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其他文獻探討

1970 年代之前港、台兩地深受歐美流行樂的影響,年輕人熱愛西洋歌曲,

1970 年代後,港台兩地不約而同地發展本土音樂,也間接地影響了後來華人音 樂的發展。因香港影視文化發達,電影、戲劇、歌曲等產品有計劃地輸出海外,

引起海外華人哈港風潮,馬來西亞客家流行音樂在這個年代被鼓舞,進而發展。

1980 年代台灣客家流行音樂先驅吳盛智、涂敏恆感慨當時沒有現代客家歌可以 演唱,兩人立志創作客家歌曲,並以粵語流行歌曲為學習目標,涂敏恆在《黃 苡茜客家創作歌曲》專輯中寫下了這段話:

台灣的客家人口僅佔台灣人口的五分之一,世界的客家人口僅佔中國人口的十二分 之一。有人以這個理由,為我固執的創作客家歌曲而感到憂慮,但是我不為所動,

因為,我很清楚,台灣的粵語人口比原住民還少,可是廣東歌曲的銷售量,絕不比 國語歌曲或閩南語歌曲遜色。什麼樣的社會,產生什麼樣的歌曲。新時代的客家 人,當然創作新型態的客家歌曲。(涂敏恆,1991)

這段文字來自製作人涂敏恆所寫,以〈誠摯的吶喊〉為名,文中可見粵語 流行歌曲的風潮現象,帶給他諸多感想,也將其化為行動,粵語流行歌曲的成 功對涂敏恆創作客家歌謠的啟發很大。

黃書民的《往事真的如烟 客家歌王邱清雲傳》,為目前講述有關馬來西亞 客家流行音樂較為完整的專書,本書的出版主要是為了紀念邱清雲先生對馬來 西亞客家流行音樂所做的貢獻,文中從邱清雲的出生背景到歌唱生涯,都有詳 細介紹,而傳記最後將他歷年來專輯作品列表出來,極附參考價值。但美中不 足的是唱片封面、唱片曲目、歌詞及創作背景等相關內容有限。邱清雲與張少 林先生,是馬來西亞客家流行音樂開山鼻祖,然而本書為紀念邱清雲先生的書 籍,大多著墨於邱清雲先生的個人驗歷,而少論及第一張客語唱片《巴刹風 光》出版後,後續效應。由於本書偏向個人傳記類,無法提供唱片產業的角度 看在這段歷史,客家唱片大受歡迎,銷售量為何?也未見本書提及。就筆者於 2016年11月於馬來西亞進行田野調查所聞,客家唱片《巴刹風光》初試啼聲,

唱片大賣後,讓當時發行的麗風唱片賺了很多錢,沒多久又再版發行,而其他 唱片公司也躍躍欲試,當時更有唱片公司為了挽救頹萎不振的業績,提出了發

行客家唱片救公司的計畫。7書本最後的附錄為邱清雲客家唱片整理,雖然只有 簡單的年份及專輯名稱,但對研究者的幫助很大。

麥留芳所著《方言群認同:早期星馬華人的分類法則》是難得的方言群研 究,雖然研究的年代久遠,但有助於了解早期西馬地區(馬來半島)方言群結 構,主要以廣東、福建、海南、客家、潮州五大方言群為代表。早期的馬來西 亞華人社會以福建及客家幫群最具影響力,在馬來西亞幾個重要的城巿可以見 到當時客家人留下的足跡,如檳城的張弼士、梁輝等及吉隆坡的開埠葉亞來、

葉觀盛等,他們有一共同點就是靠錫礦業起家,累積巨大財富,因此十九世紀 末到二十世紀初,錫礦業為客家幫群最炙手可熱的行業,一處又一處的礦場林 立,隨處可以聽到客家人在開礦時唱的琉瑯山歌、佛瑯山歌,這段錫礦生活故 事於1963年,被新加坡導演易水拍成電影《黑金》,為那段客家人生活留下歷史 記錄。吉隆坡素有錫都之稱,馬來西亞境內亦有大大小小的錫礦場。曾經占馬 來西亞經濟資源第二位的錫,卻逢國際錫巿崩跌因而每況愈下,客家人賴以為 生的族裔經濟,備受嚴峻的考驗,錫礦場面臨關閉命運,產業没落、鄉村人口 外移到城巿,再次重創村落裏的客家文化。目前馬來西亞西馬地區,福建裔人 口最多,客家裔人口排名第二,但客家人的經濟實力及文化影響力確遠遠不及 人口排名第三的廣東人,廣東話已成為首都吉隆坡華人的共通語,而華人媒體 的語言使用除了華語外,廣東話是所有方言使用比例最高的,而客家話、海南 話等方言幾乎消失在傳媒中。簡而言之,客語面臨著華語、粵語的強勢,大環 境對客家語言、文化發展極為不利。

7 李明釗訪問整理,「訪問:高山」,2016年11月。

第六節 小結

綜觀上述文獻,族群與歌謠及當代社會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歌謠可以做 為重要的社會文本,然而當代社會快速發展,過去客家人的生活方式及工作場 域也隨著時代改變,與客家人生活緊密的客家山歌也面臨流失的危機,新形態 客家流行歌曲漸漸受閱聽人的喜愛,客家流行音樂的發展至今超過八十年

(1934~2019 年),發展初期,客家流行曲幾乎都為翻唱,直到 1981 年《無緣》

專輯出現後,才有所改變,意味著客家原創流行歌曲的時代來臨。

1974 年是香港粵語流行歌曲發展的關鍵年,隔年的 1975 年則是台灣校園民 歌運動的發跡年。1981 年客語唱片《無緣》出版,正值「唱自己的歌」的思潮,

對當時的客籍音樂人吳盛智、涂敏恆來說啟發很大,兩位來自苗栗大湖同鄉有 志一同,一起開創新時代的客家歌謠。這股「唱自己的歌」的風氣,也跟著華 人音樂的傳播南向延伸至海外,被喻為新加坡版的「校園民歌運動」於 1982 年 正式啟動,新加坡人稱之為「新謠運動」。1970 年代港、台兩地不約而同產生

「唱自己的歌」,發展出各自的流行音樂型態,奠定了近代華人流行音樂基礎,

也造就了後期流行音樂的發展,其影響深及海外,而台灣近代客家創作歌曲思 潮也在這個年代產生。

有關客家流行音樂發展之研究,於近十年論文作品篇幅增加很多,讓有心 的研究者可以盡情地爬梳,並整理其發展脈落,然美中不足的是海外客家音樂 的討論猶如鳳毛麟角,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發展已超過四十年,至今未能放 入學術殿堂討論實在可惜,對客家流行音樂史的建構更是缺憾,也是本文研究 之最大目的,希望透過文獻分析法、訪談法及內容分析法,將台灣與馬來西亞 客流行歌曲形成及發展的歷史交代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