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問題

在文檔中 聲音的視覺化展現—— (頁 24-27)

誠如上節所言,文本係爲一「聲音語音化、語音(受文字)視覺化」過程,

在此命名與組合裡,聲音的語音效果以及語音受文字固定後在文本中發揮作用,

使文本得以乘載作者意涵,呈現作者於感官聽覺與想像聽覺交織後的取捨。除少 數作者即譯者之例外,譯語文本則受制於作者之外的他人,呈現他人於感官與想 像聽覺取捨後之結果,由此便開啟翻譯論述爭議。

近年臺灣兒童文學譯者越發強調以兒童讀者為中心,為兒童讀者服務。臺灣 兒童文學翻譯理論雖未有其系統性論述,卻儼然進入了各家歸一的同一精神與目 標。因而出現諸如討論兒童文學翻譯之語言字詞難易使用、敘述口吻、節奏、字 數多寡、翻譯單位大小、口語化等這類語言選擇的理論建議與爭議。以此作為論 點的臺灣兒童文學翻譯策略以及譯語文本自身,究竟為兒童讀者「創造」出了什 麼樣的河合隼雄所說的「音」、「歌」、「歌的韻味」以及「聲音的意義」,需 要進一步的思考與討論。

引自:A. A. Milne (1988), Winnie-the-Pooh, Dutton Books for Young Readers, Boston, p. 22-23.

不可忽略地,眾多兒童文學翻譯討論均在聲音上有所著墨。賴慈芸提到翻譯

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8371,下載時間 2018/1/25。

20 參自::「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歷次推介書單, http://book.moc.gov.tw/book/,下載時間:

2018/1/26。

21 參自:河合隼雄、松居直等著,林真美譯,2005,第 31 頁。

以及字詞的選擇應以優美為主等,22 這些指南卻似迷失在以「兒童與兒童教育」

為本位的「(再)創作」泥淖裡,而非前述的單純以「兒童」為本位,並且強行 改變兒童文學文本的聲音。

文字中的語音充斥在所有文本形式裡,尤其兒童文學作品,更藉此特性從中 引發兒童讀者的閱讀樂趣,進而達到教育或藝術目的。作為兒童文學文類的圖畫 書,其特色在於結合圖像視覺與文字,除了文本特質更能貼近幼童外,其圖文並 重的效果能同時開啟讀者聽覺與視覺的想像。根據臺灣兒童文學翻譯研究者的觀 點看來,兒童文學文本的聲音主要來自成人的朗讀聲,而文本自身的「聲音」幾 乎只有擬聲詞、韻文能得到重視,卻忽略了圖畫與文字文本中所含有的其他聽覺 可能,例如作為聲音視覺化展現的圖畫,其中蘊藏的聲音效果。

翻譯既是從閱讀而來,並且是為了閱讀而生,就應該從閱讀行為本身進行翻 譯思考,才能使譯語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獲得最大效益。在閱讀兒童文學的同時,

尤其是圖畫書作品,大量聲音包含其中,因此思考並討論圖畫書如何呈現「聲音」

要素,發現圖畫書聲音所帶給讀者的感官刺激與想像,才能使譯者從圖畫書聲音 本質獲得的啟發進行更為貼切的翻譯。

因此必須討論的是:翻譯在聲音語音化、語音(受文字)視覺化的過程中是 否產生變化,其變化又帶來何種結果。聲音的音高、音長、音量、重複和韻律,

以及聲音所引發感官聽覺的各式趣味性與臨場效果,是否能藉由翻譯於譯語文化 中再現?或是形成何種樣貌被接下來?另方面,翻譯是否再現源語文本中的聲音 功能,便牽扯上翻譯理論中一長期爭議不休的議題,即應以何者做為中心翻譯。

本研究以兒童圖畫書中譯本,對照「以兒童為本位翻譯」的主流思考,探究圖畫 書中譯本在聽覺與視覺聲音想像中的呈現。

22 參自::「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歷次推介書單。

在文檔中 聲音的視覺化展現—— (頁 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