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聲音的視覺化展現——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聲音的視覺化展現——"

Copied!
20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游珮芸 博士 黃文龍 博士

聲音的視覺化展現——

圖畫書中譯本之聲音探究

研究生:吳肇祈 撰

中華民國一〇八年十二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博士論文

聲音的視覺化展現——

圖畫書中譯本之聲音探究

研究生:吳肇祈 撰 指導教授:游珮芸 博士 黃文龍 博士

中華民國一〇八年十二月

(4)
(5)
(6)

誌謝辭

以研究所作為名正言順的理由待在家裡陪伴爺爺、奶奶晚年,是我 28 歲的人 生規劃。只是沒想到,爺爺留下一句待博班畢業時別忘了要以家書告乃翁,就真 的去了上帝那裏,然後奶奶失智了。全家人花了好多力氣與奶奶的病共存,我想,

這是我的夢想沒錯。讀書,一直是只在學校待過一學期的奶奶一生最大的遺憾。

她卻與爺爺胼手胝足栽培出一整個擁有龐大學歷的家族,相較之下,我確實不是 個會讀書的孩子。

兒文所是我所有生命經驗累積的集合(Set) ——那是關於兒童、語言、文學、

藝術、教學的種種熱情。課程的教學互動,不斷將我從一般教育體制中發展出的 堅硬卻又靜止的腦殼敲碎,直到裡頭柔軟的千絲萬縷再度作動,才真正開始學習 思考。我愛上了深思熟慮和書寫分析以及與之結合的邏輯思維,所以寫論文對我 來說,其實沒有多大的痛苦。

最初原想懶惰地以翻譯評析作為草草畢業的途徑,卻在撰寫過程中發現這論 文竟是一部朝過去與現在發展的自剖,像是自有生命與節奏般地向我展示著「我 的過去」以及「我是如何走到如今」。赤裸地讓我看見,無論是冗長的求學生涯 或是長時間的論文寫作,都無法自私地將如今的達成歸功於自己,畢竟這之中承 接太多太多實質的幫助。特別是二位指導教授,在論文寫作上給予極大的信任與 空間,讓我在老師們的指導下仍能享受自由書寫的樂趣;以及口試委員們提供的 寶貴建議與強大鼓勵,使得論文能修正地更加完善,也讓我充滿信心。每每回想 口考當天,五位充滿智慧的老師給予論文上的指正,就滿心感激。

感謝我在各大學院校的學生,不計代價地協尋資料;感謝高科大應德系系秘 幸女學姊,讓我多次共享借書。另外還有許多在資料蒐集上給予各樣幫助的親愛 人們、為我修改英摘的 Marga、總是給予溫暖關懷的兒文所的大家以及德語老師們。

非常感謝各位如冬日暖陽般地為這份論文照進了光。感謝陪伴度過論文寫作的朋 友們,即使離開了,曾經的陪伴也依然在我心裡閃閃發亮。

感謝芬芬為這份論文提供所有關於音樂學的專業知識與建議,她就是我在前 言裡提到的那個大吼的姊姊;感謝她對噪音的毫無容忍,讓我面對翻譯裡的噪音

(7)

時也同樣吹毛求疵。感謝妹妹的電腦,說也奇怪,我的每一篇論文竟然都是用妹 妹的電腦完成的。感謝我的先生,讓我可以任性地在家裡悠哉寫著論文,並隨時 監控我的論文進度,他一直很在意自己會不會被寫進我的論文裡。

我想,我得要提供各位一個秘訣:如何讓年邁的父母認真讀完你的論文——

當然就是邀請他們擔任論文校正的工作。感謝我的爸爸、媽媽,一直相信並支持 著我,逼得我不得不快速前進。最後,我得要感謝上帝,在每一個寫論文的時刻 我都清楚知道,沒有祂我根本甚麼都寫不出來,更何況祂還把我的爺爺、奶奶和 睦恆照顧得好好的。

論文寫完了,代表這個藉口不能再用了。爸爸和先生對於我不用再繳學費這 件事果然鬆了一大口氣。但是誰知道呢?學無止盡嘛!大家不都是這麼說的嗎?

(8)

i

聲音的視覺化展現——

圖畫書中譯本之聲音探究

吳肇祈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所

摘要

本研究旨在以圖畫書中譯本為研究對象,探究聲音於其中之展現。臺 灣的兒童文學翻譯研究著重提供譯者翻譯策略思考,無論以文本、讀 者、功能等為中心進行翻譯,並以此作為翻譯研究討論之主題,各翻 譯理論學派均有其洞見,並長期以他派理論缺失補強自家論述,各有 長期完整之發展。因此本研究欲跳脫此類理論框架,將聲音作為翻譯 中心,思考圖畫書聲音在中譯本中的再現、遺失與轉化。先從聽覺與 視覺聲音想像、讀者朗讀與默讀,討論圖畫書文本的聲音以及聲音視 覺之展現。因為聽覺與視覺文本以及讀者的聲音,提示著譯者在翻譯 時需要關照的主要議題。翻譯既是從閱讀而來並且是為了閱讀而生,

就應該從閱讀行為本身進行翻譯思考,才能使譯語讀者在閱讀過程中 獲得最大效益。其後探討聲音於圖畫書在教育與藝術功能上的發揮。

並提出圖畫書文本,藉書名、人名、押韻、角色對話、字型與排版、

修辭以及標點符號等方式的聲音傳達,佐以大量圖畫書為例,討論翻 譯於此中之表現。

關鍵詞:兒童文學翻譯、圖畫書聲景、聲音視覺

(9)

ii

Visualization of Sound——

Sound Exploration of Chinese translated Picture Books

Chao-Chi Wu

Abstract

The subject of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xpression of sound in Chinese translated picture books. The focus of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aiwan is to provid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ext, reader, function center translation, etc. parties have different insights and so they have been using others deficiency as their long term debate. Hence the emphasis of this study lies in breaking away from those theoretical frameworks, and taking sound as the translation center to discuss the presentation, loss and transformation in Chinese translated picture books.

First, from the auditory and visual imagination of sound to oral reading and silent reading of readers shows the sound of the picture books and its visu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sound. Because of the auditory text, the visual text, and the voice of the reader, the main topic that the translator needs to take care of during translation is suggested. Since translation comes from reading and is also for the sake of it, it is necessary to think about translation itself from reading behavior in order to make the target language readers get the most benefit from the whole reading process.

Next,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role of sound from picture books in both educational functions and artistic functions. By means of book title, name of characters, rhyme, dialogue between characters, font, typography, rhetoric and punctuation, the sound of picture books was conveyed and presented. With a large number of picture books in Chinese translation, the performance of translation in sound was discussed.

Keywords: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ranslation, soundscape in picture

books, visualization of sound

(10)

iii

目次

第壹部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問題...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8

第二章 兒童文學翻譯研究

第一節 臺灣兒童文學翻譯論述...10

第二節 以兒童讀者為中心?...14

第三節 受操縱的兒童文學翻譯...19

第三章 圖畫書的聽覺與視覺聲音想像

第一節 文本的聲音...25

第二節 「讀」者的聲音...31

第三節 視覺聲音展演 ...34

(一) 文字裡的聲音...37

(二) 圖畫裡的聲音...44

(三) 小結...48

第四章 圖畫書裡的聲音功能

第一節 界定客體...49

第二節 音素覺識...53

第三節 記憶與背誦...56

第四節 想像力練習...60

第五節 感官體驗...62

(一)聲音的聽覺展示...62

(二)聲音的視覺展示...66

第六節 遊戲與趣味...82

(11)

iv

第貳部 實例分析

...84

第一章 書名與人名

...85

第一節 鬆餅先生的咕嚕聲...89

第二節 查克 不笨!...93

第三節 陌生的名字...98

第二章 發明的語言

第一節 嬰兒語...103

第二節 昆蟲語...105

第三節 誤聽...112

第三章 角色對話

...118

第一節 化零為整的眾聲...119

第二節 從輪說到齊說...126

第四章 文本「腔調」

第一節 節奏...130

第二節 旋律...137

第三節 語氣與呼吸:標點符號...148

第五章 印刷空間

...153

第一節 字體、字型與排版...156

第二節 圖畫書聲景...166

第六章 結語

...170

參考文獻

...174

(12)

v

表目次

表1 表2 表3 表4 表5 表6

《嘟伊答?》 原文、正體中文譯本對照...109

乃平與母親自述中的引號話語圖...122

So war das! Nein, so! Nein, so! 內文對照...126

〈fünter sein〉 句重音強弱分析表...134

《科學魔咒》 科學詩原型...145

字體與字型差異...156

(13)

vi

圖目次

圖 1-2-1 圖 1-2-2 圖 1-2-3 圖 1-2-4 圖 1-2-5 圖 1-2-6 圖 1-2-7 圖 1-3-1 圖 1-3-2 圖 1-3-3 圖 1-3-4 圖 1-3-5 圖 1-3-6 圖 1-3-7 圖 1-3-8 圖 1-3-9 圖 1-3-10 圖 1-3-11 圖 1-3-12 圖 1-3-13 圖 1-3-14 圖 1-3-15 圖 1-3-16 圖 1-3-17 圖 1-3-18

圖 1-4-1 圖 1-4-2

圖 1-4-3 圖 1-4-4 圖 1-4-5

《在那遙遠的地方》 內頁 1...17

《在那遙遠的地方》 內頁 2...17

《藝術大搖滾》 封面...21

《夢幻大飛行》 源語文本封面...22

《藝術大搖滾》 內頁 2...23

Jackson Pollock,〈Number 5, 1948〉...23

《藝術大搖滾》 內頁 3...23

《夢幻大飛行》 封面...27

Free Fall 封面...27

《夢幻大飛行》 內頁...28

《夢幻大飛行》 封底...28

《夢幻大飛行》 書名頁...28

The Stinky Cheese Man and Other Fairly Stupid Tales 內頁 1...30

《臭起司小子爆笑故事大集合》 內頁 1...30

《看得見的歌》 內頁 1...35

《看得見的歌》 內頁 2...35

The Book with No Pictures 內頁...41

Tararì tararera 內頁...42

《闖禍啦!》 內頁...42

皮里噗密碼本...43

《點點玩聲音》 內頁 1...45

《點點玩聲音》 內頁 2...45

《在那遙遠的地方》 封面...46

菲利普.奧托.龍格作品〈胡曾貝克的孩子們〉...46

《在那遙遠的地方》 內頁 3...47

《神奇的歌聲》 內頁 1...52

《神奇的歌聲》 內頁 2...52

The Cat in the Hat 內頁 1...54

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 內頁 1...58

《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麼》 內頁 1...58

(14)

vii

圖 1-4-6 圖 1-4-7 圖 1-4-8 圖 1-4-9 圖 1-4-10 圖 1-4-11 圖 1-4-12 圖 1-4-13 圖 1-4-14 圖 1-4-15 圖 1-4-16 圖 1-4-17 圖 1-4-18 圖 1-4-19 圖 1-4-20 圖 1-4-21 圖 1-4-22 圖 1-4-23 圖 1-4-24 圖 1-4-25

圖 2-1-1 圖 2-1-2

圖 2-1-3 圖 2-1-4 圖 2-1-5 圖 2-1-6 圖 2-1-7 圖 2-1-8 圖 2-1-9 圖 2-1-10 圖 2-1-11 圖 2-1-12 圖 2-1-13

《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麼》 內頁 2...58

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 內頁 2...59

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 內頁 3...59

《捕魚歌》 樂譜...64

The Little House 內頁...66

《豬頭三兄弟》 內頁 1...68

Three Pigs 內頁 1...68

《三只小猪》 內頁...69

《豬頭三兄弟》 內頁 2...70

局部放大 Three Pigs 內頁 2...71

《豬頭三兄弟》內頁 3 局部放大...72

The Stinky Cheese Man and Other Fairly Stupid Tales 內頁 2...73

The Stinky Cheese Man and Other Fairly Stupid Tales 內頁 3...73

《麋鹿國王》 瑞典原文版、英語及正體中文譯本封面...74

《貓頭鷹老師放假去》 瑞典原文版、英語及正體中文譯本封面...74

《小刺蝟離家記》 瑞典原文版、英語及正體中文譯本封面...74

A Child of Books 內頁局部...76

《書之子》 內頁局部...78

L'enfant des livres 內頁局部...79

Wo die Geschichten wohnen 內頁局部...80

The Snowman 封面...85

Noah’s Ark 封面...85

Sir Andrew 封面...86

Mr. Wuffles! 封面...90

《鬆餅先生!》 封面...90

《鬆餅先生!》 內頁 1...91

《鬆餅先生!》 內頁 2...92

Zack bumm! 封面...93

《查克 笨!》 封面...93

《嚓—嘭!》 封面...95

《查克 笨!》 內頁...97

《我的名字 Chrysanthemum》 封面...100

Chrysanthemum 內頁...100

(15)

viii

圖 2-1-14 圖 2-2-1 圖 2-2-2 圖 2-2-3 圖 2-2-4 圖 2-2-5 圖 2-2-6 圖 2-3-1 圖 2-3-2 圖 2-3-3 圖 2-3-4 圖 2-3-5 圖 2-3-6 圖 2-3-7 圖 2-3-8 圖 2-3-8 圖 2-3-9 圖 2-3-10 圖 2-3-11 圖 2-3-12 圖 2-4-1 圖 2-4-2 圖 2-4-3 圖 2-4-4 圖 2-5-1 圖 2-5-2 圖 2-5-3 圖 2-5-4 圖 2-5-5 圖 2-5-6 圖 2-5-7 圖 2-5-8 圖 2-5-9

The Grotlyn 內頁...101

Knuffle Bunny 內頁...104

《嘟伊答?》 內頁 1...106

《嘟伊答?》 附件「嘟伊答解密法」...107

《嘟伊答?》 內頁 2...108

小學教師 Clarissa 設計的 Du Iz Tak?學習單...111

Pippilothek??? Eine Bibliothek wirkt Wunder 封面...116

Voices in the Park 內頁 1...124

Voices in the Park 內頁 2...124

Voices in the Park 內頁 3...124

Voices in the Park 內頁 4...124

《當乃平遇上乃萍》 內頁 1...125

《當乃平遇上乃萍》 內頁 2...125

《當乃平遇上乃萍》 內頁 3...125

《當乃平遇上乃萍》 內頁 4...125

So war das! Nein, so! Nein, so! 封面...127

《不是那樣,是這樣的!》 封面...127

《不不不,不是那樣!是這樣!》 封面...127

So war das! Nein, so! Nein, so! 內頁...128

《不不不,不是那樣!是這樣!》 內頁...128

The Gruffalo 封面...139

《咕嚕牛》 封面...139

《怪獸古肥玀》 封面...139

《古飛樂》 封面...139

馬里內帝,1915,Joffre visita le front en auto...154

Daqui Ninguém Passa 內頁...155

《誰都不准通過!》 內頁...155

Virginia Wolf 內頁...155

《小狼不哭》 內頁...155

Interrupting Chicken 封面...155

《愛打岔的小雞》 封面...155

Voices in the Park 封面 ...158

《當乃平遇上乃萍》 封面...158

(16)

ix

圖 2-5-10 圖 2-5-11 圖 2-5-12 圖 2-5-13 圖 2-5-14 圖 2-5-15 圖 2-5-16 圖 2-5-17 圖 2-5-18

《臭起司小子爆笑故事大集合》 內頁 2...159

《當狐狸向兔子道晚安》 內頁 1...161

《當狐狸向兔子道晚安》 內頁 2...162

Battle Bunny 封面...163

《可怕小兔最搞怪》 封面...163

Battle Bunny 內頁...164

《可怕小兔最搞怪》 內頁...164

《挖土機年年作響:鄉村變了》 內頁 1...168

《挖土機年年作響:鄉村變了》 內頁 2...168

(17)

x

前言

所有的故事都從聲音而來。

無論是奶奶千篇一律重複述說的《小黑人桑波》(Little Black Sambo)、

媽媽錄製的故事錄音帶、幼稚園時向著全縣兒童代表邊演邊說的《愛美 的烏鴉》、當自己還是個孩子就忙著帶其他孩子時,朗讀或自創改編的 格林與安徒生童話;還有數不清的說故事場合與朗讀比賽,以及無數次 為自己朗讀——所有的故事都從聲音而來,並且緊緊地與聲音連繫在一 起。

高中的時候,迷戀起抽象繪畫,為了在貧脊的資源中能深刻理解抽象 繪畫的意涵,便開始與圖對話。這種對話出乎意料地與一般普遍性的對 話方式和效果並無不同,那不僅僅是一種「假想」,對話本身是確實存 在的。彷彿置身圖畫或畫圖之中,那種被對話包圍的感覺(尤其在畫展展 場,被圖畫包圍的時刻)就像是進入影院般的多重感官震撼。這和後來在 讀圖畫書相關理論時理解的看法幾乎如出一轍。

但這之中,更重要的是聲音,以及對聲音的吹毛求疵——那是來自姊 姊的每一聲大吼:「音唱準一點!」。「聲音」對家族裡的每一個人而言,

都是非常重要的,比起其他人,我們確實始終對於聲音保持高度的自我 要求,並隨時嚴格互相審視著的那些關於發音的準確、聲音的表情、歌 唱音準等等,所以不斷重複朗讀自己的每一篇作文、每一則社群網站上 的發文、每一封信件、卡片,甚至每一篇論文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文 字必須經過聲音的種種把關,因為即便是書面語言,文字仍是聲音的紀 錄,必然充滿了聲音。

對於聲音、文字中的聲音以及圖像中的聲音的執著,讓我在某種程度 上始終無法順利與圖畫書「中譯本」產生共鳴。這種閱讀上的隔閡與分 離感便進一步成為論文之研究動機,猶如一部向前發展的自剖,發現:

原來這些不喜歡是源自聲音的問題。即便朗朗上口、充滿押韻的譯語文

(18)

xi

本,(朗)讀起來,仍然無法說服對於聲音視覺與聽覺的長期執念。它們 經常與文本敘事邏輯或圖畫有連結上的問題,尤其是最能引人注意、放 在封面頁的斗大書名,讓我對於圖畫書中譯本始終持保留態度。兒童圖 畫書應該是充滿吸引人的聲音的,兒童不總是藉著聲音與聽,來認識、

體驗這個世界的美好與不好嗎?圖畫書豈不是與父母親、家人連結的一 種聲音管道?就算是翻譯本身具有高度文化與語言差異,自帶各種限制 條件,譯者仍不能輕易放棄圖畫書中美好的聲音。

可惜發現聲音對於圖畫書甚至整體兒童文學具有重要影響的翻譯研 究者,仍將重心放在翻譯策略的提供;更何況,聲音之於兒童圖畫書翻 譯的重要性,更是極少被提出。對於聲音的翻譯研究經常環繞在押韻、

擬聲詞這類主題之上,但是結合文字與圖像的圖畫書文體所蘊含的聲音,

卻豐富地遠勝過這些。

文字不但記錄聲音,更是聲音視覺化的一種展現。而對於像是康丁斯 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這類將音樂含納入繪畫藝術中的藝 術大師而言,圖畫更是充滿聲音(音樂)的。由此看來,無論是圖畫或文字 都是聲音視覺化的表現。在聲音翻譯理論短絀的情況下,本論文從現有 論述著手,討論強調「為兒童翻譯」可能引發的翻譯問題,這也是我認 為造成目前市面上圖畫書翻譯問題之其一原因,即過度或單一矮化、可 愛化給兒童的文本。並以此討論受到操縱的兒童文學翻譯,此處的操縱 不僅談論為符合商業、教育等目的,為討好擁有購買權、具有推薦能力 的成人,而進行的改寫或是大幅度增譯以及略譯;更著重在談論譯者翻 譯選擇導致的閱讀改變,並以此看作一種操縱。簡單的來說,就是對於 讀者閱讀理解的操縱,在這之中,聲音被改變了。

爾後藉各家論點之匯集,試圖逐步描繪出聲音於圖畫書之重要與展現 情形。試證明無論文字、圖像,或閱讀本身都是具有聲音,並能以此作 為聲音展現的途徑。提出圖畫書中聲音的各種功能,不僅是強調聲音於 圖畫書中的重要性;更是以功能作為思考聲音翻譯的主題。既然聲音在 圖畫書中具有這些意義,那麼在翻譯的對應上是否應更加仔細推敲,故 而在此章節中提出相對的圖畫書翻譯問題作為例證。

(19)

xii

即便在討論聲音功能章節已提出相應圖畫書翻譯作為例證,仍有更多 的聲音問題未能詳加闡述,尤其是在某些特定的語言主題與表現上,諸 如:書名、人名、創造的語言、標點符號、圖畫書排版等面向。因此,

將論文分為二部,才能更進一步標示分類聲音在圖畫書翻譯中的位置與 展現,藉以作為聲音視覺化更為完善之實證。

(20)

第壹部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聲音的不可思議處在於,人類將聲音轉化成了語言。換個角度說,我現在 所發出來的其實就是聲音。雖然是聲音,但對各位而言,大家聽到的應該不只是 聲音,而是語言。」1 日本心理學家河合隼雄(かわい はやお,1928—2007) 在

《繪本之力》一書中表達他對於聲音能轉換成語言,並且人類所發出的不單是聲 音,還有語言,所切實經歷並感受到的訝異。沃爾特.翁 (Walter J. Ong,

1912—2003) 則是更進一步地看見了語言轉換文字的重要性,「如果沒有文字,

語詞就沒有可以看見的存在,即使它們代表的客體展現在眼前,語詞也是看不見 的。那樣的語詞僅僅是語音。你可以“召喚”口語詞,也就是回憶起這些語詞,但 你沒有地方去“尋找”口語詞。」2 沃爾特.翁提出了文字存在的必要,它記錄聲 音3,提供找尋語詞與客體的路徑與目的地;文字能使語詞被看見,更使得所代 表的客體展現在眼前。更進一步地來說,這個被描述、記錄的客體或有其形體、

或為抽象,無論如何,文字命名、定義、反應、表達、陳述所見所感之客體,在 文本中不斷地向我們展現出來。聲音、語言與文字,其中的關聯性與發展過程,

即使不論發展順序,語言與文字在聲音的意義層面上起了很大的表達、傳達與記 錄功能。

「文本之所以能夠獲得意義,那是因為視覺符號指向了有聲詞的世界。讀者 在這頁書上看見的文字... 讀者調動意識來喚起這個詞,以真實或想像的發音來

1 引自::河合隼雄:、松居直等著:,林真美譯:,2005:,:〈神奇的繪本〉:,《繪本之力》:,臺北::遠流出 版社,第 26-27 頁。

2 引自::Walter J. Ong:(沃爾特:.翁):,何道寬譯:,2008:,《口語文化與書面文化》,北京::北京大 學出版社,第 23 頁。

3 沃爾特:.翁於:《口語文化與書面文化》一書中提出:「聲音的存在僅僅體現在它走向不存在的過 程中:。聲音不僅僅會消亡:,從本質上說:,聲音是轉瞬即逝的:。」如果沒有文字:,詞語是沒有焦點,

沒有痕跡:,甚至沒有絲毫軌跡:。引自::Walter J. Ong:(沃爾特:.翁):,何道寬譯:,2008:,第 23 頁。

(21)

使之復活。」4 文字中的語音充斥在所有文本形式裡,卻又最能從詩、歌謠、韻 文等清楚展示,這是因為這類型的文本更清楚的發揮了語音的音樂性——韻律與 節奏。尤其兒童文學作品,更時常運用語音特性,讓兒童從中引發樂趣,進而學 習語言的特性與其他設定的教育或藝術目的。河合隼雄試圖以討論「繪本中的音 與歌」作為主題,探尋繪本中的可能性,想要找出繪本是如何將其中的「聲音」

要素呈現出來的。5 並將繪本中的「聲音」進一步推向了「音」與「歌」,這是 聲音不同層次的展現,在他看來,音與歌是不同的。「歌會傳達情感。咚只是一 種聲音。只是,聽的人可能從咚的聲音聽到了歌的韻味。」6 在「音」與「歌」

之外,河合隼雄「聽」出了另一聲音層次——「(歌的)韻味」。

無論是「音」、是「歌」,或是「歌的韻味」、「聲音的意義」,語言與文 字在聲音的特點上作用。河合隼雄的「聽」是朗讀的聽,正是日本兒童文學作家 松居直(まつい ただし,1926 –)所說的那種:當繪本的文字再次回到聲音的 音與歌狀態,這種神奇的效果能向兒童展開一個廣闊的世界。因為在他看來,朗 讀的「聽」,比閱讀的「看」更能逼近語言的本質。7

回顧兒童文學的推衍與進程,聲音一直以來是不可少的重要元素,從早期的 口傳故事、父母親的床邊故事、有聲書、朗讀 CD以及故事媽媽、書店書籍推廣 的說故事活動等;不可否認地,聲音在兒童與閱讀之間,乃至於兒童文學文本自 身,扮演了絕對重要的角色。一方面,聲音在文本之外,成為朗讀者傳達、表演 的主要媒介,幫助兒童進入、體驗聲音的閱讀,即「朗讀者的聲音」;另方面,

文本內的聲音也藉由讀者默唸式的內在語言(inner speech)在想像的聽覺經驗中 誦讀、展演。內在語言係指對看到的文字進行語音化處理 (phonological coding,

即「默讀」),內在語音發生在閱讀行為開端,極可能是在大腦獲取單詞含義的 過程中產生。即使是天生的聾啞人士,在閱讀時也會進行「默讀」。此種以內在 語言進行默讀的方式,是閱讀者與文本之間的共鳴,這種聲音亦為私有、無法共 享、隱密且直接的。

從一般論述看來,視覺的文字閱讀僅能從韻律所產生的正確語法形式與狀態 中瞭解、體驗文本,這是在缺乏考慮內在語音發生的想像聽覺經驗做出的判斷。

4 引自:Walter J. Ong(沃爾特.翁),何道寬譯,2008,第 57 頁。

5 河合隼雄、松居直等著,林真美譯,2005,第 8 頁。

6 河合隼雄、松居直等著,林真美譯,2005,第 26 頁。

7 河合隼雄、松居直等著,林真美譯,2005,第 59 頁。

(22)

事實上,無論是開放式的大聲朗讀或隱密性的默念,感官聽覺與想像聽覺,即文 本的聲音閱讀,確實將閱讀從這類單一體驗的論述中解放出來,更為全面性地體 驗語言中的韻律及其所展開的詞句形式與狀態,兒童文學更是將此加以極致化的 擴充。一直以來兒童文學試圖在視覺的文字閱讀中找尋聲音的位置,欲透過視覺 文字將聲音記錄下來,進而在文字中傳達聲音的樂趣。因此無論是能夠被朗讀者 表演展示的聲音閱讀,或是一般忽略想像聽覺而產生的言詞閱讀論述,兒童文學 通過聲音達到某種目的的企圖卻是不可忽視的。

「小孩是一邊讀一邊理解,所以一旦跟不上故事所提供的那些想像世界,他 們就會走到故事之外。」8 兒童文學文本的閱讀,無論是以什麼方式體驗,只要 讀者已具備純熟的閱讀解碼能力9,聲音都可安穩地在閱讀過程中或多或少被呈 現與發掘,然而文本一旦進入翻譯程序,這些隱身在文字中的聲音很可能就接連 落音走調了。因為各語言間的音段型態(segmental morphology)10 不同、聲音 與發音表現不同以及種種語言特性上的差異,進而在翻譯中累積成翻譯限制與困 境。在各種翻譯限制中,聲音所帶來的翻譯問題似乎是最為困難的。綜觀諸翻譯 策略的選擇與發展,無論是意譯(paraphrase)11、音譯(transliteration)12並加 以註釋、增譯(Amplification)13等,都是對於翻譯問題的直接迎擊,讓譯語讀 者可以從各樣的詮釋中對源語文本(source language text) 產生理解並加以認知,

一種理性知識的獲得。但聲音的翻譯卻不是簡單可以達到滿足的。

8 河合隼雄、松居直等著,林真美譯,2005,第 59 頁。

9 根據塔夫茨大學 Eliot-Pearson 兒童研究和人類發展系教授瑪莉安:.沃夫 :(Maryanne Wolf, 1950–)

提出的的六種讀者類型:,分別為::先期讀者 :(emerging pre-reader):、初級讀者 :(novice reader)、

解碼讀者 :(decoding reader):、理解型讀者 :(fluent comprehending reader):、專家級讀者 :(expert reader)。其中,「解碼讀者」指的就是閱讀時能具有解碼能力的孩童 (或閱讀者),從他們能充 滿抑揚頓挫的朗讀中:,可以發現這個階段的閱讀者不僅能識字:、理解閱讀內容:、理解自己朗讀聲 音所傳遞的訊息並且注意到文字的韻律:。參自::Maryanne Wolf:(瑪莉安:.沃夫):,王惟芬:、楊仕 音譯:,2009:,:《普魯斯特與烏賊::人類大腦如何演化出閱讀能力》:,臺北::商周出版:,第 166-191 頁。

10 音段型態 (segmental morphology),指通過增加、減少、替換音段成分(元音、輔音)的手 段來改變句中成分的語法性質。例如:英語字尾中表示複數形式的「-s」;表示名詞形式的「-ment」。

參自:王麗娟,2015,《漢語的韻律型態》,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第 16–22 頁。

11 意譯:根據其語意進行翻譯。

12 音譯:是將一個語言的發音,以另一個語言的文字做聲音上的忠實轉換。

13 此處不列入減譯和略翻及其他相似翻譯策略,因為這類翻譯方式直接將面臨到的翻譯問題去 掉不談:,並未正面處理翻譯問題:。因此也無法將源語文本中所觸及文化和語言之差異介紹到譯語 文化中。

(23)

如若文本中的聲音設定是為了取悅、引發樂趣、提供感性感受、吸引讀者或 作為敘事的主軸等目的,那麼聲音的翻譯就實在成為非常棘手的翻譯問題了。文 本中的聲音,尤其是兒童文學文本中的聲音,既然有著特定的傳達設定,卻在各 翻譯理論中隱身未現,或僅是匆匆一瞥,恐怕也是因為聲音的翻譯著實是翻譯限 度中最高層次或說最為細膩的一種翻譯維度。

臺灣的兒童文學翻譯觀一直以來並沒有受到太多的討論,自林良 1974 年提 出的「信、達、得體」14,著重文本忠實度與教育性,至 2000 年賴慈芸於〈論 童書翻譯之原則—–以趙元任《阿麗思漫游奇境記》為例〉中提出四個兒童文學 的翻譯原則:(1) 翻譯字數宜多不宜少;(2) 翻譯單位宜大不宜小;(3) 語 彙與語型力求豐富;(4) 注重聲音的效果。可以看見關注的重點從文本轉向了 譯作的獨立藝術地位,並且更加考量兒童讀者的語言需求,甚至特意將聲音納作 一翻譯原則,看重聲音對於兒童閱讀的重要性與必需性。賴慈芸認為比起一般成 人的書籍,兒童文學更容易被大人朗誦或由兒童讀者大聲唸讀出來。因此兒童文 學譯者尤其要注意聲音的效果。15

純以韻文創作的兒童文學作品或許在聲音方面較不易受譯者忽略,但字詞中 的聲音,卻往往被遺忘,或因翻譯困難等因素而被省略。像是艾倫·亞歷山大·米 恩(Alan Alexander Milne, 1882—1956)1926 年出版的英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品 Winnie-the-Pooh ,其主角 Winnie-the-Pooh 或稱 Pooh Bear,中文譯作「小胖熊」

16、「噗噗熊溫尼」17、「小熊」或「維尼熊」等。其中後二者是現今中文世界 對這隻小熊的主要稱呼方式。雖然 Winnie-the-Pooh 一度被譯為「噗噗熊溫尼」,

試圖在名字中保留「Pooh」的地位,顯然這個名字並沒有順利地被接納、保留下 來。譯語讀者無法從「小熊維尼」或「維尼熊」二名稱中感受到任何來自「pooh」

的聲音趣味與魅力18。弔詭的是,國內關於 Winnie-the-Pooh 的研究,凡觸及翻譯、

14 林良,2011,:《淺語的藝術》,臺北:國語日報出版社,第 264-266 頁。

15 賴慈雲:,2000:,〈論童書翻譯之原則—以趙元任:《阿麗思漫游奇境記》為例〉:,:《兒童文學學刊》

第四期,臺北:天衛文化,第 36-61 頁。

16 Winnie-the-Pooh 在 1975 年的譯本中,被兒童文學作家蘇尚耀譯作「小胖熊」,該書由文化圖 書公司書版。

17 A. A. Milne:(A. A.米恩),張艾茜譯,1994,:《噗噗熊溫尼》,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 司。

18 「 Pooh 」 是 維 尼 熊 將 停 在 牠 鼻 子 上 的 蒼 蠅 吹 走 時 發 出 的 聲 音 。 原 文 如 下 : ”But his [Winnie-the-Pooh’s] arms were so stiff from holding on to the string of the balloon all that time that they stayed up straight in the air for more than a week, and whenever a fly came and settled on his nose he had to blow it off. And I think—but I am not sure—that that is why he was always called Pooh.”

(24)

文學意涵討論者,卻又不得不在論文中恢復並強調「噗噗熊」一詞的翻譯地位。

因為一旦失去了這一聲「Pooh(噗)」,所有的研究將無法順利闡述。

無論是兒童文學的出版者、作者、故事講述者、閱讀推廣單位甚至研究者,

經常強調聲音在兒童文學中所扮演的重要性,並基本認為文本中的聲音與韻律對 兒童發展是非常正向的。無論在趣味或其他功能層面,都能引發兒童的語言認知,

進而刺激兒童的語言發展。但是臺灣的兒童文學翻譯作品中,究竟保留、創造、

屏除了哪些聲音與節奏韻律。如果認為這其中所消彌的只是聲音帶來的趣味性,

譯語文本(target language text)索性只是一本沒有聲音趣味的作品,那麼就完全 忽略文本聲音的「音」、「歌」、「歌的韻味」以及「聲音的意義」所涵納的重 要性,遑論感官聽覺與想像聽覺在其中的作用。在聲音本質與功能的部分或完全 喪失的情況之下,譯語讀者會經歷什麼樣的感官與想像聽覺、譯語文本藉「聲音」

向譯語讀者開啟了一個什麼樣的世界、翻譯是否就此成為無所限制的再創作,均 為本論文探討之主要範疇。

第二節 研究問題

誠如上節所言,文本係爲一「聲音語音化、語音(受文字)視覺化」過程,

在此命名與組合裡,聲音的語音效果以及語音受文字固定後在文本中發揮作用,

使文本得以乘載作者意涵,呈現作者於感官聽覺與想像聽覺交織後的取捨。除少 數作者即譯者之例外,譯語文本則受制於作者之外的他人,呈現他人於感官與想 像聽覺取捨後之結果,由此便開啟翻譯論述爭議。

近年臺灣兒童文學譯者越發強調以兒童讀者為中心,為兒童讀者服務。臺灣 兒童文學翻譯理論雖未有其系統性論述,卻儼然進入了各家歸一的同一精神與目 標。因而出現諸如討論兒童文學翻譯之語言字詞難易使用、敘述口吻、節奏、字 數多寡、翻譯單位大小、口語化等這類語言選擇的理論建議與爭議。以此作為論 點的臺灣兒童文學翻譯策略以及譯語文本自身,究竟為兒童讀者「創造」出了什 麼樣的河合隼雄所說的「音」、「歌」、「歌的韻味」以及「聲音的意義」,需 要進一步的思考與討論。

引自:A. A. Milne (1988), Winnie-the-Pooh, Dutton Books for Young Readers, Boston, p. 22-23.

(25)

不可忽略地,眾多兒童文學翻譯討論均在聲音上有所著墨。賴慈芸提到翻譯 應注重聲音的效果;童書譯者林真美也曾表示,翻譯童書時需要一直出聲朗讀,

因為孩子除了要看、還要聽。19 另外自第 24 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 起,圖畫書類推介關於翻譯作品的基本評判標準中——「敘述之節奏感與可朗讀 性」亦作為一評判準則。20 其他關於兒童文學翻譯的學位論文中也提到應著重 文本聲音等相似論點。因此在討論兒童文學(及其翻譯)的聲音時,不可忘記的 是,河合隼雄提醒我們,要謹記:語言是從音與歌中產生出來的21

只是從上述的翻譯建議與對聲音所持有的堅持看來,在翻譯實踐中絕對會面 臨的取捨是:究竟應一昧聽從韻律,還是一昧地以兒童為本位作為翻譯標準?無 論是執著於字詞、句式的選擇;譯文的本土化或為服務兒童進行大規模改寫,終 將導致譯語文本聲音失去原有的音與歌的韻味。

翻譯理論的討論與提出,是為釐清翻譯現象,增加對翻譯本質的了解,並非 單就實務上的應用,對譯者提出規範性指導。提供翻譯途徑確實在實務上給予譯 者極大助益,但與此同時,也將譯者與譯語文本拘泥於某一特定模式之中,若遇 到無法立即解決的翻譯困境,所謂指導性的翻譯途徑便可能產生斷裂。規範性的 翻譯理論指導原則就是在斷裂中尋找生存的可能。幾乎沒有譯者會將自己規約進 某一家翻譯理論後才以此為基礎展開翻譯工作,但翻譯理論卻是從各譯語文本中 不斷地產生、建立與證實或推翻,一方面翻譯理論指導了譯者;另方面,譯語文 本成就了翻譯理論。因此應將翻譯理論看作一種釐清翻譯現象並藉此增加對翻譯 本質了解的探究過程:。翻譯理論是為了翻譯而生:,不因單作為譯者的翻譯指南。

回到臺灣兒童文學翻譯理論研究來看:,翻譯策略經常作為研究結果:,主要提 供譯者適切的翻譯建議。這些研究的努力與歸納確實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 是——釐清兒童文學的翻譯現象:,了解並認識兒童文學翻譯的本質:,否則就會陷 入正反理論攻防的迴圈之中:,卻始終在規約上綁手綁腳地前進。臺灣兒童文學翻 譯雖打著兒童讀者為本位的號召旗幟,但翻譯書籍推薦的評選標準及翻譯研究結 果僅提出「翻譯指南」,例如:文字需淺顯、需合乎中文語法、強調譯文節奏感

19 參自:諶淑婷 ,2016 ,【譯界人生】童書譯者林真美:有了朗讀聲 ,繪本才有生命,

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8371,下載時間 2018/1/25。

20 參自::「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歷次推介書單, http://book.moc.gov.tw/book/,下載時間:

2018/1/26。

21 參自:河合隼雄、松居直等著,林真美譯,2005,第 31 頁。

(26)

以及字詞的選擇應以優美為主等,22 這些指南卻似迷失在以「兒童與兒童教育」

為本位的「(再)創作」泥淖裡,而非前述的單純以「兒童」為本位,並且強行 改變兒童文學文本的聲音。

文字中的語音充斥在所有文本形式裡,尤其兒童文學作品,更藉此特性從中 引發兒童讀者的閱讀樂趣,進而達到教育或藝術目的。作為兒童文學文類的圖畫 書,其特色在於結合圖像視覺與文字,除了文本特質更能貼近幼童外,其圖文並 重的效果能同時開啟讀者聽覺與視覺的想像。根據臺灣兒童文學翻譯研究者的觀 點看來,兒童文學文本的聲音主要來自成人的朗讀聲,而文本自身的「聲音」幾 乎只有擬聲詞、韻文能得到重視,卻忽略了圖畫與文字文本中所含有的其他聽覺 可能,例如作為聲音視覺化展現的圖畫,其中蘊藏的聲音效果。

翻譯既是從閱讀而來,並且是為了閱讀而生,就應該從閱讀行為本身進行翻 譯思考,才能使譯語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獲得最大效益。在閱讀兒童文學的同時,

尤其是圖畫書作品,大量聲音包含其中,因此思考並討論圖畫書如何呈現「聲音」

要素,發現圖畫書聲音所帶給讀者的感官刺激與想像,才能使譯者從圖畫書聲音 本質獲得的啟發進行更為貼切的翻譯。

因此必須討論的是:翻譯在聲音語音化、語音(受文字)視覺化的過程中是 否產生變化,其變化又帶來何種結果。聲音的音高、音長、音量、重複和韻律,

以及聲音所引發感官聽覺的各式趣味性與臨場效果,是否能藉由翻譯於譯語文化 中再現?或是形成何種樣貌被接下來?另方面,翻譯是否再現源語文本中的聲音 功能,便牽扯上翻譯理論中一長期爭議不休的議題,即應以何者做為中心翻譯。

本研究以兒童圖畫書中譯本,對照「以兒童為本位翻譯」的主流思考,探究圖畫 書中譯本在聽覺與視覺聲音想像中的呈現。

22 參自::「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歷次推介書單。

(2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翻譯是使譯語讀者藉由譯語文本讀出源語文本、作者聲音的一項技能,非單 指語言的聲音,也含括語言所摹寫、記錄的聲音——這些聲音來自作者的感官聽 覺與想像聽覺交織、取捨後的結果。無論翻譯要貼近的對象為何——為求對等、

忠於源語文本與源語、貼近譯語與譯語文化或以讀者為本,這些都是在次層面進 行的翻譯討論,即根據翻譯目的、功能與效果的討論。再次之的層面,則是研究 後提出的翻譯策略(指南),提供譯者翻譯建議。事實上真正應該被提出的翻譯 討論是:譯者如何直接面對環繞作者的眾聲,並將之發揮在譯語文本之中。再以 對等論、功能論、忠誠論、讀者論等方式表達之。廣義說來,翻譯的確是一種再 創作。本研究討論的並非是圖畫書翻譯的再創作「方式」;而是要提出圖畫書翻 譯聲音的再創作「材料與內容」。

為加強論文信度,本論文以大量圖畫書中譯本作為例證,在架構上將論文分 為「理論論述」與「實例分析」兩部。因此在回顧臺灣兒童文學翻譯研究後,從 圖畫書聲音產生的聽覺與視覺聲音想像談起,開展圖畫書中譯本的聲音功能探究。

第一部第三章先就唐.伊德對於聽覺與聲音發展出的感官聽覺與想像聽覺論述加 以發展,提出兒童閱讀圖畫書翻譯文本時可能經歷、接觸到的整體「聲音發聲」

過程,即文本的聲音、讀者朗讀/默讀的聲音,以及聲音視覺在文字文本與圖畫 文本中的展現,並以此作為翻譯考量之素材基礎。

第四章以圖畫書裡的聲音功能的教育意涵與藝術表現,指出聲音在文字文本 與圖畫文本中的位置與功能。聲音被大量運用在整個兒童文學之中,其廣大功能 與易於利用之特性,使得聲音在兒童文學中成為一顯性特徵。作用於教育意涵及 其之外的想像力練習、感官體驗與遊戲樂趣展現。

第二部以圖畫書中譯本實例分析為主,以兒童圖畫書中的翻譯例證指出聲音 在書名與人名、創新字詞、角色對話、押韻、節奏、旋律、停頓、印刷空間等中 的展現,討論翻譯如何將這些聲音再現於中譯本之中,並重新審視翻譯理論之定 位與應循路徑。

本研究試圖從語言、文字的最初原貌——即自「音」與「歌」至「歌的韻味」

及「聲音的意義」,探尋圖畫書翻譯呈現之樣貌,並非提供譯者特定翻譯指導標

(28)

準,指出兒童圖畫書翻譯應有的形式與格律。翻譯含括領域甚大,改寫、改編的 翻譯文本,均不在本研究討論範圍。另外本文研究旨在圖畫書的圖像文本與文字 文本探究,因此藉由書本外在形式做出的聲音效果,諸如在故事書中增添能製造 出聲音的裝置或者樂器等並非本論文之研究焦點。本論文研究範例之文本挑選,

由於需討論源語文字文本,礙於研究者語言能力限制,故多以德語、英語圖畫書 及其中譯本為主。

(29)

第二章 兒童文學翻譯研究

第一節 臺灣兒童文學翻譯論述

臺灣關於翻譯研究的學位論文中,文學翻譯相關主要研究方向有二。其中為 數不少的論文操作方式是以某翻譯理論學派或某翻譯家提出的翻譯理論作為媒 介,再行實例分析某一或數部翻譯作品,對照在該理論指引下,面對翻譯困境、

文化語言差異及其他翻譯問題,譯者如何選擇並應用翻譯策略,藉以比照譯文呈 現方式是否符合評析者所引用論述。若要論及與臺灣「兒童文學翻譯」研究之相 關,充其量僅能以兒童文學作為評析文本之論文加以考量。此一論文書寫模式,

在臺灣翻譯的相關學術領域中確實行之有年,但不得不思考,這樣的論述導向其 實長期忽略一事實——以某翻譯家之翻譯理論評析某譯者之譯作,再從中對譯者 之譯文褒貶一番,實則對譯者之不公。除非譯者在翻譯時,下定決心要採用某一 論述作為基礎進行翻譯,評析者再以此評析便情有可原。況且若不進行訪談,或 由譯者公開表述,評析者從何得知譯者所採用的翻譯理論。何況多數譯者在翻譯 時,並不會有這樣的操作決心,又怎能以某一種理論加以評判。

評析者固然可依照評析結果作為對未來譯者之翻譯建議,並以此為研究目的 進行論述,只是縱觀各家翻譯理論,不但無法提出一盡善盡美之翻譯準則,甚至 在多種面向上又受到其他理論的質疑與詬病。所以要如何說明,究竟依照哪一理 論家之觀點進行翻譯才是對未來譯者的最佳建議;更遑論在實際操作層面上,譯 者是否真的會觀照理論進行翻譯之。

另一大宗的研究傾向於史料研究,即翻譯作品在臺灣的發展演變以及出版情 況,著重文學作為商品的操作、操控、販賣等政治或商業導向之研究。當然也有 就翻譯問題做為主題式探討的研究論文,例如:以擬聲詞、文字遊戲、詼諧作為 探究主題;或有版本比較等。以及使用文本素材作為區隔,提出相關翻譯論述,

如詩歌體、散文等。從翻譯研究至「兒童文學」翻譯研究,研究的對象與範圍自 然更加清楚明確,臺灣卻僅有碩士學位論文對於兒童文學翻譯加以著墨;而在為 數不多的研究中,眾結論卻不約而同地形成一股流派——即均傾向為譯者提出更

(30)

加妥貼的翻譯建議。例如,陳宏淑23 便在其《兒童圖畫故事書翻譯原則之探討 與應用》研究中為翻譯者提出七項翻譯兒童圖畫故事書可以遵循的基本原則, 即:

(1)使用淺語、(2)語言精確、(3)意譯為主、(4)保持原味、(5)敘述 活潑、(6)朗朗上口、(7)圖文融合。認為兒童圖畫故事書的讀者群大多是尚 未識字或識字不多的幼童,他們的閱讀形式往往是「聽書」而非「讀書」。因為 文字部分需要由成人大聲朗讀出來,所以譯文必須注意到朗讀的適合性,必須注 重聲音帶來的效果,且不應出現不通順或拗口難唸的情形。

另外,其他致力於臺灣兒童文學的各大家與研究者,多為從事翻譯工作者,

為台灣引介外國兒童文學;或為從事翻譯研究者,為使臺灣兒童文學翻譯更上層 樓,紛紛在翻譯理論上貢獻一己之力。就自身研究、實作經驗,結合各家理論,

提出了專屬臺灣兒童文學翻譯的建議。括略列舉如下:

吳鼎在其《兒童文學研究》一書中指出,譯語文本應該要表現出源語文本欲 呈現予源語讀者的樣貌,進而對於外國兒童文學翻譯,提出注意事項,諸如:文 化共同性、適合國情的語法翻譯、符合譯語國家兒童之經驗、人名地名翻譯之統 一、刪改和增補以利譯語兒童讀者閱讀,最後則應注意韻文音韻。其中其他各家 較為不同的地方在於,吳鼎提出翻譯時應對源語文本有所擇選。若文化缺乏共同 性或無法符合譯語國家兒童之經驗,這類文本便不適切。24

由此可見,他在以源語文本為中心的翻譯論調下,強調譯文需忠於源文,卻 又認為翻譯需照看二文化之共同性,並且須符合國情、語法。為了在兩極的論點 中取得平衡,因此他提出應對源語文本進行擇選。這種建議雖然能減低文化差異 與語言差異帶來的翻譯困境,卻是以鎖國心態面對外來文化,使得文本的文化交 流層面出現斷裂。另外,適合國情的語法翻譯等同彌除源語文化、語言的特性,

其宗旨雖為保留正體中文的正統性,免得將語言因翻譯腔而產生洋化,卻將使得 臺灣的語言及文化對於翻譯的包容性上過於狹隘。

身為兒童文學作家、譯者,林良強調翻譯上的「信、達、得體」,注重對源 語文本忠誠,認為譯者需具備徹底了解源語文本的傳達意涵,以及純熟的寫作能 力,才能產出得體適切的譯文。另外,翻譯應以「保持本國語言的完整和完美」

23 參自:陳宏淑,2003,《兒童圖畫故事書翻譯原則之探討與應用》,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論

文,第 33-88 頁。

24 參自:吳鼎,1991,《兒童文學研究》,臺北:遠流出版公司,第 142-144 頁。

(31)

為前提,因為在他看來,「沒有理由『為了傳遞外國的語法結構』而肢解本國語 的語法,破壞了本國語法的完整。」25 林良認為翻譯的真正性質是「以我們所 熟悉的語言,去做新穎的運用—— 新的內容,新的表達技巧」26

面對兒童文學,林良則提出「淺語」論述,認為以成人的眼光看來,兒童使 用的是國語裡較為淺易的部分,故以「淺語」稱之。因而期盼成人能以「淺語」

向兒童訴說真實,透過藝術的文學技巧傳達知識內容,使兒童產生圖畫意象,喚 起相關經驗與記憶。總體來說,以「信、達、得體」並符合本國語言語法的淺語 翻譯是林良認為最適合兒童閱讀的翻譯。

林良的翻譯觀確實相當「得體」,卻忽略實際操作會面臨的翻譯困境,即文 化個性(cultural individuality)以及語言個性(language individuality)所具有的 特殊性,比起「得體」,翻譯更需要一種大膽。林良對此的看法是,如若遇及不 得不「創造新詞」的時刻,譯者須兼顧所造之詞的視覺與聽覺辨認度,但他同時 又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尤其是聽覺辨認。要求「新詞」在聲音的辨認上與其他的 詞有所區隔。林良在翻譯論述中產生的自我矛盾,至今未曾提出解套。事實上「聽 覺辨認」是不需要特意提出自尋煩惱的,因為翻譯的創造新詞並不會憑空而生,

定有其意涵與特殊語境,即便在聽覺上和舊有的詞彙產生混淆,讀者也能從文本 脈絡中將其辨識出來。

另外,翻譯學學者胡功澤的論點亦與前二位兒童文學研究者看法相同,均認 為以青少年或學齡兒童作為讀者的譯語文本需考慮語言結構以及讀者的認知範 圍;與此同時,卻又認為這類翻譯的譯者相較之下享有較大的翻譯自由,提出針 對不同文本類型,應採取不同翻譯策略,將兒童翻譯文學文本略分為:(1)傳 達訊息為主的翻譯,如資訊、科學、知識類、教科書、勞作使用手冊等。翻譯強 調讀者理解,不在乎文本忠誠。(2)文學類文本,如:童詩、民謠、文學性的 散文。翻譯著重展現源語文本之文學特色、形式。(3)具強烈意識型態或教育 示範意味文本。翻譯亦強調閱讀理解,可透過附註等作簡短的補充說明27

25 參自:林良,2011,第 269-270 頁。

26 參自:林良,2011,第 272 頁。

27 參自::阮若缺:、胡功澤等箸:,2003:,〈兒童文學翻譯的評論〉,《第七屆:「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

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兒童文學的翻譯與文化傳遞》,臺北: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第 16 頁。

(32)

胡功澤的兒童文學文本分類顯然屏除了兒童文學大宗的圖畫書類別。圖畫書 雖有「文學類文本」特性,卻是獨立且依附在圖像文本之上的,因而無法直接歸 屬於該類。更何況胡功澤對於文學類文本翻譯的看法是,一方面著重展現源語文 本之文學特色、形式;一方面又需符合譯語語言結構,就是在根本上忽視語言個 性特質。

兒童文學研究者林真美對於圖畫書翻譯則正式進入「聽」的階段,她認為圖 畫書的文字並不是要寫給孩子看的。除文學性外,最重要的是圖畫書的文字需具 備「聽」的要素,應以最精煉的口語表達,讓孩子得以聆聽文學的聲音28。面對 兒童文學翻譯,她強調「聽」的重要,認為兒童會更多地從聽覺認識、享受圖畫 書的樂趣。兒童文學的語言是「朗讀」的語言,故而在翻譯時她也經常性地朗讀 譯本,試圖為兒童找尋最適切的圖畫書聲音。雖然林真美將圖畫書的聲音僅侷限 在文字文本的朗誦效果,卻在強調語法結構正確度的臺灣兒童文學翻譯論述上開 啟了另一項純粹視覺以外的感官功能,將翻譯的關注轉向聽覺與口語表達。

劉文雲博士在其〈翻譯兒童文學:結合創新與傳統的價值、要求變更與準確 同時存在的藝術〉一文中表示拒絕翻譯腔影響語文之美。圖畫書翻譯需符合語言 意義與視覺形象,注重朗讀的流暢性以及就兒童讀者的語文知識選擇語言29。她 集合各臺灣兒童文學翻譯論點,認為拒絕翻譯腔就是要求譯語符合譯語語法,提 出圖畫書一類的翻譯方式需顧及其圖畫形象,注意到圖文之間關係對於圖畫書的 重要,另外亦重申了林真美的翻譯訴求,即注重文本朗誦的聲音,並且是需要符 合兒童語用能力的。

就各家翻譯建議看來,其論點主要涵蓋語法、語用等層面。另外,根據文化 部「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評選報告及評選標準,其歷次標準主要強調:文字 的節奏感、語法正確度以及可朗讀性;避免因艱澀難念而失去原書的趣味性。由 此看來,無論是研究者、翻譯家的建議或是文化部的評審標準,都玩味出兒童文 學的口語特性30,強調譯語文本的可讀性、可朗誦性。顯然發現,在寫給兒童的 最初讀本裡,應大量展示著口語感覺與傳統。藉由兒童文學作品,尤以詩歌、童

28 參自:林真美等著,2007,:《在繪本花園裡》,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第 7 頁。

29 參自::劉文雲:,2012:,〈翻譯兒童文學:結合創新與傳統的價值:、要求變更與準確同時存在的藝 術〉,:《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外語學報第十七期》,第 147 頁。

30 參自::文化部:「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評選報告及評選標準::http://book.moc.gov.tw/book/, 下載日期 2018/1/26。

(33)

謠,體驗其中聲情之美、揮灑聲情藝術;此亦為兒童文學譯者及翻譯評論者最常 討論之一兒童文學美學。互動式朗讀產品、成人陪讀、朗誦均是為了要讓死寂的 書面文本活化起來,利用聲音多元的音樂性,帶領兒童讀者經歷一場溫暖豐富的 閱讀饗宴,而這份大餐卻要依賴聲音(最好佐以圖片)的合奏之下才能飽嘗。31

針對這類展示大量口語感覺的書面文本特色,沃爾特.翁亦提出其中含有「套 語運用」、「利於記憶的語句」、「餘冗與重複」,以及「傾向敘事而非羅列」

等特點;藉此指出文本內容或角色的「行動」以突破視覺文字將語詞表現為寂靜 的客體、不動的記號,凝固在視覺空間裡32。由此看來,兒童文學絕對是最貼近 口語感覺的文字文本之一;並且具有突破傳統對於書面文本的狹義想法,即認定 書面語言是一種不完全的語言,而只有直接用聲音傳播的語言,才能使書面表述 上受到限制的音態得以完整的呈現33。事實上,根據沃爾特.翁的看法,視覺文 字將語詞表現為寂靜的客體、不動的記號的凝固性,是可以藉由書面文本特色打 破的。也就是說,文字本身就能帶有口語感覺。

兒童文學確實是帶有口語感覺且充滿「聲音」的文學,無論是誦讀出的,或 是藉由視覺展現的,譯語文本都應該將聲音整體呈現出來。帶有口語感覺的文字 是有行動性的,它們能掙脫書面文本的侷限,將自己活生生地展現出來,即便是 視覺的文字,也絕對無法安靜地躺在書頁中。也就是說,一旦被翻開閱讀,不僅 在出聲誦讀上要能朗朗上口,還得要朗朗上「眼」、朗朗上「耳」。

第二節 以兒童讀者為中心?

芬蘭翻譯學者 Riitta Oittinen(1952 –)在 Translating for Children 一書中表 示,兒童文學研究者彼得.杭特(Peter Hunt,1945 –)對兒童文學應傾向該類文 本之讀者的定義,亦成為她為兒童翻譯之關鍵。也就是,兒童文學的翻譯應傾向 兒童讀者,重視讀者因素對翻譯過程的影響34

31 參自:林真美,2016,:《小大,在繪本中看見力量》,臺北:小大聯盟,第 24 頁。

32 參自:Walter J. Ong(沃爾特.翁),何道寬譯,2008,第 75-76 頁。

33 參自:沈祥源,1998,:《文藝音樂學》,武漢:武漢大學,第 9-10 頁。

34 參自:Riitta Oittinen (2000), Translating for Children, Garland Publishing, Inc., New York, p.61.

(34)

幾乎所有的兒童文學翻譯者都同意,翻譯時應參照兒童的語用情形、語言能 力及理解能力。吳鼎甚至認為若源語文化與譯語文化之間缺乏共同性,或源語文 本內容無法符合譯語國家兒童之經驗,這類文本便不適合引介。德國功能翻譯理 論學家萊斯(Katharina Reiss,1923—2018) 在其“Zur Übersetzung von Kinder- und Jugendbüchern”一文中亦認為,兒童及青少年有限的世界知識與人生經歷,迫使 譯者在進行兒童及青少年文學翻譯時,選擇以不同方式處理與成人文學相同之翻 譯問題。35 可見兒童文學翻譯需要「不同於成人」的翻譯策略選擇。此外更有 譯文不惜採取大幅度改寫,僅為追求服務兒童讀者及其背後所含帶的商機。張子 樟在其《少兒文學的閱讀之旅:細讀紐伯瑞大獎小說》一書中提到,臺灣近二十 年來熱衷圖畫書閱讀帶出的商機,使得「圖畫書化」蔚為時尚。「為配合市場需 求,任何一本世界名著都可以繪本形式出現,童話也不例外。」36 於此風尚之 下,除可能造成文字在改寫或濃縮過程中失去原味,最後可能只落得一個故事框 架外;亦可能觸犯俄國文學家納布科夫 (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

1899—1977) 於其〈翻譯的藝術〉(The Art of Translation)一文中所揭櫫的「翻 譯三罪」其中屬最為嚴重的「翻譯罪」,即惡意美化譯文,為討好特定讀者37

以讀者為中心不是錯誤,僅為一種翻譯的選擇取向;但若惡意美化譯文,以 便討好讀者,那麼便完全失去了對「翻譯行為」本身的忠誠了。因此在以兒童讀 者為中心的翻譯傾向中,限制是必要存在的。一昧的「使用淺語」與「活潑敘述」;

或一昧的「使用韻腳」使之「朗朗上口」,將使得譯語文本在服務兒童讀者的同 時,失去原有聲音並且導致譯語文本萬「聲」歸一。

這裡有個例子,圖畫書作家莫里斯.桑達克(Maurice Sendak, 1928—2012)

受訪時曾表示,其圖畫書作品《在那遙遠的地方》(Outside Over There)裡的每 一個字都是經過精雕細琢推敲而成,因此文本的結構、標點符號設計雖與一般性 語言有很大的不同,卻有其特殊意義。38文本中偶夾有韻腳,卻不常見。但在中

35 原文如下::「Ein dritter Faktor, der bei der Übersetzung von KJB u. U. dazu zwingt, unterschiedliche Lösungen für in KJB gleichermaßen wie in der Erwachsenenliteratur auftauchende Übersetzungsprobleme zu wählen, ist die noch eingeschränkte Weltkenntnis und Lebenserfahrung der Kinder und Jugendlichen.」。引自:Katharina Reiß (1982), “Zur Übersetzung von Kinder- und Jugendbüchern — Theorie und Praxis”, Lebende Sprachen 27. 1, p.8.

36 參自::張子樟:,2014:,:《少兒文學的閱讀之旅::細讀紐伯瑞大獎小說》:,臺北::五南文化出版,

第 17 頁。

37 參自:Vladimir Nabokov, 1941,The Art of Translation,

https://newrepublic.com/article/62610/the-art-translation,下載時間:2018/5/16。

38 參見:Jonathan Cott (2017), There’s a mystery there: the primal vision of Maurice Sendak,

(35)

文譯本中,譯者卻採用全文韻文翻譯,幾乎矮化了桑達克最初的文字設定,試舉 例如下:

(源語文本)Ida played her wonder horn / to rock the baby still- / but never watched. / so the goblins came.39

(郝廣才譯本)「小妹妹,哭又鬧,愛達吹著金號角,想哄妹妹不要吵。

愛達只顧著吹,沒注意,來了小魔鬼。」40

(王林譯本) 「愛達吹著神奇的小號,哄著小妹妹別哭鬧。她一時沒 留意,可憐的小愛達,一點兒不知道,」41

值得注意的是,正體中文譯本與簡體中文譯本均採用韻文翻譯,全文唸起來 果然朗朗上口,像是一首童謠,像是可以藉由韻腳節奏輕易地背誦出來。在韻腳 與斷句的帶領下,譯語文本輕快行進著,但如果讀過源語文本,便會發現作者的 設定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怪異的斷句與濃縮豐厚的語義充斥在整本圖畫書裡,

並藉由圖畫向讀者更加全面地展開。林真美在談及這部作品時表示,相較於桑達 克另外兩部作品——《野獸國》(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與《廚房之夜狂想 曲》(In The Night Kitchen),作者在此書所展現的個人色彩更加鮮明、濃厚,

幾乎到了晦澀難懂的地步。從圖像中可發現圖畫書中所飽含的神祕性與多義性。

桑達克利用細節,呈現出關於「恐怖」的神祕體驗以及兒時記憶。圖畫書由文字 定調,使得複雜的圖像語彙不至於因為零散而失去張力;而圖像則將文字故事情 緒推至最高點。42

Doubleday, New York, p.96.

39 引自:Maurice Sendak (1981), Outside Over There, Harpertrophy, New York.

40 引自:Maurice Sendak(莫里斯.桑達克),郝廣才譯,2001,:《在那遙遠的地方》,臺北:格 林文化。

41 引自:Maurice Sendak(莫里斯.桑達克),王林譯,2012,:《在那遙遠的地方》,海口:南海 出版公司。簡體中文將多句拆解重組翻譯,故僅擷取至原文提及內容。:「so the goblins came」一 句翻譯需在後文中才可窺見。

42 親子天下,林真美,:【莫里斯.桑達克】繪本創作三部曲,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32972-【莫里斯%EF%BC%8E 桑達克】繪本創作三部曲 /?page=1,下載日期:2018/4/11。

(36)

《在那遙遠的地方》描述了一個父親離家工作、母親在家獨立撫養兩個女兒 的家庭,圖畫中暗示在家裡面至少有些時刻,照顧妹妹的責任是交付給小姊姊愛 達(Ida)的。而正當她努力吹號角哄著妹妹的時候,小魔鬼(Goblin)進入屋內,

以冰塊偷偷換走了還是嬰兒的妹妹。缺乏經驗的愛達一時未察,等到發現的時候,

她急急忙忙翻出窗外尋找妹妹。無論對成人或還只是小女孩的愛達來說,綁架都 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而愛達當下所感受到的驚惶、恐懼與憤怒都在圖畫中藉由 窗外海上的暴風雨表露無遺(見圖 1-2-1)。

圖 1-2-1 《在那遙遠的地方》內頁 1

圖 1-2-2《在那遙遠的地方》內頁 2

桑達克小時候曾聽過轟動一時的 1932 年飛行員查爾斯.林白(Charles Augustus Lindbergh,1902—1974)長子被綁架事件,以此為背景畫出了《在那

(37)

遙遠的地方》。林白 20 個月大的長子在新澤西州的家中被綁架撕票,是美國極 為著名的綁架案。1932 年 3 月 1 日晚上,女僕將小孩放進嬰兒床,約一小時後 發現嬰兒失蹤。警方推斷小孩在自家育嬰室裡遭歹徒利用木梯從窗外進來帶走。

「在家中嬰兒床被綁架的嬰兒」與「順著梯子從窗戶進來帶走小孩的歹徒」

的情節,在圖畫書與真實事件中互文著。桑達克自然認為這是一本關於「恐怖」

的書,這不僅是來自童年的恐怖記憶,更是同為兒童對於生存、外在他者的無知、

無能為力與恐懼。然而中文譯本的翻譯方式卻將書中恐怖、詭譎的聲音全部交由 韻文單一可愛化呈現。

圖畫書正體中文譯者郝廣才在談論此書翻譯時表示,「文字的作用不只是要 傳達故事和訊息,還要創造書的節奏感、音樂性。有點像樂團裡的鼓手,也可以 說文字與圖畫是在跳雙人探戈,就看當時的情況而定。」43 郝廣才承認文字裡 的節奏與音樂性,但以該書翻譯策略的選擇與運用上,可看見他是如何在桑達克 所寫的樂譜裡迷路——用活潑可愛的方式演奏恐怖詭譎曲調,何況那原是兒童對 生存的戰兢與搏鬥,似乎將綁架事件演奏成了一首輕快的、有娛樂助興性質的嬉 遊曲(divertimento)44

也就是說,在此所謂以兒童為中心的翻譯例證中,實際上是以譯文為主。因 為無論是強調翻譯文本的可朗誦性、語法、文筆、修辭等都是圍繞譯文為中心作 為討論的翻譯手段。而以譯文為主的背後,隱藏的仍是以成人為主的翻譯事實。

在考慮如何為兒童讀者服務的同時,譯者與出版方應該先認識到,兒童非僅是單 一可愛化的接受者,他們也有聽見「真實」的需求與權力,無論是忠於文本設定 或是對現實世界的忠實呈現,以《在那遙遠的地方》為例,桑達克既有恐怖的兒 時記憶,並在長大後以圖畫書形式呈現,他著迷於孩子們如何從童年中倖存的主 題,並以此為志業。兒童生存危機是存在的:綁架、父親的離家、母親的疏忽與 失責都是生活中真實可能發生的事實。

43 郝廣才,格林繪本網,:【永遠的莫里斯.桑達克】真實-《在那遙遠的地方》

http://www.grimmpress.com.tw/member_blog_info.php?no=83,下載時間:2018/4/12。

44 嬉遊曲:流行於十八世紀的輕組曲。原文來自義大利文"divertire",有使人歡樂、消遣之意。

數據

圖 1-2-3  《藝術大搖滾》封面  然而《藝術大搖滾》作為正體中文譯本書名,卻將封面的圖像提示設定從角 色本身轉換成一場音樂盛宴,於是出現了對於此書的這類評述:  「中文書名翻譯成《藝術大搖滾》,乍看有點風馬牛不相及,然而 仔細想想,在第三頁達文蜥作畫時旁邊出現了一臺留聲機,倘若留 聲機流洩的是古典優雅符合達文蜥的氣質,那麼畫面左方莽莽撞撞 衝進來的米開,他的活力,以及帶給達文蜥的刺激,也導引整個故 事洋溢著輕快節奏,開啟我們感官,衝擊我們的思維,這些行為作 風,其實都深蘊搖滾的精神。」 52 這段翻譯
圖 1-2-6    Jackson Pollock,〈Number 5, 1948〉
圖 1-3-3)。既然圖畫書中真正關於「飛行」的描繪是如此短暫且無足輕重,那 麼源語文本暗示的「fall」之主體究竟指向何者?  圖 1-3-3  《夢幻大飛行》內頁                          圖 1-3-4  《夢幻大飛行》封底                          圖 1-3-5  《夢幻大飛行》書名頁 圖畫書《夢幻大飛行》的封底與書名頁採用相同設計  (參見圖 1-3-4、圖 1-3-5),暗示著在另一個日子、另一個人將重複故事的串接點,以此看來,讀 者應將主要脈絡
圖 1-3-14  《點點玩聲音》內頁 1 100 圖 1-3-15  《點點玩聲音》內頁 2 101 除了將視覺符號作為聲音標示的創作手法外,更多圖畫書傾向於利用顏色、 圖像符碼為圖畫書定調。這些訊息通常和最基礎的文化假定有關,例如:黑暗的 顏色更傾向於抑鬱、危險、邪惡或不明。桑達克的作品《在那遙遠的地方》,便 是根基於 19 世紀浪漫主義繪畫所創作而成的。圖畫中質樸優雅的白色柵欄、頭                                                  100   此頁內文如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