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青少年次文化之初探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灣青少年次文化之初探研究"

Copied!
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陳敢榮@博士候選人

摘要

近年來臺灣青少年問題層出不窮,原本純樸的校園,如今卻變得到處充斥著 暴力、鬥毆、吸毒、色情...等等。本文嘗試以文獻探討方式針對臺灣青少年次 文化之意義、特徵與形成原因做分析,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一些建議給父 母、教師與社會三方面,希望能培養優質青少年次文化,並幫助青少年走向自我 實現之途。 關鍵詞:青少年、次文化、青少年次文化 妻子 38 宮 中等教育伍拾玖卷制期

(2)

直灣青少年次文化之初探研究

Qi-Rong Chen

@)

Doctoral Candidate

,

Department ofEducation

,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

this

studyexpl凹的:

(a) the

the。可 of

the adolescent

, (b)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iwan's adolescent subculture

,

and (c)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this

subculture. The

author 徊的 to

provide parents and teachers with some

s仕的egies

for

improv-ing the adolescent subculture in Taiwan.

Keywords: adolescent

,

subculture

,

adolescent subculture

(3)

壹、前言

一個人的成長階段中,最關鍵的時期為青少年時期,因為此時期乃是個人身心 變化極大的階段。在這階段中,不但有其主要發展任務,而且更有許多適應上的問 題,最常見的問題為「角色混淆」。一方面,他們已經不再是兒童了,所以不能再 受到見童般的呵護與寬容,而必須學習自己去面對壓力的挑戰;男一方面,他們也 不是成人,但是已經被期待展現出像成人般成熟獨立的行為。他們從兒童而來,邁 向成人而去 I 已非兒童仍非成人 J 他們正處於青黃不接的發展階段,尷尬地摸 索著成長之路。於是,他們便產生一些調適的壓力,而這些壓力便形成青少年次文 化的興起(張鐸嚴,

2008)

近年來臺灣青少年問題層出不窮,原本純樸的校園,如今卻變得到處充斥著暴 力、鬥毆、吸毒、色情...等等。由於父母「親職教育」的嚴重缺乏與學校教師未 真正落實「教訓輔三合一 J 再加上當前資訊工業社會的快速變遷,導致青少年身 心發展產生失調,正如國內教育心理學家張春興( 1996) 所去 I 病因種植於家庭, 病象顯現於學校,病情惡化於社會。」因此,青少年便成為社會問題的主要來源之一。 本文主要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份,介紹青少年的意義、特徵與相關研究理論, 以便7 解其主要內涵;第二部份,剖析臺灣青少年次文化的意義、特徵與形成原因, 藉以認識其問題所在;第三部份,提出一些培養優質青少年次文化策略,希望透過 這些策略的實踐,讓我國青少年均能為國之棟樑。

貳、青少年的意義、特徵與相關研究理論

一、青少年的意義

張春興(1 995 )在其所著〈張氏心理學辭典〉一書中定義:青少年是指由青春 期開始到身心漸臻於成熟的發展階段;女性約自 12 歲到 21 歲之間,男性約自 13 歲 到 22 歲之間。所以,廣義來講青少年可包含中等教育(初中與高中職)、高等教育 (大專院校)階段之學生。以下本文所稱之臺灣「青少年」乃是指廣義的青少年而言。

二、青少年的特徽

根據張春興( 1996) 的研究分析,我國青少年的特徵,包含下列五項: (一)青少年的期限不定 在心理學上對青少年的界定並沒有明確的年齡界線,而是以個別的生理、心理 海 40 嗤 中等教育伍拾玖卷制期

(4)

薑灣青少年次文化之初探研究 與社會三方面發展程度為標準。 (二)身心發展失卻平衡 由於社會的進步與變遷下,當前的青少年因生理年齡大於心理年齡而形成身心 發展失衡,所以青少年階段並非是無憂無慮,相反地,他們的情緒喜怒無常、難以 控制,這與其生理和心理成熟不同調有關。亦即表示,其心智能力無法掌控因身體 成熟而產生的衝動,如同一個初級騎士要駕取一匹野馬,其後果必然是人仰馬翻。

(三)不連讀文化下成長

從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到現今的科技革命,環境瞬息萬變。因此,父子兩代就 產生了所謂的代溝(

generation gap )

,其是指代與代之間因生長的環境有所差異,因 而在各自的觀念、行為或價值觀上產生的落差,此乃社會變遷所形成的必然結果。 (四)自我追尋中感困惑 在多元的社會中有很多的選擇機會,但青少年卻不知自己想要什麼?想追尋什 麼?優柔寡斷不知要如何抉擇,造成自己也不清楚的心理壓力。 (五)不覺自身是在福中 現代的青少年乃為戰後嬰兒潮所生的下一代,由於沒有經歷過戰爭與飢荒,再 加上父母親的溺愛,從小就享受富裕的生活環境,覺得這一切是理所當然,殊不知 自己身在福中。

三、青少年的研究理論

青少年的研究理論可以幫助我們對青少年的發展情形做進一步了解,以下針對 五個重要的研究理論做介紹,希望能從中知悉一些青少年發展之輪廓。

(一)少年狂飆期 (storm

and stress period )

美國心理學家賀爾 (Hall, 1846-1924) 認為青少年的年齡範圓大約在 12 -25 歲之 間,而此階段具有「矛盾的傾向 J (

contradicting tendency)

,有下列各種互相對立的 情形出現(司|自黃德祥,

2002)

1.歡樂與笑聲v. s. 憂鬱與悲傷。 2. 虛榮與自負v. s. 謙卑與羞愧。 3. 熱情與活力v. s. 無聊與冷漠。 4. 敏銳v. s. 冷淡。 5.溫柔 V.s. 野蠻。 6. 利他v. s. 自私。 按照賀氏的觀點來看,青少年身上有朝正向與往負面發展兩股對立力量相抗衡, 會隨著青少年本身努力、父母的教養、教師的教育與社會的影響而有不同的發展趨 Ju叫008Second叫 Education 員參 41 電

(5)

向。此外,賀氏採用生物學的論點來解釋青年期中的青春期 (puberty) ,由於青少 年從兒童期剛進入青春期時因生理成熟而產生性驅力(

sex drive )

,而社會文化的壓 力使其性驅力壓抑下來,進而產生情緒不穩、身心失衡的狀況。此正可用來解釋我 國青少年鬥毆事件、性氾濫層出不窮的現象。 不過美國人類學家米德女士 (Mead, 1961) 在南太平洋上的 Samoa 島對當地土著 文化作研究,卻意外發現所謂的少年狂飆期在此並不存在,證明了少年狂飆期只是 文明社會所造成的產物,社會文化的影響因素大於生理變化的影響。

(二)心理社會發展論(

Psychosocial theory of development)

美國心理學家艾瑞克遜 (Erikson, 1963) 提出「心理社會發展論 J 共分為八個 階段。艾氏指出在第五階段青年期是人生發展最關鍵之時期,此階段的主要任務是 「自我統合 J (selιidentity) ,若是發展順利,則青少年將會產生自我觀念明確、人 格健全與有明確追尋方向。反之,倘若發展不順利,那麼青少年將會產生「角色混 淆 J (

role-confusion)

,其特徵是生活缺乏目標、徬徨不安。此理論正可用來解釋我 國青少年自我統合任務發展不順利,對人生充滿迷惑。 男外,艾瑞克遜的學生馬西亞 (Marcia, 1980) 針對自我統合做後續研究,他以 美國大學生為樣本經過分析調查將大學生分為四類: 1.早閉型(

identity foreclosure )

係指從小就被長輩訂定將來的人生目標,自己完全沒有主見。此類型臺灣青少 年居多,因為中國傳統文化長輩永遠高高在上,身為晚輩要絕對服從,如同有些醫 師父母總是要求自己的子女將來也要成為醫師,絲毫不考慮其是否適合或有興趣。 2. 未定型(

identity moratorium )

係指尚在思索將來要如何做,對未來的人生目標還在追尋當中,此類型乃是臺 灣當前部分的大專學生。他們雖然己選讀了科系但卻都不確定其所就讀的科系是否 真的是自己所追尋之目標。臺灣最近幾年大專生(不管是什麼科系)一窩蜂的申請 修讀教育學程及報考教育研究所,他們真正的目的乃是想找個安定的工作,而不是 自己真的想當老師,其實他們的人生目標還是屬於不確定階段。 3. 定向型(

identity achievement )

係指從小自己就有自己的追尋目標,此類型的人較少見,例如從小就下定志向 要成為老師,最後也順利考取師範院校,畢業後當個稱職的教師。 4. 迷失型(

identity diffusion)

係指個人在追尋目標過程中產生迷失,進而產生角色混淆,猶如無頭蒼蠅一樣, 對將來不知何去何從,此類型的青少年就是臺灣所謂的「新新人類」最為典型。 ~42~延 中等教育伍拾玖巷贓期

(6)

董海青少年次文化之初探研究

(三)發展任務論 (theo叩 of

development tasks )

美國心理學家赫威斯特 (Havighurst,

1952

)提出「發展任務論 J 認為青少年有 以下發展任務: (張春興、林清山,

1990)

1.能在日常生活中與同儕建立和諧人際關係。 2. 能扮演自己的性別角色。 3. 接納自己的身體與容貌。 4. 情緒表達發展成熟獨立。 5. 有經濟獨立的信心。 6. 能夠選擇合於自己興趣與能力的職業。 7. 認真考慮選擇婚姻對象並成家立業。 8. 在知識、技能與觀念等方面都能達到現代公民的標準。 9. 樂於參加社會活動。 10. 能建立起自己的價值觀與道德標準。 赫氏的理論很明顯是從社會功能中著手。其主張美國青少年階段的發展任務, 正代表美國父母對其下一代之期望。這些發展任務不就是我們臺灣青少年所應具備 的嗎?可惜的是幾乎有一半以上的臺灣青少年並未完全具備。

(四)認知發展論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皮亞傑 (Piaget,

1896-1980

)提出「言忍知發展論 J 共分為四個階段。就青少年的

認知發展而言,係指第四階段「形式連思期 J

(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個體已擺 脫具體事物的限制,能做抽象邏輯思考去推理並解決問題。青少年在解決問題上有 三個特徵 (

ij

r 自黃德祥,

2002)

1.能以系統化的方式做調查研究計畫。 2. 可藉由試驗而在較少偏見 (pr咖dice) 的情形下正確的記錄結果。 ,3. 可以做邏輯結論。 從皮氏的理論得知,青少年的認知思考之發展已臻成熟,能對從未接觸的問題 做假設推論並驗證假設去解決問題。

(五)道德發展論(

theory of moral development)

柯柏格 (Kohlberg, 1927-198 7)提出「道德發展論 J 共分為三個時期;而每一

時期叉區分為兩階段;合稱之為「三期六段論」。就青少年的道德發展而言,係指

第二時期「習俗道德期 J (

conventionallevel of morality

)。此一時期的特徵是個人由

了解與認識圓體規範進而接受並實踐規範。而此時期叉分為兩個階段: 1.第三階段 r 尋求認可 J (

good boy/nice girl )

特徵乃是尋求他人的認可,凡是成人所稱讚的,自己就認為是正確的,即是順

(7)

從傳統要求,附和大泉意見。

2. 第四階段「遵守法規 J (

1aw and order )

特徵是遵守社會規範,認定規範中所訂定的事項是無法改變的,而在判斷是非 時有法治的觀念。 圍內學者陳英豪與吳裕益在 1980 年時曾針對高雄市中小學生為研究對象,結果 發現高中二年級學生幾乎仍停留在第三階段,而不能像國外青少年達到較成熟「自 為立法、自為執行及白為反省」之第四階段。按陳氏的解釋形成此現象的原因可能 是我國學校對於「法治教育」一直忽視,教學方法只重視教師的單方灌輸,而忽略 彼此討論與價值澄清的思考訓練。

參、臺灣青少年次文化的意義、特徵與形成原因

一、青少年次文化的意義

「次文化 J (

subculture

)這個名詞是由美國都市社會學家 Fischer (1970) 所 創,字面上被視為是次要的、附屬的丈化,其形成很大的原因是在階級偏見上,他 們與社會整體文化有關,卻叉有其獨特的性質。它其實並無任何負面的涵義,只是 相對於成人所發展的社會文化主流而言,係指一群人具有許多相似的社會與個人背 景,而這些人經過長時間的相處與互動之後,漸漸產生一種相互了解接受的規範、 價值觀、人生態度與生活方式,此種相互瞭解接受的規範與生活方式之統合(馬藹 屏,

1997

;陳宏銘, 2002) 。蔡文輝(1 993 )指出:文化差異不僅在兩個社會裡可以 看見,在同一個社會裡也可發現分歧之現象,而那些與社會上主流文化相異的文化, 稱為次文化。換言之,次丈化代表著一個大社會中的次級社會(

sub society

)或次級 團體 (subgroup) 成員所形成的一套特殊價值觀念與行為模式 包含思想、態度、習 慣、信仰與生活方式...等等。職是之故,一個團體的組成分子常在生活方式與思 想型態上和同一社會中其他人有顯著的差異,這些不同的文化特質,稱之為次丈化 (陳奎聾,

2001 :

199) 。而且在不同職業、宗教、種族、地區、社會階層與年齡團 體中各有不同的次文化。 所謂「青少年次文化 J

(ado1escent

subcu1ture) 係指青少年為了滿足其生理與心 理上的需求,在同儕之間所流行的一種生活內涵與方式,主要表現在青少年的服裝、 語言、音樂、休閒活動、兩性關係與價值觀念等方面(張春興,

1996a)

另外,張鐸嚴 (2008 )指出:其實青少年經由次級文化的洗禮,代表著三種深 層的涵義:第一,嶄新的創意。或許不一定成熟,但代表新見解、新風格的誕生, 海 44 告 中等教育伍拾玖卷第貳期

(8)

臺灣青少年次文化之初探研究 對於豐富成人世界是相當有貢獻的;第二,自我的認同。代表青少年創造了另一個 屬於他們自我的世界,他們不再只會承襲父母與師長;第三,解放的快感 o 成人的 世界,在青少年的心中,代表著無限的責任與壓力,而他們要的是自由、快樂與成長。

二、青少年次文化的特徵

Sebald

(1984) 對青少年次文化提出八項重要內涵,分別是:獨特的價值觀與規 範、認同於成人叉不同於成人與見童、特殊暗語、易受大眾傳播影響、注重流行風 尚、重視同儕歸屬、特定身份標準、同儕支持,以及滿足特殊需求。 根據國內學者(李儒莉,

1993

;李亦園,

1984

;吳佩穗, 2001 ;吳瓊制,

1997 ;

段秀玲, 2001 ;高毓婷, 2000 ;高強華,

1993

;張鐸嚴, 2008 ;陳奎量,

1993

;溫毓 麒, 1993) 之研究發現,我國青少年次文化具有訐多特徵,腫列如下所示: (→)對形式主義的民抗 青少年不喜歡成人世界中的成規約束,喜歡簡單、省略與方便的語言與服飾; 崇尚自然本性、不矯揉造作、不拐彎抹角、不客套與不虛偽的生活方式。除此之外, 青少年總是不滿意現實生活中的單調、呆板和冷漠,所以常常表現出活潑、追求創 新,甚至特立獨行的行動。 (二)追求個性化與自我表現 青少年喜歡在自己的身體、服裝或髮型上大作丈章與標新立異並藉以展現自我 的個性與特色,其目的是要吸引別人的注意。 .l.身體:如打洞(穿鼻環、舌環、肚擠環) ;刺育與紋身。 2. 服裝:如超低腰牛仔褲(一定要露出小褲褲) ;戴腳環與腳鏈。 3. 髮型:如龐克頭、燙髮與五顏六色的頭髮。 (三)對岡儕之間十分依賴與重楓 Erikson 所提出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指出:青少年階段是發展團體認同的時期, 因此青少年總是以同儕朋友團體為認同對象。可想而知,青少年與朋友之間的關係 遠比父母親更為密切,一言一行幾乎都受朋友所影響,要是有什麼事情發生,第一 時間一定先告訴最要好的朋友,而不是父母親或老師。他們把彼此之間的關係看得 很重要,深怕自己被同儕所孤立而成為「孤鳥」。因為青少年一方面想擺脫家庭的 束縛,另一方面更希望能被志同道合朋友所瞭解並接納。在同儕團體中,進而形成 他們獨特的次文化,來宣誓彼此是「站在同一陣線的」。 (四)喜新厭舊的連食文化

由於網際網路( intemet) 與資訊科技(

information technology

)的發達,導致電子 產品的蓬勃發展,手機 (e-phone) 、個人電腦 (pc) 已成為青少年的基本配備。叉

(9)

﹒丘

由於廣告商的大量促銷,並配合偶像明星打廣告,每隔三個月左右就推出新機種, 青少年們便趨之若驚一窩蜂的更換新機種,此乃喜新厭舊的速食丈化。 (五)對偶像團體的嘛狂崇拜 由於青少年對偶像團體視為認同對象,因而產生瘋狂的崇拜與不理性的行為。 例如:日本團體 V6 、國內的 F4 與五月天團體所舉辦的演唱會場場爆滿,參加成員清 一色為青少年,而且門票一票難求,甚至還有些瘋狂的歌迷在販售門票的前幾天就 在售票處旁搭起帳棚徹夜排隊等著買票,實在是匪夷所思,看到這種情景實在令人 對青少年的瘋狂行為深感憂心。 (式)做事街動不思索能果 青少年的情緒很容易就失控,若是彼此看不順眼就相約「單挑定孤支 J 嚴重 時常形成打群架與械鬥。而飆車、抽煙、吸毒、吃搖頭丸、性行為...等等也都是 起於一時的衝動,而到最後反而陷入無底深淵無法自拔。 (七)膚淺祖俗的話首表達 青少年喜歡將國語、臺語或英文、日文混在一起講,例如:英英美黛子(臺語 發音,意思為閒著沒事)、 LKK (形容老年人)、 spp (表示很土的樣子)、澳客 (指不好的客人)、無山小路用(表示沒用的人)、腦殘(意味智能有問題)、以 及正妹(形容漂亮的女生)。這些語言充滿戲龍、祖俗與輕薄而鄙俗的口頭禪,然 而青少年卻將其視為有趣的口頭禪。 (八)封閉雌我的圖像思考 由於卡通、漫畫、電腦遊戲與動畫的大量充斥,養成青少年對感官有形刺激的 依賴,而不注重文字內容抽象的思考,造成青少年文學造詣每況愈下,君不見最近 幾年聯考作艾的批閱老師各個怨聲載道,因為他們覺得不管在文章的內容或是文字 上都要看上好幾次才能看得懂到底寫些什麼,當然不是批閱老師程度太差,而是文 章錯字別字百出,而且絲毫無邏輯規則可尋。 (九)反對略利是闢的功利主義 青少年對於社會上功利主義所造成的貧富差距很反對,更因此常常表現出慈善 的社會關懷。另外,他們也非常具有正義感,對於弱勢族群的照顧更是義無反顧。 例如:定期前往養老院當義工、在醫院當志工、參加社會救助運動、免費輔導文化 不利地區學童課業,以及宗教奉獻等。

三、青少年次文化的形成原因

根據國內學者(李儒莉,

1993

;張雪梅,

2000

;高強華 '2000 ;陳奎膏,

2001 ;

張渝役、黃秀美,

1993

;賴國洲, 2000) 之研究發現,我國青少年次文化的形成原 中等教育伍拾玖卷第貳期 海的~

(10)

薑灣青少年次文化之初探研究 因,乃是下列各項因素彼此互相交互作用所造成的結果: (一)家庭功能的沒落 1.小家庭的帽起 傳統的大家庭已被歷史洪流所淹沒,取而代之的是小家庭,造成小孩與長輩親 屬的相處時間大大降低,自然而然成人對小孩的影響也相對的減少。 2. 學前教育的普遍 由於雙薪家庭的興盛,導致父母親無暇照顧子女,因此紛紛將子女送到托兒所、 幼稚園或才藝班,使得兒童接近同儕的時間增多,換言之,同儕彼此互相影響的程 度隨著相處時間而增加。 (二)學按教育的普及 1.學校氣氛的影響 學校氣氛(

schoo1 climate )是指學校中校長、行政人員、教師與學生對於學校整

體情境的感受,這種感覺是經過一段時間交互作用下所產生的一種心理感覺,它不

僅會影響到學校效能(

schoo1 effectiveness )

,同時也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表現 (1eam

perfonnance )

,進而影響到學生次文化的發展。 2. 師生關係的改變 傳統的中國師生關係是「師嚴而道尊 J 老師高高在上並具有權威,學生對於 老師的命令只有「服從」兩字而己,不過,曾幾何時師生關係已變得很多元化且模 糊,師生關係可以是家人、朋友,甚至是情人。健康的師生關係可營造良好的班級 氣氛,使學生次文化往正面發展;反之,不正常的師生關係將會使班級氣氛顯得很 詭異,且會造成學生消極面與反抗性的次文化。因此,教師應扮演青少年心目中成 熟穩健且理智的「重要他人 J (

signíficant others )才能使青少年次文化更加健康與精

緻(高強華, 2000:

126)

3. 同儕團體的規範 同儕團體 (peer group) 的規範對於其成員具有強大的約束力,凡所隸屬的成員 若能遵守同儕團體的規範就會被接受與尊重,否則將會被視為是「叛徒 J 全體成 員鳴鼓而攻之。就教育的觀點,假如青少年同儕團體之間的規範和價值與成人或教 師愈相似,則學校教育會有利於教育目標的達成,而學生次文化也會往正面發展; 假如其規範和價值是反成人或反教師的,則教育目標將愈難達成,而學生次文化將 會向下沉淪(陳奎慧,

2001)

(三)祉會變堪的快建 1.大思傳播媒體的影響 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與快速變遷的社會裡,大泉傳播媒體的呈現內容上到處充

(11)

闖闖枷喃喃闌珊」

弓哥哥跑車珊亨』

滿暴力、色情與血腥,而且根據國內青少年的假日媒體休閒調查指出,百分之七十 四青少年休閒時最愛看電視(賴國洲,

2000 : 42)

,由此可知其對青少年的影響是 多麼的重要,筆者認為大眾傳播媒體對於青少年次文化的影響僅次於同儕團體的規 範。因此,大眾傳播媒體的一言一行對於青少年有潛移默化與舉足輕重的影響,身 為媒體工作者能不秉持著一種戰戰兢兢如臨深淵與如履薄冰的精神嗎? 2. 網際網路的發達 資訊時代的來臨,造成許多網路咖啡店如雨後春筍般的相繼成立,由於網路的 誘惑,儼然已成為青少年休閒活動的最愛。倘若青少年利用適當,不但可達到休閒 目的,還可增廣見聞與收集許多有用的資料與資訊;假使青少年使用失當,則可能 造成反效果一網路成癮(

intemet addiction)

,反而得不償失,這種上癮行為有如沉溺 於藥物、酒精、賭博般,片刻離開就會感覺不舒服(吳清山、林天佑,

2001)

,這 恐怕非是青少年之褔吧!

肆、培養優質青少年次文化的策略

筆者試著提出一些建議給父母、教師與社會三方面,希望能培養優質青少年次 丈化,並幫助青少年走向自我實現之途。

一、在家庭方面

r 兢職教育的推廣」

廣義的親職教育包含下列三項核心教育: (一)生活教育 所謂「健康的心靈寓於健康的身體 J 父母親應該從小就開始培養子女良好的 生活習慣,包括正常的飲食、睡眠與休閒活動等。因此,才能讓小孩在健康快樂中 成長,並對人生充滿希望。 (二)金錢教育 當下的父母親以為給子女很多零用錢就是對他們好,其實這不但對他們幫助不 大,而且可能對他們造成負面的影響,所以要對他們實施金錢教育。所謂的金錢教 育,是指讓子女體認「金錢是勞動的結果 J 並指導他們使用金錢的正確方法,養 成「該用則用,能省則省」的觀念,此外還要教導子女金錢不是萬能的,因為它買 不到諸如親情、友情與愛情這些無價之寶(蔡培村, 1995) 。 (三)價值觀教育 所謂「價值觀 J (

value

system) 是指個人用以明辨是非與區分善惡,從而決定 取捨時所持著一種綜合性的價值系統,主要表現在對道德、社會、宗教與金錢等方 面的批評與判斷。因此,父母親應培養子女正確的價值觀,讓他們能從中學到有關 海 48 建 中等教育伍拾玖材貳期

(12)

薑灣青少年次文化之初探研究 責任、服務、公平、正義與關懷等概念,進而豐富他們的生命與人生。

二、在學校方面

r 教訓I輛三台→的落實」

(一)報導主 1.尊重學生的主體性 教師應視學生為主體,如同存在主義大師巴伯 (Buber) 所稱「我與汝 J (I一 thou) 的關係,而學生也會被教師的教育愛所感動而更加認真學習。 2. 教學時要生動活潑並有創意 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試著把課程教材生動活潑化,如此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 機而對學習教材產生興趣,古人云 í 教材雖是死的,但人卻是活的。」只要教師 能運用創意把課程教材變得更有趣,那麼原本枯燥乏味的課程教材全都活了起來。 此外,藉由教師的創意教學也能激發出學生的創造力。 3. 激發學生的高峰經驗

「高峰經驗 J

(peak

experience) 乃是由馬斯洛 (Maslow) 所提出,其是指人在 追求自我實現的過程中,基本需求獲得滿足後,再進一步追求自我實現時所產生的 一種臻於頂峰而叉超越時空與自我心靈的完美感與滿足感。假使教師能激發學生的 高峰經驗,那麼學生就會真正學到為求知而讀書。

(二) '"導主

1.勿公開責備或蓋辱學生. 學生犯錯時,教師應秉持對事不對人的態度,並採公平、寬容原則處罰學生, 切記勿傷及學生的自尊心。此外,不當的處罰還可能造成「漣漪效應 J

(ripple

etfect)

,身為教師不可不慎啊! 2. 推農法律常普教育 教師應時常講解有關問題學生或青少年犯罪的個案給學生聆聽,讓學生培養正 確的法律觀念,讓他們知道行為偏差的後果,並學到凡事要三思而後行,千萬不可 魯莽行事,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 3. 親師合作的落實 教師應與家長建立溝通管道,如定時家庭或電話訪問、填寫家庭聯絡簿、舉辦 親師會等。其目的乃是隨時知道學生的最新狀況,如此可預防學生偏差行為的產生, 達到預防勝於治療的效果。 (三)輔導主 1.持續追蹤問題學生 教師對於問題學生應該持續追蹤並加以輔導,不可半途而廢導致功敗垂成。

(13)

mh枷闡枷耐!

哥話說M需」

2. 藉由角色扮演方式協助學生解決問題 透過「角色扮演 J (role-playing) 學生可嘗試以他人的觀點看問題,進而培養學 生「同理心 J (

sympathy

)此外,還可發展學生宏觀的視野。 3. 使用認知行為改變技術

教師可透過使用「認知行為改變技術 J

(cognitive behavior

modification) 去改變

學生偏差行為,並塑造良好行為。此方法之精神乃是由學生自己以認知歷程去自我 調適,從而達到改變自己的偏差行為(張春興, 1995) 。

三、在祉會方面 :r 祉會教育的推廣」

(一)大標傅播媒體的教化與自律 大泉傳播媒體與青少年之間的關係就如同水與舟的關係,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 因此,在積極面上應常播出一些具教育意義或淨化心靈的節目,而在消極面上應該 自律避免播出血腥、暴力、色情等方面的畫面。 (二)成立除開育樂中心 政府應成立休閒育樂中心,並於假日時期舉辦一些青少年喜歡的活動,例如演 唱會、大家來飆舞...等大型舞會與自強活動。如此一來,馬路上的飆車或 PUB 裡 面的搖頭活動會漸趨減少,相信青少年犯罪率應該會大幅降低。 (三)設立輔導升學與就業機構 政府應設立輔導升學機構,除了讓有心升學的青少年得到關懷,還可培養社會 讀書風氣;成立就業輔導機構,不但讓想從事工作的青少年得到幫助,還可降低社 會問題。

伍、結論

青少年次文化影響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甚鉅,我們要設法將其優點保持(諸如富 創造力、有活力、具濟弱扶傾的正義精神等) ,把其缺失去除(諸如沒耐心、衝動、 魯莽、膚淺等) ,而單靠家庭、學校或社會任何一方是無法獨立完成的,要三方面 之間彼此的密切配合採取「三管齊下」策略才能畢其功於一役,讓我們大家群策群 力,許青少年一個未來,使全國青少年這顆幼苗「在家庭中萌芽,在學校中成長, 在社會中茁壯。」成為國家真正的棟樑。 希臘哲學家伊拉斯莫斯 (Erasmus) 曾說,-國家的希望在年輕人的教育上」。 而青年更是國家明日的主人翁,唯有良好的教育才能培養出優質的青少年次文化, 進而發展出優良的人力資本 (human

capital)

,提昇國家競爭力使國家立於不敗之 地,青少年次文化之重要性不言而喻。 海 50 <E單 中等教育伍拾玖卷第貳期

(14)

參考文獻

李亦園(1 984 )。當前青少年次文化的觀察。中國論壇,205 ' 9-15 。 李儒莉(1 993 )。學生次文化與教育研討會記錄。臺灣教育,511 ' 28-33 。 吳清山、林天佑 (2001 )。網路成癮。教育資料與研究,42, 111 。 吳佩穗 (2001 )。青少年次級文化之研究。教育研究,9 ' 239-248 。 薑灣青少年次文化之初探研究 吳瓊?如(1 997 )。國中學生次級文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生傳 (2000 )。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巨流。 段秀玲 (2001 )。解讀青少年的流行文化。諮商與輔導,185 ' 47 。 高強華(1 993 )。青少年次文化的了解與應用。臺灣教育,511 ' 11-15 。 高強華(1 997)。瞭解青少年次文化。中等教育 '48 (6) '101-105 。 高強華 (2000 )。青少年的價值選擇與價值教育。中等教育,但(3) '119-130 。 高毓婷 (2000 )。從「援助交際一一中學女生放學後的危險遊戲」一書看臺灣青少年價值觀。中等教 育,但 (4) '137-142 。 張春興(1 996 )。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 995 )。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o 張春興、林清山(1 990 )。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雪梅 (2000) 0 YO-YO 世代的青少年文化。文化視窗, 22 , 12-21 。 張鐸嚴 (2008) 0 Young 到最高點一一談青少年的次級文化。 2008 年 1 月 10 日取自 http://life.tbl.netIDe-sertl980903/007.htm 0 馬藹屏(1 997)。青少年次文化初探。學校衛生,30 ' 55-59 。 陳英豪(1 980 )。修訂道德判斷測驗及其相關研究。教育學刊,2 ' 53-91 。 陳宏銘 (2002 )。一種另類運動的文化地景一以都市滑板族的運動空間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園藝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奎意 (2001) 。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奎憲(1993 )。學生次文化的研究與評析。臺灣教育,511 ' 1 ﹒ 10 。 陳珊華 (2000) 0 (青少年的偏差行為 Q&A} 讀後感。中等教育, 51 (4) '143-147 。 張渝役、黃秀美(1993 )。青少年次文化的導向責任。臺灣教育,511 ' 16-18 。 黃德祥 (2002 )。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市:五南。 溫毓麒(1 993 )。淺談青少年次文化。蔓灣教育,511 ' 25-27 。 蔡文輝(1 993 )。社會學。臺北市:三民。 蔡培村(1 995 )。家庭與社會教育。載於葉學志(主編) ,教育概論(頁 279孔 9) 。臺北市:正中。 賴國洲 (2000 )。透視 monitor一一青少年艾化傳播解碼。文化視野,22 ' 38-45 。

Erikson, E. H. (1963). Child and society. New York: Norton

Havighurst, R. J. (1952). Development tasks and education. New York: David Mckay.

Marci且,J. E. (1980). Identity in adolescence. In J. Adelson(E旬,The handbook 01 adolescent Psycholog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Mead, M. (1961). Coming 01 age in Samoa. New York: Marrow.

Sebald, H. (1984). Adolescence: A Social Psychological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第一學習階段 學習範疇六:了解世界與認識資訊年代- 33 驗及觀點. 欣賞世界上存在著的不同

美國沒有專屬的國家青少年工作機關部門,也沒有明確的青少年政策,因此青少 年工作的推動分散在不同的各個行政單位。美國聯邦層級的青少年事務,主要是 由衛生部(Federal Department

答:臺灣教授的薪水只有香港的三分之一、新加坡的二分之一,以如此少的經費,臺大今年 還能排進泰晤士報世界大學排名第

臺灣開放 12 到 17 歲青少年接種 BNT 疫苗,青少年接種意願踴躍,截至 3 月 21 日止,第 2 劑覆蓋率已達 80.9%,因邊境逐漸開放,不少專家呼籲 5

迪士尼青少年奇妙學習系列-款客服務體驗坊 30名 迪士尼青少年奇妙學習系列-物理世界 30名

俄國的學者從 1957 年開始研究整理這些文獻,直到八十年代公布 於世的有五十件,之後整理出 488 件,然後拼合成 375 個序號,到

 為青少年進行「全人教育」, 提供一個優良的學習 環境, 使青少年能發揮個人的潛能,

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