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北醫人第15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北醫人第15期"

Copied!
5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醫 學 系 第 四 屆

畢 業

週 年 專 題

醫療奉獻獎

北醫人故事

北醫典範

2020 / JAN

15

黃 燕 瓊

劉 彥 伯

張 定 宗

葉 光 芃

尹 莘 玲

杜 元 坤

1 發行人語 2 封面專題 醫學系第四屆 畢業50 週年專題 醫療奉獻獎 杜元坤 院長 尹莘玲 醫師 16 北醫聚焦 2020 六十週年校慶 邱仲峯 院長 林秋芬 學務長 梁有志 教務長 李崗遠 人研長 26 北醫典範 黃燕瓊 博士 張定宗 教授 30 北醫人故事 平凡中的不平凡 葉光芃 醫師 劉彥伯 執行長 38 北醫亮點 新創事業 酷氏基因 歡樂慈善義賣會 42 北醫榮耀 一校三院事蹟 44 校友動態 48 進修推廣處課程 53 社團動態

(2)

請與我們一同擘劃更美好的北醫大雙和校區

用途:興建教學研究大樓及生醫科技大樓,

可大提昇醫療科技及研究能量,成為生技發

展的重要基地

預計完工:

110年10月

資金需求:

35億元

~感謝您的支持~

線上捐款

用途:癌症先進治療、癌症轉譯研究

預計完工:

109年8月

資金需求:

7.5億元

~感謝您的支持~

線上捐款

(3)

TMU Alumni

發行人語

封面小故事: 秀逸圓潤的「北醫人」 三字為閻雲校長所題

北醫六十 邁向榮耀

喜迎

2020

年北醫六十週年之際,本人謹代表母校臺北醫學大學,祝福各位校友新年快樂、闔 家平安、事事順利。回顧過去一年,北醫大一校七附屬醫院

(

北醫附設醫院、萬芳醫院、雙和醫院、 臺北癌症中心、臺北神經醫學中心、桃園中壢新國民醫院以及臺北醫學大學寧波醫療中心

)

在董事 會、全體師生同仁及校友的通力支持與努力下,完成一項項不可能的任務,展現創校以來最好的成 績,我們正處在北醫有史以來資源最好的時刻,也是發展的黃金時代。

北醫在世界大學排名、亞洲大學排名屢創佳績,如最新公告

2020 THE

世界大學排名,北醫名 列全世界第

367

名;

THE 2019

亞洲大學排名,北醫名列全亞洲第

64

名,遠見雜誌

2019

「臺灣最 佳大學排行榜」,北醫在醫科類及私立大學均排名全國第一;研究上,聚焦特色研究領域,除了癌 症轉譯、神經醫學、胸腔醫學及人工智慧醫療之外,我們也聚焦細胞治療、醫療器材研發、心臟醫 學、泌尿腎臟等領域,這些都會成為北醫的亮點。另外,也正在積極建置北醫生醫加速器,同時募 集北醫創業基金,引進各方面的資源,鼓勵校院同仁將研發成果產業化,結合附醫、萬芳、雙和的 資源及人才,建構北醫生醫創業生態系。

在硬體建設上,臺北癌症中心大樓及精緻質子治療中心,即將在今年完工;最重要的建設工程 是雙和醫院

B

基地,已經在去年

5

月正式動工,包含教學研究大樓及生醫科技大樓,預計

2021

年 完工,總樓地板面積達

2

3

千坪,與目前校本部的空間量體齊觀,將成為北醫推動國際生醫科技 的研究基地。

本期《北醫人》封面專題報導了醫學系第

4

屆校友重返母校相聚,舉辦畢業

50

週年同學會, 一起憶當年,互道珍重並相約定期再相逢;特別專訪榮獲

2019

年醫療奉獻獎的杜元坤及尹莘玲二 位傑出校友,並連線美國衛生部人體研究保護局副局長黃燕瓊博士,以及把

B

肝臨床研究成為治 療指南的張定宗教授;在北醫人創新感人的故事,有喚醒國人健康意識的熱血醫師葉光芃、全台沒 有藥味只有咖啡香且最美最浮誇的分子藥局;北醫亮點則以創新癌症表基因檢測,預防醫學大突破 而創業的賴鴻政副院長,並向各位介紹北醫協助建置學齡前孩童照護空間與心理諮商室,讓教育及 時,贏在起跑點的「台東孩子書屋」,請大家一起細細品嘗這些北醫人的榮耀與精彩故事。

此外,台灣臺北醫學大學校友總會於

2020

1

12

日票選出第

11

屆理事長杜元坤,期許杜 理事長正式接棒後,未來能持續扮演母校與校友們溝通最好的橋樑,肩負凝聚校友能量,共享共榮。 敬祝 新春愉快 • 事業成功 臺北醫學大學校長 謹誌 2020/1

(4)

颱風、霍亂來襲

帶著夢想進北醫

1962

8

5

日,歐珀颱風重創宜蘭,潘憲的書房 倒塌,隔日大專聯考放榜進了北醫,註冊當天興沖沖 地前往學校報到,只見一道圓形拱門舉目盡是荒蕪, 讓鄉下來的孩子傻眼,可是所有書籍已被大雨淹得不 知去向,注定無法重考,只好認了。 這一年台灣爆發霍亂大流行,吳德三在哥哥的陪同下 來到北醫註冊,兩人按圖索驥終於發現二、三棟像 二戰舊營房的鐵皮屋,此時他突然上吐下瀉急著想 上廁所,向遠方一處西式建築物(生理大樓)狂奔, 沒想到有人捷足先登卻沒安全上壘,門裡門外都是排 泄物……,這是他對北醫的第一印象。 綽號「阿鐵仔」的邱丁源,家裡以漁業養殖為生,這 一場霍亂讓漁塭全毀,家道中落,身為家裡唯一高學 歷的他放棄當老師的夢想,扛起經濟重擔,前往北醫 奮鬥。

「老」同學、「快譯通」很搶手

班寶、

活寶兩樣情

這一班學生在大專聯考表現不凡,讓北醫首次躍居全 國醫科第二志願,也來了不少重考生和轉學生。蔡慈 霖來自國防醫學院,當時已年屆

40

,和班上的

small

potato

相比堪稱「老」同學,他古意、安靜,常教 大家基礎醫學。劉雲祥畢業於台大獸醫系,由於老師 多以台、日語上課,生於日治時代的他,巧扮幾位客 家同鄉的「快譯通」。高信義與高信哲是兄弟檔, 兩人總是同進同出。黃聲宏是音樂控,常聽到他拉小 提琴的悠揚樂音。綽號「阿土仔」的李應健一點也不 土,他注重外表,衣服必燙還以手帕圍著脖子以免衣 領有汗漬。陳威佐、吳東憲、徐俊郎、黃健吉等好野 人總是一身潮牌,陳威佐是品味生活、聰穎活潑的貴 公子,每天有司機接送派頭十足,綽號

play boy

57

年前,北醫醫科的大專聯考錄取分數第一次躍居全國私校首位。在克難的學習環境中,這一班透過團體作戰 拚出好成績,也玩出好感情。他們承繼北醫人擅於「解決問題」的

DNA

,成為當時海外發展最有競爭力的醫學 院。兩年一次不曾間斷的大旅行,他們要向這一班的友誼致敬,他們是第四屆醫學系。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第四屆校友

畢業

50年同學會,憶青春往事,敘不變情誼

文/陳慧瑩 醫學系第四屆 畢業50週年紀 念 第四屆醫科全體畢業生合照

封面專題

(5)

大三時「和尚班」轉來唯一女生詹菊枝,長得白淨秀 氣,同學暱稱「班寶」,在全班默契下,每天有人負 責為她占階梯教室最前排的

VIP

位子。另一位是「活 寶」吳東憲(歿),一次上組織學,郭功一抱怨摩托 車壞了,吳東憲聞訊:「簡單,我幫你修!」

2

3

小時後,大家走出教室赫然發現他拆光摩托車的所有 零件,讓郭功一哭笑不得,只好向車行求救。

觀「光」會、

CK

黨別苗頭

聯誼、交

友好快活

下課時光,這一班節目可精采了。有人迫不及待花小 錢投資一名「打香腸達人」同學,享受好滋味。劉文 漢和高中同學組

band

樂團,勤跑大飯店、美軍俱樂 部賺生活費。徐光輝身兼康樂股長,常約林清榮(奧 林)、何博基(百吉)等人騎車直飆省立台北護專、 實踐家專找正妹聯誼、郊遊,也不惜一次花「三碗吳 興街牛肉麵」:

15

元,前往軍官俱樂部跳舞,或租 屋開

party

。有的走「交友」路線,陳守誠與死黨黃 健吉(歿)、章雲中,曾在保齡球場敲邊鼓,幫徐 光輝追女友;何博基則請「情書聖手」蘇賢傑捉刀, 花

7

年功夫追到老婆。 這一班次級團體多,陳威佐創辦攝影社,與徐俊郎、 吳東憲、陳守誠同為社友,主辦第一屆大專院校攝影 比賽,為北醫贏得口碑,由於常找那時知名模特兒 「台聯五鳳」上山下海拍照,每次接送這些模特兒 時,總是吸引同學爭相報名。 當時有些電影院放映前會穿插「清涼歌舞秀」,在好 奇心驅使下,觀「光」會應運而生,他們兵分二路, 一派利用假日飆著摩托車遠赴桃園看秀;另一票則在 放學後從北醫騎鐵馬直奔三重埔,看得臉紅心跳時還 得躲警察呢。 另一次團是陣容龐大的「

CK

黨」,黨務包括抄筆記、 借講義,透過團體作戰以求大考成績

all pass

,再一 起撞球、郊遊、爬山兼

party

。當時出國蔚為風潮, 吳德三發起

ECFMG

(美國國外醫學研究生教育會) 資格考,幾位同學分工蒐集題庫、解答、甚至印刷成 冊,十分專業。

體驗「神」級教學

解剖室裝神弄鬼

那個年代考試捷徑盡在考古題,潘憲不知藥理學有 「一字不差」的綠色題庫,臨考時被首度碰上的複選 題考得暈頭轉向,但却見許多同學不到半小時都已紛 紛繳卷。後來才發現自己是「憨囝仔」。不過有些科 目得靠真槍實彈,神經學只能透過圖畫模擬神經的變 化,人稱

neurology

的洪祖培教授,可以左右開弓 同時畫大腦構造,神級化教學讓人嘆為觀止,但仍 是學生普遍頭痛的科目。據知有一名同學成績優異, 唯獨神經學念不好,竟主動留級,寧可晚一年畢業。 與校外女生同學出遊 當時家裡環境不錯的同學都以偉士牌摩托車代步 同學聯誼出遊 解剖課實景 TMU Alumni

(6)

解剖課也不能仰賴考古題,吳清源曾半夜潛入學校的 解剖室看大體,沒想到摸黑中與同學不期而遇,有人 聽到腳步聲以為警衛來了躲在暗處,得知是同學就裝 神弄鬼,嚇得他差點屁滾尿流。傳聞有同學半夜溜進 解剖室,結果累到躺在解剖檯上睡著,警衛入門時, 同學突然起身,把警衛嚇出一身冷汗,從此規定不准 半夜入校看大體。

戰戰兢兢病理課

感念阿修伯嚴厲的愛

大四的病理當得最凶,同學無不戰戰兢兢,丁大田的 病理跑檯考練就出不在顯微鏡下看片,直接對著陽 光就能判斷形貌的功力。當時的助教黃德修教授雖 然嚴厲卻很關照學生,潘憲在一次期末考累到睡著, 考官黃教授用力將他搖醒,才免於被當;李應健為取 得教師資格,擬前往中興新村應試,未料時間與病理 切片考試撞期,幸而黃 授讓他提前考才拿到證書。 北醫雖然簡陋,病理室卻深受許多醫院的醫師尊敬, 小小病理室常有各地醫師前來朝聖,陳福壽在病理 教授、醫師的指導下,和林吉雄成立「北醫婦產科 學生研究會」,共同解剖併肢畸形的美人魚症患者, 成為全台首例,同時發表於台灣醫學會,提升了台灣 的染色體基因研究。

寶斗里歷險記

意外贏得美人歸

徐光輝記得,大四剛從成功嶺受訓回來,院長徐千田 準備前往國際婦產科學會發表論文,他和同學奉命進 行抽樣訪問,沒想到自己的訪區是紅燈戶─萬華區寶 斗里,才進巷弄就聽到性工作者高喊:「少年仔來坐 喔……」,嚇得他躲在女生背後,還好阿土仔心生一 計向里長說明來意,才完成任務,也曾訪視前台灣省 主席周至柔將軍家,卻被擋在門外。辛苦差事終於有 代價,他們把車馬費拿來辦露營,徐光輝因結織同組 的江婉薇,兩人結連理,周至柔將軍的家人也變成他 的病人,成為「寶斗里歷險記」的最大贏家。 北醫當時沒附醫,見實習都得前往各醫院看人臉色。 實習首日,某醫院院長開宗明義說:

intern is like a

dog.

預告會操得很凶,但幾位同學很爭氣,全數通 過

ECFMG

考試。何博基分發到馬偕醫院實習,在空 間小卻人滿為患的急診室學到內婦兒外科,又幸運地 遇到學長熱情指導,儼然身處「小北醫」,收獲滿滿。 由吳德三創立

ECFMG

次團的武林秘笈不僅在班上熱 賣,還轟動各院校,後來被出版社買下版權繼續熱 銷,使得北醫成為「美國夢」最有競爭力的醫學院。

海內外拚搏

譜出精彩醫界人生

畢業時適值越戰,美國對外招募醫師,兩年後台灣退 出聯合國,這一班高達半數赴美發展。陳威佐是腎臟 科權威,發明洗腎方法並獲得專利,現為全加州最大 洗腎專業醫療團隊顧問;李應健搭上剛蒙的微創開刀 列車,精通膽囊手術腹腔鏡手術,是美國外科院士; 徐為義是班上的家教王,赴美選擇門檻最高的骨科。 王旭昭挑戰小兒骨髓移植,開展小兒血液研究與治 療。黃都博首次值夜班碰到三例腦膜炎小患者,在語 言溝通不良下卻處理得宜,讓老外醫生稱奇;吳德 三身兼美國婦產科與外科學會雙院士;吳清源曾是 台灣少數會使用胃鏡的醫師,赴美時病患擴及長榮、 台塑、南亞的海外員工。 解剖學實驗合影(自左向右)前排:牙科薛惠惠、陳秀娟、蘇賢傑、林 清榮、何博基、朱文幹、蔡水田,後排:林尊信、施榮一、徐為義、 蔡秋雄、簡杉雄、蔡宗博 與校外女生同學郊遊

封面專題

(7)

國內同學也不遑多讓。徐光輝是北醫第四屆傑出校 友;潘憲是附醫草創時的戰士、部定教授、院長, 班上待在北醫最久的同學;曾任台灣消化系醫學會、 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理事、常務理事十數年及第四屆 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理事長,與陳守誠兩人是本 班唯二的北醫名譽教授;陳守誠赴日取得小兒外科博 士,也曾任附醫院長,是本班第一個部定正教授及第 一個北醫名譽教授,與潘憲、劉正典從同窗變同事; 丁大田曾擔任北醫總校友會會長,

17

年前隨醫療團 奉派非洲卻感染瘧疾,重生後行醫路更寬,回台灣 後,除了婦產科還涉獵遠絡醫學,現任春天醫美診所 院長;陳博明是血液腫瘤權威,在北榮成立台灣第一 個腫瘤科;蔡宗博在知名的賽達西奈醫學中心任職多 年,回台擔任中山醫學院附醫院長,現為顧問。 陳福壽在高雄市立醫院創立第一個

ICU

病房,對南 部醫療貢獻卓著;林清榮是頭頸外科腫瘤權威,曾 獲中華民國耳鼻喉科學會醫療奉獻獎;高信義(歿) 在

1979

年揭露米糠油汙染事件,不畏業者威脅出庭 為受害者作證,當選全國好人好事代表。 這一班出了多位公會龍頭,何博基曾任台北縣及改制 直轄市後的新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獲頒全國及新北 市醫師公會醫療獎;劉文漢曾任四屆新竹縣醫師公 會理事長;林修二也曾擔任五屆新竹市醫師公會理事 長;林淼塘曾任屏東縣醫師公會理事長;李日煌也當 過二任台北縣醫師公會理事長。 當年挑起家計的邱丁源以第

3

名畢業,但放棄留任 榮總及赴美機會,服完兵役即返鄉開業,始終為家人 付出;蔡衍武在學時右眼罹患青光眼,直到眼疾控 制開展後外科生涯並接受麻醉科訓練,擁有雙執照, 醫界人生峰迴路轉。

大旅行好感情

有歡聚,有別離

畢業

20

年時這一班以海外大旅行聚首,同學攜家帶 眷坐滿四輛遊覽車,此後每

2

年一次大旅行,黃教 授是榮譽會員,曾與夫人應邀旅遊、聚會。有些旅 行成了最後的告別,鄭文雄不良於行,仍帶著坐輪 椅的太太參加克羅埃西亞行程,期間大家輪番照顧、 抬著輪椅上山,夫妻回台後鄭文雄不幸離世。何照雄 空軍總醫院實習 吳光太、徐光輝及夫人、潘姿良(徐夫人同學)、陳政宏、簡杉雄、林 凊榮(最右),學生時期一起出遊 邀請黃德修教授夫婦一同參加1997年花東南橫旅遊 1994年醫四同學夏威夷之旅 TMU Alumni

(8)

偕母親、妻子參加尼加拉瓜瀑布旅程,還準備厚重的 相簿讓同學觀賞,沒想到他罹患胰臟癌,此行是來向 大家道別,途中始終隱瞞病情,未久離世,

50

年來 這一班已經走了

25

位同學。

為未來而教

喜見北醫的蛻變

10

28

日,

40

多位同學重返母校,有人找不到當 年的大門,望著拔地而起的附醫、校園建築驚嘆不 已,他們在誠樸廳接受校長林建煌、副校長李飛鵬及 醫學院院長郭漢彬等學弟的熱烈歡迎。 活動以校歌揭開幕序幕,同學們起身合唱向母校致 敬。當年這一屆聯考分數躍居私校首位,林校長也宣 布,今年指考北醫首度超越成大醫學系!除了教學力 拼國際化,在醫療方面將在明年啟用「癌症醫院和質 子治療中心」,對即將創校

60

年的北醫來說,意義 非凡。李副校長感性地說,學長回北醫,已找不到徐 千田院長、江萬煊院長、陳定堯教授和黃德修教授, 不見百米大道與杜鵑花,但一定感受到北醫的蛻變, 看到「我們為未來而教的理念」。郭院長簡介北醫 的生存掙扎期、接掌萬芳、雙和醫院的成長關鍵期, 到近十年迅速發展期,除了硬體建設脫胎換骨,軟 體上,師生比已是全國第一,更與頂尖如約翰霍普 金斯及哈佛等大學醫學院合作培育人才,朝精準醫 學發展。附醫、萬芳及雙和三家醫院副院長也向學 長們說明各院特色、現況與願景。

古典樂音永留存

象徵友誼天長地久

接著欣賞懷舊照片,畢業紀 念冊出現一張張青澀模樣臉 龐,現場不時互虧、傳來笑聲, 彷彿重回淘氣年代。丁大田當年 是班上唯一的外省人,回憶

50

多年 來的深厚友誼,曾經抗爭護校,忍不住哽咽、感動 落淚,之後大家還穿起學士袍合照留念。 中午北醫公共事務處特別在君蔚樓一樓咖啡廳,準 備了豐盛

buffet

招待同學們,午後還邀請同學王旭 昭的夫人名鋼琴家許鴻玉女士,在美輪美奐的杏春 樓禮堂演奏,壯闊、充滿情感與生命起伏的的古典 樂章,呼應這一班地久天長的友誼及未盡之情……。 40多位同學重返母校,特別穿著學士袍合影 君蔚樓一樓用餐 醫四40多位校友及眷屬返校參觀校園

封面專題

(9)

醫學系第四屆畢業

50

週年校友

人物演出

徐弘治 婦產科。在只能速記的年代,常把老師的 笑話、廢話都抄進筆記,對徐千田院長「空 手來」,卻寫滿黑板的化學結構式印象深 刻。畢業後赴美學習,回台曾與婦產科播 種者陳庵君院長合作開業。目前仍參加醫 院、學會及學術等研討,在此與同學共勉: 老身要保養好、老伴要照顧好、老本要保 管好、老友要連繫好、老居要安置好,老 狗要飼養好。 邱丁源 一般科。當年是足球、象棋社校隊,很有 活力的「阿鐵仔」。原想當老師,結果一 場霍亂大流行導致家道中落,在學期間認 真讀書、拚搏獎學金,課後到解剖室研究 大體,沒有娛樂,以爬山、逛西門町為休 閒,感念黃姓導師的開導。雖然以第3名 畢業,卻選擇返鄉執業,守護家人、小鎮 居民的健康,感嘆同學多人不在,自己是 蒼老的阿鐵仔。 劉雲祥 一般外科。醫生世家,從小就想當醫生, 原就讀台大獸醫系,比黃德修教授小一屆, 30歲考進北醫,課餘在家當外科小幫手, 在黃教授為學校電腦化重整資料期間主動 幫忙募款。畢業後接手大哥與姐夫的診所, 行醫半世紀始終敬業、堅守崗位。至今87 歲還在看診,與徐光輝加入北醫高爾夫球 隊多年,雖是老大哥但保養得不錯,開心 和老同學相見。 陳守誠 小兒外科。北醫足球校隊也熱衷攝影,後 來發現外務太多為顧暑修,錯過畢業旅行, 頗為遺憾。實習時被「放逐」到羅東醫院, 卻開啟學習動力,在日本取得博士學位, 成為北醫附醫第六任院長。退休後常在跑 步機日行萬步,每天7點到附醫參加早餐 會及研討會,現任職北市醫師公會及全聯 會理事,兼負台日交流、無國籍兒童健康 等醫療事務。 劉正典 消化內科。永遠記得病理教室傳來福馬林的味 道,原本是成績普普的學生,實習時遇到仁愛 醫院陳寶輝內科主任,在他的鼓勵、提攜下, 前往日本取得博士學位,不僅成為這位內視鏡 鼻祖的得意門生,更影響、改變一生。曾任北 醫附醫醫務副院長及中華民國消化系醫學會秘 書長,至今還在看診,認為即使退休也要do something,希望同學保重健康。 徐光輝 外科。當年是熱心又會耍寶的康樂股長, 懷念與同學露營,深夜聽阿土仔講鬼故事, 大伙聽著在星空下睡著,好不逍遙快樂。 畢 業 後 常 安 排 同 學 會 的 台 灣 行 程, 太 太 (GB)比他還熱心班務。和同學大旅行時 會自創語言,與當地原住民「聊」成一片, 耍寶個性50年不變。此次為感謝王旭昭夫 人的鋼琴演出,費功夫準備特別的禮物, 令人感動。 何博基 婦產科。難忘看「清涼秀」的輕狂,難忘神 經學泰斗洪祖培教授的課,聽得一頭霧水, 開業後卻獲得實證。感謝馬偕醫院讓實習生 「內婦兒外」學到飽;感謝好野人吳光太, 在自己新婚時免費提供房子短暫居住;感謝 學弟廖英藏,無息、無償還期提供創業資金; 感謝太太任勞任怨,是人生唯一女友、老婆, 因為你們,留下在北醫最美好溫暖的回憶。 丁大田 婦產科、醫美。綽號阿丁,懷念CPC(臨床 病理討論會)這一堂沒有學分卻重要的課,對 器官移植先驅劉和育教授帶來了不起的夢想, 深受啟發。在台灣未細分婦產科時,前往美 國、德國接受專科訓練及醫務管理,成為耕莘 醫院副院長及北醫副教授。行醫曾感染瘧疾, 重生後醫療路更寬,現為春天醫美診所院長, 感慨醫生養成不易,不應輕言退休。

消化內科。北上聯考只帶兩本「書」:上 官鼎《沉沙谷》最後兩集;最難忘聯考三 民主義29分(只因沒寫XX說?)。有感 於當年見習寄人籬下的辛酸,畢業後成為 附醫的開拓者之一,創立胃腸科、歷任醫 學系主任、附醫院長,結緣附醫從開幕至 今。目前仍在看診中,平日喜歡攝影,也 是拼圖達人,8000片小Case,還會做紙 藝,永遠覺得時間不夠用。 TMU Alumni

(10)

醫學系第四屆畢業

50

週年校友

人物演出

林生財 小兒、家醫科。當年為了自籌生活費忙於 家教,平日以土風舞、劍道為休閒,考後 才和同學撞球放鬆壓力,深受心臟科權威 許夢蘭教授影響,學到聽、敲、問診的精 準技巧。從中興醫院小兒科、小鎮開業起 步,感謝主恩賜,慢慢往市區發展後在五 分埔發跡,至今近80歲還能看診。主辦 過班上的法國之旅,感謝母校栽培,讓自 己能發揮所長。 陳志政 神經內科。中醫世家,喜歡挑戰複雜難懂 的學科。畢業後在全美排行第10大的醫院 任職,得知台灣只有2名神外醫師想自我 挑戰,終於申請到全美病床數最多的醫院, 沒有神外基礎全靠自己摸索,8年前回台, 被上帝救了2次投入教會工作,在北中南 部教會講授醫療保健訊息,原不知有同學 會活動,幾週前偶遇同學才得知,感謝神 的安排。 吳清源 內科。曾任班長,接受同學各種委託,如 考前向教授包打聽挖考題,屢次成功出擊。 曾在半夜潛進學校解剖室看大體,和同學 互嚇彼此。赴美發展病患擴及台灣的大企 業員工,因人面廣,協助多位赴美探親的 國人找到親友,也因認識不少達官貴人, 成了古物收藏家。退休後在教會及松年大 學講授醫療養生,還是50年前那位隨和、 樂觀的班長。 徐俊郎 當年瘋攝影,曾獲校外及國際攝影大獎。 想念同學兼社友來家裡,以浴室為暗房漏 夜洗照片,但未注意天已亮,直到底片曝 光才驚覺卻已搶救不及,只能捶心肝。難 忘CPC研討會醫師、教授為找出病因、 探索真理而激烈交鋒。畢業後從事醫藥事 業,感慨幾位優秀同學早逝,希望大家要 做健康管理多保重,感謝母校的熱心安 排,促成這次同學會。 林清榮 耳鼻喉科。綽號奧林,太太是名廣播人方 笛。學生時代活躍,是排球校隊隊長、綠 杏社校刊社長,曾讓《綠杏》獲得全國大 專院校刊物第一名。CK黨成員,曾促成佳 偶,卻笑稱同學「過河拆橋」,讓CK黨 少一人湊熱鬧。曾是台北榮總耳鼻喉頭頸 科主任,榮獲中華民國耳鼻喉科學會醫療 奉獻獎,現任西園醫院副院長,始終珍惜 這段情同手足的友誼。 劉文漢 外科、家醫科。曾和樂友組Band並擔任 主唱,勤跑大飯店、美軍俱樂部表演打工, 課餘時也在醫師岳父的診所接受訓練,實 習就已學會開刀。感謝好友兼室友林德仁 有專屬的歐巴桑為大家煮飯,深受照顧, 但也遺憾至今沒有他的消息。曾任四屆新 竹縣醫師公會理事長,40年來未再開嗓, 現自組偏鄉醫療團義診,感謝擔任藥師的 太太愛心相隨。 陳福壽 心臟內科。與李健藏(歿)交情最好,是室 友也是書伴。懷念下課後花小錢投資一名打 香腸高手的同學,享受好滋味。竟心臟科許 夢蘭教授教的心電圖啟蒙,搭上台灣剛發展 的心臟專科並赴日進修,為高雄市立醫院創 立第一個ICU病房。十多年前以太極拳養 身,還有教練證照,獲頒高雄市體育有功奉 獻獎,身體健朗,希望同學勤養生樂活天年。 蘇民久 內兒科。當年忙於家教,很感謝實驗組同 學劉福俊(歿)認真、完整的筆記相助, 也曾仰賴幾位同學分工抄重點、刻鋼板, 蒐集各校考題及學長提供的考古題,才能 應付「關關難過關關過」的考試。畢業後 在剛成立的和平醫院服務,退休移居美國。 由於畢業時同學超過百人,20年後的首聚 還得核對名單才記得呢,此次特別回國與 同學相見。 蔡宗博 心胸外科。是班上CK黨與ECFMG兩大次 團成員,懷念大家考前分工合作,考後相 約撞球、郊遊兼開party的校園生活,不 僅順利畢業還成功赴美闖天下,擁有美國 胸腔學院、國際外科學院胸腔外科、國際 心肺移植學會等院士頭銜,也曾任美國南 加州台灣醫學會理事長,回台擔任中山大 學附醫總院長,現為醫療顧問,仍在教學 門診,喜歡旅行看電影。

封面專題

(11)

醫學系第四屆畢業

50

週年校友

人物演出

詹菊枝 小兒科。這一班唯一女生,享有不必占位 卻能坐最佳位置的特權,喜歡研究腦部, 對 腦 神 經 學 感 興 趣。 鑑 於「 不 成 功 便 成 仁」,一律婉謝同學追求,只和「名花有 主」的「哥們」及大伙一起出遊以避嫌。 畢業後赴美發展,退休以打毛線為樂,最 近迷上書法,回台特別買字帖。很榮幸在 這一班,雖然遇過同學「善意的搗蛋」, 仍感謝大家照顧。 邱明生 胸腔內科。在學時只顧課業,過著沒有社 團、休閒的生活,果然以第一名成績畢業。 赴美在忙碌的診間、ICU處理急症,退休 後終於可以一覺到天亮,開啟各種休閒活 動,看完金庸小說、參加合唱團、跳國標 舞、彈吉地,把大學生活玩回來。因為主 辦過兩次同學會,和每位同學都熟了,謝 謝大家陪我走過這個生命歷程,身為北醫 人,我驕傲。 陳政宏 胸腔內科、重症醫學。原和奧林就讀成大 化工系,聲稱被麻吉拐來北醫,兩人又同 班。因為家族有氣喘病史,在全美最大的 Kaiser醫療體系服務到退休,如今過著打 球散步的悠閒生活。主辦過班上畢業20年 首次同學會,同學攜家帶眷陣容浩大,和 學生時代的淘氣模樣完全不一樣,印象深 刻。北醫變化好大,此次返校竟然找不到 校門,既驚又喜。 陳鴻亮 耳鼻喉科。曾任省立基隆醫院耳鼻喉科主 任,現在基隆執業。喜歡釣魚,即使晚上 10點出海夜釣,回家已經天亮,還能專心 看診,不覺得累;即使出國旅遊也要跟著 海釣,簡直是樂「釣」不疲。在桃園有座 開心農地,最期待休診時當一日農夫。家 住台北,常回母校散步,是看著它變化、 進步的見證人,覺得時間過得好快,怎麼 大家都老了。 陳威佐 腎臟科。綽號Play Boy,是「翹課幫」之 一,但過目不忘的超能力,能靠著自學應 付大小考,7年未曾補考,讓同學嘖嘖稱 奇。創辦北醫攝影社,校內外活動非他不 可。畢業後在美發展成了腎臟科權威,曾 捐助北醫培養一名醫生前往美國研究成為 腎臟科主任。房產投資有成,自家豪宅成 了同學聚會最佳場地,曾幫班寶舉辦生日 Party,約同學同樂。 高信哲 泌尿科。因為母親是腎臟病友而立志從醫, 與哥哥高信義同時考進這一班,曾任基督 教會醫學院醫學生會會長,赴美發展時常 跟 著 教 會體 系 的醫 療 團 前 往世 界各國義 診。原本是幫人換腎的醫師,自己也接受 二次腎臟移植手術,從鬼門關活過來,對 生命更為珍惜、對名利看淡、對人生知足。 50年同學會,同學變很多有點感傷,也為 能相聚開心。 吳光太 小兒、新生兒科。與徐光輝麻吉,一行人 不僅騎著摩托車凸大台北地區,還四處爬 山,爬到母親問:還沒爬夠啊?畢業後赴 美,現在半退休一週看診一次。30年未 回母校,找不到正門,在同學眼裡仍是帥 哥一枚,覺得這把年紀還能參加同學會很 幸運,可惜留美的好友陳一雄身體欠安無 法同行,此次回台特別代為探望其母親, 顯示兩人好交情。 王旭昭 小兒血液腫瘤科。當年除了念書就是忙於 附近教會活動。畢業後在美國接觸第一個 小兒骨髓移植,從此開展小兒血液研究與 治療。太太是知名鋼琴家許鴻玉,此次特 別在杏春樓為大家演奏名曲,贏得滿堂彩。 當初是教會的青年會長,太太是琴師,原 本想念高醫,幸好讀北醫才追到台大外文 系女孩,只是畢業就雙宿雙飛,對母校沒 貢獻深感慚愧。 蔡秋雄 內科。父親是知名的內兒科醫師,也是班 上的好野人,但在同學眼裡卻生活儉樸, 總是坐41路公車上學。個性隨和也有玩 心,曾邀請大家去別墅辦Party。身為CK 黨友,體驗了互抄筆記、跳舞,好玩、糗 事一籮筐的樂趣。欣賞導師兼國文老師為 人客氣友善,卻敢在禁忌的年代談論政治, 印象深刻。多年未回北醫,花了20分鐘才 找到校門。 TMU Alumni

(12)

醫學系第四屆畢業

50

週年校友

人物演出

呂向明 內科。曾加入美的杏畫社,也是綠杏社 友,班上的文青之一。行醫是意想不到的 人生,原是谷關山上小孩,差點被留下來 當砍材工人,幸而叔叔鼓勵改變一生命 運。赴美行醫時發生車禍腿骨破碎,一度 坐著輪椅無法書寫,體會當病人的痛苦, 多了同理心,痊癒後病人回流,醫病關係 呈正向循環。從意外當醫生到奇蹟重生, 很珍惜這段人生。 吳德三 婦產科。綠杏社主編、美的杏畫社社員, 典型的好學型學生。曾發起ECFMG考試 團,製作並出版題庫,轟動醫學院校。有 著北醫人解決問題的DNA,曾邀請一名教 學不錯卻未被續聘的教授到校演講,讓教 授感動之餘免費為大家上課。擁有美國婦 產科與外科學會雙院士頭銜,圓了「要做 一位好醫生」的誓言。相信精采日子在後 頭,希望大家享受當下。 莊銘雄 內科。創立北醫圍棋社,感謝分析化學老 師出錢贊助比賽,成績沒讓人失望。畢業 後在台中醫院服務、開業,退休生活多采 多姿,攝影、圍棋、高爾夫球樣樣來,還 能泡出專業級咖啡,更熱愛卡拉OK,20 年前自學日文通過最高級檢定,會唱66首 日本演歌,目標是挑戰百首,成為日語通 後,常和太太以自助旅行遊日本,畢業50 同學會很感動。 黃都博 小兒科。與施榮一同是高雄人,還住同一 條街上,堪稱是班上最有緣份代表。形容 這一班有學術派、文武雙全派及只求及格 派,謙稱自己只求及格。喜歡素描,用畫 畫搞定「鴨子聽雷」的神經解剖學。赴美 發展首次值夜班就碰到三例棘手的腦膜炎 小患者,因為處置得宜在院內一炮而紅。 退休在慈濟從事海外巡迴醫療,發現作公 益有益身心。 陳忠勇 內科。典型的運動控,從足球、籃球到棒 球一律來者不拒。記得徐千田院在黑板寫 滿龜 般的結構式,卻不知如何分辨,也不 知不覺畢業了。在同學蘇民久眼裡,阿勇 熱心、活潑,原本雙方沒有連絡,直到哥 哥在紐約遇到阿勇才有了連繫,哥哥搬家 時,阿勇二話不說幫忙扛重物,此次剛手 術出院,仍遠從美國趕來與大家相聚,同 學愛揪感心。 蔡水田 麻醉科。原想念理工,差幾分就考上台大 理工學院,轉戰北醫期間忙於家教,畢業 後在馬偕醫院當住院醫師,赫然發現同梯 的醫師朋友都相繼出國,抓住最後一班列 車跟著赴美,往麻醉科發展。曾經買下80 甲地種植多種水果、人參,當成節日的伴 手禮。名叫「水田」,似乎注定要當農夫, 從此「水田」耕種、太太犁田,夫唱婦隨 好不快活。

心臟內科。父親是醫生,自己在日本出生, 永遠記得在教學大樓前踢足球、打棒球,揮 汗如雨模樣。畢業赴日發展,現為千葉田村 訓練醫院院長。30年未回北醫,此次專程 返校,看著畢業紀念冊很多人都對不上來, 以前記得前幾名同學的聰明模樣,現在每位 同學臉上都長滿智慧,想起多位同學在天 國,相信他們看見大家歡聚也會跟著微笑。 施榮一 小兒科。當年是學校的排球校隊,也是CK 黨黨友,很開心功課顧到也玩到。典型的 漫畫控,《綠杏》創刊時,每期都提供漫 畫,讓人莞爾一笑。畢業曾以幽默詼諧圖 文寫著:7年來數生化學龜甲子,聞透解 剖學臭怪味,喝飽病理苦咖啡,站夠女生 宿舍的衛兵,一切的一切置之腦後,先瘋 它一瘋。此次同學會首次公開壓箱作品, 讓同學驚嘆。 鍾長發 內科、腫瘤專科。在同學眼裡是安靜的人, 赴美從事內科癌症研究,最大成就是提高 患者的存活率。擔任骨科醫生的兒子,因 細 胞 突 變 負 擔 不 起 昂 貴 藥 物, 他 協 助 轉 院因而多活10年。做骨科醫生的兒子, 2019年初心肌梗塞,昏迷多日,吳光太幾 乎每天探望集氣祈禱,高信哲也分享經驗 與鼓勵,幸而平安甦醒,身為基督徒見證 了生命奇蹟,充滿感恩。

封面專題

(13)

醫學系第四屆畢業

50

週年校友

人物演出

藍鴻俊 小兒科。屏東孩子,剛接觸解剖學經常吃 不下飯,上下課經過六張犁,眼前又是一 片亂葬崗,直到習慣醫學生的日子。畢業 後返鄉服務,歷經屏基、署屏,最後落腳 開業,後因健康因素,提早退休後成為專 門研究新品種的果農,曬出一身黝黑皮膚, 很有屏東人的架勢。由於糖尿病視力驟減, 戲稱把7、80歲的同學看成17、8歲! 李日煌 婦產科。學生時代最懷念視學生如子的黃 德修教授,在麻吉同學劉正典眼裡,是豪 爽、熱心公益,朋友有難必幫的漂丿好野 人, 當 年 自 己 騎 破 舊 鐵 馬, 日 煌 兄 腳 踏 3000元進口車,令人羨慕。當選過2任台 北縣醫師公會理事長,也曾任全聯會常務 理事,在醫藥分業新制中爭取醫療空間。 覺得時間過得好快,在北醫最大收穫是追 到藥學系的老婆。 李應健 心臟血管外科。綽號阿土仔,首次主辦全 班郊遊促成百吉伉儷,也在露營開講鬼故 事,讓徐光輝追到老婆,堪稱媒人代表。 赴美搭上微創開刀列車,成為病患眼中細 心治療的快刀手,曾幫小難民開刀,家長 贈天使燒陶感謝他的愛心。家裡留著數以 萬計的書籍與幻燈片,希望太太「手下留 情」,那是如戀愛般的記憶,一旦失去會 「情傷」啊。 簡杉雄 心臟麻醉科。學號511001,最愛實體解 剖,跑檯考試總是輕鬆過關,聽說靜脈標 本在考試過程屢被扯斷,影響排序後面的 同學考試成績,至今仍為他們抱不平。畢 業赴美挑戰心臟麻醉科,喜歡釣魚的他還 與病人變釣友,每年春天享受在雪地釣魚、 烤魚、賞景。首次回北醫發揮麻醉科的細 心特質,提前研究地圖,不但沒迷路,還 能坐公車來聚會。 謝呈光 婦產科。與蔡秋雄同為CK黨成員,據老 蔡回憶,謝同學帥氣外表總是梳著油頭, 在仁愛醫院頗受護士歡迎、甚至倒追,謝 同學為了不傷對方的心,一概以「信仰不 同」謝絕。畢業後赴美開業,直到退休回 台定居。被問及大學及行醫生活,謝呈光 一臉靦腆說:麥擱問啊啦,嘸啥米通講…, 老蔡卻 對 他當年 拒 絕正妹 追 求的紳 士 作 風,讚不絕口。 李陽文 家醫科。典型的書生,也踢足球、加入綠 杏社,與室友吳德三常四處邀稿,編輯到 三更半夜,和潘憲是一起泡圖書館的學伴。 畢業後赴美,因為與病人長期互動,有從 年輕看到年老、有從阿公級看到兒孫輩, 動輒30年的來往,醫病關係像朋友。目前 還在看診,熱愛運動的他不僅是健身房常 客,滑雪、攀岩、直排輪、溜冰樣樣行, 體能一級棒。 蔡衍武 外科。大二時右眼罹患青光眼,以至於無 法專心念書,每天得攜帶眼藥上學,只有 和同學郊遊、撞球才能稍解內心的苦悶。 和藍鴻俊同在中興醫院實習,也是相揪打 麻將的固定班底之一。在眼疾獲得控制後 開始外科生涯,對動刀解決問題很有成就 感,同時擁外科與麻醉科雙執照,行醫領 域更寬廣,好一個峰迴路轉的醫界人生。 洪映輝 骨科、外科、神經外科。與蔡衍武是小學 到大學的同窗,堪稱班上最有緣份代表。 服兵役時成為海軍軍醫,一次軍船停泊在 港湖基地大修,同是海軍軍醫、在另艘船 上的 同學許宏 志 送來一 名 急性盲 腸 炎 病 患,當時才畢業6個月,在沒有麻醉醫師、 只有一名護士情況下仍冷靜處理,包辦所 有手術治療,成為班上第一位成功為病患 割闌尾的人。 邱欽亭 復健科。在學期間參加美的杏畫社,主辦 「美的杏校慶美展」,獲得胡水旺董事長 和徐千田院長賞識與鼓勵,油畫作品也連 續四年入選台灣省美展。畢業後前往金門 前線服役,並與現任北醫大張文昌董事長 共事,受益匪淺。赴美發展歷經紐約大學 康復醫學院等外科與復健專科訓練並服務 多年,對北醫大深感肯定和驕傲,期待母 校繼續茁壯成長。 TMU Alumni

(14)

文/林進修 2019年1026日,第29屆醫療奉獻獎舉行頒獎典禮, 以脊椎神經及臂叢神經重建手術「杜氏刀法」享譽國際 的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握著剛拿到手的獎座,微笑中 帶點靦腆地說,這個獎是對他最大的肯定,他深以為榮, 但以前他實在太拚了,今後他會開始學著多愛自己一點, 唯有身體健康,才能以最好的技術去救更多的人。 這就是杜元坤,一個精力充沛、永遠把病人健康擺在第 一位的醫者,他也因此成為眾多脊椎損傷患者心中的活 菩薩,醫療奉獻獎的肯定,只是他波瀾壯闊醫療人生中 一個小小的註腳罷了。 11月中旬雖已入秋,南台灣的午後陽光依然熱情如火, 位於高雄燕巢的義大醫院門診大廳人潮如織。穿過人 群,剛看完上午診的杜元坤匆忙趕回辦公室,利用半個 多小時的短暫休息時間,簡單分享此次獲獎的心情。 他認為能獲得醫療奉獻獎的肯定,主要原因有三,一是 評審委員看到他在國際醫療領域的努力與成就。近二十 幾年來,他前後跑了27個國家,開超過兩百檯刀,且 絕大多數是受邀在國際醫學會或知名醫學中心公開示範 的手術,而不是一般的私人醫院,不難想見他在脊椎神 經及臂神經重建手術的權威地位。 除了在美國、歐洲及日本這些醫療先進國家之外,他也 能放下身段,前往薩爾瓦多、海地、帛琉及印尼等醫療 水準相對落後的國家,參加他們的醫學會,毫不藏私地 指導當地的醫師,而且還為當地病患動刀,除了展現台 灣厚實的醫療實力,同時也發揮「人溺己溺,人飢己飢」 的大愛精神,因而獲得評審的一致肯定。。 第二個原因是醫療專長. 杜元坤在臂神經叢重建及脊椎 癱瘓再生手術的成就有目共睹,全世界臂神經叢的開刀 指引是他寫的,目前全球唯一的前瞻性論文也是他的大 作,很早就奠定他在臂神經叢重建及神經癱瘓再生領域 的國際聲譽,他也因此喊出「台灣無癱瘓,世界站起來」 的口號,期能協助成千上萬因神經損傷而癱瘓的患者重 新站起來,豪氣十足。 評審青睞的第三個原因則是溫暖。別看杜元坤長得魁 武壯碩,他的內心可是柔軟無比,有顆聞聲救苦的好 心腸。投入臨床工作以來,他就非常關心偏鄉弱勢族 群的健康問題,而澎湖又是他最牽腸掛肚的地方,近 五年來,每隔一段時間就去義診,次數已多不勝數。

29

屆醫療奉獻獎

發揮「人溺己溺,人飢己飢」大愛

杜元坤

醫師

封面專題

(15)

這段澎湖緣,得從「十元阿嬤」莊朱玉女說起。阿嬤 出生於澎湖吉貝島,16歲嫁到高雄後,和另一半經營 工程事業有成,長久以來發覺不少離鄉背井到高雄討 生活的澎湖鄉親生活困苦,常有一餐沒一餐的,看得 她相當不捨,除了把家中倉庫讓出來給他們棲身外, 還提供10元吃到飽的自助餐,讓這些碼頭工人有氣力 幹活,養家活口。 2005年的某天,阿嬤因膝蓋出問題到義大醫院找杜元 坤開刀,術後沒幾天就吵著要出院,一問才知道原來 她急著回去做生意,免得那些碼頭工人餓肚子。 杜元坤心想,澎湖醫療資源普遍不足,當地居民一有 急重症或疑難雜症,通常會選擇搭機到台灣本島,並 就近在高雄地區醫療院所就醫,有時候就診人數多到 連他都於心不忍。 他觀察發現,這些病患通常前一天晚上搭機來高雄, 再急忙趕到義大醫院掛號,看完診往往已是隔天晚上 甚至半夜,留宿一晚後,第三天才又搭機回澎湖。換 句話說,他們每次來台就醫,一趟至少三天兩夜,如 果還有家屬陪同,往返交通加上食宿是筆不小的開銷, 他因此動了到澎湖義診的念頭。 一般義診有如蜻蜓點水,久久一次,且每次只待個一 兩天就離開;問題是,每次義診能領的藥有限,一旦 藥吃完了,那些民眾又該怎麼辦?杜元坤始終認為, 那種來去如風的義診充滿了帝國殖民心態,也帶點高 高在上的優越感,並不足取。 幾經思考後,他把義大醫院前往澎湖的義診常態化,近 5年來他幾乎每個月都親自帶隊去,有時甚至一個月去 兩三次。除了馬公,他們還把9個離島也走遍遍,盡可 能照顧到那些不易就醫的民眾。 前進偏鄉離島,除了他專長的骨科,碰到傳染病、心臟 病、糖尿病及其他大大小小的疾病,也都得當場診治。 若碰到病情較複雜的,就轉到台灣進一步治療,進而發 給一張澎湖居民就醫卡。 「這張卡可珍貴了。」杜元坤解釋,澎湖鄉親持這張卡 到義大醫院,不用等,可無限制掛號,而且有專人服務, 無非要讓他們下午34點前就看完診領好藥,趕在傍 晚前搭機回澎湖。若能當天來回,少了住宿費用,經濟 負擔當然大大減輕。 就是這份貼心,杜元坤在澎湖當地可是大大有名,每次 他帶隊前去義診時,總是吸引大批鄉親掛隊候診,而他 平時在義大醫院的門診也是人多到爆,更別說一刀難求 的手術了。 為了不讓病患失望,杜元坤總把一天當兩天用,甚至晚 上就睡在院長室旁的小臥室裡,除了除夕當天回家過年 發紅包外,其餘一年364天幾乎都以院為家,難怪他常 自嘲是「住院院長」。 也因此,他更自責是個不稱職的丈夫及父親,但只要一 口氣在,這個「住院院長」就在,台灣無數脊椎損傷患 者就有一線希望。 杜元坤獲頒第29屆醫療奉獻獎 拉小提琴是杜元坤工作之餘的最大樂趣,常在義大醫院候診大廳展 現精湛如職業級的琴藝 TMU Alumni

(16)

臺灣首位女法醫尹莘玲,今年榮獲醫療奉獻獎,33年 的醫師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投身於法醫界,尹 莘玲憑著「想做」、「想學」的信念,多年來持續強化 專業領域,因為她的工作攸關人命、人權,不容出錯。 尹莘玲回憶,會接觸法醫領域,乃是民國75年在高醫 病理科當住院醫師時,接獲高雄地檢署委任一樁死因鑑 定案件後,因所學的「外科病理」與「法醫病理」不同, 萌生了進修的念頭,又把握機會申請到國際知名的洛杉 磯法醫中心受訓,而尹莘玲一絲不苟的專業態度加上優 秀的語言能力,讓她在嚴格的訓練環境中步步穩紮穩 打,累積實力,表現優異,甚至被當地挽留,但當時的 她年輕又滿懷熱血,一心只想回臺灣貢獻所學,改善制 度,殊不知,在前方等待她的是一條困難重重的道路。

打破陳規

無畏漫罵

堅持革新

二十年前的早年社會,加諸在女性身分的歧視與刻板印 象原本就為尹莘玲帶來不少挑戰,而身為第一名「女法 醫」,想在當時的法醫界展現新氣象更是困難重重。 尹莘玲說,當初確定可以到屏東地檢署時很開心,她心 想:「終於可以實現理想了!」而她報到後做的第一件 改變,就是「解剖環境」,有別於報到前的興奮,尹莘 玲在第一次驗屍時很是難過,「當時驗屍就在殯儀館的 大廣場戶外驗屍,記得那是具女屍,廣場旁圍了一堆閒 雜人等,等著看熱鬧,實在是很不尊重屍體…」於是, 尹莘玲在上司的支持下,將當時的解剖室改為相驗室, 但即使如此,那樣的空間還是髒亂不潔,設備不足,尹 莘玲還與丈夫及數名醫師出錢出力改善環境,最後還是 向佛光山及黃石新文教基金會募款,才得完成新的解剖 相驗室。 萬事起頭難,但好不容易起步了,尹莘玲卻遭逢更多阻 力,光是為了改善環境,她出錢出力吃力不討好,卻還 得承受「無聊、沒事找事做」的罵名與同儕的白眼,都 說積習難改,尹莘玲的做法無異是要大家做改變,「想 當年,驗屍不戴口罩,理由竟然是尊重屍體。」但尹莘

29

屆醫療奉獻獎

臺灣首位女法醫,奉獻所學改善制度

尹莘玲

醫師

文/張馨方

封面專題

(17)

玲的專業訓練不容她鄉愿,堅持驗屍要戴口罩,直至遇 到患有開放性肺結核的死者、SARS疫情等接二連三事 件驗證後,大家服氣了,才知道這原來不是無理取鬧。 11年的法醫生涯,尹莘玲有許多創舉及革新,罵更沒 少挨過,無論在屏東地檢署還是高雄地檢署,總是會有 不甘改變者指著她的鼻子說她頭腦有問題,要她滾出 法醫界,但罵聲有多大,尹莘玲的心理素質就越強大, 她告訴自己,這一切都是必然的過程,面對各種批判 指責她選擇默不作聲,繼續往前行,年輕氣盛的尹莘 玲憑藉的信念,除了有曾在一流單位接受過的紮實訓 練,讓她堅信自己絕對能做到之外,同為醫生的丈夫, 無條件的信任與支持更是她多年來依靠之一,這對醫 生夫婦也常彼此笑稱,一個看活人,一個看死人。

遇事不驚

準備萬全

遇到任何案件,定做好充足準備再前往,當年九二一 地震發生隔日,尹莘玲等人就被派駐南投國姓鄉支援, 尹莘玲行前就準備好所有裝備,連同檢察官、書記官等 人的不織布隔離衣、口罩、手套、死亡證明書…等等, 全部備齊,「我們得搭海鷗直昇機才能進災區,那裡 哪能找到什麼資源,所以一定得做好準備。」也多虧 這樣,一行人才能抵達現場立刻進入狀況著手作業, 也就是這樣鉅細靡遺的專業風格,讓尹莘玲在一粧又 一粧的棘手案件中奠定地位,令人刮目相看。 一直以來,尹莘玲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沒有功名企 求,只是想做。在解剖逾2,000具屍體的過程中,每 當驗屍對象是孩童時,尹莘玲的心裡總是發酸難過, 因為無論報告再如何詳細,小生命都離世了,所以, 當尹莘玲覺得該轉型,傳承專業與經驗時,她同時也 想轉做「兒虐」驗傷,「希望能救一個是一個」。

轉型

終結兒虐

也因此,一個全身有各式各樣傷痕的兒虐寶寶「小星 星」誕生了,尹莘玲說,取名為小星星是希望每名孩子 都能有個充滿希望、閃閃發光的未來,而嬰兒模型上所 見的巴掌痕、捏傷與不同器具毆打產生的「傷痕」,都 是為了讓學生更容易判別學習,尹莘玲甚至也利用矽膠 片模擬出槍傷、棍棒打傷等十幾二十款兒虐傷痕及法醫 傷痕的模型,在長長的桌上一字排開,皆是尹莘玲積累 的傳承。除了可觀的傷口模型、驗傷設備,尹莘玲也特 闢一間兒童驗傷室,裝潢溫馨又有布偶娃娃等玩具,除 了希望以空間加強安全感,更有門禁嚴格杜絕可能的二 次傷害。 尹莘玲談論法醫生涯、驗屍、驗傷案件乃至遭遇各種刁 難困境時,話總是說得輕巧,不易顯露情緒,一場訪 談就像出庭作證般,儀態翩翩又帶有不容質疑的專業姿 態,談話過程舉凡有可以輔佐的剪報、文件等資料,立 即信手捻來呈現,面對想做、正在做的事,在在顯露出 一顆遠充滿熱情與好學的心,一如她所言:「世界上最 簡單的事是放棄,但我不願意。」 尹莘玲獲頒醫療奉獻獎,接受立法院院長邀請至立法院合影留念 尹莘玲醫師說明棍棒造成的傷痕 TMU Alumni

(18)

臺北醫學大學

60

週年校慶

校慶典禮

60週年校慶重頭戲無疑是61日上午9點到中午 12點的校慶典禮,地點在重新整修的杏春禮大禮堂。 典禮內容依序包括:貴賓進場及介紹、北醫音樂聯盟 開場表演、董事長和貴賓及校長致辭、播放60週年校 慶影片、啟動展望70儀式、頒發名譽博士學位、捐款 人感恩致謝以及「北醫百老匯」閉幕表演等,整個典 禮在邊切蛋榚、邊唱生日快樂歌的歡樂氣氛中圓滿結 束。校慶典禮結束後,校慶酒會緊接著移至醫學綜合 大樓後棟B1學生餐廳舉行。

校慶晚宴

時間在61日校慶當天晚上6點至8點半,地點在 大直萬豪酒店,由本校熱舞社或高雄那瑪夏區卡那卡 那富族的表演拉開序幕,中場則由外國學生來一段印 度舞,把現場氣氛嗨到最高點。

校慶音樂會

為迎接創校一甲子的歷史時刻,假中正紀念堂國家音 樂廳舉行的60週年校慶音樂會,將於318日晚上 7點半熱鬧登場。這場以「狂響慶甲子」為主題的高水 準音樂會,由北醫管弦樂團及知名音樂家攜手演出, 精彩可期。 文/林進修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間臺北醫學大學今年

6

1

日就要歡渡

60

週年校慶。對廣大華人來說,一甲子是值得 大書特書的日子,北醫體系所有教職員生當然也不例外,無不抱著辦喜事的心情歡喜迎接,

59

週年校慶過後 即展開一系列活動,從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音樂會到出版專書等各種活動,透過不同面向展現北醫這些年 來寫下的非凡成就,同時也為下一個甲子的發展拉開序幕。 「如果說,

50

週年校慶的主軸是要讓台灣認識北醫,

60

週年校慶的核心目標就是要讓全世界認識北醫。」 出自李祖德董事的這句話,充滿豪情壯志,更讓所有北醫人對這場盛會充滿了驕傲情懷與無比期待。

60

週年校慶系列活動包括:校慶典禮、校慶酒會、校慶晚宴、校慶音樂會、校友千人宴、國際學術研討會、 高等教育領導者國際論壇、專書出版、雙和校區及臺北癌症中心專案募款、校慶紀念品等幾大項,分述如下:

北醫聚焦

(19)

校友千人宴

60週年校慶前一天的531日中午,在大直典華酒店席 開130桌,開場將由杏聲校友及在校生合唱團領唱校歌 及組曲,讓來自海內外上千名校友重溫往年在校的點點滴 滴。接下來,台東孩子的書屋、高雄那瑪夏區卡那卡那富 族、台灣身心障礙者音樂關懷協會等團體陸續上場,分別 表演擊鼓、原住民舞蹈及樂器演奏,至於來自馬來西亞的 校友也熱情相挺,上台表演馬來西亞傳統舞蹈。

國際學術研討會

就所有活動來說,配合60週年校慶舉辦的多場國際學 術研討會是最先登場的一項,20196月起即陸續舉 行,癌症轉譯、神經醫學、胸腔醫學、人工智慧醫療、 生醫器材研究、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考科藍臺灣、衛 生福利政策、生技醫藥商品化等9大校級研究中心在一 年內陸續舉辦20場國際研討會。至於阿龍切哈諾沃及 本庶佑這兩位諾貝爾獎得主,也分別於2020418 日及53日蒞校演講,為本校帶來濃濃的學術氣氛。

高等教育領導者國際論壇

6月160週年校慶當天下午,假本校醫學綜合大樓 前棟4樓的誠樸廳舉行,將邀國內外知名大學校長及教 育專家學者出席,分別就國際高等教育的現況與挑戰發 表精闢演講。隔天62日,第二屆TMU-CWRU聯合 研討會也在誠樸廳舉行,分享臺北醫學大學與美國凱斯 西儲大學這兩所國際盟校近年來的研究合作成果。

專書出版

60週年校慶共出版4本專書,第一本為校史,第二本 是「北醫現況成果」專刊,均由本校出版;至於第三本 「北醫如何轉型成功」及第四本「足為典範的北醫醫療 體系」專書,則由本校與天下文化合作出版,並在實體 書店及網路書店流通銷售。

雙和校區及臺北癌症中心專案募款

雙和校區專案募款部分,分別透過開工金銀紅磚限量感 恩專案、60週年校慶校友專屬留名專案、上樑支柱限 量認捐專案、雙和校區空間命名留名專案、有募共篤校 友小額募款等活動,預計2019~20224年間募得4 億元。臺北癌症中心專案募款部分,分別透過「微笑力 量」大額留名募款專案、您是我的抗癌支柱認捐方案、 開幕空間命名留名專案等活動,預計2019~20224 年間募得3.5億元。

校慶紀念品

新推出的文創文具用品包括:筆記本、L型資料夾、卡 片、紙膠帶、鋁皮屋造型禮盒、原子筆、鉛筆、橡皮擦、 文具組、小書包、隨身碟、手機載具周邊、棒球帽、擴 香包、香氛吊卡、T恤、帽T、涼感巾、行雲流水毛筆 造型鋼筆等,產品豐富多樣,造型精美且價格實惠,送 人自用兩相宜。 TMU Alumni

(20)

兼具癌症創新治療

與臨終人性關懷

邱仲

峯 院長

「閻雲前校長及創院院長彭汪嘉康院士花了六年所擘劃 的臺北癌症中心,非為成立一個新的醫院,而是整合北 醫大轉譯研究與北醫附醫、萬芳、雙和等院的臨床資源, 把教學、研究、創新服務做橫向串聯」,接任臺北癌症 中心院長的邱仲峯教授提及,這種創新整合模式,全世 界也無相仿的。 邱院長擁有完整的放射腫瘤專科訓練,但他真正想專業 付出的,是一般人想不到的「臨終關懷」照護。2019 年接受國健署全國三年計劃,建置台灣第一套靈性關懷 師訓練課程,以及創制亞洲第一版的安寧緩和醫療照 護--靈性關懷指引。追求尖端科技敏感度與感性的人文 關懷特質,均匯集於其身。

集一校三院菁英薈萃

創新服務成

亮點

「擔任放射腫瘤科醫師是意外,是因為我想去安寧病 房,但全國第一家安寧病房隸屬放射腫瘤科。」邱仲峯 憶起,他北醫(24)畢業後,到馬偕醫院實習,看見 一位總醫師對癌末臨終病人展現貼心細膩的關懷與照 顧,深深地悸動了他的心。「我想,這才是我從醫的真 諦」,29年前台灣的安寧療護剛起步,他是台灣第一 個住院醫師接受完整四年的安寧專科醫師訓練。在癌症 治療及研究領域上積極投入,更遠赴美國德州休士頓安 德 森 癌 症 中 心(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紐 約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進修,目前也是北醫質子治療中心的召集人。 2013年成立的臺北癌症中心,一個嶄新個人化有溫度 的照護模式讓人驚豔與感動,除了整合北醫體系13個 癌症團隊(甲狀腺癌、肝癌、大/直腸癌、肺癌、淋巴癌、 乳癌、胃癌、泌尿道腫瘤、頭頸癌、婦癌、食道癌與兒 童腫瘤及安寧緩和醫療),百餘位的腫瘤相關領域專家 (包含精神專科、疼痛專科、復健專科、心理師、營養 師),提供癌症病人全方位的醫療診治。「另一項是台 灣,也是全亞洲首先引進的領航師照護服務;當癌症病 人就診時,就會有領航護理師(Navigator)一路相伴, 從治療方案的討論到相關科別就診或檢查、找尋健保可 提供的經濟資源、持續追蹤病人病情等,隨時提供諮詢 與協助。」 邱仲峯更提出:「有許多病人無望地求助,因為他們找 不到治病的藥」。在這精準醫療的時代,臺北癌症中心 創立基因藥物篩檢服務,透過國內首創的分子腫瘤團隊 (Molecular Tumor Board)的基因檢測,解碼癌症基 因突變,再與國際資料庫配對,幫病人找到進行中的臨 床試驗與尚未發表的新藥。近二年來,北醫團隊已達成 近六成的治療反應率。

北醫雙中心落成

醫療實力與國際

一流中心齊名

興建中的癌醫大樓預計於20206月竣工,另一重大 建設「精緻型質子中心」也會接續完工啟用,是北醫人 及國人矚目與期待的焦點。北醫的質子設備是最先進 的第四代,加速器為超導體,所以體積更小,重量更 文/楊齡媛

北醫聚焦

(21)

輕,輻射防護也更安全,目前全球僅5台超導體機型 在運作。邱院長進一步說明,質子射線能殺死癌細胞, 又不傷周邊正常組織,能針對腫瘤進行精密而小範圍 的治療,是癌症治療新趨勢,會成為帶動北醫國際醫 療的熱門項目之一。 「有了質子設備,再加上AI癌症治療輔助系統,臺北 癌症中心已邁向精準醫療的殿堂」,邱仲峯解釋,AI 癌症治療輔助系統Watson for Oncology,收集了超過 300種醫學期刊、200多本醫學教科書以及近1500萬 頁的醫學文件,並定期每3個月更新醫學文獻資料庫。 醫師在看診時,Watson for Oncology會根據醫師輸入 的臨床診斷資訊,給予最適合的治療方案、用藥等資 訊,增進醫療品質。「有時候,還會找到國外最新的 臨床試驗藥物,著實讓人振奮」,更同時與美國霍普 金斯大學(John Hopkins)、梅約診所(Mayo Clinic)、 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希 望之城醫療中心(City of Hope)及南加大(USC )等國 際頂尖的癌症中心進行臨床與研究的合作,最終目標 是希望聚足實力與國際一流中心齊名!

追求精準醫療極致

回歸身心社靈

的全人照護

「競逐科技,永遠追求不盡,醫療照護的本質,還是要 回歸全人的關懷。」邱仲峯是臺灣安寧緩和醫學會創會 理事,從醫至今推動安寧療護不遺餘力,受邀擔任國健 署國家型三年計畫「安寧靈性關懷人員培訓與民間宣導 推廣計畫」的主持人,希望彰顯醫療的價值及使命感。 來自基督教家庭的邱仲峯認為,許多人都在花時間延長 病人生命,卻很少人想陪著病人走完最後一程。當病人 經歷醫療救治仍無法改變死亡結果之時,病人的身心社 靈會遭受更多的痛苦,醫院有責任減緩病人生理苦難, 更應致力提升生活與心靈的品質,才是真正全人照護的 展現與付出。 「目前全台灣安寧病房有82%設有靈性關懷師,這是臨 終關懷很重要的角色。」在靈性關懷師的導引下,讓病 人找尋並肯定自己的生命意義與價值而不留遺憾地走到 生命終點。「許多國家將臨終照顧視為醫療品質的最重 要指標之一」,在邱院長努力耕耘下,首創靈性關懷指 引華人版,並期於2020年將靈性關懷人員納入醫院標準 服務項目,將帶動臺灣邁向優質人性化的醫療國家之列。 臺北癌症中心與三院放腫科團隊聯誼 臺北癌症中心匯集一校三院的菁英 邱仲峯院長頒發第二屆靈性關懷師授證 邱仲峯院長參加北醫高雄校友會第三屆會員大會 TMU Alumni

(22)

培養超過

100 分的

新世代生醫人才

林秋芬

學務長

「北醫的學生在自由風氣影響下,處處展現有主見與活 潑的個性,更重要的是:有向心力。即使踏出了校門, 北醫人還是很關心學校大小事,並願意在各自的角色上 助學校一臂之力。」而能將這份向心力緊緊凝結的關鍵 人物,非學務長莫屬,北醫新任的學務長林秋芬,希望 透過積極鼓勵學生參與課外活動、進行社會服務工作、 學習團隊協作,並推動幹部參與社研菁英團隊實作,凝 聚向心力,展現上醫醫國的北醫精神。

使命必達、處事圓融

受北醫重視

在北醫服務28年的林秋芬學務長,當過護理長、老師、 課務組主任、秘書室秘書、人事主任、護理學院副院長 等職務。當校長委任她新任務時,連她自己意想不到的 問:為什麼是我?原來林建煌校長希望林秋芬出任學務 長,是看中她「雞婆」的個性;學務長要關照學生學科 以外大小事,必須有母親般的包容與關懷才能勝任。「就 像我當初出任課務組主任時如出一轍。」林秋芬回想20 多年前,被盧美秀北醫名譽教授(現任台灣長照護理學 會理事長)點名接任課務組,一樣很驚訝:為什麼是我? 當時的林秋芬是護理系老師,擔心無法勝任。當時教務 處正全面資訊電腦化,希望教學生使用線上選課,但有 些教職員連怎麼開機都不會,更遑論教學了,因工作壓 力大,前面幾位課務組主任都不勝負荷,紛紛求去。「而 我上任後,就盡力化解課務組員對選課系統不好用的疑 慮,幫助不會電腦的職員找回信心。」林秋芬圓融的溝 通方式,將工作順利推展,也成功地讓教務處跨出資訊 化的第一步。之後,又協助學校統合國文、歷史、憲法 等共同科目整合成現在的通識教育課程,讓不同系學生 可以一起上課,是北醫教務上很大的進步。 林秋芬在課務組工作獲得好評,隨後延伸至秘書室、人 事室、護理學系等不同單位,首先協助簡化並統一學校 行政單位流程,通過兩次ISO國際認證。之後又統合學 校和附屬醫院的人事法規,活化人事交流,更富彈性。 「我是主管共識營最早的推手,在共識營中達成了幾項 改變北醫定位與歷史的決議,讓我很有成就感。」林秋 芬回憶當時共識營只有附醫院長、萬芳醫院院長和學校 一級主管共13位參與,在會議中達成興建醫學綜合大 樓、將臺北醫學院改制為臺北醫學大學,以及將萬芳、 附設醫院兩院合併評鑑成為醫學中心等決議。「但衛福 部不認同兩院合併評鑑方式,後來北醫決定將資源全部 給萬芳醫院,最後在2002年讓萬芳升級為醫學中心。」 這些決議影響深遠,讓北醫啟航邁向國際頂尖大學之路。

打造優質的工作環境

關懷護理人

員身心

在雙和醫院開院時,林秋芬擔任護理部主任,正值全 文/楊齡媛

北醫聚焦

(23)

國都遭逢護理人員短缺,為因應此狀況許多醫院皆關 病房或縮減床數,但雙和醫院卻反其道而行,在她服 務期間,採用各種方式,如:家庭日分享、工作獎勵金、 與其他相關專業人員分享經驗、舉辦護理人員座談協 助解決問題等打造優質護理職場,讓護理人力從不到 100位增加到900餘位,病房從100床開到900多床, 通過各式的醫院評鑑,並獲行政院衛生署「優質護理 職場─特色競賽」區域醫院金磁獎。「常以自身試想, 如何讓護理師喜歡雙和醫院的環境,推動許多活動來 凝聚彼此情感。其中影響最深遠的是家庭日。」當初 舉辦護理師家庭日的目的,除了讓父母認識孩子的工 作環境,也希望藉由員工家庭之間的交流,懂得體貼護 理師職業的辛勞。林秋芬憶起,有位單親媽媽住在醫 院附近,希望孩子來此上班可就近照顧,擔心孩子吃 不了苦辭職不幹,每天親手做便當給孩子帶飯。從剛 開始孩子沒動便當到後來只吃幾口,就了解孩子工作 辛苦與承受的壓力,做母親的,只能更體恤孩子冰冷 疲憊的態度。直到第四周,當孩子第一次把便當吃完、 第一次露出笑臉,媽媽終於放下心了。「這些在家庭 日分享的心情故事,觸動很多護理師家庭的認同,他 們更願意傾聽彼此的感受,同時也對醫院更加信任。」 自羅東聖母護理學校畢業後,林秋芬的職務始終離不開 護理領域,曾獲得「全國傑出護理人員專業貢獻獎」。 她擁有強大的愛心,在擔任北醫護理學院副院長期間, 除了照護病人,也積極參與各項社會服務工作。後來 她身兼高齡健康管理學系主任,更常親自帶著學生進 入社區關懷弱勢族群、服務獨居長者。

以全人教育

培養新世代的生醫人才

接下學務長後,林秋芬期望激發北醫學生活潑及積極的 特性,舉辦「黑客松比賽」找出學校多餘空間讓社團活 動,激發學生的創意想法,藉此找出優秀的人才。此外, 林秋芬認為,北醫在台北最精華的信義區,過去社區居 民給予學校很多支持與協助,如今應是北醫要回饋社區, 讓此區因有北醫而改變,成為不同的新社區型態。為此, 她先從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做起,設計了許多課外學習 地圖,讓每個年級學生分別從人性關懷、團隊協作、社 會服務、創新卓越等面相實作學習,開啟學校與社區的 合作,讓學生有了全人的教育,培養新世代的生醫人才。 雙和醫院藥劑部祝賀護師節由林秋芬主任代表接受賀禮 雙和醫院護理部主管合影 林秋芬擔任學務長時帶領澎湖服務隊居家訪視 林秋芬代表雙和醫院,接受衛福部部長邱文達頒發全國優質護理職場 金磁獎 TMU Alumni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2010海峽兩岸教育 考試評價改革發展 研討會紀要 2010參訪大陸教育 部考試中心的心得 九-十月份中心活動 焦點?.

美國高中數學測驗 AMC 12 由 1950 年舉辦至今 (2009) 已有 60 年歷史, 為近幾年備 受 重視的世界性大型數學測驗。

為降低藥品安全性與有效性試驗的成本與其耗費的時間, 合併第一期

100年度起以走讀課程研發國際 參訪表演主題(到訪新加坡,日 本,韓國,夏威夷,澳洲表演)

此為一項針對轉移性或復發性乳癌患者比較 NK105 與 Paclitaxel 的多國第 III 期臨床詴驗研究。此次修 正主要原因為根據 2016 年 1 月 23

一、貴公司依據「多國多中心藥品臨床試驗計畫 審查程序」申請之藥品臨床試驗計畫,案內申請 人/試驗委託者為台灣拜耳股份有限公司,本部同 意之計畫書版本日期為:Version no.: 1.0;Date:

一、貴公司依據「多國多中心藥品臨床詴驗計畫 審查程序」申請之藥品臨床詴驗計畫,案內申請 人/詴驗委託者為羅氏大藥廠股份有限公司,本部 同意之計畫書版本日期為:Protocol WO30070

二、提醒貴公司依「多國多中心藥品臨床試 驗計畫審查程序」 ,如計畫內容變更,應檢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