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清華歷史教學》與當代臺灣歷史教改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清華歷史教學》與當代臺灣歷史教改"

Copied!
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歷史教育第 15 期 2009 年 12 月

251

《清華歷史教學》與當代

臺灣歷史教玫:以教科書為

中心的討論

莊德仁*

臺灣自民國七十六年解嚴以來,解放改革的浪潮影響到歷 史教育:其改變以往帥範體系壟斷教職,與國立編譯館一版獨 大的部編本教科書,繼而出現前喝多木的教科書與核心能力納 入歷史課相等諸新現象。而強調曆史學科教育的獨特性、介紹 當代英國歷史教育改革理論、主重視與中國和歐美地區的交流、 關心且領導臺灣歷史教改、鼓勵勸誘臺灣歷史教師參與的《清 華歷史教學} ,於民國八十一年創刊,原是針對暑期中學教師 進修班主辦的刊物,但在教改期間,其主要負責人是課綱的起 草與有集人,也是新教科書的作者,透過其官方與民間的奧 援,影響著歷史教改的發展。然造成現今臺灣歷史教育改革未 臻完善,筆者認為有以下同種可能:現今臺灣大考歷史考試評 量方向的搖擺,與不符歷史核心能力;教育改革理念分歧 'H 相應配套與,宣傳理念的措施不足;一綱多本體制讓改革與政科 力量結合,卻減弱其正常性:一綱多本教科書的改革,根本不 是臺灣歷史教育問題的癥結。造成上述現象,與教改肇始自對 傳統的部編~教科書的不滿,故直接促成多元選擇教科書的r- H *臺北市立成功高中教師

(2)

252

莊德仁 歷史教育第 15 期

現有密切相關。此也讓標榜介紹歷史教學新理論與教學法的 〈清華歷史教學} ,轉而成為從事改造懷史教科書新面貌的執 行者,此種錯置,遂造成上述四種現象。

(3)

《清華歷史教學》與當代臺灣歷史教改:以教科書為中心的討論

253

壹、很有「型」的歷史教育

〈清華歷史教學〉是當代臺灣專門討論歷史教育的雜誌'其 在民國 81 年創刊,是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暑期中學教師進修班主

辦的刊物。 l 這份刊物至今已有 17 年的歷史,其除了歷史教學理論

介紹外,亦有歷史教學設計與試題評量的分享,其內容包含甚 廣,尚有課綱的理念說明、大考試題的命題方向與歷史專業書籍 的引介等,是囊括歷史教學理論與實務的刊物,在主編與眾多關

心歷史教育的第一線教師十多年的用心經營、參與下,累積許多

不容忽視的成果。筆者本為歷史教育第一線的工作者,雖早耳聞 甚至也曾翻閱其相關內容,但真正「認真」的閱讀與思考其相關 議題,主要是因參加此次中學歷史教育論文發表的機會,在倉卒 拜讀下,筆者以為〈清華歷史教學〉至少有以下五個特色:

一、強調歷史學科教育的獨特性

〈清華歷史教學〉認為歷史教育有其獨特性,因為「學校 裡,不論小學、國中和高中都分門別科,從事教育的人士都應瞭 解,每門學科的知識都各有其本質,不可以相互混淆,任意取 代。」 2支持〈清華歷史教學〉此種觀點,強調歷史教育學習理論 的獨特性,而不同於一般強調認知學習的教育心理學理論,此與 歐美教育學理論的新發展有關。 首先, <清華歷史教學〉肯定傳統認知心理學的教育價值, 其曾云﹒「外國學者中,例如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姆(

B.

1 張元. <發刊辭〉﹒〈清華歷史教學~ •

I ( 1993.6)

.頁卜 -周樑楷. <教育改革應以學科本質為重)• ((清華歷史教學~ •

5 ( 1996.6) .

頁 1-2 0

(4)

254

莊德廿二 歷史教育第 15 期

Bloom)

,曾經提出六個層次的認知領域,當作教學評量的準則。

他的說法贏得眾人的稱讚,至今已具有權威性。我們國內也有不

少教學評量的專家,提供一般性的評量原理,他們的意見當然也 值得歷史教師的參考。然而每門學科都有各自的特質,任課的教 師不僅需要掌握教學目標,甚至連平常的小考、月考,以致於升 學考試都得依照這門學科的特質而設計。」3上述的布魯姆認知領 域,其將課程目標區分為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鑑 等六個層次,後在2001 年,則改列為﹒記憶、瞭解、應用、分析、 評鑑、創造六個層次,此種教育理論著重在個體普遍認知學習狀 態的歷程分析,主要強調在學習知識的認識論分級,但〈清華歷 史教學〉認為此應非歷史教學的主要教育學習原理。 〈清華歷史教學》不僅認為個體普遍的認知理it不適用於歷

史教學,其又認搞研究兒童心理學與個體身心發展的皮亞傑(

Jean

Piaget) 理論,亦非臺j彎歷史教育所要援引的對象,因為「皮亞傑 的理論是建立在研究兒童學習自然科學的基礎上的,引入歷史教 學時,就有了方法論上的問題:歷史科的教學研究不能藉助儀 器。歷史科本身是具體而複雜的,歷史學是一種觀察世界的獨特

方式,皮亞傑的模式不能在歷史科中機械的運用。」4讓〈清華歷

史教學〉敢宣揚不同一般學科所援引的身心發展與認知學習理 論,主要是受 20 世紀中後期英、美教育理論新發展的影響。 「六零年代中開始興起的一一股教育風潮,亦強化了新歷史科 理念從理論上來論述教導歷史『程序性知識』之重要性的強度, 3 周樑楷, <慎思明辦、融會貫通.歷史科測驗目標與命題注意事項), ((清華歷 史教學~ •

I ( 1993.6)

.頁 13 。 4 葉小兵. <簡介英國對學生歷史意識的最新研究)• <清華歷史教學~ ,

2

( 1993.12)

,頁 115 。

(5)

〈清華歷史教學〉與當代臺灣歷史教改:以教科書為中心的討論

255

此教育思潮即是美國教育學家布魯納及英國教育哲學家赫斯特 「以學科本質作為科日教學內容」的重要教育理論。...布魯納倡 議由於知識本身的性質僅僅是灌輸一些瑣細的知識,只能使學生 無意義的背誦,並不能使學生掌握一門學問。布魯納指出傳統教 學中認為學生所應該學的是『各種學科專家的結論』的想法是錯

誤的,學生所真正該掌握的是「學科專家的探究模式』。」 5布魯

納 (Jerome Seymo肘, Bruner) 不滿傳統一般以記憶起基礎的認知 學習法,強調學習應以各學科之所以形成其個別知識理論的探究 過程,以作為該科學習的主要認知理論,此種意見,且I] 是《清華 歷史教學〉認為臺灣歷史教育的教學核心基礎。

二、介紹當代英國歷史教育改革理論

〈清華歷其教學〉受布魯納的學習理論影響,認為應該揚棄 以往強調記憶起基礎的學習方法,採用如何建構歷史知識的歷史 學學科本質方法,作為主要的教學內繭,所以其不厭其煩地強 調,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其實存在著兩種歷史知識概念 I 第, 類觀念只是一種載體,他承載著具體的歷史名訶(如「秦始 宰。」、「辛亥革命 J ) J '而第二類概念才是學生在學習歷史時 忠惟操作過程中所採用的模式,因而發展學生的第二類概念,應 是歷史教學的真正目的。」自 此種歷史教育理論的提出,是參考歐美國家歷史教學教改的 只 F車冠華. <英國歷史教育改革理念之歷史科的內容) • {清華歷史教學} •

10

( 1999.9)

.頁 27 。 6 葉小兵. <簡介英國對學生歷史意言我的最新研究).頁 116 。亦可見於:湯普 森(

D. Thompson)

.葉小兵譯. <理解過去﹒程序與內容)• {清華歷史教 學}

.

7 ( 1996.9)

.頁 4-27 。

(6)

256

莊德f二 歷史教育第 15 期 成果,因為「探討歷史教學,不只是講課技術的闡述說明,還須 作一些較為深入的解釋。我們認為,討論任何問題,應該要有歷 史知識與史學理論的依據,若能參考現代教育心理或教學原理的 觀念,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教學研究成果,一定可以提出更為深刻

精采的見解。」 7而〈清華歷史教學〉主要是受英國歷史教育理論

的影響,故其刊物大量介紹引用英國歷史教學的發展現況與教學 理論。 如其談到英國的教科書特殊現象,-教學任務,指其體的課題 內容與作業設計 o 在英國這是由教學工作者自己去設計的,學生 並沒有指定的一本課本,教師就自己的意圖與認識,每一課選取

或綜合幾本書的教材來教。」 8 因為其教材與教學理論特殊,所

以,其評量亦有新的一套標準:英國「歷史教學特別重脾學生對歷 史知識性質的理解,特別是對歷史資料和歷史知識之祖關係的理 解 o 在一定程度上,這是教學的部分內容和部分日的,也是對 14 至 16 歲, 16 至 19 歲學生進行測試,考核其歷史成績時常用的一

種于段。」 9因為認為歷史教育應是以教導學生認識「歷史知識如

何形成」為主要課題,而歷史知識的形成,首賴史料的支持,故 了解學生如何看待史料與理解史料,自然是教學與評量的重心。 英國歷史教育針對透過學生看待史料的不同態度與意見,對 照區分學生的學習歷史之理解程度,擬出六個不同的認知與檢測 的水平,透過此不同水平的檢測,將可了解學生目前的歷史理解 7 張元, <發刊辭) ,頁 I 0

8 艾什比 (Rosalyn Ashby) ,聲IJ 城譯, <歷史課堂的史料教學)

,

{清華歷史 教學}

,

2 ( 1993.12) ,頁 113 。

(7)

《清華歷史教學》與當代臺灣歷史教改:以教科書為中心的討論

257

程度。 10因為英國歷史教育學者相信﹒我們對過去歷史的理解,不 是透過既有的歷史知識,而是透過閱讀、分析與判斷史料,來建 構出我們對過去的理解,而上述六個不同水平,即是理解學生理 解程度的造念水平。然若要精確地評判學生的學習狀況,了解學

生思惟發展的進程,則須參考十個不同的評核水平。II 除了介紹當

代英國歷史教育教學原理與評鑑水平外, <清華歷史教學〉針對 教學方法,也介紹英國歷史教育如何跳脫記誦式教學法,來培養 學生的歷史思惟因果推理能力。 12甚至也引用英國歷史教育的理

念,針對晝灣的學生實施教學實驗。 13 唯值得注意的是.既然歷史

教育是以歷史學之所以形成的過程作為教學與學習核心,那中、 西史學發展各有其悠久的傳統,臺灣歷史教育除了重視西方史學 之所以形成的知識學習方法,自亦應關心中國獨有的史學書寫與 討論方式,故~<清華歷史教學》近年來也重視傳統中國史學「知

人論世」之人世道理的教學。 14

10 艾什比(

Rosalyn Ashby)

.盡,]城譯. <歷史課堂的史料教學) .頁 1J1-112 。 11 李彼得(

Peter Lee)

.周孟玲譯. <兒童學習歷史的進程)• <清華歷史教 學}

2 ( 1993.12)

,頁 8-12 。 12 葉小兵, <簡介英國對學生歷史意識的最新研究), <清華歷史教學} ,3

( 1994.6)

,頁 119-1210 13 張元、駱月緝. <十一歲兒童歷史認知能力初探) , <清華歷史教學} ,的

( 2007.5)

,頁 4-300 14 近年來主編張元先生不斷地介紹人世道理的教學法,甚至親自作教學演示,請 見:張元. <如何在一個課時講完晴唐 以資料與問題為主的教法演示), (第五屆歷史教學新嘗試研討會手冊} (臺北:建國中學,

2008)

,頁 11­ 34 。此研討會論文將會刊載於《清華歷史教學》第二十期。

(8)

258

莊德 f二 歷史教育第 15 期

三、重視與中國大陸、香港與歐美各國的交流的

〈清華歷史教學〉除 f 援引英、美的歷史教學理論外,更積 極與其他地區相互交流,因為'l=j前各國的歷史教學界已有部分 的研究成果出現,例如英國、中國大陸、美國等地,都開始已從 培養學生的「歷史思惟』站新方向,並嘗試落實在歷史教學中, 為歷史教學打開 1革活路,這些成果也是心吉華照史教學〉所努

力要介紹給大家參考的 O 」 l6可知其交流的主要原因是.國外亦進

行歷史教育的改革,其中有→些先行者,自然是臺灣所要學習的 對象,亦對 A 些同行者,其 l大l 為是同時起步,故所產生額似的經 驗更值得分享與介紹。 因為「近年來歷史教學的改革已漸成站-股世界的潮流,不

僅西方歐美國家如此,海峽對岸的大陸,近年來亦種極從事於歷

史教學的改革工作,其改革的步伐,甚至可以說較技們要來的 快,大|時歷史教學與政們在背豈是上有相當的共通之處,他們在改

革上所走過的路,所遇到的問題對我們極具有參考價值。」 l7除 r

中國大陸的經驗值得重視外, {清華歷史教學〉亦介紹香港經 驗,曾刊載介紹香港教授楊秀珠 E 編的〈老師談教學一歷史教學 篇〉一書,除了介紹近年來香港中學歷史教學改革現況外,更談 到香港教師的在山重課務、繁瑣行政業務下,香港中學歷史教師 15 這種特色亦與主編張元先生的私人學思與交遊經歷有關,見張元, <懷念狄更 遜先生 兼談歷史教育的研究〉﹒《清華歷史教學》﹒ 17

( \996.5)

.頁 138­ 144 。 16 陳冠華. <從一份歷史料聯考試題引起的一些成想>• {清華歷史教學} •7

( 1996.9)

.頁 \21 0 17 陳冠華,附載於:馮一下. <普通高考歷史命題改革述評〉文後. {清華歷史 教學} •

7 ( 1996.9)

.頁 135 。

(9)

《清華歷史教學》與當代臺灣歷史教改:以教科書為中心的討論

259

依然不減對歷史教學的熱情 o 的 這些引介與說明,除了有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的借鏡價值, 更可從不同地區的歷史教改經驗中,了解臺灣歷史教改的可預見 未來,這將使讀者對此一改傳統認知理論,強調歷史學科本質的 獨特新教學理論,更有信心 o

四、關心且領導臺灣歷史教改

「過去歷史教育實在很能配合政治的需要,作為協助統治的 良好工具,在戒嚴時期或許還可把責任推給執政當局,而今政治 已經解嚴,社會已經全面胎動,中小學歷史教育依然沉寂如昔, 傳達歷史知識與觀念的教科書故步自封,主其事的人是難辭其咎

的 o

J

19上述資料是刊載於〈清華歷史教學〉所對臺灣歷史教育的

批判意見,此產主見反映出〈清華歷史教學〉關心臺灣歷史教育現 況的發展,其亦預示著〈清華歷史教學〉即將領導臺灣歷史教改 的命運 o 〈清華歷史教學〉自創刊以來,恰逢臺灣社會在解嚴之後所 興起的教育改革浪潮,這股浪潮把〈清華歷史教學》從暑期教師 歷史教學研究所的創辦刊物,推到臺灣教改的檀面上,亦因關心 臺灣教改的議題,加上其所強調有異於傳統認知理論的歷史教學 理論,更讓〈清華歷史教學〉在教改的浪潮中,其意見與角色更 加地醒目與突出。 此讓《清華歷史教學〉領導臺灣歷史教改的原因,除了雜誌 已累積相當多教學理論與成果外,更重要是:主持與參與〈清華歷 1H 張元. <老師談教學-歷史教學篇靖後> • ~清華歷史教學》﹒ 15

(2005.11)

.頁 130 。 19 杜正勝. <歷史教學的解放> ' ~清華歷史教學} •

4 ( 1995.2)

.頁 2 。

(10)

260

莊德仁 歷史教育第 15 期 史教學〉的重要人物,在臺灣教改的浪潮中,躬逢其盛,分別擔 任要職,除了執掌臺灣教育大權的部長職務外,負責擬定歷史科 教改的課綱召集人與相關委員,甚至亦擔綱新課綱體制下教科書 的編辜者,所以無論是行政、理念與實務, <清華歷史教學〉的 主要參與成員都位居要津,自然負擔領導臺灣歷史教改的重大責 任。

五、鼓勵、勸誘臺灣歷史教師參與

或許是因為〈清華歷史教學》其創刊是源於指導中學歷史教 師的進修因緣,加上主要負責人又是臺大、清大歷史系所相關課 程的講授教授,這些歷史系所畢業的學生之後又紛紛投入中學歷 史教職,故其與中學歷史教師自然有著莫大的親近關係,再加上 其又有著領導臺灣歷史教改的優越身分,其動見觀暗自然影響著 基層教育工作者,故一直有著一群中學歷史教師,持續地直接、 間接地接受與參與《清華歷史教學〉的理念與活動。另外, <清 華歷史教學〉其內容雖有著較獨特的教學理論討論,但更鼓勵現 今負責臺灣中學教育工作者,針對其課堂所實施的教學實驗,提 出他們的教學經驗,這種安排,自然更拓展其讀者群與影響力。 也因為〈清華歷史教學》的持續耕耘臺灣中學歷史教育園地,也 栽培出許多位如:陳冠華、蔡蔚群等優秀人才,此二人皆是中學 歷史教師,也曾任何課綱委員,中學歷史教師能參與歷史課綱的 修訂,讓教學者意見能反映在政策制定上,此舉想必更可吸引更

多秀異份子投入。

尤其《清華歷史教學〉每期的卷首,都有著主編以帶著感情 的隨筆,跟中學歷史教師分享教學、閱讀的心得、感想,尤其每 期幾乎都有的好書介紹,將一些有關歷史教學的專業書籍,透過

(11)

〈清華歷史教學》與當代臺灣歷史教改:以教科書為中心的討論

261

輕鬆的文筆介紹給中學歷史教師。而在這些理念與觀點表達之 後,主編多不忘鼓勵臺灣中學歷史教師要參與且投入此改革的行 列,因為「教育改革需要熱情,更需要合作,一個人的力量有

限,集合眾人,力量就很可觀 o

J 20 〈清華歷史教學〉不僅把鼓勵、勸誘臺灣歷史教師參與當作 口號,更落實為行動,依照各參與的中學歷史教師興趣,分為命 題改良、教學理念研討等小組,積極地將教學理念不斷地實踐且 實驗,甚至也在雜誌上,分享小組活動的情形,總之, <清華歷 史教學〉已不是單純的歷史教學刊物,其已是臺灣歷史教育的巨

大「勢力」了!

21

貳、得君行道:改造臺灣歷史教育的新面藐

2 由以上分析可知, <清華歷史教學〉在臺灣當代歷史教改 中,他是擁有中央到地方、官方至民間,強力支持的有力團體 o 雖然〈清華歷史教學〉宣稱只是「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附設的中 學教師暑期進修班,從未打著領導教育改革的旗幟,其宗冒只是 盡些個人的心力,對歷史學科的本質,探索與教學、教材,以及 評量等相關的問題,期盼參與提高教育的水準 o J 22但實質上,在 其領導下,臺灣當代歷史教改透過官方與民間所召開的多次研習 20 張元, <如何在一學期內教完中國歷史) , {清華歷史教學} ,的

( 2007.5)

,頁 3 0 21 用「勢力」二字,實要表達筆者對《清華歷史教學》其所發展與運作的力量的 震誠,筆者曾應邀參與由《清華歷史教學》主辦,在臺北市建國中學召開的 「歷史新嘗試」教學研討會中發表論文,筆者親身看到會場一、兩百位的中學 歷史教師,不畏颱風的風雨參與討論,其盛況令人吉贊嘆不已。 22 周樑楷, <教育改革應以學科本質為重) ,頁 3 。

(12)

262

莊德 f二 歷史教育第 15 期 會的活動,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其至少讓臺灣中學歷史教學出現 了兩種新面貌:

一、教科書由一綱一本改為一綱多本

二、歷史課綱加入歷史核心能力的理論

此種新面貌與解嚴之後臺灣政治社會發展有莫大關係,自從 民國 76 年解嚴之後,臺灣社會瀰漫著一股解放改革的氣氛,尤其 各種示威抗議活動層出不窮,其中,民國 83 年是具有關鍵性的一 年;當時臺灣社會組織、大眾媒體均早已發出教育體檢的呼聲, 在這教改浪潮下,臺灣出現聲勢浩大的 410 教改運動,家長、教 師、學生紛紛走上街頭;或許是在這股要求改革壓力下,執政當 局接受民間改革的要求,除了聘請當時德望俱陸的李、通哲先生擔 任教改召集人外,立法院也相繼通過打破以往師範體系壟斷教職 的「師資培育法 J '與消滅傳統國立編譯館一版獨大的部編本教 科書現象,正式開放民間出版社出版一綱多本的教科書等諸方 案。 這些改革店見,透過立法的落實,正式成為中學歷史教材。 而〈清華歷史教學》主要負責人皆是主要課程大綱的起草者與召 集人,甚至也是新教科書的作者,透過其官方支持與民間的奧 援,領導著臺灣歷史教改的發展。其中,課綱是教科書書寫的依 據,所以,在這波改革下所出現的上述兩項新現象,皆直接的影 響臺灣出現多元選擇教科書的新現象。此現象也讓原本標榜介紹 歷史教學新理論與教學法的〈清華歷史教學> '轉而成為努力從 事改造臺灣歷史教科書新面貌的執行者,之所以造成此改革方向 的轉向,其實,有輛大的原肉是:他們對傳統的部編本教科書的不 滿 o I 技們願意參與新教科書的寫作,很大的原因是對舊教科書

(13)

〈清華歷史教學》與當代臺灣歷史教改:以教科書為中心的討論

263

的不滿,這些不滿,大致可做以下的歸納,首先我們覺得舊教科 書太偏重政治、外交史的細節描寫,其次在近代史部份,觀點顯 然太過官式,給人一種寫國民黨史的感覺。第三,在寫作技巧 上,我們也有不同的看法,傳統的寫法一方面枯瑣,一方面有太 多不必要的細節,我們實在不知道,要高中生去背誦哪一年哪一

月哪一 R' 日本或政府軍打到哪裡有何意義?」 23或許就是對這種

舊教材內容與敘述方式的不滿,加速推動著臺灣歷史教改的發 展!

參、解放與解消:教科書是改革的重心

在民國 80 年代那個高喊改革的時期,對於臺灣歷史教改的癥 結,普遍都 EL按指向傳統教科書。「當前中小學校歷史教育最大 的阻礙,是刻板的歷史課程和教科書,尤其是中國歷史教木,所 以要歷史教育有起色,最直截也可能最有效的于段,當從開放改 寫教科書開始。」 24這種對傳統教科書的不滿,有部分原因是,此 種教科書所產企的強調記憶式之考試方式,-讀書只是為 r 考 試,考試範圍之外,任何歷史書都不讀;作為考試範圍的教科 以李孝梯, <我對高中歷史教科書的一些想法) , ((清華歷史教學} ,

9

( 1999.2)

,頁 1 "論文審查委員建議筆者應點出 84

( 88

)課綱與 95 課綱的不 同,其主要意見是認為:

84 ( 88

)課網不僅未提出核心能力,也未在課網中詳 細的指出「重點/說明 J '這些是 95 課綱的進步之處。筆者同意審查委員的觀 察,也覺得這是另一個有待處理的課題,但無論是 84

( 88

)課綱與 95 課綱, 其主要制定委員仍是以《清華歷史教學》相關人物為主,且其內部對方 T 課綱中 增加「重點/說明」部分,意見也是不同,更重要的是:課綱對方 T 作者的影響 力,在一網多本架構下所呈現的多樣教科書內容來看,似乎不大,所以,筆者 在此先不從此作討論,而是以如何看待教科書的態度上去處理。 24t.土正勝, <屋史教學的解放〉﹒頁卜

(14)

264

莊千患 f二 歷史教育第 15 期 書,則背的滾瓜爛熟。如果這是相當普遍的情形,我們不能不說 這也是很不正常的現象。」 25總之,教改的禍源就是:那製造背誦 教學與學習的教科書。所以要讓臺灣教改順利的推動,自然要先 從教科書的解放作起,這種視舊教材為妝害學生心靈的禍首,必 須除之而後快的普遍看法,應也與當時解嚴風氣下,反對國民黨 戒嚴統治意識型態的觀念盛行有關吧。 26 於是臺灣歷史教科書就從一綱一本正式進入一綱多本,要書 寫新教科書,首先要有課程大綱,然課程大綱的編寫委員,認為 傳統教科書的內容大都過時,所以列出許多新課題, I 從這些章 節,可以看出他所說的內容,知識本身己和目前教科書不一

樣。」 27此改革使得新教科書的內容,多了許多可反映現今時代需

要的新知識觀點,也因為課綱規定許多教科書編寫者朋需書寫的 內容,甚至對歷史知識的敘述因果順序有所要求,這又引得編寫 者的不滿 o I 教育部和編譯館應修正現行的課程大綱,訂定每個 時代必需處理的基本課題,而不用對章節的細節內部做僵硬的限

制,否則既抹煞創意,也違背了開放和改革教科書的原意 o 」 2自然

這些意見都只是針對一綱多本教科書的改革,且僅是對於歷史知 識內容的改造與增添'或是敘事方式與技巧生動化的強調,根本 與教學原理無關 o 25 張元. (多讀一點書少考一點試> • {清華歷史教學} •

2 ( 1993.12)

.頁 2 。 站在李弘祺刊載在《當代〉討論一網多本的文章中,其所附的照片說明,就認為 「標準教材是中國國民黨統治臺灣的教本 o J 見:李弘祺. (一綱多本﹒教育 政策與問題的反思之一〉﹒{當代} .220(2005.10). 頁抖。 27 周樑楷. (歷史思維與教學目標:高中「世界文化(歷史篇) J 課程大綱的擬 定> • {清華歷史教學} •

5 ( 1996.8)

.頁 40 。 28 李孝梯. (我對高中歷史教科書的一些想法〉﹒頁 3 。

(15)

〈清華歷史教學》與當代臺灣歷史教改:以教科書為中心的討論

265

所以在一綱多本教科書出版之後, <清華歷史教學〉又告訴 我們:其實教科書並沒有那麼重要。「所謂舊的教學模式,大概是 這樣的...在教學活動強調教科書以及教師的重要性,認為教科 書的好壞是教學成敗的關鍵,好的教科書再加上教師生動活潑的

講述,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保證獲得良好的效果。」29又

說 r 儘管教科書是教材中最為重要的部分,但千萬不要以為寫出 一本好的教科書,教的很透徹,歷史教學就能達到課程目標,我 們一定要記得,歷史課程教的是歷史,不是歷史教科書,一本好 的教科書為什麼不能達到課堂教學的要求?理由很簡單,內容有 限。就以史料來說,一課能選幾篇?每篇能有多少字?受限於篇 幅不可能多,也不可能長,試想,根據教科書選錄的幾段不算長 的史料,能作出多少的分析、推證?況且史料限於篇幅,過於精 簡,能夠討肅的空間,就十分狹窄。...因此,教科書儘管極其重 要,也只是提供一些學習的背景與範例而己,老師上課應該另外 準備『教材』 O 」 30 更重要是歷史教學要試著去解消教科書的作用,因為教科書 會影響歷史教學的學習 r 教師對學生學好歷史的要求,基本上 就是要認真聽講(教科書) ,全面掌握教科書,諸如此類,如此 一來,歷史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無形中就被歷史教科書的 主導而取代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創造性、主動,性,由於限制 於書本而消弱 o 甚至使有些教師的知識結構和思惟方法,由於定 位在歷史教科書而難以發展和提高,以致對教科書以外的史事及 29 張元. <歷史教學需要轉型> • ~清華歷史教學~ •7 (

1996.9)

,頁 1 0 30 張元. (加強歷史深度的一些想法> ' ~清華歷史教學~ •

16 ( 2005.5)

,頁 13-14 。

(16)

266 莊 j怠 f二 歷史教育第 15 期 觀點缺少關注。 J 31-.t述觀點,其實在解消現今教科書的教學作用 前提下,又隱約地指示兩種教學方向:教師要教比教科書更多的 知識內容,與教師要有符合曆史思惟地創意的教學方法。 所以, <清華歷史教學〉告訴我們:老師要敦的不是教科書 的內容,而是教科書所未談到的部分。「每一論題,應該盡量講 清楚,教材內容寫多點,可讀性要高,同學可以自己念教材,那 位老師又問,我們還要幹什麼?我說:老師不必重述教材的東

西。」 32也因為如此,中學歷史教學的備課範圍擴大了,教科書已

不只是課本而己,還包括教師于冊的補充教材, I 任何一本教科 書都只是草本工具,精采活潑的教學仍然操之在我,正因為多個 版本,教師手冊總是朝適合老師們的需求編排,它是個導引,可 以根據作者所引用的資料或推薦的好書,看到更多的冉學研究成 果或精采的論證'也就沒有浩瀚書海該買哪些的困惑。」 33 另外, <清華歷史教學〉已發現其實真正影響教學的不是教 科書而是教學方法,因為每次歷史教學都是教師個人獨特知識與 情感的展現。「寫出來是文本,當你拿到手中時,那文本被你 講,就不是我了。就是你黃老師的東西,如果我用這教材,教法 會跟你不寸差,我不能說你黃老師錯,你也是對的,所以你要帶

領學生用此教材思考。」 34所以為讓中學教師能在課堂上能展現具

有歷史思維的教學, <清華歷史教學〉非常好心地建議教科書編 31 葉小兵, <對歷史教科書作用的反思)

,

{清華歷史教學}

,

8 ( 1997.9)

,頁 40 。 l'周樑楷, <歷史思維與教學目標:高中「世界文化(歷史篇) J 課程大綱的擬 定) ,頁 46 0 33 單兆榮. <教科書只是工具) , {清華歷史教學》﹒ 12(200 1. 9) .頁 1-2 。 34 周樑楷, <歷史思維與教學目標:高中「世界文化(歷史篇) J 課程大綱的擬 定) .頁 48 。

(17)

《清華歷史教學〉與當代臺灣歷史教改:以教科書為中心的討論

267

寫者,甚至應該要把如何教都要告訴中學教師, I 一本『新』的 教科書,就必須想到因為它的『新 dl '而會帶給使用它教學的教 師們一些一時難以適應的困惑,如果我們及早有此了解,就在編 課本的同時,也一併把教學方法設計出來,供教師參考採用,而 不是只寫好教科書,再去想這一段應該怎麼教,那一段應該怎麼

教 o 」 35如此,中學歷史教師備課除了教師手冊所刊載的豐富非教

科書知識內容外,尚須閱讀編寫者的教學建議,此自然又增加教 學者的負擔,且如此的安排下,亦抹煞教師的創意與主動性! 這一些過量的教學準備安排,都是為因應一一綱多本教科書所 出現的新現象,但很明顯的,教學時數在新課綱的規定下是縮減 且明顯不是的,於是〈清華歷史教學〉告訴我們 I 一學期講完 中國歷史,而且要合乎教學理論的講完,是不可能的 o 但眼前的 課程就是如此,我們該怎麼辦呢?首先要弄清楚,我們教課的目 的是什麼?如果只是為了幫學生在入學考試中取得高分,迫使學 生不斷記誦他們全然不感興趣的書本內容,完全抹殺了求知慾與 好奇心,無法達到教育的目的,這樣的課程有何意義可言呢?所 以,我們應該想到,這門課程有其重要目標,那就是帶領學生進 入中國的過去,去學習一些有價值、有意義的知識,而不是只為

了考試 O 」 36在此, ~清華歷史教學〉認為造成教師對一綱多本適

應不良的原因,其實都是強調記誦的考試制度所害,而教學對教 科書的依賴,更是讓符合歷史思惟教學無法順暢的癥結 o I 正視 教科書的侷限性,因為再好的教科書也只能發揮有限的功效,只 35 張元, <新歷史教科書的理念與實際> ' {清華歷史教學》﹒ 10

( 1999.9) .

頁 3 。 36 張元, <如何在一學期內教完中國歷史> '頁 2 。

(18)

268

~±1怠f二 歷史教育第 15 期 有超越課本,才能教出深度。」 37在此又再次重申教科書對教學的 妨礙, r 歷史教學若以發展學生思惟能力為主要目標,課文只是 關於史事的的系統敘述,非但沒有幫助,還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的 妨礙。這是由於『歷史教科書』已經給予學生,乃至社會大眾一 種『刻版印象.Jl '認為歷史就是客觀的事實,教科書不過是事實 的排列而己,這種刻版印象往往是學生學習時先入為主的觀念, 將會成為學生運用思考理解過去時的嚴重阻礙,我們可以說,如 果不能將歷史教科書的刻版印象打破、揚棄,歷史教學的深度就 難以加強 o J 38所以,講的那麼多,還是教科書的錯啦! 當然〈清華歷史教學〉也介紹歐美那些號稱符合歷史思惟教 學的教科書編寫內容 r 例如英國、美國的歷史科標準,比較詳 細地規範了歷史課要教什麼和怎樣敦,使其在教學上閑地位和作 用至關重要,至於用什麼教科書相對說來並不重要,這就是因為

以『綱』代『本』。」 39在此我們看到外國落實歷史思惟教學的主

要用心是在課綱的安排。「整個課程大綱更放棄了以政治事實編 年為主的傳統形式,改而循歷史研究的四種途徑安排課程內容, 藉以貫穿整個課程的是「歷史證據』、『因果關係』、『延續與

變遷』等歷史程序性的概念。」 40所以課綱的重點並非是具體眾多

歷史知識的介紹規定,而是強調歷史思惟概念在教學上的落實。 其中對於美國的課綱介紹,最值得我們注意。 r IT'國家標 準』是建議學校採納的,但仍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指導性,代表 了美國政府和歷史教育界對學校歷史教學的要求,這裡所翻譯的 3J 張元. (加強歷史深度的一些想法〉﹒頁 23 。 38 張元, (加強歷史深度的一些想法〉﹒頁 10 0 39 葉小兵, (對歷史教科書作用的反思) .頁 42 。 40 陳冠華. (英國歷史教育改革理念之歷史料的內容) ,頁 34 。

(19)

〈清華歷史教學》與當代臺灣歷史教改:以教科書為中心的討論

269

是歷史科國家標準中對歷史思維的有關論述,從中可以看出美國 對培養學生的歷史思惟能力所提出的具體標準...學生參與了上 述的這類活動,將會獲得下列五個方面的歷史思惟能力:1.按時間 順序的思惟; 2. 歷史的領悟; 3. 歷史的分析與闡釋; 4. 歷史的研究

能力; 5. 歷史的問題分析和作出決定。」 4l 閱讀上述內容,我們發

現:其實它就是臺灣 95 歷史課綱所標舉的歷史核心能力內容的草 本。既然,臺灣己和外國一樣把歷史思惟能力的指標放入課綱之 內,為什麼〈清華歷史教學〉還要我們解消那些根據課綱所編寫 的教科書,在課堂實際教學上的作用呢? 這或許是因為臺灣編寫出來的教科書,有很大部分與外國的 內容不同, {清華歷史教學〉曾介紹當今德國普遍使用的兩種中 學歷史教科書型式,其可分為:以放置大量史料為主的「結構化 史料匯集 J '唾1 結合史事敘述和史料的「融合性表述 J 0 I (我 們的歷史〉是第一本兼顧表述和史料的教科書,在該教科書中, 每一章的表述部份內容和史料始終是分開的, ...在篇幅上計算, 在〈我們的歷史〉一書中,表述部份和史料部分的比例約為 l 比

2

0 J 42另外也介紹 : i戚少史事敘述,而專以史料編輯與歷史專業 表述擷選為主的〈世界歷史概況~ ,此種教科書廣受德國中學教 師廣泛的歡迎,因為普遍相信此種教科書可檢驗學生的歷史思惟 能力的培養 o 的然不管是「結構化史料匯集」或是「融合性表 41 葉小兵, <美國的歷史料國家標準中對歷史思維的說明) • {清華歷史教 學> •

5 ( 1996.8)

.頁 76-77 。 42;夫爾夫同﹒胡格 (Wolfgang Hug) .胡凱譯. <我對高中歷史教科書的一些 想法) . (清華歷史教學> .9(1999.2)· 頁 23 。 的汰爾夫同﹒胡格 (Wolfgang Hug) .胡凱譯. <世界歷史概況》一本處於理 論和實踐交叉點的歷史教科書), {清華歷史教學> ,

9 ( 1999.2)

.頁 34­ 57 。

(20)

270

莊德f二 歷史教育第 15 期 述 J '此兩者似乎並未普遍地存在的臺灣現今教科書市場,甚至 〈清華歷史教學〉的主編也公開表達對現今臺灣部分歷史教科書 的不滿, ,-我看到教科書關於隔唐的內容,真是可以用『驚嚇』 兩字來形容那時的感受,教科書寫成這個樣子,老師怎麼教?學 生怎麼讀?」 44由此可知,當〈清華歷史教學》面對現今擺在眼前 的因為一綱多本體制下所生產的歷史教科書群時,面對那些號稱 內容呈現有難有易,以利教師依據學生程度以適當選擇合宜的教 材,此理由似乎已難有說服力,因為所謂難易之分,很可能不是 指教材所能培養學生歷史思惟能力的深淺,而是僅指紀錄史實知 識與份量的多寡,更令人擔心的是:在這些流通市場的教科書 中,部分存在著連史實敘述方法都有問題的教材。所以,面對此 種現象,臺灣中學歷史教師應有無需教科書也能教學的準備。這

種準備, {清華曆史教學〉早就曾告訴我們了,-沒有教科書,

我們怎樣設計教案呢?可能有些教師會認為無從思考,難以著

手。其實我們要教的是『曆

a 史 JJ '不是『歷史課本』。」 45

綜上所述,這十幾年來,在高舉教育改革大旗下,大刀闊斧 改變的臺灣歷史教學,從解放主要阻礙歷史教育正面發展與灌輸 黨國意識形態的一綱一本教科書,到創造出多元選擇的一綱多本 教科書競爭市場,現在〈清華歷史教學〉又要我們解消教科書在 課堂上的作用,筆者不禁要問:十幾年來,我們原先以為只要改 44 張元. <如何在一個課時講完惰唐 以資料與問題為主的教法演示) .頁 11 0 透過張教授在教學所提出的問題與資料,我們給現這些資料與問題似乎與諜綱 與教科書內容關條甚j逞,若張教授的教學是符合歷史思惟訓練的話,不禁令我 們要問:臺灣歷史教改為何要花那麼多功夫,針對教科書與課綱的改革。 45 張元. <國中歷史「宋進夏關條 J 的教學設計) • {清華歷史教學~ •

8

( 1997.9)

.頁 52 。

(21)

〈清華歷史教學》與當代臺灣歷史教改:以教科書為中心的討論

271

革一綱一本教科書,就能締造的優質歷史學習環境,所以,網羅 各方關心歷史教育的優秀精英,投入此多元書寫的行列,但最 後,竟是發現連努力多年所產生的多元書寫教科書本身,都很可 能是阻礙歷史教育發展的障礙,回首過往,情何以堪!

肆、四種可能:為何臺灣當代歷史教育改革未

臻成功

若問:臺灣當代歷史教育的改革是否已臻成功?筆者想提供 各位讀者一個思考觀察的角度,或許答案就很明顯。早在十多年 前, <清華歷史教學》就不斷地強調歷史知識的兩層概念,但這 些內容,現在依舊還是〈清華歷史教學》努力立傳的部分,若以 〈清華歷史學學〉的歷史來論,其已有 17 年的歷史,也就是說: 當初跟他看起誕生在人間的臺灣新 ~t5己,現在已是進入高中就讀 的階段,但他所接受的歷史教育與所山的教科書,都仍非是這卡 幾年間,陪他一|叫成長的〈清華歷史教學》所鼓吹的改革理念內 容,如此,就可知臺灣歷史教改的成效如何了?筆者的這種感 嘆,亦可出現在〈清華歷史教學〉十多年前對臺灣歷史教學的反

省觀察上

I 然而,當大量投入人力物力之餘,衡量實際的成效

似乎事倍功半,讓人懷疑真正的沉胸到底何在?」 46 這是十幾年 前, <清華歷史教學〉面對臺灣當時歷史教育現象的感嘆,時空 變換,十幾年後,我們面對〈清華曆史教學》已努力十幾年後的 成果,谷 IJ 依舊還是同樣的感嘆時,不禁令我們還要再問:到底臺 灣歷史教改的真正的沉胸到底何在?我想這是所有關心臺灣歷史 教育的重要課題與疑問。或許我們亦可從《清華歷史教學〉中找 4自周樑楷, <教育改革應以學科本質為重> '頁 1 "

(22)

272 莊德 f二 歷史教育第 15 期 到答案!

一、現今臺灣大考歷史考試評量方向的搖擺,與不

符歷史核心能力 考試影響教學已是不爭的事實,但似乎一直以來,考試是考 試,教學是教學,因為負責考試的機構一直未明確告訴我們,為 什麼要這樣考? <清華歷史教學〉曾公開批判,提供教師和學 生一個明確的評量目標,這是考試制度應有最起碼的公平的概 念 o 考生赴試場,雖是一天半天的事,卻是考生與教師多年努力 準備的果。考試,從正面意義來說,可以提高教與學的水平,這 是因為實際學習與評量的目標一致,所以學生的答案在較大程度 上,真正地反映了他們學習的事實,教師可以從中取得有意義的

資料,了解教學效果是否達到預期的目標,改進教學加去。」 4/ 當然我們不容忽視:臺灣歷史大考試題早已擺脫往日強調記 憶、背誦形式的努力, ,近年聯考試題反映出測驗重點已是學生 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不再是對課本的記誦功夫。」 4自但這種改 良試題的努力,早在一綱多本體制實施前就已出現,但面對現今 的大考試題,若用歷史學科本質的教學理念來檢驗其合理性,結 果似乎是令人不滿意的,主要原因是整個試題的表現形式,根本 47 周孟玲, <需要有公閻明確的評量目標) , {清華歷史教學} ,

8 ( 1997.9)

, 頁 3 。 4X 張元, <多靖一點書少考一點試〉﹒頁 2 。論文評審委員建議筆者可從核心能 力與課綱中「重點/說明」來分析學測與指考試題的彼此相關性,關於此有意義 的建議,筆者認為此亦是可待關心的議題。然大考出題是否是《清華歷史教 學}主導,此應是個問題,故大考方向若不依核心能力與「重點/說明是出趣者 的缺失,似乎不可算在《清華歷史教學》身上,因為本論文主要集中討論以 《清華歷史教學〉中心所主導的臺灣歷史教改,且意見也多以《清華歷史教學) 所提供資料為主,故評審委員的建議 , a青容許留置以後適當時機來作討論。

(23)

《清華歷史教學〉與當代臺灣歷史教改.以教科書為中心的討論 273 未能檢測出學生的歷史核心思惟能力,並很可能是持續地挫折臺 灣歷史教育,因為「選擇題是用來檢測以記憶為主的教學,現在 教學提倡多元化、思考,要讓學生有帶的走的能力,卻還死守著 選擇題不放,不就是「作同樣事情卻期待不同結果』嗎?」49筆者 認為此種把臺灣歷史教改的未能成功歸諸於大考試題的不盡良善 與未符合歷史思惟的教學要求,此觀點是可以成立的,因為考試 領導教學,若要讓歷史思維的觀念,真正落實出現在臺灣歷史教 學的現場,考試內容與形式的改良,應是一個有效、立即的可思 考方向。

二、教育改革理念分歧,且相應配套與宣傳理念的

措施不足 關於臺禪歷史教改的改革方向,一直存在著「兩種建議:一 是改動所要學習的史事的內容主題,強調一些更有時代性、社會 性的題材;一是把學習的內容重轉為歷史方法和概念。」50一是新 歷史知識的增添'另一是積極落實歷史思惟能力的培養。這兩種 建議也都一起呈現在 95 歷史課綱中,但不幸的是:此二者在有限 極少的教學時數限制下,是很難兼顧的。 「一個學期的高中課程要講完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可能嗎? 除非這門課程非常簡單,只講一個歷史發展的大概而已,不然一 49 蔡蔚群, <考試能否撿驗教學的成果), {清華歷史教學} ,的(2004.11 ) , 頁 108 0 關方T臺灣歷史大考試題的問題,可參考:莊德仁 , <管蔡之高L :談現 今臺灣歷史料大考試題評論的分歧) , ((第五屆歷史教學新嘗試研討會手 冊} .頁 87-1000 50 周孟玲, <知識與實際:英國歷史教學改革的成果與問題解析) , ((清華歷史 教學} ,5 ( 1996.8) ,頁 51 。

(24)

274

~±HH二 歷史教育第 15 期 個學期是不可能講的完的。」5l 這是透露出時數有限,但需要教學 的知識太多的無奈。 「近年來隨著臺灣教育改革的進程,中學歷史教科書正在大 規模的重寫,僅高中部份,就有超過六組團隊投入新歷史教科書 的寫作,在臺灣,歷史教科書在歷史教學中扮演著主要教材的角 色,這些新教科書,將會影響日後我們的學生如何學習歷史,其 重要性自然不可言喻,因此在我們似乎應該對於『歷史該教些什 麼? ,JJ這個問題,也就是說, Ii'歷史教科書該以什麼作為主要內 容,JJ ,進行深入一些的思考和討論,已使我們的新教科書能夠有 一番新面貌,好支援歷史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對學生更有意義的歷 史教學。...英國近三十餘年來的歷史教學理念上最重要的一項變 革,即是認為『歷史科的中心是在於發展學生對於歷車探究的方 法或過程的理解,JJ要學生去認識如何得到關於過去的知識,而 不是知道過去到底發生了些什麼事o J 52這是強調歷史教學應著重 在歷史思惟方法的養成上。 這種對歷史思惟教學的強調,自然不滿依舊強調交代歷史知識 的教科書上。「教科書限於篇幅,文字敘述常陷於空泛,所附的圖 片也大多小而不清楚,往往有附圖跟沒有附圖是 4 樣的。」 53針對 這些缺點, <清華歷史教學〉明確指出改善的方向。「首先,選錄 的每段史料都應有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的作用,即使只是一段史 料,並無隨之提出的問題,選錄者也必須明白這段史料的教學功 能,在教師于冊中詳加說明。其次,應該選錄的各種式樣的史料, 51 張元, <如何在一學期內教完中國歷史) .頁 1 0 52 r東冠華. <英國歷史教育改革理念之歷史料的內容) ,頁 24-25 。 53 費IJ 淑真. <高中歷史「日月朝社會與經濟 I 一節的講授) • <清華歷史教學)) ,

9(1999.2)

,頁 120 。

(25)

《清華歷史教學〉與當代臺灣歷史教改:以教科書為中心的討論

275

呈現不同的教學功能,如果史料的作用僅僅在於顯示課文敘述的出 處,這類史料的價值不高,功用不大,少選為宜。」 54 若教科書的改良無法實現, <清華歷史教學〉又想到可以集 合中學教師,一起分工來編寫教學輔助資料 o r 中國歷史的教 學,普遍說來成效不彰。許多地方需要改進, ...有些人作課程設 計,有些人作閱讀精選,有些人作命題研究,集合起來就可以作 出許多中國歷史教學的輔助資料,可以供許多老師用於課堂教 學。」 55造成這種補破網的現象,很可能是:對於《清華歷史教 學》十幾年來致政不倦、苦口婆心宣傳的符合歷史思維之教學原 理,很可能因其不對外發行出版,故連教科書編寫者都不甚了 解,或是根本都不認同,也就是宣傳不夠 o

三、一綱多本體制讓改革與政經力量結合,卻減弱

其主當性

〈清華歷史教學〉是擁有官方與民間豐富改革資源的有力團 體,其讓團體中的重要人物直接進入課綱編寫小組,讓他們擁有 實現理想的可能,但課綱委員擁有領導教改方向的權力,卻在政 治、社會等壓力下,其所編修出來的課綱內容,連自己都不滿 意,因為那根本都是一小撮人討論出來的結果。「課程綱要走到 現在這一步,我實在非常難過,難過的不是這些綱要的內容是否 付諸實現,而是社會各界討論綱要的方式及其背後反映出來的邏 輯一一種沒有學生的歷史課、一個不是奠基於學習者的歷史教 學 o 事實上,我自己也不贊成現在網路上公布的高中歷史課程暫 行綱要草案,也不喜歡現行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也無法苟同現行 問張元, <加強歷史深度的一些想法) ,頁 8 。 55 5長元, <如何在一學期內教完中國歷史) ,頁 3 。

(26)

276

莊德f二 歷史教育第 15 期 課程以前的「舊教材』或「舊版教科書.il '對我而言,這些想 法,並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因為他們都是(或即將是)一群人 討論出來的『結果.il '然後要學生照單全收,認定這些篩選過的 內容是對學生最好的,於是剩下的部分,就是學生背誦、精熟這 些內容 o J 56因為部分課綱委員已發現,這種課綱還是走記憶、背 誦的老路,甚至還透露出政治意識形態的角力結果,尤其,透過 媒體有意的顏色聯想,更讓課綱委員改革的正當性遭到質疑。 另外〈清華歷史教學〉的主要成員,也因擔任民間出版社的 教科書編寫者,甚至雜誌也曾接受特定出版社贊助印刷經費,這 些都很容易讓人攻擊〈清華歷史教學》的改革已與金錢利益相連 結,甚至,連〈清華歷史教學〉主編也意識到與出版社合作的問題,

「商人精於計算,沒有商業利益的事,大概也會敬謝不縛。」 57這些

都是會讓更多中學教師望之卻步、不敢支持的可能原因。

四、一綱多本教科書的改革,根本不是臺灣歷史教

育問題的癥結 臺灣當代的教育改革主要是針對課綱與教科書多元化的修 改, I 十幾年來的教改,談的都屬制度層次的問題,教室內教課

的事,好像從來沒人關心過 o

J

58在此我們可知, <清華歷史教

學〉已意識到歷史思惟教學的落實,不是在教科書的修改,而是 教學實施的本身 o 因為就算在部編本時代,不同教師也表現出不 56 蔡蔚群, <沒有學生的歷史課〉﹒《清華歷史教學} , 16(2005.5) ,頁卜 57 5長元, <如何在一個課時講完時唐 以資料與問題為主的教法演示) ,頁 21 0 在此張教授亦認為 I 政府是不能信任的,政府長期只重學術、不重教學。」 亦透露出他對權力的不滿。 58 張元, <如何在一個課時講完時唐 以資料與問題為主的教法演示) ,頁 21 0

(27)

《清華歷史教學》與當代臺灣歷史教改:以教科書為中心的討論

277

同教學成果。「教師也不宜妄自菲薄低估自己的作用,或者推卸 自己的責任,因為同樣使用標準本的教科書,每位學生的感受不 同,這個關鍵就在教師身上。」 59且教師的表達能力,也深刻地影 響教學品質有關, ,.有的教師平日讀書勤奮,學識相當淵博,講 課的時候卻照本宣科,一成不變,雖然不至於呆版沉悶,卻不易 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學效果自然乏善可陳。這樣的情形,似乎相 當普遍。」 60 所以, <清華歷史教學〉要對臺灣中學歷史教學現場進行教 學方法的調查, 61 並且鼓勵歷史教師進行教學上的實驗, ,.教學實 驗不須重視教學的內容,教學實驗的重點是方法上的探討與改 進,與內容關係不大,不論是舊的內容或新的內容,都可以依據 教學方法的調整而加以實施。」 62以上都明確的指出:歷史教師是 否明瞭歷史巨型維的教學原理,與能否真實且深刻地應用在實際教 學,才是決定臺灣歷史教改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而這些都跟一 綱多本教科書是否實施無關,也就是說:造成教改未能成功的原 因,跟這十幾年來推動教育改革的策略方向有莫大關係。

伍、證據與神入:是否真實反映教改問題的所在

筆者以上討論《清華歷史教學〉與臺灣當代歷史教改的關

係'與分析其未臻成功的可能因素,心中實在感到戰戰兢兢,但

希望本文能反映出部分的真實現象,故在書寫策略上,盡量引用 門杜正勝, <歷史教學的解放) ,頁 20 60 張元, <教主義止境) , ((清華歷史教學} ,

3 ( 1994.6)

,頁 3 0 61 張元. <我們需要教學方法的調查) • <清華歷史教學} •

13 ( 2002. I0)

,頁 62 張元, <做點課堂教學實驗)• <清華歷史教學} ,的(

2004.11 )

,頁 2 。

(28)

278

~±1.意f二 1f1:史教育第 15 期 〈清華歷史教學〉的相關內容,也就是說:讓證據說話。讀者很 可能對於筆者引用〈清華歷史教學〉所刊載的歷史教育相關內 容,來討論十幾年來臺灣歷史教育的部分現象與發展限制,認為 此有割裂與錯置脈絡的問題,在此筆者想澄清的是:之所以大量 引用文章內容中不同作者的意見,除了讓證據說話外,更是因為 這些關於歷史教育理念的討論意見與觀點,都是作者在理性思考 下,所提出對臺灣歷史教育中:試題、教科書、教學理論等的看 法,這種看法是不易因情境不同而改變,故不會有脈絡錯囂的問 題。 筆者也知道關於臺灣歷史教改的相關問題,許多關心臺灣歷 史教育的先進們,一定有另外許多意見與想法,但筆者在此想要 說的是:在書寫的過程中,筆者透過閱讀思考《清華歷史教學》 的相關內容,感受到其對臺灣歷史教育的用心,也了解其所標榜 的歷史知識形成能力的重要,而在此歷史思維的核心能力中, 「證據與神入」尤其是歷史思維的獨特之處 o 故在證據的部分, 筆者努力的援引當事人的意見,但在神入部分,是否真能切入問 題核心,各位讀者自有定見,但筆者想要再提醒各位的是:一切 的答案,就讓我們從閱讀〈清華歷史教學〉開始吧! (責任編輯:林益德校對:江宜頤、蔡坤倫)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新界 新界 鄉 議局議員 議局議員 議局議員 議局議員 廖書蘭博士 廖書蘭博士 廖書蘭博士 廖書蘭博士

戶外考察活動 是歷史 科教師於課堂教學 以 外評估學生的常見方法。教師 在外 出之前應為學 生提供 明確的學習目標和 評 估準則。教師可以從以

隨著經濟實力的衰退,基輔的 公王越來越沒有影響力,而羅斯人 的文化傳統中,沒有固定的家族繼

隨著經濟實力的衰退,基輔的 公王越來越沒有影響力,而羅斯人 的文化傳統中,沒有固定的家族繼

然而另一方面,蒙古人的統治,相對其他文化而

也是金帳汗國與立陶宛公國間的角力。然而,這個時

中國 歷史 歷史 地理 生活與 社會.

Prize-presentation Ceremony cum Sharing Sessions of the Junior Secondary History e-Reading Award Scheme 2019 and Highlights of learning &amp; teaching strategies in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