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後測1 後測2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後測1 後測2"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五章 結果與討論

由第四章中資料分析所得的情形,研究者列出了以下結果:

一、精熟實驗組定期考查學習表現的前後變化

三次定期考查 9313(Y0)、9321(Y1)、9322(Y2),分別以下表 5-1-1、5-1-2 呈現出其平均數的前後變化:

表 5-1-1 9313(Y0)和 9321(Y1)篩選前後平均數變化之比較 9313(Y0) 9321(Y1)

原來平均數 0.4746 0.5313 篩選後平均數 0.4482 0.4940

改變量 0.0264 0.0373

表 5-1-2 9313(Y0)和 9322(Y2)篩選前後平均數變化之比較 9313(Y0) 9322(Y2)

原來平均數 0.4746 0.5032 篩選後平均數 0.4475 0.4999

改變量 0.0271 0.0033

第四章「資料整理與分析」中,已說明如何篩選,

故在此不再重述;而由以上兩表可見:

(一)施行精熟策略一段時間後(Y0∼Y1:約一個月;Y0∼Y2 約兩個月)的平均成就有明顯的提高;即使經過「個人

(2)

學習情況改變之可能性」的篩選,仍舊可得到相同的趨勢,

因此可推論:

研究者所設計的精熟策略,對於自然科的學習是有幫助的。

(二)在表中尚可看到一些其他現象-

1.篩選後的平均值均為下降(↓),顯示被刪除的樣本中,

數、自兩科都進步者,多於兩科都退步者。這也許可往 兩方面去推論:

(1)精熟策略的的施行可能導致學生思考、歸納、統整等 高層次能力的提升,因而增加其在數理科目上的學習 能力。

(2)較消極的看法是:篩選前的平均數進步,有一部分 是因學生個人對於對於學習的致力情形而產生。但 比較 Y1Y2篩選前後的改變量(↓0.0373,↓0.0033) ,推測:

•精熟策略施行的時間愈長,對於學生學習的促進 效果愈顯著,故「個人學習情況」的影響降低了。

•剛開學時,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息,較有學習 動機(動力),故在第一次定期考查較努力。

(3)

2.原先三者平均高低為Y0Y2

Y

1,但篩選後變為

Y0

Y

1

Y

2,這表示篩選後的樣本中,自然進步、數學 退步的學生居多。在緒論及文獻探討中提到:新階段的

學習,需要之前累積的知識和能力作為基礎,即使在學生 缺乏自我督促的情形下,由全班施行精熟策略的訓練,

加強其學習的基礎,仍能有效提升其學習能力。

二、後測成績之比較

(一)精熟實驗組第一次、第二次後測成績的比較

1.由第四章「資料分析」二之(二)得知:第二次後測平均值 雖略比第一次為低,但並未通過考驗,即兩者並無顯著差異 ,這表示:

(1)第二次在第一次之後約二到三星期,且為無預警實施,

但平均值並未下降,顯示:實驗組學生經過精熟策略的 施行及訓練,能將核心概念和精要知識保存相當久。

(2)相同的受試者在做相同的內容的後測試題,所得的平均 成績無顯著差異(具一致性),故可宣稱:「後測」評量 工具的信度應可信賴。

(4)

2.實驗組「後測 1—後測 2」之成績分組對人數百分比的分佈,

如下圖 5-2-1。

實驗組後測1-2比較

0.0000 0.0200 0.0400 0.0600 0.0800 0.1000 0.1200 0.1400

0~5 5~10 10~15 15~20 20~25 25~30 30~35 35~40 40~45 45~50 50~55 55~60 60~65 65~70 70~75 75~80 80~85 85~90 90~95 95~100 100

分數範圍 百分比

後測1 後測2

圖 5-2-1 後測實驗組 1 和實驗組 2

「成績分組對人數百分比」分佈之比較

(1)兩次之圖形均呈「雙峰分布」

(2)實驗組次數比例較高者,原先「後測 1」在 75~80 分的 區間,到了「後測 2」向兩側偏移,即一部分移向 85~90 分以上的區間(代表核心概念和精要知識的記憶因後測 作提取而增強),另一些則移向 50∼55 分以下的區間

(代表核心概念和精要知識隨時間而遺忘);此時圖形更 接近兩個常態分佈的疊合。

(5)

(二)實驗組第一次、第二次後測和對照組第一次後測的成績差異 表 5-2 後測對照組 1(X0)、實驗組 1(X1)和實驗組 2(X2) 平均數之比較

對照組 1 實驗組 1 實驗組 2 平均數 55.58 63.14 62.37

1.由表 5-2 可見對照組第一次後測成績的平均值,和實驗組 第一次、 第二次後測成績相比都較低,且在第四章「資料 分析」二之(一)、(三)中,有關兩組母體變異數的差異,

經由分析可視為相等,並且平均數的差異均通過α=0.05 的考驗。因此可推論:實驗組和對照組間,因經過精熟學習 策略施行的操作差異,在核心概念、精要知識的存留上,

產生了明顯區別。

2.圖 5-2-2a、5-2-2b 分別為「對照組 1—實驗組 1」及「對照 組 2—實驗組 2」的成績分組對人數百分比圖形

(1)由兩圖形可見:對照組及實驗組均呈現「雙峰」分布,

推測:研究之母群體中,學生程度可能受到了其他因素 所影響(如:社經地位、文化背景、地域關係等)。

(6)

後測成效比較1

0.0000 0.0500 0.1000 0.1500

0~5 5~10 10~15 15~20 20~25 25~30 30~35 35~40 40~45 45~50 50~55 55~60 60~65 65~70 70~75 75~80 80~85 85~90 90~95 95~10 100

分數範圍 百分比

對照組1 實驗組1

圖 5-2-2a 後測對照組 1 和實驗組 1「成績分組對人數 百分比」分佈之比較

後測成效比較2

0.0000 0.0200 0.0400 0.0600 0.0800 0.1000 0.1200

0~5 5~10 10~15 15~20 20~25 25~30 30~35 35~40 40~45 45~50 50~55 55~60 60~65 65~70 70~75 75~80 80~85 85~90 90~95 95~100 100

分數範圍 百分比

對照組1 實驗組2

圖 5-2-2b 後測對照組 1 和實驗組 1「成績分組對人數 百分比」分佈之比較

(2)在圖 5-2-2a 中,可見人數比例較高者,實驗組 在 75~80 分的區間,而對照組在 30~35 分的區間。

(7)

且由分佈來看,實驗組的分數似乎比對照組偏右側 (向高分偏移)。

(3)圖 5-2-2b 中,則可見整體而言,精熟實驗組的高分群 人數百分比較高,因此在平均值的比較上,仍是對照組 低於實驗組。

故可推論:實施精熟策略的學生能夠將核心概念、精要知識 留存更久,成為內在知識架構的一部分和學習的 基礎,有助於未來的進一步發展。

實驗組之形成性測驗「概念應用」題、定期考查、後測 三種評量成就的相關性分析

表 5-3 概念應用題、定期考查及後測三者成對相關比較 應用 1-2 應用 3-4 定期平均 應用平均 9321(Y1) 9322(Y2) 後測 1 後測 2 後測 1 後測 2 r 0.4497 0.8266 0.7739 0.8864 0.6915 0.7871

代號 A B C D E F

上表 5-3 將概念應用題、定期考查、後測三者兩兩間的相關性 列出,依此比較後作出下列推論:

(一)A-B:A 代表實施精熟策略之前段,其 r 值較代表後段之 B 為低,可推想—隨著實施精熟策略期間的延長,學生在

(8)

此訓練之下,除了精要知識、核心概念的穩固,高層次的 思考、推論、統整等能力也有所增長,故學習成就和代表 概念穩固及運用能力的概念應用題之相關性也隨之變高。

(二)C-D 及 E-F:分別為定期考查及概念應用題,對後測 1 、後測 2 的相關,可看出對後測 2 的相關性較後測 1 為高 -後測 2 在後測 1 之後數星期實施,其表現代表所學習的 知識中,最後能被留存下來者;此為概念建構得最好,

即比較能運用的部分,其性質接近定期考查與概念應用題 。而後測 1 雖平均成績較高,但其中可能有部分殘留的 純記憶知識,而非單純的運用,故其與定期考查、概念 應用題的相關性較低。

此外,雖然受限於研究實施的期程和課堂時間,研究者未從事於 另有概念和迷思概念的檢測,但由精熟實驗組在各項資料分析上,

結果都為正向的情形,以及學生概念應用題的成果範例(見 pp.)

來看,精熟策略在教學過程中,對於學生此兩類概念的改變是有 幫助的。原因為何?

概念的改變,可視為「領悟」或「Oh,I get it!」的情境或

(9)

過程,而「悟」又可分為「頓悟」(突然發現)「漸悟」(逐漸體會)。

在第二章「文獻探討」第二節之一中,Posner et al.(1982)指出 可以促進概念的改變,或者說「概念改變」所需的四個條件:

(1)學習者必須對現有概念感到不滿意 (2)新概念必須是合理的

(3)新概念必須顯示出初步的可行性 (4)新概念要具有豐富發展的可能性

其中(2)新的(精要)概念之合理性,可藉由教師的解說、舉例說明,

而使學生接受;(3)新概念的初步可行性,和(4)新概念的豐富可能性,

則是「核心概念」的主要特性-它(們)自己必須是正確的,而非另 有或迷思,否則在某些情境下的運用將會受挫。且「核心概念」所具 有之永久、核心、基礎的特質,使其可作為知識架構的中心、骨架,

藉由在其上加上旁枝概念、應用知識等血肉,便能得到完整、豐富的 知識體系,以期產生進一步的思考和應用、創造。至於(1)學習者必 須對原有概念不滿意,則須由教學者規劃適切的情境,使學習者產生 概念衝突,以體認自己原用概念的不足。

那麼如何產生「漸悟」的情況?即如何產生概念的變遷?

在第四章第三節「研究活動實施方法」中,研究者設計了在講解說明

(10)

主題內容後經由多種不同感官的方式來對正確的核心概念、精要知識 做聚焦、強調和練習,這樣多管道輸入的學習方式類似於「洗腦」,

藉著對腦中記憶、知識架構的多項、反覆輸入,強化了由感官儲存→

短期記憶→長期記憶的過程;使記憶能維持較久,並使已接受核心 概念和精要知識的學生,逐漸形成自己的架構。同時在形成階段量的 第一部分中,未通過者所遇到的情境即為原有概念、知識無法產生 正確的解題(problem-solving),而在依照教師說明進行訂正、

抄寫時,逐步由眼(黑板板書)、耳(教師口述)、手(抄寫於試卷)

等面向去熟習如何以正確核心概念、知識解題,如此即能了解原有 概念和新學概念的優劣差異,並進一步產生「漸悟」的可能性。之後 在其他測驗中,若能適切使用核心概念和知識而得到正確解答,就能 強化其使用核心概念的信心,到了極致時就有可能突然產生「頓悟」 而達到真正「理解體會」的境界。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競賽,是結合生物科技與工程概念,以應用與設計為導向 的最新生物科學,為解決人類周遭生活問題。iGEM

 而良好的健康體適能是指人的心臟、血 管、肺臟及肌肉組織等都能充分發揮有 效的機能,以勝任日常工作,並有餘力

各國的課程綱要均強調運算的概念性了解。我國 2009 年課程綱要談到所謂

設計了正立方體框架的組合,在計算方塊個數與框架的差異性可透過等差數列的概念作 結合;而作品「腳踏實地」

在這一節中, 我們介紹 change of basis 的概念, 了解到一個 linear operator 換了 ordered basis

觀念學習一 速率公式的變化 對應能力指標. 6-n-08

整數數量乘以分數, 理解為將整數(例如: 9個) 數量按分母(例如: 3)均分, 並按分子(例如: 1) 取多少份,

建議多協助學生進 行運用工具實作的 機會,亦可嘗試將 部分概念以圖像化 (如流程圖、太陽 圖等)的形式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