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香港高中視覺藝術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香港高中視覺藝術"

Copied!
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

香港高中視覺藝術

學習成就評估架構研究

(2)

評估架構之應用(試行研究)

評估架構實踐的範疇性評估

非等級性

「範疇性評估」的意義,是令本來具有規範意義的評估,在階段性的實施過程中,暫且 不涉及價值,又暫時捌開等級差異的問題,只單純地對應某項行為和表現的描述。而這 種描述的功能,就好像範疇類別一樣,本身並不含有「連貫」、「順序」、「統整」等 的性質。它的等級性,只有在呼應課程評估架構的價值時,才需要歸納出來。

非價值性 非順序性

整體學習發展的具體指標

(一) 只作為觀察學習現象的歸納,有利於較客觀地為課程評估架構提供評級的證據。

(二) 因為範疇乃以整體的表現為考慮,並陳列出不同年齡學生可能的學習表現,於是它可以 跨階段,避免以先入為主的年齡分割,強制了學生的成就。

(三) 範疇由於不用分成不同階段,比架構能陳示較寬廣、較多樣、較豐富的評估內容,有利

「範疇性評估」的特色

(3)

3

(一) 「範疇性描述」(category-oriented description)

(二) 「範疇性分析」(category-oriented analysis)

「範疇性評估」的方法

(1)學習的行為或表現;(2)創作、對話或文字的文本

「範疇性評估」的對象

「範疇性評估」的建構

所建構的範疇:

其一、是被認為重要的、亦假設有機會透過學習而出現的行為或表現;

其二、這些範疇在表面上的重要性似乎無分彼此,只客觀地對應於相關的行為或表現;

其三、這些經命名或描述的現象,只可以代表學生某一方面的學習行為或表現,

並以純屬概念的形式表示出來;

其四、當中的範疇只不過是一種評估的工具,使觀察者更方便地處理較為複雜的資料,

亦避免了先入為主的判斷。

其五、範疇性評估一般是暫時的,與永久達標的的意義不同:當評估者觀察到學生有新

的行為或表現時,隨時可以用另一範疇予以補足或修訂。

(4)

範疇性評估的試用案例(一) [教師試用]

運用批判能力 運用想像能力

運用移情能力 運用聯想能力

較自由地抒發個 8.整體能力

作者以個人親身體驗 S6 高

獨特及另類的表 現方式

探索及創新的表 現方式

適切的表現方式 定向的表現方式

純真自然的表現 方式

7.整體表現 S4 低(標記香港)

對社會及歷史的 關懷及反思 關心不同文化情

境脈絡人物的思 想和感情 理解他人的思想

及感情 注意到與社會現

象的聯繫 留意到日常生活

的細節 6.生活及歷史

情境脈絡 表現對社會事件的回

憶及反思本地政府處 事、應變措施 S6 中

(离流感恐慌)

曽透過他科學識 來解決視覺藝術 創作的難題 曽綜合他科的學

識來處理生活、

歷史或文化現象 曾轉化他科的詞

彙、元素或概念 曾運用他科的詞

彙、元素或概念 曽引用不同學科

的視覺及文字資

5.跨科

利用媒材、工具 與技法來表現自 我的語言及創作 角度

利用媒材、工具 與技法來顯現美

適切地配合主題 的媒材、工具與 技法

多方試驗下選擇 的媒材、工具與 技法

了解不同的媒 材、工具與技法 的性質

4.媒材

、工具與技法 以點彩法作畫

色彩亮麗,畫工細緻 S4 中(香港跨步)

藝術符號有效地 凸顯主題訊息 藝術符號有效地

傳遞主題訊息 適當地利用藝術

符號 多樣的藝術符號 吸引的藝術符號

3.符號 /意象 以舊郵箱表現對現今

資訊發達的環境的轉

以宣傳香港的動力香 港飛龍紅色標誌作畫

,亦把本地建築物及 紫荊花標記作主體內

S6 低(來往) S4 低(標記香港)

與別不同的藝術 形式

配合主題的藝術 形式

適可而止的藝術 形式

豐富的藝術形式 吸引的藝術形式

2.形式 (視覺元素、

組織) 以兩幅代表性的城市

景貌作對比(金紫荊 與舊招牌)

亦以特色街道名稱配 襯景貌

S4 高(金紫荊背 後)

多層次的思想 多角度的思想

矛盾的思想 反省的思想

反射的思想 2.思想

多層次的意念 多方面的意念

具理性特色的情

強烈的情感 真摰的情感

1.情感及意念

範疇5 範疇4

範疇3 範疇2

範疇1 焦點

證據-理由 圖片

(5)

5

以宣傳香港的動力香港飛龍紅色標誌作畫,

亦把本地建築物及紫荊花標記作主體內容 以點彩法作畫,色彩亮麗,畫工細緻

以兩幅代表性的城市景貌作對比(金紫荊與 舊招牌)亦以特色街道名稱配襯景貌

S4 低(標記香港) S4 中(香港跨步)

S4 高(金紫荊背後)

以舊郵箱表現對現今資訊發達的環境的轉變 表現對社會事件的回憶及反思本地政府

處事、應變措施 作者以個人親身體驗及觀察表現香港孩童

面對的壓力與都市挑戰,如同戰場般可怕

S6 低(來往) S6 中(离流感恐慌)

S6 高(寶寶戰場)

(6)

教師試評:以往由教師自行設計的評分方式 教師自行設計的評定量表:

評語:

風格 技巧 色彩 構圖 畫像

意念(切題)

劣 可

常 良

繪畫 優

(7)

7

範疇性評估的試用案例(二) [學生試用]

(8)
(9)

9

(10)
(11)

11

(12)

[表象描述]

新穎、自 創而適切 的辭彙或 多樣而適

切的辭彙 或句式 強烈而肯

定的組合 句子 迅速而肯

定的組合 辭彙 零碎而簡

單的辭彙 4.表象描述

較深入地 歸納的整 體感覺 較全面地

歸納的整 體感覺 迅速及忠

實歸納的 整體感覺 輕描淡寫

眼前所見 的感覺 先入為主

及較概念 化的感覺 3.整體感受

聯繫隱藏 細節與整 體作品的 關係 發現隱藏

細節與意 象特徵的 關係 發現局部

的隱藏細 節

發現焦點 與整體作 品的關係 聯繫明顯

或較不明 顯焦點與 的關係 2.間接觀察

發現焦點 與焦點的 關係 發現意象

與意象的 關係 發現元素

與元素的 關係 發現元素

或意象特 徵

對局部的 具體觀察 及感覺 1.直接觀察

範疇5 範疇4

範疇3 範疇2

範疇1 焦點

證據-

理由

例句

(13)

13

[形式分析]

評述不同文 化、藝術 家、時代的 形式選擇與 表現主題的 關係

比較不同文 化、藝術 家、時代的 形式選擇與 藝術視野的 關係

比較不同 文化、藝 術家、時 代的形式 選擇與表 現角度的 關係 辨識不同

文化、藝 術家、時 代的形式 選擇有何 不同的訊 息

發掘不同 文化、藝 術家、時 代的形式 選擇有何 不同的屬 性

7.形式選擇 與情境脈絡 (媒材

、工具、技 法)

分析及歸納 不同形式與 創作主題的 關係

發現不同形 式會傳達出 不同的創作 主題

對視覺形 式聯繫個 人的意念 和感受。

分析視覺 元素及組 織的符號 訊息與主 題的關係 分析視覺

元素及組 織的美感 與主題的 關係 6.形式分析

與主題 (元素及組 織)

分析元素與 組織的性格 與美感經驗 的關係 了解元素與

組織的性格 與心理經驗 的關係 辨識元素

與元素之 間的不同 性格 辨識元素

與元素之 間的不同 視覺效果 辨識個別

元素的性 格和視覺 效果 5.形式分析

(視覺、心 理與美感效 果)

範疇5 範疇4

範疇3 範疇2

範疇1 焦點

證據-理由

例句

(14)

[意義詮釋]

從文化發展 的角度

,對過去及 當下情境的 創作訊息,

進行詮釋和 批判

從視覺藝術 發展的角 度,探討作 品隱藏在不 同層面下的 意義

靈活地運 用史料知 識,探討 作品在不 同情境脈 絡下作品 的不同意 義

借史料知 識及從設 身處地的 角度,探 討不同情 境下作品 的社會或 文化觀念 借史料知識

探討不同情 境、不同創 作者在相類 作品內所傳 遞的意念與 情感

10.意義 詮釋與歷史知 識

從多個的角 度,探討不 同創作形式 所傳遞不同 創作者的個 人意念與情 感

從某個的角 度,探討不 同創作形式 所傳遞不同 創作者的個 人意念與情 感

從多個層 次,發掘 不同形式 所傳遞不 同的創作 目的 從線性關

係,發掘 不同形式 所傳遞不 同的創作 目的 從字面義

,說出不同 創作形式背 後的不同經 驗及故事 9.意義

詮釋

評述在不同 情境下作品 的藝術視野 與藝術訊息 的關係 判斷在不同

情境下作品 的表現意向 與藝術視野 的關係 比較在不

同情境下 作品的藝 術視野 辨識不同

創作情境 的主題訊 息

發掘不同創 作情境的表 現恴向 8. 藝術訊息

與情境脈絡

範疇5 範疇4

範疇3 範疇2

範疇1 焦點

證據-

理由

例句

(15)

15

能自行發現

哪些評估規 準是較為主 觀、哪些是 相對客觀的 能自行判

斷形式選 擇是否恰 當的背後 原因

[1]

能說出其 他形式選 擇有何恰 當或不恰 當的理由 能建議多

於一種其 他形式的 選擇,並 比較它們 有何優劣 能建議至

少一種其 他形式的 選擇 12. 評價另

行建議的形 式選擇

能自行為配 合不同情境 主題的形式 選擇,列出 評估規準 (criteria) 能自行判

斷某情境 主題的形 式選擇是 否適切,

能判斷某 情境主題 的形式選 擇是否適 切,

能判斷某 形式選擇 的優勝或 不足之處 能判斷某

情境主題 的形式選 擇是否恰 當

11.

判斷配 合主題的形 式選擇

範疇5 範疇4

範疇3 範疇2

範疇1 焦點

證據-

理由

例句

(16)

[整體評賞]

利用專題教 材及創作實 利用專題教

材的分析/

透過課室多 樣教材的分 透過課室多

樣教材的觀 透過課室多様

教材環境及氣 17.評賞的

教學情境

突破性地發 表不同程序 的評賞語言 合理地發表

不同程序的 評賞語言 踴躍/自信地

發表不同程 序的評賞語 言

流暢/投入 地發表不同 程序的評賞 語言

清晰/明確地發 表不同程序的 評賞語言 16. 透過

評賞媒介 的發表能 力

綜合地利用 口述、對話 及筆寫 個別地利用

口述、對話 及筆寫 動態的對話

靜態的對話 個別的口述

15.評賞媒 介的運用

為先前的對 話提出批判 的意見 為先前的對

話提出創新 的觀點 填補先前的

話語 更正先前的

話語 發現先前的話

語的不足/破綻 14. 結合

描述、分 析及詮釋

能自行地進 行評賞程序 能自然地進

行評賞程序 需在師生的

互動下進行 評賞程序 需在教師協

助下進行評 賞程序 需在教師指導

下進行評賞程 序

13.評賞的 教學條件

範疇5 範疇4

範疇3 範疇2

範疇1 焦點

證據-

理由

例句

(17)

17 在自設的專題

情境下,開拓 創見/批判/解 難的能力 在簇新的專

題情境下發 展探究/歸納 /實踐/理解 等能力 在擴展的專

題情境下,

運用盼望/

想像/反思 的能力 在相類似的

專題情境 下,發揮意 念/想法的 能力 在相類似的

專題情境下 感受反應/

感情回應/

移情呼應 21. 藝術評賞

於創作及生活 的應用能力

透過評賞的藝 術理解,提昇 成為自己的一 套獨特的生活 體驗、創作實 踐及主題訊息 透過評賞的

藝術理解,

修正及調適 自己的創作 選擇於多樣 生活體驗及 主題

將評賞所見 的藝術形式 凝煉成為自 己一般的生 活體驗及創 作實踐 應用於特殊

/當下生活 經驗及創作 主題進行藝 術的剪裁及 加工

應用於相近 /不同的生 活經驗及創 作主題的選 擇

20. 藝術評賞 於創作及生活 的應用

比較不同學科 在文化或社會 情境上有何相 通及相異的難 題解決

比較不同學 科在文化或 社會情境上 有何相通及 相異的挑戰 比較不同學

科在文化或 社會情境上 有何相通及 相異的價值 觀

比較不同學 科在文化或 社會情境上 有何相通及 相異的信念 及態度 比較不同學

科在視野及 旨趣上的相 通及相異處 19. 藝術評賞

的綜合情境學 習綜合不同學 科(例如科 學、歷史、地 理)的詮釋與 評價

比較不同學科 (例如音樂、舞 蹈、文學、戲 劇)在美感效果 上的相通及相 異處

分析不同學 科(包括文 學、戲劇)的 美感效果 分析不同藝

術(例如音 樂、舞蹈) 在轉換成視 覺元素或組 織後的心理 訊息

描述不同藝 術(例如音 樂、舞蹈) 在轉換成視 覺元素或組 織後的效果 描述不同感

官(例如聽 覺、觸覺、

嗅覺)的相 通及相異處 18.藝術評賞

的綜合學習 比較不同感官

、藝術的描述 與分析

範疇5 範疇4

範疇3 範疇2

範疇1 焦點

證據- 理由 例句

[綜合評賞]

(18)

評估架構建立的註脚

有可觀察的實質證據(作品、文字、對話記錄),但為了有效地表現與學習範疇相關的評賞 過程,某些課上對話在保留原意下,會經過節錄、修飾及整理。無論作品、文字或對話,

在適當時候,會補充研究者的註釋 。

以學習發展及藝術哲學等為架構建立的基礎,在不同階段中橫向或縱向的框框,皆不是不 可逾越的死線,應以實際的教學現況靈活處理,例如F.4學生的表現可接近F.6的程度,是 可喜的現象(參考4.7a、 4.7b),不要強行抑止;相反,若F.6學生只能停留於F.6程度,便 要檢討一下教學設計的有效性。

一般而言,視覺藝術作品可以自圓其說,不假外求而自足,讓觀者自行發揮想像力,填補 理解的空間。但同時,文字訊息很多時有助於對藝術創作,尤其是創作意念與情境的了 解,是一項值得參考的輔助資料,故亦不能忽略其重要性(參考4.7a、 4.7b)。

本階段架構(第三及第四階段)己照顧前期學習發展(第一及第二階段)的不同能力,避免出

為了研究的統一性,評估架構的作品案例,以繪畫為主。建議評估架構所對應的,是一系

列的主題教學,當中可包括素描、國畫、立體等作品,更可包括攝影、裝置等藝術,但無

論任何媒介的作品,皆要以不同能力的學習發展為前提,而不是以個別媒介為前提。

(19)

19

評估架構修訂的註脚

基於與視覺藝術相關的學習與課程理論(當中涉及學習心理學、美學等理論);

由研究個案所取得的實際學習成果;

來自有關教師及學生的應用及理解。

(20)

集體對話比文字更能凸顯矛盾,發揮多樣、擴散、填補、更正等的語言能力,

而個人文字的表達一般較為靜態。

比較中西古今不同情境的專題作品,能夠擊語言的點數、及密集程度明顯地較 單幅或非專題性的作品評賞 。

評估架構研究的分析

由教師帶動專題作品的異同比較,比單由教師代學生看、代學生描述、分析及 解釋,甚至評價的能力表現成效為高。

形式分析及作品評價的過程不及描述及意義解釋強,宜在教學中加以引導。

本研究除了課外的評賞活動環節,涉及研究者與教師的互動教學設計外,其餘

課室的教學,皆由參與研究的各校教師按學生各異的現況,自行設計。換言

之,本研究的教學個案,基本上仍是以現存的教學模式進行。參考本評估架構

的案例,已能符合架構一般要求的學習成果。若日後能加強更有效的專題評賞

(21)

21

配合視覺藝術評估架構的的專題教學設計

課外評賞及再創作活動作品:學生在參予尖東火車站的《這一代、下一站:香港 印象繪畫展》評賞活動後的跟進創作。

同時,環繞以「時間錦囊」、「地域情境」、「符號象徵」的概念,讓學生發

揮:《什麼能最能代表香港?》的專題。與第三學習階段的教學比較,在同樣地

以香港為主題,但前者較集中於一般印象,而後者則較強調以符號來傳遞言外之

意的主題訊息

(22)

聯繫創作的評賞教學設計:是由教師利用特殊的創作場地,比較中西不同 情境的創作「地方」(「洞穴畫」與「街頭graffiti」),以聯繫「自我」

─「地方」 ─「如何創作」的關係。再將中、西不同作者對相類主題(例 與死亡與生命)的不同創作處理,顯示不同的文化態度,如何與創作的形式 相關,又如何喚起不同的詮釋話語。學生在評賞教學的激發之下,不斷地 豐富其文字與對話語言;發揮其擴散性及自我填補、修訂等思維能力。

主題教學則由「香港印象」,發展至「時間錦囊」、「地域情境」、「符號象 徵」的主題訊息。即由 「自我」─「地方」 ─「如何感覺」發展至居於香港的

「自我」;又發展至「自我」─「居於斯」─「如何看」:即用甚麼角度來看生 活於香港的自己或別人。然後由自我的「看法」,再發展至自我的願望和選擇:

《香港:我理想中的居所》,即「自我」─「居於斯」─「如何選擇」。

(23)

23

第三學習階段(key stage 3) ─ 視覺藝術創作 (修訂)

較符合創新及 獨立表現的創 造力

在切合主題的精準下,所選擇的技 法、視點、意象等,有其定向、適 切、創新及獨特的表現方式

在切合主題的精準下,所選擇 的技法、視點、意象等,有其 適切和創新的表現方式

3.7 創作實踐能力 整體作品的呈現

評價性的溝 通、發表及判 斷力

參考教師所提供的評估判準,利用較 精確的視藝術辭彙和概念,判斷自己 或他人作品形式與主題配合的高下 利用較常見的視藝術辭彙和概

念,判斷自己或他人作品的形 式與主題配合的是否適切 3.6溝通及發表能力

透過不同渠道(包括口述

、對話與筆寫)發表對完 成作品的經驗、心得及自 評

擴散性的反思 及難題解決的 能力

能建立以主題為導向的創作程序,並 發掘多種的創作方法

能發掘自我的創作程序 3.5互動及調適能力

在師生及自我的互動下,

令創作得以改進及調適

聯想、移情及 想像力的有效 發展

適當地採用聯想、移情及想像力,由 個人意念與情感的表達,發展至對眾 人情感的投射

運用聯想、移情及想像力,聯 繫個人意念與情感的表達於生 活情境

3.4 情境關聯能力

對週遭生活情景及歷史情 境脈絡之關懷

歸納力、綜合 力

能利用視覺藝術詞彙與概念,解釋及 應用(explains and applies)於其他 學科的創作、表演、或作業

能辨識及運用視覺藝術詞彙與 概念(identifies and uses) 於其他學科

3.3 綜合學習能力

綜合不同藝術及他科學習 的視野或經驗

美感及訊息的 傳遞能力 評賞可供比較的視覺及文字資料,從

中選擇符合美感及主題適切性的表現 形式

評賞視覺及文字資料,以適切 的媒材、工具與技法來配合主 題

3.2 形式選擇能力

針對意念與感情的主題,

發掘及選擇精準的視覺語 言;恰當及適切的媒材、

工具與技法

符號性的再現 及表現力 能參考及利用不同的藝術符號及形

式,表達針對個人或專題性的,而又 與別不同的意念與情感

能利用藝術符號,表達個人或 專題性的多種意念與情感 3.1主題表現能力

發展及提昇學生不同層次 的潛能,以表現個人意念 與感情的主題

能力指標 等級6

(level 6) 等級5

(level 5) 等級

評估焦點

(24)

第三學習階段(key stage 3) ─視覺藝術評賞與情境 (修訂)

美感及旨趣的綜合能力 利用專題教材的分析及詮釋,滲入

不同學科(例如社會、政治、心 理、科學)在視野及旨趣

透過課室多樣教材的分析,

滲入近似學科(例如音樂、舞 蹈、文學、戲劇)的美感效果 3.16綜合不同藝術及他科

學習的視野及經驗進行感 通或通識的評賞

傳情的溝通能力 能利用口述、對話及筆寫,緊湊地

發表不同程序的評賞語言 能利用口述、對話及筆寫,

多樣地發表不同程序的評賞 語言

3.15透過不同渠道(包括口 述、對話與筆寫)發表不同 程序的評賞語言

想像的語言能力 在師生的互動下,結合描述、分

析、詮釋及評價,補充先前的補 充、更正先前的更正

在師生的互動下,結合描 述、分析、詮釋及評價,補 充和更正先前的話語

3.14 在師生及自我的互動 下,令評賞對話中的描 述、分析及詮釋得以改進 及調適

程度及效度的判斷能力 能自行判斷某情境主題的意象或形

式選擇是否適切,並說出其他的選 擇有何恰當或不恰當的理由,

能判斷某情境主題的意象或 形式選擇是否適切,並說出 其他的選擇有何優劣之處 3.13判斷不同情境下,配

合不同主題形式的選擇是 否恰當及適切

深層意義的理解能力 內在訊息的解構能力 靈活地運用史料知識,從多個角

度,探討不同情境脈絡的形式選 擇。並發現其隱藏細節會傳遞不同 的潛在意義

借史料知識來支持及印證所 看,從設身處地的角度,探 討不同創作形式所傳遞不同 情境的社會或文化觀念 3.12詮釋不同形式的選擇

於不同社會或文化情境脈 絡的意義

理解不同時段、不同地 域可能發生的事情及其 成因的想像能力

(比較的想像) 能以口頭或書面辭彙比較不同文

化、藝術家、時代的創作形式與訊 息

能以口頭或書面辭彙辨識不 同文化、藝術家、時代的創 作形式與訊息

3.11發現形式的選擇與歷 史情境脈絡的主題相關

美感經驗及視覺符號的 聯想能力(觀念的聯想) 對視覺元素和組織的美感及符號訊

息,表達個人的意念和感受。

分析視覺元素及組織的的美 感及符號訊息

3.10 對形式分析作心理、

美感、及藝術主題的聯繫

結合主觀與客觀的移情 能力

較忠實地歸納整體感覺,以較多樣 的辭彙或句式傳遞出來

較概念化的感覺、但嘗試脫 離運用人云亦云的辭彙或句 子

3.9對自然現象、藝術現象 及藝術作品的整體感受能 力

關係的觀察能力;

視覺的聯結能力 聯繫抽象或非抽象的元素與元素、

意象與意象、焦點與焦點關係 發現元素與元素、意象與意

象、焦點與焦點的關係 3.8對自然現象、藝術現象

及藝術作品的描述能力

能力指標/

等級6 質素指標 (level 6) (level 5)等級5

評估焦點 等級

(25)

25

第四學習階段(key stage 4) ─ 視覺藝術創作 (修訂)

較符合別樹一格的創造

在切合主題的精準下,技法、視點、

意象等選擇具獨特創意及自然真摰的 表現方式;並敢於試新、打破慣性、

接受挑戰;採用另類的說法與角度 在配合主題的前題下,技法、視

點、意象等選擇有其定向、適 切、及獨特的表現方式,於不同 創新意念的探索之間亦不失自然 4.7 創作實踐能力

整體作品的呈現

另類的溝通、發表及判 斷力

在教師的協助下,自行發掘評估判 準,利用較另類的視藝術辭彙和概 念,重新反思自己與他人作品的優點 與弱點

參考教師所提供的評估判準,利 用較廣泛的視藝術辭彙和概念,

判斷自己與他人作品的不同表現 質素及主題啟示

4.6溝通及發表能力

透過不同渠道(包括口述、對 話與筆寫)發表對完成作品的 經驗、心得及自評

調適性的反思力 在師生評賞對話的互動下,能調適、

反思及改進自我的創作程序、創作方

在師生評賞對話的互動下,能擴 展自我的創作程序、創作方法 4.5互動及調適能力

在師生及自我的互動下,令 創作得以改進及調適

建基於觀察、聯想、移 情及想像的理解與批判 能力

適當地結合想像力於批判能力,由個 人意念與情感的表達,發展至對歷史 情感的反思

適當地結合想像力於同情心及同 理心,結合個人意念與情感的表 達,發展至對眾人情感的理解 4.4 情境關聯能力

對週遭生活情景及歷史情境 脈絡之關懷

觀察、聯想、移情、想 像、分析、詮釋、解 釋、歸納、綜合等不同 層次的能力

能綜合地利用視覺藝術詞彙與概念,

解釋及應用(explains and applies) 於其他學科的難題解決

能利用視覺藝術詞彙與概念,分 析及詮釋 (analyzes and interprets)其他學科的生活、歷 史或文化現象

4.3 綜合學習能力

綜合不同藝術及他科學習的 視野或經驗:歸納不同的視 野焦點,分析不同的表現形 式及經驗特質

結合形式美的掌握及訊 息的傳遞能力

比較多樣的視覺及文字資料,選擇符 合主題適切性及具美感的表現形式,

並採用自我的語言及角度進行創作 參考不同的表現形式及文字資

料,所選擇的形式既符合主題的 適切性、具有一定的美感 4.2 形式選擇能力

針對意念與感情的主題,發 掘及選擇精準的視覺語言;

恰當及適切的媒材、工具與 技法

結合專題性及符號性的 表達、再現及表現能力 針對專題選擇適當的藝術符號,以表

現個人不同層次的意念及具理性特色 的感情

針對專題選擇適當的藝術符號,

以表達個人多方面的意念與具個 性特色的情感

4.1主題表現能力

發展及提昇學生的不同層次 的潛能,以表現個人意念與 感情的主題

能力指標 等級8

(level 8) 等級7

(level 7) 等級

能力評估焦點

(26)

第四學習階段(key stage 4) ─視覺藝術評賞與情境 (修訂)

主題及處境的綜合能力 利用專題教材及創作實踐的分析及詮

釋,結合藝術與不同學科的視野,並比 較在文化或社會情境上有何相通及相異 的挑戰、回應及難題解決

利用專題教材的分析及詮釋,比 較不同學科在文化或社會情境上 有何相通及相異的信念、價值觀 及態度

4.16綜合不同藝術及他科學習 的視野及經驗進行感通或通識 的評賞

理智、想像及創新的語言能力 能利用口述、對話及筆寫,突破性地發

表不同程序的評賞語言 能利用口述、對話及筆寫,合理

地發表不同程序的評賞語言 4.15透過不同渠道(包括口述、

對話與筆寫)發表不同程序的評 賞語言

言中有物的溝通能力 在師生的互動下,結合描述、分析、詮

釋及評價,為先前的對話提出批判的意

在師生的互動下,結合描述、分 析、詮釋及評價,為先前的對話 提出創新的觀點

4.14 在師生及自我的互動下,

令評賞對話中的描述、分析及 詮釋得以改進及調適

關係及價值的判斷能力 能自行為配合不同情境主題的形式選

擇,列出主觀的或相對客觀評估規準 (criteria)

能自行判斷情境主題與形式選擇 是否恰當的背後原因(例如受不同 時代或地域的資源、視野、思 想、價值觀等所影響)

4.13判斷不同情境下,配合不 同主題形式的選擇是否恰當及 適切

弦外之音的理解能力 普遍意義的詮釋能力 從視覺藝術發展的角度,嘗試批判不同

情境脈絡的形式選擇所傳遞不同層面的 意義,並說出詮釋觀點及看法的理由 靈活地及恰當地運用史料知識,

從多方的角度,探究不同情境脈 絡的形式選擇,並詮釋其隱藏細 節所傳遞不同層面的意義.

4.12詮釋不同形式的選擇於不 同歷史情境脈絡的意義

判斷不同時段、不同地域可能發 生的事情、成因及其如何足以影 響藝術表現的想像能力

(綜合的想像) 能以口頭或書面辭彙評述不同文化、藝

術家、時代如何影響藝術視野、創作形 式與表現主題

能以口頭或書面辭彙判斷不同文 化、藝術家、時代如何影響創作 形式與表現角度的選擇

4.11發現形式的選擇與歷史情 境脈絡的主題相關

結合感官經驗、生活經驗、心理 經驗、美感經驗及文化符號的聯 想能力(符號的聯想)

根據視覺元素和組織的個性及符號訊 息,分析及歸納出不同的創作主題與形 式的關係

根據視覺元素和組織的個性及符 號訊息,分析創作主題與形式的 關係

4.10 對形式分析作心理、美 感、及藝術主題的聯繫

由局部到整體、由表面到深入的 感受能力

全面地歸納整體的感覺,能利用較適切 的辭彙或句式,深入地傳遞出來 全面地歸納整體的感覺,能利用

較精要的辭彙或句式傳遞出來 4.9對自然現象、藝術現象及藝

術作品的整體感受能力

微觀及廣度的觀察能力;

多角度的統攝能力 在明顯或較不明顯、抽象或非抽象的作

品當中,聯繫元素與元素、意象與意 象、焦點與焦點的關係

在抽象或非抽象作品當中,發現 隱藏細節與意象特徵的關係 4.8對自然現象、藝術現象及藝

術作品的描述能力

能力指標/

質素指標 等級8

(level 8) 等級7

(level 7) 等級

評估焦點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宋代文化的繁榮與當時人們從文化角度吸收佛教的養分,應用

學習活動扼要描述: 學生以兩種感受:觸覺和視覺去分辨水與冰的不同,從而認識 水的溫度改變(觸覺)形態亦會改變(視覺) 。學生選出圖卡表

從視覺藝術學習發展出來的相關 技能與能力,可以應用於日常生 活與工作上 (藝術為表現世界的知

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通過視覺藝術評賞、視覺藝 術創作和視覺藝術知識 三個學習範疇

During the period of Jin Dynasty and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minorities migrated into Central Plain and established different regimes in north China. With the

科目: 中文 英文 數學 常識 視覺藝術 體育 音樂 普通話 電腦

從物料、媒介和 形式的選擇、技 術掌握、及個別 作品的處理,以 判斷所表現的創. 意及想像力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Reston, Virginia: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The foundations of aesthetics, art and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