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 微積分的起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1 微積分的起源"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 微積分的起源

大多數生醫理工科系、商管類科系的同學都必須修習微積分,微積分這 一科已經幾乎是共同必修,且又是大多數同學的夢魘。究竟,微積分有什 麼用,以致於這麼多人必須面對它,以及它是如何產生的呢?

微積分學的發展與應用,影響了非常多的領域。舉凡金融精算、經濟 學、商業管理、醫藥、機械、水利、土木、建築、航空及航海,特別是物 理學,它的發展必須大量使用到微積分。

在這門學問中,我們更多地認識了實數,促進我們對於函數更多認識,

我們學會如何求變化率、怎麼求極大極小值、怎麼求曲線所圍的面積、怎 麼求曲面的表面積及其所圍的體積、怎麼作近似計算等等。正如微積分的

英文 calculus

1

,它可以說是高等數學中的基本運算法則。微積分可以說是

一種革命性的數學思想,靠它可以解決以往未解決的著名難題,也可以更 輕易地處理已解決但不好處理的問題。除了微積分本身可以應用在許多 領域外,許多實用的學問例如統計學、微分方程、實分析、複分析、泛函 分析、機率論等等,皆奠基於微積分而發展,而它們也都被應用在許多領 域。可以毫不誇張地這麼說,沒有微積分,就沒有現代科學文明。

那麼,微積分又是如何被發展起來的呢?眾所周知,微積分是在十七世 紀末,由牛頓和萊布尼茲所發明的。其實這樣講,並不是說他們獨自從頭 建立起整個微積分學說。事實上,微積分的概念,早在古希臘時代便已萌 芽。到了十七世紀時,數學逐漸開始高度發展,有許多數學家致力於微分 學與積分學的工作。後來由牛頓與萊布尼茲,集其大成、進一步突破,而 形成微積分學說。

微積分的思想源流,最早可推溯到公元前五世紀的希臘數學家 Eudox s

( Εὔδοξος),他用了窮盡法,將圓視為圓內接多邊形的極限。後來公元前三 世紀的阿基米德( Archimedes Ἀρχιµήδης),也使用窮盡法來處理許多體積 與面積的問題,將窮盡法發揚光大。

到了大約十六、十七世紀的時候,人們開始想對於物理問題,做一些 定量的研究。在此之前,流行的是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對於物理問題是 以定性的探討為主。而且當中有很多描述,與我們現在物理學上的認知是 有出入的。譬如說,物體的重量越大,其趨向天然位置的傾向也越大,所 以其下落的速度也越大;天體是由特殊質料構成的,具有特殊性質。天體

1這一詞來自拉丁文,其原意為計算用的小石子,羅馬人用

calculus

來進行計算與賭 博。

1

(2)

是神靈們的處所,所以天體的運動是沿著最完美的曲線,也就是圓周,且 是以最完美的速度,也就是等速運動來作運動。以上這些我們今日聽來荒 謬,都是當時被奉為圭臬的概念。大約十六世紀中期開始,興起了一股反 對亞里斯多德學說的思潮,他們對於阿基米德的方法大為崇拜。譬如說十 六世紀末物理學家伽利略,他就希望能有別於這種定性的、原因方面的探 討,作些定量上

2

的、現象方面的描述。於是在比薩斜塔做了落體實驗,

發現重球與輕球看起來是同時落地的。這個時期,就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科 學革命。在此期間,科學研究開始快速發展。

在當時的物理與數學中,啟發微積分快速發展的,有四大問題:

1. 研究物理中的非等速運動 2. 作出曲線的切線與法線 3. 找出函數的極大值、極小值

4. 求曲線所圍出的面積,及曲線的弧長

我們先來看第四個問題。多邊形的面積我們都會計算,可是一但一個幾 何形狀不是由直線段圍成的,而是由曲線圍成的,那該怎麼辦呢?曲線所 圍面積之中,最常見最基本的例子就是圓的面積。如前所述,早在西元前

六世紀的 Eudox s 和前三世紀的阿基米德,就用窮盡法來求圓周率及圓面

積。後來西元三世紀,三國時代的劉徽也做了類似的事。他用割圓術逼近 圓的面積,其內涵是透過內接正多邊形的方式來逼近圓。

正十六邊形

Figure 1: 圓內接多邊形

我們在圖 1 可見,圓內接正 16 邊形看起來就已經跟圓相當接近了。而 實際上劉徽用到正 96 邊形,到了南北朝的祖沖之,更是內接了正 24576 邊 形

3

。我們用數學式子把這件事寫下來:

2達文西:「人們的探討不能稱為是科學的,除非通過數學上的說明和論證。 」

3祖沖之所估計的圓周率已經精確到小數點後七位,相當於千萬分之一的誤差,這已是 相當難得的。

2

(3)

設 A 為我們要計算的圓面積,A

3

為圓內接正三角形面積,A

4

為圓內接正 方形面積。以此類推,A

n

為圓內接正 n 邊形面積。於是當 n 越來越大、

越來越大,無止盡地大下去。換句話說,當 n 趨近於無窮大的時候,圓 內接正 n 邊形趨近到圓,A

n

便會趨近於圓面積 A。這件事若用數學式子 表示,便是:

n

lim

→∞

A

n

= A (1)

性質 1.1

式子 1 是極限的數學寫法,將英文字 limit 去掉末兩個字母,然後掛在 A

n

的左邊,用以表示 A

n

的極限。下面標示 n → ∞

4

,用意是告訴人家,足

碼( index number )是誰。在這裡我們的足碼是 n,接著表達這個極限是將

足碼 n 趨近無窮大,A

n

會隨之趨近到何值。

積分學就是源自求曲線下所圍面積的問題,其所用的就是這種類似割圓 術的辦法。我們這裡只是先作很粗略的介紹,先讓你看看積分學是在探討 什麼問題,暫時不正式地去討論積分。

接 著 我 們 來 看 第 二 個 問 題:求 曲 線 的 切 線 斜 率。如 果 在 曲 線 中 取 兩 個 點,將 兩 點 之 間 拉 出 一 條 割 線,那 麼 這 條 割 線 的 斜 率 我 們 都 會 做,就是寫下

Δy

Δx

。但如果是給定 一個點當作切點,並作過此切點 的切線,應該如何求此切線的斜 率呢?我們先看一下右圖,若以 圖 中 的 A 點 為 切 點,過 A 有 一 條深藍色的切線。若將 A 點依序 與 B、C、D、E 分別都拉出割線,

我們可發現這些割線越來越靠近 深藍色切線。

A

E D B C

Figure 2:

割線逼近切線

這就是微分學的想法了,微分就是在做曲線上的切線斜率。其想法 是,利用我們會算的割線斜率,去趨近到切線斜率。如果切點的座標是

4 羅馬人常用一千這數字來代表「多」。而在羅馬數字中,1000 的其中一個寫法是 C|Ɔ。後來十七世紀,微積分先鋒之一的英國數學家

John Wallis

,他在其著作《無窮的算 術》中,將C|Ɔ略作變形,寫成∞ 以表示無窮大。

3

(4)

(x

1

, y

1

),然後先找附近一個點 (x

2

, y

2

),拉出割線斜率

Δy

Δx

。接著我們將切點 (x

1

, y

1

) 固定不動,讓 (x

2

, y

2

) 趨近到切點 (x

1

, y

1

)。於是割線斜率就會越來越 趨近到切線斜率了。我把這個想法整理如下:

若 P 點是 y = f (x) 上的一點,L 是以 P 當切點所作的切線,而 P

2

是 y = f (x) 上的一動點。如果

P

lim

2→p

Δy

Δx (2)

這個極限是存在的,其值等於 m,那麼 m 就是切線 L 的斜率。

性質 1.2

這裡也只是先很粗略介紹什麼是微分,你看懂看不懂都無所謂,我們現 在暫不實際去求切線斜率。

總結以上,微分學來自求切線問題,而積分學則來自求面積問題。兩者 看似截然不同,但這當中卻隱含著重要的關係:

它們事實上是反問題!

當十七世紀數學家們不斷地在微分學上與積分學上有一些突破時,慢 慢開始有些人看出二者間的關係,譬如說牛頓的老師 Issac Bar ow 。最後是

由牛頓與萊布尼茲,他們都明確指出微分與積分的互逆性,將微積分集大 成。所以,大家公認是由他們倆發明微積分。

在以上的介紹當中,微分與積分都牽涉到極限。極限的概念是微積分的 基礎,所以市面上各家微積分教科書,幾乎都是從極限開始作介紹

5

。讓 讀者先明白何謂極限,並且能自己動手計算極限,接著才繼續介紹微分以 及積分。

5有一本書叫作

Calculus Without Limits : Almost

,然而它還是用到極限了。

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Z 指令 ping 為重要的使用 ICMP 封包的指令. Z 若設定防火牆,並非所有的 ICMP

(三) 變率與微分、 求和與積分: “變率” 與 “求和” 是函數的兩種定量型 (quantitative) 的基本性質。 但是它們的定義本身就是理論的起點, 有如當年

一組曲線 F 的垂直軌跡 (orthogonal trajectory) ,是指一條 曲線在與 F 中的曲線相交時,在交點相交的角度為直角。如

FPPA 是 Filed Programmable Processor Array 的縮寫,簡 單的說:它就是一個可以平行處理的多核心單晶片微控器。與一般 微控器如 8051、pic,…

 眼睛是心靈之窗,心靈是眼神之源。在眼球後方 感光靈敏的角膜含有 1.37 億個細胞,將收到的信 息傳送至腦部。這些感光細胞,在任何時間均可 同時處理

路徑 I 是考慮空氣的阻擋效應所算出的運動路徑。球在真 空中的運動路徑 II 是以本章的方法計算出的。參考表 4-1 中的資料。 (取材自“ The Trajectory of a Fly Ball, ” by

(三) 美國著名領導力專家 John Maxwell 曾說:

家長 聯絡網 親子活動 A教學管理 B學務管理 C輔導管理 D環境管理 E行政管理