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當死亡來臨

第二節 個案死亡對工作者的影響與其因應方式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個案死亡對工作者的影響與其因應方式

對於死亡態度、死亡感受的建構,都是從生活中經驗死亡而來,上一節討 論的死亡態度多是生活中親屬死亡經驗的堆疊,而在工作上遇見的死亡,也是 因為和個案有著工作關係,而會有情緒、感受牽連其中。

當聽到正值花樣年華的生命逝去,不管是一般人還是身為與少年接觸、關 懷少年的社工,都會有與意外事件類似的反應,不相信少年的生命已經殞落,

尤其殞落的是年輕的生命;雖然死亡其實不分年齡,可是年輕生命的殞落又讓 人覺得更為不真實。榴槤記得那股巨大的不可預期不可相信的震撼,而洋蔥記 得自己覺得這個事件的不真實與邏輯不通。

我沒有預期到原來前一天是最後一天,那時候是覺得他正在光明璀燦的 時候,這個是更難過的地方(榴槤)。

我覺得怎麼可以就是比我年輕的人就是比我先在那裏(殯儀館)出現,

在邏輯是上不通的……」(洋蔥)。

因意外逝去的年輕生命,不合一般生老病死的常理,邏輯上會無法接受這 個事實。縱使與少年不是血親關係,卻因為社會工作的接觸與陪伴,產生一種 特殊的羈絆與感情,面臨個案少年死亡時,如同自己的親友離世一般,震驚、

難過、不捨等情緒相互堆疊,甚至會有巨大的失落等,本節將從受訪者因應個 案死亡的情緒認知歷程說起,再談到對受訪者的影響有哪些,最後整理歸納受 訪者覺知和個案死亡事件後的行動,來瞭解社工面對青少年個案死亡後的因應 歷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壹、 個案死亡後社工的情緒、認知狀態

面對個案死亡後的歷程,多混雜著工作者以往被形塑出來的死亡態度,以 往因著死亡經驗而出現的情緒也會因著個案死亡事件浮出。可是,由於與個案 是工作關係,從表面看來就是工作中的關係出現了變動,及需處理一些制式流 程,如個案死亡就是結案處理,就是將個案從工作中移除,但個案死亡後的情 緒感受並沒有被移除,和個案的互動、回憶都還在工作者內心存在著,個案死 亡引發的後續情緒是無法清楚的劃分何者是工作生活、何者是私人生活的作為 和感受。

而正值青春年華的青少年遇到的死亡多屬不可預期的死,自殺和意外事件 的死亡佔了多數,自殺和意外死因所造成的影響亦有些微差異,這些差異在於 死因對生者的打擊及相對應需要的修復時間長短。個案自殺死亡會讓工作者相 對的多了些質疑,質疑自己在工作時是否疏漏了什麼,這份質疑會讓工作者久 久無法釋懷,這和自殺者遺族的狀態很像。蔡松芬(2005)提到如何協助自殺 者遺族面對事件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生者除了要承認與接納失去死者的悲 傷、憤怒與各種痛苦的情緒,也要澄清自己的內在控訴,找到自己與死者之間 新的連結與意義,轉化死亡對生命束縛的力量。其實若從受訪者的因應來看,

面對意外死亡事件的後續因應與蔡松芬(2005)針對自殺死亡事件的因應沒有 不同,但或許對工作者而言,因意外致死雖然在情緒上也會震驚無法相信,但 信念上比起自殺死亡可能比較能釋懷,也較容易放下對死者的執念。

不論個案死亡的原因是什麼,情緒總是會在第一時間就浮現出來。洋蔥、

果果、Apple、榴槤在得知個案死亡的當下,他們在情緒的歷程上都有些雷同。

洋蔥遇到艾斯事件的情緒與認知歷程大概可以分為五個歷程,他記得自己的第 一個反應是錯愕,然後不可抑制的哭(難過),接著自責、懷疑,然後是逃避、

面對,持續整理、釐清。果果遇到阿爆事件的情緒歷程大概可以分為五個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以下進而將受訪者遇到個案死亡後產生的情緒依照 Ross 提出的階段論進 行整理:

一、驚訝及否認

對於個案的死亡,受訪者們出現第一個反應有驚訝、錯愕、不敢相信和無 法接受等,對於個案死亡的事實往往超乎自己所能接受的範圍,如洋蔥覺得怎 麼比自己年輕的人已經變成一張照片被放在靈堂上,和榴槤覺得小乖還有大好 人生等著他,卻發生意外讓小乖無法追求光明美好的未來。

阿公當下就在電話那頭就跟我說,她(花花)已經走了,然後當下我真 的覺得很錯愕,然後想說是不是開玩笑甚麼的,可是阿公很沉重,而且 也不太想要提,然後我就只是問怎麼會這麼突然?(Apple)

二、憤怒

憤怒是最容易呈現的情緒,但往往在憤怒的後面,有著更多更深層的情緒 和表現,這個憤怒可能是對自己,也可能是對他人發怒,而榴槤也出現對老天 爺發怒的情況。

我的憤怒比較像是為甚麼老天爺是這樣讓他(小乖)遭遇到這個事件這 樣……也生氣爸爸(小乖父親)的雲淡風輕……(榴槤)。

發怒的原因可能為害怕、沮喪、憎恨。而人在害怕又不知道怎麼處理這個 狀態的時候,就會出現逃避的行為,逃避是很常見的行為模式,是要用來保護 我們在第一時刻免於更大的傷害,筆者認為逃避是一種不需要去定義好壞的行 為模式,工作者在逃避的時候可以真實的看見自己在那個逃避當下的需求,然 後在那個當下真實的做出符合自己意願的行動和反應。而受訪者逃避的行為皆 反應在工作上,包含洋蔥的「不敢整理個案結案資料」、果果的「不願意做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案」和榴槤的「沒有辦法寫個案紀錄」。

我後來有一個月還是多久的時間,我都不敢去整理他(艾斯)的那個結 案資料……我就會不去碰那一堆東西,因為包括他寫的信阿甚麼的都還 收在我的資料裡……(洋蔥)。

看到他們(其他個案)我會想到她(阿爆),所以那時候其實我不是很願 意再去碰我的個案,但是我還是得碰,不過還好的是很多那時候那個報 告該送的都送出去了,所以,阿有些就是拖嘛!(果果)

真的沒有辦法寫記錄,我可能要寫一個頭今天做了些甚麼,……但我就 會一直留在這個筆記本上,沒有辦法開電腦去打那個內容,就是渾渾噩 噩蠻長一段時間(榴槤)。

有沒有可能我在這裡又再遇到意外?我還有沒有辦法再撐過第二次?或 者是我也會害怕說假設我對這件事情變得麻木,那是不是也是一件蠻傷 感的事情,會想逃避!(榴槤)

三、討價還價

青少年個案的死亡會讓工作者感到惋惜和心疼,而這些工作者通常會出現 自己投射的想法和念頭,如「他還有很美好光明的未來!怎麼就這樣走了?」, 這樣的想法往往讓工作者陷入了自責的情緒和狀態,而工作者出現這樣討價還 價的狀態,主要是覺得對個案有所愧疚。受訪者提到會出現「是不是我再多做 點什麼?」、「會不會我沒有做到什麼?」這樣的話語,但是死亡的個案無法再 給予任何回饋,工作者又會陷入負向情緒的惡性循環,如同果果、洋蔥和榴槤 的自責,進而引發對自己工作狀態的懷疑,但沒有人可以告訴工作者這些懷疑 的答案是甚麼,間接促成工作者想要去找到這份懷疑疑問的答案,而追尋答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過程,消耗的總是工作者的身心。

有一點就是魂都不見的,趕快不斷的檢討跟審視自己說自己到底是不是 少做了甚麼,會不會是因為我沒有來得及怎樣怎樣,所以他(個案)就 這樣(死)了,會有一種就是會把錯放在自己身上,或是想要去找出那 個原因,然後在對自己身邊上當然是說,會不斷質疑自己的工作能 力……甚至會覺得就是懷疑自己工作能力,會懷疑自己,會覺得我是不 是沒有辦法勝任這份工作,對我是不是做的不夠多不夠好,然後別人都 做的到,為甚麼我不行……(洋蔥)。

(剛開始)我都會一直浮現這件事情,……就會一直很自責,就是我在 多做一些甚麼會不會比較好,是不是我不該同意他們(市府社工)說服 她(阿爆)做引產手術,這些很多很多的問題的時候,你是沒有一個答 案耶(果果)!

有時候心裡在想說那麼多我手上大概十來個孩子,那麼多孩子我就覺得 為甚麼偏偏是他(小乖)…那時候也會自責說為甚麼我可以這樣想,為 甚麼要這樣去換,可是那時候就覺得他(小乖)真的太可惜了,因為可 能也是因為真的投入比較多……(榴槤)。

孩子過世……那時候就很猶豫要不要去醫院,……我後來沒有去,但是 後來還是覺得自己心很狠,或是為甚麼不能去呢?就覺得自己不夠勇 敢,蠻多這樣的感覺……(榴槤)。

那個結就是在,像現在我工作我還是會想到會不會隨時會失去某一個 人、失去某一個孩子……(榴槤)。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四、沮喪

工作者遭遇到的沮喪,是不能多為死去的個案做些甚麼,而在工作的過程 中,若有相似個案的出現,往往會讓工作者再次陷入對於死亡個案的失落感 受。

我後來有遇到幾個很像他(艾斯)的個案,其實我很害怕……我都覺得 為甚麼很像他(艾斯),然後來了我怎麼辦?……邊做其實我邊恐懼和擔 心……(洋蔥)。

而沮喪在生活中展現出來的行為狀態就會影響工作者在個人生活和工作上 的轉變,這些轉變將在下一節詳細說明。

五、接受

所謂的接受在於「他(個案)已不在人世,我(工作者)認清這是無法改 變的事實」,然後慢慢的面對個案死亡帶來對自身的影響,面對個案死亡事件的 歷程很長,這裡所說的「面對」只是一個起點,洋蔥和果果走到這個面對事件

所謂的接受在於「他(個案)已不在人世,我(工作者)認清這是無法改 變的事實」,然後慢慢的面對個案死亡帶來對自身的影響,面對個案死亡事件的 歷程很長,這裡所說的「面對」只是一個起點,洋蔥和果果走到這個面對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