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圖畫書聲景

在文檔中 聲音的視覺化展現—— (頁 185-0)

第五章 印刷空間

第二節 圖畫書聲景

Soundscape Project; W.S.P.)」團體。其主要目的在於描繪環境中噪音污染情況;

但藉由聲音分析後發現,除負面的噪音污染外,環境中尚存在著有其正面價值的 的音樂(The Music of the Environment)」之範疇。薛佛的論點無非是讓人們從 單一主觀的視覺認知進入聽覺感知,甚至進入所有感官的參與,以認識、感受與

其他道具展現出來。圖畫書在圖像的空間佈置與文字建構中確實經常展示、暗示 Wimmelbilderbuch236)」,都是圖像聲景建構的最佳範例。而讀者可藉由想像、

記憶喚醒,在閱讀的同時輕易地聽到其中記錄與暗示的聲音,建構出豐富的閱讀 場景。若閱讀圖畫書真如 Riitta Oittinen 所言像是觀賞戲劇與電影一樣,那麼豈 可忽略在建立場景同時所建構出的聲音景象。

圖畫書以視覺暗示聽覺,以背景之名容納不同聲音。與之不同是,圖畫書在 薛佛的概念之外,多出了「想像音」,例如:《鬆餅先生》中飛碟運轉的聲音(參 見圖 2-1-7)、《野獸國》裡和阿奇一起大鬧一場的野獸吼叫、宮西達也(Tatsuya Miyanishi, 1956 –)圖畫書裡的恐龍聲等。好在這些難以想像的想像音均有其文

約克.米勒(Jorg Müller, 1969 –)的無字圖畫書作品《挖土機年年作響:鄉 村變了》(Alle Jahre wieder saust der Presslufthammer nieder)可作為聲景中社會 音改變的例子。約克.米勒以七張大開無字海報式的圖片,記錄鄉村二十年來的

236 wimmelbilderbuch,字面意思是:「被擠滿的圖畫書」,是一種大型無字圖畫書。其特點在於在 每個完整甚至跨頁的頁面中描繪出人類:、動物和物體等的豐富細節:,並包含要求讀者找出的角色 和物品。

改變。每張圖片均從同一角度取景,每三年一次記錄,景物的更迭與變遷在圖畫 書表現中顯得既鮮活又真實。約克.米勒利用時間連續性構成的潛在敘事,推演 著因果關係。其中最為明顯的自然環境改變,造就了圖畫書聲景的變化,從時間 的推演中,讀者能很清楚的看(聽)到原本安和的自然音(見圖 2-5-21)——牛 鳴、溪流聲以及單一的耕耘機作動聲,逐漸被城市、開發的機器聲音取代(見圖 2-5-22)——交通運輸工具、工廠的運作聲;喇叭與煞車聲;砍伐、建造、破壞 所帶來的機器作動聲、馬達聲、引擎聲,逐漸充斥在頁面中。在這個進入都市化 的頁面裡,唯一可聽見的「自然音」恐怕只有右上角出現的轟轟雷聲與畫面中下 角傳來的幾聲微弱貓叫了。

圖 2-5-17 《挖土機年年作響:鄉村變了》內頁 1

圖 2-5-18 《挖土機年年作響:鄉村變了》內頁 2

除以圖像大量記錄環境變化並建立聲景外,約克.米勒在書名置入聲音提示,

這個聲音出現在這都市化的二十年間,年年不斷,就是這個聲音使得鄉村改變,

連帶著聲景也跟著改變,它是圖畫書中這些年來最巨大的背景(環境)音——

「Presslufthammer」,正體中文譯本譯作「挖土機」。事實上「Presslufthammer」

是比「挖土機(Bagger)」聲音更持續、富節奏與震動感的「空氣式破碎機237」。

大型破碎機是以挖掘機之機體結合破碎機機頭而成;另有小型手持式破碎機(見 圖 2-5-18 中 下 方 , 背 對 畫 面 的 工 人 手 持 的 機 器 ) 。 二 機 型 相 較 之 下 ,

「Presslufthammer」更多指向手持式,以高振動方式進行壓碎或破碎。破碎機 運用於破壞與整地,是營建工程初期常見的大型機器;小型手持式破碎機則攻於 細節之破壞——破碎機的出現是以破壞代表新建設的開始。

約克.米勒以破碎機暗示一年又一年的鄉村、城市更迭,在對舊有的破碎與 重新整地之後,變化持續發生。然而震耳欲聾的破碎機聲就含藏在頁面與頁面之 間的時間軸裡,約克.米勒記錄的不僅僅是一鄉村朝都市化發展進程,更是聲景 的改變、自然音逐漸被取代、環境聲音分貝的提升以及一年又一年破碎機「沈重 捶打(niedersausen)」238 著地面。

正體中文譯本以「挖土機」取代「破碎機」,主觀地認為對於兒童的辨識能 力來說「挖土機」更為常見、易懂,卻改變了圖畫書中整體建構出的聲景佈置,

那撼動地面的強力節奏性打壓聲變為主要以馬達作用產生巨大聲音的挖土機,無 論在節奏工整性、快慢、響度及引發的情緒反應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圖畫書聲景 就這樣不著痕跡地改變了。

237 破碎機分為空氣式與液壓式,兩者產生的噪音分貝數差不多。

238 圖畫書 Alle Jahre wieder saust der Presslufthammer nieder:,其中主詞為:「der Presslusfthammer」

(破碎機),而搭配的分離動詞(Trennbare Verben)「nieder/sausen」,即為「沈重捶打」之意,

為破碎機作用時之連續快速動作。

第六章 結論

我相信,改善世界聲景的方式十分簡單,就是學會聆聽。

現在,聆聽成了一種被人們遺忘的習慣。

我們一定要打開耳朵,對周遭美妙的聲音世界更加敏感。

——莫瑞‧薛佛(R. Murray Schafer,1933 –)

本論文藉由圖畫書的聽覺與視覺聲音想像,討論圖畫書中常見的「聲音」,

諸如文本的聲音、朗讀者的聲音、讀者的視覺聲音轉換、圖像的聲音、圖畫書聲 景等並聲音數項功能,指出圖畫書中聲音存在的位置及其重要性;再以音樂對位 法及構成要素,如:節奏、旋律、音高、調性、力度等加以對照說明聲音在圖畫 書中的表現,由此討論圖畫書翻譯在中文譯語文本中的再現方式。以多本圖畫書 及其翻譯實例分析探詢,察覺圖畫書中的各種聲音因翻譯緣故大量流失,進而改 變圖畫書的呈現與閱讀。固然承認、指出並正視圖畫書中聲音的存在將大幅度提 高翻譯困難,提出此一觀點係為期待源語文本中所記錄、傳達的聲音能被讀者「細 聽」且妥善保留與傳達;並非要求譯者強行背反譯語語法,甚至為求聲音重現而 大肆採取改寫。畢竟過度力求再現或表達圖畫書中的聲音,反而會妨礙聽者與觀 者順利進入想像世界,對圖畫書或閱讀本身而言不見得是有所助益的。

欲提高譯者(或出版方)對圖畫書聲音的重視,進而要求將聲音妥切地譯出,

必須先使其看見聲音的存在,理解聲音的重要,以及意識到在聲音趣味性對於讀 者產生魅力之下間接造就的銷售力。圖畫書裡的聲音必須從長期隱性的位置走向 台前。比起譯者,圖畫書作者更能意識到圖畫書中聲音的存在性、可存在性與必 要存在性,近年的圖畫書作品更是大肆玩起聲音的遊戲,讓兒童讀者藉由聲音擁 有不同於視覺的感官體驗,聲音也能玩!於是創意突破了純粹以紙本印刷的限制,

聲音主題的圖畫書不斷推陳出新,例如:波蘭圖畫書作家安娜・切爾雯絲卡—李 德爾(Anna Czerwińska-Rydel,1973 –)圖畫書作品《一起演奏吧》(Wszystko Gra)

與烏克蘭圖畫書作家羅馬娜.洛瑪尼新(Romana Romanyshyn)的作品《看見聲 音》(Голосно, тихо, пошепки),即是以視覺探究聽覺感官,藉由「畫出聲音」,

提示讀者以不同感官間交錯感知的可能,創造出對於聽覺與視覺的全新認知與想 像。葡萄牙圖畫書作家馬達琳娜.馬杜索(Madalena Matoso)圖畫書作品《拍

拍》(Livro Clap)與法國赫威.托雷的作品《點點玩聲音》,則偏向利用圖畫

角色對話與修辭技巧運用更明顯地包含大量聲音,需注意與角色設定之間的配合。

(Patrick Süskind,1949—)在其作品《香水》(Das Parfum)中更高舉嗅覺感 官,認為「人可以在偉大之前、恐懼之前、在美之前閉上眼睛,可以不傾聽美妙 身俱來的五感(five senses),開拓翻譯領域的全新視野,並結合五感行銷

(marketing of the five senses)239,促進市場銷售與實際應用。無論何種感官的 書寫都能啟動讀者不同層次的想像,因此藉由提供感官的閱讀途徑作為譯者為兒 童讀者翻譯時之提示,以保留譯語文本對於感官呈現應有的重視,進而豐富兒童 圖畫書翻譯的可能性。由此看來,五感的閱讀與翻譯非常值得後續發展研究,讓 圖畫書(及其翻譯)走出視覺一感獨大的狹隘,唯以全新的觀點閱讀與翻譯,方 能使得圖畫書譯本更加色香味俱全。

239 五感行銷:即顧客經由觀察、參與後,透過精心設計的感官刺激,即視覺、聽覺、嗅覺、味 覺與觸覺刺激,誘發對產品的認同,進一步購買,達到行銷目的。

參考文獻

(一) 舉例文本

1. 中譯本舉例文本

Arlene, Mosel(亞林莫賽文),汪培珽譯,2013,《踢踢踢踢天寶》,臺北。

Ashman, Linda(琳達.艾許曼),黃筱茵譯,2017,《誰是小香?》,臺北。

Browne, Anthony(安東尼.布朗),彭倩文譯,2003,《當乃平遇上乃萍》,

臺北。

Burningham, John(約翰.伯寧罕),黨英臺譯,1991,《遲到大王》,臺北。

Burningham, John(約翰.伯寧罕),林良譯,2009,《和甘伯伯去遊河》,臺 北。

Bussolati, Emanuela(艾瑪努艾拉.布索拉提),倪安宇譯,2013,《闖禍啦!》,

湖北。

C arl e, Eri c ( 艾瑞.卡爾), 林良譯 ,1995 , 《 看得見的歌 》, 臺北。

Carle, Eric (艾瑞.卡爾),李坤珊譯,2005,《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 看什麼》,臺北。

Caryad(卡雅),牟羿達譯,2016,《我最愛的動物:找找看,彩色鸚鵡在哪 裡?》,臺北。

Cooney, Barbara(芭芭拉.庫尼),方素珍譯,1998,《花婆婆》,臺北。

Czerwińska-Rydel, Anna(安娜.切爾雯絲卡—李德爾),林蔚昀譯,2018,

《一起演奏吧》,臺北。

Davies, Benji(班傑.戴維斯), 劉清彥譯,2018,《小心!那個東西出沒》,

臺北。

D r . S e u s s ( 蘇 斯 博 士 ) , 詹 宏 志 譯 , 1 9 9 2 , 《 戴 帽 子 的 貓 》 ,臺北。

Donaldson, Julia(茱莉亞.唐納森)&Scheffler, Axel(薛弗勒),任溶溶譯,

2005,《咕嚕牛》,北京。

Donaldson, Julia(茱莉亞.唐納森)&Scheffler, Axel(薛弗勒),劉清彥譯,

2006,《怪獸古肥玀》,臺北。

Donaldson, Julia(茱莉亞.唐納森)&Scheffler, Axel(薛弗勒),徐意筑譯,

2013,《古飛樂》,臺北。

Donaldson, Julia(茱莉亞.唐納森)&Scheffler, Axel(薛弗勒),郝廣才譯,

2014,《龍阿蠻》,臺北。

E l l i s , C a r s o n ( 艾 莉 絲 ) , 蟲 雅 各 譯 , 2 0 1 6 , 《 嘟 伊 答 ? 》 , 臺 北 。 Fried, Amelie(艾蜜麗.弗利德),張莉莉譯,1999,《爺爺有沒有穿西裝?》,

臺北。

Heine, Helme(赫姆‧海恩), 李紫蓉譯,2005,《神奇的歌聲》,臺北。

Henkes, Kevin(凱文.漢克斯), 楊茂秀譯,2001,《我的名字 Chrysanthemum》,

臺北。

Jandl, Ernst(恩斯特.楊德), 高玉菁譯,2001,《第五個》,臺北。

Janisch, Heinz(海恩茲.亞尼許), 邱璧輝譯,2003,《查克 笨!》,臺北。

Janisch, Heinz(海茲.雅尼許), 劉孟穎譯,2016,《我眼中的費太太》,臺 北。

Janisch, Heinz(海茲.雅尼許), 劉孟穎譯,2016,《史婆婆的帽子店》,臺

Janisch, Heinz(海茲.雅尼許), 劉孟穎譯,2016,《史婆婆的帽子店》,臺

在文檔中 聲音的視覺化展現—— (頁 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