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一章 緒論"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究成年男性喪失父(母)親之哀傷經驗。本章將描述研究 之動機與目的,並進行相關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萌芽--從父親的故事說起

他 35 歲時辭世,年輕的生命從 20 歲當兵起截然二分為渾然不同的樣 貌。

民國 44 年,他出生於台北繁華的圓環商區一帶,家中經營餐飲店、

冰果室,生意極為興隆,排行第八、為家中ㄠ子的他,最得父親的疼愛。

上了高中,不愛唸書的他,除了跟著店裡的師傅學手藝、幫忙家中生意的 日子,多半領著二、三十個少年兄到處玩樂,冰果室、撞球間、舞廳等遊 樂場所隨處可見他與兄弟們嘻笑打鬧的身影,這樣的他在兄弟、跟班的面 前,是個意氣風發的少年兄,是快活、恣意的。

當兵前,他奉子成婚,面對新婚懷孕的妻子及即將到來的金門兵旅,

未來充滿著他無法預測的變數或挑戰。在金門當兵的淒冷苦澀讓他與酒結 下了不解之緣,好不容易挨過兩年回到台北,迎面而來的不再是瀟灑恣情 的青春歲月,而是一家四口沈重的生活擔子,在妻子的支持下,他開了個 小吃攤討生活,但天不從人願,從賣飯麵熱食到冷熱甜品,做一樣倒一樣,

也許失了信心,他不再賣小吃,將最後的希望放在水果攤的生意上,想再 努力一次,卻依舊灰頭土臉地結束營業,一次次的失敗徹底擊潰曾有的輕 狂、自負,借酒消愁的日子越來越多,工作卻是斷斷續續,眼看妻子從做 一份工作到兼兩份工,手足、親戚們輕視的嘴臉,子女們驚恐的眼神,習 慣性地,他拿起酒瓶一口一口喝進殘存無幾的尊嚴;他 29 歲時父親病逝,

即便是眾多手足中第一個奔喪、第一個為父親守靈的人,也彌補不了父親 受病苦折騰時,自己無能照顧與盡孝的遺憾。

人生的最後幾年,酒與他,誰是主誰是客,已經分不清了,因酒精中 毒導致手腳常不自主的顫抖、無法控制,這一次他失去了身體的自主權,

35 歲那年春天,因腹部不明疼痛送醫,十五天以後在妻子一人的守候下飲 恨離世。

他—是我的父親,回想父親短暫的一生,鑽進腦海的不僅僅是對父親

1

(2)

片段甚而逐漸模糊的記憶,更多的是感受到父親生命中的失落,失落瀟灑 青春、失落信心、失落手足之情、失落為人子、夫與父的角色與尊嚴、失 落自己的父親…;好奇面對這許許多多的失落的父親,尤其當其摯愛的父 親逝世,是如何感受、如何思維、如何因應的?這樣的好奇開啟我去思考

「男性」如何因應失落?而調適歷程的背後又有著何種思維?他們如何看 待失落事件?因應行為對其後續生命是否產生影響?在生命中眾多不同 面向的失落中,我特別對於「喪失父(母 )親」的失落議題有著濃厚的興趣,

因此,在本研究中,我將以女性研究者的角色位置,嘗試與遭受喪親之失 落事件的男性建立互動關係,進而深入探討他們喪親後的生命故事。

二、確認—來自先生與男性友人的喪親經驗

父親過世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也展開了自己的人生,暫時放下心 中的好奇,但自己選擇的職場不是安寧療護相關機構就是醫院,內心彷彿 隱隱約約仍想探詢生死交替瞬間所引發的種種現象。在蓮花臨終關懷基金 會擔任社工員時,偶然中與一位男性志工友人聊起其喪母的心情,由於長 時間照顧重病的母親,母親的離世對其而言,一方面是解脫了長期照護的 身心壓力,一方面卻開啟了他與母親間情感糾結的另一階段,解脫與不 捨、氣憤與心疼、平靜與哀慟...訝於志工友人充滿情緒張力的言語,我有 些語塞,說不出一句關懷、陪伴的話,困窘不已卻也對先前的好奇有了篤 定,相信男性在面對喪親之失落事件時,確實有其個人內在心理歷程,往 後與志工友人接觸的三、四年間,斷斷續續聽聞他談及憶念母親、夢見母 親,並嘗試與自己、與記憶中的母親對話以整理自己與母親的關係,透過 思維、對話,幫助他對「自己」、「自己與母親的關係」有了不同的理解。

這樣類似的歷程也發生在我先生的身上--婆婆於民國 90 年 6 月發現罹 患肝癌末期,送醫接受緩和醫療 13 天後辭世,先生在婆婆入院後終日陪 伴婆婆身旁細心照顧,也努力做好送別婆婆的心理準備,但在護士宣告婆 婆彌留即將離世的那一瞬間,先生仍難掩哀悽地落下淚水,彷彿有一塊心 田陷落,久久難以撫平。婆婆過世後的第一個年節,先生竭力完成婆婆想 要重新裝潢舊家的心願,他說:「那是最後能為媽媽做的事。」,當他完成,

他欣慰地告訴我「不愧為媽媽的兒子」;他總是很懷念、很感謝在夢中再 一次感受到婆婆的溫暖,如果久未夢見,便可由他的言談中感受到些許失 落,先生也曾在家中、捷運上因思念母親而落淚,原本不那麼在意節日的 他,開始留意起婆婆不在的特殊日子,第一個年節、第一個母親節、端午 節、中秋節對先生來說不再有團圓的幸福,反而充斥著滿滿的落寞與思念。

婆婆走後的第二年,先生的懷念依舊,但言語上卻多了「我相信媽媽

2

(3)

並未真正離開我,我的身上留著他傳下的東西」,偶爾見他思考「自己是 一個怎樣的人、怎樣的兒子…媽媽留給他的生活精神、智慧是什麼」等問 題,與甥姪輩相處時,他也開始思考「傳承」的意涵:自己可以傳遞給下 一輩的是什麼?從情緒上的悲傷、緬懷,到探究「自己」、「自己與母親的 關係」、「自己與其他人的關係」、「傳承」等等議題,在在顯示先生喪母後 有其獨特的調適歷程。然而,儘管志工友人與先生皆片段地與我說起其當 下的想法或感受,但對於其個人內在深層的心理活動、歷程,我依舊難以 深刻體會、貼近的;就此,我期望透過本研究深入瞭解遭逢喪失父(母)親 之失落事件的成年男性如何調適與因應。

三、探究—成年男性面對喪親失落事件之研究現況

近年來,國內針對喪親的研究日漸豐富,但研究對象多以青少年、兒 童為主,以成人為研究對象之研究,則多著墨於喪失子女、配偶之哀傷議 題,針對喪失父母之成人家屬之研究較少,而且多數研究均將男女成人納 入研究對象範圍,探討其哀傷經驗以及在於諮商過程中的轉變歷程(官玉 環,2003;李佳容,2002);以成年男性為對象之研究論文僅有一篇(黃郁 雅,2001),研究者以深度訪談方式進行成年男性面對癌症母親死亡之歷程 研究,研究對象範圍較為侷限且主要探討成年男性之照顧壓力、喪母後角 色改變、哀傷調適與社會資源運用情形;就上述相關研究現況顯示國內少 有以喪親之成年男性的生命故事為主體做研究,本研究期以透過敘說研究 之方法深入瞭解成年男性內心世界歷經喪親經驗後的調適歷程。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與國內現前研究現況,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

1. 探究成年男性面對父(母)親過世時,如何覺知此失落事件;

2. 喪親之成年男性採取哪些方式度過喪親的哀傷及背後思維為何;

3. 喪親事件對成年男性之人生產生何種意義與影響。

期待藉由透過成年男性面對喪親事件之自我敘說,作為臨床工作者了 解男性面對喪親事件後之內在心理歷程之參考。

第二節 名詞釋義

一、喪失父(母)親

親人意指與個人具有血緣、婚姻或收養關係的家屬,例如:祖父母、

父母、兄弟、姊妹、子女、配偶等等。喪失不同關係與角色的親人,皆可

3

(4)

能影響喪親者展現不同的哀傷樣貌。本研究基於研究動機,將喪親者之失 落對象囿限於父親或母親死亡者,以期探討喪親者之哀傷歷程。

二、成年期男性

所謂「成年」是指個體趨於成熟(Hurlock, 1988),個體經過青春期社會 化後,身心發展俱已成熟,便進入所謂的成年期。成年期的年齡約指 21 歲 到 65 歲,是人生最長的一個時期,個體在此時期開始適應並習慣社會生 活(張春興,1998),也承擔更多社會責任。心理學家視成年前期為年齡約 介於 20 歲至 40歲之成年人(楊國樞、張春興,1984;引自黃慧貞譯,

1995),本研究所稱之「成年期」採取此成年前期之定義,以年齡為 20- 40 歲男性為受訪對象。

三、哀傷經驗

哀 傷 是 喪 親 者 自 己 覺 知 和 接 受 失 落 事 實 的 過 程 (Parkes & Wiess, 1983),在此過程中,喪親者會因失落而出現生理、心理、認知與行為反應。

故本研究所指涉的哀傷經驗意為:成年期男性在喪失父(母)親後,其對喪 親事件本身、自我面對方式之覺知,包含喪親事件所牽引之情緒、感知、

行為、省思、覺察等經驗。

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要如何安排課後的休閒活動呢?我們 可以依照自己的個性和興趣,做適當 的選擇,並且考量天候、時間,做適

一開始,老師先教我們認識 器材,後來就讓我們自己拍 照。我覺得拍蚜蟲的照片很 好玩,因為蚜蟲本來只有一

凡你對別人所做的.就 是對自己做.這是歷來 最偉大的教誨,不管你 對別人做了什麼.那個 真正接收的並不是別

• 長久的結合體,就是那種與〝自我〞相關的包含

擁有很強的內在動機 (探索自己和世界) 擁有內在和外在的動機,並能自我調控(提升能力、升 職準備). 喜歡與生活連繫

我一開始對這門課的目標只是想單純上課認真抄筆記、作業好好 寫、絕不早退外,還從未想過會上台報告。雖然我是老師點到要

「老師知道了在討論一、二的兩件事後,要求 班中有份「 嘲笑別人的男生」 和「 杯葛別人的 女生」

作為 19 世紀最傑出的藝術家,梵高熱愛生活卻倍 感艱辛。他的畫像目光鮮明,紅髮、紅鬍子、稜角 分明的臉,浮現躁鬱不安的心情,從畫作中看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