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唱自己的歌:1970年代後台灣與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發展比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唱自己的歌:1970年代後台灣與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發展比較"

Copied!
16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系 碩士論文. 唱自己的歌:1970 年代後台 灣與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 發展比較 Singing Your Own Songs: Comparis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Hakka Popular Songs between Taiwan and Malaysia after the 1970s 指導教授:楊秉煌博士 研 究 生:李明釗 中華民國108年8月.

(2)

(3) 謝辭 進師大進修是我生命中的意外插曲,研究之路是遙遠而漫長,從未曾想過 會將自己收藏唱片轉化成研究題目,論文產生更是諸多曲折,花了很多時間探 索,曾經懷疑自己的能力,也焦慮論文難產,如今終於完成寫作,要感謝的人 很多。 首先感謝指導教授楊秉煌老師,在研究題目形成及論文內容構思期間,給 予學生極大肯定,耐心指導寫作方向,才得以順利完成。謝謝論文口試林振興 老師、何致中老師,建議我論文修改方向。謝謝楊聰榮老師的鼓勵,讓我有機 會到師大攻讀碩士學位,您的教學帶給我很多啟發。 再來感謝好友許馨文、彭莉惠,在論文寫作困難時指點迷津,提出其他觀 點供我思考,讓研究不至於陷入膠著。謝謝好友徐智俊、潘寶鳳、楊友財,陪 同參與田野調查,讓論文撰寫內容更具說服力。謝謝同學潘郁欣,共同參與討 論、分享想法、彼此鼓勵,終於完成論文寫作。 最後感謝家人支持,看到我時常為了工作、學業兩頭奔波,雖然你們不解 為什麼我要把自己生活搞的那麼忙碌,但總是默默支持,盡量不讓我操煩家裏 的事情,也常叮嚀我要好好注意身體健康。 一首童謠開始了我的客家探索,兩張唱片打開我的客家世界,一路追歌已 有三十年了,在雜亂的資訊及龐大的資料中,將其整理分析研究,概念化的過 程中歷經挫折,如今苦盡甘來,希望此論文對客家音樂研究能提供些許的學術 貢獻,期許未來台馬客家音樂發展興旺。. 明釗 謹致 2019/8/7 新北. i.

(4) 唱自己的歌:1970 年代後台 灣與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 發展比較 中文摘要 1970 年代是華語、粵語流行音樂發展的關鍵時期,又稱之為「唱自己的歌」 的年代。台灣客家音樂,受當代「民歌運動」、「粵語歌曲興起」啟蒙,以及 「1988 還我母語運動」之影響,開啟了近代台灣客家流行歌曲創作之風氣。而 馬來西亞客家音樂,受當時香港流行文化、粵語歌曲興起之影響,開始了馬來 西亞客家流行歌曲發展歷史。 本文回顧客家流行歌曲之發展過程,以《無緣》與《巴刹風光》兩張唱片 為研究起點,進行台灣、馬來西亞四十年來客家唱片之比較。1970 年代後是台 灣客家流行音樂的轉類點(1981 年),卻是馬來西亞客家流行音樂的起始點 (1977 年)。雖然台馬兩地客家音樂均受當代華人音樂之影響,但客家歌曲內 容表現及音樂風格,走向截然不同的路線。台灣強調文化傳承,傳統與創新並 進,而馬來西亞缺少傳統元素,以當代熱門流行曲翻唱為主,但兩地唯一共通 點是音樂內容受當地社會環境影響。如今台灣客家流行音樂正蓬勃發展,唱片 數量為全球之冠,但馬來西亞客家流行音樂現況早已不復當年,斷層十分嚴重。 台灣與馬來西亞客家音樂曾經在 1990 年代有過交流合作,但時期不久。如 今在台灣政府新南向政策鼓勵下,台灣與馬來西亞客家文化交流頻繁,更拜網 路社群所賜,讓兩地音樂人有機會跨國交流,也預告了未來客家音樂跨國合作 的新趨勢。 關鍵詞:客家流行歌曲、客家音樂、台灣、馬來西亞、族群. ii.

(5) Singing Your Own Songs: Comparis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Hakka Popular Songs between Taiwan and Malaysia after the 1970s Abstract The 1970s was a crucial perio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d Cantonese pop music, and it was also called the era of "singing your own songs." Hakka music in Taiwan, inspired by the contemporary "popular music movement", "the rise of Cantonese songs" and "1988 Revive My Native Language movement", initiate the creation of modern Hakka popular songs in Taiwan.On the other hand,Hakka music in Malaysia,influenced by the rise of Hong Kong pop culture and songs at the same time, began to develop popular Hakka songs in Malaysia.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popular songs of customers, taking the two albums of "No Favor" and "Pasar Scenery" a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research, and compares the Hakka records of Taiwan and Malaysia over four decades. After the 1970s, it was the turning point of Taiwanese Hakka pop music (1981), but it w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Malaysian Hakka pop music (1977). Although the Hakka music in both Taiwan and Malaysia is influenced by contemporary Chinese music, the performance of the Hakka songs and the musical style are moving towards a completely different direction. Taiwan emphasizes cultural heritage,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while Malaysia lacks traditional elements and focuses on contemporary popular pop songs, but the only common point between the two is that music content is influenced by the local social environment. Today, Taiwan Hakka pop music is booming, and the number of records is the highest in the world. Howev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akka pop music in Malaysia is not as it used to be , and it's serious.. Taiwan and Malaysia Hakka music once had short-term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in the 1990s. Taiwan government is encourging new southward policy, Taiwan and Malaysia Hakka culture exchanges are frequent, and thanks to the online community, musicians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exchange internationally, and also predict the new trend of future Hakka music cross-border cooperation.. Keywords: Hakka pop songs, Hakka music, Taiwan, Malaysia, ethnic groups. iii.

(6)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 6 第四節 理論觀點及名詞釋義......................................................................................... 11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7 第一節 族群與歌謠......................................................................................................... 17 第二節 歌謠與當代社會................................................................................................. 19 第三節 客家音樂研究文獻............................................................................................. 20 第四節 華人音樂的文獻探討......................................................................................... 25 第五節 其他文獻探討..................................................................................................... 28 第六節 小結..................................................................................................................... 30 第三章 近代台港新馬客家音樂發展..................................................................................... 31 第一節 台灣、香港客家音樂發展................................................................................. 31 第二節 新加坡、馬來西亞客家音樂發展..................................................................... 57 第三節 小結..................................................................................................................... 66 第四章 近代台馬客家音樂之比較......................................................................................... 69 第一節 台灣客家流行歌曲之特質................................................................................. 69 第二節 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之特質....................................................................... 102 第三節 小結................................................................................................................... 133 第五章 結論........................................................................................................................... 137 第一節 台馬客家流行歌曲之發展歷程....................................................................... 137 第二節 台馬客家流行歌曲之特質比較....................................................................... 141 第三節 建議................................................................................................................... 144 參考文獻................................................................................................................................ 146. iv.

(7) 附錄........................................................................................................................................ 152. v.

(8) 表目錄 表 1-1: 訪問對象簡介表 ........................................................................................................... 7 表 1-2: 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唱片目錄表 ........................................................................... 8 表 1-3: 演唱歌曲歌詞主題分類表 ......................................................................................... 16 表 3-1: 香港影視、音樂裏的客家話統計表 ......................................................................... 53 表 4-1: 台灣客家流行歌曲一百首主題分類表 ..................................................................... 97 表 4-2: 唱片曲目對照表 ....................................................................................................... 113 表 4-3: 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一百首主題分類表 ........................................................... 128 表 5-1: 台馬客家流行歌曲簡史 ........................................................................................... 139 表附錄-1: 《巴刹風光》唱片曲目分析表 .......................................................................... 152 表附錄-2: 《巴刹風光》唱片歌詞內容 .............................................................................. 153 表附錄-3: 《無緣》唱片歌詞內容 ...................................................................................... 156. vi.

(9)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步驟圖 ................................................................................................................ 14 圖 3-1: 《圍名歌》 ................................................................................................................ 55. vii.

(10) 照片目錄 照片 3-1: 客家老唱片展傳單正面 ........................................................................................ 32 照片 3-2: 客家老唱片展傳單背面 ........................................................................................ 32 照片 3-3: 《仰頭看天》唱片圓標 ........................................................................................ 34 照片 3-4: 1963年全省客家民謠歌唱比賽 ............................................................................ 35 照片 3-5: 美樂唱片封面 ........................................................................................................ 38 照片 3-6: 鈴鈴唱片封面 ........................................................................................................ 38 照片 3-7: 《大憨牯汽車》唱片封面 .................................................................................... 40 照片 3-8: 《大憨牯汽車》唱片內文 .................................................................................... 40 照片 3-9: 邱小玲《做個男人愛有志氣》唱片封面 ............................................................ 42 照片 3-10: 《被遺忘的六日戰爭》封面 .............................................................................. 52 照片 3-11: 《客家研究導論》封面 ...................................................................................... 52 照片 3-12: 香港出版的客家山歌唱片 .................................................................................. 56 照片 3-13: 香港本土歌謠採集唱片 ...................................................................................... 56 照片 3-14: 新加坡電影《黑金》 .......................................................................................... 57 照片 3-15: 海外首張客家唱片《發大財》 .......................................................................... 57 照片 3-16: 馬來西亞首張客家原創專輯 .............................................................................. 64 照片 4-1: 《係麼人佇个唱山歌》專輯 ................................................................................ 92 照片 4-2: 《我等來唱山歌》專輯 ........................................................................................ 92 照片 4-3: 《客家狗王鬥唱 England 貓王》 ....................................................................... 112 照片 4-4: 《鬼馬客家組合》 .............................................................................................. 112 照片附錄-1: 《巴刹風光》唱片封面 ................................................................................. 152 照片附錄-2: 《巴刹風光》唱片背面 ................................................................................. 152 照片附錄-3: 《無緣》唱片封面 ......................................................................................... 156. viii.

(1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中文流行音樂,又稱「C-pop」(相同概念還有日本的 J-pop 及韓國的 Kpop),其包括了華語流行音樂、台語流行音樂和粵語流行音樂。中國、台灣、 香港為最主要的音樂生產基地,中文流行音樂產業工作者除了來自上述三地之 外,亦有來自華人眾多的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而台灣流行音樂製作技術成熟, 在全球華語音樂世界中,具有舉足輕重之地位,被譽為「華語流行音樂的搖 籃」。 華語、閩南語為在台灣流行音樂上最主要的兩種語言,其傳播範圍及流行 影響最遠最廣,而位居台灣人口第二多的客家人,在客語音樂的發展上卻遠遠 不及華語音樂及閩南語音樂,長期以來客家流行歌曲在中文流行音樂世界被忽 視,一般民眾對客家音樂的印象還停留在傳統山歌,給人的感覺是落伍、難以 親近,而現代歌謠發展嚴重落後。直到1970年代後台灣與馬來西亞兩地分別出 現東洋式與西洋的客語歌曲,也開始兩地近代客家流行音樂發展的歷史,台灣 客家流行音樂走過艱困時期,如今作品的品質與數量均大幅成長,這與近十五 年來台灣政府政策鼓勵以及音樂人自覺投入創作有著莫大關係,但現今馬來西 亞客家流行歌曲發展卻不復1970年代盛況。 有關客家音樂的研究或討論多以傳統歌謠為主,以及部分現代客家音樂, 研究範圍多集中於台灣,而馬來西亞客家流歌曲發展歷史鮮少人知,目前海外 客家音樂難以進入學術研究進行討論,筆者深感不解並感到困惑,本章節將針 對個人研究動機及目的進行詳細描述,並界定研究範圍及使用之研究方法。客 家族群南遷的過程中留下了不少動聽的歌謠,這些歌謠也印證了這段歷史,當 客家人離開了大山,面向著大海,生活場域改變,時間不斷往前推進,客家人 的娛樂方式及閱聽習慣也跟著改變,馬來西亞的客家流行音樂始於1970年代, 音樂風格類型深受香港、台灣兩地影響,本論文研究最重要的一手資料為筆者 目前收藏近五十張的馬來西亞客家唱片及數百張的台灣客家唱片資料,先將這 些整理後,再進行歌詞內容文本分析,並比較台灣與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之 特色。. 1.

(12) 唱自己的歌:1970年代後台灣與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發展比較.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筆者雖為台灣客家人,卻生長在無客家文化與客家話的城巿「台北」,對 自己的語言及文化既陌生又疏離,更別說是客家歌謠了,小時候記憶中父親經 常在客廳裏播放著傳統客家山歌,另筆者無法理解生為現代人為什麼還在聽這 些老掉牙的東西,年少時矇懂無知對自己的文化鄙視,直到 1988 年後才有所改 變。因為無意間在廣播中傳來了一首歌,仔細凝聽後才發現那是客家童謠,當 時播出的歌曲「鴨母嘎嘎」曲風輕快、詼諧逗趣。不曾有過的聽覺經驗,立刻 吸引筆者注意,聽主持人唐山娓娓道來客家文化是什麼,而空中的客家世界真 是另人好奇,也讓筆者開始對客家文化產生興趣,並固定收聽該節目,無形中 客家意識被建構出來,更立志要把客家話學好。1 1994 年全球第一個客語電台(寶島客家電台)於台北市羅斯福路成立,全 天 24 小時客語播音服務,當時筆者大量收聽該台節目,自己的客家話在短短幾 個月內突飛猛進,進步到可以自然使用對話,回顧學習客語的過程,除了大量 吸收節目內容用語之外,也愛聽客家歌及唱客家歌,這些歌詞用字遣詞成為語 言學習最好教材,也因為個人對客家文化熱愛,於 2002 年開始有機會進入寶島 客家電台,以 DJ 的身分為聽眾朋友服務。 回顧個人生命過程,筆者花了相當長的時間進行「客家探索」,而其中最 重要的動力就是客家音樂,從國中時期就開始收藏客家唱片,如今收藏數量約 有數百張。1999 年自費建制 e-hakka 網站,仍不改對客家音樂推廣之初衷,也 因為網站的關係,有機會認識到一些外國客家人,2001 年意外收到網友寄來的 兩張馬來西亞客家唱片,一時之間將筆著的客家視野拉到東南亞,並於 2006 年 申請客委會築夢計畫《尋找傳說中的馬來西亞客家歌王》,回國之後完成約 28 頁的報告書,而後因工作忙碌,無時間再深度探討,十年未再踏入馬來西亞一. 1. 1987年解嚴後,1988年的「還我母語運動」,引起社會各界注意,大家開始反思自戒嚴時期以來本土文 化語言流失問題,台灣客家話正以每年5%的速度消失。這段時間產生了一些本土的論述,也包含了客 家意識的啟蒙及建構。. 2.

(13) 第一章 緒論. 步,據筆者所知還有部分的馬來西亞客家音樂資料未發掘,也有部分資料散落 在一些網站或他處,未有系統地整理、歸納及分析。 學習客語的過程中,筆者培養出收藏客家唱片的興趣,累積客家歌曲知識, 讓日後參與電台工作時,更加得心應手,由於節目內容需要大量的客家歌曲, 因為筆者本身長期關注台灣以外的客家音樂,使得節目上的音樂類型更加豐富 多元,尤其節目中播放到馬來西亞客家歌曲時,更引起不少聽眾朋友好奇來電 尋問,而筆者所知都會盡量回覆,國外的客家歌成為難得的節目素材,這些唱 片大多年代久遠,收集不易,筆者仍想盡辦法買回來。 1977 年馬來西亞第一首客家流行歌曲《巴剎風光》誕生,因改編自粵語歌 曲《天才與白癡》,旋律熟悉且輕快,歌詞內容寫實生動,造成馬來西亞華人 社會的轟動,演唱者為福建籍的歌手邱清雲先生,而幕後推手為客家籍的張少 林先生,客家流行歌曲能在馬來西亞異軍突起,《巴剎風光》裏頭不斷重覆的 洗腦歌詞「阿婆買鹹菜」,五個字深深烙印在巿井小民的心中,成了日後唱片 再版的歌名,歷久不衰,「阿婆買鹹菜」成為對馬來西亞客家歌的代名詞。馬 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曾經在 1970 年代風光一時,1990 年代後卻走下坡,這不經 另筆者好奇,是否與現今馬來西亞華人社會變化以及人口結構或是客家意識衰 弱有關?. 3.

(14) 唱自己的歌:1970年代後台灣與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發展比較.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1914 年第一張客家唱片於台灣誕生,2003 年筆者有幸參與行政院客委會的 客家音樂資料庫建置計劃,協助整理日治時期的客家唱片資料,並將成果放置 於網路上,而後 2005 年台北巿客委會延續資料庫計劃,進行戰後客家老唱片數 位典藏,以及後來貓理文化工作室客家老唱片數位典藏…等諸多研究計劃,近 十年來客家音樂專刊、論文相繼出爐,使得客家音樂研究不再是一門陌生的學 問。 然而綜觀客家音樂相關研究,不論是專刊、專書或論文,多數提及台灣及 中國客家音樂研究。其實客家先民來到東南亞,一様將這些歌謠帶到當地,甚 至發展出在地特色的客家山歌,一般人鮮少聽到的過番歌(下南洋敘事歌)及 坲瑯山歌、琉瑯山歌(南洋礦區的勞動歌),這些有別於台灣的客家山歌,歌 詞內容為最佳的社會文本,都有助於研究者了解當地客家文化。在客家流行歌 曲的部分,研究者大多著重於台灣唱片,但少有論及海外客家唱片,在學術界 的討論宛如一片空白,但實際上馬來西亞客家流行音樂歷史已有四十年之久, 而且風光一時,但如今被世人所遺忘,本研究之目的分述下:. 一、整理分析客家唱片發展歷程並彌補馬來西亞地區之歷史缺口 台灣唱片歷史已經有百年之久(1914年至今),百年來台灣唱片發展歷史過 程中,台灣第一張唱片是客家唱片《一串年》,1914年新竹15位客家籍藝人赴日 錄音,開啟台灣唱片發展史。有關客家唱片歷史研究,日治時期的客家唱片較 完整,戰後客家唱片雖然也有專家學者研究,美中不足的是1960~1980年代資料 較為缺乏。若以研究地區的角度來看,研究者多論及台灣的客家唱片,而少有 論及海外的客家唱片,但馬來西亞的客家唱片發展已有四十年之久,本研究希 望將這段歷史缺口補上,以拼湊更完整的客家唱片發展史。. 4.

(15) 第一章 緒論. 二、分析「唱自己的歌」運動對台、港、新、馬客家音樂之影響 1970年代是怎麼的年代?1971年台灣退出聯合國,國內政治氣氛十分低 迷,激起全民的愛國心,當時社會氛圍影響各個層面,也包括了娛樂業,1975 年的校園民歌興起,帶動年輕學子「唱自己的歌」的運動,無獨有偶在香港粵 語流行歌曲於1974年興起(黃湛森,頁89)。看似兩個不同的獨立社會,但卻有 著類似的發展,港台兩地各別發展出「唱自己的歌」 ,這股風潮也吹向了南洋, 而1982年的「新謠」運動,更被喻為新加坡版的「唱自己的歌」,也奠定了新加 坡華語流行歌曲的基礎。本論文研究的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發展,開始於這 個年代,而台灣的客家流行歌曲也在校園民歌興起之後,有了不同面貌,客家 流行歌曲也或許與當時的社會風氣有關,進而發展出「唱自己的方言歌」。. 三、探討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之興衰 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的興起是偶然還是必然,是否與當時的社會氛圍有 關,至今未有結論。然而在興起之後,曾經有過數年的風光歲月,其後沉寂多 年無復甦跡象,至今大家對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的印象,仍停留在邱清雲與 張少林,客家流行歌曲發展停滯不前,確實難以理解。本文將透過田野調查及 文獻回顧,探討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興衰之過程。. 5.

(16) 唱自己的歌:1970年代後台灣與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發展比較. 第三節 研究範圍 本論文在研究範圍,共分為「時間」、 「地區」、 「人物」 、「內容」等四個部 分,說明如下:. 一、時間 「客家流行歌曲」始於1934年左右,當時台灣正處於日本統治時期,日本 為加速台灣現代化,發展在地經濟,積極開拓台灣唱片巿場。紀錄片《跳舞時 代》正是以黑膠唱片為主軸,記錄著那充滿希望的1930年代,台灣開始有屬於 自己的閩南語、客語流行歌曲,比較特別的是發展初期,尚未有「客語流行歌 曲」或「客家流行歌曲」的說法,而以「廣東流行小曲」或「廣東流行歌」為 名。1970年代馬來西亞出現第一張客家流行歌曲唱片,1980年代台灣的客家流 行歌曲在前輩呂金守、吳盛智、涂敏恆努力下,開始從翻唱走向原創,中國則 晚至1990年代才出現。2本研究將就客家流行歌曲歷史做概略性地回顧,將重點 放在1970年代後客家流行歌曲之發展,並對台馬兩地客家歌曲進行內容比較。. 二、地區 客家為漢民族之一重要民系,自中原地區南遷東移,來到台灣、東南亞... 等地,也將自己的歌謠帶出海外,然而客家流行歌曲的發展多見於中國、台 灣、馬來西亞等客家人較多的地方,無論是傳統歌謠或是流行歌曲,就音樂類 型、歌詞內容、演唱風格等表達方式都不盡相同,本論文研究地區,將重點放 在台灣及馬來西亞,目前台灣客家音樂研究資料較多,但東南亞客家歌謠資料 十分缺乏。 馬來西亞自1957年獨立建國以來為多元種族的國家,國語為馬來語,華人 內部講著福建話、粵語、客語等地方語言,語言生態富豐富,然而方言群結構 在建國之後面臨挑戰,尤其在近代「華人講華語」的共識下,欲發展本地方言 文化非常困難。在流行文化方面,馬來西亞長期仰賴香港、台灣等地粵語、華. 2. 梅州文化產業網:http://www.mzwhcyw.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38&id=285 。 (瀏覽日期:2018年6月15日). 6.

(17) 第一章 緒論. 語、閩南語等影音商品輸入,卻不易看見客語相關商品,1970年代客家流行歌 曲能以「鬼馬」3、「風趣」之姿出現於馬來西亞,並帶動當地華人音樂數年的 客家歌曲風潮,小眾巿場如何異軍突起,在客家音樂發展歷史上有其意義。. 三、人物 研究樣本的挑選,以過去曾經參與客家唱片製作、演唱為主要對象,因為 這些受訪者熟悉唱片製作流程、宣傳、鋪貨等情況,而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 推手張少林先生,更是訪問的重點人物,從事詞曲創作四十多年,訪問對象資 料整理如下: 表 1-1:訪問對象簡介表 訪問對象. 經歷. 備註. 張少林. 歌手、作曲、作 詞、唱片製作. 張少林與客家歌王邱清雲同為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 開創之重要功臣,樂壇資歷四十年以上. 李秀美. 開創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興起之重要功臣邱清雲先 生已於 2006 年因病過世,訪談對象改為邱清雲之妻李 秀美,以邱清雲生前事蹟做為訪談內容。. 高山. 歌手、馬來西亞華 曾經出版過 3 張客語專輯 人演藝公會總會長. 謝玲玲. 歌手,有客家歌后 第一位以華人之姿出版馬來語唱片的歌手,歌齡有五 之稱 十年之久,演唱多首客家歌,為客家歌王最佳搭擋。. 黃瑋. 歌手,歌唱班老師 出版過三張客語專輯. 楊友財. 創作歌手、製作人 華語、客語唱片製作人. 3. 「鬼馬」一詞為廣東俗語,有搞怪、古靈精怪的意思。. 7.

(18) 唱自己的歌:1970年代後台灣與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發展比較. 四、內容 傳統客家歌謠多為「依譜填詞」,台灣客家山歌大至上有分為老山歌、山歌 子、平板…等曲調,中國也有五句板、疊字山歌…等(陳菊芬,2008)。馬來西 亞、印尼客家山歌曲調更有別於中國及台灣,呈現不同的異國風貌,唯一不變 的就是「自古山歌從口(松口)出」的精神,山歌因人、事、時、地、物所產 生不同情境的歌詞內容,也說明了山歌隨性及隨口而出的文化價值。就曲調而 論「客家流行歌曲」則豐富多元,如今加入新派爵士、饒舌…等曲風,但探究 客家流行歌曲的發展過程中,不難發現「翻唱」是發展初期非常重要的音樂呈 現方式,也與創作者本身的文化接觸有關,台灣在發展初期大量使用東洋調翻 唱成客語歌曲,馬來西亞則因粵語文化強勢,發展初期大量使用粵語流行歌曲 翻唱成客語,本研究除探究客語翻唱的現象之外,另一研究重點為客語歌詞所 呈現的文化現象為何(如社會、經濟、政治…等)。 音樂研究範圍,主要以1970年後出版之客家唱片歌詞為分析對象,探究歌 詞呈現之主題意識,依照主題進行分類,如社會寫實、情感類、鄉土情懷..等類 別,馬來西亞歷年來客家唱片出版目錄,整理如下: 表 1-2: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唱片目錄表 編號. 年代. 歌手. 唱片名稱. 001. 1977. 邱清雲. 《巴剎風光》. 002. 1977. 邱清雲. 《鐳!鐳!鐳!》. 003. 1977. 邱清雲. 《新潮客家流行歌曲》. 004. 1977. 邱清雲. 《發鐳寒》. 005. 1978. 邱清雲. 《阿妹愛哥隔條河》. 006. 1978. 邱清雲. 《鬥氣夫妻》. 007. 1978. 邱清雲. 《發財紅包》(綜合). 008. 1978. 邱清雲. 《恭喜你發財》. 8.

(19) 第一章 緒論. 009. 1979. 邱清雲. 《世界唔好撈》. 010. 1980. 邱清雲. 《變色龍》. 011. 1980. 邱清雲. 《山歌賀年》. 012. 1981. 邱清雲. 《新潮客家金曲》. 013. 1981. 邱清雲. 《行行做到怕》. 014. 1981. 邱清雲. 《同人唔同命》. 015. 1981. 邱清雲. 《邱清雲客家賀年金曲》. 016. 1982. 邱清雲. 《新潮客家》. 017. 1982. 邱清雲. 《怪歌演唱會》. 018. 1983. 邱清雲. 《爛仔歌》. 019. 1983. 邱清雲. 《亂打飛機》. 020. 1984. 邱清雲. 《邱清雲方言歌曲演唱會》. 021. 1984. 邱清雲. 《鼠年發大財》. 022. 1985. 邱清雲. 《邱清雲客家歌》. 023. 1985. 邱清雲. 《牛年好世界》. 024. 1985. 邱清雲. 《邱清雲客家新年歌輯》. 025. 1986. 邱清雲. 《邱清雲客家暢銷歌曲》. 026. 1987. 邱清雲. 《Supermarket》. 027. 1990. 邱清雲. 《20 年演唱賀年客家歌專輯》. 028. 1990. 邱清雲. 《客家歌王邱清雲客家歌輯'Lelong-Lelong》. 029. 1991. 邱清雲. 《沙旦胡申》. 030. 1977. 高山. 《高山賣榴槤》. 031. 未載明. 高山. 《油炸鬼紅豆水》. 032. 未載明. 黃泳勝. 《財神保佑(客家賀歲專輯)》. 033. 未載明. 唐尼. 《客家拜年歌》. 9.

(20) 唱自己的歌:1970年代後台灣與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發展比較. 034. 未載明. 張少林. 《路霸》. 035. 未載明. 張少林. 《客家狗王鬥唱 Englland 貓王》. 036. 2007. 張少林. 《靚妹仔》. 037. 2014. 張少林. 《生賴》. 038. 2008. 張少林. 《壹千萬》. 039. 未載明. 張少林. 《少林金獅來拜年》. 040. 未載明. 張少林、陳小琴. 《叔公叔婆》. 041. 未載明. 張少林、陳小琴. 《客家風趣對唱》. 042. 1993. 黃瑋. 《客家暢銷金曲 Vol.1-往日一條龍》. 043. 未載明. 黃瑋. 《客家風趣勁歌》. 044. 未載明. 合輯. 《恭喜發財檸檬樹》. 045. 未載明. 陳小琴. 《天涯歌女》. 046. 未載明. 張慧瑛. 《客家姚蘇蓉》. 047. 未載明. 徐小喻. 《深深的愛》. 048. 2009. 余畑龍. 《客家歌撞(創)作》. 049. 2011. 余畑龍. 《不要去英國 2》. 050. 2006. 華D. 《客家賀年金曲》(中國). 10.

(21)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理論觀點及名詞釋義 一、流行音樂的五個理論觀點 西方關於流行音樂研究約在 1940 年代才開始興起,隨著社會學及傳播理論 不斷發展,專家學者對流行音樂大概可以分成控制論、反映論、再現論、互動 論、類像論等五個理論觀點。控制論學者認為流行音樂歌詞特色是針對大量聽 眾所製作,且被多數聽眾所接受,也影響聽眾的態度與行為。Adorno(1941)為 流行音樂理論中控制論觀點的典型代表,他對「文化工業」的論述,引來各方 學者的討論,Adorno 認為流行音樂必經的三個過程:(1)生產工業化;(2)形式標 準化;(3)使用工具化,進而達到控制,但有學者認為 Adorno 的二元劃分法(高 級/低級或嚴肅/通俗),難以涵括流行音樂的消費現象。 另一派學者提出與 「控制論」完全對立的「反映論」,他們認為音樂消費是一種文化表達的方式, 只有文化價值觀相同的人,才能接受音樂並願意購買。 反映論派的學者主張流行音樂是社會的產物,其內容也呈現了社會的普世 價值,常以民謠研究做為該理論基礎,這些歌謠記錄了日常生活及當代想法。 流行音樂中的再現觀點,則說明了傳播者選定了某些社會主流價值,加以重組、 轉化,融入流行音樂中,而這些被挑選出來的價值觀,包括主流的意識型態及 傳統的刻板印象。「互動論」的論述則偏重於次文化與流行音樂之間的關係, 彼此間的相互關聯,也讓流行音樂與社會價值觀互相強化。然而「類像論」學 者認為:閱聽人只不過是在消費這些符號,此時符號本身的意義並不重要,因 此對後現代理論的學者而言,討論符號與社會的關係是沒有必要的(蕭蘋、蘇 振昇,1999,頁 10)。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本研究較為偏向「反映論」觀點,從傳統的客家山歌 或近代的客家流行歌曲,歌詞內容多數反映當時生活、社會現象及當下心情。 台灣客家人擔心自己的文化、語言消失,形成的危機意識,成就了近代台灣客 家創作歌謠。馬來西亞則是以描寫小巿民心聲的歌曲,成功開創馬來西亞客家 流行歌曲。台馬兩地客家歌類型對比鮮明,但唯一共同之處是,台馬兩地以音 樂為當代社會留下記錄。. 11.

(22) 唱自己的歌:1970年代後台灣與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發展比較. 二、「流行歌曲」 「流行歌曲」亦可稱之為「流行音樂」 ,係指一段時期內被廣大民眾接受喜 歡的音樂,舉凡民謠、商業唱片歌曲等。在音樂研究中「流行歌曲」時常與 「傳統民謠」做比較,雖然兩者皆為情感抒發,但就創作目的來看「傳統民 謠」主要為隨興創作,自娛娛人為其目的,而「流行歌曲」的創作是為了達到 商業的需求,因此作者創作自由受限,作品出版後受「著作權法」保護,不得 任意更改。就傳播途徑而言「傳統民謠」為人與人之間互動產生,而一代又一 代的傳唱下來, 「流行歌曲」則借助大眾傳播媒體的傳播,以達到流行效益。 「流行歌曲」具備社會、娛樂、文藝三大特性,但不脫其「商業」本質, 唱片公司重視的是商業利潤,巧妙地發揮其社會性、娛樂性,創造「流行」(楊 克隆,2007,頁16-17)。. 三、客家音樂 一般人提到客家音樂,多會將「客家山歌」劃上等號,其實客家音樂類型 豐富及多樣,共可分類為客家八音、客家民歌、客家戲曲音樂、現代流行創作 歌曲以及宗教或祭祀音樂…等五大類(劉楨,2012,頁22)。 「八音」為喜慶類 音樂的統稱,源自古代宮廷,後來流傳到民間,與客家人的生活結合在一起, 而「客家八音」又被稱呼為「鼓吹樂」或「廣東採茶鼓吹」,主奏樂器為嗩吶, 為客家地區重要音樂種類。 「客家民歌」包括了客家山歌、童謠等,其中客家山歌又被喻為客家音樂 的代表圖騰,歌詞內容蘊藏豐富的情感描述及生活紀錄,也是客家文化研究重 要的參考文獻,而「九腔十八調」的說法,更加形容客家山歌多元精彩的文化 內涵。 「客家戲曲」為民間戲曲的一種,內容包含了客家民歌、樂舞及說唱藝 術,此戲種也從早期的小戲(三腳採茶戲)發展成現今的大戲(改良戲),在影 視媒體尚未發達前,看客家戲是客家村民不可或缺的娛樂享受。客家音樂資料 庫建置計畫人劉楨表示:. 12.

(23) 第一章 緒論. 客語流行音樂,是以客語創作、演唱的流行音樂,又稱現代客家音樂。主要流傳分 佈於客家人聚居的區域,包含中國廣東省東部、臺灣、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客 語區以及其他的客家民系聚居地,其中又以臺灣的客語流行音樂最為蓬勃發展。 (劉楨,2012,頁58)。. 13.

(24) 唱自己的歌:1970年代後台灣與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發展比較.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一、研究步驟 本研究意在探討 1970 年代後台灣、馬來西亞客家流行音樂之發展比較,現 代流行音樂之成形原因與當時台馬兩地環境以及華人音樂影響有很大的關係, 首先必需了解當地的族群結構及社會環境,並梳理華人音樂發展之文獻,進而 分析現有台馬兩地客家音樂唱片資料,研究步驟圖如下:. 圖 1-1:研究步驟圖. 14.

(25) 第一章 緒論. 二、研究方法 (一)文獻分析法 1.移民脈絡: 研究馬來西亞華人結構及分佈情形,進而對馬來西亞過去至今的華人社會 情形有一定的掌握,才得以更深入論證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發展過程中各個 時期的意義。 2.音樂影響與時代脈絡: 在華文音樂歷史的發展中,音樂產業發展中心從早期的上海移轉至香港, 乃至於後來的台灣,半世紀以來香港及台灣在華文音樂歷史扮演著舉足輕重的 地位,而在 1970 年代,港、台兩地不約而同掀起一股「唱自己的歌」的風潮, 代表著香港的粵語歌及代表著台灣的華語歌,成為迎領華文音樂重要的兩個派 別,也間接地影響了客語流行歌曲的發展,而該年代香港、台灣及馬來西亞社 會的社會情形、政治環境及經濟條件,也牽動著流行音樂的發展。. (二)訪談法 訪談法可以直接了解個人想法,並從中獲得寶貴資訊,本問題研究欲了解 馬來西亞客家音樂發展歷史,必須尋找 1970 年代從事客家音樂的相關人員。由 於邱清雲先生於 2006 年過世,只能透過他的傳記及親友得知當時的現況,另一 關鍵人物張少林先生仍活躍於馬來西亞歌壇,他將是本研究訪談最重要的人。 音樂工業的最前端除了製作技術重要外,唱片公司的態度也很重要,雖說馬來 西亞是個多元社會,但客家人口不及福建人口,經濟條件又劣於福、廣兩裔, 為何唱片公司願意大力支持,需要透過訪談才能知道內情。透過生產、製造、 消費…等訪談,得到較全面的說法,以利後續問題研究的判斷及分析。. 15.

(26) 唱自己的歌:1970年代後台灣與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發展比較. (三)內容分析法 內容分析法是以台灣與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主要研究文本,佐以文獻探 討得到的相關資料,分析其創作風格、歌詞內涵。唱片資料為本研究最重要的 文本資料,歌詞內容饒富時代意義,目前收藏數百張台灣客家唱片資料,及近 五十多張馬來西亞唱片資料,筆者將目前蒐集的唱片曲目加以製表,歌詞整理 後,進行文本分析,精讀歌詞內容,以發掘其歌詞創作背景、由來,並從作品 中探討創作與當代社會之關係,進而分析、歸納及分類。初步發現馬來西亞客 語流行歌曲有 1.社會寫實居多 2.語言混用嚴重 3.鬼馬風趣見長…等幾大特色。 筆者根據目前的研究發現,將其製作成表 1-3,如下: 表 1-3:演唱歌曲歌詞主題分類表 主類目 次類目. 歌曲名稱. 社會觀察. 錄影帶風波(馬)、路霸(馬). 社會事件. 葉亞來與陳亞泉(馬)、揸車激氣(馬). 庶民生活. 馬場風光(馬) 、世界搵食攤(馬). 生活類 庶民心聲. 做工做到人曉傻(馬)、炒麵(馬). 社會類. 民生問題. 電油烟仔又起價(馬)、ROTI 都起價(馬). 親情. 阿婆个路(台)、鬃髻花(台). 友情. 兩人好知已(馬)、朋友(台). 感情類 愛情. 無法忘記舊陣雅倆情意(馬). 鄉土情懷. 美濃山下(台)、新竹風情(台). 懷舊. 提起過去事萬千(馬)、頭擺个事情(台). 詼諧、搞笑(鬼馬精神). 偷偷摸摸去拍拖(馬) 、攪笑天王(馬). 勸世. 莫貪賭(馬)、知足常樂歌(台). 其他類 巴刹風光. 巴刹風光(馬)、茨廠街生菓檔(馬). 客家意識. 客家本色(台)、客家人一條心(馬). 山歌元素. 大家聽分詳(馬)、摘茶歌(台). 16.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音樂因內涵及表現方式不同,大致分為精緻音樂及通俗音樂兩大類別,而 流行音樂、民謠..等屬於通俗音樂範疇,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本文主要探討台 灣與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為通俗音樂之研究。在音樂研究的歷史脈絡中, 流行音樂的定位較不被重視,以致相關議題文章較少,學術研究發展較晚,但 不可否認流行音樂的影響力。在西方國家中,「流行音樂」為電影、電視之後, 研究庶民文化的流行文本,透過對流行音樂形式與內容的研究,拼湊出當代文 化面貌,進而發展出流行音樂本身的論述,建立流行音樂的理論,使得流行音 樂的研究,成為當代一門顯學(曾慧佳,2000,頁 23)。 本章節之文獻探討將針對「族群與歌謠」、「歌謠與當代社會」、「客家 音樂」、「華人音樂」等主題,進行文獻回顧,族群歌謠呈現族群的語言文化, 歌謠內容往往反應當時的社會現象及社會價值,為一重要的社會文本。因此, 客家歌謠研究不僅只於文化層面,也與當代社會環環相扣,除了爬梳客家音樂 歷史脈絡之外,客家音樂研究亦不能放在華人音樂之外討論,本文研究重點, 時間定在 1970 年代後,台灣與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發展及音樂內容,文獻探 討如下:. 第一節 族群與歌謠 客家人以閩、粵、贛三角地帶為發祥地,為漢民族中的一個民系(房學嘉, 2001,頁3)。客家研究的歷史已兩百多年之久,起因明末清初廣東省東北部客 家人口眾多、土地有限,因爭資源而發生大大小小的械鬥事件,層出不窮的社 會問題引起學者徐旭曾注意,進而研究。1808~1904年被稱為客家研究的發軔 期,起因械鬥及中國內部的社會問題,這段時間更發生震驚中外的太平天國革 命及土客械鬥,客家源流問題成了中外人士研究的重要課題,研究內容包括客 家人的歷史、語言習俗等,但因限於少數客家文人及歐美傳教士的小圈子,又. 17.

(28) 唱自己的歌:1970年代後台灣與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發展比較. 無交流討論,因此影響十分有限。1905~1949年被認為大發展期,此一時期客家 研究最輝煌,甚至還波及國內外學術界及國內層面。 1950~1978年為海外延續期,由於中國大陸的社會學、人類學被取消,客家 研究呈現停滞的狀態,而客家研究轉移到台、港、日本和東南亞,又以台、 港、日本最盛(房學嘉,2001,頁10-13)。直到「文革」結束後,中國的客家研 究又重新興起。1979年後的客家研究以中國、香港、台灣為主,研究項目包括 了語言、風俗、建築、信仰、歌謠等,雖然在該時期的研究蓬勃發展,但海外 客家(中、港、台三地之外)的研究篇幅仍少,而以海外客家歌謠為主題的論 文、期刊作更為罕見。 雖然如此,但有關客家歷史研究中,引用客家山歌歌詞時有所聞,歌詞內 容包括常民文化、民情風俗…等,許多專家學者用以佐證其論述,足以證明客 家山歌內容有畫龍點晴之功能。而歌謠不僅是個人生命歷程的闡述,更是一群 人共同生活下集體經驗之交集,在族群發展過程中留下最佳的歷史縮影(林清 財,1998,頁203-227)。大陸學者藍雪菲(2002,頁13)也於畲族音樂研究中表 示:「畲歌稱歌唱為「歌言」。歌言者,即以歌表言,歌即言。從畲族歌唱與語 言關係之密切,可以說明畲族音樂與語言的產生可能同步。」台灣客家山歌團 團長姜雲玉(2013)曾經對客家歌謠與客家民族的關係有段極為深刻的描述: 「語 言和民歌可說是一個民族重要的 DNA;客家話和客家歌正是延續客家文化最重 要的生命氣息,因此維護和保存絕對有其必要性。」 上述證明歌謠與一個族群文化發展上密切之關係,客家山歌乘載了數百年 來的客家文化,記錄生活大小事,足見客家山歌的重要。而一首一首的「過番 歌」正是客家人離開了大山航向大海的最佳證明,寫的不僅是族群的漂泊史, 更是族群的生命史(蘇慶華,2014,頁55-84)。. 18.

(2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歌謠與當代社會 客家山歌與客家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它是客家人民生活的一面鏡子,他們 的生活內容在客家山歌中得到了豐富多彩的反映(胡希張、莫日芬等人,頁449)。 傳統歌謠反映生活,就客家山歌的內容上大概有幾個重要的生活敍事: (一)反映勞動:如耕作、砍柴、伐木、挑擔等勞動生活。 (二)反映愛情:愛情在客家山歌表現中極為豐富,有時候,客家情歌與 客家山歌被視為同義詞,可見情歌在客家山歌占有的重要地位。 (三)反映婦女:客家婦女「裏裏外外一把手」,堪稱現實生活中的主角, 在傳統舊社會中,婦女負擔最重,受壓迫也多,而將心情唱出來,也得到適時 的抒發,而「客家山歌特出名,條條山歌有妹名」這段山歌歌詞內容正說明了 婦女在客家山歌極具重要的位置。 (四)反映唱山歌活動:唱山歌本身,就是客家人的重要生活,但對封建 的衛道人士來說,唱山歌是「有傷風化」的事,「乾隆基古怪多,副榜老爺禁 山,世上山歌禁得絶,你个縣官台難坐。」這首山歌正表達當時山歌活動之活 絡,既使官府干預,也無法影響人民對山歌的熱愛。 (五)反映過番生活:客家人多居住在丘陵山區,土地貧瘠,求生不易, 不得不離鄉背井,遠渡重洋。客家山歌〈過番苦〉描寫客家先民海外打工採錫 礦的辛酸與無奈(胡希張、莫日芬等人,頁 449-464)。 上述所言,說明客家山歌歌詞內容反映當時生活及社會現況,亦可以透過 歌詞了解其內心世界。而德國社會學家韋伯提出的「音樂社會學」正可以解釋 此一現象,正因音樂社會學是一門研究音樂與社會之間交互關係的學問,因此 早期的「民謠」研究也愛用此套理論,以勾勒音樂的產出與當時社會形態之關 聯(王美珠,1992,頁 20-26)。從傳統民謠乃至於現代歌謠均離不開政治、經濟、 文化等社會環境的影響,而「流行歌曲」以營利為目的,更加需要仰賴足夠消 費能力的社會做後盾(楊克隆,1997,頁 3)。. 19.

(30) 唱自己的歌:1970年代後台灣與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發展比較. 第三節 客家音樂研究文獻 有關客家音樂研究的專書不多,學術探討也多集中於台灣或中國的客家音 樂,筆者以「客家音樂」、「客家歌謠」、「流行歌曲」做為關鍵字,進行相 關文獻資料爬梳,有關客家音樂研究主要文獻分述如下: 在專論方面,有溫萍的《客家音樂文化概論》,此本著作對客家歌曲歷史、 藝術特點有概括性地論述,內容多著重於山歌、小調等客家歌謠,專書附上中 國各地區山歌譜,資料十分珍貴。楊兆禎的《客家民謠-九腔十調的研究》,以 田野調查的方式採集台灣各地的客家山歌,使用錄音、記譜方式記錄下來,收 錄於書中的客家民謠歌譜極為豐富,除了探討客家民謠音樂性之外,在山歌歌 詞部分探討詳細,此書對客家山歌音樂貢獻良多,也是許多客家歌謠研究者參 考之作。鄭榮興的《台灣客家音樂》,廣泛討論台灣的客家音樂,也將客家流 行歌曲納入書寫,屬於介紹性的書籍,未能將客家流行音樂加以深入探討,文 中提到吳盛智、涂敏恆等人為早期客語流行歌曲推動的代表人物。在鄭榮興的 專書出版後,漸漸開始有客家相關書籍介紹客家流行歌曲(劉榮昌,2011,頁 19)。 在博碩士論文方面,與本研究有關之論文有蘇宜馨的《涂敏恆客家創作歌 謠研究(1981~2000)》,此篇論文鎖定客家歌曲創作者涂敏恆為研究對象,涂 敏恆為 1980 年代後客家流行歌曲的代表者,其所創作的歌曲〈客家本色〉流通 性高,除了台灣也遍及海外客家界,廣受客家人及非客家人的喜愛。4蘇宜馨的 論文研究重點在涂敏恆的創作,將客家創作歌謠發展,依照背景因素及時代分 為四個時期,內容如下:. 4. 〈客家本色〉常被運用於大大小小客家活動,尤其深受政治人物愛戴,藉由此歌凝聚客家人的向心力, 此曲也在國慶場合出現,做為代表客家人的歌曲。此外,筆者發現在海外進行客家交流時,〈客家本色〉 也是海內外客家鄉親大合唱的首選歌曲,可見此首歌的地位及重要性。. 20.

(3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一)萌芽時期(1960 至 1970 年代): 此時客家歌謠仍以傳統客家歌謠為主,電台舉辦的「全台客家民謠比賽」 及竹東固定舉辦的山歌比賽,對後來客家歌謠的推廣有一定的影響力。 (二)校園民歌時期(1970 至 1980 年代): 蘇宜馨認為客家創作者受到校園民歌時期「唱自己的歌」風氣之影響,開 始嘗試創作及錄製唱片,吳盛智與呂金守合作的《無緣》專輯,以及顏志文的 客語專輯《是誰在那邊唱山歌?》,是在該時情形下產生的。 (三)客家運動時期(1980 至 1990 年代): 1987 年解嚴後,客家思潮產生,促使客家媒體及客家運動的出現,客家唱 片公持司相繼成立,發行相當數量的客家創作歌謠,蘇宜馨認為媒體與唱片公 司影響力大,才能支持創作者持續創作。 (四)本土化時期(1990 年代迄今): 此時客家及原住民等弱勢族群受到重視,學生客家社團、客家電台相繼成 立,讓長久以來被壓抑的客家語言文化,有更多機會發展,2001 年成立的「行 政院客家委員會」,2003 年客家電視成立,及金曲獎肯定,對客家音樂創作推 動,幫助很大。. 劉榮昌的《戰後客家流行音樂的發展與形構》,主要探討戰後客家音樂發 展,從 1945 年開始,將客家音樂產製現象分成三個時期: (一)戰後萌芽期(1945~1981 年): 此階段的客家音樂出版,並無流行歌曲的風氣。早期客家唱片出版多以傳 統山歌、客家八音為主,而後才有翻唱歌曲出現,呂金守、賴碧霞等人也開始. 21.

(32) 唱自己的歌:1970年代後台灣與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發展比較. 嘗試創作詞曲。整體看來,與同時期的閩南語歌曲相同,翻唱東洋歌曲風氣盛。 直到《無緣》專輯出來之前,此階段仍屬於翻唱與傳統山歌並存的時期。 (二)新創歌曲時期(1981~2000 年左右): 1980 年代後政治走向民主,社會漸趨多元,人口成長迅速,經濟發展熱絡, 國民所得成長快速,娛樂事業蓬勃發展。此時又逢本土化思潮,部分歌手受到 解嚴後所謂「新台語歌運動」影響開始自己的母語創作,如謝宇威表示受到林 強「向前走」的影響開始創作客家歌曲(劉榮昌,2011,頁 37)。 (三)獨立製作出版單位趨勢(2000 年左右迄今): 客語創作者在作品不被台北唱片公司接納,又無法認同桃竹苗唱片公司的 製作品質及理念下,許多人選擇獨立發行,此一現象多半發生於 2000 年前後, 唱片產業環境巨變,音樂數位化後歌曲容易被複製,免費取得變更加容易,國 語流行音樂市場銷售量下滑速度迅速,原本不被主流唱片公司關注的客家有聲 出版品,更加不可能出版客家音樂,客家創作者走向獨立出版,也是時代變遷 下必然趨勢。. 楊清雅的《1980 年代前臺灣流行音樂的創作與流通─以呂金守為例》,本 論文以詞曲創作者及演唱者呂金守為研究對象,呂金守活躍於 1960 到 1980 年 代台灣流行音樂圈,除了本身創作國語、閩南語歌曲之外,他是客語流行歌曲 初期重要推動者,本文探討他的音樂生命史,如何由唱片公司的錄音學徒,晉 升為詞曲創作者及音樂製作人,其製作的〈李文古笑科劇〉、客家歌曲〈無緣〉 更是風靡無數的客家地區,遠自海外的華人也有聽過這些作品。5呂金守活躍的 年代正是台灣流行音樂翻唱的重要時期,這些翻唱歌曲又被稱為「混血歌曲」, 1950-1980 年間,台灣的閩南語唱片、客語唱片出現的「混血」現象非常普遍, 台灣歌謠研究者莊永明針對此一現象提出了批評,認為「混血歌曲」的大量出 5. 2014年,筆者與印尼客籍朋友(當時年約50歲)在非正式訪談中,留下的證據。. 22.

(3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現,是唱片業者的短視,使台灣歌壇淪為日本的文化殖民地。雖然音樂翻唱飽 受專家學者的批評,但不可否認的是流行歌曲發展過程中,「翻唱」為普遍也 重要的音樂製作方式之一,而 1980 年之前台灣客家歌謠的大宗仍是傳統山歌、 小調類型,而客家流行歌曲則以「翻唱」方式發展,直到 1981 年後才有所改變。. 吳岱穎的《客家流行歌曲的產製與宣傳方式之初探》,本論文研究對象鎖 定入圍或得過金曲獎的客家流行歌曲創作者,吳岱穎將客家流行歌曲的產製與 宣傳分為兩種方式討論:1.全自助 DIY 模式:以創作者為中心發展出的銷售流 程為獨立音樂的產銷方式。2.音樂廠牌運作模式:創作者和唱片公司合作,創 作者專心創作,唱片公司則負責表演宣傳事宜。最後歸納七種客家流行音樂常 用的宣傳手法,校園宣傳是最有效的宣傳方式。吳岱穎的研究,代表著客家流 行歌曲發展過程的另一階段,當數位音樂取得容易,唱片銷售業績不佳,在全 球唱片業不景氣之際,過去不被重視的客家流行歌曲巿場,更加不會有主流唱 片公司願意投入生產,而客家歌手走向獨立製作出版,成為必然的趨勢,而過 去客家歌謠因廣播媒體普及,因而盛行一時,進入電視時代後而沒落,21 世紀 新媒體的方便性,提供另一管道讓有意從事音樂創作的人發表,也讓仍處小眾 巿場的客家音樂,有更多機會讓這些作品被大家看到、聽到。. 在專刊及其他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劉楨6的《客來斯樂 客家音樂特展專 刊》,內附大量的唱片封面及田野調查之照片資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刊以 〈臺灣客家流行音樂發展 百年簡史〉為標題,將百年來客家音樂發展分為:1. 新曲初探期(西元 1914~1934 年);2.翻譯歌曲期(西元 1963 或 1964《斷情》 出版~1980 年);3.創作萌芽期(西元 1981《無緣》出版~1987 年解嚴);4.山 歌班時期(西元 1988~1991 年《無共樣介人》出版);5.新臺灣音樂運動時期 6. 劉楨為民國92年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台灣客家音樂資料庫建置第二年計畫》之主持人,為少數通曉百 年客家音樂之研究者,此項計畫的研究發現,對往後的客家唱片研究影響深遠,將客家唱片歷史發展往 前進推至1914年,《一串年》為台灣的第一張唱片。. 23.

(34) 唱自己的歌:1970年代後台灣與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發展比較. (西元 1992【新寶島康樂隊】出版第 1 集~2000 年);6.客家發聲多元化時期 (西元 2001《嬉哈客》出版迄今),介紹客家音樂發展各時期之時代背景、音 樂表現形式、主要創作者或表演者、主要唱片公司及代表作品,章節內容略為 簡單,但對客家音樂發展有興趣的讀者而言,卻是一篇非常好的入門文章。最 難得的是專刊將臺灣以外的客家音樂列入討論範圍,包含了中國、馬來西亞地 區,為客家音樂研究文章中,較為罕見的一段,雖然文中只是粗淺地介紹幾位 歌手背景,對該地區的客家音樂發展無法提供任何資訊,有點美中不足,也反 應出海外客家音樂資料取得不易,資訊匱乏的困境,但仍待有志之士共同努力, 一起將客家音樂發展史拼湊完整。. 24.

(3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華人音樂的文獻探討 在近代華人音樂文獻探討,主要探討的地區為香港與台灣,因為港、台兩 地生產的華人音樂對海外華人影響甚鉅,而以本文探討的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 曲形成於1970年代,這個時期港、台兩地的華人音樂,以全新創作形態呈現, 且深受當時年輕人的喜愛,因此進行本文研究撰寫之前,必需將1970年代華人 音樂發展了解清楚,文獻探討整理如下: 劉靖之的《香港音樂史論》將香港音樂分成1.粵語流行曲、2.嚴肅音樂、3. 粵劇及演藝活動三大部分論述,在〈粵語流行曲篇〉詳細描寫粵語歌曲的發展 過程。香港為一粵語城巿,任何語言及方言都無法取而代之(劉靖之,2013, 頁 14)。但在流行曲的演變過程中,經歷過海派時代曲南下香港,香港有一段 國語時代曲時期,到了1970年代香港粵語流行曲興起,而粵語流行曲與香港、 歷史、社會、經濟、文化等有個密切的關係,該時代的粵語歌最能代表香港。 劉靖之(2013,頁19)表示: 「1970年開始的粵語流行曲,正是香港年輕人一代用 來表達香港歸感的載體,也能夠代表該時代香港的聲音…」。香港大學社會學系 副教授吳俊雄認為香港的流行文化始於1974年,其所指的「流行文化」包括音 樂、電影、電視…等。1974年,香港無線電視台的電視劇《啼笑姻緣》主題曲 (顧嘉輝作曲、葉紹德填詞)和電影《鬼馬雙星》主題曲(許冠傑曲詞)為香 港開展了現代粵語流行曲的一個嶄新時代(劉靖之,2013,頁 28)。 黃湛森的博士論文《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香港流行音樂研究(1949 – 1997)》,黃湛森為知名音樂黃霑之本名,其在香港近代樂壇深具影響力,從事 音樂創作數十年,於晚年完成此本論文,文中有提到香港流行曲發展已久,但 遲至1991年才第一次進入學術殿堂,開始有文化學者討論。香港97回歸,學術 界興起的「香港本土意識」、 「文化身分」等研究,也帶動了香港流行曲的研究 熱潮。黃湛森的研究中,將粵語流行曲的發展分為分為四個時期論述: 1.《夜來香》時代(1949–1959) 2.《不了情》與《綠島小夜曲》時代(1960–1973). 25.

(36) 唱自己的歌:1970年代後台灣與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發展比較. 3.《我係我》時代(1974–1983) 4.《滔滔兩岸潮》時代(1984–1997) 有趣的是作者以當代具有影響力的歌曲做為時代之劃分,第三期稱之為 《我係我》,是因為香港本土意識,在這個時期確立,所以黃湛森以《問我》 一句結語歌詞做為定義之名,代表這是一個香港流行曲找到自己聲音的年代。 第四期以《滔滔兩岸潮》為名,原因為此句為是香港流行曲《笑傲江湖》的歌 詞,正好描述了這時代的波濤澎湃,香港流行曲傳遍海外,連非粵語地區,也 流行聽、唱粵語歌曲(黃湛森,2003,頁 7)。1974~1997 年間的可謂為香港流行 曲的輝煌年代,而創作歌手許冠傑被認定是香港粵語流行曲功臣,許冠傑由英 文歌星改唱粵語流行曲,改變了香港人對粵語流行曲的不合理歧視(黃湛森, 2003,頁 115)。其音樂風格特色為「旋律悅耳、易唱易記」,演唱歌曲時咬字 清楚,有如說話,唱法平易近人具草根味,歌詞內容擅長捕捉小巿民心聲,許 冠傑稱得上粵語流行歌曲興起初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蘇稚蘋的《七零年代校園民歌對現今流行音樂與社會的影響》,作者清楚 交代 1970 年代前後之社會背景,此時台灣經濟高度發展,包括娛樂事業,但在 政府政策下電視台方言節目逐年遞減,新聞局為淨化流行歌曲,於 1974 年 5 月 成立的「廣播電視歌曲輔導專案小組」,在此社會環境及政府政策下,提供民 歌最佳發展機會,由年輕學子主導,附有民族精神、符合統治政權意識型態的 民歌得以在官方默許下發展。民歌運動具有社會意識同時也帶來文化省思,民 歌能夠於社會大眾中蔚然成風的原因有二:一是廣播人陶曉清於節中大力推廣, 二是 1977-1980 連辦 4 屆的「金韻獎」民歌比賽(蘇稚蘋,2011,頁 83-95)。作 者於文末定義現代民歌的地位為:「七零年代的現代民歌,作為貫穿高層文化 與通俗文化生產機制的文化形式,提供了我們同時檢視、解析高層文化與通俗 文化工業的運動,以及其間的良好媒介。」 張釗維的《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台灣現代民歌運動史》,為一本完整記載 台灣民歌運動音樂史的專書,主要討論1970年代台灣現代民歌興起、轉折的過 程,論文架構以「中國現代民歌的摶成與轉折」 、「淡江《夏潮》路線的民歌運. 26.

(3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動」、 「新興唱片工業與校園歌曲」三大主軸進行探討論述。在民歌運動興起之 前的1960年代,由於台灣的政治、社會、文化上的親美,以美國為主的英語系 通俗文化逐漸在台灣發展起來,當時年輕知識青年普遍熱愛西洋熱門音樂,在 知識份子的眼中「國語」流行歌曲不入流,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等歌謠更 加被矮化或被歧視(張釗維,2003,頁58)。1970年左右台灣的民歌風氣受美國民 歌復興(folk revival)運動啟蒙,此時民歌咖啡廳興起,熱門樂團在美軍逐年撤減 下,失去表演場所,新形態演唱方式與場所的結合,成為現代民歌發展的重要 據點(張釗維,2003,頁62)。1975年6月楊弦的「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為「民 歌運動史」的開端,而後李雙澤於「淡江事件」登高一呼,以「唱自己的歌」 為號召鼓吹年輕人傳承民歌樂曲,只聽西洋歌曲的年輕學子,開始思考用自己 的語言唱自己的歌,造就後來校園民歌的誕生,校園民歌成為台灣80到90年代 後華語流行音樂發展之基礎。由此可見1970年代「校園民歌」時期在華語流行 音樂史上之重要性。然而以鄉土情懷的角來看,「校園民歌」的討論多數為國語 作品,難有閩南語、客語等語言作品出現,其原因為當政府獨尊國語的語言政 策,造成本土語言的壓抑,也影響母語創作的發展。而客家唱片直到1990年代 後,才出現一些較具代表性,引起社會省思討論的作品,如交工樂隊《我等就 來唱山歌》(張釗維,2003,頁241)。 台灣的校園民歌除了對後來華語流行音樂之影響外,「唱自己的歌」的創 作風氣也吹向東南亞,徐蘭君的《唱自己的歌:聲音的跨界旅行和文化的青春 互動-淺談新謠與臺灣現代民歌運動之間的關係》,就是討論「新謠」與台灣 民歌運動之關係,主旨為考察一種特殊音樂文化如何在兩地傳播及發展,意指 台灣現代民歌運動在新加坡及中國的影響力之討論。台灣校園民歌於 1980 年代 傳入新加坡,新加坡年輕人開始有自創歌謠的想法,促成了 1982 年「新謠運動, 巫 賢就是當時最具代表性的「新謠歌手」之一,此一音樂形式的發展,也成 為當時新加坡華人身分認同的一個重要文化資源,許多當今新加坡音樂人的音 樂啟蒙也是來自「新謠」。. 27.

(38) 唱自己的歌:1970年代後台灣與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發展比較. 第五節 其他文獻探討 1970 年代之前港、台兩地深受歐美流行樂的影響,年輕人熱愛西洋歌曲, 1970 年代後,港台兩地不約而同地發展本土音樂,也間接地影響了後來華人音 樂的發展。因香港影視文化發達,電影、戲劇、歌曲等產品有計劃地輸出海外, 引起海外華人哈港風潮,馬來西亞客家流行音樂在這個年代被鼓舞,進而發展。 1980 年代台灣客家流行音樂先驅吳盛智、涂敏恆感慨當時沒有現代客家歌可以 演唱,兩人立志創作客家歌曲,並以粵語流行歌曲為學習目標,涂敏恆在《黃 苡茜客家創作歌曲》專輯中寫下了這段話: 台灣的客家人口僅佔台灣人口的五分之一,世界的客家人口僅佔中國人口的十二分 之一。有人以這個理由,為我固執的創作客家歌曲而感到憂慮,但是我不為所動, 因為,我很清楚,台灣的粵語人口比原住民還少,可是廣東歌曲的銷售量,絕不比 國語歌曲或閩南語歌曲遜色。什麼樣的社會,產生什麼樣的歌曲。新時代的客家 人,當然創作新型態的客家歌曲。(涂敏恆,1991). 這段文字來自製作人涂敏恆所寫,以〈誠摯的吶喊〉為名,文中可見粵語 流行歌曲的風潮現象,帶給他諸多感想,也將其化為行動,粵語流行歌曲的成 功對涂敏恆創作客家歌謠的啟發很大。 黃書民的《往事真的如烟 客家歌王邱清雲傳》,為目前講述有關馬來西亞 客家流行音樂較為完整的專書,本書的出版主要是為了紀念邱清雲先生對馬來 西亞客家流行音樂所做的貢獻,文中從邱清雲的出生背景到歌唱生涯,都有詳 細介紹,而傳記最後將他歷年來專輯作品列表出來,極附參考價值。但美中不 足的是唱片封面、唱片曲目、歌詞及創作背景等相關內容有限。邱清雲與張少 林先生,是馬來西亞客家流行音樂開山鼻祖,然而本書為紀念邱清雲先生的書 籍,大多著墨於邱清雲先生的個人驗歷,而少論及第一張客語唱片《巴刹風 光》出版後,後續效應。由於本書偏向個人傳記類,無法提供唱片產業的角度 看在這段歷史,客家唱片大受歡迎,銷售量為何?也未見本書提及。就筆者於 2016年11月於馬來西亞進行田野調查所聞,客家唱片《巴刹風光》初試啼聲, 唱片大賣後,讓當時發行的麗風唱片賺了很多錢,沒多久又再版發行,而其他 唱片公司也躍躍欲試,當時更有唱片公司為了挽救頹萎不振的業績,提出了發. 28.

(3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行客家唱片救公司的計畫。7書本最後的附錄為邱清雲客家唱片整理,雖然只有 簡單的年份及專輯名稱,但對研究者的幫助很大。 麥留芳所著《方言群認同:早期星馬華人的分類法則》是難得的方言群研 究,雖然研究的年代久遠,但有助於了解早期西馬地區(馬來半島)方言群結 構,主要以廣東、福建、海南、客家、潮州五大方言群為代表。早期的馬來西 亞華人社會以福建及客家幫群最具影響力,在馬來西亞幾個重要的城巿可以見 到當時客家人留下的足跡,如檳城的張弼士、梁輝等及吉隆坡的開埠葉亞來、 葉觀盛等,他們有一共同點就是靠錫礦業起家,累積巨大財富,因此十九世紀 末到二十世紀初,錫礦業為客家幫群最炙手可熱的行業,一處又一處的礦場林 立,隨處可以聽到客家人在開礦時唱的琉瑯山歌、佛瑯山歌,這段錫礦生活故 事於1963年,被新加坡導演易水拍成電影《黑金》,為那段客家人生活留下歷史 記錄。吉隆坡素有錫都之稱,馬來西亞境內亦有大大小小的錫礦場。曾經占馬 來西亞經濟資源第二位的錫,卻逢國際錫巿崩跌因而每況愈下,客家人賴以為 生的族裔經濟,備受嚴峻的考驗,錫礦場面臨關閉命運,產業没落、鄉村人口 外移到城巿,再次重創村落裏的客家文化。目前馬來西亞西馬地區,福建裔人 口最多,客家裔人口排名第二,但客家人的經濟實力及文化影響力確遠遠不及 人口排名第三的廣東人,廣東話已成為首都吉隆坡華人的共通語,而華人媒體 的語言使用除了華語外,廣東話是所有方言使用比例最高的,而客家話、海南 話等方言幾乎消失在傳媒中。簡而言之,客語面臨著華語、粵語的強勢,大環 境對客家語言、文化發展極為不利。. 7. 李明釗訪問整理, 「訪問:高山」,2016年11月。. 29.

(40) 唱自己的歌:1970年代後台灣與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發展比較. 第六節 小結 綜觀上述文獻,族群與歌謠及當代社會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歌謠可以做 為重要的社會文本,然而當代社會快速發展,過去客家人的生活方式及工作場 域也隨著時代改變,與客家人生活緊密的客家山歌也面臨流失的危機,新形態 客家流行歌曲漸漸受閱聽人的喜愛,客家流行音樂的發展至今超過八十年 (1934~2019 年),發展初期,客家流行曲幾乎都為翻唱,直到 1981 年《無緣》 專輯出現後,才有所改變,意味著客家原創流行歌曲的時代來臨。 1974 年是香港粵語流行歌曲發展的關鍵年,隔年的 1975 年則是台灣校園民 歌運動的發跡年。1981 年客語唱片《無緣》出版,正值「唱自己的歌」的思潮, 對當時的客籍音樂人吳盛智、涂敏恆來說啟發很大,兩位來自苗栗大湖同鄉有 志一同,一起開創新時代的客家歌謠。這股「唱自己的歌」的風氣,也跟著華 人音樂的傳播南向延伸至海外,被喻為新加坡版的「校園民歌運動」於 1982 年 正式啟動,新加坡人稱之為「新謠運動」。1970 年代港、台兩地不約而同產生 「唱自己的歌」,發展出各自的流行音樂型態,奠定了近代華人流行音樂基礎, 也造就了後期流行音樂的發展,其影響深及海外,而台灣近代客家創作歌曲思 潮也在這個年代產生。 有關客家流行音樂發展之研究,於近十年論文作品篇幅增加很多,讓有心 的研究者可以盡情地爬梳,並整理其發展脈落,然美中不足的是海外客家音樂 的討論猶如鳳毛麟角,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發展已超過四十年,至今未能放 入學術殿堂討論實在可惜,對客家流行音樂史的建構更是缺憾,也是本文研究 之最大目的,希望透過文獻分析法、訪談法及內容分析法,將台灣與馬來西亞 客流行歌曲形成及發展的歷史交代清楚。. 30.

(41) 第三章 近代台港新馬客家音樂發展. 第三章 近代台港新馬客家音樂發展 1970 年代後台灣、香港曾為中文流行音樂之重要基地,而新馬地區更是海 外中文歌曲重要的傳播地,華人世界裏的華語、粵語、閩南語三大語種流行歌 曲各有其影響力,有些是原汁原味來飄揚過海來到新馬,有些則是詞曲改編重 新展現,本章回顧過去較沒人注意的客家音樂,將主導華語流行歌曲的台灣及 主導粵語流行歌曲的香港合併處理,而新加坡、馬來西亞視為同一研究區進行 討論。. 第一節 台灣、香港客家音樂發展 一、台灣客家音樂發展概述 (一)戰前初探期(1914~1945) 1877 年愛迪生發明留聲機,自這項科技發明以來,人類的聲音透過錄音技 術儲存,這些珍貴的歷史聲音得以記錄保存下來,而儲存的方式也因科技不斷 演進、推陳出新,從最早的蟲膠唱片到後來的黑膠唱片、錄音帶、CD…等。 1910 年日本唱片公司「株式會社日本蓄音器商會」(簡稱「日蓄」)於台 灣成立分公司,成為台灣第一家唱片公司,代理留聲機及唱片業務來台販售之 業務。1914 年開始灌製本土音樂,由「日蓄」唱片公司老闆岡本檻太郎領軍, 十五位來自新竹地區的客家樂師同行,包括了林石生、何阿文、范連生、巫石 安、彭阿增等人,前往日本東京進行錄音工作,錄製了約十張唱片回台,客家 音樂〈一串年〉為台灣第一張的本土唱片,台灣本土唱片工業就此展開。這批 樂手前前後後共錄製了四十張唱片,可惜當時的留聲機未普及,加上唱片價格 昂貴等因素,這時期唱片銷售成績不佳(林太崴,2015,頁 17)。. 31.

(42) 唱自己的歌:1970年代後台灣與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發展比較. 台灣的唱片巿場直到 1925 年之後才逐漸打開,當時代理「金鳥牌」小型唱 片的台北本町資生堂以低價策略提升買氣,近而帶動本土唱片的消費巿場,在 日本特約商或經營分處未進入台灣之前,唱片銷售通路多在西藥房、文具商、 百貨店、鐘錶店等。1927 年、1928 年日本兩家大型唱片公司相繼成立,帶動日 本唱片工業的快速發展,其巿場也擴及台灣,1935 年左右台灣也成立大型唱片 公司,在唱片銷售方式也有突破,除了唱片專賣店,唱片公司主導與唱片行之 間的合作事宜,除了店面販售唱片之外,還有宣傳車繞行宣傳及販賣,也使得 1930 年代的日本唱片得以在台灣都會地區廣為散播(黃裕元,2000,頁 28)。. 照片 3-1:客家老唱片展傳單正面。. 照片 3-2:客家老唱片展傳單背面。. 說明:照片 3-1、照片 3-2 為 2004 台灣客家唱片九十年老唱片展宣傳單,1914 年客家 音樂〈一串年〉開始了台灣本土唱片歷史。. 1930 年代可謂台灣唱片史的關鍵年代,此時日本、台灣兩地的唱片事業蓬 勃發展,台北巿小型唱片公司林立,且多為台灣人創設,唱片內容包含了長篇 歌仔戲、笑料說唱、山歌、採茶歌等,短短的幾年內,台灣唱片巿場如雨後春. 3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A-Level Biology Curriculum aims to provide learning experiences through which students will acquire or develop the necessary biological knowledge and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Master Taixu has always thought of Buddhist arts as important, the need to protect Buddhist arts, and using different forms of method to propagate the Buddha's teachings.. However,

Continue to serve as statements of curriculum intentions setting out more precisely student achievement as a result of the curricul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