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水墨創作組碩士論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水墨創作組碩士論文 "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水墨創作組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袁金塔 教授

流動的人 流動的人 流動的人

流動的人- -- -都會青年之水墨創作研究 都會青年之水墨創作研究 都會青年之水墨創作研究 都會青年之水墨創作研究

“Running Life” — — — — Study and Create of Ink painting of Urban Youngsters

研究生:黃琦珊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六 年 六 月

(2)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無論中國或世界各地,人物畫皆可以說是最古老的一個繪畫類型,它的演化 不僅代表著一個畫種的發展,更可以從中窺視當地歷史的進程。因此,張曉凌認 為:「人物畫,做為一個獨特畫種的意義正是在它古老的源頭被給予 的,即在任何歷史語境中,他都不具備形式上的純粹性,而是某種精 神和歷史的象徵。1

自古至今,人物畫描繪的都不僅只是客體的形象,更包含生活空間所賦予客 體的時代特質。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和現代化時代的到來,水墨從主要描寫農村山 川等自然風景,勢必也得慢慢的面臨到都市化的景觀,而如何能用同一種媒材表 現出現代化產物的精神,於是成為水墨創作者的新課題。與時代並進的人們,生 活在我們周遭的眾生,甚至更確切的鎖定所謂都會男女,在當代的社會文化語境 下,將以什麼樣的面貌呈現在水墨作品中呢?這是本文所探討的主要問題,同時 也牽涉到許多關於「水墨」的議題。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學習繪畫不再只是靠著臨古畫,或承襲師風。除了 相關書籍的大量出版,更方便的是由於網際網路的發達,我們的視野一下子擴張 了無數倍,只要動動手指,就可以輕易看到世界各地的藝術作品,除了大開眼界 之外,也值得我們學習和自省。重要的是,藉著欣賞作品和了解藝術家們的創作 理念,提昇自身對藝術創作構成的思考和觀念以及品味,在其中學習自己適合的 方式來表現自己關心的議題。

當前最貼近我們生活的現實就莫過於「都市」這個議題了,而本文更關懷的

1

張曉凌<中國百年形象史>,2004

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100guohua/renwu.asp?kind=2 (瀏覽時間 2006.12)

(3)

是都市人文。當代都市人物畫這個題材,在目前台面上可見的作品中,不論在形 式、內容、或國畫最講究的筆墨中,都可以讓我們看到許多墨水媒材表達的可能 和不可能,但也許這不一定符合某些保守畫家的藝術理念。

只有現代型的人物畫才能承載血與火歷史所鑄成的意義。

2

一語道出了創造出時代性作品的必要,身為創作者,臨古、摹古應當作僅是 學習的一個過程,若以此做為一件作品,就技巧而言,我們不會比前人或知名畫 家更好,在題材上,也不會感受的比他們深刻,如此要怎麼勝過前人呢?活在當 下,就應接受當下的訊息,建立自己時代相符的語言,做當代的作品,與世界的 腳步同進,感受前人所不能感受的,使用前人所沒有的方法、工具、科技,藉此 展現我們的優勢。

第二節 研究目的

透過資料收集、分析、研究,希冀能達到以下幾項期許:

(一) 由水墨藝評家的論述中,思考水墨畫面臨「當代」人文所衍生出 的種種問題。

(二) 整理出當代都市人物的作品,歸納出此類議題的水墨創作所呈現 的特殊語彙,以及未來的可能。

(三) 從藝術家的創作理念中,習得做藝術的態度和建構作品方式,進 而強化到自己的作品上。

2

張曉凌<中國百年形象史>,2004

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100guohua/renwu.asp?kind=2 (瀏覽時間 2006.12)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一、「都市」

這個詞在每個人心中必定都有一個既有的概念,但在本文「都市青年」的 議題中,必須進一步的追問,「都市」到底是什麼?在此引用賈方舟精確的解釋,

他以多重的層面和多重的角度來做詮釋:

都市是一個地理單元;都市是人造的第二自然;都市是人類的一 種聚居方式,一種與鄉村不同的生活方式;都市是一部用石頭和鋼筋 水泥書寫的歷史;都市是一部大開的書,記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光榮 和夢想;都市是一種群體人格的象徵;都市是一個巨大的文化空間,

一種新的文化類型。在詞典中,都市被定義為「大城市」。正是這種

「大城市」,集中了眾多的人口、眾多的財富和眾多的文化精英,從 事著巨大的經濟活動、社會活動、知識和文化的創造活動,進行著最 頻繁的信息交流和人際交往。3

因此在藝術的範疇中,都市涵蓋的不僅僅是地理空間,更是一種心理狀態。

二、「當代」

當代並不限於風格、語言、形式上的創造,還應當包括思想和精 神的價值,具體來說,就是要用作品對歷史和現實的社會文化問題、

對人的生存狀態進行深刻的反思。4(魯虹 79-99 年水墨創作 20 年回望)

「當代」這一詞彙用在水墨畫上,與現在所風行的「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的「當代」性質的意義,可能會有所出入,多數人在引用這個專有詞的時候,

3

賈方舟<弟四屆深圳水墨雙年展-水墨與都市>《藝術當代》雜誌 NO.1

4

魯虹<79-99 年水墨創作 20 年回望>

http://www.wenhuacn.com/article.asp?classid=21&articleid=4799 (瀏覽時間 2006.10)

(5)

指的是「現時性」意含,其中包含了西方的「現代」(modern)和「當代」(contemporary) 兩個詞。而「現代」有一個重要的概念為「為藝術而藝術」,媒材自身即是一種 藝術語言;「當代」則更貼近社會、文化層面,強調藝術家與現實生的關聯,另 外也包含了跨領域和多元的創作思維和方式。但在中國水墨發展和西方藝術發展 畢竟不能做完全對等的比較,就水墨的現況與使用方式而言,以「現時性」來解 釋我們所謂的「當代」也許更為精確。

「當代」藝術的界定不在其時間、風格、形式上的界分,而在於其核心的精 神,那是一種開放的態度,一種探索和洞悉當下社會脈動的藝術心靈。「當代」

一詞的原義,即有稍縱即逝的涵意,它的概念是流動的,是不斷變化的瞬間存在,

更是時代思潮與大眾生活的展現反省。

因此,這樣的概念表現在水墨上,不僅與傳統國畫有了初步的界定,更蘊含 著無限未知的可能。

三、「表現性」

藝術就是直覺,直覺就是表現。5(

「表現性」的手法,以及藝術的「表現性」,中國的繪畫早於西方繪畫。在西 方印象派之前多是以光影、透視等精確的科學方式來構成圖畫,而中國繪畫重視 的是內在精神,是一種自我凝視的客觀化活動。克羅齊認為直覺本身就已是表 現,在心裡完成的就已是藝術作品。無論是東西方,其「表現性」在藝術創作上 的意義是可以互相挪用的,而在此也就不細分東西方的論述,簡單概要的解釋本 文所謂「表現性」的意義。

5 克羅齊 Benedette Croce,西元 1866–1952 義大利哲學家﹑美學家﹑文學批評家﹑歷史學家。

(6)

「表現性」是主觀的、個性化的、重情感的,重視任意性的強烈幻想和突發 性的偶然領悟。主觀成就每個人不同的特點,也是藝術語言存在的理由。藝術的 情感是透過表現而成為情感的,這是藝術家對人在文化環境和歷史情境中的精神 關懷,也是藝術發展的動力。

而在造形語言上,「表現性」強調還原、對比、扭曲、變形和誇張,透過這 樣的手法,來強出內心世界的的激動和悲壯,憤怒與壓抑等各種情緒和藝術家的 特殊性格。

所以,真正的「表現性」都應該具有獨創性。

第四節 研究提問

面對時代的突飛猛進,西方藝術的強權,消極的論述漸漸浮上台面,不斷的 警惕與打擊著水墨創作者,許多人因此亂了陣腳,更有人直接放棄水墨創作,或 裝作什麼事都沒發生,依然我行我素。水墨跟著時代有新的發展是應該的,然而 我們應該秉持者什麼樣的信念,或是站在什麼樣的支點去創作出新時代的作品,

才不枉費我們選取的這種媒材?選擇逃避也許是一個方法,但選擇面對的創作者 們,有哪些問題是我們應該解決的?又有哪些問題,是要水墨界以外的人士來支 持我們?以下具體列出幾項問題:

(一) 面對當代藝術的衝擊,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去虛心學習?學習什麼 部份?以及如何融會貫通到自己的創作上?

(二) 在建構水墨自己的當代性時,對於傳統的延續與捨棄,要如何拿捏?

(三) 傳統國畫的基本要素(如筆墨、線條…),在現今應該如何解構再建構?

(四) 現今台面上的都市人物水墨,何以成為今日的樣貌(變因、創作理念…)?

(五) 水墨人物未來的可能性為何?(涉及自己的創作方向的發展。)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從視覺藝術學習發展出來的相關 技能與能力,可以應用於日常生 活與工作上 (藝術為表現世界的知

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通過視覺藝術評賞、視覺藝 術創作和視覺藝術知識 三個學習範疇

3   有關這一組石刻浮雕的圖解,參見楊泓《南朝的佛本行故事雕刻》,《現代 佛學》1964 年第 4 期,第 31-33 頁。轉刊氏著《漢唐美術考古和佛教藝術》,北 京:科學出版社,2000

學博士,現為上海大學文學院教 授,兼任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比較不同 文化、藝 術家、時 代的形式 選擇與表 現角度的 關係 辨識不同. 文化、藝 術家、時 代的形式 選擇有何

至於在台灣的學術佛教,基礎相當脆弱,自 1950 年至 1960 年代,在台

對人間佛教之非有不可的歷史環境,太虛本人是這麼樣敘述的 5

z 當時有不少在華穆斯林對中國文化有深刻 研究,這些以漢文寫成的文學及藝術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