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九章摩登傳統交輝映.pdf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九章摩登傳統交輝映.pdf"

Copied!
5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九章 摩登傳統交輝映

(2)

社會結構

課本P.148-149

1. 人口增加

• 傳染病控制、營養改善死亡率降低

2. 都市化發展

3. 新知識份子:受新式教育或留學日本

4. 社會領導階層:

• 有力者:與總督府合作的士紳或富豪,如辜

顯榮、板橋林家林熊徵

• 無力者:新知識份子,為台灣人爭取權益

(3)
(4)

94指考

右表是1905~1935年間臺灣四個都巿(高雄、臺南、 臺北、基隆)的人口變化統計表,表中的「丁」是 指那一個城巿?

(A)高雄

(B)臺南

(C)臺北

(D)基隆

1905 1920 1935 甲 74,415 147,000 254,204 乙 50,712 76,560 90,919 丙 15,345 23,772 81,516 丁 7,206 21,651 55,914

(5)
(6)

社會結構

5. 臺人與日人差別待遇

• 經濟:同工不同酬、公家機關臺人少、政策

偏重日本資本

• 教育:差別待遇、隔離教育

• 文化:語言、文化隔閡、重視臺語漢文研究

以便統治

(7)

政治、社會與文化運動

課本P.150-1. 領導人:本土新知識份子

2. 時間:1920~1931~1937

3. 背景:

• 一次大戰後,民族自決風潮朝鮮三一獨立運動、

中國五四運動

• 日本大正民主時期

(8)

政治、社會與文化運動

1.臺灣同化會

A.時間:1914~1915年

B.成員:林獻堂等人(板垣退助提倡)

C.訴求:臺灣住民應和日本國民享有同樣待遇

2.新民會

A.時間:1920年

B.創立者:林獻堂

C.訴求:撤廢「六三法」

臺灣留日

學生

(9)

林獻堂

• 1902(22歲):霧峰區長 • 1907:與梁啟超於奈良相遇 • 1913:到東京與板垣退助會談 9

板垣退助

政治、社會與文化運動

(10)

《臺灣青年》

創刊人與創刊號

林獻堂

蔡惠如

蔡培火

只獲准在日本出 刊,不得於島內 發行。但民權思 潮的風氣卻無法 阻禁《臺灣青年》 流向臺灣 1920年《臺灣青年》創刊號卷頭 辭:「諸位!起來吧,時機已經 來到。見義不為者,乃是懦弱無 能之輩。抗拒世界潮流者,為文 明落伍之流……」

(11)

政治、社會與文化運動

3.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A.出發點:確保臺灣文化特殊性,要求設置臺灣 議會,臺灣住民選舉議員決定臺灣本身的法律 B.提倡者:林獻堂、蔣渭水、蔡培火等人 C.發展: 共15次請願、 1萬人↑簽署 連署、東京請願 成立社團遭禁止 治警事件 被迫停止 1921 1923 1923.12 1934.9 林獻堂等 蔡培火、蔣渭水等 蔡培火、蔣渭水 等被捕 未獲日本 國會支持 轉往東京活動 總督府認為 違反《治安 警察法》

(12)

(一)從「同化會」到「臺灣議會 設置請願運動」 4. 1921~1934,臺灣議會設置請願 運動 4) 過程 a. 1923,成立「臺灣議會期成 同盟」,因違反治安警察法 而多人遭逮捕(治警事件) b. 1926~1927,達到最高峰 c. 1934,選臺人進入貴族院: 日本禁止請願

二、政治、社會與文化運動

當時「臺灣第一位飛行員」謝文達駕駛「臺北號」

飛機,在東京上空投擲傳單助陣

1923,第三次議會設置請願活動抵達東京火車站

時,新民會與臺灣留學生前往聲援的情景

(13)

治警事件(1923)

※臺灣自治歌 蓬萊美島真可愛,祖先基業在 田園阮開樹阮栽,勞苦代過代 著理解,著理解 阮是開拓者,不是憨奴才 臺灣全島快自治,公事阮掌才應該

蔡培火

(14)

政治、社會與文化運動

4.臺灣文化協會

成立時間、地點:1921年、臺北

成員:林獻堂、蔣渭水主導,超過千人

(1)目標──引進新思潮

A.文化活動: 演講、讀報、放電影 B.政治方面: 批判總督府體制與不良施政

(15)

臺灣文化協會第一次理事會

連 溫 卿

(16)

「臺灣青年」與「臺灣民報」創刊號封面

(17)

政治、社會與文化運動

4.臺灣文化協會

(2)分裂:1927年→

「新文協」

代表 主 張 蔡培火 合法政治抗爭 蔣渭水 (辛亥革命影響) 民族運動 連溫卿 社會主義 左派掌權 與林獻堂 等離開 另組「臺灣民眾黨」

(18)

政治、社會與文化運動

5.臺灣民眾黨 1927年成立

(1)強調民族運動與農工階級運動並行 (2)活動 A.文化:演講 B.政治:a.向總督府提出改革訴求 b.蔣渭水組織成立「臺灣工友總聯盟」(1928) (3)分裂:1930年林獻堂、蔡培火等 加入「臺灣地方自治聯盟」 第一個由臺灣人 組成的合法政黨 民眾黨更趨激進

(19)

政治、社會與文化運動

6.臺灣地方自治聯盟

(1)成立時間:1930年 (2)倡議人:楊肇嘉、林獻堂、蔡培火 (3)目標:以合法手段追求臺灣自治 (4)發展:1934年被迫放棄議會設置請願活動 (5)總督府回應:1935年開放地方自治機關選舉 街、庄議會及市會成員:半數民選、半數官派。 州會成員:半數由前項成員間接選舉、半數官派。

(20)

1935年,首次地方選舉

1) 選舉人的資格限制 a. 年滿25歲 b. 年繳稅額五圓以上 c. 在該地居住滿6個月以上 d. 男子 2) 投票限制使得人口比率與有選舉權者不能一致 臺中市的人口: 臺人:日人=5:1 有選舉權的臺中市民: 日人約為2,000多人 臺人約為1,800人

(21)

政治、社會與文化運動

7. 臺灣農民組合(1926)

1) 導火線:二林蔗農事件(1925)

2) 主事者:簡吉

(22)

簡吉 農民運動

• 「儘管每個人走的路是多麼的不同,

可是要抵達的地方都是墳場。

話是這麼說,實際上我的生命也到了此,

即使是因襲世俗的忠實奴隸,

一天又一天的過日子也同樣是一輩子。」

• 〈引自《簡吉獄中日記》,1930年(昭和五年)6月22日

於台中刑務所單獨監房,寫給妻子陳何女士。〉

(23)

簡吉 農民運動

• 「我們須提高我們的階級意識,而結成廣大的堅固

的團結,而進攻呀!大家趕快起來闘爭,而獲得我

們的生存權。」

(24)

二林蔗農事件

時間、地點:

1925年、彰化二林

抗爭單位:二林蔗農組合

事由:向林本源株式會社爭取甘蔗收購權益

經過:蔗農與警察爆發衝突

結果:多人被捕判刑

影響:日後農民運動的發展

 1926 組成全島性的「臺灣農民組合」

(25)

政治、社會與文化運動

8. 臺灣共產黨(1928)

1) 地點:上海 2) 主事者:

謝雪紅

等人 3) 目標 a. 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b. 臺灣獨立,建立臺灣共和國 c. 建立蘇維埃政權 5) 1931,遭解散

(26)

日治時期體制內政治抗爭落幕

1.日本內政影響:大正民主時代結束、右派興盛

→整肅左派運動:

1931年,遭取締結束

2.中日戰爭影響:高壓統治

1937年,臺灣地方自治聯盟自動解散

臺灣共產黨 臺灣文化協會 臺灣農民組合 臺灣民眾黨

(27)

1920 新民會 1921 臺灣文 化協會 1927 臺灣民 眾黨 1927 新文協 1926 臺灣農 民組合 1928 臺灣共 產黨 1928 臺灣工友 總聯盟 臺 灣 議 會 設 置 請 願 運 動 1930 臺灣地方 自治聯盟 1929、1931 遭逮捕 1929 遭逮捕 1931 式微 1931 遭逮捕 1931 被禁 1934 止 1937 主動解散 階級 運動 自治 運動 民族 運動

經濟

平等 政治 安定

(28)

風俗習慣的改變

• 1. 改良傳統習俗:斷髮、放足

• 2. 引進現代醫療衛生

• 3. 守法、守時觀念

• 4. 休閒生活

• 5. 文明新女性

(29)

第1頁/2 纏足者的腳掌X光照 近代中國社會普遍認為 女性的腳掌越小越美, 女性纏足的風氣也隨之 興盛。然而,為了塑造 「三寸金蓮」,女性卻 必須承受極大的生理痛 楚與心理折磨。

(30)
(31)

女性新職業

女性工作種類因經濟發展 與近代化建設,出現如護 士、車掌、教員、女工等 新職業。 大園公學校畢業照 圖中女教師著 西式套裝或和服 ( 薛 清 秀 女 士 ) 看 護 學 科 卒 業 證 書

(32)
(33)

衛生宣導

食物要煮熟食用 食物要新鮮,腐 敗食物不能吃 食物要放陰涼處 環境要消毒 掃除鼠蠅 未吃完的食 物要用桌罩 廚房保持明 亮整潔

(34)
(35)

1915年完工的臺灣總督府

博物館

(今國立臺灣博物館) 當時的民政長官為紀念兒玉源 太郎與後藤新平而興建,位於 今日二二八和平公園內,陳列 有關臺灣之歷史、土俗、動物、 地質、礦物等。

(36)
(37)

屬德式建築,本體由紅磚砌成。內部所有配件都由英國進 口。共27間房,住宿費約3~16圓不等,價格昂貴。

(38)

為日治時期的市場,入口處是一座八角樓,後方連 接十字型外觀的磚造樓房。現緊鄰今日臺北西門町 徒步區,民國八十六年內政部將其列為三級古蹟, 定名為西門紅樓。

西

(39)

101指考

臺灣人原本習於「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

生活規律,在日本統治臺灣以後,臺人對於

時間觀念的認知較為精確,這與下列哪一項

變化最有關係?

(A)工廠與學校普及

(B)引進度量衡制度

(C)機械力取代獸力

(D)鐘錶行普遍出現

(40)

(一)文學

1.傳統文化的延續

(1)管道:書房等私人教育 (2)形式:漢詩最重要(抒懷、嘆詠時事) (3)詩社:1902年櫟社 (4)連橫《臺灣通史》 A.體例:仿《史記》 B.時代:隋代~臺灣民主國 C.特色:漢人意識強烈

二、文化與藝術的發展

教育、 政策推廣 新舊文化 衝突與調適 1.傳統漢人文化 2.日本文化 3.西方近代文化 成員有林獻堂 等政治抗爭要角 →批判色彩濃厚 在霧峰林家成立

(41)

(一)文學

2.新舊文學之爭

(1)背景:中國新文化運動、日本近代文學思潮 (2)發展: A.1920年代初:提出白話文改革 B.1924年:張我軍在《臺灣民報》批評舊文學 →掀起新舊文學論戰 (3)新文學:有利於文化啟蒙、有發展空間 (4)結果:舊文學居下風,對推動新文學未有共識

二、文化與藝術的發展

東京 旅居北平

(42)

(一)文學

3.新文學的蓬勃發展

(1)背景:社會運動遭總督府壓抑→專注於文學 (2)主張:用臺灣話創作→貼合社會現實 (3)代表:賴和〈一桿「稱仔」〉 (4)轉折:皇民化運動→改以日文創作, 仍關懷臺人現實生活 例:楊逵〈送報伕〉、呂赫若〈牛車〉、 張文環、龍瑛宗 (5)黯淡:戰事升高→文學作品體裁、內容受箝制

二、文化與藝術的發展

臺灣新文 學之父

(43)

新文學作家

• 賴和:

被譽為「臺灣新文學之父」。 代表作《一桿秤仔》,

暗喻殖民帝國對臺灣勞苦大眾的欺壓與剝削。

• 楊逵:

《送報伕》

反映日本殖民統治表面上發展農業

現代化,實際卻犧牲臺灣勞農階層的權益。

• 吳濁流:

《亞細亞的孤兒》充分表現戰爭時期臺灣知識分

子的苦悶精神,以及追尋自我認同的艱辛。

• 呂赫若:

《牛車》,描繪受到多重宰制的女性。

• 龍瑛宗:

《植有木瓜樹的小鎮》

(44)

(二)美術

1.新美術運動

(1)背景:學校教育引進西方美術 (2)雕塑:黃土水(留日) 「山地牧童」入選帝展 (3)主流:東洋畫(膠彩)、 西洋畫(水彩、油畫) 日籍美術教師推動, 例:石川欽一郎 (臺北師範學校)

二、文化與藝術的發展

黃土水「山地牧童」 首位入選帝展 的臺籍藝術家 以水彩描繪 臺灣鄉土

(45)

(二)美術

2.美術展覽的推動

(1)官辦美展中人才輩出 A.東洋畫:林玉山、陳進、郭雪湖 B.西洋畫:陳澄波、廖繼春 (2)民間美展:1935臺陽美展→持續至戰後 (臺陽美術協會成立於1934年)

二、文化與藝術的發展

奠定臺灣近代美術基礎 1927臺灣美術展覽會(臺展)─臺灣教育會 →1938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府展)─總督府 「臺展 三少年」

(46)
(47)

(48)

郭雪湖「南街殷賑」

實際上只有兩層樓, 畫中虛構為三層

(49)
(50)
(51)

(三)音樂

1.學校音樂課程 (1)西方近代音樂:江文也「臺灣舞曲」(1936) (2)日本歌謠 2.流行音樂 (1)與電影密切相關:「桃花泣血記」 (2)臺語歌曲:鄧雨賢「望春風」 、「雨夜花」 呂泉生採編「丟丟銅仔」 3.發展:戰局緊張→臺語歌中止或改編 例:「榮譽的軍伕」 反映臺 人心聲

二、文化與藝術的發展

歌 詞 改 編 宣傳工具 在國際獲獎

(52)
(53)
(54)

(四)戲曲

1.原有類型:南管、北管、布袋戲→繼續發展 2.新興劇種 (1)歌仔戲:貼合人們生活 A.1920年代進一步發展 B.演出場所:戶外(野臺戲) 、戲院 (2)1920年代新劇:倡導社會改造與教化 A.知識分子主導 B.文化啟蒙重要管道 例:文化協會的文化劇 3.發展:皇民化運動→改良為「皇民劇」

二、文化與藝術的發展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新一代設計展創辦時間應為 1981 年非 1991 年。2020 年 2 月臺灣成立國 家級設計研究院「財團法人臺灣設計研究院」(Taiwan Design Research

【相關新聞刊登於 中廣新聞網、YAHOO奇摩新聞】. 2019年1月30日

為釐清中華民國(臺灣)對第 12.04 條所為之承諾,提供金融服務之法人機

系之一月眉山派的創立者,也是台灣佛教中學林(今臺 北市泰北中學)的創立者。明治 40 年(1907),善慧入

2051 書法-高年 級 臺中市豐原區翁子國民小學 徐維浩 蔡宜青 2052 書法-高年 級 臺中市霧峰區四德國民小學

求才登記表請勾選刊登報紙與否,若選擇刊登報紙,請填妥預定登報日期,如未於約定登 報日登報請來電告知,避免因招募期不足 14 日,違反雇主聘僱外國人許可及管理辦法第

又提出〈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同一時期,慈航法師則在南洋新馬 創辦《人間佛教》雜誌(圖見下頁 1947

(一) 各梯次報名日期、學科測試日期、辦理職類、級別及方式(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