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你的生命停在這裡,我仍要往前走!青少年領域社會工作者面對個案死亡的心路歷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你的生命停在這裡,我仍要往前走!青少年領域社會工作者面對個案死亡的心路歷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7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你的生命停在這裡,我仍要往前走! 青少年領域社會工作者面對個案死亡的心路歷程 治. 政. 大. “I am going forward, 立 while you have stopped here!”. ‧ 國. 學. Grieving process of youth social workers in the face of the death of a. ‧. client.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指導教授:楊佩榮 博士 研究生:吳依蒨 撰. 中 華 民 國 109 年 07 月. DOI:10.6814/NCCU202001448.

(2) 你的生命停在這裡,我仍要往前走! 青少年領域社會工作者面對個案死亡的心路歷程. 摘 要 在社會工作的實務中,討論死亡議題的工作場域多為醫療院所和老人機構, 但死亡隨時都在發生,而死亡發生在青少年階段多為意外事件,所以青少年社工 會因著個案死亡原因及所處的社會文化、家庭文化形塑出來的死亡概念,而產生 巨大強烈的情緒,這些情緒或多或少影響著社工的日常工作和私人生活。故本研 究欲了解青少年社工在遇到個案死亡時的態度和其因應方式,其中包含青少年社 工面對個案死亡的歷程。. 立. 政 治 大.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透過半結構的深度訪談,共訪談 4 位曾任/現任青少. ‧ 國. 學. 年社工,了解其面對個案死亡的心路歷程及死亡態度,研究者依據研究發現歸納. 一、. ‧. 出下列摘要:. 青少年社工的死亡態度特性有三:死亡態度是一個進行式的過程、死亡所. y. Nat. er. io. 青少年社工面對個案死亡時的情緒是複雜的,情緒並非線性單一的出現,. al. n. 二、. sit. 造成的影響和關係程度有關、死亡態度具個別化的特性。. Ch. i Un. v. 有時候會有反覆和跳動的情緒,社工在反覆跳動的情緒及諸多生活事件之. engchi. 下,能夠接納自己的情緒、看見自己的狀態,才是梳理自己的開始。 三、. 透過面對、整理、釐清的過程,讓青少年社工放下心中對個案早逝的不捨、 愧疚,和對個案的自責感,因此,面對、整理、釐清是社工重新開始生活 或恢復生活狀態很重要的過程。. 四、. 青少年社工在整理自己面對個案死亡之內在情緒的過程中, 「覺察和表達」 佔了很大部分的比例,透過說出來的方式可以幫助自己整理混亂的情緒, 然後會進行自我內在的調適;「轉移注意力」、「聽他人分享」也是幫助自 己不沉溺在個案死亡的方式。. 關鍵字:青少年社工、個案死亡、死亡因應 I DOI:10.6814/NCCU202001448.

(3) “I am going forward, while you have stopped here!” Grieving process of youth social workers in the face of the death of a client. Abstract Issues related to death are more often discussed in the practice of medical or geriatric social work. Deaths, however, commonly occur at any period in life. During adolescence, deaths are often caused by accidents. Youth social workers, when faced with the sudden death of a client, might inevitably react with strong emotions, the extent of which was shaped by the reason or cause of the client’s death, and the social workers’ perception of death formed by prior experiences and the social and family culture in which they live. All this might inevitably affect social workers’ daily work and private life too. This study wanted to illustrate the bereavement process when youth social. 政 治 大. workers faced an unexpected death of a client, hoping to understand their perception of and their coping response to the event. This study use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 a total of 4 youth social workers were interviewed. The findings were summarized below:. 立. ‧ 國. 學. ‧. 1. Three dimensions were found about the perception towards death: Perception was related to the degree of relationship. Every death experience was specific to the individual. Perception towards death was not fixed; rather, it built upon every deathrelated experience. 2. Emotional reaction and processing in the face of death were complex. The emotions. er. io. sit. y. Nat. al. n. did not emerge linearly or singularly. They came in repetitive or sometimes volatile motions. Not until social workers faced and accepted their emotional states, they might not yet be ready to process the effect of the sudden death of their clients. 3. Through the process of confronting, organizing and clarifying their thoughts and feelings about the sudden death of their clients, social workers worked through their. Ch. engchi. i Un. v. guilt and self-blame. Through this, they were likely to restart and restore their personal routines. 4. "Awareness of self” and “expression of feelings" were two important part during the process when social workers reorganized their thoughts and feelings about the incidents. While expressing feelings, social workers had the opportunity to cognitively reorganize those emotions that were chaotic, and through which, they were likely to be in touch with their inner self and made adjustment when needed. Other adjustments used by the social workers were "diverting attention" and "listening to similar experiences from others". Keywords: Youth social workers, death of a client , causes of death II DOI:10.6814/NCCU202001448.

(4)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壹、 從「愛」開始 ....................................................................................... 2 貳、 我與「死亡」的交手 ............................................................................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8 第一節 初探青少年死亡 ............................................................................ 8. 政 治 大. 壹、 死亡是什麼? ..................................................................................... 10 貳、 從青少年發展看死亡原因 .................................................................. 17 參、 高死亡風險的少年群體 ...................................................................... 21 肆、 小結 ..................................................................................................... 24 第二節 社工身為人如何面對死亡 .......................................................... 25. 立. ‧ 國. 學. ‧. 壹、 從文化談死亡這件事 .......................................................................... 25 貳、 從教育談死亡這件事 .......................................................................... 30 參、 小結 ..................................................................................................... 40 第三節 專業工作者面對死亡的過程....................................................... 41 壹、 死亡態度與情緒反應 .......................................................................... 41. er. io. sit. y. Nat. 貳、 專業工作者的歷程 .............................................................................. 47 壹、 小結 ..................................................................................................... 55. n. al. Ch. engchi. i Un. v.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57 第一節 研究設計 ..................................................................................... 57 壹、 研究方法的選擇.................................................................................. 57 貳、 研究步驟與程序.................................................................................. 58 參、 研究工具 ............................................................................................. 60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選取 .......................................................................... 61 壹、 選取研究對象條件 .............................................................................. 61 貳、 研究對象之篩選及聯繫 ...................................................................... 62 參、 研究對象之基本資料 .......................................................................... 63 第三節 資料蒐集及分析 .......................................................................... 64 壹、 資料蒐集 ............................................................................................. 64 貳、 資料分析 ............................................................................................. 66 III DOI:10.6814/NCCU202001448.

(5) 第四節 研究嚴謹度及研究倫理 .............................................................. 69 壹、 研究嚴謹度 ......................................................................................... 69 貳、 研究倫理 ............................................................................................. 70 第四章 從說開始–每個故事每條線 .................................................................... 72 第一節 洋蔥社工 ........................................................................................... 73 壹、 艾斯死亡前的死亡經驗和體會 .......................................................... 73 貳、 洋蔥和艾斯的故事 .............................................................................. 75 參、 逃避和面對 ......................................................................................... 76 肆、 留下愛的禮物 ..................................................................................... 77 第二節 果果社工 ........................................................................................... 78 壹、 阿爆死亡前的死亡經驗和體會 .......................................................... 78 貳、 果果和阿爆的故事 .............................................................................. 80. 治 政 大 肆、 自己的解脫和反身回看的收穫 .......................................................... 83 立 第三節 Apple 社工 ........................................................................................ 84 參、 混亂和無奈 ......................................................................................... 82. ‧ 國. 學. 壹、 花花死亡前的死亡經驗和體會 .......................................................... 84 貳、 Apple 和花花的故事 ........................................................................... 86. ‧. 參、 整理和獨處 ......................................................................................... 87 肆、 緬懷和紀念 ......................................................................................... 88 第四節 榴槤社工 ........................................................................................... 89 壹、 小乖死亡前的死亡經驗和體會 .......................................................... 89 貳、 榴槤和小乖的故事 .............................................................................. 91. er. io. sit. y. Nat. al. n. 參、 混亂和創傷 ......................................................................................... 92 肆、 解答和轉變 ......................................................................................... 94. Ch. engchi. i Un. v. 第五章 當死亡來臨 ......................................................................................... 96 第一節 死亡態度如何形塑? .................................................................. 97 壹、 死亡原因 ............................................................................................. 98 貳、 生者和死者的關係 .............................................................................102 參、 死亡相關儀式的意義 .........................................................................104 第二節 個案死亡對工作者的影響與其因應方式 ..................................107 壹、 個案死亡後社工的情緒、認知狀態 ..................................................108 貳、 個案死亡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 115 參、 面臨個案死亡的因應方式 .................................................................122 第三節 小結:研究結果討論 .................................................................139 壹、 社會工作者面對死亡的態度 .............................................................139 貳、 青少年社工面對個案死亡後的歷程及陪伴自己的方式 ...................141 IV DOI:10.6814/NCCU202001448.

(6)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4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4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46 壹、 青少年社會工作職場資源的建議......................................................146 貳、 社會工作專業養成教育的建議 .........................................................147 參、 未來研究之建議.................................................................................147 第二節 研究限制 ..........................................................................................149 壹、 研究對象的限制.................................................................................149 貳、 訪談的限制 ........................................................................................149 參、 文獻和理論的限制 .............................................................................149 參考文獻. …………………………………………………………………………151. 附錄一【訪談大綱】 ............................................................................................160. 政 治 大. 附錄二【訪談同意書】 ........................................................................................161.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V DOI:10.6814/NCCU202001448.

(7) 表 次. 表 2-1 各年齡層死亡人數及死亡比例 ................................................................. 11 表 2-2 天災地變相關文獻整理 ............................................................................ 15 表 2-3 2017 年 12 到 17 歲青少年的死亡原因和死亡人數 .................................. 17 表 2-4 青少年青少女群體次文化 ........................................................................ 23 表 2-5 九年一貫能力指標(2008 課綱)與生死教育相關課程 ......................... 32 表 2-6 十二年國民教育課程核心素養(2019 課綱)與生死教育相關課程 ...... 33 表 2-7 2003-2009 國中小生死教育課程相關文獻整理 ........................................ 36 表 2-8 13 校社會工作大學科系生死相關開課資訊 ............................................. 39 表 2-9 預期性悲傷正常反應 ................................................................................ 46. 政 治 大. 表 2-10 非預期性事件所引起之悲傷反應 ........................................................... 46 表 3-1 訪談大綱修正前後對照表 ........................................................................ 59 表 3-2 受訪者聯繫方式及訪談日期、時間、地點一覽表 .................................. 62 表 3-3 受訪者相關資訊........................................................................................ 63 表 3-4 主題分析之步驟流程 ................................................................................ 68. 立. ‧ 國. 學. ‧. 各階段研究倫理........................................................................................ 70 受訪者經歷個案死亡後的情緒與認知一覽表 ........................................109 受訪者因為個案死亡造成自身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影響 .....................122 受訪者工作職場種類、職場處理方式、職場建議一覽表 .....................131. n. al. er. io. sit. y. Nat. 表 3-5 表 5-1 表 5-2 表 5-3. Ch. engchi. i Un. v. VI DOI:10.6814/NCCU202001448.

(8) 圖 次 圖 2-1 戴正德(2005)面臨死亡、失敗、挫折之心理歷程 ............................... 45 圖 3-1 主題分析法步驟 ......................................................................................... 67 圖 5-1 社交網絡圖................................................................................................13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VII DOI:10.6814/NCCU202001448.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四時帖【春】 年少時遇見的死亡,是個偷菜賊。 在在青翠的菜園邊上來回踱步,假裝只是路過,其實壓低的帽簷下賊眼睛 睛。. 政 治 大. 一旦挑中俊秀甜美的青苗,便伸手迅速掐斷其嫩莖,拽在懷裡奔逃而去。. 立. 種菜的人坐在田埂上流淚。. ‧. ‧ 國. 學. 《我和我追的垃圾車》-謝子凡,2019-. sit. y. Nat. 上述這段話強而有力地震撼身為讀者的我,死亡這件事,我知道無時無刻. n. al. er. io. 都在發生,但不會輕易地將死亡和正值青春年華的一切人事物畫上等號。想像. i Un. v. 這一幕映入眼簾時,我一定會和上述文字中「種菜的人」一樣,只能坐在田埂. Ch. engchi. 上流淚……然後不知道流了多久,等眼淚流乾了,這個「種菜的人」仍然要起 身繼續勞動,繼續在青翠菜園中來來回回澆水、抓蟲、除草、施肥,期盼其他 的青菜各個都能長的好,日後有個好收成。. 1 DOI:10.6814/NCCU202001448.

(10) 壹、 從「愛」開始 站在充滿一堆大頭照的現場,我旁邊的社工哭到泣不成聲,而我安靜地看著 他(個案)的照片,這張照片是他(個案)與朋友出遊拍的,我記得我在臉 書照片底下留言「唉哟~怎麼那麼蟀!」、「是帥,妳知道就好!」我看著回 應,臉上自然而然地笑了……現在,看著他(個案)的照片說「親愛的,你 好嗎?社工來找你了!」,這次沒有回應,只有照片上燦爛的笑容。 27 歲的我,面對的死亡是青少年個案,雖然知道死亡是甚麼,卻呆呆地站. 政 治 大 卻淚流滿面。出了靈堂之後,同事的眼淚依然不聽話地一直流出來,根本沒有 立. 在那裡看著照片,我只是眼眶泛淚打轉,而站在我身旁、同樣身為社工的同事. ‧ 國. 學. 辦法騎上機車繼續下一個訪視行程,我靜靜地將自己的肩膀借給了他,靜靜地 陪伴著泣不成聲的他,等待我們的情緒恢復穩定後,再各自騎機車離開回到各. ‧. 自的工作崗位。. y. Nat. io. sit. 騎車返回辦公室的路程,我思考著,同樣身為助人工作者,為什麼我們的. n. al. er. 反應不一樣?我能夠很快的收拾好自己的情緒,然後陪伴和傾聽同事的感受,. Ch. i Un. v. 而同事需要抒發和整理的時間較長,也在工作之外自行尋求了不同的方式和資. engchi. 源幫助自己,讓自己能安在在這個工作上。回想我們站在大頭照前的情境,那 個時候的我們並沒有對話,就只有同事小小的哭聲和彷彿靜止的時間,回工作 崗位的路程,我明白自己心疼著同樣在這個工作崗位的同事,我想知道我為什 麼心疼她,於是著手整理這個研究。. 2 DOI:10.6814/NCCU202001448.

(11) 貳、. 我與「死亡」的交手 面對死亡這件事,我從自己從小的經驗出發,發現自己對於死亡的想像,. 那些恐懼和害怕都是被建構出來的,「小心某某某變成鬼來抓妳」、「抓走妳就再 也見不到我」等等之類的話語,讓死亡和鬼畫上等號、把死亡當作是負面的事 情,會學習大人面對死亡時的反應,如哭泣代表悲傷,會知道死亡即將來臨所 要面對的繁文縟節,如葬禮儀式。每次面對死亡的情緒反應,都是如此深刻而 真實的,卻總是「理性我」跑在「感性我」之前,下面筆者整理了自己認識死 亡的事件、體會和情境。. 立. 4 歲的我. 學. ‧ 國. 一、. 政 治 大. 突然頻繁的進出白色的空間(醫院),不同於平常說話的語言,我看到大人都 學我大哭大叫,那個躺在床上的人是我的祖母……當她變成牆壁上的照片,. ‧. 我好像也難過,但相較於難過的感覺,更多是「奇怪!怎麼再也見不到. y. Nat. n. al. er. io. 而不答。. sit. 她?」的想法……大人說「阿嬤去天堂了!」,我回「我也要去。」,大人笑. Ch. engchi. i Un. v. 4 歲的我並不知道大人為什麼哭、為什麼叫,也不知道從看的到、摸的到 的人變成照片,這中間的距離是有多遙遠,但那時候的感受是「疑惑」和「為 什麼」居多,疑惑大人們在哭什麼、為什麼阿嬤一直是在牆壁上、為什麼不帶 我去天堂玩,始終找不到這些疑惑和為什麼的解答。 二、. 17 歲的我. 提著包裝精緻可愛的各式大包小袋,風塵僕僕奔跑著進入一天只有兩個時段 可以面會的白色巨塔(醫院),所有的人已經聚集在這個小小的空間,走出來 的人們紅著眼眶,等待輪到我的時刻。但還沒有輪到我進去探視,那個穿著 3 DOI:10.6814/NCCU202001448.

(12) 白色衣服的權威人物(醫生)動著他的嘴、雙手揮舞著,然後離去,那一刻 彷彿時間變慢了,空氣凝結了……原本紅著眼眶的一大票家人,有人癱坐在 地上,有人掩面哭泣,而我看著那些在腳邊的大包小袋,腦袋空白的只想到 早上被水球、刮鬍泡攻擊時躲起來的那間廁所,同樣白白的四面牆,牆隔著 的卻是不一樣的心情,我心想著我再也不過生日了。 17 歲的我已經知道死亡是什麼,知道自己的生日和爺爺的死亡孰輕孰重, 知道就算因為今天生日的歡樂還殘留一些開心,也不能表露出來,知道我家牆 上多一張照片的意義是什麼。被告知死亡的那個當下,我無法做出任何反應,. 政 治 大 我丟到哪裡,我再也沒有看到過它們。這是很極端的感受,生日代表又年長一 立 只是空空呆呆愣在原地,後來就開始辦理爺爺的後事,那些生日禮物不知道被. ‧ 國. 學. 歲是開心的,死亡卻斷開人和所有人事物的關聯是撕扯的。. ‧. 重新看了上述這些不同年紀的我,發現每個敘述裡的我都沒有眼淚,但是 內在的感受卻是波濤洶湧,和我冷靜的個性很像。有人說看了這些文字覺得很. y. Nat. 經驗,可以讓讀者也想到自己認識的死亡經驗!. n. al. 三、. Ch. 成為社會工作者後的我. engchi. er. io. sit. 抽離,但我想應該是已經整理過,我希望用第三者的敘述去回觀、認識死亡的. i Un. v. 儘管死者的身分不同,情緒確實都被死亡這件事帶出來,且相互牽引著、 影響著、勾動著,因著個案的死亡,面對工作時,也同樣出現很多層面的問 題,同上所述,身為工作者的我深深的被勾動著,思考著工作我的下一步。 我是一個青少年領域的社會工作者,進入這個領域後我被這些青少年深深 吸引著,欣賞他們的生命,看見他們的勇氣,體會到他們的韌性,一張白紙剛 染到髒污,還有大半空間是可以填上不同的色彩,正因為可塑性高,所以我認 為這是最好進入陪伴的時間點,讓他們有機會為自己做些選擇。我遇到的青少 4 DOI:10.6814/NCCU202001448.

(13) 年,他們是會在路上逞兇鬥狠、好像愛恨分明,但常常為了朋友或義氣是非不 分的一群人,他們是教育體系下被排擠的人,甚至家庭環境背景不夠有支持 力,進入犯罪或犯罪邊緣。正因為這群孩子遊走在法律的邊緣,環境中充滿著 危險,這些危險可能讓他們受到身體、心理上的傷害,嚴重甚至可能影響、威 脅到他們的生命。 某些夜晚,我每每都從夢境中驚醒過來,在夢中身為社工的我剛和這些少 年談完話,就看到他拿著刀走上街,砍人和被砍,在夢裡的我腿軟而無力起身 阻止。我試圖大喊,但拿著刀的他根本沒有聽到,依然持著刀,簇擁著往前....... 政 治 大 然遭遇被囚禁的狀況,我的包包被搶走,其中一方的少年拿著刀就在我面前揮 立 另一個夢境是因為訪視不小心遇到少年和仇家互找,後來因為我認識少年,竟. ‧ 國. 學. 舞,而且一步一步靠近,我找不到我的少年,我擔心我們的安危,接著我強迫 自己醒來...可能你會認為我想太多,或電視、電影看太多,但很多事件是從這. ‧. 些少年口中聽到的,儘管在睡覺,身為工作者的我依然掛念著身在那樣高風險. er. io. sit. y. Nat. 環境的少年們。. 雖然筆者在實務工作現場真正遇到死亡的經驗不多,但卻很深刻,原本會. n. al. Ch. i Un. v. 在你面前蹦蹦跳跳、開玩笑的少年,下一次見面就變成牆上對你笑的照片。看. engchi. 著照片心跳會跳得很快,一霎那時間彷彿回到我和他(個案)約碰面的某一天 下午,我們嘻笑地討論他(個案)憧憬的未來和下一步的規劃。不變的是他 (個案)仍然嘻嘻笑笑,我依然皺著眉頭,而不一樣的是他(個案)的生命停 在這裡,我仍要往前走,那作為社工的我,該怎麼繼續往前走?. 5 DOI:10.6814/NCCU202001448.

(1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人離開並不是離開他的物質,因為人早就離開物質了,真正離開的是他的 關係,人活在世界上其實是用關係在活,而不是靠物質在活。 《觀山觀雲觀生死》-余德慧,2010余德慧說的「物質」應該是人的肉體,且認為真正的死亡是「沒了關 係」,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聯斷開,筆者很認同這種闡述死亡的方式,因為常常 一個人往生了,他/她在我們心中卻如同活著那麼生動,可又和生前不一樣了,. 政 治 大. 對活著的人來說,過世的這個人不僅是肉體、不僅是物質走了,更多的是與他/. 立. 她牽牽絆絆的所有過往所有關係,這些關係隨著死亡也走了,沒有再經營、再. ‧ 國. 學. 彌補、再做些什麼的機會。目前社會中死亡準備常提到的四「道」人生,「道 謝、道愛、道歉、道別」,就是利用「說」的方式,在存活者和臨終者的關係斷. ‧. 開前,有機會化解誤會、放下仇恨、撫平遺憾而對彼此釋懷,使雙方關係有所. y. Nat. io. sit. 進展。這些行動,筆者認為都是為了在存活者和臨終者無法有關係時,雙方真. n. al. er. 正的在理智上、在感受上都覺得「你要離開了,我和你在你離開之後就都沒有. Ch. i Un. v. 關係了!一切都坦然地放下了!」,如同電視劇《花甲男孩轉大人》主角鄭花甲. engchi. 在告別式上說「……沒有阿母可以叫,沒有阿嬤可以叫……」這句話一樣,就 是關係斷裂的一種悲痛。 青少年個案死了,社工和個案的關係也死了,對筆者來說,可能有遺憾、 可能有悲傷、可能自責,可能有很多說不出來的可能。他(個案)死了,卻用 另外一種形式活在筆者心中,筆者會開始想到和個案曾經的相處,一起發生的 一切,那些好玩的、氣憤的、無厘頭的,每個大大小小的事件。那在個案死了 之後,活著的工作者,到底該怎麼往前走?筆者想著身邊的青少年社工夥伴, 不知道他們是怎麼經歷那段日子的? 6 DOI:10.6814/NCCU202001448.

(15) 這一節到目前為止都是以筆者第一人稱的方式,敘述著筆者自身曾經歷的 死亡與感受,都是從筆者的角度來看待死亡事件對筆者造成情緒和日常生活的 影響;從這開始,筆者要開始挪移自己的位置,挪移到他者的位置,試圖從他 者的位置了解青少年社工面對個案死亡事件的歷程,敘說這些青少年社工與個 案之間的故事,了解他們對個案死亡的看法和感受。 而每每談到死亡,容易聯想到的就是久病、癌症或年紀很大的老人,進一 步探討死亡場域的論述,也發現多聚焦在醫療場域、老人安置機構,上述場域 在死亡議題的訓練都比其他場域的社會工作者要多,而內容多談到對於死亡的. 政 治 大 「死亡準備」則應該是所有場域社會工作者都需要具備的知識,但往往有這些 立 準備、死亡的心理建設等。我們都知道「死亡」是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場所,. ‧ 國. 學. 相關訓練和心理準備的社工,都是在醫療場域、老人安置機構服務的人,其他 領域的社會工作者容易忽略了死亡議題的訓練和準備,故本研究希望從訪談青. ‧. 少年社會工作者的過程,瞭解青少年社會工作者面對個案死亡的歷程及陪伴自. sit. y. Nat. 己的方式,進一步希望本研究能提供社工教育及社工職場於死亡準備的建議,. n. al. er. io. 更完備目前社工教育及社工職場的不足。. Ch. i Un. v. 綜上所述,本研究希望經由質性訪談分析的研究過程,整理在青少年領域. engchi. 工作的社會工作者面對個案死亡後的修復經驗,以期建立對於社會工作者面對 個案死亡時,所需之支持、了解的相關經驗及知識,並進而針對社工職場與社 工教育提供建議,尤其是因死亡而非預期性結案的情況。 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了解青少年領域社會工作者面對個案死亡的態度。 二、了解青少年領域社會工作者面對個案死亡後的歷程及陪伴自己的方式。. 7 DOI:10.6814/NCCU202001448.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文獻探討主要分成三節,第一節從死亡談起,死亡到底是怎麼回事? 因為青少年時期身心社會發展的特殊性,造成青少年死亡的原因是甚麼?高死亡 風險群體的青少年樣貌為何?第二節則從文化、教育來討論「人在情境中」的社 會工作者身為「人」、身為「社工」如何建構死亡及如何看待死亡。第三節則整 理各類型同樣在這樣文化、教育下的不同專業工作者面對死亡時的情緒、感受和 歷程,以利從中找到與青少年社工相似與不同之處。以下將從上述文獻主題與本 研究目的做一彙整與探究。. 第一節 立. 政 治 大 初探青少年死亡. ‧ 國. 學. 當用「青少年」、「死亡」等字搜尋相關新聞事件時,多出現類似於以下報. ‧. 導:. y. Nat. sit. 報導一【陸運鋒、黃子騰╱臺北報導】新北巿一名檳榔西施昨凌晨帶著五名. n. al. er. io. 青少年分乘三輛機車前往五股地區夜遊,帶頭的西施在路口高速闖黃燈又心虛減. i Un. v. 速,導致後方兩車追撞成一團,其中一名少年騎士頭部受重擊,安全帽飛脫腦漿. Ch. engchi. 迸裂,經送醫仍告不治。(2011/10/31). 報導二【張益鈞/花蓮縣報導】年輕人,為了義氣送命。花蓮一群青少年, 昨天晚上因為感情糾紛而相約談判,卻演變成持刀互砍;其中一名 15 歲少年只 是幫朋友助陣,卻無辜被砍死。(2017/03/19) 報導三【陳啓明/新北報導】新北市一名 15 歲簡姓少女,26 日晚上到一名 王姓女網友家作客聊天,2 人 2 夜分別吸食毒咖啡包、搖頭丸與 K 他命等毒品, 昨天上午王姓女網友睡醒後,發現少女昏迷不醒,緊急報 119 送醫,經搶救後不 治身亡。(2018/11/28) 8 DOI:10.6814/NCCU202001448.

(17) 報導四【陳豐德、林煒傑/新北報導】毒鴛鴦輪流跳樓!新北市板橋區一對 17、18 歲的情侶檔有吸毒前科,分別在 18 號、19 號輪流跳樓,造成女受傷、男 死亡的慘況,警方在他們的住處發現毒咖啡包,懷疑他們是吸毒後情緒不穩,才 會在女子選擇輕生未成後,男友隔日又從 5 樓跳下,送醫後搶救不治。 (2019/01/22) 每當看到類似的新聞內容,筆者多半會出現遺憾、可惜的心情,畢竟這些新 聞的主人公們正值青春年華,都還沒有開始發光發熱,就已經到了盡頭,不管生 命到達終點的原因,生命脆弱且稍縱即逝,多半讓人感到措手不及!這些報導後 續輿論聚焦的重點多在報導中主角的「偏差行為」上,聚焦於這些少年會死亡是. 政 治 大 品宣導等政策,沒有人真正記得這些少年,這些少年就如同「被偷菜賊迅速掐斷 立. 少年的問題,然後各方從警政、社政到教育檢討要如何再加強犯罪預防宣導、毒. ‧ 國. 學. 的嫩莖」,少年和他們的早逝沒有得到任何關注,他們的「死」隨著時間流逝而 被淡忘,記得他們的只有曾關注著他們的「種菜人」。而這群「種菜人」默默地. ‧. 在青少年服務的路上走著,他們是青少年社工,在第一線服務這些青少年及其家. sit. y. Nat. 庭。在這個工作中,「陪伴」和「等待」佔去大部份的時間,這些陪伴和等待的. n. al. er. io. 時間常常生氣勃勃、有活潑、有感動,甚至能夠與青少年一起成長。然而,筆者. i Un. v. 作為貼近青少年的工作者,認為除了「生」的陪伴歷程,「死」的議題也值得好 好整理。. Ch. engchi. 「死亡」彷彿很遙遠,但人一出生就邁向死亡,生命無常,不會有人知道死 亡何時會降在身上。說到面對生死的感受,呱呱落地時彷彿全世界的人都在歡天 喜地,反觀死亡時總是被蒙上一層灰,這層灰積著不清,就會永遠看起來髒髒的。 本節將從訴說踏出認識死亡的第一步,進一步瞭解青少年的身心社會發展階段和 青少年死亡的關連性,最後勾勒出高死亡風險青少年群體的樣貌。. 9 DOI:10.6814/NCCU202001448.

(18) 壹、 死亡是什麼? 筆者曾經看過一個漫畫,女主角有個沒有人知道的特殊能力——會看到人 們身邊有一個無形的時間倒數器。起初她並不清楚那代表的意義,因為主角家人 的身邊並無這個時間倒數器,直到她周圍出現一件車禍事故,她看到事故受害者 的倒數器歸零,即使救護車及時趕到盡速送醫治療,受害者最後依然回天乏術。 她才知道,那個時間倒數器代表此人的生命大限之期,得知自己擁有這樣的能力 之後,她走在街上一一看路過身邊的人們,偷偷的算著這些人們「生」的日子還 有多少,這項特殊的能力讓她非常痛苦,因為她只能獨自承受那些面對生離死別. 政 治 大. 的灰心、沮喪、憂傷和埋怨。但她不論用甚麼方式掙扎、不論對象的年紀大小,. 立. 都無法停止倒數器繼續倒數、無法往後延伸人的大限之期、無法阻止死亡來臨。. ‧ 國. 學. 筆者覺得儘管大家都知道死亡隨時隨地都會發生,可是大家對於死亡的現況與影 響卻不熟悉,死亡對於我們而言,不像漫畫中的女主角般時時刻刻覺察著時間的. ‧. 流逝與死亡的接近。. sit. y. Nat. er. io. 筆者以下先從死亡統計來勾勒死亡的現狀,根據內政部戶政司(2017)統計. al. iv n C h e歲、65 齡粗略分成 0-9 歲、10-19 歲、20-64 h i U 2-1 可知,不論年齡大 n g c歲以上,從表 n. 資料整理,下表 2-1 顯示 2013 年至 2017 年各年齡層死亡人數及死亡比例,將年. 小皆有死亡發生,但死亡人口以老年人占多數。. 10 DOI:10.6814/NCCU202001448.

(19) 表 2-1 各年齡層死亡人數及死亡比例 0-9 歲. 10-19 歲. 20-64 歲. 65 歲以. 死亡人數總計. 上 2013. 1,108 (0.71%). 755 (0.49%). 46,378 (29.79%). 107,445 (69.01%). 155,686. 2014. 1,102 (0.67%). 689 (0.42%). 47,717 (29.22%). 113,819 (69.69%). 163,327. 2015. 1,166 (0.71%). 670 (0.41%). 47,272 (28.86%). 114,714 (70.02%). 163,822. 2016. 1,123 (0.66%). 661 (0.38%). 48,658 (28.15%). 122,387 (70.81%). 172,829. 2017. 1,023. 633. 46,841. 123,531. (0.37%). (27.23%). (0.59%). 立. 172,028 治 (71.81%) 政 大 資料來源:整理自內政部戶政司 2017 年統計資料. ‧ 國. 學. 戴正德(2005)將死亡的原因區分成三個緣由,即自然、環境的及人為的,. ‧. 每一個緣由又區分成兩個層次,「自然的死」可包括生理的衰敗或是壽終正寢, 「環境的死」有天災地變或物種競爭的結果,而「人為的死」可包括社會的行動. y. Nat. er. io. sit. 或靜默,如暴力或見死不救。一般而言,自然的死多半符合生理狀態退化被視為 適當的死亡;環境所造成的意外的死或人為造成如自殺死亡則較令人難以接受. n. al. (林綺雲,2005)。. Ch. engchi. i Un. v. 雖然從一出生我們就面對「死亡」 ,然而不同緣由的死亡對仍然在世的人會 有不一樣的後續影響,往往最影響生者的在於他/她能對逝者的死亡做多少準備。 通常,自然的死可以預期,而能給予生者具體準備的時間,具體準備和死亡發生 前的狀態有關,久病、癌症末期等;然而,有些「死」是不可預期、出乎意料之 外的事情,這些因環境和意外的死往往讓生者措手不及。. 11 DOI:10.6814/NCCU202001448.

(20) 以下從可預期及不可預期兩個面向探討死亡: 一、可預期的死 搜尋相關文獻及書籍,可預期死亡的資料多有關於面對死亡的準備(吳宛 育,2011;阿爾芬思,2003;黃文翰、鄭逸如、楊于婷、張琦郁、黃士哲,2017) , 包含善終的討論(吳風鈴、陳慶餘、謝博生,2011;游碧真,2012;楊茵淇,2018) 及面對死亡的生存期待及心路歷程(徐瑛霞、傅家芸,2019;龍紀萱,2003)也 有專業工作者在此時如何陪伴臨終階段的病人與家庭(李泊融,2014;吳宛育, 2011;彭康哲,2014;楊茵淇,2018;龍紀萱,2003) ,且這些文獻所探討即將往. 政 治 大. 生的人多知道自己疾病狀況進程不樂觀,因此討論多傾向於如何張開雙手迎向死. 立. 亡的相關內容。. ‧ 國. 學. 黃文翰等(2017)文中提到當死亡是預期事件時,人必需由自己扮演一個整. ‧. 體性的角色去面對死亡,以自我為主體,感受、經驗死亡的未知與不確定性。以. Nat. sit. y. 接受安寧療護的末期病患為例,他們已知自己的死亡即將來臨,可是死亡是件沒. n. al. er. io. 有任何人知道會是什麼樣歷程的事,即使知道自己即將走到死亡,心裡往往是焦. i Un. v. 慮的,加上又同時面對疾病對身體造成的病痛和不適,所以對於死亡會有許多複. Ch. engchi. 雜不穩定的情緒,這時,臨床工作者可以做的是協助病人準備和面對死亡,協助 病人認識與調適自身身心狀態,並盡量讓外在環境及關係是穩定且具支持性的。 除了與病人工作,臨床工作者在死亡準備上會含括整個家庭,會視家庭成員及家 庭成員面對死亡的狀態做階段性的死亡準備工作。以癌症病童為例,當父母無法 接受孩子死去,仍多會採積極性治療(吳宛育,2011),然而,隨著療程及孩子 身體狀況每況愈下,父母會慢慢開始面對死亡事實,死亡準備因此會視家庭各成 員狀態而有不同階段的準備。父母、醫護人員、同學、朋友等的支持、接納,協 助兒童完成心願,這些也都是死亡準備時期的工作(龍紀萱,2003)。. 12 DOI:10.6814/NCCU202001448.

(21) 「留一口氣回家」是華人文化善終意涵的俗民觀念,因此善終(good death) 是在談到死亡時被討論最多的議題,而善終是指相關人可以覺察並接受死亡的來 臨,已經解決社會情緒及物質之擔心,此定義著重在心理社會層面(陳亭儒、胡 文郁,2011)。吳風鈴等(2011)就提及醫院安寧療護團隊推動社區照護準備計 畫,讓末期病人及其家人在醫院時就開始準備返家死亡,發現在家往生的癌末病 人其善終量表的五項指標(瞭解病情、接受死亡、死亡準備、時間點、舒適性) 皆高於在醫院往生者。 另外,筆者認為有預期的死亡,因為有時間準備,所以通常相對比較容易面. 政 治 大 理與韌性在專業工作者的個人我與專業我都會有發展空間,如楊茵淇(2018)帶 立 對或經歷關係和解,而死亡的和解與面對經驗能讓人長出同理長出韌性,這份同. ‧ 國. 學. 到有醫療人員同時在家中有末期病患的家人及在工作上需要處理死亡議題,雖然 雙重角色讓他們在死亡議題時常有角色間的衝突,然而,事後整理發現因為曾經. ‧. 有親人死亡及擔任照顧者的經驗,反而讓他們在協助病患及家屬面對死亡議題時. sit. n. al. er. io. 二、不可預期的死. y. Nat. 能有更深刻的同理與接納。. Ch. engchi. i Un. v. 天災地變、意外事件造成的死亡多屬於不可預期的死亡,天災地變所造成 的死亡,如 1999 年九二一大地震1、2009 年莫拉克颱風八八水災2、2016 年高雄 美濃大地震3;意外事件造成的死亡,如 2014 年高雄氣爆事件4、2015 年八仙塵. 台灣九二一集集大地震(芮氏規模 7.3)發生在 1999 年 9 月 21 日,震央在台灣中部山區。死 亡人數約 2,454 人,逾 11,000 人受傷,超過 100,000 棟房屋全毀或嚴重受損(取自: https://zh.wikipedia.org/zh-tw/921 大地震) 。 2 中度颱風莫拉克(最低氣壓 945hPa;瞬間最大陣風 195km/h)在台灣造成半世紀以來最嚴重 的水災,又稱「八八水災」 ,台灣罹難人數至少 681 人,農業損失超過 200 億元(取自: https://zh.wikipedia.org/zh-tw/颱風莫拉克_(2009 年))。 3 高雄美濃大地震(芮氏規模 6.6)發生在 2016 年 2 月 6 日,震央位於高雄市美濃區,最大震 度為臺南市新化(7 級),造成台灣有史以來單一建築物倒塌之罹難人數最多的災害。死亡人數 共 117 人,逾 550 人受傷(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zh-tw/2016 年高雄美濃地震)。 4 2014 年高雄氣爆事故發生在高雄前鎮區、苓雅區的多起石化氣連環爆炸,造成 32 人死亡、 321 人受傷,多條重要道路嚴重損壞(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zh-tw/2014 年高雄氣爆事 13 1. DOI:10.6814/NCCU202001448.

(22) 爆事件5、2019 年南方澳斷橋事件6或是自殺事件、車禍案件等。有關上述事件的 文獻多探討創傷後的復原(林耀盛,2003;張靄珠,2002;陳智惠、齊美婷、黃 惠滿、孫凡軻,2012) ,如在意外事件後如何重拾人生的自我述說(陸巧嵐,2010) , 或意外如何讓人更加認識死亡(陳慶餘、邱泰源、釋宗惇,2003),或著重在災 難後社區的重建(李維庭,2000),也有探討未來若類似意外再次發生如何預防 如何準備(吳宜芬,2010;顧艷秋、顏芳慧、王翠彬、錢端蘭,2010),也有關 於相關法規修法的討論(范聖孟,2010;陳芝嘉、余清祥、蔡偉德,2015)。 筆者將上述文獻進一步整理成表 2-2,並分成創傷後的復原及重建、不同場. 政 治 大. 域工作者在創傷後的陪伴及辨識,及自我敘說三個主題,每個主題再針對相關文. 立. 獻簡要整理文獻內容。.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故) 。 5 2015 年八仙塵爆事件發生於台灣新北市八里區八仙樂園游泳池內,疑似因以玉米澱粉及食用 色素所製作之色粉引發粉塵燃燒導致火災事故,共造成 15 死 484 傷(取自: https://zh.wikipedia.org/zh-tw/八仙樂園派對粉塵爆炸事故)。 6 2019 年南方澳斷橋事件發生於 10 月 1 日,南方澳大橋突然斷裂,橋體坍塌,造成 6 人死 亡、12 人輕重度受傷(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南方澳大橋斷裂事故)。 14 DOI:10.6814/NCCU202001448.

(23) 表 2-2 天災地變相關文獻整理 李維庭(2000)利用田野整理的方式描述災民重新回家,由 庇護所到「新家」的內在感受,由不確定到確定的安定感, 而生活秩序也在重建家園的過程逐漸回歸。 張靄珠(2002)詳實記錄機構利用團體的方式對九二一地震 創傷後的復原 有親屬死亡的兒童及面臨重建壓力的教師進行心理治療。 及重建的部份 林耀盛(2003)整理了九二一地震存活者的「後創傷成長 (post traumatic growth)」經驗,著重於地震創傷的經驗如何 被關照、覺察、轉化與對峙,看見天災存活者創傷的力量展. 政 治 大. 現在後續人生中。. 立. 顧艷秋等(2010)提到醫療人員若能及早介入協助,就可預. 吳宜芬(2010)則從教育現場關注八八水災的創傷兒童,藉. ‧. 陪伴及辨識. 防災民災後自殺或因心理疾病造成健康問題。. ‧ 國. 者在創傷後的. 學. 不同場域工作. 由早期察覺孩子的身心理狀況,適度同理陪伴創傷兒童走向. y. Nat. sit. 復原。. n. al. er. io. 陸巧嵐(2010)提到經歷地震引起的創傷性失落,可分為. i Un. v. 「五個心理歷程」,包含「發現失落」、「自我保護」、「能量醞. Ch. engchi. 釀」、「情緒性哀悼」、「再擁有」,這些歷程會來回發生,但主 自我敘說 要心理狀態在某一歷程。由於作者本身就是九二一地震的倖 存者,經歷家毀、失去雙親的失落和創傷,透過自我敘說來 討論生命意義,自己解答對於生命的困惑與質疑。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2019 表 2-2 中的死亡原因均是天災地變,目前文獻在天災地變意外的死上多聚 焦討論存活者的創傷復原及重建的部分,從這些天災地變的文獻中也衍生出有關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 PTSD)的討論及「災難 15 DOI:10.6814/NCCU202001448.

(24) 社工」這個專業角色,有關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內容將於第二節再詳細說明。 雖然意外的死是不可預期的,然而陳慶餘等(2003)提到當民眾從災難認識 死亡,可以進而開始在人生規劃中加入死亡準備的概念。文中提及雖然民眾視災 難死亡為人生最大之苦痛,災難後有未完全平復的創傷經驗如恐懼等,然而震災 後出現比過去更積極的死亡準備概念,更多人把死亡當作人生必經的課題,認為 平日就需要做死亡準備。筆者認為陳慶餘等(2003)所提的針對不可預期死亡的 準備,能讓大家對於死亡的態度也更為開放,能更真切的面對死亡,更將死亡視 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如可預期的死亡在生病時才體會死亡一事。. 政 治 大. 不可預期死亡的後續可能相對有多重議題,活下來的人不僅是面對因著天. 立. 災地變驟逝的親友,常常身心上也有多重因著災難而造成的障礙,陳芝嘉等(2015). ‧ 國. 學. 提到天然災害除了帶走珍貴生命外,倖存者也必須面對災害造成的身心苦痛,有. ‧. 些病痛(例如:失能)甚至會影響災民當下的生活能力及未來的生活規劃,這些 受創嚴重的災民後續仍需長時間的協助,如社福追蹤輔導、醫療緊急協助等,他. y. Nat. er. io. sit. 們不僅在心理上面對死亡面對創傷,身體功能往往也受到影響,他們的生活因著 災難幾乎要全盤重頭來過。針對不可預期的死的準備,不僅是個人的家庭的議題,. n. al. 更需要政策的支撐與支持。. Ch. engchi. i Un. v. 綜觀上述有關可預期及不可預期死亡的文獻,筆者認為儘管關注的重點不 太一樣,但大篇幅都是聚焦在「存活的人」的適應,這些存活的人和死亡者往往 存在著「關係」,這個關係可能為親子、朋友、身邊鄰近的人,然而,有關「存 活的人」的討論比較少討論到專業關係,如醫護、社工等助人工作者,身而為人, 都會有情感的流動,會產生死亡者離開後的情緒反應是因為存活的人和死亡者有 關係連結著,專業關係和親子、朋友關係一樣同樣存在著存活的人和死者的關係 連結,本研究因而特別著重在專業關係中的死亡議題,而當專業關係面對的死亡 是不可預期的意外死亡,往往不若可預期的死亡般有時間準備,因而專業工作者 16 DOI:10.6814/NCCU202001448.

(25) 往往需要花更多時間修復自己。. 貳、 從青少年發展看死亡原因 從下表 2-3 發現 2017 年青少年死亡原因中,事故傷害佔全部青少年死亡原 因的第一名,佔 38.2%,第二名為惡性腫瘤佔 12.5%,第三名為蓄意自我傷害(自 殺)佔 10.4%。 表 2-3 2017 年 12 到 17 歲青少年的死亡原因和死亡人數 死亡原因. 死亡. 男. 女. 人數 政 治 大 327. 206. 3、蓄意自我傷害(自殺) 4、心臟疾病(高血壓性疾病除外). io. 24. 17. 12.5%. 34. 17. 17. 10.5%. 13. 9. n 5、加害(他殺). Ch. 11. engchi. 6. 4.0%. 4. 3.4%. er. Nat. al. 38.2%. y. 41. 100%. 32. sit. 93. 121. ‧. 125. 2、惡性腫瘤. 構比%. 學. 1、事故傷害. ‧ 國. 立所有死亡原因. 死亡人數結. i U n7. v. 6、先天性畸形變形及染色體異常. 7. 4. 3. 2.1%. 7、骨骼肌肉系統及結締組織之疾病. 6. 4. 2. 1.8%. 8、肺炎. 5. 4. 1. 1.5%. 9、敗血症. 4. 3. 1. 1.2%. 10、原位與良性腫瘤(惡性腫瘤除外). 4. 2. 1. 1.2%. 其他. 77. 39. 37. 23.6%. 資料來源:改編自衛生福利部《106 年死因結果摘要表》表 12 17 DOI:10.6814/NCCU202001448.

(26) 筆者將上表 2-3 事故傷害、蓄意自我傷害及加害等原因,歸類於「意外死 亡」,約佔全部青少年死亡的 52%,共計 170 人;另將與疾病相關的原因,歸類 於「自然死亡」 ,約佔全部青少年死亡的 24%,共計 80 人;其他原因則佔全部青 少年死亡的 24%,共計 77 人。參考衛生福利部(2017)的統計資料,可以發現 青少年「意外死亡」的比例較高,鄭存琪(2005)提到由於青少年在認知判斷、 情感表達、行為控制、人際溝通、自主能力等種種方面仍處於學習與發展階段, 也容易受到媒體、書籍、電視、網路、青少年次文化等影響,因此容易蓄意自我 傷害或發生意外。從青少年發展來理解青少年與死亡的關聯,粗略可劃分成生理、 心理和社會層面的影響,以下針對三個層面分別說明:. 立. 一、生理層面. 政 治 大. ‧ 國. 學. 生理層面對青少年的影響,因此時身體的急速轉變,包含此時身體的內分. ‧. 泌腺(endocrine glands)產生荷爾蒙(hormones)造成了個人身體上的改變,荷 爾蒙是人體中調節各器官的重要化學物質,內分泌腺體分泌出的性荷爾蒙有兩種,. y. Nat. er. io. sit. 分別為腦下垂體和性腺(或稱生殖腺),即男性的睪丸(testes)和女性的卵巢 (ovaries)。隨著雄性激素(androgen)和雌性激素(estrogen)的分泌,男性與. n. al. Ch. i Un. v. 女性的第二性徵開始發展與成熟,這時青少年特別在意自己的身形與外觀,會因. engchi. 著周遭對身形與外觀的看法而產生自信和自卑的內在感受,若此時對於第二性徵 沒有正確的衛生教育,青少年容易會焦慮不安。 由於腦下垂體的分泌讓青少年的邊緣系統活躍,因此青少年的情緒容易起 伏受影響,加上大腦衝動控制的前額葉未發展成熟,因此當青少年在情緒高張的 狀況下,會特別難以控制自己或思考前因後果(Steinberg,2014) 。因此,青少年 有可能在高張情緒下做出容易在衝動下做出沒有思考後果的衝動決定與行為,而 至死亡。. 18 DOI:10.6814/NCCU202001448.

(27) 二、心理層面 「形成自我認同」與「建立角色統整」是青少年的重要發展任務,此階段的 青少年藉由對自我的省思與覺悟,開始確立青少年在團體中的地位與社會的期望, 能在不違背自己需要、價值體系及良知的情況下,調整自己的行為與價值觀,以 增進對環境的適應性,角色統整就是確定自己的心理性別及應扮演的角色,建立 種種不同的自我概念。 青少年是發展自我概念(self-concept)的一個重要時期,青春期青少年常以 自己的想法、喜好來揣測別人,進而產生「自我意識」,且過分關注自己,或假. 政 治 大. 設很多情境,強化哀愁或憤怒,沈浸在白日夢裡,渴望孤獨卻又希望眾星拱月,. 立. 因而陷入矛盾之中,所以在公眾場合裡,常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獨特的目光焦點。. ‧ 國. 學. 但也因為如此,有時會感到手足無措,顯得十分不自在或過度的誇張表現。而因. ‧. 著獨立思考能力的提升,會發展出自己的想法,有想要嘗試的動機,在思想表現 上會出現以自我為中心,逐漸建立出判斷的標準,養成好批評、好爭辯、看不慣、. y. Nat. n. al. er. io. 人際關係。. sit. 不滿現實的態度,甚至有時會表現出誇張或傲慢,進而反應或影響青少年的同儕. Ch. engchi. i Un. v. 另外,青少年渴求被同儕接納,且易受同儕次文化影響並對次文化產生依 附感,同儕團體會影響青少年的自我認同,因此大部分的青少年常因著同儕反應 建構、調整自己價值觀,當被同儕拒絕,會使他們覺得受到莫大的挫折而喪失自 信。而此階段的認知發展屬於皮亞傑(Piaget)所提出認知發展階段的最後一個 階段:正式(形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al thought) ,開始具有抽象思考能力, 並 發 展 解 決 問 題 的 能 力 , 又 稱 為 「 假 設 演 繹 推 理 」( hypothetical-deductive reasoning)。正式運思期會顯著的出現在青春期的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同化 期(assimilation) :其特色集中在理想部分,思考中充滿無限可能性,青少年會將 新的資訊與現有的知識結合起來;第二個階段是適應(accommodation)的過程: 19 DOI:10.6814/NCCU202001448.

(28) 青少年必須適應認知能力的改變,隨著經驗的累積,正式運思的能力也會漸漸融 合於經驗之中。一個人的思考模式與其使用語言的能力息息相關,隨著思考能力 的增強,青少年溝通的能力也隨之大增,能將不同的想法組織起來,隱喻、嘲諷 和寫作能力都大幅提升。林哲立等譯(2007)於《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一書中 曾提及,協助提升青少年自我概念的方式有四:鼓勵成功、提高某些方面的能力、 提供同儕及父母的支持、發展因應技巧。 上述可知青少年時期的心理狀況,在內外在因子交互作用下,顯得相對複 雜混亂,儘管內在處理外在資訊的能力已有進步,但情緒總是牽著青少年的身心。. 政 治 大 斷力而增加危險因子,導致死亡風險提升。 立. 而在情緒高張的情況下,青少年複雜紊亂的心理狀態,容易左右其對於事件的判. ‧ 國. 學. 三、社會認知規範層面. ‧. 由於青春期的心理成長朝向獨立與自立,與父母間的見解及態度易產生衝. Nat. sit. y. 突而形成代溝,故當價值觀的重建、功課的壓力及父母的期許等無順利調適時,. n. al. er. io. 青少年容易表現出違抗威權的舉動。艾瑞克森認為此階段正處於心理的延期償付. i Un. v. 時期(psychological moratorium) ,即指他們正處於追求童年時期安全感與成年期. Ch. engchi. 自主性的矛盾之間(林哲立等譯,2007) 。James Marcia(1966)延伸艾瑞克森的 看法,進一步解釋延期償付,認為延期償付是一種不確定的狀態,青少年他們正 積極探索價值、意識形態或信仰,可能對自己對未來未有所承諾,或對某承諾只 存在模糊的概念。 綜上所述,青少年在生理層面因身體與內分泌的變化,加上控制與邏輯思 考能力雖趨近於成熟但仍在發展中,且此時非常在意外界尤其是同儕的眼光與觀 點,生活場域也從家庭與學校向外擴展,他們好奇並想探索自己是誰、能做什麼、 能力到哪裡等等有關自己的議題,所以整體而言是個起伏不穩定的成長階段,此 20 DOI:10.6814/NCCU202001448.

(29) 時也容易衍生情緒疾患、酒精或藥物的使用,這些發展中的不穩定一不小心都可 能讓青少年遊走於死亡邊緣。鄭存琪(2005)認為「想死的意念」對於正處於發 展階段中尋找自我的青少年而言,可能是源自於對生命自主的覺醒。賴瑩黛(2006) 也特別提醒要去覺察青少年憂鬱狀態,因為青少年憂鬱的狀況較一般成人特殊, 會外顯為破壞或傷害他人的行為,成為加害者或破壞規範的角色,有可能讓外界 只專注矯正其偏差行為,而忽視其內隱性的憂鬱壓力。 回顧上面提及青少年第一的死亡原因是「事故」 ,所謂事故就是意料之外所 發生的事情或意想不到會發生的狀況,青少年因為認知上對事件未完全瞭解,故. 政 治 大 有「事故」風險的行為選擇,在抉擇的當下若沒有適當且重視少年身心發展的成 立 容易因為環境因素、同儕因素、家庭因素,各種外在因素影響而導致青少年做出. ‧ 國. 學. 人在旁引導,少年很可能做出具有危險性的選擇,也可能因此有很高的風險觸犯 法律或遊走在法律邊緣,也可能讓少年接近死亡。. ‧. io. sit. y. Nat. 參、 高死亡風險的少年群體. n. al. er. 在青少年實務工作上,除了高風險∕脆弱家庭的兒童少年服務,尚有工作. Ch. i Un. v. 者致力於服務觸犯法律的觸法少年及遊走在法律邊緣的曝險少年 7。與青少年有. engchi. 關的現行法律有很多,如《刑法》 、 《民法》依照年紀有明確規範相關責任歸屬,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促進全體兒少福利及權益保障,而《少年事件 處理法》則是針對 12 到 18 歲少年保護事件及刑事案件之處理所制定的,目的為 保障少年健全之自我成長,調整其成長環境,並矯治其性格。 這群觸犯法律或遊走在法律邊緣少年,目前法律上稱呼他們為觸法少年及 曝險少年,所謂觸法少年就是觸犯法律的少年,而曝險少年就是曝露在危險及有. 曝險少年(Risk Exposure Teenagers)原稱虞犯少年,少年事件處理法部分條文修正,民國 108 年 6 月 19 日修正公布、21 日生效。 21 7. DOI:10.6814/NCCU202001448.

(30) 風險環境中的少年,他們比起一般少年有更高死亡的機率,筆者將其歸因整理如 下: 一、. 性格特質:觸法少年及曝險少年從事高風險活動的頻率較一般少年高。 所謂高風險活動如飆車、打架聚眾、械鬥等活動,刺激的活動常會使得少年. 腎上腺素升高,又因大腦前額葉未發展完全,衝動易怒的情緒會操控著他們,加 上青少年個性若愛逞強、不服輸等等,常常就會落入生死的一線之間。 二、. 家庭因素:觸法少年及曝險少年的家庭拉力比一般少年少。. 政 治 大. 從社會控制理論觀點來說,青少年與父母、家庭、學校、同儕等依附關係,. 立. 是為一種「社會鏈」,社會鏈對於社會組織、團體與個人價值觀之間具關鍵性的. ‧ 國. 學. 維繫力量(李浩昀,2016)。觸法少年及曝險少年的家庭狀況大多為單親或隔代. ‧. 教養,或父母親職業以藍領工作為主(趙佑純,2013)。從筆者經驗觀察,單親 家庭可能因工作關係無暇教養孩子,以致於多是孩子發生觸法事件需要法定代理. y. Nat. er. io. sit. 人出席,父母才會現身在警局或法院;而隔代教養部分則是因為照顧者為阿公阿 嬤,對於管教方式較無法掌握,又因無法給予正確界線,往往讓少年予取予求或. n. al. Ch. i Un. v. 不予理會照顧者。另外,若家庭這個內部控制因子薄弱,社會關係鏈的外在控制. engchi. 因子又無法有效制約,青少年就容易無所適從,以致觸法或暴露在高風險的機率 就會變高。 三、. 社會環境因素:. (一) 觸法少年及曝險少年的群體次文化。 「次文化」是指一群有著相似的社會與個人背景,在經過一段長時間的相處 與互動後,會逐漸受彼此影響產生一種相互瞭解的規範、價值觀、人生態度與生 活方式(陳啟榮,2008)。社會學習理論即指出青少年與自己親密團體成員會互 22 DOI:10.6814/NCCU202001448.

(31) 相學習而與之同化,若與經常從事偏差、違法行為與思想之同儕過從甚密,也可 能與之同化,形成一個次文化團體(周愫嫺,2004)。依照筆者觀察的這群少年 的群體次文化,整理成表格如下: 表 2-4 青少年青少女群體次文化 青少年 外貌. 青少女. 身體有大片刺青. 行頭. 化妝、美甲、有刺青圖騰 最新款式的 I phone、Many 機車. 金項鍊(越粗越好). 熱褲、夾腳拖(增高墊). 政 治 大. 衣服、褲子:一定要名牌 改機車(排氣管). 立. 髒話滿天飛、抽菸、喝酒. 學. ‧ 國. 行為. 無照就騎車,車上常有「傢.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2019. n. al. er. io. sit. y. Nat. 吃檳榔. ‧. 伙」白色西瓜皮安全帽. Ch. i Un. (二) 觸法少年及曝險少年的重要他人非正向楷模。. engchi. v. 張華葆(1994)指出「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是一個人在社會化及心 理人格形成的過程中具有重要影響的具體人物,通常是以父母為主,以親友、師 長為輔的一群人物,這群重要他人會影響個體的自我觀(引自吳怡欣、張景媛, 2000)。 原生家庭的根基不穩,他們(青少年)就到別處。哪裡有愛,就在哪裡生 根(楊智強、李雪莉,2017)。 在《報導者》筆下這群青少年,就朝著他們感受到愛的地方走,但他們不知 23 DOI:10.6814/NCCU202001448.

(32) 道這些感受到的愛需要用甚麼代價來換,也不知道這個愛是真還是假,對青少年 來說,就是「生存」 。少年需要吃飯,就有飯吃;需要地方落腳,就有地方落腳; 需要用錢,就有錢用。當重要他人不是社會大眾認知的正向楷模時,這些青少年 被放在最前線面對法律、面對生死。. 肆、 小結 死亡像天空蒙上一層灰,那時的空氣會讓人感到煩悶,卻不知道在悶甚麼; 青少年死亡彷彿大片烏雲壓頂,不下雨也不散去,那時的空氣會讓人很擔憂,擔. 政 治 大 我們以為死亡遠在天邊,卻有可能在轉身之時看到死亡發生;當人們以為青春正 立. 憂何時會下雨、雨會下多久,烏雲會存在於天空中,直到降雨後才雨過天青。當. ‧. ‧ 國. 白。. 學. 要發光耀眼,卻忘記那些沉浸在染缸的純白色布料正一點一點被染的沒有一處空. 筆者身為一位青少年社會工作者,認為人們忘記或刻意忽略還有這一群在. sit. y. Nat. 高危險環境中遊走在生死邊緣的青少年們,他們與死亡可以這麼接近,筆者認為. n. al. er. io. 正視、關注這個青少年死亡議題絕對有其必要性。. Ch. engchi. i Un. v. 24 DOI:10.6814/NCCU202001448.

(33) 第二節. 社工身為人如何面對死亡. 社會工作常常提到「人在情境裡」 。我生而為人,我所處的情境形塑了我是 一個怎麼樣的人、我怎麼看待我所在的環境和周遭的人事物。本節第一個部分將 從「文化」來探討死亡,對於從小在中華文化教育下薰陶和茁壯的我,如何面對 「死亡」這件事?對於這樣長大的人們,「死亡」總是蒙上一層神祕面紗,要如 何掀開面紗?有沒有勇氣面對?因為身在文化之中,所以很直接的就在生活中體 驗生死、學習生死這件事。而第二個部分將會從「教育」討論生死,把生死當成 知識來學習,就從小到大在學校被教育的經驗,如何理解生死?從九年一貫的通. 政 治 大. 識教育到大學專業教育的養成中,生死課程在這兩者之中有什麼不同?然而,從. 立. 學生變成第一線工作者前,已經有哪些裝備?又需要如何被裝備?. ‧ 國. 學. 壹、 從文化談死亡這件事. ‧. sit. y. Nat. 文化泛指一社會或群體整體的生活方式,包括思想與行為方式,是社會用. io. er. 來與其他社會區別且代代相傳的資產(張承漢譯,1994)。我們傳統的社會都避. al. 諱談論死亡,卻無法阻止死亡的來臨(吳淑娟,2010) 。Kleiman(1980)在台灣. n. iv n C 的研究注意到人們在面對自己死亡時,也是不談論死亡,臨終前亦不告別,死亡 hengchi U 的事交由家人來處理(陳新綠譯,1994),儘管從 1980 至今已經過 20 年,現今 的人們更有準備面對死亡,且更具備討論死亡的開放度,但文化依然深深影響著 處在之中的人們。回顧我學習死亡的經驗,是從面對自己家人的死亡開始,這個 過程中沒有人告訴身為孩童的我「死亡」是什麼,就算是從小照顧我的爸爸媽媽。 美國死亡學先驅 Elisabath kubler-Ross 曾提到成年人平時很少討論死亡,家裡有 人過世,孩子們就會被趕到另一個房間,但死亡是事實,這個現象也是人生的一 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李永平譯,2004)。而王慧芬(1999)也提到成人 不願和孩子談論死亡的原因有三:一是成人覺得孩子的世界應是無憂無慮、充滿 25 DOI:10.6814/NCCU202001448.

(34) 喜悅的,大人應該「保護」孩子,使他們盡量少接觸不愉悅的、痛苦的經驗;二 則是認為孩子年齡還小,談死亡太早,且談了也不見得懂;三是成人本身缺乏相 關知識或對談論死亡持著負面態度,所以避談死亡。這和我認識死亡的狀況極度 雷同,我必須從「經驗」開始,看到大人面對死亡發生後的過程,默默的觀察學 習模仿著,一次又一次的親人死亡經驗,我所經歷的情緒變化,還有死亡之後的 繁瑣儀式,也慢慢讓我理解自己所在社會的死亡是怎麼一回事。 一、. 社會文化 多數臺灣民眾奉行儒家和佛道思想,講求孝道、重視社會觀感、採行民俗儀. 政 治 大. 式,已成為深植人心的文化精神或迷思,再再影響國人面對死亡和悲傷的態度與. 立. 表達方式(陳增穎,2016)。回溯我學習死亡的歷程,種種的起頭和心理準備都. ‧ 國. 學. 是從老人生病開始,但老人生病到死亡的歷程,身為孩子的我沒有聽到身邊大人. ‧. 們在討論「死亡」的任何聲音,因為病情越來越嚴重,大人的表情越來越讓身為 小孩的我不知所措,加上越來越頻繁的進出醫院,我的心裡默默地知道老人的死. y. Nat. er. io. sit. 亡即將到來。儘管不願意聽到老人死亡這個事實,但大人等著老人被醫生宣告死 亡時間,確定老人死亡後,這些大人彷彿鬆了一口氣,哭一哭之後,就團結起來. n. al. Ch. i Un. v. 起身準備處理冗長的死後儀式。《花甲男孩轉大人》的電視劇中,男主角花甲的. engchi. 阿嬤還在家中彌留時,家中的長輩就已經為了後事和財產吵得不可開交,卻還是 能因為準備後事而團結起來,甚至返回老家團圓。盧佳佩、陳協宏(2016)提到 喪禮儀式常用來作為最後和死者連結及感情釋放的媒介,同時協助生者與死者進 行分離,透過喪禮的進行讓生者能夠接受亡者的離世,讓哀悼過程正常化,如同 鐘美芳(2009)所說喪葬禮俗是一種心理寄託,透過儀式的進展逐漸接受逝者已 矣,並對情緒進行宣洩和表達。在我們的文化中,喪禮是允許哭泣的,只是需在 適當的時間點表達抒發,而何時為適當的時間點則因各地的民俗與禁忌有所不同 (洪美新,2017)。筆者對於自家的喪禮儀式有很深刻的印象,便是「哭棺」這. 26 DOI:10.6814/NCCU202001448.

(35) 個習俗,年紀還小的我因為不知道要哭甚麼,就被大人打了一巴掌進去棺材旁邊 哭,當時的我哭只是因為臉很痛,並非因為逝者離開而哭,回想起來,筆者認為 我們身處的文化深深地被習俗牽制著,雖然學習到與死亡相關的表面習俗與儀式, 卻打從心底沒有學習過、瞭解過到底要怎麼面對那個無措和那個痛,甚至沒有語 言去形容那樣子的感覺。 從老人即將死亡到死後葬禮儀式,身為孩童的我,依然沒有聽到大人討論 死亡這件事,只有事情一件一件發生,就一件一件處理,偶爾聽到某個大人痛哭 說誰誰誰不孝,誰誰誰沒有盡到什麼責任,在家庭中充斥著互相指責和傷痛。若. 政 治 大 很可能核心在於與親人的分離,或者未了的責任所造成的遺憾等(引自程可心, 立. 由關係主義的觀點出發,林以正、張硯評(2012)認為死亡對華人造成的威脅,. ‧ 國. 學. 2018)。如同電影《可可夜總會》中化解的是在世與死去的家人之間的誤會與心 結,當中有一句台詞「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記得你」,片中訴說的. ‧. 是死亡,但是卻沒有任何可怕、負面的氛圍。筆者好奇華人同樣重視關係,為何. sit. y. Nat. 死亡總是圍繞著負面的經驗?彭康哲(2014)指出臺灣社會文化對於死亡總是充. n. al. er. io. 滿許多負面的想像,像是英年早逝、突然死亡、早年失怙等對於死亡的形容詞,. i Un. v. 不難看出外在社會環境對於死亡負面形象的型塑過程。洪美新(2017)也提到關. Ch. engchi. 於我們的傳統對於非老死或非壽終正寢者,如意外死亡、海難、空難等屍體不易 尋覓的狀況,都會認為其為凶死,人們不只悲慟,也會恐懼害怕驟逝的亡靈作祟, 在處理亡者後事時發展出許多不同於預期死亡之葬禮的做法,通常葬禮流程迅速, 未留給遺族足夠時間悲傷。上述整理顯示我們身處之文化對死多賦予負面形容。 二、. 家庭文化 從筆者經驗來看文化對我們的影響,家庭就是影響我們最深的地方, 「為甚. 麼死亡在東方文化那麼難說出口?」,筆者認為因為平常沒有習慣說,所以真的 遇到死亡時就不會說、不知道怎麼說。 27 DOI:10.6814/NCCU202001448.

(36) 筆者在整理文獻時,碰到男朋友家人因意外過世,身為外人的身分從旁觀 察他們家的內在情緒流動狀況,發現每個人都很悲傷,但每個人都很壓抑,似乎 眼淚不能讓人看到,讓人看到好像不好,叔叔、阿姨、男朋友都很難過,但是沒 有要分享難過,沒有想要開啟對話的意願。 叔叔:「我沒關係……(默默擦眼淚)妳去關心一下阿姨,我們已經三天 沒有講話了……」。 阿姨:「(眼淚不想給人看到)不要說……說了我會想到(一直哭一直 哭)……我沒事……真的沒事……」。. 政 治 大 男朋友:「妳不要靠近我(哭)……我想自己一個人(轉身,眼淚不想給 立. ‧ 國. 學. 人看到)……」。. ‧. 共同為經歷此悲傷事件的存活者,叔叔、阿姨、男朋友選擇用自己習慣的模 式去處理自己對於此悲傷事件的情緒,但關於傳統習俗該有的內容和儀式,所有. y. Nat. er. io. sit. 家庭成員都會做到,如燒金紙、上香、助念等等。從上述家庭文化來說,平常家 庭成員大多忙於自己的事情,在生活上遇到的困難大多自己處理,成員間對話僅. n. al. Ch. i Un. v. 是生活上的問候,雖然感情也不錯,但較無法深層細膩的討論交流。男朋友的家. engchi. 庭互動方式和電視劇《花甲男孩轉大人》中的家庭類似,劇中對於家庭文化的鋪 陳和演示,顯示著家庭成員因為各有自己家庭要照顧而各自生活著,但因阿嬤去 世而返回老家奔喪,劇中呈現每個成員各自在生活上的困境,真實的呈現普遍在 我們華人文化家庭當遇到死亡事件時,於裡於外每個人所經歷的紛擾,可是都會 在表面上、在形式上共同面對家庭裡的死亡。 雖然普遍的華人家庭可能如《花甲男孩轉大人》中的家庭,然而筆者反思自 身,發現家庭成員是可以改變在家中可以怎麼討論死亡這件事。筆者大三在醫院 實習,當時碰到種種議題都會帶回家和家人分享,如要不要插管、要不要急救、 28 DOI:10.6814/NCCU202001448.

(37) 想要怎麼死及死亡的身後事怎麼辦等等,發現家裡可以接受也願意討論這些議題, 當時甚至與家庭成員一起簽了器官捐贈卡。雖然筆者孩童時所經驗的家人死亡經 驗也類似於男朋友及《花甲男孩轉大人》中的家庭,但從大三起這個能與家人輕 鬆討論生病的經驗,讓筆者相信雖然同樣有華人文化的薰陶,但還是有機會長出 家庭文化各自對死亡的價值觀和想法。 三、. 現在的時空背景 陳錫琦(2010)提到雖然現在民風比較開化,但一般普羅大眾卻仍然避談死. 亡,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大家認為談論死亡是一件不吉利的事情。當死亡事件發. 政 治 大. 生時,常自己摸索尋求解決之道。但是,死亡是每個人遲早都要面臨的事實,避. 立. 而不談容易讓大眾在面對死亡事件時慌亂、手足無措,也因而失去正面的成長教. ‧ 國. 學. 育。而 2019 年的現今社會因著網際網路的發達與全球化的連結,對於死亡的討. ‧. 論已多趨於開放,筆者曾經在臉書及周刊報導上看到「死亡咖啡館 8」的詞彙, 2014 年辦理了第一場死亡咖啡館,至今已辦理逾 120 場的聚會,每次辦理的地. y. Nat. er. io. sit. 點及參與的成員都不一樣,死亡咖啡館的用意即在於以輕鬆、自然的方式聚在一 起聊生死,參與者可以毫無禁忌,沒有避諱,用一種健康、正面的態度談論有關. n. al. 生命和死亡的話題。. Ch. engchi. i Un. v. 另外,現在醫療場域中也普遍的提倡器官捐贈、談論安寧療護的內涵及推 廣有尊嚴的死亡等議題,可以想像現今社會對於討論死亡的接受度已提高,對於 死亡的安排準備也是覺得能提早開始的好,與早期完全不可談論死亡的封閉社會 已有不同的樣貌。. 8. 資料來源:http://www.funeralinformation.com.tw/Detail.php?LevelNo=3495 29 DOI:10.6814/NCCU20200144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1) Determine a hypersurface on which matching condition is given.. (2) Determine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