的程序模式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students in learning in inequalities with one unknown, as well as to collect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and errors in problem solving..

In this study, we took some elementary schools located in Taichung city as samples to analyze the quality properties of academic administration serv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In this study,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2) is employ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onstructs of the model and website usage behaviors to investig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